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5_112111 f9416a949ada4c3e81471e603778ef590 - 2023-06-15T113311.521


0 - 2023-06-15T140540.4750 - 2023-06-15T140538.8630 - 2023-06-15T140537.1160 - 2023-06-15T140535.2730 - 2023-06-15T140532.1150 - 2023-06-15T140530.336


銅鏡/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主花位置鑄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所謂四神,有的還在紐座邊加上十二生肖銘文,或左龍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的字句,所以也稱規矩四神鏡。TLV實係古代六博的棋局,山東費縣曾出土石六博盤,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紋。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也是漢鏡中最為優秀的一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漢代 青銅「尚方」銘規矩紋鏡
漢代 青銅「尚方」銘規矩紋鏡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3GhGFA
 漢 青銅「尚方」銘規矩紋鏡
 規矩鏡為漢鏡代表,此件銅鏡帶有「尚方」銘文,更加難得。尚方鏡最早原是宮廷所用器物,後來逐漸走向民間。
 鏡圓形,圓鈕,柿蒂紋座。八枚乳釘及規矩紋將內區分為四方八極,分別配置:玄武與鹿,朱雀與獨角獸,青龍與鳥,白虎與羽人。銘文: 「尚方作竟真大仁,上有仙人不知老。」外緣裝飾鋸齒紋和水浪紋緣。
 「尚方」是漢代為皇室製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屬少府。
 《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 。顏師古注曰: 「尚方主作禁器物。」 《後漢書·百官制》 : 「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上手工作御刀劍諸好器物,丞人。」銘文中大量出現「尚方作鏡真大好」 「尚方御竟大毋傷」、「尚方作鏡四夷服」等字句表明,製作鏡鑒是「尚方」的任務之一。
 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 TLV 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 TLV 鏡。 TLV 實系古代六博的棋局,山東費縣曾出土石六博盤,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 TLV 紋。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也是漢鏡中最為優秀的一種
 漢代 青銅「尚方」銘規矩紋鏡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3GhGFA


鏡在古代的功用
   先介紹一下我們在遼金墓葬、明代墓葬中發現的有關銅鏡的情況:我們通過考古,發現遼代墓葬的墓門上通常會挂一枚銅鏡。也就是在從墓道進墓門的地方,挂上銅鏡。在墓室中,古人也會在棺材的上方挂一枚銅鏡,也有的是在棺材的四壁上挂銅鏡。為什麼説這類銅鏡是挂上去的?因為我們發現銅鏡是用鐵釘子穿進去以後鑲到墓門上或者墓室上的,銅鏡鈕孔中有殘斷鐵釘,只不過時間長了鐵釘銹蝕之後它掉下來了。在明代墓葬中,我們也發現,明朝人在棺材內放上一枚銅鏡,有的是在內棺前後幫上部也放上一枚銅鏡。
   大家都知道“照妖鏡”的説法。古人把銅鏡放進去有兩個作用,放到墓道挂在墓門上就是辟邪,目的是不讓妖魔鬼怪進到墓室裏來。放在墓室裏則是“破暗取明”之意,就是破除黑暗來獲取光明。從這些墓葬來觀察,銅鏡在古代是辟邪的東西,所以當時盜墓的人,是不會主動拿走它的。當然,現在的盜墓賊在違法犯罪時是不可能放過這類東西的,2011年某拍賣會上一枚銅鏡諮詢價竟定到6000萬元的高價。
   日本有學者曾經説過,一旦進入銅鏡的世界,就會發現出人意料的事情。我今天就請大家跟著我走進中國古代銅鏡的世界,我今天主要講的是豐滿奇異的漢代銅鏡。
   為什麼稱之為“青銅鏡”?我們對青銅廣義的定義是泛稱所有以銅為主的合金,現代金屬材料叫錫青銅、鉛青銅、鋁青銅。狹義的就是銅錫合金,青銅中再加入鉛就稱鉛青銅,紅銅就是純銅。
   目前中國最早的銅鏡是距今4000年。這枚銅鏡發現于青海貴南齊家文化墓葬中(圖1),齊家文化相當於夏代範圍,距今大約4000年。
   而西方的銅鏡比中國還要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這是埃及第十一王朝卡薇特皇后石棺上雕刻的梳粧圖。這枚銅鏡是圓形,有一個柄(圖2)。而中國的銅鏡是圓形,背面有一個鈕,鈕孔上面可以穿絲帶。通過目前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圖3),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鏡子是圓形的,背面有一個鈕,可以把它係在鏡臺桿上。
   中國古代銅鏡是日常生活用品,用於照面飾容、正人衣冠。前幾天,我在西安看了唐貞順皇后敬陵石槨,注意到石槨線刻畫中的古代銅鏡(圖4)。貞順皇后是唐玄宗時候的皇后。看到這些拿著銅鏡的女性,由此也可以認定,銅鏡的功能之一是照人衣冠。
   除此之外,鏡子還用於墓葬的隨葬。後來有了銅鏡文化的衍生內容,子就成了驅邪照妖的法寶日本天皇傳位有三件神器:勾玉、八尺鏡和草薙劍。他們把銅鏡當作一種神聖的器物、權力的象徵。
   鏡子在古代還能表達對美好願望的追求,比如古代衙門往往會挂一塊牌匾“明鏡高懸”,象徵著公正。鏡子還有一個內涵,那就是象徵愛情圓滿,這就是著名的典故——“破鏡重圓”。
   “破鏡重圓”習俗與典故的差異
   那麼,“破鏡重圓”這種現象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我們在洛陽燒溝漢墓和輝縣路固漢墓中都發現隨葬殘銅鏡現象,發現了半邊的變形四葉紋鏡(圖5)和博局鏡。在洛陽燒溝漢墓38號墓“同穴異室墓”中,這座墓有三口棺材,其中A室和B室的棺材裏各有銅鏡的一半,正好符合“破鏡重圓”的歷史含義。
   我們認為“破鏡重圓”的這個習俗,在漢代已經出現了。而且不止漢代,在安徽懷寧兩座相距3米的唐墓中,各隨葬有半面銅鏡,合起來實為一面直徑22.5釐米的銅鏡。江西星子縣宋墓兩棺中各隨葬半面銅鏡,合起來為一面毬路紋鏡。根據該墓墓誌記載,丈夫比妻子晚去世9年,應是丈夫死後與妻子合葬的。當時考古報告發的照片是一面鏡子,鏡子已經粘合得很好了,我再一看文字説明,原來是丈夫的墓和妻子的墓,有了墓誌更清楚了,確實是按照“丈夫埋一半,妻子埋一半”的埋鏡習俗進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的“破鏡重圓”典故,出現的時間要比我們的考古發現的年代晚一些。其故事的主人公,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她的丈夫是太子舍人徐德言。隋朝統一天下的時候,隋軍打到了現在的南京,樂昌公主跟他的丈夫徐德言説,隋朝軍隊打進來以後,我們兩個人肯定要分離。所以咱們現在就把一面鏡子分成兩半。公主跟徐德言説,明年正月的時候,我要派一個僕人把半面鏡子拿出來去隋朝首都大興城的西市,你到時候也拿你的半面鏡子到那裏去。陳朝被隋朝滅亡以後,樂昌公主被越國公楊素擄去了。徐德言如約到了大興城,把他的鏡子跟公主的僕人拿過來的鏡子一對,寫下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僕人把這首詩帶給樂昌公主看,公主就哭了。楊素問她為什麼哭?樂昌公主就把這件事説了。楊素於是把徐德言招進宮來,讓樂昌公主跟他一起走。在告別宴會上,樂昌公主寫了一首詩:“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破鏡重圓的典故
   豐富多彩的漢代銅鏡
   目前通常把中國銅鏡的發展史分為六個時期。早期的出現時期是齊家文化、商、西周銅鏡;發展流行時期是春秋戰國銅鏡;繁榮鼎盛時期是兩漢銅鏡;南北差異時期是三國魏晉南北朝銅鏡;高度發展時期是隋唐銅鏡;日趨衰落時期是五代明清銅鏡。其中,春秋戰國、兩漢和隋唐是銅鏡發展最重要的時期。
   當我們拿到一面銅鏡時,我們怎麼認識它?
   我們首先要關注鏡子的鏡形,鏡鈕,鈕外面是鈕座。鈕座外面是鈕區,鏡背紋飾的分區如內區、外區。有銘文的叫銘文帶。有乳釘的叫乳釘,最後是鏡緣,等等。
   我們研究銅鏡,主要是研究什麼呢?
   首先要看它的紋飾,紋飾是顯示不同歷史時期銅鏡特點最重要的標誌。中國古代銅鏡的基本紋飾有幾何紋飾、靈異怪物、禽獸花鳥、人物故事、宗教題材等。
   其次是銘文。不同時代的銅鏡,特點鮮明、內容豐富,排列形式不同、銘文內容不同(吉祥、紀年、紀事、紀地、商標等)、銘文書法不同(隸書、篆書、楷書等)。比如説,如果鏡子上面有紀年,説這個鏡子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鑄造的,我就可以把它作為標準鏡,其他鏡子跟它的紋飾、銘文大致相像的,也可以認為都是在唐代開元這個年代鑄造的。
   第三是形制。不同時代的銅鏡具有自己特色的形制。作為文物考古學者,在確定時代、鑒別真偽時候,一定要小處著眼、微觀觀察,要觀察它的鈕、鈕座、緣、棱脊等。
   第四是表面狀態。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銅鏡,表面腐蝕狀態具有明顯特徵。比如一面古鏡呈黑色澤,這可能就是南方的鏡子。而從考古發現上來説,通常北方的鏡子多呈現白亮色澤。
   銅鏡能夠帶給我們很多資訊。山東淄博出土的長方形五鈕龍紋鏡,長達115.1釐米,寬57.7釐米。看到這面大鏡子,很多人可能就會想到《西京雜記》記載的那段話:“漢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洞明……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到目前為止,考古資料還未發現戰國時代墓葬裏出現過帶有銘文的銅鏡。因此,有銘文的銅鏡的年代,我們暫時定在西漢初年。比如有一面“貴富”四葉蟠螭紋鏡。這面銅鏡的銘文是“大樂貴富韆鞦萬歲宜酒食”,也就是説,從漢代開始就有人提倡大吃大喝。
   草葉紋鏡則確立了西漢銅鏡的風格(圖6)。這類銅鏡有圓形鈕,有四瓣花鈕座和螭龍。有人建議我把它叫麥穗紋,這樣更形象、更有寓意。因為在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重視農業,叫麥穗紋是不是更好。也有的學者叫它火焰紋,也有的叫它山形紋。因為學界長期把它叫作草葉紋,所以約定俗成叫作草葉紋鏡。
   還有一種星雲紋鏡(圖7),是漢武帝時期流行的重要鏡類,有人認為它表示的是天象。如果説草葉紋鏡是重視農業,那麼星雲紋鏡就是重視天象。星雲紋鏡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連峰鈕。四個乳釘分了四區,小乳釘就是星,連接它們的是流雲。
   銘文鏡就是在鏡子的周圍有銘文,銘文鏡是漢代最流行的鏡類,銘文都是一些吉祥語,比如“家常富貴”,以及“見日有喜,宜酒食”等等。這些銘文有的是很漂亮的書法。
   還有一種四乳四螭鏡,這是以乳釘數量稱呼的類型。我們在這面鏡子上面發現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案,這就是我們常説的四神。此外還有玉兔搗藥、三足金烏(象徵太陽)、蟾蜍(象徵月亮)、九尾狐圖案。根據漢代文獻記載,如果九尾狐出現,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在古代,玉兔搗藥往往是跟西王母聯繫在一起,西王母能夠長生不老,那麼她的長生不老藥是誰搗的呢?就是玉兔。
   漢代的銅鏡有很多奇異故事。比如七乳禽獸鏡的故事就非常多,其中出現了九尾狐和比目魚,比目魚是象徵愛情的。古人記載這種魚因為只有一側有眼睛,一條魚不好遊,所以通常是兩條魚一起遊,象徵愛情和諧。鏡子上還有大象。這些都是有故事的。
   還有一種規矩鏡,有很豐富的紋飾。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朱雀放在上面,玄武在底下。這是“天之四靈,以徵四方”,相當於東南西北的行軍方向。我們在一面規矩鏡中發現了西王母戴勝(圖8),戴勝其實就是戴一個玉石的裝飾,像插著簪子,兩邊是玉石,她手上拿著三花草,旁邊是玉兔搗藥,搗的是長生不老藥。我們最早是在西漢銅鏡裏發現了西王母。到了東漢的時候,因為道教的發展,在銅鏡上又同時出現了東王公和西王母。國家博物館內的著名學者孫機先生曾經列出過不少西王母的頭像,戴著各種各樣的勝。我們現在認為西王母是神仙,但根據最早的記載,它是神同時又是獸。
   銅鏡所反映的古代文化
   通過銅鏡,我們還能體會它所處的年代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
   比如説,漢代出土銅鏡裏出現了白虎圖案,白虎前面的月亮裏還有蟾蜍。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古人會在月亮裏設置蟾蜍?這就需要回顧一下嫦娥奔月的神話。按照神話傳説,嫦娥是偷吃了后羿從西王母那裏拿來的藥,所以她才能到月亮裏去。嫦娥到月亮裏去之後,又是什麼形象呢?古書記載,嫦娥到了月亮裏面“是為月精”。月精是什麼?蟾蜍也。也就是説,古人認為,嫦娥到了月亮裏之後,根本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仙女形象,而是變成了一隻蟾蜍。蟾蜍還好聽一點,用土語説就是癩蛤蟆。當我們發現嫦娥呈現出月中仙女狀態的時候,那已經是在唐代的銅鏡中了。李白、李商隱都描述過仙女狀態的嫦娥,所以有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還有的銅鏡中出現了青龍、白虎和羽人。有一位學者告訴我,這類圖案的出現,其實是古人為了實現升天的願望。漢代人特別追求羽化升天,漢武帝都要找長生不老的藥。我們看到羽人跟龍或虎的形象出現,那麼一定是有三個寓意:接引升天,賜仙藥;行氣導引,助長壽;奉神娛樂,辟不祥。漢代的羽人都希望升天,兩隻手臂變成了翅膀。而且銅鏡裏的羽人都比較瘦,可能那時候的古人認為,羽人輕身好升天。
   由此生發,我們專門講一下畫像鏡中蘊藏的資訊。
   比如這個漢代的神人車馬畫像鏡(圖9),出現了戴三山冠的東王公。這是因為自漢代以後,道教流行,東王公和西王母就此聯繫在了一起。鏡面上有漢代的車,雖然不是漢代車的形制,但雕刻特別細緻,連窗格都刻畫得非常精緻。漢代人是非常崇拜西王母的,東漢時期曾經有一次很大的集會來祭祀西王母。這是因為她那裏有長生不老藥。同時她掌握著疾病生死。
   這是著名的吳王伍子胥畫像鏡(圖10),在上面出現了一幅連環圖畫,由四個圖案組成。它的出現,説明吳越之戰的歷史故事在漢代銅鏡中已經有所表現。第一個畫面標出了“越王”“范蠡”。吳國攻越以後,我們大家都知道越王從此臥薪嘗膽,這就相當於第一個鏡頭,表現的是越王跟范蠡商量未來要怎麼才能滅掉吳國。我在圖紋裏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資訊,這就是放劍的劍架子,文獻記載這個劍架子叫“蘭锜”,是放置兵器的木架。顯然,它出現在這裡,説明越王勾踐是要用武力來滅亡吳國;第二幅畫是“越王二女”。大家知道我們中國有四大美女,這個畫面表現的就是越國將美女西施跟美女鄭旦獻入吳國,這就是美人計的來源;第三幅畫是吳王夫差,他怡然自得坐著,好像他覺得把越國滅掉以後就天下太平了;第四幅畫中有榜題“忠臣伍子胥”。伍子胥告訴吳王夫差,勾踐在臥薪嘗膽,在操練軍隊,未來一定會滅亡吳國,所以要警惕。吳王夫差不聽他的勸諫,賜他一把劍,讓他自殺。伍子胥説,如果越國打進來,你要把我的頭挂在城墻上,讓我看見越國軍隊進城。大家看到這幅圖,伍子胥的劍已經是劍出鞘了。這種鏡子出現在紹興,也就是古代越國所在。
   漢代銅鏡的銘文,有紀年銘、紀事銘等等。這裡要説明一下,漢代的銘文內容跟唐代不一樣。唐代的銘文內容基本就是描述這個鏡子怎麼美、照鏡子的仕女怎麼美。而漢代不一樣,漢代銅鏡銘文的思想性特別強,一般涉及高官厚祿、大樂貴富、長生不死、羽化升天、子孫蕃昌。比如,“大樂貴富,韆鞦萬歲,宜酒食”尚方作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世界觀的內容比較突出。
   最後我要介紹一面收藏在國家博物館的三國時期的八鳳佛像鏡(圖11)。這是變形的桃形四葉鏡,大家能看出裏面是什麼嗎?四片葉子裏已經不是我們所説的東王公、西王母,大家看到的這處紋飾是頭上有頭光、底下有蓮花座的形象,這已經出現了佛的造型了。這是湖北鄂州出土的銅鏡,這説明,當時佛教已經在長江中下游出現,而且請注意,此時的佛像還只是在生活用品裏出現,還沒有在寺廟裏接受信眾的頂禮膜拜。這就説明,佛教當時是剛傳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不久。
   以上我只是選取一些漢代銅鏡向各位介紹。應該説銅鏡中涉及的歷史、考古、文化、美術等等方面的內容甚多,研究銅鏡的樂趣也就在於此。
從破鏡重圓説起:漢代銅鏡中的歷史文化資訊 https://bit.ly/3Nygdf2


伍子胥銅鏡
漢代銅鏡。早年在紹興,現藏上海博物館。最早載於宋姚寬《西溪叢語》:“近得一夾鏡,大鼻,叩之中虛,有冠劍四人,一題忠臣伍子胥,一吳王,一越王, 一范蠡,又二婦人云,越王二女皆小隸書,製作奇古。”高乳,圓紐,小朱紋紐座。
伍子胥銅鏡:簡介,紋飾說解:編輯本段 回目錄,時代背景:編輯本段 回目錄,漢代銅鏡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OaUyQ
1)器物名稱:伍子胥畫像鏡
2)形制規格:
目錄紋飾說解:
時代背景:
漢代銅鏡的鑑別特點:
紋飾說解:編輯本段 回目錄
鏡背四乳分成四區環繞配置圖案。第一組有鑄銘“越王”、“范蠡”,二人席地而坐,相對交談,表現范蠡在出謀劃策,讓越王勾踐使美人計;第二組為著長裙的二女,有鑄銘“玉女二人”,表現越王以玉女二人賄賂吳太宰伯;第三組鑄銘“吳王”,吳王坐在幔帳中,左手微舉,表現吳王聽信太宰而伍子胥被逼自刎。整個圖紋採用浮雕手法,形態生動,惟妙惟肖,概括性極強,是歷史故事銅鏡中最典型的一種。
時代背景:編輯本段 回目錄
銅鏡紋飾中出現大量反映社會生活的紋飾題材,如戰國時代的狩獵紋鏡,就反映出狩獵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
社會生活類紋飾大量出現,還是在東漢的畫像鏡上面。如歷史人物(夫差和伍子胥),車馬出行、歌舞宴樂、雜技馬戲等,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王公貴族的奢侈生活。
兩漢時期包括西漢、新莽、東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個方面都為漢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時陶瓷業的進步和漆器的發展,雖然代替了青銅器皿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銅工藝並沒有衰退,而是轉向了製造銅鏡等方面。因此,兩漢時期銅鏡的鑄制業獲得了重大發展,出現了新的高潮。
兩漢銅鏡已發展成一般商品,這時期官方和私營鑄鏡業都得到了普遍的發展。漢鏡銘文中出現的許多“尚方”銘及紀氏銘,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尚方”是漢代為皇室製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屬少府。《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顏師古註:“尚方主作禁器物。”《後漢書?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掌上手工作御刀創諾好器物,亟—人。’”銅鏡銘文中大量出現的“尚方作鏡真大好”、“尚方作鏡四夷服”等字句表明,製作銅鏡也是尚方的任務之紀氏銘如:“王氏作鏡真太好”、“朱氏明鏡快人意”、“田氏作鏡四夷服”等,都明確記述了製作者的姓氏,並有很強的宣傳廣告作用,表明民間鑄鏡業已十分普及。
大約在東漢中期,隨著鑄鏡業的發展,全國形成了幾個鑄鏡中心。這些中心都在離銅礦區較近、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會稽郡的治所山陰(今浙江紹興),江夏郡(今四川廣漢北),蜀郡(今四川成都)等。這些地區的鑄造工藝精巧,許多精美的銅鏡就是在這裡鑄造的,如神獸鏡、畫像鏡。
兩漢時期銅鏡的合金比例是比較穩定的,銅的含量為66%~70%,錫23%~24%,鉛4%~6%。由於漢鏡含錫量高,有利於鏡表面的拋光。銅鏡中加人一定量的鉛,是因為鉛溶液環流狀態良好,有利於熱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於鏡面乾整,減少氣泡,提高鑄造文字和花紋的清晰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漢代銅鏡中,有一種奇特的銅鏡——透光鏡。此鏡發明於西漢時期,外形和普通鏡一樣,但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的影像,古人稱之為“幻鏡”。隋唐之際的王度《古鏡記》、宋代周密《雲煙過眼錄》、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清代鄭復光《鏡鏡詅痴》等都有記載和研究。近代研究表明,銅鏡透光是銅鏡冷卻和加工研磨鏡面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所致。
兩漢時期的銅鏡圖案式樣豐富,製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但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特色。西漢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會處於經濟恢復時期,鑄鏡工藝發展不大,仍沿用戰國銅鏡的風格,鏡面小,鏡壁單薄,弦紋小鈕,紋飾多見變形蟠螭紋和蟠虺紋。與戰國銅鏡不同的是漢鏡鈕座往往有銘文一周。到“文景之治”以後,特別是武帝以後,經濟有了大幅度發展,這時銅鏡鑄造才出現了高潮,產品質量提高,數量也增加了。其鏡面漸大,鏡壁略厚,鈕為半圓形,墩厚平滑。花紋裝飾受當時帛畫、壁畫、石刻等的直接影響,戰國銅鏡那種抽象的紋飾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穎的草葉紋、星雲紋等。往往以繪畫、雙勾陽線的表現技法出現於鏡背,並且圍繞鏡鈕組成同心圓的多層連續圖案,並用四分法把紋樣分成四等份,構成既對稱又連續的圓形裝飾圖案。從題材上看,已趨於寫實,內容與當時社會上流傳的羽化升仙、祥瑞辟邪說法相吻合。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條帶式的銘文,都是祝福式的吉祥韻語。
王莽建立新朝後,銅鏡風貌與西漢一脈相承,但仍有發展。紋飾內容愈益豐富,表現手法比以前細膩工整,構圖格局採用乳釘間隔成等份和以同心圓形式環繞多層次紋帶,頗富立體層次和節奏感。銳邊裝飾也複雜化了。此時流行一種華美的規矩紋鏡,規矩紋間,往往穿插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鳥獸圖案。構圖巧妙,以圓與方的對比,形成旋轉賓士、活潑生動的優美的圖案結構。銅鏡銘文,這時出現了十二地支和較長的七言韻語。
東漢時期,銅鏡工藝表現出一種不斷革新和提高的勢頭。顯然受當時畫像石、磚的影響,裝飾圖案上的人物和動物已普遍流行。在技法上,多採用減地平即和高浮雕來表現物像,其效果依稀剪影一般。神獸紋和畫像紋的出現,更屆前所未有。這些畫像不事細節與修飾,以粗線條和大輪廓以及高度的形體誇張,表現出古拙奔放的藝術風格。這時銅鏡銘文的演變規律,接近書寫文字,字型多為小篆間雜漢隸。
漢代銅鏡的鑑別特點:編輯本段 回目錄
形狀:以圓形為主,到西漢後期出現了方形、菱花形及鐘形鏡。鏡紐從先秦的弓形、長方形、半環形變為以半球形為主。鏡體遠比先秦的厚重,重量按直徑計200毫米左右的可達2500克。
顏色:由於是與銀、錫等合煉,其胎質色澤往往"白如銀",外表則經長年氧化及撫摩形成一種深黑中透黃的膜面,所謂"色如深墨"、"色如黝"。而鏽蝕則瑩綠可愛,沒有那種輕浮的感覺。
紋飾:擺脫了先秦時期的地紋,出現最有代表性的銘文。西漢初期已有以四乳釘或多乳釘分隔布局的圖案;西漢後期則以"規矩紋"配銘文為主。其他如四靈、神獸、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圖案也大量出現。
1.漢代銅鏡較之戰國銅鏡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銅鏡的表面多呈銀灰色,紅色銹。
2.鏡鈕,除西漢初期少數銅鏡仍沿用戰國時期的弦紋鈕外,多數為半圓鈕,十分規整。東漢時期鏡鈕又加高加大,顯得特別突出。鈕都有座,鈕座主要形式有:方形、圓形、柿蒂形、連弧形、連珠紋,另外,還有一些特例:星雲紋鏡的鏡鈕,均為博山形鈕。四川出土的草葉紋鏡上常鑄一種伏螭鈕。
3.鈕座,此時趨於多樣化。除圓、方座外,還用連珠紋、連弧紋、四瓣柿蒂紋等紋飾作鈕座,鏡緣,除西漢初期仍有卷邊鏡緣外,均為寬厚的外緣,並逐漸呈斜坡狀。
4.鏡緣多為寬厚緣,邊厚向內微坡。戰國銅鏡的卷邊,除早期外,已不復存在。
5.兩漢時期銅鏡的紋飾較之戰國銅鏡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風格。豐要特點是:圖案多採用四分法布局;地紋遠漸消失,主紋成為單一的圖案;紋飾結構趨於簡單,改變了戰國鏡紋飾那種嚴謹細密的風格。
博局紋有別其他時代紋飾,乳釘紋經常用作裝飾,有尖乳、圓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釘。另外,銅鏡邊緣上的鋸齒紋、雙線波紋、雙線三角紋、流雲紋也是區別戰國和唐以後銅鏡的重要標誌。
6.漢鏡銘文減字、減句、省筆略畫現象普遍,這種現象在唐以後的銅鏡銘文中是很少見的。
伍子胥銅鏡:簡介,紋飾說解:編輯本段 回目錄,時代背景:編輯本段 回目錄,漢代銅鏡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OaUyQ


東漢人眼中夫差西施伍子胥范蠡長啥樣?東吳博物館銅鏡為證
2018/01/09 來源:樂藝會
 蘇州東吳博物館是公辦民助博物館,2400多件藏品中有1400件來自我省收藏名家陳鳳九先生的捐贈。全館藏品分為銅鏡、青瓷、石雕、唐三彩等九大系列,涵蓋中國各歷史時期,文化跨度大、數量多、品位高。其中,吳王銅鏡、吳王寶劍、越王寶劍、吳國鑒盆等百餘件代表器物,集中彰顯了吳地先民的精湛技藝和吳文化的源遠流長。
 東漢「吳王」畫像銅鏡
 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周連珠紋。四枚連珠帶圓座乳釘將主紋分為四區。一區為一人須冠怒豎,長髯飄起,頭頸歪側,右手持長劍置於頸下,左側榜題「伍子胥」;一區為一人頭戴冠,身著交領寬袖長袍,於帷帳之中席地而坐,右側榜題「吳王」;一區為兩女子並立,頭戴冠,身著交領寬袖長袍,衣角曳地,雙手拱於胸前,兩側有一提梁壺,左側榜題「越王」;一區為一人端坐,右側一人持杖斜倚肩上,中間榜題「范蠡」。外圍以短斜線紋。邊緣為兩周鋸齒紋。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nx43Jzz.html

0 - 2023-06-15T113311.5210 - 2023-06-15T113309.3210 - 2023-06-15T113307.3130 - 2023-06-15T113305.6550 - 2023-06-15T113303.4630 - 2023-06-15T113301.5620 - 2023-06-15T113259.5020 - 2023-06-15T113256.5910 - 2023-06-15T113253.0120 - 2023-06-15T113249.9990 - 2023-06-15T113251.4990 - 2023-06-15T113243.773


伍子胥與申包胥-秦哀公/三君子皆行正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比金石國之保。(《隸續》十四。)
尚方作竟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服,風雨時節五穀熟。長保二親子孫力,傳吉後世,樂無極兮。
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比金石國之保。 (《隸續》十四。 )尚方作竟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服,風雨時節五穀熟。
---------------------------
兩漢時期的銘文特點草葉紋鏡:草葉紋鏡,古鏡之一種。漢代流行主要鏡類之一。鏡背紋飾以草葉形紋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Ntl5lu
1.概況
兩漢時期銅鏡銘文占據重要的位置,它字型多樣,文辭內容豐富,是鑑定漢鏡的重要依據。西漢初期,鏡銘多出現在鈕座外,句法往往加“兮”字,比較接近楚辭的文風。
西漢中期以後,銘文占據了重要位置,有的甚至取代了紋飾。這時銘文的字型筆書,除尚方鏡中能保持整齊劃一的姿態外,一般銅鏡則—反漢初謹嚴不苟的作風,出現了代用字、簡筆字及句中缺字等現象。這種狀況之所以能被社會習俗接受,是因為簡字、代字在當時大眾中已廣為流傳,故凡遇到筆畫較繁或文字較生澀的字,多以簡字來代替,如最習見的“古”代“賈”,“守”代“獸”,“次”代“飲”,“周”代“雕”等。
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鏡銘字型近漢隸寓有小篆筆意,雖還有簡畫省筆,但比西漢文體更接近書寫文體。
東漢中期以後,銘文在表現各種意義之外,往往加上鑄鏡的紀年,為後代判斷古鏡的確切時代提供了依據。除紀年鏡外,還有紀氏銘文或紀名銘文。紀氏銘常見的商:肖氏、陰氏、程氏、耿氏、葉氏、潘氏、樊氏、嚴氏、呂氏、許氏、史氏、秦氏、李氏、石氏、龍氏、騶氏、朱氏、袁氏等。紀名銘文又分人名、爵名、鑄鏡機構名,如:周仲、會稽師鮑、師鄭豫、公孫家、張興、吳郡趙忠、吳將軍、尚方、右尚方、上方、青羊、青蓋、青勝、三羊。
2.西漢初期是銅鏡銘文的萌芽時代,文辭簡略,依其內容可分為三類:
(1)男女或朋友間的紀念贈答銘文,措辭委婉曲折,如怨如慕,意味深長,有紀念相思勿忘而兼含頌禱之意。
(2)慶祝頌禱銘文,種類少,但數量多,證明當時十分盛行,如“大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等。
(3)具有修養的意義而用作規箴的銘文,銘文較長,分鑄於內外銘帶。
3.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銅鏡銘文種類繁多,照文意性質,可分為二類:
(1)贈答銘文,有屬於男女或朋友關係的紀念辭,又有意義深長、耐人玩味、膾炙人口的婦女贈送其遠行丈夫的語句。
(2)用於慶禱的吉祥銘文,或歌功頌德、宣示威武的銘文。
(3)宗教神話內容的銘文,如《穆天子傳》傳下來的東王公、西王母故事,鏡銘中也有表現。《漢書?天文志》中有五宮之說,於是行車方位有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配置,滲透到鏡銘中,成了習見的語句。另外,受道家影響,鏡銘中常有仙人、玉英、醴泉、芝草等銘詞。這類銘文非常流行,字句多為整齊的七言或四言、三言,文體大率相似,它對研究七言體的出現很有價值。
常見銘文有:
①“大樂貴富,千秋萬歲,宜酒食。”(魚形)
②“大樂貴富,得所好,千秋萬歲,宜酒食。”(魚形)
③“大樂末央,長相思,願毋相忘。”
④“修相思,煩毋相忘,大樂未央。”
⑤“內請(清)質以昭明,光輝像夫日月,心忽。”(內圈鉻)“揚而願忠,然雍(壅)塞而不泄,懷靡美之窮皚,外承驩(歡)之可說,慕窈窕之靈泉,願永思而毋絕。”(外圈銘)以上銘文多配置於蹈璃紋鏡上。
⑥“常相思,毋相忘,常貴富,樂未央。”
⑦“常與君,相驩(歡)幸,毋相忘,莫遠望。”以上見於蟠虺紋鏡。
⑧“見日之光,所見必當。”
⑨“見日之光,天下大明。”
⑩“見日之光,長毋相忘。”
⑾“內清質昭明,光輝象(像)夫今日月;心忽揚而願忠,然雍塞而不泄。”
⑿“內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夫而日而月而。”
⒀“潔清白而事君,怨陰驩(歡)之賓明,煥玄錫之流澤,志疏遠而日忘,慎糜美之窮皚,外承驩(歡)之可說,慕窈窕於靈泉,願永思而毋絕。”
⒁“鍊冶銅華清而明,以之為鏡而宜文章,以延年而益壽去不羊,與天無極,如日之光,長未央。”
⒂“日有熹,月有富,樂毋事,常得意,美人會,竿瑟侍,賈市程萬物。”以上見於連弧紋鏡上,字型有的方正,有的則瘦長,簡筆較多。
⒃“見日之光,長樂未央。”
⒄“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服者君卿。”
⒅“見日之光,天下大陽。”
⒆“見日之光,天下大陽,服者君卿,所言必當。”⒇“常貴富,樂未央,長相思,不相忘。”
(21)“日有烹,宜酒食,長貴富,樂毋事。”
(22)“君行卒,予志悲,久不見,侍前稀。”
(23)“心思美人,毋忘大王。”
(24)“願長相思,久毋見忘。”
(25)“與天相壽,與地相反。”
(26)天上見長,心思君王。”以上多見於草葉紋鏡。
(27)“尚方御竟(鏡)大毋傷,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龍右虎辟不羊,朱鳥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壽敝金石如侯王兮。”
(28)“尚方作竟(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如金石為國保。”
(29)“新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左龍右虎主四彭,朱爵玄武順陰陽。”
(30)“此有佳鏡成獨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禮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如金石為國葆。”
(31)“作佳鏡成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壽如金石。”
(32)“王氏作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放四海,壽如金石之國保。”
(33)“朱氏明鏡快人意,上有龍虎四時宜,常保二親宜酒食,君宜官秩家大富,樂未央,宜牛羊。”
(34)“杜氏作竟〔鏡〕四夷服,多賀新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五穀熟,長保二親受大福,傳吉後世子孫力,官位高。”
(35)“福祿進今日以前,天道得物自然,參駕蜚龍乘浮雲,白虎失,上大山,鳳鳥下,見神人。”
(36)“福熹進兮日以萌,食玉英兮飲渲泉,駕文龍兮乘浮雲,白虎口兮上泰山,鳳凰舞今見神仙,保長命令壽萬年,周復始今八子十二孫。”
(37)“金之青,視吾形,見至口,長思君,時來游,宜子孫,樂無憂。”
(38)“上太山,見神人,食玉英,飲醴泉,駕文龍,乘浮雲,君宜官秩保子。”
(39)“吾作佳鏡自有尚,工師刻做主文章,上有古守(獸)辟非羊(祥),服之壽考宜侯王。”
(40)“惟始建國二年新家尊,詔書數下大多思,賈人事市不躬嗇田,更作辟雍治校官,五穀成熟天下安,有知之十得蒙恩,宜官秩,藻子孫。”
(41)“調治佳鏡子孫息,長保二親得天力,傳入後世樂無極。”以上見於博局紋鏡。
(42)“長宜子孫。”(內區)“呂氏作鏡自有紀,長保二親口孫子,辟去不羊(祥)宜古市,為吏高升官人右,壽如金石。”(外區)
(43)“宜侯王,樂未央。”(內區)“侯氏作鏡大毋傷,巧工刻之為文章,左龍右虎辟不陽(祥),七子九孫居中央,夫妻相保如威央兮。”(外圈)
(44)“蓋作竟(鏡)自有紀,辟去不羊(祥)宜古市,長保二親。”以上見於鳥獸紋鏡,
(45)“君宜高官。”(內區)“富且昌,樂未央,師命長,宜侯王。”(外區)
(46)“建寧元年九月九日丙午造作尚方明鏡,幽煉三商,上有東王父,西王母,生如山石,長宜子孫,八千萬里,富且昌,樂未央,宜侯王,師命長,買者大吉羊(祥),宜古市,君宜高官,位至王公,長樂央口。”以上多見於變形四葉紋鏡。
(47)“吾作明竟(鏡)幽煉宮商,周羅容象,五帝天皇,白牙單琴,黃帝除凶,朱鳥玄武,白虎青龍,君宜高官,子孫番昌,建安十年造大吉。”
(48)“吾作明竟(鏡),幽煉三商兮”(方枚銘)“元興元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赦,廣漢造作尚方明竟,幽煉三商,周得無極,世得光明,長樂末央,富且昌,宜侯王,師命長,生如石,位至三公,壽如東玉父,西王母,仙人子,立至公侯。”(銘文帶)以上見神獸紋鏡。
(49)“青蓋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舔)滅天下服,風雨時節五穀熟,長保二親得天力。”此銘文多見於龍虎紋鏡。漢鏡銘文中,有—些關於銅鏡鑄造工藝的內容,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當時銅鏡鑄制的部分情況。如表明銅鏡金屬成分的銘文有:“新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和“幽煉三商”等,其中以“幽煉三商”較多見。對“三商”,學術界有多種解釋,但筆者認為以釋為銅、銀、錫三種金屬為宜,鏡銘中“新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可以為證。三金中的“銀”經近代檢驗證明,應是金屬鉛。另外,“新有善銅出丹陽”,標明鏡原料銅的產地。“丹陽”指漢代的丹陽郡(今安徽當塗),它是漢代最有名的銅礦所在地,西漢還在丹陽設有銅官。《漢書·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銅為下。”孟康註:“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
時代背景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鼎盛時期。它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最為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有:四神鏡、青龍白虎鏡、朱雀玄武鏡、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畫像鏡、日光連弧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1)西漢早期,戰國時期的一些銅鏡繼續流行。如四山鏡、蟠螭紋鏡等,並且都具有楚式鏡的風格。但此時同類的銅鏡較戰國時同類鏡子粗糙,尤其是地紋鑄造不甚精整,連弧紋也不甚規整。
西漢前期銅鏡仍流行蟠螭紋,有的仍有地紋陪襯。有的在此基礎上改變線條結構,變換圖案的組合,鈕座周圍出現了吉祥銘文,成為一種新式的蟠螭紋銘文鏡。此時的蟠螭紋已由戰國低寬平凸的單線條轉變為雙線或三線條,重疊大葉將蟠螭紋分為三組或四組。座鈕外銘文常出現“大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大樂未央,常勿相忘”等追求人生享樂,長壽多福,親情永恆的思想情節。另外出現蟠螭紋中添加TLV形的三中符號,形成了蟠螭博局紋。此種紋飾持續時間較長,樣式多種多樣,圖案變異豐富,是戰國以來延續不斷、多姿多彩的蟠螭紋消失前的一道亮麗的晚霞。
(2)漢武帝統治前後,漢朝政治經濟都繁榮發展,此時銅鏡也有了新的特點:第一,以四乳為基本點組織主題紋飾的四分布局方式。第二,突出主紋,地紋逐步消失。第三,主題紋飾樸素,圖案結構簡單。第四,銘文鏡大量出現,銘文逐漸成為鏡背主題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五,半圓球鈕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紋飾以鏡鈕為中心環繞布局。第六,鏡緣以素寬緣為主。
(3)西漢晚期,鏡背主題紋飾出現了四乳禽獸紋、多乳禽獸、神人神獸紋、規矩紋等新形式。四神、動物、禽鳥的紋飾造型趨向形象化、趨向寫實的風格,銘文豐富多彩,排列靈活,並開始出現紀年銘文鏡。主體紋飾精美,開始注重銅鏡邊緣裝飾,多為不完整的雙線折波紋,改變了前期多寬素緣的形式。這期間主要產自浙江紹興的畫像鏡、半圓方枚神獸鏡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藝以高浮雕為主,刻劃極為精細、紋飾內涵豐富,多有銘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之後還有連弧紋、變形四葉紋、龍虎紋和夔鳳紋等,紀年銘文亦開始流行。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西漢中期銅鏡工藝高度發展,形制和花紋出現了顯著變化,鏡面增大,鏡壁加厚,弦紋鈕和橋形鈕少見,代之而起的是半球形圓鈕和連峰鈕、獸形鈕等,平素緣或內向連弧紋緣。主題紋飾廣泛使用四分布局方式,即以四乳為基點將鏡背分為四區,其間布置主題紋飾。同時,這時期銘文已經成為銅鏡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銘文有“見日之光”和“昭明”等,字型多為鐫刻秀麗的篆書體。戰國以來流行的地紋已經消失。這時期流行的鏡類有星雲紋鏡、日光鏡、昭明鏡、重圈銘文鏡、禽獸紋鏡、連弧紋鏡等。
西漢後期至東漢中期,銅鏡工藝又有新的變化。鏡背紋飾由靜化趨於動化,出現了象徵祥瑞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各種瑞獸、禽鳥和具有升仙之意的羽人等形象,圖案生動活潑,具有強烈的現實感。表現手法仍以陽線勾勒,但比以前更細膩,非常美觀。流行的鏡類有四神博局鏡、四乳禽獸鏡和多乳禽獸鏡等。東漢中期南方盛行以神人車馬和瑞獸為題材的畫像鏡,以浮雕技法表現畫面,別具—格。這一時期銅鏡注重邊緣裝飾,多在邊緣上飾花紋帶。同時,銘文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常見的銘文有“尚方”、“善銅”和紀氏銘等,並出現了地支十二字和七言韻語。如“尚方作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壽而山石天之保今”和“漢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等,都是當時最流行的銘文。“尚方”是指官方作坊製作的銅鏡,而“漢有善銅出丹陽”則指銅鏡原料產于丹陽。這些銘文不僅反映了漢代人乞求祥瑞避邪和升仙的思想意識,同時也具有明顯的商品宣傳性質。
西漢時期,銅鏡逐漸厚重,紐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圖案布局和紋路也有新的變化,出現了以四乳釘為基點組織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紋突出,地紋逐漸消失。主題紋飾素樸,圖案結構簡單,改變了戰國時期那種嚴謹的細密風格。當時主要流行的鏡子有草葉鏡、星雲鏡、日光鏡和昭明鏡、四乳禽獸紋鏡。
漢鏡不僅式樣豐富,工藝精巧,而且其文飾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裝飾花紋出現程式化。其裝飾由紐座的放射式到軸對稱,由平面到浮雕,邊緣更為複雜,而銘文已成為整個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工精良,紋飾優美,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之珍品。
西漢時期,銅鏡逐漸厚重,紐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圖案布局和紋路也有新的變化,出現了以四乳釘為基點組織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紋突出,地紋逐漸消失。主題紋飾素樸,圖案結構簡單,改變了戰國時期那種嚴謹的細密風格。當時主要流行的鏡子有草葉鏡、星雲鏡、日光鏡和昭明鏡、四乳禽獸紋鏡。
一、簡述
兩漢時期包括西漢、新莽、東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個方面都為漢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時陶瓷業的進步和漆器的發展,雖然代替了青銅器皿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銅工藝並沒有衰退,而是轉向了製造銅鏡等方面。因此,兩漢時期銅鏡的鑄制業獲得了重大發展,出現了新的高潮。
兩漢銅鏡已發展成一般商品,這時期官方和私營鑄鏡業都得到了普遍的發展。漢鏡銘文中出現的許多“尚方”銘及紀氏銘,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尚方”是漢代為皇室製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屬少府。《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顏師古註:“尚方主作禁器物。”《後漢書?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註:‘掌上手工作御刀創諾好器物,亟—人。’”銅鏡銘文中大量出現的“尚方作鏡真大好”、“尚方作鏡四夷服”等字句表明,製作銅鏡也是尚方的任務之紀氏銘如:“王氏作鏡真太好”、“朱氏明鏡快人意”、“田氏作鏡四夷服”等,都明確記述了製作者的姓氏,並有很強的宣傳廣告作用,表明民間鑄鏡業已十分普及。
大約在東漢中期,隨著鑄鏡業的發展,全國形成了幾個鑄鏡中心。這些中心都在離銅礦區較近、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會稽郡的治所山陰(今浙江紹興),江夏郡(今四川廣漢北),蜀郡(今四川成都)等。這些地區的鑄造工藝精巧,許多精美的銅鏡就是在這裡鑄造的,如神獸鏡、畫像鏡。
兩漢時期銅鏡的合金比例是比較穩定的,銅的含量為66%~70%,錫23%~24%,鉛4%~6%。由於漢鏡含錫量高,有利於鏡表面的拋光。銅鏡中加人一定量的鉛,是因為鉛溶液環流狀態良好,有利於熱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於鏡面乾整,減少氣泡,提高鑄造文字和花紋的清晰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漢代銅鏡中,有一種奇特的銅鏡——透光鏡。此鏡發明於西漢時期,外形和普通鏡一樣,但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的影像,古人稱之為“幻鏡”。隋唐之際的王度《古鏡記》、宋代周密《雲煙過眼錄》、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清代鄭復光《鏡鏡詅痴》等都有記載和研究。近代研究表明,銅鏡透光是銅鏡冷卻和加工研磨鏡面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所致。
兩漢時期的銅鏡圖案式樣豐富,製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但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特色。西漢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會處於經濟恢復時期,鑄鏡工藝發展不大,仍沿用戰國銅鏡的風格,鏡面小,鏡壁單薄,弦紋小鈕,紋飾多見變形蟠螭紋和蟠虺紋。與戰國銅鏡不同的是漢鏡鈕座往往有銘文一周。到“文景之治”以後,特別是武帝以後,經濟有了大幅度發展,這時銅鏡鑄造才出現了高潮,產品質量提高,數量也增加了。其鏡面漸大,鏡壁略厚,鈕為半圓形,墩厚平滑。花紋裝飾受當時帛畫、壁畫、石刻等的直接影響,戰國銅鏡那種抽象的紋飾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穎的草葉紋、星雲紋等。往往以繪畫、雙勾陽線的表現技法出現於鏡背,並且圍繞鏡鈕組成同心圓的多層連續圖案,並用四分法把紋樣分成四等份,構成既對稱又連續的圓形裝飾圖案。從題材上看,已趨於寫實,內容與當時社會上流傳的羽化升仙、祥瑞辟邪說法相吻合。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條帶式的銘文,都是祝福式的吉祥韻語。
王莽建立新朝後,銅鏡風貌與西漢一脈相承,但仍有發展。紋飾內容愈益豐富,表現手法比以前細膩工整,構圖格局採用乳釘間隔成等份和以同心圓形式環繞多層次紋帶,頗富立體層次和節奏感。銳邊裝飾也複雜化了。此時流行一種華美的規矩紋鏡,規矩紋間,往往穿插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鳥獸圖案。構圖巧妙,以圓與方的對比,形成鏇轉賓士、活潑生動的優美的圖案結構。銅鏡銘文,這時出現了十二地支和較長的七言韻語。
東漢時期,銅鏡工藝表現出一種不斷革新和提高的勢頭。顯然受當時畫像石、磚的影響,裝飾圖案上的人物和動物已普遍流行。在技法上,多採用減地平即和高浮雕來表現物像,其效果依稀剪影一般。神獸紋和畫像紋的出現,更屆前所未有。這些畫像不事細節與修飾,以粗線條和大輪廓以及高度的形體誇張,表現出古拙奔放的藝術風格。這時銅鏡銘文的演變規律,接近書寫文字,字型多為小篆間雜漢隸。
二、兩漢銅鏡的形制特點
兩漢時期銅鏡的形制較戰國銅鏡要厚重,但絕沒有鈍重笨拙的感覺。鏡表面或漆黑明亮(即所謂的黑漆古),或呈銀灰色。形狀,一般均為圓形;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古墓5號陪葬坑出土了一面長方形夔龍紋多鈕大銅鏡。這是西漢武帝前後的遺物,極為罕見。
鏡鈕,除西漢初期少數銅鏡仍沿用戰國時期的弦紋鈕外,多數為半圓鈕。這種鈕制後來成為銅鏡鈕的基本形式。東漢時期,銅鏡的圓鈕變得又大又高,十分突出。另外,還有一些特例:星雲紋鏡的鏡鈕,均為博山形鈕。四川出土的草葉紋鏡上常鑄一種伏螭鈕。
鈕座,此時趨於多樣化。除圓、方座外,還用連珠紋、連弧紋、四瓣柿蒂紋等紋飾作鈕座,鏡緣,除西漢初期仍有卷邊鏡緣外,均為寬厚的外緣,並逐漸呈斜坡狀。
三、兩漢銅鏡的紋飾特點
兩漢時期銅鏡的紋飾較之戰國銅鏡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風格。豐要特點是:圖案多採用四分法布局;地紋遠漸消失,主紋成為單一的圖案;紋飾結構趨於簡單,改變了戰國鏡紋飾那種嚴謹細密的風格。
鑑別特點
形狀:以圓形為主,到西漢後期出現了方形、菱花形及鐘形鏡。鏡紐從先秦的弓形、長方形、半環形變為以半球形為主。鏡體遠比先秦的厚重,重量按直徑計200毫米左右的可達2500克。
顏色:由於是與銀、錫等合煉,其胎質色澤往往"白如銀",外表則經長年氧化及撫摩形成一種深黑中透黃的膜面,所謂"色如深墨"、"色如黝"。而鏽蝕則瑩綠可愛,沒有那種輕浮的感覺。
紋飾:擺脫了先秦時期的地紋,出現最有代表性的銘文。西漢初期已有以四乳釘或多乳釘分隔布局的圖案;西漢後期則以"規矩紋"配銘文為主。其他如四靈、神獸、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圖案也大量出現。
1.漢代銅鏡較之戰國銅鏡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銅鏡的表面多呈銀灰色,紅色銹。
2.鏡鈕,除西漢初期少數銅鏡仍沿用戰國時期的弦紋鈕外,多數為半圓鈕,十分規整。東漢時期鏡鈕又加高加大,顯得特別突出。鈕都有座,鈕座主要形式有:方形、圓形、柿蒂形、連弧形、連珠紋,另外,還有一些特例:星雲紋鏡的鏡鈕,均為博山形鈕。四川出土的草葉紋鏡上常鑄一種伏螭鈕。
3.鈕座,此時趨於多樣化。除圓、方座外,還用連珠紋、連弧紋、四瓣柿蒂紋等紋飾作鈕座,鏡緣,除西漢初期仍有卷邊鏡緣外,均為寬厚的外緣,並逐漸呈斜坡狀。
4.鏡緣多為寬厚緣,邊厚向內微坡。戰國銅鏡的卷邊,除早期外,已不復存在。
5.兩漢時期銅鏡的紋飾較之戰國銅鏡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風格。豐要特點是:圖案多採用四分法布局;地紋遠漸消失,主紋成為單一的圖案;紋飾結構趨於簡單,改變了戰國鏡紋飾那種嚴謹細密的風格。
博局紋有別其他時代紋飾,乳釘紋經常用作裝飾,有尖乳、圓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釘。另外,銅鏡邊緣上的鋸齒紋、雙線波紋、雙線三角紋、流雲紋也是區別戰國和唐以後銅鏡的重要標誌。
6.漢鏡銘文減字、減句、省筆略畫現象普遍,這種現象在唐以後的銅鏡銘文中是很少見的。
草葉紋鏡:草葉紋鏡,古鏡之一種。漢代流行主要鏡類之一。鏡背紋飾以草葉形紋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Ntl5lu


九尾狐圖案 - Google 搜尋

2023-06-15_141453

九尾狐圖案 - Google 搜尋


ad02e4a4062c4faba6f9d73c10bb925915d0aee4a498433ba0de012c698668211b30a668ba32410aaf1911b3476bbf35f1fdca1f4d7940518759f63daa3a95e7f9416a949ada4c3e81471e603778ef59ab59e0dfa3f44cb0802973251ca3ad2777a810b648ba4b8db374fe269fc6851e4dead0fc8913451fa5c8df56d937388ada78c9ca9d834c6bb8890bb453a6259af23adfc0a637408b88b91814fdc1a39adef6daea0c624df894cebba11ed29c70acd63dd9e40b4bb786fa64699858c8ed6b9e08162911414280b19cf7ce99631bd11b9157bbe4430b9e35b2ee3a00c334

富貴如言,長毋相忘:從漢代銅鏡銘文吉祥語看漢代吉語文化
富貴如言,長毋相忘:從漢代銅鏡銘文吉祥語看漢代吉語文化 | 新聞、政治、財經、科技、產經、娛樂、明星、體育及生活資訊 https://bit.ly/3X6OuFc
 生活中,鏡子隨處可見,有的鏡框花紋華麗複雜,有的則刻上富貴祥瑞的字。我國古代的銅鏡比之現代也不遑多讓,不僅紋飾複雜,還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藝術表現。
 漢代銅鏡是我國古代銅鏡文化的第一個高峰,紋飾精美、鑄造精良、種類繁多。其中,銘文銅鏡從文字方面,向我們展示了漢代人將藝術融入生活的審美趣味。而吉祥語銘文銅鏡的出現,則更好的反映出漢代人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積極向上。
  一、觀漢鏡之繁複,曉其種類之繁多
 銅鏡作為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審美價值的工藝美術品,在漢代不僅作為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 還用來作為喪葬文化中的陪葬品,兼具宗教意義。
 漢朝時期天下一統,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鞏固,政治上趨於穩定。漢初提出了休養生息的製度,史稱文景之治。在這種社會穩定的情形下,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以長安和五都為主的商業中心。
  人們開始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銅鏡作為生活必需品迅速發展。在製作工藝方面,由於政治經濟的需要,冶銅得到了很高的提升和發展。西漢時期設置了銅官這一職位,東漢時期設立了銅官鎮,這都為冶銅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支撐。
 這一時期,漢代銅鏡紋飾地紋的消失,整體突出主紋特徵。其中,銅鏡銘文的出現是漢代銅鏡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創造。
  銅鏡銘文內容大體上可分為吉語、祝詞,紀年記事,閒情雅賦等,富有文學意趣,可視為漢代樂府的一種。現列舉幾種有代表性的銘文銅鏡作說明。
 一是日光銘鏡。此種銘鏡富於變化,以“見日之光”作為首句的佔多數。其中有極少的“見日之光,天下大明”銘文鏡具有透光的物理效果,可以稱之為“透光鏡”,是現存的不可多得的藝術寶藏。
  二是清白銘鏡。因銅鏡銘文中有“清白而事君”句,遂稱之為清白銘鏡,多喻為臣事君之道,具有儒家思想內涵。如收藏於旅順博物館的清白銘鏡所寫:
 “潔清白而事君,志污合明,作玄錫而流澤,恐疏而日忘,美人外承可兌而毋絕漢日忘。”
 三是吉祥語祝詞鏡。將蘊涵吉祥之意或對生活、未來之事美好祝愿的銘文鏡,均稱為吉祥語祝詞鏡。漢代鏡銘的吉祥語內容豐富,表現了漢代人祈求長壽安康的幸福生活追求。
 由此可見,漢代銘文銅鏡不僅展現了漢代書法的優美,且銘文種類繁多,是漢代銅鏡藝術留下的瑰寶。
  二、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龍右虎闢不祥
 以漢代吉祥語祝詞銘鏡為代表,通過分析其內涵豐富的種類,可以窺探出漢代人的情感寄託。
 吉祥語通過語言和文字表達了人類對幸福吉祥的美好期盼和祝愿,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具有思想性、民俗性和時代性特徵。
 根據漢代的常見吉祥語,可分類進行說明。一是長壽類。 “五福”壽為先,長壽和長生一直是人類的永恆追求,早在遠古時期就有許多長生不老的神話,兩漢時期道家方術和神仙思想流行,上自封建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延年益壽、長生不老。
  《詩·小雅·天保》載:
 “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用南山的長壽,運用比喻或對比的修辭手法來寄寓長生不老之願,寓意生命與天地、金石同長。此類長生不老銘鏡,可見於袁氏鏡銘所載: “袁氏作鏡真大巧,青龍在左白虎居右,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千秋萬年壽。”
 二是富貴類。 《論語·里仁》雲: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西漢文景之治以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富足。人們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後,就有了對富與貴的更高追求,希望財運亨通,地位顯貴。
  《易·繫辭上》載: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貴,表示地位高。而貴常與富、福連用,表達多福多壽之義。此種銘鏡亦見於大樂貴富鏡銘所刻:
 “大樂貴富,得所好,千秋萬歲,延年益壽。”
 三是安樂類。追求喜樂平安一直是人們的樸素心願,即使不能大富大貴,也希望能歡樂無憂、平平安安,這在戰亂紛爭的漢代社會並非容易實現的願望。
  《漢書·嚴安傳》: “心既和平,其性恬安。”安,有安定、平安之義。 “無事”,就是沒有災事,與“未央”、“無憂患”、“無患息”寓意相同。此類銘鏡可見於杜氏鏡銘所刻錄:
 “杜氏作鏡清且明,名工所造成文章,服此鏡福壽昌,十男五女樂未央,居無事,如侯王。”
 表達了漢代人對歡樂、無災禍的渴求。
 四是家國類。不論哪個時代,個人的命運總是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因此,漢代人在關注自身生命和幸福的同時,也關注著整體的國家安定。這在漢鏡吉語中常有表現。
  如劉氏鏡銘所刻:
 “劉氏作鏡四夷伏(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复。”
 “人民息”、“天下复(安)”,就是與民休養生息,天下太平安定。此類吉語具有強烈的家國色彩,表達了漢代人渴望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由此可見,漢代銅鏡銘文中的吉祥語含義豐富,種類繁多。但不難看出,漢代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此基礎上,漢代吉祥語銘鏡就具有了其所處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價值。
  三、訴吉祥之語,表文化之追求
 吉祥語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折射出漢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漢代鏡銘吉祥語既有著先秦文化的遺風,又有所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表現出漢代人特定的社會追求與吉祥文化。
 首先,漢代鏡銘吉語表現了人類追求福善的普世價值觀。漢代吉祥語,一方面繼承了先秦的吉祥文化,如“吉”、“壽萬年”、“富貴”等吉祥語早見於西周金文和秦係出土文獻。
  另一方面又在先秦吉語中逐漸豐富發展起來的,並融入了漢代人的日常生活。它常見於漢代絲織品、印章、瓦當和銅鏡等,與漢代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用品之上,如“長樂”、“得喜”、“長宜子孫”、“千秋”等亦見於漢代印章。
 這些日常實物材料上的吉語銘文與鏡銘吉語一樣,均表現了人類對長壽、富貴、喜樂、子孫蕃昌等普世幸福的永恆追求。與之相比,漢代鏡銘吉祥語的內涵更為多樣,時代性更強,表現了共性與個性,民俗性與時代性的完美結合。
  其次,漢代喜樂吉語反映了漢代人酒食宴樂的生活追求。西漢高祖時期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黃老思想,後經過文景之治,經濟迅速發展,到武帝時期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社會穩定,財富富庶。漢武帝晚年好大喜功,醉心於驕奢逸樂,整個社會瀰漫著安逸享樂,及時行樂的生活習尚。
 這些,都可以透過這些鏡銘喜樂吉語,隱約可以看到漢代社會在長久安定、經濟發展,及富裕階層出現後普遍追求享樂安逸的社會心態。
  最後,漢代鏡銘吉語還表現出兩漢社會獨特的鏡文化。在漢人的潛意識裡,銅鏡的存在像徵著驅邪聚靈。它的功能不僅僅局限於整理儀容,同時還具有某種辟邪護身的神性。如考古發現的漢墓中,墓主的陪葬品中常有銅鏡,據此可推斷,銅鏡的作用可保佑逝者安息。
 可見,漢代鏡銘吉語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漢代社會積極向上的社會面貌,是漢代社會一種時尚的文化載體。
  結語
 漢代銅鏡背後的銘文,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等緊密相連。通過銅鏡背面有限的文字,便可以管窺到漢代人們的社會追求。這也是我們收藏和研究漢代銘文鏡的一個主要目的。
   參考資料:
《漢書》
《詩·小雅·天保》
《易·繫辭上》
《論語·里仁》
 相關文章
日本人不允許進入旅順是真的嗎?
前天,一道街那邊過來一個戴著口罩捂得很嚴實得老人,看見我在刻樹根,隔著一段距離問了一個問題,說是他最近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說,旅順是中國最有血性的城市,因為當年的大屠殺,至今唯一的一個不准日本人踏入半步的城市,如果市民發現日本人之後直接扭送到公安局,這是真的嗎?
 清孫溫《紅樓夢》 (高清收藏版八)
本設色43.3 × 76.5 cm。孫溫繪全本《紅樓夢》現存畫面總計200多幅,以繪畫的形式表現了千古奇書《紅樓夢》的主要情節。
 蔣維崧收藏級精品
尺寸:100 x 40 cm。 1915年生於江蘇常州,193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先後任教於中央大學、廣西大學、山東大學,曾任山東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長,山東省文史館館員、西泠印社顧問、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漢語大詞典》副主編、山東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等職。
 劉志鈞說瓷|從西周陶器“盔形器”了解“鹽”來源的傳說
西周時期盔形器口徑18.5厘米,厚2厘米—2.5厘米,高25.5厘米,山東東營廣饒南河崖遺址。盔形器泥質褐陶,折沿,外尖圓唇,侈口,鼓腹,圜底。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死因最悲慘的三位皇帝是誰嗎?
中國歷史共經歷了24個朝代,408位帝王。皇帝這個職業好是好,可以統治全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駕崩的時候能正常點都不一定,據不完全就有200多皇帝是死於“非正常死因”,其中有被刺客或是兄弟殺死的,還有一些讓人哭笑不得死亡死因。
 中國古代朝代年紀表,你真的了解了嗎?
提到咱們古代的朝代時間發展線,那不得不提到這首流傳已廣的朝代歌了,相信大家很多人都在初中或是高中的時候背過。
 山西這個小縣,旅遊低調卻號稱華人老家,藏中國唯一保存的明代監獄
我喜歡山西的旅行帶給我的那種小眾之美,也喜歡山西旅行帶給我的厚重感,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山西旅行的話,那麼“默默無聞但卻極具價值”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
 “戟拘其頸, 劍承其心”:淺析春秋時期劍文化的形成、繼承與發展
在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保持和平統一狀態已久的周王室隨著西周末年國力衰退開始產生了分裂,到了東周之際各諸侯國勢力崛起,象徵著權力與禮儀的劍文化在春秋與戰國兩階段的爭霸與兼併模式中繼承發展,直至今日仍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文化熱點。
 中國為何叫中國?如果連祖國名字的由來都不知道,著實有些尷尬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為之自豪的祖國母親。但是,每當我們脫口而出自己是中國人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想過中國這個名字具體是從何而來的呢?
 若你是這4姓氏之一,可能不是龍的傳人,而是“4凶神”後人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但是如果要問中國有多少個姓氏,很多人都會答錯,因為潛意識裡,最熟悉的就是百家姓,事實真的如此麼?
富貴如言,長毋相忘:從漢代銅鏡銘文吉祥語看漢代吉語文化 | 新聞、政治、財經、科技、產經、娛樂、明星、體育及生活資訊 https://bit.ly/3X6OuFc


20230615+_212304

20230615_21220+70 - 2023-06-15T213331.046

面鑄有詩銘的花卉鏡格外引人遐思,它描述了一位年輕女子攬鏡自賞,對鏡梳妝的情景:
「清暉堪素,碧水澄鮮。如河似月,妝樓旦懸。分花臉上,竊笑台前。唯當獨立,對影爭妍。」
古人聽歌看劇的時候,也會買周邊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X7EF9U

20230615_21230+4

唐代後期銅鏡色彩斑斕


一个亿一面的古代铜镜 - 全民收藏网

640 (22)640 (21)640 (8)640 (20)640 (19)640 (18)640 (17)640 (16)640 (7)640 (6)640 (5)640 (15)640 (4)640 (3)640 (2)640 (1)640 (14)640 (13)640640 (12)640 (11)640 (10)640 (9)640 (8)0 - 2023-06-15T213331.046

一个亿一面的古代铜镜 - 全民收藏网


魚文化/雙魚紋圓形柄鏡在唐代已經出現,流行於宋、金及明代時期/魚具有生殖繁盛,多子多孫的祝福;以鯉魚跳龍門表達祈求仕途通暢「長命富貴,金玉滿堂」/“大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連年有餘」「吉慶有餘」的寓意-與金代雙魚肥碩生動的造型明顯不同。同時,裝飾風格簡約,僅在雙魚間配以簡單的文字或水草紋作為點綴,與金代通常滿飾水波紋,表現雙魚在其中遊蕩翻騰的畫面不同。雙魚紋鏡,鈕兩側各飾一鯉魚,圓眼,魚身有粗鱗,胸鰭、尾鰭張開,逆時針遊動/:"鑑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無魚不成宴,無酒不成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西方的銅鏡比中國還要早-中國最早距今4000年 規矩鏡TLV 形-古代銅鏡是日常生活用品,用於照面飾容、正人衣冠/四千年前這枚銅鏡發現于青海貴南齊家文化墓葬中/明朝人在棺材內放上一枚銅鏡,有的是在內棺前後幫上部也放上一枚銅鏡。“照妖鏡”的説法。古人把銅鏡放進去有兩個作用,放到墓道挂在墓門上就是辟邪,目的是不讓妖魔鬼怪進到墓室裏來。放在墓室裏則是“破暗取明”之意/銅鏡在古代是辟邪的東西,所以當時盜墓的人,是不會主動拿走它的/日本天皇傳位有三件神器:勾玉、八尺鏡和草薙劍。銅鏡當作一種神聖的器物、權力的象徵。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雙魚罐/唐代陶瓷雙魚壺-鯉魚造型。先人們看到魚產子眾多,故以魚為豐殖的象徵,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盆上的魚紋就被當作主題紋飾寓求豐產、多子多福、人丁旺盛 ;因此魚直接對應了人們對富裕、吉慶、求福的心理。/代上朝,官員進出宮門,必須帶著信物查驗,到永徽二年(651 年),開始佩戴魚符。天授元年(690 年)武則天將魚符改為佩戴龜符,神龍元年(705 年)中宗即位,又復龜符為魚符。能佩魚符的人,都是在京為官者,或是應詔入京的外地官員,魚符也就成了地位高貴的象徵/而唐代最高統治者為李姓,「李」與「鯉」諧音,鯉更吉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