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郅忻的「客途三部曲」--《織》、《海市》、《山鏡》訴說家族與大時代的故事 - 節目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https://bit.ly/3TjIOaW
女人,充滿韌性且堅強──張郅忻《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 本月大人物 /-OKAPI閱讀生活誌 https://bit.ly/3t33bPe
跨越國界的女性堅強力量──張郅忻《我家是聯合國》-\ 本月大人物 /-OKAPI閱讀生活誌 https://bit.ly/46UHQoE
張郅忻1982年生,日前出版《我家是聯合國》的張郅忻,因家族先後加入了來自印尼和越南的外籍配偶,自己又跟越南姐妹有長期相處經驗,她不諱言,「在台灣,只要聽到妳是越南來的,就會被當成婚姻仲介的外配。」
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清大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成大台文所博士班移居高雄。希望透過書寫,尋找生命中往返流動的軌跡。曾於人間福報副刊撰寫專欄「安咕安咕」,蘋果日報專欄「長大以後」。著有《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
◆ ◆ 詩歌節系列活動 ◆ ◆
《越南的文學與美麗》
時間:9/28(四)19: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2F多功能空間(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主持:向陽(主持兼與談者)
與談者:鄧紳、張郅忻
張郅忻
1982年生於新竹。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現專職寫作。希望透過書寫,尋找生命中往返流動的軌跡。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孩子的我》、《憶曲心聲》及長篇小說《織》、《海市》。曾於《蘋果日報》撰寫專欄「長大以後」,《人間福報•副刊》專欄「安咕安咕」、「憶曲心聲」。
《孩子的我》入選《文訊》「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〇後臺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織》入圍2018年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多次入選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亦獲國立台灣文學館文學好書推廣推薦好書、九歌年度散文選。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篇小說專案補助、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長篇歷史小說寫作計畫補助、桐花文學獎、客家歷史小說獎、九歌少兒文學獎等。
張郅忻 – 九歌文學誌 https://bit.ly/4ae1e33
撰寫客途,閱讀人生──客籍作家:張郅忻 | 藝開罐 | 琅琅悅讀 https://bit.ly/3NmYIh0


(1) 影片 | Facebook


對談》於是轉身向山裡走去:張郅忻X張亦絢談《山鏡》以及「客途三部曲」 | Openbook閱讀誌

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

對談》於是轉身向山裡走去:張郅忻X張亦絢談《山鏡》以及「客途三部曲」 | Openbook閱讀誌


【當月作家】人生在世只是作客,以山為起終點 ─ 張郅忻

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

【當月作家】人生在世只是作客,以山為起終點 ─ 張郅忻


張郅忻介紹新書《憶曲心聲》 - 節目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

張郅忻介紹新書《憶曲心聲》 - 節目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

《山鏡》的文字簡潔,節奏明快,時而情深抒情,時而故事衝突,越看越想知道結局,不知不覺讀完了整本書,意猶未盡。不過得稍稍破哏,透露劇情,才能彈奏《山鏡》弦外之音,聽取其中耐人尋味之音。
【小說】張郅忻《山鏡》推薦序:直面多年來原漢關係的複雜推移,令人看了糾結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ail4u8
文:甘耀明(小說家)
【推薦序】懺悔、寬容與重生之路
曾有過這樣經驗,沿著苗栗淺山道路健行,沿路電杆貼著黃色廣告,寫著休閒土地、農地、農舍買賣。這廣告吸引哪些都市居民,想在僻靜山區擁有一方天地。沿路上,錯落的老式瓦房、鐵皮屋或貨櫃屋,肯定滿足不了都市人品味,他們需要怎樣農舍?答案很快出現,走到山路盡頭,出現了剷除雜林而闢建的階梯式林地,每塊林地上蓋著小洋房,還有小風車、白鐵椅與種著迷迭香的花園,原來這就是「農舍」,土地掮客發展出一套逃避法規的遊戲,都市人也很樂意跳進來玩。
才讀到張郅忻《山鏡》第一章,我油然浮起,此書是處理土地買賣倫理,只不過是把問題從我那次淺山之行的印象,放到原住民土地。漢人以原住民人頭買賣或租用條款,蠶食山林,這世界什麼都能買賣,花得起錢,沒有買不到,沒有破解不了的法律限制關卡,一切是遊戲。但持續讀完這本迷人的《山鏡》,我發現張郅忻講得更多、談得更深,她並未侷限在土地倫理,而是借用在土地疊加的多重歷史空間,拉出縱深的人文關懷。這足以說明了,張郅忻一直是有企圖的小說家,逐步拉高自己的創作意識,成績可佩。
張郅忻是企圖心大的小說家,揆諸她的小說步履,鍥而不捨發表的長篇小說「客途」三部曲,首部曲《織》(二○一七)、二部曲《海市》(二○二○),到目前出版的《山鏡》,用「鄉」概念形諸小說。「鄉」可解釋為「故鄉」,也可以詮釋為「她鄉」,前者有父權痕跡,後者是女性生存空間,張郅忻小說揉雜這兩種鄉愁的血脈,或許從她的散文《我家是聯合國》看出端倪:張郅忻本身是客家人、兩位嬸嬸是異國婚姻來台、表妹嫁給了南非人,而她祖父在越戰時,到越南西貢從事紡織業。
於是讀者可以看到:《織》描寫台灣男人移往越南發展紡織,外籍配偶來台生活。《海市》描寫上個世紀八○年代客家女性,北漂台北西門町謀生,融入張郅忻與她母親的經歷。女性隱忍遷移的生存,日久她鄉是故鄉,使得張郅忻小說充滿獨特觀點,細膩的思維與觀察,充盈文字間,最後形成豐沛的大河組曲。
戰後的台灣男性作家常挑戰大河小說,建立自己的台灣史觀,並且繳出可觀成績。相較於大河小說那種歷史背景強烈的顯性書寫,解嚴後的家族書寫,帶著隱性風格,也就是不強烈彰顯歷史,瀰漫疏密不同的時代氣氛,成了重要寫作風潮,例如陳玉慧《海神家族》、鍾文音《在河左岸》、陳雪《陳春天》等等,張郅忻的「客途」三部曲也置身在這輛列車,成了台灣書寫的巍巍壯景。
《織》與《海市》有家族背景,然而新出版的《山鏡》書寫泰雅族、阿美族與原住民土地的故事,憑藉何來?我們同樣從她的散文《我家是聯合國》找到線索,張郅忻的父親在新竹泰雅山區工作多年,深獲族人認同,可以借用族地。張郅忻同父異母的妹妹是半個阿美族人,泰雅名字與《山鏡》的女主角同樣叫作比黛,因緣際會,《山鏡》融入雄厚的田野調查,小說家走訪小說場景,挑戰迥異於以往題材,為她的寫作帶入另一波高峰。
《山鏡》的文字簡潔,節奏明快,時而情深抒情,時而故事衝突,越看越想知道結局,不知不覺讀完了整本書,意猶未盡。不過得稍稍破哏,透露劇情,才能彈奏《山鏡》弦外之音,聽取其中耐人尋味之音。牽動小說發展的關鍵,是第一章出現的主角「小張」被家人視為非自然死亡,繼而偵探式追索死亡之謎,直至終章。「小張」之死,成了貫穿全文的燃燒引信,藉此處理原漢議題,張郅忻的企圖心昭然,決心以《山鏡》呈現這塊土地上長久來的糾葛,不寫透,不善罷甘休。
小張是客家人,曾因人頭案坐牢,腦袋機靈無比,懂得如何為度假村招攬生意,擅長蓋民宿發展觀光,專研開發露營地與土地買賣,儼然是榨取山脈資源的牛仔。這位隨時保有商業模式的漢人,非常傾慕原住民文化,愛得深入骨髓,精神上已「脫漢入胡」,長恨此身乃漢人。小張對原住民文化熱愛,由他的泰雅義父賦予亞富.哈勇名字(這同時是出現散文《我家是聯合國》的真實人物)。
義父甚至打破部落文化限制,帶領他進入獵場,將原住民土地割讓給義子,在在證明小張對原民文化之愛。張郅忻創造的小張人格,真實無比,頗具爭議,符合某些既定的漢人印象。正因如此,《山鏡》不躲避,直面多年來的原漢關係的複雜推移,特別是在原民保留地,令人看了糾結。
原漢糾結,如何解開?《山鏡》在小張死後,藉由多重敘事觀點,解開死亡謎霧,以小張的阿美族妻子娜高、女兒比黛、泰雅朋友瓦旦的戲份較重,娓娓道出。張郅忻借用阿美族的傳統文化「追思之旅(Micohongy)」為酵素,分解那些傷痛,這是高妙手法。「追思之旅」是阿美族的慰藉喪家文化,家屬到往生者生前常往來的親友,專程答謝,這是溫馨且凝聚情感的活動。
小說中的妻子娜高、女兒比黛,從新竹出發,取道南方,回到自己的故鄉花蓮瑞穗屋拉力部落,完成走喪文化,看似尋訪小張死因,實乃尋覓自我生命的遺失缺片,找到活下去的生存動力。這場孽情或原漢糾葛,最終靠著泰雅人瓦旦的寬容之心,得到緩衝,在這趟追思之旅,看似漫漫,卻使各角色得到懺悔、寬容與重生,在一種宗教安魂曲的襯托下,生命獲得新啟示,真正走完阿美族的慰藉喪家之路。
有些利益糾葛、土地議題龐大,張郅忻並非藉由《山鏡》高懸明鏡,或判斷罪責,或當和事佬,她只是發揮小說家的本色,將《山鏡》打磨成照妖鏡,眾生在此照見真身,是人是妖,是鬼是怪,是穢相或真性情,無所遁形,這才有再次開啟生命的機會。
正因如此,閱讀《山鏡》過程,是波濤旅程,路有顛簸,山徑傾斜,密匝匝攪繞許多議題,但張郅忻總能駕馭,帶領讀者在幾道《山鏡》急彎處傳來的輪胎急遽摩擦聲之後,車速終於放慢,這時我們才看到可貴風景,山水迢迢,雲海浮動,並珍惜之。真心恭喜《山鏡》出版,與郅忻帶領我們領略沿路風景,沒有哪片風景會失去它的意義。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山鏡》,九歌出版
作者:張郅忻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一場阿美族對已逝者的追思之旅,
開啟人與山的依存與糾葛,
鏡射出歷史與土地的多重變貌。
客家人小張擁有一個泰雅名字「亞富・哈勇」,還能說一口流利泰雅族語,同在度假村工作好友瓦旦的亞爸(父親)哈勇還願意破例帶他進入傳統獵場打獵,送土地給他經營民宿。比原住民更像原住民的小張,娶了有一半阿美族血統的水某娜高,生了女兒比黛。小張一生依山為生,經營民宿、買賣土地,人生最後一筆交易,是要把山地賣給企圖在山上找到平靜的大學教授……
追思之旅循著小張一生的足跡前行,從新竹出發,往南方到高雄探訪擁有一半布農族血統的「殺手」,回到娜高的故鄉花蓮瑞穗屋拉力部落,再重返竹東五峰。透過半個阿美族人的娜高、女兒比黛,以及賽夏族的瓦旦,多重角度敘述出生命的愛與抉擇,複雜身分認同的衝突與妥協,走出一條懺悔、寬容與重生之路。
作者張郅忻實際走訪竹東五峰、六龜、台東和花蓮的屋拉力部落,並採訪相關的人物,使故事的人物塑造與背景都更加立體。她把山視為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的面相,勾勒出依附其中生活的人們,各種愛恨情仇,也反映出人性的深層慾望、矛盾與掙扎,更顯現人的渺小與無奈。
繼《織》、《海市》之後,再推出《山鏡》,串成「客途三部曲」,完整呈現兩代客家人的移動與微歷史的觀照。
0010962082
Photo Credit: 九歌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小說】張郅忻《山鏡》推薦序:直面多年來原漢關係的複雜推移,令人看了糾結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ail4u8


山中的原民度假村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部落隱藏的……國藝會線上誌|當娛樂與傷痕相互映照:讀張郅忻小說《山鏡》 https://bit.ly/3RfikVD
《山鏡》書名映入眼簾,我的腦海很快閃過如下疑問:山之於人,是攀升的路或映照內心的鏡子?山林、原鄉、多元族群之人,如何濃縮於客家女性作家所寫,關於山的小說文本裡?
封底上推薦人甘耀明、張亦絢攸關「利益糾葛」、「人物性格謎團」的點題,給出基本線索;逐章閱讀則發現,張郅忻以凝鍊的情感、富懸疑感的文學技藝編織出複雜的情節、迷宮般的山徑/鏡,可說是以孩子般的好奇心與毅力,步步進逼、梳理與再現出父親——小說主人翁小張(張亞富)內心的轉折與情感世界。
張郅忻「客途三部曲」《織》、《海市》與最新出版的《山鏡》,皆以家族人物為原型,展現對族群移動與微歷史的觀照。(圖片來源/九歌文學誌)
張郅忻「客途三部曲」《織》、《海市》與最新出版的《山鏡》,皆以家族人物為原型,展現對族群移動與微歷史的觀照。(圖片來源/九歌文學誌)
出生新竹客庄的張郅忻,繼《織》、《海市》描寫阿公遠赴越南紡織產業打拚、母親到西門町工作的生命故事後,「客途三部曲」第三部《山鏡》則寫自己的父親。除了延續《海市》,隱隱透露「拚搏一生,換得什麼」的悵然與對至親心靈的關照,也循著情節逐一攤開小張從事「山區度假村業務」、「原保地仲介」、「原鄉手工皂開發」、「透過阿美族妻子繼承原保地以開設民宿」等繁複的歷練與選擇。
然而,無論「原漢(客)關係」、「泰雅與賽夏的關係」、「山地開發/原保地繼承與租賃」、「度假村、露營場」等課題,牽涉生存、土地與情感之際,都並不容易處理,且縈繞著衝突與利益糾葛的張力。像在劇作《泰雅精神文創劇場》(游以德編劇,徐堰鈴導演)中,編導就將文化村的漢人管理階層,刻劃為對族人刻薄至極的大反派!
與《山鏡》同樣,劇作《泰雅精神文創劇場》也選擇以假假的原住民族觀光園區為引,揭露當代原民的矛盾與困境。(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與《山鏡》同樣,劇作《泰雅精神文創劇場》也選擇以假假的原住民族觀光園區為引,揭露當代原民的矛盾與困境。(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從休閒娛樂的山徑
切入原鄉土地淪落的傷痕史
《山鏡》的故事舞台,大致位於新竹「內灣老街」附近布滿露營場、複合經營之餐廳民宿的山域(若驅車往「高島縱走」健行,隨著海拔攀升,一間間露營場將令人目不暇給);也是往南一些,五峰鄉賽夏族的大隘部落、「張學良文化園區」、「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霞喀羅古道」附近之泰雅傳統(生活)領域。
如作家在新書發表會所言,新竹、苗栗的泰雅、賽夏、客家及漢族早在一百多年前「南庄事件」就相遇。本書原先聚焦於經濟起飛時期的「山區娛樂史」,但父親重病卻牽動故事的走向;張郅忻在發表會分享父親年輕時與山中巨木的合影,也被讀者猜出——是小說結局的靈感由來之一。
這張雲霧繚繞的相片,讓人想起冬日的清泉——天氣極冷、霧氣濃重,在張學良故居、三毛故居、清泉天主堂附近走馬看花,總讓人感到難以進入這裡的脈絡。直到前陣子閱讀已逝泰雅族人亞威的自傳《亞威——山上的孩子》(2022)1及賽夏族作家伊替達歐索(根阿盛)的《巴卡山傳說與故事》(2008),才從書中的原鄉生活、工寮回憶,下山後辛苦的工地生活、貧窮困境等,稍稍認識這裡的人們,及其沒有因為資本主義經濟而變得幸福快樂的生活。《山鏡》中,小張的前同事賽夏族人伍拜、泰雅族人瓦旦的經歷近似亞威,也與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的部落文學書寫相互映照。
《巴卡山傳說與故事》(麥田出版,2008)是賽夏族作家伊替達歐索(根阿盛)的詩文創作選集,雜揉了賽夏族口述史的成分,以幽默的字句描繪族人在時代更迭中的處境。(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巴卡山傳說與故事》(麥田出版,2008)是賽夏族作家伊替達歐索(根阿盛)的詩文創作選集,雜揉了賽夏族口述史的成分,以幽默的字句描繪族人在時代更迭中的處境。(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由此往歷史回溯,則是原住民的獵場被漢人、國家機器剝奪,致使尊嚴與土地淪落的歷史。戰後,不少原住民族人在漢人投資的「(花園)度假村」工作,付出時間精力,卻走不出「打零工」的迴圈。同時,八八風災後滿目瘡痍的山地與老舊的工寮、荒廢的田地,更映照出山上族人嚴重受創的心靈與待轉型的正義。
從「買山」出發
梳理「原漢衝突」的理路
有錢就可以買山嗎?當全書首章〈買山〉的「提議」映入眼簾,不適之感便隨著故事中,圍繞新竹清泉「張學良故居」而行的「看地兼部落美食之旅」慢慢發酵。從小張對朱教授熱絡的招待、薦購山上土地的說詞及對老交情的賽夏死黨伍拜的「說服賣地」,在在讓人想到為了賺錢,無所不用其極的那種行銷人員。
透過這番「行銷話術」,作家透過小說呈現的核心疑問也呼之欲出:當推銷員的面具滲透到小張的人格,彰顯在他的言行裡,以致「商人」的面具、賺錢謀生的本能、「死黨交情、外遇情愛」逐漸在山徑中混為一體、環環相扣,再也難以分割,歷史上土地淪落於漢人資方的原住民族人是否再次成了被犧牲的一方——付出勞力卻蒙受背叛,甚至失去寶貴的信任與性命?
〈第一面 虛像〉中,張郅忻將小張年輕時和伍拜之妹——「爽朗、男孩子氣的慕伊」的青澀情緣安插於「小張罹癌、身體不適」的情節間,讓人想起作家多馬斯.哈漾曾在《Tayal Balay 真正的人》新書分享會提到,書中女主角吉娃斯的青澀戀曲,有回應原住民女性曾淪為雛妓之意;那麼《山鏡》書中,在「花園度假村」做清潔工作的慕伊,因小張風流而心碎,她的溺斃及小張後來的罹病,是否真實反映出原鄉面貌的支離破碎及Gaga2力量的反噬?
有錢就可以買山嗎?《山鏡》的故事由此展開。圖為小說中的主場景,新竹五峰一帶。據說「五峰」便是因這「五指山」而得名。(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攝影/Peellden)
有錢就可以買山嗎?《山鏡》的故事由此展開。圖為小說中的主場景,新竹五峰一帶。據說「五峰」便是因這「五指山」而得名。(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攝影/Peellden)
追思之旅:
娜高離散的成長/婚戀路徑,如何再現小張多面的心境/鏡?
〈第二面 成像〉,以小張過世後第三任妻子娜高和小女兒比黛循著阿美族傳統文化帶祂展開Micohongy(阿美族語,意為「追思之旅」)為軸。循著娜高、比黛母女和小張生前親友的重逢、對話,舌粲蓮花的小張其多面複雜的內心世界也逐漸揭櫫。
這條追思的山徑,起於未亡人娜高遭遇的重層風暴、渾沌與無助。透過娜高的「自述」,讀者得知她的命運如同上世紀後半葉,我們熟悉的許多都市原住民族人——早早離開原鄉部落,在漢人社會中長年遭逢歧視、原住民「會唱歌」等刻板印象,卻仍嫁給不曾真心融入她家庭的漢人前夫。不過,娜高後來遇到的小張——她暱稱的「老寶貝」則「比她更加熱愛部落的一切,熱愛山上的生活」。
然而,「追思之旅」不只呈現娜高與小張從相戀到結縭、到山上開民宿又頂讓出去的婚姻生活流轉,亦疊合了她為其山東老爹展開「追思之旅」的早年記憶。但整個故事其實是在母女倆與外號「殺手」的小張友人——布農族的尼安恩(張興國)相遇後,才宛如石縫中露出的曙光,開始有了明確的走向。
旅程中,女兒比黛和母親討論起「殺手」的婚姻與「專情」與否,相較於小張,隱隱形成對比。透過「殺手」,母女倆不僅得知「老寶貝」未曾提過的一名前女友,比黛在旅程後半甚至抓準機會,和她與父親「在清泉賣手工皂時」就認識的瓦旦叔叔追根究柢,從「你聽過一個叫『慕伊』的人嗎?」趨向真正的解謎。
貫串小說頭尾的張學良故居。真正的故居早在多年前被因颱風暴漲的溪流沖毀,遊客們眼前的建物是為了成立文化園區而仿舊重建的。(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攝影/lienyuan lee)
貫串小說頭尾的張學良故居。真正的故居早在多年前被因颱風暴漲的溪流沖毀,遊客們眼前的建物是為了成立文化園區而仿舊重建的。(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攝影/lienyuan lee)
少帥「幽閉」的心
映照出沒有成為獵人的藏鏡人瓦旦及其殺手鐧
繞了一大圈,《山鏡》在〈第三面 鏡像〉又回到「張學良故居」。這段故事的自述者瓦旦,可說是最為重要的藏鏡人。若說整本小說中,在餐廳駐點演奏的「殺手」張興國像「殺手」遊戲的主持人,瓦旦則是真正的「藏鏡人.殺手」。如他所言,度假村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部落隱藏之工作、婚姻兩大問題。不諱言,瓦旦就深蒙其害。
「度假村」剛開幕之際,瓦旦和小張都應徵了「業務專員」,小張扶搖直上,瓦旦卻只能是保全。瓦旦遠遠靜靜看著小張受女人歡迎、業績好、點子多、和他暗戀的青梅竹馬慕伊走在一起;以及後來,慕伊為小張改變穿著,「變漂亮,也變得不那麼快樂」,懷上小張的孩子、被甩、小張另結新歡……。只不過慕伊溺水時,卻也是痛心的瓦旦把她從水中石縫拉起,實施為時已晚的人工呼吸。
當瓦旦對著比黛訴說這些往事,及其在少帥故居工作,看著眉宇英挺的少帥變為「頭髮半禿的中年男人」時,瓦旦沒有成為獵人的遺憾也和遭幽閉的少帥互為鏡像——他們同樣過著「藏鏡人」般的人生;對比於小張對朱教授的推銷話術——山裡生活如世外桃源,可說諷刺至極。
最後,當瓦旦自承,他曾使出幾次「殺手鐧」,殺個薄情的小張措手不及,並以此輝映到歷史上賽夏、客家、泰雅的幾次戰事。在折射出依山而居的族群彼此警戒、毫不浪漫的現實之際,一場解謎也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限省思。
張郅忻《山鏡》
2023
九歌出版
本文作者|施靜沂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台專案評論人(2020、2021、2022),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接案編輯與藝文工作者,對原住民文學藝術保持關注,也持續探索身而為人,與土地、山林、海洋、文化藝術的關係。
國藝會線上誌|當娛樂與傷痕相互映照:讀張郅忻小說《山鏡》 https://bit.ly/3RfikVD


作家張郅忻的「家族故事三部曲」及少兒文學創作 - 節目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

作家張郅忻的「家族故事三部曲」及少兒文學創作 - 節目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客家人小張擁有一個泰雅名字「亞富‧哈勇」,還能說一口流利泰雅族語,同在度假村工作好友瓦旦的亞爸(父親)哈勇破例帶他進入傳統獵場打獵,送土地給他經營民宿。比原住民更像原住民的小張,娶了有一半阿美族血統的水某娜高,生了女兒比黛。小張一生依山為生,經營民宿、買賣土地,人生最後一筆交易,是要把山地賣給企圖在山上找到平靜的大學教授……
追思之旅循著小張一生的足跡前行,從新竹出發,往南方到高雄探訪擁有一半布農族血統的「殺手」,回到娜高的故鄉花蓮瑞穗屋拉力部落,再重返竹東五峰。透過半個阿美族人的娜高、女兒比黛,以及賽夏族的瓦旦,多重角度敘述出生命的愛與抉擇,複雜身分認同的衝突與妥協,走出一條懺悔、寬容與重生之路。
作者張郅忻實際走訪竹東五峰、六龜、台東和花蓮的屋拉力部落,並採訪相關的人物,使故事的人物塑造與背景都更加立體。她把山視為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的面相,勾勒出依附其中生活的人們,各種愛恨情仇,也反映出人性的深層慾望、矛盾與掙扎,更顯現人的渺小與無奈。
中時副刊2023.09.29【好書推薦】張郅忻《山鏡》@阿盛寫作私淑班|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https://bit.ly/3RCxEwJ


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

。後山往事。
1878年某日,湖口知名漢醫張仁壽逛街於竹塹城,被一義診的洋人駭住,洋人拔牙術高明、福佬話比自己流利、治病不收錢。
這洋人就是傳教師馬偕,他短短幾天在新竹拔了431顆牙,張仁壽的牙在其中。
張仁壽就是二二八事件屈死的張七郎的父親。張仁壽被馬偕感動,受洗為新竹最早的基督徒,從此興建教會,鼓勵現代醫術,他七個兒子裡有三個在後山行醫並興教,長子張采香在瑞穗,五子張逢年在花蓮港,晚子七郎在鳳林。
張采香與張七郎都效倣耶穌騎驢進城故事。張采香且有一犬跟隨,每往來於紅葉溪一人一驢並一犬剛好十足,人稱「十足先生」,他書畫高古秀逸,聞名當時,是很風雅的人,張七郎父子三人蒙冤死難後,張采香悔恨當初招來乃弟到花蓮行醫,又恐以文賈禍,自毁大半書畫作品,兩年後鬱抑以終,歸骨湖口故鄉,新竹人紀念他,在湖口有「采香路」。
如今後山的瑞穗、鳳林民家客堂牆上,偶爾還可看到張采香七十幾年前所遺筆墨,年時既久,這些陳跡與張家往事一皆暈黃模糊。
(照片中為張仁壽夫妻)(3) 花蓮舊時光 | 。後山往事。 | Facebook https://bit.ly/3Rhunld


國圖特展_丹青憶舊

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

國圖特展_丹青憶舊


張采香,幼年接受漢文教育,並從師習畫。日治時期曾擔任淡水大書院漢文教習。年過半百後舉家東遷至花蓮定居。有關張氏在花蓮的晚年歲月史料所載不多,本文承蒙張采香之孫張季滿先生口述補充並提供珍貴的資料及墨寶。在日本人眼中,張采香是花蓮港廳下有力者的碩儒之一, 1949年安祥的離開人世享年八十。張采香現題的洗硯池白色大理石陰刻因水圳施工而遭破壞,花蓮、台東民間尚存有其蘭花畫作及墨寶數禎。目前每隔三至五年,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等單位都會合辦湖口文人遺世書畫作品紀念專輯特展,包括張采香內共五人之生平及作品介紹,也向散落民間的作品蒐集者商借展出。2001年新竹縣政府將老湖口天主堂後方一條新闢道路命名為采香路,作為永久的紀念。【人物系列】張采香晚年家庭生活-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RNAUpr
張采香
圖示湖口鄉四大文人之一,時人稱之為十足先生,生於1880年,1949年去世。其文才在當時的與傅萬年(鄉人尊稱仁三先生,1856~1911)、傅萬庚(號兆白,1870年~1938)、葉鏡鎔(本名葉歲,字漢卿,1876~1950)同享盛名。亦都是黃瑞圖先生門下的得意弟子,然其詩文大都因輾轉遷徙散失,目前只有少數幾幅畫作遺留。日據時代,張采香的作品曾數度入選全國書畫展。
「醉談天下事,笑讀古人書」張采香此幅對聯寫來帶有霸氣,飄忽飛白用筆,應受日本書道影響。
國圖特展_丹青憶舊 https://bit.ly/3khlFCB


十足先生張采香
在東部花蓮,鳳林張七郎是知名的客家人物之一。其實,張七郎的大哥張采香先生,在日治時期亦聞名於世,曾獲天皇書畫獎,備受各界敬重。晚年,隱居花蓮瑞穗「紅葉谿館」二十餘載,民國38年(1949)卒於瑞穗,享年八十四歲,是東部少數以書畫見長的客籍人士之一。
張采香騎驢攝於瑞穗自宅前(張季滿提供)
張采香家書筆跡(張季滿提供)
張采香清同治9年(1870)生於新竹湖口,幼年赴廈門讀漢文,其後從師習畫。日治時期,曾受聘於馬偕創辦的淡水大書院。日大正9年(1920)重陽,應張七郎之邀,東遊鳳林,視花蓮為世外桃源,乃有定居之意。日大正10年(1921)冬,五十二歲的張采香舉家東遷。行前,親自畫四幅蘭花,並題寫格言懸於祖堂,原件至今猶在。
初至後山,先在富里鄉定居十年,再遷居今瑞穗青蓮寺附近,耕作旱地數頃,庭園栽種茶花,雅好養蘭,並以蘭入畫,所畫螃蟹蘭堪稱一絕。當時的瑞穗,交通不便,張氏透過報紙廣告,遠赴高雄購得一白色公驢代步。該驢原本在馬戲團表演,頗為聰明,命名「阿進」。張氏騎驢出門時,尾隨一白狗,加上自己的兩腳正好十足,因而自號「十足先生」,兼寓十分滿足之意。出遠門時,張氏騎驢到瑞穗火車站,下驢後把 繩盤在阿進頭上,用手一拍,阿進即自行回到紅葉谿館。
平日,張氏身穿長袍馬褂,頭戴氈帽,喜抽旱菸,尤嗜品茗。晚年,習慣夜間二點起床作畫思考。在花蓮,張氏與藝文界多有往來,亦曾參加畫展,是花蓮重要詩人之一。日大正13年(1924),瑞穗「青蓮寺」由張采香命名,保留張采香所題數對楹聯。民國90年(2001),新竹縣政府將老湖口天主堂後方一條新闢的道路命名為「采香路」,以為永久紀念。新竹縣文化局、新竹縣文物協會等曾合辦「湖口文人遺世書畫作品紀念專輯特展」,有介紹張氏生平及作品。民國91年(2002),新竹縣文化局出版盧廷城所編《湖口歲月百世情》,亦輯錄其書畫作品。目前,在東部民間,尚存其畫作及墨寶數件。
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_行動裝置版_客家蒐藏故事 https://bit.ly/472uqr6

M10S_72_東部_01_1張郅忻,1982年生於新竹湖口,張采香後人(湖口漢醫張仁壽就M10S_72_東部_01_2


十足先生-張彩香
湖口文人 - 新竹縣大窩口促進會-湖口老街旅遊服務中心 https://bit.ly/3TeB7my
張六和家族的十六世後裔張采香,也是張仁壽的兒子,乳名石洋,別號紅葉山人、冷情道人、玩叟等,清同治九年〈西元一八七零年〉出生於湖口。資質聰穎,文學造詣深,師事黃瑞圖門下,奠定其日後在書畫界盛名。日據時參加書畫展得金牌獎,作品深受日本昭和天皇賞識,明治三十八年〈西元一九零五年〉九月一日起受聘馬偕博士創辦之淡水大書院漢文教師。
香之么弟張七郎於民國八年遷居花蓮鳳林,采香視東部為世外桃源,民國十年舉家遷往花蓮瑞穗。東部生活優遊自得,為交通不便很傷腦筋,最後購得一頭驢代步,人稱「十足先生」,此號不僅意指采香先生豁達安逸,無所缺憾,直接得名原因更源於他出門往往騎著一頭驢,尾隨一條白狗,加上自己正好十條腿,因而得此名號。
民國三十八年,彩香先生以八十高齡與世長辭,身後七男六女,一門俊彥昌旺顯達,雖然旅居花蓮近三十寒暑,落葉歸根,其遺骸被迎面湖口張六和祖塔永遠奉祀。
精通書畫-葉漢卿
图片
鏡鎔字漢卿,本名葉有歲,一八七六年生於湖口,年輕時服務於警界,未幾辭職賦歸故鄉湖口老街,專注於自幼興趣的書畫,自從師事黃瑞圖之後,其藝突飛猛進,一九一八年起活耀於台灣藝壇,屢次獲邀參加「台灣日日新報」之「台日名家紙上書畫展」,從此漸露頭角,足跡遍於台灣遠及日本。當時有日本人福田上將非常欣賞其作品,曾率多名軍官騎馬至湖口老街向漢卿先生拜年,盛況成為鄰里美談。
  漢卿先生亦善音律,尤精於三絃,曾自在自淂替宜人京班〈台灣唯一大陸師傅的正音戲班〉文場伴奏;在夏秋之夜常與三子合奏漢樂以娛在老街長廊乘涼之眾人。 
琴韻書畫皆精的漢卿先生,其行草率意自然,已達揮灑自如之境界,留在民間作品數量甚豐,其顛峰之作為五十至六十五歲之間,一般作品落款「漢卿」,得意之作則以「葉鏡鎔」屬名,其「指書」、「指畫」堪稱一絕。漢卿先生卒於民國三十九年,得年七十五。
南北羊喜畚箕承 三元宮後四窩圍
雲池孕育文人眾 漢卿蘭竹琴絃隨
萬年萬庚兄弟畫 采香書法驢邊揮
偉哉先賢文風盛 應勵後學向前推 
老街耆老吳振淵先生的「先賢」詩,非常巧妙呈現三元宮後的地形、地貌─南窩、北窩、羊喜窩、畚箕窩,也非常貼切展現湖口文人風采。湖口─我們的家鄉,一個純樸的客家小鎮,卻因為耕讀傳家的客家精神孕育出無數賢人學者,這個內斂的小地方其實臥虎藏龍。 
 (資料來自大窩口促進會)
湖口文人 - 新竹縣大窩口促進會-湖口老街旅遊服務中心 https://bit.ly/3TeB7my


張采香,就是張七郎的親哥哥。張采香,初號石洋,晚年改號頑叟,又號冷情道人,新竹湖口人,生於光緒六年(1880),於1949年逝世。張采香原本在新竹就享有文名,為湖口四大文人之一-大正八年(1919)應弟弟張七郎之邀請搬遷到花蓮居住,之後即長住花蓮直到逝世。張采香長於詩書畫,出門時常常騎一驢,隨一犬,所以又號十足先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張七郎父子三醫師俱死於228/張七郎出生在新竹湖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張洪量與張上淳醫師/湖口客家人/張上淳,另一個身分是台灣大學副校長,且家中2個兒子都是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台大醫師,家族三代共8人是台大醫學系校友,被同行醫師認為「這樣的家庭在台灣百年難得一見」/張洪量透露由於自己的祖父與張上淳的祖父是兄弟,而兩人的父親也從小都在新竹湖口長大,兩家的感情算不錯,但他其實並沒有與張上淳見過面,張洪量還自曝會當牙醫,是受到張上淳一家的影響,因為當時爸爸覺得張上淳家出了好幾位醫師,所以希望張洪量也能學醫,但是他坦言對於醫學沒有太大興趣,最喜歡的還是音樂,最後選擇當牙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