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423東勢區東關路和興巷31號-月恆門台中市 - Google 地圖
月恆門
月恆門位於東勢區和興庄西方,前臨大甲溪,造型規模與「日昇門」相仿,上有「後倚癸方其悉合;前朝丁向總咸宜。
」藍字對聯,在天干中,癸方是北方,而丁向是南向,亦可看出月恆門是座北朝南的。
月恆門正上方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圓形槍眼,對聯下方有兩個方形槍孔,在防禦上有很大用處。
日昇、月恆門樓與下城里的開庄史息息相關,依現存史料記載,下城里開庄起於清道光五年,庄民進行墾荒,以石牆種竹為界,並分股築屋居住,彼此合力務農為主,號名「和興庄」。
戴萬生之亂後,和興庄民為防外犯,即建立東西兩門,上有槍洞,以備迎戰,並於村莊周圍栽種莿竹,以防搶劫。
民國88年921中部大地震,月恆門遭受震損,文化局進行登錄歷史建築,並修復保存。
【台中.旅遊.景點】月恆門簡介-旅遊台灣 https://bit.ly/3tjAc9G
月恆門正上方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圓形槍眼,對聯下方有兩個方形槍孔
「日升門」
東勢區下城里昔稱「下城庄」,清同治元年(1862)中部地區發生「戴潮春事件」,自驅逐亂黨後,下城和興庄民為防外患再發生,全庄動員合力建造東、西2隘門,題名為「日升門」及「月恆門」,並於村莊四周遍栽刺竹,從此以後,亂黨匪徒不敢再次侵犯,奠定下城和興庄安定繁榮基礎;「日升門」後因道路拓寬工程,已於民國85年拆除,今下城里和興宮北側進庄內巷道入口處為下城庄日升門遺址。
昔日的「日升門」造型規模與「月恆門」相仿,門高約4.5米、寬近3公尺,最上方為古代紅瓦,正中紅底洗石子,「日升」藍字題筆,大門以古大紅磚建造,大門正上方左右兩邊各有1個半圓形「槍眼」,門上有洗石子藍字對聯:「位坐乾坤當納甲、門迎巽水尚含卒」,意指此門依地理方位而建,能保庄內平安富庶,下城庄日升門目前為8米道路(東關路和興巷)。史蹟-下城庄日升門遺址 – 山城週刊 https://bit.ly/3GFDC9Z
臺中市423東勢區東關路和興巷31號-月恆門上方,左右各有一槍眼,對聯下方有兩個方形槍孔,在防禦上有很大用處。日昇、月恆門樓與下城里的開庄史息息相關,依現存史料記載,下城里開庄起於清道光五年,庄民進行墾荒,以石牆種竹為界,並分股築屋居住,彼此合力務農為主,號名「和興庄」。戴萬生之亂後,和興庄民為防外犯,即建立東西兩門,上有槍洞,以備迎戰,並於村莊周圍栽種莿竹,以防搶劫。民國88年921中部大地震,月恆門遭受震損,文化局進行登錄歷史建築,並修復保存
月恆門建於清末「戴萬春之亂」發生之後,原本在入口有一「日升」門,後因道路開闢遭拆除。曲折狹小的巷道,讓入侵盜匪有路可進無路可退,極有防禦功能,現已是少見的隘門,而整體上其聚落也極有客家人特色。此門建於清末“戴萬春之亂”發生之後,原本在入口有一「日升」門,後因道路開闢遭拆除。921地震後屋瓦錯位,前臺中縣文化局91年進行屋面修復工程。
月恆門為原東勢和興庄之防禦隘門。清同治元年至4年(1862-1865),臺灣中部發生「戴潮春事件」,和興庄之客家先民曾受波及,故於事件後建造東、西兩座隘門,門額上分別題有「日昇」與「月恆」。其中「日昇」門已遭拆除,本月恆門則於民國88年(1999)九二一震災中受損,民國91年(2002)臺中縣政府以其為少數現存之清代隘門防禦性建築,充分反應傳統聚落之空間型態,以及移民開墾與族群械鬥史等,具有文化價值,故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加以修復保存。
東勢鎮下城里之開發始於清嘉慶13年(西元1808年),初稱「石城」,後與「新城」相對,而改稱為「下城」;至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陳吉昌、胡阿滿等人倡議開發下城庄,三年而墾成,取名「和興庄」,意謂「人和庄興」。東勢鎮下城和興庄內原有兩座相對稱的城門:「日升門」與「月恆門」,這兩座造型突出的門樓,不但是下城和興庄的標誌,也是下城客家墾拓歷史的縮影。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中部地區發生「戴潮春之亂」,下城和興庄民成立義民會,擁護官方,派兵丁外出參戰,戴萬生等戴黨趁和興庄壯丁稀少,派30名「紅頭」摸黑侵占下城庄西穎堂陳林屋公廳,庄民在僅十餘名壯丁下,攻其不備,以寡擊眾剷除侵占亂黨;自驅逐亂黨後,下城和興庄民為防外患再發生,全庄動員合力建造東、西兩門,題名為「日升門」及「月恆門」,並於村莊四周遍栽刺竹,從此以後,亂黨匪徒不敢再次侵犯,奠定下城和興庄安定繁榮基礎。「日升門」因道路拓寬工程已於民國85年(西元1996年) 拆除,現僅存「月恆門」傲然屹立,為東勢地區彌足珍貴的前清歷史古城門。別名:下城里月恆門-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6157770) https://bit.ly/3td9P5k
月恆門與日升門
臺中市423東勢區東關路和興巷31號-月恆門台中市 - Google 地圖 台中市 - Google 地圖
大茅埔,可以指:
大茅埔 (新竹縣),臺灣新竹縣新埔鎮的一個地名。
大茅埔 (臺中市),臺灣臺中市東勢區的一個地名。臺中市423東勢區東關路和興巷31號-月恆門台中市 - Google 地圖
------------------- 月恆門-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月恆門位於東勢區和興庄西方,前臨大甲溪,造型規模與「日昇門」相仿,上有「後倚癸方其悉合;前朝丁向總咸宜。」藍字對聯,在天干中,癸方是北方,而丁向是南向,亦可看出月恆門是座北朝南的。 月恆門-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月恆門正上方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圓形槍眼,對聯下方有兩個方形槍孔,在防禦上有很大用處。日昇、月恆門樓與下城里的開庄史息息相關,依現存史料記載,下城里開庄起於清道光五年,庄民進行墾荒,以石牆種竹為界,並分股築屋居住,彼此合力務農為主,號名「和興庄」。戴萬生之亂後,和興庄民為防外犯,即建立東西兩門,上有槍洞,以備迎戰,並於村莊周圍栽種莿竹,以防搶劫。民國88年921中部大地震,月恆門遭受震損,文化局進行登錄歷史建築,並修復保存。臺中市423東勢區東關路和興巷31號-月恆門台中市 - Google 地圖
------------------------------
[地方 #大茅埔聚落(慶東社區)] 偷走那守衛東勢客家庄的大將軍們 #東勢區 Dongshi Dist / 台中市 Taichung City https://bit.ly/3NnUjuc
被稱為「大茅埔」呢?因這裡在開墾前是一片長滿茂盛野草的荒埔。原籍廣東大埔的張寧壽,原本居住於客家人聚集的葫蘆墩(也就是現在的豐原),某次前來東勢角打獵,看到大甲溪沖刷而出的平台,土壤肥沃,便想引大甲溪上游的水灌溉。道光二年(1822年)他向彰化縣理蕃分府申請開發慶東土荒埔,並與官府訂立屯墾契約。得到許可後,張寧壽便在豐原、員林一帶募集股東共同開發, 結果共募得二八股,包括邱、羅、陳、劉、許、鄧 、徐等姓。張寧壽等人開墾之初,除了焚燒茅草整理耕地外,也聘請水師傅易庚麟開鑿大茅埔圳,原本的荒地才因此變成良田。原本這裡有慶東、慶福兩庄,後來慶福庄居民為躲避山區泰雅族人侵襲,便遷至軟埤坑口。日治時期,劃分慶東庄為兩保,戰後則合而為一城慶東里。 月恆門-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其實當初客家墾戶墾殖大茅埔,最害怕的就是原住民的侵擾,畢竟這過去也是它們的活動地盤。看社區地圖可以知道過去有設置南門和西門供居民出入,而庄的四週則種滿了刺竹。刺竹內圍有巡邏道,庄內壯丁會來回巡視守衛,並設置三處槍庫,還有多處瞭望臺可以居高臨下射擊。更別說庄外還有台灣最小的環庄護城河,這麼嚴密的設計,也是為了守衛庄內居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彰顯了大茅埔作為真正進入深山前線的第一庄的位置。
在張寧壽之前,大甲溪上游其實還有巴宰族的岸裡社,以及噶哈巫族的樸子籬社,在土牛溝外則是泰雅族。在十八世紀時,新社、東勢等區域都還在泰雅族的控制範圍,不過平埔族利用了隘、屯制,將平埔社群領域擴展至番界外,並大量招募粵籍的漢佃,像張寧壽家族。
下城里在清末與日治初期屬於「新伯公庄」,與大茅埔庄相鄰。漢人移民的拓墾是在道光三年(1823年),由陳吉昌、胡滿向噶哈巫族樸子籬社頭目馬六竿家大希租讓進行墾荒,並以石牆種竹為界,分股建造房子居住,號名和興庄。走在下城里聚落會有點摸不著頭緒,裡面就像迷宮一樣,道路又狹窄,每到一個轉彎就好像剛剛才走過,覺得眼前的三合院背面看起來很眼熟。
為了找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被列為歷史建築的「月恆門」花了不少時間。月恆門與日升門建於戴潮春之亂後(1864年後),其實東勢區各聚落在開庄之初,多建有防禦性的門樓。畢竟拓墾時總會遇到些困難,像民變、與原住民的關係,聚落會設計成彎曲小道樣,也是為了防範敵人入侵。從這也看出古時候道路開闢的觀念與現代都市計畫道路的差異,可惜日升門就是毀於都市計畫道路的拓寬。
在月橫門旁邊有另一座被列爲文化資產的古橋「金門橋」,大概建於日治後期,橫跨了東勢本圳。這座金門橋不大,僅是通過小水圳的橋,主要是以石塊砌築而成。為了增加石塊之間的黏性,過去先民的造橋工法會使用糯米,讓整座橋富有彈性,也更堅固。那為什麼會稱金門橋呢?並非這座橋與金門縣有何關係。而是因為橋位於聚落西方,而在中國五行觀念裡,金代表西方,金門有扼守西方的意思,故稱金門橋。
[地方 #大茅埔聚落(慶東社區)] 偷走那守衛東勢客家庄的大將軍們 #東勢區 Dongshi Dist / 台中市 Taichung City https://bit.ly/3NnUjuc
臺中市423東勢區東關路和興巷31號-月恆門台中市 - Google 地圖
台中景點│月恆門 金門橋、東勢隱藏深度景點、挺過戰爭與地震的糯米小橋
台中景點│月恆門 金門橋、東勢隱藏深度景點、挺過戰爭與地震的糯米小橋
月恆門 金門橋
地址:台中市東勢區東關路和興巷34-8號(點我導航)
龍神可以指:
龍神,以龍為形象的神祇,多為水神、海神。如水域的「龍王」、四象中的青龍神、佛教天龍八部的那伽龍神。
龍神 (風水),廣東人、客家人、閩南人信仰所謂的龍神,是守護風水的神靈,一說是四神獸中的青龍,另說為居於山陵的山神,多半是以浮雕表示、有人只在墓位左側小角落堆石表示。在臺灣,會在墳墓旁立「龍神」牌位,俗稱「山靈」。
龍神 (漫畫),作者乃香港漫畫家邱福龍。
客家的「註冊商標」--土地龍神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在台灣民間信仰中,「龍神」是土地的守護神,因此受到民間普遍地供奉,尤其以客家族群最為重視,通常在傳統民宅建築中的正廳神龕供桌之下,以一小龕供奉「龍神」之神位,以祈求庇佑屋宅與全家人的安全。傳統上代表一座建築物地基的主要神祇,台灣民間習稱為「土地龍神」,祂與生活在建築物中的人之間,具有禍福與共的關係。民間相信凡是建築物開始動土興建時都會擾動土地龍神,因此在建築物落成後,必須重新加以安頓,尤其是聚落信仰中心的公廟,重新安頓土地龍神之後,才能使廟基永固,以利彰顯神祇靈力,庇佑眾生,我們如果走入北埔慈天宮正殿,會發現觀世音菩薩神龕下方也有安「龍神」。安龍神的儀式在閩南與客家聚落都有,但事後卻只有客家族群在祠堂與夥房的正廳祖宗牌位正下方,安置土地龍神香位,並早晚燒香點茶,因此,「龍神」便成為客家夥房的特殊信仰。別名:龍神-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6157926) - https://goo.gl/qakkqp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北埔鄉許多鄉親住的是現代化的樓房,不再住以前的夥房屋,但卻一樣在神明廳供奉「龍神」;更奇怪的是其式樣繁多,有些是正式的神龕,有些則僅以紅紙書寫「福德龍神香位」,有些又只是一個插香的葫蘆或竹筒。然而,不管其形式如何,都彰顯北埔鄉居民所保有的傳統客家文化。如果再仔細觀查這些有供奉「龍神」的住宅座向,更可發現都是與北埔慈天宮同一個座向,也就是「座東向西」,背倚秀巒山的方位,而這也正是北埔聚落的主要方位。別名:龍神-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6157926) - https://goo.gl/qakkqp
廟宇、住家在神龕下通常設有祭祀土地龍神的香位,因為客家人相信經由「牽龍」儀式將天地山川的靈氣導引前來廟宇、家宅鎮守,可以保佑地方平安及五穀豐登子孫滿堂
台灣觀巴 故事旅遊 私藏高雄山城 (美濃、旗山) 最美一日遊 @ 夫子@Xuite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z2byud
===================================================
龍神,是一種守護地脈之神,也是風水學家重視的神祇。在華南普遍有此樣的信仰。
廣東人、客家人、閩南人信仰所謂的龍神,一說是四象中的青龍,另說為居於山陵的山神,多半是以浮雕表示、有人只在墓位左側小角落堆石表示。
在臺灣宜蘭地區,會在墳墓旁立「龍神」牌位,俗稱「山靈」。
兩廣則流行在家中奉祀「前後地主財神、五方五土龍神」神位,以求家中平安。
三合院 正廳 中軸線 桌下牆上設龍神 神位,屏東萬巒鄉五溝水是保存最原味的客家文化聚落。冬遊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 https://goo.gl/im70ct
=====================
「客家人要拜神佛到廟裡去拜,廳下是拜祖宗的,」所以客家的廳下(正廳)是祭祀祖先的祖堂。廳下還有一個客家的「註冊商標」--土地龍神。龍神的位置在供奉祖宗牌位的桌案下方,兩旁對聯寫著:「福與土並厚」、「德配地無疆」,正中央是「土地龍神香座位」。不同於閩南人只有在房子落成後會舉行祭土地龍神的儀式,客家人則會立香案繼續祭拜,因而,土地龍神便成為客家建築的一大特色。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客家人認為每一塊土地都有土地龍神(土神)存在,一旦動土興工建築屋宅會驚動龍神,所以客家夥房在竣工時,有「安龍謝土」儀式,表示向龍神稟報一切恢復原位並祈禱土地龍神庇佑家宅平安子孫繁茂。 客家人在安龍謝土時,會請道士舉行「請龍、牽龍、安龍」的隆重儀式,最後在公廳中軸線正後方的化胎象徵性安置龍脈,表示將夥房所在地後方作為「靠山」的高地請來的龍脈地氣引入公廳,與祖先牌位一脈相連以保佑子孫繁衍。因此,客家夥房公廳普遍有在公婆龕中軸線正下方安置土地龍神香位早晚上香的習俗。
龍神-古早客家興建的夥房落成時,將後山的龍脈牽引入家宅後方,並將龍脈安置於化胎,再建立土地龍神香位於阿公婆龕正下方,期望在祖先的庇祐下,家宅人丁自然旺盛。
【東勢大茅埔 尋龍探圳】一日遊-臺中觀光旅遊網 Taichung Tourism https://bit.ly/46VecQ8
---------------
龍神 (風水),廣府人、客家人、閩南人信仰所謂的龍神,是守護風水的神靈,一說是四神獸中的青龍,另說為居於山陵的山神,多半是以浮雕表示、有人只在墓位左側小角落堆石表示。在臺灣,會在墳墓旁立「龍神」牌位,俗稱「山靈」。
----------
龍神(客家話:liungˇ shinˇ),是一種守護地脈之神,也是風水學家重視的神祇。在華南普遍有此樣的信仰。
廣東人、客家人、閩南人信仰所謂的龍神,一說是四象中的青龍,另說為居於山陵的山神,多半是以浮雕表示、有人只在墓位左側小角落堆石表示。在臺灣宜蘭地區,會在墳墓旁立「龍神」牌位,俗稱「山靈」。兩廣則流行在家中奉祀「前後地主財神、五方五土龍神」神位,以求家中平安。舊時傳統中式婚禮拜堂時,也多需於拜家神時祭拜掌管龍脈的龍神。龍神 (風水)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AGHYZ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