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纘緒
黃纘緒 – 宜蘭‧天晴‧風雨香 https://bit.ly/3MEEW0m
黃纘緒(1817—1893),宜蘭第一位舉人,影響許多宜蘭人以考取功名為人生奮鬥目標,成就「淡蘭文風冠全台」的盛況。一生為人恬和、遇事擔當,深得鄉民敬重。為北管西皮派領袖。經營埤圳,灌溉區域廣達兩千餘甲;出資建廟,矯正民風;排紛解難,遇事擔當,深得鄉里敬重。
【苦讀中舉】
黃纘緒,三結街東門口人(今宜蘭市),字紹芳,號啟堂。原籍福建漳浦,後遷台北芝蘭(今台北市士林區),祖父時遷居宜蘭。嘉慶22年(1817)出生,6歲母喪,7 歲父亡,大嫂張氏把黃纘緒視為自己的孩子照顧。黃纘緒年少時曾跟秀才陳瑞林學習,家貧輟學後,至礁溪二龍村擔任長工,利用閒暇之餘,日夜苦讀,全力準備科舉考試
道光19年(1839)曾任噶瑪蘭通判的台灣兵備道兼學政姚瑩,特別批准噶瑪蘭廳的府、縣兩考合併舉行,就近在宜蘭考試錄取。道光20年(1840)黃纘緒以24歲之齡考取舉人,派任閩侯縣教諭。曾任教於仰山書院,且於咸豐元年(1851)參與《噶瑪蘭廳誌》的編修工作。然而,之後黃纘緒曾七度參加進士的會試都未能如願,終其一生未能考上進士,這應該是黃纘緒人生的一大遺憾。
【開設水圳】
中舉之後的黃纘緒,將心思放在經營事業上,將土地給佃農開墾,向其收租,分發口糧給鄉民。為了耕種的需求,興建各項水圳,也成為黃纘緒的要務。辛永安圳(後改名金永安圳)即由黃纘緒負責經營管理,此一水圳灌溉區域包括一結、二結、辛仔罕、武暖等地約300甲。灌溉員山、宜蘭、壯圍等地1,700餘甲的金結安圳,也是由黃纘緒經營。而流經礁溪的四圍三十九結圳,每年帶給黃纘緒莫大的收入。
光緒3年(1877)新建家宅於宜蘭市東門附近(今新民路旁),規模宏壯,門上高掛「文魁」匾額,見證他是宜蘭第一舉人的風光。民國85年(1996)左右,因都市計畫等因素,其後人將黃舉人宅建築結構及文物捐贈給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依原來形制重建於傳藝園區。
【西皮領袖】
光緒12年(1886)劉銘傳開始推動「清賦」,黃纘緒曾力爭不將沿河濱海之田地列入徵收田賦,為宜蘭的農佃、地主爭取了若干權益。他在地方頗有名望,常協助排解民間糾紛,各水圳運作產生爭議時,發揮民間自治力量加以調解。
清代時期宜蘭幾座寺廟的修建,包括宜蘭孔廟、先農壇(今宜蘭市五穀廟)、礁溪協天廟等,黃纘緒都曾出錢出力。對於民風的矯正,也參與其事,包括「礁溪庄義塚定界碑」、「嚴禁差胥需索社番貼費碑」、「禁止踐踏塚地乞食祭餘及捐題碑」、「憲禁使用牛油碑」,黃纘緒都列名其上。
黃纘緒愛好戲曲,為北管西皮派領袖,建廟奉祀守護神田都元帥,卻屢屢與奉拜西秦王爺的福祿派領袖二品游擊銜陳輝煌失和,不時械鬥。陳輝煌有軍功,因此宜蘭人戲稱「秀才遇兵,舉人遇游擊」指的就是此事。黃纘緒於光緒19年(1893)逝世,享年77 歲;光緖20年(1894)葬於四圍堡草湳山頂。
黃纘緒 – 宜蘭‧天晴‧風雨香 https://bit.ly/3MEEW0m

宜蘭傳藝園區

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游錫堃表示,傳藝中心能夠設在宜蘭,其實過程很曲折,回來這裡,「我是有感情的」,感謝全聯、社會各界願意疼惜傳藝、感恩黃家願意讓縣政府把舉人宅拆除,然後有機會移到這裡來,游錫堃並說,黃舉人對宜蘭貢獻很大,他影響了宜蘭唯一的進士楊士芳,而楊士芳又影響後來的民主先賢蔣渭水、郭雨新等人,這座妥善保存的古宅有其重要意義。
黃家後代子孫代表黃逢徵,對這次的修復成果相當滿意,他更秀出珍藏的老照片說,「這次全聯做的(建築修復)我非常滿意,我有老照片為證,確實有比較像」重現百年老宅古樸模樣 黃舉人宅後代秀老照片肯定修復成果 | 新頭條-TheHubNews https://bit.ly/3QVcKIT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黃舉人宅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黃舉人後代家族成員黃逢徵珍藏的老照片,可以看到當年舉人宅正廳的典雅風貌。(圖∕黃逢徵提供)-690x481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宜蘭縣政府 檢送本(111)年度指定「宜蘭舉人黃纘緒及四夫人張聯珠泥塑像」及「宜蘭舉人李望洋萬民衣」為本縣一般古物公告及公告表各1份,公告周知,請查照。 https://bit.ly/3u3cG0H

宜蘭舉人黃纘緒泥塑像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公告資料
類別古物 級別一般古物 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 信仰及儀禮器物
宜蘭舉人黃纘緒及四夫人張聯珠泥塑像|文化資產查詢|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網--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QA2Kn1
此1組2件祖先泥塑像,像主為開蘭舉人黃纘緒及其四夫人張聯珠,皆以未燒製泥土塑形,泥塑完成後以黃土粉打底,表面裱紙,再進行彩繪,二像皆採坐姿端坐於木椅上,塑像及木椅可相互分離,並附外罩玻璃外框。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22-05-04府文資字第1110004244B號
公告公文公告.pdf
公告表.pdf
評定基準1.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2.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3.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
指定理由本案祖先泥塑像為宜蘭首位舉人黃纘緒及四夫人張聯珠相關的重要文物,其招佃承耕、參與地方事務、任宜蘭北管西皮派領袖等事蹟與地方具有深厚淵源,且呈現在地文人家族生活樣貌。泥塑像之面容刻畫逼真、瞳仁嵌有玻璃珠,官服禽紋章補以粉線技法仿效金蔥質感,整體造形生動、形態真切、寫實傳神,深具藝術表現力;一組二件服飾風格,亦符合時代特色,極具指定古物價值。
法令依據<<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4款
所屬主管機關宜蘭縣政府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03-9322440#609
聯絡地址:宜蘭縣宜蘭市復興路二段101號
典藏或財產編號11201603043、11201603044
古物保管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古物保存所在地
保存單位
保存空間屬性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博物館、圖書館
無文資身分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宜蘭縣
五結鄉
五濱路二段201號
數量2件
年代約清光緒十九年(1893)
作者不詳
尺寸塑像:各寬14cm/深10cm/高26cm、木椅:各寬18.5cm/深9.7cm/高18.3cm、底座:各寬17.9cm/深15.5cm/高0.5cm、玻璃外框:各寬26.5cm/深22cm/高49cm
材質泥塑像:土、竹、紙、粉線、顏料;冬帽:織品、紙;朝珠:玻璃;椅:木、漆;外框: 木、漆、玻璃
出處或來源移撥
保存環境庫房或展覽空間
保存現狀本案2塑像前於107年11月委託三川文物企業社伍雅嵐修護師,針對2塑像彩繪層起甲、泥塑局部地仗開裂與因失去附著力完全脫落分離之情形,進行修護加固,目前狀況穩定。惟其中之黃纘緒塑像,所佩戴帽緯線體略為凌亂、朝珠之記捻脫落,其玻璃外罩木框發生收縮變形,以致上蓋未能與原框體以榫卯接合,目前均與塑像一同收置庫房。
宜蘭舉人黃纘緒及四夫人張聯珠泥塑像|文化資產查詢|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網--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QA2Kn1
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於黃舉人宅階段修復完成後,舉辦感恩音樂會,行政院長游錫也到場參加。(圖∕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690x459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為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造於清光緒3年(1877)。原座落於宜蘭市區友愛百貨公司前,民國80年初因都市計畫要被拆除,時任宜蘭縣縣長游錫堃先生積極推動文化保存,說服黃舉人第四代子孫捐出地上建物及文物,於民國85年拆卸保存,並於民國90年6月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復建,珍貴的傳統建築得以保存。師傅先將拆下的一磚、一瓦、一木做好編號,再按照傳統工法重新組建,復建工程是由宜蘭著名的木匠師林添發及李慶堂先生現場施作,是宜蘭縣內唯一留存的舉人宅,亦為宜蘭縣內第一件百年傳統建築拆遷保存案。

臺灣傳統三合院民居多為座北朝南,門樓上的「長挹南薰」說明夏日南風拂薰竹林搖曳的情境,呈現傳統民居田園景象。正身凹壽大門上懸掛的「文魁」匾,為清道光20年(1840)榮登庚子恩科舉人,並且由「欽命兵部侍郎福建巡撫部院吳文鎔」為舉人所立。正廳門額「四德記」,以及對聯「四辟鼎新輪奐永垂奕世」、「德星照耀休光肇起文明」,傳為黃纘緒親提。上下聯聯首的第一字「四」、「德」,與門額的「四德記」相呼應。

黃舉人宅牆身壁面採竹片編織成網狀,塗上泥土、稻草、稻穀,表面再敷抹白灰,為頗具特色的「竹編夾泥牆」。大門額「折桂開基圖」墨繪,代表黃舉人功成名就;次間墨畫兩幅「高士圖」,隱喻黃舉人生性恬淡的氣質。此外也藉由空間展示規劃以及後續空間營運,展示傳統民居生活情境氛圍。
宜蘭傳藝園區 https://bit.ly/49r5fRr
聽 ‧ 黃舉人宅聲音漫遊:https://sites.google.com/view/sunmake-scholarhuang/%E9%A6%96%E9%A0%81
宜蘭傳藝園區 https://bit.ly/49r5fRr

宜蘭傳藝園區


門前的「長挹南薰」的匾額,黃老師說明這塊匾額的意思是說「永遠享受著和煦南風的吹拂」,走入正門後則在門前看著門外的水塘,黃老師指出這水塘可不是隨意開鑿,而是具有相當實際的功能,第一:整座大宅坐北朝南,水塘在前有調節溫度的作用。第二:能夠當成消防的水源。第三是見水就有財,有富貴生財的意涵。但是因為有財也怕漏財如流水,故此大門的階梯可不能正對著水,要稍稍左偏或是右偏一點,確保財富入家門而不漏。看完了門裡門外的景致意義之後,黃老師指著門邊的牆腳上有個開口:「這個洞就是給家犬進出的,傳統大戶人家是很講究禮儀規範。」看著那個小小的洞口,筆者忽然聯想到春秋戰國時代的雞鳴狗盜之士,都是真實的紀錄啊!
一群人繼續跟著黃老師經過一個寬廣的中庭,從大門走到了正廳。在正廳的空地前黃老師繼續解說:「前面這空地就是埕,如果農家會在此地曬稻穀。而各位可以看看我們所站立的空地是在正廳的門外,這稱為「凹壽」,是指在主要的廳堂入口處內縮,讓屋簷下有走廊,因為這讓上方的壽樑外露,所以稱為凹壽。這和一般傳統的建築將空地設在廳堂內不同,主要是為符合宜蘭多雨的氣候,主人、客人搭乘轎子而來之際,下轎的時候就不會淋濕。看看上方那紅色的壽樑後,再請各位看一下黃舉人宅中最閃亮的匾額「文魁」。這塊匾額是原有的古蹟,只是我們再用真正金粉重新上彩保存。而這塊匾額大有學問,首先是文魁的魁,是個少一劃的鬼,這不是寫錯字,而是匾額要掛在大廳上,有個鬼怕不利於子孫,所以讓他少一劃不能跑出來。再來文魁的意義是指舉人的名次,台灣在清代沒有出過狀元最多就是舉人,而文魁是指第七名到第八十七名的頭銜。這裡再告訴各位一個清代強調優生學的特點,若考上舉人要生十二位男丁,稱為十二少爺。黃舉人宅已是第四房張聯珠的宅邸,但是黃舉人千金很多,兒子只有五個。缺少的子嗣名額則用收養的替代。另外在文魁匾額中還有兩個直寫的「恩科」,白話文說來就是喜事。清代舉人考試三年一次,但若遇上皇帝生小孩、太后生日、打戰成功這些值得慶賀的大事,就會辦理恩科考試。談完了黃舉人的功名之路,再請各位左右看看這東西兩邊的護龍建築。這棟房宅是正身伸手厝,正廳是代表人的臉目,兩邊護龍則是人的雙手。但整個大宅是四方型為何不是四合院而是三合院?主要的判斷點是最前排沒有房間就是三合院那麼一大家子人又該如何分派房間。依照左青龍右白虎的位階來排序。左邊是由長子住在第一間,而二兒子則住在右邊的第一間以此類推。所以為何請客叫做「作東」是因為虎怕吵所以廚房是在東側,而東側的廚房又是主人的位置因而得名。兒子是依照大小順位居住左右側,未出閣的漂亮小姐們則一概住在虎邊,所以西廂房都是有美姑娘的地方。一家大小住在東邊西邊,所以國語中的妯娌在閩南語中的念法就叫「東西仔」也是這個典故。」
聽完了居家大小事,黃老師最後把正廳的大門打開,出現了嘎嘎聲響。黃老師笑說:「開門弄出這般響聲,不是要強調這是一棟古蹟。而是要呈現老師傅的手藝,古時開門若響如同養隻狗,如此一來屋內的主人會知道有客人推門來訪。而整個門的造型也是遵守左尊右卑的形式,邊的門閂高於右邊的,且左邊的也有突出的卡榫對右邊的凹槽。所以俗諺說:門四板要齊力關,因為這些細微的機關,若家人不同心協力,一個人是很不容易關上大門的。」
最後黃老師再帶大夥往屋脊上看,談到「黃纘緒舉人他的身分是可以任官的,但是只有去代理過福建的副縣長,所以並沒有正式的官位。因此這棟宅邸是不能有官家屋舍的翹燕尾。但是他感念當初栽培他成才的老師,在宜蘭開設書院培育了很多人才,對於整個鄉土的貢獻極大。」黃老師最後點出了明清時代士紳社會的特色作為結語,這番導覽也讓黃舉人的生平事蹟更被人們了解傳頌。
訪宜蘭古蹟:黃纘緒舉人宅側記@我是曾恕梅|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https://bit.ly/3MJrIiH


黃舉人宅,舉辦「話說‧黃舉人宅」快閃說書,遊客坐在宅院裡聽在地文史工作者莊文生與葉永韶兩位說書人講故事,還讓民眾親手體驗本次傳統建築修復中的重點工藝:文字安金。遊客在迷你「文魁」小木匾上,小心翼翼貼好金箔帶回家作紀念,獨特體驗,印象深刻。錯過快閃說書活動的朋友,12月起可在黃舉人宅外掃描QRcode,進入專屬網頁聽莊文生與葉永韶兩位老師獻聲導聆,介紹黃纘緒生平、舉人宅建築特色、百年老宅的木構修復工程、以及如何耗時費工為黃舉人宅剝漆等,讓遊客輕鬆漫步在傳統建築之間,享受屬於個人的懷古時光。黃舉人宅全新聲音導覽 說書人獻聲帶您漫步傳藝 | 新頭條-TheHubNews https://bit.ly/3FWKob0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最台味的冬至趴在宜蘭傳藝 「黃老爺冬至派對」邀您吃湯圓聽落地掃 | 新頭條-TheHubNews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東門社區的日曆。本篇1月5日的主題是「開蘭舉人黃纘緒故址」,屬於社區資源分類架構「人、文、地、景、產」的「文」類。其內容介紹『黃纘緒祖籍福建漳浦,為清代噶瑪蘭廳開蘭首位舉人,最早的宅第位於舊城北巷底,佔地廣濶,宅前立有旗杆,後遷至聖後街新建二落四合院,第三處宅建於1877(光緒3)年提供第四房夫人張聯珠居住,規模較小,但雕工精細,後因面臨改建需求,後人將此宅建築捐予縣府,於1996年拆卸,2003年重建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開蘭舉人黃纘緒故址-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49r6uA5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本中心典藏文物「宜蘭舉人黃纘緒及四夫人張聯珠泥塑像」指定為宜蘭縣一般古物-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東門社區的日曆。本篇1月5日的主題是「開蘭舉人黃纘緒故址」,屬於社區資源分類架構「人、文、地、景、產」的「文」類。其內容介紹『黃纘緒祖籍福建漳浦,為清代噶瑪蘭廳開蘭首位舉人,最早的宅第位於舊城北巷底,佔地廣濶,宅前立有旗杆,後遷至聖後街新建二落四合院,第三處宅建於1877(光緒3)年提供第四房夫人張聯珠居住,規模較小,但雕工精細,後因面臨改建需求,後人將此宅建築捐予縣府,於1996年拆卸,2003年重建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開蘭舉人黃纘緒故址-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49r6uA5


2023/06/27 宜蘭縣>五結鄉>宜蘭傳藝園區(傳藝中心)2之1>結合工藝、表藝、民藝、文藝、文創的園區>臨水劇場表演、迷霧森林、文昌祠、黃舉人宅、魯班街 - 凱文的生活旅遊小天地 - udn部落格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2023/06/27 宜蘭縣>五結鄉>宜蘭傳藝園區(傳藝中心)2之1>結合工藝、表藝、民藝、文藝、文創的園區>臨水劇場表演、迷霧森林、文昌祠、黃舉人宅、魯班街 - 凱文的生活旅遊小天地 - udn部落格


宜蘭的鄭氏家廟 -廣孝堂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來到「目仔窯」,令人想起了遠在集集鎮的十三目仔窯,從農業時代,人們紅磚來建屋,所以台灣從日治時代開始,便設立了這種可以一間一間相連,可以不斷加長的目仔窯來燒製紅磚,只不過,集集的十三目仔窯經過九二一大地震,如今已倒塌殆盡,如今只剩窯頭,反倒是在此處,可以見到這俗稱「蛇窯」的目仔窯,當然,傳藝中心這座相連的窯室內,不可能真正地燒窯,只好賣起紀念品來了。
  目仔窯 重建集集登窯風情 宜蘭傳藝園區
  走到目仔窯,雖然旁邊就是出口,但可別就這麼走出去,位於園區西南方,與民藝街、戲台,隔水相望的「黃舉人宅」也很值得一探究竟。事實上,這座黃舉人宅,本來並不是在這裡,而是位於宜蘭市中心,是一百三十年前宜蘭鄉紳黃纘緒舉人的宅第,為一棟標準的閩式三合院建築,只是黃舉人的後代子孫如今多已旅居國外,宅第雖還保持原形,但畢竟內部許多地方早已年久失修,傳藝中心便與黃舉人的後代商議,將這座建築形態保存得相當完整的閩式三合院,拆卸下來重遷於此,成為傳藝中心的保存文物。
  黃舉人宅 正宗閩式三合院
  重遷於此的黃舉人宅,經維修後,保持了當年完整的型態,入內參觀,可以看到兩邊廂房的窗櫺,導覽人員解釋說:「這叫女兒窗,這些窗戶上的木條經過特殊的設計,可以讓在裡面的人很清楚地看到外面中庭的景色,但站在中庭的人卻看到窗戶內的人。」走進女兒窗前一探,還果真如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建築智慧。   這座黃舉人宅,與電視裡達官貴人的住家,有著明顯的不同,最大的差異是,它的屋簷末端,沒有向上翹起的飛簷,原來,黃舉人雖高中舉人,但一生沒有做官,那種有著尖翹飛簷的屋宇,必須是與朝廷有關的人物,例如宮殿、官宦之家,或是有立案的官廟,才能蓋的,平常人家如果採用了飛簷,那就成了「僭越」,在舊時是會惹禍上門的。 宜蘭傳藝園區
  廣孝堂 潮洲兼噶瑪蘭工藝
  傳藝中心內,還有另一座也是從宜蘭市聖後街搬遷過來的建築,那就是現在做為遊客服務中心的「廣孝堂」,廣孝堂是在日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建造的鄭氏家廟,後來因為都市計劃的道路拓寬,必須拆除,在宜蘭縣政府的協助下,這座建築便移建於此,而這座鄭氏家廟就有尖翹的飛簷,從家廟內所掛的幾幅匾額,上面有著「閩浙總督兼巡撫」贈匾的字樣,顯示雖是家廟,但其祖必定與朝廷有關,又看到寫著「延平郡王」的匾額,令人懷疑,這座鄭氏家廟不知與鄭成功有何關聯?   不過,廣孝堂比較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內部的陳設與裝潢,看得出一些傳統彩繪、木雕的工藝,據說當時建造時,除了有潮洲師傅的參與之外,還有宜蘭本地的匠師參與其中,因此帶有噶瑪蘭匠師的建築色彩,對於研究宜蘭家廟建築與在地匠師的建築手法,廣孝堂具備了重要的價值。   「統一出資蓋了傳藝中心,前幾年都沒有什麼遊客,直到雪隧通了以後,現在遊客才變多!」一位導覽義工娓娓道來。如今,國立傳藝中心,不只是假日,就連平日,也有許多小學生來此校外教學,一次就可看到許多台灣早期的建築、流傳於民間的民俗文化、各式各樣的工藝,其實,就算雪隧沒有開通,這樣的集文化與娛樂於一身的戶外公園,也值得好好推荐,不是嗎? 宜蘭傳藝園區
傳藝風華美不勝收  文∕吳燕玲《交流雜誌98年2月號第103期(歷史資料)》 - 交流雜誌(文章)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https://bit.ly/40DMrKv

宜蘭的鄭氏家廟 -廣孝堂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宜蘭的鄭氏家廟 -廣孝堂  「廣孝堂」原為鄭氏家廟,創建於日治時期大正10年至14年間(西元1921至1925年)。為招募臺灣各地鄭氏同姓宗親捐助資金所建。創建時原名「廣孝會」,建築落成後即以組織為名,始稱「廣孝堂」, 宜蘭傳藝園區
廣孝堂原坐落宜蘭市區,因都市計畫道路拓寬面臨拆除命運,在相關人士協助及宜蘭縣政府的重視下,鄭氏人士捐出地上建物及文物。建物於民國86年拆卸保存,90年6月重組復建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內,移建時盡量保留原有木造構件,還原建築物之原有風貌,與園區內黃舉人宅,同為臺灣傳統建築移地重建之範例。今作為傳統家廟的展示空間,室內依傳統格局擺設布置傢俱器物,以說明傳統祭祖儀式活動。 宜蘭傳藝園區
廣孝堂為傳統家廟建築,具有廣東潮州風格,正門上方門印刻有篆文「詩、禮」二字,蘊含「詩禮傳家」意義。正門板上菱花式銅質門環,鏤雕八卦圖案,妝點門板傳統美感。外廊六角磚地鋪猶如龜甲,象徵地基牢固以及長壽長存,亦如蜂巢結構,象徵團結。左右兩側以尺二磚排列整齊成象形田字,意喻家族有田財富甲一方;中間則以菱形排列,接縫呈現人字線條,期望人丁興旺。
廣孝堂的文物中,神龕內的餘塞板留有大正14年時,為了家廟的油漆及相關工程各地捐款者的姓名記錄,說明昔日各地宗親為修築祠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顯現同姓族人崇敬祖先之美德。其中供桌則為國寶級藝師游禮海先生與其指導藝生所共同完成之作品。 宜蘭傳藝園區
鄭氏家廟為姓鄭家族人共同祭祀,以祠堂凝聚族人情感並緬懷先祖慎終追遠。藉由廣孝堂建築及內容規劃,體現勤儉孝悌、詩禮傳家的精神。
宜蘭傳藝園區 https://bit.ly/3QI0zhw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宜蘭的鄭氏家廟 -廣孝堂 https://bit.ly/3swzQMB
廣孝堂位園區的中心位置,毗鄰展示館及民藝街坊,面寬為9.68公尺,進深為11.61公尺,面積約為37.6坪,是一座典型傳統的古建築,有八十餘年歷史,原係為宜蘭的鄭氏家廟。後來拆卸下來重組於本中心園區內,移建時儘量保留原有木構件來恢復築物之原有風貌。在台灣古建築移地重建之例,如民國七十年代台北的林安泰古厝,現在亦規劃成為一展覽館。
廣孝堂今作為園區內傳統家廟建築的票示空間,室內依傳統格局擺設佈置家具器物,以推廣傳統祭祖儀式活動且兼具街區導覽中心之功能。
現在只存正堂,格局為面寬三間,進深五間,屋頂採硬山式,鋪紅瓦,出燕尾翹脊。前步口廊設彎桷捲棚,廊前有踏階,廊內立兩根圓柱,圓柱上雕有陰刻楷書對聯日:「名山前拱樹色青蒼呈淑氣,秀水後環汲光瀲豔獻精華」。步口廊明間施六角磚地鋪,次間為尺二磚斜鋪面。正面明間立三關六扇門,板門書寫「祖澤流微」且留有菱花式銅質門環,門環雕飾鏤空八卦的傳統圖案。門楣上有精緻的門印刻有「詩」「禮」二字,蘊含「詩禮傳家」的深遠意義,文字以篆會來雕琢。側立面近前廊處,設圓光門,山牆上則開有以綠釉花磚砌製的磬牌形通氣窗。整座牆會為紅磚丁順砌,牆基為洗石子造面開四個磚砌窗,中間兩窗設組砌花窗,外為磚製直櫺窗。整座建築外觀顯得簡潔大方。
室內屋架採十六架前後用柱的結構,明間屬抬樑式架構,四路則施擱檁式屋架。前廊步口通樑上不施瓜筒只置尖峰筒,筒之前後兩面皆出栱承桁。箜口出兩支啕筒作為裝飾。正堂架內立三通及五根童柱也未立瓜筒,大通、二通下皆無托木或員光,正路童柱只出單承栱桁。後包則省略未出栱,這些皆屬較簡單質樸的作法,但整座樓架比例優美,線條流暢,仍展現出宜蘭匠師深厚的技藝。樑枋皆屬方材,方柱抹邊,帶有客家匠派的格,柱上可見安金的倒掛蝙蝠銜對聯,形式莊嚴典雅。雞舌充滿曲,流露出宜蘭工匠的地方特色。棟架多為黑色並上彩畫,彩畫雖已模糊但依稀可辨,垛頭為夔龍或卷草的變體,垛仁的題材內容豊富,除了常見的戲曲武齣故事,也有例如:金魚-象徵金玉滿堂,子孫興旺;雁鴨-勾勒出"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意境等富有寓意的圖案,另外步口通樑的軟摺包巾造型柔和細膩,隱約可見。
室內後牆安置神龕,值得注意的是神龕內的餘塞板留有大正14年(1925年)時,為了廟內油漆工程各地捐款者的姓名紀錄,有來自新竹、台北、基隆、暖暖、花蓮港及宜蘭本地的鄭氏宗親,其中最有名望者乃新竹鄭家的鄭肇基,彌足珍貴。說明了昔時各地宗親為修築宗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顯現同姓族人崇敬祖先之美德。
廣孝堂創建於日治大正十年至十四年間(1921年-1925),由鄭氏人士集資興建,作為宗祠,原址於宜蘭市聖後街五十七號。
廣孝堂為單座建築,建築平面為面寬三間,進深五間之格局,整體而言,步口廊顯得明朗寬敞,且木構件雕刻精美,明間門為三關六扇門,門楣橫批「廣孝堂」,木製門印雕刻左「詩」、右「禮」。
跨過中門進入殿內,只見巨大樸實之屋架與雕刻精緻之中龕排樓面,充分顯現建築之肅穆典雅。
屋架為五柱十六架,其中殿內方柱及矩形斷面樑之設計,近似廣州潮州匠師手法。細部上,聯繫瓜柱間之束仔、束隨、看隨及束尾等構件造型簡樸,僅束隨及束尾施以線雕處理,刻有筆紙束、雲紋及卷草等圖樣;彩繪顏色則以黑色及紅色為主,柱礩為方形方石礩,其上並施以剔地起突雕刻。
廣孝堂之龍虎兩側山牆均為磚砌承重牆做法,砌法為一皮全順、一皮全丁之英式砌法;正脊為屬大脊、燕尾式做法,垂脊端亦為燕尾式,且其起翹弧度正脊為大,故顯得較為盈活潑。
近年之急速都市化,原地首受衝擊,在時任宜蘭縣長游院長錫堃積極推動文化保存下,由鄭氏子孫捐出地上建物及文物。民國八十五年,宜蘭縣政府委復興工專測繪、調查、研究及委商拆卸保存。民國九十年六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現址進行復建,以作為傳統社會宗族關係及祖先信仰之實體展示。
「廣孝堂」原為鄭氏家廟,於籌組創建時之原稱為「廣孝會」,殆建築完成後始改稱為「廣孝堂」。
「廣孝堂」自大正十三年〈1924〉創建落成以來,至今已歷經七十九個寒署,原座落宜蘭市聖後街,因受都市計劃的道路拓寬,必須拆除;但在相關人士及宜蘭縣政府的協助下,得以拆遷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移建時盡量保留原有木構件,力求恢復建築
物之原有風貌,以獲得完善之保存與維護。
就建築藝匠而言,「廣孝堂」具備潮州師傅的建築風格,在數多福建漳州風格之宜蘭建築中亦屬難得:且宜蘭本地匠師參與其中,使其亦略帶噶瑪蘭匠師建築手藝:再加上未經整建,仍保有最原始之風貌,因此,對研究宜蘭家廟建築與在地匠師之建築手法方面,「廣孝堂」皆具備了重要的建築價值。
●正堂格局為面寬三間,進深五間,屋頂採硬山式,鋪紅瓦,出燕尾翹脊。
●步口廊正面明間立三關六扇門,次間設格扇門。明間中立板門兩側則告施隔扇門,且留有菱花式銅質門  環,門環雕飾鏤空八卦的傳統圖案。
●明間正路屬抬樑式架構,四路則施擱檁式屋架。
●前廊步口通樑上不施瓜筒只置尖峰筒,簷口出兩支啕筒作為裝飾,建築手法簡單質樸,但整座棟架比例 優美,線條流暢。
●廣孝堂的彩繪,因年久失修,加上氣候潮濕,故剝落情形嚴重,僅部份上保留完整構圖,其色彩以不如 往昔
●步口廊中門板上書寫有「祖澤流徽」。
●柱上可見安金的倒掛蝙蝠術銜對聯,形式莊嚴典雅。
●整體彩畫雖已模糊但依稀可辨,垛頭為夔龍或卷草的變體,垛仁的題材內容豐富,步口通樑的軟摺包巾 造型柔和細膩,隱約可見。
●未來彩繪的施作,將朝向復舊的方向規劃,以呈現恢復彩繪原有風格,來對照現今彩繪風格的變化。
●家廟可分為宅聽、公廳、祠堂、宗廟四類。
●宅廳:住宅內的神明廳,且為直系家庭所祭祀擁有。
●公廳:為幾個家庭共同祭拜其直系和旁系世代血統祖先牌為的場所。
●祠堂:分離式公廳的進一步發展。即同一祖先而不同住處的族人,合資興建以達共同祭祀祖先為目的。
●宗祠:派下的族人除同姓外,彼此間無須有明確的世代系譜線索,因此,所祭祀之祖先可追潮及遠古的太始 祖,以供同姓的不同支派子孫共同祭拜。
□戶外空間的使用
 家廟的前埕,一般為祭祀活動使用,從牲禮的準備到冥紙錢的焚燒行為,皆在此發生舉行。
 若有更大規模的祭祀活動,甚至成為野台戲棚與宴請貴賓之場所,相當具有彈性。
□室內空間的使用
 正廳是家廟的最神聖莊嚴的場所,一般祭祀神祇與祖先牌位,所以孩童們不得在此嬉鬧玩耍,且須謹言慎行,此外,空間內必多懸掛文字牌匾,以及彩繪忠孝仁義之故事題材,以作為時時提醒後世子孫們的訓言,並 告誡其祖先們的辛勤與功續,進而能知求進以慰先賢。
●傳統的彩繪工作,可分為「彩」與「繪」二種。
●「彩」是由油漆師傳先進行基礎的地仗層工作外,接著進行放堵、起草圖案、顏料的選擇、煮油、安金、堵頭上色等工 序。
●「繪」是由所謂的「拿筆畫師」負責垛仁內的人物、花鳥、書畫等繪作,創作性較高,故畫師較具有文人氣息。
●彩繪工藝的工具、塗料和顏料可說是匠司必備的材料,而地仗處理則可視為如何發揮材料之美及匠司才藝的基本動作。
●文昌祠先進行「地仗層處理工程」,係提供彩繪裝飾的基層處理,其作用主要在於油灰、塗料的調製和  施工流程的穩定性,決定 日後彩繪品質優劣的關鍵。
●文昌祠的地仗處理工法,其油漆工流程為:
【1】加灰補土→【2】修填細縫→【3】磨平→【4】粘劑→【5】披麻布→【6】壓麻灰→【7】上紅凡漆→【8】上底漆。經過此八 道 手續後,始可進入彩畫「繪工」的階段。
●木雕運用最精華者,當屬神龕面,其雕刻分為透雕及線雕二種,透雕構件以貼金處理,故顯得更為精緻 華麗,其主題包含螭虎吐捲草、飛鳳之垂 花罩及其上刻有雙龍搶珠、梅、蘭、竹、菊、人物戰馬等。
●線板雕則以黑彩為底,雕刻瓶形或動物等圖案並上褐漆,顯得更為精緻華麗。
●神龕內的餘塞板留有大正14年(1925年)時,為了廟內油漆工程各地捐款者的姓名紀錄,有來自新竹、台 北、基隆、暖暖、花蓮港及宜蘭本地的鄭氏宗親,其中最有名望者乃新竹鄭家的鄭肇基,彌足珍貴。說 明了昔時各地宗親為修築宗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顯現同姓族人崇敬祖先之美德。
●門楣上有精緻的門印刻有「詩」、「禮」二字,蘊含「詩禮傳家」的深遠意義,文字以篆體來雕琢。
●樑枋皆屬方材,方柱抹邊,帶有客家匠派的風格。
●雞舌充滿曲線,流露出宜蘭工匠的地方特色。
廣孝堂匾額計有五座,其中一座位於明間步口廊中門上方書寫「鄭氏家廟」之豎長形匾額。其餘四座各為:
「文魁」匾:其上註明有「閩浙總督兼巡撫部院譚鍾麟代辦監臨福建提督 學院王錫蕃為」及「光緒甲午科中式舉人第三十六名鄭家質立」之落款。據考證應是其祖先於光緒甲午年中舉人,為光宗耀祖,並提升正式家廟在宜蘭之地位而設置。
「廣孝堂」匾:其上註明有「大正十二年癸亥季冬之月立」及「派下員一同敬獻」之文字落款,據考證此匾額為家廟落成之證物。
「延平郡王」匾:其上註明有「大正十四年歲次乙丑年春季立」及「家廟管理人鄭騰輝建築委員克昌、榮春、添正、大樹、阿屘、阿枝、木陽神福金旺敬獻」之落款。
「子秀孫賢」匾:其上註明有「大正十四年歲次乙丑年春月立」及「家廟建築委員鄭傑敬獻」之落款。
●廣孝堂屬傳藝中心整體傳統建築展示的一部分,其與定位相似的戲台、文昌祠,提供參觀者認識傳統建  築特色。
●廣孝堂未來規劃方向,依復舊如舊原則,陸續進行彩繪及展示設置,室內依傳統家廟格局擺設佈置家具 器物外,並開放辦理祭祖儀式活動,與原私人家廟之屬性也有所差別,以推廣傳統祭祖儀式活動,提升 現代人慎 終追遠、尊親之意。
廣孝堂 https://bit.ly/3swzQMB


宜蘭五穀廟/神農大帝黑令旗臺/宜蘭五穀廟舉行「送神-筅黗儀式」/迎春牛、鞭春牛/年縣內所有寺廟將在除夕夜(23時59分50秒)同聲鐘鼓齊鳴一起送舊迎新。謝神農大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灣文舉人名錄-「舉人」一詞得名於漢代的察舉,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國守相薦舉,被薦舉者稱為舉人。 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陳輝煌-宜蘭士紳,開墾三星鄉-幫助清廷作戰,封為「游擊、加二品副將銜」,欽賜紅頂二品官帽-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赤湖鄉。年二十來臺拓墾擔任撫墾的隘勇精於武藝、槍法,獲得臺灣原住民叭哩沙頭目潘那目青睞,娶了頭目之愛女-十年內拓地八百甲,遂成巨富/官拜二品的陳輝煌不但和當時板橋林家、霧峰林家並稱台灣三傑/ 輝煌雅好戲曲,由福建延師來臺授徒,自己為北管福祿派領袖,立館祭祀西秦王爺。後與祭祀田都元帥的西皮派領袖「孝廉黃纘緒」(孝廉,舉人的雅稱)爆發多次械鬥。後宜蘭諺語「秀才抵著兵,舉人抵著游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王心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聽 ‧ 黃舉人宅

聽 ‧ 黃舉人宅


城、結、圍、壯是什麼?為什麼食物多勾芡?你不知道的宜蘭二三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宜蘭/五結】 宜蘭傳藝黃舉人宅- 來看文魁匾額和傳統三合院吧 @ 找個理由出去玩 :: 痞客邦 :: https://bit.ly/49AdkmE
逛完文昌祠和廣孝堂之後 【宜蘭/五結】 宜蘭傳藝黃舉人宅- 來看文魁匾額和傳統三合院吧 @ 找個理由出去玩 :: 痞客邦 ::
 接下來的是三建築的最後一棟「黃舉人宅」
黃舉人宅也是宜蘭傳藝園區
唯二由其他地方原件搬到園區內的老建築喔
「黃舉人宅」建造於清光緒3年(西元1877年)
起初為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蓋予四夫人之宅第
是一座傳統民居建築的三合院
原座落於宜蘭市新民路上,後來因為都市計畫的關係
而易地復建於宜蘭傳藝園區內
上面那張圖是黃舉人宅建築的形式
是由正身、左右護龍及門樓所組成的
在進入黃舉人宅之前,首先會先看到這個門樓
門樓上面題了「長挹南薰」
白話文意為:「長長久久享受著南風的薰拂」
宜蘭氣候潮濕,黃舉人宅「坐北朝南」
是非常典型的台灣傳統三合院坐向
吹南風可消暑氣,受南風的吹拂,喻影響蘭陽的讀書風氣
此外在牆角開有孔洞
讓飼養貓狗等寵物可以自由地進出家門
貓咪更可以藉此穿梭,有杜絕鼠患的功能喔^^
從門樓進入內埕之後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位於建築中央的正廳
它是民宅祭祀、婚喪喜慶和接待賓客的核心場域
所以格局最為高敞,裝飾也是最為盛重華美
在門廳的入口 
首先會先看到黃纘緒24歲考中舉人的「文魁」匾額
匾額的用意是光耀門楣,顯示黃舉人的不凡成就
另外匾額中的「魁」字不出頭,一種說法是表示謙虛不出頭
第二種是民間不喜歡鬼字,所以少一點
第三種則是表示不封頂,尚有前程萬錦等多種說法
在匾額的下方,則是寫著「四德記」的門額
以及上聯「四辟鼎新輪奐永垂奕世」
下聯「德星照耀休光肇啟文明」所組成的門聯
上下聯第一個字「四」「德」和門額的「四德記」相呼應
顯示此棟民宅為黃舉人第四位夫人的居所
 在門額「四德記」的兩旁有「竹鹿」和「松鶴」門印
透過竹鹿諧音「得祿」,松鶴象徵「松鶴延年」
在建築上也隱藏著深深的祝福
正廳入口也有很多很漂亮的木工雕刻和彩繪
另外在黃舉人宅內門上寫了很多門聯
像這側上方寫了「傳家惟忠厚」
對應著另一側的「處世但率真」
漂亮的木工雕刻
上了色彩之後感覺又更華麗了
傳統民居建築,在「正身」正中間的廳堂,稱為「正廳」
正廳是整個建築場域中最重要的空間,也象徵著民居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正廳」主要作為接待貴賓的空間與家族祭祀的場所
廳內陳設神案傢俱,以祭祀祖先及神祇
 在正廳的兩側也有畫作作為裝飾
在正廰旁的兩側房間
面對建築的左側房間是黃舉人及黃舉人宅的簡介資訊
右側房間則展示著黃舉人後代黃曉焞的夫人,黃林玉櫻女士
所捐贈的1930年代烏心石木雕製而成的精美家具
另外也簡單介紹了黃林玉櫻女士及她和黃舉人宅的故事
(上圖為日治時期黃林玉櫻女士於黃舉人宅正廳門口的結婚照)
走出正廳, 接下來看一下兩側的護龍吧
護龍習慣作為晚輩的居室
一般來說長子住左護龍(上圖),次子住右護龍
與正廳相較,它的用料及裝飾都相對樸素
反映出傳統文化講究長幼有序及左尊右卑的倫理思維
這一側是右護龍
另外臺灣民間相傳只有廟宇或官宦人家
屋頂才能使用燕尾翹脊的形式
不過許多臺灣漢人民居,雖然家族並未獲得功名
 屋頂卻仍作微揚起翹的燕尾脊
將民宅的天際線妝點得更加輕盈優美
黃舉人宅正身屋脊原本也是燕尾形式
可惜民國50年代的一次颱風房屋受損嚴重
 重修時因考量承重等因素而修改為現在的樣式
黃舉人宅正身和兩側護龍牆面
牆基採用堅硬可承重又不怕水的磚、石
其上壁面原採蘆葦捍夾泥的作法
遷建後則採以竹片編織成網狀
塗上泥土、稻草,表面再敷白灰之「編竹夾泥牆」的形式
 接著回到門樓啦 【宜蘭/五結】 宜蘭傳藝黃舉人宅- 來看文魁匾額和傳統三合院吧 @ 找個理由出去玩 :: 痞客邦 ::
有機會到宜蘭傳藝園區的話記得逛一下三建築喔^^【宜蘭/五結】 宜蘭傳藝黃舉人宅- 來看文魁匾額和傳統三合院吧 @ 找個理由出去玩 :: 痞客邦 :: https://bit.ly/49AdkmE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宜蘭/五結】 宜蘭傳藝黃舉人宅- 來看文魁匾額和傳統三合院吧 @ 找個理由出去玩 :: 痞客邦 ::

(2) Facebook

李奕興 挑戰古廟彩繪 (2) Facebook
黃志亮|中國時報/彰化新聞∣2004年10月21日 財團法人鄉土藝術文教基金會-台灣法人網
  鹿港鄉土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奕興,是鹿港地區有名的彩繪師,包括鹿港一些古蹟整修,學者專家都會找他諮詢意見,最近,他投入鹿港永安宮重建,似有意學習李梅樹當年建三峽祖師廟的精神。 財團法人鄉土藝術文教基金會-台灣法人網
  傳統寺廟的整建,講究的是「復舊如新、復舊如舊」的功夫,不管工法作得再好,如果最後一關的彩繪失敗,那就前功盡棄,因此鹿港一些知名古蹟寺廟如龍山寺整修,都刻意不進行彩繪。專業彩繪的李奕興是鹿港百年老店「元昌行」的後代,他認為,古廟彩繪別人不作,或作不來,並不代表不能做彩繪,所以他特別以天后宮與新祖宮的三角交會點永安宮重建,來展現傳統寺廟雕刻與彩繪工法,企圖向前輩挑戰,也想證明自己並不是光說不練的批評家。
  李奕興一直是個生活美學家,他曾任媒體美術編輯與藝文記者,後來又到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專攻傳統彩繪,並受文建會之聘到宜蘭傳統藝術中心擔任彩繪教授,是國內新一代的彩繪名家。
  兩年前,他返回鹿港舊居進行古老寺廟重新會勘並作紀錄,發覺修補的工法是越來越差,就發願用自己的所學從彩繪維修工作,首先在「新祖宮」進行門神彩繪,接著,又應邀到俗稱「營盤地」的新宮里永安宮,進行重修工程統籌工作。 古色神彩巨匠魂:專訪李奕興談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 | 典藏ARTouch.com
  李奕興對工藝要求嚴謹,除了自己負責彩繪之外,也邀請鹿港地區知名工藝家黃媽慶、黃國書等民族藝術薪傳獎得獎人進行雕刻,希望鹿港新一代的藝師,能為鹿港寺廟重建,留下典範,是藝術家肯放下身段重作藝術工匠的典型,李奕興說,只是為了「不負所學、不負我心」,為鹿港留點薪傳 (2) Facebook
報導李梅樹/李奕興挑戰古廟彩繪 https://bit.ly/467pKiZ

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6郭友梅1880年作臺中霧峰林家宮保第左次間文官門神5李奕興繪〈鹿港龍山寺正殿次間東方持國天王門神原尺寸復原圖〉1元昌行二樓郭新林仿四幅掛軸之彩繪作品宜蘭第一位舉人黃纘緒故居建於(1877)民國85年拆卸保存,


新竹鄭氏家廟-幽通藏密/「木立鬥世」賜鄭成功國姓的唐王隆武帝/洪門天地會手勢暗語《會簿》裡,有一秘密隱語詩詞《三六底》,是一首七言絕句藏頭詩。即:「木立斗世天下知,順天興明和合同。扶明絕清登龍位,同心協力討江山。」詩文中出現了「木立斗世」這一神秘隱語。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發現了洪門天地會秘密圖資料。在《碑亭第二》圖裡,也出現了「木立斗世」。「木立斗世」最早發現,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二十一日,兩廣總督孫士毅的《奏摺》,比洪門天地會《會簿》還要早24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