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與台灣地位未定
當年蔣介石接受這樣的安排,並非因為不在乎主權,而是權衡國際現實的妥協。韓戰爆發後,美國為了冷戰戰略,刻意維持台灣法律地位的模糊性,不願在條約上確認台灣歸屬,以避免將台灣問題視為中國內政。
汪浩時間》蔣介石與台灣地位未定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42ALXqF
2025/09/17 12:30◎ 汪浩
「台灣地位未定論」源自二戰後的《舊金山和約》安排。雖然《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曾提及台灣「歸還中華民國」,但這些只是政治宣言,不具備法律效力。真正具法律約束力的,是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以及1952年的《日華和約》,但兩者均只寫下「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的一切權利」,卻未明文將台灣主權歸屬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刻意模糊,使「台灣地位未定論」成為國際法的重要基礎。
當年蔣介石接受這樣的安排,並非因為不在乎主權,而是權衡國際現實的妥協。韓戰爆發後,美國為了冷戰戰略,刻意維持台灣法律地位的模糊性,不願在條約上確認台灣歸屬,以避免將台灣問題視為中國內政。蔣介石雖然希望和約能確認中華民國對台灣主權,但顧維鈞、葉公超等外交幕僚提醒,若強求明文,可能引起美英反對,甚至削弱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最終,蔣介石接受「未明定」的和約文字,以換取美國在安全與外交上的支持。
網友翻出蔣介石1949年1月12日在南京發給陳誠的手令,上頭就直言台灣是聯合國「託管地」。(資料照,圖翻攝自國史館官網)
這樣的戰略忍耐,反而在長期為台灣留下迴旋空間。因為在國際法上,台灣既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未被明確劃歸中華民國,而是處於「未決狀態」。這為台灣後來爭取「主權在民」的論述提供基礎,也削弱中共將台灣問題簡化為「中國內政」的正當性。
最近,美國在AIT聲明中再次強調,《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等文件並未決定台灣最終地位,這與蔣介石當年接受「台灣地位未定」的歷史背景形成呼應。對美國而言,藉由「台灣地位未定」立場,阻止中共壟斷國際輿論,並保留戰略空間。 汪浩時間》蔣介石與台灣地位未定 - 自由評論網
美國在台協會(AIT)罕見拋出「台灣地位(主權)未定論」,後獲得美國國務院背書,引發高度關注。(路透檔案照) 汪浩時間》蔣介石與台灣地位未定 - 自由評論網
美國在台協會(AIT)罕見拋出「台灣地位(主權)未定論」,後獲得美國國務院背書,引發高度關注。(路透檔案照)
因此,蔣介石接受「台灣地位未定」,不只是被動的歷史結果,而是一種外交現實下的選擇。今天美國的表態,正是這段歷史的延續,凸顯台灣地位未決既是挑戰,也是機會,關鍵在於台灣政府和人民如何將其轉化為「主權在民」的現代論述。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汪浩時間》蔣介石與台灣地位未定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42ALXqF
台灣國赴總統府呼籲一邊一國 「台灣不是中華民國、與中國互不隸屬」
本土社團「台灣國」理事長陳峻涵(左三)15日誰總統府外召開「美國證實開羅謊言!中華民國還要硬拗?」記者會。(記者羅沛德攝)
"台灣國赴總統府呼籲一邊一國 「台灣不是中華民國、與中國互不隸屬」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5178810
2025/09/15 16:16
〔記者林哲遠/台北報導〕二次大戰終戰80週年,中國以「開羅宣言」等文件指日本已將台灣主權歸還中國,美國在台協會(AIT)批評中國是不實法律論述,意圖將台灣孤立於國際社會外。獨派團體台灣國今赴總統府前召開記者會呼籲,現行仍以「中華民國」為名的統治當局,應勇敢承擔歷史責任,向全世界清楚宣示「台灣不是中華民國,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一邊一國」。
台灣國理事長陳峻涵指出,長久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主張「唯一代表中國」的地位,並藉此蠻橫主張台灣是其「神聖領土」。然而,據國際法與聯合國歷史記錄,2758號決議僅處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次安排,從未涉及台灣主權問題,更未改變舊金山和約所留下「台灣地位」的法律現狀。
陳峻涵續指,美國作為二戰主要占領國之一,公開表態正是再次確認,台灣既非中華民國所有,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毫無瓜葛,任何將2758號決議牽強套用到台灣的說法,都是對歷史與法律的惡意歪曲。AIT的聲明,正如同一劑強心針,呼應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董事長「正名制憲、建立台灣國」的主張,更加堅定「台灣國」長期以來的理念。
陳峻涵補充,研究開羅宣言的沈建德博士表示,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3年12月24日爐邊談話,明白拒絕蔣介石併吞台灣的要求,強調「被竊取的財產應歸還合法的主人,並尊重遠東千百萬人民自組政府的權利」;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在1955年2月1日於國會答詢時明確表示,台灣歸屬問題必須依照《舊金山和約》處理,並非開羅宣言所能決定。這些權威史料足以證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無法據以主張台灣主權。
「今日台灣的教育體系與政府機關仍充斥錯誤論述,誤導下一代!」陳峻涵列舉,包括教育部審定的高中歷史課本、國史館官方文件、陸委會與外交部的對外說帖,甚至總統府網站的公開資料,仍大量以「開羅宣言歸還台灣」之謬說欺騙社會,這些錯誤必須立即徹底清除。
陳峻涵提出三大呼籲,首先,教育部應立即修正歷史教科書,刪除一切違反國際法與歷史事實的錯誤敘述;第二,國史館、外交部、陸委會與總統府,應全面檢討並撤回相關不實文件與貼文,停止以謊言誤導人民與國際社會;第三,現行仍以「中華民國」為名的統治當局,應勇敢承擔歷史責任,向全世界清楚宣示「台灣不是中華民國,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一邊一國」。
「唯有果斷拋棄中華民國的虛妄框架,主動以台灣之名走向國際,才能爭取聯合國席位,建立與世界各民主國家的正式外交關係。」陳峻涵重申,如此,台灣人民的國際地位與生存尊嚴,方能獲得根本而長遠的保障,實現世世代代台灣人「出頭天、做主人」的歷史使命。
本土社團「台灣國」15日在總統府外召開「美國證實開羅謊言!中華民國還要硬拗?」記者會,強調「台灣不是中華民國,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一邊一國」。(記者羅沛德攝)
本土社團「台灣國」15日在總統府外召開「美國證實開羅謊言!中華民國還要硬拗?」記者會,強調「台灣不是中華民國,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一邊一國」
"台灣國赴總統府呼籲一邊一國 「台灣不是中華民國、與中國互不隸屬」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5178810


二戰結束80週年,中國又拿出《開羅宣言》等文件,試圖「在紙上把台灣納入中國的一部份」。昨天,AIT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表示,北京的敘事是錯誤的,這些文件都沒有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中國的意圖是要把台灣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
今年7月我和台美友好訪問團的朋友一起到《舊金山和約》簽訂地點訪問時,現場也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一些看法,以下為演講摘要。影片放在留言,給大家參考。
7月13日上午,訪問團和一眾灣區台派好友,在舊金山市政廳旁的戰爭紀念歌劇院(War Memorial Performing Art Center)前集會。
1951年9月8日,在二戰中獲得勝利的48個盟國與戰敗國日本,在這個歌劇院裡簽定了《對日和平條約》(俗稱《舊金山和約》),正式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舊金山和約》的第二條明確陳述:「日本國放棄對臺灣及澎湖的一切權利、名義及要求。」但是,由於當時中共政權與國民政府之間的對立,《舊金山和約》並未以明確的條文,確立臺灣的主權歸屬。
在臺灣的歷史上,有6個條約非常重要:1895年的《馬關條約》,1943年的《開羅宣言》、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1952年的《中日和約》,和1971年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臺灣這麼多年來,就被這些國際條約綁在那裡,完全不能動。變成了一個像國家,又不是一個國家的奇怪存在。
由於《舊金山和約》並未規定臺灣主權的歸屬,所以,「臺灣的主權應該由臺灣人自己來接手」。「臺灣獨立自主的原點,其實就在這裡(舊金山戰爭紀念歌劇院)」。
今天的國際社會有兩條基本原則:「一個是主權在民,一個是民族自決。」而「臺灣人很委屈,因為這六個條約在談判和簽署的時候,都沒有臺灣人的參加。」所以,「臺灣人真正應該擁護的,是一個由臺灣人自己簽署的條約,由臺灣人決定臺灣未來的命運」。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Ef5yApxic/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JeCRpPTWx/
高砂義勇隊與3枚「猛2689」兵牌【二戰終戰80週年,屬於台灣的記憶是什麼?3枚日軍兵籍牌揭開的「高砂義勇隊」歷史調查之路】 https://pse.is/7zub9e
二次大戰期間,台東都蘭部落共有30名青年被召入 #高砂義勇隊,僥倖存活的僅10人左右,1920年出生的洛恩(Ro’en)是其一。1943年某天,日本警察突然告知:包括他在內4名從未接受過軍事訓練的族人,已被「指名」加入第五梯次的高砂義勇隊,洛恩在當年8月抵達巴布亞紐幾內亞北部的威瓦克,被編入「第27貨物廠」負責後勤雜役,在物資緊缺的戰爭末期,飢餓的洛恩曾打獵覓食、潛入美軍基地偷竊、甚至吃火烤人肉⋯⋯
這些過往,洛恩的後代原先並不清楚,而是來自新竹的客家「乾孫」蔡政良不斷詢問下,才逐漸挖掘。
2009年,還在清華大學就讀人類學博士班的蔡政良,循著「乾阿公」的口述記憶、踏上二戰戰場的新幾內亞進行田野調查,並帶回3枚刻著「猛2689」的 #日軍兵籍牌——根據相關研究文獻,那極可能是高砂義勇隊的戰爭遺物。當時沒有能力為兵籍牌尋找主人的蔡政良捐給台中科博館作為館藏,16年後,成為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的他,將兵籍牌留在史前館作為常設展品,並積極與日方聯繫,盼取得戰爭資料庫的比對權限,確認名牌是否曾為高砂義勇隊員所有。那不只是確認歸屬,更是台灣人回望並記得80年前戰爭歷史的重要憑證。
「日本人在新幾內亞建立的紀念碑中,將高砂義勇隊遺忘了;現在的台灣政府,也遺忘了那些陣亡在新幾內亞的台灣原住民阿公的靈魂。」
蔡政良記得他在威瓦克看到了日本人在1969年所建的「英靈碑」遺址,我國國防部曾遠赴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拉包爾島,帶回從中國戰場被俘虜至此的中國軍人遺骨,並安奉在忠烈祠中。不論戰敗國的日本兵與戰勝國的中國兵,都有人記得,但戰爭期間日本從台灣徵召、戰死的3萬餘名亡者們,卻如「一群被遺忘的冤魂」。
另一方面,活下來的人重回到自己出生的土地,卻成為「敵國的軍人」,多數長者都跟洛恩一樣,不會特別跟後代講述這段地獄經歷。當後代的人無法從教育中得知這段史實,也無法從自己的家庭或部落了解祖輩的經歷,這一傳承缺口,不僅會造成歷史真相的缺失和歷史教育材料的不足,更使原住民前輩們經歷的不正義和偏頗評斷,無法得到充分的討論與平反,甚至無法為後代提供借鏡與再思考的機會。
在終戰80週年之際,《報導者》專訪蔡政良,聽一段「老人不說、年輕人不問」的戰殤,走一趟從台東到新幾內亞島的旅程,從兵籍牌到慰靈碑,尋找台灣人在這場戰爭中的多元角色與不同視角的史觀記憶。蔡政良提醒:
「歷史既殘酷又會荒謬地重演,而高砂義勇隊這段歷史,正能呈現這既荒謬又殘酷的事實。」
★深入每寸土地,《報導者》以獨立觀點,傳遞事實,#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2Ef3Xfh
--------------------------
"記憶才是歷史的安魂曲:高砂義勇隊與3枚「猛2689」兵牌80年的終戰歸鄉記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www.twreporter.org/a/80th-anniversary-of-the-end-of-ww2-takasago-giyutai?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fanpage
希巨﹒蘇飛站在都蘭鼻海岸面向南太平洋方向,欲設立一個紀念碑給已故的高砂義勇隊。(攝影/謝佩穎)
當時,都蘭藝術家希巨.蘇飛(Siki Sufin)也因為家人和幾名族人從中國回來,意識到部落有高砂義勇軍的存在,更發現族人不僅被日本拉去打太平洋戰爭,還被國民黨政府派去中國打國共內戰。因此希巨.蘇飛一直想在中國設置翅膀雕像,讓祖靈「回家」。
「對他來說,藝術不只是藝術,也是一種慰靈。」但中國的情況不允許希巨.蘇飛放紀念碑,只好做個簡單的儀式,蔡政良説,他「哭得很慘」。
受高正治及幾個「不知道親人靈魂在靖國神社或新幾內亞」的原住民託付,蔡政良於2013年邀希巨.蘇飛一同前往新幾內亞,一起「迎回祖輩的靈魂」。
「希巨.蘇飛在新幾內亞也是一直哭。」蔡政良回憶,只要知道有遺骨、有遺物、有亡靈的地方,他們都會做儀式來慰靈,並對著遺骨與戰爭遺物說道:
「我的阿公們,請您前來聽我們想要說的話,我們這些人是從台灣來的,你們的孩子,我們知道你們在戰爭時期的辛苦,很多人都沒有回去台灣。阿公們,您的孩子現在來了。」
由於無法處理全部的遺骨,他們一行人最後只帶回一部分泥土跟遺骨,權充這些長輩的「身體」。除此之外,希巨.蘇飛還利用當地的木材,刻了座「高砂的翅膀」,並用一台除草機和當地人交換一小塊土地,將之置放在男孩鎮上的一座天主教堂前,作為面向台灣的慰靈碑,「希望這對翅膀能引領高砂義勇軍的靈魂,去到他們想去的地方。」
淚水不停,哭聲不斷。當蔡政良一行人捧著泥土和遺骨抵達機場時,高正治嚎啕哭泣,並高聲宣喚:「你現在到部落了,我的親人及家屬們,不必再四處勞累奔跑了,不要不好意思啊。」
2013年9月,高家舉行了一個儀式,召集族人和相關家屬聚會,並將泥骨安葬在墓園。儀式中,高正治朗聲說道:
「今天因為高砂的翅膀,還有我們孩子呼喚的回應,你們能勇敢地去掉自責、去掉羞愧,帶著無罪的靈魂回來,我們族人族裔將在這裡將永遠地祭祀你們。」
「老人不說,年輕人不問」為什麼台灣不該遺忘高砂義勇隊?
蔡政良再次見到自己帶回來的兵籍牌,已是捐給科博館13年後。當台東史前館要更新南島廳常設展、並籌備高砂義勇隊展櫃時,蔡政良主動向館方提起這3張兵牌,並建議可向科博館商借來展出。待到2023年正式展出後,當蔡政良再度看到這些由他帶回來的戰爭遺物,心裡也很是觸動。
「南島廳常設展有六大主題,每個主題都是身為人類所共同面對的議題──高砂義勇隊的展示,則在『認同』那個主題中。」蔡政良表示,南島族群經歷了各種殖民,就台灣而言,殖民對原住民族的認同也產生了影響,而高砂義勇隊的這個展區,嘗試藉著太平洋戰爭、國共內戰,以及當代原住民進入中華民國特種部隊的相關展示,呈現這一連串的歷史轉變過程。而從新幾內亞帶回的幾張兵牌,更「應該」是目前全國各大博物館中,唯一一件從戰地帶回的遺物。
隔年(2024年),在台東大學任教的蔡政良,被借調為史前館館長。某日,一份公文遞送到蔡政良面前簽允,他一看,方知這幾張兵籍牌的借期將屆,必須歸還科博館。儘管蔡政良內心捨不得,仍簽下「如擬」。於是,兵牌又從台東送回台中。未久,蔡政良偶然與科博館再度聊到兵牌,隨口問起:「要不要乾脆就讓史前館保管?」對方立刻同意促成。至今,這3張兵牌雖然仍未找到昔日主人,但卻在2025年回到了「捐贈者」所在的史前館,也算是終獲歸屬。
這3張兵籍牌的流轉故事讓蔡政良感慨萬千。他在Facebook上提到名牌的漂流歷程,引起熱烈迴響,甚至引出專家提供的日本新建戰爭資料庫研究管道,並協助蔡政良繼續尋找名牌的主人。目前,史前館的研究人員正與日方聯繫以取得資料庫的比對權限,希望能藉此確認展出的「猛2689部隊」名牌與高砂義勇隊員的關聯。
不過,兵籍名牌的歸屬,只是一個歷史遺物的留下。關於高砂義勇隊的故事與經歷,在台灣社會的記憶裡,其實並未留下深刻印記。
「我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沒聽過高砂義勇軍的故事。我只知道李光輝,但也一直把他當成英雄看待。」蔡政良坦言,1971年出生的自己,過去對這段大戰歷史確實無知,僅從新聞人物中獲得片段資訊。
1974年,藏身在印尼叢林30年的台籍日本兵李光輝(族名:Suniuo;日本名:中村輝夫)被印尼軍方發現,經媒體曝光後,才知他是被召入高砂義勇隊、隨日軍前往印尼打仗的台東阿美族原住民。李光輝在戰爭期間於印尼摩羅泰島(Morotai Island)失蹤,並被日本政府宣告死亡。這位「死而復生」的殘留老兵,於1975年1月回到台灣,並成為這段歷史的代表人物。
儘管透過閱讀和洛恩阿公的講述,蔡政良對高砂義勇隊的認識已有輪廓。但直到在都蘭部落遇到李光輝當年部隊的伍長,才發現真正當過高砂族陸軍特別志願兵的生還者,對李光輝明明是逃兵卻被視為英雄的社會觀點頗為不滿,甚至直指他就是個懦夫,「我那時才發現,圍繞高砂義勇隊這段歷史,仍有許多歷史觀的問題未被好好討論。」
在高正治的引薦下,蔡政良認識了卑南族利嘉部落的高砂義勇隊老兵陳德儀(族名:Kelasay;日本名:岡田耕治),並得知陳德儀曾用日語寫下戰場日記,便透過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將這本日記翻譯出版。而兒時曾親眼見過高砂義勇隊集結出發的林哲次,自然成為譯者的不二人選,「因為他使用的日語,與日記中的日語屬於同一年代。」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南島廳」常設展正展出書籍《一位高砂志願兵的摩洛泰島戰記》。(攝影/謝佩穎)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南島廳」常設展正展出書籍《一位高砂志願兵的摩洛泰島戰記》。(攝影/謝佩穎)
蔡政良認為,這本《一位高砂志願兵的摩洛泰島戰記》是很珍貴的紀錄,因為昔日的高砂義勇隊隊員隨年齡漸長而凋零,而部落年輕一輩的也都不再記得這個「部落有一大群人上戰場,一部分人再也沒有回來」的集體記憶。他進一步表示,主流社會談歷史的時候,會受限於自身的族群身分還有史觀,而無法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理解歷史,與此同時,在原住民族社群內部,集體記憶也會隨著時間消逝而煙灰雲滅。換句話說,無論哪個群體,都無法好好認識原住民的戰時經驗。
尤有甚者,圍繞高砂義勇隊的討論,也會成為不同歷史觀和認同之間的鬥爭,十幾年前的烏來高砂義勇隊慰靈碑風波就是一例。蔡政良感慨,現在要好好保留或討論這段歷史,已經有點太晚了。高砂義勇隊當事人的經歷或真正的看法,後代也已無從得知。
「我自己的觀察是,很多當時去當高砂義勇軍的原住民,都是因為被看不起,而想要證明自己的人。」蔡政良表示,那些活下來的隊員在戰爭結束時,因屬於戰敗的一方,而進了戰俘營。回到台灣後,又因為政權轉變,讓他們反而在自己的土地上成為「敵國的軍人」。再加上「戰敗者沒有說話的餘地」,讓這些從戰場上回來的長者,再不願講述戰爭經歷和感受。因此,後代的人非但無法從教育中得知這段史實,更無法從自己的家庭或部落了解祖輩的經歷。
而這一傳承缺口,不僅會造成歷史真相的缺失和歷史教育材料的不足,更讓原住民前輩們所經歷的不正義和偏頗評斷,無法獲得充分的討論與平反,甚至無法為後代提供借鏡與再思考的機會。
「歷史既殘酷又會荒謬地重演,而高砂義勇隊這段歷史,正能呈現這既荒謬又殘酷的事實。」
蔡政良強調,無論是在二戰還是國共內戰期間,當時的國家機器與主流社會普遍將原住民族視為落後、野蠻,不僅認定他們需要被教化,甚至不將其當作是「人」,但為了打仗,這些平時被歧視與排斥的族群卻又被推上戰場:
「他們被殖民者強加了不屬於他們的『國家』概念,也被國族主義利用。然而,戰爭結束後,不論是日本還是國民政府都沒有對這段歷史進行反省、或至少給予公平的歷史評價,甚至還遺忘了他們。」
今日的國軍特種部隊中,有多達6、7成戰士是台灣原住民,而當年的高砂義勇隊卻連軍人都不是。蔡政良強調,「我們必須意識到,對大部分原住民來說,部落跟家園是很重要的,文化裡也有這樣的機制,讓他們願意為部落、為家園而戰,成為守護部落的勇士。」他更進一步指出,在台灣仍可能面對戰爭的當代,讓人願意上戰場的理由,不該只是空泛的國族主義。我們更該捫心自問:這是否是一個能夠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不同族群與文化的社會?我們是否真心把彼此當作家人,並共同把台灣視為自己的家園?
「就像當年許多不服氣、想要證明自己的高砂義勇隊員,那種為家園、為部落、為尊嚴而戰的勇氣與智慧。」
台東都蘭鼻海岸上存留著自日治時期種下的木麻黃,仍朝向南太平洋、屹立於岸邊。(攝影/謝佩穎)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GSZTS1Efv/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GSZTS1Efv/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