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進士武舉人列表+清代臺灣科舉之文進士+明朝進士列表+清朝武進士列表/生員,俗稱秀才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明代進士籍貫歷史變遷/台灣的進士一共三十三位,名列第一位的陳夢球是鄭成功時期諮議參軍陳永華(陳近南)的兒子/想上廁所時須舉牌 , 牌的兩側分別寫上“入靜” 與“出恭”二字 , 所以演變 上廁所為出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5am2hnm


把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換成現代教育,又會是什麼學歷呢?古代的秀才學歷大約與高中生差不多-通過鄉試而獲得舉人頭銜的人,大約就是國立大學畢業或是碩士學歷-通過會試的舉人,被稱之為「貢士」,他們也是即將參加殿試的學子;貢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學位-參加殿試之人排出個前三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進士」幾乎等同於進入中科院的教授 https://is.gd/HnasXG


史上最完整的臺灣文舉人名錄  史上最完整的臺灣文舉人名錄 | Facebook http://tinyurl.com/y3jqch8g
         本文以王鴻鵬<臺灣科舉史料>為底稿增補修改(道光後),其中道光24年的鹿港舉人陳宗潢被誤植為道光26年多年,並經公私立各大文史機構引用,亟待修正。至於同治元年的施仁恩乃鹿港名舉人施仁思兄,即詩人施家本伯父,其科次被誤植為咸豐11年。但該年福建並無開科,目前學者為文若不是漏列,就是中式年寫錯!
         台南部分則有羅秀惠被誤植為光緒8年;張紹芬則被誤植為進士或不詳科次,兩人我均曾經在臉書提過--(https://www.facebook.com/zhengxian.chen2/posts/1727642280642001)、(https://www.facebook.com/notes/ch-chen/府城安海街張紹芬舉人科次釋疑/1969378306407360/);麻豆林家的文舉人考證,我也發過文修正(https://www.facebook.com/notes/ch-chen/麻豆林家文舉人釋疑/1950105161668008/) 
         而咸豐9年文舉人名單,之前也寫過網誌(https://www.facebook.com/notes/ch-chen/咸豐九年己未恩科補行戊午正科福建鄉試台灣取中人數之辨/1942182515793606/)
        以上為略舉,本文乃參酌眾多科次題名錄與史料而成,但難免有錯別字或掛一漏萬之虞。故祈各界先進不吝指正,共同完成一份最符合史實的科舉名錄!以免錯誤資料一再傳抄!
         惟文章若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康熙26年(丁卯)蕭宏樑榜:蘇峨。
康熙29年(庚午)潘金卣榜:包星煥。
康熙32年(癸酉)鄭基生榜:王璋。
康熙35年(丙子)余正健榜:王際慧。
康熙44年(乙酉)施鴻綸榜:王茂立。
康熙50年(辛卯)許斗榜:楊阿捷、王錫棋。
康熙52年(癸巳)恩科江日昇榜:楊朝宗。
康熙53年(甲午)林廷選榜:陳飛。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廖學信榜:王世臣。
雍正4年(丙午)吳士拔榜:莊飛鵬。
雍正7年(己酉)陸祖新榜:陳文苑。
雍正10年(壬子)葉有詞榜:廖殿魁。
雍正13年(乙卯)黃元寬榜:陳邦傑、石國球。
乾隆元年(丙辰)恩科蔡雲從榜:張岳、王貴、蔡朝英、李樹滋。
乾隆3年(戊午)出科連榜:陳輝、王賓。
乾隆6年(辛酉)邱鵬飛榜:陳聯榜、李如松。
乾隆9年(甲子)朱仕琇榜:張簡拔、黃師琬。
乾隆12年(丁卯)黃元吉榜:陳名標、林垂芳。
乾隆15年(庚午)藍彩琳榜:卓肇昌、林大鵬。
乾隆17年(壬申)恩科蔡庭芳榜:林昂霄、唐謙。
乾隆18年(癸酉)駱天衢榜:謝其仁、王克捷。
乾隆21年(丙子)楊鳳騰榜:穆帝賫(黃帝賫)、莊文進(晉江縣志作郭文進)。
乾隆24年(己卯)孟然超榜:楊對時、白紫雲。
乾隆25年庚辰恩科(1760)張克綏榜:張源仁、施廷封(尤廷封)。
乾隆27年(壬午)賴濤榜:張源德、蔡霞舉。
乾隆30年(乙酉)王國鑒榜:王振聲、張植發、楊道成。 
乾隆33年(戊子)翁霔霖榜:張源俊、張植華。
乾隆35年(庚寅)恩科鍾天受榜:張源義、周朝瀛。
乾隆36年(辛卯)倪源寬榜:許拔萃、葉期頤。
乾隆39年(甲午)張舫榜:陳作霖、郭廷機。
乾隆42年(丁酉)趙有成榜:劉應熊、陳橓。
乾隆44年(己亥)恩科張經邦榜:王泰、尤式鈺。
乾隆55年(庚子)陳從朝榜:曾大源、灣黃朝輔。
乾隆48年(癸卯)張騰蛟榜:郭旁達、史錦華。
乾隆51年(丙午)謝淑元榜:王搢圭、潘振甲。
乾隆53年(戊申)恩科韓學泰榜:童俊德、郭一簪。
乾隆54年(己酉)恩科鄭炯榜:李維梓、柯梅溪。
乾隆57年(壬子)吳宏謨榜:林毓奇、何肇成。
乾隆59年(甲寅)恩科楊惠元榜:洪禧、蔡廷懋。
乾隆60年(乙卯)龔正標榜:鄭錫金(本姓吳)、蔡廷炯。
嘉慶3年(戊午)鄭兼才榜:郭紹芳、蔡廷槐。
嘉慶5年(庚申)張光浩榜:周瓊漿、蔡其英。
嘉慶6年(辛酉)張翹榜:劉大業、許廷杰。
嘉慶9年(甲子)林鳳翹榜:王三錫、吳逢春、林望恩(欽賜舉人)。
嘉慶12年(丁卯)郭尚先榜:彰化林煥章、陳王輝、鄭捧日。
嘉慶13年(戊辰) 恩科姚大椿榜:黃石(名)標、張士鳳、林希哲、劉鳴皋。
嘉慶15年(庚午)羅葉孫榜:許捷陞、王圭璋、楊啟元。
嘉慶15年(癸酉)周濱海榜:林謙光、王克成、李三山、陳亨昌(欽賜舉人)、辛齊光(欽賜舉人)。
嘉慶21年(丙子)沈捷鋒榜:林遜賢(榜名芳賢,改名世賢)、曾作霖、林廷璋
嘉慶23年(戊寅)恩科葉大章榜:曾維楨、葉向榮、鄭用錫。
嘉慶24年(己卯)魏本唐榜:郭成金、黃驤雲、陳泰階、陳玉珂。
道光元年辛巳恩科(1820)林文斗榜:林長青、柯宗璜、林大元、韓治、林西園。
道光2年壬午科(1822)李嘉輝榜: 洪天衢、吳景中、林青蓮。
道光5年科乙酉(1825) 林揚祖榜:鄭應元、陳維藻、王朝綱、劉拔元。
道光8年戊子科(1828)郭禮圖榜:鄭朝蘭、王瓊佩、謝有祥、謝天申。
道光11年辛卯科(1831)張濟清榜:陳尚忠、梁濟時、丁捷三、曾偉中、郭燦雲。
道光12年壬辰科(1832)吳景禧榜:蔡國瑛(蔡徵藩)、郭望安、黃滋培、鍾桂齡。 
道光14年甲午科(1834)林廷祺榜:林巽中、劉拔元、沈鳴岐、劉獻廷。
道光15年乙未恩科(1835)曾慶嵩榜:陳松齡、李樹澤、吳銘鐘、黃景琦、張振南。
道光17年丁酉科(1837)劉志博榜:施龍文(施瓊芳)、蔡廷蘭、沈廷載、楊緝光。
道光19年已亥科(1839)葉修昌榜:楊占鼇、陳學光、馮謙光、柯為基。 
道光20年庚子恩科(1840)池劍波榜:江中安、黃纘緒、劉翰、陳德言。
道光23年癸卯科(1843)曾照榜:利鵬程、邱位南、王晨嘉、李聯棻、石耀宗
道光24年甲辰恩科(1844)葉畊心榜:鍾洪誥、吳敦德、詹道薪(新)、陳宗潢。
道光26年丙午科(1846)黃維嶽榜:許超英、黃廷祐(祜)、鄭如松、施大猷。
道光29年已酉科(1849)盧紉芳榜:陳雲史、吳尚震、陳光昌、施啟東。
咸豐元年辛亥恩科(1851)孟曾榖榜:李春華、徐煥梯、王獻瑤、蔡鴻猷。
咸豐2年壬子科(1852)陳翔墀榜:鄭步蟾、張維楨。(按理不只兩位)
咸豐5年乙卯科(1855)劉懿璜榜:黃廷祚、陳霞林、蔡廷魁、黃玉柱、林鳳池、黃花節(欽賜舉人)。
咸豐9年己未(1859)恩科補行戊午(1858)正科周慶豐榜: 李望洋、李文元、吳尚霑、陳有容、陳肇興、簡化成、李春波、韋國琛、余春錦、蔡德芳、黃煥奎、陳培松、陳維英、陳謙光、林國芳(賞給舉人)、林維讓(賞給舉人)。 
同治元年壬戌(1862)恩科補行辛酉(1861)正科王彬榜:羅萬史、廖宗英、蔡鴻章、蔡丕基、林步瀛、楊士芳、陳澄清、蕭國香、周家霖、魏緝熙、黃登瀛、施仁恩、葉在甲、曾雲鏞、吳壽祺(欽賜舉人) 
同治4年乙丑(1865)補行甲子科(1864)郭尚品榜:李騰芳、吳子光、陳慶勳、蘇袞榮、張書紳、鄭廷揚(欽賜舉人)。另曾雲登、曾雲書兩兄弟為曾玉明之子,因作弊被革舉人。
同治6年丁卯科(1867)王贊元榜:詹正南、何清霖、陳超群、張維垣、許廷侖(崙)、郭黃紳。(按理不只上列幾位)
同治9年庚午科(1870)趙啟植榜;吳士敬、郭鄂翔、林師洙、施贊隆、江昶榮、陳望曾、黃裳華、曾登洲。
同治12年癸酉科(1873)方兆福榜:鄭維藩、林洪香、陳樹藍、李春潮、丁壽泉、王均元、王藍玉、施炳修。
光緒元年乙亥恩科(1875)何咸德榜:李藩嶽、潘成清、盧宗烈、張覲光、施士洁、黃玉書、邱鵬雲。
光緒2年丙子科(1876)鄭瀛州榜:曾雲峰、張繼(紹)芬、陳登元、徐仲山、連日春、陳楷、李春瀾。
光緒5年己卯科(1879)傅朝旭榜:葉題雁、吳廷琪、莊士勳、劉仁海、莊芸香、蔡壽星、張忠侯。
光緒8年壬午科(1882)鄭孝胥榜:陳濬之(榜名咏芝)、陳大猷、余紹賡、王藍石、張宗(琮)華、蔡國琳、林啟東。
光緒11年乙酉科(1885)唐其峻榜:陳日翔、許南英、林廷儀、葉懋禧、林鳳藻、謝錫光、徐德欽。
光緒14年戊子科(1888)鄭懷陔榜:蔡逢辰、邱逢甲、呂賡年、盧德祥、林際春、汪春源、羅秀惠、黃彥鴻(以侯官縣籍中式)、周鏡銘(以晉江縣籍中式)。
光緒15年己酉恩科(1889)陳懋鼎榜:陳元音、江呈輝、蕭逢源、李向榮(鎔經)、黃宗鼎 (黃彥威)、李清琦、劉汶澄、蕭雲鏞。
光緒17年辛卯科(1891)陳君耀榜:施仁思、施之東、李應辰、張大江、林金城、鄭玉書、何朝章、施中琛(賞給舉人)。
光緒19年癸巳科(1893)林旭榜:施菼、賴文安、李師曾、謝維岳、林瑤(林廷芳、林志訓)、洪謙光、林文欽、李呈才。
光緒20年甲午科(1894)伊象昴榜:鄭家珍、歐道行、林以佃、施耀南、葉仁山、黃希堯、戴宗林。
割台後:(應有些士子歸原籍應考,實際人數不易掌握!)
*光緒23年丁酉科(1897):黃鴻藻。
PS: 鹿港施景琛並非舉人(https://www.facebook.com/notes/ch-chen/鹿港施景琛舉人科名釋疑/1962230517122139/)
*光緒28年壬寅(1902)補行庚子辛丑科:高選鋒、黃鴻翔(以龍溪籍中式)。
王人驥(台南人,以龍溪籍中式)。   史上最完整的臺灣文舉人名錄 | Facebook http://tinyurl.com/y3jqch8g
----------------------------
201412302221清代 臺灣文舉人名錄一覽表
科舉略傳
「舉人」一詞得名於漢代的察舉,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國守相薦舉,被薦舉者稱為舉人。
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
清代通過鄉試選拔舉人,是取古代「鄉舉」之義。「鄉舉」一語見於《周禮》,言鄉大夫向朝廷推舉賢能。
漢代察舉制度舉孝廉、舉文學、舉明經有道等,就是鄉舉,無需經過考試。
科舉制度建立後,鄉舉須通過考試,因而發展成為鄉試制度。
明清士子通過鄉試後,即取得一種永久性功名 ---舉人,可按科無限期參加禮部會試。
鄉試的時間和考試內容。清代鄉試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舉行,稱正科;遇皇帝萬壽、登基等
慶典,增加一次,稱之為恩科。
清代鄉試中額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風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賦之輕重而定。
新科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其餘稱文魁,
均由國家頒給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
匾額懸掛住宅大門之上,門前可以樹立牌坊。
新科舉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參加禮部會試;會試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經過吏部的「揀選」或
「大挑」就任低級官員。
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納入清福建省版圖,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6) 割讓日本為止 ;
前後只有短短二百餘年。
康熙二十六年(1687)定鄉試,以另編「至」字號,保障名額取中一名舉人。
所以臺灣府有舉人,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科蘇莪開始。
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廢止,與福建省一體取中,為此赴福州參加鄉試的乃日漸減少。
雍正七年(1729),恢復臺灣另編字號,保障一個名額,雍正十三年(1735)又增加一名。
嘉慶十五年(1810),清廷因平定海寇蔡牽,而臺灣的讀書人捐了不少錢,於是以「臺士急公
向義」為由,特別加了一名。道光八年(1828),閩浙總督孫爾準再奏准增加一名,保障粵籍生員,
至此全臺的閩、粵解額共四名,乃成為定例。
咸豐五年(1855)又增加臺灣府錄取鄉試舉人,保障名額員額一名,累計保障名額達五名。
咸豐八年(1858),再增加臺灣府錄取鄉試舉人二名,合計保障名額達七名。
咸豐九年(1859)規定,以後若福建省於常額外加中三十名,臺灣府亦准分得一名名額垂為定例。
從此而後,臺灣府閩粵籍,合計錄取鄉試舉人保障名額員額者達八名.......
按林衡道著《臺灣史》記載:
臺灣鄉試始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止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有見於舊志著錄者,
臺灣中式舉人名額共二百五十一人。
若以成書罪最晚的台灣通志稿為基本 , 再佐以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及其他採訪冊之相關紀載 ;
大致可知其梗概 :茲整理於後, 俾於一目了然 :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蕭宏樑榜:臺灣府鳳山蘇峨。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潘金卣榜:臺灣府鳳山包星煥。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鄭基生榜:臺灣府王璋(府學附生。初任雲南宜良縣,轉任湖廣房縣;
                                           行取入部,遷監察御史。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余正健榜:臺灣府鳳山王際慧(龍溪教授)。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施鴻綸榜:臺灣府臺灣縣王茂立(龍巖教諭)。   
康熙五十年(辛卯)許斗榜:臺灣府楊阿捷(晉江人。惠安教諭)、諸羅王錫棋(晉江人)。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江日昇榜:臺灣府臺灣縣楊朝宗。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林廷選榜:臺灣府陳飛。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廖學信榜:臺灣府王世臣。   
雍正四年(丙午)吳士拔榜:臺灣府臺灣縣莊飛鵬(安溪人。浦城教諭)。   
雍正七年(己酉)陸祖新榜:臺灣府鳳山陳文苑(拔貢)。   
雍正十年(壬子)葉有詞榜:臺灣府鳳山廖殿魁(拔貢)。   
雍正十三年(乙卯)黃元寬榜:臺灣府臺灣縣陳邦傑、石國球(海澄教諭)。   
乾隆元年(丙辰)恩科蔡雲從榜:臺灣府張岳(從政子)、王貴、臺灣縣蔡朝英、鳳山縣李樹滋(雰子)。   
乾隆三年(戊午)出科連榜:臺灣府陳輝、王賓。   
乾隆六年(辛酉)邱鵬飛榜:臺灣府陳聯榜(附生)、鳳山李如松(廩生)。   
乾隆九年(甲子)朱仕琇榜:臺灣府諸羅張簡拔(南靖人)、彰化黃師琬(漳浦人)。
乾隆十二年(丁卯)黃元吉榜:臺灣府陳名標、林垂芳。   
乾隆十五年(庚午)藍彩琳榜:臺灣府鳳山卓肇昌、林大鵬。   
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蔡庭芳榜:臺灣府林昂霄、鳳山唐謙。   
乾隆十八年(癸酉)駱天衢榜:臺灣府鳳山謝其仁、諸羅王克捷(晉江人,商霖子。丁丑進士)。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楊鳳騰榜:臺灣府穆帝賫、鳳山莊文進(丙戌進士)。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孟然超榜:臺灣府楊對時、彰化白紫雲(安溪人)。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恩科張克綏榜:臺灣府張源仁(晉江人)、施延封(晉江人。和平教諭)。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賴濤榜:臺灣府臺灣縣張源德(晉江人)、蔡霞舉。   
乾隆三十年(乙酉)王國鑒榜:臺灣府王振聲、張植發、鳳山楊道成(縣學,閩籍)。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翁霔霖榜:臺灣府臺灣張源俊(松溪訓導)、張植華(晉江人,植發弟。永春州學正)。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恩科鍾天受榜:臺灣府張源義、周朝瀛。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倪源寬榜:臺灣府諸羅許拔萃、彰化葉期頤(有傳)。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張舫榜:臺灣府陳作霖(寧化教諭、候補內閣中書)、諸羅郭廷機(龍溪人)。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趙有成榜:臺灣府臺灣縣劉應熊(屏南訓導)、彰化陳橓(晉江人)。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張經邦榜:臺灣府王泰、彰化尤式鈺(晉江人)。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陳從朝榜:臺灣府曾大源(有傳)、臺灣黃朝輔。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張騰蛟榜:臺灣府郭旁達(福安教諭)、臺灣史錦華。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謝淑元榜:臺灣府王搢圭、臺灣潘振甲(以軍功,加六品銜)。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恩科韓學泰榜:臺灣府童俊德(同安人)、嘉義郭一簪。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恩科鄭炯榜:臺灣府李維梓(本名石。歷閩縣安溪教諭)、嘉義柯梅溪
                                             (晉江人,者仁子。河南密縣知縣)。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吳宏謨榜:臺灣府嘉義林毓奇、彰化何肇成(詔安人)。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恩科楊惠元榜:臺灣府洪禧(山西試用知縣)、嘉義蔡廷懋。   
乾隆六十年(乙卯)龔正標榜:臺灣府鄭錫金(本姓吳。雲南知縣)、嘉義蔡廷炯。  
嘉慶三年(戊午)鄭兼才榜:郭紹芳(臺灣廩生)、蔡廷槐(嘉義□生)。
嘉慶五年(庚申)張光浩榜:臺灣府周瓊漿(晉江人)、蔡其英(府學附生)。   
嘉慶六年(辛酉)張翹榜:彰化劉大業(晉江人。福州府訓導)、許廷杰(永春人。晉江訓導)。   
嘉慶九年(甲子)林鳳翹榜:彰化王三錫(永春人。羅源泰寧訓導)、吳逢春、林望恩(府學欽賜舉人,
                                    乙丑會試欽賜翰林院檢討)。   
嘉慶十二年(丁卯)郭尚先榜:彰化林煥章(永春人)、陳王輝(府學附生)、鄭捧日(晉江人。大田教諭)。
嘉慶十三年(戊辰) 恩科姚大椿榜:黃石標(鳳山廩生,原籍安溪 )、張士鳳(嘉義附生)、林希哲
                                          (嘉義附生,捐升知州)、劉鳴皋(戊辰會試欽賜翰林院檢討)。  
嘉慶十五年(庚午)羅葉孫榜:許捷陞(府學附生,捐升光祿寺署正,丙戌挑選分發湖北試用知縣)、
                                        彰化王圭璋(同安人)、嘉義楊啟元。   
嘉慶十八年(癸酉)周濱海榜:林謙晉(臺灣附生,榜名謙光,挑選分發安徽試用知縣,署廣德州
                                        建平縣知縣)、王克成(附生, 安溪人)、 李三山(臺灣附生)、
                                        陳亨昌 (縣學,原籍海澄 ,欽賜 ) 。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沈捷鋒榜:臺灣府彰化縣林遜賢(改名世賢。內閣中書)、曾作霖(晉江人。
                                    閩清訓導)、林廷璋(遜賢姪。直隸州知州)、辛齊光(欽賜舉人)。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恩科葉大章榜:臺灣府曾維楨(籍晉江)、彰化葉向榮(晉江人)、
                                               淡水廳鄭用錫(同安人)。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魏本唐榜:淡水廳郭成金(廩生。原籍南安。大挑教職)、黃驤雲(名龍光。進士,
                                          工部主事)、陳泰階(臺灣廩生,候選知縣)、陳玉阿(府學廩生)。
道光元年(辛巳)恩科林文斗榜:淡水廳林長青(廩生。漳浦人)、彰化柯琮璜(晉江人 , 附生)、
                                              林大元(府學廩生)、韓治(府學優貢生)、林西園(龍溪附生,
                                               原籍嘉義)。   
道光二年(壬午)李嘉輝榜:彰化洪天衢(晉江人)、吳景中(臺灣廩生)、林青蓮(臺灣廩生)。
道光五年 (乙酉) 林揚祖榜:鄭應元(府學附生)、陳維藻(淡水附生)、王朝綱(嘉義附生,由蔭生現
                                    任刑部直隸司員外郎)、劉拔元。   
道光八年(戊子)郭禮圖榜:鄭朝蘭(府學廩生,臺灣人)、王瓊佩(臺灣增生)、謝有祥(彰化附生
                                    ,晉江人)、謝天申(府學廩生,粵籍)。   
道光十一年(辛卯)張濟清榜:臺灣府梁濟時(籍南安)、嘉義丁捷三(晉江人)、曾偉中(府學,粵籍)。   
道光十二年(壬辰)吳景禧榜:彰化黃滋培(同安人)、鍾桂齡 (府學,粵籍,仙游儒學) 、郭望安、
                                        蔡國瑛 (徵藩 , 進士)。   
道光十四年(甲午)林廷祺榜:淡水廳劉獻廷(貓里人,粵籍)。   
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曾慶嵩榜:淡水廳吳銘鐘(貓里人,粵籍)、張振南(縣學,原籍漳浦,辛卯
                                        副榜,欽賜)。  
道光十七年 (丁酉) 劉志博榜:楊緝光 (府學,粵籍)、蔡廷蘭 (澎湖 , 進士)、施瓊芳 (進士)。
道光十九年(己亥)葉修昌榜:淡水廳陳學光(貓里人,粵籍)、臺灣府楊占鰲(廩生。原籍平和)。   
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池波榜:臺灣府江中安(附生。原籍平和)、淡水廳黃纘緒(附生。籍噶瑪蘭)、
                                            劉翰(名楨,獻廷子。粵籍)。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曾照榜:臺灣府利鵬程(粵籍,原籍鎮平)、邱位南(附生。原籍南靖。
                                            大挑知縣)、淡水廳李聯芬(竹塹人,籍晉江)。
道光二十四年 (甲辰) 恩科葉耕心榜:鍾洪浩(府學,粵籍)。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黃維岳榜:淡水廳許超英(原籍同安。候選教諭)、彰化縣陳宗潢(籍同安。
                                                內閣中書)、黃廷祐(驤雲子。府學生,粵籍。官侯官學教諭)、
                                                鄭如松(用錫子。府學優貢,原籍同安。藍翎候選員外郎)。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盧紉芳榜:淡水廳陳雲史(中港頭份莊人。府學。原籍彰化縣)、施啟東
                                           (籍晉江)、陳光昌。   
咸豐元年(辛亥)恩科孟曾榖榜:臺灣府臺灣縣蔡鴻猷(附生。原籍晉江)、淡水廳李春華(附生。籍噶瑪蘭)
                                          、 徐煥梯 (府學,粵籍)。  
咸豐二年(壬子)陳翔墀榜:澎湖廳鄭步蟾(候補同知)、張維楨 (府學,粵籍)。   
咸豐五年(乙卯科)劉懿璜榜:淡水廳黃廷祚(驤雲子。粵籍。現官晉江學教諭)、彰化縣蔡啟華(籍晉江。
                                      大挑知縣)、陳霞林(附生。原籍同安。官內閣中書、候選知府)、彰化林鳳池
                                     (龍溪人)。黃玉桂(府學附生。現官廣西思恩知府)、徐元章、吳尚霑、
                                        黃花節(欽賜舉人)。   
咸豐九年(己未)恩科(補行戊午正科)周慶豐榜:淡水廳李望祥(附生。籍噶瑪蘭)、簡化成(原籍漳州府)、
                                         彰化蔡德芳(籍晉江)、黃煥奎(籍晉江。臺北府教授)、陳培松、陳肇興
                                       (廩生。原籍平和)、李文元(府學。原籍安溪)、陳維英(維藻弟。府學廩生,
                                          原籍同安。官內閣中書四品銜)、陳謙光(中港頭份莊人。府學,粵籍)、
                                          李春波(蘭籍)、林國芳(賞給舉人。擺接堡人,原籍龍溪。候選道花翎
                                         運使銜)、林維讓(國芳姪。官戶部湖廣司員外郎、候選知府、花翎道銜)、
                                        余春錦 (府學,粵籍)、施仁恩(晉江人)。   
同治元年(壬戌)恩科(補行辛酉正科)王彬榜:臺灣府羅萬史(甕人,粵籍)、彰化廖宗英(籍晉江)、
                                          蔡鴻章(籍晉江)、淡水廳林步瀛、楊士芳、蔡丕基(原籍同安)、
                                         陳澄清(原籍同安)、蕭國香(粵籍)、吳壽祺 (縣學,閩籍 , 欽賜)。。   
同治三年(甲子):黃登瀛 (進士)。   
同治四年(乙丑補行甲子科)郭尚品榜:臺灣府李騰芳(附生。原籍漳州)、吳子光(粵籍廩生。原籍
                                       嘉應州)、陳慶勳(附生。原籍同安)、淡水廳蘇兗榮(恩貢。原籍晉江。
                                      候選內閣中書)、張書紳(歲貢。原籍同安。候選訓導)、鄭廷錫(欽賜舉人
                                     。進士)、林朝章 (官章星賡 , 同治甲戌進士)。   
同治六年(丁卯)王贊元榜:淡水廳詹正南(府學附生。原籍安溪)、何清霖(府學附生。原籍惠安)、
                                        張維垣 (府學,粵籍,張維楨弟,辛未進士) 。   
同治九年(庚午)趙啟植榜:淡水廳吳士敬(原籍同安。候選訓導)、澎湖廳郭鶚翔(臺灣府教授)、
                                         林師洙(附生。籍噶瑪蘭)、施贊隆(八芝蘭人,榜籍晉江)、江昶榮
                                        (原名上蓉,府學附生,祖籍鎮平,癸未進士)、陳望曾、黃裳華。   
同治十二年(癸酉)方兆福榜:淡水廳林洪香(粵籍)、陳樹藍(附生)、鄭維藩(府學附生。原籍
                                         南安)、噶瑪蘭廳李春潮(字信如。由蘭屬附生,乙亥年選舉孝廉方正;
                                           庚辰科大挑一等,籤掣陝西試用知縣。原籍南靖)、彰化縣施炳修
                                        (改名葆修。籍晉江)。   
光緒元年(乙亥)恩科何咸德榜:淡水李藩嶽(籍閩縣)、彰化丁壽泉(籍晉江)、淡水潘成清(廩生)、
                                             鳳山邱鵬雲 (府學廩生,原籍鎮平)、張覲光 (原籍廣東大埔縣,嘉義縣
                                            斗六堡虎尾溪人,光緒庚辰科進士)、 黃玉書。   
光緒二年(丙子)鄭瀛州榜:噶瑪蘭廳李春瀾(字澄如。由蘭屬廩生。原籍南靖縣。銓選知縣)、
                                      彰化徐仲山(粵籍)、臺北府淡水連日春(籍長泰)、淡水陳登元(附生)。   
光緒五年(己卯)□□□ 榜:彰化莊士勳(籍晉江)、蔡壽星(籍晉江)、淡水張忠候(原名贊忠。附生)、
                                  劉仁海 (府學附生,原籍鎮平) 、葉題雁 (台灣籍)。  
光緒八年(壬午)鄭孝胥榜:新竹陳濬芝(廩生。原籍安溪。五品銜)、彰化陳大猷(籍安溪)、
                                     吳廷琪、淡水余紹賡(粵籍附生)、林啟東 (丙戌進士) 、李清琦(晉江人)、王藍石 (台南善化) 、
                                      蔡國琳、羅秀惠(嘉義籍)。   
光緒十一年(乙酉)唐其峻榜:宜蘭縣林廷儀(字獻鄉。由縣學廩生。原籍漳浦縣)、新竹謝錫光
                                   (粵籍)、嘉義徐德欽、陳日翔 (縣學附生,原籍同安)、許南英(台南縣安平)。   
光緒十四年(戊子)鄭懷陔榜:淡水蔡逢辰(府學附生)、臺北府邱逢甲(廩生。原籍鎮平)、
                                           呂賡年(廩生。原籍紹安)、盧德祥 (縣學廩生,原籍南靖)、汪春源
                                           (光緒癸卯進士)、黃彥鴻 (淡水廳 ,戊戌進士)。   
光緒十五年(己丑)□□□ 榜:彰化陳元音、臺北府基隆江呈輝(籍永定)、蕭逢源 (縣學廩生,原籍
                                   南安,甲午進士)、李向榮 (名鎔經,府學廩生,原籍鎮平) 、黃彥威 (名宗鼎 , 淡水廳 )、林廷杰。   
光緒十七年(辛卯)□□□ 榜:彰化縣施仁思(籍晉江)、施之東(籍晉江, 甲午進士)、臺北府淡水
                                     李應辰(府學附生)、張大江 (府學附生,原籍惠安,鑑道子)、林金城 (府學附生,原籍嘉應)。
光緒十九年(癸巳)林旭榜:彰化縣施菼(籍晉江)、洪謙光、苗栗謝維岳(粵籍)、新竹李師曾
                                      (廩生。原籍晉江)、臺灣府林文欽(附生。原籍平和)、李呈才、林廷瑤、林廷芳。
光緒二十年 (甲午) 伊象昴榜:歐道行( 縣學廩生)、鄭家珍 (廩生。原籍南安縣) 、葉仁山 (三灣人。
                                       附生 , 粵籍 ) 、林以佃 (噶瑪蘭廳)、許獻琛 (字蘊玉,府學)。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 榜:彰化施景琛
光緒二十八年(壬丙) □□□ 榜:蘇祖泉 (名藩槐 , 貓裏上埔庄人)
(ps: 光緒二十一年至光緒三十年間者, 另待考證)
日治之後內渡之後再度透過科舉取得功名者若不予計入 ,
由以上之資料 ,有清一代 ,
臺灣中式舉人(文魁)名額統計已有二百七十人。
其中包括乙未割臺之後的吧 ?
由於資料從未完整過, 加上寄籍或冒籍人數著實難以掌握 ,
確切的人數恐難有定論......
清代 臺灣文舉人名錄一覽表 @ 微曦山房雜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tinyurl.com/y2neorhq


新竹縣制初稿 舉人 http://tinyurl.com/yxorpa4b
-------------------------------------
科舉略傳(049) 舉人 郭成金 黃鑲雲
321科舉略傳https://is.gd/vKOqwi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魏本唐榜):陳泰階(臺灣廩生,候選知縣)、陳玉珂(府學廩生)、郭成金(淡水廩生,挑選教諭)、黃驤雲(府學廩生,己丑進士,工部主事)。
郭成金( 1780-1836 ) 譜名應鈺,字甄相,號貢南,淡水竹塹人,原籍福建泉州南安。
乾隆四十五年(1780)生。父恭亭,於乾隆三十五年自南安渡台,居於竹塹,以小販維生。
其後因販售私鹽被捕。成金時年九歲,自往衙署為父辯解,應答得體,而膽識過人,為同知袁秉義
所賞識,譽為神童。
後遂以幼童取進彰化縣學,升補為廩膳生。
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己卯科魏本唐榜舉人,與前一年戊寅恩科舉人鄭用錫,並稱為「竹塹雙璧」。
道光三年(1823)兩人同赴春闈,不幸落第;而鄭用錫則高中三甲第一百零九名進士,為台籍第一人,
人稱「開台黃甲」。
郭成金既科場失意而歸,乃以振興文教為職責,受聘為明志書院講席,並出任山長,
為第一位出任山長之竹塹本地人。
道光十六年(1836)以大挑二等,授連江縣學教諭,未赴任而卒,年五十七。
按: 新竹市的郭氏家族共有三支,祖先分別來自泉州府南安縣、同安縣和 惠安縣。
來自南安的郭氏被稱為「蓬島派」,南安蓬島郭氏家廟位於素有陸上小蓮萊之稱的蓮島村,村落位於
南安西北部,與安溪、永春毗鄰,唐時稱涵埭,屬南安市蓬華鎮。
郭氏家廟位於蓬島村中福鼎山陽,坐乾向巽,是開基始祖德昭的卜居處。家廟建於明嘉靖年間,
由十世樸野籌建。蓬島郭氏家廟所處環境優美,將軍山拱揖於前 ; 家廟乃1991年落架重,為宮殿式
建築,二進,占地三百多平方米。
整體用料考究,以木石為主,工藝精細,別匠心。
廳堂四周懸挂著 折衝偉略、進士、文魁、亞魁等匾額,
遷居臺灣的郭成金中舉之匾亦高挂在此。
生前尤工書法,所遺詩文稿 多已失傳,僅存聯語於楊氏節孝坊。
淡水廳志有傳:  郭成金,竹塹人,原籍南安。嘉慶己卯舉人,大挑二等。少與鄭用錫齊名。
同知袁秉義贈郭童子詩,有:典貴圖章重,膏漢魏尋之句。家富藏棄,丹鉛幾遍。主明志講席,
及門多俊材。授連江縣學,未之官,卒。
黃驤雲 原名龍光,字雨生。籍嘉應州,參將黃清泰子。原為美濃竹頭角人,後遷中港頭份莊。
按:  黃清泰字淡川,原居鳳山,性孝友,少習舉業,有文譽,林爽文之役,募勇守城,以平琅喬功,
補福州城守營把總。  
嘉慶十一年,任竹塹守備,署艋舺都司,總兵武隆阿重之,擢鎮標中營游擊,改參將,遂居淡水。
清泰以書生習武,望子能文,驤雲少時,即肄業於福州鰲峰書院,不十年而文益邃,
嘉慶二十四年舉於鄉,道光九年成進士,籤分工部,道光十七年分校京闈,取士多得人。   
張丙之變,適歸省,巡道平慶令作書勸諭閩粵莊民,及平,補都水司主事,擢升營繕司員外郎。
閩人疑有私,詣省門控以主謀,禍叵測。驤雲挈妻子質官,親赴各莊勸諭,又捐買穀石,散致貧民。
事平,奏得優獎,補都水司主事,洊升營繕司員外郎。
嘗赴西陵督辦要工,往來寒暑七閱月,心力交瘁。
道光末年,終老於福州,沒有再返回台灣。
子五人,長廷祜,道光二十六年(舉人,官侯官縣學教諭;
次廷祺,少慧,工書,嘗雙鉤大麻姑壇記入石,為何紹基所推許,卒年二十餘;
四廷祚,咸豐五年(1855)舉人,官晉江縣學教諭。
目前美濃竹頭角黃進士的故居,尚留有「文魁」、「會魁」牌匾,
但竹頭角所居黃梅輝等宗族,係黃鑲雲之兄黃定豪的後裔,
而黃鑲雲一房的後裔則於乙未割臺後內渡 ,後代多留在福州發展。
至於同年中舉的陳泰階及陳玉珂則資料闕如 .......  https://is.gd/vKOqwi
-----------------------------------------------
郭成金 1780-1836
譜名應鈺,字甄相,號貢南,淡水竹塹人,原籍福建泉州南安。乾隆四十五年(1780)生。父恭亭,於乾隆三十五年自南安渡台,居於竹塹,以小販維生。其後因販售私鹽被捕。成金時年九歲,自往衙署為父辯解,應答得體,而膽識過人,為同知袁秉義所賞識,譽為神童。後遂以幼童取進彰化縣學,升補為廩膳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己卯科魏本唐榜舉人,與前一年戊寅恩科舉人鄭用錫,並稱為「竹塹雙璧」。道光三年(1823)兩人同赴春闈,不幸落第;而鄭則高中三甲第一百零九名進士,為台籍第一人,人稱「開台黃甲」。成金既科場失意而歸,乃以振興文教為職責,受聘為明志書院講席,並出任山長,為第一位出任山長之竹塹本地人。道光十六年(1836)以大挑二等,授連江縣學教諭,未赴任而卒,年五十七。(張子文)

 郭成金(1780-1836年),譜名應鈺,字甄相,號貢南,淡水竹塹人,原籍福建泉州南安。乾隆四十五年(1780)生。父恭亭,於乾隆三十五年自南安渡台,居於竹塹,以小販維生。
其後因販售私鹽被捕。成金時年九歲,自往衙署父辯解,應答得體,而膽識過人,同知袁秉義所賞識,譽神童。後遂以幼童取進彰化縣學,升補廩膳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己卯科魏本唐榜舉人,與前一年戊寅恩科舉人鄭用錫,並稱「竹塹雙璧」。道光三年(1823)兩人同赴春闈,不幸落第;而鄭則高中三甲第一百零九名進士,台籍第一人,人稱「開台黃甲」。成金既科場失意而歸,乃以振興文教職責,受聘明志書院講席,並出任山長,第一位出任山長之竹塹本地人。道光十六年(1836)以大挑二等,授連江縣學教諭,未赴任而卒,年五十七 [1]  。

淡新檔案(三十五)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編 - Google 圖書 http://tinyurl.com/y5lvhrq6


------------------------------------------
府城安海街張紹芬舉人科次釋疑 | Facebook http://tinyurl.com/yxka3tof


麻豆林家「文舉人」釋疑
(1) 麻豆林家「文舉人」釋疑 | Facebook http://tinyurl.com/y35r25yq
        好奇心的源起
        會對麻豆林家感興趣,一開始是從73年6月出版的《南瀛文獻》29期中拜讀詹評仁先生的〈前清麻豆鎮科甲縉紳錄〉,文中寫到林家在前清時期總共出了二位武舉,「兩位」文舉。後來又陸續從林會承的古蹟大作書中的介紹,以及報紙中對麻豆林宅的「半邊厝」,以及「五房厝」拆遷至台灣民俗的相關議題得到相關訊息,故理所當然曾去「到此一遊」。
        後來在民國90左右,因益源古厝修復工程的問題而結識已故建築大師李重耀先生。當年因為我一直強烈要求承商在「灰作」上需按照合約設計的傳統作法施做,不得在灰漿中添加水泥來增加所謂的「強度」,因為在我看來這完全為了是「施工方便」。但我猜老先生可能是要說服我接受,所以有一次特地邀我和他派駐的監工一同前往台灣民俗村「參觀」,他提到這邊的拆遷工程大部分都是他做的,也都是有添加水泥,所以「壽命」比較長。(我心想:他應該是去「催帳」吧?)老先生還熱心的拉著我看了麻豆林宅,並跟我介紹了幾棟建築。
        這是我對麻豆林家的印象,因為能蓋那麼多棟大厝,必有顯赫家世。不過個人精力有限,彰化地區就研究不完了,豈有餘力跨區!因此對前人文章中述及麻豆林家的家族史及科名,一直未曾懷疑過。直到數年前在整理台灣科舉文獻資料時,赫然發現光緒15年(1889)己丑恩科文舉人,台籍者為李清琦、陳元音、江呈輝、蕭逢源、李向榮(李鎔經)、黃宗鼎(黃彥威)、劉汶澄、蕭雲鏞等八位,並無麻豆林家的「林廷傑」(1851-1891),於是就仔細去進行考證。
        家族史研究常見的問題
       但類似的考證恐怕是家族史研究常會面對的問題,因為常會看到許多家族後代在修譜時,或因修撰者史識不足,加上隱惡揚善的傳統原則;抑或是虛榮心作祟,例如常常只是祖先捐了個監生(雅稱為「雍進士」)或貢生(雅稱為「明經進士」),但撰譜時卻訛會寫成「進士」;又或者只是因捐輸或軍功而得到「虛銜」,甚至只是依捐例為父祖「捐封典」,神主牌或墓碑寫上「資政大夫」、「通奉大夫」…,就說先人是當了「大官」,搞得台灣一大堆人當過知府、同知、布政使、內閣中書…。而你若提出史料反駁,當事者後代子孫可沒那麼大的雅量接受你的「看法」,給你白眼算是客氣的!
        學者的背書導致研究者的盲從
        但麻豆林家出了兩位文舉人的說法,近年來被年輕的學者蔡承豪在其大作〈平埔原鄉、漢人入替:麻豆地區漢人家族的發展〉中轉述引用,他在文中寫到兩位舉人的基本資料:(http://beaver.ncnu.edu.tw/projects/emag/article/200412/平埔原鄉漢人入替.pdf)
         文舉人,光緒十五年,林廷傑,三房,第三代。
         文舉人,光緒十九年,林志訓,長房,第三代。
並據此製表比較大埕郭家與林家的科舉功名,小結「在發展的時間上,大埕郭家在功名科考發展上,共經歷了一百五十餘年,林家卻僅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並已迎頭趕上,速度驚人」,意指渡台一百多年的郭家在科舉成就上不及林家。但因其所運用的史料及文獻解讀並不正確,不過論文有此一說後,因為引用者眾,後續影響相當可觀。不信的話GOOGLE一下麻豆林家有關科舉功名方面的說法,五花八門,甚至還有人說出了文科進士!簡直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麻豆林家文舉人考證
       於是筆者回頭再仔細閱讀詹評仁老先生的文章,原來關於林廷傑的部分,小傳上他是這麼寫的:「據族譜記載為光緒己丑進士,詢之故老,可能係光緒十五年鄉進士(文舉人)…」,沒想到這一段田野調查的紀錄,作者也未斷言,但卻被後來的研究者一再錯誤解讀與轉述引用,筆者幾天前發文感慨「讀書不求甚解是最大的災難」(https://www.facebook.com/zhengxian.chen2/posts/1727642280642001?pnref=story) ,這就是一個具體案例!
          再來就是有關麻豆林家長房第三代林志訓是否是文舉人的疑問。
林廷傑、林廷瑤小傳,見詹評仁〈前清麻豆鎮科甲縉紳錄〉
        詹評仁在〈前清麻豆鎮科甲縉紳錄〉及〈簡述麻豆豪族〉二文中應該是引述麻豆林家族譜的記載,加上麻豆林宅八房厝確實有塊文魁匾,故文中均寫林志訓為光緒19年(1893)中式第55名文舉人。詹評仁是我相當敬佩的文史工作者,著作等身,且幾乎都是自費出版!筆者有關南瀛的知識,甚多係得自他與黃文博先生的著作,所以我認為出錯的機會不高。不過查了《台灣省通志》,並無林志訓名字,但《台灣省通志》漏了一堆人,找不到是很正常;又查了中國整理出版的《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但書中缺了第53-61名舉人的名字。主因是該套叢書編撰原則是僅節錄與台灣有關的部份(為了節省篇幅),所以在編者主觀意識或疏忽下,全套書中漏掉了不少台灣相關的史料。所以若非原始題名錄檔案殘缺 ,很有可能就是第55名的林志訓是編者漏掉了!於是再仔細去翻閱《申報》,經比對光緒19年「電傳板」和「官板」題名錄後,確認該科以台灣籍考上的舉人有第20名施菼、第30名賴文安、第37名李師曾、第45名謝維嶽、第55名林瑤、第62名洪謙光、第79名林文欽等,並無林志訓。但林志訓即為林瑤,故官板題名錄中的第55名林瑤就是林志訓,麻豆林家在讓台前終於出了一位文舉人!
《申報》光緒19年癸已恩科福建鄉試題名錄官板,林志訓榜名為林瑤。
      總結
    「麻豆林家」文科舉人僅出過一位,即林志訓,另有武舉人2位;但未曾出過「進士」,網路上東抄西抄的說法並不正確! (1) 麻豆林家「文舉人」釋疑 | Facebook http://tinyurl.com/y35r25yq


(1) 咸豐九年己未恩科補行戊午正科福建鄉試台灣取中人數之辨 | Facebook http://tinyurl.com/yxd4cen3


清代金石學家吳式芬:殿試卷
道乙未 第二甲 第叄拾柒名  http://bit.ly/2miDDeA
應 
殿試 舉人 臣 吳式芬

殿試舉人臣吳式芬年叄拾柒歲山東武定府海豐縣人由例監生應道光貳年鄉試中式由舉人應道光拾伍年會試中式今應
殿試謹將三代腳色開具於後
一 三 代
曾祖壇 祖之勷 父衍曾
臣對:臣聞建中者,錫福之原;講武者,衛民之要。安善良,必先詰姦宄①;勤疏瀹②,所以利轉輸。稽諸載籍,《易》重「健行」,《詩》歌「整旅」,《周禮》有「比閭」之設,《禹貢》垂「浚距」之文。茂矩崇規,粲然具備。伊古帝王御宇,榮鏡區夏。錫羨垓埏內外。懋其交修天人。隆其協應,惟敬作所府事,孔修我武,惟揚金湯永固。是彝是訓,而比戶皆親遜之風;以濬以疏,而萬舳得轉輸之利。所由德邁鴻軒,功昭象緯。奉三無以立極,式九有以建中,超圖溢牒,胥一世而濟之,仁壽者,恃有此道也。欽惟皇帝陛下,錫極臨宸,知方布化。宇宙昭夫格被,川岳獻其貢珍,固已治協垂裳,而軍如挾纊,民歌遵路,而績奏安瀾矣!迺聖懷沖挹,不遺細微,驗學問於芻蕘,冀採擇於葑菲。進臣等,於廷而策,以傳心之要,肄武之經,與夫風俗之宜端,修防之宜備,如臣檮昧③奚補,崇深顧幸際嘉言,罔伏之辰,敬念拜獻,先資之義,敢不謹述所聞,用效土壤細流之一助乎?伏讀制策有曰:治識莫於唐虞而因求。夫內聖外王之道,此誠久安長治之謨也。臣謹案蔡沈書傳曰:二帝三王之治本於道,二帝三王之道本於心。孔穎達尚書正義曰:立君所以安民,安民必先明道,明道必先精心一意,蓋惟夙夜無敢康,而後萬幾無弗理。觀典謨所載:一則曰:惟危惟微;一則曰:無怠無荒。知自古帝王、未有不謹小慎微,以底於、於變時雍之治。三代而下,如漢之文景,唐之文皇,治稱極盛,而終不古若者,則誠以世者變,不同所尚,各異心法。治法未能遠紹,夫唐虞也,大學之教統,內聖外王之全功。宋真德秀衍義一書,首論為學之要,次分格致、誠正修身、齊家為四綱,其略治平而不言者,意在於正本清源,得其本則未無不理也。地天交而成泰,程傳謂能艱貞者,即可常保其泰。又曰:善處泰者,其福可長。夫天之降福,常視其德之所受,德足以勝福,則德日勝者福日長,雖盛不滿,誠保泰之道矣。九二一爻與論語,寬信敏公之旨相發明,其曰:包荒者得眾之義也。曰用馮河者,民任之義也,曰不遐遺朋之者,有功與說之義也,夫清靜不可以虛言當之,高談名理者,或致長浮華,克業當持其大端求之,衡石傳餐者,亦難言政體治忽之,故有不著於顯獨辯於微者,則察之宜審也。皇上聖教日躋,中和建極,心法治法不已,合先後聖而同揆哉?制策又以揆文必兼奮武,而詳及漢唐宋明之軍制,以考其訓練之方。臣惟兵者,所以威天下,實所以安天下,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備者也。古者訓練之法,蒐苗獮狩④,以時肄習,制誠善矣。漢時,京師有南軍之屯,其訓練之法,有都試、都肄、都講、貙⑤劉諸制,立法至為祥密。唐之府兵,最為近古,太宗命諸衛將卒,習射於顯德殿,賞賜盛行。後,一變為瀇騎,再變為方鎮,三變為禁軍,寖失其初制矣。宋統大兵於樞密,而總內兵干三衛,有發兵之柄,而無握兵之權。明置五軍,都督府猶府兵也。其後改為團營,又改為三大營,而制亦非矣。夫義勇之氣,不有以作之則不振;擊刺之法,不有以練之則不嫻。校閱之制弛,則兵丁適,以供役使而試之,弓馬則疏;餉廩之饋繁,則武弁轉以滋侵,漁而給予卒旅者,減而且。老羸不汰。則精銳難期,器械不良,則軍容不整。若宋沈括論九年陳法,臧景陳馬射六事,明于謙團操之議,王驥練兵之制,皆有補於訓練,可參酌而用之也。皇上嚴飭武備,鼓勵戎行,八旗勁旅,有勇知方,誠前古無比矣。
制策,又以稂莠不去,嘉禾不生,而責諸糾察之司,以格夫邪慝之行。臣惟三代之時,五禮防萬民之偽,六樂防萬民之情。其法一而能通,簡而能行,故民之生也。不用力於南畝。則從事於詩書,履蹈率循,無非仁義,所謂經正民興者,誠有以化,其匪僻之心,而歸於中正之路。然而,左道必誅,奇袤有禁,未嘗不明彰其罰也。夫民莫不自重其利,自愛其身,一惑於邪說,而身家置之不顧,金錢取以奉人者,固有愚民之無知,而亦守土之吏,未能導化於先,稽察於後也。周官有閭黨保受之制,管仲有軌里連鄉之法。以及,漢之亭長嗇夫,唐之里正坊正,皆以里閈⑥相習之人。察耳目最近之事,動息易知,形蹤難掩,則詰奸之法,固莫善於保甲矣。然王安石行之於宋而民擾,王守仁行之於明而民安,則法非異而所以行之者異也,誠使長吏秉公,糾察有司,實力奉行,不敢視為無害,而姑息養奸,不敢冀免嚴譴,而隱匿不報,則癉惡即可以養善。有不家賡舜瑟戶樂豳笙哉?皇上敦本勵俗,良有司奉行,成法期於無弊,固已共遵蕩平矣!
制策,又以漕運之治,必資治可而求,夫疏蓄之方,以利夫轉運之路。臣考,玉海漕運篇云:三代之前漕運之法不備,禹貢九州末系河。先儒以為,運道至於青,達濟楊,達泗荊止,達南河雍止西河,以正裴耀卿節級轉運之所由。昉漢仰漕於山東,唐仰漕於江淮,引渭穿渠,溯河入渭,自來倉庾之供,無不借夫輓運矣。夫論漕榖之法,莫善於轉般,而省費之政,莫便於海運。然轉般宜古而不宜今,海運可暫而不可久。惟運河之道,涉江窬淮,為利運之路。顧南則患河身之高仰,而清水不能敵黃,北則患河流之微弱,而湖水不能濟運。凡其啟閉之節,疏濬之方,瀦蓄之利,是在司事者,有精練之才,有洞達之識,察其高下分合,辯其緩急節宣,工歸實用,漕利遄行,治黃淮即以治漕,漕治而河亦治矣!聖朝,河疏順軌,雲集帆檣,如坻如京,正供無缺,誠萬世之利也。
若此者,省成慎憲薄海,樂其時雍也;和眾安民干城,昭其防制也。漸仁摩義,黎庶知所向方也,輓粟飛芻,河海頌其清晏也。垂駿業暢鴻庥,所以長世,宗氓無窬於此。臣優願,皇上德符天健,治炳日新。緝熙已懋,而彌飭幾康;威武已昭,而更勤簡閱。玩梗已化,益隆保乂之謀;倉庾已充,更切宣防之政。熙春泳澤,函夏翔和,普醲化於八紘,暢淳風於六幕,用以紹天闡繹,曼羨延厘,勒崇而垂鴻,登三而咸五,則我國家萬年有道之隆,基諸此矣。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臣謹對。
印卷官
禮部祠祭清吏司額外主事 臣 開 泰
禮部儀制清吏司候補主事 臣 王懿德
①姦宄(gui),壞人(由內而起叫奸,由外而起叫宄)。
②瀹(yue),疏通(河道)。
③檮(tao)昧,愚昧。
④獮(xian)狩,指打獵,有「春蒐夏苗秋獮冬獰」之謂。
⑤貙(chu),獸名,有「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羆」之謂。
⑥里閈(han),鄉里。
於長鑾 標點
劉聿鑫 校注
癸未年正月初九日
http://bit.ly/2miDDeA


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狀元尹樞,狀元及第時年逾七十高齡;清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歲高齡中會試。然而,還有中舉人的年齡比他們更「古稀」的,98歲中舉紀錄的保有人是誰呢?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年),廣東有一名秀才叫謝啟祚,年紀九十八歲,還要參加鄉試。按照他的年齡,早就是可以請求朝廷恩賞的耄耋壽星,但地方官每次提名他時都被他謝絕。謝啟祚說:「科舉的名分是命中注定的。老夫還有力氣,怎知有朝一日不會為天下老書生們揚眉吐氣呢!」
《清稗類鈔》一書有他參加考試的記載:「乾隆間,粵東諸生謝啟祚,年九十八,猶入秋闈。」果然,乾隆丙午年這一年的鄉試,謝啟祚為老書生們揚眉吐氣。他為自己的中舉,戲作了一首《老女出嫁詩》:
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
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
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
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這一年與謝啟祚同榜中舉的有一個十五歲的童子。《清稗類鈔》記載:「是科,番禺劉樸石孝廉彬華,以年僅十五而中式,老少同榜,年齡相距為八十三年。」當時的廣東巡撫寫了一首《鹿鳴宴紀盛》,其中兩句形容這一老一少舉人:「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一時被傳為佳話。
第二年,謝啟祚入京參加會試,得到朝廷特別恩典,授國子監司業職銜。又過了二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乾隆帝八十壽辰,內務府準備在翰林院找一個九十歲的翰林,在慶賀皇上萬壽典禮上,點燃壽宴的壽燭。
但翰林院中找不到九十歲以上的老翰林,於是就在舉人中挑選,再授予翰林官職,百零二歲人瑞謝啟祚躬逢盛典,就成了絕佳的人選。謝啟祚參加了乾隆帝的八十壽誕慶典,乾隆帝龍顏大悅,晉封謝啟祚為鴻臚卿,親賜他一副楹聯「百歲登科古無今有,一經裕後人瑞國華。」
謝啟祚後來又活了十多年,高壽近一百二十歲才去世。他的會試試卷上的履歷表示,他先後娶過三個妻子,兩個妾室,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子,十二個女兒,有二十九個孫子,三十八個曾孫和兩個元孫。
可惜在史料上不見有謝啟祚的出生日期,不能排出八字作一考察。但在命書《滴天髓闡微》中,同樣有一命例:鄉榜出身,仕至觀察,壽至一百二十歲,無疾而終。現以此例來分析一下,看下此命是怎麼樣的:  【命理】98歲中舉 活到120歲的命 | 命運天定‧撥開迷霧 | 大紀元 https://bit.ly/3udg7g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