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 姜子牙/封神榜+神仙佛共掌天庭/太上老君通天教主作戰時,運用法氣變化三個分身助戰,【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這便是“一氣化三清”的由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昇官圖+陞官圖/大富翁/由於陞官圖採用明代官制,人們才誤以為它是明代產物,實際上陞官圖自唐代已有/起首是科舉之路,從白丁、童生、案首、監生、秀才、廩生、貢生、舉人、解元、進士、會元、傳臚、探花、榜眼最後到狀元,共十五個遞進/《升官圖》中國最早的桌遊/升官圖大約創造發明在唐時,被稱為「彩選格」,宋朝時又稱「選官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葫蘆分+雙六+大富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水滸選仙圖

水滸選仙圖

所謂仙其位業說,乃是道教對於神仙形象的品級觀念,道教的神仙世界中有天仙、地仙及尸解仙不同等級的神仙品第說。而神仙三品說為道教思想的基本觀念。在《太平經》中,雖然尚未有完整的三品仙說,但已具有雛形的神仙結構,認為仙界之中有仙人、其人、神人三級。而對人的看法,有上、中、下三士之說: r 上士因是乃至度世,中士至於無為,下士至於平平。人所得各有厚簿,天神符書而命之,故言勿傅,其所忍不可得不同也。」 認為上士得道可以
度世,中士學道可以竟其天年,下士學道則魂神居地下。 夫上古聖,賢者於官,中士度於山,下士蟲死居民間。」 


解讀「神仙三品說」,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等級改不了
人分三六九等,神仙界也有等級。逍遙天庭、與太極真人等大神為友的天仙,號為「上仙」,作為仙官之主,他們管轄著手下眾多的仙卿、仙大夫。第二等是「地仙」,雖無法享受乘龍駕雲的特權,其「遊行五嶽、役使鬼神」的神力也不遜於仙官。這類地仙多在人間活動,故劃入「中仙」的品級,他們「受封一山,總領鬼神」,坐山為神,享福一方。第三等的「屍解仙」比地仙少了役使鬼神、乘虛飛行的神力,但也能長在世間而不死。屍解仙通過服食金丹來超越生死,早在東晉時期,葛洪便信心滿滿放豪言:「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從那時候起,就有一群修道者,躲進深山老林中,築起丹灶,通過無數次「煉丹」的化學實驗,終於煉成了「九轉還丹」(一轉即為一次氧化還原),在一個太陽晃眼的正午,毅然服下這顆金丹,日中無影,飛升而去,地上只餘下其衣裳、劍、杖、鞋履等外物。兩千年以來,華夏仙界基本保持著這一「神仙三品說」的仙品機制。那麼天仙、地仙、屍解仙之中,最得凡人艷羨的是哪一品?
渡劫飛升,方可升仙
你就是當道士,也是有品級的
中國的神仙很少具有西方那樣「一切理性之上的絕對超越性存在」,古人按照現實世界的樣子去想像仙界,把世俗官僚制度「複製」一份到了神仙世界,神仙也有三六九等,新仙者除了相奉上仙,還要攢積分等待升等。上界真人足官府,選仙圖又是仿造了升官圖的格式,在修仙的遊戲之中時時計較著積分得失。說到底,中國的神仙跟凡人一樣,就一個字:累!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散仙的,鏡花虛境,終究離碎無歡;修真養性 ,看破萬相變幻。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qvryvzr.html
-----------------------
人分三六九等,神仙界也有等級。逍遙天庭、與太極真人等大神為友的天仙,號為「上仙」,作為仙官之主,他們管轄著手下眾多的仙卿、仙大夫第二等是「地仙」,雖無法享受乘龍駕雲的交通特權,其「遊行五嶽、役使鬼神」的神力也不遜於仙官。這類地仙多在人間活動,故劃入「中仙」的品級,他們「受封一山,總領鬼神」,坐山為神,享福一方。
第三等的「屍解仙」比地仙少了役使鬼神、乘虛飛行的神力,但也能長在世間而不死。屍解仙通過服食金丹來超越生死,早在東晉時期,葛洪《抱朴子·內篇》便信心滿滿放豪言:「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從那時候起,就有一群被李約瑟等現代科學史研究者稱為「東亞最早的化學家」的修道者,躲進深山老林中,築起丹灶,通過無數次「煉丹-還原」的化學實驗,終於煉成了「九轉還丹」(一轉即為一次氧化還原),在一個太陽晃眼的正午,毅然服下這顆金丹,日中無影,飛升而去,地上只餘下其衣裳、劍、杖、鞋履等外物。
兩千年以來,中國仙界基本保持著這一「神仙三品說」的仙品機制。那麼天仙、地仙、屍解仙之中,最得凡人艷羨的是哪一品?
天仙無疑是修仙之人的最高目標,需要許多先天因素(仙骨奇異)和後天因素(偶遇接引上天的大神、通過仙翁各種詭異的「試煉」)方可成就。第三等的屍解仙勞心勞力,投入與風險俱大,於是第二等的地仙就成為修道人的奮鬥目標。
葛洪的《神仙傳》記載一位名叫「白石先生」的修道者,「至彭祖時,已二千歲余矣,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旁人問他為何不服升天之藥成為天仙,答曰:「天上復能樂比人間乎?但莫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於人間。」
原來比起不死的地仙,天仙不僅沒有多享待遇,反而更苦於人間。這種天仙之苦,就是「相奉事」。《抱朴子·內篇》記載彭祖的心得體會說:「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勞苦,故不足役役於登天。」
神仙界照樣要論資排輩,照樣有應酬與奉承。作為一位新進仙班的慘綠新仙,仙階低卑,他得逢迎服侍多少頂頭上仙?唐代之前,道教仙界還只是「三宮九府一百二十曹」,隨著仙界班子的不斷增選擴容,唐代道經提及天庭都說,「此三清三界,各有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屬極多,非可具述」,又或者是「真僚仙官,巨億萬計,各有所職」。巨億萬計,還只是進了「仙籍」的天仙數目,即有名有姓、有明確職司與頭銜的天仙,此外還有不登錄仙籍的游散仙人(簡稱「散仙」),不計其數。至於每次神仙出行時,負責簇擁仙官左右以壯大聲勢的神仙甲、神仙乙,在道經里就被公式化地簡述為無鞅數眾,乘空而來」。
白石先生真稱得上人情練達,他不願升天,不願成為那面目模糊的「無鞅數眾」,寧可把升天的神藥扣留下來,只吃半顆,等到哪天在世間玩累了,再服下另外半顆,飛升成仙。石先生這種「不汲汲於升天為仙官,亦猶不求聞達者」的人生態度頗為後人稱許韓愈《奉酬盧給事雲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並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詩末用此典云:「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與其到仙庭去侍奉眾多尊官大神,不如以一種「散仙」的心態在人間終日縱游。
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於人間。白石先生的心聲,亦為後世文人的心聲。韓愈《記夢》一詩描述了他在夢裡遇到一位中年神官向他講解七言仙詩的經歷,那位神官一見韓愈一首詩的頭七個字只記住了六個字的愚鈍樣子,於是有些「顏不歡」,不再教他下一句。韓愈感嘆道:「乃知仙人未賢聖,護短憑愚邀我敬。我能屈曲自世間,安能從汝巢神山。」這才知道天上的神仙還沒達到聖賢的境界,神仙想要贏得凡人的尊敬,老是逼凡人亮出愚鈍的短板。可是我如果能低首彎腰,在人世呆著就好了,又怎麼可能侍奉你們這些居住在神山的仙人呢?
「護短憑愚邀我敬」,韓愈諷刺神官的語氣,頗類似於今人對心理治療師的不信任感。古代確實有一位神仙候選人因為得罪了神官而被分配去掃廁所,這就是淮南王劉安。他在「雞犬升天」之後升至天庭,候補仙職,「遇諸仙伯,安少習尊貴,稀為卑下之禮,坐起不恭,語聲高亮,或誤稱『寡人』。於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應斥遣去。』」後來多得推薦人「八公」為劉安求情,「乃見赦,謫守都廁三年。後為散仙人,不得處職,但得不死而已」(《神仙傳》引《左吳記》)。淮南王事先未能學習「新仙者位卑」的仙界規條,把人間的官腔帶到仙庭,遭到了守三年廁所的懲罰,相比之下,孫悟空被招去當弼馬溫,也不算冤。
熟讀《神仙傳》與韓詩的宋人,是有多麼恐懼「神仙官府」,從這些詩歌即可一窺:「天上多官府,神仙恐不如。」(司馬光《閒眠》)「神仙護短多官府,未厭人間醉踏歌。」(蘇軾《贈梁道人》)「信有神仙足官府,我寧辛苦守殘書。」(陳師道《和黃預七夕》)「攜酒何妨處處,尋梅共約年年。細思上界多官府,且作地行仙。」(陸遊《烏夜啼》)就連道教南宗祖師的白玉蟾也曾說過:「上界足官府,大仙多拘束。」(《感詠十解寄呈楊安撫》)
宋人一邊抱怨「上界多官府」,一邊又在全民玩一種以仙官為終極大贏家的選仙圖」。選仙圖是賭錢用的一張圖,「用骰子比色,先為散仙,次升上洞,以漸而至蓬萊、大羅等,列則眾仙慶賀」(清代虞兆漋《天香樓偶得》),到達大羅天的仙官頂階就算贏得遊戲。
這種以神仙的名義來玩的桌遊在宋代的婦女兒童中尤其流行,宋神宗時期的集賢殿大學士王珪的《宮詞》說:「盡日閒窗賭選仙,小娃爭覓到盆錢。上籌得占蓬萊島,一擲乘鸞出洞天。」 神仙的世界對孩童來說相當遙遠,然而通過玩選仙圖,小孩兒也習得了成仙的捷徑,就是一擲爭得上籌,越過那些散仙、地仙、下八洞神仙,一氣飛升蓬萊仙界的天仙。
「嬪娥閒較選仙圖,爭到天宮意自娛。掌印碧油常占得,更無憂恐入酆都。」這首《宮詞》摹寫皇宮妃嬪玩選仙圖的宮中日常,作者是宋徽宗趙佶。不止是婦孺愛玩,大文豪蘇軾還有《蘇幕遮·詠選仙圖》一詞記載其遊戲心得——那是一個「暑籠晴,風解慍」的夏午,「雨後余清,暗襲衣裾潤。一局選仙逃暑困。笑指尊前、誰向青霄近」。選仙遊戲爭上游,驅散了午後的睏乏,大家猜測著誰能笑到最後成為天仙。
東晉以來,以《神仙傳》的白石先生為代表的神仙思想,宣揚的是仙界也是官府,天仙不如散仙、地仙那麼逍遙自在,所以陸遊才會說「細思上界多官府,且作地行仙」。可是文人最嚮往的散仙,在選仙圖里卻處於最低一階,可見選仙圖的設計理念並非源自神仙思想。其實它是從「選官圖」(升官圖)變化出來的,「此與選官圖無他異,惟易官為仙,大凡婦女輩無服官之志,因小變其名目焉」(清代翟灝《通俗篇》)。
不久前,北大的閻步克先生在說明中國社會牢固的官本位思想形成的時候舉例說:「在世界各國,只有中國發展出了以升官為樂的遊戲,每到過年過節買升官圖,全家老小一塊玩,培養全民的升官思想。」那麼宋代以來的婦孺文人一起玩選仙圖,是否培養出「神仙思想」呢?
中國的神仙很少具有西方那樣「一切理性之上的絕對超越性存在」,古人按照現實世界的樣子去想像仙界,把世俗官僚制度「複製」一份到了神仙世界,神仙也有三六九等,新仙者除了相奉上仙,還要攢積分等待升等。上界真人足官府,選仙圖又是仿造了升官圖的格式,在修仙的遊戲之中時時計較著積分得失。說到底,中國的神仙跟凡人一樣,就一個字:累!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vym8.html
---------------------
‧仙 品‧
   仙品的分別,各道書說法並不一致,大約說來,一種是粗略的劃分;一種是較為詳細的劃分。比較粗略的劃分,如《抱朴子‧論仙》引「仙經」曰,「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尸解仙。」陸修靜則分為三等:起自凡夫,積行成道,始化曰仙,仙化成真,真化成聖。這是就仙人在宇宙間的分佈而言,凡太清以下的,泛指為仙,上清為真,玉清為聖
。唐末五代,鍾呂金丹派也有自己的仙級之說,《鍾呂傳道集》:「鍾曰:仙有五等: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這一分別也是貫穿天、地、人、幽冥各界,而以天仙為最高。  
 比較詳細的劃分,《道教義樞》卷一引《玄門論》,仙位有三界內至四民天三十二品,其上又有二十七品。三界內及四種民天三十二品包括十轉位、九宮位。此三十二品,上三品應在四民天,雖然未登舉,但已超脫三界,大劫交因,災所不逮。其下二十九品,則雖然近仙,但衹能升在三界內二十八天,雖年壽遐長,大劫至時,仍不免於死。所以真正的仙,應是三清二十七品加四種民天三品。三清二十七品,計有太清仙位九品:一者上仙,二者高仙,三者大仙,四者神仙,五者玄仙,六者真仙,七者天仙,八者靈仙,九者至仙。上清真位九品:一者上真,二者高真,三者太真,四者神真,五者玄真,六者仙真,七者天真,八者靈真,九者至真。玉清聖位九品:一者上聖,二者高聖,三者大聖,四者神聖,五者玄聖,六者真聖,七者仙聖,八者靈聖,九者至聖。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在《墉城集仙錄》卷四《太真夫人》中說,仙方有九等,得仙者亦有九品,第一上仙,號九天真王,第二次仙,號三天真皇,第三號太上真人,第四號飛天真人,第五號靈仙,第六號真人,第七號靈人,第八號飛仙,第九號仙人。與上面依宇宙論安排的仙階不同。
-----------------------------------
上清經中「神」、「仙」、「真」
早期道教所信仰的神.仙.鬼
  對神.仙.鬼的信仰,是太平道與五斗米道在教義方面的基本內容。
  道教所崇奉的最高天神為三清,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靈寶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但在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太平經》中僅見有後聖李君上升上清之殿之說,不見有三清之說。足見東漢末早期道教尚未完成以三清為至尊的神仙體系。由於《太平經》非一人一世之作,關於崇拜的神,尤其是至尊天神,在名稱說法上也就並不完全一致。有說宇宙至尊之天神為長生大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說這位帝君姓李,實際上就是指經過神化的《道德經》作者李聃。說他是得道之大聖,上升上清之殿,中游太極之宮,下治十方之天,封掌億萬兆庶,鑒察諸天河海.地山源林,無不仰從,總領九重十疊。《太平經》卷一至十七。說他有一師四輔,一師即彭太師;四輔即上相方諸宮青童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此外,公卿有司仙真聖品大夫官等三百六十一,從屬三萬六千人,部領三十六萬,人民則十百千萬億倍也。說後聖九玄帝君居住於太空覆台洞真之殿,平玉之屋。描繪其殿房住處無比美好,金華之內,侍女眾真五萬人。這是一種說法。又有說:三皇五帝是宇宙主宰。說天有三皇若三光,地有三皇若高下平,人有三皇若君臣民,天有五帝若五星,地有五帝若五嶽,人有五帝若五行五藏。《太平經》卷六十六說:宇宙共有九皇十五帝主宰一切。又有說:天君為至尊天神。說只有天君方能差遣諸神,天君掌握簿疏善惡之籍,歲日月拘校定人生死。說天君無所不知,天君日夜預知,天上地下中和之間,大小乙密事,悉自知之。《太平經》卷一百一十一,說天君是宇宙之心,人身中有心神,天遙相見,音聲相驛,人若違犯天君意旨,必遭天譴。又有說:崑崙北極真人是決定人壽之神……。足見東漢末早期道教尚未建立起統一的神衹體系。早期道教為多神崇拜,各地崇道者各有所崇,故在推尊方面也便說法不一。
  早期道教除信奉天神外,還信奉許多神,天上.地上乃至人身中莫不有神,一切自然物乃至時間.氣候.方位莫不人格化為神,也莫不有神控制。比如,四時為兵馬之神,隨四時氣衰盛以拱邪;五行為五德之神,使人好善;東西南北中央為五方之神,又被認為是五行五帝之神,東方之神行屬木,南方之神行屬火,西方之神行屬金,北方之神行屬水,中央方之神行屬土;還相信天上的星宸都是神,說天上二十八宿更值,察視人間之善惡,使善者命長,惡者自亡;還相信人體內有五臟之神,說神生於內,五臟皆有神,為善不敢失繩纏,不敢自欺。為善亦神自知之,惡亦神自知之。非為他神,乃身中神也(《太平經》卷十八至卅四)。總之,自然及自然界之一切,莫不有神。
  早期道教的神仙信仰,除了物與神相互依存的特點之外,另一特點就是同其社會思想一致。如認為世人有善惡,神亦分正邪,進而說當時是邪神多.正神不得其處,故引起天道大亂,再進一步便據此抨擊當昤的政治,今邪人多居位,共亂帝王之治(《太平經》卷一百十二)。
  以上是神的大致內容。下面談談早期道教信仰仙的內容。
  遠在戰國時期,關於存在仙人.仙境以及人可求仙.登仙的傳說,已經流行於我國南北。《史記.封禪書》及其它傳記中也有不少關於求仙的記述,把仙人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不為物累.超脫自在的人,仙境中的生活極其美妙而神秘。早期道教繼承了方士.神仙家信仰神仙的傳統,在《太平經》中多處有論述,不過這些出自民間的關於仙的說法,與古史文獻中對仙的描繪,似乎略有不同。《太平經》中的仙,只是人.神之間的能長生.能變化的人,而且他們也並不是那麼瀟洒清閑。《太平經》卷四十二說:宇宙間有九種人,即無形委氣之神人.大神人.真人.仙人.大道人.聖人.賢人.凡民.奴婢,九種人各有其職,仙人職在理四時,仙人變化與四時相似,故理四時也。又說仙人主風雨,能飛者,獨得道仙人耳。這說明仙人是在神人.真人之下,在聖人.賢人之上的一種人,是能與四時同變化.能飛的人,同時又是仙無窮時,命與天連的長生者。
  早期道教宣揚人可以成仙。怎樣才能成為仙人呢?《太平經》卷五十六至六十四說:奴婢賢者得為善人;善人好學得成賢人;賢人好學不止,次聖人;聖人學不止,知天道門戶,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人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與皇天同形。卷九十四至九十五說:古始學道之時,神遊守柔以自全,積德不止道致仙。卷一百五十至一百七十說:夫人愚學而成賢,賢學不止成聖,聖學不止成道,道學不止成仙,仙學不止成真,真學不止成神,皆積學不止所致也。這都說明了成仙之路在於學道積德。
  仙人的生活狀況又如何呢?《太平經》卷九十四至九十五說:積德不止道致仙,乘雲駕龍行天門,隨天轉易若循環。天上又如合呢?卷四十七說:天上積仙不死之藥多少,比若太倉之積粟也;仙衣多少,比若太官之積布帛也;囚缶之第舍弘少,比若縣官(帝王)之室宅也。常當大道天居,故得入天。仙人住在天上如帝王宮殿的室宅裡,穿仙衣,服不死之藥。較之《莊子.逍遙遊》所描繪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之山的仙人,《列子.湯問篇》所描繪的台階皆金玉的歸墟之中的仙人,以及《史記.封禪書》所描繪黃金銀為宮闕的海上三神山上的仙人,生活狀況基本上是相同的,不過古傳說的仙人是住在神秘的海上或山上,而《太平經》中所說的仙人則更脫離塵世,上升到了更渺茫的天上。
  早期道教除信奉神和仙,還相信鬼的存在,所謂天責人過,鬼神為使(《太平經》一百十二)。認為人有靈魂,形體與靈魂合一,則為生人;形體與靈魂分離,則生命死亡。《太平經》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說:晝為陽,人魂常並居;冥為陰,魂神爭行為夢,想失其形,分為兩,至於死亡。離開形體的魂就叫鬼。人死其魂便進入幽冥,《太平經》中稱為黃泉或土府,所謂惡下入黃泉。魂在幽冥要受地陰神的考察,別其善惡,所謂收其形骸,考其魂神。善者有賞,可上升受天之衣食,惡者受罰,謫作河梁山海之鬼。早期道教認為鬼是常禍害人的,思邪,致愚人之鬼來惑之,使精神鬼殺人,使主惡之鬼久隨之不解,有解不止,餘鬼上之,天知其惡,故使凶神精鬼物待之,入人身中,外流四肢頭面腹背胸肋……。
  鬼和仙有明顯的不同:形神合一,長生不死稱仙,形魂分離,人死魂分離,人死魂離為鬼;聖賢學道積德才能飛升成仙,人死魂下黃泉便是鬼;仙人理四時.主風雨,而鬼則常禍人。早期道教相信有鬼的存在,一是相信人有靈魂,二是相信有另一個幽冥世界,三是相信神可以役使鬼去懲罰人。
  綜上所述,早期道教崇拜天神,信奉仙真,相信人死為鬼;認為天神主宰宇宙的一切,人鬼仍活動在幽冥世界;認為人可學道積德而登仙,服不死之方而長生久視。早期道教的教理教義,便是在這樣的信仰基礎上滋生.發展的。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https://bit.ly/3fbWM7M
--------------
上清經是中國道教重要經典,據稱有「三十一卷」為主的經群降世,於六朝前成書。上清經構成道藏的「洞真」部,與靈寶經、三皇文同屬三洞經書,其中《上清大洞真經》為上清三十一卷之首,內容以存思煉神的修道方法為主。
在上清經的發展過程中,丹陽句容許家佔據關鍵地位,結合了張魯天師道與南方方仙道的方士傳統。上清經系的成型,間接影響了後來靈寶經的興起,以及南朝天師道的革新[1]:4。
上清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ALPJUa
成書
根據《真誥敘錄》和李渤《真系傳》,《上清經》乃晉哀帝興寧(364-370年)年間,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魏夫人」降授,由楊羲用隸字寫出,以傳許謐、許翽,翽傳其子黃民(按《真誥》記載,傳至此時王靈期見葛巢甫造構靈寶,風教大行,而造作一批新的上清經)。黃民以傳馬朗及朗弟馬罕。宋明帝時,殳季真就馬家得之,明帝恩弘道教,於太始三年(467年)築崇虛館供養陸修靜,遂以殳季真所得的《上清經》與陸。
陸又兼得《靈寶經》、《三皇文》,遂總括《三洞》。後又以之授與齊興世館主孫游岳,游岳以授粱陶弘景。陶氏搜摭楊、許遺經,較為完備,在南齊顧歡的基礎上,編撰《真誥》一書,對上清經的源流和傳授歷史作了較為系統的敘述,成為上清一脈的著名代表[2]。
有別於道教弘法單線傳承的記述,道教史研究者指出上清經可能的發展和多元統合過程。小南一郎指出上清「內傳」的特殊性質,並提出從諸真傳記了解茅山降經(364-370年)之前上清經派的看法。艾克曼(Schawn Eichman)運用現存《八素真經》「三真之道」與「太上之道」的分析,展示了楊、許之後《上清經》整合與革新的過程,艾克曼並將此「三真之道」與後來的「三奇」、「三洞」比較,說明在東晉末乃至南朝初多個整合《上清經》的不同取徑[1]:8-9。
出世傳說
據《雲笈七籤·上清源統經目注序》,上清經起於九天之王「九玄道君」[3],命「東華青宮」撰定靈篇,集為寶經。若據《道教義樞·三洞義》則說「元始高上玉帝」[4]撰出上清寶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符圖七千章,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相傳玉文,以付上相青童君[5],封於玉華青宮。
漢平帝元始二年九月,西城真人以《上清經》三十一卷,於陽洛之山授王褒,褒以晉成帝之時於汲郡修武縣授南嶽夫人魏華存。華存以咸和九年又傳楊羲。楊君師事魏華存,受《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按《雲笈七籤》卷四《上清經述》:暘谷神王又別授夫人《黃庭內景經》,正一真人張君又別授治精製鬼法,夫人前後所授,非但此三十一卷而已。……此乃《上清經》從此而行世也[6]。
篇目
《奉道科戒營始》卷五所列「上清大洞真經目」和《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卷三經目,被認為是最接近魏華存所傳「三十一卷」真經的內容。這一經群系統可能為王靈期所樹立和提出,其時間則在405年至435年之間[7]。陸修靜所上〈三洞經書目錄〉稱有一百八十六卷《上清經》[8]。
《神州七轉七變舞天經》則稱:
凡《上清寶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符圖七千章,皆出元始高上玉帝稟承自然之章,玄古之道。學者得其篇目,立登真皇。其道祕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相傳玉文,以付上相青童君,封於玉華青宮...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暘谷神王所撰三十一卷獨立之訣,皆備天地之運。《黃庭玉景》,調理五藏,通暢神關,誦之萬遍,亦得飛騰。凡學之士,皆當先受《明科》,拔罪贖過,披解七玄,令罪滅九陰,福生上清。然後得投金簡玉札,奏名青宮,受《豁落七元》、《流金火鈴》、《金真玉光》、《金玄羽章》、威制六天《三天正法》、《消魔上經》。次有《九真八道》、《靈書紫文》,服御日月,招致雲霞。《黃素品格四十四方》、《曲素訣辭》、五行招魂,策虛駕無。《紫度炎光》、《飛行羽經》、《躡行七元》、《三九素語》,祝命五方。《黃炁陽精》,日月洞明。《金璫玉佩》,二景混生。《三元玉檢》,固神寶真。《神州七轉八變舞天》,契絡天地,齊迴晝冥,乃得披誦《大洞真經三十九章》,拔度七祖,受生南宮。《雌一玉檢五老寶經》,金華玉房,隱朝三元。《大有妙經洞玄素靈》、《太丹隱書》,五籍寶神,三奇寶文,萬遍升玄。兼御《靈飛》、《藏景錄形》、《七星移度披天三關》、《隱地八術丹景道精》,七十二變,萬化立成,混合帝一,五神胎生。備行眾經,道滿炁盈。」
思想
上清教法的傳播建立在末世與救度思想之上。東晉中期,來自上清的真人預言世界將因大規模災難而毀滅。金闕後聖帝君受命檢選「種民」協助祂消滅惡炁—「六天故炁」,以便在壬辰年(392年)迎接充滿正炁的新世界。為了充實救劫仙班的人數,後聖帝君遣二十四位教師下世,蒐尋學仙之人。位列這二十四位教師之中的王褒,便是魏華存之師,而後者更是通過楊羲傳授句容許家(尤其是許謐與許翽)《上清經》的主要仙真[9]。
上清經的另一個特色為「存思」之術,涉及胞胎解結、隱淪變化、遊歷四極、飛奔日月、步躡星斗、三元真一等方法。主要有吸食五方天氣及日月星精氣的五芽食氣法、食日月星精氣法;以及以存思內神為主的守三一,守雄一雌一及守帝一等法門。以人身內神為主的存思法門,其特色在藉由存思人體身內的神祇名諱形貌,配合誦唸經文、咒語及佩符籙、叩齒、咽津等儀法,來修真治病[10]。
影響
上清經與天師道有密切的關係,甚至有些便是天師道的信徒。如被尊為上清第一代太師的魏華存,即曾任天師道祭酒。陶弘景《登真隱訣》卷下戴:「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諱告南嶽夫人口訣。」原注說;「云以夫人在世嘗為祭酒故也。」丹陽許氏,也本是天師道世家。許謐之兄許邁,即著名的天師道徒,與「世事張氏五斗米道」的王羲之交往甚密,又曾師事天師道祭酒李東。這些,都表明早期上清派的主要人物均與天師道有聯繫[2]。
上清文獻保留了許多早期天師道的重要史料,《登真隱訣》收錄了天師道「上章」與「朝靜」儀式的文本「千二百官章儀」與「漢中入治朝靜法」。許家上「塚訟章」記述「上章」的細節與文化脈絡,上清文獻對黃赤教法的批評,也證實了天師道援用房中術以為教法的事實。另外,同樣位於句容地區,與「許家」長期處於姻親關係的「葛家」,其所發展而成的靈寶經與上清經之間存有密切關係,兩者在思想、觀念、語彙等方面都有相互交涉的情形[1]:9-10。
------------------
《上清經秘訣》:道教上清派修行典籍之指南
2018-12-01 由 吳足道 發表
文/王卡
筆者近日整理點校《道藏》,在正一部見有《上清經秘訣》一篇。這篇經訣雖僅六百餘字,但其中透露的信息,卻有助於我們解決南北朝隋唐道教研究中的一個疑難問題。
《上清經秘訣》是一篇概述道教經戒法分類要旨的序文。
《上清經秘訣》雖標名為「經訣」,但其內容並未講述南北朝上清派經書中常見的誦經思神、畫符念咒等方術秘訣。僅在標題下有一句小字注語:「按經旨扣齒思神,默想念之,乃得飛升。」至於如何思神默念,經文中並未詳言。從這篇經訣的正文來看,其實它只是一篇概述道教經戒法分類要旨的序文。
《道藏》三清版畫(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全文抄錄如下:
夫大道一乘,分為三洞,故教開漸頓,人有賢愚,設法隨機,要在合道。然戒以防非止惡,制斷六情;(缺字)者進品登仙,遠超三界。故《道性品》云:戒行攝眾生,引歸真一。自淺之深,非無優劣;從凡入聖,各有等差。以正一仙靈為初戒,以玉清升玄為畢,通玄合道,契真言象,以宗其道,師其人,行其教,遵其禮。
朕聞寥廓之際,真宰存焉;溟悻之初,聖人利見。其教善貸而不有,其道日用而惟新。則煥乎雲篆仙書,秘於瑤篇玉簡。非握圖受之主,不能行其教;非棲真擇賢之士,不得關其文。明真有五科,太上留十戒。我國家胄白雲之積慶,承玄元之妙旨,合德二儀,同光五聖,皆以至道滋萬類,敦德臨兆人。
《上清經》曰:三洞者,一曰洞真、二曰洞玄、三曰洞神,各有一十二門,分為三十六部尊經,上應上清三十六天,下應九壘三十六宮府。故人頭有九宮,心有九孔,臍有九神,形有九戶,三十六所也。
《九天生神經》云:人受生於胞胎之中,三元育養,九氣結形,九月神布,氣滿能聲,身尚神具,九天稱慶,太一執符,帝君品命,主錄勒籍,司命定算,五帝監生,聖母衛房,天神地,三界齊臨,亦不輕也。
《登真隱訣》云:所論一理者,即是一切眾生身中清凈道性。道性者,不有不無,真性常在,所以通之為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於群生,在人之身為神明,所以為心也。所以教人修道也,教人修道即修心也。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亡則道廢,合道則長生也。
《上清經秘訣》應該出自唐代
首先,讓我們判斷這篇序文的時代和作者。序文中引述了《道性品》、《上清經》、《九天生神經》、《登真隱訣》等道書。其中《上清經》引文出自東晉南朝問世的《洞真太上倉元上錄》;《九天生神經》為東晉南朝的古《靈寶經》之一;《登真隱訣》為梁朝上清派宗師陶弘景所撰;《道性品》則出自《太玄真一本際經》卷四。椐唐釋玄嶷《甄正論》說,《本際經》五卷乃隋道士劉進喜所造,道士李仲卿(唐高宗時人)續成十卷。由此可知,《上清秘訣》應出於唐代。
《上清經秘訣》作者應該是唐玄宗
再看《秘訣》第二段中,有「朕聞」、「握圖受之主」、「我國家胄白雲之積慶,承玄元之妙旨,合德二儀,同光五聖」等用語。顯而易見,序文的作者應為唐朝皇帝。而唐代皇帝中正式接受上清派道的,正是以崇奉道教而著稱的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資料圖 圖源網絡)
據史書記載,唐天寶年間,玄宗屢次追尊玄元皇帝聖號。天寶七年(748)受上清經,遙禮茅山道士李含光為師。次年,玄宗親謁京師太清宮,冊老君尊號曰「聖祖大道玄元皇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皆追加「大聖皇帝」之字,此即上文所謂「五聖」也。按唐玄宗為道教經書作序,在《道藏》中不止一處。如《一切道經妙門由起》、《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品》等書前,均有唐明皇御製的序文;又《混元聖記》中載有天寶七年玄宗令天下諸道抄寫《一切道經》的詔書。其行文用語,皆與上引《秘訣》大略相同。由此可知,現存的《上清經秘訣》,應是唐玄宗為道教上清派某種經書秘訣所作的序文。這篇序文雖保留下來,但原書應有的經訣卻被後來的《道藏》編者刪去了。
《上清經秘訣》最後一段引述的《登真隱訣》佚文,可以證明《太上老君內觀經》的問世年代。
《上清經秘訣》的時代和作者既已明確,其中最後一段引述的《登真隱訣》佚文,則應引起我們注意。眾所周知,《登真隱訣》是梁朝陶弘景編撰的重要著作,主要講述上清派經書中養生登仙的方術秘訣。該書原有二十四卷(一說二十五卷),但現存的《道藏》本僅有三卷,較原書缺佚大半。南北朝隋唐的其它道書中,尚保存有不少《登真隱訣》的佚文。《上清經秘訣》中最後一段引述的就是《登真隱訣》的佚文。這段佚文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證明另一篇重要道經,即《太上老君內觀經》的問世年代。
《太上老君內觀經》現存《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又見《雲笈七籤》卷十七。該經撰人不詳。據《道藏提要》及筆者考訂,大約出於南北朝末隋唐之際。據元人朱象先《終南山說經檯曆代真仙碑記》稱:隋唐時陝西樓觀派道士田仕文,於隋開皇七年(587)披度為道士,師華陽子(北周道士韋節),「受《內觀》、《定觀》真訣」。這裡所謂「內觀真訣」,可能就是現存的《內觀經》。應出於南北朝末,最遲不晚於隋唐之際。因為唐初道士張萬福撰《傳授三洞經戒法略說》,已引述此經。
《內觀經》強調道教修煉方法應從神仙道教的方術修練(思神),轉向重玄之道的心性修練(內觀)的論點。
《內觀經》托為太上老君所說,以南北朝隋唐道教中流行的「重玄」學說為本,論述了人的身心與自然道體的關係,以及修心復性,體道合真的要訣。全文分十五段。
第一段首先歷數人的生命形成過程,指出人身中有諸多神靈存在,心為一身之主,心中所藏「神明」有制御形神,使人明了事理的功能。人之禍福皆由心定,生死輪迴之根源在於心神受物慾纏縛染蔽,不能保持清靜自然。所以聖人設法教化眾生,「使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第二段指出萬物之中,人最為靈,當知自尊自貴,不受物慾污染,守道長生,為善保真。
第三段為全經重點,指出「道」為生命之本,道在人身中則為神明,即人之心。所以修道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道;觀心守道為長生登仙之根本。
重玄派創始人孫登(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內觀經》第三段原文如下:
老君曰:……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長保者,以其不能內觀於心故也。內觀不遺,生道長存。
這段話闡明了道體與人體、道性與人性、修道與修心如一不二的辯證關係,明確提出了道教的修練,應從神仙道教的方術修練(思神),轉向重玄之道的心性修練(內觀)的論點。這在南北朝隋唐道教義理的發展中非常重要。
道教重玄派哲學:道性是非無非有,若能方便修行,斷諸煩惱,清除污垢,恢複本心,則能復歸於道。
我們知道,道教重玄哲學在南北朝隋唐時代受佛教討論「佛性」的影響,提出了「道性」問題。所謂「道性」指一切眾生稟賦於道,與道同一的真心本性。這個真心本性是眾生應該修道並能得道的內在根據。重玄家認為:道體與心體,道性與眾生性,是非無非有,非一非異的對立統一關係。從道體虛寂清靜的本質來看,道性是無;從道能應感萬物的功能來看,道性是有。道體無形而有用,非物而能應物;道遍在一切,故一切眾生皆含道性。道性與萬物眾生之性非一非異,是一亦是二。正因為道與眾生既相同又有不同,所以眾生應該修道,並且能夠修道而得道。
重玄學還提出:眾生的心性得自道體,本來清靜澄明,具足一切功德智慧,但為後天塵緣迷惑染蔽,以致心動神馳,與道隔斷。若能方便修行,斷諸煩惱,清除污垢,恢複本心,則能復歸於道,所以修道即是修心,內觀定心是修道成仙的根本。這個觀點正是《內觀經》,以及《定觀經》、《清靜經》等許多隋唐道教經論的要旨。
值得注意的是,《內觀經》關於道性即是人心,修道即是修心的論點,最早是由誰提出的?由於《內觀經》的年代和作者不甚明確,因此只能推定為北朝末年的樓觀道士。但是從前文《上清經秘訣》中引述的《登真隱訣》佚文來看,原來這一觀點的始作者應是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因為那段佚文與前引《內觀經》的文字幾乎完全相同。重玄學的道性論竟然首先出現在以講述鍊形存神方術為主的上清派著作《登真隱訣》之中,確實應該引起道教哲學史家的注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other/xjyne59.html
-----------------------
真經|道教三奇的第一奇,《大洞真經》讀之萬遍,便可成仙
2017-07-29 由 井字頭 發表于文化
《上清大洞真經》,一名《三十九章經》,由《黃庭經》發展而來,為道教上清經系之首經,且為上清經籙派的重要經典。
上清派稱之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說若得《大洞真經》,不須金丹之道,讀之萬遍,便可成仙,因此歷代傳授不絕。
此經以歌訣形式敘述存神法,強調存思、誦經,而且重視咽津服氣,微祝書符,三十九章中均有一道玉符,由此反映了上清經系的修真特點及煉養法則。在道教修真諸法中,如內丹、存思、導引、服氣等均與《上清大洞真經》有關,此經集諸法於一體的眾術合修的煉養方法為茅山派主要修道途徑。
此經在唐宋以前影響很大,其後因內丹術之興起,影響漸衰。但經中的穴位名稱及氣血津液、人體結構觀念,多與傳統醫學相通,對研究道教的養生氣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大洞真經》在北周武帝時被禁,後來在元代又一次被禁。但它為人們研究早期道教上清派煉養法以及道教道派的形成,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下附大洞經:初看可能不解,但時常詠頌,潛移默化,定會有所提升,雖然不若古人所云:讀之萬遍,便可成仙
如此玄奇,但養生健體之事卻有無疑
序事
真陽帝賓老,受事會玉皇,
滅魔除穢屍,百司詣絳宮,
逸宅丹玄內,五氣結十方,
七轉司命至,三回召仙宮,
泰山主鬼者,急校三官中,
十德初成基,同飛七覺元。
序源
紫清毓華林,長眠太無外,
玉房大寶雲,九扇胞胎內,
蒼玉斌來生,衛此長夜會,
五靈度符籍,九統合九光,
太玄居玉清,紫陽發萬生,
玄精育九靈,元父結胎仙。
祥源
高上洞無,元生九天,
氣祖太無,眾風映玄。
曾親絕散,四清睹閒,
帝一上景,連眾攝煙。
長契一運,七世投閒,
托靈屬命,華灼自然。
胎田邃路,世發玉蘭,
靈光八輝,萬神俱生。
入門
高上宴紫清,五老輔玉根,
太素拂渺景,合符帝一尊,
白帝皓玉漿,回金太霞清,
度我死戶閉,拔出三途生,
十通由斯生,妙行由此興,
洞明光景中,帝一真玄經,
求道
玉虛順玄歸,天晨金霄游,
朗朗生帝境,頃爾駕玉洲,
左撫命神童,右弼命書符,
明真煥九霄,三日映玄敷,
千景並生矜,內有幽寥無,
令我得長生,千劫始一周,
黃錄保劫仞,披錦入神邱,
太一務命根,公子召合符,
十回度初心,得入大信根,
守道
玉帝玄上幡,制命九天玄,
七覺乘妙道,歡熙神風還,
飆燦北停華,紫英列東班,
琳和九霄外,玉符征太玄,
三素生泥丸,發耀金靈間,
元君誦萬遍,一心守衛專,
十善生玄中,度厄而自然,
保元
太真統九氣,洞景寄神通,
玉帝乘失霄,綠霞煥金墉,
上館雲珠內,仰接無極中,
靈闕太漠下,靄靄竟沖空,
冥化混坎離,一玄寂火空,
寂滅高洞上,玉宸保大洞,
西拔六祖根,南解累劫凶,
體矯萬景波,神王攝十方,
大歸返胎元,三合乘天龍。
明玄
紫精太無中,三元上景衢,
秀朗大寶輝,昭昭扇帝敷,
伯史啟三素,帝臨登玉虛,
慶氣育五雲,司命神明初,
十華妙行仙,制魔生六明,
通微
太玄天地通,浮雲不通入,
神宗理靈襟,龍山秀玉峰,
金房郁明霞,九天為高宮,
黃庭涉北元,元父在回明,
朱晶啟明師,幽寥登上清,
參透玄中妙,長保大洞經。
通微
辰中五景氣,三秀登霄庭,
滄台飛羽輪,迎延道已成,
司命奉帝書,號曰玄度卿,
保生太霞宮,列賓館玉清,
命門合津延,守我身常寧,
左攜元數君,右攜朱郁靈,
太玄度迷覺,遍施大洞文,
紫華領胎仙,元命真中神。
通微
金闕上景氣,十方暉紫煙,
三合太一尊,帝招太元神,
七轉召岳真,玉符告三官,
拔籍三途下,受生高上辰,
太帝八靈王,一化回慶雲,
桃君守六合,謹精衛泥丸,
太清八景觀,古德真文宣,
保守神中神,元命而自然。
度厄
太素三華氣,景登廣寧堂,
玉京表玄籍,守命核道康,
迴風散萬魔,金符超廣鄉,
撫御地下戶,保守長生王,
轉入上仙門,八景齊洞陽。
明洞
皇上超無景,輪轉九耀停,
迴風混帝心,八景運常寧,
廣霞參神天,五帝散日精,
液逸玄中膜,血凝五華平,
體寶圓珠映,流耀瑩光形,
號為壽逸阜,亦曰澄源亭,
俱滅三惡機,啟籍登大明,
令我保仙真,仙綬披綠青,
解禍冥途中,祈福超上靈,
度世登玉清,累祖返胎嬰,
洞觀無礙空,元始通其明,
驪珠現真形,內外洞照清。
通明
太陽化五辰,紫霄歸元路,
元君保容重,守胃塞死戶,
金符煥北華,玉宸拔六度,
帝真灌上升,斷息三途苦,
洞明清凈光,帝心大神通,
命宿出自然,根本源由中,
未來及他心,一切無礙融,
洞源與洞明,萬道由通生。
還元
養精上華氣,太微玄景童,
神化玉室內,飛羽逸紫空,
日為三才貴,奉符照地中,
開關把金節,閉戶扣瓊鍾,
滅魔三酆野,招靈上清宮,
冥冥窮陰關,聚精六合中,
及老變皓形,發白返童容,
洞源清凈光,操持有其功,
咽液生萬神,神水華池融,
湧泉灌而潤,往來無有窮,
道成周而始,天根常茂豐。
化幽
玉宸九天司,太上大道君,
常保向化人,九回鏡中清,
解帶玉映室,乘景入四明,
提撕日中主,勤宣月中神,
太一召天魔,帝君校萬精,
拔擢死籍氣,越度仙黃庭,
帝立三關上,八風舞神兵,
洞微無窒礙,化及眾幽靈。
化幽
太清浮絕空,三天保神符,
日中開五暉,大地恩無窮,
捧籍登大明,受錄金華樓,
五臟植玉根,氣通生清明,
定和妙明覺,玄息自長生,
化幽
太極元景王,拔出一切魂,
九玄解重劫,六合得上升,
徘徊秀華下,俯仰化五靈,
飛仙升玉堂,形神回孩嬰,
洞虛清和凈,華通引玄明,
化幽
無極真仙機,洞中保元氣,
正位左右仙,長生虛靈世,
洞有五符籍,玉宸得合一,
魂生太元中,魄受吾道密,
從茲化幽無,七氣永無滯,
靜真明至理,至老長不易。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3v96k8.html


道敎信仰, 神仙與儀式 - 素春·郑, 鄭素春 - Google 圖書

340s79674ns04364893q5p46p06r39742020-06-10_0854102020-06-10_085235571o35n990874097n763r4p61s15621p

道敎信仰, 神仙與儀式 - 素春·郑, 鄭素春 - Google 圖書


《中華道藏》三洞真經類列表 - 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2020-06-10_090643

《中華道藏》三洞真經類列表 - 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上清後聖道君列紀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2020-06-10_09041431q600009046q485po7r31pp00043930633n805p31pr00042n9no12o0o1231q4000144q5q0p3017331pr000429377op25q5131q4000142s37417o8q52020-06-10_090431


2020-06-10_0933542020-06-10_093344250px-鹿港的葫蘆問u1149587999,1099351260fm173sCB6AO1CN0121Qt0vFdG7qMOgg_12886980O1CN0121Qt0xNo6c67YTK_12886980

在古代民間的的賭博之法中,大家能知道幾個?下面小編擇其要者,給大家作一簡單介紹。
陞官圖
在明以前,唐李部有「散子選格」,宋劉夢叟、楊億有「彩選格」。至明代,就演變;為「升宮圖」。此外,還有「選仙圖」、「選佛圖」,其法不詳。
2.葉子戲
在明代,盛行一種葉子戲。唐、宋以前,有葉子格、遍金葉子格、金龍戲格、捉卧瓮人格,皆不知為何物,其玩法也不傳。關於明代的葉於戲,其起源已是眾說紛紜。陳耀引《或定錄》、《歸田錄》,認為始於唐之役子選格,而楊慎則認為與明代的紙牌相似。具體如何,尚有待於進一步論證。
3.馬吊
據說馬吊始於天啟年間。顧炎武《日知錄》云:「萬曆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博者。至天啟中,始行馬吊之戲。而今之朝士,若江商、山東,幾於無人不為此。」申涵光《荊園小語》也說:「賭真市井事,而士大夫往往好之。至近日馬吊牌,始於南中,漸延都下,窮日累月,紛然若狂。」由此可見,馬吊牌始於江南地區。一旦興起,其發展自南而北,很快風行全國各地。
4.紙牌
明人楊慎曾認為,葉子戲類似於紙牌。此說應該有一定的道理,但兩者畢竟還是不同的博戲。紙牌之戲,近於孫武三之術,但在蘇州一帶也有取九而捉的玩法。紙牌分為四種,分別為錢、貫十、萬,立都總管以統之,大可以捉小,而總管則無所不捉。
5.行棋
行棋為委巷兒戲,是古蹬融之制。明代行棋之法,或五或七,直行一道,先至者為勝。
6.馬城
此戲不論縱橫,三子聯則為城,城成,就可以飛食對方一子。其他則或夾戒挑,子能就近食之,不可飛食。
7.旋螺城
據《經籍志》,有一種(旋模格),就是明人所玩的「螺城」。螺城之戲,其棋局如螺形,四面逐敵,子人窮谷中,而後提取。
8.打馬
打馬之戲,創自宋李清照,大體與握架相似,但又稍有不同。此戲較之其他博戲,稍顯雅緻,有賦文,也甚佳,但聚而費錢稍多。故在明代,此戲主要流行於江南的士大夫中,而江北很少有人習知此戲。
9.鬥鵪鶉
在江南,流行一種鬥鵪鶉之戲,一般都在籠中相鬥,以賭輸贏。至明末時,蘇州有人開籠,讓鵪鶉在屋內相鬥。這種鬥鵪鶉之戲,也被一些士大夫視為「太平海事」。鬥鵪鶉之戲,陝西也頗為風行。當地的王孫、士人,每人「袖口一袋」,無論是拜客,還是遊覽,所帶即是鵪鶉。通過鵪鶉相鬥,「因其勝負以相賭」。(圓
10.鬥魚
鬥魚之戲,在福毒莆田的兒童中頗為流行。所用鬥魚,為一種花魚,長二寸許,身若文錦,五彩相間。斗時,「各一盆至,共盆即斗,銜口翻身,怒目鼓浪。敗北者,循盆而走,勝者逐之,至斷其尾」。1因是一種兒童之戲,僅僅是「因其勝負以取樂」,是否在成人之間也盛行此戲,藉此賭博,尚有待於史料證實。
---------------------------
葫蘆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xEwBH
葫蘆問,又稱葫蘆運、葫蘆笨,是一種東亞擲賽遊戲,各地圖案與稱呼各有不同,常作為農曆新年親友聚會時的遊戲。
過去農曆新年時,人們會玩一種以年畫方式印製的擲賽遊戲,這類遊戲棋盤為旋螺狀,通常除終點外,其餘棋位都是葫蘆、八仙、生肖等兩兩成雙的圖形,不同於陞官圖依采色決定進退,而是依骰點前進到某圖後,再移動同圖的位置上,機制與蛇梯棋相同,但蛇梯棋的兩圖差距是平均,而像是鹿港的葫蘆問差距不同,以差11格最多,但越近終點會越小,使玩家在遊戲後期差距減少[1]。學者認為這種遊戲方式適合底層階級玩,而陞官圖適於知識階級玩[2],但江淮地區在民國初年時因科舉制度廢止,舊式的陞官圖也就慢慢不興,當地人們改玩此戲[3]。
據鹿港新祖宮耆老表示葫蘆問所以有「問」,指的是玩的人想要進到某個位置時,就會念著「王公十騎內馬」之類想要前進的口訣,也就是問的意思[4]。在各地名稱各異,如台北艋舺稱為葫蘆運[5]、《台灣慣習記事》記錄為葫蘆笨[6];福建叫葫蘆悶[7][8]、葫蘆笨[9],閩南也可稱星君圖或葫蘆棋[3];在汕頭除稱為葫蘆悶外又稱為得仙歸位圖[10];天津叫趕八蛇[7];江淮叫逍遙圖[7]、小謠兒[3];蘇北叫消消氣[7];山東叫鳳凰棋[11];也有的稱為升仙圖、升仙圖本萬利圖[12]。
此類戲於漳州又依圖案分為兩種,哪吒、八仙、孫悟空、馬、龜精、蛤精、蟹精、目魚精、終點為龍王的海底葫蘆笨[9];與有八仙、濟公、龜、馬、驢、象、雞、玉兔、虎、葫蘆、劉海、金鐘、古錢、鳥、菜、龍、梅花,終點為南極仙翁的山頂葫蘆笨[13]。
台灣流傳的為以上第二種圖,賭客押以誌物,隨采播遷[14],《台灣慣習記事》記載賭法為打葫蘆笨,先到為勝者拿全部賭金[6]。早期的遊戲紙是從泉州石獅祖店套色印刷批發進入台灣,後因市場供不應求,台南的王泉盈紙莊乃自行生產開工雕版[15]。伊能嘉矩曾把台灣的玩法記錄下來,將遊戲名譯為ホオロオブヌ[16]。西川滿還在台南購買昇官圖與此戲,以作為創作版畫的靈感,並在他的歷史小說〈龍脈記〉描寫德國工程師在建造台北到基隆的鐵路時,一旁的清朝士兵卻在枕木以葫蘆問來賭博[15]。到了現在的台灣也已是少見的童玩[4]。
三立電視台的《戲說臺灣》曾將此戲的台灣民間傳說拍為電視劇《鹿港葫蘆問》,由陳威翰、游詩璟等人演出
葫蘆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xEwBH


送子張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0-06-10_093509

送子張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陞官圖又名選格、彩選格、選官圖、陞卿圖或百官鐸,是中國傳統的選格遊戲,並傳到朝鮮半島,相傳由明代倪元璐所創,其原型為張居正在內閣所創的「職官屏」。然而,根據清代曾任宮廷教師的汪師韓所著的《談書錄》,由於陞官圖採用明代官制,人們才誤以為它是明代產物,實際上陞官圖自唐代已有。為了證明這點,他引了宋代人方千里於《骰子選格》的序言:「開成三年春,…… 遇二三子號進士者,以穴骼雙雙為戲,更投局上,以數多少為進身職官之差數。」陞官圖是一種依靠轉動四面陀螺賭賽的圖版遊戲,參與者在一幅標誌著各種官銜的圖板上遊戲,從白丁起始,依照轉動陀螺獲得的判語升遷貶黜,以最先升任最高官制者為勝。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具體表現形式不同,最流行的陞官圖是依照明代官制編寫的,依清代官制編制的也有很多,民國之後,還出現了從小學生到大總統的陞官圖遊戲,此外,還有依據小說《紅樓夢》編制的陞官圖,此外也有八仙過海主題的陞官圖。各種陞官圖遊戲雖然形式不同,旦基本規則和玩法卻是完全一樣的。
陞官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8XER1F
遊戲工具
陞官圖遊戲的工具是一幅棋盤和一枚四面陀螺。棋盤一般為方形,以木板套色印刷。正中並列三格,分別寫有太師、太保、太傅每一格下分四欄用小字進行標註,分別寫明了德、才、功、贓四種不同情況下的獎懲辦法。環繞太師、太保和太傅的是三圈大小不一樣的格子,每個格子均寫有一項官銜,這些官銜依照所屬的衙門規類排列,從京內的內閣、六部到外埠的督撫道縣均有,在每個格子的下方都用小字附註德、才、功、贓的獎懲辦法。在正方形棋盤一側的最外圍一圈,格子中所標註的不是官銜,而是出身,從白丁開始到狀元為止共有15種出身。遊戲者需從白丁開始首先獲得出身才能進一步得到官銜。
陀螺是陞官圖遊戲的另一個工具,陀螺共分四面,多為木質,也有高級陀螺用紅木或象牙雕刻,陀螺四面分別寫有德才功贓的字樣,高級的陀螺四個字分別用紅、綠、藍、白四色書寫,普通的陀螺德才功用紅色寫,贓則必須用黑色書寫。
除了使用陀螺,也有使用骰子的玩法,根據唐代古籍《骰子選格序》記載,陞官圖遊戲「以六骰雙雙為戲,更投局上,以數多少為進身職官之差」。
骰子規則 -
一對一是贓,一對四是德,一對六是才,一對五、三、或是二都是功。某種點數三個時就算兩對,以此類推。當擲完點數後,就以德才功贓的順序來看座落點要在哪個官位。 另外骰子投出來的點數,有可能有被忽略不計的機率,簡稱"做麻將"。其起源於當我的點數有一對以上時,則一對就可以不計。例如投完骰子來計是兩德一贓,那麼那個贓便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德的點數是兩對。
骰子點數特殊規則:
龍:一二三四五六,算三德 豹子:全部是一點或四點,算五德
其餘賠率規則:
陞官圖的官位其實是被劃分成好幾種且有區隔之分。而由此而起一種叫【俸】的賠注方法。俸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在最上位(太字開頭的官位)擲到某點數對時,可要求大家付你錢,一般來說俸幾,就是賠幾注給你。 另外一種就是在同分類的官職中,由於其官職有上下之分,以至於兩人同居一分類的官職時,高位者可以要求低位者付錢。亦即除了出身(白丁到駙馬因為尚未做官,所以官場之事與其無關)之外,上述講的俸錢的規則完全適用。 舉個例:我擲完骰子後,官位為外縣的訓導。這時另一家擲骰子,跑到外縣的典史時,他就得付兩注錢給我(俸二),因為訓導跟典史的官職在同一種,且訓導大他兩位,因而可收此錢。 值得注意,上述所說之法不是說投完骰子後以哪裡為終來記,而是指過程有遇到就要。亦即當你德才功贓看完,發現到你過程中有經過某人的同種官職之中,就要收錢或付錢。若很不幸的來來回回,就看你經過幾次就付他幾次。
另個特殊規則是榮歸,只會發生在太師時。
遊戲規則
參與者各用一枚棋子,從白丁起始,輪流轉動陀螺,根據陀螺停止轉動之後顯示的字,按照棋盤上的判詞移動棋子,通常德的判詞最好,可以獲得越級升遷,才也能獲得升遷,功則原地不動,轉得贓便會被貶黜。
其他
水滸陞官圖
玩陞官圖曾經是非常流行的年俗,家長常鼓勵孩子們進行這個遊戲,希望這個遊戲刺激小孩讀書上進進入仕途。也有文人以陞官圖為主題作文做詩,諷刺朝政,明末曾有詩:「紛紛爭欲做忠臣,楊左孫周有幾人,當日忠臣不惜命,近日升官有捷徑。」
過去還有《水滸傳》版的陞官圖。
陞官圖是中國傳統的圖版遊戲,有業者以陞官圖為藍本開發類似的電腦遊戲,令古老的遊戲在資訊時代重現。陞官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8XER1F

574px-水滸陞官圖 (1)


2020-06-10_100504


九曜,天文學名詞,是指北鬥七星和輔佐二星,亦稱"九執"。
在道教語中是"日"的別稱;在中國民間指金、木、水、火、土、太陽(羲和)、太陰(望舒)、計都和羅蜂九位星君。他們主宰人間的吉凶禍福。
星辰屬命
男女值年星辰屬命一覓(以虛歲計)
十一歲:男土星,女火星。 十二歲:男水星,女木星。
十三歲;男金星,女太陰。 十四歲:男太陽,女土星。
十五歲:男火星,女羅徑。 十六歲:男計都,女太陽。
十七歲:男太陰,女金星。 十八歲:男木星,女水星。
十九歲:男羅徑,女計都。 二十歲:男土星,女火星。
二十一歲;男水星,女木星。 二十二歲:男金星,女太陰。
二十三歲: 男太陽,女土星。 二十四歲:男火星,女羅徑。
二十五歲:男計都,女太陽。 二十六歲:男太陰,女金星。
二十七歲:男木星,女水星。 二十八歲:男羅徑,女計都。
二十九歲:男士星,女火星。 三十歲:男水星,女木星。
三十一歲:男金星,女太陰。 三十二歲:男太陽,女士星。
三十三歲:男火星,女羅徑。 三十四歲:男計都,女太陽。
三十五歲:男太陰,女金星。 三十六歲:男木星,女水星。
三十七歲:男羅徑,女計都。 三十八歲:男士星,女火星。
三十九歲:男水星,女木星。 四十歲:男金星,步太陰。
四十一歲:男太陽,女土星。 四十二歲:男火星,女羅徑。
四十三歲:男計都,女太陽。 四十四歲:男太陰,女金星。
四十五歲:男木星,女水星。 四十六歲:男羅徑,女計都。
四十七歲:男士星,女火星。 四十八歲:男水星,女木星。
四十九歲:男金星,女太陽。 五十歲:男太陽,女土星。
五十一歲:男火星,女羅徑。 五十二歲:男計都,女太陽。
五十三歲:男太陰,女金星。 五十四歲:男木星,女水星。
五十五歲:男羅徑,女計都。 五十六歲:男士星,女火星。
五十七歲:男水星,女木星。 五十八歲:男金星,女太陰。
五十九歲:男太陽,女土星。 六十歲:男火星,女羅徑。
六十一歲:男計都,女太陽。 六十二歲:男太陽,女金星。
六十三歲:男木星,女水星。 六十四歲:男羅徑,女計都。
六十五歲:男士星,女火星。 六十六歲:男水星,女木星。
六十七歲:男金星,女太陰。 六十八歲:男太陽,女土星。
六十九歲;男火星,女羅?。 七十歲:男計都,女太陽。
------
命運圖
九耀星君值男女命限圖
太陽星
行年值太陽,終歲得安康。
男子重重喜,女人有災殃。
名日太陽星。 光輝天下,無處不明朗。 主遠行有財,大人見喜。 添人進口,萬事和合。 惟女子不喜此星,宜喬治幣解方吉。
每月二十七日下界。 用黃紙牌位寫"日宮太陽帝子星君",燈十二盞。 正西祭之,大吉。
太陰星
太陰星
行年值太陰,諸事遂其心。 求名並求利,前程宜遠行。
名曰注陽星。 宜見官,有理,男子出入,凡事遂心。 女人有疾厄、產患之危。
每月二十六日下界。 用黃紙牌位寫"月宮太陰皇后星君",燈七盞。 正西祭之,大吉。
木星
行年值木星,不利是陰人。 雖見微小疾,未為歲月。。
名曰朝元星。 其年男子有眼目之疾,陰人有血光之災。 不妨婚姻和合,人口平安。
每月二十五日下界。 用青紙牌位寫"東方甲乙木德星君",燈二十盞。 正西祭之,大吉。
火星
行年值火星,守舊且潛身。 女人多災厄,男命不離刑。
名曰災星。 主瘡疾,女人產難,血光。 男從官災不利,人口不安,六畜不旺,自宜謹慎可也。
每月二十九日下界。 用紅紙牌位寫"南方丙丁火德星君",燈十五盞。 正西祭之,大吉。
土星
行年值土星,官事來相侵。 出入多不順,提防小人驚。
名曰厄星。 此年見災不安,家宅啾唧,夜多怪夢,六畜不利,不宜遠行,防小人暗害。
每月十九日下界。 宜用黃紙牌位寫"中央戊己土德星君",燈五盞。 正西祭之,大吉。
水星
行年值水星,財喜主重興。 男子福祿至,女子口舌侵。
名曰福祿星。 大人見喜,遠行有財,添人進口;女人不利,無災難,不宜渡河。
每月二十一日下界。 用皂紙牌位寫"北方壬癸水德星君",燈七盞。 正西祭之,大吉。
金星
行年值金星,凡事不遂心,男子憂還可,大忌是女人
名曰朝陽星.貴人見喜,添人進口,婚姻娶嫁,總有肚腹之災,出入提防小人不是.
每月十五下界,用白紙牌位"西方庚辛金德星君"燈八盞,正西祭之,大吉。
羅星
行年值羅主人,主人百事憂。 男子官災至,女人也悶愁。
名曰口舌星。 主見官非、口舌、眼目之疾,女人見血光、產鬼之厄。
每月初八日下界。 用黃紙牌位寫"天宮神首羅喉星君",燈九盞。 正北祭之,大吉。
計都星
行年值計都,災害不時無。 陰人防口舌,猶可是丈夫。
名曰兇星。 大人不喜,六畜不利. 陰人主口舌是非。 宜出人. 遠行有財,在家亦有暗味不明之事。
每月十八日下界。 用黃紙牌位寫"天尾官分計都星君",燈二十盞。 正西祭之,大吉
九曜(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 https://bit.ly/3hcdYLU
-----------------
拜斗是台灣常見的道教科儀,主要是讓信眾祈求平安健康。那麼所謂的拜斗到底是什麼,與哪些神明有關,一年又要拜幾次呢?
斗燈。(圖/連宜方攝)
斗燈。(圖/連宜方攝)
拜斗發源自道教,是一項古老的宗教儀式。漢文化圈最早出現的自然崇拜中,最常見的就是星辰崇拜,包括太陽、月亮、星辰,先民對於這些高懸天空、手摸不到的且閃閃發光的星體產生敬畏之心,因而有了最原初的信仰。而隨著時代演進,這些自然界諸神也漸漸的被人格化,拜斗科儀的兩位要角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就是從此而來。
北斗星君。(圖/記者黃彥昇攝)
北斗星君。(圖/記者黃彥昇攝)
所謂的拜斗,就是禮拜這兩位聖號中有「斗」知名的神明,在天象之中,北斗七星與南斗六星剛好都排列成斗杓之形,在星辰人格化後就稱為北斗星君與南斗星君。
南斗星君。(圖/記者黃彥昇攝)
南斗星君。(圖/記者黃彥昇攝)
在道教的古老觀念中,人的一生被視為「從南斗走到北斗」,因此有「南斗註生,北斗註死」的說法,認為天下黎民百姓的生死都由這兩位先天大神掌管,我們每天的善行惡舉都會被記錄下來當成增刪壽命的依據。為了祈求長壽而參拜兩位星君,就是拜斗的最初原形。
在各廟宇大多都有拜斗的科儀,信眾可自行報名參加,而大部分拜斗都是準備一個米斗裝滿米,裡面安放七星劍、尺、剪刀、秤、鏡子、斗燈,最上方再以一把斗傘覆蓋。
對於這些法器的解釋有很多種,但較為被接受的說法是斗與白米象徵參加拜斗的信眾,劍、尺、剪、秤代表四方聖獸一齊守護、燈用以照亮元神、斗傘保護元神。
拜斗科儀會請來道教的道長誦念〈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等經文,依據該廟流傳的形式不同,誦念的經文也會略有變化,但上述的兩本經文基本上是不會有變動的。
那為什麼傳統社會一年要拜斗兩次,而且稱為春秋二祭?其實一年拜斗兩次是一種習慣,亦有不少廟宇一年只舉辦一次拜斗。會選擇春秋兩個季節與古早時期的農業社會有關,古時春天要祈求天地眾神保佑農穫,到了秋天自然就要謝神,而拜斗配合先民的生活習慣,自然也以春秋兩個季節為主,但亦有例外,例如基隆慶安宮就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公普時準備各字姓的斗燈。
簡而言之,拜斗是先民為了祈求平安長壽的科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有了較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出發點非常單純。若您不排斥道教科儀的,可以到住家附近大廟報名「拜斗」,在天氣轉涼的季節,為自己也為家人求個心安。(編輯:黃彥昇)
南北二斗星君註生死 春秋二祭拜斗保平安 https://bit.ly/2AkqBnG
----------------------
太歲六十甲子神全圖,看看自己的本命太歲神
按道教經典記載:太歲星君為六十花甲子,六十年輪臨人間當值,由斗姥天尊統帥,審查人間善惡,司本命禍福。每個人都由自己的太歲星君護守本命。
1、甲子太歲金辯大將軍,鼠相,持桃。
2、乙丑太歲陳材大將軍,牛相,執紅纓槍。
3、丙寅太歲耿章大將軍,虎相,執如意。
4、丁卯太歲沈興大將軍,兔相,執槍。
5、戊辰太歲趙達大將軍,龍相,雙手攥龍。
6、己巳太歲郭燦大將軍,蛇相,執棍。
7、庚午太歲王濟大將軍,馬相,手持捲軸。
8、辛未太歲李素大將軍,羊相,手托鋼鞭。
9、壬申太歲劉旺大將軍,猴相,手持書卷。
10、癸酉太歲康志大將軍,雞相,持令旗。
11、甲戌太歲施廣大將軍,狗相,持玉笏。
12、乙亥太歲任保大將軍,豬相,持劍。
13、丙子太歲郭嘉大將軍,鼠相,執金瓜。
14、丁丑太歲汪文大將軍,牛相,執金葫蘆。
15、戊寅太歲魯先大將軍,虎相,端坐。
16、己卯太歲龍仲大將軍,兔相,持拂塵。
17、庚辰太歲董德大將軍,龍相,端盅。
18、辛巳太歲鄭但大將軍,蛇相,雙手持畫軸。
19、壬午太歲陸明大將軍,馬相,持幡。
20、癸未太歲魏仁大將軍,羊相,赤腳,持如意。
21、甲申太歲方傑大將軍,猴相,持器物。
22、乙酉太歲蔣崇大將軍,雞相,持雙鉤。
23、丙戌太歲白敏大將軍,狗相,持扇。
24、丁亥太歲封濟大將軍,豬相,執鋼鞭。
25、戊子太歲鄒鐺大將軍,鼠相,端坐。
26、己丑太歲傅佑大將軍,牛相,執槍。
27、庚寅太歲鄔桓大將軍,虎相,持仙丹。
28、辛卯太歲范寧大將軍,兔相,執劍。
29、壬辰太歲彭泰大將軍,龍相,雙手托龍。
30、癸巳太歲徐單大將軍,蛇相,端盅。
31、甲午太歲章詞大將軍,馬相,撫琴。
32、乙未太歲楊仙大將軍,羊相,執劍。
33、丙申太歲管仲大將軍,猴相,手托如意。
34、丁酉太歲唐傑大將軍,雞相,執矛。
35、戊戌太歲姜武大將軍,狗相,持笏。
36、己亥太歲謝太大將軍,豬相,端坐。
37、庚子太歲盧秘大將軍,鼠相,執刀。
38、辛丑太歲楊信大將軍,牛相,秉筆。
39、壬寅太歲賀諤大將軍,虎相,舉劍。
40、癸卯太歲皮時大將軍,兔相,端坐。
41、甲辰太歲李誠大將軍,龍相,一手執劍,一手握巾。
42、乙巳太歲吳遂大將軍,蛇相,執蛇形長矛。
43、丙午太歲文哲大將軍,馬相,執刀。
44、丁未太歲繆丙大將軍,羊相,一手托桃。
45、戊申太歲徐浩大將軍,猴相,執牡丹花籃。
46、己酉太歲程寶大將軍,雞相,端坐。
47、庚戌太歲倪秘大將軍,狗相,手執方扇。
48、辛亥太歲葉堅大將軍,豬相,右手執矛。
49、壬子太歲丘德大將軍,鼠相,手托金盞。
50、癸丑太歲朱得大將軍,牛相,持金瓜。
51、甲寅太歲張朝大將軍,虎相,袖手而坐。
52、乙卯太歲萬清大將軍,兔相,一手托於胸前。
53、丙辰太歲辛亞大將軍,龍相,手持蓮花。
54、丁巳太歲楊彥大將軍,蛇相,一腳脫鞋上盤,一手立胸前,勸人向善。
55、戊午太歲黎卿大將軍,馬相,一手握拳,一手執槍。
56、己未太歲傅黨大將軍,羊相,手握長矛。
57、庚申太歲毛梓大將軍,猴相,執劍端坐。
58、辛酉太歲石政大將軍,雞相,左手握拳。
59、壬戌太歲洪充大將軍,狗相,文袍加身。
60、癸亥太歲虞程大將軍,豬相,執楊柳枝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erbp5m.html

2020-06-10_101016d01373f082025aaf026f0f3bfdedab64024f1ae4


道教神祇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道教神祇

教神祇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