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酒器「雙魚榼」
2017/02/27 來源:大眾考古
說到雙魚榼,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但是對白居易的《家園三絕》應該不會陌生,詩中就有一句「何如家醞雙魚榼,雪夜花時長在前」。《說文解字》將「榼」解釋為「酒器也」,可知雙魚榼是一種酒器,外形似連體雙魚狀,並且榼兩側均有一至兩個環形系,便於繫繩攜帶。
作為盛酒器的榼出現時間較早,《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有「使行人執榼承飲,造於子重。」至唐代,榼非常流行,文獻中常有「瓶榼」「壺榼」等的記載。此外,白居易的《葺池上舊亭》以及《招東鄰》等作品中也有與榼有關的詩文記載。而以榼為組成部分的詞語也較為常見,比如餉榼、百榼、殘榼等。
以往認為雙魚形榼始於唐代,但通過近年的考古發掘可知此造型出現不晚於漢代。2009 年,陝西藍田華胥鎮支家溝西漢大墓出土過一件雙魚罐,分體為兩件,清晰地刻劃出魚鱗和魚尾紋飾。根據器形推斷其並不作為盛酒器之用,但其造型卻是雙魚形榼的濫觴。至唐代陶瓷雙魚壺則較為多見,一般是鯉魚造型,小口,口中無齒。
異彩紛呈
雙魚榼在諸多考古出土(水)的唐代陶瓷中常見,如長沙窯、唐三彩、邢窯以及廣東水車窯等。
1978 年,長沙望城區書堂鄉出土一件長沙窯醬釉雙魚榼,這是一件輕便的酒具,造型獨特,由兩條鯉魚相對合抱,兩張嘴合成為榼口。腹部隆起,魚尾自然下垂,收成平底。眼、鱗、腮、鰭,雕刻細膩逼真。這件雙魚榼線條勻稱、玲瓏別致,加上醬釉深沉、魚體豐滿,整器顯得凝重。榼的兩側有直穿式的紐,可以繫繩,攜帶方便。這種異形瓷榼,不能直接拉坯而成,製作工序復雜,難度較大。除了醬釉之外,長沙窯還有綠釉、藍釉以及彩繪雙魚榼問世。目前,唐三彩雙魚榼共出土有 3 件,分別出自陝西西安、山東青州和江蘇揚州,其中青州和揚州兩地出土的雙魚榼形體較為相似。
1992 年,西安長安區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出土了一件三彩雙魚榼,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的肖形酒器。該榼為扁圓腹,榼體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成,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拱形紐,可以穿繩系提 ;器口較小,被兩魚嘴共同承起 ;魚尾朝下為器足。整個器體除魚尾外皆施三彩釉。此榼造型設計突破了常規,巧妙利用兩條對擁的魚構成榼體輪廓,從側面看,是一條軀體圓渾肥碩的鯉魚正欲躍出水面,使我們聯想到鯉魚跳龍門時的一搏 ;從正面看,又猶如兩魚相對嬉戲,爭搶食物,生活氣息濃厚,且器形與魚體的結合自然流暢,不露半點人工雕琢之痕。
1953 年,山東青州出土了一件唐三彩雙魚榼。榼小口,雙魚相合成器身,口上有蓋,下承高圈足。魚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魚中間各有上下兩隻小鰭,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通體施黃、綠、褐彩,造型新奇,燒制精美,為山東一帶出土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1975 年,江蘇揚州唐城遺址內出土了一件唐三彩雙魚榼,榼體似圓柱形,魚口、目、鱗、脊一應俱全。雙脊間有穿系小孔,便於繫繩,既實用又美觀,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設計上的高度造詣。魚眼球凸出呈黑色,形象逼真,並以黃、綠、褐三色相間浸潤,呈現出斑斕的釉色。
作為白瓷的代表性窯場——邢窯也生產有雙魚形榼,如 1964 年河北井陘縣出土了一件白釉雙魚榼,通體施白釉,口緣及足部露胎,釉色白中閃青。造型呈雙魚躍起狀,魚頭為瓶的口、頸、 肩部,身為瓶身,尾為瓶之圈足。瓶口外侈,腹部扁圓,圈足外撇。瓶身飾滿魚鱗紋,兩側堆塑雙排魚鰭紋,上下均有環形系,圈足置孔,便於穿系提攜。除了此件外,1998 年印尼勿里洞島出水的「黑石號」沉船上也有一件邢窯白釉雙魚瓷榼,造型與長沙窯醬釉雙魚榼較為類似,只是體型稍窄,應為出口之用。
位於廣東梅縣的水車窯也生產有雙魚形榼,如青釉雙魚形榼,作卷口、短頸,長身似魚形,足部微外撇猶如魚尾。肩部帶一短流,榼身兩側有對稱的凹槽,凹槽上下各塑用於穿帶的雙系。兩側各貼塑兩隻圓形魚眼。外壁施青釉,釉色青綠,有較強的玻璃質感。此榼也被視為唐代潮州窯產品。
結合陝西及內蒙古兩地的考古發現可知,唐代陶瓷製雙魚形榼是在漢代魚形陶扁壺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與完善,逐漸的將分體式融合於一體,並借鑑吸收其它質地的雙魚形器物特點,進而產生的一種盛酒器。
魚的吉祥文化
為什麼唐代的酒榼要做成魚形呢
?這就要從古人對包括魚紋在內的吉祥紋飾崇尚習俗說起。古人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便有趨吉避凶的習慣,常將美好的期望藉助圖案的形式表達出來。古代的吉祥圖案中,魚是常見的一種。先人們看到魚產子眾多,故以魚為豐殖的象徵,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盆上的魚紋就被當作主題紋飾寓求豐產、多子多福、人丁旺盛 ;因此魚直接對應了人們對富裕、吉慶、求福的心理。
在唐代,魚又有了新的含義。唐代上朝,官員進出宮門,必須帶著信物查驗,到永徽二年(651 年),開始佩戴魚符。天授元年(690 年)武則天將魚符改為佩戴龜符,神龍元年(705 年)中宗即位,又復龜符為魚符。能佩魚符的人,都是在京為官者,或是應詔入京的外地官員,魚符也就成了地位高貴的象徵
有意思的是,雙魚榼都是兩條鯉魚拼合而成,而唐代最高統治者為李姓「李」與「鯉」諧音,鯉更成為富貴的象徵。所以在唐代,魚特別是鯉魚寓意著人們對富貴的期盼,成為各種器物常見的裝飾紋樣。
除此之外,唐詩的推動也是唐代陶瓷器裝飾魚題材的動力之一。有唐一代,涉及到「魚」的詩非常多。根據對《全唐詩》的檢索可以發現,帶有「魚」字的詩足有 2185 首。這些詩的不斷問世,一方面是對唐代食魚、崇魚等吉祥文化的匯總和反映,另一方面也為陶瓷、金銀器等日常所用的工藝品增加了裝飾題材的靈感。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gKdK6G.html


說到雙魚榼,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但是對白居易的《家園三絕》應該不會陌生,詩中就有一句“何如家醞雙魚榼,雪夜花時長在前”。《說文解字》將“榼”解釋為“酒器也”,可知雙魚榼是一種酒器,外形似連體雙魚狀,並且榼兩側均有一至兩個環形系,便於繫繩攜帶。
  作為盛酒器的榼出現時間較早,《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有“使行人執榼承飲,造於子重”。至唐代,榼非常流行,文獻中常有“瓶榼”“壺榼”等的記載。鄭綮《開天傳信記》雲:“唐代道士葉法善,居玄真觀。有朝客十餘人來訪,解帶淹留,滿座思酒……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墜於階下,化為瓶榼,美酒盈瓶。”
  李肇《唐國史補·卷上》:“李相泌以虛誕自任。嘗對客曰:'令家人速灑掃,今夜洪崖先生來宿。'有人遺美酒一榼,會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來,與君同傾。'傾之未畢,閽者云:'某侍郎取榼子。'泌命倒還之,略無怍色。”此外,白居易的《葺池上舊亭》以及《招東鄰》等作品中也有與榼有關的詩文記載。而以榼為組成部分的詞語也較為常見,比如餉榼、百榼、殘榼等。以往認為雙魚形榼始於唐代,但通過近年的考古發掘可知此造型出現不晚於漢代。2009年,陝西藍田華胥鎮支家溝西漢大墓出土過一件雙魚罐,分體為兩件,清晰地刻劃出魚鱗和魚尾紋飾。根據器形推斷其並不作為盛酒器之用,但其造型卻是雙魚形榼的濫觴。至唐代陶瓷雙魚壺則較為多見,一般是鯉魚造型,小口,口中無齒。
  一
  雙魚榼在諸多考古出土(水)的唐代陶瓷中常見,如長沙窯、唐三彩、邢窯以及廣東水車窯等。
  1978年,長沙望城區書堂鄉出土一件長沙窯醬釉雙魚榼,這是一件輕便的酒具,造型獨特,由兩條鯉魚相對合抱,兩張嘴合成為榼口。腹部隆起,魚尾自然下垂,收成平底。眼、鱗、腮、鰭,雕刻細膩逼真。這件雙魚榼線條勻稱、玲瓏別緻,加上醬釉深沉、魚體豐滿,整器顯得凝重。榼的兩側有直穿式的紐,可以繫繩,攜帶方便。這種異形瓷榼,不能直接拉坯而成,製作工序複雜,難度較大。除了醬釉之外,長沙窯還有綠釉、藍釉以及彩繪雙魚榼問世。
  目前,唐三彩雙魚榼共出土有3件,分別出自陝西西安、山東青州和江蘇揚州,其中青州和揚州兩地出土雙魚榼形體較為相似。
  1992年,西安長安區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出土了一件三彩雙魚榼,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的肖形酒器。該榼為扁圓腹,榼體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成,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拱形紐,可以穿繩繫提;器口較小,被兩魚嘴共同承起;魚尾朝下為器足。整個器體除魚尾外皆施三彩釉。此榼造型設計突破了常規,巧妙利用兩條對擁的魚構成榼體輪廓,從側面看,是一條軀體圓渾肥碩的鯉魚正欲躍出水面,使我們聯想到鯉魚跳龍門時的一搏;從正面看,又猶如兩魚相對嬉戲,爭搶食物,生活氣息濃厚,且器形與魚體的結合自然流暢,不露半點人工雕琢之痕。
  1953年,山東青州出土了一件唐三彩雙魚榼。榼小口,雙魚相合成器身,口上有蓋,下承高圈足。魚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魚中間各有上下兩隻小鰭,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通體施黃、綠、褐彩,造型新奇,燒製精美,為山東一帶出土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1975年,江蘇揚州唐城遺址內出土了一件唐三彩雙魚榼,榼體似圓柱形,魚口、目、鱗、脊一應俱全。雙脊間有穿系小孔,便於繫繩,既實用又美觀,反映了晚唐製瓷工匠在設計上的高度造詣。魚眼球凸出呈黑色,形象逼真,並以黃、綠、褐三色相間浸潤,呈現出斑斕的釉色。
  作為白瓷的代表性窯場——邢窯也生產有雙魚形榼,如1964年河北井陘縣出土了一件白釉雙魚榼,通體施白釉,口緣及足部露胎,釉色白中閃青。造型呈雙魚躍起狀,魚頭為瓶的口、頸、 肩部,身為瓶身,尾為瓶之圈足。瓶口外侈,腹部扁圓,圈足外撇。瓶身飾滿魚鱗紋,兩側堆塑雙排魚鰭紋,上下均有環形系,圈足置孔,便於穿系提攜。除了此件外,1998年印尼勿里洞島出水的“黑石號”沉船上也有一件邢窯白釉雙魚瓷榼,造型與長沙窯醬釉雙魚榼較為類似,只是體型稍窄,應為出口之用。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雙魚尊清乾隆青花釉里紅雙魚尊
唐三彩雙魚瓶唐三彩雙魚瓶
  位於廣東梅縣的水車窯也生產有雙魚形榼,如青釉雙魚形榼,作卷口、短頸,長身似魚形,足部微外撇猶如魚尾。肩部帶一短流,榼身兩側有對稱的凹槽,凹槽上下各塑用於穿帶的雙系。兩側各貼塑兩隻圓形魚眼。外壁施青釉,釉色青綠,有較強的玻璃質感。此榼也被視為唐代潮州窯產品。蔡奕芝在《潮州唐宋古窯研究》中認為梅縣水車窯與潮州北關窯是相同時代不同地點的兩個窯場,兩窯場生產的瓷器胎質、釉色、造型具有同一時代特徵,“梅縣、潮安唐代同屬潮州管轄,水車窯產品也通過潮州這一當時繁榮的對外港口輸入到泰國、日本等國家。所以,廣義上說,水車窯也是唐代潮州窯中的一個窯場”。
晚唐五代白釉雙魚形穿帶瓶晚唐五代白釉雙魚形穿帶瓶
西安出土唐三彩雙魚榼西安出土唐三彩雙魚榼
  唐代雙魚榼除了在陶瓷界被廣泛運用外,其他質地,如金、銀及銅中也有類似的造型。對於其造型來源於何處,有學者對此作了推測,認為:“在唐三彩和唐宋瓷器中出現的雙魚壺造型應該是來自對金銀質地雙魚壺的模仿。1976年內蒙古喀喇沁旗哈達溝門出土的雙魚形銀壺應該是這種造型的金屬器原型”。結合陝西及內蒙古兩地的考古發現可知,唐代陶瓷製雙魚形榼是在漢代魚形陶扁壺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與完善,逐漸地將分體式融合於一體,並藉鑑吸收其他質地的雙魚形器物特點,進而產生的一種盛酒器。
  二
  為什麼唐代的酒榼要做成魚形呢?這就要從古人對包括魚紋在內的吉祥紋飾崇尚習俗說起。古人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便有趨吉避凶的習慣,常將美好的期望藉助圖案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些吉祥圖案既可以用來裝飾日常器物,又可不斷地給人們心理暗示。古代的吉祥圖案中,魚是常見的一種。先人們看到魚產子眾多,故以魚為豐殖的象徵,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盆上的魚紋就被當作主題紋飾寓求豐產、多子多福、人丁旺盛;且“魚”也是“餘”的諧音,“鯉魚”和“利餘”同音,故人們用“魚”來寓意“吉慶有餘”、“豐慶有餘”等,也就有了大鯉魚的“得利圖” 、“連年有餘”圖等。因此魚直接對應了人們對富裕、吉慶、求福的心理。“魚”又和“玉”同音,所謂“金玉滿堂”,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樂趣和意境的嚮往與憧憬。魚離不開水的自然現象又是魚水之歡的情感表達,寄託了男女情深、夫妻恩愛、伉儷美滿的情意。
  在唐代,魚又有了新的含義。唐代上朝,官員進出宮門,必需帶著信物查驗,到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開始佩戴魚符。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將魚符改為佩戴龜符,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即位,又復龜符為魚符。能佩魚符的人,都是在京都為官者,或是應詔入京的外地官員,魚符也就成了地位高貴的象徵。有意思的是,雙魚榼都是兩條鯉魚拼合而成,而唐代最高統治者為李姓,“李”與“鯉”諧音,鯉更成為富貴的象徵。所以在唐代,魚特別是鯉魚寓意著人們對富貴的期盼,成為各種器物常見的裝飾紋樣。另外,唐朝皇室信奉道教,由於道教認為鯉魚與龍和成仙有關,因此道士一般都忌食鯉魚,將鯉魚奉為聖物。
揚州唐城遺址出土唐三彩雙魚榼揚州唐城遺址出土唐三彩雙魚榼
  除此之外,唐詩的推動也是唐代陶瓷器裝飾魚題材的動力之一。有唐一代,涉及到“魚”的詩非常多。根據對《全唐詩》的檢索可以發現,帶有“魚”字的詩足有2185首。這些詩的不斷問世,一方面是對唐代食魚、崇魚等吉祥文化的匯總和反映,另一方面也為陶瓷、金銀器等日常所用的工藝品增加了裝飾題材的靈感。作為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的陶瓷生產者,長沙窯及其他窯場絕對不會遺漏“魚”這一皇室、民間皆為喜歡的題材,結合自身的胎、釉等特點,進而生產了雙魚榼這種較為常見的器形。
  寓意吉祥的雙魚形瓷榼帶給人們太多美好的想像。瓷榼造型獨特、形象逼真,體現了窯工們精湛的製瓷技法;實用性功能突出,作為酒具非常輕便,利於隨身攜帶。更為重要的是,窯工們將人們對富貴的期盼以及對取悅當朝的用意都融於瓷榼之中,不得不說這就是他們的不凡之處。


汝窯天青釉色雙魚瓶,高20厘米、底徑6.5厘米


唐黃堡窯青釉雙魚瓶
這是一件唐青釉雙魚瓶。瓶製作成雙魚合體型,魚口即為瓶口,小口園唇,高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泛黃;器表光素無紋,肩部飾對稱魚眼,腹部雙側有魚鰭及魚劃,兩側有四隻貫耳便於穿繩提攜。
魚與人類的關聯由來已久,魚恐怕是人類最早能夠獲得的非植物性食物之一。世界古人類的生髮和繁衍,無一不是泮水而生,中華文明的兩大源頭,同樣離不開黃河、長江兩大水系,這與古人類捕魚而食具有直接的關係。世界各地發現的遠古岩畫,狩獵、放牧、捕魚等畫面是出現得最多的。西藏任姆棟一號岩畫,中心部分就是一條大魚三條小魚。而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之中,魚紋和水波紋是最常見的紋飾,足見魚在早期人類生活之中的重要性。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的魚紋同時也是圖騰崇拜的象徵。“彩陶紋飾是一定的人們共同體的標誌,它在大多數場合下是作為氏族圖騰或其他崇拜的標誌而存在的。”,“如果彩陶花紋確是族的圖騰標誌,或者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與廟底溝類型分別屬於以魚和鳥為圖騰的不同部落氏族,馬家窯文化屬於分別以鳥和蛙為圖騰的兩個氏族部落。”還有學者認為魚乃陰陽的象徵,“魚躍於淵,通乎陰陽”,太極圖的核心就是兩條向抱的陰陽魚。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最下方就是兩條相交纏的魚形圖像,並以此支撐著現實世界。
歷代出土陶瓷器中,以魚紋做輔助紋飾的常見,但以魚形為主體的並不多見。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三彩雙魚瓶,山東省博物館也藏有一件唐三彩雙魚瓶,這兩件均為陶器,貫耳裝在在魚鰭之上。而此件藏品貫耳裝在魚腹之下,使魚的形象更加完整,構思可謂巧矣,同時,其雙魚合體的形制也與陰陽魚的概念相吻合。


唐宋時期魚形壺造型探究(組圖)
2013年02月18日10:50   《收藏》雜誌   我有話說
1.唐代廣州梅縣水車窯青釉雙魚形壺1.唐代廣州梅縣水車窯青釉雙魚形壺 2.唐三彩雙魚壺山東青州出土2.唐三彩雙魚壺山東青州出土 3.五代陝西耀州窯青釉刻雙魚穿帶瓶3.五代陝西耀州窯青釉刻雙魚穿帶瓶
  西安 杜文
  在唐宋時期魚形壺造型比較流行,一般都認為是模仿鯉魚造型,在唐三彩、白瓷、金銀器中皆有表現。以往皆認為唐宋時期的這類產品皆取材於鯉魚造型,而通過與唐宋文物上流行的摩羯圖像比較可以看出,有些魚形壺造型來自摩羯魚的可能性較大。下面以潮州窯產品為主體展開探討。
  唐代產品見於梅縣水車窯燒製的雙魚形穿帶壺(圖1),壺高27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9厘米,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造型作卷口、短頸,長身似魚形,足部微外撇猶如魚尾。肩部帶一短流,壺身兩側有對稱的凹槽,凹槽上下各塑造穿帶用的雙系。兩側各貼塑兩隻圓形魚眼。外壁施青釉,釉色青綠,有較強的玻璃質感。此壺也被視為唐代潮州窯產品。蔡奕芝在《潮州唐宋古窯研究》中認為梅縣水車窯與潮州北關窯是相同時代不同地點的兩個窯場,兩窯場生產的瓷器胎質、釉色、造型具有同一時代特徵,“梅縣、潮安唐代同屬潮州管轄,水車窯產品也通過潮州這一當時繁榮的對外港口輸入到泰國、日本等國家。所以,廣義上說,水車窯也是唐代潮州窯中的一個窯場”。
  雙魚壺又名雙魚瓶,在山東青州和江蘇揚州皆有唐三彩雙魚瓶出土(圖2)。唐代黃堡窯燒製的產品有低溫棕黃色釉、低溫綠釉和黑釉瓷。在五代時期耀州窯也燒製青瓷刻花雙魚壺(圖3)。河北井陘縣出土的唐代邢窯白瓷雙魚形穿帶壺(圖4)與長沙窯燒製的醬褐色釉雙魚壺(圖5),造型與唐三彩產品大致相同,反映出這一造型在唐代的流行。這種作雙魚造型的陶瓷酒壺被唐人稱為“雙魚榼(kē)”,如白居易詩中有“何如家醞雙魚榼,雪夜花時長在前”(《家園三絕》)之句。在唐三彩和唐宋瓷器中出現的雙魚壺造型應該是來自對金銀質地雙魚壺的模仿。1976年內蒙古喀喇沁旗哈達溝門出土的雙魚形銀壺應該是這種造型的金屬器原型。
4.唐代河北邢窯雙魚壺河北井陘縣出土4.唐代河北邢窯雙魚壺河北井陘縣出土
5.唐長沙窯醬釉雙魚壺5.唐長沙窯醬釉雙魚壺
6.漢代灰陶魚形扁壺6.漢代灰陶魚形扁壺
  這種雙魚形穿帶壺造型以往皆認為始於唐代,但通過近年考古發掘,獲知此造型來自漢代。2009年陝西藍田縣華胥鎮支家溝出土的一件魚形陶扁壺(圖6),分體為兩件,清晰地刻劃出魚鱗和魚尾紋飾。這種陶扁壺與漢代流行的銅扁壺大致相同,至唐代陶瓷雙魚壺多見。一般是鯉魚造型,壺口作小口,一個突出特徵是魚的造型塑造溫和,口中無齒。除了這種造型祥和的鯉魚形壺,在唐代已經開始出現取材自摩羯造型的雙魚壺。
  摩羯魚為梵文makara的音譯,原是印度神話中一種長鼻利齒、魚身魚尾的動物,漢譯作摩羯或摩伽羅,被認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後秦弗若多羅譯《十律頌》三十三卷:“魔竭魚……此等在海中未足為奇,有百由旬者,二百、三百乃至七百由延身。”唐金俱叱譯《七曜禳災訣》中作摩羯。因為希臘天文學中摩羯座的形象為半羊半魚狀,故譯名中宜用羊旁之羯,可參見岑蕊《摩羯紋考略》(《文物》1983年10期)。佛教《阿含經》稱其“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玄應音義一曰:“摩伽羅魚,亦言摩竭魚,正言摩迦羅魚,此云鯨魚,謂魚之王也。”慧苑音義下曰:“摩竭魚,此云大體也,謂此方巨鰲魚也。”
  摩羯紋作為印度或西亞傳入我國的外域元素圖案,最早見於西安出土的北周安伽墓石圍屏上雕刻的摩羯圖案(圖7)。1964年陝西三原縣出土的隋代開皇二年(582年)石棺上線刻有巨口利齒的摩羯魚造型。唐代金銀器上的這種紋飾,以西安市太乙路出土的金摩羯紋長杯(圖8)和1987年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鹹通九年(868年)文思院款摩羯紋荷葉形三足銀鹽台(圖9)為例,其都表現為大口露齒的形象。內蒙古喀喇沁旗出土的銀鎏金雙摩羯紋盤(圖10),年代被定為遼代,有濃厚的唐代風格,表現的摩羯也是口露利齒、頭有單角分叉的兇猛形象。這種唐宋時期的摩羯紋飾石棺和金屬器、陶瓷器屢有發現。
7.北周安伽墓石刻上所見摩羯頭部裝飾7.北周安伽墓石刻上所見摩羯頭部裝飾
8.唐摩羯紋金長杯。 西安市太乙路出土8.唐摩羯紋金長杯。西安市太乙路出土
9. 唐代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咸通九年年款摩羯紋鎏金銀鹽台9. 唐代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咸通九年年款摩羯紋鎏金銀鹽台
10. 內蒙古喀喇沁旗出土遼代銀鎏金雙摩羯紋盤10. 內蒙古喀喇沁旗出土遼代銀鎏金雙摩羯紋盤
11. 西安長安區南里王村唐墓出土唐三彩雙魚壺11. 西安長安區南里王村唐墓出土唐三彩雙魚壺
  摩羯造型的壺具在唐代陶瓷中已被引入,如1992年陝西長安縣南里王村唐墓出土高15厘米的三彩雙魚形壺,作雙魚並連狀,雙魚口吐浪花,其上捧起壺口,上唇外翻形成雙系,魚尾下垂作成壺底(圖11)。該墓出土雙魚壺的突出特徵是上唇翻捲為壺系,口中有對稱的利齒,與洛陽出土的唐代綠釉摩羯飛鳥紋盤表現的摩羯形像一致。此外如印尼打撈的黑石號沉船中出水的唐長沙窯摩羯紋碗(圖12),魚嘴利齒密布,背部與胸部的魚鰭都表現出帶硬刺的質感。把它們與宋代潮州窯出土的幾種魚形壺比較,潮州的這種大口中佈滿利齒的造型確實應是從摩羯魚吸收而來。1979年,內蒙古赤峰市郊區城子公社洞後村窖藏坑出土一件帶提梁雙摩羯形鎏金銀壺,把摩羯頭部的角用作兩側的壺系,反映出唐宋時期摩羯形壺與雙鯉魚形壺是同時流行的。
12. 黑石號打撈出水的唐長沙窯摩羯紋碗12. 黑石號打撈出水的唐長沙窯摩羯紋碗
13. 北宋素胎鯉魚形壺。 廣東潮州筆架山窯址出土廣東省博物館藏13. 北宋素胎鯉魚形壺。廣東潮州筆架山窯址出土廣東省博物館藏
  潮州筆架山窯址考古發掘中共獲取魚形壺標本369件,但均殘缺不能複原,觀察《南國瓷珍——潮州窯瓷器精萃》一書收錄的幾種潮州窯宋代魚形壺,其中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潮州窯筆架山窯址出土素胎魚形壺(圖13)無流柄,壺口亦缺損,系五號窯址出土殘片與窯旁廢品堆積層出土大量半成品殘片搭配復原而成,已經不能反映原貌,窯址考古反映出有些魚形壺殘件另有特色,說明應不止一種壺式。香港中文大學收藏的菲律賓出土青白釉魚形壺(圖14)缺損柄與流部。潮州頤陶軒陶瓷文化藝術研究所收藏的兩件青白釉魚形壺(圖15、16)也有修復痕跡。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白釉魚形壺(圖17)較好地保留了原始風貌,底亦有釉,高12.6厘米,口徑2.8厘米,底徑6厘米,經詢問廣東省博物館,該壺似乎並無流柄構造,僅靠近頭部的兩側魚鰭微有殘破。潮州頤陶軒陶瓷文化藝術研究所另有生燒的魚形壺帶柄殘片(圖18)。以上情況說明魚形壺在潮州窯存在帶流柄和不帶流柄兩種形制。唐宋摩羯紋飾在頭部有突出的角,可惜潮州窯出土的魚形壺多數頭部都有缺損。潮州窯出土魚形壺中,有些壺的魚頭部殘存小突起,雖不能反映摩羯角部的全部構造,但僅是獨起的角,又有大口利齒,也說明應是摩羯造型。
14. 北宋青白釉魚形壺菲律賓出土,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14. 北宋青白釉魚形壺菲律賓出土,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15. 北宋潮州窯魚形執壺頤陶軒陶瓷文化藝術研究所收藏15. 北宋潮州窯魚形執壺頤陶軒陶瓷文化藝術研究所收藏
16. 北宋潮州窯魚形壺。 圖片採自《宋代筆架山潮州窯》第39頁16. 北宋潮州窯魚形壺。圖片採自《宋代筆架山潮州窯》第39頁
17. 北宋青白釉魚形壺。 廣東省博物館藏17. 北宋青白釉魚形壺。廣東省博物館藏
  宋代潮州窯對摩羯魚紋飾還應用於青白釉刻花器物。潮州筆架山窯址考古發掘出一件北宋青白釉摩羯魚紋刻花殘片(圖19),現收藏於潮州市博物館。此件青白釉刻花殘片在《潮州筆架山宋代窯址發掘報告》被稱為“另有一些盆或大盤的殘片,影青釉,器內劃雲龍紋和花草紋”,其紋飾表現的動物帶有魚尾,是明顯的摩羯魚造型,大口,口中佈滿利齒。
18. 北宋潮州窯素燒魚形壺殘件18. 北宋潮州窯素燒魚形壺殘件
19. 北宋青白釉刻花摩羯紋殘片19. 北宋青白釉刻花摩羯紋殘片
  唐、五代、宋摩羯魚造型瓷器在東南亞有一定數量的出水或出土。新加坡林亦秋通過比較黑石號、井裡汶號等沉船打撈瓷器,提出位於東南亞的室利佛逝(中國文獻曾稱“三佛齊國”),即今印尼蘇門答臘的巨港,是唐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中轉站,也是佛教傳播的中心。2004年2月,一支比利時海底勘測團隊在印尼爪哇井裡汶島海域發現一條五代沉船,沉船裡除了幾百件定窯白瓷,還有超過10萬件越窯青瓷器,其中有9萬多件碗碟,200多件執壺及不少形狀多樣的器皿。其中一件越窯凸雕蓮瓣大碗的底足上刻“戊辰徐記造”字樣,該戊辰年應為968年。據林亦秋先生介紹,井裡汶沉船打撈有一隻青瓷摩羯魚雕塑,長14厘米,高約34厘米,魚尾後翹,魚頭仰天,張開大嘴,形像生動。在佛教中以摩羯魚來比喻菩薩,以愛念縛住眾生,不到圓寂成佛,終不放舍。
  摩羯魚也是水神,傳說它常在海裡游逡,拯救將沉之船。在印尼國家博物館也看到同樣的一隻五代越窯摩羯燈,而遠至荷蘭利瓦登市的畢臨色夫博物館,也展示有同樣的摩羯燈。印尼曾經被荷蘭統治了300年,直到20世紀中期才獨立,所以荷蘭博物館的許多器物都源自印尼。在蘇門答臘巨港的穆希河裡,也就是室利佛逝舊都所在地,出水了幾件摩羯魚的油燈,證明了當時作為佛教象徵的摩羯魚在此地頗受民間大多數崇佛人士所愛戴和供奉。在中爪哇,世界奇蹟之一佛教聖地婆羅浮屠七層樓,每層梯階上都雕有摩羯的石像,取其神聖之意。
  從東南亞的瓷器打撈與出土情況可以看出,唐五代時期摩羯魚紋飾的瓷器符合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一帶的審美情趣,帶有一定的佛教信仰因素。而潮州窯宋代帶有利齒的魚形壺取材自摩羯魚的可能性較大,這類造型的魚形壺在菲律賓曾有出土,說明它們恰是為滿足東南亞民眾一定的審美取向及對南傳佛教的信仰而燒製的外銷瓷器。



魚文化/雙魚紋圓形柄鏡在唐代已經出現,流行於宋、金及明代時期/魚具有生殖繁盛,多子多孫的祝福;以鯉魚跳龍門表達祈求仕途通暢「長命富貴,金玉滿堂」/“大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連年有餘」「吉慶有餘」的寓意-與金代雙魚肥碩生動的造型明顯不同。同時,裝飾風格簡約,僅在雙魚間配以簡單的文字或水草紋作為點綴,與金代通常滿飾水波紋,表現雙魚在其中遊蕩翻騰的畫面不同。雙魚紋鏡,鈕兩側各飾一鯉魚,圓眼,魚身有粗鱗,胸鰭、尾鰭張開,逆時針遊動/:"鑑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無魚不成宴,無酒不成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西方的銅鏡比中國還要早-中國最早距今4000年 規矩鏡TLV 形-古代銅鏡是日常生活用品,用於照面飾容、正人衣冠/四千年前這枚銅鏡發現于青海貴南齊家文化墓葬中/明朝人在棺材內放上一枚銅鏡,有的是在內棺前後幫上部也放上一枚銅鏡。“照妖鏡”的説法。古人把銅鏡放進去有兩個作用,放到墓道挂在墓門上就是辟邪,目的是不讓妖魔鬼怪進到墓室裏來。放在墓室裏則是“破暗取明”之意/銅鏡在古代是辟邪的東西,所以當時盜墓的人,是不會主動拿走它的/日本天皇傳位有三件神器:勾玉、八尺鏡和草薙劍。銅鏡當作一種神聖的器物、權力的象徵。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雙魚罐/唐代陶瓷雙魚壺-鯉魚造型。先人們看到魚產子眾多,故以魚為豐殖的象徵,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盆上的魚紋就被當作主題紋飾寓求豐產、多子多福、人丁旺盛 ;因此魚直接對應了人們對富裕、吉慶、求福的心理。/代上朝,官員進出宮門,必須帶著信物查驗,到永徽二年(651 年),開始佩戴魚符。天授元年(690 年)武則天將魚符改為佩戴龜符,神龍元年(705 年)中宗即位,又復龜符為魚符。能佩魚符的人,都是在京為官者,或是應詔入京的外地官員,魚符也就成了地位高貴的象徵/而唐代最高統治者為李姓,「李」與「鯉」諧音,鯉更吉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