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為武聖/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用來辟邪?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 @

張世傑-南宋抗元大將。張世傑與陸秀夫和文天祥被並稱為「宋末三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忠孝廉節/「文天祥是『忠孝廉節』碑書法原作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太公後裔-文天祥-正氣歌/「文天祥是『忠孝廉節』碑書法原作者」/玉帶生硯是南宋名臣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硯台-傳入宮中,為乾隆帝所珍愛見到「激切盡節易,從容盡節難」這樣的詞句,表明了乾隆對文天祥氣節的賞識,藏於三希堂內。乾隆賦《御製玉帶生歌》一首,鐫刻於硯背。後又成《御銘》、《御識》等作/硯整體呈鞋形,也稱履硯。硯台整體呈紫灰色,周邊有一圈白色環繞紋理,從而得名「玉帶生」。硯堂與墨池相連,極為樸素。「玉帶生」三字篆刻於墨池正上方,周側有篆書精刻文天祥所做的硯銘,硯背鐫有乾隆為其所做的《御製玉帶生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v2-9d4ec1fa5a854971f05d38756bdc080a_720w2020-10-28_144459f6961f6e62a64c7ba6c2d24b263feade2139000243n60r11682s800px-Lu_Xiufu

陸秀夫(1237年11月8日-1279年3月19日)[1],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人,宋末政治家,與文天祥和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陸秀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AQHUb
祖父陸大有,母趙氏乃宋朝宗室女。妻亦宋朝宗室女趙氏,兩婆媳為姑侄。另有妻倪氏、蔡氏。 寶祐四年(1256年)與文天祥同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和陳宜中、張世傑以及楊妃等人帶著宋度宗的兩個兒子——7歲的益王趙昰和4歲的廣王趙昺。同年益王趙昰在福州做皇帝,定年號「景炎」,是為宋端宗。
端宗任命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堅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死,得年10歲,陸秀夫與張世傑共同擁立宋端宗異母弟——七歲的廣王趙昺為皇帝,定年號「祥興」,端宗生母楊太后垂簾聽政。趙昺即位後,封陸秀夫為左丞相;祥興二年(1279年)元朝名將張弘範奉元世祖之命率兩萬精銳滅南宋,祥興二年二月六日(1279年3月19日),南宋軍隊在崖山與元軍海戰,張弘範所率2萬精兵大破南宋20萬大軍,幼帝趙昺所乘主舟太大且繩索纏繞難以逃脫,眼看元軍將至無路可退,陸秀夫先逼妻小投海自殺,並對幼帝說:「德祐皇帝遠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陸秀夫將玉璽栓在趙昺身上,背起年僅八歲的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後宮諸臣,從死者眾。」「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萬餘人。」[2][3]自此,南宋王朝覆滅。
陸秀夫的後人輾轉遷徙到廣州的從化定居,地點叫錢崗村。
紀念
雙溪三忠廟內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像。
陸秀夫死後,與張世傑、文天祥齊名,稱為「宋末三傑」。陸秀夫投海後屍體漂近海邊,被人撈起,葬於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鎮義城村);清朝遭官員毀墓後,陸秀夫的後裔子孫在台山三合鎮聯安與開平東山鎮交界的馬山重修衣冠冢陸秀夫墓;此外還有一座陸秀夫衣冠塚在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象山村嵩山寺旁,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今廣東省江門市的新會有紀念陸秀夫負幼帝跳海悲劇的陸秀夫紀念館,而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小南山上宋少帝陵前有陸秀夫餚少帝殉海塑像。
陸秀夫的家鄉鹽城建有陸公祠。在端宗撤離福州後,朝廷駐蹕的福州濂浦(今福州市林浦鄉)村民將皇宮改為供奉南宋功臣的廟宇。為躲避元朝追查,將正殿稱作「泰山宮」,內供趙匡胤、趙昰、趙昺塑像;側殿稱作「大王殿」,供奉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塑像。每年正月舉行「出宮行鄉」將他們抬出宮外,家家設宴祭拜,延續至今。
台灣新北市雙溪區亦有供奉宋末三傑的「三忠廟」。興建於同治七年(1868年),是雙溪區民的信仰中心[4]。(但於金門縣金沙鎮另有一座三忠廟)
在新馬泰地區,當地華人也有供奉「大宋三忠王」的廟宇。三忠王也稱三忠公,是指文天祥、陸秀夫與張世傑,等三位宋代忠臣。在新加坡主祀三忠王的廟宇就有「普忠廟」與「水顯宮」。
泰國普吉網寮三忠廟,成為泰國最早奉祀大宋三忠王所在,建立於大清光緒30年。
馬來西亞馬六甲三威宮在1993年建廟供奉「大宋三忠王」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是該州規模頗巨,香火鼎盛的廟宇。
陸秀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AQHUb


1278 年。南宋最後一位君主:年僅 7 歲的趙昺,在廣州附近的海邊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元朝大軍逼到走投無路!左相陸秀夫於是背著他、跳海殉國…小皇帝的屍體,飄流到珠江口對岸的赤灣(今日的深圳西南側海岸),當地的天后宮的棟樑,竟突然坍塌!
當地居民惶恐之餘,占卜結果、媽祖表示:「此乃少帝遺體!特獻棟樑為棺」
於是,村民們就把倒下的天后宮棟樑,裁切為少帝的棺木;並把祂埋葬在,天后宮附近的山腳下…
1963 年。一個解放軍的炊兵,因為上山砍柴,無意間發現這座:隱沒在荊叢中的帝陵 ...🙏
照片出處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847437

800px-Songshaodiling

67709


陸姓是百家大姓之一,2013年陸姓人口排名第60。
陸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4A72UB
起源
齊宣王小兒子公子通,被封於平原郡般縣陸鄉,因而以此為氏。
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有一國名為陸渾國,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所滅,亡國之後的陸渾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氏,後代以陸為姓。[1][2]
出自步六孤氏,魏孝文帝漢化時,步六孤氏改為陸姓[3]。
出自春秋時期楚狂接輿,姓陸,名通,羋姓陸氏人均以他為祖先。[原創研究?]。
元朝時期,蒙古汗王阿里不哥後裔改姓陸氏[原創研究?]。
壯族多陸姓。


丞相陸秀夫為什麼會背著年僅8歲的宋懷宗趙昺跳海身亡
丞相陸秀夫為什麼會背著年僅8歲的宋懷宗趙昺跳海身亡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jIIPA5
1260年元朝翻天覆地的變化,猛哥病逝,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登上汗位,同年一直反對自己的七弟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貴族推舉為大蒙古國大汗。雙方隨後展開了激烈內戰,歷時四年之久。最後終於在昔木土腦兒大敗阿里布哥軍,建國號為大元。成為大元皇帝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攻打南宋。
在水陸兩路一直攻打到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在蒙古鐵騎的大舉入侵之下南宋無力抵抗。朝廷只能想辦法先求和,但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於是從臨安一直退到福建,再退至崖山建立起海山朝廷,趙昺被陸秀夫,張世傑、江萬載之子江鉦於同月在岡州擁立為帝,捍衛著保衛江山的最後一絲希望。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范率水陸兩路元軍直趨崖山。直接阻斷了宋軍的水源,封鎖了海口。宋兵饑渴交加,處境日益困難。在宋兵出現大規模鬆懈之間,張弘范的指揮船直撲而來,箭如暴雨。宋兵怎能擋住這陣勢,到處都是血淋淋的屍體。帝昺這時正由左丞相陸秀夫守護著,待在一艘大船上。當張世傑派小船來接帝昺時,陸秀夫因見不是三年多來一直由江萬載、江鉦父子所帶的護隨親兵,不知這是真是假,擔心帝昺如突圍不成而被元軍截獲,堅決拒絕。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在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宋王朝覆亡。
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丞相陸秀夫為什麼會背著年僅8歲的宋懷宗趙昺跳海身亡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jIIPA5


14n300080q72ons37n9n153500027po9s86sqq4414n300080noq70p3r087

誰說南宋沒有風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告訴我們什麼是民族氣節
誰說南宋沒有風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告訴我們什麼是民族氣節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5MnOQ2
貌似從北宋亡國,趙構泥馬過江建立政權開始,南宋就一直缺鈣得了軟骨病。
有人說,是因為北宋皇帝的遺傳基因不好。徽宗趙佶百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藝術家加書生皇帝誤國。金兵大舉進攻時,他狼狽地把皇位傳給了欽宗趙桓。趙桓,優柔寡斷人怯弱無能,面對外敵入侵,一樣挺不起脊樑,哭著登基。
其實是趙佶害了他,那樣的形勢,換個能幹的皇帝都不一定能擋得住金兵的鐵蹄,能力挽狂瀾,扭轉乾坤。
靖康之變時,趙佶、趙桓和北宋的皇族一起被金兵全鍋端,擄到了北方。趙構漏網得以存活,才登上帝位,建立南宋,使得大宋在北宋亡國之後又延續了一百五十多年。
靖康恥,是南宋皇帝和國民集體的殤。趙構也曾重用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大批的抗金名將和忠志之士,掀起抗金新高潮。韓世忠也曾把金兀朮十萬大軍截在長江以北。岳家軍也在前線取得節節的勝利,他們也曾替趙構肩負起萬機宸寰,也想保家衛國。
但趙構有一怕,比他怕金兵還怕。他怕他的皇帝爹爹和皇帝哥哥回到中原,那麼他這個皇帝又情何以堪?又何以自處?畢竟皇權皇位才是最重要的。況且,趙構已經不能生育,只有一個養子。他更不願意皇權落到哥哥手中。
所以即使要抗金大將們率天下愛國志士真能打贏,趙構也不願意嬴。到時,贏了戰爭輸了皇權,一點也不划算。
所以他聽求和派的話,聽秦檜的話,收回韓世忠他們的兵權,攛掇著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戰爭打在最關鍵的時刻,臨陳抽調高級將領回京,意味著什麼?削奪兵權。
岳飛父子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象韓世忠這樣對趙構有恩的被掛了起來。南宋,就這樣白白地把抗金的機會喪失了。
縱觀趙構一生,直到南宋和金國簽訂《紹興協議》把皇位傳給養子趙眘,他都在和金人搞和談。
紹興協議簽訂後,南宋被分成兩半,與金對峙局面形成,南宋政府向金稱臣納貢。
靖康恥,猶未雪,英雄含冤而去。收拾舊山河,光復大宋成了永遠的夢。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國恨家仇,不世羞辱都在安逸的日子被拋到了腦後,南宋當局苟且偷生得過且過。陸放翁的詩很有遠見性,這樣繼續下去,遲早還是會重蹈北宋的覆轍。
雖然通過議和換來了此後百年的和平局面,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南宋一直在金國的虎視眈眈之下存活著。
就在宋金對峙這個時期,成吉思汗所向披靡,北方的蒙古開始雄起。
公元1234年,南宋聯手蒙古一舉滅金,一雪靖康恥。
歷史的輪迴有時驚人的相似,當年,徽宗也曾聯金滅遼。所以說,在政治圈、利益場,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當利益分崩離析,朋友自然一拍兩散。
金亡後,宋金百年對峙局面一去不復返。但金國的滅亡對南宋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強悍的蒙古人翻臉不認合作夥伴,繼續南侵,於此宋蒙聯盟關係破裂,拉開宋蒙戰爭的序幕。
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台集結50萬兵馬大舉進攻南宋,兵分三路向南推進,長達四十五年之久的滅宋戰爭開始。從拉鋸戰直至戰情發生逆轉。
蒙古兵攻占了南宋重鎮襄陽和樊城。襄陽是南宋國之西門,西門失守,江陵危急,長江天險再無險可守。那麼臨安岌岌可危。宋軍戰敗,蒙古兵的鐵蹄突破長江防線。從1267到1273,襄樊之戰歷時六年,戰局,宋敗。
(襄陽大戰)
1274年,忽必烈頒詔以伯顏為統率蒙古兵再次進犯。大宋王朝岌岌可危,京官皆今生怕死,無人願意效命。大宋,山河破碎風飄絮,時局堪危。
1276年,蒙軍攻克臨安。國難當頭,文武百官皆變成沉默的羔羊,無人願意替朝廷出面談判。丞相、部級高官出逃的出逃,棄官的棄官,連個打招都不打。
右丞相陳宜中聽說太皇太后要派他去和伯顏談判,趁著月黑風高連夜逃出臨安,來到溫州。謝道清升文天祥為右丞相代表朝廷談判被扣。
走投無路的謝道清抱著五歲的宋恭帝趙顯,率南宋皇族出城投降。但國家危亡之際,除了那些貪生怕死的軟骨頭,總還會有象文天祥這樣的忠臣願意為國家盡一份綿薄之力。
雖然當時謝道清投降時,趙顯的兩個哥哥趙昰和趙昺卻得以逃出臨安。當時時任吏部侍郎的陸秀夫和蘇劉義一路追隨兩位幼主逃亡至溫州。
陸秀夫聯絡了一直在江浙一帶抗蒙的張世傑和牆頭草一樣的陳宜中,一路顛簸乘船至在福州,七歲的趙昺被擁立為帝,即宋端宗,改年號為景炎。晉封趙昺為衛王。並組建了以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中樞密院事,陳宜中為左宰相兼兵馬都督的內閣班子。
至此,南宋流亡政府正式成立,這些亂世中的英雄,齊聚在一起,共撐危局。
這時,文天祥也逃出元軍監獄,來到福州,被拜右宰相。他們以抗元復國為使命,號召東南沿海一帶的抗元力量,對元軍展開持續的反擊。
(崖山海戰圖)
1276年11月,元軍大舉進攻福州。搖擺不定的陳宜中又跑了。1278年四月,11歲的端宗趙昰在逃跑過程中病死在雷州彎一個小島子上。國不可一日無君,陸秀夫號召大家要緊密團結,同舟共濟以光復大宋為已任,誓死在一起。
7歲的趙昺被陸秀夫等擁立為帝,改元祥興。陸秀夫於危急存亡之際被任命為左丞相,張世傑任太傅。風雨飄搖中的南宋政府,又漂泊到雷州。張世傑率軍反攻,但雷州依然失守了。
當時,張世傑的兵力為17萬官軍,外加民眾30萬,護送小皇帝一起開始了海上大逃亡
南宋小朝廷漂泊在茫茫海面上,歷經兩個月一路顛簸至崖山。這時張世傑斷定,蒙古兵在世擅騎射,不會水戰。下令把戰船用鐵索連接到一起,四周紮起樓柵,木船裡面用襯墊覆蓋,趙昺的御船,就被圍在方陣裡面。
後人評說這是張世傑嚴重的戰略失誤,但是當時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嚴防死守,抵得住元軍的攻擊。元軍知名將領張弘范奉忽必烈之命挂帥率軍追擊宋軍到崖山,水陸並進,全力圍剿,分北南兩個方向直接切斷的宋軍的退路。
1279年正月張弘范對崖山發起猛攻和圍剿,這時,文天祥就在元軍的戰俘船上。著名的《過零丁洋》就在海上問世。宋軍普圍十多天,沒有糧食和淡水,戰鬥力嚴重削弱。
張弘范對宋軍展開心理攻堅派人喊話,陳宜中又逃之夭夭,這回逃到國外去了。張世傑幾次三番催請,他不回。文天祥成了俘虜,你們還能怎樣呢?
1279年二月初六晨,狂風大作,波浪滔天。元軍南北夾擊向宋軍發起聯合總攻和突襲,炮石和火箭齊發,宋軍腹背受敵,潰不成軍,戰鬥力全元。從黎明到黃昏,張世傑下令砍斷繩索,率戰艦護衛楊太后突圍。張世傑的船倒是殺出重圍了,但是小皇帝的御船體積龐大,根本無法在敵軍包圍中沖開血路。
張世傑沒有辦法,只得派輕舟穿過重圍前去接應,想把趙昺給接出來。
(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
茫茫黑夜,狂風大作,驟雨傾盆,濁浪滔天。
兩宋以來,亡國悲劇不斷重演。宋徽宗、欽宗被擄掠走了,端宗趙昰跟著楊太后投降了。現在陸秀夫,認不出來人究竟是敵是友,他惟恐,是元軍派來的姦細。即使是自己人,他也怕他們難以衝出敵軍的層層包圍,到時趙昺也會象端宗那樣落入敵手。
張世傑久等不見小舟回來,在箭雨中,命令親兵砍斷纜繩,殺出重圍離去。
戰局不會再發生逆轉,國破家亡是一環扣一環的, 陸秀夫穿好朝服,手持利劍,先把自己的妻兒趕下大海。
然後他來到御船上,參拜小皇帝道:國事至今一敗塗地,陛下當為國死,不能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轍,他在元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
趙昺似懂非懂得望著神情凝重的陸秀夫。陸秀夫幫他穿好龍袍,脖子上掛好玉璽。他蹲下去,讓小皇帝爬上他的後背,用綢帶緊緊的綁縛好。他走向船舷縱身一跳
(陸秀夫負帝投海圖)
陸秀夫43歲,小皇帝趙昺9歲。十萬南宋軍民全部投海,茫茫崖山見證壯烈。持續20多天的海戰以南宋全軍覆沒告終,南宋滅亡。
楊太后聽說自己的兒子死了也跳海自殺。張世傑把她安葬在海邊後,仰天長嘯道:我為南宋江山鞠躬盡瘁,已經竭盡全力,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在又亡。我還沒有死的原因是因為還在期盼著元軍敗退,我們再立趙氏後人為君,現在到了這個地步,一切都是天意啊。
誰說南宋沒有風骨?他們,寧死不降,挺起不屈的脊樑撐著天與地,撐著日月星空,風骨錚錚高擎著民族不屈的氣節,浩然正氣千古永存,他們的名字永垂史冊,萬古流芳
崖山海戰後的第二天早上,大海上浮屍百萬,厚地高天為英魂泣淚。
當時,文天祥就在元軍的戰船上,他成為崖山海戰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倖存者
(文天祥)
有詩作《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以為悼念。
長平一坑四十萬
秦人歡欣趙人怨。
大風揚沙水不流,
為楚者樂為漢愁。
兵家勝負常不一,
紛紛干戈何時畢。
必有天吏將明威,
不嗜殺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無疚,
我生之後遭陽九。
厥角稽首並二州,
正氣掃地山河羞。
身為大臣義當死,
城下師盟愧牛耳。
間關歸國洗日光,
白麻重宣不敢當。
出師三年勞且苦,
咫尺長安不得睹。
非無虓虎士如林,
一日不戈為人擒。
樓船千艘下天角,
兩雄相遭爭奮搏。
古來何代無戰爭,
未有鋒蝟交滄溟。
游兵日來復日往,
相持一月為鷸蚌。
南人志欲扶崑崙,
北人氣欲黃河吞。
一朝天昏風雨惡,
炮火雷飛箭星落。
誰雌誰雄頃刻分,
流屍漂血洋水渾。
昨朝南船滿崖海,
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兩邊桴鼓鳴,
今朝船船鼾睡聲。
北兵去家八千里,
椎牛釃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淚垂,
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龍杳靄知何處,
大海茫茫隔煙霧。
我欲借劍斬佞臣,
黃金橫帶為何人。
誰說南宋沒有風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告訴我們什麼是民族氣節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5MnOQ2


為何說崖山之後無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
為何說崖山之後無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5GQeKV
崖山,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具分量的地方,這是南宋滅亡之地,漢人王朝歷史上第一次被異族鐵蹄踏碎。而那一句「崖山之後無中華」更是曾狠狠打擊了無數華夏子孫的心。
公元1278年,元軍南攻之勢已經鋪天蓋地,宋軍紛紛敗亡,宋土幾乎全部淪陷。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子太傅張世傑帶著宋懷宗趙昺一路南逃,最後跑到廣東省南部的崖門縣,打算在此地繼續抗元。但沒過多久,在江西廣東一帶的文天祥兵敗被俘,南宋陸地抗元勢力覆滅,元軍在張弘范的帶領下大軍直逼崖山,對崖山的南宋軍民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
張世傑為了避免士兵逃散,下令將千餘艘戰船用繩索一字連在海灣,皇帝趙昺的龍舟居中。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元軍開始猛攻,宋軍大敗,元軍水師直入宋師中央。張世傑見大勢已去,連忙讓人斬斷繩索,保護趙昺突圍撤退。但濃煙滾滾,箭矢紛飛,敵軍環伺,如何突圍得了?
陸秀夫正在皇帝趙昺身邊,他見無法突圍,又不忍皇帝落入元軍之手,便毅然抱著趙昺跳入海中自溺而死。隨行軍民見狀,亦紛紛跳海自盡,約有十萬之眾。戰事過後的第二天,海上浮屍十萬,巍為慘烈,大宋就此滅亡。
於是宋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來民族滅亡的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須知此戰之前,歷史上的秦漢、隋唐皆以繁盛強大屹立於世界之巔,領導世界,統治四夷,中國人自豪驕傲。而崖山海戰之後,中國完全被夷狄占領統治,傳承斷絕,漢人更是淪為奴役,被隨意迫害殘殺,流淌在中國人血液里的自尊自豪被沉重打擊
此戰之後,中國曾高度發展的經濟、科技、文化受到致命打擊而近乎中斷。原本開放、發展的制度道路被元朝封閉、保守所取代,程朱理學更是大行其道。而之後的明清兩朝,保守封閉之勢更甚,中國再也無法恢復昔日漢唐的開放強盛,並且逐漸被世界所拋棄。所以,很多外國學者認為崖山之戰宋朝滅亡標誌著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也就是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華」。為何說崖山之後無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5GQeKV


崖山海戰十萬人殉國,南宋為何戰敗?崖山之後之後真的沒中國嗎?
崖山海戰十萬人殉國,南宋為何戰敗?崖山之後之後真的沒中國嗎?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5AIpGM
崖山之戰,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一次規模較大的海戰,在中國海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抵抗異族侵略的抗元鬥爭是正義的,他們堅決的鬥爭迫使蒙古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野蠻政策。
崖山海戰十萬人殉國
中國方面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20萬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厓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宣告滅亡。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崖山海戰南宋為何戰敗
根據史料記載,此次海戰的兵器主要是「弓弩、火、石」,元軍方面一度利用俘獲的烏疍船「載草灌油,乘風縱火」,但並不成功。於是最終決定戰鬥走向的就是最單純的刀劍砍殺和弓弩互射。然而,宋軍以哀兵決死之態迎戰,雖然在人數和艦船數量上占優,面對元軍的追擊部隊,依然戰敗。從戰船數量上看,宋軍「大舶千餘」,雖然不可能全是戰艦,但元軍只有420艘參戰,大艦更不如宋軍。
論雙方的實力,一方是業已占領全國的元朝,另一方則是盤踞一島之地的南宋,自然是完全不對稱的軍事抗爭。但是,就崖山戰場的局部而言,並不是這樣。從人數上看,即使考慮到20萬南宋軍民中有大量非戰鬥人員,軍人數量也當有數萬之眾,與元軍相比可能還是占據優勢的。
有學者指出,在元軍方面,張弘范軍先到東北出口,才發現「其北淺,舟膠不可進」,說明倉促之中,元軍的戰前偵察也並不充分。但他們占據了西南出口,一是切斷了宋軍的退路,二是切斷了海上的補給,瞬間對宋軍造成了致命的威脅。狹窄的海灣又不便於船艦數量較多的宋軍施展。為生存計,其實也只能先與張弘范軍決戰。後人根據水文情況推算,認為完全可以利用潮漲之機,讓一部分戰船從東北出口駛出,再繞到西南,對元軍實施腹背夾擊。但張世傑顧慮軍隊屢敗,士氣不振,未能先發制人,這被認為是一個關鍵的敗筆。
此時,宋軍「舟中糧猶可支半年」,但張弘范截斷宋軍水道,宋軍「食乾飲咸者十餘日,皆疲乏不能戰」。八天後,李恆艦隊占據了崖山港的東北出口,完成了對宋軍的南北合圍。
從戰術層面看來,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對戰役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不能不讓人嘆服。這兩個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關鍵作用的中流砥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z5x2bl.html


800px-Jingmen002 (1)2020-10-28_1519002020-10-28_1518522020-10-28_151837psr0007659o0s37pn16

厓門海戰(古文作「厓」,目前中國大陸多作「崖」,港臺則續用「厓」),又稱厓山海戰、厓門戰役、厓門之役等,是南宋末年宋軍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牽涉到南宋的存亡。宋元雙方投入軍隊號稱30餘萬,戰爭的最後結果是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此戰之後,南宋正式滅亡,原有領土成為元朝的一部份。
厓門在廣東新會。因東有厓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厓門。
厓門海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7O2SKM
起因
宋帝南逃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朝廷求和不成,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臨安陷落。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成為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弟弟趙昺被加封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
元軍追殺宋帝
宋端宗趙昰登基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行朝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城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張蒲二人不和,導致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也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自己並先驅前往,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朝,陳卻都不返;他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直至死在那裡。端宗病死後,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在碙州梅蔚(今香港大嶼山梅窩鄉)登基,年號祥興,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厓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丞相文天祥被張弘範部將王惟義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生擒,文天祥作詩——《過零丁洋》。今香港的九龍城的宋王臺和侯王廟都是紀念宋端宗一行人的。另外宋端宗母亦葬於九龍城,人稱「金夫人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厓山戰事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隨後,攻佔廣州不久的西夏皇族後裔元軍將領李恆也帶領軍隊也加入戰事。相傳起初宋軍兵力約有20萬,戰船千多艘;元軍只有2萬人,戰船五十餘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口乾舌躁,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範認為火砲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遣小舟至趙昺處,希望趙昺來張世傑船上,準備一同逃走,陸秀夫恐趙昺被人所賣,或被元軍俘辱,不肯赴張世傑船。趙昺舟大,且諸舟相連,陸秀夫眼見無法脫逃,對趙昺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便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1]。《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只好和蘇劉義帶領餘部三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擧;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被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曰》悼念。
在抗日戰爭前夕,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專門前來厓山祭拜,目的是是要把一種精神和氣節傳達給當時的中國人,號召抗戰到底。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說:「厓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蹟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鬥爭,保持了民族氣節。」[2]
厓門海戰之後,宋朝徹底步入滅亡。網絡流傳「厓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有人質疑是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所創,然而「厓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錢謙益的詩句[3],這句話與日本京都學派無關[4] 。
中國歷史學博士葛劍雄反對「厓山之後無中國」一說,他指出與南宋對峙時的蒙古已經滅了金朝,占有傳統的中原和中國北方的大部分。特別是以「大哉乾元」得名建立元朝後,蒙古統治者已經以中國皇帝自居,以本朝為中國。葛劍雄認為南宋也視元朝為北朝,承認它為中國的北方部分。到元朝滅南宋,成了傳統的中國範圍裡的唯一政權,無疑屬於中國的延續。就是文天祥、謝枋得等至死忠於宋朝的人,也是將元朝視為當初最終滅了南朝的北朝,而不是否定它的中國地位。根據文天祥的價值觀念,他是宋朝的臣子,並出任過宋朝的丞相,宋朝亡了就應該殉難,至少不能投降元朝當元廷的官。但他承認元朝取代宋朝的事實,包括他的家人、弟弟、妻子在內的其他人可以當元朝的順民,甚至出仕。也就是說,在文天祥心目中,這是一場改朝換代,北朝戰勝南朝,新朝取代前朝,在宋朝的忠臣和遺民的心目中,只會是厓山以後無宋朝,而不是厓山以後無中國[5]。
當代厓門
現今厓門戰役的範圍已不可考,約位於廣東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南約5公里,在南海與銀洲湖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古井鎮官衝村一個無名小丘為中心,北起銀洲湖,南至厓門口,方圓數十里的水陸區域。當地的國母墳有可能是楊太后的陵墓。國母墳西南的碗山相傳是宋朝士兵當年曾在這裡做飯。離厓山祠約4公里,屹立於厓門對開海面的厓門奇石附近則相傳是張世傑用來作纜躉以大索一字形連貫千多艘宋軍船隻、陸秀夫背宋帝昺跳海和張弘範滅宋後在石上大書「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字之處。《元史·張弘範列傳》記載「磨厓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相傳明成化年間,御史徐瑁對石上十二字深惡痛絕,命人除去,改書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字,但因為存在爭議最終沒有刻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之後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由田漢題字於新石碑上,新碑文為「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
以此為題材的文藝作品
清末著名譴責小說家吳趼人的《痛史》(1902—1906連載於《新小說》雜誌,共二十七回,未完),故事以「劉秉忠降敵制朝儀,賈似道隱瞞軍情而欺君」開始,結束於「忽必烈太子蒙冤,仙霞嶺義兵撻伐對抗」。其中描寫賈似道的厚顏無恥非常地成功。全書對外族佔據中國洋溢極為悲憤的感情,大有借反元而反清的言外之意[來源請求]。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歷史小說《海嘯》(1997,中譯本由台灣尖端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要敘述臨安陷落到厓山海戰這段時期中,宋朝文臣武將的奮鬥。作者刻意不以文天祥為中心,而盡量顧及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各色各樣人物的心理與活動。
在李國立製作電視連續劇《天涯織女》,兩個虛構人物——宋理宗之皇女趙嘉儀(劉詩詩飾)和少將軍林慕飛(袁弘飾),倆人聯同宋朝的殘餘勢力,與元軍無數次交手,直到最後親眼目睹了崖門之役的慘敗,但是他們沒有與宋朝文臣武將自殺,相反他們逃脫了元軍的追擊。
南宋皇室遺民
現今廣東四邑一帶的多個村莊聚居著當年隨朝廷南下的太宗派與魏王派宋朝皇室倖存後裔,如台山斗山鎮浮石和田稠趙氏,台山都斛鎮趙氏,台山海宴鎮趙氏,新會古井鎮霞路趙氏,新會三江趙氏,及珠海斗門崑山趙氏。
除了趙氏外,一些和趙宋皇室有聯姻的遺民,也都居住在附近一帶,在南宋理宗後越來越多。
謝壺山:娶宋理宗堂妹,居潮州
謝中正:號樂田,謝壺山子,娶郡主趙氏
方幼學:娶宋理宗堂妹、宋濮懿王之妹,可能是趙仲理一族,但必定是商王元份一脈,居東莞河田
吳少顏:娶趙氏三郡主,七郡主,宋寧宗時趙皇叔女,居潮汕,廣東唯一雙郡馬
梁節:娶宋理宗五妹,趙希瓐女婿,居南海佛山
冼文溪:娶宋理宗四妹,趙希瓐女婿,居南海西江
區元傑:娶宋度宗姐妹,趙希瓐孫女婿,居南海
聶家積(聶昌曾孫):祖父聶發是趙氏郡主之子,家積娶宋度宗親妹,趙希瓐孫女婿,居新會象山
蔡豐湖:娶宋度宗妹,趙希瓐孫女婿,居澄海
易士熊:廣東鶴山人,1276年娶宋度宗侄女,趙希瓐曾孫女婿,時易士熊18歲,晉王郡主趙貽謀,晉王應該是未足35歲做外父,居廣東吳川
方道盛:娶宋度宗女,趙希瓐曾孫女婿,居開平茅岡
江日新:江萬里孫,娶宋度宗和楊氏之女,楊亮節外甥女,趙希瓐曾孫女婿,居石寨村
朱羨:號粵山,宋端宗時娶趙氏郡主,父不明,居東莞和香港元朗
林鋈:娶南海郡王女趙氏郡主,父背景不明,可能是建安郡王趙必迎,待考。約在宋末三主時娶的。
其中梁節、冼文溪、區元傑、聶家積、蔡豐湖、易士熊、方道盛、江日新本來就是一家人的,他們的趙氏郡主,出自趙希瓐家族。
厓門海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7O2SKM


錢謙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0-10-28_154206

宋朝徹底步入滅亡。網絡流傳「厓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有人質疑是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所創,然而「厓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錢謙益的詩句[3],這句話與日本京都學派無關


崖山海戰戰役圖

4A58im-0

2020-10-28_161637

https://goo.gl/maps/z1WmdLpZBJHwXUVf9
再讀南宋最後一戰: 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華|Zi 字媒體 https://bit.ly/34zpAV6
  「崖山往後無」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宋朝覆亡,厓山海戰悉數高手階級悉數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發生斷層,其影響深遠連續至今。
  「崖山往後,已無」
  一位西南聯合大學的前史教授曾說過:史上到南宋消亡就中止了,大家問他為何?
  他說,「崖山往後,已無。」
  宋朝的消亡,肯定不是簡略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首次亡國。「崖山往後無」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悉數高手階級悉數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發生斷層,其影響深遠連續至今。
  崖山往後,再無,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出題。兩宋300餘年,一向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但悉數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明、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果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往後的明清,他是前史上僅有一個沒有按捺工商業的朝代,而且竭力開展對外貿易。儘管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富餘,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當是有其原因的。
  漢文明在宋朝時分,搶先國際,富有人文精力,科技興旺,也具有反抗精力,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后,獨立支持數十年。
  蒙古戎行佔領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法極為惡劣。簡直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載。蒙古殘殺造成了北方人員大量削減,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員,而在各地屠城往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向保存到元末乃至明初。不掃除有幾百萬人員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飢餓的人員,那麼也最少殘殺了80%以上。
  據記載,宋人到華夏后發現,華夏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蒙古戎行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墨客悉數壯烈戰死,但300多年後,崇禎皇帝弔死煤山時身邊只要一個太監,更別提啥陸秀夫般的忠臣了。
  能夠說的高手盡喪蒙元之手。爾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式商業經濟的開展,以及科學技能的創新都無從談起,損失了最佳的開展時機。儘管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仍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前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按捺商業貿易。漢人在遭受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后,開端變得保守,其控制階級相比較宋朝控制者而言也更殘酷,爾後的數百年,面臨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力麻木苟且。
  文明垂世而獨立,能夠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侵犯和衝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全體性亡於蒙元,咱們文明的開展的堆集被損壞,能夠說,崖山往後,已無。
  古中華遺風,終究會有多麼的聯合與彪悍?
  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數十萬軍民自覺跳海殉國,這樣的時令,何時能再次具有? 南宋消亡的時分,日本「舉國茹素」來悼念大宋的消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舉,且倭主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往攻,成果船隊被暴風雨所炸毀,日本人從此將此風稱為「神風」。二戰中「神風敢死隊」 即出自這個典故。
  明亡后,朝鮮和日本以為已亡,日本從此蔑稱為「支那」。明治維新后,自以為華夏正統的日本曾打著「攘夷主義」的旗幟發起甲午戰爭等對清戰爭。唐、宋、明時作為對文明誠心傾倒的兩個隸屬夷國,日本和朝鮮至今因還因宗主國文明淪喪而對存有成見。
  前史上被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不是康熙,而是明朝最終一個年號——崇禎,總共被朝鮮使用了265 年。由此可見,那時分棒子仍是挺重義氣的。
  或許日本人說的是對的:宋之前是中國,宋往後是支那。明往後,唐宋在日本,大明在韓國,大清在。
  蒙古軍的屠城,殺掉北方百分之八十的漢人,高手殆盡。明朝只算詐了下屍,惋惜當年漢人的精氣神全沒了。
  南宋最終一戰:崖山之戰
  崖山是一個值得回想的當地,人應當認識它。
  南宋的大臣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消亡的時分,背著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統後嗣,應當決然作出不蒙羞您血緣的決定。」
  ——「我理解了,你沒有背離我,而且從頭到尾服侍我,太感謝了!」
  陸秀夫面臨少帝這種勇敢地情緒,不得不強忍住眼淚。
  ——「陛下……」陸秀夫背起少帝,用帶子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蒙古軍啊,將來有一天,承繼咱們遺志的同胞,一定會征討你們的!」
  就這樣,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殺,很多忠臣良民跟隨這今後,聽說達十萬人之多。這便是南宋最終一戰的崖山之戰,趙宋終結,古典意義上的也隨之消亡,首次全體亡於游牧民族之手——漢族高手傷亡殆盡。
  崖山失利后,30萬宋軍將士只要2萬人被俘虜,別的悉數戰死,上至皇帝下至一般軍民,都自殺殉國。聽聞宋滅后,浙江十萬士子紛繁跳海自殺,福建有四萬!這是啥!這便是華夏精力!
  日本前史學家田中芳樹在《海嘯》頂用史詩般的句子描寫了華夏英豪在這場巨大的災禍面前所表現的剛強和決絕:
  一、聽到這話,大驚失色的是鄧光遠,年幼的帝僅僅將聰明之雙眼轉向了陸秀夫。
  「臣力有未這,讓國務淪落軍止。元之賊兵即將迫近皇上寶座,逃脫之事恐怕現已不可能。」周圍的宮女和宦官發出驚叫。帝則鎮靜地注視著陸秀夫。
  「皇上儘管年幼,但畢竟身為皇帝。皇帝須注重聲譽更甚性命。臣雖不忍提及!但尚請皇上醒悟。」數名宮女失神倒地。船艙之牆面發出了奇怪動靜。那是元軍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聲音。帝景依然注視著陸秀夫,可是白嫩嬌小的臉頰上卻呈現了淺笑。
  「就依你所言吧!」
  二、「賊兵如蟻,蜂擁而入,李沛望著大眾,『情願求生仍是求死』,大家大呼『只情願與將軍共死』!汪立信將兩個孩子喚過來,『今日,我將為你們舉辦成人禮,表示你們也要承擔其衛國的職責!』所以,父子三人悉數戰死,獲得了身後的光榮。」
  這便是華夏的精力!為了自在,為了莊嚴,為了後代,他們勇敢奮戰,從未有過動搖!崖山往後,華夏悉數淪喪,被嚴峻胡化,漢民族地位底下,損失了做學問的時機,自在的習尚被摧殘,很多優異豪傑勇敢戰死,商業文明嚴峻後退。
  宋:文明的巔峰
  內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那學」創始人之一):宋代是一個新年代的開端。日本學「唐和宋在文明性質上有顯著區別: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端。」
  謝和耐(JacqueGernet):宋代是「的文藝復興。」
  陳寅恪:宋文明是華夏民族文明的最高成果,宋文明是往後文明開展的攻略,民族文明的更新,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復興」 ,或「新宋學」 之樹立的路途
  李約瑟:宋代是「自然科學的黃金年代。」
  宋朝既是傳統文明和經濟、科技最興旺的朝代,也是資本主義開端萌芽的年代。那個年代,占國際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能和文明程 度在其時都是國際第一。關於而言,宋朝便是一個文藝復興期間。的文明這個時分是一種活躍的、敞開的文明。
  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文明到宋達到了巔峰。宋是前史上最接近現代辦理的朝代,文明巔峰的年代,跟著宋的消亡而凋殘。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估是:「華夏民族之文明,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后漸陵夷,終必復振。」
  「劣幣篩選良幣」的規律
  宋往後,民族最優異成分根本損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篩選良幣」規律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會老是充溢太多油滑油滑的保命哲學。再閱歷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明自我閹割后,剩餘的陳舊中華文明根本歸於一種散發著迂腐氣味的文明,儘管陳舊,卻是戧害著最優異成份的一種白叟傍晚式才智。雖不無可取之處,卻於前史大格局深有阻礙。
  到了明朝期間,儘管克複,可是漢文明現已感染了胡人的暴戾和獨裁,損失華夏文明中開通和自在的氣味,可是明期間不斷喚醒的華夏認識,使得明末覺醒了華夏認識,學術風儀大盛,內閣組黨之風盛行,併發生不少不畏死的良臣,可是全體狀況現已不可,這種凜然正氣現已不能影響民間——明末袁崇煥之死便是最佳的比如,他拚死捍衛北京城,可是北京城的老大眾卻信任他是姦細,一塊一塊吃掉他的肉!
  再看宋朝,皇帝權利極端小,詔書必須有皇帝、宰相和三位輔臣聯名才會有用,而民眾常常聚會談論朝政,北宋末年罷蔡京殺六賊,不是太學生陳東和十幾萬大眾聯名上書施壓的成果嗎?兩宋學風自在生動,技能人員備受重用也是別的文明國家所遠遠不及的。
  可是華夏文明在他最光輝的時分,卻遭受了史上最殘酷最粗野的侵犯,蒙古人用他們簡直悉數力量,衝擊華夏文明最脆弱的政權——南宋,蒙古人能夠幾個月內,就踏平花臘子摸,剷平俄羅斯,夷滅東歐列國,可是在江南的華夏文明面前,卻簡直停頓了50年。元軍攻擊襄陽,打了五年,剛才攻下;元軍攻擊四川,川民殺其大汗,而川民直到被殺光,才拋棄反抗;揚州李庭之戎行抗元,直到揚州人皆死,剛才屈從……
  詐屍還魂的明朝,本有期望一點點恢復元氣(及至明末,前史書上所說的所謂的資本主義現已萌芽,說白了,和宋差不多了,宋朝君權大大受限,民間的權利則越來越大,越來越自在)。可是此刻意外又發生了,在天災與人禍之下,華夏爆發了嚴峻的內戰,當漢民族傷痕纍纍的時分,滿蒙構成聯軍進入了中華內地。完成了對華夏的役使和分配,殘酷摧殘了華夏文明復甦的一次大好時機。
  多爾袞在漢民族最虛弱的時分,樹立了清,表明晰女真的強大,可是它還表明晰別的嗎?假如一個民族只會用刀,即使他再潑辣,那麼他充其量僅僅個蠻族,永久也發明不出巨大的文明,康熙或許喜愛算術、化學和地理,但他永久預料不到這些東西能夠給他帶來啥變化,由於只喜愛分配奴隸的他對文明的發明和開展沒有愛好,這便是他為啥要查繳《天工開物》,為啥制止前明期間大開展的火藥技能;為啥要約束民間鍛鍊鋼鐵,為啥消除造船的技能。由於他的分配奴隸性控制慾望是永久不會關懷文明的,他只對怎麼分配他的奴隸感愛好。
  而元朝和清朝的征服者們用他們的方針通知了咱們這一點,那便是他們的一切控制技巧和殘暴暴力只能證實他們對文明的粗野無知,對殺戮的渴求和與文明國際的阻隔,這便是他們的韃靼文明,一種依託掠奪的寄生文明。他們只對培養奴隸和愚民感愛好,對社會的前進和自在毫無愛好,而華夏文明追求的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國士」!
  孟子說:「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著重君臣品格之對等的他,被清室憤怒,所以拆其牌位,這也能夠解釋為啥清庭要焚毀王陽明、王夫之、李贄等人的書本。
  由於此皆華夏文明之標誌,而在明末的時分,咱們華夏觀念簡直覺醒的祖先現已向怒吼道:「君權,千年之大惡也!」
再讀南宋最後一戰: 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華|Zi 字媒體 https://bit.ly/34zpAV6


q0000065483r8522o2o4A58im-1

什麼是南宋的崖山之役,為什麼說是中國文明最後傳統的丟失?
崖山之役,是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降元之將張弘范率元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宣告滅亡。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崖門海戰之後一天,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海上浮屍10萬。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起來;而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誌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崖山之戰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人認為自己是最文明、最強大、最光榮的種族,中國領導世界,中國統治四夷。而崖山海戰顛覆了中國人的天下觀,中國皇統斷絕,夷狄成為統治者,沉重打擊了中國人的自尊心。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
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斷了,文明落後的蒙古人統治的元朝開始實行封閉、保守、輕工商業和更加集權的制度,並正式以程朱理學為科舉的主要內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而之後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閉的道路。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ozn8y.html


公元1279年,元初大將張弘范與南宋名將張世傑的崖山海戰公元1279年(元代至元16年,南宋祥興三年)正月庚戍日,張弘范(元初大將)從潮陽出發,壬成日到達崖山,用了十二天。此間的行程約為二百五十海里,即每天平均航行二十海里。
以小見大,從宋元戰役“崖山海戰”的宋將陣亡,見證南宋的滅亡 | 天天要聞 https://bit.ly/2Tt5aqq
公元1279年,元初大將張弘范與南宋名將張世傑的崖山海戰
公元1279年(元代至元16年,南宋祥興三年)正月庚戍日,張弘范(元初大將)從潮陽出發,壬成日到達崖山,用了十二天。此間的行程約為二百五十海里,即每天平均航行二十海里。當初張弘范在惠州甲子門捉住了宋的時候,已經知道了帝昺居於崖山,所以想先從北面進攻,但因為水淺未能成功。之後沿崖山島東側向南駛進,再向西轉進入崖門,從而完成了與宋軍對峙的水陣。
此書中的記載是張弘范悄悄地在船上載騎兵並使之登陸,將行宮兵營等燒毀,但《宋史》的記載是,張世傑(南宋大將,抗元民族英雄)見敵軍襲來,自己放火燒了行宮,讓官民悉數登船。《經世大典》記載,宋軍每天要上岸集柴汲水,張弘范阻斷路徑,使宋軍飽受其苦。
以小見大,從宋元戰役“崖山海戰”的宋將陣亡,見證南宋的滅亡
據《宋史》的記載,宋兵苦於口渴,掬海水飲之,味咸,飲後便上吐下瀉,苦不堪言。可以想像宋兵至此已經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恰巧李恆比弘范晚八天到達崖山,又為元軍增加了氣勢。
當時生活在水上的未開化民,雖以千艘之勢增援宋軍,卻不堪元軍一擊而敗陣,而宋軍卻沒有前去救援的餘力,唯有旁觀。弘范把烏天船改作火船來燒宋軍,未能奏效。兩軍就這樣對峙着,並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況發展,宋軍不時地挑戰一下,卻又都以失敗告終。
張世傑處守勢一方,自然不會容易得到結果。而張弘范想如何能夠讓張世傑投降,正好張世傑有個外甥是張弘范的手下,被派到張世傑處勸降,遭到張世傑怒斥逃了回來。弘范又更換手法,讓已被捕的文天祥寫勸降書,文天祥固辭,弘范不允,於是文天祥寫下了《過零丁洋》一詩,而弘范看了一笑置之不問。這件事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不清楚。
以小見大,從宋元戰役“崖山海戰”的宋將陣亡,見證南宋的滅亡
南宋的末日
張弘范徒然地與宋軍對峙數日,又害怕宋軍尋找機會逃脫,於是開始準備一舉消滅宋軍的計劃,等待時機成熟。二月癸未日是弘范到達崖山的第二十二天,從前一天的夜裡開始,天氣有了變壞的徵兆,弘范認為不能放過這個機會,於是將全軍分成四部分,李恆在北面到西北角布陣,其他諸將在南面到西面布陣,張弘范自己守住西南角。
宋軍以陸地為後,面向西列陣,如此,元軍以半圓形包圍了宋軍,這時兩軍的距離只有一里左右。由此可推想宋軍陷入了何等的窘況。弘范待滿潮之時命令諸將士曰:
"上午潮水向南退去時,北軍趁着潮汐向敵軍發起攻擊,下午潮水向北涌時,南軍趁着潮汐進攻敵軍,聽到南軍中鼓樂響起,北軍即轉迴向敵軍進攻。"
以小見大,從宋元戰役“崖山海戰”的宋將陣亡,見證南宋的滅亡
這一天黎明,元軍於煙霧蒙蒙之中完成了布陣準備,宋軍則完全陷入了袋中之鼠的境地。上午潮水開始南退,李恆乘機先從北面向宋軍發起了突擊,戰鬥是大炮和弓箭交替使用。
李恆部出現敗勢、但李恆並未期待此戰必勝,他的目的首先是要把敵軍搞疲憊,所以目的一旦達到就退兵了。
正午時分,潮水漸次開始向北流,張弘范命在船四周圍上布障,藏伏眉牌,在裡面奏起鼓樂。宋軍以為元軍在設宴享樂,因而放鬆了警惕。元軍趁機突入宋將左大之陣,左大放箭如雨,卻完全不奏效。
以小見大,從宋元戰役“崖山海戰”的宋將陣亡,見證南宋的滅亡
張弘范待敵軍之箭幾乎放盡之時,命除去布障,撤去盾牌,放出猛烈炮火與弓箭。北軍聽見南軍中奏響鼓樂,轉身回來再次向宋軍進攻。南軍中的鼓樂北軍能聽得如此真切,可以想像出南北兩軍的大體距離,也說明被包圍其中的宋軍人數比想像中的要少。世傑腹背受敵,深陷苦境。
對於宋軍來講,這一天也許就是最後的奮戰了,所以進行了相當強烈的抵抗,可是最終寡不敵眾。看到沒有了希望,張世傑命割斷連接舟船的鎖鏈,讓各船分頭隨意行動。然而帝昺的船過於龐大,被眾多的小船攪纏在一起無法脫身,敵人已經逼到了眼前,陸秀夫首先把自己的妻子扔進大海,隨後背起帝昺投入崖山之水,時年四十四歲,帝昺九歲。諸臣及婦女紛紛殉情投海,至此宋軍全軍覆沒。
以小見大,從宋元戰役“崖山海戰”的宋將陣亡,見證南宋的滅亡
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末抗元大將張世傑也絲毫沒有慌亂
張世傑率領殘敗的十六艦得以突出重圍完全是天公的佑護。逃離崖門時,在溟溟濛蒙的風雨濁浪中拚命掙扎,叱吒激勵將士們,最終逃到了海上。這種光景恐怕是古來少見的慘狀。此時楊太后身在何處無人知曉。一般記載都說楊太后被忘在了崖山,但有一本書中記載說,是世傑讓楊太后逃生去了。
《經世大典》中記載,除去被焚毀和沉沒的船隻外,還剩下了八百多艘船艦,甲胄浮屍十餘萬。《宋史》中記, "越七日浮屍十餘萬"。八百多艘船艦當然是誇大其詞,屍體在海戰的第二天就甲胄浮出,似乎有些不自然,應該是數日後才能浮出。十餘萬也像是誇大其詞,我想也就是數千人左右。
如果真有八百戰艦和十數萬屍體漂浮的話,那麼崖山灣的水面幾乎就全部被埋住了。屍體中有一具小孩屍,身着黃衣,帶印簽,印上刻着"詔書之寶" ,有人取此獻予弘范。弘范問左右,知是帝昺,急忙去尋,但未見。李恆尋帝屍,一直尋至高州的海上,聽說最後終於找到了。張弘范在崖山修整部隊數日,並在崖山之陽磨崖記功,然後返回京城。
以小見大,從宋元戰役“崖山海戰”的宋將陣亡,見證南宋的滅亡
宋末將軍張世傑的末路
數日之後,張世傑悄然回到了崖山,看到眼前荒涼的古戰場,他一定感慨萬干。據《宋史》記載,世傑在此與楊太后邂逅。但楊太后曾在何處藏身,又是如何逃亡的,很是讓人不可思議。記載中還有楊太后見到世傑聽說帝昺已死失聲慟哭,說道:
"我忍死狠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說完赴水而死。
這種說法似乎也不自然。如果說她被世傑救出後一度逃到海上,後來又與世傑一起回到崖山,聽說了帝昺已死的消息而慟哭,這樣也許更自然一些。總之,楊太后於此時投海,世傑懷斷腸之念將其葬在海濱,但具體地點不明,應該就在海戰戰場附近吧。
以小見大,從宋元戰役“崖山海戰”的宋將陣亡,見證南宋的滅亡
張世傑在崖山收聚殘兵,開赴安南以圖再起。五月四日,船到達了南恩的平章口即現在的陽江縣海上,這時颶風突起,船夫提議靠岸但張世傑不聽,結果于海中溺死。
這樣看來,張世傑至此是竭盡了全力,自暴自棄地溺水而亡了。可是,假使他又回到安南繼續奔走,南宋的天下恐怕也是難以恢復了。與其抱憾客死他鄉,想必他更願意當個宋朝的鬼魂,實在是令人同情不已。以小見大,從宋元戰役“崖山海戰”的宋將陣亡,見證南宋的滅亡 | 天天要聞 https://bit.ly/2Tt5aqq

f6961f6e62a64c7ba6c2d24b263feade614b014531dd4ae8a57c681665fbecfdq0000065483r8522o2o3f2406e20d6c46e485f613925046cc642d3a7159e8a64a6c94e960064879c0ffaa498dc8f90e4d1ba5aa62f7890c7b12ce02b51ab11d4498bbcd35215feda491


「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崖山之戰 【歷史冷知識】崖山海戰 宋朝軍民的最後一次戰役 @ 歷史冷知識 :: 痞客邦 ::
何謂「崖山之後無中國」,其實就是崖山之戰後,傳統的漢民族政權首次完全被北方遊牧民族取代,傳承了千年的文化在此時發生了嚴重的斷層,所以才會被人這樣鼓吹的。那麼,這到現在還受人爭議的崖山之戰是怎麼一回事?為何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崖山海戰
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之後,連續滅了大遼、西夏、大金等國,蒙古開始加緊對南宋的進攻步伐。1276年,在襄陽大戰失敗後,宋恭帝投降,只有楊淑妃帶著趙昰、趙昺逃出,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變成了流亡的南宋朝廷。
流亡到福州之後,在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的擁簇下,年僅7歲的趙昰登基為帝,是為宋端宗,並授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組織抗元工作。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逃到泉州,緊接著流亡到廣東,再由廣東到雷州,可惜的是宋端宗在半路得病而死,由弟弟趙昺繼承皇位,年號改成祥興。再在陸秀夫、張世傑等人的護衛下,逃到了崖山建立了抗元根據地。此時值得一提的是文天祥,在朝廷流亡到崖山之後,文天祥獨自在廣東和江西等地抗元,因得不到支援而被元將王惟義所擒。接下來文天祥的事跡課本上都有寫,而我們要知道的是,文天祥的失敗代表的是南宋在陸地上面的抗元力量徹底的被瓦解,也就是說此時南宋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崖山的根據地了。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范率領元軍到達崖山,對崖山上面的宋軍形成包圍之勢,宋軍突圍不成,失敗已成定勢,四十三歲的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八歲的皇帝趙昺投海自盡,隨行的十幾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殉國(浮屍十餘萬)。自此,由趙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在歷時三百一十九年之後,宣告滅亡。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e4bqgbq.html


5b8d3c4f89944be7b57c74191e17ba9e (1)b8302f2cc13e40aa88648ee5fbb1d166

崖山海战,南宋10万军民被逼跳海,为啥不退守台湾、海南岛? https://bit.ly/34zM08T
崖山海战,南宋10万军民战船被烧,无奈之下,选择了跳海自杀,尸横大海,成为中国最悲情的一幕。那么,南宋朝廷为啥不退守台湾或者海南岛,积蓄力量,卷土重来呢?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发生在1279年。当时,南宋小朝廷已经被蒙古兵追赶了很长时间,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逃到了福建,之后又逃到了广东,最后赶到了广东新会县城南50公里的崖山海面上。蒙古兵和南宋兵打了最后一次海战。
这场战役,双方的指挥官都是汉族人,蒙古兵带队的是汉族人张弘范,南宋小朝廷带队的是张世杰、陆秀夫。最后,蒙古兵击破了南宋的1000多艘战船,陆秀夫担心皇帝受辱,于是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杀,随后10多万南宋军民也跳海自尽,包括张世杰。
海面上漂浮著10萬人是什麼樣的場景? 也許這真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一面,此後南宋滅亡。 而消滅南宋的張弘范也沒有得到一個好下場,次年身亡,到了孫子輩時捲入了蒙古皇帝繼承爭分中,遭遇滅族。
(崖山到臺灣)
南宋10萬軍民跳海自盡,永遠不能讓人忘記。 不過,很多人分析,這些人為啥不逃亡海南島或者臺灣呢,這樣可以積蓄力量,捲土重來。
一次,周總理到崖山視察工作,看到《崖門覽古詩》中的"萬里窮何路,雙崖壯此門。 籲天惟決戰,航海豈圖存"時,轉過身來與在場的群眾評說這場海戰。 他說:"我看陸秀夫不應該跳海,他應帶兵到海南島去,帶兵到臺灣去,在那裡搞根據地,還可以再打嘛。 "
那麼,南宋君臣為啥沒有逃到戰略的大後方呢? 我們首先說下臺灣。 應該說,南宋朝廷從杭州逃出來后,首先到的是福建。 如果想逃到臺灣,應該說是從福建最近。 其實,也是有人提出到台灣發展,但是最後沒有通過,主要是因為以下兩種原因。
1、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臺灣,墾拓、經營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 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 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 但是,宋朝並沒有對臺灣島進行實際管轄。 在南宋朝廷中,台灣屬於不毛之地。 此外,如果南宋王朝逃到臺灣,還需要打敗當地的土著居民,說實話,已經被蒙古兵攆的,沒有征服臺灣島的信心。
2、更主要的是,南宋朝廷逃到福建的時候,大陸有很多地盤,還有翻盤的機會。 所以,南宋皇族否定了逃到台灣的機會。 當他們逃到廣東的時候,距離臺灣就遠了,沒有可能逃到臺灣了
(崖山到海南島)
崖山海戰前,南宋軍民已經十分勞累,也有人提出要趕到海南島,從那裡捲土重來。 但是,南宋的掌權者放棄了這個計劃。
1、當時的海南島,漢人並不多,而且全在沿海地帶,而且漢人和土著黎人關係很差,最後元軍進攻時,是黎人策應元軍並抓了宋朝在海南的主官趙與珞獻給元軍使海南迅速淪陷的。
南宋末年,海南還發生了內亂,幾年後才由駐紮現在欽州一帶的宋軍馬成旺、馬撫機父子進入花了兩年才平定,那時是西元1270年到1272年,離南宋滅亡已經不到10年了。 大約1276年時,宋軍和元軍的靜江之戰中宋軍大敗,當時海南的軍隊也參與了這次大戰,大戰之後,海南的駐軍已經很少了,這樣一個漢人根基較差還有黎人做內患的地方也不是很適合做基地。
2、元軍也擔心宋軍逃亡海南島,所以先攻打海南島,之後再打的崖山,海南島淪陷的時間是1278年,而崖山之戰是在1279年,失去海南島的崖山,不僅失去了最重要的糧食供應地,而且基本面臨了被包圍的局面。
3、南宋朝廷雖然實際管轄海南島,但是認為那裡是不毛之地,一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所以,南宋一直沒有重視開發海南島,所以那裡經濟十分落後。
4、還有一個原因,南宋統治者當時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小島比大島好防禦。 因為小島,一旦敵人上來的話,能看到,但是大島就不行了。 敵人一旦登陸,可以在島上尋找補給,給自己帶來不利。 此外,如果蒙古兵登錄大島,可以上島尋找補給。
種種原因,南宋朝廷沒有選擇去海南,而是在崖山和蒙古兵一戰。
(南宋的逃亡路線)
那麼,崖山是南宋朝廷的最終落點嗎? 肯定不是,因為那裡不適合長久居住,也不利於捲土重來。 南宋朝廷認為最合適的落腳點是在占城,也就是今天越南南部。 為啥逃到那裡呢? 南宋認為離元軍越遠越好。 但是,南宋的腳步慢了,最後被困在了崖山,基本前進不了了。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南宋10萬軍民集體跳海的壯舉,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悲情一幕
崖山海战,南宋10万军民被逼跳海,为啥不退守台湾、海南岛? https://bit.ly/34zM08T


滅亡南宋的崖山之戰,蒙軍統帥竟是漢人!(圖文解讀)
崖山,位於今廣東新會城南約50公里處,東為崖山,西為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一座大門束住了海面,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若不熟悉航道和潮汐規律,大船很容易迷航擱淺。
源於此,宋軍統帥張世傑決定死守崖山,幻想利用天險來拯救已進入末世的南宋王朝。一時間,崖山海域內雲集的官兵和流亡民眾高達20萬之眾。
下圖(圖1)——崖山戰場沙盤
雖然人數眾多,但在部署調度上,張世傑卻犯了兩個致命錯誤,一是捨棄了海灣出海口控制權,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讓給了對方;二是將千餘艘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做「一字陣」嚴陣以待,雖集中了力量,卻喪失了機動能力,難逃被動挨打的命運。
下圖(圖2)——崖山相對位置圖
1279年,蒙古大軍在廣東與江西交界處消滅了最後一支南宋陸軍,並在海豐五坡嶺生擒了抗元核心文天祥,這標誌著,南宋在陸上的勢力已徹底覆滅。隨後,蒙軍在廣東沿岸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艦隊,浩浩蕩蕩地殺向了崖山海域。
下圖(圖3)——蒙古統一路線圖
一場事關南宋生死存亡的海戰一觸即發。而當張世傑得知蒙軍主帥的姓名時,更是氣的捶胸頓足。
蒙軍主帥叫張弘范。提到他,還有一段流傳千年的恩怨。
這段恩怨起源於蔡州城(今河南汝南)下,公元1233年10月起,宋蒙聯軍合圍蔡州。蒙軍元帥塔察兒遣金國降將、漢人張柔率五千精卒猛攻城池,不料受傷被困,眼見性命難保,南宋名將孟珙親率隊伍衝出,救了張柔一命。此戰過後,金哀宗完顏守緒自縊,即位不足半日的完顏承麟力戰而亡,金國徹底滅亡。
而張弘范,是張柔的第九子(張柔共11子,個個一顆紅心向蒙古)。蔡州之戰4年後,即1238年,張弘范出生(此時張柔已經49歲,為半百之人),長大成人後子繼父業成為了滅宋的「急先鋒」,克樊城,降襄陽,好不威風。由於戰功卓略,被任命為此次征討崖山的蒙軍艦隊主帥。
下圖(圖4)——崖山之戰示意圖
正月,張弘范率領的艦隊與西夏後裔李恆率領的援軍一南一北圍堵住了宋軍「水寨」,隨著一聲號令,數十萬大軍,上千艘戰船在狹窄的海域內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慘烈搏鬥。
關於這段海戰的煉獄場景,被縛於蒙軍船上的文天祥用詩文記錄下了全過程,他用「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飄血洋水渾,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來形容宋軍的慘敗。
戰爭的結果,不言自明。戰後統計,被張弘范繳獲的船隻多達800餘艘。宋軍統帥張世傑見大勢已去,僅率十餘只艦船「乘昏霧逃去」,不料途中遭遇到風,翻船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下圖(圖5)——宋末三傑(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
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亡國絕唱,也在此時此刻發生了:由於皇帝趙昺bǐng的船在軍隊中間,無法突圍,43歲的丞相陸秀夫不願讓天子受辱,便做出了一個震驚千古的決定———背著年僅8歲的皇帝投海自盡(陸秀夫視死如歸,先仗劍驅妻眷入海,再背負宋帝投海殉國),隨後,隨行近十萬民眾亦相繼隨君王而去,據《宋史》記載,數日之後,海上浮屍以十萬計……。
下圖(圖6)——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
崖山海戰後,宋室徹底覆亡。
崖山之戰是宋對蒙古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華夏文明衰敗與隕落,稱為「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下圖(圖7)——崖山古戰場炮台
崖山海戰是一場足以彪炳史冊的大決戰,從戰術層面來看,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對戰役失敗付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不能不讓人嘆服。然蒙軍主帥張弘范的漢人身份,也確實令人唏噓不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vvba2.html

o0s00023n8n7868090oo0o00090124no646r31o0n000840nr491s5r72o0s00023o16s6n6qo9qo0n0008405q2p8953r0o0q0008sq0npq05q6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