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欄
- Oct 27 Mon 2014 11:46
潘大由仁、姜勝智+清乾隆及嘉慶元年時期,由墾戶潘大由仁、協佃等募請水戶姜勝智鑿築陂圳,引水灌溉石里台地一帶園埔,並議定費用由業戶、佃農四六平均分攤
- Oct 27 Mon 2014 10:07
姜紹祖傳/梅、蘭、竹、菊。梅
- Oct 26 Sun 2014 18:20
1932年臺北市街圖中的町界+1920年地方行政改行州郡制時,「臺北市」的名稱正式出現。1922年實施「町名改正」,將原有之街庄名稱改為日式的町名
清領末期臺北府城建城(1882-1884)後,與城外的艋舺、大稻埕兩地,在聚落空間發展上,呈現所謂「三核心」的局面。為軍事目的而建的臺北城牆,後來反而變成都市發展的障礙。總督府於1904-6年間陸續拆除城牆,並在1905年公布連結起三市街的「臺北市區計畫」。1920年地方行政改行州郡制時,「臺北市」的名稱正式出現。1922年實施「町名改正」,將原有之街庄名稱改為日式的町名, 每一町又以數字細分為各「丁目」,郊區則以「大字」做區劃(如圖中的朱厝崙、西新庄子等)。
「大宮町」取名的原由是臺灣神社在該區;「水道町」、「大橋町」都是具體的設施建築所在;「乃木」、「兒玉」、「佐久間」等,則是歷任臺灣總督的名字;也有的町名沿用舊街庄名如「古亭」、「大龍峒」等。其中繼續保留「町」字沿用至今的,似乎只剩大家耳熟能詳的「西門町」。這些較傳統街庄更細的城市行政區的出現,標誌著臺北都市化發展的軌跡。
- Oct 26 Sun 2014 18:10
天主教、基督教在台所設之傳教地點
西教堂圖例點所指乃為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在台所設之傳教地點。在《台灣堡圖》與《台灣地形圖》分別標示出33與42所西教堂分布,從兩地圖之西教堂分布情形,可以讓我們大約看出當時教會傳道的足跡。
西方宗教最早在台的傳布與荷蘭人、西班牙人在台的活動有關。基督新教於1627年隨荷人來台,並以新港為傳教中心;而天主教則隨著西班牙人,從基隆開始在北台灣發展。當時兩者的宣教對象皆以土著民族為主,著重開辦教育。然至清初,由於清政府對西洋教會的抑制,傳教活動式微,直至鴉片戰爭後,西方宗教再度活躍。1861年郭德剛神父創建萬金天主堂,是台灣現存最古老之教堂。在基督教方面,則有馬雅各(James L. Maxwell)、李庥(Hugh Ritchie)、馬偕(George L. Mackay)等,分別在南、北台灣進行傳教,並分建台南新樓醫院(1868)與淡水馬偕醫院(1873),開啟教會醫院之始。而日人來台,亦將日本西方宗教的發展帶至台灣,使西方宗教的發展更為多元、活躍。
- Oct 26 Sun 2014 17:50
台灣書院清廷領臺共二百一十三年,建立的書院約有六十餘所至今遺跡尚存的書院有十九所
澎湖文石書院用「文石」建成? 澎湖旅遊處官網貽笑大方
澎湖文石書院介紹,縣府旅遊處介紹錯誤百出,竟出現「採用澎湖特產文石建成,獨具地方特色。」(記者劉禹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