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底百年糯米橋~南興橋。
  座落於: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上十股,聖德宮正下方。
  建造年代:1923年、大正癸亥年(即大正12年)春月吉旦竣工、民國12年。
  據了解,這座糯米橋之前是:當地居民從十股通往到大小南埔農產品交易、買辦物品及到南埔國民小學上學唯一的道路,風景秀麗。
  而於之前(8月26日)po的第一座百年糯米橋是位於:大河底下十股的"南安橋"。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U5dEho6tUz1mzavu/

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


聖德伯公 - Google 地圖

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

聖德伯公 - Google 地圖


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

    上十股伯公位在十股道的起端上十股,上十股伯公旁有一條古道,是昔日仙山、神棹山、上十股手工造紙及山產,靠挑伕肩挑至大南埔轉運的要道,在伯公前有一座糯米橋,名為南興橋,建於日大正12年(1923),建材來自石峎的硬石。 依據當地居民徐玉錦說:「聖德宮原來也是一個伯公,後來因為住在這裡的人都搬走了,留下很多伯公沒有人拜,就通通請到這裡來,有十二個伯公,石哀,還有三界爺,所以就叫做聖德宮。伯公有150年以上的歷史,(推估為清咸豐9年前後,1859) 。十股地區是山區,居民都是務農耕山耕田,當時很多人在此焗腦、焗香茅油、燒木炭,所以安奉許多田頭伯公、山頭伯公來保佑平安五穀豐收,所以伯公特別多。以前八月初一普渡時有演戲,來自南埔、獅潭看戲的人都有,所以還有打中午的習俗,一直到民國50年左右才停止。」 住在伯公旁的黃雙文說:「我們家是手工造紙世家,從阿公開始就做紙,以前這裡除了拜伯公外,還有拜三界爺,因為沒地方安奉,就輪流在值年爐主家裡供奉,一直到聖德宮做好才請到伯公下拜。以前本尊的上十股伯公位在現址的後面,用石板圍成小祠,供奉石板刻福德正神香位。民國50年左右改建為磚造牆壁,水泥屋頂。到民國82年大家出錢建現在的廟祠,將附近的伯公全部請過來,叫做聖德宮。」 上十股伯公約建於清咸豐9年前後(1859),以石板圍成小祠,台灣光復後,民國36年左右將廟祠改建為紅磚牆壁台灣瓦屋頂。到了民國82年由善信發起改建,同年5月3日落成安位。 殿內供奉12尊伯公金身,金身後面安置原來的石板刻福德正神香位,石哀香位用石板刻沒金身,石哀原來是在徐玉華後面的山上,聖德宮落成時一起請過來。石哀生日是農曆8月15日,當天大家會來拜石哀,家裡有小孩帶石哀絭的會來換絭。神龕中間後排安奉三尊三界爺的金身,從前三界爺是由值年爐主輪流安奉在家裡祭拜,聖德宮落成時一起請過來。 大河蓮座宮每年七月半會普渡,農曆9月19日觀世音菩薩生日會演戲,全村的居民都會參加去拜拜,唯獨上十股拜聖德宮的居民不參加。因為每年農曆8月1日,他們自己會在聖德宮旁林竹男的禾埕普渡,表示農曆7月結束,關好兄弟門,現在因為人少改在聖德宮鐵皮屋普渡,約有附近居民及農夫10戶人家會來普渡。 來拜伯公的人以大河村十股1鄰約7、8戶人為主;農曆年節、農曆2月2日伯公生及每月農曆初1、15會來拜伯公。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地方耆老口述:徐玉錦/日昭和15年生(1940); 黃雙文/民國44年生(1955); 張阿才/日昭和7年生(1932)
維修紀錄:    1.約建於清咸豐9年左右(1859)石板圍成小祠 2.民國50左右改建為磚造牆壁水泥屋頂 3.民國82年改建。改建委員會主任委員許錦發,委員黃龍團、黃阿金、黃龍日、黃瑞生、黃文秀、黃昆文、翁野田、林竹男、陳錦增、陳乾安、林錦梅。地理師王秀恩,建築師黃龍日。
建築狀況:    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建築特色描述:    上十股伯公由右側進入,其規模由伯公殿、拜亭、供桌、天公爐、金爐、銀爐、左右鐵皮屋、圍牆所組成。 上十股伯公座南朝北,單殿單開間帶平頂拜亭,平脊筒板瓦屋面,主體建築以紅磚為建材。殿內牆壁貼白色磁磚,外牆為紅色二丁掛,門外供桌擺設三個香爐。拜亭是鋼筋水泥屋面與主體連在一起,天棚繪畫雙龍,有水泥供桌,桌面貼花崗石。拜亭屋面上「聖德宮」三字,及雕塑雙龍搶珠。左右兩邊是鐵皮屋頂遮雨遮陽,大金爐、小銀爐為磚造粉刷水泥,立於左邊鐵皮屋下。鑄鐵製天公爐立於正前圍牆邊,刻有「歲次庚辰」字樣。正面駁崁高約5公尺長約30公尺,建有混凝土擋土牆。牆上水泥欄杆彩繪龍鳳圖案,艷麗美觀。三灣鄉長於落成時所題根基永固石碑貼於擋土牆上。 聖德宮對聯有: 棟聯:上聯:十峰繞祥雲地接崑山開寶樹 下聯:古宅迴縈氣門通麗水起英豪 門對:橫批:財源盡向福田流 上聯:聖威顯中天功宣鄉澤 下聯:德靈通上帝惠及僻隅 左門:風調 右門:雨順 門外柱聯:上聯:大德參天庇萬年 下聯:神恩耀日垂千古 拜亭柱聯:上聯:三材庇佑恩暉遠 下聯:萬流同歸福澤長 入口門聯:上聯:聖門向納群峰繞 下聯:德地常迎瑞日懸
上十股伯公-客家雲 Hakka Cloud https://bit.ly/3UgbWzA


十股農路 - Google 地圖

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

十股農路 - Google 地圖

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三灣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

位於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十股,難得碩果僅存、保留下來已近百年的糯米橋~南安橋。  如果不記錄下來,都被人們遺忘了呀!  這座糯米橋是建於乙丑年,即大正14年、也就是民國14年,已近一世紀了。南山同鞏固、乙丑年建造,即是:大正14年(民國14年)建造的,已近百年了。 | Facebook https://bit.ly/4e2XEJW
在台三線約103處,旁邊有一座十股水泥橋,一直進去後約1公里的左邊有一間房子,房子旁邊有一條小路下去約10公尺就到了,車子不能開進去,要放在馬路邊,用走的下去。再上去約1公里,還有一座糯米橋叫做南興橋,於大正13年(民國13年)建造的,比今天po的南安橋還早一年建的


石拱橋/新竹縣北埔鄉大林村小分林/雙安橋-糯米橋/1851年墩子糯米橋/雙安橋係姜秀鑾家族女兒出嫁至墩仔「梁屋」,特別為女兒興建一座橫越小溪紅磚拱橋作為陪嫁的嫁妝。「雙安橋」橋名冀望姜、梁兩家與兩邊居民敦親睦鄰,另一方面為銜接兩邊風水龍脈,有『雙龍灌脈』,『摟墩把水』之意/龍脈相連接,也希望姜、梁兩姓與兩邊居民平安之意-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南庄鄉小南埔崇聖宮附近-挑夫古道 又稱為「屯營古道」上,現在還在走的屯營古道~建於1922年的百年糯米橋"-福安橋。  這座糯米橋:建於大正11年,即民國11年,也是該區三座糯米橋中,唯一僅存的一座-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上十股,聖德宮正下方-建造年代:1923年/第一座百年糯米橋是位於:大河底下十股的"南安橋"-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北埔糯米橋上瑞步道(中央寮親水步道) 上瑞步道的入口位於廣惠宮旁,通往中央寮,步道位於上坪里與瑞峰里交界處, 因此稱為「上瑞步道-一座糯米橋,名為「瑞峰橋」路旁有立牌,寫著「瑞峰步道」另一座糯米橋,名為「中央橋」,跨越中央寮溪。 瑞峰橋及中央橋,都建造於民國45年(1956),就地取石材,以傳統工法砌造的糯米橋,糯米橋是以方形的石塊所堆砌而成,石塊之間的黏著劑則是以糯米、糖以及石灰攪拌後而成。除了欣賞古色古香的糯米橋之外,橋下溪水清澈透明,遊客也可以到橋下溪谷間垂釣。上瑞步道(中央寮親水步道)-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方形,以糯米、石灰、紅糖及麻袋絲等材料混合攪拌,作為石材之間的黏劑,因此稱作為糯米橋/「紙湖古道」,又名「挑紙古道」,位於苗栗獅潭百壽村,是早期村民運送紙品前往苗栗頭屋的一條產業道路。 百壽村,舊名「紙湖村」,日本時代此地造紙業發達,製紙過程中,須挖闢湖塘,灌注石灰水以浸泡竹子,將竹子纖維分解,製成紙漿, 再經過曝曬處理,以製成粗紙。 這些用來製紙專用的湖塘,日本人稱為「紙湖」,而成為地名的由來。-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