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59GE4mMf1od4bM3G/
挑夫古道
又稱為「屯營古道」,是早年是員林屯營地區通往小南埔的唯一通道,也是沿屯營部落後方山脊線往東行,可盡覽中港溪流域風光,過去沿途原有三座古色古香的糯米橋,如今有兩座因開路被拆毀,只剩一座建於1921年的福安橋,至今仍保存完整,引人思古幽情。百年糯米橋-福安橋-早期在建築橋樑時,先民以石頭作為主要材料,先將大石頭砌成方塊狀,並利用糯米混和糖與石灰製成黏著劑,作為黏築石塊的材料,為糯米橋的由來。而位於百年古道的福安橋就是一座糯米橋,也是一座石拱橋,建於1922年,為日據時期具有相當歷史的文化產物,至今保存完整,整體而言造型優雅、質樸而堅實,橋上所刻有詩句:「綠楊垂兩岸,明月映前溪」建於「大正十一年春月竣工」的碑文字樣 https://bit.ly/4eRwoPt
屯營社區
員林村主要為小南埔及屯營等地,其中,屯營是一處具有客家風味的小社區,位在台3線和苗20的交界處,於清、道光年間,由林、張、黃、徐等四位漢人,帶領民兵(即隘勇),屯營在這裡,以抗拒生番,原名「屯營南福庄」,後來去掉「南福」,僅稱「屯營庄」,沿用至今。
好友張忠銘的老家,即是屯營社區裡面,最古樸、最豪華、也是最具特色的客家三合院,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不但牆壁是傳統的竹片,揉合泥土建造的;中堂的供案,其雕刻之精細,更令人愛不忍釋手,如果商得主人同意,頗值得一觀。
二、南富村
進入苗20道路直行,約三公里,到達的小市廛,即是南富社區,俗名「大南埔」,這裡,田陌縱橫、沃野千里、農舍相閒、而且炊煙裊裊,為一處具有濃厚客家風味的村莊。
十四年前,我第二次踏入南庄的領域,是從台中回台北,再沿著苗20線進入的,在經過南埔市廛後,見到一段筆直的道路景觀,路旁磚造的農舍,點綴在綠野中,非常美麗,當時我與內人,大為驚艷,從此,便成為南庄的常客,甚至最後定居南庄。
主要景點如下:
1. 文武宮 南富的文武宮,位在市區東側,是一座富麗堂皇的道教寺院,香火鼎盛,創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民前69年),主祀關聖帝君,副祀孚佑帝君、孔子、司灶真君、及聖母。
2. 白雲寺 由文武宮前行,即可看到白雲寺的牌樓。白雲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建築在象山的山腰,廟後有清洌的甘泉,站在廟埕,可以遠眺新竹的科學園區,這裡也是爬象山的登山口。
3. 蘇鐵化石景區
從白雲寺的牌樓進入後,跟著蘇鐵化石區的指標,約四公里的路程,即可到達,開車時間約25分鐘。
蘇鐵科植物,活躍於史前中生代,距今一億三千多萬年前的三疊紀、侏儸紀、白堊紀時代,後來經過冰河期及隕石衝撞地球的災難,造成大部分物種滅絕,僅有少部分殘存下來,稱為「孓遺植物」或「活化石」,蘇鐵一族,便是其中之一。
蘇鐵化石,是當年開礦,闢築產業道路時,才被發現,據中油公司文獻資料記載,研判已有一千餘萬年,是一項學術上的重大發現,具有學術研究、及休閒觀光的價值。
依現場的實際情況,化石是埋藏在灰黑色頁岩內,呈酒瓶形或梨形,單幹或偶而分枝,且直立排列,植群密度很高,苗栗縣政府已於92.1.27 ,公告為蘇鐵模鑄化石景區。
4. 戰備古道
苗20縣道到達南富市廛前,有一塊指標,寫著「員林村17鄰」,沿著小路進入即是,約三百公尺處,分成兩條路,各長約四公里,到達獅潭鄉大河底,前段可行車,後段蔓草叢生,且偶有坍方,僅能步行。
顧名思義,可能是作為戰備行軍之用,據耆老敘述,日據時代即有,也是村民前往大河底的通道,在道途中,每隔一段路,便設有一座奉茶亭,供路人解渴。
員林村-南富村-南庄民宿網 https://bit.ly/4hoFOnw
挑夫古道
又稱為「屯營古道」,是早年是員林屯營地區通往小南埔的唯一通道,也是沿屯營部落後方山脊線往東行,可盡覽中港溪流域風光,過去沿途原有三座古色古香的糯米橋,如今有兩座因開路被拆毀,只剩一座建於1921年的福安橋,至今仍保存完整,引人思古幽情。
屯營,苗栗老地名,位於苗栗縣南庄鄉員林村西側,海拔約120公尺,為中港溪南岸的河階高地。該處地勢背山面水、易守難攻,道光初年,有一支三灣隘屯駐紮於此,為地名由來。
道光21(1841)年,頭份東興庄之張思明、黃漢槐、徐嘉三和徐元觀等人,帶領隘勇至此與原住民展開攻防,並在南面的高山頂駐紮屯營。張思明等人集資合股,將此地遍野的樟樹林,開拓為適合耕種的田地,命名為屯營南福庄,後稱屯營。屯營南面有座盪耙山,海拔約100公尺,因有三座山峰相連,外型與農耕工具的盪耙相似,因此得名。
屯營庄中伯公位在員林村15鄰屯營庄中,員林活動中心對面,這是一座古老的伯公,也是屯營人最早拜的伯公,創立於清咸豐9年前後(1859),正確日期不確定。屯營庄裡的老人家都說:「懂人事時就有的伯公,前幾代就有了,至少也150 年以上(西元1850 年代)」。附近的農夫還說:他們在種田時挖到很多樟樹頭,可見這附近以前是樟木盛產地,出產樟腦油,最早的伯公樹也是榕樹和和樟樹。 福德祠正門左邊牆上掛著一面紅紙書寫加木框的詩,標題「屯營庄中福德祠」內容為:「吾神姓張名德雲,前朝廣東大埔人。隨祖來台創家業,墾地開荒設隘庄。一生忠義並篤實,捨身捨力修路橋。開山開峻興水利,灌溉良田蔭地方。不爭功來不爭利,壽享八九子孫昌。功行?滿蒙聖舉,拔薦為神到此方。為民順舌保四境,八十五載俎豆香。陰居石室庄民敬,有求有應儘皆安。多賴多信眾虔誠,尊重土地老福神。鬢髮斑白如霜雪,無尤無怨佑良民。只要汝等無枉作,知足安份財路臨。」可惜這篇詩未註明扶鸞日期,否則依八十五載即可推算年代。 早期之福德祠設立在現在涼亭的位置,以紅磚塊砌成,屋頂蓋台灣瓦。福德祠前方有一間戲館,是供做戲的演員居住的地方。日本提倡「皇民化運動」時,將福德正神藏匿於對面山上,以防被毀。 民國55年歲次丙午,地方善信見福德祠年久失修提議改建,蒙各界踴躍捐資,於當年落成。民國81年歲次壬申,廟祠重新彩繪,神木亦加鐵架支撐。民國88年福德祠前屯營道路拓寬,購買土地。民國100年歲次辛卯再次彩繪,將拜亭部份彩繪五綵繽紛,由油畫家張偉能執筆,繪出各種圖案,計有松鶴延年、趙孝救弟、棄官尋母、孝感動天、王老觀極、金風送爽、渭水訪賢、財子壽、油桐花開時。 屯營庄中福德祠供奉福德正神、三官大帝(三元、三品、三官)、神農先帝,都有雕塑金身,福德正神坐中間、原石版刻『福德正神香位』立於伯公金身後方,另有香旗一支, 原有石刻四方形伯公香爐置於其左方。三官大帝在左、其後方立「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暨列寶座」,香旗一支。神農先帝在右。 每年端午節於農曆5月5日和6日演平安戲2天,因為崇聖宮前身育化堂位在屯營,所以演戲這兩天會迎請小南埔崇聖宮恩主公及屯營地區的伯公來看戲,全庄居民來敬拜。每年農曆10月15日打新丁粄,大家來敬伯公。農曆12月14日跌聖筊決定次年爐主,聖筊最多的人便是爐主,每天要到福德祠點香奉茶。參拜戶數約200 戶,屯營庄居民初一、十五及下員林、小南埔居民逢年及過節都會來拜,可以講香火鼎盛。 伯公樹是榕樹,原為150多年(西元1850 年代)的老榕樹,後因遭龍捲風拔起倒掉,於民國81年搶救,並再種一棵榕樹於旁邊。員林守望相助巡守隊製作一面介紹伯公樹的牌匾,掛在樹上。「伯公樹」三個斗大的紅字,介紹伯公樹的由來:員林村有兩棵超過一百年的伯公樹,一棵在屯營活動中心伯公廟旁,是五種樹種盤根共生的「五色樹」。另一棵位於上坪伯公廟,是百年老樟樹。蒼勁相挺,綠蔭蓋天。兩棵伯公樹,各具特色,是我們村民口中的「雙寶」。 本株伯公樹榕樹,樹高十八公尺、胸圍五點八公尺、胸徑二點二公尺、樹冠幅一百二十平方公尺、樹齡五百年、樹型是冠型。位置在員林社區活動中心旁,認養單位是地方廟宇管理委員會。 五色樹包括有大葉雀榕、小葉黃金榕、樟樹、茄苳、山柿等五種樹盤根共生,樹幹糾結成一體,因各樹種的葉子顏色不同,五色樹因而得名。五色樹主幹是大葉雀榕,相傳已有五百年的樹齡。從建村起便立於此。十餘年前,五色樹疑因水泥地板鋪設,導致樹根病腐,各樹種相繼凋零,僅剩小葉黃金榕存活。村民不忍五色樹腐朽傾倒,熱心捐資以鋼筋、角鐵將枯木樹幹群集為砧木,並將小葉黃金榕嫁接在砧木上,象徵五色樹生命延續。 牌匾同時介紹「屯營」的名稱由來:這棵樹生長的地方叫做「屯營」,相傳清朝時期道光21年,有頭份東興莊人張思明、黃漢槐、徐嘉三、徐元觀等人帶領民兵與當地原住民廝殺,後來屯兵於此,防原住民侵擾,因而得名。 早先屯營是一片樟樹林,由張思明等人出資開墾,成為今日可以耕種的農田。榕樹旁邊一座伯公廟,附近居民都來此膜拜。如今樹旁興建一座社區活動中心,使得這棵老榕身價更高,成為「屯營」居民生活、休憩與信仰中心。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地方耆老口述:張金應/日昭和6年生(1931);賴富菊/日昭 和16年生(1941);李添順/日昭和13年生(1938)。 其他:福德祠內及外牆樂捐芳名碑記;庄中福德祠伯公詩詞。
維修紀錄: 1、 創立於清咸豐9年(1859)前後,確定日期不詳。 2、 民國55年改建成現在廟祠。 3、 民國81年彩繪廟祠、並伯公樹加鋼筋角架固定。 4、 民國88年購置廟前道路拓寬土地。 5、 民國100年彩繪廟祠,繪畫各種圖案。
建築狀況: 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建築特色描述: 屯營庄中福德祠是傳統式建築,座北朝南,單進單開間帶平頂拜亭,平脊筒版瓦屋面。主體建築以紅磚為建材,殿內有磚造供桌一張。門前擺香爐。外牆粉刷油漆,屋頂蓋琉璃瓦。拜亭屋頂鋼筋水泥,天棚彩繪各式圖案,具有教化作用。金庫在左前方,以磚塊砌成。左右兩邊加搭鐵皮屋,左前為伯公樹-五色樹,左後為木製涼亭。 福德祠對聯有: 龕聯:橫批:福惠遍閭閶 上聯:福星南山臻壽域 下聯:德聯北極放豪光 門中:福德祠 左門:治國清官 右門:怡民熟穀 門聯:上聯:三品列天曹恩覃寶島 下聯:五榖聯阡陌福駢屯營 拜亭聯:上聯:秀聳南山四時沾吉慶 下聯:星輝北斗合境保平安 金庫聯:上聯:金伯千家獻 下聯:庫財一大收
屯營庄中伯公-客家雲 Hakka Cloud https://bit.ly/3YarBSl
日明治34年(1901)正月,有唐山邱仁烈者,在大河底八股教授漢文,亟欲開設鸞堂,獲張心麟相助,邀集張澄水、張水龍等十餘人,擇得南福庄(今屯營)張阿開蘭舍,開設鸞堂。於是到頭份土牛感化堂晉表,蒙恩主賜號「育化堂」,數日後設恩主恩師座位,敬設鸞堂,開始習練神乩。 日明治36年(1903 )歲次癸卯,三恩主降鸞示曰:「爾諸鸞下,有志開堂,代天宣化者,必須覓得一福地建宮,方有久遠之計。」經四處堪查地址未果,三恩主再度降鸞:「吾神既有預定之建宮地址,乃張生澄水之產業,斯處有福地可以建廟,不知張生可否獻出,供為建廟之用。」旋又再降鑾示曰:「斯福地座落小南埔境內,其形狀酷似飛燕落洋」,獲張澄水慨然同意捐出,以供建廟。旋即鳩資集材,擇吉動土興工,經年餘之建築,工程告竣。日明治37年(1904 ) 7月吉旦,由南福庄原廟迎請三恩主及諸神寶像到新廟登龕鎮座,廟址遷新,堂名依舊,以化育為旨垂諸百世,加以「崇聖」為宮,光耀十方。該新廟址形猶飛燕展翼翱翔,有衝天之氣慨,凌霄之大志。 日明治 43 年(西元1910 年),張友德、黃壬忠被選為堂主,封林阿番為正乩。日昭和元年(1926 )聘黃運成、張阿傳為本宮育化堂堂主。斯年一群熱心公益善信大德,發起創立慈善機構樹德院,開設仁濟漢藥店,為貧困無錢看病的人提供免費醫療,發起人邱庚河雖眼瞎但古道熱腸,籌資募款樹德院仁濟漢藥房順利成立,草創之初由張阿傳負責管理。日昭和2年(1927)聘黃水生駐診,民國39年讓渡邱清文,改名「健安藥房」營業至今。 日昭和2 年(1927 )舉行三恩主登龕鎮座圓滿福醮。日昭和10 年(1935 )乙亥歲3月19日台灣中北部大地震崇聖宮被夷為平地。張阿傳、黃運成、黃水生隨即鳩資重建廟宇,日昭和12 年(1937)日本政府發起「皇民化運動」,提出「寺廟神昇天」整理運動,不得濫建廟宇,將恩主神像送獅頭山饒益院藏匿,直到民國35 年台灣光復後始繼續興建,落成後恭迎恩主回鸞。 民國39年黃運成發起成立子弟班,招募村內對戲曲、樂器有興趣的子弟,學成後每年四大神誕義務表演。民國51 年創辦「樹德農忙托兒所」,後由南庄鄉農會接辦。民國86年7月1日改由南庄鄉公所接辦迄今。 民國 61 年成立崇聖宮管理委員會,召開信徒大會,黃阿成為主任委員,邱鎮森為常務監事。民國63年黃水生發起本堂開始禮斗禳燈,於農曆3月8日起3天開演法會,同年11月19日拜斗圓滿法會,自此開始,崇聖宮將拜斗列為每年例行法會。 民國63年歲次甲寅8月16日黃水生等人發起重建廟宇,組織廟宇重建委員會,推張漢修為主任委員,溫送珍、許錦榮為副主任委員,邱鎮森為總幹事兼總務。10月24日拜稟尊神留任文,11月4日尊神金身出火,隨即進行舊廟宇拆除。 民國64年歲次乙卯正月20日天穿日動土奠基,由中華民國道教總廟會長趙家焯主持開工儀式。民國66年歲次丁己奉恩主指示籌組慶成福醮委員會,推選許錦榮為主任委員。民國67 年歲次戊午11月13日新廟落成,卯時奏表,慶成福醮法會5 天,11月17日慶成福醮功德圓滿,舉行九獻大禮。 民國72年歲次癸亥7月20日雕刻五穀先帝、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童子共五尊神像。同年11月30日重新雕刻三恩主、關聖太子、周大將軍共五尊神像。 民國76年歲次丁卯9月新建康樂台,民國77年歲次戊辰8月主辦苗栗縣各界慶祝武聖關公1829週年聖誕大典。民國82年歲次癸酉5月修建上下堂殿前柵欄,民國83年歲次甲戊5月修建辦公室鋁門窗。民國84年歲次乙亥4月架設兩側樓梯不銹鋼柵欄, 民國85 年歲次丙子2月全堂重新油漆粉刷,4月2日興工改建兩廂祿位龕,7 月28 日卯時恭請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登龕,同時舉行慶讚中元祈安法會3天。 民國86年9月新建廁所動工,次年7月落成啟用。民國87、88年新建廟後方步道。民國89年購置員林段37-5地號,興建停車廣場。民國92年二樓欄杆改粉刷金色油漆。 民國91年歲次壬午召開建廟一百週年慶典籌備會,推選連坤梅為主任委員,廖仁富、黃煥庭、黃順源、劉榮昌、邱梓增為副主任委員,邱鎮森總幹事兼總務。民國92 年11 月29 、30日慶祝建廟100 週年系列活動展開序幕。同年12 月11 日建廟一百週年慶典活動正式開始,卯時奏表,啟建為期五天的祈安禮斗大會。12 月14 日下午素齋普施,12 月15 日十時舉行建廟一百週年慶祝大會,行三獻禮。下午葷食普施,進行神豬、長羊角、大雞比賽,為期五天之祈安禮斗大會結束,功德圓滿。 崇聖宮樓上正殿供奉三相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配祀三官大帝、觀世音菩薩、神農大帝。樓下供奉地藏王菩薩、褒忠義民爺,福德正神、清代淡水同知李慎彝。 民國104年11月拆除金庫,原地改建文康中心,與北面之社區巡守隊廳舍相對稱。崇聖宮每年辦理各項藝文活動,客語演講比賽,集人文休閒宗教於一體,崇聖宮不只是百姓信仰中心,也是精神堡壘。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地方耆老口述: 崇聖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邱鎮森/民國35年生; 崇聖宮正乩邱平生/民國 37年生。 地方誌:邱鎮森〈第三章沿革史〉《崇聖宮百年誌》,頁31-49; 南庄鄉公所 民國98年 〈宗教篇〉《南庄鄉志》,頁 946-949。
維修紀錄: 1.日明治34年(1901)在南福庄開設鸞堂。 2.日明治36年(1903)歲次癸卯三恩主降鸞示曰:必須 擇福地建宮取名「育化堂」。 3.日明治37年(1904)7月吉旦,由南福庄迎請三相恩主及 諸聖神寶像到新廟登龕,堂名依舊,以育化為旨垂諸百 世,加「崇聖」為宮。 4.日昭和元年(1926)發起創立慈善機構樹德院開設仁濟漢 藥店,日昭和2 年(1927 )舉行圓滿福醮。 5.日昭和10 年(1935 )3農曆月19日6時2分及27分台灣中北 部大地震崇聖宮被夷為平地。民國35年台灣光復後始繼續 興建。 6.民國63 年發起重建廟宇,民國64年天穿日(農曆正月二 十日)動土奠基,民國67年11月13日新廟落成。 7.民國76年新建康樂台。 8.民國82年修建上下堂殿前柵欄。 9.民國83年歲次甲戊5月修建辦公室鋁門窗。 10.民國84年歲次乙亥4月架設兩側樓梯不銹鋼柵欄, 11.民國85 年歲次丙子2月全堂重新油漆粉刷,4月2日興工 改建兩廂祿位龕。 12.民國86年9月新建廁所動工,次年7月落成啟用。 13.民國87、88年新建廟後方步道。 14.民國89年購置員林段37-5地號,興建停車廣場。 15.民國92年二樓欄杆改粉刷金色油漆。 16.民國104年興建文康中心
建築狀況: 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建築特色描述: 小南埔崇聖宮座東朝西,前有阡陌田疇,土地肥沃,有南庄鄉穀倉之譽。北有中港溪,終年綠水長流,迂迴向西流入台灣海峽,每當夕陽西照,萬里晴空,澄碧銀玻,映帶青山瑞日,誠天然聖境,神靈顯赫之處,其形狀似飛燕落洋,名為「飛燕山」。 小南埔崇聖宮主體結構工程由磚、鋼筋、水泥、砂石等建築,由三灣劉紹龍義務設計、繪圖,負責施工。屬南方式風格,格局採殿堂式二樓建築,主體分正殿、拜殿,鐘鼓樓,另有金庫、戲臺。正殿龍柱主題為龍鳳及花草,拜殿龍柱為雙龍,拜殿柱為二十四孝,樓下正門有石獅乙對,一樓正門上有「崇聖宮」三個大字匾額。正殿脊飾七層塔、福祿壽三仙、雙龍、雙燕尾。牌頭有人物,動物,龍壁虎壁有人物、花草。 崇聖宮內外楹聯 二樓關聖帝君龕聯:崇德報功一龕香火千家拜 聖靈民感數點鐘聲萬劫消 二樓孚佑帝君龕聯:孚感應求恩光輝近遠 佑民護國寶劍靖妖氛 二樓司命真君龕聯:司掌東廚善惡憑公斷 命遵北闕香燈享寸誠 二樓三官大帝龕聯:三元德澤普寰宇 官品榮膺頌古今 二樓 正 殿 門 聯:崇恩浩蕩雨露遍施祥光滿氣蔚仙境 聖德昭垂威靈永在紫蓋彤雲護玉臺 下堂地藏王 龕 聯:地獄輝錫杖遍遊十境 藏玄耀明珠普照九華 下堂義民爺龕對聯:義昭青史光天地 民仰丹心壯山河 下堂李慎彝龕對聯:慎持運會抒民厄 彝秉綱常副國魂 下 堂 正 門 聯:地獄秉刑清稔惡難容定讞悉憑公論斷 府尊憶惻隱慈航普渡醒迷純屬聖賢箴
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上十股,聖德宮正下方-建造年代:1923年/第一座百年糯米橋是位於:大河底下十股的"南安橋"-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