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韓國一個收藏愛好者輾轉買到的中國古陶罐,上面的甲骨文記錄了牧野之戰發生前,商紂王對武王來伐的告祭

2017-11-14_233217  

商紂王在癸巳日向祖王文丁和父王帝乙祭祀、卜問,並且燒制了一個陶土罐,把記錄下的內容刻在陶罐上。燒成的陶罐是紅色的,很漂亮,紀念意義非凡。
銘文如下:
金見。率辛師 亡周侯元西伯行 右師田自州西邑 祖丁乙爪 有明紀斁任 允自西伯侯。祖丁乙!徵文夕祀,辛丁乙師眉走 享井,朕禦皿(蠱)曰:角明,有余征導舟玄,田封,它肯禦。

【中國歷史正述】商之三十三:牧野之戰

【中國歷史正述】商之三十三:牧野之戰 | 商朝 | 商紂王 | 周武王 | 大紀元 - https://goo.gl/nndVug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3日, 2017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紂王應戰
另一方商紂王的備戰應戰,原來幾乎不為人知。1977年陝西出土了一批甲骨,補上了一些文獻缺失。
出土的是商朝晚期的廟祭甲骨,其中一片編號為H11:1,記述商紂王在父親帝乙的宗廟中舉行祭祀,祈求成湯保佑並且占卜。
研究人員認定,它們是牧野之戰發生之前,商紂王對武王來伐的告祭,希望偉大的先祖保佑他平定周室的來犯。時間是癸巳日,距離甲子日決戰還有31天。
那個時間周武王正在惡劣的氣候中長途跋涉。
商紂王不僅知曉武王的軍隊前來,還從天象裡看到了不吉。
金星在白晝出現了。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地上只有一位天子。金星與太陽比肩而出,「亂紀」之象顯現。
商紂王在癸巳日向祖王文丁和父王帝乙祭祀、卜問,並且燒制了一個陶土罐,把記錄下的內容刻在陶罐上。燒成的陶罐是紅色的,很漂亮,紀念意義非凡。
銘文如下:
金見。率辛師 亡周侯元西伯行 右師田自州西邑 祖丁乙爪 有明紀斁任 允自西伯侯。祖丁乙!徵文夕祀,辛丁乙師眉走 享井,朕禦皿(蠱)曰:角明,有余征導舟玄,田封,它肯禦。
學者的破解為:「不祥之兆,白晝出現了金星(太白星)。是否出動我的軍隊?是否會有周候元西伯的隊伍和他的右(佑)軍隊從州西邑起推翻商朝?祖王文丁和父王帝乙的在天之靈會保佑我們嗎?綱紀會不會因西伯侯的兵動而崩潰呢?」
「祖王文丁和父王帝乙!為了征伐文王而晚上獻祭,那麼我們(帝辛乙)的軍隊能否走至終(最終取勝)?祭井宿,朕能否抵禦天殃?王觀察星兆判斷吉凶說,角宿在發亮,我會征伐文王,把船(國家)導向穩定,西邑征伐後將會分封,災殃會止。」
關於這個紅陶罐還有一段故事:
韓國一個收藏愛好者輾轉買到一隻中國古陶罐,這個陶罐完好無損,顏色美麗,罐肩上的花紋也很美麗,他將它買來做了雜物罐。
2005年的某一天,他突然覺得自家的紅陶罐上刻著的不是畫飾而是古文字,就請他們的甲骨文學者為之鑒定。結果學者一眼認出是殷商文字。
韓國一個收藏愛好者輾轉買到的中國古陶罐,上面的甲骨文記錄了牧野之戰發生前,商紂王對武王來伐的告祭。(圖片由韓國保存者提供)
台灣報紙為此做過專題報導,說到學者的震驚:「當他第一次看到紅陶罐時,整個人幾乎僵在那兒。」「手上正捧著一個可能記載一件完整史實的三千年古物,對他來說真有如晴天霹靂,頓時感覺全身雞皮不寒而慄。」
因為這是商紂王祭祀問卜的實物記錄
這個紅陶罐經過了熱釋光(TL)年代測定,被認定系1700至2700年前的製品,現在連他的主人移動它也要戴上手套了。
癸巳日,商紂王的祭祀卜問刻上了甲骨、燒成了陶罐,甲骨和陶罐──同一個事件的兩個相關物──幾千年以後它們再一次相遇。
紅陶罐記述的星象也和當時的史實相印證。《呂氏春秋‧慎大》記載過一件事:武王得勝之後,曾經問過兩個俘虜,你們國家有什麼怪異的事嗎?其中一個回答說,有,白天看到星星而且還有血雨。「晝見星」──金見。
伴隨著牧野之戰的起始,還有其它奇特的天象,周室有詳細的「起居注」記錄,我們到周朝再介紹。
雙方兵力
武王的克商之旅一路疾行,雖然未有延誤,卻也沒全部「入場」,武王決定 「擇車」「 選馬而進」。「 以銳師」 趕往殷郊。所以,甲子趕到牧野的周軍並不多。具體的數目,各家統計不一,計有: 
《墨子》:武王以擇車百兩,虎賁之卒四百人,先庶國節窺找戎,與殷人戰乎牧之野。 
《孟子章句》: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 
《呂氏春秋‧簡選》:武王虎賁三千人,簡車三百乘。 
《呂氏春秋‧古樂》: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師克之於牧野。(註:古制一師二千五百人,六師即一萬五千人。) 
《韓非子‧初見秦》曰:武王將素甲三千。 
《博物志》:武王伐殷舍於幾,逢大雨焉。率輿三百乘,甲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戰於牧野。 
《史記‧周本紀》這麼記:「武王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商王朝的兵馬?
《史記‧周本紀》說:「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 。」 距通拒,紂王聽說武王來了,也發兵70萬拒武王。
此統計數字不見於《史記》前的其它經書,算是獨家製造。但是對後世影響巨大,不得不把它拿出來說道一番。
紂王時代,王朝的總人口是780萬,除去一半女性,390萬,除去年老的和年少的再一半的話,195萬。70萬的概念,是整個商王朝的男性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有個著名歷史學家,在自己的史學叢書中一次次發感歎:「司馬遷是個大文豪,司馬遷真是個大文豪啊!」令人忍俊不禁。
歷史學家太文學化了就比較麻煩,故事是好看了,視聽也混淆了。比如這個70萬,很多人認為司馬遷寫錯了,於是前後數調換,將它們縮小為17萬。現代學者根據甲骨文、地下文物,已推算出商末的王邑人口僅有14.6萬人。拉出17萬戰鬥兵馬,估計也是要全國動員的。
周朝自家的史官記錄在這裡:
《牧誓》:「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於牧野,作《牧誓》。」──武王的三百戰車、三百虎賁兵,準備跟紂王受決戰於牧野,於是作了《牧誓》。
戰後的綜述《逸周書‧克殷 》:「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帝辛從。」──周方的戰車三百五十輛,列陣於牧野。帝辛迎戰。
「武王戎車」三百,「周車」多了五十,因為還有八個諸侯趕來助陣。
商軍在人數上占據絕對優勢,周方的史官又無法點數,於是這麼說:《周書‧武成》「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甲子日黎明,紂王受率領他如林的軍旅,會戰於牧野。
周朝的《大雅‧大明》裡說「殷商之旅,其會如林」,殷商的軍旅,旗密如林。雖是含糊,卻也真實。
戰前履禮
武王如約趕到,商紂王的兵馬也已嚴陣以待。不過不急,戰前的大事──誓師禮還是要進行的,進行得還很隆重,因為商紂王也是會等的。
周武王側身畫像(公有領域)
同樣的誓師禮,幾百年以前,商紂王的先祖成湯也進行過,留下的是《湯誓》, 這次周武王留下的是《牧誓》,牧野之地的誓師:
武王的左手持黃色的大鉞──象徵征伐權、繪有龍紋或虎紋的銅斧,右手握著系有白犛牛尾的旗幟,先致歡迎辭:「西土遠來的朋友們,辛苦了!」西土而來的是八個小方國的車馬,他們是趕來助戰的。
武王說:「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以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的人們,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我要宣誓了。」
接下來,武王歷數商紂王的罪行,並且宣布:「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現在,姬發我恭敬地執行上天的責罰。
最後交代:「今天的戰事,每邁進六步或七步,要停下來整理一下佇列。衝刺不超過四、五、六、七下,也要停下來整理佇列。要像老虎、大熊、豺狼和神離(山神獸)一樣勇猛。不要攻擊投降的人,以便幫助我們西土。努力吧,將士們!如果不努力,你們自己也會受到懲罰!」
保持隊列的嚴整,現代人看上去有點可笑,其實也是軍禮的要求,不攻擊投降者,也是軍禮,謂「不校勿敵」,不勇敢要受懲罰,更在軍禮之內。
「結日定地,各居一面」,伐紂大軍的對面,應戰的商紂王聽著對自己的指控,等待他們宣誓、布陣而按兵不動。
當時的情景無可窺知,站在商紂王的角度體會一下古代君王的王者氣派還是無妨的。#
參考文獻: 
1.《甲骨學通論》 
2.《武王克商前帝辛占星陶文與H111帝辛卜辭》 
3.《呂氏春秋‧慎大》 
4.《荀子‧儒效篇》 
5.《商代史綱論》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2017-05-27_090538

商朝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鉞。這時的青銅鉞仍保留了石鉞的特點: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但鉞身較薄、青銅鉞的裝柄方式為內安柲。鉞身多飾有雷紋,並且花紋非常精緻美觀。商周時代斧鉞類型很多,且質料優良。如《考工記》所載的同代青銅斧內含錫量約20%。周代有一種空頭斧,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裝斧柄。斧頭中含有天然銅、鉛、鐵、錫、金等多種金屬,質地堅韌,做工精良。但由於斧鉞形體笨重,殺傷力遠不如戈、刀、矛,所以漸漸脫離戰場,成為一種禮兵器。曾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婦好墓中,出土了兩件大型青銅鉞。其刃部寬約375~385毫米,重8. 5~9公斤,上面鑄有銘文:“婦好”。婦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是一位驍勇善戰的著名女統帥,曾多次率兵出征。這兩件大鉞正是她權威的象徵。斧鉞作為禮兵器在商周時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大將接受斧鉞就等於被授予軍權帥印。這在歷史上稱為“ 假黃鉞 ”
此外,斧鉞還被用作刑具。據《史記· 周本紀》記載,武王攻克商王王宮後,用黃鉞斬了紂王的頭顱,懸於太白旗上。直到漢代仍以斧鉞為斬首的刑具。由於斧鉞是一種斬殺罪人的刑器,所以歷史上有“斧鉞之誅”的說法。
歷史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伐紂,在孟津會合八百諸侯,北渡黃河,陳師商郊牧野。誓師後,武王“左杖黃鋮,右秉白旗”,指揮戰鬥。激戰中,殷軍“前徒倒戈”,武王乘機揮兵追擊,紂王“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姝玉,自燔於火而死”。於是,武王“以黃鋮斬約頭,懸大白之旗”,紂之嬖妾二女自殺,武王又”斬以玄鋮,懸其頭小白之旗”,以示眾。勝利後的第二天,武王進駐商宮,“除道、修社”,完成接管商王朝政權的典禮。這時,“周公旦把大鋮,召公把小錢以夾武王”。從這段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上古時代的斧鋮,不僅是用於戰陣的白刃兵器,也是軍隊、指揮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
斧鉞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hyDeaQ

63d9f2d3572c11df6402d12d632762d0f603c2e9  

周武王用這種武器砍下紂王的頭作為斬首的刑具它真的不是斧子
144 作者 豬油鹼 關注
2016.08.25 10:10 
這個東西叫做鉞,和斧長的非常像,但是不可以叫做斧。好吧,其實鉞就是大斧子,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很講究,告訴我們鉞其實是大斧,但是不能那麼叫。《書·顧命》上說,鉞是脫胎於斧的,大的叫鉞,小的叫鋮。原來斧子家族是三兄弟,除了鉞,還有個不怎麼出名的小兄弟叫做成鋮的。下面的圖就是鋮了。
斧、鉞在形制上雖然相似,但其實鉞和斧還是有區別的,書上記載鉞比斧頭要大三分之一,桿長一尺半。而且鉞桿末端有鑽。鉞在斧頭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長約六寸。我們看到的鉞基本上都是刃比斧更薄,而且呈現圓弧的形狀,弧曲度比斧要更大,刃端兩角有些上翹,也有的鉞是類似半月形的樣式。
鉞在人類歷史上使用很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它是由勞動工具石斧演變而來。我們看到的這個圖就是石鉞。石鉞的器身是扁平的,刃部寬闊,它已經不太適合砍伐樹木或用於農作了。顯然石鉞已經不是一種用於生產勞作的工具,而是一種用於戰爭殺戮的兵器。
刑具
鉞其實本是一種刑具。《史記》中曾經記載,商紂王在鹿台自焚以後,周武王來到紂王自焚的地方,先是用箭射,射了三發以後下車,又用輕劍擊紂王的屍體,然後用黃色的大鉞斬下紂王的頭顱,懸在白色的大旗上。紂王都燒死了,還要用鉞斬下燒焦的屍體的頭,聽起來蠻恐怖的。這鉞作為一種刑具,在古代本來就是用作斬首和腰斬的,而且一直持續到漢代都在使用。想像一下,劊子手掄著這麼大的一支鉞,砍下人的頭顱或者把人攔腰斬斷,真讓人不寒而栗啊。因此,斧鉞也引申為古代酷刑的名稱,就是用斧鉞劈開頭顱的一種刑罰。
禮器
鉞同時也是一種禮儀用器。它像西方的權杖一樣,成為一種王權的象徵。史書上說,周公拿著大鉞,召公拿著小鉞,分列在武王的左右。武王伐紂在誓師牧野的時候,“左仗黃鉞,右秉白族”,就是周武王左手拿著黃色的大鉞,右手拿著白色旄牛尾。而青銅鉞,作為君主給大臣的賞賜,具有賦予軍權和征伐權的意義。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重臣出征都習慣加有假黃鉞的稱號。《晉書.職官志》記載:“魏文帝黃初三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刺史。又上軍大將軍曹真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則總統內外諸軍矣。”《通志.職官略六》裡面:“江左以來,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導等權重者乃居之。宋氏人臣無居者,唯江夏王義恭得假黃鉞。”可見鉞當時是像徵征伐權力的權仗,也是統帥權威的象徵。在商朝的時候,很多貴族成年男子都用鉞作為陪葬品。到了西周這種情況開始減少,西周晚期才基本消失。
兵器
鉞作為兵器,經歷過戲劇性的興衰史。鉞在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兵器曾經被廣泛的使用,但是因為頭部很沉,顯得非常笨重,使用不方便,殺傷力也不高,所以漸漸的被戈矛刀等兵器代替,淡出了主流武器的行列。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和工藝上的不斷改進,斧鉞作為武器用重新煥發青春,甚至有了一個中興的過程。在唐朝和宋朝都作為一種主要的步兵武器,地位不亞於刀劍。這時候鉞的形狀有了大幅度改進,它的刃部變得更寬,持柄加長,便於操持,更加有利於進行砍殺。唐宋時候的敵人,有很多來自與北方異民族的騎兵。對付這種騎兵,長柄的斧鉞有著意想不到的優勢,作為一種步兵武器,上能砍騎兵,下能砍馬蹄。傳說金兀術的重甲騎兵部隊鐵浮屠,就是遭遇了南宋的長刀大斧專砍馬腿,才徹底覆滅的。斧鉞作為一種曾經被淘汰的了兵器,卻在對抗少數民族騎兵部隊的戰鬥中所顯示出巨大威力,煥發了第二春。但是到了宋朝以後,隨著時代的發展,鉞作為兵器,再度沒落,漸漸消失在視野之中了。十八般兵器中,也有鉞的一席之地,說明它曾經是一種主流的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我們耳熟能詳的口訣,見證著鉞作為兵器的輝煌歲月。

1672475-ec21dfd8a5aeeb591672475-c5d946ebcfac1fda1672475-820c78539d51c4af1672475-f78c926a738bfad41672475-e2e82336133d72c4  


青銅鉞為王權象徵物大小紋飾均有講究(圖)

2017-05-27_0905382017-05-27_090551  
2013年09月22日09:07來源:廣州日報 參與互動( 0 ) 0
人頭銎內鉞
  “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在青銅兵器的大家族中,青銅鉞無疑具有最濃烈的王者氣質,甚至連漢字中的“王”字也是從斧鉞的形象演變而來的。無論是在歷史典籍,還是在考古發現中,青銅鉞每次的驚艷亮相,都與王者如影隨形。
  為何青銅鉞享有如此尊貴的地位?它究竟是一種兵器,還是一種至尊無上的象徵?本期“大家”,我們邀請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學系主任錢耀鵬,為我們解析一下久遠的“斧鉞制度”。
  文、圖/記者金葉
  冷兵器系列
  青銅鉞是王權的象徵物
  鉞和斧經常被一起提及,而它們在外形上也確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錢耀鵬告訴記者,在古代,這二者確實屬於同類武器。斧是最普通形態或基本形態,而鉞是這個普通形態的擴大形式,以更為寬大的外形來彰顯等級制度下的身份差異。
  從文獻記載來看,青銅鉞大約最早出現在二里頭文化時期,但目前考古發現的確切證據多屬商代前期。在新石器時代,石鉞和石斧曾是最主要的手持武器,並演化出具有禮儀性質的玉斧、玉鉞。到了夏商周時期,隨著等級制的日益複雜,青銅鉞的禮儀屬性進一步提升,而戰場上的主要手持兵器則已更新換代為青銅戈。事實上,普通的士兵是不能使用青銅鉞的。無論文獻記載還是考古發現都表明,青銅鉞主要是作為一種禮儀性的象徵物而存在,它總是與王者如影隨形。
  錢耀鵬認為,斧鉞和“王權”的關聯,萌芽於新石器時代。“作為一種進攻性的手持兵器,斧鉞的使用不僅需要技巧和力量,更需要無畏的膽識和勇氣。在近身肉搏戰中,手持斧鉞、驍勇異常的勇士,無疑會在捍衛集團利益的過程中獲得所有成員的擁戴和推崇。這應該是青銅鉞成為王權象徵的現實基礎。”
  所以我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看到,王者征戰沙場總也少不了斧鉞。如《說文》引《司馬法》雲:“夏執玄戉,殷執白戚,週左仗黃戉,右秉白髦。”《史記·殷本紀》亦曰:“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詩·商頌·長發》:“武王(成湯)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
  從王權象徵物引申開去,青銅鉞也被視為軍事指揮權的象徵。《淮南子·兵略訓》中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君王授命將軍時的具體情形:君王“親操鉞,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复執斧,持頭授將軍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制之。'”說明斧鉞作為軍事統帥權的象徵,乃是將軍率軍征戰的必需之物。
  而王者進行朝政與禮儀活動,斧鉞同樣不可或缺。《逸周書·世浮》中云:“(周武)王秉黃鉞正國伯,……王秉黃鉞正邦君。”說明周王作為宗主國或者盟主國國君,必須秉黃鉞親理政事。而大凡有大型國事活動,王者身後須設有繪製斧鉞圖案的屏風狀禮儀設施。
  春秋戰國以來,斧鉞逐漸失去昔日的輝煌,但在天子的大駕鹵簿中,卻也一直少不了黃鉞,青銅鉞作為皇權的象徵之一仍殘留在禮制的行列中。《後漢書·輿服志》中記載的天子出行,“乘輿法駕……後有金鉦黃鉞,黃門鼓車。”一直延續至漢代,仍可見沂南漢畫像“車馬出行圖”中的斧車,斧應是鉞的傳承。
  唐代的統治階層似乎以列戟制度取代了斧鉞,這點為皇親貴族墓葬壁畫所證實。但據杜佑《通典》記載,唐代皇帝出行儀仗行列中仍保留著黃鉞車,甚至天子八寶(各種璽印)在出行時也需置於黃鉞車中。
  到了崇尚復古的宋代,統治者又一度恢復了斧鉞制度,考古發現中斧鉞(包括壁畫)較為常見。在《宋史》卷二七九記載:“(宋)太宗嘗幸內廝,(張)進以親校執鉞前導。”這說明皇帝的日常活動或出行禮儀中,仍然以斧鉞來彰顯王權。
  宋代以後,斧鉞非常少見了。錢耀鵬認為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兩漢出行儀仗配置專用的斧鉞車,似乎過於繁縟,尤其火器的出現可能弱化了斧鉞的威嚴感;二是斧鉞的象徵意義可能逐步為另一種禮儀化形式——圭所代替。“圭一般為玉石質,可以佩戴,更適於朝政、出行等活動。”
  王者也不敢越“斧鉞制度”雷池一步
  國有大小之分,王亦有高低之別。尤其在西周的分封制體系中,諸侯王雖然擁有使用“青銅鉞”的資格,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什麼樣的青銅鉞可以被使用在什麼地方、用在什麼人的身上,都大有講究;而質地、大小、紋飾不同的青銅鉞,也對應不同等級的使用者——這些被錢耀鵬稱之為“斧鉞制度”的規範,必須被嚴格遵守,即便尊為王者,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比如說,青銅鉞被視為軍事指揮權的象徵,而號令三軍總要以軍法相佐,青銅鉞因此具有了執行軍法的功能,並一度擴大到軍法以外的刑法領域,成為刑具乃至刑法的代名詞。作為刑具的青銅鉞同樣具有極高的尊嚴,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被它一砍——受刑者能否獲得斧鉞之刑,似乎也受到其身份地位的限制。文獻記載中的斧鉞之刑,所涉及的往往都是一些身份地位很高的貴族或者官吏,諸如商紂及其嬖妾,還有蘇武和趙充國等。
  再比如古籍中一再提及的為歷代天子所專用的“黃鉞”,明顯有別於各級貴族用鉞。《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率軍攻破殷都朝歌,“以黃鉞斬紂頭,懸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斬以玄鉞,懸其頭小白旗”。顯然,在周武王看來,擁有“天子”地位的商紂才有資格被黃鉞砍頭,而其嬖妾之刑只能使用質地不同的玄鉞。
  錢耀鵬告訴記者,所謂“黃鉞”,漢代學者解釋為以黃金飾斧,非純金製品;“玄鉞”是純鐵所鑄的可能性不大,它更可能是以合金方式鑄造而成。在河北藁城台西遺址和北京平谷縣劉家河遺址都曾出土過鐵刃銅鉞,其中所使用的鐵經鑑定皆屬隕鐵製品。在人工冶鐵技術發明之前,天然隕鐵被賦予了宗教色彩,銅鐵合成的斧鉞也像徵著使用者某種程度上的尊貴身份。
  青銅鉞的大小、紋飾也大有講究,對應不同身份的使用者。錢耀鵬認為,商代盤龍城、蘇埠屯、大洋洲商代大墓及婦好墓所出青銅大鉞,基本都符合墓主的身份地位。雖然西周以來,青銅斧鉞開始趨於小型化,但亦有大小之分,這一點文獻記載甚為清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周公與畢公的地位非常接近,但所用斧鉞仍有大小之別,說明斧鉞的大小與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密切相關。
  青銅斧鉞,往往飾有神秘威嚴的紋飾,以顯示使用者的權力和地位。姑且不論傳說中周王的鉞要“以黃金飾斧”,就是傳世或流散的青銅鉞,不僅鑄有各種不同的花紋,而且還鑲嵌以綠松石等。西周時期的諸侯方國君主墓葬出土的形態與裝飾各不相同的異型鉞,如耳形鉞、人頭鉞等,可能既代表不同的國(族)別,同時也代表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王者之鉞” 仍舊不知所終
  錢耀鵬告訴記者,雖然古籍中多有“王者之鉞”的記載,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文獻記載中天子級別的“王者之鉞”尚未明確發現。但目前已經發現的夏商周等級較高且未被盜的墓葬中,時有方國或諸侯國級別的“王者之鉞”出土。概括來說,夏商時期——至少商代的青銅鉞普遍形體較大,而西周時期鉞的形體普遍較小,但形態和裝飾更具多樣化和個性化特徵。它們雖然不是真正的天子使用的鉞,但所透露出的神聖威嚴,已足以令今人不寒而栗。
  1979年在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兩件青銅大鉞,一件高39.5厘米、刃寬37.3厘米,重達9公斤,上鑄“婦好”二字,鉞體以雷紋為地,兩面飾二虎食人圖案;另一件高39.3厘米、刃寬38.5厘米,重8.5公斤,鉞體雷紋地上飾一頭二身龍紋圖案等,龍口向刃,一面龍鼻上鑄有“婦好”之銘。該青銅鉞並非實戰兵器,而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女將軍婦好統帥權威的象徵物。
  山東青州1965年出土了兩面“亞醜”大鉞。而根據該墓葬擁有四個墓道、47個殉人、有銅鉞等特徵,基本可以斷定該墓室的主人是僅次於商王的諸侯級別的人物。而根據銅鉞上的“亞醜”字樣,加上過去蘇埠屯曾出土不少“亞醜”銘文銅器,可以判定是“亞醜”族的墓地。
  1976年在陝西寶雞竹園溝西周魚伯墓出土的“人頭鉞”也非常值得一提。這件銅鉞高14.3厘米、刃寬7.8厘米,重0.45公斤。它的造型非常特別,銎上端接有人頭,人頭中空,方臉,面部微凹,闊口濃眉,額前有劉海,腦後還有髮辮,頗有幾分三星堆青銅人像的風格。
  私人不宜收藏青銅鉞
  青銅鉞在歷史上屬於王者,那麼在當代社會,它有沒有可能為私人所收藏呢?
  錢耀鵬表示,在目前法律不盡完善的背景下,他個人不贊同私人收藏包括青銅器在內的比較脆弱易損的古代文物。“這些物質文化遺存屬於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如果無法準確地了解文物的來源就允許個人收藏,無異於為盜墓之風推波助瀾;再者,儘管青銅器的鏽蝕速度不及鐵器,但也需要保護,而個人乃至小型博物館往往不具備良好的保護條件。”
  同時,錢耀鵬也表示,就他的觀察,青銅鉞的總體數量雖然不多,但也達不到物以稀為貴的程度,不具備太高的收藏價值。“因為青銅鉞多無銘文或極為簡單,單獨一件鉞的歷史價值是比較有限的。”
  大家簡介:
  錢耀鵬,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1993年至1994年赴日本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研修留學,1999年獲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學系主任。


第一位女將軍:婦好/武丁與婦好-絕世佳偶/最早的女政治家、軍事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oHky8

748adf84-1432-4877-b7db-20b1a3538966  「婦好」的圖片搜尋結果11072721551617342017-04-29_150621

中國歷史十大名斧,你知道斧鉞的區別嗎?第一位原來是位女將!
2016年6月24日 文史雜談來源: 今日頭條:九號世界
斧、鉞的區別在於鉞是一種大斧,刃部寬闊,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禮兵器;斧則是一種用途極廣的實用工具。凡在斧背上有鉤或斧上有槍刺者,即為鉞。斧鉞其實定義也不是很清晰,很多鉞也都稱斧,那我們就來看看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十大名斧吧:
第十名【胡大海】是明代朱元璋的開國上將之一,智勇雙全。傳說胡大海是波斯人(回族),其祖先隨元代蒙古軍來中原定居,因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暴政,胡大海就到滁陽謁見朱元璋,被任命為前鋒。
第九名【楊延德】也是使斧頭的,楊春,字延德,楊家將小說、戲曲及民間傳說中人物;金刀老令公楊業的第五子,故稱“楊五郎”。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金沙灘一戰中只剩下自己單獨應戰,最後寡不敵眾,削髮假裝僧人逃過追兵,但其後往五台山為僧。
第八名【索超】是水滸傳中的人物,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大名縣)留守司正牌軍。梁山排名第十九,為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之一。河北人氏,原系大名府留守司正牌軍,北京大名府上將,慣使一把金蘸斧。因他性急,上陣時當先廝殺,人稱”急先鋒”。梁山攻打大名府時,索超被擒後歸順梁山。隨宋江征討方臘時陣亡。
第七名【孟良】孟良和焦贊是楊家將中兩員都以勇猛著稱的大將,常常一起出場,被稱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兩人在歷史上都有一點蹤跡,但孟良沒有明確記載,只知道他是楊延昭部將,墓地在河北永清。粗中有細,善於深入敵後和各種人打交道並完成任務,孟良有一樣古怪武器,那就是裝滿了硫磺球的“火葫蘆”。
第六名【程咬金】板斧著名的三招:披腦袋、剔牙齒、掏耳朵。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五名【李逵】是《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元雜劇“水滸戲”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生得粗壯黝黑,綽號“黑旋風”。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人氏。因打死人,逃出去,遇到赦宥,被戴宗留在江州當牢子。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大劫法場,李逵與眾人大鬧江州,背着老母上梁山,後老母被虎吃,李逵怒殺一窩四虎。李逵慣使一雙板斧,梁山排座次時,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四位步軍頭領。
第四名【金兀朮】本名斡啜,又作兀朮、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將、開國功臣。皇統八年(1148年),宗弼在上京會寧府病亡。
第三名【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勛,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後,徐晃被加為右將軍,於公元227年病逝,謚曰壯侯。
第二名【雄闊海】《說唐全傳》中人物,天下第四條好漢,外號紫面天王。為人忠厚仗義,兩臂萬斤之力,曾雙拳打死兩隻老虎,最早在太行山佔山為王,後來輔佐相州起義軍領袖白御王高談聖,在揚州戰役中,為救被困的眾反王,力托千斤閘,因趕了一天一夜的路,水米未進,終因體力不支被壓死。
第一名【婦好】是商朝武丁王之妻,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武丁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邊二十多個小國。婦好還是國家主要祭司,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斬了紂王的頭顱,又可以作禮儀兵器的斧鉞。
2017-03-21 13:08:25
斧鉞,是古代酷刑中的一種,意思是用斧鉞劈開頭顱,使人致死。 另外,斧鉞在上古代還是用於作戰的兵器,而且是軍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
鉞是由原始社會的勞動工具——石斧演化而來的。石斧的歷史大約可追溯到幾十萬年以前。那時人們用磨製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獵禽獸,是不可缺少的勞動工具之一。
大者為鉞,小者為斧。鉞在實戰中使用的時間不長,估計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西周是戰車上的具有巨大威懾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後來由於太過笨重變被淘汰了,從此後鉞只能作為禮儀武器。
而斧的發展就比大頭的鉞幸運得多,中國歷代都有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開國元勛程咬金用的宣花車輪大斧,還是綠林中梁山好漢李逵用的板斧,可以馬上的大斧,也可為雙手拿的板斧,種類很多。
斧的殺傷很強,屬於重兵器,以劈砍為主。此外,斧鉞還被用作刑具。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攻克商王王宮後,用黃鉞斬了紂王的頭顱,懸於太白旗上。直到漢代仍以斧鉞為斬首的刑具。由於斧鉞是一種斬殺罪人的刑器,所以歷史上有「斧鉞之誅」的說法。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Jg34EL.html

0FuELo7I5q0FuELoW8Jlp20110826155309984  images (26)images (27)images (28)0c98  2017-05-27_08513320098171516089182017-05-27_085151  


 

2017-05-27_084350  

斧,又稱斧頭,是一種武器或者伐木工具。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著一塊梯形刀片所構成。漢· 劉熙《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製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
斧與鉞是罕見的兵器,斧鉞在古時候是不分的,長柄巨斧名為鉞,也叫大斧,長達2.66米。《古今注》載:“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三代通以斷斬”。在木工中,斧頭一般都是砍伐樹木手工具。
斧的分類:投斧--可用來投擲目標。戰斧--長柄、專門用來戰鬥的斧。長柄的斧和鉞,古時多為馬上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開山斧”、“偃月斧”、“金蘸斧”、“開山鉞”和“壓醜鉞”等。短柄的斧,有單,雙斧之分,為古時步兵所用。短柄因形狀扁寬,也稱為“板斧”。黑旋風李逵使用的就是兩把板斧。


斧鉞,是古代酷刑中的一種,意思是用斧鉞劈開頭顱,使人致死。另外,斧鉞在上古代還是用於作戰的兵器,而且是軍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
長柄的武器,頭部沉重,自有一股威猛剛烈之勢,力量與霸主的最好像徵。
斧、鉞(yuè)通常被聯稱,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來劈砍的長兵器。區別在於鉞是一種大斧,刃部寬闊,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禮兵器;斧則是一種用途極廣的實用工具。據《六韜》記載,周武王軍中有大柄斧,刃寬八寸,重八斤,柄長五尺以上,名曰「天鉞」。斧鉞在上古代不僅是用於作戰的兵器,而且是軍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
  鉞是由原始社會的勞動工具——石斧演化而來的。石斧的歷史大約可追溯到幾十萬年以前。那時人們用磨製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獵禽獸,是不可缺少的勞動工具之一。古漢字中「斤」就是砍木頭的斧字,所以後來從斤字旁的漢字多有斬截、折取的意思。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一種磨製非常精細的石鉞,鉞體扁平,刃部寬闊,弧曲度大,兩角微微上翹。這種精心製作的石鉞顯然不適宜砍伐林木或用於農作。據推測很可能是古人專門製造的原始兵器。
  商朝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鉞。這時的青銅鉞仍保留了石鉞的特點: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但鉞身較薄、青銅鉞的裝柄方式為內安柲。鉞身多飾有雷紋,並且花紋非常精緻美觀。商周時代斧鉞類型很多,且質料優良。如《考工記》所載的同代青銅斧內含錫量約20%。周代有一種空頭斧,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裝斧柄。斧頭中含有天然銅、鉛、鐵、錫、金等多種金屬,質地堅韌,做工精良。但由於斧鉞形體笨重,殺傷力遠不如戈、刀、矛,所以漸漸脫離戰場,成為一種禮兵器。曾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婦好墓中,出土了兩件大型青銅鉞。其刃部寬約375~385毫米,重8. 5~9公斤,上面鑄有銘文:「婦好」。婦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是一位驍勇善戰的著名女統帥,曾多次率兵出征。這兩件大鉞正是她權威的象徵。斧鉞作為禮兵器在商周時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大將接受斧鉞就等於被授予軍權帥印。這在歷史上稱為「假黃鉞」
  此外,斧鉞還被用作刑具。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攻克商王王宮後,用黃鉞斬了紂王的頭顱,懸於太白旗上。直到漢代仍以斧鉞為斬首的刑具。由於斧鉞是一種斬殺罪人的刑器,所以歷史上有「斧鉞之誅」的說法。
  三國時,斧鉞的製作受到兵家重視。據說諸葛亮親自督造戰斧100把,質地優良。他還寫下一篇《作斧教》告誡諸將,戰斧質量好壞,「非小事也,若臨敵,敗人軍事矣!」視斧與刀同等重要。晉代以後,斧鉞的形制有了新變化,其刃部加寬,相減短,便於操持,砍殺能力有所提高。依式樣不同有長柄斧、鳳頭斧等。唐宋時期,斧鉞流行軍中,成千的軍士持長斧作戰。唐天寶年間,大將李嗣業與安祿山廝戰於香積寺,李嗣業率步卒三千持長柄斧、陌刀阻擊敵軍,打敗了安祿山統率的鏢悍的北方騎兵。宋朝軍隊的主要敵手是西夏、契丹、女真的騎兵,而宋軍在騎戰中常處於劣勢,主要靠步戰取勝。所以宋兵多持斧鉞抗擊遼金鐵騎的衝擊,以臨敵制勝。南宋大將王德在一次對兀朮的戰鬥中,兀朮以鐵騎排成強大陣營,王德說,賊兵右面陣營堅固,我們先打右面,行近敵陣時,一金將橫刀躍馬而去,王德引弓射箭,一發斃敵。王德乘勝指揮兵馬手持長斧排山倒海沖向金兵,金兵大敗,從以上戰例足以看出長斧在對抗敵騎兵隊的戰鬥中曾顯示出巨大威力。在古代戰場上,斧作為一種實戰工具一直在城市防禦戰、水戰中發揮作用,用它來砍斫敵人的攻城器具,斬截敵艦帆纜等。


程咬金三板斧——中國古代的斧鉞 - https://goo.gl/rpOjF6

目前發現時代較早且與《武經總要》中大斧形象相似的實物,是天津市博物館珍藏的鐵鎏銀魚龍紋斧。其斧刃圓弧,近乎半月形,斧身鑄成魚龍紋,龍頭巨大,張口吐舌,魚身窄長有鱗,魚尾分叉為斧頂。斧身下接鑄鐵銎柄,銎柄上細下粗,中部及下端各有一道箍稜。在龍口外斧刃處有銘文十二字:“嘉祐丙申歲次十二月五日造”。嘉祐丙申為北宋仁宗年號,即公元1056年。
  在歷史上,斧的出現可追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有打制石斧,新石器時代有磨制石斧,當時做生產工具使用,夜間或用來狩獵,到了原始社會後期,成了部落間爭鬥的器械,從而也就成了兵器。夏代以後青銅鑄造技術出現,便開始用青銅鑄造斧,夏商周三代,斧與鉞連在了一起,統稱斧鉞,既是兵器,又是權力的象征,是禮器,擁有者都是統治者。商周乃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斧鉞鑄造精良,花紋凌厲,讓人望而生畏。這一時期,斧鉞也有用玉琢制的,如河南安陽殷墟商代後期婦好墓,在出土兩件大銅鉞的同時,出土了一件玉斧。玉斧用碧玉制成,長身方刃,高僅10厘米,厚2.6厘米。斧身中段琢大獸面紋。婦好為商王武丁的嬪妃,她睿智勇敢,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又為商王主持祭祀儀式,因此死後才有這麼高的禮遇。兩漢時期,斧除了做兵器使用外,也做儀仗使用。當時的斧多用鐵制做,斧身有銎,將直柄插入銎內,其形制至少有長柄斧、短柄斧、斧戟三種。20世紀60年代河南浚縣出土過一件特殊的西漢鐵質兵器,以斧為援,以矛為刺,稱鐵鉞戟。漢代畫像石圖像中,有手持斧的武士圖像(圖三)。
  圖三 南陽漢代畫像石雙手持斧武士形象
  出行圖的導車中也有斧車的圖像,稍後的甘肅武威雷台墓中出土過手持大斧的武士,以及斧車的銅模型(圖四)。
  圖四 甘肅武威雷台銅斧車模型
  在我國北方及西南邊遠地區,自商周至兩漢都在使用斧類兵器,如內蒙古鄂爾多斯青銅管銎斧、鶴嘴斧,雲南古滇國的管銎斧、直銎斧等,它們的形制都帶有地方民族色彩,與中原明顯不同(圖五,1—3)。

W020130619579269776178W020130619579269770381  


 www.xianqin.org » 甲骨文中的“(斬)”字臆解 - https://goo.gl/Seg0gZ

clip_image022clip_image004clip_image003  


 

斧鉞之誅
發音 fǔ yuè zhī zhū
釋義 鉞:古代兵器,像大斧;誅:殺戮,殺死。用斧、鉞殺人的刑罰。泛指死刑
出處 《莊子·至樂》:“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此乎?'”

--------------------------

2017-05-26_2332112017-05-26_2332492017-05-26_2333132017-05-26_2333202017-05-26_2333302017-05-26_2333422017-05-26_2333492017-05-26_2334042017-05-26_233412  
斧鉞與正義
2016-09-21 21:08 | 具說
斧鉞與正義
斧鉞在古代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過斧鉞不僅僅是作為兵器而存在的,它在血雨腥風的殺伐中,被人們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含義。
斧鉞被認為是正義的化身。如在《六韜》中就記載了周武王所用的斧鉞,稱它刃寬八寸,重達八斤,號稱“天鉞”。其實“天鉞”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周武王所帥軍隊乃正義之師,是代替上天來伸張正義的;二是指這個“天鉞”本事便是正義的化身,道德的顯現。
歷史上與斧鉞相關的歷史事件很多,不論是商王朝討伐夏王朝,還是周武王討伐商紂,都是舉斧鉞而起,攜正義而出。在這裡,斧鉞作為兵器的意義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斧鉞在這裡所要展現的是它所代表的正義的力量,人心的所向;同時,也是通過手中的斧鉞在向天下宣告,我奮起反抗,不是因為叛逆,也不是抱著奪取天下大權的念頭,而是要伸張正義,為天下剷除這無惡不作、人人痛恨的昏君。斧鉞在此時是宣揚正義的最有力的武器
我們知道,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充滿著戰爭和血腥的歷史。在著名的牧野之戰中,周武王當時便左手持青銅斧鉞,右手拿白色戰旗,宣布了商紂的種種惡行,最終商紂大敗。周武王用那代表著王權的斧鉞,砍下了紂王的人頭,懸掛在了白旗之上,又用斧鉞斬下了妲己的人頭,懸掛在略小一些的白旗之上。在中國的歷史上,人們從一開始就明白了戰爭的意義和正義的力量,因此,當戰爭是為了推翻殘暴的統治,從而為廣大的民眾謀求更好的生存空間,那麼,這場戰爭就是正義的,是得到上天的認可的,同時也是得到廣大人們支持的。而斧鉞,也正是從這一點出發,記錄了歷史在每一時刻的變化發展,以及人心向背,因此,用斧鉞所凝聚出來的,是足以改變任何事物的正義的力量
斧鉞在擁有了正義的力量之後,還被賦予了一個功能,即被用來當成刑罰的工具──砍人腦袋。從本質上講,刑罰就是為了保護階級利益,維護階級統治。而在刑罰中,斧鉞之誅又是刑罰之中最為嚴酷的,在這裡,斧鉞不僅是刑罰的標誌,是執行刑罰的權柄,還蘊含著道德教化的作用。
斧鉞在這點上有了法治與德治風向標的意味,當一個時代的人們無時無刻不面臨著被斧鉞砍頭的危險,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是痛苦的,而當一個時代的人們過得和諧安寧,人們都希望這樣的生活長長久久下去。統治者們更能意識到純粹的殺戮不能得民心,只有用道德教化,才能使得自己的統治更加的穩固和長久。歷史上商紂王到處用斧鉞砍別人的腦袋,最終自己的腦袋也被人用斧鉞砍了下來,而取而代之的周文王因為懂得敬德保民,最終得到了天下,獲取了民心。


 揭秘中國古代斧鉞發展史 - 壹讀 - https://goo.gl/VNHJ2b

2017-05-26_234355

“劉”字的本義既然是指一種斧鉞,那麼劉姓又與這種斧鉞有什麼符合邏輯的內在聯繫呢?我們的古老祖先,為什麼要選用這種斧鉞的名稱來當做自己血緣的徽記——姓氏呢?
  原來,斧鉞這種最古老而又常見的工具,在人類進化和文明的發展史上,曾經具有極其偉大的作用和意義。現代的人們當然已經不易體會到斧鉞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類原始生活中,斧鉞的作用和意義之巨大,絕不亞於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汽車、飛機、火箭和導彈的地位。
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認為:人類告別猿群,由動物進化為人的重要標誌是:人能製造工具。斧鉞,便正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
   劉,又正是原始的斧鉞中的一種。或者說,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們把斧鉞稱為劉。
當然,最原始的劉或者說最原始的斧頭並非金屬製品,而是用石頭製成的;它們最初也許極為粗糙簡陋,並不如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斧頭那麼鋒利。這從考古發現的大量原始人類使用過的石斧就可以看出。但在人類社會的童年時代,人類正是靠著劉這種粗糙原始的石器,來披荊斬棘、砍伐森木、開墾荒地,種植作物;人們也是靠著這種石器才得已抵禦猛獸的襲擊和擊殺野獸獵物。
  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劉(也就是斧)這種原始的工具,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根本無法走出那暗無天日的茂密原始森林,來到平原大地;沒有劉,原始人也無法擊退那些兇猛無比的令人恐怖的吃人猛獸,保護好自身;沒有劉,原始人也砍伐採集不到更多的果食,獵獲不到大量的野獸。
  到了稍後一個時期,劉又成為原始人類早期戰爭中的重要武器。這時,斧頭因用於戰爭又被稱做戰斧,劉就是戰斧的一種。特別是在人類發明弓箭和長矛之前,劉更是人類兵器中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
  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常見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類用以創造文明的工具。
  中國人在談到人類文明的起源時,喜歡用“混沌初開”一詞來形容。而使人類從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劉。不但如此,中國人還認為,整個世界宇宙都是由劉所開闢創造,因此在宇宙形成學上又有“開天闢地”一說。中國人在追溯人類歷史的起源時,常常是這樣來描述的:“自從盤古開天地……”。而在傳說的神話中,人類和宇宙的創造者盤古當年用以開天闢地、創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劉。
  你瞧,那原始的巨斧——劉,是多麼的神聖而偉大有力啊!
  我們中華民族先民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認識和感悟到劉這種工具的神聖作用和赫赫威力,於是便用劉來作為本氏族的圖騰,開始對它頂禮膜拜起來。久而久之,劉便成為這支氏族區別於其他氏族的血緣徽記,並逐漸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認同。
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劉姓—— 原始的劉氏族便形成了。

2017-05-26_2344072017-05-26_2345192017-05-26_2345352017-05-26_234557  


古代首位女將陪葬品 讓專家心痛
09:312019/06/22  
在商朝出現歷史上第一名女將軍婦好,她也是難得有歷史記載的女英雄,而她也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不僅有商王的寵愛,更是驍勇善戰的女勇士,甚至精通占卜,受人民信賴;當時婦好過世時,武丁為表愛意特地興建陵墓,但陪葬品卻讓現代專家看了很心痛。
在古代封建王朝體制下,女人通常都是在家相夫教子,但根據考古學家在1976年發現歷史第一位女將軍婦好的陵墓時,才大大改觀,原來早在當代就有女子能當將軍,甚至參與祭祀活動,更深深獲得商王寵愛和人民仰賴。
考古學家推估在當時那麼有威望的婦好會過世,應該是因為難產身亡,畢竟在當代醫療技術落後,難產是女性死亡率較高的一種;婦好死後人民士兵都很難過,連商王武丁都傷心得難以接受,但他決定修建一座壯觀的陵墓給婦好。
在婦好的陵墓內有將近2000件陪葬品,有青銅禮器和精美的玉器,也因為婦好是一名女將軍,所以也能看到不少兵器,大量陪葬品在考古學家印象中都屬珍品級別,也能從這些青銅器上鑄有「婦好」銘文,得知她在當時真的是一名傳奇人物。
不過,當時考古學家在眾多珍貴的陪葬品中,發現了16具屍體,其中還夾雜小孩子,讓他們突然感到沉重,因為這些人活生生地變成陪葬品,雖然經過千年根本無法看出他們的面容,但考古學家們想到他們被選為陪葬品時的絕望和痛苦,就忍不住心痛又替他們感到不捨 古代首位女將陪葬品 讓專家心痛 - 歷史 - 話題 http://tinyurl.com/y6npt5a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