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橋~紙湖一橋+百壽村位於獅潭鄉最北端,它有一個有趣的古名叫作「紙湖村」,在早期百壽村村民多以製造粗紙維生,到了日治時期達到高峰,當地造紙業相當發達,為了造紙需求當地人會開闢湖塘,這些為造紙而開墾的湖,日本人稱之為「紙湖」。百壽村的環境清幽,相當適合旅途中順道拜訪。可以去看看著名的糯米橋+日本人伊能氏指出,新港社的平埔族約在二百五十年前歸化,清朝賜姓及衣冠,此時族中不服者,被清朝打擊挑入山中,是今南庄地方附近及獅潭(今百壽)的賽夏族之來由。此一論說仍待釋疑,但卻是第一次獅潭有賽夏族之記錄。百壽部落是一座罕為人知的賽夏族部落,也是獅潭鄉唯一的原住民聚落。所在位置        苗栗縣獅潭鄉百壽村

保留古老工法建造的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方形,以糯米、石灰、紅糖及麻袋絲等材料混合攪拌,作為石材之間的黏劑,因此稱作為糯米橋。

樟之細路6

苗栗縣 - Google 地圖                      紙湖一橋    354苗栗縣獅潭鄉新莊隧道 - Google 地圖

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

苗栗縣 - Google 地圖              紙湖一橋       354苗栗縣獅潭鄉新莊隧道 - Google 地圖

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

獅潭 紙湖古道健行 (2013.04.07) - 方格外の趣味

紙糊二橋  中豐公路 - Google 地圖

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

紙湖古道位於苗栗縣獅潭鄉,百壽村與頭屋鄉交界處,昔日是來往獅潭與頭屋的聯絡道路,因紙湖造紙業發達,古道多用來挑運紙品,故又名「挑紙古道」。古道起點有座建於日治時期的糯米橋,更是油桐花祭的賞桐景點,是一條兼具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的健行步道。
紙湖古道長1.4公里,海拔落在120至140公尺之間。紙湖一橋建於昭和3(1928)年,是以古老工法建成的單孔拱形糯米橋。經過糯米橋,隨即進入竹林小徑,沿著紙湖溪步道走,還可俯瞰溪谷的壺穴地形、瀑布及深潭。每年的油桐花祭,雪白的油桐花佈滿步道及溪流上,是適合春夏之際健走的秘境

紙糊二橋 中豐公路 - Google 地圖

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

樟之細路6

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

紙湖古道、三尖山~1-傑瑞的部落格|痞客邦


獅潭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百壽村位於獅潭鄉最北端,它有一個有趣的古名叫作「紙湖村」,在早期百壽村村民多以製造粗紙維生,到了日治時期達到高峰,當地造紙業相當發達,為了造紙需求當地人會開闢湖塘,這些為造紙而開墾的湖,日本人稱之為「紙湖」。
百壽村的環境清幽,相當適合旅途中順道拜訪。可以去看看著名的糯米橋+日本人伊能氏指出,新港社的平埔族約在二百五十年前歸化,清朝賜姓及衣冠,此時族中不服者,被清朝打擊挑入山中,是今南庄地方附近及獅潭(今百壽)的賽夏族之來由。此一論說仍待釋疑,但卻是第一次獅潭有賽夏族之記錄。百壽部落是一座罕為人知的賽夏族部落,也是獅潭鄉唯一的原住民聚落。所在位置        苗栗縣獅潭鄉百壽村
獅潭鄉馬陵社古道
馬陵社古道位於獅潭鄉百壽村北部,昔日為崩山、馬稜、圳頭等部落與百壽及大坪之間的聯絡小徑之一。早期此地造紙業發達,此古道為村民將紙品運送至頭屋鄉的道路,今已拓寬為百壽產業道路,可行駛小型車輛。 馬陵社之「馬陵」其意不明,有一說是指名為馬陵的頭目所統轄的部落。該聚落位於新庄溪(南港溪)源頭,神卓山西側山麓地帶,為賽夏族部落,族語名為bayoshi,為颱風之意。古道由臺3線東側百壽派出所啟程,循農苗獅2號農路上行,約2.5公里處遇叉路,有往馬陵社指標,左行抵馬陵社舊址,現全線已鋪設水泥或柏油。早期該部落以豆姓賽夏族人為主,一百多年前由蓬萊村遷居於此,民國79(1990)年因縣政府實施遷村計畫,居民多遷至7鄰「原住民新村」居住。
獅潭鄉馬陵社古道|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fdh5As
-----------------------
「紙湖古道」,又名「挑紙古道」,位於苗栗獅潭百壽村,是早期村民運送紙品前往苗栗頭屋的一條產業道路。
百壽村,舊名「紙湖村」,日據時代此地造紙業發達,製紙過程中,須挖闢湖塘,灌注石灰水以浸泡竹子,將竹子纖維分解,製成紙漿, 再經過曝曬處理,以製成粗紙。
這些用來製紙專用的湖塘,日本人稱為「紙湖」,而成為地名的由來。
昔日的村民經由紙湖古道將生產出來的粗紙運往頭屋,然後再轉運至苗栗竹南。竹南自古以來為金銀紙的重要製造地, 竹南中港老街在繁榮時期,曾有三百多家的金銀紙加工廠。紙湖村所產的粗紙也成為竹南金銀紙的重要生產原料供應地。
隨著時代的變遷,竹南的金銀紙產業已趨於沒落,獅潭紙湖地區已不再生產粗紙,只空留「紙湖」 地名而已。古道沿著獅潭川溪岸而行,由於獅潭川下游興建明德水庫,再加上「126縣道」開闢之後, 古道舊徑大半堙滅,又乏人問津而逐漸被人遺忘。後來在紙湖當地有心人士及山界的努力下,加以整理維護, 才使這條古道又重見天日,成為一條健行休旅的古道路線,而漸漸為外界所知曉。
現存的紙糊古道約才一、兩公里而已,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來回走完,是一條相當輕鬆的古道路線。 雖然古道不長,但沿途的自然人文景觀頗為豐富,古道路上有糯米橋及伯公廟,沿途青山綠水,樹林蓊鬱,是一條兼可古道尋幽及踏青親水的休閒路線。
圖:紙湖古道的糯米橋(紙湖一號橋)
從苗栗三灣沿著台三線南行,進入獅潭鄉,紙湖古道的入口位於台三線約110K的「百壽隧道」旁。
站在隧道前的百壽橋上,就可以望見下游溪谷上方的「紙湖一號橋」,這是一座建造於日據時期昭和三年(1928年)的糯米橋。
我停車於百壽橋旁,下了車,向路旁涼亭內的當地居民詢問紙湖古道,他們說, 過紙湖一號橋,再經過伯公廟,沿著溪岸走,就是紙湖古道了。當地居民說以前這條路可以走到至明德水庫, 但不曉得現在路況如何。而依我的資料,現有的紙湖古道只通到「竹排潭」而已。
我從百壽隧道前右轉,右轉後的這條公路是舊台三線,後來因公路截彎取直,開闢百壽隧道,隧道通車後,舊路便廢棄了。 右轉之後,再往右下走,隨即來到紙湖一號橋。這座糯米橋為單孔的拱形石橋,與獅頭山的水濂橋造形相似, 拱橋跨越紙湖溪,橋面以長石板鋪成,橋的兩側有石欄杆, 石欄之間有簡樸的柱頭雕飾。橋頭兩側的石柱上都有刻字, 卻被新建的水泥碑柱擋住,從狹窄的細縫中難以辨識字跡。走至糯米橋對面,才在橋柱上看到「OO戊辰年二月」的刻字, 「昭和」兩字已被抹去。戊辰年,是民國十七年,日據時代昭和三年。
過了橋,沿著紙湖溪溪岸前行。紙湖溪僅有潺潺水流,伯公廟就在前方不遠的小斜坡上。 廟額上寫著「有求必應」,廟本身已改建過,並無特殊之處,我注意到了福德正神牌位後方牆壁刻著附近各庄地名, 這座土地公廟得到各庄頭的聯合祀奉,顯示眼前這條古道應曾是當地一條重要的對外聯絡道路。[苗栗獅潭].紙湖古道(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421篇) https://bit.ly/3BOhQl4


台灣地區的賽夏族,主要分布在新竹縣五峰鄉及苗栗縣南庄鄉、獅潭鄉,是北部山區的一個獨立民族,但由於背有人多勢眾的泰雅族強大壓力,前有漢人的向山拓墾,不但活動空間由遼闊變的狹小,而且其固有的文化,也消失的極為迅速。 獅潭鄉的賽夏族原住民,原散居在百壽村內玔頭、崩山下、馬陵等三社,因三社中至台三線省道中豐公路步行約需一小時餘,感於原住民就業就職之不便,遂於民國七十六年計畫集中遷住計畫,申請台灣省政府專案補助建地興建公共設施,經一年的工期完成於台三線百壽聚落旁山坡地,對原住民生活輔導、就業就職裨益甚大,提高原住民的生活品質。 原住民保留地計234000餘公頃,近年來由於政府積極照顧原住民,先後改善馬陸道、玔頭道及長壽道路面改善,對於原住民保留地,農林產物運幹極為方便,降低生產成本,今後當改善農路支線(資料來源:獅潭鄉鄉誌)。

百壽部落
百壽部落,舊稱紙湖部落,位在苗栗縣獅潭鄉的賽夏族部落,是獅潭鄉內唯一的原住民部落。獅潭鄉最初由賽夏族、客家人、道卡斯人、泰雅族人共同居住,族群間常有衝突產生,彼此互相廝殺爭奪土地。直到光緒元(1875)年清朝政府的「開山撫番」政策,促使更多漢人進入山區拓墾。光緒2(1876)年漢人黃南球進入獅潭,以強勢的武力與賽夏人搶奪土地,部分賽夏族人在不敵武力入侵的情況下轉而前往南庄地區居住,而一部份往獅潭深山散居。
在民國79(1990)年,三個獅潭深山的小聚落,圳頭('inba:awan)、崩山下(kalih a baseng )、馬陵社(ba:yoS)因為考慮部落內孩童的就學問題,各聚落在協商之後搬到現在靠近馬路的百壽部落新村。

苗栗國土分區調查 百壽部落16戶協尋屋主 — TITV News 原視新聞網

苗栗百壽村賽夏原住民部落-wenshu的部落格|痞客邦


南庄鄉小南埔崇聖宮附近-挑夫古道 又稱為「屯營古道」上,現在還在走的屯營古道~建於1922年的百年糯米橋"-福安橋。  這座糯米橋:建於大正11年,即民國11年,也是該區三座糯米橋中,唯一僅存的一座-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石拱橋/新竹縣北埔鄉大林村小分林/雙安橋-糯米橋/1851年墩子糯米橋/雙安橋係姜秀鑾家族女兒出嫁至墩仔「梁屋」,特別為女兒興建一座橫越小溪紅磚拱橋作為陪嫁的嫁妝。「雙安橋」橋名冀望姜、梁兩家與兩邊居民敦親睦鄰,另一方面為銜接兩邊風水龍脈,有『雙龍灌脈』,『摟墩把水』之意/龍脈相連接,也希望姜、梁兩姓與兩邊居民平安之意-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南庄鄉小南埔崇聖宮附近-挑夫古道 又稱為「屯營古道」上,現在還在走的屯營古道~建於1922年的百年糯米橋"-福安橋。  這座糯米橋:建於大正11年,即民國11年,也是該區三座糯米橋中,唯一僅存的一座-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百年糯米橋~南興橋-第二座聖德宮前-三灣鄉大河村(大河底)上十股,聖德宮正下方-建造年代:1923年/第一座百年糯米橋是位於:大河底下十股的"南安橋"-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北埔糯米橋上瑞步道(中央寮親水步道) 上瑞步道的入口位於廣惠宮旁,通往中央寮,步道位於上坪里與瑞峰里交界處, 因此稱為「上瑞步道-一座糯米橋,名為「瑞峰橋」路旁有立牌,寫著「瑞峰步道」另一座糯米橋,名為「中央橋」,跨越中央寮溪。 瑞峰橋及中央橋,都建造於民國45年(1956),就地取石材,以傳統工法砌造的糯米橋,糯米橋是以方形的石塊所堆砌而成,石塊之間的黏著劑則是以糯米、糖以及石灰攪拌後而成。除了欣賞古色古香的糯米橋之外,橋下溪水清澈透明,遊客也可以到橋下溪谷間垂釣。上瑞步道(中央寮親水步道)-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獅潭糯米橋~紙湖一橋-(1928年)紙糊二橋,當時將石塊砌成方形,以糯米、石灰、紅糖及麻袋絲等材料混合攪拌,作為石材之間的黏劑,因此稱作為糯米橋/「紙湖古道」,又名「挑紙古道」,位於苗栗獅潭百壽村,是早期村民運送紙品前往苗栗頭屋的一條產業道路。 百壽村,舊名「紙湖村」,日本時代此地造紙業發達,製紙過程中,須挖闢湖塘,灌注石灰水以浸泡竹子,將竹子纖維分解,製成紙漿, 再經過曝曬處理,以製成粗紙。 這些用來製紙專用的湖塘,日本人稱為「紙湖」,而成為地名的由來。-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