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文化不過長江>黃河流域被認為華夏文明的中心。而三千年前的江南地區缺乏史料記載,一直被認為是未開化的“荒蠻腹地”。而江西大洋洲商朝大墓的發掘,則改寫了這個傳統認知-1989年9月江西吉安市新幹縣大洋洲鄉經發掘該墓為商代大墓內有一棺一椁,墓中共出土精美的商代文物1500餘件,包括青銅器486件玉器754件,陶器356件還有骨器5件,其中的數十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大洋洲文物中以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數量多造型奇紋飾美鑄造精世所罕見,包括禮器食器酒器兵器用器農具等。
商代遺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達觀台北數位博物館 | Facebook https://bit.ly/3kaYkkS
宋磁。 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 https://bit.ly/35vdj4M
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 https://bit.ly/35vdj4M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發掘了一座商代大墓,有一棺一槨,槨室東西長8.22米,兩端有 2層台。 墓內隨葬品非常豐富,其中青銅器數量最多,達 480餘件,是江南地區商代青銅器的一次重大發現。
大洋洲墓所出青銅器,工藝精美,品種繁多。 粗略加以分類,禮器中的食器有鼎、鬲、黎可發展、簋、豆、匕等,酒器有黎檢、精靈、壺、瓚、勺等,樂器有的東西、大铙,兵器有胄、鉞、戈、戟、矛、長刀、短劍、鏃等,用器有杖首、炭箕、廚刀等,工具有斧、鑽、鑿、刻刀等,農具有具有具有具有、臿、犁、鐮等。 此外還有若干飾件和用途有待研究的雜器。
大洋洲墓的青銅器許多與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類似。 但用中原的標準來觀察,又有不少明顯的地方特色。 例如,在禮器的組合上,缺少了尊、個人的網路、爵、角、斝等常見的酒器。 即使是形制和中原類同的器物,不少也有特別的裝飾或花紋,如器耳上多附加虎、鹿一類動物形飾,紋飾間多有"燕尾"形的索紋、闊口的牛首紋等。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以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這是目前在同一遺跡單位內出土商代青銅器最多的一次,是繼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之後又一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向人們提出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商代青銅文化源於中原,當時廣袤的江南地區尚屬荒蠻之地。 然而,20世紀70年代初期贛江中游樟樹市吳城商代遺址的發現,撩開了"南蠻之地"的神秘面紗。 著名的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感歎道:「殷墟文化過長江,江南又一春」。。 而1989年距離吳城遺址20公里遠的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發現,可以說是錦上添花,三千多年前贛鄱大地先進文化的芳香撲面而來,我們不僅可以從中感受到中原商代文化的氣息,又能體會到濃烈土著文化的味道。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牛角獸面紋立鳥青銅代表大會表示。商代。
此司法部時代早,且為科學出土,為確立這裏選取起源於南方之說提供了依據。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雙系帶代表大會青銅钺 商代。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短銅矛 商代。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短柄翹首青銅刀 商代。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獸面紋柱足圓鼎 商代。
通高70.斜折沿,口斂,方唇,梯形立耳,耳外側有凹槽,深腹,腹壁較直,圓底近品個,柱足中空,填滿泥芯,足底微鼓。 腹壁上部飾三組獸面紋帶。 獸面紋展體式,圓乳釘突目,低鼻,每組間以兩組勾戟狀扉棱間隔,單尾上卷。 足根外側飾外卷角省體式獸面紋,"臣"字目,勾戟狀扉棱在一條直線上。
獸面紋是動物頭部正面的形象,其基本構圖是有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中間有一條鼻樑,咧口、獠牙,額頂有一對觝角。 獸的軀幹向兩側展開,下有尖銳的爪子。 獸面紋有各種幻想的動物組成,按照線條構圖的名稱,將獸面紋分為外捲角、內捲角、分枝角、曲折角、長頸鹿角和牛角等樣式。 獸面紋的雙眼都作橫置的"臣"字形。 獸面紋的鼻樑通常中間隆起,其延長部分出於額頂,把獸面分成兩部分。 獸面紋中的口是象徵性的,特徵不是十分明顯。 獸面紋所附的體軀也有區別,有軀幹向兩側展開式,有軀幹作分離狀態的分解式,也有僅存獸面沒有軀幹的省略式。 獸面紋軀幹的脊背上飾以一長列豎立的羽毛狀條紋,稱為羽脊。 獸面紋是以獸頭為主體,其構圖較複雜,在兩側還往往配置龍紋或鳥紋。 總之,獸面紋圖案表現的應是自然界找不到的怪獸,它那猙獰的面容,常常會喚起人們沉重、壓抑、神秘和恐怖的感覺。 以獸面紋為青銅器的主題紋樣,可令禮器增添神秘而令人畏懼之感,體現出禮器主人具有令人震顫的權威,那可能是商王貴族所希望達到的藝術效果,也是獸面紋日趨流行的原因。 獸面紋是動物紋構圖最原始的一種形式,在商周青銅器紋飾中,所佔數量很大,是二里岡文化期至西周早期盛行的主要紋飾,常飾於器物的腹、頸下,作為器物的主題紋飾,在其衰落後,一般出現於器物的耳、足部。 該鼎的腹部和足部均飾有獸面紋,使人在視覺上感到紋樣與造型互相協調、對稱,增加了器物的穩定美感。
2釐米。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獸面紋青銅胄 商代。
高18.7釐米,口徑21×18.6釐米
江西省博物館
藏 圓頂帽形,中空。 正面高浮雕獸面紋,粗大單角外卷,長方圓目橫置,卷雲狀耳豎立,內捲鼻口居中。 邊沿增厚一周,前面開口收進,如獸面之口。 自前至后正中凸脊,頂上伸出一截小圓管,用以安插纓飾。 側邊各有一小孔,以穿繩系胄固於頜下。 頂側獸角旁各有一小洞,用作透氣。
胄是作戰時防護頭頸部的用具。 此胄鑄造精緻,表面光整,壁厚僅0.3釐米,戴之並不顯笨重之感,乃兵器中之珍品。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玉矛 商代。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菱紋有闌玉戈 商代。
通常46.5釐米。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獸面紋青銅溫鼎 商代。
通高27、口部長21.4、口部寬18、足高8釐米,重4.5千克。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腹部各面飾有上下二層環柱角展體獸面紋,兩旁縱向共目夔紋。 紋飾線條寬平,圖案簡明,一側寬面橫開一口,口前置門,門可上下轉動啟合. 還設置了用來固定閉門的插銷。 外底之上5.5釐米處的腹腔設有內底,內外底間形成夾層,起著爐灶的作用,在夾層裡放上炭火,加熱的溫度雖不及柴火燃燒之高。 便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溫不冷,美味飄香。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獸面紋虎耳扁形虎足方鼎 商代。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一
通高39.5釐米,口橫28.7釐米,口縱24.2釐米。
江西省博物館藏。
斜折沿,盤口,方唇,雙環狀立耳,耳上各卧一虎。 長方形腹,直壁下收。 圓柱足中空。 口沿飾一周燕尾紋,腹壁四面滿布紋飾:四周邊均飾連珠紋,中飾獸面紋,分上、中、下三層,上層以凸扉棱為鼻,中層以細棱為鼻,下層低鼻。 足飾外捲角獸面紋,高扉棱鼻,足下部有凸弦紋。 整個器物紋飾華麗。 此鼎先鑄腹壁的四條鏤空扉棱,再與鼎腹鑄接。 耳頂的虎形附件後鑄,是鼎腹成形後鑄接於鼎耳的。 扉棱從接榫處澆注,鼎腹從足端倒立澆鑄。 扉棱對開分型,由2塊對稱的泥范組成鑄型。 鼎腹沿四角分型,由4塊側范、1塊底范和1塊腹芯組成鑄型。 腹芯自帶鼎耳內芯,並與足內芯合為一體。 鼎底部可見4塊銅芯撐,芯撐較大,以帶花紋的舊銅片做成。 整個器物鑄工精緻。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獸面紋雙耳青銅簋 商代。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獸面魚紋鬲形青銅鼎 商代。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獸面紋分檔圓肩青銅鬲 商代。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獸面紋青銅豆 商代。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雙面神人青銅頭像 商代 國寶級文物。
通高53釐米、面寬14.5×22.0釐米、釐米徑4.5×5.0公分、管徑6.0
公分中空扁體,兩面對稱。 人首造型,面呈倒置等腰梯形,額寬,頂圓,邊直,頜方。 眼眶窩凹,眼球突出,內開大孔。 鼻樑修長,翼肥蒜狀,兩孔較小。 嘴張齒露,中牙鏟形,側牙鉤卷。 上豎方管,下接圓方稱,旁安二耳,頂插雙角。
頂上圓管插羽冠,下部方棟方稱安裝木柄,管面上存在。 上管圓、下彩色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圓地方的理念正合,暗寓著其貫通天地之功能。 商代巫風盛熾。 巫師的職責乃貫通天地,上天見神,使神降地。 此頭像前後兩面完全對稱,一幅神秘詭異、威嚴懾人的面容,其半人半神的形象與通行於人神之間的巫師身份相符。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獸[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紋虎耳虎形扁足鼎 商代。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通高44.5釐米,重13.1千克。
商獸面紋虎耳虎形扁足鼎通高44.5釐米,重13.1千克。 其鼎腹由三組獸面紋相連而成。 獸面紋高扉棱鼻,乳丁突出,尾上卷。 耳外側二條展體龍紋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靜臥狀,四肢曲伏,尾垂端卷。 該器虎頭碩大,口嘴大張,三角利齒,雙目浮凸,大耳聳出;扁足虎形,口嘴張開,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內側四肢較為形象,背上和尾部變形,頭出角,背生戟,尾捲曲,身飾雷紋,尾布鱗片。
商獸面紋虎耳虎形扁足青銅鼎一改鼎足或圓柱、或圓錐狀的常形,採用了獨特的扁足,表現為稍有變形的虎。 耳上雙虎形象寫實,與虎足呼應。 該虎裝飾的青銅鼎為江西所獨有,虎成為商代江西土著青銅文化的標誌,表現了當地獨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認為該地區可能是甲骨文中記載的「虎方」國。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商代立鹿四足青銅ster ——"代謝王"面世 商代 國寶級文物。
通高105.0釐米、鬲高39.5釐米、甑口徑61.2釐米,重78.5千克
1989年新幹縣大洋洲
出土 騎車,蒸煮器,由上部甑(zèng,音贈)和下部鬲(lì,音歷)組成。 甑中置箅,盛放食物,鬲內裝水,器下燒火,蒸煮食物。 此命名甑、鬲連體,束腰分界,內箅不存。 兩隻立耳上各站一鹿,給器物增添了靈氣與美感。 甑腹上部飾四組展體的環柱角獸面紋,鬲足袋面滿飾浮雕的牛角獸面紋。 裡奇體形制巨大,棄常見三足樣式而採用四足,穩定性好,氣勢雄渾,奇美詭異,有"不離不棄王"之譽。 除耳上立鹿外,整器一次渾鑄成形,體現了青銅范鑄工藝的傑出成就。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转载]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之二
獸面紋羊首青銅代表大會。
通高60.5厘米,重35.5千克
此傢產鑄工精緻,氣魄宏大,腹部高浮雕獸面紋,肩部四組獸面紋,間置高浮雕羊首,突出於肩外。 羊首大角外卷,臣字突目,扉棱長鼻,螺旋狀的凸鼻孔。 腹部四組高浮雕獸面紋,曲折角、寬鼻棱、雙圓目和分解肢體。 青銅也許是一種大型盛酒器,用於重大的祭祀和宴饗場合。達觀台北數位博物館 | Facebook https://bit.ly/3kaYkkS
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 https://bit.ly/35vdj4M
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
1989年9月江西吉安市新幹縣大洋洲鄉經發掘該墓為商代大墓內有一棺一椁,墓中共出土精美的商代文物1500餘件,包括青銅器486件玉器754件,陶器356件還有骨器5件,其中的數十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大洋洲文物中以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數量多造型奇紋飾美鑄造精世所罕見,包括禮器食器酒器兵器用器農具等。
一舉改寫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江南歷史證明了三千多年前的贛江/鄱陽湖流域,這批青銅器都是珍寶中的精品,這樣的精品是能懾人心魄的。
大洋洲墓所出青銅器,工藝精美,品種繁多。粗略加以分類,禮器中的食器有鼎、鬲、甗、簋、豆、匕等,酒器有罍、瓿、卣、壺、瓚、勺等,樂器有鎛、大鐃,兵器有胄、鉞、戈、戟、矛、長刀、短劍、鏃等,用器有杖首、炭箕、廚刀等,工具有斧、鑽、鑿、刻刀等,農具有耜、臿、犁、鐮等。此外還有若干飾件和用途有待研究的雜器。青銅器中還有不少大型器物,例如大方鼎通高97釐米,重49.2千克,形制宏偉,大甗通高110釐米,重78千克。
顛覆歷史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掌握了高超的青銅器鑄造科技,商都殷墟也發掘出了一批國寶級青銅器。因而,黃河流域被認為華夏文明的中心。而三千年前的江南地區缺乏史料記載,一直被認為是未開化的“荒蠻腹地”。而江西大洋洲商朝大墓的發掘,則改寫了這個傳統認知。在同一遺跡組織內出土的青銅器數量超過了河南殷墟婦好墓;先進的金屬科技、高超的鑄造工藝,不遜於中原出土的精品;文物時間幾乎跨越整個商代,特別是填補了鄭州與安陽兩階段間的空白。大洋洲商朝大墓出土文物數量之多、造型之奇、紋飾之美、鑄工之精,堪稱江南之冠,在全國也罕見。後來成為20世紀全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所出土的大量青銅農具也說明,當時南方地區使用青銅農具比較普遍,並非落後於中原地區。
那麼,銅礦原料來自哪裡呢?距離大洋洲鎮一百多公里的瑞昌銅鈴的古銅礦遺址,回答了這個疑問。這裡曾是古代重要的銅礦原產地,開採年代大約距今三千多年。這一發現,彌合了江南文明史的斷層,是對“中原中心論”的嚴峻挑戰,驚世駭俗,引起了很大震動!夏商周時期的江南地區是落後、愚昧“荒蠻之地”,這一傳統歷史說法面臨重大修改!對於這一論點,同為長江流域的湖南寧鄉出土的大批精美青銅器,加之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也都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於是,“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著發達的非中原文明。”這一新觀念,逐漸進入人們的認知之中。
墓葬之谜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大洋洲商朝大墓的墓主是谁?大洋洲商墓的文物,最终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5件,国家一级文物23件。一些品种为稀世珍品。有国内出土的第一大钺、最大青铜甗;青铜瓒,国内仅此一件;提梁方卣,故宫也只珍藏一件。能随葬如此众多的珍贵物品,墓主人非富即贵。然而,并没发现能够表明墓主人身份的依据。随之,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此处遗存这些物品,原因何在?有墓葬、祭祀坑、窖藏、沉船等四种说法。首先,“沉船说”认为,此处在赣江边,沙丘为古江湖河道,有船载在江中不幸倾覆,形成这一特殊遗存。然而,这个说法没有佐证。其二,“窖藏”说貌似有一定可能。
有专家推断:大洋洲商墓就是枭阳古国的国君之墓。然而枭阳国久远、神秘,史籍中罕有记载,也没有足够的证据。于是这也只能停留于猜测。其实,远古神话和商代祭祀内容繁富,青铜器上谲奇怪异的纹饰,是远古人类对神的复杂理解的综合反映,并不是某一种崇拜的简单写照。由于大洋洲商墓遗存地处沙滩,沙质疏松易于流动,得以清晰留存至的有关迹象不多,对考古研究造成了一定困难。因而虽然有了基本结论,但是难免存有歧议或者大胆的推测。例如有些专家认为,从大洋洲古墓的地理环境来看,根本不可能是墓葬,因为把墓地选在临河的沙地里,显然容易遭到河流的破坏。从吴城遗址到牛头城遗址,再到大洋洲遗址,在吉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化遗址不断出现,充满了密码和悬疑。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谜底一定会被解开。
https://mp.weixin.qq.com/s/XCDCqwyZE5G1QWi73ObiYQ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