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台灣現在沒有安樂死這個選項,所以說經由斷食來選擇善終,就是個人意願的一個執行,那其實會建議大家不妨跟你的醫師,做一個諮詢,或者是您的家人的醫師去做一個諮詢,病人適不適合選擇這樣子的一個善終方式,因為就像過往我們大概可能跟家屬的心是一樣的,不忍心他受苦,可是是不是這位家屬,就適合這樣子的一個善終法,其實要列入考慮的。」病人生命末期,有可能出現厭食現象,也不代表病人不想進食,而是病人的身體狀況,讓他沒有食慾,醫療團隊應適當調整病人,攝取營養目標,遇到是否插鼻胃管等重大醫療決策時,可詢問病人當下的意見或病人清醒時,曾清楚表達的意見等,站在病人角度做出最好的決定。斷食善終 https://bit.ly/3ZtlrwN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 畢恆達  https://bit.ly/3FdrjQE
Bih Story https://bit.ly/3OXrbt9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 畢恆達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母親本來可以自己行動,退化到拿步行器走路,再到坐輪椅,到最後連上下床、坐沙發、到廁所都必須仰賴看護抱來抱去。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
當身體的苦痛遠超過生活中的歡愉
死不可怕,死前病痛的折磨才恐怖,鍛鍊身體因而重要。父親練過氣功、香功、法輪功幾十年,可以自己運氣治病。前一晚還正常吃晚餐,隔天早上就在沒有病痛的睡夢中辭世。母親則是勤練瑜珈,從無師自通,練到出師。每天早上幾無間斷做完整套的瑜珈。清晨我經常在半夢半醒之間,聽到她在隔壁地板上運動的聲音。
由於宿舍在大安森林公園的旁邊,午後她就到公園走路。只是隨著身體惡化,到後來,公園散步變成在門外公共走廊來回走動,再變成在房間裡扶著牆走。本來可以自己行動,退化到拿步行器走路,再到坐輪椅,到最後連上下床、坐沙發、到廁所都必須仰賴看護抱來抱去。
以前她經常坐在家中工作室的木製地板上看電視,因為雙腿無力,我買了座椅的軟墊放在地上,讓她可以稍微彎曲膝蓋,然後一屁股坐下。軟墊從一層,變兩層,再加到厚厚3層。可是當軟墊太高的時候,她要移身到地板上就變得不容易了。
從工作室到廁所的行進路線上,則順著她的身體動作,一路追裝鎖在牆上的握把,總數大概有10個。即使如此,仍難免有出差錯之時。有時是屁股跌到地上,有時快要跌倒導致手腳撐地受傷,還有幾次是頭部著地的,哐噹一聲。問她痛不痛,她總是說沒關係,一個星期後自己就會好。
年輕人移動力強、適應力強,喜歡體驗新的空間。然高齡者日常生活非常有規律,身體動作與移動路徑,都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懼怕環境的改變。曾經勸了很多次,她才答應到大姊台中郊外有著清新空氣、寬敞空間的大院子住住看。但是晚上看電視沒有她每日看的頻道節目、坐在馬桶上旁邊沒有扶手可以幫忙站立,所以住個2、3天就回台北了。
她平常的生活模式是這樣的:起床—瑜珈—早餐—看電視—午餐—午睡—走路運動—晚餐—看股市行情—玩電腦撲克牌接龍(後來改成看書)—看電視談話節目、睡覺。
電視節目就固定看那幾個,早上是歌仔戲、《包青天》,晚上是談話性節目(如醫療保健)或益智節目(如《一字千金》)。本來家裡想要換寬頻網路,但是中華電信的MOD並沒有她習慣看的那一個頻道,於是作罷。
晚上用電腦看股市行情,玩傳統接龍。後來電腦運作速度越來越慢,要換新電腦給她,但是接龍的介面改了,她不習慣。為了接龍,於是一直使用舊電腦。她如果接龍有重複嘗試多次都打不開的,就會記下號碼給我。我通常一次就解決了。現在想起來,當時我也許應該假裝打不開。到後來,身體逐漸退化,也沒有辦法坐在椅子上操作電腦,這個樂趣也就從生活中消失。
她還喜歡玩數獨,我沒有訂報紙,但有時候會把朋友報紙上的數獨剪下來,給她玩。有時有,有時沒,我就到二手書店買整本的給她,她總是說這樣浪費錢。後來,她握筆不穩,連阿拉伯數字都寫得歪歪扭扭的,甚至會跑出格子,就不玩了。
就這樣一步一步生活中的樂趣(做裁縫、玩接龍、玩數獨)越來越少。到後來只能坐在沙發上,休閒就只剩下看書和看電視。以前幾十年間都沒有看書,她說書本一打開,就會打瞌睡。最後一兩年,她卻有了看書的樂趣。她喜歡讀女人的傳記還有刑案傳奇。從范麗卿的《天送埤之春》,到楊麗花、黃越綏、瓊瑤、薇薇夫人的生命傳記。
我的臥房有投影機可以看DVD,問她喜歡看什麼電影,她總是說要看恐怖片,而且要越恐怖越好。我問她,看完晚上不會做惡夢嗎?她說絕對不會。最後的時日,一路從《七夜怪談》、《厲陰宅》、《鬼娃恰吉》、《安娜貝爾》、《孤兒怨》、《紅衣小女孩》、《見鬼》,一直看到《陰屍路》。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
回顧她人生最後的時光,有3個重大的打擊。第一是無法做洋裁,也無法燒飯洗衣,讓她覺得自己對社會對他人沒有貢獻,成為無用之人。第二是無法再做瑜珈動作,進而無法玩電腦接龍玩數獨,讓她失去了平日可以殺時間的休閒活動。最後則是身體不斷退化,加上不喜歡麻煩人。
上廁所不好意思麻煩人,半夜醒來不好意思叫醒看護。躺著無法翻身,坐久了屁股痛,光是喝白開水就會嗆到咳半天,身體的苦痛遠超過生活中的歡愉。她覺得她已經盡了人生的義務,沒有虧欠任何人,是可以離開的時候了。
她離開的前幾個月,就已經預告她準備在次年的生日過後離開。當時總是覺得那是以後的事情,我有點鴕鳥心態。最後那幾個月,買書給她看、陪她看電影聊天,仍心存僥倖,她應該只是口頭說說吧。
等到開始斷食,心想真的就這樣嗎?幾度想說要不要勸說她再多考慮一下吧。但是我無法揣測她的身體有多痛,這是她長期的計畫,既然心意已決,我就只能尊重她自己的決定。而我,再也忍不住放聲痛哭!
我是無神論者,進教堂不禱告,在廟裡不燒香,也不曾祭拜祖先。我也不過節,每天都是平凡而獨特的一天。地球、太陽都還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沙,一個人又算什麼呢?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有尊嚴、負責任的每一天。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母親對於死亡的坦然,實是寶貴的一課。我也在此聲明,以後除了不要成為別人討厭的老人之外,哪天身體老化,只剩痛苦而無享受時,不進加護病房/不急救/不插管,過世之後,不要任何儀式、不燒一張紙錢,就讓一切歸於塵土。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 畢恆達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FdrjQE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 畢恆達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多元成家草案討論不斷,「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同性婚姻是讓婚姻適用更多人,是婚姻制度的擴大,並非反對者口中的「毀家棄婚」,是平權的立法,希望各界支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斷食善終》:當身體苦痛遠超過生活歡愉,子女如何送母遠行?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 生命智慧 | 新聞 | 元氣網 https://bit.ly/39fNcmt
2021-01-11 11:0150+(Fifty Plus) 文/陳莞欣
編按:近年來,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帶動了台灣社會關於善終議題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在去(2020)年2月底,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最後平靜離開人世。生命的最後,豁達說再見。
2020年冬天,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帶著厚重的行李,從台中自宅回到台北娘家。65歲的她,即將展開行醫30幾年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83歲的媽媽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近年來,受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影響,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少關於「生命自決權」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畢柳鶯回想,聽到媽媽宣布斷食,家人起初也感到非常不捨。老人家雖然活動能力退化,但意識還很清楚、精神頗佳,為什麼不願意活下去?故事得從畢媽媽的一生說起。
畢柳鶯認為,死亡也是醫學的一部份。當病人已無機會治癒時,就該思考如何提升其臨終的...
畢柳鶯認為,死亡也是醫學的一部份。當病人已無機會治癒時,就該思考如何提升其臨終的生活品質。 圖/取自50+(Fifty Plus)
人生75歲才自由 活著卻沒有尊嚴有何意義?
在兒女的記憶中,畢媽媽是個聰明、善良,人生卻非常坎坷的女性。畢柳鶯指出,外公重男輕女,媽媽雖會念書但不擅做家事,常被斥責笨手笨腳。加上外婆早逝,嫂嫂為她準備的便當多半是韭菜拌醬油,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家境貧窮的她。儘管考上了師範學院,家裡卻不願意支持她就學。17歲時,畢媽媽就嫁給長她近20歲的國小老師。
好不容易離開原生家庭,先生卻是個大男人。畢柳鶯形容,爸爸在世時,「我們家沒有人可以跟他有不一樣的意見。」孩子們長大後才知道,媽媽一直不快樂。因為爸爸和外公一樣,習慣性地罵她笨、更常對太太情緒勒索。例如,媽媽出門運動,沒有準時回家,爸爸就不停怪罪。「他說他愛媽媽,媽媽晚回家他會擔心。但我們都覺得那是種控制。」畢柳鶯說。
長期活在父親和丈夫的陰影下,讓畢媽媽有很長一段時間毫無自信。她不敢照鏡子、習慣低著頭走路。直到先生過世,75歲的她才首次獲得精神上完全的自由。但此時她已經罹患小腦萎縮症11年,逐漸不良於行。
在孩子們的回憶中,畢媽媽善良、聰明,但前半生過得相當辛苦。 圖/取自50+(Fi...
在孩子們的回憶中,畢媽媽善良、聰明,但前半生過得相當辛苦。 圖/取自50+(Fifty Plus)
畢柳鶯指出,小腦萎縮症的典型症狀是平衡感變差,起初走路不穩,後期影響手部動作,進而吞嚥困難、口齒不清。所幸發病時間愈晚,病情惡化愈慢。64歲確診小腦萎縮症後,畢媽媽非常積極地鍛練身體。她每天早晨在家做瑜珈1小時,下午到公園運動、晚上做氣功。不僅自行料理家事,還要照顧中風的先生。直到發病後期平衡感變差,才請外籍看護幫忙。
媽媽過去很會做瑜珈,48歲初學,幾年內就練到教師等級。不能做瑜珈,對她是一大打...
畢媽媽過去很會做瑜珈,48歲初學,幾年內就練到教師等級。不能做瑜珈,對她是一大打擊。 圖/取自50+(Fifty Plus)
原本,瑜珈和裁縫,是畢媽媽生活的兩大重心。她曾經靠著出色的裁縫手藝,拉拔家中3個孩子長大。即使手部協調功能退化,只要有人幫忙穿針引線,她還能自行縫紉。然而到了82歲時,畢媽媽先是無法做裁縫,接著不會走路,更後來連瑜珈也無法做了。不論體力或心情,都因此大受影響。
瀟灑地走勝過痛苦的活 愛的極致是放手
「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愈來愈少,身體的不適愈來愈嚴重。」畢柳鶯描述媽媽生前的最後半年:早上起床就打開電視看股市開盤、看三台重播的老八點檔,中午吃過飯,等股市收盤後睡午覺。起床後讀讀書、晚上看談話性節目,一天就這樣結束了。日子可以過,但沒有樂趣。
最困擾畢媽媽的是吃東西容易嗆咳,咳起來像要窒息一樣。此外,病況惡化後,她連自行翻身都有困難。老人家睡眠品質本就不好,若夜裡沒有人幫忙定時翻身,長期維持同一姿勢的身體會非常不舒服。偏偏畢媽媽又不愛麻煩別人,總是撐到凌晨5、6點,才敢叫醒看護。「她睡不著只能一直看時鐘,覺得度日如年。她形容自己像廢物。」畢柳鶯不捨地說。
2019年秋天,畢媽媽和家人們提起了斷食善終的念頭。眾人起初看她雖行動不便,但仍耳聰目明,也曾希望老人家回心轉意:「多出去走走心情會比較好」、「活下來看曾孫長大嘛!」但畢媽媽心意已決。她認為自己活到80多歲,此生責任已了。該做的都做了、該玩的也玩了,三個孩子都大了,心中已無牽掛。
小腦萎縮症病況惡化前,孩子們常帶畢媽媽出國旅行。 圖/取自50+(Fifty P...
小腦萎縮症病況惡化前,孩子們常帶畢媽媽出國旅行。 圖/取自50+(Fifty Plus)
畢柳鶯記得,母親很早就表明,自己不要為活而活。30幾年前,她看到養姊罹患白血病,做化療後大量掉髮,又常噁心嘔吐。第一次治療成功後,短時間內又再度發病。雖然生命延長了3年,過程卻非常折騰。畢媽媽告訴兒女,若是自己得病,絕對不要受這樣的折磨。
身為復健科醫師,畢柳鶯也知道,媽媽的病接下來只會持續惡化。她看過太多患者、身邊的長輩,接受良好的醫療照顧卻生不如死。像是她公公因為失智無法自主進食、排泄,被插上了鼻胃管和尿管,臥床長達12年。而婆婆日日隨侍在側,待公公離世時已經80幾歲了。「這麼長的臥床時間,犧牲的是照顧者的青春呀!」她感嘆。
了解媽媽的決心,三姊弟不再勸母親打消念頭。妹妹常回娘家陪媽媽聊天,弟弟則買了許多書給媽媽讀。畢柳鶯開始蒐集斷食相關資料,諮詢了安寧照護專家,準備陪媽媽完成人生最後一個願望。
斷食3週在家人陪伴下遠行 為生命畫上圓滿句點
性格獨立的畢媽媽,連告別世界的時間都是自己決定。她決定2月底過完83歲生日,就要正式展開斷食。先從一日三餐減到兩餐,過了1、2天後又減為日食一餐。接下來不吃食物,只喝蓮藕粉水和南瓜籽油。最後一週則是滴水不沾。
有人好奇,不吃不喝,長輩是否會感到痛苦?畢柳鶯解釋,老人身體衰弱、消化能力變差,食慾本就會降低。日本臨終醫學名著《大往生》的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曾提過,斷食、脫水以後,身體的營養耗盡,大腦會分泌嗎啡,使人進入昏迷狀態。最後呼吸變弱、血壓降低,安詳離世。
採取漸進式斷食的前10幾天,畢媽媽吃得少,精神反而好。不只3個兒女天天在家,孫輩也輪流回家和她聊天。到了晚上,兒子還會陪她看恐怖片,母子倆又叫又笑。「我不敢看恐怖片,在書房念佛經。聽到他們的尖叫聲都覺得很超現實!」畢柳鶯笑說。
斷食期間,畢媽媽的家人都回家陪她。孫子(右一)採訪阿嬤,紀錄她一生的故事。 圖/...
斷食期間,畢媽媽的家人都回家陪她。孫子(右一)採訪阿嬤,紀錄她一生的故事。 圖/取自50+(Fifty Plus)
在媽媽快要離世的一個晚上,家人們眼見她身體逐漸衰弱,決定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儀式由畢柳鶯的長子主持,以一張張照片帶大家回顧阿嬤的一生:辛苦的童年、養育3個子女長大的堅毅、苦盡甘來後到世界各國旅遊……。家人們除了感謝,也不停讚美畢媽媽:「你很善良、節儉又環保」、「你超會做瑜珈」、「你買股票賺錢很厲害,而且都捐出去助人」。
「我們覺得媽媽這樣走很有福報。家人有更多時間可以陪她、讓她說出遺憾,也療癒她一直以來的心結。」畢柳鶯提到,在告別式的最後,媽媽開心地說:「我很滿足。」家人的愛與關懷,她確實感受到了。
畢柳鶯也提醒,人到生命末期若要採取斷食,應先向醫院或居家醫療診所的安寧照護團隊諮詢,才能為各種情況預做準備。例如,因為吃喝得少,斷食者容易便秘、排尿困難、口腔、皮膚則可能變乾燥,下肢也會水腫。
斷食期間,畢柳鶯每日為媽媽活動關節、定期抬高下肢,用棉棒沾水濕潤嘴唇、清潔口腔。媽媽無法大小便時,則藉由按壓小腹、使用甘油球等方式協助她排尿和排便。若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請安寧照護團隊協助。
生前告別式結束後,畢媽媽因為滴水不沾,身體急速衰弱。居家安寧療護團隊到家中,為媽媽施打鎮靜劑,讓她陷入長時間的昏睡。在斷食3週後的一天早上,畢柳鶯摸摸媽媽的脈搏,發現她已經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了。家人們齊聚一堂,畢柳鶯親了一下她的額頭,說:「媽媽,你要開開心心地跟佛陀走,阿嬤跟阿姨在等你喔。」
平靜面對死亡 母親留給孩子的最後一份禮物
畢媽媽過世後,子女們遵從她生前的意願:不入冰櫃、不發訃聞、不辦儀式、不燒香和金紙。媽媽離開後第3天,就完成火化、樹葬。家人們雖難免感傷,但沒有人哭泣。他們知道,捨不得的情感愈強,媽媽的靈魂愈不容易離開。
畢柳鶯說,她最欣慰的是媽媽在最後的日子沒有罣礙。子女們也都能放手、尊重其意願。家族中的年輕一輩,更能藉此機會,學習如何平靜而認真的面對死亡。
失去至親,是每個人一生必經的課題。畢柳鶯看過不少身邊的朋友,總要一年半載才能稍稍緩解喪親後的悲痛。朋友的爸爸罹癌後治療3個月在醫院過世,她長達半年的時間笑不出來。也有同學的媽媽,在游泳時意外身故。「之後那2、3年,她連跟我講電話的音調都不同了。」畢柳鶯感歎地說。
喪禮過後,畢柳鶯夢到媽媽好幾次。每次在夢中,媽媽都很年輕、活動自如,快樂地和其他人聊天。有時,她會突然想起媽媽已經不在了。但又隨即意識到,如今媽媽不再受苦,而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她也相信總有一天,母女一定會再相見。
媽媽(右2)過世後,畢柳鶯夢到她和最愛的阿姨(左1)開心聊天。 圖/取自50+(...
媽媽(右2)過世後,畢柳鶯夢到她和最愛的阿姨(左1)開心聊天。 圖/取自50+(Fifty Plus)
「人的軀殼會毀壞,可是精神和靈魂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畢柳鶯說。陪伴母親走過生命最後一段,3姊弟說好了,未來要支持彼此沒有痛苦地離開
於是,我們採訪的這天,看見畢家的桌子上放著幾張已經簽好名的預立醫療決定書。這是遠行的畢媽媽,留給孩子們的最後一份禮物。
原文: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提供/畢柳鶯
編按:近年來,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帶動了台灣社會關於善終議題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在今(2020)年2月底,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最後平靜離開人世。生命的最後,豁達說再見。
2020年冬天,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帶著厚重的行李,從台中自宅回到台北娘家。65歲的她,即將展開行醫30幾年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83歲的媽媽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近年來,受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影響,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少關於「生命自決權」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畢柳鶯回想,聽到媽媽宣布斷食,家人起初也感到非常不捨。老人家雖然活動能力退化,但意識還很清楚、精神頗佳,為什麼不願意活下去?故事得從畢媽媽的一生說起。
內圖
↑畢柳鶯認為,死亡也是醫學的一部份。當病人已無機會治癒時,就該思考如何提升其臨終的生活品質。(影巷26號)
人生75歲才自由  活著卻沒有尊嚴有何意義?
在兒女的記憶中,畢媽媽是個聰明、善良,人生卻非常坎坷的女性。畢柳鶯指出,外公重男輕女,媽媽雖會念書但不擅做家事,常被斥責笨手笨腳。加上外婆早逝,嫂嫂為她準備的便當多半是韭菜拌醬油,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家境貧窮的她。儘管考上了師範學院,家裡卻不願意支持她就學。17歲時,畢媽媽就嫁給長她近20歲的國小老師。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 生命智慧 | 新聞 | 元氣網 https://bit.ly/39fNcm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