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定公印/官方戳記/六大類印章/齋館印齋館印,也漪屯齋號印。現知傳世最早的齋館印是唐代垂相李泌的「端居室」玉印。為自己的住所、書房、齋館起名,後來在文人墨客間極為盛行 @ 姜朝鳳宗族

身分驗證制度演進至今,其進程為:ㄧ、圭璧制度;二、符信;三、國璽;四、官方職務印章;五、符節;六、畫押;七、私人鈐印;八、簽名


印章/九有一心的意思就是上下同德萬眾一心的意思/康熙庚戌、印文:《九有—心》[康熙九年] —六七0年龍鈕 田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旅行紀念章-觀光文化-「以文堂」印章店-松田1922年11月8日,他登上了新高山-刻了一個「新高山」章,還準備了「印肉」(日文,印泥之意),留下來給後繼者, 作為征服玉山的印記。這應該是目前所知台灣最早的旅遊紀念章。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印章 (東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

印章 (東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秦印吉語 - 人人焦點

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

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

有金

秦印吉語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vW6RQ9
秦印吉語
作爲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吉語印的製作除少數專爲殉葬外,
大多都是古人當時佩戴之物,
就如玉器一樣
所謂君子無故而玉不去身
既是飾品,
又蘊涵著特殊的意義。
於是乎爲了守俗,
文人墨客們就紛紛把一些帶有
吉祥含義的詞語刻入這一方方小銅疙瘩,
隨身攜帶,書以明志。
說是印璽,倒不妨把它理解成爲
中國古代文人修身自省,對幸福、
對人生的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
秦印吉語
《韓非子·顯學》:
「今巫祝之祝人曰:
『使若千秋萬歲。
』千秋萬歲之聲恬耳,
而一日之壽無征於人,
此人所以簡巫祝也。」
秦印吉語
「孝口口思「
複合嵌接鈕式製作之精準,
實爲歷來罕見,
由此可見秦人加工技藝之高超,
於秦代科技製造史研究許有益。
秦印吉語
《禮記·中庸》十九章雲: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
秦印吉語
《論語?衛靈公》篇: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
雖蠻貊之邦,行矣」。
秦印吉語
《毛傳》:
「宜民宜人,宜安民,宜官人也。
秦印吉語秦印吉語
壹心慎事」,
強調 有憙 物 人人具相 的央」。
注 物博 是處事專 章有「大華個人修 一、謹慎。
秦印吉語秦印吉語
「交仁必可」
「交」訓俱,交仁就是人人俱相仁愛,
沒有紛爭。
秦印吉語
「日敬毋治」
的「治」讀作「怠」,
意即日夜敬奉,不可懈怠。
《儀禮·士昏禮》:
「戒之敬之,夙夜毋上士之右」之「右」即佑,
訓輔佐。
秦印吉語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vW6RQ9

秦印吉語 - 人人焦點


今年,說句不一樣的吉祥話 - 每日頭條

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

今年,說句不一樣的吉祥話 - 每日頭條


2020年6月,日本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河野太郎決定發起一場「辦公室革命」,試圖改革日本辦公室層層蓋章的「印鑑文化」,計劃廢除1萬5,000種需要蓋印章的行政程序,但出於部分日本議員及日本刻印業者的反對,成效並不理想,結果亦無法推行。看來,「印章文化」已經「鑲嵌」(embedded)到日本社會肌理,不易改變。 因為疫情,日本考慮廢除印章 台灣為什麼還緊抱不放?|天下雜誌


印章:印章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OUrbda
印章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由於印章獨具特色,所以在古玩鑑賞領域古玩市場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印章名稱很多,不下十幾種,主要有:璽、寶、圖章、圖書、圖記、鈐記、鈐印、記、戳記等等。古時候,印章通稱為璽。到秦統一中國後,只有天子之印稱為璽,其餘的都稱印。到了漢代,諸侯王稱璽,將軍稱章,其餘稱為印。後來到了清代,皇帝之印稱為璽,變叫寶,親王以上的印叫寶,郡王以下的官員的叫印,私人的叫圖章等等。印章的稱謂已無關緊要,也無限制,但仍以印章為最普通。現代印章用途有很多種,有兒童玩具的木質橡膠章,教學運用的學生章,還有飯店等地方運用的數字和教育兒童用的字母章等。製作印章墊的材料有光敏墊、儲墨墊等等。而印油則分為水性印油、油性印油等。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契約”、“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套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印章印章
玉璽
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不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畫細如毫髮,都出於鑄
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朱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基本知識
印章的內容很廣,特徵也因不同的印材而異,刻法也有種種術語,了解這些知識對於收藏和鑑賞都有很大用處。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些常識。
陰(白)文印、陽(朱)文印、陰陽間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圖像有凹凸兩種形體,四下的稱陰文(又稱雌字),反之稱陽文。但古代的稱法和現在正相反,因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記來稱陰陽文的,在封泥上呈現的陰文,在印章上卻是陽文;在封泥上是陽文的,在印章上卻是陰文。因此,為了避免誤會,就把陰文稱為白文,陽文稱為朱文。有的印章中雜有白文朱文,就稱“朱白間文印”。一般說來,古印中多為白大印,字型幽雅有古意,筆勢壯健,轉折處宜一氣呵成。白文印字型一般肥而不失之於臃腫,瘦而不失之於枯槁,得心應手,妙在自然,最忌矯揉造作。朱文印始於六朝,盛行於唐宋,字型清雅,筆鋒盡露,但筆跡不能粗、粗則顯俗氣。
鑄印、鑿印。金屬印章,不論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後用翻砂法或拔蠟法冶鑄而成,這就稱為“鑄印”。古代印章大多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非金屬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鑄,只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印章先鑄成形,然後鑿刻印文的,一般稱這種印為“鑿印”。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於封拜,不待范鑄而匆匆鑿成套用、因而被稱為“急就章”。
兩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職位稱號,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語、圖像等,凡兩面都刻有印文的則稱為兩面印。多面印即類推。兩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鈕,只在中間鑿一小孔以便穿帶,所以又稱“穿帶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攜帶的稱為“子母印”或“套印”。名印、字印、名字合印、總印。古人認為印章是作為信用的象徵,故把名印作為正印,字印作為閒印雜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樣,而“氏”字與其他的閒字雜字都不用,用之則表示不敬。字印亦稱表字印。漢晉時代的字印必連姓,後代或連或不連。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趙氏子昂”。姓名、字並刻為一印的稱為“名字合印”。也有將籍貫、姓、名、字、號、官職等並刻一印的稱為“總印”。
回文印、橫讀印、交錯文印。回文即用來處理兩個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誤讀,又可使名的二字連為一體。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迴環讀之,則為“姓某某印”,而不讀為“姓印某某”。如“王從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誤為姓王名從,看不出為姓王名從之。橫讀印、交錯文印極少見,一般只用來刻官銜和地名。如“司空之璽”,“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璽”二字刻在下,這就叫做橫讀印。交錯文印就是以對角順序而讀。四個字的,第一個字在右上,第二個字在左下,第三個字在左上,第四個字在右下。如“宜陽津印”,“陽”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誤讀成“宜津陽印”或“宜印津陽”。
書柬印、鑑藏印。書柬印在古代比較流行。秦漢至南北朝時採用泥封,泥封后鈐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後來則用“某人言事”、“某人啟事”、“某人白事”、“某人頓首”、“某人敬緘”等印刻,這些都是書柬印。鑑藏印是收藏書畫的印記,始於唐代。唐太宗有“貞觀”二字連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長方印。這兩顆印雖未標明鑑藏字樣,但卻是鑑定性質的,是最早的鑑藏印。宋代以後鑑藏印的內容豐富起來,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為收藏家所青睬。其次,通過鑑藏家的鑑藏印還可考訂古代珍貴書畫的流傳情況。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賞”、“某郡某齋(堂、館、閣)圖書記”等。不少印譜中也收了鑑藏印。
玉印。印材中以玉最為珍貴。其質地堅潔潤密,不磨不磷,可毀損折斷而不可破壞其紋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帶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堅貞。玉以越古越貴,一些商賈為欺市獲利,常把新玉放人油鍋中炸膾,使之成古色。
金屬印。指用金、銀、銅、鉛、鐵諸金屬刻成的印章。金銀質地太軟,不易上刀,筆鋒更難顯現,因此一般的鑄印時都摻以銅,不但易於成形,也易於鐫刻。通常所說的金銀印大都是塗金塗銀的,純金純銀的比較少見。官印中金銀是用來區分等級的,私印中用金銀的不多見。由於金銀印刻則膩刀,字跡柔而無鋒,從收藏與鑑賞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大的價值。銅印字跡壯健,帶有回珠。方法上有鑿有刻,亦有徐金上銀的。鉛印、鐵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見。明朝時,御史大夫用鐵印,取其剛直無私之意,但鐵容易生鏽腐蝕,故流傳的絕少。
象牙印、犀骨印。牙印,漢時有官印,宋以後多作私印,以象牙為材料,其質柔軟韌膩,難中刀法。刻朱文則尚可見筆鋒,白文則無神氣。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對牙印都不太珍愛。象牙忌鼠味民便,一遇鼠尿則立即現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遠除不掉。又畏熱氣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帶。犀角印,惟漢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為印,別的很少用,其質地又粗又軟,時間一久,則會變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腔骨角為印的,這在民間較為流傳,官印和富家極少用,有關的記載也尚未發現,故始於何時還說不清。
水晶印、瑪瑙等印。水晶質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則斷,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瑪瑙的質地比五更硬,是諸印材中最難鐫刻的一種材料,刻成之文又顯得鋒芒盡露,缺乏溫雅之氣。瓷印唐始有,宋漸廣,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斷且硬。總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實為事倍功半,收藏家與鑑賞家也只把它們作一種點綴品來把玩。
竹木印。木印一般用的是黃楊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鬆。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來刻印。竹根直選擇堅細無裂紋的,如果兩節間距適宜,根節又呈規則性分布,則非常美觀,足供珍玩。核則以廣東的欖核為貴(欖比橄欖大,不可食),質地堅韌,其他大都軟,只可削刻,難盡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種形狀,集工藝品與印章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與鑑賞家所網羅的一個範圍。
印鈕、印綬。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來穿帶部分就叫做印鈕(紐)。早期印章鈕形質樸,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狀,橫穿一孔即可,後人稱之為“鼻鈕”。隨著印章和雕刻技術的發展,印鈕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種類也越來越多,大都是禽獸蟲魚等動物,如龍鈕、虎鈕、螭鈕、龜鈕、辟邪鈕,又有曲鈕、直鈕、泉(古銅錢)鈕、瓦鈕、橋鈕、斗鈕、壇鈕等。有的印章無鈕,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稱為“薄意”--薄刻而有畫意。印綬就是指印鈕上穿的帶子,古代多用綿帛為之。秦漢以後,官印印綬的顏色差別都有一定的等級區別,不可僭越。
印章的歷史與鑑定
走過你征我伐、割據政權多如牛毛的南北朝,歷史終於又一次掙脫窄狹的瓶頸,豁然開朗。但古代印章藝術並未隨歷史的前進而再度輝煌。以典淳平正的繆篆為基礎的秦漢印風在勁吹印壇800年後,終於退出歷史舞台,九疊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喪失了管領印藝風騷的地位,幾百年在實用道路上機械盤曲,終為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蓋。
隋唐印章的創新

代繼秦代之後,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簡牘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於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於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
其次,由於印章不再鈐抑封泥而轉為鈐於紙帛,封泥時代結束,鈐朱時代到來。印泥(一般為紅色)出現了。同樣出於追求醒目的實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漢的陰文轉為陽文。
第三,秦漢印主要分鑄、鑿兩種,故所用繆篆平正謹嚴。隋代公印是用薄銅片盤曲成印文再焊於印面上,故又稱蟠條印。其印文盤曲,多為圓曲筆道。後世為將寬大的印面填滿,更將文字筆畫任意重疊折繞,發展為九疊文。
第四,秦漢時代,官印從不署款。從隋代開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習慣。有印款隋公印凡見三例,皆刻鑄造時間,如“觀陽縣印”,背部鑿款“開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繼承了隋印的特點而略有發展
·
·
首先,出現了“寶記”“朱記”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鈕式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鈕向宋以後的橛鈕又跨進了一步,鼻鈕升高,鈕穿漸向豎長方形發展。唐代後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為橛鈕,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書印文,如唐“武夷縣之印”背款刻“武夷縣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鑿刻造印時間。
第四,出現了新的印章門類鑑藏印和齋館印。
宋代公印的演變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不久重鑄公印時,印文多嵌“新”或“新鑄”字樣,以區別
於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關縣新鑄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別。
宋早期公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後印邊逐漸加寬,如989年鑄“拱聖七都虞侯朱記”印邊已比印文寬近1倍,達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鑄“嘉興府金山防海水軍統領印”,印邊已寬達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樣用蟠條法製造,而是直接鑄造,印文筆畫間已不似隋唐印疏闊。方長形柄鈕已不見穿孔。
與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月,如“東關縣新鑄印”背鑿“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中期以後,在刻鑿年款的同時,還鑿有兼管頒發鑄造的機構“少府監”的名稱。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揮使朱記”。南宋公印轉由文思院統管,背款中“少府監”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難後,宋代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
材料品種
印章材料(簡稱印材)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質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銀、銅、犀角、象牙等,但從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官、私印來看,絕大多數是銅質,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見過。秦漢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見的也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等。在封建時代不僅印名有等級區別,官印印材也有等級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貴,銀次之,鋼又次之。但對於私印印材卻沒有限制。
隋唐以後,印章是加蓋在絹紙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漸有所增大,印材以銅質為多見。宋代出現了瓷印,則又是一種新型的印材。這時私印印材的範圍更廣,有竹木,有金石,有玉,有銀,有角,有牙。總之,在明以前的官印中銅質最多,私印印材較廣,明以後的印材主要是花乳石。
花乳石的質地比金銅等金屬較鬆軟,易於上刀篆刻,因此用花乳石雕成的印章,其字跡大多給人一種從容不迫、一氣呵成的感覺。而金屬印章則不同,如銅印一般是先鑄成型,然後才雕字,因而十分艱難。從價格上講,花乳石產于山間田野,不似金、玉、角、牙那么昂貴。從印章的藝術欣賞角度而言,花乳石含有優美的天然花紋和不同的色澤,經過磨琢,其美觀甚至遠過金玉。鑒於以上三個原因,花乳石在明代一被發現就迅速傳開,成為印章的通用材料。
花乳石是一個總名,因產地不同,各得其名。最著名的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
青田石。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縣城東南的山口、圖書山、方山、岩壟、白、封門山等地都以產這種石而聞名,尤以方山產量最豐富。青田石一般夾雜在堅石之中,因而大塊極少見,其紋理細膩溫潤,易於刻寫,並能充分體現字型的書寫風格和形態,顏色有黃、白、青、綠、黑等,而以凍石為最上乘。所謂"凍"是指石質細膩透明,凍石中又分好幾等,而以燈光凍最為昂貴。
燈光凍:這種石頭通體透明純潔,用燈光一照還閃閃發光,耀人眼目,故稱燈光凍,是青田石中的最上品,可謂石中之石。其色白中略顯黃,紋理堅緻細密,價比金玉。
黃色凍:顏色像蜜蠟,光潔可愛,稍次於燈光凍。
魚腦凍:顏色青白如魚腦,半透明如玉。
田白:純白如玉。
墨田:純黑色。
醬油凍:褐黃花,或深黃帶灰色,又稱牛角凍。
松皮凍(松花凍):帶有紅、黃、黑斑紋,和其他石比起來略顯堅硬。
白果凍;淺黃色的底子呈現全綠色,純淨得如同煮熟的龍眼一般。
薄荷凍:綠色中稍含青灰色,質地勻潤,又稱梅根。
紫檀凍:紫色中略帶微黃。
壽山石。壽山石產於福建侯官縣壽山(今福建省福州市北30公里芙蓉峰下),壽山又名塔山。壽山的石質較青田石堅硬細緻。壽山石中因質量和產區不同又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別。田坑是指產于山谷山灣的田野之中,為壽山石中的上品。水坑是指產于山溪山澗岩竇之處,次于田坑所產。山坑是指產于山中石間,是壽山石最早發現的地方。據史書記載,早在宋朝時,壽山石即被開採,不過那時並不是用來製造印章,而是被加工成各種石雕的小玩藝,十分流行暢銷。後來由於開採量很大,毀壞了田地和道路,宋王朝遂下令禁止開採,此後數百年間也就無人問津。直至清康熙年間,福建人陳日浴在偶然中發現了壽山石可雕刻印章,而且成品優雅精美,於是入山開採,漸漸使壽山石印為天下所寶。現按壽山石的三坑,對壽山石作一介紹,以資鑑別與收藏。
田坑。
田黃:亦稱闐黃。有黃、白、紅、黑四種顏色,其紋理就如同樹心紋一樣,越往裡越密,表層的紋狀帶有類似蛤模皮一樣的斑點,內層紋卻似蘿蔔絲或橘瓤紋狀。田黃又按它的天然色分為好幾等,其中橘皮黃最貴,餘下依次為金黃、桂花黃、熟粟黃、枇杷黃等。田黃石的上品比金玉要珍貴得多。
都靈坑:一作都丞坑,又作杜陵坑,清道光初年開始發掘,有黃、白、紅三色,質地比因黃稍堅,有全透明的,也有半透明的,偶而雜有沙點和白點。如果是純潔無疵的,則會隱隱現出蘿蔔紋來,其中以金黃為貴,次為桂花黃,最次為枇杷黃。
迷翠寮:產於都靈坑頂,質地細膩,透徹不及都靈。其中有純潔而黃的類似田黃,也有黃色中帶金點的:
水坑。
魚腦凍:又名白水晶,是水坑中的上品,其中又以坑頭洞和水晶洞兩處所產為貴。質地堅硬透明。色澤則以白如凝脂、黃如油酥者為貴。
天藍凍:又稱蔚藍天,也產於坑頭、水晶二洞。質地細膩,有棉花狀花紋。其色純淨通靈,如雨過天青,是水坑中僅次於魚腦凍的產品。
牛角凍:產於坑頭洞,色如牛角,但比牛角顯得通明而有靈氣。有紋如犀角的,有顏色微黃的,以白色而顯出蘿蔔紋的為上品,藍白色的次之。
瓜瓤紅:又名肉脂,產於坑頭洞。其紅處色澤鮮艷如三春桃花,白處則又純潔如玉。
山坑。
高山凍:產於高山洞等處。高山產石之多,種色之繁,為壽山諸坑之冠,顏色有紅、黃、藍、白。白色中,有純白帶紅點的,似昌化之星星;有白而晶瑩的,叫做高山晶。紅色中,有叫美人紅的,如薄紗籠玉體。
芙蓉凍:質地細膩圓潤,鮮靈稍遜於白水晶,以藕尖白為貴,豬油白為次,雪白又次。也有淡黃色的,也有嫩青色的(被稱為芙蓉青)。
奇良:半透明,有光澤,多為黃、白二色,從質地上看堅而易刻,黃色的光彩奪目,如陽光下成熟的橙子。
昌化石。主要產於浙江昌化縣的康山玉石礦,有水坑和旱坑之別。水坑所產石質細膩,旱坑所產石質乾燥堅頑,且含有比鐵還硬的砂釘,鏤刻十分不易,因此昌化石也就以水坑所產為貴。由於昌化石中多帶紅塊,如同雞血,故又稱"雞血石"。鑑別昌化石的優劣有兩個標準--質地和顏色。質地上以羊脂凍為最貴,其白如玉,半透明。次為烏凍,深灰色,半透明。顏色以全紅為上,四面紅次之,對面紅又次之,頂腳紅與局部紅為最下。如果質地屬羊脂凍,顏色為全紅,最為珍貴,價值甚至超過田黃。有的昌化石比較粗劣,血塊不夠成熟,石販子就把它用油炸一下,使裡面的血色外露,如果不識則很容易上當受騙。事實上鑑別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用刀在紅處輕輕地刻劃一下,再到亮處去對照,看看划過後所呈的紅色和周圍的顏色是否相同,若不同,則很有可能是偽制。
以上介紹的只是三大名石,它們的等級和種類也遠不止這些。此外還有大松石(產浙江寧波大松所)、陰洞石(產廣州)、房山石(產北京房山縣)、遼山石(產遼寧)等等。但這些石的質地一般比較粗劣,色彩和畫紋也缺少自然之美,但它們在某些地方卻和名石十分相似,因而為作偽者和石販們所青睞。
總之,石不論產於何地,都以老坑所產為佳。因為這些石頭中一般含有大量水分,而且色彩不敗,又易於篆刻。新坑所產則質地太軟嫩,易腐蝕,刻成數年後即多出現裂紋,或者朱文(陽文)則細者變粗,白文(陰文)則粗者變細,刀法筆法全失其真,色彩上也漸漸變得老舊,失鮮明之感。
夏遼金元公印的樣式
兩宋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權對峙的皆為少數民族政權,北方有遼,西北有夏,東北有金。後來遼為金滅,後來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氣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後滅宋建立了元朝。這四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和朝代,在公印製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製度的影響,但又創造了自己一些別具一格的特點,在印文上出現了有趣的現象。西夏公印
用西夏文,遼、元公印有的用漢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則全用漢文。
1.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項族建立的政權,其文字吸收了漢字筆畫的一些特點,但與漢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中國古代公印基本上皆為正方形,宋遼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卻獨用圓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來,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為滿白文,筆畫極粗,而且使用框線。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疊文特點,印面安排勻整飽滿。
第三,印文從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領”印最多,占現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領”二字西夏文為上下安排,與漢人兩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第四,兩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鑄印年月(有的還精確到日)和機構。西夏公印卻在印背左邊刻鑄印年代,不記月日,更不見鑄印機構。而在鈕右印背刻執印者姓名,這在漢人公印製度上是從來不見的。有時西夏公印在背鈕頂端還用西夏文刻“上”字,這顯然是受到宋印的影響。
2.遼印
遼(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其子民分為以農業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業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為此,遼本著因地制宜,“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百官制》)的原則,實行南面官、北面官並行的制度。公印也分別採用漢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為遼神冊五年(920年)根據漢字隸書之半增損得之。1125年金滅遼後,仍繼續使用,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廢止,前後通行300年。明清以來已無人認識,成了真正的“絕學”。
3.金朝公印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國東北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女真族所建,曾與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對峙百餘年。
金建國之初,使用在征遼伐宋過程中掠去的遼、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繳襲用之遼、宋舊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時期(1149—1189年)成為金代公印的典範時期,公印鑄造精工,外觀平整光滑,很少見到氣孔和毛刺。金印一般印背左側刻造印機構名稱,如少府監、禮部、尚書禮部、行宮禮部等。右側刻鑄印年及月。印台側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編號。如公元1200年的金“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台左側面刻“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背右側刻鑄印年月“永安五年閏二月”,左側刻造印機構“禮部造”。
金朝晚期內憂外患,金廷只好擴大軍隊,增設軍官,致使同—軍職和同……‘級軍事機構的公印數量激增,同一‘名稱公印只好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個系統,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統和千字文(天、地、玄、黃,宇……)系統。這種編號印主要流行於金末衛紹王至哀宗時代(1209~1234年)。
4.元朝公印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其公印有漢文印和八思巴文印兩類。前者行用於八思巴文頒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遼中京大名城遺址出土的至元二年(1265年)“武平縣尉司印”,印文即為標準漢文九疊篆。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國師八思巴創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謂“蒙古新字”,以後漢字九疊文公印就越來越少了。八思巴原為西藏喇嘛教薩遜派法王,他創立的新字不像遼、金、夏文字皆與漢字有一定淵源,而是從藏文發展而來。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疊文的特點,極為勻稱整齊,稜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背款皆為漢字,這也是今天我們識別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據。
元公印印面構成的一大特點是印邊加寬,有時竟達印文筆畫寬度的6—10倍。而隋唐宋初,印文與印邊往往等寬,以後印邊不斷加寬。
5、明清公印的特點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寶用玉箸篆玉印。這種篆書“筆畫兩頭肥瘦均勻,末不出鋒”,乃“篆書正宗也”(清?陳灃《摹印述》)。御寶舍兩宋九疊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著九疊文禁錮公印的冰山已經鬆動。
此外,明代內閣印用玉箸文銀印,直鈕,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將軍印用柳葉文,平羌、平蠻、征西、鎮朔等將軍印用螭鼎文,皆銀印虎鈕,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餘百官印都用九疊文,銅印直鈕,這類印比重最大。如故宮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顏衛都指揮使司之印”。
明代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為上小下大的橢圓柱狀,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後世俗稱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鑿年款及編號。
應該指出,兩宋之時,九疊文中所謂的“九”是—個概數,極言其多,不一定確有九疊,也可能只有五疊、七疊,疊即一字中橫畫的層數。但明代九疊文中絕大多數確有九層橫畫。
清代百官印等級區分同樣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型有蒙古文楷書、滿文、漢篆等。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其中漢篆中,九疊文不太興盛,出現了玉箸篆、懸針篆、柳葉篆、芝英篆等等。
印章的種類
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紐。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統稱。私印體制複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製作方法,治印材
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印章:印章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OUrbda


樂琴書以消憂

樂琴書以消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