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古蹟是中國浙江紹興的重要文化古蹟和旅遊勝地,位於紹興城區西南13公里的蘭渚山麓,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的園林住所,是一座晉代園林。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郡守沈啟重建,其後幾經改建,於1980年修復成明清園林的風格。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王獻之等40多位名士在此舉辦修禊集會,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
蘭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bWvLoq
主要景點
蘭亭御題碑,書「蘭亭」二字,為康熙所題。御題碑在文革時受到破壞,但後來得到復修,所以題碑有部分殘缺。
鵝池,相傳為王羲之養鵝的地方,池旁豎立刻「鵝池」二字石碑,相傳為王羲之父子合寫而成,但二字卻宛如渾然天成,絲毫沒有兩人所寫的筆意。
流觴亭,前為一條曲折的小溪,傳當年王羲之就是在溪旁以獨有的「曲水流觴」的方式與眾友飲酒賦詩,為蘭亭集會,並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書作《蘭亭序》。
康乾御題碑,該碑為海內外僅有的在陰陽兩面分別刻有乾隆和康熙御題字的石碑。
右軍祠,內有一泓墨池,傳因當年王羲之習書後在此洗筆,年長日久致使池水盡黑。祠內大廳供奉王羲之像並陳列各種版本的《蘭亭序》,當為歷次晉聖活動的主要場所。
蘭亭書法博物館,內陳列名家書法作品。
碑刻
紹興蘭亭古蹟公園除有與王羲之有關的文物及仿古建築外,尚保存多種珍貴碑刻,包括;
宋仁宗臨蘭亭序碑
宋朱熹蘭亭序碑
元趙孟頫臨蘭亭序碑
明王鐸(1592年-1652年)臨蘭亭序碑
清康熙帝御筆蘭亭集序碑
清乾隆帝御筆隆蘭亭序帖
清鄭板橋臨蘭亭序碑
沈尹默臨蘭亭序碑
蘭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bWvLoq
榮焉恥焉——浙江紹興蘭亭印象。
荣焉耻焉——浙江绍兴兰亭印象 - 知乎 https://bit.ly/3kdlCGA
看到"蘭亭"指示牌。 "蘭亭",說是漢時蘭渚山下建的驛亭,也有說是春秋時越王勾踐曾植蘭於此。 但我知道,其名之盛,全在於東晉王羲之呼朋喚友酒酣耳熱之際寫的那幅《蘭亭序》。 否則,今日蘭亭恐怕泯然於蘭渚山下矣。
晉以後,蘭亭,便通過王羲之統一了文人墨客們的審美眼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這裏的風光確實不差。 因限速車子開得不快,右側連綿山巒如黛,公路在平坦而狹長的田野上伸向遠方,便不自覺地想像,過去策馬或者是駕著牛車、驢車在這驛道上跑著的情形,累了倦了,蘭 亭亭在望,然後歇歇腳——如果是出城遠行,就在這裡回望一眼紹興,悵然輕嘆一二何日是歸期;如果是入城歸來,就在這裡遙望一眼紹興,舒緩一二"近鄉情更怯"。
蘭亭,本該屬於離愁歸緒的旅人,偏偏成了文人雅士的"聖地"。
當然,王羲之所說的"會稽山陰"的蘭亭確切在哪裡,在專家學者那裡是有爭論的。 歷史如煙,這對於諾大的中國自然再平常不過。 連誰是正統的炎帝陵所在地,湘、鄂、豫幾省都爭吵得不可開交呢? 有時候,謎,就是趣味,也是美。
這個蘭亭由明嘉靖郡守沈啟所重建,後來幾經劫難,尤其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一劫最懸,但終未盡死。 八十年代重新修繕成現在這樣的一座園林。
與其他大城市中的名園的宏大、奢華、考究不同,這園林規模不大,有著濃濃的鄉間小墅的
氣息。 走進園內,四周淺溪淙淙,幽靜簡樸。
蘭亭碑是蘭亭之寶。 碑上的"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所書。 在眾所周知的那場文化浩劫里,碑被打了雞血的青年小將們砸成四塊。 雖然試圖修復,但終究康熙帝不能複生,永遠落得個"蘭"字缺尾,"亭"字缺頭了,象一個大疤痕立在這裡。 這塊碑的警示、反思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已經遠超歷史文物本身。 繞過碑亭,腦海裡久久抹不去的是掄著大錘砸的形態。
我們恐怕不能簡單諉過於前人,扪心自問,假設置身於當日,自己能不被狂熱、愚昧與盲從而裹挾么?! 至少,這碑亭仍象一根過了火的木炭殘存在這裡,而在歷史的灰燼里,又有多少盡毀而今天不可知了呢? 今天,我們就沒有以各種形式而繼續毀著嗎?
三迴兩轉,很快看到了"鵝池"。 池邊建有一個石質三角亭"鵝池碑亭",碑上大書"鵝池"二字,相傳"鵝"字是王羲之所寫,"池"字是王獻之所寫,所以該碑又被為"父子碑"。 我是個"書法盲",字的好壞是說不上來的。 想著這是書聖父子的字,哪敢不跟著喊一聲:好字! 但鵝池裡也養著幾隻鵝,可是沒有養鵝人王羲之,總覺得有點唐突牽強。
"曲水流觞"是蘭亭非常著名的景點。 一條"之"字形的曲水,中間有一塊木化石,上面刻著"曲水流觴"四字。 毫無疑問,這裡參照的是那個非常著名的典故——永和九年,農曆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了共計42位官人士子在蘭亭聚會。 武將相逢比的是武功,文人相聚則少不了展示才華。 於是,他們便在酒杯裡倒上酒讓它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來,如果漂到誰面前停住了,誰就要飲酒作詩,作不出的則罰酒三觥。 活動中共有11個人各成詩兩首,15個人各成詩1首,16個人因沒有作出詩而罰了酒,總共成詩37首,彙集成冊稱之為《蘭亭集》,然後推王羲之為之作序。 王羲之作為主人,在一干人眾的吆喝、起哄之下,估計還少不了恭維、馬屁聲,興致必定盎然,加上酒正酣,身心俱極佳有如神助,展開蠶繭紙,提起老鼠須筆,文思泉湧,一氣呵成《蘭亭序》——這便是"天下第一行書"的問世。 因事先沒有草稿,等到酒醒心緒平靜后,王羲之發現行文尚有一些細微瑕疵,比如遺漏乃至錯別字等,試圖重新"誊寫"一幅正式的,但當時的熱烈氛圍不再,即使重寫了百十遍,無論如何再也寫不出"草稿"的神韻了,懊惱之下,只能在原稿上補上字或者做些細小塗抹改動。 所以,諸多摹本上均可看到這些痕跡。
現在到訪的很多遊客自然要仿效一下"曲水流觴"。 據說,農曆三月初三是蘭亭書法節,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行書法盛會。 但我好奇,今日與會的名家們又會是怎樣的玩法? 能詩否? 能飲乎?
不遠處,就是"御碑"亭。 "御碑"為清朝原碑,已有300多年歷史。 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臨寫的《蘭亭序》全文,書風秀美,雍容華貴;碑的背面則是乾隆皇帝1751年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蘭亭即事詩》,書法飄逸,對蘭亭的仰慕之情溢於言表。 祖孫兩代皇帝同書一碑,既如蔚然文化大家琴瑟相和,又如天下江山知音晤對,無論如何是當得起一份歷史的敬重的。 兩帝文治武功,隔輩接續開創"康乾盛世",成就了中華民族在清代三百年中最為舒暢的一段時光,我相信這也決非偶然。 這碑也應該是蘭亭的鎮園之寶。 突然想起「帝王」作家二月河描寫的有關情節——康熙為傳位給哪一位皇子而舉棋不定時,看到了聰敏的弘曆,因而下決心選擇了弘曆的父親雍正,即乾隆的父親——不知道二月河在小說中的描寫是否有歷史考證,但我信然,以康熙的雄才大略,考慮當下的同時,眼光也會盯著江山永固的未來。
沒有想到,這"御碑"也是個倖存者。 導遊介紹說,文革時,紅衛兵要來砸碑,駐紮在蘭亭的血吸蟲防治所的醫生們得到消息之後,連夜在碑上塗上石灰,再用紅漆正面寫上毛主席的《送瘟神》詩詞,背面寫上語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 "
於是,這碑得以躲過一劫。
真應該在這裡給也立一塊碑,為那些醫務工作者的智慧、勇氣! 這也再次說明,吳越之地文化土壤的深厚,即使在狂躁的時代,一些看似普普通通的人,同樣具有非凡的見識和不被完全裹挾的獨立精神。
園林內還有一座建於康熙年間的王右軍祠。 這祠白牆青瓦,四面臨水,進入祠內便見清池一方,池中有墨華亭,亭旁連橋,四周環廊,整個建築"山水廊橋亭"於一體,頗具匠心。 祠內陳列王羲之像,以及比較珍貴的幾個摹本。 兩側迴廊是歷代名家臨寫的《蘭亭序》刻石。 有人用兩句詩來形容右軍祠全貌:山水廊橋亭,天地日月星;唐宋元明清,正草篆隸行。
輾轉祠內,突然想,蘭亭盛於清代,恐怕與康、乾二帝擅書有著很大
關係。 歷史並不如煙,幾千年來,一流的文化大家、三流君王者眾,但如康、乾二位文治武功均一流寥寥。 當然,從韶山衝走出去的那位,詩文、書法,以及戰略、政治均大開大合,不走尋常路自成一體,則是罕見了。
《蘭亭序》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但很遺憾,真跡不知所
終。 關於其去向,有很多說法。 王羲之酒醒後寫了數十百通,均不如原作,因此作為"最得意書"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出家為僧,身後無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對《蘭亭序》這一真跡多次重金索求一直未果,後引出一段騙取《蘭亭序》,以及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當然,各種典籍還有些關於其下落的其他記載,不一而足,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現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就是唐太宗命馮承素鉤摹本,由於摹本上有唐代"神龍"小印,所以將其定名為神龍本《蘭亭序》,以區別於其他的唐摹本。 此本曾先後被宋高宗、清乾隆收入到御府。 一個摹本尚且如此,可見其真本該當如何了。
只是,天縱英明貴為天子如李世民,終究也勘不破一"貪"
字。 真跡如果安然置於他的陵墓中,總有一天會重見天日,尚無多話可說。 否則,難逃毀民族瑰寶之罪了。 王羲之恐怕萬萬想不到,他的一場遊戲一幅字,迷亂了世間人。
在蘭亭看很多摹本,乃至康、乾二帝手跡,一字字、一幅幅,我等書法盲均能感覺舒服、舒心,說到底,藝術的極致仍在於雅俗共賞,可以變化無窮,但不故弄玄虛,讓內行可以看出門道,外行也能感受到藝術之美。 而現在不乏所謂大家,或故作高深讓人無法辨認所作為何,或與鬼畫桃符並無二致。
蘭亭畢竟只是一眾高官才子們酒足飯飽後的嬉戲之地,雖然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備受推崇,但不是中華民族興衰成敗進程中特別重要的歷史遺存。 其中的興與毀,榮與恥,倒是需要從文化傳承層面去反思、警醒
荣焉耻焉——浙江绍兴兰亭印象 - 知乎 https://bit.ly/3kdlCGA
浙江紹興蘭亭 -- 歷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
遊杭州,特地抽出一日紹興遊,目的是看看魯迅筆下的咸亨酒店,及有名的紹興酒。但是到了紹興,才知道沈園竟然在紹興,有意外的感覺。但是更意外的有機會還参訪了--浙江紹興蘭亭 ,歷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
蘭亭位於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這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西元l548年)郡守沈啟重建,幾經反復,於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蘭亭佈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鵝池用地規劃優美而富變化,四周綠意盎然,池內常見鵝只成群,悠遊自在。鵝池亭為一三角亭,內有一石碑,上刻“鵝池”二字,“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池”字則是其子王獻之補寫。一碑二字,父子合璧,鄉人傳為美談。流觴亭就是王羲之與友人吟詠作詩,完成《蘭亭集序》的地方。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41人,為過“修禊日”宴集於此,列坐於曲水兩側,將酒觴置於清流之上,飄流至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三觴。這次聚會有26人作詩37首。王羲之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蘭亭也因此成為歷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和江南著名園林。
小蘭亭為一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御筆“蘭亭”二大字的石碑。流觴亭北方有可視為蘭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禦碑亭”,建於高一層的石臺上,亭內禦碑高3丈、寬1丈,正面刻有康熙臨摹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親筆詩文:《蘭亭即事》七律詩。亭後有稍微高起的山岡,借景十分優美。
園內東北有安置王羲之像之祠堂“右軍祠”,內有一幅王羲之愛鵝構想圖,其南有以回廊圍繞的方形“墨華池”與墨華亭,周圍回廊墻上鑲有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名家所書《蘭亭集序》之石刻。
在古蘭亭的茂林修竹中,建有“蘭亭書法博物館”。該館佔地十餘畝,其建築風格和色彩,能與蘭亭古建築容為一體。館內除收藏和展出古今書法精品外,還設有書藝交流廳,並定期每年在清明節舉辦書法大會,仿傚古人曲水流觴雅事。浙江紹興蘭亭 -- 歷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 - 胡氏家族生活雜記 - 新浪部落 https://bit.ly/33qlc94
[浙江旅遊]:蘭亭~是中國浙江紹興的重要文化古跡和旅遊勝地@台鈴(dhlee0501)趴趴照|PChome 個人新聞台 https://bit.ly/32q6EXH
紹興蘭亭風景區
蘭亭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這一帶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郡守沈啟重建,幾經反覆,於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另有化妝品牌「蘭亭」。
蘭亭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鵝池用地規劃優美而富變化,四周綠意盎然,池內常見鵝只成群,悠遊自在。
小蘭亭為一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御筆「蘭亭」二大字的石碑。流觴亭北方有可視為蘭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於高一層的石台上,亭內御碑高3丈、寬1丈,正面刻有康熙臨摹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親筆詩文:《蘭亭即事》七律詩。
鵝池是蘭亭的第一個景點。池水清碧,白鵝戲水,訴說著王羲之愛鵝、養鵝、書鵝的傳說。池邊立石質三角亭「鵝池碑亭」。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間建,上書「鵝池」二字,相傳「鵝」字為王羲之所書、「池」字王獻之所書,父子合璧,成為千古佳話,被人稱為「父子碑」。
蘭亭碑亭是蘭亭的標誌性建築,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首,建於清康熙年間。碑上的「蘭亭」兩字,為康熙皇帝御筆所書。文革時期此碑被紅衛兵砸成四塊,後於80年修復,但已留下了「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的遺憾。許多民眾都喜歡用手去摸這塊殘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所以又稱「君民碑」。
「曲水流觴」是蘭亭非常著名的景點。流觴亭前,一條「之」字形的曲水,中間有一塊木化石,上面刻著「曲水流觴」4個字。顯現了王羲之《蘭亭集序》所描繪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流觴亭」為紀念「曲水流觴」活動而修建,亭上匾額「流觴亭」三個大字為光緒江夏太守李樹堂題。旁邊對聯「此地似曾游,想當年列坐流觴未嘗無我;仙緣難逆料,問異日重來修禊能否逢君」是由徐生翁撰句,蘭亭書會會長沈定庵先生所寫。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v8zaqy2.html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釋義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我被貶到嶺南之外,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此刻我渡過漢江要回家鄉去,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的情況。 https://bit.ly/3oNVMA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