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卡斯族竹塹社開墾先祖衛阿貴的兒子衛平星-這塊骨董級的墓碑在新埔鎮有158年歷史的墓碑/衛平星是道卡斯族竹塹社衛阿貴的第三個兒子,衛阿貴是新埔鎮、關西鎮早年開發的大功臣,衛阿貴家族從西元一七七三年開始開發新埔鎮霄裡溪、鳳山溪一帶,他育有五子,名字分別為福星、金星、平星、賜星、祖星/墓碑上的名字「平星杜衛公」分析,衛家曾經收養過杜家的小孩傳宗接代,所以後代會有「生前姓衛,死後姓杜衛」的慣例/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舊稱「吧哩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朝鳳宗族開發新竹縣史-從新豐坑子口、新埔、關西、芎林、橫山、二重埔、北埔 開發史觀察,早期新埔、關西、芎林地區原本即為平埔族竹塹社人之居地,主要開發家族 除了地主竹塹衛家外,就是墾戶首-姜朝鳳宗族;姜勝智首先開發九芎林,同時與泉州人陳長順家族結為姻親繼續新埔、關西、橫山(合興庄)墾務,其中關西墾務也招姜勝智的姪孫輩姜秀鑾(二重埔、芎林、北埔、寶山、峨眉)、姪曾孫姜殿邦(關西)等加入,擔任墾戶首


隘糧與大租:清代竹塹地區合興莊的隘墾事業與閩粵關係
隘糧與大租:清代竹塹地區合興莊的隘墾事業與閩粵關係- 月旦知識庫 https://bit.ly/3fWqxgo
作者    陳志豪
中文摘要    
目前對於清代閩粵族群關係的詮釋,主要是由土地開發過程來說明閩籍業主與粵籍佃人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但要從土地開發過程來理解閩粵族群的互動,就必須考慮到土地制度的特色。例如,乾隆 55 年( 1790)後淺山丘陵的土地開發,相較 18 世紀的開墾制度就多了一層設隘防衛的設計,即佃人除了繳納大租給業主以外,還須另行貼納隘糧來作為隘防的經費。所以要從隘墾制度來探討閩粵族群關係,就必須理解閩粵族群在隘墾制度中具體扮演的角色。由於目前的研究多由 18 世紀的墾戶制度來思考淺山丘陵的開發,將墾戶視為最上層的領導者,將管理隘丁的隘首視為從屬於墾戶的僱員,故將隘糧與大租合併討論,或逕稱隘糧大租,將兩者視為同一項目。但筆者發現隘糧與大租兩者在文獻上其實是不同的書寫方式,大租往往是以定額的方式,被印刷在固定的契約格式上;隘糧卻是以另行添寫的方式出現在文獻之中。因此本文首先指出這兩種不同書寫方式,背後反映出合興莊的大租係由墾戶支配,與隘防事業無直接關聯且多為定額。至於隘防事業的經費來源,即隘糧,則由地方佃戶所組成的隘首支配,並採彈性方式徵收。顯然,隘墾制度實際的運作情形,墾戶所扮演的地位並非單純的土地開發主導者,可能還包括其他的產業活動,故本文接著指出,墾戶建立墾莊的收益來源,很可能還包括墾莊及周遭地區的商業流通。隘糧與大租:清代竹塹地區合興莊的隘墾事業與閩粵關係- 月旦知識庫 https://bit.ly/3fWqxgo
-----------------------
姜勝智家族姻親關係/合興莊的墾戶陳長順與九芎林的佃首姜勝智家族建立婚姻關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2PMWsVP
---------------------------------
姜長福是1870年代姜秀鑾、姜秀福在合興莊的公號-隘首姜長福/隘糧與大租:清代竹塹地區合興莊的隘墾事業與閩粵關係/板橋林本源與北埔姜家的合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2UwWmQB


2021-04-09_161258

新埔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zX5Rl
舊稱吧哩嘓,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打獵的荒埔,漢人最早開墾新埔地區的記載是在雍正年間,來自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嘉慶州鎮平縣、潮州饒平等地移民陸續入墾竹塹東北之吧哩國地帶。由於當年清政府對於渡臺開墾並未有統一的政策,加上新埔關西地區原本即為平埔族竹塹社人之居地,因而可推測早期漢人在新埔並未有大規模的開墾,只有為數不多的零星移入。
乾隆12年(西元1747年)竹塹社人因水患之故,在土目衛阿貴和錢子白率領之下整族遷移,入墾新埔地區。
乾隆31年(1766年)陳石生等開闢枋寮圳,灌溉田地範圍包括三角埔(今新民里)、窩口(今南平里)、枋寮一帶。
乾隆49年(1784年)新埔則已出現來自陸豐及鎮平的粵籍移民聚落,也將荒地開發成農田,「新埔莊」之名也在此時開始使用,意即為「新開發的河埔地」。
乾隆56年(1791年)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在新埔地區大規模招佃,欲前往鹹菜甕(今關西鎮)開墾,可見當時以竹塹社人為大業主,向其承墾土地或是應招為佃農仍是漢民族進入當地開墾的主要方式。


1489714184-3526107742_n2021-04-09_1614571535973622-2884825452_n2021-04-09_1639052021-04-09_1640002021-04-09_163937

姜勝智家族姻親關係/合興莊的墾戶陳長順與九芎林的佃首姜勝智家族建立婚姻關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長福是1870年代姜秀鑾、姜秀福在合興莊的公號-隘首姜長福/隘糧與大租:清代竹塹地區合興莊的隘墾事業與閩粵關係/板橋林本源與北埔姜家的合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清代竹塹內山地區的拓墾:以合興庄為主軸的探討(1820-1895) https://bit.ly/3d58AKO
清代竹塹內山地區的拓墾:以合興庄為主軸的探討(1820-1895)
作者:     呂佩如
連瑞枝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關鍵字:     隘防;拓墾;信仰;合興庄;陳長順家族;Guard-line;Reclamation;Religious Belief;Ho-Shin Village;Chen Chang-Shun’s Family
公開日期:     2008
摘要: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清代竹塹內山地區合興庄的土地拓墾歷程。竹塹內山地區自來即為高山原住民的生活領域,墾戶以隘設墾隨的方式,不斷擴展墾區庄範圍,在拓墾之時,墾民們與高山原住民之間衝突不斷,信仰就成為墾民心中最大的寄託。因此,本文即以竹塹內山地區的合興庄為研究的區域範圍,以拓墾為研究主軸並進行拓墾與信仰及族群關係等面向的分析,一方面認識這塊土地上的發展,一方面讓竹塹內山地區的拓墾歷史更趨完整。
合興庄的拓墾為泉州籍墾戶陳長順父子出資設立隘防、僱丁防番,招募粵籍墾佃拓墾,由墾佃繳租支應隘防費用,雙方共同合作開拓而成。由於開墾過程中隨時都會面臨番害威脅,及疾病、災荒、水患所造成生活的不安定,墾戶陳長順於合興庄的中心位置太平地捐地興建廟宇三元宮,希望透過建廟祭拜神祇,庇佑開墾順利,藉由建立廟宇陳長順也取得宗教上領導權,進而鞏固庄內墾戶的地位,又透過廟宇內宗教活動的參與,墾戶與地方上各階層居民產生互動關係,有利於墾區庄內各項事務的推動。合興庄墾區內的居民因開墾、防番的共同特質而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更大的社會群體,此社會群體以三元宮做為信仰中心,藉由共同的祭祀組織與活動將墾區內人群凝聚起來形成一個祭祀圈,墾區庄所及之地就是祭祀圈的範圍,三元宮的建立可以說是陳家墾戶積極運作下的結果。但在劉銘傳實施裁隘政策之後,陳氏家族因隘防被裁撤、隘租收歸公有,家族的經濟利益及地位受到衝擊,也間接影響到三元宮的發展。
從研究中發現,在清代竹塹內山地區的拓墾過程中,國家政策的改變對墾戶勢力消長有著絕對的影響,拓墾與信仰之間存在著相當高度的依存情況,閩、粵族群之間因開墾利益存在著合作互助關係,閩、粵與高山原住民之間因生存競爭長期處於衝突狀態。

清代竹塹東部內山地區的拓墾:以合興庄為主軸的探討(1820-1895) |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040103.pdf (ntnu.edu.tw)

2021-04-09_1713082021-04-09_1710502021-04-09_171737

040103.pdf (ntnu.edu.tw)


新竹關西地區文書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新竹關西地區文書
新竹關西地區文書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https://bit.ly/3t4t6ka
關西地區的開發,始於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竹塹社人衛阿貴入新埔東邊的老焿寮、大旱坑、石岡仔、下南片、茅子埔、坪林等地。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泉州人陳智仁主持「連際盛」墾號,開墾上南片庄一帶土地,並因當地風景綺麗,命名為「美里庄」。翌年,旋因不敵泰雅族原住民勢力,連際盛墾號棄墾而去,開墾工作由衛阿貴接手,美里庄亦改為「新興庄」。衛氏歿後由其裔孫衛壽宗承其墾業,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且與戴南仁、黃露柏、陳福成等另設「新合和」墾號開拓墾業,並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開墾告成。同時因當地地勢三面重山阻隔,一面開口向西,形狀正似鹹菜甕的外形,故改「新興庄」地名為「鹹菜甕」,或又稱鹹菜硼、啣彩鳳等音近之名。日治時期,可能因「鹹菜」與日語「關西」諧音,將鹹菜甕與石岡子兩地改稱為「關西庄」。後經行政區域的多次的變革,關西之名仍舊沿用至今。
本所曾展出「新竹關西地區文書」(所藏批號T0448D0369)共六十八件,主要購自豐原地區民俗收藏家之手。年代以1825年(清道光五年)為最早,1923年(日大正十二年)為最晚。內容以關西地區的土地文書、人身契約為主,並包含參與湖肚庄開發的張姓家族鬮分書、衛阿貴後裔杜衛貴相關資料等。透過本批文書得以瞭解關西地區的發展,特別是張姓家族的發展脈絡、客家文書遣詞用字的獨特性,以及早期平埔族與漢人在土地開墾上的互動情形。
此外,本文書含有七件締結婚約及人身買賣的契字,時間從清末至日治初期,對了解當代婦女生活史,極具參考價值。其中關於締結婚約的契字,均屬「變例婚」。所謂「變例婚」指非一般「明媒正娶」的婚姻關係,如夫死招夫養家、養子;為繼承宗祧而招婿;因家貧為了節省聘金的花費而抱養童養媳等。變例婚反映出臺灣社會濃厚的父權主義色彩;女性在婚姻中的價值僅在於提供其生育能力與勞動力,一旦丈夫身亡,由於經濟壓力,常需「招夫」養家。這類契約,多言明婚後子女的分配方式以及財產繼承、祭祀的責任等權利、義務關係。其次,已婚女性若未產子而夫亡,在夫家家貧情形下,該女可能再次被嫁出,或由娘家贖回,夫家收取聘金或贖金。在這類婚約或人身關係契約中,往往不見女性的聲音,凸顯出女性在婚姻及家庭經濟中的無奈與悲哀。新竹關西地區文書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https://bit.ly/3t4t6ka

新竹關西地區文書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臺灣客家建築與聚落的地方性探索—以新竹新豐與湖口為中心/宗族與地方社會的發展,如姜禮海等人的研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土官有漢人(姜朝鳳家族)也有原住民家族(知母六),清朝治台初期選擇與土官合作,即使是新竹鄭家人才濟濟捨棄不用,而是官派流官與土官-姜朝鳳家族共治新竹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