鄭成功/大肚王國/奉祀鄭成功的台南鹿耳門鎮門宮-「鄭成功託夢」向原住民道歉/原住民民代與團體昨日嚴正抗議,質疑法會混搭原住民族服飾以及奇怪儀式,嚴重消費原住民文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jfJHM
國寶竟是假?國姓爺袖口露餡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0日, 2017
A-A+
2017-07-10 22:39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吳佩旻/連線報導
台博館收藏的鄭成功畫像,原被認為17世紀鄭在世或死後沒多久所畫,但有學者研究認為是18、19世紀的畫作。 記者修瑞瑩/翻攝
分享
國立台灣博物館收藏的「鄭成功畫像」,原被認為是17世紀鄭成功在世或死後沒多久的畫像,最接近真實儀容、具特殊歷史及文化價值,列為「國寶」,但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教授盧泰康依畫法、顏料等分析,認為這幅畫是18、19世紀創作。
盧泰康說,從畫像人物的服飾、顏料等驗證年代,鄭成功畫像創作年代應比原來認定晚了1、200年,「相關的資料已完整,就看中央要不要修正。」
面對館藏作品受質疑,台博館研究員李子寧表示,目前無直接證據判定畫作年代有誤,且因確認是真跡,有不少文史家支持該畫不失為國寶之作。早期申請認定國寶時,曾測得畫作中有疑似亞鐵氰化鐵元素,推測與普魯士藍顏料有關,但光測出此元素就要認定畫作年代有誤稍嫌籠統,因為該元素不一定就是普魯士藍顏料,且也有可能是後代補筆時添上。
盧泰康接受台南市文化局委託進行文物調查,並出版「文化資產中的古物研究與鑑定─台南瑰寶大揭密」,揭示13件台南古物蘊含的歷史精華與文化記憶;盧研究市府收藏「鄭成功彩繪畫像」,直指台博館收藏的國寶資料有誤。
盧泰康調查指出,目前列為國寶的鄭成功畫像是日據時期,日方從鄭家後人手中得來,最後由台博館典藏。日本人保管期間,日本畫家那須豐慶曾畫過兩件仿品,一件目前收藏在台南鄭成功文物館,一件在當年交給鄭家後人,目前下落不可考;過去就有相關研究質疑原畫創作年代。
盧泰康表示,原畫因年代久遠損毀嚴重,雖經專業修復,但許多細節喪失;反觀台南鄭成功文物館內的仿品,保留更多原畫細節,具有文化研究價值。
盧泰康指出,明代龍紋裝飾幾乎都是縫製於素地衣袍,但仿畫中鄭成功袍服下擺龍紋周邊有大量雲紋裝飾,與清代畫法相同。最有力證據是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及故宮博物院,都曾對該畫的顏料進行研究,發現畫像中袖口所用的「普魯士藍」,在18世紀之後才被發現使用,「不可能出現在17世紀畫裡」。
另外,畫像中的帽冠正中央有紅色圓球,這在明代資料從未出現,反而像是清代官帽頂帶。盧泰康推測,應該是清代描繪時,以戲曲中明代服飾做為參考,出現謬誤。國寶竟是假?國姓爺袖口露餡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Vq4fke
2017年10月10日05:31
早前提出研究是否拆除哥倫布雕像的紐約市市長白思豪﹐今日現身參與哥倫布日(Columbus Day)巡遊。他表示,無意在短期內移除市內任何雕像,至於如何處置哥倫布雕像,白思豪把責任交予由他成立的委員會作決定,「這是歷史問題,由委員會處理最合適」。
紐約市舉行一年一度哥倫布日巡遊,市長白思豪、紐約州州長科莫現身參加。今年7月多個州政府拆除代表內戰時、南方將軍雕像,引發連串爭議;14世紀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亦被捲入其中,有組織指哥倫布當年屠殺美洲原住民,要求廢除哥倫布日及移除其雕像。
本身是意大利裔的白思豪,8月成立委員會,要求90日內檢討市內各雕像去留,白思豪被指「出賣」意大利人。他在今日巡遊前表示,短期內不會拆除任何雕像,把「哥倫布去留」交予委員會決定,「(爭議)不是今天才出現,雕像去留關乎美國的歷史,需要合理討論,由委員會決定的做法最合適」。白思豪又指,部份人對他作出評批是「另有所圖」,他個人對委員會最終作出任何建議持開放態度。(鄭柏齡/紐約報導)
2017年10月06日05:09
美國洛杉磯郡的原住民終於將有自己的紀念日,而「哥倫布日」則會廢除。
洛杉磯郡3日通過從2019年起,將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的哥倫布日(Columbus Day)改為「原住民日」(Indigenous Peoples Day),並將更改在官方文件和日曆上的所有相關參考資料,並促請各校區委員會同樣跟進。
洛杉磯郡官員韓珍妮(Janice Hahn)表示:「希望(它)將會開始減輕部份傷痛,給原住民他們應得的認可。」
由於部份美國原住民後裔認為,哥倫布日慶祝的是美國原住民受迫害屠殺的歷史,這個紀念日越來越備受爭議。(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撫平傷痛】洛杉磯郡廢哥倫布日 改用原住民日取代 | 即時新聞 | 20171006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N7Ed34
發現開拓者並非救世主是掠奪者,原住民祖先才是抵抗者
故事》鄭成功究竟是海盜,還是民族英雄?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這麼說
1661 年,臺灣面臨一場東西海權爭奪大戰。當東方航海王對上歐洲海洋霸主,這一局,由鄭成功搶下福爾摩沙!在島上,鄭成功只度過短短一個秋,神奇的是他彷彿擁有影分身,至今三百多年仍不斷以各種樣貌登場。
2020-01-26 10:30
研之有物 │中央研究院
不住開山里,也知開山王
一封登革熱警報,全臺秒變開山里。開山里在臺南,但你知道開山一詞和誰有關嗎?臺南開山里鄰近(郡王里)有一座延平郡王祠,過去曾為「開山廟」、「開山神社」,供奉鄭成功。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張隆志,和一日里民們聊聊,開山王鄭成功如何被我們記憶?歷史如何活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去年2019年七月,衛福部疾管署誤把南市開山里登革熱疫情警示訊息傳到全國民眾手機,意外讓開山里大爆紅,網友各式P圖搞KUSO比創意,讓人大開眼界,圖為「藝遊台南」PO圖另類宣傳登革熱防疫。(擷自臉書)
斬妖除魔、殘暴海盜、神級代言人都是鄭成功
1661 年,臺灣面臨一場東西海權爭奪大戰。當東方航海王對上歐洲海洋霸主,這一局,由鄭成功搶下福爾摩沙!在島上,鄭成功只度過短短一個秋,神奇的是他彷彿擁有影分身,至今三百多年仍不斷以各種樣貌登場。
教科書、民間信仰裡,國姓爺歷來正氣凜然,砲擊鶯歌精怪、力斬劍潭魚怪,全臺粗估至少有近百間主祀的廟宇。
然而,歷史的有趣迷人,就在於觀點不斷挪移轉變。西洋文獻史料,呈現了人們不太熟悉的「殘暴系」鄭成功,嚴苛蠻橫、殘害俘虜。荷蘭土地測量師的檔案《梅氏日記》如此描述:「嘴巴時常處於開啟狀態,並露出數顆大間隔的圓磨長牙……說話聲音淒厲,咆哮又激昂,動作古怪,彷彿將要起飛一樣。」
暗黑版還有臺灣漫畫《1661國姓來襲》,創作者採用迥異於傳統的視角,漫畫中鄭成功不再是正義的民族英雄,他面戴神祕面具、有點好色、陰險殘暴,十足「反派」黑武士。若問問年輕世代,鄭成功是……?潮青還有新答案:超「成功」的啤酒、洋芋片代言人!
正襟危坐的國姓爺 VS. 殺氣震懾的大魔王,呈現出視角截然不同的鄭成功。圖片來源│左:wiki,右:©李隆杰_蓋亞文化提供
民族英雄的養成
「鄭成功應該很訝異,自己竟然會這麼百變!」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張隆志半開玩笑地說。
張隆志近年關注歷史記憶與公共史學的研究,他選擇臺灣戰爭史的三大轉捩點:17 世紀鄭成功、清末臺灣民主國、戰後光復節,試圖從人物、事件、節日,理解當代臺灣如何活在大眾的記憶,但張隆志笑言「光是明鄭階段就花了好多時間」。
在許多人心中,「民族英雄」是鄭成功最鮮明的形象,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傳統定位。然而「民族」是誰的民族?又是哪一個民族?張隆志曾在演講中拋出這個問題:
鄭成功究竟是臺灣人、中國人,或日本人?
每個答案都有人贊成。顯然光是這個提問,已顯露出國姓爺歷史形象的複雜性。張隆志認為,國籍、身分的多重衝突,或許是當代不斷重新定義鄭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爬梳這位西方眼中的「海賊王」,如何走向英雄化、神格化的可能線索。
回溯歷史,鄭成功在清初還被斥為侵擾海疆的賊寇;到了清末,他卻搖身登上忠義英雄寶座,關鍵點就在牡丹社事件。為了鼓動臺灣百姓的民族大義、抵禦倭賊,沈葆楨奏請為鄭氏追諡立祠,讓百年的反賊封印就地解除。清國既收編了臺灣民間對國姓爺的情感崇拜,同時還巧妙吸收他的「忠義」形象,轉換成「大清國」子民的表率。
這套收編、挪用的招法,日本官方也發揮在鄭成功出生日本平戶、母親是日本人的血統論。江戶時代的流行戲劇《國姓爺合戰》中,鄭氏就被稱作「和藤內」,以東洋武士之貌神勇登場。日本統治臺灣後,鄭成功又順勢被尊為開臺的「日本人」先鋒,臺南延平郡王祠也改為「開山神社」。
日本民間從 18 世紀便曾颳起「國姓爺熱」,江戶時代頗受歡迎的戲劇《國姓爺合戰》,後來衍生歌舞劇、小說、繪本、電影。圖為 1940 年的電影海報,男主角鄭成功為日本武士的形象。圖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
隨著國民政府的反共復國大旗,「光復故土」成為鄭氏氣節的不滅光環,延平郡王祠再度被改建為中國北方式建築。1963 年以後,臺南延平郡王祭典被訂為中樞祭典,正式由官方傳承民族英雄的形象。
三百多年來,儘管歷經不同政權,鄭成功始終是重要的政治宣傳符號,稱得上百搭款「官方代言人」。張隆志分析,鄭成功歷久不衰的英雄形象,即是在民間的國姓爺信仰與歷代政權推波助瀾的民族忠烈等文化脈絡中,共構型塑而出。
國姓爺託夢!鄭成功的當代變身
不過,當我們重新將鄭成功放入當代不同脈絡,他不再只是蓋世英雄,而變得更有血有肉、複雜多面。
「鄭成功的當代形象有幾個不同於過去的特色,」張隆志闡述:
一是相對於中國的政治性,二是相對於日本及荷蘭的國際性,三是相對於原住民的爭議性。
1950-60 年代,明鄭研究做為歷史顯學,研究者不只爬梳明史、清史等文獻,還引入西班牙文、荷蘭文資料,開啟了新的史觀,也反映出臺灣史的研究軌跡逐漸從中國中心史轉向海洋史。面對 17 世紀的風起雲湧,當代臺灣已能從臺灣島史、全球史的視角,重建島嶼在大航海時代的歷史位置,更加側重「多元文化」和「跨國交流」的敘事觀點。
這種詮釋視角的轉變,也能在地方文化活動看出端倪。
「2011 年我去參加鄭成功文化節,當中最有特色的是臺、中、日博物館跨國合作的展覽『成功啟航:17 世紀船舶文物特展』。策展者引用荷蘭文史料,重新塑造鄭荷戰爭與議和過程的鄭成功,也不避諱提到他殘忍處決荷蘭傳教士的情節。」張隆志分享了踏查心得。
另一個例子是臺南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策劃的展覽,從「文化資產」的角度重構鄭成功,將他的四種特質「祖先、神明、民族英雄、傳奇人物」,連結到府城的在地文化記憶,包括建築、文物、民俗傳說。
國姓爺悄悄「變身」!從神格化與政治性的反清復明、民族英雄,轉向做為 17 世紀東方海權代表,以及臺灣在地文化記憶的一部分,
當代的國姓爺論述逐漸從「神化」過渡到「生活化」,而且更強調本土性(開臺)與國際性(海洋)的特色。
原住民史觀是另一面向的新論述。「國姓爺託夢了!」2016 年,供奉國姓爺公的臺南鹿耳門鎮門宮公開表示,鄭成功託夢要向原住民道歉。電影《看不見的台灣》便運用幽默手法直視這段衝突,導演帶著攝影機,一路參與鎮門宮與西拉雅族和解的三天法會。
紀錄片呈現出不同面貌的鄭成功,不再只有漢人單一史觀,更多元的文化觀點正重新建構「21 世紀版」國姓爺。
《看不見的台灣》一路紀錄「與神同行」的互動。從海報裡可以看到,鄭成功依然穿著傳統戰袍,但形象顯得可愛親民,還以手勢致意。圖片來源│影市堂提供
歷史記憶滲入我們的生活
「當代對英雄的期待、紀念或討論方式不見得是仰望,而是多元、多中心,由下而上。」張隆志緩緩說道:「這種多元解讀的敘事轉變,反映出臺灣的歷史記憶不一樣了。」
過去人們相信,歷史是客觀求真、讓史料說話。但近代歷史學逐漸轉向,所謂的「客觀」史料依然要透過詮釋、建構才能出聲。那麼,除了史學家的詮釋,一般大眾對過去是否也有自己的記憶與想像建構?比如不同世代對 228 的回憶,不同族群對鄭成功的歷史情感。張隆志強調,當代歷史學除了求真,也關切人們的「歷史記憶」。
歷史不單是文獻中的史料,還包括大眾如何記憶過去,這些記憶又如何被建構、延續。
博物館展覽、文化活動、文學創作等大眾文化,皆是學院外集體記憶的具體展現。
以臺南鄭成功文化節為例,最初是官方性祭典,在逐漸轉型為城市文化觀光後,開始擴大到古蹟走讀、文化講座、美食觀光,突破了過往宗族祭典的型態。大眾文學裡的鄭成功樣貌,更是多姿多采,海洋之子、反派大魔王、每天被自己帥醒的混血型男、荷蘭與西拉雅女子視角的敵軍領袖,百變國姓爺不斷更換影像濾鏡,變得豐滿立體,超有哏!
「明鄭的生活記憶非常鮮活,」張隆志隨手舉了例子:「比如你走在臺南任何地方,飲食、寺廟、建築、學校、路名,『成功』無所不在。現在去臺南除了看國姓爺雕像,還能搶購限量啤酒、洋芋片!」國姓爺依然家喻戶曉,但我們的想像記憶已融入生活細節,伴隨越來越多輕鬆的庶民日常。
手比愛心、臉頰紅通通,Q 版鄭成功成為文創商品代言人。圖片來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張隆志認為,當代臺灣對鄭氏的記憶不再是嚴肅、樣板的政治味,也不只是純粹去解構、挑戰英雄神話,還增加許多趣味、創意、Kuso 的多重想像性。這顯示我們的歷史記憶已然鬆動而多元,能自由閱讀這個過去被高度政治符碼化的英雄人物。他進一步提到,這個轉變歷程也正是記憶研究的焦點:
誰在記憶?為何記憶?如何記憶?從這三個命題做理解的起點,或許能幫助我們在歧異衝突的史觀之間,展開對話。
公共歷史:讓歷史重新走入生活
從「鄭成功是誰」轉向「鄭成功如何被記憶」,鄭成功的記憶研究是臺灣公共歷史的重要題材。
相較於傳統學院,公共歷史(Public History)更面向讀者的視角,關心歷史如何被大眾思考、閱讀、應用,將歷史重新帶回生活。這也意味,權威不再是史學家獨有,而是由專家與讀者共構歷史。
公共史學的具體展演,除了大家熟悉的展覽、影視翻拍、大眾文學,把厚重史料重新拼貼、裁剪,變得更通俗趣味。這幾年,還有另一波「知識公共化」風潮,強調專業知識的科普。創作者努力服用「翻譯蒟蒻」,將生冷拗口的冷硬派學院論文,轉譯成白話文。例如,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法律白話文運動、故事……(當然,還有你此刻閱讀的中研院研之有物)。
「這是我最關心的公共歷史面向。」張隆志說。除了趣味、娛樂化,他更期待公共歷史背後的另一層使命:透過寬廣深入的討論,提升公眾對話與論述。
當代臺灣的許多衝突不單是政治問題,亦是歷史問題。面對這些糾結爭議,歷史思考能提供的是一種脈絡性理解,以較寬闊的視角來思考。訪談最後,提及對記憶研究與公共史學的關懷,張隆志語帶感性地說:「如何促進大家的理解對話、提升公共思考,包含集體記憶與認同衝突等議題,這是當代無法迴避,也是做為臺灣史研究者的我們責無旁貸之事。」
從歷史記憶、文化資產的探討,到公共歷史的知識傳播,張隆志認為臺灣仍有許多發展空間,他也期待未來參與更多博物館、文資合作,從歷史人文角度促進公共對話。攝影│林洵安
故事》鄭成功究竟是海盜,還是民族英雄?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這麼說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http://bit.ly/2RSphxa
仿鄭成功登陸 「外籍傭兵」賣力演出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重回北汕尾鹿耳門—模仿鄭成功登陸」活動昨天中午在鹿耳門溪登場,二百多名年輕學子及民眾身著古裝,分乘十艘「戰艦」,手持兵器及「反清復明」大旗,模擬三百多年前國姓爺揮軍鹿耳門登台,現場砲聲隆隆,旌旗飛揚,也為今年的鄭成功文化節系列活動掀起高潮。
今年的模擬登陸也吸引十六名來自德國、英國、蒙古、馬來西亞、日本、中國、泰國的外國朋友參加,扮演鄭成功部隊的將軍、士兵。
鄭成功大軍昨天上午在鹿耳門天后宮集合,再到鹿耳門溪口鎮門宮,從碼頭登上舢舨改裝的「戰艦」,沿鹿耳門溪上溯鹿耳門天后宮,約半小時後上岸,沿途以鞭炮模擬大砲,砲聲隆隆、鑼鼓喧天。
來自德國的Jurgen與台灣友人一起報名。他說,朋友有告訴他鄭成功的故事,第一次參加活動覺得很有趣也很棒。昨天艷陽高照,天氣很熱,這時德國有的地方還在下雪,台灣是個很漂亮的國家,人民又友善,他很喜歡。
南台科大及崑山科大都有外籍生參加,崑山科大更多達十一名,人數最多。英國交換生辛蓓卡來台半年,預計暑假回英國,她說,活動新鮮有趣,很好玩;來自蒙古的康堂達已來台一年多,他說,他知道鄭成功是明朝將軍,很開心參加活動。
「模仿鄭成功登陸」由文化局與鹿耳社區共同舉辦,今年邁入第七年,是鄭成功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昨天上午大軍從鹿耳門天后宮出發時,安南區長顏昇祺、市議員王錦德及文化局官員等多人到場「恭送王師」。
中午,大軍部隊上岸,浩浩蕩蕩徒步至鹿耳門天后宮,一起參拜媽祖,並在廟內休息用餐。下午則轉戰市區,繞行赤崁樓三圈,象徵攻克荷軍的普羅民遮城,噱頭十足。
臺南市政府暨各界紀念「明 延平王鄭成功」
開臺三百五十四週年中樞祭典
程 序 表
※時間:104年4月29日(星期三)上午09:00
※地點:臺南市延平郡王祠(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
一、鐘鼓齊鳴
二、恭請 主祭官(內政部代表)就定位
三、恭請 陪祭官(臺南市政府 賴市長清德、金門縣政府 陳福海縣長) 就定位
四、與祭官就定位
立法委員、市議員、日本平戶市臺灣親善訪問團代表、世界鄭氏宗親總會代表、全國奉祀開台聖王鄭成功聯合會代表、臺南市鄭氏宗親會代表、各級機關學校代表、其他貴賓代表
五、典禮開始
六、上香(一拜、再拜、三拜、上香)
七、獻花(初獻花、再獻花、三獻花、進花)
八、獻果(初獻果、再獻果、三獻果、進果)
九、獻饌(初獻饌、再獻饌、三獻饌、進饌)
十、獻酒(初獻酒、再獻酒、三獻酒、進酒)
十一、恭讀祭文(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經濟成長、豐衣足食)
十二、三鞠躬禮(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十三、禮成(鳴炮)
十四、致詞
新聞稿 開台聖王開臺349週年中樞祭典 @ 新視界大開眼界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MtECTD
打破54年慣例 中樞不再主祭鄭成功
2017-04-23
〔記者陳鈺馥、洪瑞琴/綜合報導〕為展現台灣主體性及多元文化,內政部今年取消遙祭黃帝陵儀式,四月廿九日即將舉行的鄭成功祭典,行政院近日也核定由台南市長賴清德主祭,中央政府不再派內政部長代表出席,打破長達五十四年的中樞主祭慣例。
政院1963年核定 內政部長主持
台南市政府為彰顯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政治意識,一九四六年起由官方每年舉行延平郡王祭典。一九六二年,台灣省議會更提議報請中央,將鄭成功祭典和成吉思汗中樞大祭給予等同待遇。
隔年四月,行政院第八一○次會議做出決議,「鄭成功祭典日期核定為四月廿九日,今後改由內政部長主持以示隆重,由內政部函陳行政院指派代表中樞主祭。」
民進黨立委谷辣斯.尤達卡指出,不反對鄭氏宗親舉行祭典,但中樞代表國家,鄭成功來台對西拉雅平埔族及原住民而言,造成許多平埔大社消失滅絕,族人顛沛流離逃至山區,就像蔣介石在二二八殺害台灣人一樣,主祭鄭成功不應由中央政府執行。
據了解,原民團體近年不斷呼籲政府,正視鄭成功迫害平埔原住民的歷史,總統蔡英文去年八月以國家元首身分對原住民族道歉,蔡提及「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平埔族群的屠殺和經濟剝削」,立委谷辣斯今年三月在立法院質詢,也要求內政部長葉俊榮不要再去拜鄭成功。
葉俊榮答詢時未明確回覆,但他指出,台灣是多元文化社會,這長年以來的做法,也許會讓少數人不舒服,會將各文化的感受放在心裡。據悉,內政部事後以「同理心」為考量,決定不擔任主祭,報請行政院改核定地方首長處理。
內政部民政司簡任視察鄭英弘指出,政府考量社會各界多元聲音及觀點,今年才會出現轉變,行政院核定由賴市長擔任主祭,「沒有內政部角色了!」
展現多元文化 回歸地方處理
鄭英弘表示,鄭成功祭典最早期由台南市府主辦,後來因省議會建議中央派員主持,才會由歷任內政部長擔任中樞主祭,多年來未曾中斷,現在是回歸由地方處理。
他提及,台南已升格為直轄市,市長位階提高,中央政府不需再派人參加,祭典近年已轉型為「鄭成功文化節」,結合城市行銷、文化觀光,政府尊重多元文化的變革,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則表示,已接獲內政部函知,將由市長主持祭典。葉認為,重要歷史人物的功過各有不同見解,鄭成功的歷史評論,學界與原住民朋友也是各有論述,重要的是我們的歷史教育,應該培養下一代多元史觀,自主判斷,這才能中立客觀,忠於歷史。
鄭成功祭典四月廿九日舉行,中央政府不再派內政部長代表出席,行政院核定由台南市長賴清德主祭,打破長達五十四年的中樞主祭慣例。去年祭典由內政部長陳威仁(前排左二)主祭、賴清德陪祭。(資料照)
鄭成功祭典四月廿九日舉行,中央政府不再派內政部長代表出席,行政院核定由台南市長賴清德主祭,打破長達五十四年的中樞主祭慣例。去年祭典由內政部長陳威仁(前排左二)主祭、賴清德陪祭。(資料照)
台灣當局降格鄭成功祭典曾想藉此宣傳“反清復明”
四月24, 2017 2:33下午 網站編輯 新聞
來源: 作者: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台灣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動作頻頻。在台當局今年取消遙祭黃帝陵儀式後,對於4月29日將舉行的“鄭成功中樞祭典”,台灣“行政院”近日核定祭典將由台南市長賴清德主祭,台當局不再派“內政部長”代表出席,打破長達54年的“中樞主祭”慣例。
對此,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歷史學者戚嘉林博士23日表示,此乃綠營出自“大戰略”的作法,意在切斷兩岸的歷史認同、共同記憶。並透過把原本正面形象的鄭成功“妖魔化”,先從細膩的部分開始,像切香腸一樣步步進逼,最終目標當然是“台獨建國”。
台南市延平郡王祠
據台媒《聯合報》4月23日報導,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已接獲“內政部”的通知,今年4月29日祭典,將由台南市長賴清德主祭。葉澤山表示,目前所知的是“內政部長”當天行程滿檔,不會前來,並未表示以後都不參加。至於日後到底要不要辦,因為是中樞祭典,決定權不在地方政府,如果蔡英文當局真的表示委託地方政府辦理,日後祭典的型式是否會再改變,可能要再討論。
然而,據台媒《旺報》報導,“內政部民政司長”林清淇23日向媒體解釋時聲稱,鄭成功祭典本來就是台南市主辦。並且,鄭成功祭典結合當地文化、觀光資源,當局也沒有必要禁止,考量“多元族群”的聲音,未來將直接由台南市長主祭,祭典仍持續舉辦。
據報導,二戰日本投降後,台南為彰顯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政治意識,因此自1946年起,每年由官方在台南市延平郡王祠舉辦鄭成功祭典,當時是由台南市政府主辦。1962年台灣省議會提議報請當局,將鄭成功祭典和成吉思汗中樞大祭給予同等待遇,並由“中樞”派要員主持祭典,以示隆重。隔年,台當局“行政院會”決議,由台當局派員主祭,50多年來都是由“內政部長”主祭。
去年的鄭成功祭典中由當時的“內政部長”陳威仁(前排左二)及台南市長賴清德(前排左)主祭
鄭成功祭典
成吉思汗中樞大祭
而今年是鄭成功開台356週年,循例於4月29日上午9時在延平郡王祠舉辦“鄭成功中樞祭典”,但台當局“內政部長”葉俊榮卻已決定不主持祭典,改由市長賴清德主祭,因此不再是“中樞祭典”。
《聯合報》報導稱,不再由中樞祭拜的原因為,之前少數民族多次反應,認為“鄭成功對少數民族的殺戮及剝奪”,不應再由中樞祭拜,而蔡英文去年8月也首度以領導人身分向少數民族道歉,最近又有少數民族“立委”在“立法院”質詢“內政部長”葉俊榮,因此“內政部”才做出這項決定。
並且,台南市少數民族市議員谷暮·哈竟然還聲稱,希望台南市也考慮能停辦鄭成功祭典,重視“鄭成屠殺少數民族”的事實。
此外,據香港中評社報導,對於“內政部”的決定看,台當局“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稱,此事為“內政部”職權,“行政院”都尊重。
至於遙祭黃帝陵的部分,台媒“中央社”報導稱,“內政部民政司”表示,考量多元族群有不同聲音,台灣少數民族認為與黃帝無關,回歸慎終追遠的核心概念,因此未來將與每年“ 3·29”的忠烈祠春祭合併舉辦。
蔡當局為“去中”不擇手段妖魔化鄭成功切斷民族認同
對於民進黨當局的說法,台媒《旺報》發表評論表示,蔡當局從去年5·20就職後,“去蔣”、“去孫”,現在又“去黃(帝)”、“去鄭”,繞了一大圈,其背後的政治目的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去中國化”。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歷史學者戚嘉林接受《旺報》專訪時強調,台當局“內政部”官員既然提出“台當局考量社會各界多元聲音及觀點”的說法,那就更不應採取扭曲歷史、概括承受的方式,尤其“不能用某一族群來否定另一族群的歷史,配合當下的政治生態”;不應該只為一時的政治利益,不惜撕裂台灣各族群的和諧、造成道德混淆。
戚嘉林
鄭成功登台友好少數民族
戚嘉林引用荷蘭現已解密、經學者江樹生教授逐字翻譯的歷史檔案顯示,1652年“郭懷一事件”(台灣人民反抗荷蘭侵略者的鬥爭)時,除荷蘭人本身殺了數百名漢人外,也對少數民族採取“殺一個漢人獎勵一捲布”的方式,當時共獎勵少數民族2600捲布。少數民族殺漢人的消息隔海傳到閩南時,曾深深激怒了鄭成功的部隊。
但1661年鄭成功率軍登陸台灣時,並未如現今“綠委”所言,“平埔族人口耳相傳,鄭成功大軍燒殺擄掠,為殺害少數民族祖先的兇手”,而是與少數民族宣示友好,“再三下令軍民屯墾,不許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鄭成功並厚宴各社長老,贈予袍帽靴帶,所以“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
日本屠殺少數民族卻不見批判
戚嘉林認為,以往鄭成功祭典由“中樞”主祭,乃是基於推崇普世的“忠義”、“氣節”價值,而且鄭成功集閩南文化、中原文化於一身,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氣息,紀念鄭成功即是“彰顯閩南文化”。
況且多元與平行式的肯定並不相悖,戚嘉林指出,“紀念莫那魯道(日據時期重要的抗日運動領導人),並不代表必須否定鄭成功”。漢人、少數民族已通婚300年,何苦為“去中”而否定漢人祖先的歷史,刻意挑起族群仇恨?
戚嘉林並指出,綠營深究當年族群間恩怨的同時,為何不批判日據時期“理蕃政策”下,日本人用國家機器對少數民族展開的八年屠殺?其史觀出於政治意圖的“選擇性”由此可見一斑。
霧社事件中,日軍曾以生物武器毒害少數民族(資料圖)
辦鄭成功祭典台灣民間熱情不減
此外,據旺報報導,儘管蔡英文當局今年對鄭成功祭典及鄭成功文化節明顯降溫,但民間對鄭成功的信仰及相關紀念活動熱情不減。台南市鄭成功祖廟舉辦鐵馬護駕全台遶境祈安賜福活動、在台南大街小巷有嘉年華踩街遊行、台南市街道也豎起牌樓,張燈結彩歡迎各地奉祀鄭成功廟宇回祖廟進香。
位於台南市忠義路的鄭成功祖廟是各地奉祀鄭成功的“娘家”,每年配合4月29日鄭成功祭典,都有來自海峽兩岸、東南亞、美國等各地祭拜鄭成功的廟宇神轎回祖廟祭祖。
今年,從4月25日到30日舉辦的嘉年華會,慶祝鄭成功開台356週年。鄭成功祖廟今年特地募資到福建廈門,按照古法打造一艘完全靠風帆動力的木船,已提前從廈門啟航到台南安平港,體驗先民冒險渡海來台的艱辛。這艘木船25日會到安平港,上岸後,將停放在鄭成功祖廟前。28日各地神轎會到祖廟會香,神像入廟安座、宴王。
4月29日,在延平郡王祠祭典後,各地鄭成功廟宇神轎一起在台南市大街小巷踩街遊行。30日上午,在鄭成功廟舉辦“邁向成功之路”青年文創論壇。
中樞祭典併春祭 取消遙祭黃帝陵 蔡英文首度主祭
NOWnews今日新聞 03-29 12:30
「中華民國106年向先祖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今(29)日在台北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隆重舉行,蔡英文總統親臨主祭,副總統陳建仁與五院院長陪祭。不過總統府表示,今年沒有遙祭黃帝陵。
蔡總統今天在總統府代理秘書長劉建忻陪同下,於崇戎樂聲中抵達忠烈祠。典禮開始,鐘鼓齊鳴,主祭、陪祭、與祭人員就位、奏國歌,隨後總統向各民族先祖及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獻花;在恭讀祭文後,總統率同陪祭及與祭人員行三鞠躬禮,典禮莊嚴隆重。
今天參與祭祠的人員除了陪祭的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林全、立法院長蘇嘉全、司法院長許宗力、考試院長伍錦霖及監察院長張博雅等人外,還包括中央與地方文武官員、三軍部隊、警察、消防及遺族代表等。
對於取消遙祭黃帝陵一事,內政部表示,政府遷台後,往年係配合清明節前夕舉辦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今年原本訂於3月31日舉辦,惟與3月29日之春祭時間相近,典禮形式、地點與參與人員亦大致重疊,地方政府多以合併舉辦。
內政部指出,基於簡化儀程的考量,今年參酌行政院之前在86年時,同意地方政府將遙祭黃帝陵及春祭典禮合併舉行做法,已報請總統府同意將祭典與春祭典禮合併舉行。
內政部說,為表達對社會多元族群的尊重,崇祭對象為各民族歷代先祖,以彰顯台灣族群和諧共榮的精神;而今年典禮由總統主祭,以祭拜各民族先祖暨忠烈殉職人員,而向先祖致祭即蘊涵對尊宗敬祖的重視,典禮莊嚴隆重。
鄭成功中樞祭典換主持 藍營轟
中時電子報
洪榮志╱台南報導
中時電子報2017年4月26日留言
中國時報【洪榮志╱台南報導】
行之有年的內政部長主持鄭成功中樞祭典,今年將改由台南市長主持,引發市議會國民黨團25日集體質詢,指小英政府是否為「去中」而「去鄭成功」;拿掉鄭成功的台南將如何?文化局長葉澤山答詢否認此說,解釋是部長排不出行程所致。
昨天市議會定期會進行文化局業務報告及質詢,國民黨團書記長王家貞手拿「台灣成功號」的照片質問葉澤山說,為了紀念鄭成功,前市長許添財時代耗資1億元模擬當年登台的戰艦興建「台灣成功號」,啟航才1年,就發生主桅桿斷裂的意外,該船已於2016年9月修復完畢,卻任它風吹雨淋。
王家貞批評,當年「台灣成功號」啟航時,曾邀大導演李安參與,並登上國際版面,如今卻只剩拿「台灣膠筏」當鄭成功文化祭活動。
國民黨籍議員洪玉鳳也表示,為什麼現在要去除鄭成功?是否除了成功大學要改名,未來成功國小、成功路等凡是與成功兩字沾到邊的都要更名。
葉澤山答詢指出,「台灣成功號」已經完成修護,現在保存好好的,「不是議員講的這樣」,「台灣成功號」與船塢基地將以公共藝術的方式,作為環境教育場所,目前已完成徵選,預訂今年底完成,可望成為安平觀光新地標。
至於「台灣膠筏」,則是鹿耳社區民間自辦的鄭成功文化活動。
鄭成功祭典降級 鄭氏宗祠發聲明抗議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中央政府將於今年起,不再由內政部長主持每年4月29日鄭成功中樞祭典,而由台南市長主祭。台南鄭姓宗祠(鄭成功祖廟)管理委員會主委鄭昭明今天發表聲明表達抗議,指政府對於民族英雄不予重視,不但無益所謂「轉型正義」,反而更背離台灣人民主體意識,是一個極不明智的作法。對此,鄭姓宗祠表達嚴正的抗議。
鄭昭明表示,350多年前,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據許多學者專家研究,其結論均顯示:當時日本覬覦台灣日甚,但也無法打敗當時海上強權的荷蘭。若當初鄭成功不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使台灣後來歸清廷版圖,日本就無法因甲午戰爭而取得台灣。台灣不但不知何去何從,甚至也輪不到蔡英文來領導台灣這塊土地。因此,蔡政府首先必須感念鄭成功打敗荷蘭人,讓她有機會來領導台灣人民。
鄭昭明指出,政府以中樞之尊來祭拜鄭成功,不只是因為他是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更重要的是政府對於鄭成功「忠勇」精神應有的尊崇。今天我們教育人民要愛自己的國家,愛這一塊土地,那就應該對鄭成功的愛國精神給予國家級的肯定,並以鄭成功的事蹟來勉勵國人「愛國」的典範為何。
鄭昭明說,各國對於具備武勇精神的英雄,其推崇是不分國界與種族的。以鄭成功而言,他明知道清廷實力已百倍於自己,但他卻不畏戰怯戰,仍積極整軍經武勇敢向清廷挑戰。日本崇尚鄭成功的武勇,甚至江戶時代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所作的「國姓爺合戰」時代劇也對鄭成功推崇備至。
今天紀念鄭成功,不只是因為他是「開台聖王」、「民族英雄」,更重要的是一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愛國精神。中樞不再主祭鄭成功,這就表示鄭成功力抗清廷的精神不需再被重視。而台灣現今面對各種外來威脅之際,難道蔡政府鼓勵所有人民保衛台澎金馬都是喊假的嗎?
鄭昭明提醒蔡政府,政府不但應維持由中央主祭鄭成功誕辰祭典,值此政府極為重視台日關係之際,政府也應本其一貫對日本友好的態度,由中央主導擴大舉辦具備一半日本血統、台日共同的英雄鄭成功紀念相關活動,彰顯台日友好情誼,才是兼顧民意與維繫台日關係的最佳對策。
鄭成功中樞祭典 道教文物亮相
2016-04-30 08:56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台灣首廟天壇收藏的紙塑「金甲神君」,為日治時期大師盧圖所作,面容與衣服都是紙塑,栩栩如生,難得一見。 記者修瑞瑩/攝影
漢朝時期神祕的小鉛人是做什麼用的?參觀目前正在展出的鄭成功文物館道教特展,就能得到答案,原來是古時候的人拿來代消災厄,作用與現今道士會用的草人、紙人差不多。
鄭成功開台355周年中樞祭典昨天在台南延平郡王祠舉辦,內政部長陳威仁與台南市長賴清德主祭,包括鄭成功出生地日本平戶市市長黑田成彥,及鄭氏宗親等都到場,而名為「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也在祭典後,於一旁的鄭成功文物館揭幕。
文化局表示,這次的展出委託本身也是道士的政大教授李豐楙策展,不僅道教中的各法派都有代表文物展出,也首次邀集金門、澎湖等地一起。
展出內容中有許多道教使用的法器及神像等,都難得一見,像是由南方俗民館收藏的「鉛人」、「柏人」,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是國內首次展出。收藏者徐瀛洲表示,鉛人多為墓葬品,與現今民間法派仍普遍使用代厄草人或紙人的「替身仔」,意義相同。
距今兩千年漢朝時期的小鉛人,在台灣首次展出,為當時的墓葬品。 記者修瑞瑩/攝影
距今兩千年漢朝時期的小鉛人,在台灣首次展出,為當時的墓葬品。 記者修瑞瑩/攝影
此外,還有剛過世的台南市道教科儀保存者陳榮盛道長,親繪的57道「符圖」,也是難得展出,昨天現場不少道友搶著拍照。展期從即日起到10月2日。
鄭成功中樞祭典 道教文物亮相 | 雲嘉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MWvm4S
遙祭黃帝陵 https://goo.gl/NaEsPP
遙祭遠祖姜太公https://goo.gl/FmWaZU
鄭成功/延平郡王祠https://goo.gl/GVXaLG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公布欄-活動花絮 - https://goo.gl/F5HSxc
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是中華民國政府為紀念黃帝之功績,並表達對民族遠祖之崇敬,於民國紀元二十四年(1935年)將清明節訂為「民族掃墓節」。
歷史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7日中央並派代表至陝西省中部縣橋山之麓黃帝陵致祭,舉行首次民族掃墓典禮,其後每年均比照辦理。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由於國共內戰的白熱化,黃陵所在地已在中共勢力掌握下,失去祭祀聖地的國府不得不在西安省府大樓遙祭黃陵。[1]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改於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遙祭黃帝陵典禮,嗣為便利與祭人員於民族掃墓節安排祭祖掃墓活動。該項典禮之舉辦,具有記取並發揚中華民族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之深遠意義。
自民國四十年(1951年)起於每年清明節舉行中樞與臺灣省各界遙祭黃帝陵典禮,初由臺灣省政府辦理,並由總統遣內政部部長代表主祭,假臺北市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至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改由內政部主辦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惟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與民國一零一年(2012年)清明節由馬英九總統親臨主祭,五院代表陪祭,中央各部會派員與祭。
2017年,內政部以展現台灣主體性及多元文化為由,取消遙祭黃帝陵儀式。[2]
打破鄭成功神格化 綠委要求取消中樞祭拜鄭成功
打破蔣介石神格化,鄭成功銅像和祭典也被民進黨原住民立委谷辣斯尤達卡(KolasYotaka)點名檢討。谷辣斯尤達卡說,鄭成功上岸屯墾之後,造成原住民流離失所,原住民對鄭成功的心情,就像對蔣介石的心情,她要求內政部長葉俊榮4月29日不能再參加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葉俊榮則說,當天行程不一定許可,但會注意文化多元、注重各方面的感受。
谷辣斯尤達卡表示,從1946年台南市政府開始,把4月29日舉行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並且要有中樞祭拜,過去內政部長李鴻源、陳威仁都去拜過,她問葉俊榮4月29日要不要去拜?
谷辣斯尤達卡認為,原住民對鄭成功的心情,就像對蔣介石的心情,她不能接受以中樞、公資源的方式祭拜鄭成功,但如有地方家族要祭拜,予以尊重。
葉俊榮答詢說,這是很值得正視的問題,如何面對文化多元社會、歷史脈絡、文化傳承,以及多數和少數、中央和地方的課題。尤其,從多數的角度,許多人認為是理所當然,但讓少數人感到不舒服、不高興,必須重視各種文化的感受。
至於4月29日是否祭拜鄭成功?葉俊榮表示,當天他的行程不一定許可,但因現行做法是指定內政部長要去,且延續多年,他會把文化多元、注重各方面的感受,放在心裡。(徐珮君/台北報導)
2017年03月06日13:16
打破蔣介石神格化,鄭成功銅像和祭典也被民進黨原住民立委谷辣斯•尤達卡(KolasYotaka)點名檢討。谷辣斯•尤達卡說,鄭成功上岸屯墾之後,造成原住民流離失所,原住民對鄭成功的心情,就像對蔣介石的心情,她要求內政部長葉俊榮4月29日不能再參加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葉俊榮則說,當天行程不一定許可,但會注意文化多元、注重各方面的感受。
谷辣斯•尤達卡表示,從1946年台南市政府開始,把4月29日舉行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並且要有中樞祭拜,過去內政部長李鴻源、陳威仁都去拜過,她問葉俊榮4月29日要不要去拜?
谷辣斯•尤達卡認為,原住民對鄭成功的心情,就像對蔣介石的心情,她不能接受以中樞、公資源的方式祭拜鄭成功,但如有地方家族要祭拜,予以尊重。
葉俊榮答詢說,這是很值得正視的問題,如何面對文化多元社會、歷史脈絡、文化傳承,以及多數和少數、中央和地方的課題。尤其,從多數的角度,許多人認為是理所當然,但讓少數人感到不舒服、不高興,必須重視各種文化的感受。
至於4月29日是否祭拜鄭成功?葉俊榮表示,當天他的行程不一定許可,但因現行做法是指定內政部長要去,且延續多年,他會把文化多元、注重各方面的感受,放在心裡。(徐珮君/台北報導)
打破鄭成功神格化 綠委要求取消中樞祭拜鄭成功 | 即時新聞 | 20170306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FlNYUn
宗親、信眾聚祖廟 首辦「迎鄭成功」遶境
〔記者王捷/台南報導〕每年迎媽祖是民間宗教信仰一大盛事,台南由於是漢人的第一城市,宗教信仰相當多元,被譽為「眾神之都」,甚至連鄭成功也有信眾,昨日鄭成功祖廟首次舉辦「迎鄭成功」儀式,配合文化局主辦的「二○一七鄭成功祭典暨開台三五六週年系列活動」一起登場,今年首度由市長賴清德代表主祭,系列活動也將帶領民眾重回三百年前的台南。
扛轎踩街 隊伍綿延二、三公里
慶祝鄭成功開台三五六週年踩街嘉年華會昨日熱鬧登場,首度舉辦「迎鄭成功」,包括大陸、馬來西亞的鄭氏宗親、日本平戶、鄭成功宮廟與信徒、陣頭,扛神轎、舉大旗遶境向鄭成功致敬。一早,陣頭隊伍就往火車站前進,目標車站前的鄭成功銅像,隊伍前高舉鄭成功歷來封號,延平王、漳國公、威遠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開台聖王的六面旗幟,在隊伍前踩街開路獻旗致意,最後返回鄭成功祖廟。
鄭成功中樞祭典,今年由台南市長賴清德代表主祭。鄭成功祖廟首度舉辦的「迎鄭成功」遶境祈安活動,有廈門的延平郡王祠及台灣各宗親會代表團等,馬來西亞、日本平戶、大陸地區宗親代表,隊伍綿延二、三公里,宛如迎神嘉年華。
「明 延平王鄭成功」開台349週年中樞祭典暨鄭成功文化節「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 記錄先人智慧與現代人追尋歷史的過程
中華民國各界紀念「明 延平王鄭成功」開台349週年中樞祭典暨鄭成功文化節「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29日上午在延平郡王祠舉行,中樞祭典由內政部長江宜樺主祭、陪祭者由市長許添財、全國各鄭氏宗親、市議員蔡淑惠、洪玉鳳、日本國長崎縣平戶市市長黑田成彥、金門縣主任秘書盧志輝、廈門思明區區長張燦民、泉州南安市書記陳覺曉等數百人參與祭典,場面莊嚴隆重。
2010鄭成功文化節
鄭成功與台灣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661年4月登陸台南鹿耳門,設置了郡縣行政區域,漢人開墾台灣便肇始於此。雖然鄭成功在台灣只有短短的14個月即病歿,其子與孫三世統治台灣22年,開創了台灣歷史的新紀元。因此為了紀念鄭成功這位台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每年都會舉辦隆重的祭典,並由內政部部長代表中樞主祭,以示紀念鄭成功的開臺事蹟。歷年祭典更有遠從日本組團而來的鄭氏宗親會成員,為使遠來的外賓感受到鄭氏對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性,亦喚醒全國民眾對鄭成功的緬思。
中樞祭典隨後進行2010年鄭成功文化節「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開幕,本展覽日期為民國九十九年四月二十九至民國一百年三月三十一日,地點於延平郡王祠內鄭成功文物館一樓展覽廳。
2010鄭成功文化節
許市長表示,鄭成功為開台聖王,其開台的意義在發揚文化精神,將開拓的精神、國際的精神及和平的精神發揚光大。他並指出鄭成功最大的貢獻在於將漢文化移入台灣,將台灣帶入多元世界文化,並成為主流文化力量,在9個月的海戰中,將荷蘭政權趕出台灣,並簽訂和平條約,這是史上第一次,同時這也是國際、和平的精神,雖然鄭成功主張反清復明,實際上卻是將台灣帶上國際舞台並發揚和平精神。
為發揚國姓爺鄭成功開台精神,推廣海洋文化,前教育部長吳京於94年間向行政院文建會提出「17世紀台灣船」復原計畫並獲得支持,同年12月許市長做成重大建設決議,責成文化觀光處積極辦理,在今年5月1日將舉行下水典禮,另外在日本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中更展示台灣船的史料,目前台灣船的重建不論船隻形制、尺寸、彩繪、設備等等都依圖重現,並委請「國家地理頻道」全程記錄,讓世界看見台灣船在國際存在的歷史,明年在鄭成功文化節將首航日本平戶,將是重大歷史里程碑。
2010鄭成功文化節
內政部長江宜樺表示,府城為有悠久歷史、人文傳統及文化傳承的地方,更是充滿溫馨及熱情的好地方,尤其在許市長的大力建設下,府城兼具傳統與現代。
江部長更指出,台灣如果沒有鄭成功的開拓就沒有漢人在台灣的開發史,這對後代帶來深厚影響,今年「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將展出台灣船的整個規劃過程,在台灣船規劃設計打造過程的5年中,從找工匠以古法打造荷蘭稱之為「戎克船」,而台灣稱之為的「台灣船」,兼具動力、通訊、消防等各種可以航行的設備,在5月下水後,預計明年展開偉大航海之旅,所到之處更將安排日本、金門、泉州、澎湖等多地,勢必成為國際盛事,這將是臺南的光榮。
臺灣在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成為東亞至東南亞一帶重要的轉口貿易樞紐,隨後鄭成功為擴充軍需、將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致力發展海上霸業,臺灣也正式邁入另一開拓階段。現正積極為5月1日下水做最後準備的「臺灣船」,為全長30 公尺的木造帆船,乃根據日本松浦史料館藏「臺灣船圖」而建,於98年2月15日上午9時舉辦安放龍骨大典,透過文化建設委員會與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雙方積極合作,並在建造過程中邀請多位專家學者組成推動小組,仔細考證、相互溝通,討論如何以「現代」的標準來完成復古船,藉由產官學界的合作,力使本計畫在歷史與現代的對話中臻於完美,融合古人之智慧、精神於其中,配合周遭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予以完整的歷史風貌。許添財市長期許臺灣船能重現安平海疆,並於未來航行鄭成功足跡所到之處,發揚鄭成功向海洋開拓之創意與智慧。
2010鄭成功文化節
此次展覽主要以「十七世紀臺灣船復原重現計畫」為發想,透過「臺灣船」圖像的來源,闡述其歷史脈絡,並透過解構現代復原船隻,說明古船所具備的基本結構與功能。本展覽最精彩之處,在於呈現過去造船的技術與工法,包括古代使用蚵灰粉,用以確保木質船舶的防水性的「捻縫」技術,以及建造古船時,依據各部位所需使用的不同木材種類,逐步帶領民眾了解到,重現年代久遠之物必須投入多方領域的努力,才能保留住先人的智慧與現代人追尋過去的過程,並從中認識臺灣船之於鄭成功及臺灣文化的重要性。
保存文化資產除了是追念先人的智慧,同時也展望未來,為今日人們追尋的過程留下紀錄,作為日後的歷史。臺灣船過去承載著鄭氏開台時期的光榮,今日我們則延伸其政治、經濟貿易等議題的可能性,邀請民眾一同思考,作為重現城市的榮光的重要歷史紀錄。
新聞聯絡人:新聞及國際關係處吳士媛06-3901054
台當局「降格」鄭成功祭典,打破長達54年「中樞」主祭慣例
2017-04-24 由 環球網 發表于 歷史
【環球時報駐台北特約記者 張雲峰】民進黨當局今年取消遙祭黃帝陵儀式後,對於29日舉行的鄭成功祭典,也決定不再派「內政部長」代表出席,打破長達54年的「中樞主祭」慣例。
台「內政部民政司長」林清淇23日宣布,鄭成功祭典本來就是台南市主辦的,後來是省議會提議,才由當局派人主祭,「考慮到多元族群聲音」,未來將直接由台南市長主祭,祭典仍持續舉辦。至於遙祭黃帝陵部分,由於原住民認為與黃帝無關,未來將與每年3月29日的「忠烈祠」春祭合併舉辦。
據悉,台南之前為彰顯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政治意識,自1946年起由官方每年舉辦延平郡王祭典。1962年,台灣省議會提議報請當局,將鄭成功祭典和成吉思汗中樞大祭給予同等待遇。次年4月,「行政院」做出決議,「鄭成功祭典日期核定為4月29日,今後改由內政部長主持以示隆重,由內政部函陳行政院指派代表中樞主祭」。此次取消「中樞主祭」,是由民進黨主導的。該黨「立委」谷辣斯·尤達卡日前稱,不反對鄭氏宗親舉行祭典,但「中樞代表國家」,鄭成功來台對平埔族「燒殺擄掠」,卻被造神成為「開台聖王」,因此主祭鄭成功不應由當局執行。民進黨「立委」陳瑩稱,台南去年才發生民間宮廟法會鬧劇,有人私自混搭原住民族服飾及奇怪儀式,對外宣稱鄭成功已與原住民和解,這都是不尊重原住民文化造成的。
聯合新聞網23日稱,去年8月,蔡英文首度以台灣領導人身份向原住民道歉,提及「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平埔族群的屠殺和經濟剝削」,最近又有原住民「立委」在「立法院」質詢「內政部長」,因此「內政部」才做出上述決定。
親綠的《自由時報》稱,國民黨政權敗逃台灣後,為強化所謂「正統」,在「威權」時期年年舉行遙祭黃帝陵、成吉思汗中樞祭典及鄭成功的祭典,「甚至出現台灣民選總統馬英九祭拜蒙古人成吉思汗的荒謬現象」。如今當局願降低祭典官祀色彩,「雖只是轉型正義一小步,卻是去除神格化的一大步」。
自去年蔡英文當選以來,民進黨拋出「轉型正義」,有關鄭成功定位的爭論日益激烈。意識形態偏藍的幾版教科書對鄭成功的敘述基本是這樣的:清廷入主中原後,部分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政權繼續抗清,當時手握軍政大權的鄭芝龍1646年降清,其子鄭成功則以「反清復明」為號召,奉明朝正朔出兵台灣,1662年趕走荷蘭人;總計到1683年鄭成功之孫降清,鄭氏家族統治台灣21年。這些版本不約而同地稱鄭成功時期為「南明時期」。但偏綠教科書認為,鄭成功來台除了抗清,也是為其海商集團找到根據地。《聯合報》曾評論稱,鄭成功一直被當權者視為重要民間信仰,執政者的出發點應是真心團結融合,才不會淪為政治操作。還有評論直言,蔡英文當局取消「中樞主祭」,雖然聲稱是為所謂「族群和解」,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為了進一步切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連結。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nvnzaq.html---------------------------------------
不要蔣介石!也要打破鄭成功! 綠委要求取消中樞祭拜
▲民進黨立委Kolas Yotaka。(圖/Kolas Yotaka辦公室提供)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鄭成功神格化的議題也被拿出來討論,民進黨原住民立委Kolas Yotaka6日上午在內政委員會質詢時表示,鄭成功來台屯墾造成原住民族流離失所,「原住民對鄭成功的心情,就像對蔣介石的心情」。
Kolas表示,1946年起,台南市政府於4月29日舉行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且有中樞祭拜,過去的內政部長都有參加過。
Kolas對著在備詢台的內政部長葉俊榮說,鄭成功來台開墾之後,原住民的生活流離失所,面對他的心情,就像是面對蔣介石一樣,「我不能接受以中樞、公共資源的方式祭拜鄭成功,不過如果有地方家族要祭拜,當然也予以尊重」。
葉俊榮則回應,這是值得正視的問題,包括文化多元、歷史脈絡、文化傳承,都是中央跟地方必須要面對的,「特別是從多數的角度,很多人認為理所當然,但也讓少數人感到不舒服」。
儀典
清朝時期由於延平郡王祠列入官方祀典中,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祭祀,費用來自臺灣縣(後改為安平縣),主祭者為臺灣兵備道、臺灣府知府、臺灣府海防同知、臺灣縣知縣、縣經歷、縣右堂等,而民間祭祀則照開山王廟時期的慣例,於正月十六日到十九日舉行祭祀[註 7],並在七月廿二日舉行盂蘭盆會[3]。
日治時期改為開山神社後,例祭定在每年2月15日,但是民間的祭祀仍依傳統的農曆進行[3]。而在二次大戰後臺灣省參議會在1948年定4月30日的「鄭成功登臺日」為官方春祭之日,但1959年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認為鄭成功登臺之日換成陽曆應為4月29日,臺南市政府向臺灣省政府提議改以4月29日為春祭之日,而秋祭之日則是在1950年8月15日由臺灣省政府通知臺南市政府,依據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的研究定於8月27日[註 8][4][3]。春秋二祭由內政部長主祭,公祭後由各地鄭氏宗親家祭,有時還會有日本代表以神道教儀式祭祀[4]。
祭祀團體------延平郡王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PtJyZy
-----------------------------------------------
鄭成功祭典每年都在台南延平郡王祠舉辦,圖為去年的祭典中由當時的內政部長陳威仁(前...
鄭成功祭典每年都在台南延平郡王祠舉辦,圖為去年的祭典中由當時的內政部長陳威仁(前排左二)及台南市長賴清德(前排左)主祭。圖/本報資料照片
四月二十九日的鄭成功祭典,五十四年來皆由中央政府派內政部長主祭,是「中樞祭典」的規格。
但是,據稱是為了「尊重多元族群的聲音」,今年將改由台南市長主持祭典,內政部長不再主祭。
這是繼去蔣、去孫、去孔、去黃帝之後,續以去鄭的操作,骨子裡仍是去中國化及去中華民國化。其中的道理,可待探究:
一、去鄭的理由是否因蔡總統說「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平埔族群屠殺和經濟剝削」?然而,鄭氏對原住民或有侵害,但要因此就應否定其開台奠基的功勛嗎?這正如欲以一個二二八即全盤否定蔣介石革新保台的績業。這是何等扭曲的歷史觀?又是何等扭曲的比例尺?
二、賴清德是民進黨官員中「最獨」者之一,但他過去不斷運用鄭成功來裝飾台南市,喚起「府城」的光榮感,宣稱要以鄭成功「加強本土認同/提升主體意識」。如今,即使中央不再祭祀鄭成功,主祭官賴清德又將如何用他的台獨史觀來解釋鄭成功?
鄭成功不論曾對原住民如何,作為漢人後裔的今人也很難還土地給原住民。鄭成功容或有功有罪,但從大歷史來看,凡屬當年漢人的後代皆仍承續鄭成功的餘蔭。甚至可以這麼說,無鄭成功,即無今日「台灣人」在台灣政治上的優勢。所以,欲對鄭成功鞭屍的河洛後裔,即使不知飲水思源,也不可數典忘祖。
去中國,走到「去鄭成功」的地步,豈不正是數典忘祖。
數千年來神秘的道教儀式;仙人丹道養生秘密~ 道法萬象,兵符法器;在台南鄭成功文化館,羅列在國人眼前-文 化 - https://goo.gl/ZBT4nO
哥倫布登陸日:史上最殘忍的探險家,開啟美洲原住民大屠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哥倫布登陸日:史上最殘忍的探險家,開啟美洲原住民大屠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2YyBbRm
哥倫布4次航行美洲,發現新大陸,為西方國家的領土擴張,以及白人的美國夢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這類功績確實是不可掩蓋的,但歷史總不會是單方面的,在「偉大冒險家」的讚揚聲的背後,其實掩蓋著一隻醜惡、貪得無厭的怪獸。
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是21世紀以前美國居民最崇拜的冒險家,教科書上總是不乏使用最高尚、最富有冒險精神的詞彙來擁戴他,他4次航行美洲,發現新大陸,為西方國家的領土擴張,以及白人的美國夢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這類功績確實是不可掩蓋的,但歷史總不會是單方面的,在「偉大冒險家」的讚揚聲的背後,其實掩蓋著一隻醜惡、貪得無厭的怪獸。
哥倫布的行前準備
關於他的人格缺陷,讀者可能略有聽聞,但卻鮮少深入探究,正是因為其反社會人格都因為他那主角光環般的功績一同被「政治性掩蓋」了。要說起哥倫布的航海史,就必須回顧到1486年,當年哥倫布已經50歲了,但其人生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據歷史資料顯示:哥倫布在當上船長前的資料就像是一團迷霧,他既沒有名聲,也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工作,只擔任過放羊小弟、賣奶烙大哥、以及船上的雜工之類的小職。然而在哥倫布功成名就時,他聲稱自己在發現美洲前就當了三十多年的水手,且早在10歲時就出過海,不過後世的史學家把他的臉給打腫了:他在二十多歲才出過海,而且是為了生計而不是夢想,出海時的職位僅是一名僱傭。
過完50歲的生日後,哥倫布不知為何突然對航海產了極大興趣,開始向西班牙國王、女王申請公費出航,證實往西航行能夠抵達日本(真的不行……)。當然,哥倫布當時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宅宅,西班牙國王一看這申請書根本懶得回覆,予以已讀不回,不過哥倫布也挺有毅力的,被無視後每天撰寫申請書,把西班牙國王的信件郵箱給塞爆,又利用國會派系的矛盾關係,讓一部分黨派支持自己航海,請這些人時不時吵吵國王,要國王跟著一起支持。6年之後,西班牙王室再也受不了哥倫布的騷擾,答應他的要求。
歷史學家埃德蒙摩根曾說:「哥倫布不是一個專業人士。」沒錯,哥倫布並不是一位合格的航海家,他的地理和算數都非常不好,他對世界地理有著獨到的見解,為了將來航行順利,他曾經找尋一些地理、數學書籍閱讀,學了幾個月後,哥倫布自認自己深通世界地理了,聲稱歐洲地理學家都是垃圾,都是錯的!歐亞大陸面積算得太小了,應該比地球的一半要再大,而且地球周長應該是3萬200公里!(事實上正確值為4萬公里)最後莫名其妙算出:只要航行2700英哩就可以到達日本囉(實際上從西班牙到日本最東邊是1萬3000英哩)。
螢幕快照_2018-05-28_上午3_52_18
Photo Credit: Viajes_de_colon.svg: Phirosiberia derivative work: Phirosiberia @ CC BY-SA 3.0 哥倫布的航行路線
哥倫布幾乎否定了當時所有最先進的科學地理成就,令人咋舌的是,他唯獨對一篇與小說相差無幾的地理參考教材視若珍寶,這就是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據歷史學家考證,馬可波羅遊記是由馬可波羅口述,由浪漫小說出身的作家魯斯蒂謙(Rustichello)在旁紀錄而成,在口述以及浪漫文筆的雙重作用下,馬可波羅遊記的可信度十分低。
哥倫布的初次航行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著87名水手離開了歐洲,朝向未知的西方海域進發,他們整整在海上航行了2個月9天,途中可為歷經艱辛,有次大洋無風,船隻一整天跑不到一公里,許多水手十分恐懼,甚至暗通其他水手聯合殺死哥倫布,但機靈的哥倫布很快便知道了這檔事,召集水手言道:「我知道大家都很恐懼,我本人亦然,我們再航行幾天,如果沒發現島就掉頭,你們說好不好?」殺死船長畢竟是不名譽的,下半輩子還可能因此流亡海外,所以這群水手見其真誠,當然說好。沒想到過了期限後,哥倫布又說:「我們離夢想又更近了!再給我幾天,如果沒發現島就掉頭,你們說好不好?」這種言論反覆持續好多次了,正當哥倫布在艦上漸失威嚴之際,他終於找到了睽違已久的陸地。
這位妄人的運氣還真是不錯,雖然沒找到日本,卻誤打誤撞地來到美洲新大陸了,喔不,他登陸的地方並不是真的美洲大陸,是佛羅里達旁的小島,名叫瓜納哈尼。也許是哥倫布徹底餓昏頭了,下船後竟然使用西班牙文,對語言不通的原住民問道:「不知道這裡是不是日本的其中一個島呢?」原住民答不出來,哥倫布還因此生氣了。更令人咋舌的是,由於他算數奇差無比,抵達這個瓜納哈尼時,哥倫布竟以為他還在北緯42度(也就是西班牙的緯線),但自己卻往南偏移了兩千兩百多公里。
最後,哥倫布下了結論,認為自己來到了印度了。把這群喜歡在頭髮上插羽毛的原住民稱之為印地安人(indio),也就是西班牙文的「印度人」,後來大家發現美洲原住民不是印度人後,亞洲國家為了不搞混雙方,改把美洲原住民稱為「印地安人」(居然不直接換整個名字,真是太給哥倫布面子了)。
哥倫布帶領白人踏上小島前已經斷糧許久,哥倫布瘦得跟一把蔥一樣,毫無心機的原住民生了同情心,把他們當成貴客款待一番,據哥倫布回憶:「其他人,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大聲喊道:『來看看那些從天而降的人,帶上食物和飲料來吧!』」之後就是一頓大宴,火雞肉、馬鈴薯泥、鮮魚鮮肉一應具全,他們另外還送給哥倫布一大團糧食,讓他們可以安然返航,然而回航後的哥倫布居然毫無感謝之意,仗著原住民的善良,在航海日誌(1492年10月14日)這麼寫到:「我應該征服他們,只要50個人,我就可以隨意統治他們。」
Landing_of_Columbus_(2)
Photo Credit: John Vanderlyn @ public domain
史上最殘忍的探險家
哥倫布與其他探險家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於成就,而在於他除了探險之外,也明白計畫要讓當地居民臣服,並剝削他們的財富和勞力。5年後,哥倫布再次踏上了這片土地,這次原住民依然捧著魚肉準備前來款待他們,但迎來的不是深懷感激的水手們,而是武裝到牙齒的士兵,他們如入無人之境,一下船便毫無顧忌地開始殺人放火搶劫。有目擊者記載,戰敗重傷的原住民戰士被當做獵犬的活狗糧,被吃心挖腸的慘叫聲不絕於耳。他們還把抓來的土著當成奴隸,強制他們做苦力,一言不合便是一頓毒打。不知道是誰出的餿主意,竟然把潛逃未遂的原住民釋放,再派出獵狗追逐他們。
最終,哥倫布把他們的財產掠奪一空了,卻還想榨乾他們的血水,將殘留下的原住民趕上了船上,鎖在陰暗潮濕的甲板下面一船船地運到市場,男的當作奴隸,女的當作洩慾工具。西班牙歷史學家Consuelo Varela曾對此表示:「哥倫布政府的特徵就是暴政。即使是誰想擁護他,也不得不承認已經發生的暴行。」
返航時,哥倫布的心情異常愉快,在航海日誌這麼寫道:「就像買賣莊稼一樣,100個西班牙幣就能買到一個美人兒,這種買賣非常普遍,有無數商人求購姑娘,特別是那些9至10歲的小美人兒們供不應求。」
一個哥倫布的船員在他的記錄中透露出了原住民女孩的可憐遭遇:「來自(哥倫布)獎賞的加勒比女孩全力反抗時,他(船員)無情地痛打她並強姦她。」另外還有一個女人不小心提到哥倫布在當船長前的身分地位不高,結果就被扒去衣服,騎在一頭驢上遊街示眾。這些一樁樁事件都是毫無良知的惡魔才能做得出來的事。
因從之後,美洲原住民的平靜生活從此徹底改變:疾病、戰爭、課稅等災難接踵而至。哥倫布後來又發起了另外2次大規模「探險隊伍」,將武裝船隻駛向其他小島以及大陸,所到之處人口急遽減少,一部分是外來的疾病,當地人沒有抵抗力,或是很難抵抗;另一部分是無情濫殺,不論是女人、孩童或老人,各地村落的居民一個接著一個慘死刀劍之下,更被稱為世界上歷時最長的種族屠殺。海地的阿拉瓦克人曾試圖反抗,但在缺少戰爭經驗的情況下,起義馬上遭到撲滅,投降者也全被絞死或被燒死。當地人不願死於敵手,絕望之下,他們開始大規模自殺,就連嬰兒也不放過。據哥倫布登岸後的10年內,阿拉瓦克人已經在海地徹底絕跡。
據保守估計,在哥倫布登岸後的50年內,因為疾病和非正常原因死亡的美洲居民,達到500萬之多,而當時所有的土著居民加起來都沒超過1000萬。
結語
諷刺的是,至今美國仍將10月的第2個星期一訂為哥倫布日(Columbus Day),是政府公認的法定假日,這是當時的天主教會「哥倫布騎士團」以龐大的政治勢力威迫前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設立的,旨在歌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豐功偉績,間接獲得宣傳天主教的功效。但對印地安原住民來講,紀念這天就猶如傷口撒鹽一樣,這天是祖先受到外來民族暴力統治的起始點,是印地安民族受到連續400年不平等侵凌的開端。至今仍有諸多原住民會在此天走上大街訴諸不滿,這使美國政府逐步減少了哥倫布日的慶祝活動。
有些人認為這種訴求有做跟沒做一樣,歷史已經發生了,再也無法挽回,如果再去爭取這些已經無法彌補的事件,到底有甚麼用處呢?作者可以肯定的回答:是有用的。歷史既已經發生了悲劇,我們能做的事雖然有限,卻能撫慰受害者的冤魂,使一個長期遭受欺凌的民族冤屈得以伸張。
最後,我想以史學家Mira的名言作為結尾:「大航海是個偉大的時代,無庸置疑,但是,現代歷史上,普遍只聽見勝者笑,不見敗者哭——我們把這些失去太多的一群人,視為理所當然;他們的悲慘,映照著勝者的笑臉。」哥倫布登陸日:史上最殘忍的探險家,開啟美洲原住民大屠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2YyBbRm
哥倫布登陸日:史上最殘忍的探險家,開啟美洲原住民大屠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遠超哥倫布!研究證實維京人1000年前就發現美洲大陸
研究證實,維京人在1000年前便踏上美洲大陸。圖為維京長船。(路透)
遠超哥倫布!研究證實維京人1000年前就發現美洲大陸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Z6ScoY
2021/10/21 08:1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考古和歷史研究真相一一浮現。最新研究指出,維京人1000年前便踏上了北美,比家喻戶曉的哥倫布早了超過400年。
《路透》報導,加拿大紐芬蘭的蘭塞奧茲牧草地上有8座木造建築遺址,證明維京人曾駐足此地,但過往的研究能力無法得知確切抵達的日期。如今由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學者領銜,在科學期刊《自然》發布的最新研究證實,遺跡是維京人在西元1021年所建,距今正好1000年前。
研究團隊是透過新技術,以遺址上經歷過的太陽風暴作為判斷依據,發現取用的3塊木材上都顯示是在1021年所建,比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美洲早了471年,也成為了人類最早跨洋旅行的證據。格羅寧根大學學者麥可迪(Michael Dee)表示,「人類首次航越大西洋的榮耀應該要歸給這群北歐人。」
維京人以驍勇善戰聞名,生活在斯堪地那維亞(挪威、瑞典及丹麥一帶)的他們曾南下橫掃英格蘭及西歐等地,從事殖民、貿易甚至劫掠等活動,讓日耳曼人防不勝防,其航海技術與維京長船威力更為後世所知。遠超哥倫布!研究證實維京人1000年前就發現美洲大陸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Z6ScoY
哥倫布登陸日:史上最殘忍的探險家,開啟美洲原住民大屠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哥倫布登陸日:史上最殘忍的探險家,開啟美洲原住民大屠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2YyBbR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