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身戰歿者慰靈碑!
直到2008年為止,台灣島內幾乎不見任何紀念二次世界大戰台灣陣亡軍人的設施
反倒是在日本內地,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在數十年前就已經出現
圖一是位於廣島市南區比治山公園陸軍墓地內,於1964年奉立的“大東亜戦争台湾出身戦歿者供養碑”。
圖二是位於東京奧多摩湖畔的“台湾出身戦歿者慰霊碑”,奉立的時間為1975年。
兩座慰靈碑都不約而同的以“台灣出身者”而非“台灣人日本兵”、更不是“台籍日本兵”來稱呼犧牲性命的台灣人戰士。
根據台灣出身日本軍人吳正男先生表示,會強調“台灣出身”的原因是,在奉立者們的心中,始終認為這些在戰爭中犧牲性命的人,是“台灣出身的日本同胞”,而不是其他國籍的非日本人的緣故。
圖三,台灣出身的日本軍人,吳正男先生
(2) 我人今 leh... - Tâioânkiû-台灣球(台文外交、郵政、翻譯、創作) | Facebook https://bit.ly/3QV3284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揭碑慰靈 無名戰士 魂歸來兮安息吧
  揭碑慰靈 無名戰士 魂歸來兮安息吧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4kp6B
2004/11/11 06:00
〔記者黃秀枝、楊菁菁╱高雄報導〕「親愛的戰士,別再流浪,擦乾眼淚,回來您的故鄉,安息吧!」
小調樂聲迎著高雄旗津海風飄送,瓣瓣的黃菊馨香圍繞,全國首座「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在數百名倖存台灣兵及遺族注目禮中揭碑,隔著台灣海峽,呼喚半個多世紀前橫屍沙場的台灣兵魂歸故土。
一手籌建推動「台灣戰士紀念碑」的台灣老兵許昭榮,期待在民間團體的帶頭努力下,明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六十週年,執政者在八月十五日前,為這些捐軀的台灣兵立碑,成立紀念館,為橫屍異域的台灣兵正名。
「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揭碑及戰後第三次追思「國共內戰殞身台灣英靈」慰靈祭,昨天上午在高雄旗津海岸公園舉行,由「全國原國軍台灣老兵暨遺族協會」等民間團體發起的祭典,沒有「大官」到場,海風捲起黃沙,凸顯出一甲子前被捲入對岸國共內戰的台灣子弟兵,數十年來無人聞問的悲情。
目前擔任「台灣日本海交協會」理事長的台籍日本老兵葉子成,掌旗帶領四十多名穿著一式白色日本海軍服及海軍帽的老兵及遺族,浩浩蕩蕩走進會場,台日海交聯誼會老兵及家屬也由會長林德華領軍進場。
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主任長野陽一代表官方出席,日本民間團體則由英靈奉贊日台交流會的福村良治代表到場,多位立委參選人包括管碧玲、羅世雄及湯金全到場致意,高雄市政府由秘書長張俊彥代表出席。
儀式由台籍日本兵遺孀楊菊妹及「全國原國軍台灣老兵暨遺族協會」會長許昭榮共同擔任主祭,迎著海風,播放日本軍歌,記憶宛如拉回半個多世紀前高雄港出征的景象。
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全國首座「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落成揭碑,倖存的台灣老兵及遺族,在碑前獻上一束束的黃菊,台灣原日本軍人軍屬暨遺族協會秘書長劉永中似乎感應到,這些英靈魂魄已經歸來。
日本交流協會主任長野陽一致詞時,指出戰爭對人類造成的傷害,透過紀念碑的成立,祈求世界和平,亞洲和平。
揭碑慰靈 無名戰士 魂歸來兮安息吧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4kp6B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位在台灣高雄市旗津區,全國唯一紀念參與二戰、國共內戰及韓戰的台灣兵的公園。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lWY3V
歷史
1994年,台籍老兵許昭榮創設中華民國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爭取台籍老兵的權益。1997年起,許昭榮陳情建碑慰靈,之後選定台籍士兵出征時最後看見的旗津海岸。經過數年的奔走,2005年,全國首座「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揭幕,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啟用。2008年3月13日,高雄市議會決議,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更名為「和平紀念公園」。2008年5月20日,許昭榮反對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更名,於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前自焚死亡。2009年5月20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落成啟用,「台灣歷代戰歿將士英靈紀念碑」落成,同時舉辦許昭榮自焚一週年紀念典禮。
園內設施
主題館
主題館為臺灣唯一同時紀念台籍日本兵、台籍國軍、台籍共軍之館舍,並兼及日本高座海軍工廠少年工、看護婦、慰安婦、戰俘船等。
館內展示許昭榮等台籍老兵的各類文物與文史資料。定期舉辦台灣兵紀念儀式、文史學術研究等。
碑體區
二次大戰戰俘船紀念碑
碑體區有「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和「二次大戰戰俘船紀念碑」之碑文,以及一座「飛鄉」紀念碑。飛鄉碑柱腳有三座碑體,分別是「臺灣歷代戰歿將士英靈紀念碑」、「國共內戰殞身原日本軍、前國軍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二次大戰戰俘船紀念碑」。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目前僅保留碑文,2015年紀念碑遷至南投縣台灣聖山碑林區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lWY3V

高雄市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與「飛鄉」紀念碑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臺灣無名戰士紀念碑碑文-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T4Rli4
臺灣無名戰士紀念碑碑文位於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紀念碑牆區,園區內目前僅保留碑文, 2015年7月25日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與臺灣聖山合作,將「臺灣無名戰士紀念碑」遷至臺灣聖山碑林區並設置許昭榮紀念碑,舉行揭碑暨追思儀式。
許昭榮於2004年11月10日在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內設立臺灣無名戰士紀念碑,碑背刻有「靈安故鄉、魂鎮故土」,主要紀念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政府以非正式徵召的手段,在臺灣各地及海南島不當網羅總共約一萬五千名臺灣子弟參與國共內戰。
依據國防部2003年的資料顯示,「臺灣光復初期隨國軍赴大陸作戰臺籍老兵」之人數為1704人。然而許昭榮曾於1993年至南京訪問前國軍七十師長陳頤鼎中將,證實當時至少在臺招募7、8千名臺灣兵。許昭榮認為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皆不重視這段悲壯的血淚史實,臺灣兵更無獲得政府的妥善照顧及賠償,是以捐出自己的棺材本並向日、臺好友募款,建立臺灣無名戰士紀念碑作為歷史見證、供後世憑弔省思。臺灣無名戰士紀念碑碑文-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T4Rli4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台灣出身戰歿者慰靈碑 - Google 搜尋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台灣出身戰歿者慰靈碑 - Google 搜尋


一座台灣老兵的紀念碑 追思許昭榮
劉明堂/綜合報導2015年7月21日一座台灣老兵的紀念碑 追思許昭榮 https://bit.ly/3N9jdO2
一座台灣老兵的紀念碑 追思許昭榮
台籍老兵權益奔走的許昭榮,2008年為捍衛「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而自焚,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與台灣聖山合作,於台灣聖山碑林區設置許昭榮紀念碑,並將許昭榮籌建、原高雄「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遷至台灣聖山,25日將舉行揭碑典禮與追思大會。(活動網址:http://goo.gl/5jV4BQ) 1928年生於東枋寮水底寮的許昭榮,在二次大戰末期,進入日本海軍,終戰時,以「整備兵長」復員;戰後,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清鄉」,被迫投入中國國民黨海軍「台灣技術員兵」,遠赴山東青島參加「國共內戰」;1950年經歷塘沽、長山島等戰役,當時因無「退役」制度,請長假回台灣,進入中油高雄煉油廠工作,被密告「逃兵」而遭逮捕回軍復補;1955年奉派赴美接收「咸陽」號驅逐艦,回國後,因攜帶「台灣獨立運動第十年—1955」小冊子,被依叛亂條例二條三,判處10年徒刑,移送綠島。 1968年出獄後,獲得加拿大政府的「政治庇護」而留居多倫多,直到1992年國府解除「海外黑名單」才返回台灣。 1987年,許昭榮開始關心「國共內戰」期間失落在中國大陸的台籍老兵問題,並全心全力搜尋台籍老兵資料,專心投入「為原國軍台籍老兵及遺族討回公道」之工作。 許昭榮於1992年返台後,投入為原台籍老兵暨遺族討回公道的工作,1994年創設全國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其後於高雄發動全國台籍老兵及遺族靜坐絕食抗議,獲得高雄市政府同意,在旗津海岸公園預定地撥出一公頃土地,做為「台灣老兵祈願世界和平紀念公園」,提供「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及「台灣兵文物紀念館」建設之用。 2005年11月10日高雄市政府於旗津風車公園為全國首座「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揭幕。 「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石碑底座上的碑文詳述那段歷史。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10月,蔣介石派陳儀領兵來台接收。1945年底至1948年間,在台灣各地網羅約一萬五千人台灣子弟投效國軍部隊。 這一批「戰後第一代國軍台灣子弟兵」,自1946年秋開始,分批被載往中國大陸東北、華北地區,投入國共內戰的前線充當尖兵,其中八成不幸橫屍沙場,約一成半被俘或隨部隊投共。 安然隨國府撤退回台者僅數百人,而且都是海軍人員。陸軍人員幾乎都成為「國共內戰」的砲灰!然而,五十餘年來,國府始終掩飾這悲壯史實,既未追悼陣亡英靈;又未慰問遺族;更未照顧傷疾;對於碩果僅存的生還者,則任其自生自滅! 許昭榮紀念碑(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提供)一座台灣老兵的紀念碑 追思許昭榮 https://bit.ly/3N9jdO2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一座台灣老兵的紀念碑 追思許昭榮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為台籍老兵權益奔走的許昭榮,2008年為捍衛「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而自焚,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與台灣聖山合作,於台灣聖山碑林區設置許昭榮紀念碑,並將許昭榮籌建、原高雄「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遷至台灣聖山,25日將舉行揭碑典禮與追思大會。(活動網址:http://goo.gl/5jV4BQ)

1928年生於東枋寮水底寮的許昭榮,在二次大戰末期,進入日本海軍,終戰時,以「整備兵長」復員;戰後,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清鄉」,被迫投入中國國民黨海軍「台灣技術員兵」,遠赴山東青島參加「國共內戰」1950年經歷塘沽、長山島等戰役,當時因無「退役」制度,請長假回台灣,進入中油高雄煉油廠工作,被密告「逃兵」而遭逮捕回軍復補;1955年奉派赴美接收「咸陽」號驅逐艦,回國後,因攜帶「台灣獨立運動第十年—1955」小冊子,被依叛亂條例二條三,判處10年徒刑,移送綠島。

1968年出獄後,獲得加拿大政府的「政治庇護」而留居多倫多,直到1992年國府解除「海外黑名單」才返回台灣。

1987年,許昭榮開始關心「國共內戰」期間失落在中國大陸的台籍老兵問題,並全心全力搜尋台籍老兵資料,專心投入「為原國軍台籍老兵及遺族討回公道」之工作。

許昭榮於1992年返台後,投入為原台籍老兵暨遺族討回公道的工作,1994年創設全國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其後於高雄發動全國台籍老兵及遺族靜坐絕食抗議,獲得高雄市政府同意,在旗津海岸公園預定地撥出一公頃土地,做為「台灣老兵祈願世界和平紀念公園」,提供「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及「台灣兵文物紀念館」建設之用。

2005年11月10日高雄市政府於旗津風車公園為全國首座「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揭幕。

「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石碑底座上的碑文詳述那段歷史。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10月,蔣介石派陳儀領兵來台接收。1945年底至1948年間在台灣各地網羅約一萬五千人台灣子弟投效國軍部隊。

這一批「戰後第一代國軍台灣子弟兵」,自1946年秋開始,分批被載往中國大陸東北、華北地區,投入國共內戰的前線充當尖兵,其中八成不幸橫屍沙場,約一成半被俘或隨部隊投共。

安然隨國府撤退回台者僅數百人,而且都是海軍人員。陸軍人員幾乎都成為「國共內戰」的砲灰!然而,五十餘年來,國府始終掩飾這悲壯史實,既未追悼陣亡英靈;又未慰問遺族;更未照顧傷疾;對於碩果僅存的生還者,則任其自生自滅!


許昭榮紀念碑(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提供)


重建過往台灣兵戰爭記憶 組團前往沖繩慰靈二戰戰歿者
政治 2023/06/23 13:22 
重建過往台灣兵戰爭記憶 組團前往沖繩慰靈二戰戰歿者 https://bit.ly/3R3o58P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1945年6月23日是沖繩日軍組織性戰鬥終結日,日本將6月23日訂為沖繩縣廳及各市町村政府、公立中小學等的「法定節假日」,紀念而制定之慰靈日。每年6月23日,糸滿市摩文仁的和平祈念公園內會舉行沖繩所有陣亡者的慰靈祭,許多家屬會來到和平之礎前祭拜、追思。和平之礎石則是銘刻著沖繩戰所有犧牲的人名的碑林,至2009年6月共銘刻240,856名,台灣的戰歿者名單也有34名被刻記其上,台灣方面今年第三度組團前往參加,期盼在慰靈日時,透過默哀及獻花感念台灣兵之奉獻,藉此讓民眾重建台灣的戰爭記憶。
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組團前往琉球參加慰靈日,默哀及獻花感念台灣兵之奉獻。協會提供
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組團前往琉球參加慰靈日,默哀及獻花感念台灣兵之奉獻。協會提供
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是國內唯一同時關注參與二戰、國共內戰與韓戰之台灣兵社團,自2009年起經營位於高雄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透過展示與教育幫助人們重建台灣戰爭記憶與歷史,成為國內外人士交流戰爭人權相關議題資訊的重要平台。
和平之礎石銘刻著沖繩戰所有犧牲的人名的碑林,台灣的戰歿者名單也有34名。協會提供
今年為策動台日兩國的聲援和支援,加緊雙方合作關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與台日交流高座之友會共同規劃赴日拜會日本台灣平和基金會、日本李登輝之友會等相關單位,參加6月23日官方舉辦的「沖繩全戰沒者追悼式」,及6月24日由民間團體舉辦的「台灣出身戰沒者慰靈顯彰祭」並以協會辦理台灣兵祭典儀式暨紀念活動作為經驗交流,共築兩國和平情誼之基石。
慰靈團參訪沖繩和平祈念公園。協會提供
慰靈團參訪沖繩和平祈念公園。協會提供
前台籍日軍看護婦廖淑霞、前日本白井市議員和田健一郎、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黨主席鄭自才、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創立人黃聖峰、台灣團結聯盟秘書長周倪安,高雄市議員張博洋,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將一同參訪沖繩和平祈念公園、台灣之塔、舊海軍司令部壕、姬百合和平祈念資料館、波上宮、小櫻之塔、對馬丸紀念館等戰爭地景及紀念碑。
慰靈團參訪沖繩和平祈念公園的「和平之火」。協會提供
慰靈團參訪沖繩和平祈念公園的「和平之火」。協會提供
協會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距今已有78年,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與台日交流高座之友會希望透過慰靈祭、戰爭地景的參訪及交流,2018、2019年均組團到沖繩參加慰靈,今年是第三度,希望吸引更多人來認識台灣的戰爭歷史,讓台灣的戰爭記憶得以重建。
重建過往台灣兵戰爭記憶 組團前往沖繩慰靈二戰戰歿者 https://bit.ly/3R3o58P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設台灣人慰靈碑/旅日台胞發起 沖繩議會通過
設台灣人慰靈碑/旅日台胞發起 沖繩議會通過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v0q07
旅日台胞許光輝(左一)指,沖繩縣和平紀念公園僅列有34名二戰犧牲的台灣人名單,應獨立設置台灣人慰靈碑。(許光輝提供)
2013/01/16 06:00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一九八八年日本政府於沖繩設立和平紀念公園,列有二十五萬名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日、美、南北韓等國犧牲者名單,旅居沖繩的台灣人許光輝有感於其中僅列三十四位台灣犧牲者,遠不及當時台灣人民為日本國陣亡及失蹤人數的千分之一,去年六月向沖繩縣議會提出「設立台灣人戰爭犧牲者慰靈碑」陳情案,去年十月已獲沖繩縣議會五十二席不分黨派議員無異議通過。
今將拜訪立法院長
許光輝率日本產業界、學界和友好台灣人士近四十人組團來台,十四日拜會前總統李登輝,今天將向立法院長王金平尋求支持,日本產經新聞及共同通信社亦隨行採訪。許受訪表示,盼此舉能撫慰受難者及家屬心靈、增進台日情誼。
他指出,日本厚生省統計,二戰中,台灣人死亡約三萬、失蹤約一萬五千人;反觀韓國估計韓人傷亡約一萬多人,由於政府重視,韓日政府早於一九七五年在沖繩設立六○六坪的「韓國人慰靈塔公園」,並由當時南韓總統朴正熙題字。
許光輝說,就其所知,僅東京郊區有一處小型台灣人慰靈碑,此外,不論在東京靖國神社或沖繩和平公園,都未獨立設置台灣人慰靈碑。
他還提及,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後,台灣人對日本投入最多捐款,顯示懷有濃厚情感,日本政府應可為台灣做更多事情,呼籲雙邊政府共同促成此項對歷史傳承深具意義的盛事。
他另於去年十一月發起台日人民連署,已獲一一四四人連署,日本福岡縣長、議長及名古屋八席市議員都表支持,希望爭取兩國各縣市首長連署,今年達到五萬人連署目標。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from.okinawa.to.taiwan。
留學日本的許光輝曾任警察大學教授,近五年成功爭取設置建造烏山頭水庫的日本規劃設計師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八田與一夫人銅像,出版八田與一日文及中文版漫畫,和去年在基隆落成的琉球漁民慰靈碑。
1975年設在日本沖繩縣的「韓國人慰靈塔公園」。(許光輝提供)
設台灣人慰靈碑/旅日台胞發起 沖繩議會通過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v0q07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第一島鏈系列(四):台灣之塔——遲來七十一年的台籍戰歿者慰靈碑紀事
林吉洋 05 Jul, 2016 第一島鏈系列(四):台灣之塔——遲來七十一年的台籍戰歿者慰靈碑紀事 | 林吉洋 | 鳴人堂 https://bit.ly/3uH8Vi0
平和之礎,台籍戰歿者名稱僅刻於一角落,對照韓國籍戰歿者的調查工作,台籍戰歿者的歷史調查刻不容緩。 攝影/林吉洋
平和之礎,台籍戰歿者名稱僅刻於一角落,對照韓國籍戰歿者的調查工作,台籍戰歿者的歷史調查刻不容緩。 攝影/林吉洋
沖繩戰役最後戰場「摩文仁之丘」現在建設為平和祈念公園,其中有一石碑群題名為「平和之礎」,顧名思義為追求和平運動的基礎。石牆上刻了沖繩戰役24萬餘犧牲者姓名,告訴後代人:戰爭的代價是無盡的生命逝去,數十萬家庭的破碎。而每年6月23日慰靈日,戰歿者遺族仍會到此處遙祭亡靈。
平和之礎背後的山丘被稱之為「靈域」,沿路走上去,兩旁全是來自全日本五十多個地方政府,與社團獻立給地方出身的戰死者立碑。立碑者同時紀念沖繩戰死者與南方諸島戰役戰死的120萬陸海軍戰歿者。
其中,沖繩縣籍的戰歿者將近15萬人、而非沖繩縣籍將近八萬人,而非日本籍的戰歿者,美軍為14000餘人、大韓民國365人、朝鮮人民共和國有82人。其中台灣人有34人。
台灣戰歿者姓名就刻寫於石牆一角,僅於2005年增補一次,共計34位,對照一旁韓國戰歿者的紀錄,只要該年度有調查更新資料即新題人名,相較之下,韓國面對歷史的態度與對戰歿者的尊重,使台籍戰歿者資料遺缺之多顯得落寞。
台籍戰歿者慰靈碑立碑運動
6月6日筆者離開沖繩的前一天,沖繩迎來梅雨季的第一天,在絲絲細雨裡,我第四次踏入沖繩島南端的平和祈念公園。這一天一座新的碑塔正在動工,名稱叫做台灣之塔1。
同行的許光輝先生顯得激動興奮,他感慨道,此行是他六年來,第一百一十七次踏入平和祈念公園。而這六年,他一直在等待今日。
許光輝是日本台灣平和基金會理事長,早年曾留學於沖繩及日本,目前在琉球定居擔任導遊與翻譯的工作。許先生長年推動台日交流歷史研究,曾參與推動設置烏山頭水庫「八田與一慰靈碑」,以及位於基隆和平島公園的「琉球漁民慰靈碑」。而許會長目前推動的沖繩戰歿者慰靈碑,至今已邁入第六年。
許先生回溯二十多年前留學於沖繩,他第一次踏入平和祈念公園時,看到日本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對二戰歷史的重視以及對戰歿者的緬懷紀念。而園區內甚至興建有一座兩百坪地紀念塔悼念戰歿的韓籍士兵,該塔由韓國政府在1972年出面,爭取設立於平和公園園區內祈念堂一側顯著位置,而且是由當時強人總統朴正熙落款。對比之下,台籍戰歿者的紀念與調查工作卻遲遲毫無進展。
根據許先生的調查研究,沖繩戰役中台籍戰歿者絕對不只有34位,當時台灣人在沖繩的移民人數至少在朝鮮籍十倍以上,按照當時戰爭召集的情況,台籍戰歿者人數推估在1500人左右。
沖繩戰役中台籍戰歿者的實際狀況,仍需要嚴謹的歷史資料調查,然而台日政府單位,卻在這七十一年間對這段珍貴歷史保持沉默,尤其曾有批評者認為「台籍日本兵」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敵人,即便有如此重重的困難橫亙眼前,也未讓許光輝在爭取設立戰歿者慰靈碑的腳步上卻步。
作為「中華民國」敵對方存在的「台籍日本兵」有多少呢?根據日本厚生省統計資料,1937-1945年戰爭期間,一共徵用台籍軍屬(軍伕)126,750人、正規軍人80,433人,總數207,083人;其中戰死者為30,304人,另有估計約有15,000人行蹤不明。總計有45,000餘台籍日本兵踏上征途,一去不返。
這些台籍戰歿者作為中華民國的「敵國士兵」,無緣奉祀於忠烈祠,而另一方面,安置於靖國神社的奉祀行為,卻也曾引發異議者抗議。至於其他紀念活動、儀式則引發為何紀念、如何紀念的政治動機以及歷史定位爭論。隨之而來一連串問號,都可能引發各黨派的歷史論戰,遂讓政治人物避之唯恐不及。
在日本殖民時期,無法否認有的人以志願兵入伍參戰,為的是爭取台灣人地位提升;有的是不得已徵召入伍,或為了改善家庭生活。台籍日本兵的身分與歷史,從此淹沒於歷史洪流,其魂魄或者飄盪於南洋諸島,未得其所。
「台灣之塔」旨在提升台人地位、強化台日交流
許光輝認為「台灣之塔」可以讓很多人看到台灣跟沖繩的關係,連結台日的歷史文化,台灣人在二戰時期的犧牲,也可以讓老僑民跟新僑民形塑對己身身分的認同。抬起頭來,大方承認自己的祖先來自台灣,許光輝表示:
我們希望讓歷史說話,讓台灣人在日本抬起頭來,希望日本人記得這件事,台灣人在二戰時期曾經為日本犧牲過。日本對台灣的安全保障有其責任。
長期觀察日本社會的許光輝表示,建塔除了是紀念戰歿者,更希望藉由建塔運動,引起日本社會正視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孤立地位,並提升台灣人在日本社會存在的處境。
追溯1945年的沖繩戰役死去的台灣兵與台籍移民,也會連結到現在在沖繩島上的台灣人。沖繩島內的台灣僑民以融入日本社會為榮,以後代取得中產階級位置、大學教職,或女兒嫁入出身良好的中產家庭為榮,台僑以隱沒在日本沖繩社會為榮。甚至華僑社團及商會,對立碑一事也許多不同立場。
華僑在日本少數族裔保持低調,不願碰觸敏感的政治議題,特別是華僑商會內部有分別來自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僑民,立碑一事有可能造成僑界內部裂痕;第三為了做生意,這件事情肯定會挑起中國的敏感神經,而現在陸客是重要的觀光財來源,可能得罪某方遭到封殺,因此絕不輕舉妄動。
台灣來到沖繩觀光旅遊者非常多,台籍沖繩戰戰死者慰靈碑設立正好能夠讓台灣人認識到台灣與沖繩悠久的歷史與文化交流傳統。另一方面,恰好能夠利用沖繩的台灣慰靈碑,強化台灣對外交流的經驗。
許光輝查詢紀錄發現,沖繩臨戰前,倉促上任的島田叡知事發現沖繩島自身存糧嚴重不足,立即奔赴台灣基隆調度7萬石米糧,相當於一千萬斤的白米提供沖繩守備半年的存糧。現在台灣雖不再是日本殖民地,但台灣對日本依然友好,日本人應該要正視台灣的存在,也希望日本境內台灣人可以抬頭挺胸,而不是做日本社會的隱形人。因此,立碑不僅是對歷史教訓的記取,也藉以提昇台灣人的國格,透過立碑讓自己被看見,並不被消音。
許光輝與日本台灣平和基金會成員推動「台灣之塔」興建事宜,由左至右分別是,台僑西田金市(中文名稱:羅金池)、許光輝、日籍理事錦古里政一、台僑野原京子女士。 攝影/林吉洋
許光輝與日本台灣平和基金會成員推動「台灣之塔」興建事宜,由左至右分別是,台僑西田金市(中文名稱:羅金池)、許光輝、日籍理事錦古里政一、台僑野原京子女士。 攝影/林吉洋
沒有政府的幫助,只有台日兩地民間社團力量的立碑運動
令人深思的是,許先生與其同志所欲推動的台籍戰歿者慰靈碑,不僅僅訴求共同紀念過去台日所經歷的戰爭苦難,也是為了「加強台日交流與安全保障」,然而正正是因為此訴求,反而挑動了敏感東亞國際關係。
許光輝告訴我更驚人的消息,提供土地給與基金會興建「台灣之塔」的單位,正是日本的「翼友會」——亦即日本二戰期間所餘下的神風特攻隊隊員,為紀念犧牲戰友所籌組的組織。
「神風特攻隊?那不是右翼的組織嗎?」聽到這個答案使我心中微微一震。
許光輝說「翼友會」現在就剩下四位老人,最老的已經95歲臥病在床,最年輕的也已88歲。沖繩一戰,估計有數千架次戰機從九州與台灣飛到沖繩,然而其中大多數都被擊墜於海面。戰爭末期,神風特攻隊員在訓練不足的情況下,太多的犧牲是被擊墜於太平洋海面。
這些曾為日本二戰期間神風特攻隊隊員的遲暮老人,之所以願意捐出土地給予建設「台灣之塔」,完全是出自於感念台灣人被迫捲入戰爭,仍在二戰期間對日本給予的幫助。
所謂的幫助,所指的也包括在二戰戰況緊急之時,航空隊甚至於高雄和台南,分別招募24位與20位特攻隊員。為了與日本本土神風特攻隊區隔,而以台灣之玉山(日本人稱玉山為新高山)命名為「新高特別攻擊隊」。
因此平和祈念公園的「台灣之塔」,與之並列的正是日本翼友會成立的「空華之塔」,紀念二戰期間於海上犧牲無法返航的飛行員同袍。
對照韓國人在園區顯眼之角落,擁有自己的紀念碑及園區,「台灣之塔」的位置,恰好位於日本各都道府縣、法人團體的慰靈碑群中間,在這個位置建碑,曾經有人質疑這種做法是矮化台灣國格,對此許光輝苦笑的解釋:
我沒有辦法,六年來台灣政府不願意主動出面,日本政府更無法顧及台灣這個國不成國的地方,所以我們只能以民間團體對民間團體的方式來紀念這個事情。倘若有人不滿這個地點,除非還有人可以拿到平和祈念公園裡其他的土地同意書?
即使承受罵名,許光輝仍是笑臉盈盈地迎接紀念碑的落成。「或許是冥冥中自有注定,翼友會提供的土地,其面向海洋的彼岸正是台灣。台灣之塔正可以為台籍戰歿者指引歸鄉的方向。」許光輝感慨地說。
台灣之塔的方向正對著西南方,正是台灣的方向,許光輝說冥冥中已經注定這些台灣無名戰死者需要有一條指向歸鄉的路。 攝影/林吉洋
台灣之塔的方向正對著西南方,正是台灣的方向,許光輝說冥冥中已經注定這些台灣無名戰死者需要有一條指向歸鄉的路。 攝影/林吉洋
「台灣之塔」引發的爭議與回應
6月25日也就是沖繩慰靈日後兩日,紀念沖繩戰役死去的台籍戰歿者慰靈碑終於在民間人士爭取之下於平和祈念公園落成,距離終戰已七十一個年頭。
這件事情只有很少的媒體關注,僅有的報導來源甚至是日本(含沖繩)媒體的報導。當然也引來批判者質疑「歌頌日本軍國主義的嫌疑」,碑體本身署名蔡英文總統的落款也成為引人矚目的焦點,甚至中國方面在第一時間,只能簡短以官方回應,認為「台灣也是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隨後,中國部分媒體甚至以「漢奸之塔」來嚴厲批判之。
許光輝與其夥伴終究必須面對「美化殖民的質疑」,當時台灣乃位處於殖民地的壓迫下,大部分台灣人在殖民地承受歧視與差別待遇也是事實;且在日本戰爭時期推動「皇民化運動」,動機仍是為了戰爭動員與穩固內部統治。台灣之塔落成後,這些議題亟待釐清與評價。
對於可能的質疑存在,「台灣之塔」或許正是要點出,台灣至今仍無法面對、並敘說清楚的二戰歷史,許光輝以高昂的語氣強調:
過去的國民黨也曾帶來的黨國教育、反共教育的神話,告訴我們「我們是戰勝國」,但是明明台灣人在二戰期間,卻以日本兵身分戰死於沙場,我們對這一群戰死於異鄉的台灣人,我們不知道放在哪個位置?
當時從軍者明明知道活著回來的機率很小,卻也只能從容赴死,難道他們沒有納悶過台灣人為何而戰?難道不也是為了保家衛國?雖然戰後那個國後來變成另外一個國。但在那歷史場景裡面被徵召赴戰場的人,他是什麼樣的心境,是光榮還是哀戚?
我們要如何去告訴後代這段歷史?戰後換一面國旗,這些死去的人就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如果忽略掉這段歷史,我們對得起這些沉默的死去的人嗎?
絕對不能以現在的情境去描述當時的戰場關係。那個時代底下,台灣兵與日本兵在戰場上「皆為同袍、生死相依、榮辱與共」。在那個當下,每一個人都在歷史時代中,履行自己的職責。
6月25日落成的台灣之塔直切台灣二戰期間的歷史爭議,也牽動周邊國家的關係。 照片/許光輝提供
6月25日落成的台灣之塔直切台灣二戰期間的歷史爭議,也牽動周邊國家的關係。 照片/許光輝提供
台籍戰歿者慰靈碑的設立與署名問題,涉及二戰歷史、台日交流與兩岸關係,可謂是觸發了東亞國際政治的敏感神經。然而,這些重要的歷史課題,卻未曾被輿論嚴肅探究,甚至就連台灣官方的態度始終保持低調與模糊,著實令人遺憾。
死者為大,紀念台籍日軍戰歿者,固然有其還原歷史事實的貢獻,但如何將這股戰爭犧牲者歷史記憶,轉化為對戰爭的反省與守護和平的社會意識,以回應平和祈念公園「平和之礎」的存在意義,或許將是更重要的歷史探究課題。
台灣在二戰期間承受戰爭的苦難,仍有研究的空間,社會如何同時包容各種不同的認同與歷史敘事,傾聽與接納不同族群苦難的生命故事,以歷史教育打破族群隔閡,這些都考驗著台灣社會的包容度與反省力。而日前洪素珠辱罵榮民事件,引發台灣社會跨黨派共同撻伐與譴責正是一例。
「台灣之塔」正是提醒台灣社會,不同歷史觀的認同持論者如何去認知歷史,又如何去看待不同觀點與敘事,將之引導向反戰教育,而非美化戰爭,藉以提升人類社會足以和平共存的認識基礎。這些歷史課題,正在等待社會的評價與回應。
[1].
台灣之塔 建立由來記:
為彰顯並悼念在前次大戰中獻身沙場的台灣戰士,我們矗立起「台灣之塔」慰靈碑。在此摩文仁之丘,有感於台灣戰士之崇高志節埋沒七十年仍無以彰顯,日台兩地有志之士募集善款加以援建,以示不忘,並使世世代代,可資憑弔。 當時日台之間皆為同袍,生死與共,榮辱同擔。來自台灣英勇參戰二十多萬人中,三萬人戰歿,一萬五千人失蹤。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超越族群與國家,凡犧牲一己性命守護他人之義舉,不應為後世遺忘。 為了回報戰時受到台灣各方深恩厚澤,本處土地由沖繩翼友會提供。期盼成為親善交流橋樑,鞏固日台間的恩義連結。 祈禱台灣戰歿犧牲者靈魂安息!希望來訪的朋友們,體認前人深刻情誼,後續予以發揚光大。
一般社團法人 日本台灣平和基金會
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 台日交流協會
2016年8月15日
第一島鏈系列(四):台灣之塔——遲來七十一年的台籍戰歿者慰靈碑紀事 | 林吉洋 | 鳴人堂 https://bit.ly/3uH8Vi0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觀傳媒 提供2023年6月26日
(觀傳媒新聞)【記者宋德威、陳佩琪/沖繩報導】23日是沖繩縣廳及各市町村政府、公立中小學等的「法定節假日」,為紀念1945年6月23日日軍組織性戰鬥的終結而制定之慰靈日。每年的這天,糸滿市摩文仁的和平祈念公園內會舉行沖繩所有陣亡者的慰靈祭。對此,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與台日交流高座之友會舉辦「台日の絆─台灣·沖繩戰爭記憶交流慰靈」,期盼在慰靈日時,透過默哀及獻花感念台灣兵之奉獻,藉此讓民眾重建台灣的戰爭記憶。 出席「台灣人戰亡者慰靈碑」揭幕式 李登輝6月再訪日本沖繩、發表演說-風傳媒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協會理事長朱家煌表示,23日起連3天,帶隊到沖繩參加沖繩慰靈日活動,現場許多家屬會來到和平之礎前祭拜、追思。和平之礎石則是銘刻著沖繩戰所有犧牲的人名的碑林,至2009年6月共銘刻240,856名,台灣的戰歿者名單僅有34名被刻記其上。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蘇嘉全說,「我們要透過悼念的方式,來告訴全世界所有的人不應該有戰爭。」台籍老兵協會參加沖繩慰靈祭 朱家煌:感念台灣兵之奉獻 https://bit.ly/3RnpVm4

外交部NGO雙語網站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戰後處理:如何看待高砂義勇隊慰靈碑?
2006/02/19 06:00■ 黃智慧戰後處理:如何看待高砂義勇隊慰靈碑?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4120ABq
終戰已六十年,輿論界、學術界都很習慣談「戰後」,卻很少區辨,台灣總共有三個「戰後」。
一個是「太平洋戰爭」(1942-1945)後的戰後,台灣和日本內地的國民一同參戰,也一同經歷敗戰。一個是指「中日戰爭」(1938-1945)後的「戰後」,日本向國際聯盟投降,中華民國屬於戰勝國。第三個是指「國共內戰」(1945-1949)後的「戰後」,戰爭狀態雖然終止,但是中華民國尚未承認戰敗。
六十年來,政府對於上述三次戰役的「戰後處理」,只見到以忠烈祠對「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的戰歿者每年春秋進行慰靈與追悼,並以退輔會來照料「國共內戰」的老兵與遺族,卻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太平洋戰爭」下死難軍民,未予處理。
「太平洋戰爭」時,台灣的母國是日本,戰後日本政府將台灣戰歿者祀於靖國神社內,受到的宗教待遇和其他日本軍人平等。靖國神社也於二○○五年底首度專為「台灣出身戰歿者」舉行了慰靈祭。在實質層面上,長年來拖欠未解決的「確定債務」,也於兩千年三月底結束了補償和賠償作業。台灣人不滿意是一回事,就形式而言,不能說日本政府都沒有做這一塊「太平洋戰爭」的「戰後處理」。
當然「戰後處理」不能都靠政府,民間自發性的努力才是撫慰人心的終極做法。二月八日剛遷建落成的烏來高砂義勇隊慰靈碑,就是日本民間力量努力的結果。一經產經新聞在日本報導一九九二年以來的慰靈碑,將因管理公司倒閉而受牽累的消息,讀者的反應如雪片飛來。他們自發性地要求捐款,產經新聞才開始接受捐款。在毫無宣傳的情形下,短短時間內就匯集了三三九八人的小額捐款。
這也是日本繼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對台灣最大筆的民間捐款。其基礎在於高砂義勇隊當年英勇表現,救助過許多日本軍官同袍。這份恩情感動了許多日本人,現在由民間給予回報,其間流露出自然的人性,也奠立日、原兩民族今後和平交往的基礎,何須政府予以干涉?又何須其他不同歷史經驗的人妄加置喙?
至於「中日戰爭」的遺族與受害者,精神層面上雖有忠烈祠的厚祀待遇,實質面上卻因蔣介石放棄對日索賠而未獲彌補。同樣地,日本政府這一方也因日產接收及斷交等理由,對於在台灣「中日戰爭」受害者未能做到「戰後處理」。這也是至今在台灣的「中日戰爭」受害者族群仍舊冰封在「交戰國」、「被侵略者」時期心理狀態下的原因。
戰後處理:如何看待高砂義勇隊慰靈碑?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4120ABq
只是,自己的歷史經驗要強加在別的族群身上,公允嗎?(作者為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台灣人民認識台灣的戰爭歷史與台籍老兵的故事,未來雙方將持續協力,深化台日雙方的情誼,共同推動戰爭受難者議題及台籍老兵的轉型正義


李登輝琉球悼念台灣人戰亡者 題字揭碑
李登輝琉球悼念台灣人戰亡者 題字揭碑 https://bit.ly/46DKNtF
【中央社沖繩糸滿廿四日專電】2018年6月25日
正在日本沖繩(琉球)訪問的前總統李登輝今天參加沖繩二戰時台灣人戰亡者慰靈碑揭碑儀式,碑文上有他揮毫寫下的「為國作見證」五個字。 九十五歲的李登輝應那霸市日本台灣和平基金會理事長西田健次郎的邀請訪問沖繩那霸市,今天下午前往沖繩縣糸滿市摩文仁之丘出席台灣人戰亡者慰靈碑開幕儀式。李登輝夫人曾文惠、駐日代表謝長廷、內閣府大臣輔佐官島尻安伊子等人出席。 李登輝致詞時表示,戰爭恐怖且無情,許許多多寶貴生命就此犧牲。一九四五年二月沖繩島戰役前,有一批從台灣基隆等地調度的約九百噸台灣白米,運到沖繩,分送沖繩軍民使用,順利拯救數以萬計沖繩軍民性命。 他說,今天在慰靈碑上,可看到有卅四位台灣籍死難者,也許是他們,其中有人參與此次運送的行動。 他還說:「身為台灣人的我,熱愛我的國家,將畢生所學貢獻在我所熱愛的台灣土地上。一生中因為戰爭見證太多的磨難。更因為戰爭見證為了生存應如何積極面對生命。」 李登輝說明為何今天在慰靈碑上提了「為國作見證」這幾個字。 他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教訓,人類之所以偉大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具有學習能力。人類能夠學習是因為有前人給我們樹立的榜樣,用他們的生命為歷史作見證。也因為他們的榜樣與見證,讓後人學到教訓,知所選擇。 李登輝強調,只有和平、自由、民主,讓人類永遠偉大。願大家都來為生命的寶貴做見證,把和平、自由、民主,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人類文明,持續偉大。 二戰中來自台灣參戰的廿多萬人當中,有三萬人戰死,一萬五千人失蹤。沖繩縣糸滿市摩文仁和平祈念公園的石碑「和平之礎」上刻有卅四位台灣人的名字。 和平祈念公園內,一九七五年就建立祭祀韓國出身戰亡者的「韓國人慰靈塔」,但台灣人的慰靈碑「台灣之塔」直到二○一六年才設立,由總統蔡英文特地為這座塔落款。今天在「台灣之塔」設立了寫有「為國作見證」的慰靈碑。 台灣之塔碑寫著中日文,內容寫著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胞、生死與共,榮辱同擔。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族群國家如何分隔,凡犧牲一己性命守護他人的義舉,不應被後世遺忘。 李登輝基金會秘書長王燕軍表示,這次李登輝訪日能成行,實在很不簡單,因為兩週前李登輝兩度進出台北榮民總醫院,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主要食慾不振導致營養不良。但李登輝認為要為台灣戰亡者的慰靈碑題字、揭碑意義重大,所以儘管家人反對,他也要參加揭碑儀式。 李登輝昨晚接受日台和平基金會及日本李友會設宴款待發表簡短演說時心情顯得很激動,幾度出現類似哽咽聲。王燕軍表示,對於被刻名在「和平之礎」上的卅四位台灣人,李登輝想及自己那在二戰時到南洋一去不復返的胞兄,心想那些台灣戰亡者後來遺骨是否被運回台灣、其家屬後來如何等,有一股悲天憫人的胸懷。 李登輝一行今晚出席琉球台僑總會晚宴,明天中午返台。李登輝琉球悼念台灣人戰亡者 題字揭碑 https://bit.ly/46DKNtF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udn鳴人堂 https://bit.ly/47WFCWZ
八月二日,南台灣一貫的風和日麗,約有一百八十名日本人從各地前來,在高鐵左營站集合,出發前往貓鼻頭。他們不是看海不為觀光,而是專程到潮音寺慰靈。
潮音寺位在恆春半島偏僻之所,寺內供奉著太平洋戰爭期間,在巴士海峽遭美軍軍艦擊沉的水兵,這些海中亡魂不僅來自日本,還有許多是殖民地台灣與朝鮮的青年。他們或志願或被迫,為大日本帝國打仗。
潮音寺外表看似普通,白屋紅頂兩層樓房,前院立著觀音像,四周雜草叢生,卻也有引渡韓籍水兵的地藏菩薩像、慰靈碑和日式燈柱散落於其中。當地人稱之為日本廟,平時並不多人參觀,但每一年到了這個時候,日本水兵及其後代便會大批來此悼念。今年亦然。
巴士海峽戰歿者之子,七十三歲的吉田宗利也到了現場,悼念其父「驅逐艦吳竹」艦長吉田宗雄。父親離開時,吉田宗利才三歲,什麼記憶也沒,但母親在一本文集中,記下當時的情景:「丈夫對長子用力握手說,我要出門了喔,要保重喔。只留下這麼短短的一句話後便決然離開。長子宗利此時大聲哭叫爸爸,不想讓父親走。丈夫為了回應幾次返回,揮了揮手,非常有精神的離開,那個樣態至今還留在我的腦海裡。」這個當年三歲的男孩,七十年後,從佐賀這個小城市來到台灣,追悼父親與其他十萬名亡者。
曾在巴士海峽做過大量研究的文史工作者門田隆將也到現場,直言不可忘記這些人,這等於讓他們二次死亡:「人會死兩次,一次是所謂肉體的死,也就是物理性死亡,第二次是,連其存在都失去,也就是被遺忘的時候。」
門田隆將當日簡單解釋了這段歷史:太平洋戰爭末期,美國在巴士海峽使出群狼戰術,將日本出發往南方的運輸船擊沉,「太平洋戰爭中,日美決戰的主力戰場是菲律賓的呂宋、雷伊泰島,當時兵力甚缺,於是總部便往那兒運送大批軍力,造成大量犧牲。」1944年到1945年間日軍總部對巴士海峽相當恐懼,稱其「魔鬼海峽」、「運輸船的墓場」。
命葬巴士海峽的日軍數量至今仍難以估算,保守估計約有十萬人。門田隆將以倖存的通信兵中島秀次的生存故事為主軸,描摹當時的景況,完成《慟哭的海峽》一書。1944年,搭乘「中津丸號」的中島,欲往菲律賓出發,途中遭美軍攻擊,船艦被擊沉,中島與50名同袍攀著船筏在巴士海峽漂流了整整十二天,既無飲水又頂著酷暑,簡直難以生存下去。最後,也只有中島獲救。
戰後,中島為了追悼死去同袍,亟欲慰靈且為其鎮魂,半生奔走,四處籌款,最後,終在許多日本與台灣人的幫助下,於1981年在貓鼻頭附近建了潮音寺。對他們來說,這是鎮魂之寺。
▎台灣人戰爭犧牲慰靈碑
也有台灣人為了慰靈與鎮魂,四處奔走。
旅居沖繩的台灣人許光輝,十二年前在今日的和平公園處見到韓國人設置的慰靈碑,深感震撼。這座朴正熙擔任總統之時(1975年)設置的「韓國人慰靈塔公園」幅員遼闊,面積甚廣佔606坪,並居高點,足以俯視1988年才建成的和平紀念公園──在日本為其戰歿者設立慰靈碑前,韓國官方已經搶先十餘年,替他們在戰爭中犧牲的子弟,留名留念
「台灣人呢?台灣戰歿者的紀念碑在那裡?」許光輝不免自問,但無解。過去台灣官方僅看重國軍榮民,不承認台灣兵,長期漠視下來,也就失卻了聲音。即使1988年,和平紀念公園建成,將台灣兵放進日本各縣亡者名字之中,也只有三十四個名字。這些名字是日本自己調查的,有些名字則是家屬要求取下:「不想讓別人知道家人替日本打過仗。」
和平紀念公園列有二十五萬名太平洋戰爭中,台日美韓犧牲者名單。根據比例計算,列名其間的台灣犧牲者遠不到千分之一。根據日本厚生省統計,二戰中,台灣人死亡約三萬、失蹤約一萬五千人,韓國方面則估計韓人傷亡約一萬多人。「替日本打仗的台灣人,怎麼只有三十四人?」許光輝不滿,特別是日本各縣各組織在沖繩戰激戰的紀摩文仁山丘設立了慰靈碑,每到六月二十三日慰靈日左右,日本戰爭遺族都會前來悼念致意,甚至包含美國人。但台灣,從來就無法參與。
許光輝五年前開始奔走,三年前籌組了台灣戰歿者慰靈祭,每到慰靈日前夕,他們就會到和平紀念公園對這三十四人悼念,同時在台灣與沖繩縣政府間遊說,主張設置台灣人戰歿紀念碑。事情發展並不順利,因為受限於森林法和公園法,沖繩縣政府並不想要多行其事。但許光輝多次對這些日本人說:「我們台灣人替你們打仗,你們不聞不問,沒有武士道精神啦。」激得許多日本人挺身幫忙,2012年六月向沖繩縣議會提出「設立台灣人戰爭犧牲者慰靈碑」陳情案,同年十月已獲沖繩縣議會五十二席不分黨派議員無異議通過。比台灣這方還積極熱中。
或許因為我們對外沒有強烈主張,對內也充滿爭論:這場戰爭中,台灣的位子到底在哪裡?是戰勝者,是戰敗者,是盟軍,或是盟軍的敵人?
許光輝熱切對我談他的想法時,並表示希望日本總理前來膜拜,「這將使許多台灣人心理得到安慰。
對此,我總帶著疑惑。我想起靖國神社爭議,考量到高砂義勇軍到底歸祖靈還是歸日本神道的弔詭;新加坡也有個「從軍南洋會員戰死者之墓」,列著台灣軍伕。我想起在廣島比治山上陸軍公墓,見到台灣兵的碑位孤單窄小地塞在其他縣市碑石之間,不由得難過。我不知在他們閤眼之前,想些什麼?但究竟是有些不堪的,到底為誰赴死,而死後又如此卑微。他們同意自己歸屬於日本嗎?
我在意的是,戰爭就是錯誤,發動戰爭者應該道歉,我以為這就是慰靈。日本兵、朝鮮兵或台灣兵,不論在當時因為被迫或貧窮,而參與這場戰爭,從頭到尾這都是悲劇。設了一個碑,是哀悼,是紀念,是平撫,或是警惕,恐怕由人詮釋。但我完全同意,不論哪個政權,都徹底忽略了這麼一群戰爭犧牲者,以致於這座島國面對這樣的歷史,面對戰爭,總是扭捏,沒有適當的姿態
或許有個姿態,我們一貫熟悉的——「抗戰勝利紀念」,驕傲而喜悅,捲入戰爭的軍兵悲苦還是被忽略,接下來持續著的戰爭也沒有反省。沒有直面戰爭,就不會有反省。我以為,這就是為何必須設立台灣人戰歿慰靈碑的原因。台灣的土地上,也應該有一座。
許光輝有句話說得極好:「對過世的人若不平等對待,就不會對活著的人平等對待。」
▎大時代中的台灣兵
人們談起歷史往往是大是大非,宏意滔滔,立場鮮明。就像課綱微調爭論中,誰都不讓誰的堅持。歷史中的小人物時常發不了聲,他們無法真正道出自己的卑微,例如他們沒有什麼英雄主義,不想壯烈赴死,根本不愛什麼國,他們只想活下去。
有時我會感嘆,讀歷史還不如看小說,後者來得有人性,更能呈現生命的複雜。例如作家李喬在《寒夜三部曲》最後一部《孤燈》中,便將客家庄青年送上南洋戰場上,諷刺的是,青年的父祖輩抗日,但子孫當起了日本兵。他們並不真心想打仗,卻又不得不然,一家子的青壯全上了戰場,忍受飢餓酷暑與各種血肉模糊,平時在庄子裡結仇的,此刻都放下,幫彼此活命。這哪是為誰打仗?不過圖個讓自己活下去的機會?
「活著回國回鄉,不必埋首異國。啊!多麼奇妙的想法,那是很久以來就深埋的幻夢哩。這個想法一旦被拾回,而且肯定,它就化為一圈火,日夜不熄地,永遠熊熊地在每個人心田裡燃燒著。」故事主角在菲律賓叢林裡這麼想。只是仗打久了,恍恍惚惚地,連自己是誰都忘記。很多人都瘋了。
馬來西亞作家陳團英的新作《夕霧花園》談的也是太平洋戰爭的影響。小說中男女主角分別是日本天皇園藝師與日軍俘虜,戰後他們在互動中各自平撫傷痕。但小說最觸動我的,是一對男同志,他們強忍著心中的感情,直到因參與神風特攻隊的生死抉擇,而點亮生命的火花。戰爭之中的人,永遠超乎想像的複雜。為生為死或為愛。
近日藝術家高俊宏作品《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出版,以一名強徵為神風特攻隊隊員的老人為主角,編織出虛實交錯的反思。主角張正光本在日本留學,卻被迫加入神風特攻隊,並在沖繩戰中,以身體為炸彈,攻擊美軍。張正光並不想死,於是,想方設法活命,「一切結束了,第三小隊全都覆滅了,大阪學校的生活、宇佐飛行場的漫長等待也結束了。他泡在森冷的東海海水裡,心中感到無盡喜悅,這一刻對他來說,戰爭總算是結束了!」張正光最後被美軍俘虜,戰後,又因為會日語,協助日本與中國大陸做生意,被國民黨政府視為匪諜。曲折一生。
神風特攻隊在過往的敘事中一直被美化成某種壯烈美學。但前陣子媒體採訪神風特攻隊員,他們吐露當年怕死的心情。就是呢,人怎麼被洗腦,都不可能像機器一般生死無感,端看如何詮釋自己的行為和過去。我忍不住想起,有次在北京飛台灣航程中,與鄰座的台商交談,才知他年輕時家貧,曾經報名參加神風特攻隊,但年紀不到,所以暫時去修理飛機。在搖搖晃晃的飛機上,他大聲唱著《台灣軍之歌》:
太平洋の空遠く  輝やく南十字星
黒潮しぶく椰子の島  荒浪吼ゆる赤道を
睨みて立てるみんなみの
護りは我等 臺湾軍
あゝ 厳として 臺湾軍
這首歌於1940年10月發行,由台灣軍司令本間雅晴作詞。1943年,電影《沙韻之鐘》中,女主角李香蘭兩度率眾高唱此歌。歌詞如下:
太平洋上 天遙遠,南十字星 閃閃光
黑潮溢洗 椰子島,波浪沖過 赤道線
睨目企騰 在南方
守護有咱 台灣軍
啊! 嚴防的 台灣軍
歷史芬芳 五十年,戰死做神 盡本分
鎮守本島 北白川,所傳士魂 蓬萊存
建立武功 在南方
守護有咱 台灣軍
啊! 嚴防的 台灣軍
上海事變 武漢戰,海南偏島 南寧奔
鑽過彈雨 幾山河,勇氣無雙 眾人問
精銳出名 在南方
守護有咱 台灣軍
啊! 嚴防的 台灣軍
現今極東 黎明期,興亞鐘聲 響齊勻
五億人民 共存榮,新秩序 建設勤
前線遙遠 在南方
守護有咱 台灣軍
啊! 嚴防的 台灣軍
udn鳴人堂 https://bit.ly/47WFCWZ


台籍老兵協會參加沖繩慰靈祭 朱家煌:感念台灣兵之奉獻
 2023-06-25 23:42:35 記者宋德威、陳佩琪 / 沖繩報導觀傳媒(萬象) 台籍老兵協會參加沖繩慰靈祭 朱家煌:感念台灣兵之奉獻 https://bit.ly/3GqFALo
(觀傳媒新聞)【記者宋德威、陳佩琪/沖繩報導】23日是沖繩縣廳及各市町村政府、公立中小學等的「法定節假日」,為紀念1945年6月23日日軍組織性戰鬥的終結而制定之慰靈日。每年的這天,糸滿市摩文仁的和平祈念公園內會舉行沖繩所有陣亡者的慰靈祭。對此,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與台日交流高座之友會舉辦「台日の絆─台灣·沖繩戰爭記憶交流慰靈」,期盼在慰靈日時,透過默哀及獻花感念台灣兵之奉獻,藉此讓民眾重建台灣的戰爭記憶。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協會理事長朱家煌表示,23日起連3天,帶隊到沖繩參加沖繩慰靈日活動,現場許多家屬會來到和平之礎前祭拜、追思。和平之礎石則是銘刻著沖繩戰所有犧牲的人名的碑林,至2009年6月共銘刻240,856名,台灣的戰歿者名單僅有34名被刻記其上。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蘇嘉全說,「我們要透過悼念的方式,來告訴全世界所有的人不應該有戰爭。」
今年為策動台日兩國的聲援和支援,加緊雙方合作關係,與台日交流高座之友會共同規劃赴日拜會日本台灣平和基金會、日本李登輝之友會等相關單位,參加23日官方舉辦的「沖繩全戰沒者追悼式」,及24日由民間團體舉辦的「台灣出身戰沒者慰靈顯彰祭」並辦理台灣兵祭典儀式暨紀念活動作為經驗交流,共築兩國和平情誼之基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距今已有78年,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與台日交流高座之友會希望透過慰靈祭、戰爭地景的參訪及交流,吸引更多人來認識台灣的戰爭歷史,讓台灣的戰爭記憶得以重建。前台籍日軍看護婦廖淑霞、前日本白井市議員和田健一郎、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黨主席鄭自才、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創立人黃聖峰、台灣團結聯盟秘書長周倪安,高雄市議員張博洋,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及二戰遺跡研究者,一同參訪沖繩和平祈念公園、台灣之塔、舊海軍司令部壕、姬百合和平祈念資料館、波上宮、小櫻之塔、對馬丸紀念館等戰爭地景及紀念碑。
朱家煌表示,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是國內唯一同時關注參與二戰、國共內戰與韓戰之台灣兵社團,自2009年起經營位於高雄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透過展示與教育幫助人們重建台灣戰爭記憶與歷史,成為國內外人士交流戰爭人權相關議題資訊的重要平台。
▲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與台日交流高座之友會舉辦「台日の絆─台灣·沖繩戰爭記憶交流慰靈」,期盼在慰靈日時,透過默哀及獻花感念台灣兵之奉獻,藉此讓民眾重建台灣的戰爭記憶。觀傳媒(萬象) 台籍老兵協會參加沖繩慰靈祭 朱家煌:感念台灣兵之奉獻 https://bit.ly/3GqFALo
(圖/記者宋德威攝.2023.06.23)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重建過往台灣兵戰爭記憶 組團前往沖繩慰靈二戰戰歿者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新竹州戰後慰靈碑的歷史回顧-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47XW2yh
日治時期在台傳教的日本佛教,分成二大系統發展。第一個系統以襄贊在台日人喪葬法事為主;第二個系統則針對台灣佛教徒為傳道對象。在1895至1945年間,來台活動者前後就有八宗十二派西來庵事件後,部分齋教寺廟加入曹洞宗派下,訂立「歸屬」盟約,以求自保。中日戰爭後,日治當局全力貫澈「皇民化」政策,強化台灣人構築為天皇陛下赤子,規定凡未入籍日本之佛教寺廟、齋堂都改為神社,佛寺器物、制度、儀軌均仿效日本。1938至1940年間「寺廟整理運動」如火如荼進行,台灣佛教界在高壓政策下,完全採日本根系僧伽儀式,自此台灣佛教徹底回歸到日本佛教局面。 本文依歷史演進軌跡略述:日治時期曹洞宗佐久間尚孝與新竹淵源,及皇民化運動期間神道信奉與新竹佛教交替變化過程,並探討日本出身戰歿者慰靈碑所蘊含的時代意義 佐久間尚孝豎立「鎮魂之碑」,透過安置儀式與形制應用,使其佳城福地具備安定人心功能,體現了一種無染無著的文化價值觀。石碑所負載的意義,除了平撫倖存者傷痛、慰藉往生者靈魂外,更寓意明確的賦予後人,正視戰爭無情殘酷。佐久間尚孝禪師言行相應,圓寂之際仍將情感轉移為對這塊土地及人民的愛,其遺願最是體現台灣生命共同體的真實寫照
新竹州戰後慰靈碑的歷史回顧-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47XW2yh


歷任住持 | 關西潮音禪寺

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1964日本紀念台灣陣亡軍人的紀念碑/2004全國首座「台灣

佐久間尚孝
1894 ~ 1977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人物團體

日本
佐久間尚孝,明治二十八年(1895)出生於日本國宮城縣遠田郡湧谷町。1922年駒澤大學(曹洞宗大學)畢業後渡台,在台北曹洞宗中學校(今泰北中學)擔任教職,1925年昇任為新竹寺住職,招收台籍僧人。當時約有信徒千名,對台灣地區宗教改革、寺廟規範等方面尤為關注。其間並擔任新竹州州會議員,市會議員 、方面委員、司法保護委員,南門町區區會長及昭和義塾校校長,兼任新竹州內各寺院顧問等職,曾鄭寶真創建靈隱寺,中止將獅頭山勸化堂變為神社,設立昭和義塾,幫助失學子弟就讀。 1945年戰爭結束後遣回日本,1964年擔任戰後第一任中日佛教親善特使,奔波於日台之間。1977年去世,享年八十三。1980年,分骨後奉安於新竹市大眾廟、獅頭山開善寺。
本人物內容參考自新竹市文化局,業務項目:人物誌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85&parentpath=0,3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內容多數源自新竹市政府於民國79年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的《新竹市志》叢書及民國94年增修之《續修新竹市志》中,包含新竹市從清代至民國85年間,新竹市地區的先賢與耆老生平事蹟,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人物的入門資料,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 https://bit.ly/47CbMY5

獅頭山勸化堂九獻禮/紫陽門-大正五年-1916年-門印/獅頭山勸化堂明治34年(1901)建。有勸化堂、輔天宮、開善寺、舍利洞、饒益院五大寺院及紫陽門、清虛門、道德門、淨土門、南天門五大山門/獅頭山勸化堂事務所/『勸化堂』與『元光寺』並稱獅頭山開山祖廟,為以佛、道、儒三教教義化導眾生,淨化心靈之寺廟/廣枝音右衛門(ひろえだ おとえもん), 一個台灣的日本警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籍老兵」「榮民」(榮譽國民)台灣日本兵/台籍日本兵-壯行會/「戰後第一代國軍台灣子弟兵」立志七生報國,為大東亞聖戰而獻身/台灣老兵的紀念碑 追思許昭榮2008年為捍衛「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而自焚/北埔濟化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許昭榮/終戰七十/中國軍、大和魂/蔣介石/白團/台灣老兵的紀念碑-許昭榮/「戰後第一代國軍台灣子弟兵」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紀念終戰或抗戰勝利七十年/「跳島作戰」/美軍五三一空襲 三千人死/台灣人日本兵 陣亡三萬多人/台灣銀行官網宣稱「本行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形同自行閹割行史近五十年(台銀一八九九年由日本政府成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沖繩「台灣之塔」落款人是「總統蔡英文」/二次大戰日本沖繩戰役,有4.5萬多名台灣戰士為日本戰死及失蹤/台灣本島,至今也都沒有一個國家級的二戰紀念碑或紀念公園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