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照妖鏡』+山海鎮/銅鏡的神奇妙用,首先在於它能“觀照妖魁原形”。如葛洪《抱樸子》言,世上萬物久煉成精者,都有本事假借人形與其他的物型來迷惑人,“惟獨不能在鏡中真形”,妖魔鬼怪一 看見銅鏡,也就暴露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出行蹤必須趕快溜走,否則將會被圍剿。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3vxmd5f
漢晉之間劾鬼術的嬗變和鬼神畫的源流-與符命同時興起的有圖讖、緯書、祥瑞志和災異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yp7v2e9
規矩鏡是漢代流行的銅鏡品種,規矩紋指的是鏡鈕外一個方格,方格內有銘文帶(或沒有),方格四邊中點各出一T形紋飾,與其相對為L形紋飾,方格四角外相對V形紋飾,TLV紋飾間一般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和羽人、瑞獸、乳釘紋等。規矩鏡於西漢晚期和新莽時期最為盛行,關於它的來源、寓意和定名問題,不少學者都曾進行過探討。
規矩鏡
在我國的編著中,規矩鏡的命名最早出現於1942年樑上椿編撰的《岩窟藏鏡》一書,梁氏稱:「外人稱為TLV式,國人則以字命名,梅原氏謂為方格規矩雲。」由此可知,首先為「規矩紋」定名的,是日本學者梅原末治先生(梅原末治君又何嘗不是「外人」)。自從樑上椿將「規矩鏡」的名稱引入之後,我國學者便普遍接受和採用,原因可能是此三種紋飾皆類似於木工用具的「規矩」,且「規矩」二字較之「TLV」的洋字碼更易得到中國人的認同。
日本學者中山平次郎早於1918年在《古代支那鏡鑒沿革》一文中就提出,規矩紋是西漢中、後期草葉紋鏡、葉紋鏡的草葉紋變化的產物。日本的後藤守一也贊成並引用此說。此外還有人提出規矩紋是由純地紋獸紋鏡之獸紋演變而成。樑上椿不同意中山等人的觀點,認為這是由山字紋鏡的「山」字、細地紋鏡之細紋及蟠螭紋等變化而來。他還具體闡明它們的發展序列是規矩蟠螭——規矩草葉——規矩四神。上述等人的「演變說」遭到一些學者的反對。日本的鈴木博司等人指出方格與TLV組合的圖形不是先前某種銅鏡紋飾變化的結果,而是獨立存在的,因此也被鏡子採用。從戰國到漢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與龍紋、葉紋、草葉紋、四神等不同紋樣組合在一起。
1937年,歐洲一些學者提出TLV的形式只適合於方格的基調而不適合於圓形的鏡子。梅原末治根據王盱墓出土的占星盤上有與此相同的紋飾,提出了來源於占星盤之說。
另一些學者根據端方舊藏以及另外一些被認為是漢代的日晷上有與規矩鏡相似的TLV紋飾,認為TLV紋具有天文學的意義。因而有人就將方格規矩紋鏡取名為「日晷鏡」,並根據日晷推測L與V是表示時間的圖像,L表示夏至、秋分、冬至、春分,V表示四季的開始,T則含有空間的意思。
規矩鏡
但是,較多的學者則認為規矩紋與六博圖紋有關甚至來源於六博。中山平次郎早已注意到了兩者的關係。還有的人也注意到了TLV紋不適合於圓鏡而適合於六博方形盤,推測其可能是由此而演變來的。楊柳升亦認為漢畫像石上有TLV圖紋的方形物是六博盤,並提出銅鏡是轉借它的圖案的看法。熊傅新根據馬王堆等地出土的陸博的格道圖案與銅鏡上的規矩紋相同,提出規矩紋銅鏡亦可稱為「博局紋銅鏡」。這些看法也遭到一些學者反對或表示難於接受。
關於規矩紋象徵宇宙圖式的看法,在國外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中比較流行。伽馬認為鈕周圖的方框表示地,T象徵四方之間,四隅的V象徵四海,L是沼澤地的柵欄門,用彎曲的符號是為了表示防止惡魔直接進入(一說T象徵大地四邊入口兩側有闕樓的門,T的豎線表示通道)。中心的鈕代表居於宇宙中心的中國,鈕座的八個乳表示支撐天的柱子。這種圖式的目的是基於漢代的思想意識形態,表示自己置身於宇宙中間,故銘文有「子孫備具居中央」,以示與宇宙一起運行,有企求長生不死、高官厚祿之意。他的觀點雖然有的學者表示同意,但對於他的TLV的解釋卻不能接受。
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博局,實際上是古代六博的棋格。山東費縣曾出土過土石六博盤,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全套的博具,其博局上有TLV規矩紋。這種遊戲的歷史很久。《楚辭·招魂》有“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就是對它的詠頌。據《古博經》記載:“博法,二人相對坐向局,局分為十二道,兩頭當中名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魚二枚置於水中,其擲採以瓊為之,二人互擲採行棋,行到處即豎之,名為驍棋,即入水食魚,亦名牽魚,每牽一魚獲二籌,翻一魚獲二籌。”這是古時宴樂時的一種文娛活動。以後,在日晷、壓勝錢、銅鏡等器物上,均採用這種紋樣作為裝飾。博局鏡,又名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主要流行於中期,包括西漢末至王莽時期。王莽篡取皇位後,鑄鏡以炫耀其政績,曾製作了一批華美精巧的作品。所以有人評論認為:“漢鏡的精巧作品,似乎要算新莽時代為最盛。”該鏡因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在這類銅鏡上,一般都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做圖案裝飾,所以也稱規矩四神鏡。這時期在鏡緣上有著複雜的裝飾,有鋸齒紋、卷雲紋或卷草紋等。方座紐,八乳丁。由於方與圓的對比,形成了一個優美的圖案結構。
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在這類銅鏡上,一般都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案作裝飾,所以稱為規矩四神鏡。這時期在鏡緣上有著複雜的裝飾,常見的有鋸齒紋、捲雲紋或卷草紋等。方座紐,八乳丁。由於方與圓的對比,形成了一個優美的圖案結構。
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其程式相當標準,一般均劃分鏡背而為若干裝飾區,從紐座起,以圓紐為中心作為一個單獨裝飾單位,紐座的外形有圓形、方形、覆萼形幾種。緊接著紐座的幅面為內區,是主要花紋的部位。花紋中的TL 形,常常是在銅鏡內區的四面,對稱地排列於主花中,起著穿插作用。再向外為外區,多裝飾上由卷草紋或鳥獸紋以及幾何紋組成的帶狀圖案。最後的外緣區,有全素的,有作簡單聯弧紋的,也有加飾繩紋、鋸齒紋花邊的。內外區之間多加飾上銘文帶。其分成五個區域,布局嚴謹端正,但機械呆板少變化,給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覺。規矩鏡在東漢前期還在流行,但發生了一定變化。這時期的銅鏡多在內區主花位置鑄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所謂四神,有的還在紐座邊加上十二生肖銘文,或 左龍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 的字句,所以也稱規矩四神鏡。 TLV 實系古代六博的棋局,山東費縣曾出土石六博盤,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紋。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也是漢鏡中最為優秀的一種。 https://is.gd/nAmrZA
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
古代銅鏡。鏡紐較大,多作半球形,紐座外有方欄,實為古代六博局紋,今正。銅鏡總體外形為圓形。始見於西漢。武帝、王莽時期最為流行。
因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在這類銅鏡上,一般都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案作裝飾,所以稱為規矩四神鏡。這時期在鏡緣上有著複雜的裝飾,常見的有鋸齒紋、卷雲紋或卷草紋等。方座紐,八乳丁。由於方與圓的對比,形成了一個優美的圖案結構
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其程式相當標準,一般均劃分鏡背而為若干裝飾區,從紐座起,以圓紐為中心作為一個單獨裝飾單位,紐座的外形有圓形、方形、覆萼形幾種。緊接著紐座的幅面為內區,是主要花紋的部位。花紋中的TL形,常常是在銅鏡內區的四面,對稱地排列於主花中,起著穿插作用。再向外為外區,多裝飾上由卷草紋或鳥獸紋以及幾何紋組成的帶狀圖案。最後的外緣區,有全素的,有作簡單聯弧紋的,也有加飾繩紋、鋸齒紋花邊的。內外區之間多加飾上銘文帶。其分成五個區域,佈局嚴謹端正,但機械呆板少變化,給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覺。規矩鏡在東漢前期還在流行,但發生了一定變化。這時期的銅鏡多在內區主花位置鑄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所謂四神,有的還在紐座邊加上十二生肖銘文,或左龍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的字句,所以也稱規矩四神鏡。TLV實係古代六博的棋局,山東費縣曾出土石六博盤,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紋。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也是漢鏡中最為優秀的一種。 [1]
命名
規矩之名,起源甚早。《史記·龜策列傳》有“規矩為輔,副以權衡”的記載;《淮南子》曰:“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根據紋飾形象,結合中國的文化傳統,以古代名物為銅鏡命名的方式,還是比較符合國人的傳統意識和文化心理的。規矩鏡的命名在我國最早出現在1942年銅鏡收藏家、學者樑上椿先生所著的《岩窟藏鏡》一書。後被國內學界接受並沿用至今。
然而,這一命名並非定論。如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周錚先生,根據新莽時期的四神規矩鏡拓本上有“刻具博局去不祥”的銘文,認為:“這說明鏡中的所謂'規矩',確乎是一具'博局'。……'博局'是新莽時期鑄在鏡背上的名稱,不是後人強加於的,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依此鏡銘,將'規矩鏡'改稱為'博局鏡'。”這一觀點很快被學術界和銅鏡收藏界所採納,以後就逐漸以博局鏡之名來替代規矩鏡了。
分類
規矩鏡的幾種形式和流行年代
曾被命名為規矩紋的T、L、V圖形符號,根據已知的資料,最早出現在河北平山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王墓中出土的石雕板中。而作為銅鏡的裝飾圖案,則始現於西漢中期的蟠螭紋鏡中。爾後,在新莽及其前後時期流行的四神、禽獸或草葉紋鏡中,卻成了最常見的裝飾圖案。
兩漢時期流行的規矩鏡中,已經出現了較多的國號銘文,例如:漢、大漢、漢家等。根據現有的資料,還發現了較為罕見的紀年銘文,如“永始二年五月”(公元前15年)、“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始建國天鳳二年”(公元15年)等。
我國的銅鏡研究者通常把規矩紋劃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T、L、V三種符號齊全的組合,稱之為規矩紋。其中較早時期的這類規矩鏡中,有極少數的L、V形符號之間是飾有銘文的。一種是T、L、V三種符號缺少其中之一或之二的,稱之為簡化規矩紋。一種是T和L、V三種符號之間以細圈或銘文帶間隔的,稱之為間隔規矩紋或圈帶規矩鏡。還有學者說,規矩紋是西漢中、後期葉紋鏡的草葉紋變化的產物,從戰國到漢代,龍紋、葉紋、草葉紋、四神等不同式樣的紋飾常結合在一起出現在銅鏡上。 [2]
象徵
規矩鏡中的四神與天象
四神與天象紋多出現在西漢中晚期,流行於新莽時期,由朝廷的尚方機構製作的形制規範的四神規矩鏡,不但蘊含著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且還承載著當時流行的天象觀等各種社會意識形態。
所謂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製作規範的四神規矩鏡中,四神的排列應該是有其固定方位的。《禮記·曲禮》雲:“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可見,四神的方位排列還關係到古代的禮儀制度。再結合地支銘文來觀察,就會發現,規矩鏡中排列規範的四神方位應該是:青龍在東方的寅位,玄武居北方的亥位,白虎待西方的申位,朱雀列南方的巳位。而這樣的方位排列,與古代天文學中四神方位的排列是相一致的。
古人通過對天象的觀察,選擇了黃道(太陽和月亮)、赤道附近的二十八顆星宿作為坐標,稱二十八宿,又稱作四象。並把它們按日、月運動的方向自西而東排列組合,以每七顆為一組,分為四組。古代的星象家們又藉助於豐富的想像,把東方七宿看作是一條龍,把北方七宿看作是龜蛇相纏的玄武,西方七宿為白虎,南方七星為朱雀。這就是古代天文學中的四象之說和規矩鏡中裝飾的四神圖案之由來。
《三輔黃圖·漢宮》曰:“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可見,四神不但為上天指派的執掌大地四方之神靈,而且其所列之方位還是封建帝王們建造宮殿建築必須效仿的典範。
綜合起來看,規矩鏡的外圓代表著天;中間的方框和由地支銘文相結合的鈕區表示大地;由T、L、V形符號組合而成的所謂規矩紋則是維繫天地的框架,為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圖式;而居於宇宙之中,具有固定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則是上天二十八宿的化身,又是執掌大地四方之神靈;四神規矩鏡中還有“左龍右虎闢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之類的銘文,顯示出它們能為百姓降福納吉,帶來祥瑞。這是一個多麼美麗動人而富有想像力的天上人間和諧相處的美妙世界,受到當時人們的普遍喜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
每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鏡子,古代銅鏡知識大全! _手機網易網
https://3g.163.com/dy/article/E0TNBS3B0533570V.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