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廉節/「文天祥是『忠孝廉節』碑書法原作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a5iB1t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官員、抗元英雄。南宋末期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在殿試中被宋理宗拔為第一後(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在宋朝最後被封為信國公。
宋亡後,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對他提出做官或處死的條件,希望文天祥考慮,文天祥卻提出希望隱居深山的條件。最終,文天祥選擇處死,與陸秀夫和張世傑當時被並稱為「宋末三傑」。
明景泰七年,追諡忠烈(一稱文正)。
文天祥狀元及第榜
文天祥在朱熹《蓬戶手卷》中的題記
興國縣大烏山寺里由文天祥手書的「永鎮江南」題額
文天祥墓
文天祥18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後父親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他上疏請斬董宋臣,建議禦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次年任右丞相,赴元營談判,希望以談判的方式來刺探蒙古軍情,在談判過程中,文天祥據理力爭,怒罵伯顏,但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前往文天祥軍營,宣布解散文天祥的軍隊。伯顏得知文天祥軍隊已經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押解北方。當文天祥被押送到鎮江的時候,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此後力圖恢復,轉戰東南。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陳宜中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文天祥與當時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十縣、吉州四縣,人心振奮,抗元形勢轉好。但好景不長,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祥興元年(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請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計畫失敗,文天祥率軍退往潮陽縣。當年八月南宋朝廷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再敗逃走[1];文天祥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在五坡嶺(廣東海豐北)造飯時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而兵敗,文天祥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不過卻未死,僅昏迷過去,隨後文天祥被俘。張弘范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不久遣使護送至大都,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胡同,拘囚四年。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堅守初志,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獄中作《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
忽必烈愛其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元朝又請出當時已經降元的南宋大臣,出面勸降,結果遭到文天祥的痛罵;元朝又派出已經被俘的宋恭帝趙㬎勸降,文天祥置之不理。次日押赴刑場(柴市口,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文天祥向南宋首都臨安方向跪拜,從容就義,享年47歲。行刑後不久,「俄有詔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屍時,在其衣帶中發現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過零丁洋》和在獄中所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絕句。他生前所用的硯台玉帶生硯仍保留至今。
評價
宋朝王應麟在評文天祥的科舉試卷時,盛讚文天祥的忠肝義膽、文章流露古代賢人之風,可以作為檢視的借鏡,並且向宋理宗表示祝賀國得人才:『應麟讀之,乃頓首曰:「是卷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2]
宋史脫脫評價文天祥將「仁」視為比生命還更重要的事物,也盛讚宋朝經由科舉取進士,培養出真正的仁義之士:『為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兵敗身執。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3]
紀念
雙溪三忠廟內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像
為了紀念文天祥,在北京文天祥曾被關押的地方,成立了文丞相祠,後成立文天祥紀念館。明朝正德年間在文天祥被俘虜的五坡嶺建立「方飯亭」紀念[4]。
在浙江省溫州市江心嶼上建有文信國公祠[5]。
在台灣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因中部橫貫公路開發,於塔比多社的佐久間神社舊址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並改稱天祥。在大沙溪原名深水溫泉,則取其號改稱文山溫泉。花蓮縣秀林鄉天祥路、臺中市北區與北屯區交界處的天祥街、臺北市中山區亦有道路以天祥為名。
台灣新北市雙溪區亦有全台唯一供奉宋末三傑的「三忠廟」。興建於同治7年(1868年),是雙溪居民的信仰中心[6]。
而香港元朗新田及大埔泰亨鄉文氏族人(香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源自江西吉安,他們的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之堂弟,於宋末避元兵禍入居東莞,故此文族子弟(包括文祿星、文壽強、文洪磋、文肇偉等人在內),在分別在新田及泰亨祠堂村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及文山公園,並文天祥像及《正氣歌》的碑刻。[7]
深圳大學校區南面的兩大湖泊被命名為「文山湖」(東北泊為「上文山湖」,西南泊為「下文山湖」)。深圳南山區南頭城亦有信國公文天祥祠。
廣東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域建立紀念宋末抗元民族英雄的「宋大元帥墓園」。潮陽區谷饒鎮一帶流傳著不少關於文天祥的傳說。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陽整軍圖謀復國,征戰中于海豐縣被俘。而都統陳懿勾結叛將張弘范,與宋軍血戰於小北山麓。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宋軍大都戰死於此。明太祖追封宋末抗元陣亡將士為「元帥」,欽定貴山都赤寮(谷饒舊稱)等毗鄰抗元戰場的村莊定期祭祀當年犧牲的將士,谷饒等地才開始了祭社。民間修葺宋末殉國將士之孤冢,稱為「宋大元帥之墓」,各鄉各族分期依時拜祭。據查,谷饒以及周圍鄰鄉共有宋墓九處。谷饒祭社歷來隆重,在海外也有影響力。每逢祭社,各村都披紅掛綠,村民們穿街走巷進行民間藝術巡演。海外遊子也紛紛回鄉參加。
馬來西亞馬六甲三威宮在1993建廟供奉「大宋三忠王」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是該州規模頗巨,香火鼎盛的廟宇。
後代
毛澤東之母文七妹是文天祥的22世孫女。
國民政府陸軍中將文強是文天祥的23世孫,他的兒子文貫中是24世孫。
此外,香港新界文氏始祖文天瑞,為逃避元兵追捕,於宋末元初年間移居廣東寶安三門東清後坑,至明初分支遷入新界。因為文氏族人曾領導1899年的新界抗英戰爭,所以文氏早年被港英政府認定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現時,文氏主要於元朗新田及大埔泰亨一帶聚居。
文天祥的《正氣歌》,為何被人用來辟邪?
2017-10-07 由 凡人摸史 發表于歷史
朋友圈裡看到一段求助——最近害怕天黑,天黑時想默念,可以默念什麼呢?請告訴我,我需要勇氣。
毫無猶豫的,我給她回了一句——推薦文天祥《正氣歌》,近二十年前同學教我的。
我同學又是誰教的呢?
是他飽讀詩書的爺爺。
為何同學的爺爺認為文天祥的《正氣歌》可以辟邪?為何不乾脆口裡默念關二爺啊關二爺,不是更好嗎?武聖啊,帝君啊,正氣凜然,不乾淨的東西都繞著走。
(關羽塑像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其實我們只要看看正氣歌怎麼寫的就知道了。
正氣歌有一段序言,寫的是,文天祥被囚禁在北方的土牢里,天晴則熱,天雨則濕,人多則臭,水氣、土氣、日氣、火氣、米氣、人氣、穢氣,七種讓人極為不舒服的氣體混雜一起,是種怎樣的體驗呢?我想,推開一間幾年沒打開的房間的門的瞬間,衝出來的氣味,可能有點像,但強度,不及其百分之一。
窩在那樣的監獄裡,明顯是蒙古人想消磨文天祥的意志。
問題在於,極為艱苦的環境中待了兩年,文天祥不但身體未被拖垮,心理更是豪壯。「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
(文天祥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為何會如此?
因為他有一股浩然正氣。
——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
以浩然正氣戰勝監獄中的七氣,以少敵多,卻大獲全勝。可見,浩然正氣乃是世間至純至剛之氣。
《正氣歌》幾百字,「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是不是全要默念呢?
(文天祥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有那記性,當然可以。但一般人卻做不來,因此我同學說了,背前面四句就可以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前面我說的「不乾淨的東西都繞著走」,可誰又真見過不乾淨的東西呢?說白了,都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
正是因為心理作怪,所以《正氣歌》才有它的作用。它能給人一種心理暗示,有正氣,不怕邪氣;文天祥有面對屠刀的勇氣,不就是天黑嗎?不就是夜路嗎?沒有他那般兇險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8bkoy2l.html
關羽為何會取代姜子牙成為武聖
轉載 2016-08-25 00:26:55
標籤:歷史關羽取代姜子牙武聖
關羽取代姜子牙成為武聖那是時代的需要。
中國歷史上的文聖為孔子,在2 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沒有異議,雖然曾經有過短暫的反孔時期,但現在的孔子在中國的影響依然無人能及,孔子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惠及子孫萬代的人,直到中華民國,無論王朝更迭,孔子後代享受國家俸祿的待遇一直沒有變。
姜子牙在唐宋時期是中國的武聖。
既然有文聖,那自然就有武聖,中國歷史上的武聖一直以來就有爭議,在唐宋期間,武聖是姜子牙,當時在中國的武廟中,核心供奉的就是武聖姜子牙,為了顯示對稱,從春秋到宋朝以前的歷史中遴選出72 位名將列在姜子牙兩旁。但是,到了明清,曾經還只是72 名將中第三個層次中的關羽卻取代了姜子牙,成為中國武聖。
關羽為什麼會取代姜子牙成為中國的武聖?這恐怕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姜子牙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從目前我們掌握的史料和傳說來看,72 歲開始輔政,為周朝800 年基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而且其壽命那也是傳奇,139 歲,也就是說姜子牙從72 歲開始,在後來的67 年中成為當時中國政壇的風雲人物。而關羽,只不過是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的大將,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只有區區900 餘字,而且從其傳記來看,功績並不顯赫,幾乎就沒有經歷過有名的戰役,也沒有打過多少勝仗,在生時,既瞧不起諸葛亮,也瞧不起馬超、黃忠,在事業生涯中,既投降過曹操,又想詐降孫權,最終被呂蒙俘殺,可以說是一個悲劇色彩很濃的人物,能夠進入72 名將應該是很幸運了,然而,或許連關羽自己都沒有想到,他最終會成為取代姜子牙成為中國的武聖。
可即使如此,關羽取代姜子牙成為中國武聖那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不僅如此,關羽在傳說中還成為了萬能之神。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關羽能夠取代姜子牙成為武聖呢?或許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關羽在民間的傳說影響很大。關羽雖然在《三國志》中只有區區900 餘字的傳記,在英雄雲集的三國中,似乎並不特別突出,但是,關羽在民間傳說中很精彩,在《三國演義》文學作品出現之前,關於關羽的各種傳說就在民間流傳,如桃園三結義,如千里走單騎,這一點其實在《三國志》中也能找到蛛絲馬跡,如關羽投降曹操之後,聽說主公劉備還在,不顧曹操給予的高官厚祿和美女,連夜逃出曹營去尋找劉備,而後來一人發動江陵戰役,斬龐德,擒於禁,震驚華夏,其英雄氣概確實了得。所以,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當時一大批英雄才俊都十分欣賞關羽,即使是在歷史的傳說中同樣有著武聖之稱的岳飛也以關羽為榜樣,“ 要使後世書策中知岳飛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彷彿耳。”說明岳飛也希望自己也成為關羽那樣的英雄。正是在民間傳說的推動下,南宋出現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如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正是在這些英雄的推崇之下,關羽在民間傳說中其形像日益偉大。
二是當時的中國已處於危機時刻,需要英雄作榜樣。中國歷史到了宋朝,作為正統,其實到了很危險的時刻,北方列強的侵略,宋朝隨時都有被滅亡的危險,尤其是南宋,更是如此,北方的金、元等政權隨時都有可能南下,而被示為正統的南宋,需要英雄作為榜樣,尤其是需要視死如歸的英雄作為榜樣,而民間傳說日益廣泛的關羽,自然就慢慢地的成為了人們心目中最好的榜樣,一方面關羽效忠的劉備代表著漢朝,而漢朝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那是最輝煌的時期,代表著中國的正統,關羽效忠漢朝,自然就是最光輝的榜樣;二方面當時的南宋與蜀漢形勢差不多,蜀漢作為殘存的漢朝政權,南宋也是殘存的中國政權,關羽能夠忠於漢朝,當時的統治者希望有這樣的英雄出現忠於南宋;三方面關羽為劉備而死,統治階級自然需要這樣的死忠英雄作為榜樣,岳飛、文天祥等就是在這種形式下湧現出來的偉大英 。而南宋終於被元取代之後,人們對關羽的懷念日益增加,各種民間傳說日益豐滿,越來越多的英雄故事附會在關羽的身上,關羽的英雄形象更加高大,到了明朝,終於恢復正統,但北方的威脅依然存在,明朝再修長城就能說明一切,而且,這個時候,倭寇的又成為明朝新的禍害,更加需要關羽這樣的英雄出現,於是,關羽就在這個時期取代了姜子牙,成為了中國武聖。
三是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將關羽的形象推向到了極致。明朝文學作品《三國演義》的出現,既將民間的傳說囊括了進來,而且經過了大量的文字渲染和文學加工,關羽的光輝形象更加飽滿,既體現了劉備建立的蜀漢為正統,又將關羽的忠義形象描繪得完美,如千里走單騎,還將關羽的英勇形象展現得無人能比,三戰呂布,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等,還把關羽描繪成廉潔的典範,如曹操許其高官,送其金銀財寶,送其美女,他都不要,只要主公,而關羽最終是死在國家統一的追求上,死得其所,死得偉大,等等,可以說符合絕大多數中國人需要的一個完美英雄形象。正是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對關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讓關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成為了無所不能的神。
四是統治階級需要的忠義在關羽身上得到體現。關羽之所以能夠取代姜子牙,當然離不開統治者的推崇,統治者藉助民間傳說,借助關羽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響,從中提煉出其忠義形象進行推廣,所以,關羽之所以能夠成為神,能夠最終取代姜子牙成為武聖,那是因為後來的統治者從關羽的形像中能夠提煉出忠義,這正是統治者需要的最寶貴精神,又符合老百姓的意願,兩者的結合,最終將關羽抬高到了無所不能的地位,成為歷代統治者迎合各界人群的最好結合點,即使是清朝,那也需要這樣的典範,更何況,當時的清朝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更需要大家都推崇的榜樣為契機,關羽自然就成為最好的結合點,所以,無論明朝還是清朝,關羽取代姜子牙在統治階級內部並沒有反對的聲音,更何況,曾經樹立的榜樣姜子牙,其實最初是商朝的大臣,但他最終輔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這是統治者不 容忍的,雖然過去的統治者為了宣揚姜子牙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但現在關羽的出現,就能夠順理成章的讓關羽取代姜子牙。
五是作為草根英雄,統治者更需要這樣的榜樣。關羽相比姜子牙,姜子牙的出生十分高貴,是王公貴族的後代,但關羽不同,他來自最底層,但因為忠義而成為劉備手下第一大將,這更是統治階級需要的榜樣,以關羽為代言人,告訴最底層的老百姓,以關羽為榜樣,忠於朝廷,奮勇殺敵,你們就有可能成為關羽一樣的英雄人物,從宋到清,無數草根為國分憂,奉獻自己的一生,其實正是受到了關羽的影響,如南宋的岳飛、文天祥等,明朝的戚繼光、俞大猷等,都是統治者所需要的草根英雄,既可以讓國家穩定,更需要上下一心防禦外敵。更何況,明朝的統治者就是真正的草根英雄起家,朱元璋就來自民間,來自最底層,宣揚關羽其實就是在宣揚自己,而清朝統治者來自關外,那也是草根,同樣需要宣揚草根英雄關羽。
所以,關羽取代姜子牙成為中國的武聖,並不意外,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需要,更是中華文明五千年自成一體,特別是中國追求統一反對分裂的需要。所以,姜子牙即使在歷史的傳說中很早就成為神,但關羽的出現,在歷史的傳說中更符合時代的需要,也就不得不讓位關羽。
文天祥誕生
文天祥祠中的塑像
更新: 2012-06-06 2:06 PM 標籤: 歷史今日歷史今日
【大紀元2012年06月06日訊】 (大紀元岳青綜合)文天祥,南宋詩人、將領。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西吉安縣,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20歲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被皇帝親拔為第一。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
生活背景
文天祥生活在一個漢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13世紀初,蒙古諸部在塞外強大起來,部落首領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幾十年間,蒙古鐵騎席捲歐亞,攻城略地,基本統一了歐亞大陸。次子窩闊台繼位後,相繼滅掉金國,隨即揮鞭南指,進軍南宋。從西元1235-1279年,南宋頑抗了40多年,君臣軍民蹈海殉天下。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壯烈的民族存亡抗擊戰爭相始終。
嚴父良師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一生不曾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他的學問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 要把書買下。文儀對勞苦的鄉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文儀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狀元及第
寶祐四年(1256),21歲文天祥到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殿試時, 宋理宗到集英殿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
據說殿試時,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 殿閱讀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為第一名。當時參與覆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讚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聖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出忠君愛國 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 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後,人們就以「宋瑞」為天祥的字。
官海沉浮
開慶元年(洋歷1259年),蒙古人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戰爭。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以避兵鋒。文天祥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可惜理宗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朝廷權奸當道,文天祥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願混跡官場,更不願同流合污。景定元年(洋歷1260年),他討了個閒差,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景定四年(1263),由於皇帝不納諫,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後被 朝廷貶到瑞州任職(今江西高安市)。文天祥履任後,實行寬惠政策, 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他還修復了一些古蹟如以發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景定五年(洋歷1264年),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 立太子為帝(即度宗),進一步操縱朝政。西元1270年,文天祥出任軍器監(掌管武器製造)、崇政殿說書(為 皇帝講解書史、經義)等職。他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朕心」。結果奸臣賈似道記恨於心,文公被免去了所有職務。
鹹淳六年(1270)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回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於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
鹹淳九年(1273),朝廷起用他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憂國憂民的文天祥推辭不了,惟有啟程上任。
鹹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他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 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 沉,踏上戎馬征途。
興師救亡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立即徵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份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三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曾對文天祥說:「現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 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他還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
德祐二年(洋歷1276年)正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漢奸。太皇太后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蒙元大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但他沒有料到蒙古手段嚴厲,被大丞相伯顏拘留。太皇太后失去文天祥後,更無人可以依靠,終於向蒙古投降。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肯歸順,還斥責降將。降將佩服文天祥的氣概,並說:「罵得痛快!」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大都。他途中經九死一生逃回通州。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在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蒙,馬上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統治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南宋。
寧死不降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蒙古鐵騎俘獲。他吞下二兩腦子(即龍腦)自殺守節,但藥力失效,未能殉國。
文天祥被他們用戰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屬廣東省)。張弘范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當然堅拒寫招降書,但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
這首詩就是留芳千古的《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為千百年來漢族人的楷模。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 被 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 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甚至連忽必烈大汗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還留下《正氣歌》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名留青史
文天祥殉難後,漢族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讚揚文天祥像歲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西元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裡,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並列祭祀。西元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後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
【讀古文 拾珠璣】指南錄後序 (文天祥)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5月09日】
【白話試譯】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官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統領諸路軍馬。當時元兵已逼近修門之外,迎戰、堅守或遷都,都來不及做好措施。縉紳、大夫、全都聚集於左丞相府,惶惶然都不知有何良策與計謀。此時雙方使者往來穿梭、車轍交疊,接著北方(指元兵)邀請我朝主持國政者相見,眾臣告訴我,我若代表去,此一行為可以減緩國禍。國事棘手至此,我也不能只顧自身哪;同時自我忖度,北方或許也能透過言語口舌,陳述利害而說動他們呢。剛開始,奉使往來的朝臣,沒有被北方拘留的例子,而我更想一探北方的軍備虛實,回來好和眾將官謀求救國之良策。於是,拜辭相印不接,隔天,以資政殿學士的名義出使北方。
剛到北方行營,我就義正辭嚴的慷慨直陳,對方上下頗為驚動,而北方也未敢隨意輕視吾國。不幸的是呂師孟以惡謀構陷於前,兼之賈餘慶獻諂媚於後,我又被羈留不得返還,於是國事遂一發不可收拾。我自己揣度一時無法脫身,馬上向前詬罵元虜將帥失信,並細數呂師孟叔侄倆叛逆為奸的醜事,一心但求速死,不再兼顧利害得失。北方雖然外表頗為敬重我,其實內裡卻十分憤怒,二位貴酋名義上說是就館陪伴,實際則是嚴密監管,夜間則以兵卒圍困我所住之寓舍,因此我得不到歸國的機會。
沒過多久,賈餘慶等以祈請使的身分詣見北方。於是北方一併驅使我同往,可我卻並不在使者名單之中啊。此時我應當引頸自決才對,然而卻隱忍下來隨行。因為想起往昔,曾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將以有為也。(準備有所作為與行動)」
到了京口,我乘隙出逃奔往真州,即刻以北方具體的國防虛實告訴東西二閫,約他們一起連合守兵大舉反攻。宋室中興的機會與希望就在此一舉了。逗留了二日,維揚統帥對我下了逐客之令。不得已,我只好變更姓名,隱藏蹤跡,白晝草行夜間露宿,每日裡與北方胡騎相互出沒於長江、淮河之間。窮困飢餓、無奈潦倒,而四方懸賞追捕又急,天高地遠,號呼求救不及。不久得到舟船,躲避於長江的沙洲上,接著出北海,然後渡揚子江,進入蘇州洋,輾轉登陸四明、天台,然後到達永嘉。
唉!我被迫置於死地的經歷不知凡幾哪!辱罵北方大酋當死;詆毀逆賊呂師孟叔侄當死;與貴酋相處二十日,為爭曲直,唇槍舌戰,好多次當死;去京口時,暗自挾帶匕首,以備不測,幾乎自刎而死;穿越元兵船隊十餘裡,被巡邏船根據通緝圖貌加以盤查,差點投水自盡;真州驅逐我於城門外,那時我被誤認為已投降北元,幾乎崩潰彷徨而死;到了揚州,過瓜州、揚子橋,竟然遇上元人哨兵,那驚險之場面沒有不死的;揚州城下,進退兩難,恐怕送死的機會更大;坐桂公塘土圍中,北元騎兵數千馳過其門,幾乎落入賊手致死;賈家莊差點被巡察所欺凌脅迫而死;黑夜間直趨高郵,迷路失道,幾乎受困而死;天剛亮時,為了避開巡哨躲入竹林中,而巡邏者有數十騎圍捕,幾乎無所救援而死;至高郵,官方文書下達,又差點被捕系獄而死;行至城子河,出入於亂屍堆中,北方舟船與巡哨相互先後圍捕,幾乎被發現而死;至海陵,經高沙,常擔心又被懷疑為間諜而無辜遇害;路過海安、如皋,一路三百裡,北面元兵與盜寇密集往來其間,無一日不是面對可能死去的慘況;至通州,幾乎以被疑為降元奸細,不被接納而死;再以小舟涉險破浪而出海,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早把生死付之度外啦!唉!死生一線,猶如日出日落,一晝夜之間的事也,死就死吧,可那環境之危急險惡,層出不窮,波詭雲譎,並非人世間的普通人所堪忍受。我痛定思痛,可這痛又如何描述咋樣說清呢!
我在患難困厄之中,利用空檔以詩記錄自己所遭受的一切,而今保存其原稿,不忍心廢棄,在流離途中親手自行抄錄。出使北營,被扣押羈留北關外元營,為一卷;自北關外出發,歷經吳門、毗陵,渡瓜州,再回京口,為一卷;逃脫京口, 赴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打算收藏於自家,使後世子孫讀之,感悲於我堅定的志節哪。
唉!吾之出生也幸,然而慶幸出生又有何作為?求為忠臣,君主受辱,為臣者實在死有餘辜;所求為人子,以父母賜給之身體去做危險的事而死,實有餘責未了。打算向君請罪,可君不許;願意向母請罪,而母不許;只好請罪於先人之墓,生前無力救國,死後猶願做厲鬼以襲擊賊寇,那是忠臣的道義啊!我願仰賴天之神靈、宗廟之福蔭,修整我的戈矛武器,隨從君王的義師,作為中興的前導,湔雪歷代受元人欺侮之恥,匡復高祖開疆拓土之基業,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後已」,這也是為人臣之義也!可惜呀!像我這種人,不管在何處,都將死而不得其所的了。倘若往昔讓我葬身於草莽荒野裡,我雖然一身浩然正氣,無所愧怍於心,然而也無法掩飾自己的過錯於君親面前,君親會如何看待我呢?想不到自己終於有機會返回吾國重整衣冠,重見日月,即使旦夕間面臨不測,可也得償「落葉歸根、安葬故鄉」的夙願了,我還有啥遺憾呢!我還有啥遺憾呢!
是年夏季五月,改元景炎,廬陵文天祥自己為詩集寫序,詩集名為《指南錄》。
【原文】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拜官)右丞相兼 樞密使(掌管全國軍政兵權),都督(統領)諸路軍馬。時北兵(指元兵)已迫修門(南宋首都臨安城門名)外,戰、守、遷皆不及施。縉紳、大夫、士萃(聚集)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會使轍(使者的車輪軸)交馳(指兩國使者往來不停),北邀當國者(元兵邀請南宋主持國政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減緩國禍)。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以外交言論勸退元朝)。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覘,窺刺),歸而求救國之策。於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士(宋官名,退職的宰相,多由皇帝授與此尊榮官職)行。
初至北營,抗辭(直言)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隨意輕視)吾國。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呂師孟,為宋兵部尚書,倡和議,於前一年出使元營乞和,造成宋朝形勢不利;賈餘慶,時繼文天祥為右丞相,文天祥奉使至元營,賈餘慶隨即呈獻降表至元營),予羈縻(被羈留)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呂師孟的叔父為呂文煥,守襄陽,以城降,元人任為參知政事)為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指元將唆都、忙古歹)名曰「館伴」(名義說是就館陪伴,實則監管),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未幾,賈餘慶等以祈請使(二月初,宋恭帝正式降元,派賈餘慶等人擔任祈請使,奉表往元京,以祈求保存宋朝社稷)詣北。北驅予並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文天祥未被列入祈請使,但仍被元兵脅迫北行)。予分當引決(自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
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得間(乘隙)奔真州(江蘇儀征縣),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國門;指防界守將;二閫,指當時南宋淮東、淮西兩路制置使),約以連兵大舉。中興機會,庶幾(希望)在此。留二日,維揚(指揚州)帥下逐客之令(駐揚州城淮東制置使李庭芝,懷疑文天祥已密降元朝,不肯收留及舉兵)。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窮餓無聊,追購(懸賞追捕)又急,天高地迥(遠),號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長江的沙洲),出北海(長江口東海的北方),然後渡揚子江(長江下游),入蘇州洋(上海東南方的海面),輾轉四明(今浙江鄞縣)、天台(今浙江天台縣),以至於永嘉(浙江永嘉;溫州)。
嗚呼!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詆(辱罵)大酋(元朝的將帥)當死;罵逆賊(指呂師孟叔侄)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穿越元兵船隊)十餘裡,為巡船所物色(根據通緝圖貌以盤查),幾從魚腹死(差點投水自殺);真州逐之城門外(指被李庭芝誤為元諜,而驅逐出境),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竟使遇哨(元人哨兵),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恐怕)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巡察)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幾乎受困而死);質明(天剛亮時),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救死;至高郵,制府檄(官方文書)下,幾以捕系(捕系)死(指李庭芝通令各地關守擒拿文天祥的文書);行城子河(在高郵東南),出入亂屍中(當時宋兵與元兵在城子河血戰,此役元兵大敗,積屍水邊),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至海陵(今江蘇泰縣),如高沙,常恐無辜死(常擔心又被懷疑為間諜而無辜遇害);道海安、如皋,凡三百裡,北與寇(元兵與盜匪)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當時文天祥變換姓名,被疑為元兵奸細,被盤查數日);以小舟涉鯨波(指海浪)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意度之外;不再多想)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生如日出日落,是人生必然的現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留北關外(指杭州城以北的元營),為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今江蘇吳縣)、毗陵(今江蘇武進),渡瓜州, 復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海陵)、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指福建福州),為一卷。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為?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餘fJ;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不敢以父母賜給的身體做危險的事)而死,有餘責。將請罪於君,君不許;請罪於母,母不許;請罪於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於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指歷代皇帝受元人欺侮之恥),復高祖(指開國君主趙匡胤)之業,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往昔),使予委骨於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無法自己掩飾過錯)於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使宋朝恢復其官職),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反葬故鄉),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是年夏五(夏季五月),改元景炎(宋端宗年號),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心得體會】
《指南錄》是南宋文天祥的詩集,共收錄四卷,約一百八十首詩作。文天祥在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出使元營議和,被羈留北去,及至京口,脫險南歸,在出生入死的艱難處境中,所寫下的詩作,以寄寓感懷及表明愛國的心志。其《揚子江詩》云:「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於是以《指南》為詩集名。作此序時,文天祥年四十一歲。
此文選自《文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除末段之外,敘述的都是作者在風雨飄搖、動盪不安的時局裡,歷盡艱險的流亡過程:三步一危、五步一難;每至一地,危機四伏;每踏一腳,險象環生;草叢屍堆裡打滾,惡浪狠賊中逃躲;真虧了他!
這些肉體上的折磨還不算,那心性上的觸及,更是難堪與尖銳:羈押扣留、隱忍隨行再亡命流離,導致被誤會降元、被認為奸細而遭驅逐拒納,因而追捕檄文下達,「為巡船所物色」……,也因此,在無可奈何中,放下生死,大澈大悟──「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
到底是文人,進士出身,患難中不忘「詩」、險境裡不廢「文」,於是有了紀錄遭遇的詩集《指南錄》;於是有了現今我們賞讀的這篇「後序」……。文天祥是文臣,卻在國勢益發不可收拾的亂世裡,領兵支援、組織義師抗元。當然屢吃敗仗,因為武事非他所擅;而天象的變化卻意味著宋祚的殞落,得改朝換代了!
這是歷史上,他所扮演的悲劇角色,演繹的是孤臣孽子的「忠貞志節」;力挽狂瀾的「大無畏精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氣概」!筆者一路譯成白話,一路淚眼婆娑,真不知他是我,亦我是他啊?誰知道哪?可當人人年華逝去時,都有這種感慨:「迷樣」大千,「如夢」人生,是這樣吧!
【作者】文天祥(西元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後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為南宋詩人、文臣兼武將,以忠烈名傳後世,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宋亡後,元世祖愛其才,曾親勸其降,文天祥堅貞不屈。終被元朝所殺。執刑時,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就義。死時年僅四十七歲。其詩文收為《文文山先生全集》。
文史漫談:天地有正氣 一硯伴三雄
文: 唐風 整理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二月十日】《清人筆記》有這樣一段記載:一個清代文人買到一方岳飛使用過的硯台,上面寫有岳飛的硯銘:持堅守白,不磷不緇。這八個字義出自《論語•陽貨》,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不是說堅硬嗎,再磨礪也不會變薄;不是說潔白嗎,再污染也不會變黑。」意思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因環境而改變自己的節操。這句硯銘是岳飛的志向,更是他一生的寫照。
岳飛自少時就勤奮好學,熟讀《春秋》、《孫子兵法》,立報國之志。十九歲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行時,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
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宋王朝滅亡,趙構建立南宋王朝,一心收復失地以雪靖康之恥的岳飛上書高宗,卻因主戰而被革職。1130年,岳飛在牛頭山設伏,大敗金將兀術,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之後,岳飛升任通州鎮撫使,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驍勇善戰的抗金勁旅「岳家軍」。
紹興九年,高宗、秦檜與金議和,岳飛上表堅決反對。次年,兀術進兵河南。岳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破金軍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乘勝進佔朱仙鎮。金士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岳軍難」 的哀嘆。
正當岳飛行將渡河時,高宗、秦檜詔令各路宋軍回師。岳家軍孤軍難支被迫撤退,恢復中原的計劃功敗垂成。1141年岳飛被解除兵權,12月29日,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一同遇難。宋孝宗繼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淳熙五年(1178年),謚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謚忠武。
岳飛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慷慨激昂,一片浩氣忠魂沛然其間: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死後,這方硯台輾轉到了謝枋得的手裏。謝枋得是江西信州弋陽人。公元1256年,三十歲的謝枋得與文天祥同科考取進士。
公元1258年,蒙古軍大舉攻宋,謝枋得被朝廷任為禮兵部架閣,負責招募民兵,籌集軍餉,保衛饒、信、撫三州。謝枋得變賣家產,八方奔走,共招募民兵一萬多人。當時的丞相兼樞密使叫賈似道,他奉行投降政策,謝枋得極為憤慨,以賈似道政事為題,言「兵必至,國必亡」。指出賈似道「竊政柄,害忠良,誤國毒民」,為此而被貶官,謫居興國軍。
公元1271年,蒙古改國號為元。1275年,元將伯顏率元兵大舉攻宋。在此國家存亡關頭,謝枋得又挺身出來組織抗戰。朝廷先後任他為江東提刑、江西招渝使等職,防守信州。謝枋得親自率兵與元軍展開血戰,終因孤軍無援而失敗。
元朝統一中國後,開始拉攏漢族士大夫,由於謝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來誘降,都被他嚴詞拒絕,並寫《卻聘書》:「人莫不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決不失志。」
公元1288年冬天,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奉元帝之命,強迫謝枋得北上大都。謝枋得用絕食表示抗拒,5天後,謝枋得終於以死殉國,時年64歲。
在《別二子及良友》一詩中,謝枋得以雪中松柏比喻自己獨立不移的氣節。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綱常在此行。
天下久無龔勝潔,人間何獨伯夷清。
義高便覺生堪捨,禮重方知死甚輕。
南八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謝枋得生前,把那方珍貴的硯台,送給好友文天祥,文天祥得到這塊硯台後,又在上邊刻下了自己的硯銘: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自幼仰慕先賢,以忠臣良將為榜樣。二十一歲即考中狀元。在殿試中,他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宋理宗親拔為第一。
1275年正月,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開赴臨安。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終因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左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文天祥據理力爭,不幸被捕。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但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在得到當地義士相救脫險後,他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
1278冬,文天祥兵敗後被俘。元世祖忽必烈愛其才,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進行勸降,被文天祥怒罵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元朝丞相孛羅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昂然不跪,毫不畏懼。元世祖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但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回答說:「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無奈下令處死文天祥,乃從容就義,年47歲。
元軍張弘范曾經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寫下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這就是流芳千古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週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方硯台見證了三位氣壯山河的英雄。「磨而不磷,涅而不緇」,真正堅強的意志、高潔的情操,決不會被強暴改變、被污濁染黑。
「病毒實際上是一種載有精神道德方面信息的生物,而只有它的一小部分才是我們了解的生物的方面,所以現代的醫學只是在試圖治療病毒生物的一面,而不是清除病毒的根本。」 他通過對於艾滋病、肝炎包括SARS等病毒的產生、傳染方式的研究發現,病毒總是能夠在本來健康的身體上自主的產生、發展。而被感染的人很多都是沒有接觸過感染源的。
這位社會生態學者得出的研究結果是:任何疾病都是患者在精神道德方面潰敗的結果,其次才是患者機體外殼的損傷。如果人的機體和精神道德都是健康的,總是發出正的「有形體」,那麼病毒來到的時候,就會被粉碎掉,從而使人能夠保持健康。但總是發出不正的「思維有形體」的人,即使只是有病毒攜帶者從他身邊走過,或是只是注意到了他,就可以通過他的不正的大腦輻射,從而產生對病毒的「偶然捕獲」。
作者談到:「人的大腦在活動時可以產生一個『有形體』,而這個思維有形體卻有正與不正的善惡之分。」
-------------
從《SARS——遠遠不僅是病毒》說起 | 大紀元 https://bit.ly/3eT8uVs
【大紀元2020年03月07日訊】二零零三年就在薩斯在中國橫行的時候,俄羅斯《生命與安全》雜誌在二零零三年第三期上刊登了一篇《SARS——遠遠不僅是病毒》的文章。作者名叫固班諾夫·B.B.,是俄羅斯社會生態學國際研究院的學者。
這位學者通過一系列試驗和實踐,得出了獨特的科學結論:「病毒實際上是一種載有精神道德方面信息的生物,而只有它的一小部分才是我們了解的生物的方面,所以現代的醫學只是在試圖治療病毒生物的一面,而不是清除病毒的根本。」 他通過對於艾滋病、肝炎包括SARS等病毒的產生、傳染方式的研究發現,病毒總是能夠在本來健康的身體上自主的產生、發展。而被感染的人很多都是沒有接觸過感染源的。
這位社會生態學者得出的研究結果是:任何疾病都是患者在精神道德方面潰敗的結果,其次才是患者機體外殼的損傷。如果人的機體和精神道德都是健康的,總是發出正的「有形體」,那麼病毒來到的時候,就會被粉碎掉,從而使人能夠保持健康。但總是發出不正的「思維有形體」的人,即使只是有病毒攜帶者從他身邊走過,或是只是注意到了他,就可以通過他的不正的大腦輻射,從而產生對病毒的「偶然捕獲」。
作者談到:「人的大腦在活動時可以產生一個『有形體』,而這個思維有形體卻有正與不正的善惡之分。」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中共官方一直宣稱疫情可防可控,但實際情況是,目前已知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數早已超越當年的薩斯(SARS)。疫情已在全中國以及全球60多個國家擴散。世界衛生組織顧問朗吉尼(Ira Longini)警告說,情況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最終可能會被感染。儘管中國有超過80個城市實施封閉式管理,採取封城、封村、封戶,但是這種極端做法能阻止病毒蔓延嗎?朗吉尼表示,隔離措施可以減慢病毒傳播速度,「並不能阻止這種病毒。」
人們的恐慌似乎比新冠肺炎本身傳播的還要快。儘管目前對新冠肺炎的診斷似乎有些進展,但是對付新冠肺炎用的最普遍的方法還是最殘酷的也是最無奈的武器——隔離。而隔離本身就會加重心理壓力和焦慮,有可能會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對非隔離人群也將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威懾。
眾所周知,心理壓力會影響免疫功能,可以肯定地說,心理壓力一定會加劇包括新冠肺炎這樣的高度傳染病在內的各種疾病對人體的影響。心理因素一直與免疫系統的許多功能相關,會影響發病和傷口的癒合,以及個人對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等等。生活中的壓力和心理的壓力(一些觀念和負面心理情結)常常會增加個體對致病體的敏感性,其中包括呼吸系統的感染。
那麼為什麼誠心敬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就能不害怕新冠肺炎呢?因為法輪大法是佛家上乘修煉功法,「真善忍好」這些名字的本身就包含著「正」的因素,特別是在當今中共還在肆意迫害法輪大法之時,有人敢於認同它,那麼他的心就是「正」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能分明正邪善惡之人,這本身就會在自己的思想意識中發出純正的「思維有形體」來,那麼邪的東西也就無從干擾了。
所有把「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這九字真言記在心裡的老百姓,都不會害怕新冠肺炎,也不會害怕災難。法輪功師父李洪志先生在其著作《轉法輪》一書中明示:「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九字真言強大、正面的精神作用會讓人擁有身心健康的美好未來。從《SARS——遠遠不僅是病毒》說起 | 大紀元 https://bit.ly/3eT8uVs
正氣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https://bit.ly/31r1wSX
《正氣歌》是南宋末代宰相文天祥所作的詞,創作於元大都( 今北京)的監獄中。景炎三年(1279年)陰曆十月一日,文天祥絕食八日未死,被押送抵達大都,安置在館驛。十月初五日被關進兵馬司牢房,與宋右丞相賴旦臣同囚。文天祥在大都監獄中度過了三年,與賴旦臣常被忽必烈傳召上殿,就中華道統存續問題與忽必烈、喇嘛國師八思巴開始四人精彩激烈文化辯論近三年;終讓二人開始佩服中華道統文化之博大精深,遂改採行漢化政策。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其中《正氣歌》這首不朽名作是在獄中寫出的。開卷點出獄中有「水、土、日、火、米、人、穢」七氣,而文天祥說要「以一正氣而敵七氣」,歌中吟道:「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乃千古絕唱。
正氣歌 -文天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4uZ3bL
岳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aYzPnp
文天祥《正氣歌》原文及注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1rbbc7
正氣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4uZ3bL
正氣歌-宋/文天祥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22453387859386/permalink/511741802836287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