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上淳,另一個身分是台灣大學副校長,且家中2個兒子都是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台大醫師,家族三代共8人是台大醫學系校友,被同行醫師認為「這樣的家庭在台灣百年難得一見」
張上淳一家三代,共有8人是台灣大學醫學系的校友,他的父親、妻子以及兩個兒子都是醫生,其中夫人胡芳蓉是眼科權威,娘家哥哥、父親及外公也都是醫學系校友,十足醫生世家。只是讓大家想不到的是,張上淳還有個明星兼牙醫師堂弟張洪量,媒體報導兩人是遠房親戚,他們的祖父是兄弟,雙方父親從小在新竹湖口一起長大。https://is.gd/5UGrMj
張洪量透露由於自己的祖父與張上淳的祖父是兄弟,而兩人的父親也從小都在新竹湖口長大,兩家的感情算不錯,但他其實並沒有與張上淳見過面,張洪量還自曝會當牙醫,是受到張上淳一家的影響,因為當時爸爸覺得張上淳家出了好幾位醫師,所以希望張洪量也能學醫,但是他坦言對於醫學沒有太大興趣,最喜歡的還是音樂,最後選擇當牙醫。張上淳有個明星堂弟 「廣島之戀」張洪量受影響當牙醫 https://bit.ly/3d0qBal
張洪量透露自己的阿公和張上淳的阿公是兄弟,而爸爸和張上淳的爸爸也是從小一起在新竹湖口長大的,所以兩家感情相當好,甚至還透露會當牙醫,就是因為爸爸覺得張上淳一家都是醫生,也希望自己家能出一個醫生,就期望張洪量去從醫,嚴格來說,張上淳對張洪量一生,甚至是從醫這條路有頗深的影響,不過張洪量也笑說:「我自己就是很不愛念醫學,反而是高中就開始很喜歡音樂,雖然最後還是去當了牙醫,不過還是沒有很喜歡」。
張洪量親曝血緣關係!和張上淳是堂兄弟… https://bit.ly/2A3g0wU
張洪量(1959年12月15日-),出生於台灣新竹市,苗栗縣苗栗市人,台灣男歌手、牙科醫師。
張洪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BwkvH
簡介
張洪量1959年12月15日出生於台灣新竹市,畢業於師大附中、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學士、美國紐約大學電影學系碩士。哥哥先前為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院長,現為東吳大學英文學系專任教授兼任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院長張上冠。堂哥是台大醫學院院長,台大副校長張上淳。
妻子為立陶宛籍體操選手Jekaterina Servut(吉卡特麗娜・瑟爾烏),育有1男1女。
經歷
演唱
主演三陽工業「三陽125」機車電視廣告
電視廣告歌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嗎》
曾得香港電台十大中文歌曲金曲獎
曾得無綫電視十大勁歌金曲獎(金獎)
曾得商業電台叱吒過江龍獎至尊歌曲大獎
1991年:參加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獎頒獎典禮
1992年:演唱電影《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主題曲
1992年:主演電影《在那遙遠的地方》製作專輯
代表詠聲文化演唱《bpmf寶拉》
人生感悟
音樂
日治50年,使台灣人誤把「支那風」當做中國風。「支那風」是來自日本人思想的一個對中國的想像。從李香蘭唱的《蘇州夜曲》,包括後來坂本龍一寫的《末代皇帝》的配樂,都是日本人做的中國風。後來的台灣人是很像的,譬如說早期的侯德健,到後來我們講的新的音樂人,比如說侯德健在寫,「喝長江水」的時候,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見過長江。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後來做音樂的人,當他們想要做一些給內地,或大陸地區的時候,他腦袋裡想做出某一種,所謂中國的東西,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從日本人做的,「支那風」那一路過來的。
「講簡單一點,「支那風」就是在日本人的腦袋裡發出來的對一個中國的想像。這個東西就分了兩路,一路演歌,演歌就是台語歌了,另外一路那個中國風就進來了台灣,因為台灣畢竟被管了五十年,一直被洗腦洗腦,洗到後來你都不知道,那東西是從你腦袋自然發出來的,抄襲也很多。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的,他們對內地的,某一種所謂中國風的想像,我認為就是從那個支那風過來,因為不管旋律、配器,你都可以聽到,所有的這些東西,包括古箏的運用,包括二胡,日本人也用二胡,也用古箏,不是只有中國用,包括五聲音階的運用,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支那風」,張洪量在接受鳳凰網專訪時表示,「鄧麗君之前的,包括民歌、戲曲、原生態,包括藏語的,包括蒙古語的,在我心目中,它都是真正的中國風。」[2]
文化
張洪量表示他的核心思想都在他90年的那張《有種》的唱片裡,就是要把黃種人的文化或者音樂能夠面對全世界。「那個時候日本是最興盛的時候,那時候我就想日本,只是一個過渡期,其實最終還是中國的崛起,其實我那張唱片,是一個預言式的唱片。」
現在西方人掌握著世界的喉舌。所以,我的努力將會在書上面,將會在我寫的歌詞,或者我作的音樂上面,之後還會在電影上,可是它呈現的,都是同樣一個概念,就是我們要把我們文化的產品來做外銷品,就是不甘於只做內銷品。
推崇文化原創:「在這個市場當中,我覺得自己像妓女一樣。尤其選秀節目出來後,華語音樂越來越與原創方向背道而馳了。」[2]
思想
張洪量想要提供一個方向給大家作參考,要發展人聲合成器。在硬體上面發展人聲的合成,在軟體就是我們做音樂的風格。就像在西方人蓋的房子裡頭,加紅燈籠,到最後我們蓋一個自己的新房子 -- 也許跟中式不完全一樣,可是它畢竟是我們 -- 找出一個新的方向的東西。「所以,我現在階段,我自己的感覺,我好像是在蹲在那邊,等著人家踩在我頭上,站上去的那種感覺,可是我不去蹲,他就爬不過那個牆。可是那些人現在,可能才五歲、六歲。」[2]
反對佔中:「我覺得很多人講很多概念的,要怎麼怎麼樣,我覺得你自己整體來講,都還被西方人瞧不起,哪還有時間搞內訌?將來你做什麼事情不管,至少現在應該先團結起來,先把別人踩在我們頭上的,這隻腳先把它移開。比如說占中我就很反對,我認為你就是,自己在扯自己的腳嘛,因為你有一個比較遠大的目標,目前都還沒有完成。我估計這個時間,到2050年差不多,我每次都講這個數字,我覺得這是個很有意義的數字,因為照現在GDP來算,照現在我每天看軍事網站,照這些東西來看的話,大概算的時間就是2050年。」[2]張洪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BwkvH
「防疫五月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召集人張上淳,另一個身分是台灣大學副校長,且家中2個兒子都是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台大醫師,家族三代共8人是台大醫學系校友,被同行醫師認為「這樣的家庭在台灣百年難得一見」。張上淳還有一個歌手堂弟,同時也是一名牙醫,即是歌手張洪量。
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張洪量透露祖父和張上淳的祖父是兄弟,而兩人的父親也是從小一起在新竹湖口長大,所以兩家感情相當好,甚至還透露會當牙醫,就是因為爸爸覺得張上淳一家都是醫生,也希望自己家能出一個醫生,就期望張洪量去從醫。
張洪量表示,張上淳對他一生,甚至是從醫之路有頗深的影響,不過張洪量認為自己就是很不愛念醫學,高中就開始很喜歡音樂,「雖然最後還是去當了牙醫,不過還是沒有很喜歡」。
張洪量近期已經未再接受新患者看牙,只看曾經治療過的植牙病人,目前有空閒時間才接受新的病人,「而我之前做植牙都是終身負責,只要我做的,永遠都是我來負責」,而張洪量也透露最近在籌備新書,希望能夠把病人和醫生之間的一些矛盾,透過自己的專業加上經驗,把看到的牙醫和病人之間的交流,都寫出來。
張洪量2016年攻蛋演唱,登上台北小巨蛋舞台令歌迷聽得如癡如醉,除了經典名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嗎》依舊傳唱,與歌手莫文蔚對唱《廣島之戀》也是KTV高點唱率的歌曲之一。
張上淳 副校長
學歷 臺大副校長室首頁 https://bit.ly/2A2iBqW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1981)
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1992)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
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臺大醫學院臨床藥學研究所教授
臺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教授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
主要經歷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感染科客座醫師(1995)
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1996-2013)
臺大醫院教學部主任(2002-2008)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一般醫學科主任(2006-2009)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共同教育與教師培訓中心主任(2008-2009, 2011-2013)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2008-2009, 2011-2013)
臺大醫院副院長(2008-2009, 2011-2013)
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2009-2010)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系主任(2011-2013)
臺大醫院醫療體系管理發展中心主任(2011-2013)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2013-2019)
榮譽
臺大醫院服務優良獎(1998)
臺灣大學醫學院教學優良獎(1998)
臺大醫院教學優良獎(1999)
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2002)
行政院抗煞有功人員獎(2003)
臺北市傑出市民(2003)
行政院衛生署二等衛生獎章(2004)
臺灣大學研究貢獻獎(2004)
臺大醫院傑出研究貢獻獎(2005)
臺大醫院教材著作優良獎(2006)
臺大醫院教材著作傑出獎(2007)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防疫貢獻獎(2007)
有庠傑出教授獎(2008)
臺灣大學傑出社會貢獻獎(2009)
行政院一等功績獎章(2010)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防疫貢獻獎(2011)
國家人力創新獎個人獎,A+經理人(2012)
臺灣大學教學傑出獎(2014)
衛生福利部一等衛生福利獎章(2014)
臺灣大學醫學系優良導師(2018)
臺灣大學教學優良獎(2019)
臺大副校長室首頁 https://bit.ly/2A2iBqW
張七郎父子三醫師俱死於228/張七郎出生在新竹湖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新竹縣湖口鄉張六和家族湖口張六和家族掃墓 2千人祭祖 https://bit.ly/3eePAXN
湖口張六和家族掃墓 2500人破紀錄 @ 新竹 北油車港(港北) 陳氏族譜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湖口張六和家族掃墓 2500人破紀錄 @ 新竹 北油車港(港北) 陳氏族譜 :: 隨意窩 Xuite日誌
仁醫欲救士兵卻遭劍穿腹部、大腸外露亡 檔案揭二二八「最慘烈滅門血案」當局「密裁」證據 https://bit.ly/3dBnf0O
1947年4月6日,花蓮縣鳳林南郊發現3具衣物、隨身物品皆遭剝空的遺骸,死者為前制憲國大代表張七郎與擔任醫師的兒子張宗仁、張果仁,傷勢不僅背透前胸兩槍,甚至有眼眶劍刺傷痕、腸部受劍大腸外露而亡等慘況,即二二八事件時期堪稱花蓮「最慘烈滅門血案」之張七郎父子命案。
20日下午,國史館進行《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新書發表會,纂修歐素瑛即報告花蓮縣、屏東縣發生之二二八屠殺始末,其中,主使「密裁」的市長不僅未遭究責,花蓮縣長張文成對張七郎遺孀張詹金枝之訴冤狀痛批「妄造事實,企圖誣告」,屏東縣長龔履端往後更是轉任台中縣長、又任台灣省立農學院(今中興大學)副教授。
制憲國大代表與醫生兒子遭控二二八「主謀」拒捕遭擊斃 遺孀訴冤揭:他都生病沒外出,縣長挾怨報復可能性高
關於花蓮縣張七郎滅門血案,國史館纂修歐素瑛報告,雖然在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各地成立處理委員會、成為往後遭盯上清算的對象,事實上張七郎未任職處委,雖然在3月9日被選為花蓮縣長候選人,張七郎也在《東台日報》宣佈放棄、辭掉候選人職務,理應與事件無關,但在4月4日遭捕後,一家男丁除了有軍醫證的張依仁以外,全數過世。
本案關鍵檔案為4月1日上午8點30分台灣東部綏靖司令部發給花蓮縣長張文成的電報,當時以「極機密」、「至急」發出,內容認為張七郎有共黨嫌疑,指控張七郎到南京開國民大會行動詭異、表露對政治不滿態度、留在中國20幾天等,甚至張七郎3個兒子張宗仁、張依仁、張果仁曾於日本留居、服務東三省(前滿洲國)的狀況也被提出;電報最後提到,希望張文成「注意張七郎行動及事變主謀經過」──這不只說要「注意行動」,甚至認為張七郎就是二二八事變主謀。
張七郎與二二八關聯何在尚未釐清,但4月11日,台灣省行政公署長官陳儀便發電報給張文成,提及據聞國大代表張七郎全家被暗殺、是否屬實請立刻查明;4月12日,張文成密電鳳林區警察所以「極機密」電覆,說張七郎父子是因為拒捕被追擊斃、且無「全家被暗殺」情事,之後往來確認張文成又說,被擊斃者是張七郎與兩個兒子,因為身為二二八事變「主謀」而被擊斃。
二二八事件遇害之國大代表張七郎(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由 風傳媒 提供 二二八事件遇害之國大代表張七郎(取自wikimedia commons)
二二八事件遇害之國大代表張七郎(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當時花蓮縣長張文成與鳳林區警察所口徑一致,就是直指張七郎主使二二八事變、拒捕被擊斃,然而後續張七郎遺孀張詹金枝的訴冤狀,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視角──就張詹金枝說法,張七郎在二二八事件中都生病、沒有外出,為何遭此橫禍,原因可能包括張七郎曾緊盯花蓮縣府預算不符問題、於鳳林初中校務提建議惹張文成不快、曾被推為縣長候選人而成為張文成眼中釘,所以張文成捏造事實、害死張七郎父子等人。
就張詹金枝經歷的,4月4日下午8點鳳林區警察所員林志雄引導21師獨立團第2營第5連數十名國軍到張宅、預用機槍4枝埋伏,當時張七郎由浴室盥洗出來,軍隊連穿衣時間都不給,就將他與次子張依仁一起抓走。至於長子張宗仁,下午6點在仁壽醫院碰到一批士兵懇求說現在罹病士兵很多、希望去協助,張宗仁信以為真、立刻帶藥同行,沒想到就被拘押在鳳林饒菊枝宅,三男張果仁也被以同樣手法抓走。
4月5日上午,張詹金枝準備4筐飯菜要給父子當早餐,拘留處卻只收一筐,當時她已覺得不對勁。6日下午5點,張七郎、張宗仁、張果仁的遺骸就在鳳林近郊被發現,不僅身上衣服物品都被剝空、分別受背透前胸兩槍致命傷勢,張宗仁眼眶受層層密密劍刺傷痕、右手腕下骨折,張果仁更是腸部受劍刺、大腸外露亡。就附近居民說法,4月4日晚間11點聽到有哀嚎聲與槍聲6響,張家父子唯一倖存者只有身上有軍醫證的張依仁。
參議員響應二二八被以「暴亂首謀」密裁、割掉耳鼻生殖器遊街示眾槍殺 市長一路留任還去當教授
9月4日,警備總部將張詹金枝的訴冤狀轉給張文成、要他回,張文成一律撇清,說張七郎父子案件發生前他毫無所知,是張詹金枝「妄造事實,企圖誣告」,要警總中央派員調查「以明是非,依法辦理」──儘管張文成如此撇清,歐素瑛指出,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典藏之保密局檔案,其實有「覆張七郎密裁案」相關文件,這很可能是關鍵。
張七郎一家遇害前後,張文成也相當擔心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的動向,3月6日就派員去各鄉遊說,事件告段落後即陸續獎勵原住民,在秀林鄉、吉野鄉、壽豐鄉、卓溪鄉都說「領導有方,深明大義」,連地方人士、阿美族頭目都因「深明大義」讓地方族人不會起來參與事件而受獎勵,看來張文成在事件中對山區秩序維護感覺相當滿意,獎勵部份較多。
同樣未經審判就遭槍決的,在屏東則有葉秋木、莊迎等人。當時屏東市長龔履端祖籍福建、暨南大學教育系畢,曾任江西省政府秘書、福建臨時參議會第二屆參議員,學經歷佳,然而歐素瑛也說,屏東二二八事件發展與擴大其實都與龔履端有關。事件後雖然龔履端有提出請辭,之後還是擔任市長到直到1948年5月轉任台中縣長,之後成為台灣省立農學院(今中興大學)副教授。
二二八事件當時在屏東被視為「暴亂首犯」的葉秋木與莊迎,係在1947年3月8日21師劉和嘯營長進屏東搜索後陸續被帶走,任職記者的莊迎被控從台北帶「暴徒」到屏東搗亂治安、12日未經審判就被槍決,葉秋木則是被推舉為臨時市長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副主委,事件中因有積極活動被視為「主謀首犯」,10日被逮捕、12日亦未經審判被槍決。
歐素瑛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提供資料介紹,葉秋木肄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戰後參加三青團,於1946年擔任屏東市參議會副參議長。基於人民長期對國民黨統治不滿,3月2日台北發生二二八事件消息一來,葉秋木就決定響應與政府談判,莊迎等青年代表也到屏東市府要求交出印信與武器彈藥,官民拉鋸到3月8日軍隊進屏東陸續被逮捕。而後葉秋木被以「暴亂首謀」之名,遭國府軍隊割掉耳鼻、生殖器遊街示眾後遭槍殺。
二二八事件遇害之屏東參議員葉秋木(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由 風傳媒 提供 二二八事件遇害之屏東參議員葉秋木(取自wikimedia commons)
二二八事件遇害之屏東參議員葉秋木(取自wikimedia commons)
至於屏東市府在3月10日後的「善後工作」,包括要求老百姓各歸工作、正常生活、戶口檢查、交出武器、遇到行跡可疑的人都要報給軍警機關,12日陸軍整編21師的獨立團屏東指揮部也提出各種規定,包括非屏東人不許入屏東 、屏東人不許出,火車不準准行駛、汽車只有公用跟軍用可以動,就連通行時間都受限制,屏東市區限早上6點到下午8點、九如與萬丹地區是限早上6點到下午6點,儘管當時龔履端聲稱「秩序已恢復」,屏東仍處於封鎖狀態。
許雪姬看「處委會」遺憾:明知道去有些危險,還是去了…
就本次《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之花蓮、屏東篇,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回憶,她從一開始就被分配到嘉義、高雄、台南、屏東、澎湖地區的研究,其中屏東是二二八事件時期官方防備最嚴密的,但參議員希望為國家、為人民做中間協調人以減少事件損失,也因此未顧慮到自身生命危險,捲入橫禍。
就嘉義來看,3月9日政府軍隊開進嘉義,陳澄波、潘木枝等地方仕紳還敢去水上機場談判,就是因為怕軍隊濫殺無辜才去談,甚至也類似高雄方面相信「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抱著使命感去談判,沒想到就被抓了。在許雪姬看來,屏東市參議會副參議長葉秋木的狀況也類似,這些人對中國軍隊傳統作法、想法完全不知道,以為可以談判,卻沒想到對方是官員、自身只是老百姓參議員,去談判,對方怕嗎?甚至當時軍隊都已經來了。
「我對這些前輩感到痛惜就是這樣,明知道去有些危險,還是去了……」許雪姬說。這些人能傳遞的最後心聲,可能就像陳澄波被提醒當晚要被槍斃、寫遺書、仰賴他人送信傳出。
在二二八事件中,出來調停的潘木枝(左)醫師、畫家陳澄波,竟遭軍方槍決示眾。(圖/維基百科)© 由 風傳媒 提供 在二二八事件中,出來調停的潘木枝(左)醫師、畫家陳澄波,竟遭軍方槍決示眾。(圖/維基百科)
在二二八事件中,出來調停的潘木枝(左)醫師、畫家陳澄波,竟遭軍方槍決示眾。(圖/維基百科)
從檔案中,許雪姬也稱許歐素瑛編纂時的用心之處,例如市民死傷名單。當時本省人傷勢都是槍傷、刺傷,外省人則是受打撲傷、眼角傷,沒有例外,這可證明當時台灣人雖然可能有武器,卻無法跟軍隊對抗──雖然這事早就知道了,但透過檔案,是再次肯定這個事實。
雖然二二八事件後許多外省官員說要離職,說沒想過生命危險這麼大、要回中國,許雪姬也從檔案看見外省官員力保自身後續求償一面,雖然他們說被台灣人搶劫,許多西裝名目都是虛報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也說不能賠這麼多。
對於二二八事件相關檔案彙編持續出版,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提到,基金會與國史館其實長久以來在這方面都有緊密合作關係,國史館前館長張炎憲最早開始出了整套為數可觀的史料彙編,隨後吳密察任內又出幾本,陳儀深接任後更是持續這項工作。就未來,二二八基金會希望持續與國史館持續合作,不只有檔案出版,也希望未來相關部會能支援檔案打字、全文檢索對照,讓二二八研究也有新一步進展。
仁醫欲救士兵卻遭劍穿腹部、大腸外露亡 檔案揭二二八「最慘烈滅門血案」當局「密裁」證據 https://bit.ly/3dBnf0O
〈恩師之碑〉,兼談張采香 --- 約1960年代中
這張照片是我叔叔小時候在瑞穗瑞美國小內的「恩師之碑」前和同學一起拍攝的合照,瑞美國小創立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是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學校,校內至今仍保留不少日治時期遺留到現在的古物。而這塊恩師之碑為昭和二年(1927)當時的校長中條福安所設立,題字者是當時花蓮相當有名的文人張采香。
說到張采香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若說到在二二八事件中父子三人同時遭到殺害的張七郎,應該就很多人聽過了,張采香,就是張七郎的親哥哥。張采香,初號石洋,晚年改號頑叟,又號冷情道人,新竹湖口人,生於光緒六年(1880),於1949年逝世。張采香原本在新竹就享有文名,為湖口四大文人之一,畫則師黃瑞圖,為傳統文人水墨畫風格。大正八年(1919)應弟弟張七郎之邀請搬遷到花蓮居住,之後即長住花蓮直到逝世。張采香長於詩書畫,出門時常常騎一驢,隨一犬,所以又號十足先生。他在搬到花蓮之後定居於瑞穗西側的萬榮鄉紅葉村,將自己的住所命名為「紅葉山館」,其弟張七郎則於鳳林行醫,兄弟倆感情隨著時間越來越深厚。當時雖然在日本統治之下,但是張采香對於中國懷有一份情感,著名文人駱香林為張采香好友,他就曾經說在戰爭時盟軍轟炸花蓮,那時候飛機除了丟炸彈還會丟傳單,張采香就四處託人搜集這些傳單,甚至於親自手抄筆錄帶回來與駱香林觀看慰藉。然而張七郎父子死於二二八事件一事,帶給了張采香心中無比的創痛,甚至於因此鬱鬱而逝。在1955年所出版的《花蓮文獻》第四期中收有駱香林的〈張采香傳〉,在二十二年後的1979年編印的《花蓮縣志卷十九》也收有同文,但是有關張七郎與張采香之間兄弟之情的描述都被刪去,特別是1955年原文中駱香林說到張采香的逝世:「生平深望中國之興,既遂其願矣,而臨死顧囑,哀怨動人,蓋以弟七郎之死,為不釋然於心者也。」張采香平生就是希望中國能夠強盛,希望台灣能夠早日重回祖國懷抱,沒想到祖國來了,卻奪走了他最深愛的弟弟以及姪子三人的性命!以張七郎之死,張采香可能也深懼文字賈禍,所以生平詩文大多散失不傳。
瑞美國小內的恩師之碑,是花蓮縣境內極少數這位先賢所留下的字跡,如今看起來自然彌足珍貴,花蓮著名的文史工作者黃家榮曾經親自訪問過當地的耆老,有幾位當年曾經在此讀書過的老人家說這塊大石頭還是當時老師帶領他們到河中去搬過來的,小時候上下學經過都要對恩師之碑敬禮。只是到了戰後民國四十年時,當時的瑞美國小校長楊增坤認為台灣既然已經光復,不宜再繼續使用日本年號,因此將石碑上原本刻的紀年「昭和二年」改為「民國十六年」,當年這種在匾額石碑上改朝換代的事情真的隨處可見,只能說在那樣的時空背景,這樣的事情時在司空見慣。
恩師之碑現在已經是瑞穗境內相當著名的人文史蹟,但是當年題字的張采香先生呢?這位十足先生的事蹟和生平作品等,卻大多被記錄在他的故鄉湖口,而他一輩子住得最久的花蓮,反而地方上都不知道這位當年詩書畫三絕的先生了。 — 與 Ross Zhang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3790945927781/permalink/533304204309787/
曾拜名家張采香為師 釋妙禪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瑞圖字雲池,廣東勤江人。其墨寶散落台灣各地,作品獨樹一格非常搶眼,深受推崇,
儘管台灣曾經作育英材也留下豐富的文化資產,因為自大陸來台,其身平都是推說而得。
目前發現雲池先生最早的作品是在戊子年〈1888〉,距今已經一百一十六年了。
由此推算他應該出生於道光年間,曾考取秀才,之後來台先居新竹市後落腳湖口約二十年,
其間在黃姓大戶開班授徒,門人中聞名於後世的有傅萬年、傅萬庚、張采香、葉漢卿。
傅萬年(1856- 1911 ) 號仁三,咸豐六年生於新竹卅新竹郡上番子湖〈今波羅村番仔湖〉,
自幼聰明穎異,九歲從師授業,後受教黃瑞圖門下,擅長舞墨作畫,也練就一手好書法。
所學淵博,無所不精,除了棋琴書畫、土木匠、命卜、堪與、算術之外,更精通醫道,
有患者到家求診應手而癒,常有起死回生之例,生平忠厚,最恨迷信,最厭惡乩童,
出外應診視其有書符咒者應門而出,不復診察,其性迥烈毫無轉圜餘地。
傳有四子,一門昌盛,大正初年(1911) 別世,天不假年,得年五十五。
傅萬庚字兆白(1870-1937),清同治九年生於湖口鄉番湖村,傅萬年之弟。
自幼家教嚴謹,其父棄文從商有成,經濟優渥使得後代子孫得以習詩學文。
傅兆白先生成年後管理龐大的傳家事業,克盡職守且急公好義,自三十出頭即擔任保正,
深得民心而繼任三十幾年。
除了經商、從政,兆白先生頗富文采,喜愛作詩串對,隨胞兄仁三入黃瑞圖門下習經
文學繪事,畫梅蘭菊竹四君子,書法方面造詣亦深,四體皆揮灑自如,尤以行楷更具特色,
新埔義民廟柱子上仍遺其墨跡,由於愛好文藝亦有收藏古董之嗜好。
傅萬庚非常注重子女教育,更打破傳統觀念,家中女兒、孫女皆進入商等女校就讀。
對教育十分重視,致力地方學務,對湖口地區教育貢獻非常大。
傅萬庚文墨皆優又精明醫道,奠定後代子孫學醫的基礎,
湖口地區傅姓醫師皆出自其直系,堪稱醫學世家。
昭和十二年因病去逝,享年七十,
才子殞落,湖口人同聲哀悼,其風範永世留存。
張六和家族的十六世後裔張采香,也是張仁壽的兒子,
張采香(1870-1949)乳名石洋,別號紅葉山人、冷情道人、玩叟等,清同治九年出生於湖口。
資質聰穎,文學造詣深,師事黃瑞圖門下,奠定其日後在書畫界盛名。
日治時期曾參加書畫展得金牌獎,作品深受日本昭和天皇賞識,
明治三十八年(1905)九月一日起受聘馬偕博士創辦之淡水大書院漢文教師。
大正十年舉家徙居花蓮瑞穗,讀書、繪畫、蒔花、芸圃以避塵囂,
每出遊騎一驢,隨一僕,導一犬,故又號十足先生,
由於居住於紅葉溪畔,因此自號洪葉老人 ,其齋號亦取為 紅葉山房。
民國三十八年,彩香先生以八十高齡與世長辭,身後七男六女,一門俊彥昌旺顯達,
雖然旅居花蓮近三十寒暑,落葉歸根,
其遺骸仍被迎回湖口祖塔永遠奉祀。
(資料來源: 新竹縣 大窩口促進會)
畫家小傳(02) 傅萬年 傅萬庚 張采香 @ 微曦山房雜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pLWnxp
--------------
張采香 湖口鄉四大文人之一,時人稱之為十足先生,生於1880年,1949年去世。其文才在當時的與傅萬年(鄉人尊稱仁三先生,1856~1911)、傅萬庚(號兆白,1870年~1938)、葉鏡鎔(本名葉歲,字漢卿,1876~1950)同享盛名。亦都是黃瑞圖先生門下的得意弟子,然其詩文大都因輾轉遷徙散失,目前只有少數幾幅畫作遺留。日據時代張采香的作品曾數度入選全國書畫展。
張采香的弟弟張七郎先生(曾代表臺灣前往南京參加制憲的國代之一),在二二八事件中,與其子張宗仁、張果仁被國民政府濫行逮捕而遭到處決 。
張采香後徙居花蓮紅葉溪,讀書、繪畫、蒔花、芸圃以避塵囂,每出遊騎一驢,隨一僕,導一犬,故又號十足先生,由於居住於紅葉溪畔,因此齋號亦取為 紅葉山房,此畫創作於花蓮大魯閣所以落款紀念之。
新竹湖口鄉為紀念這位日治時期出生於湖口的文人,特別將一條登山步道名為采香步道,以為紀念。另外同時期另外文人葉漢卿 也有一條紀念步道亦也名為漢卿步道
台灣先賢 湖口四文人 張采香(十足先生)蘭石掛軸 @ 一落二櫸頭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snyxdm
-------------------
張采香
圖示湖口鄉四大文人之一,時人稱之為十足先生,生於1880年,1949年去世。其文才在當時的與傅萬年(鄉人尊稱仁三先生,1856~1911)、傅萬庚(號兆白,1870年~1938)、葉鏡鎔(本名葉歲,字漢卿,1876~1950)同享盛名。亦都是黃瑞圖先生門下的得意弟子,然其詩文大都因輾轉遷徙散失,目前只有少數幾幅畫作遺留。日據時代,張采香的作品曾數度入選全國書畫展。
「醉談天下事,笑讀古人書」張采香此幅對聯寫來帶有霸氣,飄忽飛白用筆,應受日本書道影響。
作者 品名 尺寸 分類 (年代)
張采香 草書對聯 35×147×2 日據時代
國圖特展_丹青憶舊 https://bit.ly/3khlFCB
張七郎與詹金枝
一個在外人面前堅強、只有在禱告時能夠宣洩心中痛苦的女性, 她的人生,就是二二八傷痕的化身。
張七郎與詹金枝 - 王昭文 -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8期 原住民‧巴萊 https://bit.ly/3dVzh5k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花蓮鳳林二二八(花蓮地區) - 張炎憲, 曾秋美主編 - Google 圖書 https://bit.ly/2ZUUV1m
鳳林名醫張七郎及其子張宗仁、張果仁,在二二八事件中被國民黨軍警逮捕殺害慘死。張家是地方上最受敬重和羨慕的家庭,一夕之間遭此大難,如舊約聖經的約伯,義人無端受苦,聞者莫不傷悲。張家的悲劇早已廣為人知,但2010年張炎憲、曾秋美主編的口述歷史《花蓮鳳林二二八》出版後,更多令人不勝唏噓的故事被呈現出來。冤死者的冤情令人憤怒,而受此事件影響而改變生命方向的人們,忍苦奮鬥的歷程,更令人感佩。遭禍之後,女家長詹金枝強忍悲痛,帶領孤兒寡婦們依靠基督教信仰奮力堅強挺立,渡過艱難歲月,其生命歷程宛如一首戰歌,既積極又悲壯。
※客家基督徒家族的東遷
張七郎1888年出生於新竹湖口,他的父親張仁壽原本是一位漢醫,因為聽到馬偕傳道理,而接受基督教,並跟隨馬偕學習西醫知識。因為基督教家庭的背景,張七郎公學校畢業後前往廈門就讀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辦的「英華書院」,1910年考上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6年起在淡水開設「仁壽醫院」。
1913年張七郎和小他四歲的詹金枝結婚。詹金枝也是客家人,自幼和張七郎訂婚,台北第三高女畢業,受過助產士訓練。她的父親被稱為「詹舉人」,是有名望的讀書人。她七歲時由偕叡理牧師幼洗,堅信禮則在吳威廉牧師手中完成。
1921年,張七郎舉家遷往花蓮鳳林。新醫院仍以「仁壽醫院」為名。夫婦倆齊心照顧病患,經常免費診治窮苦者,名聲很快傳開。詹金枝能幹賢慧,很能幫助丈夫開展事業。
張七郎具有開拓者的精神,他不只在當地行醫,也購置土地、邀集客家鄉親到鳳林一帶開定居。數年之後,他已是東台灣頗具影響力的重要人士。他也沒有忘記教會的生活。他大力支持鳳林教會,擔任長老,出力建教堂。孫雅各、駱先春等原住民宣教開拓者,日治時期已經開始試著進行短宣,以鳳林教會為中心,探訪附近的阿美族,這些短宣工作在經濟上和人脈上都得到張七郎夫婦全力的協助。
※鼎盛時期的橫禍
張七郎看重教育,兒女幾乎全部都送到日本求學,大部分的孩子都讀過淡水中學校(今天的淡江高中)。1930年代末到二二八事件前,是張家的鼎盛時期。長子張宗仁日本醫科大學畢業,在東京執醫。次子張依仁前往「滿州國」(現在的中國東北,1932-1945是滿洲國)的滿州醫科大學就讀,後來留在當地服務。1943年張宗仁一家也到滿州,在奉天海城開設「仁壽醫院」。三子張果仁東京齒科大學畢業後,和大哥張宗仁一起到滿州。1946年三兄弟在張七郎的主張下,放棄在滿州建立的事業,回台灣參與戰後的建設。
張七郎在日本投降之後,歡欣迎接中國政府的到來。他和當時大部分的台灣人一樣,認為在「祖國」統治下,台灣人不再是二等公民,可以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為自己的國家貢獻力量。他於是投入選舉,當選花蓮縣參議員、被推為議長,又被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全台灣共17位,由省參議會推選),參與制定中華民國憲法。
他看重教育,所以戰後立刻申請籌設農業職業學校,後來改為鳳林初級中學,自己擔任校長。投入政治工作之後,他把醫院交給兒子,中學校長的工作也交給宗仁。
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張七郎未列名「花蓮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據家屬說,他臥病在家。中央政府認定二二八是一場叛亂,派兵鎮壓,3月8日抵達基隆,先穩住西部,4月1日才抵花蓮,處理東部情況。1947年4月4日,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花蓮縣長候選人張七郎和他的三個大兒子:宗仁、依仁、果仁在鳳林的仁壽醫院和家中分別被軍警帶走,當天晚上,除了依仁之外,父子三人被押往鳳林近郊公墓槍殺。依仁則被關押三個月後釋放。
處理二二八事件的軍隊手上有黑名單,很多社會菁英都被抓了就殺,不經審判程序,沒有為自己辯白的機會。張家父子為何有此橫禍?一般認為可能是競選花蓮縣長得政敵密告而上了黑名單,但家屬指出當年逮捕張氏父子的軍人曾說「是南京直接下令」,應該有更高層授意。以恐怖高壓手段對付人民、計畫剷除台灣領導菁英的決策者,應為這場悲劇負責。
※倖存者的艱苦
《花蓮鳳林二二八》收錄張家十多人的口述歷史訪問,以及他們所寫的種種文字資料。書中最難得的資料是收錄了倖存者張依仁的訪談紀錄。他和父親及兄弟同時被捕,可能因為口袋裡有一張中國的軍醫證明,後來被釋放,逃過一死。在訪問中,除了還原二二八歷史現場,他也透露自己長年遭受監控、騷擾,即使遠走國外也還是活在密告、抹黑的陰影中。
張依仁倖存下來,但人生從此不同。他必須負起扶養栽培幼弟、姪兒的責任,又擺脫不了國民黨特務的監控、干擾,大半輩子擔驚受怕。他在1961年遠走南美洲,尋求自由生活的可能,但即使到了巴西,還是受到國民黨的迫害,不得不離家逃亡到亞馬遜雨林深處,失蹤七、八年,後來回聖多斯和妻兒團聚,卻因為沒有執照無法行醫。雖然在兒女奉養下有安適晚年,但大半人生都在「不得已」當中,對國民黨的迫害始終憤怨難平。張依仁於2011年2月24日去世。
※堅強的女家長
在張家父子三人被殺害後,支撐張家的最主要力量,就是詹金枝。從訪談紀錄看來,詹金枝實在是個嚴厲堅強到令人害怕的女人,全家人對她又敬又恨又愛。她用一種極度嚴厲、不斷罵人的方式來對待身邊最親的人,對待養女兼媳婦張玉蟬(張七郎養女,也是張果仁遺孀)的方式,就是典型的厲害婆婆。或許沒有二二八,她也會是一位很強勢的婆婆,二二八悲劇可能更加強了她武裝自己的傾向。她對外人溫暖仁慈,對自家人卻是嚴厲到不近情理。二二八讓幾位寡婦變成不得不團結且相依,但這種相依實在很苦!不過,張家因為有這位堅強的祖母,和柔韌異常的張玉蟬,作為整個家的中心,維持家族的聲望和社會地位,真的很不容易。
葉蘊玉(張宗仁妻)、許梅(張依仁 妻)兩位女士,也有各自擔當艱苦、堅忍勇敢的故事。這幾位太太,從養尊處優的「醫生娘」到必須工作維生,葉蘊玉當教師,許梅隨夫遠走巴西的歲月,甚至當起街頭小販。她們還要母兼父職,忙裡忙外。在困境中她們撐起了這個家族的希望。這本口述歷史,有許多精采的女性生命史。
張七郎家族是虔誠的長老教會家族,到現在也還有不少成員非常敬虔。信仰帶領他們走過漫長的苦難,他們的信仰在苦難中愈發堅定。詹金枝這位強悍能幹的女性,因為信仰而能夠說出愛與赦免的話。一個在外人面前堅強、只有在禱告時能夠宣洩心中痛苦的女性,她所受的苦,的確非常人之所能擔,她的人生,就是二二八傷痕的化身。張玉蟬和她女兒陳惠操,則以溫柔的心、越來越深刻的信仰,以許多的眼淚澆灌痛苦,走過與這位嚴厲女性相處的日子,將傷痕化為諒解,示範什麼是忍耐、什麼是愛。這是《花蓮鳳林二二八》讀來最令人感動的部分。
張七郎與詹金枝 - 王昭文 -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8期 原住民‧巴萊 https://bit.ly/3dVzh5k
---------------------
科舉略傳(068) 舉人 詹正南 何清霖 吳士敬 郭鶚翔 施贊隆
科舉略傳(068) 舉人 詹正南 何清霖 吳士敬 郭鶚翔 施贊隆 @ 微曦山房雜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q2RTmq
同治六年(丁卯科)王贊元榜:淡水廳詹正南(府學附生。原籍安溪)、何清霖(府學附生。原籍惠安)。
同治九年(庚午科)趙啟植榜:淡水廳吳士敬(原籍同安。候選訓導)、澎湖廳郭鶚翔(臺灣府教授)、
林師洙(附生。籍噶瑪蘭)、施贊隆(八芝蘭人,榜籍晉江)。
詹正南 錫口五分埔庄人氏,同治六年(1867)舉人。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人氏。
詹姓最早來台者,為順治元年(1644)敦仁公派下先、承、千、秋、錫、永、盛等輩份裔孫。
第二十六代五枝頭派下宇發公、宇言公、宇約公等三兄弟,從福建泉州安溪渡台墾殖海山堡,
其次閩粵始祖學傳公派下,春(瓊瑤公)、時、來、名、其、顯、昭等輩份,也陸續來台。
其中第十九代瓊瑤公,康熙(1662-1722)末期,墾殖彰化永靖一帶 ;
錫口五分埔詹姓來台祖詹公壤(詹姓第89代、安溪敦仁公第28代,錫字輩,湯厝按派)
大約同一個時期 , 也從安溪來墾殖臺北錫口五份埔一帶 , 此即舉人詹正南的先祖。
乾隆三十四年,何、周、沈、杜、李五姓人家,合力到今八德路以南、忠孝東路以北、基隆路
以東一帶的荒地拓墾,因此將該地命名為五分埔。
目前僅知艋舺清水巖祖師廟,有同治七年舉人詹正南 書對聯。
上聯:本清水岩名淡水寺。 下聯:闢草萊地造蓬萊山。
另外在士林潘家先祖潘宮籌墓的墓手上也面也有著詹舉人的敬輓.......
有關舉人的事蹟所知不多 。
科舉略傳(068) 舉人 詹正南 何清霖 吳士敬 郭鶚翔 施贊隆 @ 微曦山房雜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q2RTmq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31058463865524/permalink/2508216966149663/
張七郎醫師在淡水開了仁壽醫院。與馬偕的獨子偕叡廉(1882年-1963年)是好朋友
兩個人經常聊到人生價值
到被需要的地方 做有意義的事。
因此曾祖的醫師張七郎,決定搬到花蓮鳳林
(花蓮地區: 阿美、噶瑪蘭、撒奇萊雅等泛阿美族系族群)
還有網路上的一些資料,大概就是完整故事。
張七郎醫師的丈人與父親張仁壽是好朋友。
丈人詹舉人在乙未戰爭時應該屬新竹地區抗日義軍因此在芎林就義。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31058463865524/permalink/2508216966149663/
達觀台北數位博物館 | Facebook https://bit.ly/3kDCg3O
。後山往事。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2984281038363513/
1878年某日,湖口知名漢醫張仁壽逛街於竹塹城,被一義診的洋人駭住,洋人拔牙術高明、福佬話比自己流利、治病不收錢。
這洋人就是傳教師馬偕,他短短幾天在新竹拔了431顆牙,張仁壽的牙在其中。
張仁壽就是二二八事件屈死的張七郎的父親。張仁壽被馬偕感動,受洗為新竹最早的基督徒,從此興建教會,鼓勵現代醫術,他七個兒子裡有三個在後山行醫並興教,長子張采香在瑞穗,五子張逢年在花蓮港,晚子七郎在鳳林。
張采香與張七郎都效倣耶穌騎驢進城故事。張采香且有一犬跟隨,每往來於紅葉溪一人一驢並一犬剛好十足,人稱「十足先生」,他書畫高古秀逸,聞名當時,是很風雅的人,張七郎父子三人死難後,張采香悔恨當初招來乃弟到花蓮行醫,又擔心再以文賈禍,毁去大半書畫作品,三年後鬱抑以終,歸骨湖口故鄉,新竹人紀念他,在湖口有「采香路」。
如今後山的瑞穗、鳳林民家客堂牆上,偶爾還可看到張采香七十幾年前所遺筆墨,年時既久,這些陳跡與張家往事一皆暈黃模糊。
(照片中為張仁壽夫妻)(2)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s://bit.ly/3oNJDI3
張采香
(照片中為張仁壽夫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