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墓碑-藏在墳墓中的臺灣史-,把「中華民國」的「民」取出來,改寫成了「皇民」/「皇明」與「皇清」 目前在臺灣最早的漢式墳墓,就是刻「皇明」/皇朝國名,這寫法,是先寫個「皇」字,再接一個國朝之字,比如說「皇明」,就是代表墓主是明帝國的人民到1644年止/臺灣在1684年改由清帝國統治之後百姓把墓碑上的國朝文字改寫為「皇清」了/日本統治把「皇清」改寫成「皇日」-有的是取用天皇年號,比如說「大正」時期,就會寫「皇正」;所以在「明治」時期,當然也會有寫「皇明」的/徵仕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皇清待贈, 這是在碑文的格式中會出現的字樣. 待贈,就是等著封(賞).生前未得诰封,希望死後子孫有功,能得到"诰贈".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贈"的字樣,藉以說明墓中人生前的榮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取代籍貫堂號的「皇民墓碑」-「皇民」墓碑的存在,是皇民化運動的時代見證-在墓碑橫款上書寫「皇民」的古墓,這是1940年代皇民化運動高漲之際,日本人要求台灣人以「皇民」取代籍貫堂號的結果/『皇民』二字,在日本文詞解釋為日本國民,而臺灣被日本佔據時代,即將臺民變為『皇民』,並用強制手段禁止墓碑刻有祖先留下之名稱,必須一律刻『皇民』二字/約有55,000名患者被埋在紐約匿名的墳墓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清明掃幕後,會將祭拜後的麵粿、紅龜粿等分散給前來乞討的孩童,稱為「揖墓粿」,也稱「印墓粿」;有時也會出謎要他們猜,故也稱為「猜墓粿」,表示有能力施捨而祖德流芳,也有希望附近孩童放牛時不要踐踏、破壞祖墳的用意;一說認為「揖」有乞討之意,不好聽,而「揖」、「臆」音近,才改稱「臆(猜)墓粿」。若墓粿不夠分,童謠有提及「豆干鴨卵提來湊」,但一般是給銅板

掃墓的時候,每次聽到有人放鞭炮,叔叔就會興高采烈的告訴我,那個叫做「又猛櫃」,也就是他們小時候的年代,大家都很貧窮,有些員外之類的有錢人,掃墓時以魚、肉、粿等食物祭拜,拜完以後回去也吃不完,就會在祭拜結束之時燃放鞭炮,附近的人聽到鞭炮聲就可以過去,他就會把食物分給這些人。叔叔之所以興高采烈就是因為他小時候也常常去跟人分東西,聽到鞭炮聲就趕快衝過去

在海豐黃羌地區,若逢有人掃墓祭祖,走過去,待祭拜完畢,掃墓人通常都會拿一些祭品免費分給你吃的,這種與祭祖相關的習俗我們稱之為「打醮旺子」。"醮"就是祭神的意思,祭典時通過道士、和尚為媒介與鬼神溝通。而打醮指的是道士設壇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的一種法事活動,是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二為一的民間集體祭典活動或傳統節日。當然,清明掃墓集體祭祖也視為打醮的一種。秉承著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攜帶一家老少或整個大家族前來祭拜,通過祭祀緬懷先祖,企望先祖庇蔭子孫、旺子,祈求人丁鼎盛 ,也稱之為「打醮旺子」。


「靖邑」是他們家族的原鄉,福建每一個地名均各種雅稱,如同安為銀同、金門為浯州、晉江為溫陵、漳浦為浦邑.....等等,靖邑是南靖的雅稱。南靖位於漳州西邊,靠近閩西,為山區縣城,閩客混居,傳統土樓林立,居民多務農。這一家是由福建南靖移民來台,許多南靖來台開山祖多在前清時期,在台仍然從事農事。往生後墓碑上均刻上祖鄉,以示唐山過台灣之慎重追遠。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4414541808562366/

「揖墓粿」印墓粿-乞墓粿-分墓粿「臆墓粿」猜墓粿/「打醮旺子
----------------------
你沒聽過「揖墓粿」乞墓粿?背後藏洋蔥
乞墓粿。(圖/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乞墓粿。(圖/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揖墓粿又稱「乞墓粿」、「臆墓粿」,大家都知道「粿」是什麼,但似乎沒有聽過揖墓粿,這和台灣社會過去普遍貧窮、產業結構有很大的關係。
過去台灣社會以農為重,仰賴牛隻幫忙農耕,當時有許多貧苦人家的孩童靠著幫忙牧牛賺取微薄工資,幫忙分攤家中經濟。牧牛的孩童們常將牛隻帶至郊野的墓地放牛吃草,也因此牛隻常會踐踏、踩壞他人的墓地。
清明節時孩童到墓地領取乞墓粿。(圖/陳振芳(1950-1960)。[揖墓粿]。《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清明節時孩童到墓地領取揖墓粿。(圖/陳振芳(1950-1960)。[揖墓粿]。《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清明節時,掃墓人家祭祀完成後燃放鞭炮,地方的孩童們一聽到鞭炮聲就會趕到墓地,等待墓主分發草仔粿等,有時祭品、草仔粿不夠分發,墓主就改分零錢。會這樣分發草仔粿和零錢的用意,除了憐憫貧窮的孩童外,一部分也是希望可以「賄賂」這些牧童,請他們管好自己牛隻,不讓牛隻破壞自家的墓地
有些調皮的孩童拿不到草仔粿、零錢,轉向墓地洩憤,拿牛屎、泥巴塗抹在墓碑上,或是詛咒墓地人家,也因此有些人家會在墓地周圍放些零錢、並用樹葉掩蓋,便是希望牧童們拿了零錢能愛惜墓地。
但到了民國80年代後,台灣經濟起飛、民生普遍富裕,再加上產業轉型,「揖墓粿」的習俗日漸消退,至今幾乎已消失不見。
習俗百科/你沒聽過「揖墓粿」?背後藏洋蔥 https://bit.ly/2Mt07qf

「揖墓粿」印墓粿-乞墓粿-分墓粿「臆墓粿」猜墓粿/「打醮旺子「揖墓粿」印墓粿-乞墓粿-分墓粿「臆墓粿」猜墓粿/「打醮旺子


台灣族群多元和文化融合得無痕無跡,可從清明祭祖習俗洞窺部份端倪。目擊台灣最早的「草仔粿」記載?原住民掃墓祭祖不只吃粿,還要「揹祖靈」回家! | Mata Taiwan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匯流平台 https://bit.ly/3cC91uE
粿,18 世紀即有記載的原民美食
…… 酒飯各二種。飯不拘秫、糯,炊而食之;或將糯米蒸熟,舂為餅餌,名都都。
40、50 年前農業時代的「手工台灣」時期,「草仔粿」主要用在清明節掃墓(喜慶節日做的是「紅龜粿」),一般家戶都自己動手做。隨著台灣列名「世界工廠」,外食機會興起,可口的「草仔粿」成為大眾的甜食點心,甚至是今日新北九份的觀光產品。
文獻最早記載台灣的「草仔粿」,是清吏黃叔璥著《台海使槎錄》寫《番俗六考》,記述由北至南平埔族群的習俗和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器用等,其中記述巴布拉(Papora,或譯拍瀑拉族)大肚諸社「飲食」指出:
「…… 酒飯各二種。飯不拘秫、糯,炊而食之;或將糯米蒸熟,舂為餅餌,名都都。」
「都都」就是今日的「草仔粿」。
巴布拉人至今亦如此稱呼「草仔粿」,是巴布拉族祭祖主要祭品之一;近代平埔人因應通用語言河洛話而稱為「按啦粿」(編按1),取其以香蕉葉、月桃葉為包裹材料,摺按成形而炊,以名之。中部平埔各族群都熟習其製作法。
台灣許多地區草仔粿均以鼠麴草為原料。(圖片來源:素珍 徐,CC Licensed)
夏天才過清明節,「揹祖公」把祖靈背回家
巴布拉「揹祖公」祭儀又聯結「俯身葬」葬禮,是巴布拉族祖靈祭儀的完全表徵。
至於祭祖,巴布拉族數千年居住在台灣西岸中部地區,至今尚舉行「揹祖公」祖靈祭儀。每年農歷 7/1 上午,聚落族人聚集約定處,結伴前往聚落旁茄苳圳邊「土崙仔」,面向溪圳大聲呼喚「ataw malaw,bam be yo!」(巴布拉語:「祖公祖嬤,回家囉!」);幾度高聲呼喚後,一行人雙手交握背後作揹負狀,敬謹揹負祖靈回家。在家裡以魚、都都粿、糯米飯和米酒等 4 樣巴布拉族傳統祭品孝敬祖靈。
同一天,聚落也舉辦具有健身競技、族系選才、婚姻繁衍意向的「走鏢」活動,和緬懷先祖、教誨族人、吟唱傳承意向的夜慶「牽田」活動。惜乎「牽田」今已式微。
巴布拉族的原鄉在今日大台中市,數年來台中已出土數目可觀的「番仔園文化考古期」的「俯身葬」千年遺骸。根據考古學者研究,台中地區史前時代的番仔園文化就是巴布拉族祖先的遺留。
人類祭儀聯結了族群的生命價值觀,是族群傳統文化的最高彰顯;巴布拉「揹祖公」祭儀又聯結「俯身葬」葬禮,是巴布拉族祖靈祭儀的完全表徵。這是台灣島嶼目前繼續進行的祭祖儀式之一。
台灣族群多元和文化的久遠豐富,台灣教育體系教導後代完全沒有這一塊。
(本文原刊於《自由評論網》,原標題為 〈拍瀑拉 草仔粿 揹祖公〉,獲原作者張麗盆授權轉載。)
編按
按啦粿:同樣居住於南投埔里的噶哈巫族有類似的食物為「阿拉粿」,或以族語稱 tupalis yamadu,然而是以糯米粉加上黑糖製成。無論巴布拉族的「按啦粿」或噶哈巫族的「阿拉粿」,都是來自閩南語的 ah-lê(壓的),意思是「壓成的粿」。目擊台灣最早的「草仔粿」記載?原住民掃墓祭祖不只吃粿,還要「揹祖靈」回家! | Mata Taiwan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匯流平台 https://bit.ly/3cC91uE

「揖墓粿」印墓粿-乞墓粿-分墓粿「臆墓粿」猜墓粿/「打醮旺子「揖墓粿」印墓粿-乞墓粿-分墓粿「臆墓粿」猜墓粿/「打醮旺子


https://is.gd/hnQtPf

「揖墓粿」印墓粿-乞墓粿-分墓粿「臆墓粿」猜墓粿/「打醮旺子

https://is.gd/hnQtPf

分粄仔    
講著「打醮墓」、「分醮墓」、或者有人講个「分借問」這隻詞彙,現下个人怕較難想像摎
理解。毋過,𠊎還記得,記得自家做細人仔時節看人掛紙,跈陣去摎人「分粄仔」个頭擺。 
 頭擺在苗栗,大家都係正月十六掛紙。吾姐公厥羅屋个來臺祖風水還在茶園坪,既經徙
到北部、花蓮个房族,一年一擺會䟓工轉來共下掛紙。想像,佢兜天吂光就愛擐等牲儀、赴
盡早个車枋來掛紙,就感想得著佢兜个誠意。 
掛紙,係共姓人、男仔人正有擎香个資格,摎外姓人、細妹人無麼个關係。𠊎這個外姓
人、細妹𧊅仔,就跈等細人仔陣,等人掛紙掛好、打紙炮仔該下,排列仔去摎人分粄仔、尋
無打忒个紙炮仔搞。成時,無分著發粄个細人仔,大人還會摟隻五角抑係一個銀个銀角仔分
佢去買糖仔,總會分大家鬧熱、分大家歡喜。 
分粄仔,愛去到大戶人家,正有好恁捨得?該乜無定著。異多人家都異肯分發粄、發糖
果分來鬥鬧熱个人,細人仔陣乜無講固定就掌等哪家人掛紙。有人講,分粄仔分人做得旺家
族呢!屋下个大人也毋會罵𠊎兜去摎人分粄仔个細人仔,無定著,恁樣細人仔較好畜哦!該
係一種「分享」个時節。 
係講客家人較好展,該乜怕毋係。記得頭過,𠊎係買較派頭、較貴个衫來著,吾姆還會
罵𠊎「毋知見笑!」摎現下人無錢乜愛買一身「名牌」,放到網路分人看个想法,全全無共樣。
掛紙時節分粄仔分人,也無麼个好展,應該係一種篤實个想法,做得感謝歇在塚埔附近、不
時摎𢯭手掌等這門風水个人,又毋使擐到重鈂鈂仔轉到北部抑係花蓮。 
「分粄仔」,係去摎人討?像乞食樣仔?乜毋會。頭擺人,怕係較自謙,分人東西,愛「兩
隻手拿分人」;問人名姓,會「拜問上姓」。故所,去摎人分粄仔个時節,感覺著个,係一種分
享个快樂,毋會有當瀉、摎人討著來个感受,因為分粄仔分人个人家總係自謙有禮个。顛倒,
係今這下个人,有兜比𠊎較老个,自謙喊𠊎「彭先生」;有兜比𠊎較後生个,沙鼻碌碌仔喊𠊎
「阿珠仔!」,正係害𠊎呆忒!在人个名仔後背加「仔!」,毋係親切呢,係講你比𠊎較大!
𠊎記得,人,係「自謙」,好過「自大」。 
自謙係一種美德、篤實係一種美德、分享乜係一種美德,客家人个山園肚頭擺就有,𠊎
還記得。記得,該係山園肚人同人之間个交流;記得,該係對「祖德流芳」个想望。 
作者:彭瑞珠 https://is.gd/hnQtPf


「分借問?」 vs 「分醮墓?」
拜三話本土:清明時節倍思親/本土話清明掃墓~客說掛紙&分借問/分醮墓 - 瑞中2020分享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1D7pvB
客家「分醮墓」/還記得小學的是情形?
早年客家清明掃墓有所謂「分醮墓」的習俗,但時至今日,已經沒有人這樣做了。至於「分醮墓」的淵源及典故,以及寫法都令人好奇,也有不同的解讀。
北埔鄉民莊萬貴在他所收集的「客家後生罕得聽過介話」這本書中,寫出一段早年客家小孩到墓園「分醮墓」的習俗,「清明掛紙(掃墓)介時節,掌牛哥(看牛的牧童)聽到紙炮(炮竹)一響,就滿山走去撈(跟)人分醮墓。」
過世的新竹縣民俗學家黃榮洛說,「分醮墓」的意思是早年許多家住墓園周邊的小孩子,會在清明節時跑到墓園,跟掃墓的主人分一點祭品糕點回家吃食,有時墓園主人祭品糕點帶不夠,小朋友運氣好還會獲得一些銅板零用錢。
這種流傳在早年客家鄉鎮的習俗,傳之百年,只要是家住鄉間的客家四、五年級以上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經驗,當然富貴人家的小孩就不會去跟人家要了。
編著「渡台悲歌」這本書的黃榮洛說,他曾經問過很多比他更老一輩的客家人對於「分醮墓」的典故,但大家都說不出來,而且這三個字的寫法也存疑。
黃榮洛說,早年客家鄉鎮很多小孩都沒書念,替人放牛,而放牛都在墓園旁邊,一些掃墓人擔心這些牧童把牛拉到墓園吃草,特別施以小惠拜託這些牧童,不要把牛拉到墳墓上面,讓牛踐踏祖先,給予一點小利,也有情商拜託代為照顧祖先墓園的意思。
到墓園分醮墓其實也不是那樣堂而遑之沒有顧忌,一般鄉間小孩都是三五好友一齊出動,帶著好玩的心理,找那些大戶人家,像北埔姜家,早年他們家族掃墓,都會另外特別準備分給小朋友的糕點糖果,後來發現,發糕點吸引不了人,才再慢慢改為發零用錢。
這中間就發生一些有趣的事,都是一樣掃墓,為什麼他那一家,沒有小朋友等在旁邊,這邊一家卻排得長長的,當然是小朋友很聰明,早就問好墓園主人,是發錢還是發糕點己經有所選擇了 。
大戶人家掃墓,也會做比較,希望來排隊的人越多越好,那一家小朋友排隊排的最長,就表示他們家今年一定是發零用錢,在那困頓的年代,很多小朋友還是穿用麵粉袋做的內褲,連一雙球鞋都買不起的時候,家中大人是幾乎都不給小孩零用錢,只有等到清明,整個墓園跑下來,小朋友很可能每個人就分到十幾塊錢,那種口袋裝滿零用錢叮叮噹噹的快樂,實在很難形容。
前峨眉國小退休校長姜信淇說,「醮墓」客家話的發音與「借問」兩字近似,他比較認同用「分借問」三個字才對。
姜信淇說,他小時後住在北埔公墓附近,常在墓地看牛,掃墓期間給人帶路是常有的事,因此才有「分借問」的說法。
新竹高中國文老師彭元歧,小時候家住新埔公墓旁邊,也有這種經驗,他比較支持校長姜信淇的說法;新竹縣寶山國小主任呂理梓老師則說,他小時候住在閩南莊,閩南人也有這種風俗,閩南語叫做「誘墓粿」
前縣長范振宗是筆者問過,唯一沒有分過醮墓的人,主要原因他們湖口范家也是大姓「好野朗」,只有分給人,沒有跟人要,范振宗學識淵博卻也不確定三個字怎樣寫。
*****************************************************
●小孩到墓園要祭品糕點 分醮墓 掃墓舊俗說分明
【陳權欣/新竹報導】中國時報 C2/桃竹苗新聞 2006/03/26
多位文史工作者利用清明節前,拜訪編著「渡台悲歌」這本書的客家耆老黃榮洛,請教有關清明掃墓的一些習俗,談到已經逐漸被人淡忘的早年客家小孩到墓園「分醮墓」的故事讓大家覺得很有趣。
所謂「分醮墓」的意思就是看人家在掃墓的時候,許多家住墓園週邊的客家小孩,會乘機等在一旁,跟掃墓的主人分一點祭品回家,有時候運氣好還會獲得一些銅板。
寶山國小呂理梓主任也說他小時候同樣有這種經驗,他還說閩南人也有這種風俗,閩南人稱做「誘墓粿」
最有意思的是,家住新豐鄉的八十九歲客家耆老劉阿五老引經據典說,孟子在他寫的「離婁下篇」中,就記載一名齊國人天天外出酒足飯飽回家,對大小老婆吹噓說他每天都有達官貴人請吃飯。大老婆心中有疑,暗中跟蹤,發現他竟然每天跑到東門城外的墓園跟掃墓人要東西吃,回去說給家人聽,大小老婆兩人還抱頭痛哭呢!
劉阿五說,雖然孟子這篇文章沒有交代「分醮墓」三個字的典故,卻也點出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做這種事了齊人驕其妻妾

齊人驕其妻妾/男人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在他的妻妾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在君子看來,人們用來求取升官發財的方法,能夠不使他們的妻妾引以為恥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還想起「孟母三遷」的故事說,他懷疑孟子也分過醮墓,原因是孟子小時候最先住在墓園旁邊學人家做法事,再搬到市集旁學人殺豬,最後孟母才決定第三次搬家,搬到學校旁邊,孟子才立志向學。
●分醮墓 春秋戰國已有
【陳權欣/竹縣報導】中國時報 2005.04.15
本報刊登客家人清明節的民俗「分醮墓」故事後,獲得很多的回響,新竹高中國文老師彭元岐與峨眉國小退休校長姜信淇都認為這三個字有可能是「分借問」。現年八十八歲的客家耆老劉阿五,引用孟子的話說,「這項習俗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在分醮墓了」。 
所謂「分醮墓」的意思就是早年客家鄉鎮,從春節後開始掃墓,許多家住墓園周邊的小孩子,會趁機等在一旁,跟掃墓的主人分一點祭品糕點回家吃食。
對於「分醮墓」這個習俗,前峨眉國小退休校長姜信淇與新竹中學國文教師彭元岐認為這三個字有可能是「分借問」。
姜信淇校長說,他小時後住在北埔公墓附近,常在墓地看牛,掃墓期間給人帶路是常有的事,因此才有「分借問」的說法。
最有意思的是,家住新豐鄉的八十八歲客家耆老劉阿五老引經據典說,孟子在他寫的「離婁下篇」中,就記載一名齊國人天天外出酒足飯飽回家,以每天有達官貴人請吃飯驕其妻妾,大老婆心中有疑,暗中跟蹤,發現他竟然每天跑到東門城外的墓園跟掃墓人要東西吃。
雖然孟子這篇文章沒有交代「分醮墓」三個字的典故,卻也點出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做這種事了。
彭元岐老師說,他小學就讀新埔新星國小,就在公墓旁。下課時間還去排隊分「發粄」,有時候還會分到銅板呢!他認為這種習俗的意義在於有將祖先的福蔭推及他人的意思!
寶山國小主任呂理梓老師,也說他有這種經驗,他還說閩南人也有這種風俗,他們叫做「一ㄡˋ墓粿」。
北埔鄉民陳亮言也想起「孟母三遷」的故事說,他懷疑孟子也分過醮墓,原因是孟子小時候最先住在市集旁就學人殺豬,他第二次是搬到墓園旁,竟然學起在墓園裡替人辦喪的做法事的法師。他推測孟子可能也有過分醮墓的經驗。拜三話本土:清明時節倍思親/本土話清明掃墓~客說掛紙&分借問/分醮墓 - 瑞中2020分享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1D7pvB


掛紙後,分米食等祭品或零錢給周圍觀墓者,叫「分醮墓」,這可追溯到戰國齊人於墓地乞食祭品的故事。而山西至今仍有掛紙分送祭品之俗,如荣河縣志云:「清明多祭師祖,無論移居遠近,咸往拜叩,有宰豬分肉者,有按丁分錢者」等等,與臺灣客家的分醮墓頗為近似。客家掛紙 https://bit.ly/3rREHln
-----------------------
掃墓討錢!「分墓粿」變討錢 習俗變調 發佈時間:2011/04/03 19:04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有民眾到新北市五股區掃墓,遇到陌生人用台語講一大串吉祥話,然後討點小錢,其實這是傳統習俗中的「分墓粿」,希望能藉此分一些福氣。以往都是年紀較輕的小孩會這麼做,不過現在也有中年人,有民眾擔心,會不會是想藉機賺錢,壞了習俗原本的美意。 清明節掃墓祭祖,在公墓區內出現一種特殊現象。討錢男子:「要墓錢,讓你年年賺大錢,有拜就有剩,有剩就有分,讓你明年生子孫。」 這名男子走到掃墓民眾的旁邊,用台語唸了一大串話,結束後,民眾就拿了一點東西給他,男子隨即離開。過沒多久,換成另外兩名青少年,情形一模一樣。討錢青少年:「有拜就有剩,有剩就有分。」 隱約聽到一句「賺大錢」,他們到底講些什麼,這樣的行為又是什麼意思?命理師張旭初:「以前都是很窮,就利用清明節,一些小孩子都知道有人去掃墓,他可能都會在馬路等待,叫做『臆墓粿』拿到這個東西的人,聽說會比較好養育,也會比較愛讀書,可能會比較健康,給人家的人,可能也會帶來福運。」 掃墓民眾:「跟你講好話,你就給他50元、100元,給他們這樣。」 傳統習俗跟著時代進步演變,現在多半是給點零錢表示心意,但有民眾擔心,有人故意利用這個機會賺錢。掃墓民眾:「都穿名牌。」討錢青少年:「這別人送的。」掃墓民眾:「誰送的?」討錢青少年:「不是,我跟別人要的。」 掃墓民眾:「畢竟對小朋友的心態也不太好。」 掃墓民眾:「就這樣講幾句話,就有錢可以拿。」 但其實現在不只有小孩子會這麼做,這名戴著帽子中年婦女,也是一樣,講幾句吉祥話,就有零錢入袋。特殊的節日習俗,或許會變成民眾投機取巧的另一種方式。
〈獨家〉掃墓討錢!「分墓粿」變討錢 習俗變調│TVBS新聞網 https://bit.ly/2PQnNpT
詳細報導請見: news.tvbs.com.tw/local/50698?from=Copy_content
---------------------------------------
客家「分醮墓」/還記得小學的是情形?
早年客家清明掃墓有所謂「分醮墓」的習俗,但時至今日,已經沒有人這樣做了。至於「分醮墓」的淵源及典故,以及寫法都令人好奇,也有不同的解讀。
  北埔鄉民莊萬貴在他所收集的「客家後生罕得聽過介話」這本書中,寫出一段早年客家小孩到墓園「分醮墓」的習俗,「清明掛紙(掃墓)介時節,掌牛哥(看牛的牧童)聽到紙炮(炮竹)一響,就滿山走去撈(跟)人分醮墓。」
 過世的新竹縣民俗學家黃榮洛說,「分醮墓」的意思是早年許多家住墓園周邊的小孩子,會在清明節時跑到墓園,跟掃墓的主人分一點祭品糕點回家吃食,有時墓園主人祭品糕點帶不夠,小朋友運氣好還會獲得一些銅板零用錢。
  這種流傳在早年客家鄉鎮的習俗,傳之百年,只要是家住鄉間的客家四、五年級以上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經驗,當然富貴人家的小孩就不會去跟人家要了。
  編著「渡台悲歌」這本書的黃榮洛說,他曾經問過很多比他更老一輩的客家人對於「分醮墓」的典故,但大家都說不出來,而且這三個字的寫法也存疑。
 黃榮洛說,早年客家鄉鎮很多小孩都沒書念,替人放牛,而放牛都在墓園旁邊,一些掃墓人擔心這些牧童把牛拉到墓園吃草,特別施以小惠拜託這些牧童,不要把牛拉到墳墓上面,讓牛踐踏祖先,給予一點小利,也有情商拜託代為照顧祖先墓園的意思。
 到墓園分醮墓其實也不是那樣堂而遑之沒有顧忌,一般鄉間小孩都是三五好友一齊出動,帶著好玩的心理,找那些大戶人家,像北埔姜家,早年他們家族掃墓,都會另外特別準備分給小朋友的糕點糖果,後來發現,發糕點吸引不了人,才再慢慢改為發零用錢。
 這中間就發生一些有趣的事,都是一樣掃墓,為什麼他那一家,沒有小朋友等在旁邊,這邊一家卻排得長長的,當然是小朋友很聰明,早就問好墓園主人,是發錢還是發糕點己經有所選擇了 。
 大戶人家掃墓,也會做比較,希望來排隊的人越多越好,那一家小朋友排隊排的最長,就表示他們家今年一定是發零用錢,在那困頓的年代,很多小朋友還是穿用麵粉袋做的內褲,連一雙球鞋都買不起的時候,家中大人是幾乎都不給小孩零用錢,只有等到清明,整個墓園跑下來,小朋友很可能每個人就分到十幾塊錢,那種口袋裝滿零用錢叮叮噹噹的快樂,實在很難形容。
 前峨眉國小退休校長姜信淇說,「醮墓」客家話的發音與「借問」兩字近似,他比較認同用「分借問」三個字才對。
  姜信淇說,他小時後住在北埔公墓附近,常在墓地看牛,掃墓期間給人帶路是常有的事,因此才有「分借問」的說法。
  新竹高中國文老師彭元歧,小時候家住新埔公墓旁邊,也有這種經驗,他比較支持校長姜信淇的說法;新竹縣寶山國小主任呂理梓老師則說,他小時候住在閩南莊,閩南人也有這種風俗,閩南語叫做「誘墓粿」。
 前縣長范振宗是筆者問過,唯一沒有分過醮墓的人,主要原因他們湖口范家也是大姓「好野朗」,只有分給人,沒有跟人要,范振宗學識淵博卻也不確定三個字怎樣寫。客家 -分醮墓 @ Boavista 資訊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mblJEM
-------------------------------------------
客家「分醮墓」/還記得小學的是情形?
早年客家清明掃墓有所謂「分醮墓」的習俗,但時至今日,已經沒有人這樣做了。至於「分醮墓」的淵源及典故,以及寫法都令人好奇,也有不同的解讀。
  北埔鄉民莊萬貴在他所收集的「客家後生罕得聽過介話」這本書中,寫出一段早年客家小孩到墓園「分醮墓」的習俗,「清明掛紙(掃墓)介時節,掌牛哥(看牛的牧童)聽到紙炮(炮竹)一響,就滿山走去撈(跟)人分醮墓。」
 過世的新竹縣民俗學家黃榮洛說,「分醮墓」的意思是早年許多家住墓園周邊的小孩子,會在清明節時跑到墓園,跟掃墓的主人分一點祭品糕點回家吃食,有時墓園主人祭品糕點帶不夠,小朋友運氣好還會獲得一些銅板零用錢。
  這種流傳在早年客家鄉鎮的習俗,傳之百年,只要是家住鄉間的客家四、五年級以上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經驗,當然富貴人家的小孩就不會去跟人家要了。
  編著「渡台悲歌」這本書的黃榮洛說,他曾經問過很多比他更老一輩的客家人對於「分醮墓」的典故,但大家都說不出來,而且這三個字的寫法也存疑。
 黃榮洛說,早年客家鄉鎮很多小孩都沒書念,替人放牛,而放牛都在墓園旁邊,一些掃墓人擔心這些牧童把牛拉到墓園吃草,特別施以小惠拜託這些牧童,不要把牛拉到墳墓上面,讓牛踐踏祖先,給予一點小利,也有情商拜託代為照顧祖先墓園的意思。
 到墓園分醮墓其實也不是那樣堂而遑之沒有顧忌,一般鄉間小孩都是三五好友一齊出動,帶著好玩的心理,找那些大戶人家,像北埔姜家,早年他們家族掃墓,都會另外特別準備分給小朋友的糕點糖果,後來發現,發糕點吸引不了人,才再慢慢改為發零用錢。
 這中間就發生一些有趣的事,都是一樣掃墓,為什麼他那一家,沒有小朋友等在旁邊,這邊一家卻排得長長的,當然是小朋友很聰明,早就問好墓園主人,是發錢還是發糕點己經有所選擇了 。
 大戶人家掃墓,也會做比較,希望來排隊的人越多越好,那一家小朋友排隊排的最長,就表示他們家今年一定是發零用錢,在那困頓的年代,很多小朋友還是穿用麵粉袋做的內褲,連一雙球鞋都買不起的時候,家中大人是幾乎都不給小孩零用錢,只有等到清明,整個墓園跑下來,小朋友很可能每個人就分到十幾塊錢,那種口袋裝滿零用錢叮叮噹噹的快樂,實在很難形容。
 前峨眉國小退休校長姜信淇說,「醮墓」客家話的發音與「借問」兩字近似,他比較認同用「分借問」三個字才對。
  姜信淇說,他小時後住在北埔公墓附近,常在墓地看牛,掃墓期間給人帶路是常有的事,因此才有「分借問」的說法。
  新竹高中國文老師彭元歧,小時候家住新埔公墓旁邊,也有這種經驗,他比較支持校長姜信淇的說法;新竹縣寶山國小主任呂理梓老師則說,他小時候住在閩南莊,閩南人也有這種風俗,閩南語叫做「誘墓粿」。
 前縣長范振宗是筆者問過,唯一沒有分過醮墓的人,主要原因他們湖口范家也是大姓「好野朗」,只有分給人,沒有跟人要,范振宗學識淵博卻也不確定三個字怎樣寫。
-----------------------------------------
分借問 一個已經消失的清明節習俗
在山裏頭長大 民國五十幾年時 我還年幼 仍見過這個習俗
清明時節 聽到山上某處有人放鞭炮 即知該處有人掃墓
掃墓人會主動分些祭品 "粄" (閩南語:粿) 給小孩子吃
是稱之為 "分借問"
我一直納悶 為何是 "分借問"
與 "清明時節雨紛紛 借問酒家何處有" 有關連嗎?
不過 我想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
春天 草木勃發 往掃墓之路已經埋沒在莽榛蔓草中
唯有向附近人家或牧童"借問"路徑何去了
為答謝指引道路 掃墓過後 分給一些祭品 聊表謝意吧
耆老有另解 是 "分醮墓" 見如下
中國時報    C2/桃竹苗新聞           2006/03/26
小孩到墓園要祭品糕點 分醮墓 掃墓舊俗說分明
【陳權欣/新竹報導】
  多位文史工作者利用清明節前,拜訪編著「渡台悲歌」這本書的客家耆老黃榮洛,請教有關清明掃墓的一些習俗,談到已經逐漸被人淡忘的早年客家小孩到墓園「分醮墓」的故事讓大家覺得很有趣。
  所謂「分醮墓」的意思就是看人家在掃墓的時候,許多家住墓園週邊的客家小孩,會乘機等在一旁,跟掃墓的主人分一點祭品回家,有時候運氣好還會獲得一些銅板。
  寶山國小呂理梓主任也說他小時候同樣有這種經驗,他還說閩南人也有這種風俗,閩南人稱做「誘墓粿」。
  最有意思的是,家住新豐鄉的八十九歲客家耆老劉阿五老引經據典說,孟子在他寫的「離婁下篇」中,就記載一名齊國人天天外出酒足飯飽回家,對大小老婆吹噓說他每天都有達官貴人請吃飯。大老婆心中有疑,暗中跟蹤,發現他竟然每天跑到東門城外的墓園跟掃墓人要東西吃,回去說給家人聽,大小老婆兩人還抱頭痛哭呢!
  劉阿五說,雖然孟子這篇文章沒有交代「分醮墓」三個字的典故,卻也點出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做這種事了。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還想起「孟母三遷」的故事說,他懷疑孟子也分過醮墓,原因是孟子小時候最先住在墓園旁邊學人家做法事,再搬到市集旁學人殺豬,最後孟母才決定第三次搬家,搬到學校旁邊,孟子才立志向學。
分醮墓 春秋戰國已有 陳權欣/竹縣報導
2005.04.15  中國時報
        本報刊登客家人清明節的民俗「分醮墓」故事後,獲得很多的回響,新竹高中國文老師彭元岐與峨眉國小退休校長姜信淇都認為這三個字有可能是「分借問」。現年八十八歲的客家耆老劉阿五,引用孟子的話說,「這項習俗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在分醮墓了」。
        所謂「分醮墓」的意思就是早年客家鄉鎮,從春節後開始掃墓,許多家住墓園周邊的小孩子,會趁機等在一旁,跟掃墓的主人分一點祭品糕點回家吃食。 
        對於「分醮墓」這個習俗,前峨眉國小退休校長姜信淇與新竹中學國文教師彭元岐認為這三個字有可能是「分借問」。
        姜信淇校長說,他小時後住在北埔公墓附近,常在墓地看牛,掃墓期間給人帶路是常有的事,因此才有「分借問」的說法。
        最有意思的是,家住新豐鄉的八十八歲客家耆老劉阿五老引經據典說,孟子在他寫的「離婁下篇」中,就記載一名齊國人天天外出酒足飯飽回家,以每天有達官貴人請吃飯驕其妻妾,大老婆心中有疑,暗中跟蹤,發現他竟然每天跑到東門城外的墓園跟掃墓人要東西吃。
        雖然孟子這篇文章沒有交代「分醮墓」三個字的典故,卻也點出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做這種事了。
        彭元岐老師說,他小學就讀新埔新星國小,就在公墓旁。下課時間還去排隊分「發粄」,有時候還會分到銅板呢!他認為這種習俗的意義在於有將祖先的福蔭推及他人的意思!
        寶山國小主任呂理梓老師,也說他有這種經驗,他還說閩南人也有這種風俗,他們叫做「一ㄡˋ墓粿」。
        北埔鄉民陳亮言也想起「孟母三遷」的故事說,他懷疑孟子也分過醮墓,原因是孟子小時候最先住在市集旁就學人殺豬,他第二次是搬到墓園旁,竟然學起在墓園裡替人辦喪的做法事的法師。他推測孟子可能也有過分醮墓的經驗。
分借問 @ 讀書,是為了讓日子變得更有趣:教育,是為了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R0gfBt
----------------------------------------------
關於掛紙的墓紙,好似就有不同講究呢!維基百科上說:「一般來說,墓紙有兩種款式,皆為長方形,邊緣或平直,或有鋸齒。一種是泉州款式有紅、黃、青、白、靛等各種顏色的,稱為「五色紙」。有說法稱早年同安用黃色墓紙,三邑用白色墓紙,安溪、永春等其他地方用紅色墓紙。後來泉州人一併使用「五色紙」。另一種則是純黃色的「黃嘏紙」,是漳州人、客家人使用的。如無墓紙,亦可使用金白錢(黃色、白色的長條狀紙錢)。」
  客家人不稱掃墓,而稱「掛紙」,則其來有自:
「臺灣客家掃墓稱掛紙,可能來自山西介之推的故事,因為,介之推是山西人,山西為了紀念介之推,在清明掃墓,不燒紙錢只有掛紙。如沁源縣「掛紙錢于塚上,不焚」,是因禁火的關係;武鄉縣也「先祭祖塋,添土,掛紙」,榆社縣也一樣「各家上冢拜掃,墓頭掛紙錢」,還有「迎之推於小綿山的儀式」,河北地方也叫掛紙,如昌黎縣志:「清明節,拜掃先塋,填新土,掛紙錢」等。 介子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介姓-介文汲-源于姜姓(姜太公後裔),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屬于以國名為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又如清代錢謙益有詩云:「柳絲不斷四陵夢,掛紙知君到秀州」的詩句,掛紙,是有典有源的。掛紙後,分米食等祭品或零錢給周圍觀墓者,叫「分醮墓」,這可追溯到戰國齊人於墓地乞食祭品的故事。而山西至今仍有掛紙分送祭品之俗,如荣河縣志云:「清明多祭師祖,無論移居遠近,咸往拜叩,有宰豬分肉者,有按丁分錢者」等等,與臺灣客家的分醮墓頗為近似。」(以上引自客委會《客家掛紙習俗的由來》)
   關於「掛紙」後,主人家會把祭品分食給周圍觀墓者,這習俗在物資並不充裕五六0年代,猶記小學時曾聽同學向我炫耀:清明時節他在家附近別人家祖塔,拿到多少好吃的紅粄、發粄、紅蛋.....等等。如今對照上述記載與見聞,完全吻合。
  讀到客家籍作家鍾鐵民《掛紙》,具體而微描述客家人「掛紙」活動,甚至因燒銀紙,放鞭炮,時而引發火災的場景,也生動捕捉。
  鍾鐵民在本文中特別提到:「現在的孩子對掛紙已經沒有什麼興趣,在燒焦的亂葬崗上,曝曬火熱的太陽,怎麼可能讓他們產生追思先人的情懷呢?設計一套合乎現代精神的儀式應該很有必要,任由農業遠古時代的儀式放在今天這樣的社會,有太多荒謬行為,如燒紙錢、放鞭炮等等,無法讓受過現代教育的孩子認同,自然很難對這種祭拜懷有什麼敬意。社會習俗可以隨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修正,只是自然的轉變太慢。如果有妥切的法令,可以更快更容易加以導正。掛紙,僅僅是其中一項。」
值得新一代客家人省思客家人「掛紙」小考@法律人世界|PChome 個人新聞台 https://bit.ly/3cFF1zc
-------------
在梅州,清明掃墓分有八種不同的說法!你屋夸是哪種叫法?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PNpAvV
------------------------------
猜墓粿 - 清明掃墓習俗
猜墓粿 - 臆墓粿猜墓粿 (臆墓粿) - 清明掃墓習俗 @ 月移花影 :: 痞客邦 :: https://bit.ly/3rG28hb
早年墓園比較集中的地區,通常都會有牧童在放牛吃草,民眾到墓園掃墓,多會將祭品「墓粿」分送給鄰近牧童享用,一般稱為「分墓粿」。民俗專家鍾茂樹說,想得比較周到的人,為顧及牧童自尊心,用「臆墓粿」(台語)的方式取代,足見先人待人處事頗有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
他解釋,「臆墓粿」是台語的說法,當中的「臆」字讀做台語「猜」字的音,也就是yo的音,從字面上來看,就是猜墓粿的意思。
他說,墓園從古至今都是比較禁忌的地方,除了掃墓,一般人不會主動親近,風吹草長,只有牧童會在附近放牧;以前棺木多是比較單薄的木頭製成,時間一久,棺木腐朽,體型笨重的牛如果一腳踏上「墓龜」(墳墓墓碑後方壟起的地方),極有可能把墳墓給踩壞。
所以,家屬在拜完祖先後,會隨手將「墓粿」分送給附近的牧童或小孩,雖不明說,卻有「巴結」的討好意味,希望這些牧童、小孩在吃粿之後,基於「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心裡,可以愛護、照顧這些先人的墳塋,不要放任牧牛踐踏破壞。
避免傷自尊 玩遊戲臆墓粿
不過,直接「分墓粿」的動作,會讓孩子覺得好像乞丐般在討東西吃,因此,就有人想到用玩遊戲的方式,像是讓牧童猜猜「墓粿」內餡包甜的、還是包鹹的等遊戲,猜對有獎的方式分送出去,兼顧孩童自尊,也顧及到分送的原意,皆大歡喜。
鍾茂樹說,一般人掃墓,包括祖先墓碑前及兩旁龍神、后土等三處,都會準備墓粿祭拜,但有時候會不夠分給在場的牧童,後來演變成分送零錢,直到民國50年左右還有這些習俗,有些牧童還會分到二毛錢或五毛錢。
這些習俗隨著時代演進,逐漸被人淡忘掉,孝親尊師聯盟昨特意安排重現當年景象。鍾茂樹5年前就曾與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合作舉辦過類似活動,當時透過公共電視的採訪,播出當天,他就接到200多通電話,肯定這項活動的意義。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292563
從前清明掃幕後,會將祭拜後的麵粿、紅龜粿等分散給前來乞討的孩童,稱為「揖墓粿」,也稱「印墓粿」;有時也會出謎要他們猜,故也稱為「猜墓粿」,表示有能力施捨而祖德流芳,也有希望附近孩童放牛時不要踐踏、破壞祖墳的用意;一說認為「揖」有乞討之意,不好聽,而「揖」、「臆」音近,才改稱「臆(猜)墓粿」。若墓粿不夠分,童謠有提及「豆干鴨卵提來湊」,但一般是給銅板。現代國民所得升高,乞討的孩童漸少,「揖墓粿」的習俗也逐漸消失了。
http://ttf.ncfta.gov.tw/zh-tw/Season/Multimedia.aspx?Para=4,52,Z&Control=4
清明掃墓習俗--猜墓粿
這個習俗呢,網路上很多人稱呼是「揖墓粿」,或者也有人說「要墓粿」、「猜墓粿」等等。我只知道長輩告訴我這個叫做「又猛櫃」(台語發音),「又」我想應該是偏向「猜」的意思。我對這個習俗的認知跟其他網友有一點點不同,突然覺得我有將這已經消失的習俗記錄下來的使命感。。。
你知道為什麼掃墓的時候會聽到有人放鞭炮嗎~??
其實放鞭炮的人搞不好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以前掃墓的時候,每次聽到有人放鞭炮,叔叔就會興高采烈的告訴我,那個叫做「又猛櫃」,也就是他們小時候的年代,大家都很貧窮,有些員外之類的有錢人,掃墓時以魚、肉、粿等食物祭拜,拜完以後回去也吃不完,就會在祭拜結束之時燃放鞭炮,附近的人聽到鞭炮聲就可以過去,他就會把食物分給這些人。叔叔之所以興高采烈就是因為他小時候也常常去跟人分東西,聽到鞭炮聲就趕快衝過去,每次都跟我講的口沫橫飛。
來不知怎麼的演變成發錢,放鞭炮後會給過來的人一些零錢。所以說啊~~每次叔叔講完典故,一定會跟我說,你現在聽到鞭炮聲就可以趕快過去,去跟他要吃的或者要錢。而且是光明正大的,因為有聽到鞭炮聲。
大概五六年前,我曾祖父的墓附近的一個墓,都會有一個大家族來祭拜,這個大家族在祭拜結束以後,就會開始發錢。錢怎麼來的我不知道,但是只要你去排隊,就發給你兩百元。每次都有一大堆人排隊,我也領了好幾次兩百元。後來那個家族撿骨把先人移走了,才沒有再看到。
時至今日,土葬的越來越少,原本土葬的很多也都移走了。掃墓的整個早上,也幾乎聽不到鞭炮的聲音。當然我不會真的跑過去要東西,但是還是覺得有點感慨。回老家的路上與計程車司機聊天,司機說拜拜可以從大魚大肉變成餅乾水果,掃墓為什麼不能從現場變成網路掃墓~??
可是有些事情是個傳統,對我而言,每年清明節回老家掃墓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網路是方便,但是很多東西不是用個表面就可以取代的。掃墓一年只去一次,大家聚在一起,幫先人打掃環境,順道祈求今年平安順利,曬曬太陽,很不錯啊~~只不過很熱,尤其是燒紙錢的時候。常常弄得灰頭土臉。
對了,這張照片是我沒有戴手套就直接去撥開雜草,結果被不知名的荊棘刺的滿手都是。非常的痛。我清了半天,好像還是有一些刺進皮膚裡面,也不知道是流血還是刺。
引用: http://greenteagt.blogspot.com/2008/04/blog-post_4416.html
猜墓粿 - 祭祖掃墓
  每年到了國曆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節這一天,上山掃墓是鎮民幾天前就已準備好的事,全家人帶著鋤頭和鐮刀,到山上祖先墳墓掃墓,通常,也都要準備牲禮雞、豬肉、魚等祭拜。當然,也少不了燒銀紙、放鞭炮。
  在以前掃墓完畢,也會把粿類送給群童,叫做「猜墓粿」,表示祖先德澤永留人間的意思。不過,現今大家生活富裕,也就少有人到墓園來拿墓粿了。清明節掃墓倒是成為家族聚在一起聊天餐敘的好時機,藉以鞏固家族親人的情誼。
http://content.edu.tw/primary/country/tc_ua/h001/ch5-3.htm     猜墓,清明猜墓粿,猜墓粿揖墓粿,猜墓粿印墓粿,猜墓粿清明掃墓習俗,猜墓粿祭祖掃墓猜墓粿 (臆墓粿) - 清明掃墓習俗 @ 月移花影 :: 痞客邦 :: https://bit.ly/3rG28hb


齊人---齊人驕其妻妾
        有一個齊國人,和大小老婆同住,大家相處和諧。
但奇怪的是那位先生每次出門,便是酒足飯飽後才回家。大老婆好奇地問他跟誰一起吃飯喝酒啊?他就很得意地說都是跟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在一起。大老婆覺得可疑,私下跟小老婆說:「我們老公每次只要一出去,就一定吃飽喝足後才回家,問他跟誰在一起吃飯喝酒,他就說是跟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在一起;你有看過哪些政要名流來過家裡嗎?我可沒有看過。這樣吧!我來跟蹤他,看看他到底都是去哪裡了。」
        隔天一早起床後,齊人匆匆忙忙出門,大老婆便偷偷跟在他先生後面。整座城都快走完一圈了,還沒有任何人停下來跟他先生說過一句話。最後她先生走到東城外面的墓園,看到有人在祭拜祖先,便過去跟他們乞討祭拜完的酒肉飯菜;吃不夠,又東張西望到別的墳墓上去乞討——原來這就是他酒足飯飽的方法啊
        大老婆看了他的行為後,心裡非常難過,趕緊跑回去告訴小老婆說:「我本來以為老公是我們這輩子的依靠,沒想到他竟然是一個這麼好吃懶做,毫無羞恥心的人!」於是兩個人卯起勁來痛罵她們的老公,最後還在院子裡難過得相擁而泣、抱頭痛哭。
        先生還不知道大小老婆已經識破他的詭計,仍得意洋洋的吹著口哨回到家中,對兩個老婆裝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說今天又是跟誰一起去吃喝玩樂。兩個老婆聽了老公的一番吹噓,只能無奈的搖搖頭。
        以君子的眼光來看此事,就可以知道很多人為了升官發財,用盡一切手段,而他們的老婆知道以後不會覺得羞恥、不會難過的,應該不多吧!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ㄧㄢˋ,飽)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 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 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ㄗㄠˇ,通「早」)起,施(ㄧˊ,即斜行,迂迴曲折著走路)從良人之所之,?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閒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ㄕㄕ,喜悅自得的樣子)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 希矣!
齊人 https://bit.ly/3sKa6r2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hakka.gov.tw)

「揖墓粿」印墓粿-乞墓粿-分墓粿「臆墓粿」猜墓粿/「打醮旺子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hakka.gov.tw)


清明節「打醮旺子」
2020/03/30清明節「打醮旺子」 - 壹讀 https://bit.ly/3mcxQkW
導讀:在海豐黃羌,時逢他人掃墓,只要你走過去,待他們祭拜完畢後,凡是前來的人均可拿到掃墓人免費派發的餅乾吃,甚至人家還會直接給你真的人民幣,這種清明時節「打醮旺子」的習俗,你還記得否?
清明節掃墓,在海豐黃羌地區歷來是很受重視,十分盛行的,也俗稱為「掛紙」,這種節日表達了子孫後代對逝去先祖的追思,帶著一種感恩,認祖歸宗的情懷去緬懷先人。
有時候,會在網上經常聽別人發表言論說我們中國人沒有統一的信仰,但是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如果從歷史傳承整體來看,我們中國人最大的、同時也是大多數人都會認同的統一信仰,其實就是崇敬祖先信仰。
回望歷史長河,西周那種由血緣關係的親疏形成的宗法等級制度,血緣傳承的濃厚色彩,一直以來都深深影響著歷朝歷代。尤其對於遠離故里,顛沛流離來到陌生之地創建家園的客家人來說,崇敬祖先更是被視之為最神聖的信仰。秉承著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緬懷先祖,企望先祖庇蔭子孫,由此各村落都興建有漂亮莊嚴的祠堂,設立神主牌位,供奉先祖,予以寄託。無論是建房造屋,還是尋地造墳,也都非常注重風水,必請風水先生擇定,對祖先的崇敬之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對血緣傳承的追本溯源,對葉落歸根認祖歸宗情懷的認可,自古以來都帶著濃厚的神秘色彩,清明掃墓祭祖也是其中之一。
清明時節,人到墓地時,要先將墓前、墓身的雜草拔除,打掃乾淨,接著掛紙。其中會在墓首、墓側掛上草紙,俗稱「掛紙」,並用重物壓住。掛了紙等於告訴世人墓主還有後裔,而且掃墓來了,還在挂念著自家的先祖。擺上祭品,一般是雞、豬肉、酒等等,祭品擺好後,點燭燃香,先念一念祭祖語,然後子孫們依次上香。到一定時間後,再焚燒草紙,冥幣等、接著燃放鞭炮,祭祀儀式才告完成。
然而,我想家鄉人都記憶尤深的是清明時節「打醮旺子」的習俗。那麼,何謂「打醮旺子」?
在海豐黃羌地區,若逢有人掃墓祭祖,走過去,待祭拜完畢,掃墓人通常都會拿一些祭品免費分給你吃的,這種與祭祖相關的習俗我們稱之為「打醮旺子」。"醮"就是祭神的意思,祭典時通過道士、和尚為媒介與鬼神溝通。而打醮指的是道士設壇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的一種法事活動,是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二為一的民間集體祭典活動或傳統節日。當然,清明掃墓集體祭祖也視為打醮的一種。秉承著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攜帶一家老少或整個大家族前來祭拜,通過祭祀緬懷先祖,企望先祖庇蔭子孫、旺子,祈求人丁鼎盛 ,也稱之為「打醮旺子」。
在童年記憶中,位於黃羌羅輋大壩子對面的龜地山,也叫狗橫崗,遍山都是墳地,清明一到,很多小孩都會過去「打醮旺子」,能得到掃墓人派發的不少祭品。而掃墓人分祭品給外人吃,緣於墓地一般都位於山上,而舊時山區人們普遍都比較貧窮,同時掃墓人也為了行好心,顯示墓地後裔人丁鼎盛「有能為」,肯施捨。凡是有小孩老人過來,或者路上遇到,都分一些祭品給對方吃。
一般來說,先祖的墓地有些是在他鄉營造的,除了清明節前來掃墓,其他時間通常都不會到來,所以得到祭品吃的人,又會懷有感恩之情,不但不會破壞墓地,反過來還會幫忙保護好墓地。而所派發的祭品,一般是餅乾居多,隨著年代的發展,現在狗橫崗有些掃墓人逐漸演變成由派發餅乾到直接派發錢,即凡是有人過來墓地現場,均可分到5元、10元不等的現金,老人50元、100元都有。人越少錢分的就越多。而發錢的墓地,來年掃墓時也會是小孩過去捧場的,側面也間接昭顯墓地子孫後代發達,有作為。
待掃墓完畢後,家庭婦女通常會用先人享用過的祭品做成「清明飯」,然後家庭成員或者家族親房子叔一同聚餐,通過集體祭祖緬懷先人,團結凝聚家族成員。餐桌上大家一同交流感情,談談生活,講講老故事,其樂融融。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J8NMnnR.html
清明節「打醮旺子」 - 壹讀 https://bit.ly/3mcxQkW


【生活進化論】清明節必知的事!掃墓須知及習俗
每年清明時都能看到祭祀祖先的盛況。(本報資料照)
【生活進化論】清明節必知的事!掃墓須知及習俗 - 生活週報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1EJhsl
2019/03/31 06:00
記者蔡瑞宇/報導
清明節將近,本週請民俗專家、宗教學者、送行者以及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的達人,為年輕讀者複習一下掃墓時操作的注意事項,包含掃墓前中後的禁忌與須知,慎終追遠的同時也一覽不同族群的祭祖風俗。
達人出列
林正義/民俗專家。為台灣知名風水顧問,擅長風水堪輿、命理與民俗典故。
林茂賢/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語文學系副教授。教授課程包含台灣文化概論、台灣民俗與文化等領域,成立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
林志晟/萬安禮儀服務部經理。專業送行者,從事殯葬服務多年,嫻熟台灣各族群祭祀與喪禮科儀。
吳永猛/作家。國立空中大學管理與資訊學系名譽教授,著有《台灣民間信仰》、《台灣本土宗教信仰》等著作。
第1課 清楚程序禁忌
掃墓前準備
孩子、孕婦別掃墓
民俗專家林正義表示,建議盡可能在黃昏前、即下午5點前前往祭拜;民間傳說如果是7歲以下的孩童,天靈蓋尚未合口,容易招陰,盡量不要去,也有孕婦不宜掃墓、怕被沖煞到的說法。
穿著宜簡單樸素
萬安禮儀服務部經理林志晟則說,祭祖穿著宜簡單樸素,避開大紅大紫即可,未必一定一身黑,另一層意義是掃墓地點早期多在山區,不穿鮮豔顏色,以免在林間遭蜂群襲擾,孩童與孕婦不去掃墓,也是為了降低潛在的受傷風險。
水果避諱聯想
祭品準備時,林志晟表示,因族群不同有落差如外省族群祭品較簡單、客家人特別豐盛等;共通點是避開以下水果︰鳳梨(喪事非喜事不宜說旺)、芭樂與成串水果如葡萄(多籽且一連串,可能喪事會接二連三)、香蕉(蕉的台語讀音似「招」的諧音)都不宜,避免聯想。有此一說,部分地方習俗,清明節前夕也不建議買鞋,音同新邪,不過現代也比較少有此忌諱。
出嫁女兒也能祭祖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教授則表示,台灣人有出嫁女兒不能掃墓的迷思,意味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其實孝心不分男女,男生、女生都是自己的子孫,陋習應該革除。
掃墓時順序
林正義說,正確傳統掃墓的順序為先除草打掃乾淨,後擺放祭品如鮮花、素果與牲禮,再祭拜土地公或代表風水龍脈的龍神,最後才是由族長或長輩點香,帶頭祭拜祖先。林茂賢補充,春秋《楚辭》有記載,人死葬於土中,所以要拜土地公。
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有3類:
1、紙錢
紙錢飛了不要撿,意味著錢飄到人家的地域就是別人的了;不要攪和正在焚燒的金紙,民間說法意指,不要打擾祖先領錢,科學說法是避免燃燒中的紙錢飛散引起森林大火。趁火還旺時,將酒杯的中杯或全部酒灑至爐火上,此動作稱之為醮,表示祖先能收到。
2、墓紙
林正義提醒,台灣人習慣在除草打掃後壓墓紙在墳頭,以示有人祭拜。林茂賢教授補充,壓墓紙用意為對外告知,祖墳是有後人祭祀的,對內也是告訴祖先,後人有過來,祈求庇祐。
3、移動
不可踏別人家墳頭,如果需要借道,也須尊重提醒喊聲「借過」,並且嚴禁在墳前上廁所,若真的內急,至少不要面向墳頭。
新墳注意︰林正義補充,新墳依道教禮儀,因為新魂還有進食的慾望,所以要另準備菜碗12碗、麵龜、酒,並且3年內都要提早(避開清明時節即可,現在做法多提早1週),並佈施做功德。
掃墓後避煞
民間習俗為避免沖煞,會準備榕樹葉7片或茉草配戴身上,並於掃墓後找樹下丟棄,接著先回大廟拜拜,不要馬上回家,或在家門口放火爐與7片金紙,過火再入門。此外也可以準備淨符,化成符水淨身;便利的方式也有︰可用陰陽水(冷熱水反覆添加至臉盆中3次)擦身體,或是喝小杯高粱酒補陽氣等做法。
已亥年掃墓提點
林正義提醒,根據農民曆,今年清明節4/5當天沖煞屬丙寅年生、屬虎的民眾,凡34、94歲者都要注意被沖煞到,造成運勢不佳,建議要做好以上提到的避煞措施。
第2課 明瞭傳統習俗
《台灣民間信仰》作者吳永猛表示,台灣的掃墓與祭祀的習俗承襲自儒家祭禮,一般以祭孔的牛羊豬等三獻禮最具規模,民間則依閩南、客家、外省等不同族群的後裔與地方風俗有差異,但基本上大同小異,如閩南人以豬為主,客家族群會另外準備年糕、粄條等米食。林茂賢教授補充,台中以南的民眾,清明會吃潤餅,主要是因為清明與寒食節僅差兩、三天,後來兩個習俗逐漸合併之故;以下介紹各族群的掃墓特色。
閩南漳泉分兩派
林茂賢教授表示,漳州人的古清明農曆3月3日,會另外準備象徵添丁的丁仔粿,泉州人則多在現在清明的4月5日前後祭祀,之所以錯開是因為先民搶地盤械鬥之故,現在則依清明假期為主。
林茂賢提到墓紙的使用習慣,壓墓紙就是幫祖先修補房屋,古時候房子的建材都是用草或木頭,怕漏水,所以每年修的意思。漳州人是全用黃紙壓墓上、泉州人是五色紙插土裡;古老傳統還會刻意拔起一把草,跟紙一起押,表示有打掃;不過現在已經沒這麼考究,有心即可。
客家人備食豐盛
苗栗公館子弟林志晟說,客家人平時節儉,所以節日會格外豐盛,把平時的飲食習慣帶入,以桃竹苗的客家人來說,封肉、豬腳、蘿蔔糕、客家的雞酒,絕對會在桌上看到,子孫一定要吃,是近乎辦桌的豐盛感。
關於客家人墓紙的使用,林茂賢表示為墓碑上加壓紅紙,可以說是從墓紙就看得出不同族群。
外省族群簡易遙祭
林志晟表示外省族群掃墓做法相對簡易,與遷台形成文化斷層的歷史背景有關;林茂賢教授補充,外省老兵來台,過往後通常是葬在軍人公墓,族譜也不可考了,就會遙祭;遙祭有2種做法,一是將神主牌,放香案、備鮮花素果遙祭;二是直接到塔位,呼請歷代祖先,如直接焚香、對遠處天際高呼祖先前來享受香火、祭品。
春分也適宜祭祀
除了清明,避開農曆7月皆可掃墓;以苗栗公館客家庄來說,元宵後一至兩週就會掃墓,由族中長輩定日子,號召全台子孫齊聚,能避開掃墓盛朝,春分(農曆2月之後)天氣最佳且最亮,最適合祭祀。
掃墓新選擇
線上祭拜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王文秀表示,若是行動不便的長輩,或是旅居國外的家人,台北市政府目前也設有個人追思紀念網,可供線上祭拜功能,對往者表達懷念之情。
響應環保
此外,目前也提倡掃墓不忘響應環保,以米代替金紙,或是以合掌、蓮花燈,取代香、蠟燭,並將祭品從生鮮食品,替換成真空包肉乾、水果、罐裝飲料、泡麵、乾糧、糖果、餅乾等(因台灣天氣熱、食品易腐,準備保存期限長的食品,是不浪費、也不用刻意鋪張選擇),都是不錯的環保選擇。
只要注意安全,以肅穆、慎終追遠的心去掃墓,不分男女或是否出嫁,都是盡孝心表現。(本報資料照)
【生活進化論】清明節必知的事!掃墓須知及習俗 - 生活週報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1EJhsl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也為行動不便的長者,提供公墓區線上祭拜的管道。(本報資料照)


清明節掃墓之禁忌
清明節掃墓之禁忌 @劉君漢 - 探路客 部落格 https://bit.ly/2OiB5uS
1、孕婦盡量避免參加
靈學上認為怕外靈影響或入侵,導致懷孕中婦女與胎兒受到影響。
科學上來說孕婦辛勞、碰撞易動到胎氣。從醫療層面來說,無論是墓地或是靈骨塔都位於偏遠山區,來回都免不了舟車勞頓,再加上環境衛生問題,還是放辛苦的孕媽咪一馬吧!
從民俗角度而言,尚未出世的孩子不適合遇上陰世的人,恐有夭折之餘。民俗上建議,如果無人可以替代前往,建議用紅線圍住肚子1圈以保護胎兒。
2-1、嬰兒盡量避免參加
靈學上認為嬰兒元神尚弱,怕受影響驚嚇,回家後哭鬧、高燒、夜哭。
科學上來說掃墓時的長途奔波、高低溫、吵雜聲、氣味、細菌、野外風、雨等容易對嬰兒健康產生影響。
民俗上建議可在嬰幼兒包巾、衣領上縫上紅色卍字以保護嬰兒。
2-2、六歲以下小孩避免參加
靈學上認為6歲以下小孩易見異象,導致驚恐、夜夢,或行為、言語、動作都不懂收斂,怕無意間得罪好兄弟。
科學上來說六歲以下小孩對墓地環境易生驚恐。畏懼。
民俗上建議如果無意間冒犯,需立刻道歉,若有影響需盡快請人處理。
2-3、幼童:一說是7歲以下兒童不適宜,也有人說是3歲以下。
命理上來說,小朋友擁有淨眼,容易看到另1個世界。
科學角度而言,掃墓的地方容易遭到蚊蟲咬傷,同時清明節氣反覆無常,也是小朋友容易感冒的季節,能免則免。
如果家中長輩堅持「要帶孩子給祖先看」並且溝通未果,可以參考下面方法做足防護措施:
穿薄的長衣物:清明前後正是蟲鳥復甦的季節,同樣在墓地蟄伏的蚊蟲也會傾巢而出(同樣的還餓了很久),即便當天出太陽,大人們應該堅持幫孩子穿上薄長袖長褲,避免被咬傷。同時衣物選擇應避免大紅大紫,太鮮豔總會招人耳目-不論對象是蚊蟲或是另1個世界的人皆是如此。
推車請上罩子:如果有攜帶娃娃車的家長,請記得全程把推車蓋得嚴嚴實實的,避免娃娃呼呼大睡的時候,蚊子也在大快朵頤。
禁止大呼小叫:這屬於較民俗的看法,同時也算是尊敬亡者。掃墓時把小朋友拉在身邊,嚴格禁止他們大呼小叫,媽媽也需要控制情緒,別在墓地罵孩子。根據民俗說法,墓地是陰靈休息的地方,該地也不會只有自家祖先在當地長眠,試著想想突然被人從夢鄉吵醒的心情,嗯!這下還不帶著小孩學輕聲細語?
準備米鹽和榕樹葉:事前準備1包裝著米、鹽的袋子和榕樹葉放在孩子的口袋,下山時丟掉。
掃墓應該早去早回:掃墓盡量在太陽下山前完成,晚上的墓地氣溫驟降,小孩容易因為冷熱交替而感冒,趁著天還亮的時候山路也比較好走,再說多數墓園的工作人員大概也都在下午五六點時下班。最駭人的還是這個說法:「天黑後又是另1個世界」。
3、重症患者、手術復原期者不宜:別認為藉由掃墓機會到郊外走走有助身體健康,姑且不論民間對於重病和術後元氣大聲的人處於時運低落的說法,一般家墓總是與下車處有段距離,光是前往目的地的這段路就有可能拉扯到術後傷口,再遇上稍微崎嶇的山路,恐會得不償失。
4、勿隨地大小便
靈學上認為容易冒犯到好兄弟。
科學上來說野外上廁所,本來就容易被蚊蟲叮咬,而可能導致病痛。
民俗上建議如急需解決時請說:抱歉,請借過。
5、勿言語不禮貌、挑釁或誇讚
靈學上認為容易被跟、被纏。如果說「好帥、好漂亮、好年輕、好可惜」,也都容易導致對方跟來。
科學上來說,在特殊時間或場合,情緒比較容易受到影響,延續時間也較久,應讓自己比平時更謹慎。
民俗上來說,如果不慎冒犯,應立即道歉。
6、風水上忌尅應,勿說詛咒或預言的話
靈學上認為應避免說:「危險、緊走、快逃、夭壽、要X了喔、你背後有XX」等詛咒或開玩笑過頭的話,容易改變本身磁場,或引起注意,導致成真。
科學上來說,在特殊時間或場合說出來的話,自我暗示效果將比平時更為強大,影響當下或日後情緒與作為。
民俗上建議應立刻「說破」,例如:「不好意思!我亂說話!」或聽到人說時可說「呸呸呸!你別亂說話!」
忌他人墓前亂說話,不宜在他人墓前胡亂說話,恐得罪陰靈。
7、掃墓忌諱叫「全名」
靈學上認為容易導致被跟。
科學上來說一般人被叫全名時原本就容易比較緊張,配合特殊環境可能會產生後續潛意識中的影響。
民俗上建議叫小名、偏名、乳名、藝名都可以,唯若剛好是比較粗俗的綽號仍應避免。
8、忌穿色彩鮮豔大紅大紫的衣褲
靈學上認為容易引起好兄弟注意。
科學上來說這樣容易讓長輩或同輩、晚輩感覺不莊重,造成日後印象不佳。同時也可能使同行者分心導致危險。
民俗上建議應盡量穿款式、顏色都樸素保守的衣服,配飾的部分也盡量以樸素為主。
9、忌踩凸起的土堆,或踢石塊、磚塊
靈學上認為那可能是無名墓或老墳,或是未取名嬰幼兒,因此可能會不小心招惹好兄弟。
科學上來說野外地形高低不一,應儘量挑選正式或平整的道路行走以免跌倒。
民俗上建議如果不小心踩踏或踢到應立刻道歉或念佛號。
10、勿踩人墓龜、金爐、墓碑
靈學上認為會招惹到墳墓主人,造成不良影響。
科學上來說這都是很沒禮貌、沒同理心,且破壞他人財產物品的行為,再說若剛好遇到該家族前來掃墓,則容易引起糾紛。
民俗上建議如果不小心踩踏或踢到應立刻道歉或念佛號。
11.勿胡亂拍照--拜山勿胡亂拍照,恐騷擾其他陰靈。
12.掃墓主要是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在掃墓時盡量不要進食,若真有需要也盡量以素食為主。
13.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
14.上山拜祭祖先最避忌一味向祖先抱怨及投訴,反之應報告家中近況及發生的事。1年才見祖先墓碑1次,每次見面就對祖先不斷抱怨及投訴,對先人不敬,也會讓他們反感!
15.已出嫁女兒上山掃墓時,只可為親人上1枝香,其兄弟則需3枝香。女兒插香時,她們只可插在香爐左右兩邊,中間必須留給兄長們;女兒所化的元寶,也不可超過兄長們。
16.按照古人的說法,清明節也是「鬼節」。如果需要在此期間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記得隨身攜帶護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時,千萬不能忘記,要亮出你的額頭,不能因頭髮而蓋住,因為那是你的神燈所在。
17.清明節掃墓祭祖,祭拜用的水果應以新鮮、乾淨為宜,可不能亂買。
釋迦是因為其名和釋迦牟尼佛同名同音,意識型態上吃釋迦很像吃佛陀的感覺,因此一般人也會認為不敬,故拜拜時不以釋迦拜佛。另有一說認為釋迦牟尼佛是佛教教主,境界遠高於一般神祇之上,拿釋迦來拜神有以上供下之意,所以也會刻意避之。另因形狀與釋迦牟尼佛的頭相似,若拿來拜拜,對神明不僅不敬,也折煞祖先。
蓮霧不拜神則是基於現實考量,大部分拜神以求財居多,蓮霧的名稱有朦朧看不清前方之意,求運、求財誰會希望自己是蓮霧見不到光明前途?另一方面,蓮霧的臍頭凹陷,一般會認為是財務下陷的表徵。
番茄、芭樂、釋迦、草莓等「明天見」系列的水果之所以不能拿來當供品,主要是因為這些水果吃下去後種籽會直接經由腸道排出,這樣被認為對神明不敬,所以這些水果都是上不了神桌的供品喔!
象徵好運旺旺來的鳳梨,拿來掃墓拜拜用,恐造成反效果。
檸檬的酸、酪梨的無味,都不具有吉祥意涵。
香蕉台語又叫做「招」,應避免用於清明掃墓祭拜,恐招來過世之意,更不能同時與李子、梨子一起祭拜,「招你來」也太不吉祥了!
葡萄、香蕉、荔枝、龍眼,屬於一整串的水果,也會有過世一連串的不祥之意。
民俗專家說,象徵平平安安的蘋果、有子孫綿延之意的瓜類,以及大吉大利的橘子倒是可以拿來掃墓祭拜用,只不過每1類水果在祭拜時,要特別注意數量,民俗上單數1.3.5為陽、偶數2.4.6為陰,因此準備單數較為吉祥。
清明節 掃墓 禁忌 紙錢 鞭炮
習俗
1.門前插楊柳--習俗由來已久,據說楊柳有驅邪辟邪之功效。
2.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儘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
3.清明掃墓拜祭時最好在日間進行,在黃昏之前完成,這是為提防碰上陰靈。最好是在早上5-7點也就是卯時。如若不能也最好在下午3點前完成清明掃墓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4.若有多過1位祖先必須拜祭,就須先往輩分最高的祖先祭拜,以此類推。
5.拜祭時,可以佩帶一些護身符,祈求庇佑。更謹慎的方法,便是在出門前,家裡就先預備好聚寶盆並在盆內擺放好金銀衣紙,祭拜祖先後在進入家前,跨過焚燒衣紙中的聚寶盆,這樣,陰靈就無法跟隨自己進入宅內了。
6.插香時宜用左手,不宜用右手,這是來自於生活習慣和陰陽觀念的習俗。一般人大多是右撇子,右手能使筷子、右手寫字、如廁時以右手拿衛生紙擦屁屁,一般皆認為右手較不乾淨,因此會認為燒香拜神,應以左手插香以示尊重。在陰陽的哲理中,也認為左手為陽,是接收能量的肢體,右手為陰是排放人體廢氣的管道,因此,用左手插香有接引、吸納神氣能量進入身體之意,右手主釋放體內廢氣,與神氣交流是為不敬,因此一般插香習慣用左手。但有些人是左撇子,左撇子如果是用左手擦PP,那麼插香時用右手即可,其餘道理均同。
7.清明節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你的鞋子,同時將鞋子的鞋尖朝裡,同時將身上穿的衣服洗乾淨晾曬。
女性掃墓注意事項
1、出嫁女兒或已離婚之婦女可以回家掃墓,祭祖表達孝道。古時候有些人,怕福蔭分給外嫁或離婚的女兒,因此祭拜儀式照常參與無妨,但比較不讓參與燒金紙。所以如果家中有意見,只要不燒金紙就好。沒有意見則不忌諱。
2、女性生理期可以參加掃墓,但不可以上墳頭墓龜除草。
清明節 掃墓 禁忌 紙錢 鞭炮
清明節祭祖準備哪些祭品?
又來到清明節祭祖的時候,看家人像流水席陸續搬出一樣樣的菜色,每樣祭品都有它的典故含意。現代的社會,對祭祖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出外討生活的人們越來越多,而上一代的習俗,也隨時代而式微,後代的人幾乎把老祖先的傳承給忘了,隨自己的喜好,去祭拜祖先。
以祭拜祖先所須的祭品來說,大部份的人都以方便攜帶的物品,及喜歡吃的物品為主,其實這是錯誤的,以前農業社會生活品質並不是很好時,他們的供品都是很講究的,每樣祭品也都有其含意在。
五牲及菜蔬主要是祭墓用。供奉5牲,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即土地公)祭拜,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
五牲:雞、鴨、鵝任意1隻、豬肉1大塊、魚1尾、豬肝1付或蛋類等5種供品。
三牲:由5牲之中挑出3種祭品,用以祭祀后土。
除非親人生前就茹素,否則往生後不要準備素食。
十二道菜蔬:一般準備的是--韭菜、魷魚、春干、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苜頭
粿類:主要是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
在過去,祭拜完後還會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用以象徵「祖德流芳」。
水果方面最好準備4種,喻意著4季平安。
●豬肉:表示家裡6畜興旺。
●雞肉,這雞字與台與的家字同音,就是白手起家的意思。
●魚:代表年年有餘的意思。
●蚶、蝦、與蛋:在祭墳時必須脫殼,而後把所脫掉的殼,丟到祖先的墳上,就表示祖先已承擔所有一切陋習,及所有不好的東西,留著有用的身體與東西,能使子孫有吃有穿,過更好的日子。
●飯:就是3餐能溫飽。
●麵龜:因龜為長壽代表,用以表示長壽。
●米糕:因”糕”音近”高”代表步步高升的好兆頭。
●發粿:則有發財高昇的涵義。
●丁仔粿:意涵添丁。
●紅龜粿、草仔粿:都是表示不愁吃的意思。
●花生:則是因台語有句話說:吃土豆吃到老老,土豆也表長壽的意思。
●豆薯:就表示如豆般能枝葉散發。
●菜頭:就是好彩頭。
●紅蘿蔔:就表示吉利。
●韭菜:祭拜時就不能把韮菜切斷,表示能長長久久,且壽命也能長長久。以韮菜來說,祭拜時就不能把韮菜切。芹菜就表示勤勞奮發,不怠惰的意思。
●豆干:取台語諧音,大官的意思,表示將來後代子孫能做大官。
●高麗菜:就表示將來子孫能長得高,生女又是漂漂亮亮,且當官也會越做越高。
這些禮俗,漸漸被現代人所遺忘,以現代人在墳墓祭拜祖先時,都以水果,或餅干為主,及一些祭拜用的冥紙,其它的就全部簡省,這就是現代人處處求方便,卻忘了老祖先所留下的良好傳統,後代的子孫更是不了解為什麼要祭拜祖先,只是例行形式罷了。
清明節 掃墓 禁忌 紙錢 鞭炮
【祭拜土地公】
以3牲祭拜,3牲就是雞、豬肉、魚。鮮花、香、蠟燭,表示歡迎祖先前來鑑核;茶壺裡裝滿水,下置爐火以煮熟茶水,現代的人都以為這是要自己能發達,其實不然,古時所有食衣住行都是不發達,要是行路時能帶著水,在走遠路時可止渴之用;還有紅圓與發粿,紅圓就表示出外工作的子孫,也能回來團圓;發粿就表示將來能飛黃騰達。
金紙怎麼選?不同仙佛要燒不同金紙?
金紙是古時智慧的流傳,讓有形人間的我們可以藉由金紙表示我們對於無形的敬意,而金紙其實有分很多種,針對不同仙佛的階級有不同的種類。
天公(老天爺),三界公:頂級,太極,天金,中金
一般仙佛:九金,刈金(掛金)
土地公或其他神祇:壽金
祖先或是冥間鬼神:銀紙
一般常用的金紙種類介紹
★五色金:大把(百)天金、大把(百)壽金、壽金、福金和刈金,5種金紙的總稱。禮敬「天界」神明用的。
★四色金:大把(百)壽金、壽金、福金和刈金,4種金紙的總稱。禮敬「冥界」神明用的。
★三官補運金:各節拜拜各式補運用。有玉帝補運疏文供填寫。
★大壽金:拜神明和神明聖誕給神明祝壽。常見於節慶和嫁娶場合,祈求與補運也用大壽金。
★壽金:拜神佛用。依各地民俗不同分大花,二花等。上面皆印財子壽三童子。
★刈金(掛金):中南部稱為四方金。一般拜神明,祖先,地基主等使用。
★福金:傳統稱為土地公金。祭拜福德正神或司財寶的神明使用。
★天尺金:拜玉皇大帝之部將,三官大帝三界公及天上諸神。補運亦有使用。
★高錢(長錢):用於謝天地,祭拜時先掛起來然後再燒化,祭拜玉皇上帝或三官大帝時,則掛在甘蔗上使用。
★八路武財神金:適用於初一十五;初二十六拜拜,平日拜財神,招財,補財庫。有疏文可以寫自己或行號名字。
★土地公發財金:適用於初二十六拜拜,平日拜土地公。有疏文可以寫自己或行號名字。
★五路發財金:適用於初一十五;初二十六拜拜,平日拜財神。有疏文可以寫自己或行號名字。
★大銀:適用於拜祖先,出葬,拜好兄弟。
★小銀:適用於拜祖先,拜好兄弟,祭拜冤親債主,往生者用。
★庫錢:適用於拜祖先,好兄弟,祭拜冤親債主,新喪往生還庫官用。
★墓紙:適用於清明掃墓壓墓紙。各地風俗不同各有五色紙可選。
金紙的種類百百種,誠心祭拜是最重要的,至於有沒有補自己財庫的功效,沒這麼重要,多存好心行好事,幫助他人比燒金紙補自己財庫更有效喔!
清明節 掃墓 禁忌 紙錢 鞭炮
拜完多久可以燒金紙及收供品?
1.)收驚時:通常要燒3巡香,也就是第1次點香燒到剩3分之1時,必須再點第2巡香,第2巡香又剩3分之1時,再點第3巡香,直至第3巡香燒剩3分之1時,即可以燒金紙,其後再收供品。
2.)拜土地公或地基主時:當香剩3分之1時,即可以問土地公或地基主是否已經吃飽,可以化紙錢給他們了嗎?如果是聖筊則可以燒紙錢,如果是蓋筊則必須再點第2巡香,至3分之1時再重複問1次,直至聖筊為止。主要是因為土地公和地基主是老人家,吃的比較慢,所不要催他們,免得他們噎到。
3.)一般廟宇:供拜完後,待香燒到3分之2,即可擲筊請示是否可化紙錢,若准許即化紙錢,若不准許,則稍待5分鐘之後再問1次即可。
清明節 掃墓 禁忌 紙錢 鞭炮
若因某些原因無法回鄉祭祀,也可以在家祭拜祖先。方法是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3支香,鞠躬3次,稟報祖先。並燒紙錢祭祭祀。有心最重要,而且習俗延續至今都已慢慢簡化而且火化也越來越普及,不論以哪種形式紀念先人,清明節最終是追念祖先,再者家人也可以聚聚,當然平時還是要孝敬父母長輩,這才是最重要的。
出嫁女兒或已離婚之婦女可以回家掃墓,祭祖表達孝道
依照台灣傳統習俗和觀念,已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掃墓。其原因主要有:1是嫁出去的女兒為潑出去的水,從結婚那1天起,女性就應以夫家為主,祭祀夫家祖先,因此年節祭拜的是夫家祖先,清明掃墓也應掃夫家祖先的墓;2是傳統習俗亦云「女兒掃娘家的墓會分掉娘家兄弟的福分」,因此不歡迎出嫁女兒回娘家掃墓或祭祖。
但隨社會變遷、家庭結構改變,以及少子化現象,且近年來性別平權意識抬頭,很多女性開始省思並爭取女性的祭祀權。越來越多觀念開明或家中只有女兒的家庭,紛紛敞開雙手歡迎女兒、女婿和外孫回家掃墓和祭祖,顛覆男尊女卑的祭祀文化。
雖然社會的觀念和做法逐漸開放,但民間對於允許女兒回娘家掃墓,仍然保持保守的看法和做法。許多的未婚男女及已婚男性都掃父系家族的墓;已婚女性則掃夫系家族的墓,少有人去掃母系或妻系家族的墓,因為已經有舅舅或舅子去掃墓了。
傳統父系社會利用民俗和民德鞏固父權,幾千年來,許多的習俗或禁忌,經由風水、傳說,被一代代的複製、增強,造成已婚女性不能掃娘家墓的觀念變得根深蒂固,想要改變的確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溝通。
女人與男人同樣是人,難道不應該受到同等的對待,以及享有祭祀的選擇自由以及選擇如何被祭祀的權利嗎?1個性別平等的文化不應該容許某一特定族群的人被刻意遺忘或被刻意限制的。除了離婚女性以外,非異性戀者、喪偶者、單身不婚者,甚至是已婚未生兒子者,都應該一併享有身為1個人在祭祀文化中的平等地位,不是嗎?期待隨著時代生活的變遷,1個新的多元祭祀文化能夠逐漸被建構出來。
現今的台灣社會,嫁娶的觀念日漸淡薄,人常說:「生女兒比生兒子好」,女兒往往是現在父母貼心的談話對象。為何還有人在習俗上那麼的性別歧視呢?況且有心有能力的女兒,若自認夫家和婆家都照顧得起,願意扛起雙倍的負擔;女兒對娘家的情義,社會又何苦另眼相看,不妨開開心心地迎接她們回娘家「過清明」!
--- --- --- --- ---
清明節是華人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1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今年的清明節正日落在2018年4月5日,但是千萬別再正日去掃墓,因為2018年4月5日是大兇破日,不宜山頭掃墓也不可在家裏拜祖先。
掃墓吉日有分新魂和舊魂
新魂【往生頭3年】掃墓吉日:2018年3月9日、10日、15日、16日、17日
舊魂【往生3年以上】掃墓吉日:2018年3月26日、28日、31日、4月1日、2日、3日、4日、10日、11日、15日
每年清明節,一眾孝子上山掃墓,與先人聚聚舊、談談話,奉上味美祭品、奪目的鮮花,亦為先人居所稍稍粉飾,一家大細浩浩蕩蕩上山去。掃墓表孝心,確實是我們華人的美德,然而清明掃墓的事宜大家要多留意,不要犯錯!
第一忌︰帶雨傘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雨傘可用作擋風雨,但亦有招陰之用,來到陰氣重重的山墳,盡量不要打開雨傘,若想擋風雨,可穿雨衣,若想遮太陽,帶帽子。尤其是用紙造的油紙傘,招陰能力最強。
第二忌︰多口
年輕人口多多,看到墓碑上的照片,緊記不要口多,胡亂評論對方的樣貌,無禮之極,引起對方不滿,後果自負。
第三忌︰火燒雜草
1年1次上山掃墓,來到墓前,看見雜草橫生,把心一橫,用火燒焯雜草,勿貪求一時之快,招來橫禍,不單會引來火災,先人子子孫孫,無運行之餘,更會百病纏身。
第四忌︰孩子跳跳扎
此乃真人真事,有個小朋友十分頑皮,來到墓地跳跳扎,通山走來走去,好奇心強,到處觀看鄰墓的照片,或對引來對方的不滿,要教訓他一下,回家當晚,孩子睡眼惺忪起床夜尿之際,看見門隙位布滿老鼠、蟑螂和蜘蛛,大吃一驚,事件連接發生7至8天,母親大感困擾,之後得知孩子觸犯靈體,只想嚇他一下,事情最終才告一段落。
第五忌︰石碑字油出界
孝子們來到墳地,均會為先人的石碑粉飾一番,以清水抹凈石面,再以油漆加補碑上的文字。孝子們勿心急,以油漆補色時,切勿油出界,及勿讓油漆在碑面滴漏,若然出界,必須把出界的油漆抹掉。同樣是真人真事,有人在掃墓後,經常夢見死去的母親,向她訴說不能回家,查探之下,原來是孝子為母親石碑添油,油漆卻出界,碑面的字不清,才令先人未能認清『門口』,無法回家。
第六忌︰穿紅綠衣拜新墓
何為新墓?即剛埋葬1至2年的墓地,勿穿紅綠等喜慶衣服。但若先人已死去2年以上,則為舊墳,穿紅穿綠反卻是好事,喜慶色澤具有抗鬼之用,不會容易招致靈體。
第七忌︰拜祭後即回家
掃墓之後,親友們大多會到餐館歇歇腳,其實,道理與解穢酒相若,拜祭過後,為求安心,切勿即時回家,以免把各界靈體一併引回家中,必需要先入另1個門口,如餐館、便利店和餐廳等。
--- --- --- --- --- --- --- ---
元宵節過後農曆正月16日至清明節,就是客家鄉親的掃墓時期,方便出外謀生與春耕,因為「清明前,好蒔田」,清明時期正農忙,恐沒有時間掃墓;但是客家人不論再苦,女媧煉石補天的「天穿日」還是會放假1天,但是,過了天穿日以後,都得收心為工作打拚了。客家人稱新墳的第1次掃墓為「開青」,要挑過好日子,開青的祭品包括艾粄、紅粄、發粄、牲醴、金香燭炮等,更要準備1枝有根有尾帶葉的竹子,象徵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客家人掃墓又稱「掛紙」,即將紙祭壓在墓碑上。據老一輩的人說:因為在掃墓時,要將一疊黃紙,壓在墳頭上,因此掃墓又叫掛紙,一則表示子孫已經回來祭拜過祖先,一則也說明是有主的墳墓。正月16日過後,從苗栗縣開始,愈往北愈晚掃墓,特別的是客家人掃完墓後還會施放爆竹、鞭炮。
相傳掛紙的由來是在秦代末年,漢高祖劉邦戰勝了西楚霸王項羽,勝利獲取天下之後。他光榮返鄉欲到父母墳前祭拜,但是因為連年的爭戰,導致墓碑不是東倒西歪,就是破碎斷裂,碑上的文字也無法辨識清楚。一眼望去,長滿野草的墓地皆凌亂不堪。
劉邦看了十分難過,眾位部下趕忙上前幫忙找遍所有墓碑,可是直到日落黃昏,大家仍舊無法找到劉邦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決定自衣袖中拿出1張紙,並將之撕為許多細小的碎片。他將這些碎片緊握於手,並向上蒼認真祈禱“他欲將這些碎片拋向空中,盼望不斷刮拂的大風,能將這些碎片通通吹走,倘若是吹落至他父母墳前的碎紙,就會無法再被風吹動,以供他辨識。”
當劉邦禱告完後,將碎紙拋向空中,果然有碎紙落在1座墳上后,就再也無法被風吹動。劉邦趕忙奔至墓碑探看,果然是他父母的墳墓。萬分欣喜的劉邦立即請人前來整修父母的墓地,往後每年的清明節,劉邦都會前來墳前祭拜父母。後來民間百姓每年前來祭拜時,都會以石土鎮壓紙片於墳上,代表這座墳墓是有後人在祭祀的。
另可能來自山西介之推的故事,因為,介之推是山西人,山西為了紀念介之推,在清明掃墓,不燒紙錢只有掛紙。如沁源縣「掛紙錢于塚上,不焚」,是因禁火的關係;武鄉縣也「先祭祖塋,添土,掛紙」,榆社縣也一樣「各家上冢拜掃,墓頭掛紙錢」,還有「迎之推於小綿山的儀式」,河北地方也叫掛紙,如昌黎縣志:「清明節,拜掃先塋,填新土,掛紙錢」等。
又如清代錢謙益有詩云:「柳絲不斷四陵夢,掛紙知君到秀州」的詩句,掛紙,是有典有源的。掛紙後,分米食等祭品或零錢給周圍觀墓者,叫「分醮墓」,這可追溯到戰國齊人於墓地乞食祭品的故事。而山西至今仍有掛紙分送祭品之俗,如荣河縣志云:「清明多祭師祖,無論移居遠近,咸往拜叩,有宰豬分肉者,有按丁分錢者」等等,與台灣客家的分醮墓頗為近似。
清明最早只是1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1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1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1天為寒食節,前2天為小寒食。
--- --- --- --- --- --- --- ---
掃墓時,為什麼要放鞭炮?
鞭炮在國人的眼中,最早是作為通知所有與會或是附近的人,經過了很多年的演變之後,大家纔誤以為放鞭炮是為了「快樂」,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大家都誤解了,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知會系統」而且沒有改變過。因此形式上有點像是知會祖先,祭祀(宴席)已結束,但絕不是要把孤魂野鬼嚇走,如果真的嚇得走,你的祖先也被你嚇跑了吧!卻另有不同說法放鞭炮的目的是驅走其他的鬼來跟我們的祖先搶東西。
第2個原因是知會附近的人(流浪漢、乞丐),這邊的祭祀已結束,要開始發放食物或是金錢的東西,趕快來,以免沒有領到,要餓肚子。以前的年代,大家都很貧窮,有些員外之類的有錢人,掃墓時以魚、肉、粿等食物祭拜,拜完以後回去也吃不完,就會在祭拜結束之時燃放鞭炮,附近的人聽到鞭炮聲就可以過去,他就會把食物分給這些人。後來不知怎麼的演變成發錢,放鞭炮後會給過來的人一些零錢。第3種意義是,人們總覺得去那些地方不乾淨,所以上完墳後放鞭炮是用來驅邪的。
掃墓放鞭炮的習俗,閩、客族群都有,通常都是在燒完紙錢後進行,用意在於告訴先人祭祖儀式已經結束,並透過鞭炮聲響驅趕附近的孤魂野鬼,避免祭祖供品遭到搶食。
放鞭炮(一般不說放炮,而是說鳴炮)的意義,代表「驚天動地」,好讓所請的或過路的神明知道,於是人們每逢「請神」、「送神」或有婚喪喜慶的活動時,都會鳴炮提醒神明鑒察。所以掃墓後的鳴炮,代表恭送后土神和祖先的意思,此外掃墓後的鳴炮也有後人典勉先人,為其打掃住處,有如新居落成,隱含慶祝之意!
據悉以前掃墓的時候,那個年代大家都很貧窮,有些員外之類的有錢人,掃墓時以魚、肉、粿等食物祭拜,拜完以後回去也吃不完,就會在祭拜結束之時燃放鞭炮,附近的人聽到鞭炮聲就可以過去,他就會把食物分給這些人。後來不知怎麼的演變成發錢,放鞭炮後會給過來的人一些零錢。所以說啊!現在聽到鞭炮聲就可以趕快過去,去跟他要吃的或者要錢。而且是光明正大的,因為有聽到鞭炮聲。
放鞭炮是民俗傳統當中驅走鬼和不好的東西的做法。在上完墳後放鞭炮有兩種民俗意義。第1種是,我們去上墳祭祖,只是希望我們燒的紙錢之類的東西,只給我們的祖先而不是其他的鬼,所以上完墳後放鞭炮的目的是驅走其他的鬼來跟我們的祖先搶東西。第2種意義是,人們總覺得去那些地方不乾淨,所以上完墳後放鞭炮是用來驅邪的。
佛教不提倡上墳後放鞭炮,因為放鞭炮會對鬼道眾生造成影響,會傷害到他們,無論是其他的鬼還是自己的祖先都一樣會受到傷害,所以這個其實也不是1個道德的做法。佛教講究眾生平等,所以不提倡這樣去傷害到別人。
好些年前新竹市消防局創全國之先,提倡掃墓時以鼓掌代替鞭炮。由於爆竹煙火稍一不慎就會引發火災,新竹市消防局因而提倡以鼓掌來代替鞭炮。鼓掌取代鞭炮的點子來自於竹市三民消防分隊小隊長林明旦。有豐富救火經驗的林明旦,私下就常勸親朋好友別放鞭炮,他的父親就曾因為放鞭炮受過傷。他認為大家一起拍手,既熱情又省事,還可營造團圓氣氛。
新竹縣文史工作者黃有福表示,傳統上節慶燃放鞭炮有藉由聲響驅趕鬼魂、不祥東西,並利用煙硝味道消毒鎮邪的作用,喜慶人潮旺盛、氣氛熱烈場合用鼓掌取代鞭炮,他覺得挺不錯的。至於掃墓不放鞭炮改成拍手,黃有福認為,如果人氣夠旺、掌聲夠大,他也樂觀其成,要注意的是,鞭炮聲是用來驅趕孤魂野鬼,所以應該避免人潮冷清、掌聲稀稀落落情況發生。
從前清明掃幕後,會將祭拜後的麵粿、紅龜粿等分散給前來乞討的孩童,稱為「揖墓粿」,也稱「印墓粿」;有時也會出謎要他們猜,故也稱為「猜墓粿」,表示有能力施捨而祖德流芳,也有希望附近孩童放牛時不要踐踏、破壞祖墳的用意;一說認為「揖」有乞討之意,不好聽,而「揖」、「臆」音近,才改稱「臆(猜)墓粿」。若墓粿不夠分,童謠有提及「豆干鴨卵提來湊」,但一般是給銅板。現代國民所得升高,乞討的孩童漸少,「揖墓粿」的習俗也逐漸消失了。
有些地方也在清明製作春捲,春捲也稱「潤餅」。據說潤餅的來源,是在太平天國的時期。當時捻匪作亂,一直蔓延到閩南,尤其是漳、泉一帶,由於兵荒馬亂,沒有時間準備祭品,便有人想出1個辦法,把所有的食物捲進麵皮中,以此來祭墓。其實潤餅的歷史並不僅止於此。早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捲的習俗。
杜甫就有句詩道:「春日春盤細生菜」。
《四時寶鏡》中也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春餅傳至閩南,一變而成為清明節的應節食品。
清明節掃墓之禁忌 @劉君漢 - 探路客 部落格 https://bit.ly/2OiB5uS


製作「草仔粿」作為掃墓祭祖供品,而在埔里的中部平埔各族群,卻有一種流傳於族群間的特殊美食,稱為「按拉粿」,據地方耆老口述為現代草仔粿包裝方式的演化。
按拉粿是至今埔里許多聚落的族人都會在祭祖前製作的傳統美食,是將一種名為「刺殼仔」的植物搗碎並與糯米漿攪和瀝去水分後,放在月桃葉或芎蕉葉上,然後將兩側葉片按壓,包覆成長方形狀,放到蒸籠裡去蒸,蒸熟後的粿會呈現淡綠色,且有濃郁草香。
雖然在埔里地區河洛話的說法一般通稱為「按拉粿」,但在各族群語言中卻有各自詮釋;例如道卡斯族將粿稱為「hinpu」,巴宰族稱為「umu」,而巴布拉族則稱為「tutu」。
早期埔里地區族人大部分生活並不富裕,因此族人能吃到「按拉粿」機會並不多,通常是在一年當中舉辦祭典時才有機會能夠品嚐按拉粿,然而真正按拉粿的傳統作法在食材採集和處理過程中十分繁複,加上當代許多年輕族人旅外生活,失去傳承和學習的環境,耆老也逐漸凋零,使如此特殊的傳統飲食文化面臨斷層,能看到按拉粿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Facebook https://bit.ly/3TWWvNe

「揖墓粿」印墓粿-乞墓粿-分墓粿「臆墓粿」猜墓粿/「打醮旺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