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的老師叫「伯夷父」,也叫「伯夷」,是上古著名賢人。此「伯夷」並非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中春秋初年「孤竹國」的「伯夷」,所以上古之書以「伯夷父」加以區別。
伯益
鑿井技術是誰發明的
伯益發明了鑿井技術。《經典釋文》卷二井卦因《世本》雲:「化益作井。」《呂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這大概與其佐禹治水不無關係,畢竟在在長期與水土打交道的過程中,是易於發現地下水的秘密的。當代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水井的出現恰當與堯舜時期相差不遠的龍山時代,可知傳說有其根據。鑿井技術的發明有重大的意義,在此技術發明之前人們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氾濫的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後,我國古代北方廣大平原地區逐漸為各氏族充斥,得以開發。
鑿井技術是誰發明的_三頂新知 https://bit.ly/47ovvKR
伯夷是誰?顓頊的老師伯夷是個什麼樣的人
2015年12月25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36 次
顓頊的老師叫「伯夷父」,也叫「伯夷」,是上古著名賢人。此「伯夷」並非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中春秋初年「孤竹國」的「伯夷」,所以上古之書以「伯夷父」加以區別。
伯夷姓「姜」,為炎帝后裔、「共工」兄弟之孫,曾擔任顓頊的「大祭司」和「太岳」。
「太岳」即「華山」,山高接天、可通天神。炎帝的後裔都崇拜天神,而華山在他們的眼中為天下第一高峰,所以稱之為「太岳」。因祭祀天神的緣故,顓頊創製了「太岳」官職,伯夷即為第一任「太岳」。從那以後,伯夷的「太岳部落」每遷至一地,都不會丟掉崇拜山嶽的傳統,於是中國就產生了以「太岳部落」為中心、東南西北最高峰的「四岳」。「太岳」華山為「西嶽」,其它分別是:「東嶽」泰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
因為有了「四岳」之名,堯的時候就設置了「四岳」官職,由伯夷或他的子孫擔任。「四岳」不僅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也同時還管理四個方向的大小部落首領。至於「四岳」究竟為伯夷子孫中四個人的官職?還是伯夷一個人官職?尚有異議。
伯夷
伯夷自古被認為是品德最為高尚之人,不僅是顓頊的老師,而且在「堯」的時候輔政,為堯「典三禮」、「定五刑」,掌管禮儀。「堯」曾經想讓位於伯夷,伯夷不肯接受「堯」的禪讓美意,推薦了「舜」。「舜」當政的時候,任命伯夷為「秩宗」,管理「禮部」。「舜」派大禹治水,伯夷作為水神共工之後,也很善於治水,又盡心輔弼,成了大禹的心腹之臣。
伯夷本為炎帝「姜」姓,子孫繁衍出「齊、呂、申、許」等四支後裔,這四國也都姓「姜」。為嘉獎伯夷,「舜」晚年之時,將「呂」地分封給伯夷,並封他為「呂侯」,伯夷被尊為「呂」姓始祖。春秋之時,著名謀士姜太公「呂尚」,就是他的後人。
伯夷輔佐顓頊的時候,兒子「西嶽」生了「先龍」,先龍的後代子孫便是「氐(dī)羌」。
「氐羌人」姓「乞(qǐ)」,在甘青高原之交的黃河上遊及渭水上遊一帶繁衍生息,後來向四方遷徙。
「氐羌」是「氐族」和「羌族」的祖先。
一部分「氐人」居住在西北一帶,於漢魏時期形成「氐族」,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過著農耕定居的生活,雖在西晉末年曾加入「五胡亂華」行列,但到唐代時候,已經融入了「華夏族」漢人;一部分屬於「氐人」系統的「白人」則向西南而去,遷入川西、滇北、滇中,成為西南少數民族。
「羌人」有的向西南遷移,後來形成了西藏地區的古「吐蕃」、「蘇毗」、「羊同」及域外許多種族的羌人;有的仍然留居發祥地「甘青高原」,成為許多種族的羌人。今河西走廊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上古有「烏孫」、「月氏」、「塞種」等國,都是羌人。悲慘的是,商代以後產生了作為奴隸的「只羌」。「只羌」不僅被當成牲畜使用,還被作為祭品,有甲骨文記載,商代一次祭祀活動,就殺祭羌人三百多。如此殘酷的原始奴隸制度,西藏居然延續了幾千年,直到公元1951年才被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廢除。
顓頊塑像
西北部分的上古羌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遊牧,有些成為不同族群的凶悍「戎人」。
「姜」與「羌」二字古音相通,但無論是「九黎」和「三苗」形成的羌人,還是「氐羌」形成的羌人,還是「蚩尤」與「氐羌」後代通婚形成的羌人,都是炎帝血脈。
炎帝的支脈——伯夷父的後代「氐羌」,是一群人數眾多,遷徙分佈範圍廣,影響深遠的古老民族,也是構成多民族華夏之國的重要骨幹。今日,無論是中原或邊陲,還是西藏或新疆,都是遠古「氐羌人」的活動之地
姜姓宗親-高,盧,呂,紀,許/齊太公世家/伯夷+伯益-姜太公的祖先/齊、呂、申、許/皋陶與許由是同一人,而皋陶是李姓祖先,代而言之,許由就是李姓祖先。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言:「井,池穴出水也。《說文》曰,清也。故《易》曰:井冽寒泉食。甃之以石,則潔而不泥。汲之以器,則養而不窮。…若夫巖穴泉竇,流而不窮,汲而不竭,此天然之井也。」史載水井的發明者主要有黃帝、伯益、伊尹諸說,《經典釋文》載:「《週書》曰'黃帝穿井』。」又據《史記》《左傳》《竹書紀年》《國語》等書載《伯益作井》,伯益曾跟著大禹治水。此外,《世本》記載:“湯旱,伊尹教民田頭鑿井以。”
黃帝、伯益的生活時代約在龍山文化時期,伊尹的生活年代更晚至商,然而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水井出現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距今約5700年前後,時代遠早於黃帝、伯益生活的龍山文化時期,更遑論商了。當然或有另一種解釋,即水井雖然出現很早,但遲至龍山文化時期才開始大規模的推廣使用。由於井的發明在人類歷史上意義重大,故而人們把這一發明權歸於黃帝、伯益、伊尹之類的部落酋長,以示鄭重-發明了水井 https://bit.ly/49rykw1
-------------------------------------------
在新石器時代,化益作井人們對水充滿著矛盾心理,水多了,成澇災;水缺了,出旱災。在鑿井技術未發明之前,先民們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還要受其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後,先民可以進入相對遠離河湖的化益作井廣大平原地區生存、發展。
化益作井- 快懂百科 https://bit.ly/470EIZr
在新石器時代,
人們對水充滿著矛盾心理,水多了,成澇災;水缺了,出旱災。在洪水退去的季節,或居住在高地的人們,取水便成為一大難題。《世本•作篇》引《週易釋文》:「化益作井。」化益在這個歷史時期適時發明並改進了「鑿井取水」技術。鑿井技術的發明與推廣,大大擴展了古代先民們的生存空間,不僅解決了許多城邑人口的飲水問題,也使農田灌溉有了可能。在鑿井技術未發明之前,先民們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還要受其威脅。
鑿井技術發明後,先民可以進入相對遠離河湖的
廣大平原地區生存、發展。打一眼水井在現代人眼裡是件普通的事,但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挖一眼水井比現代打一口石油井要難得多。伯益後來被先民奉為井神,有些典籍(如《淮南子•本經訓》)還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地說:“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崑崙”,而今天的我們無論用什麼樣的詞彙去讚美鑿井技術的發明都不為過。
化益作井- 快懂百科 https://bit.ly/470EIZr
中国给水历史:从先秦“凿井”说起,你知道多少?
是誰發明的鑿井技術
伯益鑿井
伯益,也被寫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稱益,這是因為伯本來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於費。因此又叫大費、貫侯:由於原來少昊的贏姓氏族是以鳳鳥為圖騰,伯益被賜姓贏後,自然也就以鳳鳥為圖騰,成為贏姓正統:對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寫作繁,而繁據《離騷注》解釋,為“鳳皇別名也”。伯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具有傳奇色彩和作出過卓越貢獻的英雄人物。傳說伯益通鳥語,能夠調馴鳥獸,“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這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時期,是非常令人驚訝和信服的。伯益還發明瞭以卦占卜歲時吉凶的辦法。很年輕時,就隨父親皋陶輔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火燒林木,驅趕禽獸,這就能很快地開闢出大片平地,同時,草木焚燒後的灰燼又是肥料,這樣,極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發展和農田的開墾,大大加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呂氏春秋》等書中,還提到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鑿井技術是伯益發明的。鑿井技術的發明,大大擴展了古代先民們的生存空間。在鑿井技術未發明之前,先民們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還要受其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後,先民們可以進入相對遠離河湖的廣大平原地區生存、發展。所以說,對於鑿井技術的發明,無論今天我們用什麼樣的詞彙去讚美都不為過。
--------------
輔佐大禹平水的伯益,寫山海經,發明了鑿井技術,嬴政是他的後裔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49ABxcw
伯益(約公元前21世紀):一作伯翳,又稱大費,大業之子,嬴姓,一說「姬姓」。司馬遷《史記·秦本紀》云:「大費(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夏朝君主夏啓繼位後,沒有忘記伯益之功,其子大廉繼承伯益職位,其子以自己的名字爲姓,封地於秦,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伯益次子若木被封於徐國,爲徐氏始祖。著名後裔有:大將軍廉頗,秦始皇嬴政。
【介紹】:
或作伯翳、柏翳。傳說中遠古時人。舜命伯益爲虞,掌管草木鳥獸。又佐禹治水,有功,賜姓嬴,爲古代嬴姓諸侯之祖。禹選伯益爲繼承人,伯益讓於禹子啓而避居箕山之陽。一說,因爭奪君位而爲啓所殺。
伯益(前?-約前1973年),又名伯翳,也稱大費,山東費縣人。因協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賜姓嬴,並將姚姓之女許配他爲妻 。帝舜禪位於禹後,伯益被任命爲執政官,總理朝政。伯益後來繼續成爲夏王啓的卿士,地位只在夏王啓一人以下,直到夏啓六年時,病死,享年一百多歲,時夏王朝給予其隆重的祭祀。伯益與夏王啓皆是黃帝的後裔。
根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之清華簡《厚父》篇,伯益與皋陶在年代上存在重疊,處同一歷史時期。清華簡《厚父》篇中有「啓惟後,帝亦弗恐啓之經德少,命咎繇下,爲之卿士」。白話文譯文爲:「啓即王位,上帝並不擔心啓之義德不足,命皋陶再降而成爲啓的大臣」。 實際上,伯益與皋陶不是同一個人。事實上,益和伯益是一個人。在五帝本紀中對大禹有伯禹的記載 。故伯益就是益,將二者強行區分是不對的。
另根據戰國楚國上博簡《容成氏》所記「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爲後,見咎繇之賢也,而欲以爲後。咎繇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遂稱疾不出而死。禹於是乎讓益,啓於是乎攻益自取。」此竹簡內容則與《史記·夏本紀》中關於皋陶早猝的記載相吻合。相關學者認爲這是不同文化區域間傳說的分化變異導致的,但皋陶和伯益實爲兩個互不相干的人則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並且古代文獻中就有「皋陶作刑」與「伯益作井」的不同記載。
助禹治水
伯益最突出的貢獻就是佐禹平治水土,這點可見於《史記》之《夏本紀》《秦本紀》等。伯益不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過程中還立下了其他功勞。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襲的地方,根據當地地勢低洼的特點,教給民衆種植稻穀,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因此,當禹在平定洪水後,帝舜賞賜伯益以皂游(一種黑色旗幟),還將自己家族的女子許配給伯益。此後,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擔任虞官(《尚書·堯典》),掌管山澤,繁育鳥獸。而伯益的後人,包括費昌、仲衍、造父、處父輩以長於訓鳥獸成立於世。其二,傳說伯益發明了鑿井技術。《經典釋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呂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這大概與其佐禹治水不無關係,畢竟在長期與水土打交道的過程中,是易於發現地下水的祕密的。當代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水井的出現恰當與堯舜時期相差不遠的龍山時代,可知傳說有其根據。鑿井技術的發明有重大的意義,在此技術發明之前人們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濫的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後,我國古代北方廣大平原地區逐漸爲各氏族充斥,得以開發。其三,伯益參加平治洪水,也促進了本氏族的發展。據考證,夏商時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與治水密切相關的。
大禹繼舜之後,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遊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欲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現出遠見卓識。舜時,三苗族離心離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議,要恩威並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于歸順。伯益還將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爲《山海經》的素材。
著山海經
夏代小說《山海經》是一部被後世稱爲奇書的神話故事小說。現代學者均認爲成書並非一時,其中有4卷爲後人增補作品。最初的撰寫人很可能是就是夏代的伯益。西漢劉歆《山海經表》:「 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上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記聞作《山海經》」 。東漢趙曄《越王無餘外傳》:「(禹)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
發明了鑿井技術
傳說伯益發明了鑿井技術。《經典釋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呂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這大概與其佐禹治水不無關係,畢竟在長期與水土打交道的過程中,是易於發現地下水的祕密的。當代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水井的出現恰當與堯舜時期相差不遠的龍山時代,可知傳說有其根據。鑿井技術的發明有重大的意義,在此技術發明之前人們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濫的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後,我國古代北方廣大平原地區逐漸爲各氏族充斥,得以開發。
輔佐大禹平水的伯益,寫山海經,發明了鑿井技術,嬴政是他的後裔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49ABxcw
--------------------------
自由的部落格: 北宋時發明的深井鑽探技術--卓筒井 https://bit.ly/49uczvn
北宋時發明的深井鑽探技術--卓筒井
天工開工:
井鹽
凡滇、蜀兩省遠離海濱,舟車艱通,形勢高上,其鹹脈即韞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到河不遠者,多可造井取鹽。鹽井周圍不過數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餘,深必十丈以外乃得滷性,故造井功費甚難。
圖片
其器冶鐵錐,如碓嘴形,其尖使極剛利,向石山舂鑿成孔。其身破竹纏繩,夾懸此錐。每舂深入數尺,則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長。初入丈許,或以足踏錐梢,如舂米形。太深則用手捧持頓下。所舂石成碎粉,隨以長竹接引,懸鐵盞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載,淺者月餘,乃得一井成就。
蓋井中空闊,則鹵乞遊散,不克結鹽故也。井及泉後,擇美竹長丈者,鑿淨其中節,留底不去。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用長ㄌ系竹沉下,其中水滿。井上懸桔槔、轆軒諸具,製盤駕牛。牛曳盤轉,轆軒絞ㄌ,汲水而上。入於釜中煎煉,(只用中釜,不用牢盆。)公頃刻結鹽,色成至白。
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未見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間大奇事也,凡川、滇鹽井逃課掩蓋至易,不可窮詔。
---------
自由的部落格: 北宋時發明的深井鑽探技術--卓筒井 https://bit.ly/49uczvn
這段描寫是講明朝時四川如何進行深井鑽探,獲取鹵水,這種鹽井(卓筒井)直徑很小,但卻很深,和一般的井截然不同,書中描寫,必須深達十丈以上才可以獲得鹵水,鑽探的主要方法是用很重的尖錐高高落下,借住重力,鑽開土石層,敲碎的泥沙、碎石,用中空的大竹吸上來,鹵水也一樣,使用竹子抽取鹵水,再提上來。
圖片
清朝四川鹽井的鑽探工具。清朝中期,四川的鹽井據說深達二三百丈,這種深度鑽探極為困難,取得鹵水的成本也太高,是不是真實,還有待繼續考察。
引:
古代開鑿深井,主要用於開採井鹽鹵水,稱鹽井;後來發展到開採天然氣,稱火井。戰國末期秦國蜀太守李冰在今四川省雙流縣境內開鑿鹽井,汲鹵煮鹽。北宋以前的鹽井都是大口徑的以陵井為例,井口「週回四丈」(《陵州圖經》),井深最大達到80丈。
卓筒井北宋慶歷(1041~1048)皇(1049~1054)年間,在今四川五通橋鹽區和自貢鹽井出現了小口徑深井,稱為卓筒井。「卓筒」是直如竹筒的意思。鑿井時,用圓刃鐵銼,鑿出的井口如碗大,深數十丈,用巨竹去節,套接成為井壁。再用較細的竹子製成水桶,提取滷水,一桶可提數鬥(《東坡志林》卷四)。四川各鹽區的卓筒井,有鹽井、火井及水火井三種,以鹽井為主。鹽井又有岩鹽井和鹵水井之分。前者鑽到鹽層後,注水浸滷,然後汲出。後者直接汲鹵煮鹽。火井引出天然氣,作為煮鹽的燃料,水火井則兼採鹵水和天然氣。卓筒井最初深數十丈,從明末到清中葉,井深迅速發展到二三百丈。清末,井深已達三百二十丈。顯示在這段時間內,鑿井技術出現了重大突破,這主要是發明了多種處理井中事故的工具,使井深有可能超過千米。
鑿井工具
開鑿卓筒井所用各種工具的形制和規格首見於明代馬驥《鹽井圖記》,但文存圖佚。後來,清丁寶楨等《四川鹽法志》及近人吳受彤等《四川鹽政史》都有詳細的鑿井器具圖說。《四川鹽法志》卷3所載鑿井器具達41種,《四川鹽政史》卷2所載器具達72種(圖1[鑿井工具圖])。
鑽具
名目繁多,通稱為銼(鑽頭)。自貢井富榮鹽場鑿大口主要以「魚尾銼刀」,長一丈,重一二百斤不等。鑿小口主要用“銀錠銼刀”,重100斤到300斤不等。有時也用馬蹄銼。
清孔工具
名為“吞筒”,長一丈餘,用南竹製成,去節中空,底端內部裝有“皮錢”(閥門),可以啟閉,用來汲取井中泥水及岩屑。
打撈工具
用來處理銼井事故,種類很多。最常用的“掃鐮”,是用來打撈掉落井中的銼柄、篾索等,“五股須”,用來打撈釬頭等。
掃孔工具
最常用的有「海螺」和「刮筒」兩種。如井被泥塞住,可用海螺鑿通,然後用刮筒刮去井身附著的泥土。
護井裝備
卓筒井井身須用石圈和套管保護。
石圈
為方形石塊,中開圓孔,直徑約一尺。
套管
宋代所用套管是用「巨竹去節」製成。明代套管有「木竹」和「竹」兩種。木竹是把圓木剖成兩半,中間挖空,然後用麻捆在一起,成為圓筒,再用油灰填塞縫隙。竹產於馬湖山,也要用麻捆裹,防止破裂。套管可以阻止井壁四周淡水入井(《蜀中廣記》)卷66引《鹽井圖記》。清代套管全用堅實圓木製成。
地面裝置
在地面豎立鑽架,裝置地滾、盤車和天車等。鑽架豎於井口之側,高一丈左右,上裝花滾子,後附長短踩架,架前另置一橫木,稱為碓板。碓板前端安裝一個可以轉動的鐵環,碓板上有麻繩,用來繫住垂入井中的簾片。篾片首尾連接,連接處鋸有銜口,用苧麻縛牢。篾片長度由數丈以至數百丈,上端由花滾子通過地滾,繫於盤車上。銼井時,淺井常用人力挽車,深井用水牛拖車,開始用牛一、二頭,以後逐漸加至六七頭。自由的部落格: 北宋時發明的深井鑽探技術--卓筒井 https://bit.ly/49uczvn
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卓筒井,領先歐洲800餘年|鹽業|海井|鹽井_網易訂閱
伯夷(?—?),子姓,墨胎氏[1],名允,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仲馮、叔齊。 孤竹君:概述,歷史記載,傳說,_中文百科全書
伯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G9KgX
叔齊是孤竹國君主亞微內定的繼承人,但由於有悖於傳統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倫理,叔齊不忍心與長兄爭奪君位,伯夷也不願違背父意。後伯夷和叔齊雙雙出走,離開了孤竹國,禪讓予仲馮。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善待賢達老者,遂前去投靠。[2]姬昌死後,其子姬發(周武王)出兵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滿武王身為藩國卻攻擊君主,加上自己世為商臣,叩馬力諫。武王不聽,左右衛兵欲動武,被姜子牙阻止,說「此義士也」,命士兵把二人拉至旁處。不久武王克殷。兩人憤愾,決定不食周粟,以表明對周武王的不滿,最終隱居在原殷商荒蕪之地首陽山,[3]以樹皮、蕨菜為食,並有《採薇歌》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最終餓死。[4]
伯夷和叔齊由於不食周粟的高風亮節,後被認為是懷念故國的典範,也變成了後來改朝換代後忠於前朝的遺老遺少的代名詞。《史記》七十列傳中以《伯夷列傳》為首篇,錢鍾書在《管錐編》說:「此篇記夷齊行事甚少,感慨議論居其大半,反議論之賓,為傳記之主。馬遷牢騷孤憤,如喉鯁之快於一吐,有欲罷不能者。」
孤竹國在商朝滅亡後又存在了數百年。直到周朝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時,討伐山戎途中,順道將孤竹國消滅。
而二人後除了國君仲馮外,再也沒有王系見於史籍。都穆《遊名山記》卷一《首陽山》記伯夷、叔齊隱居處有古柏二,「二根相距數尺,而幹上交若兄弟之相倚者」。
伯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G9KgX
過年敬拜家神, 「井神」是什麼樣的存在? 位列家宅六神
過年敬拜家神, 「井神」是什麼樣的存在? 位列家宅六神 https://bit.ly/40BxfNV
所謂家宅六神,是從漢代之前的「五祀」繼承下來的,到了明朝形成了家宅六神的認識。分別是門神、戶神、井神、灶神、土地神、廁所神。過年期間,民間對於家神的供奉是最隆重的,這也是每年唯一的敬拜。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六位家神中的「井神」是誰?井消失了,現在家庭還該供奉嗎?
民間祭拜井神·網路供圖 過年敬拜家神,「井神」是什麼樣的存在?位列家宅六神 - 人人焦點
所謂家神,都是與家庭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神靈,井神與灶神,自古被認為「人所欲食」。我們知道人身體裡70%左右水分,有研究顯示一個人如果不喝水大概能活三天左右,而只喝水不吃飯卻能活10天左右。顯然水的取用對人的生存來說,必然是至關重要的。自古人們飲用水來自何處,那就是「井」。在傳統觀點中,井是互通的且直通大海,這就更增加了想像空間和神秘色彩。
柳毅井與井神畫像
關於井神,最有名的傳說井神是唐朝一位叫「柳毅」的人。大致故事是說在唐朝有一位叫柳毅的書生,進京應考落榜返回途中救了一位受傷的女子。後來女子告訴他,自己洞庭湖龍王的女兒,被丈夫涇陽小龍的虐待。自己寫了一封求救信,請求柳毅可以把自己的遭遇告訴洞庭龍王。接下來就是柳毅到了洞庭湖君山,在大橘樹找到一口井;其實這口井就是龍宮水府與人間的進出口。後來洞庭龍君把龍女嫁給了柳毅,命他主管這口橘井,因此這口井也稱「柳毅井」。後世就把他奉為了井神。
相關小人書圖片·感謝原作者
過年祭拜井神的習俗,一般講究年三十封井,不再從井裡取水;到了正月初二才能取水,並祭祀井神,祈求新的一年的充足用水。這個習俗的由來據說年三十井神要向龍王報告每家的供水情況,等待除夕凌晨後的年初一,那些巡查三界各項情況的神仙檢查。
在古代,還有一個情況要祭拜井神,就是「娶妻生子」。因為這都是一個家庭加口添丁的事,也就是家庭多了一個用水的人。這時候祭拜井神,大體就是像井神告知一下,以便井神對自家用水的調度。
壓水井的使用·網路供圖
我們在回到現在社會,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井作為曾經生活必須的物品,許多已經消失,或失去了供水的作用。現在的供水都是自來水了,那麼井神作為家宅六神之一,現在還應該供奉嗎?似乎值得探討。但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如果對傳統過年敬神文化講究的家庭,還是會供奉祭拜的。祭拜井神其實是對我們生命中所有用水的一種感敬。刨除迷信色彩,人們信奉神靈,尋求的都是一種心靈依托和慰藉,以及對自然萬物對生活和這個世界的感恩。 過年敬拜家神,「井神」是什麼樣的存在?位列家宅六神 - 人人焦點
過年敬拜家神, 「井神」是什麼樣的存在? 位列家宅六神 https://bit.ly/40BxfNV
井神~~~
祭祀井神習俗由來已久,為古代祭祀門、戶、井、灶、地基主的遺風之一。以前的先民,在高山峻嶺求生存或在沙洲做耕種,由於當時文化未開,大家就以畏天敬天來判斷其作息起居,所以 ,祭祀井的習俗,早在軒轅黃帝統一中國時的史載就有了祭祀日、月、星、辰、山、水官吏,而且,職位也都相當崇高,從井中取水,自然要對主宰井水神明早晚祭拜,就如同現在坊間每天清晨起床以香、燭祭拜天公和祖先是一樣的。
據傳天上聖母媽祖便能指點挖掘泉脈井,以解除旱象,舊時記載,當時農業社會,坊間開挖新井時要豎一面紅白布旗,以祈求井水能夠年年充裕,同時,娶妻、添子也要在井台上焚化壽金向井神叩謝。而據傳年終時井神就須前往東海,向龍王稟報一年的供水情形,並於初二返回述職。因此民間往往在於除夕那天封井,禁止挑水,一直要到初二一大早再搶著往井邊去挑新年第一次井水,其熱鬧程度就像是現在宮廟大年初一搶頭香一樣,稱之為搶財。另外有一種說法是,正月初一是井媽照鏡梳妝打扮之日,因此嚴禁挑水,以免擾動水面,惹怒井媽梳妝打扮好往玉皇上帝那兒去稟報過去一年人間的功過行程。資料來自中華道教新聞報
(2) 宜蘭三星虎嶺昊天宮 - 井神~~~... | Facebook https://bit.ly/3ubphz7
井神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神靈之一。據《白虎通·五祀》中說,五祀者,謂之門、戶、井、灶、土,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祭祀井神等五種“家神”了。井神一般沒有塑像、廟宇,人們就在井台上舉行一個簡潔的祭祀儀式。而在北方一些地區,中國民間有祭奉水母娘娘的習俗,也有水母娘娘廟,傳說她是一位年輕的女井神井神:民間神靈,簡介,習俗,傳說,電影,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40zDfXw
井神管轄水域的範圍雖說較小,但它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江河湖海諸神。古代,絕大部分中國民間的吃水、用水都是依靠水井,北方的許多農田用水也要靠井水來補充;舊時,人們認為天下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何況井神?據《白虎通·五祀》中說,五祀者,謂之門、戶、井、灶、土,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祭祀井神等五種“家神”了。
習俗
祭井神的習俗各地差不多,一般在除夕封井。據說大年三十,井神要向東海龍王報告供水情況;而大年初一,上界神仙下凡要來檢查,因而,初一不能挑水,而初二挑水,也要供祀井神,以祈求全年用水充足。新打的井,更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以“接”井神。同時,誰家娶妻生子,也要祭井神,因為是新添人口,所以要向井神“報到”(戶口)。但孕婦是不能上井挑水的,一是怕衝撞了井神,二是怕由於過重的挑水運動而影響胎兒的健康成長。
井神一般沒有塑像、廟宇,人們就在井台上舉行一個簡潔的祭祀儀式。而在北方一些地區,中國民間有祭奉水母娘娘的習俗,也有水母娘娘廟,傳說她是一位年輕的女井神。
傳說
中國民間最有名的井神,要數柳毅井的柳毅了。柳毅井位於洞庭湖君山龍口部位,原來井邊有一棵大橘樹,又叫“橘井”。據《巴陵縣誌》記載,橘井即柳毅傳書時入洞庭龍宮下水的地方。在唐朝儀鳳年間,書生柳毅赴京應考落第,回途中經過涇陽,路遇遍體鱗傷的牧羊女。柳問之,知是洞庭龍君之女,涇陽小龍之妻,由於受到涇陽小龍的虐待而流落於此。柳毅受龍女之託,來到洞庭湖,在君山找到橘井,直下龍宮,把小龍女的不幸遭遇告訴給了洞庭龍君的弟弟——錢塘龍君,錢塘龍君大怒,化身百丈赤龍,前去滅了涇陽小龍,接回了小龍女。後來,龍君招柳毅為婿,留他居洞庭水府,主管洞庭水府與人界的進出口——橘井。由此,柳毅就成為當地廣為傳頌的井神。
《 白澤圖考》 雲井神名觀,將如美女,喜歡吹簫。《 輯柳編》 徑言其為“吹簫女子”。
元人無名氏<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後集》 卷二(井神現身》 所云井神,亦為一女子。說是有個叫吳湛的獨身男子,住在宜興荊溪邊上。旁有一泉,極為清澈甘美。許多人都來此打水。吳湛編了竹籬,遮護此泉,不使塵土髒物入內,以免污染二這深深感動了泉神。一日,昊湛在泉側得一白螺,回家放人瓮中。此後,吳湛每外出歸來,廚房中飯菜早已做好了。他很奇怪。有一天,他剛外出,便偷偷地回家窺看。只見一個女子從那個螺殼中出來,親自操刀切菜,生火做飯。昊湛突然闖入,女子大窘。吳湛不讓她回殼。女子乃實告吳湛云:“吾乃泉神,因為您敬護泉源,且又是獨居,無人給您做飯,所以,我來為你做飯。您吃了我所做的飯菜,當得道成仙。”說罷,忽地不見了。這個故事,當是廣泛流傳於中國民間的“螺女故事”的一種變體,井水有泉源,故泉神,這裡也作井神。
吳地也信仰井神,稱井神為“並泉童子”。則井神又是一位童子了。蘇州俗:大年三十,將預先買好的井泉童子神像放在竹篩內,再放些糕果茶酒之類,算是祭品。然後,再將這竹篩放在井闌圈上,上面放些遮蓋物。這就叫“封井”。此後,在送神之前,這井就不能再打水了。到正月初三或正月初五日,焚送神馬,然後開井汲水。據說明用剛開井所汲的水拭目,能令目不昏。崑山等山,在焚送神馬之前,還要用糕果之類祭祀。水井在人們生活中起有重要的作用。除夕之祭祀,有著酬報它一年中對人民作貢獻的意義。除夕井不用,大概意同年節放假,讓它休息幾天吧!
明人朱國禎《 幢小品》 卷十九所云井神,乃一人鬼。說是貴溪縣仁福鄉有一“聖井”。相傳宋初,有一姓郭的神巫在井上求雨。他所吹的白牛角,忽然掉到了井裡。郭歐乃墜下井去取。開始不覺得有什麼異樣,即而見水中有樓台,一老翁坐在當中,兩旁侍衛森列。郭巫的白牛角,放在窗間,郭巫乃進門,要求還他牛角,老翁道:“大旱乃夭數。這方雨旱,並不由我獨自做主。你們不修誠意,來感動上天,卻在這裡晝夜吵個沒完,實是可厭!故把你的牛角奪了。”郭巫得不到白牛角,懇請不已,保證以後再也不敢在井邊吵鬧了。老翁這才命人將白牛角還了他。郭巫拿了白牛角出井,竟然衣巾都沒有潮濕。然後,天又大旱。大家又要在井邊求雨。大概是捨不得一宗大生意吧。郭巫不顧自己對老翁立下的保證,又在井上吹起白牛角求雨。白牛角又落井中,郭巫又下去取。這一次,他卻沒有再活著上來。五日之後,他的屍體,在山前的潭水中漂了起來,僵坐不仆。漁人將它推往急流中,想讓它流掉。但次日仍見它在那裡,仍是這個樣子。如此好幾次,屍體竟不漂走,也不腐爛。一天晚上,陳巫託夢於鄉有云:“我乃郭巫,前兒天再入並取我的白牛角。龍王(即井中之老翁)說我再入冥間,便再不許我回陽世,後又命我掌此井之祠。乃出屍以示靈異。我曾經為你們效勞過,今神有此任命,但你們卻不讓我如命,怎么辦呢?”鄉人乃為他立祠。據說有禱則應,很是靈驗。 井神 - 搜狗百科
井神:民間神靈,簡介,習俗,傳說,電影,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40zDfXw
家神點點名!這些地方都有神 可不只有地基主
連 宜方2019年11月18日習俗百科/家神點點名!這些地方都有神 可不只有地基主 https://bit.ly/3QDv8EG
講到「家神」你最先想到的是?灶神?地基主?還是祖先呢?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範圍內,原來有許多神明都在護佑我們的日常平安,古時候的先民常在家中祭祀各式各樣的家神,主因為過去生活困苦,上廁所都有可能掉進茅坑裡,井水更是生活的支柱,因此先人們對這些必要設備可是存有相當崇敬的心。
以下整理曾被先人祭祀過的家神,雖然隨著時代的演變,有些家神已不被重視、甚至消失,但我們仍可以透過認識這些家神來了解先人的生活。
祖先:許多人家中都供有自家祖先牌位,根據不同宗教、文化而有不同的擺放和祭拜方式,用意除了緬懷祖先的養育之恩外,更期望祖先能庇佑後世子孫、福蔭後代。
門神:兩扇開闔的大門有一對威武形象的門神在把關,門神負責守護人類的居住空間,除了在廟宇可以看到門神外,過去家家戶戶也都會在大門張貼門神的畫像,希望門神能避邪驅鬼、守護家宅安全。
戶神:相對於門神,戶指的是單扇的門,單扇門有專門的戶神。因此根據家門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守護神來保護家宅安全
井神:雖然現在要看到井的機率較少,但還是有人在祭拜井神,古時候的飲水、用水多依靠井水,就連農田灌溉也是倚賴井水,井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灶神:灶神又有「護宅天尊」的稱號,灶神掌管家中的廚房,且還有一個重大職責,就是監察家中每個成員的所作所為,年底再返回天庭將每個人的記錄交給玉帝,而這些紀錄就會影響到每個人明年度的運勢好壞,另外,年底有「送灶神」的儀式。
中霤神:中霤神其實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地基主」,為房舍的守護神,也被視為家宅的土地神。許多人會定期祭拜地基主,搬進新家也會先祭祀地基主「打聲招呼」,希望地基主可以守護居住在家宅中的大大小小。
倉神:過去家家戶戶皆有儲存糧食的糧倉,負責管理糧倉的就是倉神。現代因為買賣流通方便,不像過去需特別儲存糧食,但現在仍有少數米販商行祀有倉神。
土地龍神:在客家人的「公廳」(祖先祠堂)內除了祀有祖先牌位外,在神案下還祀有土地龍神。土地龍神又稱為「龍神」,即是希望藉由引用山川風水龍脈,能讓家族人丁旺盛、五穀豐登。
廁神:吃喝拉撒睡絕對是生活要事,廁所是家宅的重點區域,當然也會有守護神!祭祀廁神是為了祈求收成豐碩、家庭關係良好、婆媳關係和睦。
此外,許多人都會在家中供奉自己迎請的神明,較常見的像是觀世音菩薩、土地公、媽祖、關聖帝君、玄天上帝、三官大帝、財神爺、鎮宅真君(相傳為鍾馗)等神明,雖然以上神明並不是狹義的「家神」,但因為供奉在家宅內,仍屬於廣義的「家神」。(編輯:連宜方)
習俗百科/家神點點名!這些地方都有神 可不只有地基主 https://bit.ly/3QDv8EG
皋陶與許由是同一人,而皋陶是李姓祖先,代而言之,許由就是李姓祖先/(9世)伯益(姜伯益)子思成→/ 李火德公派下族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姓宗親-高,盧,呂,紀,許/齊太公世家/伯夷+伯益-姜太公的祖先/齊、呂、申、許/皋陶與許由是同一人,而皋陶是李姓祖先,代而言之,許由就是李姓祖先。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