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定公印/官方戳記/六大類印章/齋館印齋館印,也漪屯齋號印。現知傳世最早的齋館印是唐代垂相李泌的「端居室」玉印。為自己的住所、書房、齋館起名,後來在文人墨客間極為盛行 @ 姜朝鳳宗族

身分驗證制度演進至今,其進程為:ㄧ、圭璧制度;二、符信;三、國璽;四、官方職務印章;五、符節;六、畫押;七、私人鈐印;八、簽名


印章/九有一心的意思就是上下同德萬眾一心的意思/康熙庚戌、印文:《九有—心》[康熙九年] —六七0年龍鈕 田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旅行紀念章-觀光文化-「以文堂」印章店-松田1922年11月8日,他登上了新高山-刻了一個「新高山」章,還準備了「印肉」(日文,印泥之意),留下來給後繼者, 作為征服玉山的印記。這應該是目前所知台灣最早的旅遊紀念章。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印章 (東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

印章 (東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秦印吉語 - 人人焦點

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

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

有金

秦印吉語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vW6RQ9
秦印吉語
作爲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吉語印的製作除少數專爲殉葬外,
大多都是古人當時佩戴之物,
就如玉器一樣
所謂君子無故而玉不去身
既是飾品,
又蘊涵著特殊的意義。
於是乎爲了守俗,
文人墨客們就紛紛把一些帶有
吉祥含義的詞語刻入這一方方小銅疙瘩,
隨身攜帶,書以明志。
說是印璽,倒不妨把它理解成爲
中國古代文人修身自省,對幸福、
對人生的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
秦印吉語
《韓非子·顯學》:
「今巫祝之祝人曰:
『使若千秋萬歲。
』千秋萬歲之聲恬耳,
而一日之壽無征於人,
此人所以簡巫祝也。」
秦印吉語
「孝口口思「
複合嵌接鈕式製作之精準,
實爲歷來罕見,
由此可見秦人加工技藝之高超,
於秦代科技製造史研究許有益。
秦印吉語
《禮記·中庸》十九章雲: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
秦印吉語
《論語?衛靈公》篇: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
雖蠻貊之邦,行矣」。
秦印吉語
《毛傳》:
「宜民宜人,宜安民,宜官人也。
秦印吉語秦印吉語
壹心慎事」,
強調 有憙 物 人人具相 的央」。
注 物博 是處事專 章有「大華個人修 一、謹慎。
秦印吉語秦印吉語
「交仁必可」
「交」訓俱,交仁就是人人俱相仁愛,
沒有紛爭。
秦印吉語
「日敬毋治」
的「治」讀作「怠」,
意即日夜敬奉,不可懈怠。
《儀禮·士昏禮》:
「戒之敬之,夙夜毋上士之右」之「右」即佑,
訓輔佐。
秦印吉語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vW6RQ9

秦印吉語 - 人人焦點


今年,說句不一樣的吉祥話 - 每日頭條

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

今年,說句不一樣的吉祥話 - 每日頭條


2020年6月,日本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河野太郎決定發起一場「辦公室革命」,試圖改革日本辦公室層層蓋章的「印鑑文化」,計劃廢除1萬5,000種需要蓋印章的行政程序,但出於部分日本議員及日本刻印業者的反對,成效並不理想,結果亦無法推行。看來,「印章文化」已經「鑲嵌」(embedded)到日本社會肌理,不易改變。 因為疫情,日本考慮廢除印章 台灣為什麼還緊抱不放?|天下雜誌


印章:印章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OUrbda
印章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由於印章獨具特色,所以在古玩鑑賞領域古玩市場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印章名稱很多,不下十幾種,主要有:璽、寶、圖章、圖書、圖記、鈐記、鈐印、記、戳記等等。古時候,印章通稱為璽。到秦統一中國後,只有天子之印稱為璽,其餘的都稱印。到了漢代,諸侯王稱璽,將軍稱章,其餘稱為印。後來到了清代,皇帝之印稱為璽,變叫寶,親王以上的印叫寶,郡王以下的官員的叫印,私人的叫圖章等等。印章的稱謂已無關緊要,也無限制,但仍以印章為最普通。現代印章用途有很多種,有兒童玩具的木質橡膠章,教學運用的學生章,還有飯店等地方運用的數字和教育兒童用的字母章等。製作印章墊的材料有光敏墊、儲墨墊等等。而印油則分為水性印油、油性印油等。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契約”、“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套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印章印章
玉璽
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不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畫細如毫髮,都出於鑄
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朱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基本知識
印章的內容很廣,特徵也因不同的印材而異,刻法也有種種術語,了解這些知識對於收藏和鑑賞都有很大用處。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些常識。
陰(白)文印、陽(朱)文印、陰陽間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圖像有凹凸兩種形體,四下的稱陰文(又稱雌字),反之稱陽文。但古代的稱法和現在正相反,因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記來稱陰陽文的,在封泥上呈現的陰文,在印章上卻是陽文;在封泥上是陽文的,在印章上卻是陰文。因此,為了避免誤會,就把陰文稱為白文,陽文稱為朱文。有的印章中雜有白文朱文,就稱“朱白間文印”。一般說來,古印中多為白大印,字型幽雅有古意,筆勢壯健,轉折處宜一氣呵成。白文印字型一般肥而不失之於臃腫,瘦而不失之於枯槁,得心應手,妙在自然,最忌矯揉造作。朱文印始於六朝,盛行於唐宋,字型清雅,筆鋒盡露,但筆跡不能粗、粗則顯俗氣。
鑄印、鑿印。金屬印章,不論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後用翻砂法或拔蠟法冶鑄而成,這就稱為“鑄印”。古代印章大多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非金屬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鑄,只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印章先鑄成形,然後鑿刻印文的,一般稱這種印為“鑿印”。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於封拜,不待范鑄而匆匆鑿成套用、因而被稱為“急就章”。
兩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職位稱號,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語、圖像等,凡兩面都刻有印文的則稱為兩面印。多面印即類推。兩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鈕,只在中間鑿一小孔以便穿帶,所以又稱“穿帶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攜帶的稱為“子母印”或“套印”。名印、字印、名字合印、總印。古人認為印章是作為信用的象徵,故把名印作為正印,字印作為閒印雜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樣,而“氏”字與其他的閒字雜字都不用,用之則表示不敬。字印亦稱表字印。漢晉時代的字印必連姓,後代或連或不連。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趙氏子昂”。姓名、字並刻為一印的稱為“名字合印”。也有將籍貫、姓、名、字、號、官職等並刻一印的稱為“總印”。
回文印、橫讀印、交錯文印。回文即用來處理兩個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誤讀,又可使名的二字連為一體。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迴環讀之,則為“姓某某印”,而不讀為“姓印某某”。如“王從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誤為姓王名從,看不出為姓王名從之。橫讀印、交錯文印極少見,一般只用來刻官銜和地名。如“司空之璽”,“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璽”二字刻在下,這就叫做橫讀印。交錯文印就是以對角順序而讀。四個字的,第一個字在右上,第二個字在左下,第三個字在左上,第四個字在右下。如“宜陽津印”,“陽”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誤讀成“宜津陽印”或“宜印津陽”。
書柬印、鑑藏印。書柬印在古代比較流行。秦漢至南北朝時採用泥封,泥封后鈐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後來則用“某人言事”、“某人啟事”、“某人白事”、“某人頓首”、“某人敬緘”等印刻,這些都是書柬印。鑑藏印是收藏書畫的印記,始於唐代。唐太宗有“貞觀”二字連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長方印。這兩顆印雖未標明鑑藏字樣,但卻是鑑定性質的,是最早的鑑藏印。宋代以後鑑藏印的內容豐富起來,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為收藏家所青睬。其次,通過鑑藏家的鑑藏印還可考訂古代珍貴書畫的流傳情況。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賞”、“某郡某齋(堂、館、閣)圖書記”等。不少印譜中也收了鑑藏印。
玉印。印材中以玉最為珍貴。其質地堅潔潤密,不磨不磷,可毀損折斷而不可破壞其紋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帶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堅貞。玉以越古越貴,一些商賈為欺市獲利,常把新玉放人油鍋中炸膾,使之成古色。
金屬印。指用金、銀、銅、鉛、鐵諸金屬刻成的印章。金銀質地太軟,不易上刀,筆鋒更難顯現,因此一般的鑄印時都摻以銅,不但易於成形,也易於鐫刻。通常所說的金銀印大都是塗金塗銀的,純金純銀的比較少見。官印中金銀是用來區分等級的,私印中用金銀的不多見。由於金銀印刻則膩刀,字跡柔而無鋒,從收藏與鑑賞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大的價值。銅印字跡壯健,帶有回珠。方法上有鑿有刻,亦有徐金上銀的。鉛印、鐵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見。明朝時,御史大夫用鐵印,取其剛直無私之意,但鐵容易生鏽腐蝕,故流傳的絕少。
象牙印、犀骨印。牙印,漢時有官印,宋以後多作私印,以象牙為材料,其質柔軟韌膩,難中刀法。刻朱文則尚可見筆鋒,白文則無神氣。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對牙印都不太珍愛。象牙忌鼠味民便,一遇鼠尿則立即現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遠除不掉。又畏熱氣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帶。犀角印,惟漢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為印,別的很少用,其質地又粗又軟,時間一久,則會變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腔骨角為印的,這在民間較為流傳,官印和富家極少用,有關的記載也尚未發現,故始於何時還說不清。
水晶印、瑪瑙等印。水晶質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則斷,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瑪瑙的質地比五更硬,是諸印材中最難鐫刻的一種材料,刻成之文又顯得鋒芒盡露,缺乏溫雅之氣。瓷印唐始有,宋漸廣,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斷且硬。總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實為事倍功半,收藏家與鑑賞家也只把它們作一種點綴品來把玩。
竹木印。木印一般用的是黃楊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鬆。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來刻印。竹根直選擇堅細無裂紋的,如果兩節間距適宜,根節又呈規則性分布,則非常美觀,足供珍玩。核則以廣東的欖核為貴(欖比橄欖大,不可食),質地堅韌,其他大都軟,只可削刻,難盡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種形狀,集工藝品與印章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與鑑賞家所網羅的一個範圍。
印鈕、印綬。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來穿帶部分就叫做印鈕(紐)。早期印章鈕形質樸,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狀,橫穿一孔即可,後人稱之為“鼻鈕”。隨著印章和雕刻技術的發展,印鈕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種類也越來越多,大都是禽獸蟲魚等動物,如龍鈕、虎鈕、螭鈕、龜鈕、辟邪鈕,又有曲鈕、直鈕、泉(古銅錢)鈕、瓦鈕、橋鈕、斗鈕、壇鈕等。有的印章無鈕,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稱為“薄意”--薄刻而有畫意。印綬就是指印鈕上穿的帶子,古代多用綿帛為之。秦漢以後,官印印綬的顏色差別都有一定的等級區別,不可僭越。
印章的歷史與鑑定
走過你征我伐、割據政權多如牛毛的南北朝,歷史終於又一次掙脫窄狹的瓶頸,豁然開朗。但古代印章藝術並未隨歷史的前進而再度輝煌。以典淳平正的繆篆為基礎的秦漢印風在勁吹印壇800年後,終於退出歷史舞台,九疊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喪失了管領印藝風騷的地位,幾百年在實用道路上機械盤曲,終為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蓋。
隋唐印章的創新

代繼秦代之後,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簡牘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於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於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
其次,由於印章不再鈐抑封泥而轉為鈐於紙帛,封泥時代結束,鈐朱時代到來。印泥(一般為紅色)出現了。同樣出於追求醒目的實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漢的陰文轉為陽文。
第三,秦漢印主要分鑄、鑿兩種,故所用繆篆平正謹嚴。隋代公印是用薄銅片盤曲成印文再焊於印面上,故又稱蟠條印。其印文盤曲,多為圓曲筆道。後世為將寬大的印面填滿,更將文字筆畫任意重疊折繞,發展為九疊文。
第四,秦漢時代,官印從不署款。從隋代開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習慣。有印款隋公印凡見三例,皆刻鑄造時間,如“觀陽縣印”,背部鑿款“開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繼承了隋印的特點而略有發展
·
·
首先,出現了“寶記”“朱記”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鈕式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鈕向宋以後的橛鈕又跨進了一步,鼻鈕升高,鈕穿漸向豎長方形發展。唐代後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為橛鈕,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書印文,如唐“武夷縣之印”背款刻“武夷縣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鑿刻造印時間。
第四,出現了新的印章門類鑑藏印和齋館印。
宋代公印的演變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不久重鑄公印時,印文多嵌“新”或“新鑄”字樣,以區別
於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關縣新鑄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別。
宋早期公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後印邊逐漸加寬,如989年鑄“拱聖七都虞侯朱記”印邊已比印文寬近1倍,達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鑄“嘉興府金山防海水軍統領印”,印邊已寬達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樣用蟠條法製造,而是直接鑄造,印文筆畫間已不似隋唐印疏闊。方長形柄鈕已不見穿孔。
與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月,如“東關縣新鑄印”背鑿“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中期以後,在刻鑿年款的同時,還鑿有兼管頒發鑄造的機構“少府監”的名稱。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揮使朱記”。南宋公印轉由文思院統管,背款中“少府監”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難後,宋代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
材料品種
印章材料(簡稱印材)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質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銀、銅、犀角、象牙等,但從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官、私印來看,絕大多數是銅質,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見過。秦漢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見的也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等。在封建時代不僅印名有等級區別,官印印材也有等級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貴,銀次之,鋼又次之。但對於私印印材卻沒有限制。
隋唐以後,印章是加蓋在絹紙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漸有所增大,印材以銅質為多見。宋代出現了瓷印,則又是一種新型的印材。這時私印印材的範圍更廣,有竹木,有金石,有玉,有銀,有角,有牙。總之,在明以前的官印中銅質最多,私印印材較廣,明以後的印材主要是花乳石。
花乳石的質地比金銅等金屬較鬆軟,易於上刀篆刻,因此用花乳石雕成的印章,其字跡大多給人一種從容不迫、一氣呵成的感覺。而金屬印章則不同,如銅印一般是先鑄成型,然後才雕字,因而十分艱難。從價格上講,花乳石產于山間田野,不似金、玉、角、牙那么昂貴。從印章的藝術欣賞角度而言,花乳石含有優美的天然花紋和不同的色澤,經過磨琢,其美觀甚至遠過金玉。鑒於以上三個原因,花乳石在明代一被發現就迅速傳開,成為印章的通用材料。
花乳石是一個總名,因產地不同,各得其名。最著名的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
青田石。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縣城東南的山口、圖書山、方山、岩壟、白、封門山等地都以產這種石而聞名,尤以方山產量最豐富。青田石一般夾雜在堅石之中,因而大塊極少見,其紋理細膩溫潤,易於刻寫,並能充分體現字型的書寫風格和形態,顏色有黃、白、青、綠、黑等,而以凍石為最上乘。所謂"凍"是指石質細膩透明,凍石中又分好幾等,而以燈光凍最為昂貴。
燈光凍:這種石頭通體透明純潔,用燈光一照還閃閃發光,耀人眼目,故稱燈光凍,是青田石中的最上品,可謂石中之石。其色白中略顯黃,紋理堅緻細密,價比金玉。
黃色凍:顏色像蜜蠟,光潔可愛,稍次於燈光凍。
魚腦凍:顏色青白如魚腦,半透明如玉。
田白:純白如玉。
墨田:純黑色。
醬油凍:褐黃花,或深黃帶灰色,又稱牛角凍。
松皮凍(松花凍):帶有紅、黃、黑斑紋,和其他石比起來略顯堅硬。
白果凍;淺黃色的底子呈現全綠色,純淨得如同煮熟的龍眼一般。
薄荷凍:綠色中稍含青灰色,質地勻潤,又稱梅根。
紫檀凍:紫色中略帶微黃。
壽山石。壽山石產於福建侯官縣壽山(今福建省福州市北30公里芙蓉峰下),壽山又名塔山。壽山的石質較青田石堅硬細緻。壽山石中因質量和產區不同又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別。田坑是指產于山谷山灣的田野之中,為壽山石中的上品。水坑是指產于山溪山澗岩竇之處,次于田坑所產。山坑是指產于山中石間,是壽山石最早發現的地方。據史書記載,早在宋朝時,壽山石即被開採,不過那時並不是用來製造印章,而是被加工成各種石雕的小玩藝,十分流行暢銷。後來由於開採量很大,毀壞了田地和道路,宋王朝遂下令禁止開採,此後數百年間也就無人問津。直至清康熙年間,福建人陳日浴在偶然中發現了壽山石可雕刻印章,而且成品優雅精美,於是入山開採,漸漸使壽山石印為天下所寶。現按壽山石的三坑,對壽山石作一介紹,以資鑑別與收藏。
田坑。
田黃:亦稱闐黃。有黃、白、紅、黑四種顏色,其紋理就如同樹心紋一樣,越往裡越密,表層的紋狀帶有類似蛤模皮一樣的斑點,內層紋卻似蘿蔔絲或橘瓤紋狀。田黃又按它的天然色分為好幾等,其中橘皮黃最貴,餘下依次為金黃、桂花黃、熟粟黃、枇杷黃等。田黃石的上品比金玉要珍貴得多。
都靈坑:一作都丞坑,又作杜陵坑,清道光初年開始發掘,有黃、白、紅三色,質地比因黃稍堅,有全透明的,也有半透明的,偶而雜有沙點和白點。如果是純潔無疵的,則會隱隱現出蘿蔔紋來,其中以金黃為貴,次為桂花黃,最次為枇杷黃。
迷翠寮:產於都靈坑頂,質地細膩,透徹不及都靈。其中有純潔而黃的類似田黃,也有黃色中帶金點的:
水坑。
魚腦凍:又名白水晶,是水坑中的上品,其中又以坑頭洞和水晶洞兩處所產為貴。質地堅硬透明。色澤則以白如凝脂、黃如油酥者為貴。
天藍凍:又稱蔚藍天,也產於坑頭、水晶二洞。質地細膩,有棉花狀花紋。其色純淨通靈,如雨過天青,是水坑中僅次於魚腦凍的產品。
牛角凍:產於坑頭洞,色如牛角,但比牛角顯得通明而有靈氣。有紋如犀角的,有顏色微黃的,以白色而顯出蘿蔔紋的為上品,藍白色的次之。
瓜瓤紅:又名肉脂,產於坑頭洞。其紅處色澤鮮艷如三春桃花,白處則又純潔如玉。
山坑。
高山凍:產於高山洞等處。高山產石之多,種色之繁,為壽山諸坑之冠,顏色有紅、黃、藍、白。白色中,有純白帶紅點的,似昌化之星星;有白而晶瑩的,叫做高山晶。紅色中,有叫美人紅的,如薄紗籠玉體。
芙蓉凍:質地細膩圓潤,鮮靈稍遜於白水晶,以藕尖白為貴,豬油白為次,雪白又次。也有淡黃色的,也有嫩青色的(被稱為芙蓉青)。
奇良:半透明,有光澤,多為黃、白二色,從質地上看堅而易刻,黃色的光彩奪目,如陽光下成熟的橙子。
昌化石。主要產於浙江昌化縣的康山玉石礦,有水坑和旱坑之別。水坑所產石質細膩,旱坑所產石質乾燥堅頑,且含有比鐵還硬的砂釘,鏤刻十分不易,因此昌化石也就以水坑所產為貴。由於昌化石中多帶紅塊,如同雞血,故又稱"雞血石"。鑑別昌化石的優劣有兩個標準--質地和顏色。質地上以羊脂凍為最貴,其白如玉,半透明。次為烏凍,深灰色,半透明。顏色以全紅為上,四面紅次之,對面紅又次之,頂腳紅與局部紅為最下。如果質地屬羊脂凍,顏色為全紅,最為珍貴,價值甚至超過田黃。有的昌化石比較粗劣,血塊不夠成熟,石販子就把它用油炸一下,使裡面的血色外露,如果不識則很容易上當受騙。事實上鑑別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用刀在紅處輕輕地刻劃一下,再到亮處去對照,看看划過後所呈的紅色和周圍的顏色是否相同,若不同,則很有可能是偽制。
以上介紹的只是三大名石,它們的等級和種類也遠不止這些。此外還有大松石(產浙江寧波大松所)、陰洞石(產廣州)、房山石(產北京房山縣)、遼山石(產遼寧)等等。但這些石的質地一般比較粗劣,色彩和畫紋也缺少自然之美,但它們在某些地方卻和名石十分相似,因而為作偽者和石販們所青睞。
總之,石不論產於何地,都以老坑所產為佳。因為這些石頭中一般含有大量水分,而且色彩不敗,又易於篆刻。新坑所產則質地太軟嫩,易腐蝕,刻成數年後即多出現裂紋,或者朱文(陽文)則細者變粗,白文(陰文)則粗者變細,刀法筆法全失其真,色彩上也漸漸變得老舊,失鮮明之感。
夏遼金元公印的樣式
兩宋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權對峙的皆為少數民族政權,北方有遼,西北有夏,東北有金。後來遼為金滅,後來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氣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後滅宋建立了元朝。這四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和朝代,在公印製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製度的影響,但又創造了自己一些別具一格的特點,在印文上出現了有趣的現象。西夏公印
用西夏文,遼、元公印有的用漢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則全用漢文。
1.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項族建立的政權,其文字吸收了漢字筆畫的一些特點,但與漢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中國古代公印基本上皆為正方形,宋遼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卻獨用圓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來,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為滿白文,筆畫極粗,而且使用框線。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疊文特點,印面安排勻整飽滿。
第三,印文從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領”印最多,占現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領”二字西夏文為上下安排,與漢人兩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第四,兩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鑄印年月(有的還精確到日)和機構。西夏公印卻在印背左邊刻鑄印年代,不記月日,更不見鑄印機構。而在鈕右印背刻執印者姓名,這在漢人公印製度上是從來不見的。有時西夏公印在背鈕頂端還用西夏文刻“上”字,這顯然是受到宋印的影響。
2.遼印
遼(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其子民分為以農業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業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為此,遼本著因地制宜,“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百官制》)的原則,實行南面官、北面官並行的制度。公印也分別採用漢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為遼神冊五年(920年)根據漢字隸書之半增損得之。1125年金滅遼後,仍繼續使用,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廢止,前後通行300年。明清以來已無人認識,成了真正的“絕學”。
3.金朝公印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國東北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女真族所建,曾與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對峙百餘年。
金建國之初,使用在征遼伐宋過程中掠去的遼、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繳襲用之遼、宋舊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時期(1149—1189年)成為金代公印的典範時期,公印鑄造精工,外觀平整光滑,很少見到氣孔和毛刺。金印一般印背左側刻造印機構名稱,如少府監、禮部、尚書禮部、行宮禮部等。右側刻鑄印年及月。印台側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編號。如公元1200年的金“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台左側面刻“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背右側刻鑄印年月“永安五年閏二月”,左側刻造印機構“禮部造”。
金朝晚期內憂外患,金廷只好擴大軍隊,增設軍官,致使同—軍職和同……‘級軍事機構的公印數量激增,同一‘名稱公印只好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個系統,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統和千字文(天、地、玄、黃,宇……)系統。這種編號印主要流行於金末衛紹王至哀宗時代(1209~1234年)。
4.元朝公印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其公印有漢文印和八思巴文印兩類。前者行用於八思巴文頒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遼中京大名城遺址出土的至元二年(1265年)“武平縣尉司印”,印文即為標準漢文九疊篆。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國師八思巴創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謂“蒙古新字”,以後漢字九疊文公印就越來越少了。八思巴原為西藏喇嘛教薩遜派法王,他創立的新字不像遼、金、夏文字皆與漢字有一定淵源,而是從藏文發展而來。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疊文的特點,極為勻稱整齊,稜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背款皆為漢字,這也是今天我們識別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據。
元公印印面構成的一大特點是印邊加寬,有時竟達印文筆畫寬度的6—10倍。而隋唐宋初,印文與印邊往往等寬,以後印邊不斷加寬。
5、明清公印的特點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寶用玉箸篆玉印。這種篆書“筆畫兩頭肥瘦均勻,末不出鋒”,乃“篆書正宗也”(清?陳灃《摹印述》)。御寶舍兩宋九疊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著九疊文禁錮公印的冰山已經鬆動。
此外,明代內閣印用玉箸文銀印,直鈕,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將軍印用柳葉文,平羌、平蠻、征西、鎮朔等將軍印用螭鼎文,皆銀印虎鈕,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餘百官印都用九疊文,銅印直鈕,這類印比重最大。如故宮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顏衛都指揮使司之印”。
明代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為上小下大的橢圓柱狀,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後世俗稱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鑿年款及編號。
應該指出,兩宋之時,九疊文中所謂的“九”是—個概數,極言其多,不一定確有九疊,也可能只有五疊、七疊,疊即一字中橫畫的層數。但明代九疊文中絕大多數確有九層橫畫。
清代百官印等級區分同樣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型有蒙古文楷書、滿文、漢篆等。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其中漢篆中,九疊文不太興盛,出現了玉箸篆、懸針篆、柳葉篆、芝英篆等等。
印章的種類
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紐。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統稱。私印體制複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製作方法,治印材
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印章:印章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OUrbda


樂琴書以消憂

樂琴書以消憂


印章文化「印鑑文化」/秦印吉語-戰國、秦漢時期 私印中的一支


臺大特藏L夾—圖書館館藏章 –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書店


前賢風範藏書印_子孫後代_借人_主人

古代文人雅士大都會在一些古籍善本書上,蓋上許多精緻的藏書印。這是一種文化現象,且歷史悠久,品味高雅,寓意精深,可稱歷代文人、藏書家的一種雅嗜。其含蓄的深邃意蘊,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在書籍字畫上鎢蓋印章,據說始見於唐太宗李世民以年號為印文的「貞觀」聯珠印。至於藏書印的大量流行,應該是印材採用花乳石之後的明、清兩代。一般的藏書印往往只錒刻藏書人的姓名或齋館、藏書樓名,多一點的還加上字號籍貫。如「海寧查慎行字夏重又曰悔餘」「青浦王昶字德甫一字述庵別號蘭泉」。有的說明書主人的身份,如馬思讚的「玉音、孝友著於家庭,信誼隆於鄉黨」、鮑氏知不足齋的「世守陳編之家」「老屋三間,賜書萬卷」。還有的說明書的來歷,如「惺吾海外訪得秘笈」「知不足齋主人所貽,吳騫子孫孫永寶」等等。
不少藏書印宣揚藏書、讀書的樂趣和得益,如“好書到手不論錢”“賢者而後樂此”“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老茂最得意之物”等等。有的還寫成詩或銘言。如方功惠的“十年作吏仍糊口,百金購書收散亡,老矣不能窮兩簡,一廛幽僻得深藏”,蕭蓼亭的“名山草堂,蕭然獨居,門無車馬,座有圖書,沈酣枕籍,不知其餘,俯仰今昔,樂且宴如。拜經樓吳驃有一方朱文藏書印刻「寒可無衣,飢可無食,至於書,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詔厥之名言,是可為拜經樓藏書之雅則」。這和知不足齋鮑廷博的“一生勤苦書千卷,黃金散盡為收書”一樣道出了聚書的不易,因此有的人就表示要“以身守之,罔敢失墜”,特別是寄希望於子孫後代。如向山閣陳鰩在他最心愛的書上,都蓋上刻有自己長髯古笠的肖像印“仲魚圖象”和“得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鑑我”這兩方藏書印。澹生堂祁氏藏書上有一方藏書印,印文為:「澹生堂中儲經籍,主人手校無朝夕,讀之欣然忘飲食,典衣市書恆不給,後人但念阿翁癖,子孫益之守物失。曠翁銘」。明末著名學者黃宗羲在明抄殘本葉適的《習學紀言》上,也蓋著一枚圓形篆文藏書印:「忠端是始,梨洲是續,難忘攜,貧不忘買,老不忘讀,子子孫,鑑此心曲。」確實是語重心長。
可是,要保藏這些善本古籍,也真是談何容易,那時,除了水火兵蟲盜賊之外,最危險的還是出在自己子孫身上。如陸心源的十萬卷樓全部藏書,陳鰣向山閣的那麼多宋刻元槧,到兒子手裡就都賣光散盡了,所以有些人的慨嘆也反映到藏書印上來:“難尋幾世好書人”!古代,有的人主張書要藉給人看,只希望不要損壞丟失,“願流傳,勿污損”,這是完全正確的。
有記載:「昔司馬溫公藏書甚富,所讀之書,終身如新。今人讀書,恆隨手拋置,甚非古人遺意也。夫佳書難得易失,稍一殘缺,修補甚難。每見一書或有損壞,輒憤惋浩嘆不已。還有鎢在宋刻本《新刊劍南詩稿》上的一方墨記,則大段引用了《顏氏家訓》中“典籍借人”的一段:“《顏氏家訓》曰:'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先有缺壞,就為補治,此士必讀百嵐,亦有瀦行。整齊,然後得起,故無損敗,人不厭其求假焉。可是不少人卻反對出借,如甘潤堂周氏的藏書印上就“明文規定”:“只許就看,未嚐借人。”
藏書家最怕的是和賣錢谷的一方楷書朱文長方木記上就刻著:「賣衣買書志亦迂,愛護不異隋侯珠,有假不返遭神誅,子孫讀之知聖教,鬻及借人為不孝」同樣是這個意思。宋刻《古今合璧事類備要》上有一方全文長達一百三十餘字的墨記,儼然是一篇「宣言」:「予性頗愛書,一書未有,必罄囊市之。不孝之罪莫大焉。
嘉興王介峰的一方朱記印文中更進一步談出了他勸子孫後代愛書讀書的真正目的:「積書以遺子孫,未必能讀,固也。然吾以此發身,凡一卷一帙皆手自校閱,不欲棄之,亦欲復付後人以為猌譌(碌為捕蹄譌(譌為捕蟭。工具,藉以喻透過閱讀來獲取功名)。如明代呂坤(新吾)就聲稱:「呂氏典籍,傳家讀書。子孫共守,不許損失借賣,違者塋祠除名。萬歷七年坤記。」意即違反者不承認他是呂家子孫。還有一個名叫述庵的人,口氣比這還要嚴厲:「二萬卷,書可貴,一千通,金石備,願後人,勤講肆,敷文章,明義理,習典故,兼遊藝,時整齊,勿廢墜。事實上,家教並非萬能,何況是身後的事,又有誰料得到,管得了呢!清代著名藏書家道古樓馬氏在《後村居士集》上,一個人就蓋了“古鹽官州馬思贊之印”“花山馬仲安家藏善本”等十四方印章。根據《中國善本摘要》等書記載,他蓋在藏書上的印章竟達五十餘方。
古代的藏書印是主人姓名、字、號以外的延伸,是了解主人的一條捷徑。一些前賢名哲的藏書印保留至今,成為富有特色的文化。不言而喻,藏書印有著較高的美感和研究價值,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一束馨香四溢的奇葩。願傳承不絕,發揚光大

前賢風範藏書印_子孫後代_借人_主人


印象,方寸之間 - 傅斯年圖書館古籍鑒藏章特展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清代藏書家方功惠(1829—1897)是湖南巴陵(今岳陽)人,字慶齡,別號柳橋。 他建有「碧琳瑯館」藏書樓,藏書量達50 萬卷以上,包含大量宋元版本,並曾親赴日本購書,眼光遠大。 方功惠還刻印了《碧琳琅館叢書》等重要典籍,其部分藏書在過世後捐贈給北京大學,成為該校圖書館首批善本的基礎。 
方功惠的生平與事業 
官宦出身: 方功惠出身官宦世家,以監生襲蔭,擔任廣東鹽道知事,並曾任番禺、南海、順德知縣及潮州知府,負責粵、閩、贛、湘四省的鹽課。
軍事貢獻: 他曾親自督導潮州抗洪搶險,並為左宗棠收復新疆籌募軍餉。
藏書與學術貢獻 
碧琳瑯館: 方功惠的藏書樓「碧琳瑯館」,位於廣州城北,後已不存。
藏書豐富: 他收羅了潘仕成、伍崇曜等人的舊藏,並前往日本購得佐伯文庫的典籍。
刻書事業: 他編輯刻印了《碧琳琅館叢書》和《古經解匯函》等學術價值高的叢書和典籍。
藏書來源: 碧琳瑯館的藏書豐富,藏有40 多種宋本、60 多種元本。
藏書的後續 
方功惠去世後,其孫將藏書運至北京,部分在琉璃廠散售,其餘則捐贈給當時的京師大學堂,成為北京大學圖書館首批善本圖書的基礎

方功惠-快懂百科                   珍藏圖書─古籍鑒藏章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官定公印/官方戳記/六大類印章/齋館印齋館印,也漪屯齋號印。現知傳世最早的齋館印是唐代垂相李泌的「端居室」玉印。為自己的住所、書房、齋館起名,後來在文人墨客間極為盛行-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古籍】清末藏书家方功惠刊刻孤本碧琳琅馆丛书52卷_五军都督府古籍馆                      方功惠及其藏書                方功惠                方功惠_百度百科             方功惠及其碧琳瑯館藏書研究 = A research on book collection of Fan Gong Hui’s Bi-lin-lang-guan|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