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墓碑-藏在墳墓中的臺灣史-,把「中華民國」的「民」取出來,改寫成了「皇民」/「皇明」與「皇清」 目前在臺灣最早的漢式墳墓,就是刻「皇明」/皇朝國名,這寫法,是先寫個「皇」字,再接一個國朝之字,比如說「皇明」,就是代表墓主是明帝國的人民到1644年止/臺灣在1684年改由清帝國統治之後百姓把墓碑上的國朝文字改寫為「皇清」了/日本統治把「皇清」改寫成「皇日」-有的是取用天皇年號,比如說「大正」時期,就會寫「皇正」;所以在「明治」時期,當然也會有寫「皇明」的/徵仕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N6JUCk


1112482360_l1112481692_l1112483042_l1112483141_l1112483041_l1112480408_l1112482644_l1112483442_l

201601132245新竹 第一公墓 古墓踏查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新竹 第一公墓 古墓踏查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WMK5tn
《新竹縣采訪冊》上之記載:「金山面 山,在縣東南十里。
其山自吳寶廓東方來,紛紜排列,高或三、四丈,或四、五丈,形開金面。西衍平原,周廣數里,田園甚多。
西北為冷水坑 ,有泉自阬中流出,清可沁脾。阬之東南略聚一窩,竹木幽邃,新建長清禪寺在焉,
即「廳志」「古蹟考」所謂靈泉寺(今開台金山寺) 也。
寺前僧人種茶供佛,頗稱美產。有古榕一株,可百年物。樹下錯列巨石十數,以供遊人憩足。
寺右為鄭氏冷泉別墅。臨水結構,茅屋數椽,不甚裝飾;而曲徑短牆,環植花奔,一種天然幽雅之趣,亦足以遊目騁懷。
冷泉別墅之右為放生池舊址,冷水坑 之水迴繞長流:此縣東名勝之區也。
寺南復突起高岡,埔園寬矌,為泉興埔。再西復聚一窩,形如仰盂,周廣二百餘丈。
有泉涓涓微注,產草結子如粟,俗名出粟湖,人謂之養龍池 。
由出粟湖迆北低伏,形若垂簾,斷而復續,峰巒疊起者為十八尖山 。」
DSC02196.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197.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198.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例授  鄉飲賓顯考  何白公佳城)
DSC02195.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道光癸卯年桐月  顯考  三吉翁公墓)
竹塹城東南邊緣的山丘群有水仙崙與金山面 山,合稱為金山面山系;
竹塹城建城時,取此山為少祖山,向西迤邐成水仙崙、鹿仔坑、坪埔頂、風吹輦崎等紅土台地、十八尖山 和枕頭山 ;
向北延伸為風空、柯壢山、柴梳山 、黃金洞山;
在這兩條台地面,係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勢平坦的埔面,自竹塹城遠望,
有「形開金面」之勢,故名之為「金山面 」。
DSC02199.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200.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顯妣  諱揀娘  雷媽蔡氏孺人墓)
DSC02201.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202.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皇清  顯考  例授大學生  號捷然  何公之坟墓)
清墾戶郭、陳、蘇之墾地,由於墾地與重疊,隨後引來一場多年墾權紛爭之纏訟,
至道光九年(1829),李分府(嗣業)捐廉買為義塚地,據憲禁冢碑內稱:
「……至道光年間,李前憲捐廉買郭、陳、蘇之土地公坑以東大崎、雙溪口 、金山面 等處橫直各三千餘丈,
以為義塚,俾民人隨處埋葬,閤塹欠蒙厚澤。……」這是金山面 義塚的濫觴。
由於此地地目原係無私權的義塚山坡地,
故日治之後,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新竹街役場乃將其部份地區保留為金山面 共同墓地;
光復以後,新竹市政府,將此「共同墓地」更名為新竹市第一、二、三公墓。
金山面 景色幽美、地靈人傑,吸引很多家族來此築祖墳。
如林特魁來台祖林衡山之墓與北門鄭家從乾隆起到光緒年間第六世(德字輩)為止,
鄭家人死後葬在金山面 的至少有三十二人。
此外,其餘平坦之地有各種「名穴」散佈其中-老虎穴、狗地穴、老鷹穴、蝙蝠穴、風爐穴、燕子入巢穴等,
尤以盧家的「燕子入巢穴」最傳奇,也是至今還保留下來的地理名穴。
DSC02203.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204.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206.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205.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祖考  黃公漢官  暨派下子孫考妣共十二位佳城)
如今由於清華大學校園的擴展 ,  鄰近科學園區的公墓區已於近年清塚......
目前僅剩下高峰植物園附近的一片墓地 ;
趁著清明前後前往 , 果然覓得了若干古墓, 僅將踏查結果仔錄於後 。
DSC03018.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19.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20.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皇清  例贈鄉飲賓  八十二翁李府君佳城)
DSC03021.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22.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23.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皇清  顯考  號  盈科李公之佳城)
DSC03024.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25.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26.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顯考  諱 乞官  號崑南黃公墓)
DSC03027.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顯考  清添李公  暨 妣  蘇氏治墓)
DSC03028.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清  顯妣恩義  鄭母陳孺人坟)
DSC03029.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顯祖妣  洪媽  王氏香娘之墓)
DSC03030.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31.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同治辛未年修  皇清顯考  勤順范公  溫氏坟墓)
DSC03033.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32.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例贈孺人  顯妣  林媽王孺人墓)新竹 第一公墓 古墓踏查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WMK5tn


【民報】【民觀點】彰化快官紗帽山公墓的「時代」見證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位在彰化快官山的彰化市第七公墓,俗稱紗帽山公墓,根據《彰化縣志》記載,這座墓園為1749年(乾隆十四年)彰化知縣蘇渭生所捐置的「義塚」,至今已有兩百六十八年的歷史。
曾經聽一位朋友說過,人世間太多紛擾,有的時候他會選擇去墓園走走,想起人最終不免一死,心也就開了,而這位朋友最常去的公墓就是紗帽山公墓。
漫遊在紗帽山各個新墳舊墓之間,很容易就會遇見彰化歷史人物的長眠之所,如開鑿二八圳,對彰化開發史貢獻卓著的楊志申、中信辜家的起始者辜顯榮、磺溪吳氏家族的吳汝俊、吳蘅秋、省議員賴樹旺、花壇庄長李鵬儀、高賓閣創辦人王冰淇⋯⋯等人,無論生前的政治立場為何,死後皆同歸於善。
無論生前的政治立場為何,死後皆同歸於善。圖/李漢鵬提供
取代籍貫堂號的「皇民墓」
行走在紗帽山眾多陰宅華廈之間,偶爾也會遇到令人眼睛一亮的墳墓,例如在墓碑橫款上書寫「皇民」的古墓,這是1940年代皇民化運動高漲之際,日本人要求台灣人以「皇民」取代籍貫堂號的結果
西元1956年(民國四十五年)三月,台灣省政府接獲彰化縣政府的公文通報,表示「本縣鄉村各地之墓場常有發現有日據時期建置遺留之墓牌,正面上方兩身邊刻有『皇民』二字,至今尚未改造者甚多,查『皇民』二字,在日本文詞解釋為日本國民,而臺灣被日本佔據時代,即將臺民變為『皇民』,並用強制手段禁止墓碑刻有祖先留下之名稱,必須一律刻『皇民』二字,茲臺灣重歸祖國甚久,墓地之墓牌仍有『皇民』字樣存在,實有未合,不無有礙國家民族觀念,請飭令糾正。」
刻有「皇民」二字的墓碑。圖/李漢鵬提供​
台灣省政府在接到公文之後,隨即轉飭各縣市政府及陽明山管理局「各地當有同樣情形,應即令飭墓地管理人員切實查明設法清除,以肅觀瞻,而維國體。」在省府的命令發出之後,部分的縣市開始有所動作,但實際清理的成效卻無法得知。
其實,就算省府沒有發出通告,台灣人仍有「二次葬」的習俗,人死安葬的若干年,後代子孫會再擇日挖塜開棺,揀取骨骸,放入特製金斗甕(黃金甕)重新選地安葬,撿骨之後的墓碑,大部分被敲毀破壞!
「皇民」墓碑的存在,是皇民化運動的時代見證,也像一把鑰匙,指引我們深入探索戰後「去日本化」政策的歷史脈絡。

2017-08-10_224906dirfsdsdect  

【民觀點】彰化快官紗帽山公墓的「時代」見證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Hp5ryc

2017-08-10_225714  


台南市佳里區_皇明副總兵黃公之墓_庚申年(永曆34,1680)仲秋吉旦

185564458_307312464293340_1526342991852141058_n

 


庇護患者被遺忘的墳墓上的數字而不是名稱
通過佳佳邁耶 2014年12月1日
464
紐約州羅克蘭縣的萊奇沃思村公墓(作者的所有照片)
出於羞恥和國家官僚主義的混合,成千上萬在美國精神病院死亡的病人的嚴重標記用數字而不是名字標記,如果有的話。20世紀後期,當身心病患者的治療方式被放棄時,這些公墓也同樣被毀滅。 
Dan Barry 上週  在  “紐約時報”上撰文指出,估計約有55,000名患者被埋在紐約匿名的墳墓中。他的故事集中在紐約Willard的Willard州立精神病醫院,那裡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一群人為了埋葬在公墓埋葬的大約5800人而獲得了一個紀念碑。然而,允許患者匿名的舊的保密法律,往往是應隱私的家庭的要求,避免分享這些名稱。該威拉德公墓紀念工程  目前正致力於涉足家庭,為那些埋藏它們的存在被記錄的知識很好的認可,但由於限制,不能被命名。
當攝影師喬恩·克里斯賓(Jon Crispin)把被  發現遺忘在一個鎖著的閣樓上的手提箱的內容最近引起注意的威拉德庇護所(Willard asylum  )與許多這類機構類似,因為它是一個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地方。與19世紀的醫院不同的是,這些農村的收容所是一個更加人性化的治療方式,有充足的空間和娛樂空間。但是,由於資金爭奪而過度擁擠和虐待,這一制度終止了。 
近日,暗箱阿特拉斯探索另一個號碼酒店的這些墓地在萊奇沃思村  羅克蘭縣英文,紐約。威拉德一樣,墳墓只標有號碼。然而,在一些長椅配對的入口大,最近安裝花崗岩紀念碑以粗體字母指出:“那些再也不會被遺忘。”
在牌匾它列舉了數百名的,一些估計1000埋葬的理由。在萊奇沃思村公墓被  用來從  1917年年至1967年年,雖然有通過家庭購買了一些傳統的墓碑,最全的死只是用水泥固定的Ť型鋼截面記住。 
在萊奇沃思村墓地是不容易找到。通過對呼叫空心路一個小牌子,從廢棄的庇護本身的蔓延廢墟小的距離停車後,我們走下一條碎石路,其中垃圾是兩邊傾倒。當我們走近,緞帶和織物的碎片各地分支機構上面掛著一條小河打結。然後,我們遭到了驚心數百金屬標記的。有些似乎剛粉刷一銀,但大多數是生鏽和風化。一些人失踪,可能報廢或被盜(運氣好找到墳墓的編號666)。
享受這個故事?
獲取我們最新的,直接通過傳送到您的郵箱訂閱我們的通訊。
除了從秋天的樹木搗鼓我們腳下的枯葉,有一個沉重的沉默。萊奇沃思村,像威拉德,意欲是一個和平的地方。相反,它的患者群,其中包括許多兒童,名單最終受到虐待  甚至還被用於測試脊髓灰質炎疫苗。而在被遺忘的墓地是赤裸裸的數字,對於一些患者是其存在的唯一提醒。 
數字,而不是在庇護病人被遺忘的墳墓上的名字 - 地圖集暗箱 - https://goo.gl/AugmHH


管仁健觀點》中國戲子為什麼要醜化台灣國語?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老王啊!那你真是把你這個老婆看小了,我的媽媽雖然是安徽人,但我的爸爸也是安徽人,在台灣生下了我這個『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但是我的父親他從小就告訴我,你永遠不能忘記,你是安徽省全椒縣人,……他這一生是多麼想回家,我現在就是替他回家。」
在台灣早已過氣的中國戲子方芳,將戒嚴時代黨國體制下的老三台,鞏固高級外省人統治階級正當性,洗腦醜化用的「台灣國語」老段子,搬去中國央視春晚小品《回家》裡,想要藉此配合統戰。
但不知是劇本創作者原本就想搞笑,還是方芳已經老年癡呆了,直播當時方芳竟將媽媽說成是了「安徽人」,讓方芳這一口台灣國語不知從何而來?央視大概也發現了這大笑話,重播時加上字幕,竟讓方芳改口說「雖然我的媽媽是台灣人」,合理化也定調了台灣國語的「低端」性。
但鄉民發現了嗎?《回家》是為了洗腦十幾億中國人,但這些人並未在戒嚴時代的台灣生活過,沒有領教過高級外省人歧視台灣國語的悲慘歲月,因此根本不必去替劇中人的媽媽更換省籍。那麼央視為何還是堅持太費周章的更改?
因為真正觸動中國敏感神經的,不是劇中方芳母親的省籍,而是重播時被刪掉的那句「在台灣生下了我這個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請鄉民留意,尤其是「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
如今在台灣最堅持統一的,就剩下少數父母都外省的第二代了。結果這句「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意味他們並不是「真的台灣人」,只是「好像是」而已。這樣他們還有立場支持統一嗎?支持了還有用嗎?央視當然要刪掉方芳這句敏感到已是在「唱反調」的台詞。
蔣經國反將一軍的開放「探親」
「外省人」這名詞並非台灣獨有,更非台灣獨創;但在戒嚴時代的台灣,卻又人盡皆知,關鍵就在於國民黨特有的戶籍制度,姓名之下最重要的欄位就是「籍貫」。
「籍貫」也是一個歷史名詞,「籍」是指一個人對朝廷在官方文書上註記的徭役種類,「貫」則是註記的生長地點。但戒嚴時代台灣戶籍法規定一個人登記的籍貫(本籍),必須跟隨父親,而不是你個人的出生地,充分顯示這一流亡政權的特性。
在戒嚴時代不只是身分證件,連學生證、畢業證書、畢業紀念冊……都要標示籍貫。鄉民們去翻翻舊報紙,連社會新聞裡刑案的加害人與受害人,全都標示籍貫。甚至舞廳廣告裡用花名登錄的舞女們,也都還標示籍貫。
1987年蔣經國惡貫滿盈前,開放了對中國所謂的「探親」,但這與南北韓間的不定期團體探親活動完全兩回事。因為蔣經國只限制在職軍公教前往中國,讓探親並非外省人專利,其他本省人都能以探親之名赴中國旅遊,甚至投資,所以蔣經國對中國開放的根本不是探親,而是旅遊。
但蔣經國不限籍貫的開放探親,把問題丟回到中國這邊了。本來多年來要求「三通」的是共產黨,蔣經國則是嚴拒。結果明明1987年台灣戶籍法上的籍貫制度仍在,本省外省一目了然,蔣經國卻讓無親可探的本省人,也能去中國掛探親羊頭,賣旅遊狗肉。一夜之間,換中國這邊要傷腦筋了。中國只好對台灣來的,不論籍貫如何,都發同樣的核准入境文件「台胞證」。
中國把1949年入台的中國人,乃至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一律視為「台胞」,讓台灣戶籍制度上的以父之籍貫,甚至以祖父之籍貫為籍貫這一欄目更顯得荒謬。像我這種從未見山東是什麼的山東人,也要有下一代了,那豈不是以祖父的籍貫為籍貫?1988年蔣經國惡貫滿盈後,1990年萬年國會終止,籍貫這一荒謬制度也走入了歷史。
不准真只准假的「台灣國語」
電視是最強的洗腦工具,獨裁者無不牢牢抓之在手,韓如此,中國如此,兩蔣統治下的台灣當然也必須如此。為了貫徹當權者的意志,電視台要篩選演藝人員的成分。1973年起,老三台的晚間新聞播出後,不但不准出現台語連續劇,連國語不標準的台語演員,也被禁止在國語連許劇裡出現
那麼層層管制的國語連續劇裡,為什麼還會出現像中國戲子方芳所說的那種台灣國語?很簡單,電視上出現台灣國語的三原則,就跟出現台語一樣。原則上絕對禁止,但國語連續劇在以下三種情形時,就可以讓這些高級外省人出身的中國戲子,用台灣國語誇張性的演出: 
  一是要用粗話罵人時。 
  二是代表說話人是反派時。 
  三是形容很苦、很窮、很倒楣時。
其實當年張小燕在連續劇裡,也像方芳這樣說過台灣國語;李國修在綜藝節目的短劇裡,也有同性質的表演。鄉民或許不解,為何本魯對同是外省人的張小燕、李國修就網開一面;對方芳、庾澄慶、大小S似乎就窮追猛打?因為這也要考量時空因素。
張小燕是童星出身,但「轉大人」時轉得並不順利。當時影壇盛行的是林青霞、胡茵夢那一型的,演小孩太大,演大人又太小的張小燕,在台視能接到的角色就是這些。李國修就更慘了,在華視的短劇裡能演的,就是美麗島事件後當局要批判的野心人士。
或許鄉民會不解,說台灣國語為什麼要特意找外省人來模仿?柯俊雄、張美瑤這些超級巨星本來就說台灣國語,說台灣國語的素人更是超多。但政策就是要讓最笨的觀眾也知道,說台灣國語是低俗下等的人類,找柯俊雄、張美瑤這些已成名的當然不行,即使找素人也危險。
原本台視連續劇《不要說再見》,是要宣揚警總管訓流氓的教化成功,男主角是外省人車軒。豈料導演林福地在劇中安插了配角「阿郎」,由本土演員陳震雷來飾演,一口真的台灣國語讓陳震雷爆紅,不但搶了主角車軒的鋒頭,接著《又見阿郎》、《阿郎與彬彬》、《萬世師表》就成了男主角
局為了鞏固階級意識,不願電視上再出現陳震雷這種用台灣國語爆紅的台籍明星,所以才會盡量選用外省人來扮演,以免醜化變美化。玉女紅星明明(蘇明明)演台視連續劇《還君明珠》《八月桂花香》時,不但港星劉松仁要用配音,女主角蘇明明也被換人事後配音。
電視上不准出現真的台灣國語,只准假的台灣國語。「人在矮嚴下,不得不低頭」。張小燕後來轉戰主持綜藝節目,李國修轉往劇場發展。本魯拜讀李國修的遺作(有些尚未演出過),就不曾發現有這種任何糟蹋台灣人、台灣話,或是與台灣文化相關的素材。如果在戒嚴時代迫於環境演出了這些角色,顯然不是出於他們的本意,今天本魯當然也不會一直追殺。
演藝圈裡的高級外省人
統獨是個人政治偏好,本魯絕對肯定藝人可以表態支持統一。本名周正芳的中國戲子方芳,最讓台灣人受不了的是像馬英九同樣矯情。自己的兒孫都成了美國人,台灣人要統要獨,關你們這些美國人的爸媽屁事?方芳的爸爸要她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安徽全椒人,很好啊!去美國跟你那兩個美國人的兒子講啊!跟孫子講啊!
中國戲子方芳總愛用楊麗花的歌仔戲腔調打麻將,嘲弄台語的低俗?你敢不敢用寧波話模仿老蔣小蔣這一家人打麻將?你敢不敢用京戲的腔調來打麻將?那些眷村子弟與梨園子弟,早就讓你在演藝圈裡混不下去了。但為何台語可以糟蹋?歌仔戲可以糟蹋?因為台灣演藝圈的轉型正義,始終還不見蹤影。
1979年9月4日《民生報》10版銀色廣場〈暗盤氣人‧方芳、麗麗險些鬧翻 一陣嬌嗔後‧雨過天晴把手言歡〉:
方芳和陳麗麗是多年的好友,兩人在很多方面都氣味相投,但是《風雲會》傳出陳麗麗、衛子雲有『暗盤』」之事,卻使她和陳麗麗險些鬧翻了。
方芳、陳麗麗這兩人都有種『女中丈夫』的氣概,譬如女孩子不敢嚼的檳榔和香煙,兩個人卻都能檳榔『卡滋!卡滋!』的咬,香菸『呼嚕!呼嚕』的抽。在『臭氣相投』的情況下,又加上都是爽快的個性,兩人之間的誤會也就當面澄清了。」
年輕鄉民可能不懂什麼是「檳榔『卡滋!卡滋!』的咬,香菸『呼嚕!呼嚕』的抽」?那是現在仍當紅的馬如龍,年輕更紅時代言的蒂克牙粉,廣告台詞就是一手拿牙粉,一手拿牙刷敲著說:「檳榔『卡滋!卡滋!』的咬,香菸『呼嚕!呼嚕』的抽,也不怕滿嘴的大黑牙」。
明明在那年代,吸菸就是方芳、陳麗麗這些外省女人在做的事;台灣女人若不是在特種行業,罕見會在公開場所吸菸,這一點問上了年紀眷村子弟就知道,究竟是外省媽媽吸菸的多?還是本省媽媽?
中國戲子方芳在春晚《回家》裡,若要表現粗鄙,就請回復自己母親的本籍安徽,不要用台灣國語糟蹋人。受日本教育說台灣國語的女性,在真實生活裡絕不會比你們這些外省婆粗鄙,而且再怎樣也比你方芳這個中國戲子高雅。
方芳,你在全中國人眼前糟蹋台灣人,也就是在暴露你們這些戒嚴時代黨國體制下中國戲子的粗鄙。牛牽到北京依然是
牛。

管仁健觀點》春晚《回家》後 更不願當中國人


在台灣平埔族的漢化過程中,不,不只是平埔,而是幾千年來,所有「異族」的被漢化過程中,漢民族的「堂號」,本是儒家無心插柳的儀式,卻成了穿越時空、無堅不摧、效果驚人的「柔性神器」。「堂號」讓非漢族迅速忘本,欣然被統,成就了今日「普天之下,莫非炎黃」的華夏觀念。
陳耀昌:堂號-穿越時空的「漢化神器」 | 財訊- 掌握趨勢 投資未來 | 最懂投資的財經媒體 https://bit.ly/3szIqEF
堂號是漢人墓碑所獨有的特色。堂號的起源,是漢武帝獨尊儒家後,人民強調「慎終追遠」,始而自動在墓碑上標示可追溯之祖先發源地,繼而穿鑿附會攀附世家名家,爾後世代相傳。
非漢族以堂號攀附漢人 迅速被統
堂號來自「記憶」與「攀附」。記憶不一定正確,攀附一定不正確;但卻成了漢族身分之標誌。
漢民族周圍的異族,其漢化過程,幾乎都是先習漢字、後改漢姓。漢人的方塊字「姓名」就是漢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圖騰。而有了「姓」之後,就直接與堂號連結,而將漢化的歷史一下子上溯到一、二千年前。換句話說,漢人以堂號攀名門之後,台灣平埔或其他非漢族則以「堂號」攀為漢人之後。
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台灣平埔。在屏東縣府2014年出版《重修屏東縣志》中,有兩張照片,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平埔族漢化的嬗變。
乾隆36年,力力(力里)社人的墓碑已有「皇清」(圖一),但仍為原住民名號。其後,已改漢姓的潘姓平埔族人,就仿漢人在墓碑刻上「滎陽」潘氏之堂號,但卻錯寫成「榮陽」(圖二)。
於是平埔的後代,乃以為「歷代高曾祖考妣」是來自「榮陽」的漢人。只要一塊墓碑,平埔子孫就自動接軌,天衣無縫,成為「炎黃子孫」。
這就是「堂號」穿越時空的妙用。
也自這本《重修屏東縣志》,我們看到光緒14年,劉銘傳以國家命令消滅番籍及番租(圖三)。一是「改租為賦」,平埔人田產被沒入成為「官田」;二是熟番「化歸為民」。再加上平埔人已改漢姓,從此平埔人失去與祖先的連結,也失去祖先的土地,從土地的主人變成侍奉高級漢人的低階漢人
 ▲左圖一,右圖二。
這是台灣平埔在短時間內,幾乎完全消失的過程,很殘酷,卻是真實的歷史。
墓碑文化式微 堂號漸漸消失中⋯⋯
堂號其實只是「店名」或「招牌」。中原漢人「姓」之起源在周初。漢代百姓普遍撰寫堂號之時,離周之世已百年,離周初之分封功臣宗室更已千年;換句話說,離姓氏之普遍形成至少約五百至八百年。除了時間差距,還有空間劇變,因為此期間歷經春秋戰國亂世、秦代虐政,楚漢相爭,人民早已遷徙流散,遠離祖宗發源地;因為如此,方思以「堂號」紀念先祖。惟幾百年後,士人之家固然記錄不完整,百姓之家,更是人云亦云矣;再經後世沿襲照抄,時至今日,人們對堂號形成更是一知半解。
第一代立下的堂號,多因揣測而失真。例如:黃姓的堂號是「江夏」,江夏在湖北古荊州,但事實上黃姓起源「黃國」,位在河南東南;又如陳姓堂號「潁川」,在台灣則多誤為「穎川」。
除了揣測祖先發源地,還有一種是攀附名門巨室。例如姓朱的就標榜是朱熹後代,姓范就說是范仲淹子孫。以李姓來說,現在李姓人士絕大多數用「隴西李氏」;而「隴西李氏」是因唐朝皇帝李淵、李世民而起,於是就出現兩件趣事。首先,唐朝之前,早有李氏,有名的「老子」李耳,住在洛陽,後來隱居函谷關,而老子的東周時代,隴西屬秦國疆土外的西戎之地;秦國名相李斯則是楚人,不算中土人士,亦非來自隴西;反而唐朝李白是漢化胡人,今中亞吉爾吉斯人。妙的是「隴西李氏」本非漢族,李淵、李世民家族,已被考證為漢化鮮卑人。
不相信現在號稱「隴西李氏」的李姓人士,真的是唐室後裔子孫。所以標榜「隴西李氏」,自然是為了攀龍附鳳。除了「隴西李氏」,還有「汾陽郭氏」,我也不相信現在這麼多「汾陽郭氏」,都是唐朝郭子儀之後!
近年,台灣喪葬禮俗靜悄悄改變,看似平淡,卻將有重大影響。由土葬變火葬,墓碑則改為靈骨塔或樹葬的簡單牌位。對岸亦有此趨勢。華人傳統的墓碑文化勢將式微,因為墓碑刻的是給別人看的家族資料,靈骨塔寫的是自家看的個人資料。
另一方面,原住民則開始以英文或中文拼音出原住民姓名,拒絕了漢姓,當然也拒絕了堂號。
所以,這個漢人「堂號」文化,極可能會慢慢消失,未來可能成為後世華人永遠無法了解的一項「漢化神器」。
陳耀昌:堂號-穿越時空的「漢化神器」 | 財訊- 掌握趨勢 投資未來 | 最懂投資的財經媒體 https://bit.ly/3szIqEF

2021-02-28_2100162021-02-28_210000


2021-02-28_213223614afc_3cc3e54429a849f6bf887ff4e

堂號「皇清」二百多年前乾隆年間 道卡斯族大甲東社古墓 見證平埔族人已漢化
堂號「皇清」二百多年前乾隆年間 道卡斯族大甲東社古墓 見證平埔族人已漢化 https://bit.ly/3uCEViF
堂號「皇清」二百多年前乾隆年間 道卡斯族大甲東社古墓  見證平埔族人已漢化
平埔族人漢化常見碑銘上刻「皇清」、「香祖」、「台邑」、「蘭邑」、「宜邑」、「金社」、「北投」、「卓猴」、「內門」、「新港」、「遷善社」、「苑社」、「苑坑」、「武朥、雷瀧」、「鉅鹿」、「蓬島」、「台灣」、潘姓之「榮陽」等。
2008-07-10 中國時報
外埔鄉地方文史工作者柯文成、陳欽輝,在大甲東公墓內發現兩座古墓,距今已有218年,古墓特殊處在於,是漢化平埔族原住民的墓,墓碑石材極佳,兩墓在一起應為夫妻或家族,難得的是,古墓仍有後人每年去掃墓。
     外埔鄉文史工作者陳欽輝,3年前在大甲東公墓東邊,發現兩座古墓,墓碑石材與一般不同,都是極佳的石材,小的一墓碑看不清楚字跡,另一個墓碑堂號刻著「皇清」兩字,上款是「乾隆庚戌年季秋吉旦敬立」、中款「顯考諱厚重四老東公之穴墓」、下款「男二大房奉祀」。
     根據柯文成的研究,「東」姓為道卡斯族大甲東社的姓氏,原為林武力的後代漢化後葬儀也用漢人的墓碑,「皇清」即代表漢化的平埔族人。
     柯文成表示,依據墓碑所記載的乾隆庚戌年,即西元1790年,距今已218年,可見當時平埔族已漢化,而且古墓應該是當時有身分地位的人士。依漢人的習俗,先人往生後7至10年,後人會予撿骨,但這兩座墓一直都未動過,應該是此處風水極佳。
     柯文成和陳欽輝也發現這兩座古墓,每年的清明節仍有後人掃墓,他們一直希望能見到這兩座古墓的後人,以調查這段歷史,只是3年來,都沒機緣見到。
圖說:外埔區文化工作者陳欽輝十四年前,發現大甲東公墓有兩座具有225年,清朝時期,原住民東姓已漢化的古墓,追根就底得到答案後,對文獻有相當貢獻,唯遷墓園恐受波及,如何保護,大家頭痛。〔記者陳榮昌攝〕
兩座清朝古墓外埔現縱 文化工作者為文獻追縱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2015/06/03
台中市外埔區發現大甲東公墓有兩座具有225年,清朝時期,原住民東姓已漢化的古墓,由於每逢清明節都有人前來掃墓,文化工作者陳欽輝為追根就底,今年決定整夜守候,查出古墓之根源,了解早期原住民的生活文化及發展,以發揚文獻。
外埔區文化工作者陳欽輝於十四年前,在大甲東公墓東邊,發現2座連在一起的古墓,墓沒周邊的翅墓碑,石材與一般不相同,小的一座風化字跡已失,另一座堂號撰寫「皇清」、上款「乾隆庚戌年季秋吉旦敬立」、中款「顯考諱厚重四老東公之穴墓」、下款「男二大房奉祀」。
人文課長柯文成表示,東姓為平埔道卡斯族大甲東社的姓氏,原為林武力之後代、兩生合一老為漢民族(漢化)葬禮墓碑的刻法是依「生、老、病、死、苦」鑿刻,可見造墓者是住大甲東社族人在乾隆庚戌年、隆隆55年,西元1790年已經漢化,迄今已是225年。
柯文成說,陳欽輝十幾年前發現這兩座古墓後,就一昧的要找墓中後人,以能了解早期原住民的生活文化及發展,將對文獻有極大幫助,可惜前3次的清明節前往墓前等待時,後人不是一大早就掃完墓,一次還到了深夜才來,如此才失之交臂,不過仍推測是住外埔鄉一帶的原住民人士,今年清明節掃墓時繼續整天等待,恰巧遇到掃墓人出現,問出原由為旁墓者後代家住大甲區,任職於臺電花蓮區營業處處長蔡欽堂,順便代為壓紙錢,並非是東姓後代來掃墓。(一般平埔族的習俗是不掃墓、不拜地居主)
由於這兩座墓的歷史要比,三級古蹟大甲貞孝坊、文昌祠都超出近倍的歷史,文化工作者有意申請古蹟受保護,但大甲東墓園已停葬十多年,並策畫遷墓,屆時古墓也將受波及,受損害實在可惜,在易墓園時,欲如何保護,真讓大家都頭痛。堂號「皇清」二百多年前乾隆年間 道卡斯族大甲東社古墓 見證平埔族人已漢化 https://bit.ly/3uCEViF
-----------------------------------
台中縣 外埔鄉 東四老 墓 (乾隆庚戌年, 1790)
從姓氏可知,這是平埔族的古墓,字跡雖然斑駁,不過還是可以辨識,旁邊的另一座,就只剩凹痕,實在可惜。
2008-07-10 中國時報
外埔鄉地方文史工作者柯文成、陳欽輝,在大甲東公墓內發現兩座古墓,距今已有218年,古墓特殊處在於,是漢化平埔族原住民的墓,墓碑石材極佳,兩墓在一起應為夫妻或家族,難得的是,古墓仍有後人每年去掃墓。
     外埔鄉文史工作者陳欽輝,3年前在大甲東公墓東邊,發現兩座古墓,墓碑石材與一般不同,都是極佳的石材,小的一墓碑看不清楚字跡,另一個墓碑堂號刻著「皇清」兩字,上款是「乾隆庚戌年季秋吉旦敬立」、中款「顯考諱厚重四老東公之穴墓」、下款「男二大房奉祀」。
     根據柯文成的研究,「東」姓為道卡斯族大甲東社的姓氏,原為林武力的後代,漢化後葬儀也用漢人的墓碑,「皇清」即代表漢化的平埔族人。
     柯文成表示,依據墓碑所記載的乾隆庚戌年,即西元1790年,距今已218年,可見當時平埔族已漢化,而且古墓應該是當時有身分地位的人士。依漢人的習俗,先人往生後7至10年,後人會予撿骨,但這兩座墓一直都未動過,應該是此處風水極佳。
     柯文成和陳欽輝也發現這兩座古墓,每年的清明節仍有後人掃墓,他們一直希望能見到這兩座古墓的後人,以調查這段歷史,只是3年來,都沒機緣見到。


一個由霧峰林家林攀龍林家有關墓碑?

4bdd941327294

我還真不知道這篇該怎麼分類,旅遊嗎?(誰去墓地旅遊的?)公共議題?文學創作?總覺得怎樣都怪怪的。或者,把墳墓的照片放在網誌上,就已經是一件有點奇怪的事?Orz
大甲鎮最古老的墓碑? @ icecream風聆的小說盒 :: 痞客邦 :: https://bit.ly/3kwuxUT
這裡要來說說上禮拜三到大甲遇到的事。
上禮拜三去大甲演講時,遇到當地對鄉土史料很有研究的張慶宗主任,因為之前就常聽到他的名字,因此見到時蠻高興的。
主任跟我說他在學校附近看到一座可能是平埔族人的墳墓(大甲當地是Taokas道卡斯族),所以研習完後我們就相約一起去看墳墓......(這句話聽起來怪怪的)
從路旁這附近一帶進去。
沿著田間小徑走(兩旁是著名的大甲芋喔),可以看到一座土堆,仔細看會發現這竟是一座墳墓。
主任說,這可能是他在大甲附近一帶探查時,所發現到最早的墓碑。但可惜的是,這座墓碑有一半以上都被埋在土裡,他也不太敢挖出來看。
雖然可以看到的字不多,但仍可以從這裡得到一些資訊。
首先,上頭寫著「顯考」,這代表住在裡面的是男性。
再者,右邊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年代,寫著「乾隆四......」,這代表這座墓碑是在乾隆年間出現的,只不過這裡只能依稀看到一個「四」字,下面還有什麼呢?沒把這裡挖開來是很難知道的(但還是不要亂挖的好>_<)。
所以,這座墳墓可能是乾隆四年,也可能是乾隆四十或四十幾年(四百年就不用猜了)。張主任說,如果是乾隆四年,這代表這座墓碑可能是在這一帶最早的了!
裡頭還有一個引人注意的,就是在「堂號」的地方寫著「攀龍」兩個字
攀龍?有哪個姓氏的堂號是攀龍?
主任說,他推測這可能是平埔族人(道卡斯族)的墳墓,因為漢人幾乎沒聽過用「攀龍」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附近一帶也是當初平埔族的聚落,在推敲一下年代,可能性頗高。而且很多平埔族在漢化時會用潘姓(這應該大家都知道),也會有人使用「攀龍」這樣的詞,可惜這部分我聽得不是很清楚。
附近的居民姓白,據說也是當地不小的一族,這些田也是祖先向別人買來的。
主任之前問了附近的住戶,對方說好像小時候曾看過有人來這裡祭掃,但長大後來就再也沒看過了。
我想也是(雖然清明節快到了),不然這墓碑不會像現在這樣大部分都埋在土裡。
回來後我就一直想這個問題(其實當時候好想直接用手去撥開>< 而且想說如果是墳墓的主人,有人幫忙把墓碑從土裡撥開弄出來,應該是好事吧?),於是也藉著網路來查一些資料看看。
雖然功力不夠,但查了一下,大概也有一些猜測:
1.因為座落在田中間,這代表附近可能曾經是這座墓主的地,再加上上頭有謚號,想應該也是有錢人家(至少有地)。
2.我查了查「攀龍」,雖沒發現到有哪個姓氏用這個堂號,但卻查到在漳州有一個地名就是「攀龍」,無巧不巧的,這正好是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祖先的老家(有這一篇新聞: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0/4121371.html)。
而林豐正的祖先呢?有一位當初在雍正12年(1734年)來台開墾的祖先「林秀俊」,而他在到台北開墾之前,曾經擔任過大甲、後龍(、淡水)等社的通事。也就是說,他曾在大甲開墾過,而且當時以「林成祖」的墾號,還是大甲地區很有名的拓墾人物。
(大甲大多是泉州人,不過他是漳州人)
合理推測,當他在大甲地區時,極可能有同鄉的族人(或者只是同鄉)一道前來。
當然,他也在台灣娶了平埔族的女子(很多漢人因此而繼承了妻子那邊的田產,因為很多平埔族人是母系社會)。
這有沒有可能跟林家有關?(林秀俊被稱為攀龍第十二世,還有一本《攀龍林氏族志)
或許是林秀俊在搬遷到台北前(乾隆十五年),有一些族人或親戚或同鄉留在這裡?或者是在離開之前,有族人葬在這裡?(這牽涉到墓碑的時間是乾隆四年或四十年?)
可惜我只能這樣猜,卻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答案。
3.另外,「皇清」代表著這是清朝的墓,不過這個部分看「乾隆」的年代就知道了。
倒是寫「皇清」,這要不就是來自大陸的漢人的墓,要不就是漢化較深的平埔族人,或者兩者的後代吧?
畢竟早期來台的漢人大多只有男性,而會在當地找平埔族人的女子結婚。(這個應該很常聽到: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無論如何,這座墳墓似乎都可以延伸出大甲地區很多的過往歷史,只是清明節也近了,但這座墳墓卻可能因為時間的關係,被子孫們遺忘了。
這座墳墓的主人是誰?他的後代去哪裡了?這是漢人或平埔族人的墳墓?跟林家有關係嗎?
在墓碑能從土堆中重見天日之前,我們大概很難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下次要來看看大甲鎮的土地公廟,據張主任說,他發現這一帶的土地公廟裡幾乎都有陽具崇拜,這極可能是過去平埔族人留下來的習俗。
大甲鎮最古老的墓碑? @ icecream風聆的小說盒 :: 痞客邦 :: https://bit.ly/3kwuxUT


日月潭乾旱露出湖底 赫見275年前乾隆時期墓碑
南投縣日月潭連日乾旱水位降低,近來甚至傳出發現清朝乾隆時期墓碑。(日月潭一等高臉書提供)
日月潭乾旱露出湖底 赫見275年前乾隆時期墓碑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mWKRzC
2021/04/18 13:0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南投縣日月潭由於連日乾旱逐漸露出湖底,近來傳出甚至有清朝乾隆時期墓碑出土,上面記載的「乾隆丙寅年修」即為1746年,讓不少網友看到後驚訝不已,紛紛直呼「發財了!」
「日月潭一等高」臉書專頁指出,有網友17日和他分享了驚奇事件,「說他去日月潭的岸邊觀光,發現了一個275年前的古蹟。這算挖到寶嗎?還有這是墓X嗎?」
從碑上文字可以看到,右邊寫著「乾隆丙寅年修」,中間則是「蔡公謹天碑佳城」,左邊為「陽男子孫立石」。有民眾查詢之後,發現所謂的「佳城」就是指墓地,原句出自於《西京雜記》,顯然這塊碑石就是墓碑無誤。
網友們見狀莫不嘖嘖稱奇,「古蹟」、「要發了」的驚呼連連響起,有人推測墓碑之前可能沉在潭底,剛好最近沒水才會被發現,還有人認為所謂的「乾隆丙寅年修」,是指275年前再次修造,應該是撿骨後重新安葬。
墓碑右邊寫著「乾隆丙寅年修」,中間則是「蔡公謹天碑佳城」,左邊為「陽男子孫立石」。(日月潭一等高臉書提供)
墓碑右邊寫著「乾隆丙寅年修」,中間則是「蔡公謹天碑佳城」,左邊為「陽男子孫立石」。(日月潭一等高臉書提供)日月潭乾旱露出湖底 赫見275年前乾隆時期墓碑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mWKRzC

phpTHfOytphpsNWss1


蔡攀龍/榕園/百步一總兵九里三提督 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意即聚落雖小,居民甚至不滿百人,然在京城當官的,卻有三十六人,足顯該地人文薈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一新會-霧峰一新會,通稱一新會-臺灣女性社會參與,是一個由霧峰林家林攀龍等人創辦於1932年的文化啟蒙組織/楊水心/林阿華、林根生、林瑞騰、林獻堂、林攀龍、林其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馬卡道夜祭復振系列7:拒絕漢化的「榮陽」】
乾隆年間官方強迫平埔族賜漢姓,表面上和漢人一樣於住宅大廳及墓碑採用書寫姓氏堂號的習俗,卻留下了維護族群尊嚴的線索:幾百年來,姓潘與姓鄭的平埔族裔將堂號刻意誤寫成「榮陽」,而不是中國北方漢人的「滎陽」堂號。
萬金潘姓墓園觸目可見「榮陽」二字,背後是平埔族裔的血淚抵抗!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9619641766333/permalink/3870515879676672/

12238504_913563102047393_2975790444300537282_o905703_913563108714059_6922568825764723768_o12240483_913563122047391_6200724958305088911_o12232758_913563105380726_824259984830305578_o


日月潭見底又浮出「道光年墓碑」 居民愣:恐未撿骨
 日月潭見底又浮出「道光年墓碑」 居民愣:恐未撿骨 https://bit.ly/3gCxHqu
近期台灣西半部水情不樂觀。(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近期台灣西半部水情不樂觀。(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近期台灣西半部水情不樂觀,各地水庫水位持續下降,陸續亮起紅色燈號,其中日月潭水庫勉強維持28.8%蓄水量,一名網友日前開船遊湖,赫然發現清朝道光年間的墓碑,照片一出後,立刻引發熱議。
清朝道光年間墓碑浮出。(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清朝道光年間墓碑浮出。(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先前日月潭水庫才有1座乾隆11年(西元1746年)的墓碑出土,FB粉絲專頁「日月潭一等高」23日又有新發現,文中指出開船遊湖期間,赫然發現距今178年前的墓碑,照片中,立碑時間為道光23年(西元1843年),中間刻著「顯妣諡淑慎陳媽鄧氏」,如今重見天日,「日月潭一等高」說明,長年掩埋在日月潭水底,估計要退水10米才能呼之欲出,代表離上次浮出水面大概在30至40年前。
消息一出後,網友紛紛留言驚呼,「這下面不知道還有沒有...」、「墓碑光亮,應該是子孫滿堂,後代幸福美滿」、「終於看到太陽了」。
日月潭水庫勉強維持28.8%蓄水量。(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日月潭水庫勉強維持28.8%蓄水量。(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當地居民透露,該墓碑早在清明節就出現,不過,一般人沒辦法徒步抵達,因此沒有引起太大關注,另外,該墓碑保存良好,沒有被敲碎,研判後代子孫未撿骨,由於至今已百年之久,不排除骨骸早已風化腐朽。日月潭見底又浮出「道光年墓碑」 居民愣:恐未撿骨 https://bit.ly/3gCxHqu
日月潭在伊達邵碼頭土亭仔燈塔的下方,被民眾發現疑似清朝道光年間墓碑,推估距今已有178年的歷史。(日月潭一等高提供/盧金足南投傳真)
全台鬧水荒,南投縣日月潭水位下降,沈入潭底百年歷史的墓碑重見天日,民眾在伊達邵附近水域,發現疑似178年前清朝道光年間墓碑,由於墓碑完整,地下可能還有骨骸,網友表示,以往要潛水掃墓,今年後人終於可以陸上敬拜祖先。文化局表示,文化部文資局23日已到場會勘,墓碑由於已被人移岸邊,未來水位恢復時是否繼續沈入潭底或另做安置,還要經專家研議。
日月潭因為數月來水情警報,潭底乾旱,繼出現清朝乾隆時期墓碑出土又在伊達邵碼頭附近的土亭仔燈塔下方,出現疑似178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間墓碑。
網友表示,疑清朝道光年間的墓碑,恐怕還未撿骨,而且隨著潭底露出愈大面積,是否還會有其他墓碑出土,引起好奇。
文化局長林榮森表示,日月潭是一座人工湖,為了水利及發電需要,增加人工設施,湖面也加寬,造成本來在陸地上的一些土地沉入潭底,最近因為天氣乾旱,潭底外露,當年的墓碑浮出水面,重見天日。
林榮森說,這些在水下的文化資產,南投縣文化局已提報文化部,針對墓碑不管是否還有骨骸,中央都會進行審議,經鑑定判斷是否列為文化資產。
未來如果水位恢復,墓碑還要沈入潭底?林榮森表示,這些水下文化資產,未來可能會在岸邊豎立告示牌,載明文化歷史,也可能會畫定區域,提醒未來如果有捕魚或開發,要注意這個文資保護區域。
南投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強調,文化部文資局23日已到日月潭針對水下文化資產進行會勘,因墓碑已被移到岸邊,所以該區域是否列為文資保護區?墓碑安置何處?都還要與文化部及文資專家學者進一步研議。日月潭178年前清道光古墓現身 文化部到場會勘 https://bit.ly/3xlexLB

2021-04-24_2202502021-04-24_2203052021-04-24_220257


獨家》逆轉!日月潭乾隆年墓碑 學者研判非古物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2021/05/01 20:30
〔記者劉濱銓/南投報導〕日月潭近來因乾旱水位大降,潭區大竹湖地區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引發關注,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今前往踏勘,從刻字、碑體表面有磨光研判,應非乾隆年間古物,而是百年內的近代產物。
刻有乾隆字樣的墓碑,碑文上方有「永屯」,右邊是「乾隆丙寅年修」(距今275年),中間則是「蔡公諱天牌佳城」,左邊為「陽男子孫立石」,意指先人是男性,名叫蔡天牌,諱是對死者的稱法,「佳城」則是墳墓,並由後代子孫立碑。
張素玢指出,該墓碑刻字痕跡較淺,古代墓碑因要留得久遠,刻痕會很深,且碑體表面有磨光痕跡,代表是重新磨製再利用,會這麼做已是近代的作法,推估已在百年之內,研判是後代重修時,照著昔日碑文雕刻所致。
至於「永屯」則不是祖籍也非堂號,仍待查明,應該也不是網路所稱中國廣西省,因乾隆年間從廣西來台的人極少,惟墓碑的實際年代,還需再詳細考據釐清。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獨家》逆轉!日月潭乾隆年墓碑 學者研判非古物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7TKrH

2021-05-03_1009011682021-05-03_100843


十八世紀的北台灣拓荒者
林秀俊,墾號:林成祖,福建漳州人
於內湖新里族粉寮,日治昭和三年(1928年)整修
(1) Facebook https://bit.ly/3Zz2xmF

339315336_908239930391383_4839110568578442070_n339411728_532816182268068_5922423402574473060_n339536203_223438410265525_8094834379303261789_n


2023-04-05_0910032023-04-05_091117

陳耀昌:堂號-穿越時空的「漢化神器」
2017/06/11 08:00陳耀昌
陳耀昌:堂號-穿越時空的「漢化神器」 https://bit.ly/3MejLCD
在台灣平埔族的漢化過程中,不,不只是平埔,而是幾千年來,所有「異族」的被漢化過程中,漢民族的「堂號」,本是儒家無心插柳的儀式,卻成了穿越時空、無堅不摧、效果驚人的「柔性神器」。「堂號」讓非漢族迅速忘本,欣然被統,成就了今日「普天之下,莫非炎黃」的華夏觀念。
 堂號是漢人墓碑所獨有的特色。堂號的起源,是漢武帝獨尊儒家後,人民強調「慎終追遠」,始而自動在墓碑上標示可追溯之祖先發源地,繼而穿鑿附會攀附世家名家,爾後世代相傳。
 非漢族以堂號攀附漢人 迅速被統
 堂號來自「記憶」與「攀附」。記憶不一定正確,攀附一定不正確;但卻成了漢族身分之標誌。
 漢民族周圍的異族,其漢化過程,幾乎都是先習漢字、後改漢姓。漢人的方塊字「姓名」就是漢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圖騰。而有了「姓」之後,就直接與堂號連結,而將漢化的歷史一下子上溯到一、二千年前。換句話說,漢人以堂號攀名門之後,台灣平埔或其他非漢族則以「堂號」攀為漢人之後。
 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在台灣平埔。在屏東縣府2014年出版《重修屏東縣志》中,有兩張照片,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平埔族漢化的嬗變。
 乾隆36年,力力(力里)社人的墓碑已有「皇清」(圖一),但仍為原住民名號。其後,已改漢姓的潘姓平埔族人,就仿漢人在墓碑刻上「滎陽」潘氏之堂號,但卻錯寫成「榮陽」(圖二)。
 於是平埔的後代,乃以為「歷代高曾祖考妣」是來自「榮陽」的漢人。只要一塊墓碑,平埔子孫就自動接軌,天衣無縫,成為「炎黃子孫」。
 這就是「堂號」穿越時空的妙用。
 也自這本《重修屏東縣志》,我們看到光緒14年,劉銘傳以國家命令消滅番籍及番租(圖三)。一是「改租為賦」,平埔人田產被沒入成為「官田」;二是熟番「化歸為民」。再加上平埔人已改漢姓,從此平埔人失去與祖先的連結,也失去祖先的土地,從土地的主人變成侍奉高級漢人的低階漢人
  ▲左圖一,右圖二。
 這是台灣平埔在短時間內,幾乎完全消失的過程,很殘酷,卻是真實的歷史。
 墓碑文化式微 堂號漸漸消失中⋯⋯
 堂號其實只是「店名」或「招牌」。中原漢人「姓」之起源在周初。漢代百姓普遍撰寫堂號之時,離周之世已百年,離周初之分封功臣宗室更已千年;換句話說,離姓氏之普遍形成至少約五百至八百年。除了時間差距,還有空間劇變,因為此期間歷經春秋戰國亂世、秦代虐政,楚漢相爭,人民早已遷徙流散,遠離祖宗發源地;因為如此,方思以「堂號」紀念先祖。惟幾百年後,士人之家固然記錄不完整,百姓之家,更是人云亦云矣;再經後世沿襲照抄,時至今日,人們對堂號形成更是一知半解。
 第一代立下的堂號,多因揣測而失真。例如:黃姓的堂號是「江夏」,江夏在湖北古荊州,但事實上黃姓起源「黃國」,位在河南東南;又如陳姓堂號「潁川」,在台灣則多誤為「穎川」。
 除了揣測祖先發源地,還有一種是攀附名門巨室。例如姓朱的就標榜是朱熹後代,姓范就說是范仲淹子孫。以李姓來說,現在李姓人士絕大多數用「隴西李氏」;而「隴西李氏」是因唐朝皇帝李淵、李世民而起,於是就出現兩件趣事。首先,唐朝之前,早有李氏,有名的「老子」李耳,住在洛陽,後來隱居函谷關,而老子的東周時代,隴西屬秦國疆土外的西戎之地;秦國名相李斯則是楚人,不算中土人士,亦非來自隴西;反而唐朝李白是漢化胡人,今中亞吉爾吉斯人。妙的是「隴西李氏」本非漢族,李淵、李世民家族,已被考證為漢化鮮卑人。
 我不相信現在號稱「隴西李氏」的李姓人士,真的是唐室後裔子孫。所以標榜「隴西李氏」,自然是為了攀龍附鳳。除了「隴西李氏」,還有「汾陽郭氏」,我也不相信現在這麼多「汾陽郭氏」,都是唐朝郭子儀之後!
 近年,台灣喪葬禮俗靜悄悄改變,看似平淡,卻將有重大影響。由土葬變火葬,墓碑則改為靈骨塔或樹葬的簡單牌位。對岸亦有此趨勢。華人傳統的墓碑文化勢將式微,因為墓碑刻的是給別人看的家族資料,靈骨塔寫的是自家看的個人資料。
 另一方面,原住民則開始以英文或中文拼音出原住民姓名,拒絕了漢姓,當然也拒絕了堂號。
 所以,這個漢人「堂號」文化,極可能會慢慢消失,未來可能成為後世華人永遠無法了解的一項「漢化神器」。
陳耀昌:堂號-穿越時空的「漢化神器」 https://bit.ly/3MejLCD
---------------------------------------------
 清朝治理下的台灣,從生活劃界到姓氏,對原住民族都有一套規範。
台灣原住民是怎麼失去名字的——漢人視角「賜姓」 – 芋傳媒 TaroNews https://bit.ly/3GiWk7H
面對漢人勢力的入侵,原住民的生存頗受威脅,1727 年(雍正 5)巡台御史尹秦與淡水理番同知共同向朝廷請議,為保障熟番生存「宜令大社留給旱地五百甲,中社四百甲,小社三百甲,號為社田,以為社番耕種狩獵所」,確保平埔族的生存空間。此外,早在 1722 年(康熙 61)朱一貴事件後,浙江總督滿保主張遷民劃界,在藍鼎元力持之下,代之以「立石禁入番地」,防止漢人侵入番地,淸廷劃距番人居住地 10 至 2、30 里之地立石劃界,挑挖深溝,築土做堆,溝內之地為番所有,以區隔番漢,稱為「土牛溝」、「土牛」,自南向北陸續劃定,禁止漢人越界侵墾;至乾隆年間演變為劃分漢民、熟番、生番的界線。
  自清康熙 61 年(1722 年)起,採漢番隔離政策,官府於入山的重要路口,以立碑、立界方式來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此碑界建物為「原漢界碑」(如:臺北市石牌)。並有種種措施來防止漢人侵墾「番地」。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作者:Peellden
劃界之初曾使用紅筆在地圖上畫線標示番界經過之地,習慣上稱紅線以指稱地圖上無形番界,以土牛代表地表上有形的界線,二者合稱「土牛紅線」;但成果有限。此一淸廷為維護熟番生計,立石所形成的保留區,自乾隆中期以後,由於漢墾區的開發已經漸趨飽和,加上 1786 年(乾隆 51)林爽文事件後,出現為防範生番,在土牛溝邊設隘防守的隘制,且被部分漢人利用,以設隘防番之便,不斷逾越土牛溝,進入保留區內私墾。再者由於社番不斷被派撥前往生番出入要口守隘,致使無暇專事農耕;而由官方保留給原住民以軍事屯墾方式拓墾的養贍埔地,大多遠離屯丁所居住之社,往往無法前往耕作,加上歸附納餉的番餉(人頭稅)很重,使得族人生活陷入困境,迫使原住民紛紛違法以典、贌,或賣予漢佃耕作的方式謀生。
  生擒林爽文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原住民族原本有其傳統的命名方式,包括親子連名制(父子連名或母子連名)、親從子名制,或在個人名字後附加氏族名稱的姓名制等,而漢人受到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制度、觀念影響,特重血緣的傳承,以姓氏作為該宗族「正血統」的標記,因此對於歸順淸廷的原住民,也以這套漢人的思維模式賜予漢姓,甚至作為區別,表示該番人已經「熟化」(漢化),脫離「生番」的行列。
  高山族群,其範圍大概等同相於清朝時期所謂的「生番」,以及日本殖民當局所謂的「蕃人」、「高砂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鳥居龍藏等
淸廷統治台灣西部後,於 1758 年(乾隆 23)下令歸順的平埔族人薙髮結辮以仿淸俗,同時也賜予仿漢的姓,包括潘、陳、劉、戴、李、王、錢、斛、蠻、林等。據說有漢人建議他們用「潘」字,因為拆開來看有水、有米、有田,既然漢化務農了,改潘姓最好。
 事實上,「潘」字的右邊為「番」,是個相當容易辨視其熟番身分的姓氏;但這個原則必須在漢人當中沒有「潘」姓人家時才適用。
  清代臺灣中部岸裡社因與官方合作,屢次助清軍平亂有功,逐漸崛起為中部勢力最強盛的原住民社群。這張圖是岸裡社第三任總土官潘敦仔的畫像。
圖片來源:截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賜姓的同時,也下令其改用漢名,不過當時有些只把原來的番名音譯為漢字,而且漢式的姓名往往只在與官方應對時使用,私底下仍大多稱呼其原有的番名。
 1826 年(道光 6)南庄一帶拓墾土地,並設隘防守,鄰近的賽夏族人充當隘丁防禦內山的生番,當時其族人有用漢姓者。由於他們已有一定的家名(氏族名),因而有些以家名的「意譯漢字」為姓(例如樟、蟹、日、豆、風、絲,但也有例外者),此亦為賜姓之另一例子。1875 年(光緒元年)恆春設縣時,也曾對歸順的原住民賜姓(例如潘文杰);1886 年(光緒 12)當淸軍討伐東勢角方面的泰雅族人時,也曾對嚴守中立的頭目賜姓「白」。不過淸治時期改漢姓者大體以平埔族為主,這是因為官府長期實施山禁的緣故。
  19 世紀臺灣南部平埔原住民照片。
圖片來源:截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隨著內地漢人大批移入,平埔族因改從漢姓不易區別,且為了戶口整理及處斷糾紛,同時杜絕番姓混冒,因此在 1886 年(光緒 12)淸廷再度施行賜姓政策,並特別諭示:一、已襲用漢姓,或以「潘」字為姓者,姓底下另外加上一個「新」字成為複姓;二、襲用漢姓者,如果加上字典中「金」、「玉」、「邑」三部首的字也無妨;三、沒有姓的人,取千字文中的美字,即「露結為霜」或「玉出崑岡」……等之一字為姓;四、姓以外也可以有堂號,以其所居住社名取字義平善者命名,而且最好加上「新」字。由於使用慣了,添加一字為複姓的政策並未被遵行。不過也出現了一些特殊的姓,像是偕、買(嘪)、毒、蒲、兵、味……等。
 其中,偕姓非常特殊,並非得自於賜姓政策,而是由於噶瑪蘭族人感念基督教長老教會馬偕牧師傳教,及其對族人進行醫療,因而一些人改姓偕以資紀念。
  馬偕。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本文摘自《典藏台灣史(四)漢人社會的形成》一書。台灣原住民是怎麼失去名字的——漢人視角「賜姓」 – 芋傳媒 TaroNews https://bit.ly/3GiWk7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