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是什麼意思,將能者,而君不御,為勝者。 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是什麼意思,將能者,而君不御,為勝者。 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https://bit.ly/3Lmj9HE
將有能耐的,君主不要干預將的行動,以保證將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以求取得戰爭的勝利。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原文: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人舉國屈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使敵人一個“旅”的隊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一個“卒”的“隊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次一等。
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為萬不得已時才使用。製造攻城的蔽櫓、轒轀,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
帥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這便是攻城所帶來的危害。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戰爭,攻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用完善的計策爭勝於天下,兵力不至於折損,卻可以獲得全勝,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方法。
用兵的原則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圍敵人,五倍的兵力就進攻敵人,兩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兵力少於敵人就要避免與其接觸,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所以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拼,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
將帥,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家就會強大;輔佐疏漏,未盡其職,國家必然衰弱。 國君對軍隊造成的危害有三種情況:不知道軍隊在什麼條件下可戰而使其出擊,不瞭解軍隊在什麼情況下可退而使其撤退,這就束縛了軍隊的手腳。
而插手三軍的政事,就會使部隊將士不知所從。不瞭解軍中的權變之謀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們疑慮重重。軍隊既迷惑又疑慮,諸侯**隊乘機而進攻,災難就降臨到頭上,這就是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預知取勝的因素有五點:懂得什麼條件下可戰或不可戰,能取勝;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勝;全軍上下一心的,能取勝;以有備之師待無備之師的,能取勝;將帥有才幹而君主不從中干預的,能取勝。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道理。
所以說:瞭解對方也瞭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瞭解敵方而熟悉自己的,勝負各半;既不瞭解敵方,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然失敗。
2樓:弓汀蘭屠嬋
孫子兵法有謂:“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意思是說:將帥有才能而君王不直接駕御的情況下才可以取得勝利。這反映孫子亦懂得無為而治的道理。
3樓:譙遠猶風
將帥有才能而君王不直接駕御的情況下才可以取得勝利。
將能者,而君不御,為勝者。 是什麼意思?出自**?
4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 謀攻篇bai
故知勝有五:知可du以戰zhi與不可以戰者勝dao,識眾寡回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答 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譯文】興兵作戰是可以預知勝利的,但是必須以熟知下面五種情況為前提:一是敵我情況瞭如指掌,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具有了這種準確判斷力,就會取得勝利;二是既能指揮大部隊作戰,也能夠指揮小部隊作戰,具有這種應戰能力就會取得勝利;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上下同仇敵愾,就會取得勝利;四是以有戒備的軍隊對待防禦鬆弛的軍隊,具有這樣條件,就會取得勝利:五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且國君不干預牽制,就會取得勝利。
以上這五條原則就是**勝利的依據。
5樓:碧海藍天
孫子兵法有謂:“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意思是說:將帥有才能而君王不直接駕御的情況下才可以取得勝利。這反映孫子亦懂得無為而治的道理。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是什麼意思,將能者,而君不御,為勝者。 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https://bit.ly/3Lmj9HE
-----------------------------
【評論內容】孫子兵法: 謀攻篇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 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譯文】興兵作戰是可以預知勝利的,但是必須以熟知下面五種情況為前提:一是敵我情況了如指掌,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具有了這種准確判斷力,就會取得勝利;二是既能指揮大部隊作戰,也能夠指揮小部隊作戰,具有這種應戰能力就會取得勝利;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上下同仇敵愾,就會取得勝利;四是以有戒備的軍隊對待防御松弛的軍隊,具有這樣條件,就會取得勝利:五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且國君不干預牽制,就會取得勝利。以上這五條原則就是預測勝利的依據。
《孫子兵法》言「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語旨意接近下列何項?
(C)得君行道
--------------------------------------------
將有能耐的,君主不要干預將的行動,以保證將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以求取得戰爭的勝利。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原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人舉國屈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使敵人一個“旅”的隊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一個“卒”的“隊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為萬不得已時才使用。製造攻城的蔽櫓、轒轀,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帥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使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這便是攻城所帶來的危害。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戰爭,攻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用完善的計策爭勝於天下,兵力不至於折損,卻可以獲得全勝,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方法。
用兵的原則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圍敵人,五倍的兵力就進攻敵人,兩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兵力少於敵人就要避免與其接觸,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所以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拼,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
將帥,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家就會強大;輔佐疏漏,未盡其職,國家必然衰弱。國君對軍隊造成的危害有三種情況:不知道軍隊在什麼條件下可戰而使其出擊,不了解軍隊在什麼情況下可退而使其撤退,這就束縛了軍隊的手腳。而插手三軍的政事,就會使部隊將士不知所從。不了解軍中的權變之謀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們疑慮重重。軍隊既迷惑又疑慮,諸侯國軍隊乘機而進攻,災難就降臨到頭上,這就是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預知取勝的因素有五點:懂得什麼條件下可戰或不可戰,能取勝;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勝;全軍上下一心的,能取勝;以有備之師待無備之師的,能取勝;將帥有才乾而君主不從中乾預的,能取勝。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道理。
所以說: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了解敵方而熟悉自己的,勝負各半;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然失敗。
-------------------------------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有能力的幹部最怕凡事都要管的老闆,從歷史上、軍事作戰史、或者是現代企業的經營史上,很多最終失敗的組織並不是缺乏有能力的「將」,甚至組織整體能力都高於對手,其失敗的原因就在於「不懂授權的老闆」,這是領導統馭最忌諱的名言,適用於任何組織、任何時代。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談到自己在工作上所面臨的困境,朋友的老闆是那種凡事都要事必躬親,而且不論事情的大小都會想插一腳,朋友無奈的告訴我說「老闆連每個部門的支出費用、到自己部門底下的小職員都要管,組織設了這麼多主管,根本都不被授權」,朋友最後跟我說「很多同事都有不如歸去的感受」,而朋友的公司本來在某領域曾經叱吒一時,但是公司這些年確逐漸走下坡,公司失去競爭力的主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們老闆不相信主管且不願意授權,這是很多人共同都有類似的慘痛經驗,不論從歷史上、軍事作戰史、或者是現代企業的經營史上,很多最終失敗的組織並不是缺乏有能力的「將」,甚至組織整體能力都高於對手,其失敗的原因就在於「不懂授權的老闆」,這是領導統馭最忌諱的名言。
時光回到1945年,由國府所主導的八年對日抗戰終於勝利,當時國民黨政府擁有三百多萬的精銳國軍,不僅身經百戰而且幾乎都接受美式裝備,以及美軍的嚴格訓練,尤其在當時號稱國軍「五大主力」的幾個部隊,更是在抗戰末期連日軍都「聞風散膽」的精英部隊,相信只要讀過這段歷史的人,對於領導這幾支部隊的將領,像孫立人、張靈甫、杜聿明、廖耀湘、黃百韜、邱清泉等人都是當時「耳熟能詳」的優秀將領,不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精英,就是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出來的高材生,但是短短不到幾年,整個中國大陸就拱手讓人了,為什麼機械化的精兵,會輸給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
如果不從政治或經濟,只從軍事角度來看,在孫子兵法謀攻篇裡就可以找到答案:「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而最後一句「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是指說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以牽制的,才能取得勝利,當年老總統總愛是從幾百公里外的南京,直接指揮前線行動,前線將領事事受到掣肘,不敢依照戰況判斷行動,因而貽誤了整個戰機。
而領導者最糟的不只是越權,如果隨個人喜好隨便下達指示與命令,可能對組織所造成的傷害更大,孫子在謀攻篇也說到「故君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靡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孫子的意思是『這種領導者,不知進退,不協事權,隨意發號施令,指揮進退,這種人,叫「靡軍」,是組織的累贅!』
徐蚌會戰的總指揮杜聿明,在他的回憶錄裡談到:當時國軍的布署與行動,都無法按預定計畫實施,「不論大小情況的分析,以及部隊的調動,都要透過蔣介石的決定指示;而蔣先生本人又不能掌握全盤情況,可能僅憑一次會報就決定了指揮部署,或憑他本人靈機一動,亂下手諭;因之一切指示到了前方,不是過時失策,即是主觀武斷;前方部隊長不遵從,即有違命之罪,遵從則自投羅網」,所以訓練再優秀的人員與主管,配置再精良裝備的組織,都很難抵的住,來自最上層領導者的干涉與胡亂的來下達命令,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
其實,一位領導者所要做的就是掌握全局,找對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然後做好協調的工作,試想,如果一位高階總經理跳下來做課長的事情,那這中間的副總、協理、經理、副理與課長怎麼辦?如果底下是很有能力願意做事,且承擔責任的主管,肯定沒多久要不就「意興闌珊」,要不就「擇良木而棲」,根本不能發揮出團隊的力量,尤其越高階主管的干涉作為,對組織所造成的傷害會越大,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是人力資本在組織,是否可以發揮最大價值的關鍵要素,身為主管的人不得不查與特別謹慎的!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 資深人力資源工作者 :: 痞客邦 :: https://bit.ly/3DscOYs
------------------------------------
勝敗是可以先知的,未戰而可以知其必勝者有五點:
一、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
  能夠預知敵情,則戰與不戰,由我而決,故不致先戰而後求勝,而是先有勝算而後求戰,未有勝算即避戰,所以能夠不敗。
  戰爭的勝敗之原,皆在平日的戰備與國家的政經情勢,能追索其事,自可見勝負之情。諸長在我,敵不能及,是可戰也,與之戰則必勝;若諸長在敵,我不能及,是不可戰也,不可戰則避之,則能不敗。故知可戰與不可戰者,有勝無敗也。
二、識眾寡之用者勝:
  用兵之法,在於趨利避害。我軍兵力大於敵軍,則可以主力正攻,分兵奇襲,合兵包圍,多方應戰;我軍兵力比敵軍少很多,敵軍人多勢眾,則我軍輕裝簡從、速以移動、行於夜暮、伺機而戰。
  所以知道敵、我雙方的兵力多寡,用法得宜,則兵能盡力、事不顛倒、為戰勝之道。但要有軍事上之學識與經驗,才能知眾寡之用,所以沒有軍事專業的人,決不可以讓其率領軍隊作戰。
三、上下同欲者勝:
  兵者,力也,力生於心,心同則力集而兵強,心離則力散而兵弱。
  上(總統或將軍)之所欲,即為下(幹部與士兵)之所欲,軍隊自能一心一德,同心同力,可以戰勝敵人。若將之所欲,國君不欲,君之所欲,而將士不從,則軍隊心分力渙,必敗無疑。
故說兵在精不在多,若非上下同心,不足以言勝了。
四、以虞待不虞者勝:
  虞者,戒備也。善用兵者,兢兢業業,每日整治其部隊,嚴密戒備,絲毫不懈怠,必等到敵軍驕漫渙散,戒備廢弛,方舉兵攻之,故戰無不勝。
  失敗之道甚多,然莫甚於輕忽散漫,以我之精實,待敵人的輕忽散漫而擊之,是以我之實,擊敵之虛,必然我勝敵敗。
五、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戰陣之間,瞬息萬變,有可進之機則進,有可退之理則退,宜攻即攻,宜守即守,此皆為將軍臨機獨斷之事,無暇請示於國君者。
  將軍與國君,權限分明,互相尊重,將軍有才能,國君即不可御(左右之、牽制之),此為戰勝之道。
  若將軍有臨機應變之才能,但國君事事牽制,不得專行其計策,必由國君左右之,戰陣之間,費時失機,則如何可勝。
  以上五者,為戰勝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國末期,秦、趙在長平爆發大戰,雙方投入的兵力總共有近百萬,為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的戰役。
本網站人氣:已有77963位參觀的訪客
孫子兵法十三篇之本篇要旨
謀攻第三 :
  謀攻者,以策略勝敵之計也。
  兵者,凶事也,縱然國家強盛,財物豐足,然而大戰之後,必然傷殘損失,國家恐成疲弱之狀,勝亦不足以償其失,何況戰敗乎。
  惟以謀攻人者,不損兵,不血刃,老成持重,制勝萬全,攻於無戰,戰於不殺,不攻不殺,而能勝人,方為神武之兵,戰之善者也。
  以謀攻勝人者,其功大,其力省,不須絕大的犠牲,而能使敵人臣服,相較於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謀攻者豈不優哉,故知兵者尚之。 
--------------------------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有能力的幹部最怕凡事都要管的老闆,從歷史上、軍事作戰史、或者是現代企業的經營史上,很多最終失敗的組織並不是缺乏有能力的「將」,甚至組織整體能力都高於對手,其失敗的原因就在於「不懂授權的老闆」,這是領導統馭最忌諱的名言,適用於任何組織、任何時代。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談到自己在工作上所面臨的困境,朋友的老闆是那種凡事都要事必躬親,而且不論事情的大小都會想插一腳,朋友無奈的告訴我說「老闆連每個部門的支出費用、到自己部門底下的小職員都要管,組織設了這麼多主管,根本都不被授權」,朋友最後跟我說「很多同事都有不如歸去的感受」,而朋友的公司本來在某領域曾經叱吒一時,但是公司這些年確逐漸走下坡,公司失去競爭力的主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們老闆不相信主管且不願意授權,這是很多人共同都有類似的慘痛經驗,不論從歷史上、軍事作戰史、或者是現代企業的經營史上,很多最終失敗的組織並不是缺乏有能力的「將」,甚至組織整體能力都高於對手,其失敗的原因就在於「不懂授權的老闆」,這是領導統馭最忌諱的名言。
  時光回到1945年,由國府所主導的八年對日抗戰終於勝利,當時國民黨政府擁有三百多萬的精銳國軍,不僅身經百戰而且幾乎都接受美式裝備,以及美軍的嚴格訓練,尤其在當時號稱國軍「五大主力」的幾個部隊,更是在抗戰末期連日軍都「聞風散膽」的精英部隊,相信只要讀過這段歷史的人,對於領導這幾支部隊的將領,像孫立人、張靈甫、杜聿明、廖耀湘、黃百韜、邱清泉等人都是當時「耳熟能詳」的優秀將領,不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精英,就是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出來的高材生,但是短短不到幾年,整個中國大陸就拱手讓人了,為什麼機械化的精兵,會輸給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
  如果不從政治或經濟,只從軍事角度來看,在孫子兵法謀攻篇裡就可以找到答案:「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而最後一句「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是指說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以牽制的,才能取得勝利,當年老總統總愛是從幾百公里外的南京,直接指揮前線行動,前線將領事事受到掣肘,不敢依照戰況判斷行動,因而貽誤了整個戰機。
  而領導者最糟的不只是越權,如果隨個人喜好隨便下達指示與命令,可能對組織所造成的傷害更大,孫子在謀攻篇也說到「故君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靡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孫子的意思是『這種領導者,不知進退,不協事權,隨意發號施令,指揮進退,這種人,叫「靡軍」,是組織的累贅!』
  徐蚌會戰的總指揮杜聿明,在他的回憶錄裡談到:當時國軍的布署與行動,都無法按預定計畫實施,「不論大小情況的分析,以及部隊的調動,都要透過蔣介石的決定指示;而蔣先生本人又不能掌握全盤情況,可能僅憑一次會報就決定了指揮部署,或憑他本人靈機一動,亂下手諭;因之一切指示到了前方,不是過時失策,即是主觀武斷;前方部隊長不遵從,即有違命之罪,遵從則自投羅網」,所以訓練再優秀的人員與主管,配置再精良裝備的組織,都很難抵的住,來自最上層領導者的干涉與胡亂的來下達命令,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
  其實,一位領導者所要做的就是掌握全局,找對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然後做好協調的工作,試想,如果一位高階總經理跳下來做課長的事情,那這中間的副總、協理、經理、副理與課長怎麼辦?如果底下是很有能力願意做事,且承擔責任的主管,肯定沒多久要不就「意興闌珊」,要不就「擇良木而棲」,根本不能發揮出團隊的力量,尤其越高階主管的干涉作為,對組織所造成的傷害會越大,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是人力資本在組織,是否可以發揮最大價值的關鍵要素,身為主管的人不得不查與特別謹慎的!
----------------------------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是孫子,即孫武說的。
語本《孫子兵法·謀功篇》
原文: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意思是:
戰爭的勝利有五種情況:一是對敵對雙方的情況瞭如指掌,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二是將帥既能指揮大部隊作戰,也能指揮小部隊作戰,具有高超的應戰能力;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上下同仇敵愾;四是以有戒備的軍隊攻打防禦鬆弛的軍隊;五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國君又不干預牽制。上述五條,就是**勝利的依據和規律。
2樓:田小德
孫子兵法有謂:“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意思是說:將帥有才能而君王不直接駕御的情況下才可以取得勝利。這反映孫子亦懂得無為而治的道理。
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譯]:預知勝利的情況有五種: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者,能夠獲勝;瞭解多兵和少兵不同用法者,能夠獲勝;全軍上下意願一致者,能夠獲勝;以己之有備對付敵人無備者,能夠獲勝;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制肘的者,能夠獲勝。
3樓:棋木卡卡西
孫子故 知 勝 有 五 : 知 可 以 戰 與 不 可 戰 者 勝 ; 識 眾 寡 之 用 者 勝 ; 上 下 同 欲 者 勝 ; 以 虞待 不 虞 者 勝 ; 將 能 而 君 不 御 才。 此 五 者, 知 勝 之 道 也。
4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體現了在現代企業中的授權思想。
將能者,而君不御,為勝者。 是什麼意思?出自**?
5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 謀攻篇bai
故知勝有五:知可du以戰zhi與不可以戰者勝dao,識眾寡回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答 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譯文】興兵作戰是可以預知勝利的,但是必須以熟知下面五種情況為前提:一是敵我情況瞭如指掌,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具有了這種準確判斷力,就會取得勝利;二是既能指揮大部隊作戰,也能夠指揮小部隊作戰,具有這種應戰能力就會取得勝利;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上下同仇敵愾,就會取得勝利;四是以有戒備的軍隊對待防禦鬆弛的軍隊,具有這樣條件,就會取得勝利:五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且國君不干預牽制,就會取得勝利。
以上這五條原則就是**勝利的依據。
6樓:碧海藍天
孫子兵法有謂:“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意思是說:將帥有才能而君王不直接駕御的情況下才可以取得勝利。這反映孫子亦懂得無為而治的道理。
"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什麼意思
7樓:逍遙之道可道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謀攻篇》)
這段話的意思是:戰爭的勝利是可以事先預知的,但是必須以熟知五種情況為前提:一是對敵對雙方的情況瞭如指掌,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二是將帥既能指揮大部隊作戰,也能指揮小部隊作戰,具有高超的應戰能力;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上下同仇敵愾;四是以有戒備的軍隊攻打防禦鬆弛的軍隊;五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國君又不干預牽制。
上述五條,就是**勝利的依據和規律。
------------
知勝之道,第五點,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2020-12-12 梵一交易
今天咱們繼續分享《孫子兵法》謀攻篇:知勝之道
第五點,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帥根據戰場上的變化,採取的這樣一個決策,君主不要妄加干預,因爲你不知道當時具體的情形,妄加干預的話可能會影響本次作戰的結果。反映到市場上,就是你做的決定不要輕易地受別人的影響。
《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中有一則小故事,傑西利弗莫爾買了一隻股票,做的空單,買了之後,他的一個朋友就對他說:這個股票有重大利多消息,你爲什麼要做空呢?這個時候傑西利弗莫爾並不爲之所動,完全相信自己的判斷。他的朋友又對他說:你相信我,咱們的關係這麼好,我怎麼可能會害你呢?我是在幫你,不想讓你承受這麼大的損失,我已經從各處打探到很多小道消息,我可以確定後期還有上漲,你不應該現在做空。一次兩次的去說,三次五次的去說,終於他動心了,把手裡的空單平掉,反手做了多單,結果三天之後行情出現大跌。
所以這一次的教訓,對傑西利弗莫爾來說非常慘痛,他的判斷是正確的,最終卻虧損出局。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爲輕信了別人的話。你自己已經對現在的行情有了準確的判斷,已經覺得接下來要怎麼做了,那就堅持你的判斷,堅持到什麼時候呢?堅持到行情的客觀走勢與你的主觀判斷一致,堅持到盤面有盈利。而不是剛一進場,聽別人說了幾句,就開始改變自己判斷,或者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否是正確的。
還有一個例子,在幾個月之前,當時我分析豆粕菜粕,當時它們是處於高位橫盤的階段,大體的方向不是特別明確。那麼我就在視頻當中說到:目前,我對菜粕的判斷是等待做空的機會,等待做空的信號。因爲我知道出現什麼樣的信號我要做空,現在還沒有出現。那麼有一個人看了視頻之後,就開始把手中的多單平掉,開始去做空。因爲我說的是我等待做空的機會,現在並不是做空的時機。他手中原來有多單,平掉了,又做空了。那麼當天十點多,豆粕菜粕都出現了拉升,一根大陽線。這個人就非常的生氣,他說:齊老師,你看你就影響我的判斷了,本來我的多單在手,你非要說你看空,你準備做空。我說:沒問題啊,我等待的是做空的機會,這一波上漲了,跟我沒有關係,它並不符合我的交易機會,也沒有出現做空的信號,所以我不做空,多也不做。
等到第二天的時候,豆粕菜粕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沉,做空的信號出現,我的單子進場,而後繼續下跌,延續了三天左右。這一波行情下跌力度非常大,我不知道他最終有沒有抓住空單,我只知道,他之前有多單,結果反手做空,損掉了。他就是不明白自己要抓的是哪一波行情,而且看視頻也不認真,一定要等待正確的信號出現才能進場,信號沒出現,就不要輕易的去做。
如果在我看來我是看空的,我是等待做空的機會的,而你是堅持做多的,並沒有出現符合你的交易系統任何轉空的跡象,你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判斷。我說的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個參考,對於我來說,我是完完全全地按照我的交易系統去執行的。這一點大家要知道,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如果你有自己的交易思路、交易方法,不要輕易被別人的思路所影響。如果你現在沒有交易系統,就想辦法建立屬於自己交易系統、交易方法。


白旄黃鉞/乾隆皇帝有一把斧,名叫姜太公飛虎斧,其上飾金,屬於黃鉞-斧身中部雙面鋄金飛虎,周圍飾以火焰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了姜太公晚年得志,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殷商,創建周朝天下。姜太公,呂尚,號“太公望”,先祖封地在呂(今河南南陽市境內),原本姓姜,根據封地而姓呂,東海上人。姜太公沒有被周文王啟用前,生活窮困潦倒,可以說事業處處失敗,到了老年的時候,在渭水河邊隱居釣魚,得遇周文王,從而起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斧鉞代表的正義的力量-武王“左杖黃鋮,右秉白旗”/在古代,大將接受斧鉞就等於被授予軍權帥印。這在歷史上稱為“ 假黃鉞 ”/在古代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過斧鉞不僅僅是作為兵器而存在的/斧鉞被認為是正義的化身。如在《六韜》中就記載了周武王所用的斧鉞,稱它刃寬八寸,重達八斤,號稱“天鉞”。其實“天鉞”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周武王所帥軍隊乃正義之師,是代替上天來伸張正義的;二是指這個“天鉞”本事便是正義的化身,道德的顯現。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授鉞儀式

2022-03-29_1339312022-03-29_13502737b693bdb59d4d91ba7887984b1b3453fa2916accc464b34909dc9f0d85b2ba743fc0e6826284dcfbe5ca259177dc19a

授鉞儀式
地位比尚方寶劍還要高的武器
經常看德雲社相聲的人可能會注意到,他們在說貫口的時候,除了“報菜名”以外,還經常提到十八般武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今天,我們不說相聲,就說說“鉞”。
東漢 《孔叢子·廣器》中對鉞有過解釋,“鏚鉞,斧也”。我們也經常在網上看到過鏽跡斑斑的青銅鉞,和斧長得很像。在《說文解字》我們找到了答案,“大者稱鉞,小者稱斧”,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但是,鉞是一種兵器,我們也認同這個觀點。武王伐紂的時候,諸侯會與孟津,“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後來大軍攻破朝哥,紂王見大勢已去,就自焚於鹿臺之上。武王尋到鹿臺後,見紂王已經死了,就“以黃鉞斬紂頭,懸大白之旗”。
但是,經過我查閱了很多典籍發現,鉞不僅僅是兵器,它還有很多用途,接下來我們一一盤點。
一、天子分封諸侯時賞賜的器物
我們都看過《封神榜》,姬昌被紂王囚於羑里,伯邑考獻了幾件寶物後,才得以自由。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昌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爲西伯”。又有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也說:“公侯賢者爲州方伯,錫斧鉞,置虎賁百人”。
我們在歷史書,或博物館經常看到鼎、觥和爵等青銅製品。這些都是帝王諸侯纔有資格用的。所以,賞賜青銅斧鉞,也表示有功德的諸侯。我們看看天子都賜諸侯什麼?西漢韓嬰在《韓詩外傳》雲“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
青銅鉞
二、拜將授予的調兵令符
古代調兵遣將,必用“虎符”。在魏晉以前,基本上都是鉞來拜將行兵的。《尉繚子·將令》一文指出“將軍受命,君必先謀於廟,行令於廷,君身以斧鉞授將曰:左、右、中軍皆有分職,若逾分而上請者死,軍無二令,二令者誅”。在三國時期,董卓和關於就曾經受鉞高廟,拜爲將軍,秉鉞屯兵。
在這裏,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天子如何拜將的。《六韜·立將》寫了武王拜將的情形。武王問太公曰:立將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今某國不臣,願將軍帥師應之。將既受命。乃命太史卜,齋三日,之太廟,鑽靈龜,卜吉日,以授斧鉞。
當然,在後來程序就簡化,不需要卜卦了,只要開壇祭祀,授鉞立將即可。其實,這和我們現在的差不多,我們也要開個會,舉行授旗儀式,然後對着旗宣誓。

三、處決犯人的刑具
在電視劇裏經常看到,劊子手穿紅杉,頂紅巾,手持鋼刀,手起刀落,便人頭落地。但在先秦時期,肯定不是這樣。
《禮記·王制》曰:“諸侯,賜弓矢然後徵,賜然後殺,賜圭瓚然後爲鬯”。這段話意思是說“天子賜弓箭,就是要打仗;賜斧鉞,就是要砍頭;賜酒器,就是要祭祀”。《前漢書》書中說,做臣子的不忠,就應該用鉞誅殺。(原文是:“爲臣不忠,當伏斧鉞之誅,幸蒙灑心自新,又令得保首領”)。
當然,這不代表用鉞行刑要分貴賤,而是要量其罪重緩而定。戰國《國語·魯語上》記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撲,以威民也”。
斧鉞
不管鉞用來戰場殺敵,賞賜諸侯,拜將調兵還是處決犯人。鉞代表的是皇權,奴隸社會這樣,封建社會也是這樣。在唐朝的時候,鉞是皇家最高的象徵將,“黃鉞改爲金鉞”。在皇家重要的儀式上,“儀仗隊”都持鉞掌旗。
這就是我們在十八般武器看到的鉞。相比於其他的武器,雖然鋒不及刀劍,銳不及矛戟,擊不及錘。但是,它在歷史上除了戰場飲血之外,更高居廟堂,常陪帝王,象徵最高的皇權
地位比尚方寶劍還要高的武器,它的樣子卻讓人唏噓!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3JOjAtZ
-------------------------------------------
節鉞
符節多是帝國權力的象征,如朝廷任命的外交官、或是軍官用以調兵遣將,或是官吏以之代天巡狩、行使皇帝詔敕的。《稱謂雜記》:"俗說武王鉞殺飛廉、惡來,故君以賜鉞以事軍法,如後之勢劍也。"節鉞是符節與斧鉞的合稱,鉞是斧類古兵器,曾是帝王斬殺大臣使用的,象征生殺之權,君主多用黃色的鉞。掌節鉞的大臣、將軍一般具有較高的權威。
符節與斧鉞。古代授與官員或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志。
《孔叢子·問軍禮》:"天子當階南面,命授之節鉞,大將受,天子乃東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明 高攀龍《答袁節寰(袁可立)中丞》:"以弟愚見,今天下節鉞諸賢,必假以便宜,使得多方生財以自足用。"
《吳志·陸遜傳》曰:遜假節鉞為大督,逆曹休,斬獲萬餘。《吳錄》曰:假陸遜黃鉞,吳主親執鞭以見之。
《封神演義·第二回》:陛下若假以節鉞,自不勞矢石,可擒蘇護,以正其罪。
授予符節、節鉞的過程儀式常被稱為"假節",被授予符節的大臣被稱為"持節"。重要的外交使臣大多持節,如漢代的蘇武。軍事方面,魏晉監軍使者多以持節,唐朝時,有符節的各地招討使、觀察使等高階軍官常被統稱為節度使
----------------------------
符節、節鉞、節杖等,是中國歷史上中央政權向官員授權,允許其代行帝王軍政職權(或是代天巡狩)的憑證與象徵,其形態樣式以及代表的權力各代有變化。
符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OGXr6
簡介
符節多是權力的象徵[來源請求],如朝廷任命的外交官、或是軍官用以調兵遣將,或是官吏以之代天巡狩、行使皇帝詔敕的。史量才《稱謂雜記》:「俗說武王鉞殺飛廉、惡來,故君以賜鉞以事軍法,如後之勢劍也。」節鉞是符節與斧鉞的合稱,鉞是斧類古兵器,曾是帝王斬殺大臣使用的,象徵生殺之權,君主多用黃色的鉞。掌節鉞的大臣、將軍一般具有較高的權威。
授予符節、節鉞的過程儀式常被稱為「假節」,被授予符節的大臣被稱為「持節」。重要的外交使臣大多持節,如漢代的蘇武。軍事方面,魏晉監軍使者多以持節,唐朝時,有符節的各地招討使、觀察使等高階軍官常被統稱為節度使。
歷史
漢朝官吏奉使外出時由皇帝臨時借予節杖,即假節,以提高其權威。使臣持節出巡或出使完畢後則收回其「節」。
東漢末、三國時期帝王特賜給權位極重的大臣節鉞。受此號者擁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殺的特權。節即符節,鉞是專用於帝王儀仗的斧狀兵器,兩者都是象徵帝王權威的信符。而且是長期性的,非臨時性的,成為象徵地位高低的政治待遇。
晉朝地方軍事長官都督、監軍、督軍三級,各又分使持節、持節、假節三等。都督之使持節者,可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持節者只可殺無官職的人,假節者只能殺戰時犯軍令的。南北朝沿襲此制。
隋唐時的「使持節」,作為皇帝賜予調動軍隊的憑信:當時諸州都督、總管、刺史都加「使持節」之號。唐高祖武德元年規定,刺史加號持節。太宗貞觀二十二年以契丹窟哥為持節十州諸軍事松漠都督府都督,奚可度著為持節六州諸軍事饒樂都督府都督。其後常加,頒銅魚符,但實際並不帶節,因而無專殺權,只有節度使有旌節,可以專殺
符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OGXr6
-----------------------
遠交近攻:范雎的敵友切割術 - 陳茂松 - Google 圖書 https://bit.ly/3wM1xR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