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翅膀的可愛老虎-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台灣民主國國旗 虎旗,反清復明意識型態仍十分強烈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h5taUF



白旄黃鉞

白ㄅㄞˊbái旄ㄇㄠˊmáo黃ㄏㄨㄤˊhuáng鉞ㄩㄝˋyuè
白色的旗幟,黃色的斧鉞。語本《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後用來比喻發兵出征。《孤本元明雜劇·智降秦叔寶·第一折》:「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旄黃鉞,平定兩京。收天下僭亂煙塵,勦四海奸雄賊子。」

斧鉞代表的正義的力量-武王“左杖黃鋮,右秉白旗”/在古代,大將接受斧鉞就等於被授予軍權帥印。這在歷史上稱為“ 假黃鉞 ”/在古代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過斧鉞不僅僅是作為兵器而存在的/斧鉞被認為是正義的化身。如在《六韜》中就記載了周武王所用的斧鉞,稱它刃寬八寸,重達八斤,號稱“天鉞”。其實“天鉞”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周武王所帥軍隊乃正義之師,是代替上天來伸張正義的;二是指這個“天鉞”本事便是正義的化身,道德的顯現。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f7GrMK


牧誓: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商周時期的盾牌經常在盾面安裝青銅盾飾,這種盾飾除了裝飾之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防禦​​能力。盾飾有人面形、動物形、圓泡形等造型,安裝在盾的中心。當時士兵穿用的皮甲上也經常安裝各種青銅泡釘,作用都是一樣的。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前,為麾下的將士做動員,要求他們「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即舉起戈、排列好盾牌、立好長矛。可見在當時的軍隊裡,盾牌屬於代表性武器


周本紀: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遠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國冢君,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昏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姦軌于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羆,如豺如離,于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于爾身有戮。」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牧誓
【原文】  
時甲子昧爽(1),王朝至於商郊牧野(2),乃誓(3)。王左杖黃鉞(4),右秉白旄以麾(5),曰:「逖矣(6),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塚君(7),御事(8),司徒、司馬、司空(9),亞旅、師氏(10),千夫長、百夫長(11),及庸、蜀、羌、茅、微、盧、彭、濮人(12)。稱爾戈(13),比爾干(14),立爾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15)。牝雞之晨,惟家之索(16)。』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17),昏棄厥肆祀弗答(18);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19);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20),是崇是長(21),是信是使(22),是以為大夫卿土。俾(23)暴虐於百姓,以奸宄(24)於商邑。今予發(25),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26)於六步、七步,乃止齊(27)焉。夫子勖哉!不愆(26)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27)焉。勖哉夫子(28)!尚桓桓(29),如虎如貔(30),如熊如羆(31),於商郊。弗迓克奔(32),以役西土(33)。勖哉夫子!爾所(34)弗勖,其於爾躬有戮(35)!」(出自《尚書·周書》)
【註釋】
(1)甲子昧爽:甲子,據史記周本紀,乃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日。昧 爽:天微明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
(2)王朝至於商郊牧野:王,周武王。朝,早晨。商郊,殷商都城朝歌郊區。牧野,地名。周武王克商紂於此,在今河南省淇縣南。
(3)誓:舉行誓師禮。
(4)杖黃鉞:杖,拿著。鉞,大斧。
(5)秉白旄以麾:秉,拿著。旄,旄牛尾。麾,指揮。
(6)逖:遙遠。
(7)塚君:邦國的君主。
(8)御事:處理事務的大臣。御:處理、
(9)司徒、司馬、司空:都是官名,分別是主管民事、軍事及土地。
(10)亞旅、師氏 亞旅:上大夫。師氏:中太夫,職官名。周禮地官之屬,掌輔佐王室、朝儀得失及以三德三行教育貴族子弟等事。
(11)千夫長、百夫長 千夫長:職官名。統率千人的將領。百夫長:旅帥。職官名。統率百人的軍帥,是武官中最卑微的職位。
(12)庸、蜀、羌、茅、微、盧、彭、濮人:在周西南方的八個諸侯國。
(13)稱爾戈:稱,舉起。爾,你們。戈,古代主要兵器。
(14)比爾干:比,排列。干,盾牌。
(15)牝雞無晨:牝雞,母雞。無晨,沒有在早晨啼叫的。母雞不報曉,比喻婦人不當主事,獨攬大權。
(16)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指婦人一旦專事,在家則家敗,在國則國亡。惟,就是。索,空、盡的意思,意即蕭條衰敗。
(17)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婦,指妲己。受,即紂。紂、受兩字古音相同。
(18)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就是輕蔑,輕視的意思。肆祀,對祖先的祭祀。答,問也。
(19)遺王父母弟不迪:遺王父母弟,同宗的長輩和兄弟。不迪,不進用。
(20)多罪逋逃:犯罪逃亡而來的人。逋,逃亡。
(21)是崇是長:崇,尊敬。長,提拔。
(22)是信是使:信,信任。使,使用。
(23)俾:使;致使。
(24)奸宄:為非作歹。
(25)發:武王的名字。
(26)愆:超過。
(27)止齊:停下來等待隊伍整齊,使步調能夠一致。
(28)勖哉夫子:夫子,對將土的美稱。勖,勉力,努力。
(29)尚桓桓:尚,應該。桓桓,威武的樣子。
(30)貔:豹類的猛獸。
(31)羆:熊類猛獸。
(32)弗迓克奔:迓,禁止。克,能夠。奔,投奔。
(33)以役西土:役,戍守邊疆;服事;使喚、差遣。西土,西周。
(34)所:假若。
(35)其於爾躬有戮:其,將要。躬,自身。戮,殺。
【語譯參考】
  在甲子日的黎明時刻,周武王率領大軍來到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在這裡舉行誓師。周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白色旄牛尾指揮軍隊,說:「辛苦了,遠道而來的西方將士們!」武王又說:「哦!我們尊敬的友邦國君和處理各類事務的大臣們,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還有庸、蜀、羌、髦、 微、盧、彭、濮諸邦的將士們,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立起你們的矛,我現在要舉行誓師了。」
  武王說:「古人曾說過:『母雞不應該在早晨啼叫;如果母雞在早晨啼叫,那就是這家衰落的徵兆。』現在商紂王一味聽信婦人的話,輕蔑地拋棄了對祖先的祭祀而不聞不問,也拋棄他的先王的後裔,不任用同宗的長輩和兄弟,卻對從四方八面逃亡而來的罪犯十分崇敬、信任、提拔、任用,讓他們當上大夫、卿士,致使他們殘暴虐待老百姓,在商國都城為非作歹。
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奉行上天對殷紂的懲罰。今天的這場戰鬥,行進中不超過六步、七步,就要停下來整頓隊伍,使步調一致。努力吧,將士們!作戰中刺殺不超過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要停下來整頓隊伍。努力吧,將士們!你們應該威武雄壯,像虎、豹、熊、羆一樣勇猛,在商都郊外大戰一場。不要禁止能夠前來投降的殷人,以便讓他們也來共同戍守西周疆土。努力吧,將士們!假如你們不努力作戰,你們自身就會遭到殺戮!」
【研析】
《牧誓》是周武王伐紂、在與紂王決戰前的誓師辭。這次決戰周武王率領兵車三百乘、精銳部隊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並聯合ㄧ些方國部落,與紂王戰於牧野(位於商朝都城朝歌,即今河南淇縣西南。)在這篇誓辭中,周武王列舉商紂四大罪狀:一用婦人言,二荒廢祭祀,三不用兄弟,四多用罪人。及勉勵軍土和助戰的諸侯勇往直前。
歷史的經驗道出:人心的向背永遠是個不可忽略的關鍵因素。專制暴君卻只相信高壓和暴力可以消滅一切異己因素,這是導致他們覆滅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國是一個朝代緊扣另一朝代,朝政腐敗,即被另一朝代取而代之。縱使武王伐紂,以懸殊兵力卻能戰勝紂王七十萬大軍,實乃「仁義之師」所向無敵之必然法則。因而,力量對比不一定是戰爭取勝的絕對因素,完全可以利用其它條件變不利為有利,變弱小為強大。
我們為人處世同樣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當一個人道德淪喪無存時,離滅亡亦不遠矣。


《道德經與人生》丨姜太公屢出奇計只因他參透了天道變化
《道德經》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姜太公釣魚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了姜太公晚年得志,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殷商,創建周朝天下。姜太公,呂尚,號“太公望”,先祖封地在呂(今河南南陽市境內),原本姓姜,根據封地而姓呂,東海上人。姜太公沒有被周文王啟用前,生活窮困潦倒,可以說事業處處失敗,到了老年的時候,在渭水河邊隱居釣魚,得遇周文王,從而起家。
有一次,周文王準備外出打獵,讓太史卜了一卦,卦象顯示說,“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翻譯成現代文就是,“今天打獵所得到的,既不是有角的龍,也不是沒有角的龍,既不是老虎,也不是棕熊;今天打獵的收穫是,成霸成王的太師之輔”。於是,周文王很開心地帶領眾人出獵了,去收穫這“霸王之輔”了
姜太公晚年得志(資料圖)
果然,周文王在渭水河畔遇上了正在釣魚的薑太公,兩人相見後,所談甚歡,非常愉悅,周文王感嘆道:“我的太公曾經說過,'當有聖人來到我們西周,我們西周就會從此興盛'。您就是我太公所說的聖人吧!我太公等你來,已經等了好久啊(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大家都稱呼呂尚為“太公望” (後人則稱姜太公),周文王請姜太公同車回城,拜為太師。
周文王向姜太公諮詢國策良方,如何治理西周,準備最終推翻商紂的暴政。姜太公出謀劃策,屢出奇計,效果立竿見影。姜太公輔佐周文王,對內,將西周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民風謙讓有禮;對外,征伐了崇、密須、犬夷等作亂部族。天下三分,有兩分歸了西周,這些功勳的創建,大都出於姜太公的謀略。
周文王稱王九年後去世。周武王繼位,拜姜太公為師,稱“師尚父”,繼續執行周文王推翻殷商創建周朝的偉大目標。為了檢驗各諸侯國是否同心同德,願意共同推翻殷商,周武王在孟津會盟,姜太公掌節杖黃鉞、白旄,立誓伐紂。前來參加會盟的諸侯有八百之多,眾諸侯都讚成說,“商紂可以討伐!”周武王看到諸侯齊心,但估計情勢還沒到能完全推翻殷商的地步,於是做了暫時不討伐殷商的決定。
過了兩年,紂王殺害了自己的叔父比干,囚禁了另一個叔父,太師箕子。對於殷商的暴政,天怒人怨,周武王看到時機成熟,準備伐紂,在征伐前,用龜占卜吉凶,結果不吉利,同時,有大風雨暴降,大家都很擔心害怕,擔心出師不吉。這個時候,姜太公站出來勸諫武王,“枯骨死草,何知吉凶”,人心向背,早已分明,合天道者,自得天佑,何用占卜?周武王這才立定決心,出師伐紂。
正月甲子日,在牧野會師,討伐商紂。商朝軍隊不堪一擊,軍心混亂,全線潰敗,紂王逃到鹿台,被追殺而亡。次日,周武王祭天,向神明宣布商紂罪狀,向百姓分發府庫錢糧,幫助窮苦民眾。被害的比干沉冤得雪,修墓立碑;被囚禁的箕子得以釋放遷九鼎,修周政開創八百年周朝天下,姜太公謀略最多,功勞最大。
天道微妙莫測,也有可測之勢
《道德經》第70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天道微妙莫測,也有可測之勢;世道變化無常,也有可循之理。世上很少有人能夠窺測天道,探知妙理,真正那些能通透天道變化者,是人中之精品,人中之貴。這參悟天道者,極少能被俗世之人理解、關注,就是在這默默無聞、謙謙卑卑中與道同行,合道而為。一旦時勢變化,潛居抱道者也可以成就替天行道的大功業。
江河湖海,有順風順水,也有波瀾激盪;有平平穩穩,也有起起伏伏。在人構成的江河湖海中,人生運勢也是如此,起伏變化,平靜激盪。我們的內心也自然跟隨這些外境,變化起伏,我們的情緒自然也跟隨這些時勢,激盪湧動。
江河湖海,有順風順水,也有波瀾激盪(資料圖)
社會價值是否能夠體現?社會功業是否能夠成就?工作能力是否被低估?人生事業是否出現危機?等等。世人被許多問題糾結於心,而煩惱叢生,哀怨悲苦時,悟通天道的聖人卻不然。
聖人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不得時,聖人身上即使只是披著破布爛衫,這不利的外部因素不會影響內心,他們心懷道寶,坦然自若,獨釣寒江;得時,聖人駕高車大馬,這有利的外部因素也不會影響內心,他們依然心懷道寶,縱橫江湖,接濟眾生。不得時,也不生怨恨,也不生哀嘆,也不生煩惱;得時,也不生傲慢,也不生狂放,也不生自滿。(編輯:憶慈)
方崇陽道長簡介:無錫市道協副秘書長,周鐵城隍廟住持。江蘇無錫人,2008年至2011年於武當山道教學院學習,2011年至2012年於中國道教學院講經班進修,2010年榮獲全國“嶗山論道”玄門講經二等獎。


姜太公的飛虎標誌--乾隆手裡成了打獵工具。乾隆皇帝有一把斧子,名叫飛虎斧,斧身中部雙面鋄金飛虎,周圍飾以火焰紋。

白ㄅㄞˊbái旄ㄇㄠˊmáo黃ㄏㄨㄤˊhuáng鉞ㄩㄝˋyuè
白色的旗幟,黃色的斧鉞。語本《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後用來比喻發兵出征。《孤本元明雜劇·智降秦叔寶·第一折》:「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旄黃鉞,平定兩京。收天下僭亂煙塵,勦四海奸雄賊子。」
-----------------
這兵器帝王專用,別人私自摸都得死,武王用它劈紂,乾隆用它劈虎
2018-10-14 由 慧福回眸 發表于歷史
古代有一種兵器是帝王專用,別人私自摸都得死,要是敢私用,更是死路一條,武王用它劈過紂王,乾隆用它劈虎。什麼兵器呢?黃鉞。
黃鉞是古代兵器鉞的一種,屬於專屬兵器,專門製造,帝王專用。之所以稱為黃鉞,是因為鉞上飾以黃金。《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晉崔豹《古今注·輿服》:「金斧,黃鉞也」。
黃鉞形狀如斧,以青銅或鋼鑄造,圓刃或平刃,安裝木柄,用以砍斫。最早出現於商代,一直流傳到清代。
黃鉞是帝王征伐時代表軍令的兵器,有殺伐大權,武王伐紂時,就左手拿黃鉞,右手拿白旗,指揮千軍萬馬。武王滅周后,用黃鉞劈下紂王屍身上的首級,掛在旗杆上示眾。
黃鉞代表的是王權,是帝王專用兵器,別人是不可以私自摸私自用的,私自摸私自用都是死罪。如果帝王授權某人使用,那就例外了。一般情況下,大將出兵討伐,帝王會授以黃鉞,以示帝王親征。曹丕討伐孫權時,就授曹休黃鉞,以示曹丕親自出戰。《三國志·魏志·曹休傳》:「帝征孫權,以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
黃鉞到了清朝,地位被乾隆皇帝給降了。黃鉞以前是「征伐特使」,到了乾隆手裡成了打獵工具。乾隆皇帝有一把斧子,名叫飛虎斧,其上飾金,這把斧子也屬於黃鉞範疇,因為它是乾隆專用的。但這把斧子不用於征伐,只用於打獵。此斧通長136cm,斧身長27cm,刃部寬22cm。斧身鋼質,刃薄而利,斧身中部雙面鋄金飛虎,周圍飾以火焰紋。柄木質,髹黑漆,底帽為銅鍍金飾件。乾隆打獵時,用這把斧子劈老虎,以示其武功高強。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xeooj5g.html


銅鉞,其體型巨大,器身均有透雕人面紋飾,雙目圓睜,張口露齒。其中一件銅鉞的正反兩面各有「(亞醜)」銘記,現保存於山東博物館。另一件較大的銅鉞出土後不久被調撥北京,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銅鉞長31.8厘米、刃寬35.7厘米、肩寬30.7厘米,斜刃,刃部有使用痕跡。與另一件相比,其體型更大,眼部除眼眸外增加了眼眶,耳部增飾有耳廓。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極少只有人頭紋飾而沒有軀體的,而這兩件銅鉞僅透雕有猙獰怪神的頭部,其目的應該是起到一種震懾的作用。類似的青銅鉞在河南西周時期的墓葬中也有發現,收藏家陳仁濤將其解讀為戰神蚩尤紋。

《尚書·牧誓》記載:武王伐紂,誓師於牧野,「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克商後「以黃鉞斬紂頭」。由此可知,在商周時期,大型鉞往往作為政治、軍事權力的象徵以及砍殺敵人首級的刑具。使用它的人,往往是具有最高指揮權的軍事將領或政治領袖,並且具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今天漢字中的「王」字,就是由甲骨文中「鉞」的象形文字演化而來 。鉞的體型越大,造型越精美,也就代表著鉞主人的身份越高貴,權力越大。


【原文】
時甲子昧(mèi)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yuè),右秉白旄(máo)以麾(huī),曰:“逖(tì)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塚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qiāng)、髳(máo)、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pìn)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bū)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bǐ)暴虐於百姓,以姦宄(guǐ)於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qiān)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勗(xù)哉!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勗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pí),如熊如羆(pí),於商郊。弗迓(yà)克奔以役西土,勗哉夫子!爾所弗勗,其於爾躬有戮!”
【譯文】
在甲子日黎明時分,周武王率領軍隊來到商國都城郊外的牧野,在那裡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持黃色的鉞,右手拿著係有犛牛尾巴的白色旗幟指揮全軍。他說:“遠勞了,從西方來的人們!”
武王說:“啊! 我們友邦的國君們和執事的大臣們,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們,以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的人們,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我要宣誓了。”
武王說:“古人有這樣一句話:'母雞是沒有在清晨報曉的;如果母雞報曉,這戶人家就要衰落了。”現在商王受只聽信婦人的話,對祖先的祭祀不聞不問,輕視並廢棄同祖兄弟而不任用,卻對從四方逃亡來的罪惡多端的人,推崇尊敬,信任任用,讓他們做大夫、卿士的官。這些人殘暴對待百姓,在商國違法作亂。現在,我姬發奉天命進行懲罰。今天的作戰,行軍時,不超過六步、七步,就要停下來整齊陣容。將士們,努力啊!刺擊時,不超過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要停下來整齊陣容。努力啊,將士們!希望你們個個威武雄壯,像虎、貔、熊、羆一樣,衝到商都的郊外。不要攻擊從敵方跑來投降的人,他們可以幫助我們周國。努力啊,將士們!你們如果不努力,就會對你們進行懲罰!”


持黃鉞兮守四方——婦好(上)|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敢言的良心媒體 - https://goo.gl/BZJMvx

【文史】婦好:持黃鉞兮守四方 | 柳笛 | 大紀元 - https://goo.gl/V1Rq2S

后妃婦好持黃鉞四方 - https://goo.gl/zChkeC



我們誤會了姜子牙
姜子牙是一個近乎於神的人。暫不論其神鬼莫測的智慧,單就其人生的際遇而言,便充滿了種種神秘色彩。
他被褐懷玉,大半輩子窮困潦倒,終在人生的暮途,得遇慧眼識珠之人。周文王與姜子牙的初次會面,便充滿了傳奇。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周文王準備出去打獵,想預測一下此行的收穫,就先佔了一卜,卜詞說:「所獲非龍非彨,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
果然,在渭水之濱,遇到了正在釣魚的姜子牙,兩人一交談,相見恨晚,惺惺相惜。
特別是周文王,非常高興的說:「我先君太公說過,會有聖人到周,周會因此而興盛,您真的就是這位聖人吧,我太公望您很久啦!」因此,姜子牙又號稱「太公望」。
照此看來,周文王之遇姜子牙是固有之宿命;而周之勃興,命運也早作了安排。既然如此,姜子牙被奉為神靈也就理所當然了。
他的奇謀妙策確乎令人難見端倪,想出了很多莫測高深的主意,輔佐文王修德治國,征討四方,開創了「天下三分,周有其二」的基業。
姜子牙真是上天派下來的神靈。否則,為何在衰年之際,還能承擔如此繁勞的治國領兵之重任呢?
而且,文王駕崩了,而姜子牙身體依然十分康健。他還要輔佐繼任者周武王,以完成周文王的遺志。
武王繼位九年後,來了一次東伐紂王的演習,用以觀察的諸侯的反應。姜子牙是這次行動的總指揮。
他左仗黃鉞,右握白旄,在三軍前宣誓說:「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揖,後至者斬!」
隊伍浩浩蕩蕩進發,來到盟津,有八百諸侯,聽到消息後不約而至。諸侯們都說:「紂王無道,早該討伐。」
一時之間,群情激憤,士氣高昂,大有銳不可當之勢。孰料在姜子牙的謀劃之下,武王作出了回師的決定,並說:「時機尚未成熟。」
姜子牙的謀略總是這樣令人莫測高深,而又總是那樣英明正確。往往事情還未發生,他就預料到了,並作出正確的處置。
在那個事事占卜的年代,人們就想像,姜子牙一定有著未卜先知的神異本領。所以封神演義中,那個能掐會算、撒豆成兵、呼風喚雨的姜子牙形象便深入人心,甚至有人深信不疑。
但有一件史實證明,我們誤會了姜子牙幾千年,他其實是個無神論者。這件事發生在「八百諸侯會於盟津」之後的兩年。
此時,紂王越發暴虐荒誕,不僅百姓懼恨,文武百官離心,甚至其宗室至親,都看不下去了,紛紛勸諫。紂王一怒之下,殺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紂王倒行逆施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弔民伐罪,正在此時,此時不為,更待何時!
但這是一個事事占卜的時代,這麼大的事,必須要佔問吉凶,而且必須依從占卜的結果。
很不幸,占卜的結果為不吉。與此同時,一連數日,天晦地暗,狂風大作,暴雨如注。上天似乎以各種形式,阻止武王征討商紂。群臣幾乎眾口一詞,勸武王順從天意,暫緩伐紂。
其實不用大臣們勸諫,武王眼見天意如此,早已止住了伐紂之心。
唯有姜子牙,置占卜結果於一笑,視狂風暴雨、日晦雷鳴為天之自然。他更看重人心向背:普天之下,都希望紂王早日覆滅。黎庶之盼義師,如枯禾之盼霖雨。討伐商紂的時機已經成熟。
因此,姜子牙強勸武王以順討逆,早日救民於水火。一而再、再而三的勸說,終使武王下定了決心。
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義軍在牧野誓師,一路勢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事實的結局與占卜的結論恰恰相反。由此可見,占卜不可靠,更不可信。
這件史實證明,我們誤會了姜子牙幾千年,他其實是個無神論者。他的神異本領絕非未卜先知,而是能尊重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審時度勢,善於思考。
他可能只是在形式上重視占卜,當作一種儀式,而對於占卜得出的結論,他付諸一笑,從未當真。看來,我們真的誤會了姜子牙,誤會了幾千年。


商代獸紋大銅鉞
    1965年,開封文物商店徵集到一件由河南新鄭縣(現新鄭市)農民送交的獸紋銅鉞。鉞身呈梯形,內作長方形,刃和闌部平直,上下邊微內凹,闌內側的上下各有一長方形穿。內長7.8厘米,寬6.3厘米,鉞身闌長31.2厘米,上下邊各寛27厘米,刃長38.3厘米,通內長33.4厘米。重4.27千克。此鉞形體巨大,氣勢恢宏,其器形之巨,在所見商代銅鉞中僅次於婦好鉞。
    在鉞身凹入的方框中飾一淺浮雕的大獸面,獸面的上部有長條眉骨與下面的鼻準線相連,將獸面分成對稱的兩部分。高聳而華麗的獸眉由節狀紋和“T”形雲紋疊摞而成,“臣”字形眼,眼珠作半球形凸起,眼梢和眉梢相合呈寬帶狀,向外平出後上折,又回捲內勾,鼻兩邊各用兩個半環形齒狀紋表示牙齒,中間的鏤孔作口腔,口的外側各有一倒置的夔首,夔身和上揚的眉梢共用成一體,框內的左右兩下角是豎置的足爪。從紋飾整體上看,它是一個圖案化了的、作趴伏狀的怪獸的正面形象。
    銅鉞面世後引起了省內考古界的關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郝本性研究員專門對銅鉞的出土情況做過調查。銅鉞出土於新鄭縣辛村鄉望京樓夏商時期的古城遺址中,1965年當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此鉞,同時出土的還有其他高品級的青銅器和玉器。從1996年起,河南省和鄭州市的文物考古部門多次對遺址進行發掘,確定這裡是夏和商的兩座古城遺址。其商城部分,從地層關係和出土遺物的文化屬性上看,它屬於鄭州二里崗文化,年代為商代前期。店藏銅鉞的年代亦為商前期。現在銅鉞已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被河南博物院借用,在《河南文明之光》展室中展出。
    鉞是一種橫擊的兵器,與柄橫裝,內可嵌入柄中,用繩索通過闌上二穿與柄結紮,它在古兵器中屬於“劈兵”。鉞本作戉,其器形來源於斧。《說文》:“戉,斧也。”斧之大者可專名為鉞。《左傳·昭公十五年》:“戚鉞、秬鬯。”賈公彥疏:“戚鉞……俱是斧也,蓋鉞大而斧小。”有別於一般斧的鉞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那時的鉞多是玉質的,和同時的石斧相比,它們體大而薄,琢磨精細,良渚文化和凌家灘文化出土較多。商周時期青銅器出現,又有銅質的鉞。西周以後鉞就極少見了。
  新石器時代的玉鉞和商周的銅鉞器形巨大,無使用痕跡,銅鉞又都飾有精美的花紋,它們已不是實用的兵器,而是部落酋長、高級奴隸主身份地位和權力的象徵物。《尚書·牧誓》:“(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黃鉞,黃金所飾之鉞,天子之鉞。鉞尤其像征軍權和征伐權。《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西周虢季子白盤銘:“賜用鉞,用徵蠻方。”中國古代的鉞類似西方的權杖。鉞又是顯示權貴者威儀的儀仗器。《尚書·顧命》:“一人冕,執劉,立於東堂;一人冕,執鉞,立於西堂。”《周禮·夏官·大司馬》:“若師有功,則左執律,右秉鉞以先。”鄭注:“律所以聽軍聲也,鉞所以為將威也。”鉞還是法律的象徵和刑具。《漢書·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逸周書·克殷》中說,牧野戰後,武王入紂宮,對紂和二嬖妾的屍體各射三箭,又用輕呂劍刺之,最後用黃金鉞斬紂頭,懸於太白旗,用鐵鉞斬二妾頭,懸於小白旗。紂和二妾雖已死,仍免不了箭射、劍刺、鉞斬和梟首的懲罰,砍頭所用之鉞因受刑者身份地位不同,而有黃鉞、玄鉞之別,這應是當時的法律制度在刑具上的反映。


良渚文化的玉鉞和中國古代皇權象徵的來源_儒佛道頻道_騰訊網 - https://goo.gl/NQTNBB

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青銅鉞


商晚期•青銅亞又天黿鉞
商晚期·青銅亞又天黿鉞-金石同壽·青銅器專場-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官方網站(西泠拍賣網) - https://goo.gl/rCGtCW
商晚期·青銅亞又天黿鉞
銘文:亞又天黿。
說明:《說文》曰:“鉞,大斧也,一名天戉。”鉞即大斧,最早作為兵器,《釋名·釋兵》上曰:“鉞,豁也,所向莫敢當前,豁然破散也。”後來演變為權利的象徵。武王伐紂在牧野誓師,文獻記錄他“左權黃鉞,右秉白旄”,戰勝後,用鉞斬紂王及二妾之頭顱。虢季子白盤同樣有銘“賜用鉞,用徵蠻方。”由此可見,鉞也適用於諸侯和重臣。此青銅鉞較狹,長內,上有小圓孔,肩內兩長條穿。鉞體兩面紋飾相同,肩下三個凸起圓形內有火紋,連接三個蕉葉紋,內以蟬紋填充。刃部闊,兩端有翹起之勢。內上兩面有族徽,一為“亞又”,一為“天黿”。據金文研究,“亞”字銘多是商王朝周邊方國。“天黿”常見於金文,是周人姬姓之祖。郭沫若言之:“天黿二字……器銘多見,舊釋為子孫,余謂當是天黿,即軒轅也。《週語》'我姬姓出自天黿',猶言出自黃帝。 ”推測是商代晚期姬姓周人之物。
------------------------
周武王斩商纣王之头的兵器——钺
五龙阁 2018-08-07 20:22
《尚书*牧誓》记载,武王伐纣时“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意思就是武王作为伐纣的最高统率,他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拿着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旗帜作为权力的信物以行使他的指挥权。《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后,进入商都朝歌,这时纣王已经在鹿台自燔火而死,为了表示对暴君的惩罚,武王“以黄钺斩纣头”。从这些记载,“钺”代表着最高权力和生杀予夺的大权,甚至可以斩杀天子。
我第一次对钺引起极大的注意是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妇好墓文物特展的时候。首博的布展一向有水准,气氛营造得好,灯光打得很好。进展厅之前不管是什么心情,只要一进展厅立刻就心旷神怡了。当时看到一柄青铜大钺,以青铜器的重量,再加上长柄,觉得肯定是个力气特别大的将军才能拿得动。而妇好还是一位女士,居然有如此神力,心里顿生敬佩。
妇好大钺
后来研究发现,其实钺是有两重身份的,一是作为实用器,另一是作为礼器。甲骨文里没有“钺”字,只有去掉金字旁的“戉”字。早期的“戉”作为实用器只能是就地取材以石为之,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铜及以青铜(铜锡合金、铜锡铅合金)于是把“戉”作为实用器物的这个含义又加了金字旁而单独成字。因为“戉”字还有别的含义,在甲骨文里“戉”作“岁”用。西周武王时期的传世名器利簋的铭文中有“戉鼎”两个字,有种解读就是太岁当前在周的分野,有利于周,因此武王克商是天命。在金文里,往往用两个点来表示金属,在“戉”左边加两点,就成了“钺”。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戉”字形如下图,是个很图形化的象形字,就是一根长柄的大斧。《说文解字》对“戉”的解释就是“戉,斧也,从戈。”我怀疑是先有戈,后有戉。因为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很明显就是在“戈”字的基础上加了半个圈表示不同,示意其特点而变成了“戉”。
甲骨文“戉”
“戉”就是大斧,这一点很明显。很多博物馆里都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比如说内蒙古通辽考古发现的哈民聚落遗址,距今五千五百多年前的史前古人类就使用石斧。现在内蒙古博物院有馆藏出土的哈民石斧,只是看起来形制还不十分地规整。这个时代相当于红山文化的晚期。
“戉”或“钺”从实用器发展为礼器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呢?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夏商周或之前,戉就有了礼器的功能。四川三星堆遗址,古蜀国遗迹,距今五千到三千年,考古出土器物里有保存得非常好的玉斧。我曾经在三星堆博物馆看到两柄玉斧,玉质莹润,规制完整,完全没有过实用的痕迹。而事实上,以玉为斧不可能完成斧本身的实地作用。不仅如此,相同的玉质器物像是一整套,还有玉凿、玉矛、玉斤等。“斤”也是古代的一种砍斫工具,如《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看起来至少“斤”可以砍伐树木,那也相当于斧。三星堆的这一套玉质工具,全都完好无损,质地上乘,做工精良,很可能就是作为仪仗器、祭祀器的玉礼器用的。蜀地险峻,作为古蜀人的先祖可能需要开山以拓,所以需要斧、凿这样的工具。不只是需要,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就在于能直立行走、会使用工具,说明工具对于人类来说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于是古人把这些工具发展演变成礼器。
周武王斩商纣王之头的兵器——钺 - 路透网 - https://goo.gl/eFFYR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