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欄
- Oct 03 Mon 2016 21:49
饕餮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一說是斷頭的蚩尤。現在則用來形容極度好食的人。被稱為四兇之一。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兇惡貪食的野獸
- Oct 03 Mon 2016 21:13
熊足銅鼎/鼎的三足為蹲立狀的小熊。鼎蓋像是一隻倒扣的缽,頂蓋上面有四個小獸等距離環立/”銅鼎最原始的作用,是用於燉煮和盛放魚肉,作用相當於現在的鍋。和鍋蓋一樣,鼎蓋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鍋內物質的溫度、防止鍋內物質因受熱等因素引起液體飛濺、蒸汽外溢。流傳後世的銅鼎,分為“有蓋”和“無蓋”兩種。有蓋銅鼎的大量出現,始於春秋中期。
熊足銅鼎出土於河北滿城漢墓。器身呈橢圓球形,鼎的三足為蹲立狀的小熊。鼎蓋像是一隻倒扣的缽,頂蓋上面有四個小獸等距離環立。鼎腹兩側各附一長方形豎耳,鼎耳上有一伏臥的獸。鼎耳穿軸,軸穿過伏獸的臀部,使它可以繞軸翻轉。合蓋前,先將鼎耳上的小獸掀開;合蓋後,將它翻過來扣在蓋上,再旋動鼎蓋,使伏獸的背正卡在立獸頷下,鼎蓋隨之被緊密地閉鎖起來。這種閉鎖結構類似於現代的高壓鍋,設計之科學、構思之精巧,著實令人讚嘆。
西漢末年,隨社會矛盾的加劇,讖緯之說開始廣泛流行。讖緯是一種庸俗經學和神學的混合物。讖是用詭秘的隱語、預言作為神的啟示,向人們昭告吉凶禍福、治亂興衰的圖書符籙。這類宣揚迷信的作品,往往有圖有文,所以也叫圖書或圖讖;為了顯示它的神秘性,又往往作一些特殊的裝飾(如王莽的《金匱書》和劉秀的《赤伏符》)或染成一種特殊的顏色(如《河圖》、《洛書》被染成綠色),所以又稱符命或符籙。緯是用宗教迷信的觀點對儒家經典所作的解釋。因為經文是不能隨意改動的,為了把儒學神學化,緯書就假託神意來解釋經典,把它們說成是神的啟示。讖緯說中雖然也包括一些天文、曆法和地理知識,但大部分充滿著神學的內容。
東漢統治者一開始就利用讖緯之說,并力圖把它合法化。光武帝於中元元年(公元56年) 宣布圖讖於天下 (《後漢書·光武帝紀》),把圖讖國教化。漢章帝更於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白虎觀會議,這次會議的討論記錄,後來由班固整理成書,名為《白虎通德論》,或簡稱為《白虎通》、《白虎通義》,成了讖緯國教化的法典,使今文學說完成了宗教化和神學化。
- Oct 03 Mon 2016 20:01
百戲俑坑+秦始皇陵兵馬俑「中國藍」和「中國紫」/“百戲”,是指古代散樂雜技,包括扛鼎、吞刀、爬杆、角抵等,在1999年十餘件如真人般大小的百戲陶俑被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園的東南角發現
秦兵馬俑唯一綠臉俑 不准出國卻來過台灣展覽
00:582020/08/21 中時新聞網 盧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