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姓-源于姜姓,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屬于以國名為氏 https://goo.gl/Lj1hyD


介文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jxX42U
介文汲(Wen-Chieh Dale Jieh,1957年11月9日-),中華民國資深外交官,曾任中華民國駐紐西蘭大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士 ,第一名成績考入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碩士學位。美國民主黨眾議院議員林肯·戴維斯在美國眾議院稱介文汲為「外交官中的外交官」[1]。
介文汲有意參與2020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於2019年1月3日宣布參加台北市大安區立委席次的國民黨內初選[2]。 競選政見提倡政治為經濟服務。
2017年12月23日,介文汲宣布辭官將投入2018年基隆市長選舉黨內初選,為台灣史上首位大使級職業外交官宣布參選。[3][4] 提前六年退休。在僅26天競選時間,得到了18.5%選民的支持。[5]
早年經歷
家庭背景
父親介景新為河南汲縣人,南京中央大學法律系畢業。母親李家寶江蘇漣水縣人,重慶大學會計系畢業。父母親於南京結婚一個月後於1949年隨政府播遷來台。 介文汲在家中排行老四,於1957年11月9日出生於台北市。 介文汲與當時為華航空服員的妻子陳香蘋於1986年在台北結婚,婚後育有二女。
成長背景
出生到成長皆居於師大附中宿舍。父母刻苦勤儉,白手起家。父親因為要扶養家庭,白天在師大附中擔任國文老師晚上則到中央日報擔任編輯。後來又擔任律師與在文化大學、淡江大學教授法律課程。母親則辭去自己的工作相夫教子,勤儉持家。
求學時期除了唸書也愛好課外活動,小學、初中、大學皆為籃球校隊。大學四年級時獲得政大十項全能運動亞軍。之外,大學與朋友組織合唱團,時常在校外演出。更曾於1980年獲選參加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6],赴美訪問兩個月宣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即增進中華民國與國外學府間之友誼與合作。促進促進文化交流及宣慰僑胞。

職任
政大雄鷹會NCCU Griffins理事長[7]
駐紐西蘭大使
外交部研究設計會主任
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
常駐WTO代表團副常任代表
駐美堪薩斯辦事處處長
駐美代表處國會組組長、駐美代表處政治組組長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副司長
外交部部長室簡任秘書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歐盟事務組長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組長
外交部非洲司秘書
駐泰國代表處二等秘書
駐芝加哥辦事處三等秘書
外交部政務次長機要秘書
外交部薦任科員
外貿協會展覽處專員
著作
全球氣候變化之國際多邊談判
聯合國與國際人權保護
新區域主義與亞歐會議之建構



(1) 介文汲 - 首頁 - https://goo.gl/yeb7in


前外交官介文汲積極投入大安區立委補選
2019年1月3日 上午5:50
旺報【(王誌慶)】
立法委員蔣乃辛日前宣布2020年不再參選台北市第六選區立法委員,將競選空間禮讓給後起之秀,幫助國民黨世代交替,訊息一出,有志競逐者紛紛表態。外交官出身的介文汲也成為受矚目的人選。
介文汲曾於去年12月初辭去外交官職務,參加國民黨基隆市長初選,僅有短短一個月衝刺期,最後雖未獲提名,卻也擁有18.5%支持率。經過本次初選洗禮,他感受到台灣民眾非常希望看到有優質條件,及即戰力的新面孔勇敢站出來,為這塊土地奮鬥打拚。
介文汲在台北市大安區長大,沒有顯赫家世背景,通過外交特考後,輪番派駐過五個國家、七個城市,也擔任過駐WTO副常任代表及經濟部副總貿易談判代表,因不忍看到台灣在執政黨錯誤領導下走入死胡同,去年底從駐紐西蘭代表的職位上提前退休投入參選,盼用自身的國際經驗、國際視野、及外交經貿專業,為臺灣的未來找一條活路

介文汲嗆吳釗燮 當立委將這三大案查到水落石出 | 政治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i1Kfvz


介姓
介,姓氏,有多個起源,其一為源于媯姓,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其二為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介子之後,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介[介,讀音作jiè(ㄐㄧㄝˋ)]
名人
介子推
分布
山東、山西、河南
來源
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
郡望
太原郡
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屬于以國名為氏。夏王朝末代君主姒履癸執政時期(約公元前1818~前1766年),屬下有個大夫叫介之窺。介,古國名,為東夷族一個部落方國,國君首領稱介,介之窺就是該國之貴族,在夏王朝末期的都城斟郇(今山西運城臨猗牛杜鎮鐵匠營村郇陽城)為朝堂大夫,在典籍《夏典》中,記載其"有虞賓之位。"古介國在史書中極少有記載,但其一直到西周時期國祚仍存,直至春秋時期依然是一個小諸侯國。周襄王二十一年(魯釐公姬申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介國君主還派使臣葛盧到魯國去朝覲魯釐公(魯僖公),說明介國的社會地位僅僅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這在史籍《春秋·僖公二十九年》中有記載:"介葛盧來朝。註:介,東夷國。葛盧,名。"古介國最終被魯國吞滅,具體時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介姓
在介國滅亡之後,即有王族後代以及部分國人以先祖介之窺的名字為姓氏者,稱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介子推之後,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待考,亦稱介子、介之推、介推,另外還有姓王名光之說,西周晉國人(今山西介休),生年待考。介子是公子姬重耳(獻公子、晉文公)的微臣。據《介休縣志》記載,"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于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可憐見的,一代佐君重臣,竟然被君燒死。但又據史籍《通志》記載,"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姬綏執政年間,即周定王姬瑜元年~六年(公元前607~前600年)之間。介子推的出身和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驪姬之亂"後,晉公子姬重耳避難奔狄國,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如此,則介子推早年也曾隨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姬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最後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在介子推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介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介氏正宗。介氏族人大多尊奉介子推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北周、唐、五代時期鮮卑宇文氏介國公,屬于以先祖爵號為氏。魏、晉兩朝時期,北方鮮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來是漢朝時期南匈奴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晚期至三國初期形成一個部落群體,族人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歷史上記載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書》,其中稱宇文部源自神農氏,因此應當源于姜姓。中國的史學界一般認為,宇文部是公元一世紀時北匈奴被東漢擊走西遷後,留在故地漠北的部眾東遷與鮮卑族人混居以後被同化的族群。
按史籍《周書》的記載:葛烏菟的後代普回襲任大人之職後,他在打獵時于河邊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大喜之下自以為是天授神權,當地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宇文"意即"天子",于是,這位普回大人便自己號稱宇文氏,而自己的部落就叫作宇文部。當然,後世史學家認為這純粹是牽強附會之說。到了東晉時期,宇文部開始進據中原,號稱宇文國,後由宇文泰在南北朝時期建立了北周政權。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獺,代郡武川人(今內蒙古武川),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實際統治者,西魏禪周後,追尊為北周文王,廟號太祖,至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再次追尊為北周文皇帝。宇文泰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統帥。北周政權歷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傳至宇文闡。宇文闡,公元573~581年,亦稱宇文衍,就是著名的南北朝時期北周北周末代皇帝靜帝宇文闡(第五代,公元579~581年在位)。宇文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孫子、北周宣帝宇文贇的長子。
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北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讓位給時年僅七歲的太子宇文闡。由于宇文闡實在年幼,遂由隋國公、外祖父、丞相楊堅輔政。宇文闡封楊堅為庄大相。到了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的農歷1月,楊堅走了一個前人多次使用過的"體面"形式--皇帝禪讓帝位:他讓手下人替北周靜帝寫好退位禪讓詔書,然後送到他的隋國公府邸。楊堅假意推辭,最後才接受了大家的意思,穿上皇帝服裝,登上心儀已久的寶座,這時的楊堅剛四十歲。農歷2月,宇文闡"禪位"于隋國公楊堅。楊堅即皇帝位,稱文帝,改年號為"開皇元年",敕封宇文闡為介國公,邑五千戶,為隋室賓,車服禮樂一如北周製,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就此,北周政權原來的宇文氏諸王,盡降為公。這段歷史在史籍《周書》中還有記載:"堅曰:微子之封,皆所以啓迪前王,發揮後嗣。故介國公宇文闡,倬彼茂緒,曰予嘉客。肅雍成性,溫潤合禮。雅有助祭之容,宛是宜邦之具。爰復爾國,以承天休。可襲封介國公。"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農歷5月,宇文闡即被毒殺,可憐時年僅九歲。死時無子,隋文帝賜其謚為"靜皇帝",葬恭陵。之後,隋文帝以宇文氏族人宇文洛嗣承公爵,因為宇文洛一直忠實于自己。介國公一爵世代由宇文氏族人承襲,爵號傳國一直至五代的後晉時期。
在宇文洛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介氏,後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介之窺、介子推、宇文洛。
遷徙分布
介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八百三十四位,以太原為郡望。
今北京、河南省的鄭州市、南陽市、新鄉市原陽縣、衛輝市、開封市、漯河市舞陽縣、陝縣、臨潁縣、平頂山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洪洞縣、運城市絳縣、夏縣、臨猗縣,山東省的濟寧市金鄉縣、榮成市,河北省的邢台市、石家庄市,寧夏回族自治區,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的廣州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周至縣,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浙江省的嘉興市海鹽縣,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墨西哥等地,均有介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介 象
字元則,三國時吳國會稽人,從小慕仙好道,經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氣之術,隻因苦于不遇名師,于是遍歷山水。當他得知綿山乃群佛眾仙聚集之地時,于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尋訪名師不獲,加之連日奔波勞累之至,倒地而睡。朦朧中覺額上有陣濕熱,睜眼一看,原來是一隻斑斕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靈性,見他醒來便揚長而去。介象預感此山定有神仙,于是繼續前行,突然眼前現出一妙齡少女,楚楚動人。介象納悶,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于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隨手拈來丹經一卷,遞于介像,言道:"你雖然悟性較好,但是血食之氣未盡,須斷谷三年;賜你一書,望用心研讀。"說完飄然而去。介象于是在綿山苦心修行,終于修成隱身術,後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現忽沒,忽有忽無,變化雞、石、草、木,還不時給附近百姓鏟除盜賊。當地年輕人跟之來到此洞,拜他為師,隱身術遂廣泛傳開。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時代晉國的貴族,晉文公的臣子。春秋時是晉國人,傳說晉公子重耳因家事內爭,在出亡途中飢餓難行,無處覓食,從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湯奉君解飢。在外流亡19年後,重耳于公元636年返回晉國,即侯位晉文公。文公在賞賜從王者時,竟忘了賞賜有大公的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與那些奸詐從臣,遂攜母親離開國都,輾轉上了綿山隱居。後有同情介子推者,懸書宮門為他不平,其文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怒,終不所見處所!"晉文公看了說:這是指介子推呀。由于我為王市安定大計而思慮,沒有考慮到他的功勞!遂派人四處尋找。後知介子推已死于綿山,晉文公為表自己的過失,旌表功臣,將環綿山封為介推田,號為介山。後又有傳說:介子推隱居後,晉文公曾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燒死。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前二日不舉火,進冷餐。寒食節風俗流傳至今。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字輩排行
河南新安介氏字輩:"文風一堂瑞清廉耀古金"。
河南衛輝介氏字輩:"福□井文明百世振興中華"。
北京介氏字輩:"永有福春常在"。
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與母偕隱;
學道得仙。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晉國貴族介之推,曾跟從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流亡國外十九年。文公歸國後,賞賜隨從臣屬,沒有賞到他,便和母親一起隱居綿山中,文公派人召他,堅持不下山。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終于不願出山而被燒死。舊俗以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相傳就是為了紀念介之推。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會稽人介象,字元則,精通五經百家,暗地裏修煉道法,傳說能隱形變化。吳主召他到武昌,對他非常尊敬,稱為"介君",又下詔為他建宅院。
之推恥祿;
元則升天。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晉國貴族介之推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及還,不及祿,與其母隱于綿山。下聯典指三國時吳介象,字元則,屢試神仙幻術,後成仙而去。


介氏這個姓氏,在中國是很少見的,主要分佈在北京、山東、山西、河南境內,百家姓裡是沒有介姓的但也確實存在。
介姓源出有二:
其一為源於媯姓,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其二為源於(姜姓)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介子推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如今介氏宗祠也基本都是奉此二人為介氏先祖,而我們河南新安北冶灘子溝石寺這一族系則奉介子推為先祖。史稱介子推的後裔子孫為介氏正宗,介氏族人也大多尊奉介子推為得姓始祖。
解州本支每本介氏家譜開頭都是這樣記載:吾族為海內獨姓,周晉梁惠侯子推裔也。自春秋迄今二千餘年。世次難,稽而綿山,高節未曾不照耀人耳目也。綿山在介休封內,苗裔獨有存者,今夏縣裴介村有。
介子推,一作介之推、介推,春秋時代晉國的貴族,晉文公的臣子。春秋時是晉國人,傳說晉公子重耳因家事內爭,在出亡途中飢餓難行,無處覓食,從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湯奉君解飢。在外流亡19年後,重耳於公元636年返回晉國,即侯位晉文公。文公在賞賜從王者時,竟忘了賞賜有大公的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與那些奸詐從臣,遂攜母親離開國都,輾轉上了綿山隱居。後有同情介子推者,懸書宮門為他不平,其文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怒,終不所見處所!”晉文公看了說:這是指介子推呀。
由於我為王市安定大計而思慮,沒有考慮到他的功勞!遂派人四處尋找。後知介子推已死於綿山,晉文公為表自己的過失,旌表功臣,將環綿山封為介推田,號為介山。
後又有傳說:介子推隱居後,晉文公曾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燒死。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前二日不舉火,進冷餐。寒食節風俗流傳至今。介氏宗祠四言通用聯“與母偕隱,學道得仙”以及“之推恥祿,元則升天”它們的上聯皆指始祖子推。
介氏的郡望為太原郡。如今中國的介氏大多是從山西分散出去的,家譜有記載河南新安縣灘子溝村一派避元兵由河東古陽城徙此有梁惠侯村。
我國每個姓氏基本都有自己的字輩排行,後世的名字也大多與字輩有關,中間必須含有你的字輩,只不過現如今也已經沒有那麼嚴格了,我爺爺那一世對這個要求的還是比較嚴格的,到我爸爸們這一世就沒那麼嚴格了,我們家也只有我大伯當時專門請有學識的人給起一個大名記載在家譜上,我二伯和我爸爸則是沒有的。當然這裡的名字指的是大名,我們家族每個人會有一個乳名,而家譜上記載得是大名,大名里面是要含有你的字輩的。
河南新安介氏字輩:文鳳一堂瑞,清廉耀古今,燕貽同繼美,忠孝作銘箴。而“自十六世起文字輩,十七世起鳳字輩,十五世以上尚無宗派之字”。迄今為止我這一世為二十世,為瑞字輩。親戚之間的稱呼都是按照輩分來算的,不論年齡大小。
每個家族都有每個家族的歷史,其中一定有著非常有趣而有價值的故事,它值得我們來了解它、傳承它。如今,給予文化尋根以及對國學的愈來愈重視,我們更應注重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不要讓那些中華傳統文化都淫滅在時光裡。那麼,就先從自己的身邊開始,先去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歷史!
作者簡介
介丹陽,女,寧波大學2016級漢語言文學師範班。
原文標題:河南新安縣北冶灘子溝石寺介氏譜
作者:介丹陽
大學生書寫家族史系列|我是瑞字輩,我的家族是“介”樣子! - https://goo.gl/6qih2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