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崙山 - Google 地圖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

龜崙山 - Google 地圖

龜崙山 - Google 地圖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

龜崙山 - Google 地圖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

龜崙山 - Google 地圖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

龜崙山 - Google 地圖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

龜崙山 - Google 地圖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

龜崙山 - Google 地圖


龜崙山脈北側的磚窯廠
+++ 社區通各社區網站-社團法人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 +++ https://bit.ly/3ORnQgY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窯廠),其中以“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擁有36家為最多。當時各街庄的煉瓦工場分布頗為平均,台北盆地只松山、內湖、中和幾庄稍多,並沒有高度集中於某一地區。
     民國47-8年間,台北盆地的磚窯廠逐漸往林口台地遷移,林口台地的磚窯廠快速增加,往後十幾年是大坪頂地區製磚業的黃金時期,共約有40幾家磚窯廠,以八卦窯為主。
     民國50年代後期,政府開始規劃徵收坪頂土地開發工業區,台塑集團也於此大舉收購土地。林口台地土地價格開始飆漲,磚窯業者逐漸尋求新的用地。最先“聯成窯業”於東嶺頂設廠順利(今紅寶社區),後繼者便循此逐漸移轉至縱貫路以南。
      約在同一時期,磚窯業者也開始研究引進隧道窯,但初期在坪頂與龍潭的生產並不順利。直到“鹿港”“施金山”與“林口窯業”“林宜火”兩位先進赴日本考察,發現坪頂與龍潭的紅土收縮率太大,不適合隧道窯而龜崙山脈的土質收縮率小,正適合設置隧道窯,其後“新大窯業”於張厝最先設廠完成,民國59年“林宜火”先生的“中華窯業”於兔仔坑設廠,此後開創了龜崙山脈北側的隧道窯時代。全盛時期有近40家磚窯廠,窯數更不只於此,幾全為高產量的隧道窯。而台灣區磚瓦窯業工業同業公會會址,也設於當時龜山街上最高的11層大樓上。
      台灣於民國50年代,最多有900多家磚窯廠,民國60年代有多達800多座八卦窯於今全台的磚窯廠僅剩約40家,而此區仍有迴龍、大勝、立昌、明泰、俊行記、元記、國榮、聯泰8家磚窯廠持續生產中,產量為全台之冠。(2013附記,現在大概僅剩大勝、立昌、明泰、俊行記、元記、國榮6家)
    以下為崙山脈北側磚窯廠的概略位置圖
   p1
    01.迴龍 
  02.幸國  樹林三興街9巷2號
  03.員新  坑底75號
  04.百順  坑底80號
  05.亞泰  坑底81號
  06.佳大  關公嶺3-1號
  07.大統  坑底70-1號
  08.豐裕  坑底62號
  09.大勝  馬頭厝1號
  10.立昌  馬頭厝3號
  11.大裕  坑底36號
  12.振益  坑底36-1號
  13.中山  新朝嶺38-2號
  14.上大  東嶺頂5號
  15.聯成  東嶺頂(八卦窯)
  16.新大  張厝27-1號
   p2
    17.信泰  兔仔坑5-1號
  18.坤隆  兔仔坑5號
  19.王基  兔仔坑8號
  20.中華  兔仔坑15-1號
  21.大盈  大湖頂30-1號(位於詹厝)
  22.信州  大湖頂6號
  23.三美  大湖頂2-3號(後名安住)
  24.建友  大丘田(八卦窯)
  25.台勤  蕭厝坑
  26.明泰  蕭厝坑5號(又名重亨)
  27.信翔  蕭厝坑2-1號(後名俊行記)
  28.協泰  大丘田7號(八卦窯)
   p3
    29.泰隆  鶯歌中湖街280巷2號
  30.元記  鶯歌中湖街258巷8號(又名昌隆)
  31.國榮  鶯歌東湖路15號
  32.信誠  圳仔頭坑24-1號
  33.聯泰  樟普坑1號
  34.成昌  三界公坑22號
  35.華泰  鶯歌東湖路14-1號
  36.大金  (又名重光)
  37.益進  鶯歌大湖路210巷5號(又名六發)
  38.大勇  鶯歌大湖路200號(又名奇冠)
     資料來源:1、台灣霍夫曼窯之研究  周宜穎  成大建築系碩士論文
           2、立昌窯業    簡恭仁先生
           3、王阿喜先生、林繼義先生訪談
           4、渡假出版社  台灣百科全圖
           5、農林航測所  相片基本圖
-------------
龜山燒窯業 苦撐最後一片天
2011-08-30 中國時報 胡欣男/桃園報導
     早年建物以磚造居多,紅磚需求大,磚窯業曾養活許多家庭。龜山鄉因鄰近大台北,加上土質適合,全盛時曾有約四十家磚窯廠錯落山間,產量全台最高,堪稱台灣紅磚的發源地;如今建築業技術轉向鋼構,紅磚需求銳減,龜山現只剩七間磚窯廠,苦撐這夕陽產業。
      龜山鄉文史工作者黃文全表示,台灣磚窯產業由來已久,日治時期全台有兩百多家煉瓦工廠,其中以內湖、松山因工業需求,有較多的磚窯廠。
      之後磚窯廠逐漸往林口遷移,民國六○年代左右,磚窯業遷往鄰近的龜山迄今。黃文全形容:「從此,龜崙山脈北側邁入製磚的黃金時期。
      早年磚窯廠以「八卦窯」為主,後來新興的「隧道窯」被引進,林口因為土壤收縮率太大,不適合隧道窯,因此龜山正式取代林口,成為全台紅磚產量最大的區域。
      研究龜山磚窯變遷史的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理事長吳淑華指出,當年磚窯產業養活許多家庭,因工廠包吃、住還有宿舍,許多中、南部的年輕人舉家遷徙到龜山投入磚窯工作,尤以雲林人最多。
      從六○到八○年代整整廿年,龜山逐漸因為磚窯廠而產生許多聚落,因此逐步開發。1980年之後,台灣建築業改以RC鋼骨結構為主,紅磚只能供應庭園造景、圍牆之用,需求量銳減,加上環保意識抬頭,磚窯產業成為夕陽產業。
      吳淑華說,在六○年代初,磚窯工廠每天實領薪水,男工一天薪資約五十元,加上食宿都免費,有時全家人都在磚窯廠工作,省吃儉用能存下不少積蓄。這些退休的磚窯工落地生根,現在兔坑、福源村一帶的住戶,不少人是磚窯產業的興衰見證人。
      黃文全曾訪問在苗栗經營磚窯廠的王阿喜老先生,他有六十三年的製磚經驗。王阿喜告訴他:「只要仍有紅磚需求的一天,磚窯廠就能多存活一天。」現在全台四十家磚窯廠,龜山占七間,仍是全台之冠。 +++ 社區通各社區網站-社團法人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 +++
+++ 社區通各社區網站-社團法人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 +++ https://bit.ly/3ORnQgY

龜山樟腦寮協和磚廠|文化資產查詢|桃園文化資產網--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資產保護法第 31 條-公有及接受政府補助之私有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應適度開放大眾參觀。 文化資產保護法第 34 條-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不得破壞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完整,亦不得遮蓋其外貌或阻塞其觀覽之通道。 有前項所列情形之虞者,於工程或開發行為進行前,應經主管機關召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審議會審議通過後,始得為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中和台灣頗負盛名的「海山磚窯廠」,就是陳珠祈和大他十八歲的哥哥陳珠坦的共同心血。兩兄弟胼手胝足,一步步做到當時全台最大的磚窯廠,贏得「台灣磚瓦大王」的封號。陳珠祈的次子、也是台灣「大倉久和大飯店」董事長的陳珍堉回憶說:「以前燒磚窯好辛苦,等於看天吃飯,好不容易一輛卡車載出去,滿滿好幾千塊的磚頭,每塊磚頭只賣一元,但運費成本就要五毛錢,其實是很薄利的生意。」他,是中和最大地主 買土也買地 市值超過二六○億元

台灣磚瓦大王 行事低調 竟是南京東路地王
 從外表來看,他就像一位平凡不過的老先生,衣著普通,但他的影響力卻是從新北市中和區一路貫穿台北市中心黃金地段。尤其在捷運松山線劃過的南京東路一到三段,他的家族擁有多筆土地,可說是隱形的「南京東路之王」。但在台灣土地富豪之中,幾乎沒有人聽過「中和陳珠祈」,他的神祕更加引人好奇。
 我們幾乎是地毯式地走訪大半個中和地區,從里長、歷任鄉長,到現任的中和區區長邱垂益,輪廓終於逐漸明朗。原來,這位外表看來平凡樸素的老人家,土地資產實力之雄厚,幾乎不輸《富比世》排行榜上的台灣富豪。但五十年來,他極度低調,低調到我們在Google上搜尋,幾乎找不到有關他的訊息。
 「五十年來,他一直是中和地區的最大地主,直到今天還是。」邱垂益一句話,道盡陳珠祈令人咋舌的實力。
 從台北華中橋進入中和地區,還沒下橋,老遠就可以看到河岸邊矗立著一支紅煙囪,幾乎已是中和的地標之一。而這整塊紅煙囪所在的五千多坪土地,就是陳珠祈家族所有,但這只是他龐大土地資產的一部分。
 只要談起這支煙囪,很多中和一帶的老人家,就會想起早期蓋在這裡的磚窯廠,當時蓋在這塊地上的「海山磚窯廠」,因二十四小時生產,每月生產量四十萬塊磚,產量為國內最大,成為名譟一時的磚窯廠。後來台灣經濟發展,民國六○年代,台灣房地產一路起飛,磚窯廠收起來,改建為鋼筋工廠,這裡就是民國八○年代著名的「泰隆鋼鐵」的原址,也是台灣前幾大鋼筋廠之一。
 這支矗立的紅煙囪,說盡了中和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的縮影。同時,這也正是陳珠祈家族從發跡到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這家六十年前在台灣頗負盛名的「海山磚窯廠」,就是陳珠祈和大他十八歲的哥哥陳珠坦的共同心血。兩兄弟胼手胝足,一步步做到當時全台最大的磚窯廠,贏得「台灣磚瓦大王」的封號。陳珠祈的次子、也是台灣「大倉久和大飯店」董事長的陳珍堉回憶說:「以前燒磚窯好辛苦,等於看天吃飯,好不容易一輛卡車載出去,滿滿好幾千塊的磚頭,每塊磚頭只賣一元,但運費成本就要五毛錢,其實是很薄利的生意。」
 他,是中和最大地主 買土也買地 市值超過二六○億元
 到了民國六○年代初期,陳珠祈才把磚窯廠收起來,在原址上和原本幫忙載運土炭的運輸公司老闆呂天時家族,以及前台北縣議會議長洪吉春合夥經營「泰隆鋼鐵」,做起鋼筋生意。而且陳珠祈雖然是地主,但他卻讓呂天時擔任董事長,自己擔任總經理,看得出來陳珠祈為人不計較的個性。…【全文請見今周刊803期 
神秘富豪傾囊相授九堂課 堅持傳統商道的神祕地主傳奇 https://bit.ly/449Eo8n

瓦磘這地名就與中和過去曾經風華過的磚窯業有關。不知道大家行經華中橋時,在橋上看到中和那頭有根聳立的紅色煙囪,這其實就是中和磚窯業的見證,甚至是唯一留下的遺跡。
   在鋼筋混凝土出現之前,磚瓦是重要的建築材料,也因磚、瓦較為笨重搬運不易,再考量當時不便的交通,各庄其實都有自己燒製磚瓦的工廠,不過在台北盆地則以松山、內湖、中和有較多的磚瓦工廠,可能與土質有關。中和地區的磚窯產大多集中在員山地區、中山路及永和路附近,靠近新店溪的位置,並可再藉由前面所提到的廟仔尾溝、瓦瑤溝運送至台北市。
   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的台灣堡圖,可以發現當時已經有設置煉瓦製造所,與現在煙囪的位置不同,而是在當時的水尾地區(約略是現在華中橋西側的位置),面積還滿大的。如果觀看民國六十幾年的航站圖,那時華中橋還沒建立,但原本的煉瓦製造所已經沒有煙囪,反而是在華中橋的東側有煙囪,那就是現在看到煙囪的位置,也就是海山磚窯廠。
   二戰後,因為移入人口大增,房屋需求跟著上升,磚窯業也更加繁盛。中和規模較大的磚廠有海山和勝利記,海山磚窯廠也讓陳珠祈家族成為中和的大地主。陳家不一定有人知道,但台北市的大倉久和大飯店應該就大概聽過了吧,從此能知當時陳家致富並觸及各業的經過。ˇ磚窯業沒落後 ,海山磚窯廠改為泰隆鋼鐵,現在只剩一根紅色的磚窯柱在橋頭,告訴過路人中和曾經的磚窯歷史。
神秘富豪傾囊相授九堂課 - 政治時事 - PChome Online 新聞 https://bit.ly/3ODhYH2
------------------------------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
「瓦磘」名稱的由來—早期的中永和產業
「瓦磘」名稱的由來—早期的中永和產業 | 醜泥怪 Mud Monster https://bit.ly/3Oy9BfH
          乾隆年間林秀俊招徠漢人來中永和地區開墾時, 就在中和區設窯燒製磚瓦了,所以這個產業的歷史非常久遠。日治時期,為了提供各地神社廟宇使用, 還擴大了規模,從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開始到民國時期,光在中和前後就有多達九個磚窯廠設置過。
  中和海山磚窯場現存的煙囪 (照片來源:文化部國家記憶資料庫)
          永和由於是沙洲,土質和中和不同、不適合燒製磚瓦,因此磚瓦廠全部都在中和。有趣的是,農夫很歡迎磚瓦廠來挖土,因為挖深了之後,便很容易引水進到田裏。這個產業的黃金年代,大約是光復後到民國六十年代,直到地價上漲、空氣污染也成為議題,因此才逐漸消失。
  過去中永和十座磚窯場的地點(許明正先生提供)
          被新店溪包圍的永和,則曾經是造船的重地。 這裏曾經有工廠,專門製造鐵船、木船,位置大概在現在永和的保安路底。中和也有專門製造木船的工廠,早年大家約會時常去新店的碧潭划船,所坐的船幾乎都是中和製造送過去的。
           中和的農業以稻米為主,而永和因為砂土不適合種稻米,因而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最特別的是曾種過大量韓國草皮,也種過許多香花。這些香花,像是梔子花、茉莉花等,都是為了要賣給迪化街茶商,增添茶葉風味。所以,現在車水馬龍的永和,曾經是個香氣四溢的田園呢!
「瓦磘」名稱的由來—早期的中永和產業 | 醜泥怪 Mud Monster https://bit.ly/3Oy9BfH

北台灣神祕大地主──陳珠祈!本刊調查了解,他的土地資產保守估計超過二六○億元,在台灣能夠超越他的地產大亨,寥寥無幾。
 他,是台灣磚瓦大王 行事低調 竟是南京東路地王
 從外表來看,他就像一位平凡不過的老先生,衣著普通,但他的影響力卻是從新北市中和區一路貫穿台北市中心黃金地段。尤其在捷運松山線劃過的南京東路一到三段,他的家族擁有多筆土地,可說是隱形的「南京東路之王」。但在台灣土地富豪之中,幾乎沒有人聽過「中和陳珠祈」,他的神祕更加引人好奇。
 我們幾乎是地毯式地走訪大半個中和地區,從里長、歷任鄉長,到現任的中和區區長邱垂益,輪廓終於逐漸明朗。原來,這位外表看來平凡樸素的老人家,土地資產實力之雄厚,幾乎不輸《富比世》排行榜上的台灣富豪。但五十年來,他極度低調,低調到我們在Google上搜尋,幾乎找不到有關他的訊息。
 「五十年來,他一直是中和地區的最大地主,直到今天還是。」邱垂益一句話,道盡陳珠祈令人咋舌的實力。
從台北華中橋進入中和地區,還沒下橋,老遠就可以看到河岸邊矗立著一支紅煙囪,幾乎已是中和的地標之一。而這整塊紅煙囪所在的五千多坪土地,就是陳珠祈家族所有,但這只是他龐大土地資產的一部分。
 只要談起這支煙囪,很多中和一帶的老人家,就會想起早期蓋在這裡的磚窯廠,當時蓋在這塊地上的「海山磚窯廠」,因二十四小時生產,每月生產量四十萬塊磚,產量為國內最大,成為名譟一時的磚窯廠。後來台灣經濟發展,民國六○年代,台灣房地產一路起飛,磚窯廠收起來,改建為鋼筋工廠,這裡就是民國八○年代著名的「泰隆鋼鐵」的原址,也是台灣前幾大鋼筋廠之一。
 這支矗立的紅煙囪,說盡了中和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的縮影。同時,這也正是陳珠祈家族從發跡到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這家六十年前在台灣頗負盛名的「海山磚窯廠」,就是陳珠祈和大他十八歲的哥哥陳珠坦的共同心血。兩兄弟胼手胝足,一步步做到當時全台最大的磚窯廠,贏得「台灣磚瓦大王」的封號。陳珠祈的次子、也是台灣「大倉久和大飯店」董事長的陳珍堉回憶說:「以前燒磚窯好辛苦,等於看天吃飯,好不容易一輛卡車載出去,滿滿好幾千塊的磚頭,每塊磚頭只賣一元,但運費成本就要五毛錢,其實是很薄利的生意。」
 他,是中和最大地主 買土也買地 市值超過二六○億元
 到了民國六○年代初期,陳珠祈才把磚窯廠收起來,在原址上和原本幫忙載運土炭的運輸公司老闆呂天時家族,以及前台北縣議會議長洪吉春合夥經營「泰隆鋼鐵」,做起鋼筋生意。而且陳珠祈雖然是地主,但他卻讓呂天時擔任董事長,自己擔任總經理,看得出來陳珠祈為人不計較的個性
今周刊電子報 https://bit.ly/3KDFfao


〈恆春北門聯福昌磚窯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正式成果報告書〉
分類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創作者林思玲
媒體類型圖書及手冊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恆春北門
貢獻者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6/06
 地點類別
創作地點: 屏東縣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取得方式借閱
取得對象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存放位置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時間分期戰後時期
原件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原件權利人屏東縣政府
原件權利人電話08-7320415
原件權利人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自由路527號
臺灣的磚窯業起始於荷蘭人來臺。初期荷蘭人所使用的磚塊並非在臺灣製造,而是由福建廈門沿海購買。後來荷蘭人在臺灣興建多座以紅磚為建材的重要建築。荷蘭人不再由外地採購紅磚,改由福建雇用工匠來臺灣,於當地取土燒磚,開啟臺灣磚窯業。明鄭時期以後引入包仔窯,包仔窯主要為燒製瓦條、片,故又稱瓦窯。包仔窯的築窯與製作技術都較簡易,包仔窯的引進在臺灣奠下磚窯業發展的基石。之後也逐漸發展出目仔窯的燒製技術。 日本殖民之後,提高關稅抑制大陸商品對臺輸入,因此臺灣製磚產業有了發展契機。隨著縱貫鐵路工程的鋪設及磚造建築流行,土木用需求量大增,許多大型的製磚工廠也紛紛設立並投入資本經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從日本引進了新式製磚機械及霍夫曼窯,特殊的窯體使用與燒製技術,使得紅磚產量大為提升。日治時期霍夫曼窯技術為專賣技術,戰後1945年普及。1970年代,臺灣的霍夫曼窯曾多達八百餘座。70年代以後,霍夫曼窯供應了國內紅磚80%以上的需求量,直到隧道窯的引進,霍夫曼窯才被取代。恆春北門聯福昌磚窯即為戰後所發展的霍夫曼窯燒製技術,創建於1961年左右,1981年左右停工,在1994年之後因土地轉移磚窯一半窯體被拆除。本磚窯在2011年由屏東縣政府登錄為文化資產歷史建築。
 本報告書分為第一章計畫執行介紹;第二章磚窯產業歷史文化與型式功能;第三章聯福昌磚窯廠產業運作方式與恆春協和磚窯廠的經營;第四章磚窯建築分析;第五章聯福昌磚窯文化資產價值研判與再利用適宜性評估、建築結構安全與修復經費建議等內容來說明調查研究結果。屏東縣國家文化記憶庫:南國憶閾| 〈恆春北門聯福昌磚窯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正式成果報告書〉 https://bit.ly/3ORMFJO

龜山樟腦寮協和磚廠|文化資產查詢|桃園文化資產網--國家文化資產網


偷走不在萬壽路上,那幾個龜山亟待保存的文化襲產 #龜山區 / 桃園市
2020年8月31日[襲產] 偷走不在萬壽路上,那幾個龜山亟待保存的文化襲產 #龜山區 / 桃園市 https://bit.ly/445MSNX
       磚窯廠的故事,賊賊在臉書分享過大台北目前留下的幾座磚窯廠,一座是遺跡還在的松山磚廠(位置應該是在南港),還有只剩下磚窯煙囪的華中橋中和側的「海山磚窯廠」。其實之前也曾探訪過林口的磚窯廠,但還沒有機會寫那篇文章,反倒這次讓我們往南走一點,到龜山尋找大桃園僅存的磚窯遺跡。
     機場捷運算是台灣近年重大的建設之一,作為與首都連結的廊道,沿線捷運站開發計劃早在捷運尚未完工之際就已進行。A7捷運站周圍又十分特別,夾在林口與龜山之間,位處台地邊緣,這一大片非都市土地屬於現在的樂善里。在桃園還未升格之前為樂善村,因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的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的關係,這個村莊長期禁限建,幾乎都是鐵皮搭建的房舍。也因鄰近林口交流道,農民也將土地租給中小企業做廠房維生。
     居民被限建了四十年,原應歡喜迎接大眾運輸時代的到來,以及禁建令的解除,但政府卻以解決台灣高房價的問題,在此興建合宜住宅為名,展開區段徵收。而這個徵收根據徐世榮老師所說,是史上最快的徵收案,只花兩年半時間,並使用了「預標售」的方式,且236公頃的總徵收面積土地,最後合宜住宅面積只佔小部分。
     現在算是徵收過後的平靜,翻開報紙或遊走在桃園、新莊的路上,都會看到 A7住宅的廣告。親自到體育大學站附近,只會看到一片荒地上幾棟聳立的新樓,過去所描述的鐵皮聚落已消失。雖然不知道關於原居民的土地補藏或分配最後怎麼落幕,但關於大規模區段徵收的故事,恐怕還沒有結束,畢竟還有很多捷運站還沒有處理,甚至台灣還有很多條捷運要蓋呢!
     除了原先樂善里居民的居住權之外,即使是A7的新住戶應該也會想生活在宜居城市吧!?現階段的A7站周圍應該很難達到完善的生活標準,放眼望去只有建案扛棒的地方,視覺上都不怎麼雅觀。倒是在幾個建案中,還可以看到山坡間難得的樹林,而樹林中有兩支煙囪拔然而起,令人好奇隱藏在荒煙蔓草中的到底是什麼。
   這其實是龜山,或說全桃園僅存的兩座八卦窯,過去的永基磚廠以及協和磚廠。其實之前在中和那一篇文章就有提過台灣磚窯的故事,不過這邊可以再提一次。日治時期時,全台灣就有超過百家的煉瓦工廠,而台北的內湖、松山、新北的中和都有不少的磚窯廠。戰後,因台北市區的發展,磚窯廠開始往林口地區遷移。應該有不少人知道林口地區有八卦窯,畢竟那邊磚窯業的保存論述比龜山這邊早,但其實那時的磚窯產業遍及了鄰近的龜山地區,甚至後來還有龜山取代林口的趨勢。
     林口台地的磚窯廠主要分佈在大坪頂地區,並以八卦窯為主。過五零年代後期,政府和台塑集團都在林口收購土地,林口地區土地價格開始飆漲。再加上磚窯業者開始發展隧道窯,但坪頂與龍潭的紅土收縮率太大,不適合隧道窯,反倒龜山紅土的收縮率小,適合設置隧道窯。新大窯業在張厝最先設廠,而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中華窯業也於兔仔坑設廠,便開啟了龜山窯業的黃金時代。
     從舊報紙中可以看到,林口以八卦窯、龜山以隧道窯為主的分野,也因窯業的發展,龜山許多聚落開始發展,也吸引了中南部移民。不過隨著建築材料的改變,目前龜山只剩下三座全自動化磚窯廠:明泰、大勝及立昌。很難想像以前包括兔仔坑、龍壽、樟腦寮,甚至到迴龍都有磚窯廠,而這段被人遺忘的歷史也隨A7站的開發逐漸為人所知。
     A7 目前正計劃興建一條安全的聯外道路,而這條道路的開闢正好就是在這兩座僅存磚廠的土地。很樂見A7 的新住戶和舊居民能一起討論地方的過去與未來。畢竟一個好的城市是兼容並蓄的,能夠乘載過去,也能從中想像未來,並實踐於現在。不要讓自己所在的城市太地產化,也許龜山磚窯廠的保存是個契機。
       離開有磚窯廠遺址的樟腦寮,我們騎過體育大學,順著振興路來尋找沿線被忽視的文化襲產。這個地方在清代末期至日治前期屬於「舊路坑庄」,可能早期有一條從牛角坡到龜崙嶺的舊路吧!大正九年(1920年)舊路坑改為大字,屬於新竹州桃園郡龜山庄,大字下有一些傳統聚落演變而來的小字,包括舊路坑、西勢湖,以及今天要提到的大埔。
     路上如果不稍加注意就會錯過這一間大埔派出所,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興建的,但大埔會有派出所可能是在日治後期或戰後初期才有的吧!土地產權為私人所有,原本使用該建築的大埔派出所,早已遷往他地,並蓋了一棟滿醜但可能比較實用的派出所建築。整體來看大埔派出所,三角山牆最為吸睛,還有牛眼的設計,其實旁邊還有小小的升旗柱,可以看賊影片就知道了。
     振興路大約走到西舊路坑(往桃園長庚醫院的地方)就會碰上南崁溪,道路與河流有時交叉有時平行。過了中央造幣廠,好想進去裡面偷硬幣製造的故事,不是偷硬幣喔!就大致上是平行狀態,一直到水源地。看到水源地這地名,應該有滿多人會開始警覺。沒錯,這是桃園難得一見,保存滿完整的日治時期水道設施。
     桃園水道取南崁溪為水源,也難怪會設在地勢較高的龜山山上,來供應當時逐漸膨脹的桃園接人口。水道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動工,隔年完工、通水。從空拍圖可以看到兩座沈澱池,用以將大顆粒雜物沈降,再送至左方的三個過濾池過濾成清水,而後流入配水池,再由鐵管以重利方式供給山下的桃園街。
     相較於其他縣市,桃園的水道設施似乎偏少,也較晚期才興建,可能與桃園有不少埤塘,再加上桃園大圳作為農業灌溉水圳吧!可惜桃園水道在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被賣與私人,可以看到上面還有一座寺廟,前方也是工廠,難以進入。真羨慕陽明一街因為文資現勘可以拍下不少珍貴畫面,但也尊敬他的努力。
       看完了日治時期水道,我們來看看龜山這個被列為文化資產的地方「龜崙嶺鐵道橋遺構」。應該不少朋友知道清末劉銘傳擔任巡撫時,曾夢想興建一條從基隆到台南的鐵路,甚至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不過最後只興建到新竹,而且光緒十九年(1893年)通車時巡撫已由邵友濂接任。不過日本政府來後,發現原本的鐵路路線不理想,設計也不敷使用,便進行一連串改線。
     之前賊賊文章中有提過的改線是楊梅到竹北這一段,後來捨棄大湖口,選擇了新湖口,不過那是昭和四年(1929年)的事了。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台北到桃仔園就有大幅的變動,從海山口(推論在新莊國小前)經打類坑(推論在樂生療養院舊門位置)、龜崙嶺到桃仔園,因走林口台地坡度較陡而被放棄,後來選擇枋橋、鶯歌石設站,新莊和板橋也是在這時候開始互別苗頭,而後新莊失去他的領先地位。
     從打類坑到龜崙嶺經過現在萬壽路時,會碰到塔寮坑溪,劉銘傳鐵路時期便有興建鐵路橋樑基座。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新縱貫鐵路完工後,原有的路線成為台北至桃園間的軍用道路,而後再改成縱貫鐵路台北桃園段的一部分,兩座橋「尖山橋」及「大坑溪橋」於1907年(明治40年)改建完成。這是北部少數留存的清代鐵道橋樑的遺構,與獅球嶺隧道及汐止茄苳腳臺灣鐵路遺蹟同等重要。
     雖然登錄理由有寫這兩座橋經歷了三個時期的演變,展現個時代的土木計畫史,但她們就默默藏在萬壽路路橋下,經過也不會有人知道。要繞道小巷或使用空拍機,才能拍到石英砂岩所砌的橋樑底座。在上面可以看到日人後來所提,以觀音山時所刻的「尖山橋」及「大坑溪橋」的竣工牌額。可惜真的不多人知道龜山有這古蹟,因工業化塔寮坑溪也很髒亂啊!
[襲產] 偷走不在萬壽路上,那幾個龜山亟待保存的文化襲產 #龜山區 / 桃園市 https://bit.ly/445MSNX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


龜山燒窯業 苦撐最後一片天
龜山燒窯業 苦撐最後一片天 https://bit.ly/4552FOd
胡欣男╱桃園報導2011年8月30日
中國時報【胡欣男╱桃園報導】 早年建物以磚造居多,紅磚需求大,磚窯業曾養活許多家庭。龜山鄉因鄰近大台北,加上土質適合,全盛時曾有約四十家磚窯廠錯落山間,產量全台最高,堪稱台灣紅磚的發源地;如今建築業技術轉向鋼構,紅磚需求銳減,龜山現只剩七間磚窯廠,苦撐這夕陽產業。 龜山鄉文史工作者黃文全表示,台灣磚窯產業由來已久,日治時期全台有兩百多家煉瓦工廠,其中以內湖、松山因工業需求,有較多的磚窯廠。 之後磚窯廠逐漸往林口遷移,民國六○年代左右,磚窯業遷往鄰近的龜山迄今。黃文全形容:「從此,龜崙山脈北側邁入製磚的黃金時期。」 早年磚窯廠以「八卦窯」為主,後來新興的「隧道窯」被引進,林口因為土壤收縮率太大,不適合隧道窯,因此龜山正式取代林口,成為全台紅磚產量最大的區域。 研究龜山磚窯變遷史的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理事長吳淑華指出,當年磚窯產業養活許多家庭,因工廠包吃、住還有宿舍,許多中、南部的年輕人舉家遷徙到龜山投入磚窯工作,尤以雲林人最多。 從六○到八○年代整整廿年,龜山逐漸因為磚窯廠而產生許多聚落,因此逐步開發。八○年代之後,台灣建築業改以RC鋼骨結構為主,紅磚只能供應庭園造景、圍牆之用,需求量銳減,加上環保意識抬頭,磚窯產業成為夕陽產業。 吳淑華說,在六○年代初,磚窯工廠每天實領薪水,男工一天薪資約五十元,加上食宿都免費,有時全家人都在磚窯廠工作,省吃儉用能存下不少積蓄。這些退休的磚窯工落地生根,現在兔坑、福源村一帶的住戶,不少人是磚窯產業的興衰見證人。 黃文全曾訪問在苗栗經營磚窯廠的王阿喜老先生,他有六十三年的製磚經驗。王阿喜告訴他:「只要仍有紅磚需求的一天,磚窯廠就能多存活一天。」現在全台四十家磚窯廠,龜山占七間,仍是全台之冠。
龜山燒窯業 苦撐最後一片天 https://bit.ly/4552FOd

+++ 社區通各社區網站-社團法人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 +++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

曾經生產總督府建材 南港松河街「八卦窯」重現
曾經生產總督府建材 南港松河街「八卦窯」重現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sfl0cV
▲八卦窯燒出的「花磚」,曾經是總督府建材之一。(圖/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提供)
地方中心/台北報導
你所無法想像的南港。日據時期,南港磚窯業興盛,八卦窯烈焰中燒出「花磚」,是總督府建材之一,現在,磚廠已不復存在,卻未被歷史遺忘,台北市政府工務局以南港磚窯業為題,復刻窯場景物,就在松河街堤壁上。
水利處在堤壁上用陶版雕塑出窯場風景,搭配仿岩磚創造立體效果,採用真石漆,讓窯場景色更立體和生動。堤壁位於松河街(成功路一段36巷至南港路3段80巷),長度200公尺,面積800平方公尺,目前已完工。
日據時期,南港茶業沒落,煤礦與磚瓦興起,因此發展製磚業,引進高產能的磚窯,由於外型和煙囪是八角形,又稱-八卦窯,其中「松山磚廠」最著名,而八卦窯的「花磚」,不易斷裂品質優良,為建造總督府的原料;日據中期,南港是台北盆地內磚瓦工廠數量最多的地區。時代變遷,民國70年,「松山磚廠」停產,昔日高聳煙囪與紅磚窯廠已成遺跡
歲月周流,當燒窯黑煙散去,南港磚窯風華也默默沉澱在人們記憶中,試著喚醒記憶,試著連結在地情感,去探訪松河街堤壁,牆上陶版雕塑,述說著南港的曾經,堤壁是拼圖,又拼出一塊台北城的故事。
▼位於台北市南港松河街堤壁上的復刻窯場景物。(圖/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提供)
曾經生產總督府建材 南港松河街「八卦窯」重現 | ETtoday地方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sfl0cV


新竹州煉瓦土管瓦製造組合員章+前湖南村長陳國全村長+

新竹州煉瓦土管瓦製造組合員章


八卦窯-協和磚廠/桃園地區唯一八卦窯建築(龜山A7樟腦寮有協和及永基兩座磚窯遺址),見證桃園磚窯產業發展過程/民國59年創業,民國68年歇業/泉州惠安縣磁灶的吳鞍,在嘉慶九年(1805年)從原鄉引進窯燒技術,開啟龜山地區窯業發展,吸引業者設置各式窯場燒作磚瓦與陶具。協和磚廠是臺灣磚業極為興盛的六十年代,在當時全國800多座八卦窯之中,至今在桃園地區,唯一保存局部原貌,而深具在地產業發展代表性的八卦窯建築/台灣人所謂的『八卦窯』是德國人於1865年發明的, 音譯過來名稱為霍夫曼窯, 在大陸地區稱輪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霍夫曼窯(八卦窯)/「如八卦坐鎮,同太極順勢運轉」八卦窯在日治時期為「專利」設施,僅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可興建/八卦窯除了屋架屋頂八斜面之說外(窯身圓形頂上再收邊成八角形,所以稱之為八卦窯-霍夫曼窯窯體兩端修飾為三個斜坡面,加上兩邊長邊斜坡面,共為八角形,因此在臺灣地區俗稱「八卦窯」)/新竹磚廠移交清冊-楊之驥-新竹市東區園後街2號/屏東縣〈恆春北門聯福昌磚窯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正式成果報告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文化資產保護法第 31 條-公有及接受政府補助之私有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應適度開放大眾參觀。 文化資產保護法第 34 條-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不得破壞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完整,亦不得遮蓋其外貌或阻塞其觀覽之通道。 有前項所列情形之虞者,於工程或開發行為進行前,應經主管機關召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審議會審議通過後,始得為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聯福磚窯廠建於1961年左右-八卦窯屏東縣恆春鎮歷史建築「如八卦坐鎮,同太極順勢運轉」長近100公尺,寬6公尺/民國45年磚窯原型係為以「圓窯」(形狀像福建土樓)建造,5年後進化改築為當時較高效率且先進之八卦型磚窯/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從日本引進了新式製磚機械及霍夫曼窯,特殊的窯體使用與燒製技術,使得紅磚產量大為提升。日治時期霍夫曼窯技術為專賣技術,戰後1945年普及。1970年代,臺灣的霍夫曼窯曾多達八百餘座-70年代以後,霍夫曼窯供應了國內紅磚80%以上的需求量,直到隧道窯的引進,霍夫曼窯才被取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日治昭和時期台灣即有200多家煉瓦工場(磚瓦窯廠),其中以“

高雄愛河旁驚見聖殿般美麗環拱,中都唐榮磚窯廠,開放預約參觀
高雄愛河旁驚見聖殿般美麗環拱,中都唐榮磚窯廠,開放預約參觀 https://bit.ly/44j4FBj
中都唐榮磚窯廠位於高雄市三民區愛河旁,是全台灣現存最完整的磚窯工業建築群。
從高雄車站一路向西,到逐漸人煙罕至的愛河岸,早已人去樓空的城區,連環境噪音都匱乏。在一片黯淡的地平面上,卻有兩座高聳入雲的紅磚煙囪,在太陽下閃耀亮色,彷彿某個失落文明傲骨兀立的方尖碑,為舊地的故事,靜靜守著。
探祕1:巨大工業遺構下 灰窯仔與中都人的故事
古籍上,這片土地恰是打狗川(愛河)入海之前的大轉彎,因土質不利耕作而荒蕪,直到1899年,日人鮫島盛看準河岸黏土適合燒磚,加以柴山方便取得燃燒木料,於是成立「鮫島煉瓦工場」,蓋了高雄第一間磚窯,使這片河川荒地成了老高雄人口中的灰窯仔(hue-iô-á,燒石灰的窯)或磚仔窯(tsng-á-iô,燒磚的窯),亦是今日巨大工業遺構「中都唐榮磚窯廠」的前身。
由紅磚砌成的煙囪拔地而起,雄偉矗立逾百年,遠遠就可以看到。
中都唐榮磚窯廠曾專門生產印有台灣煉瓦株式會社 T.R 標誌的一級磚,是當年建材中的精品。
探祕2:打開蒸籠窯 驚見聖殿般美麗環拱
磚窯廠歷經多次整併轉手經營,如今在今日剩餘6千多坪面積上還有磚造事務所、隧道窯、倒焰窯、八卦窯、實驗窯、磚造煙囪等設施,仍是相當可觀,難以想像原始規模,會是何等壯闊。
園區裡保存了最為古老,也是最具價值的,是長約60 公尺,寬約20 公尺,整體為磚拱形的霍夫曼窯。得名自它的發明者德國人Friedrich Eduard Hoffmann(1856年設計獲得專利),亦是所謂「八卦窯」或「蒸籠窯」,其最大特色是站在窯體內,可欣賞優雅的連續拱形組成如同環形跑道的窯床設計。整座窯則以3個窯室為單元安排裝窯、乾燥、預熱、燒成、冷卻、出窯作業,一圈即是一個循環,不必為了冷卻出窯而熄火,可以日夜不停地循環燃燒。
霍夫曼窯又稱「八卦窯」或「蒸籠窯」,是中都唐榮磚窯場內歷史最悠久、占地最大的窯。
探祕3:穿鐵衣的倒焰窯 煉出高雄工業城
從磚造階梯走到霍夫曼窯頂,向外眺望隔壁是3座倒焰窯,此為高雄工業起飛年代建造,主要功能是燒製工廠需求的耐火磚。
倒焰窯的造型方方正正,四周還加上束箍鐵件,渾身是「穿鐵衣」的硬派作風,不同於霍夫曼窯的曲線感。這是由於燒耐火磚的溫度更高,為了避免窯體崩裂,所以才有特別加固的設計。
走入倒焰窯內部,半圓空間底下的窯床,布滿矩陣方孔,長年高溫淬煉下的磚造,在微弱光線下反射出黑亮亮的鱗彩。解說人員比劃火焰從左右兩側的火口,沿著火牆向上竄燒至最高處的窯頂,再下沉至窯床,形成「倒焰」的熱對流現象,正是此種窯的特色。而方孔底下是煙道,連接到煙囪排出,「其實我們走的地面下,全都是錯綜複雜的煙道。」
倒焰窯主要燒製工廠需求的耐火磚,為了避免熱膨脹造成龜裂,以鐵件箍束窯體。
倒焰窯外牆為紅磚,內牆為耐火磚。
倒焰窯內部,半圓空間底下的窯床布滿矩陣方孔。
站在巨大的工業遺構裡,歷史是有形可見的,但還有許多沒有掛上解說牌的地方,當時磚窯業需要大量人力,所以各地勞工紛紛移入三塊厝,地區快速發展之下,街上便蓋起戲院與市場,而名氣響亮的「中都戲院」便取代了「三塊厝」,成了嶄新發展的象徵。台南移民信仰的北安殿、澎湖移民建造的中都開王殿、河川街上的市營住宅等,亦是探訪打狗川磚窯業「中都人」往昔生活的記憶座標。
由澎湖移民建造的中都開王殿,是昔日磚仔窯地區的信仰中心。
窯場旁當年的辦公室紅磚事務所,造型簡潔。
景點資訊
中都唐榮磚窯廠目前僅開放一期場域,平日10:00~17:00可自由入內參觀(週一公休),二、三期參觀須特殊申請,可洽中都唐榮磚窯廠。高雄愛河旁驚見聖殿般美麗環拱,中都唐榮磚窯廠,開放預約參觀 https://bit.ly/44j4FBj


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萬安磚窯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