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谷禪師
2021-03-01 啓明燈
雲谷禪師,1500-1575,俗姓懷,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人,出家時法名「法會」,號「雲谷」,所以在《了凡四訓》中稱爲「雲谷會禪師」。
法師幼年便看破紅塵,立志出家。投在本鄉大雲寺一個老和尚座下,剃度爲僧。起初他僅在寺中學習趕經懺、放焰口,做些法事。因此他常常想:「既然出了家,應該以解決生死大事爲重,又何必爲一日三餐趕經懺做法事呢?」所以,禪師十九歲時下定決心,去各處參訪善知識。不久,他受了三壇大戒,聽說天台宗有《小止觀法門》這本書,他便努力精研,學習止觀法門。
當時有一位法舟禪師,承襲了宋代大慧宗昊禪師的遺風,在本縣的天寧寺閉關修行,他便去參訪問道。法舟禪師說:「止觀的要訣,不著於身心氣息,內外都要放得下。而你所修行的方法。落於下乘,那裡是祖師西來的脈意呢?學佛必定要以明心見性爲主。」
雲谷禪師聽了,感動得難以自持,請求指教,法舟禪師便教他切實去參「念佛者是誰」。叫他當下發露「疑情」。他便依著指示,不分日夜地參究,連吃飯睡覺的時間也常常忘記。有一天正在吃飯,吃完了也不知道,還端著空碗扒飯,結果手裡的碗摔到地上粉碎。
因地一聲,猛然打破黑桶,彷佛大夢初醒一樣。大師因此覺悟。他再向法舟禪師請教他的境界,便得到法舟禪師的印證了!接著下來,他便讀禪宗大書《宗鏡錄》。對《三界唯心》的真理已徹底地覺悟,自此以後,所有佛經與佛法真義,歷代禪宗祖師的公案,都清楚得如同舊識。到此時,他便隱遁到佛教大叢林裡,做一些煮飯挑水出勞力的僕役工作。來磨鍊自己。
有一天,讀宋代契嵩法師名著《鐔津集》,見到這位(嵩師別號明教)大師護持佛法的深切用心,起初這位大師禮拜觀世音菩薩,並且每一晝夜念十萬聲名號。因此雲谷禪師也發心效法契嵩大師的行持,馬上開始頂禮觀世音菩薩聖像,整夜不睡,除了禮拜,便是繞像恭念聖號,直到圓寂以前,從未停止。
當時大江以南的佛法和禪宗,已經很沒落了,雲谷禪師初到南京,住在天界寺毗盧閣下的行人道上,看到他的人都帶著驚異的眼色。而被封在南京的明代宗室魏國先王,聽到了這件事,就請雲谷禪師到西園的叢桂庵去受供養,雲谷禪師住在這裡,靜坐入定達三天三夜。住了沒多久,我(本文原著人憨山大師)的先大師祖西林老和尚,是掌管出家人的僧官,同時還擔任著南京報恩寺的住持,前往參見雲谷禪師。就請他住到報恩寺的三藏殿去。
雲谷禪師整天默然端坐在一個佛籠子裡,不作任何迎來送往的事,足不出寺門,整整三年,也從來沒有人知道報恩寺里有這個出家人。偶然有些名人大官到這裡遊覽,看到雲谷禪師端坐在那裡不理人,認爲很高傲無禮,就對他出言不遜;(因爲這裡人很雜)雲谷禪師便柱著拐杖到南郊的攝山棲霞寺去住。棲霞寺是南朝開山建寺,當時梁武帝命雕工在山崖上鑿出很多佛像,命名千佛嶺,後來歷代王朝都加以賞賜,並封贈農田,但是這座道場到明代已經荒廢很久,大殿變成了野獸的巢穴。雲谷禪師看到這裡環境幽雅靜謐,便剷除亂草,在千佛嶺下,蓋了一間小茅蓬。大師住下,整天不出山。有一次,有竊盜侵入茅蓬。把衣物偷走,因爲是夜間,竊盜偷了東西逃走,但逃來逃去,直到天明,還沒有逃離這座小茅篷的附近,結果便被鄰人捉到了。送到雲谷禪師茅蓬。禪師不但沒有把他送到官府治罪,還給他飯吃,又讓他隨心所求地拿些束西走了,因此,聽到這件事情的人都被禪師的行爲所感動。
後來做宰相的陸五台,剛做官時出任祠部(掌禮制的官)首長。到處去遊覽古老的佛教道場。偶然遊覽到棲霞寺,看到雲谷禪師器度和面貌與衆不同,特別仰慕,這位官員在這裡住了兩天,想重新修復這座佛寺。欲請雲谷禪師爲方丈,但禪師堅辭不受,並且推薦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善老和尚來負起這件使命,結果善老和尚到了南京,把這座佛寺全部復了舊日的莊嚴富麗,又驅走了占據房舍的劣民,他擔任這裡方丈,建了禪堂,又大開宏揚佛法的講席,收留各地來掛單的雲水僧。長江以南的叢林制度從此時開始創立。
道場開了以後,來往的人太多。雲谷禪師又移居到後山的幽深處,叫「天開岩」的山裡修行。依然是影只形孤。在這一階段,許多官員和在家居士,因爲陸公的參與和引導,大家都了解到禪宗。又傳聞雲谷禪師風範,所以很多人去參見他。凡是來參見的人一到,雲谷禪師總是問他們:「你日常做什麼勾當?」不論貧賤富貴僧侶,到他禪房來,他一定把蒲團擲在地上,叫他們盤膝正坐,反觀自己「本來面目」,甚至於整天整夜不說一句話,在臨別的時候,大師一定叮嚀著說:「你不要浪費歲月啊!」等到再見到的時候,一定要問對方是否分別後努力修道,功夫是否有進步。如果遇一些無心修道的人,便茫茫然無法回答。
雖然雲谷禪師沒有建立甚麼門派,也沒有收徙傳道,但是見到他的人彷佛面對高峯峻崖,有不寒而慄之感。然而雲谷禪師全都以平等心來攝受、加被他們。他接引參訪他的人,向來都是低聲婉語,平心靜氣,從沒有過嚴厲的責備。因而讀書人、爲官的人都來皈依他。
每年,他從山中到城裡一次,一定寄單在回光寺。每次到回光寺,在家男女居士,都湧過來,如圍繞著蓮花寶座一樣,而雲谷禪師看到這種受人擁戴的景況,好象看作夢中的花、霧中的月,不起一點分別心,因此,親近他的人,好象嬰兒依傍慈母一般。
雲谷禪師平常教導別人,特別標舉出《唯心淨土》法門,但是他一生處處隨緣,並沒有標榜過自己的門派,而各大叢林寺院,只要有開示禪宗的道場,一定是請他首座,到了之後,就提出《百丈規矩》,務必要人學習古人的典型,絕不可有一點隨便。
雲谷禪師平日動靜語默,安詳穩重如山,沉默少言,一旦說話,便如空谷足音,醒人眼目。師住在山中清修,四十多年如一日,夜不倒單,終身拜佛誦經,沒有一日間斷。
雲谷禪師晚年回到故鄉住了三年,受到他化育的人,成千成萬。
有一天夜間四處鄉鄰看到他的庵中起了大火,等到天亮,再跑去看個究竟。雲谷禪師已經安然圓寂了。這是明神宗萬曆三年正月初五日的事。世壽七十五歲,僧臘五十年。他的弟子真印師等爲他火化,葬在大雲寺的右側。
雲谷禪師是中興禪宗的大德。可惜的是他所講的《機鋒開示》都沒有留下來
雲谷禪師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2SQ86km
-------------------------------
雲谷禪師傳
2021-02-08 合肥佛教網
雲谷禪師,出家的法名「法會」,又號「雲谷」,祖籍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俗姓懷,出生於公元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幼年便看破紅塵,立志出家,投在本鄉大雲寺一個老和尚座下,剃度爲僧。
起初他僅在寺中學習趕經懺、放焰口。因此,他常這樣想:「既然出了家,應該以了生死大事偏重,又何必爲一日三餐趕什麼經懺呢?」所以,在十九歲這一年,便決心到各處去參訪善知識。不久,他受了三壇大戒,聽說天台宗有《小止觀法門》這本書,他便努力精研,學習止觀法門。
當時有一位法舟禪師,承襲了宋代大慧宗昊禪師的遺風,在本縣的天寧寺閉關修行,他便去參訪問道。法舟禪師說:「止觀的要訣,不著於身心氣息,內外都要放得下。而你所修行的方法,落於下乘,哪裡是祖師西來的脈意!學佛必定要以明心見性(開悟)爲主。」
雲谷禪師聽了,感動得難以自持地請求指教,法舟禪師教他切實去參「念佛者是誰?」,叫他當下發露「疑情」。他便依著指示,不分日夜地參究,連吃飯睡覺的時間也常常想不起來了。有一天正在吃飯,吃完了飯也不知自己已吃完,還按著空碗扒飯,因此手裡的碗,忽然不小心摔到地上。
因地一聲,猛然打破黑桶,彷佛大夢初醒一樣。他再向法舟禪師請教他的境界,便得到法舟禪師的印證了!接著下來,他便讀禪宗大書「宗鏡錄」,對「三界唯心」的真理已徹底地覺悟。自此以後,所有佛經與佛法真義,歷代禪宗祖師的公案,都清楚得如同舊識。到此時,他便隱遁到佛教大叢林裡,做一些「煮飯挑水」出勞力的僕役工作來磨鍊自己。
有一天,讀宋代契嵩法師名著《鐔津集》,見到這位(嵩師別號明教)大師護持佛法的深切用心,起初這位大師禮拜觀世音菩薩,並且每一晝夜念十萬聲名號。因此雲谷禪師也發心效法契嵩大師的行持,馬上開始頂禮觀世音菩薩聖像,整夜不睡,除了禮拜,便是繞像恭念聖號,直到圓寂以前,從未停止。
當時大江以南的佛法和禪宗,已經很沒落了,雲谷禪師初到南京,住在天界寺毗盧閣下的行人道上,看到他的人都帶著驚異的眼色。而被封在南京的明代宗室魏國先王,聽到了這件事,就請雲谷禪師到西園的叢桂庵去受供養,雲谷禪師住在這裡,靜坐入定三天三夜。
住了沒多久,我(本文原著人憨山大師自稱)的先大師祖(即是師父的師祖),等於俗人的祖父的父親那一輩(西林老和尚),是掌管出家人的僧官,同時還擔任著南京報恩寺的住持,他老人家前往參見雲谷禪師。就請他住到報恩寺的三藏殿去。
雲谷禪師整天默然端坐在一個佛籠子裡,不作任何迎來送往的事,足不出寺門,整整三年,也從來沒有人知道報恩寺里有這個出家人。偶然有些名人大官到這裡遊覽,看到雲谷禪師端坐在那裡不理人,認爲很高傲無禮,就對他出言不遜。
因爲這裡人很雜,雲谷禪師便拄著拐杖到北郊的攝山棲霞寺去住。棲霞寺是南朝開山建寺,當時梁武帝命雕工在山崖上鑿出很多佛像,命名千佛嶺,後來歷代王朝都加以賞賜,並封贈農田,但是這座道場到明代已經荒廢很久,大殿變成了野獸的巢穴。
雲谷禪師深愛這裡的環境幽雅靜謐,便剷除亂草,在千佛嶺下,蓋了一間小茅蓬。住在這裡,整天不出山。有一次,有竊盜侵入茅蓬,把衣物偷走。因爲是夜間,竊盜偷了東西逃走,但逃來逃去,直到天明,還沒有逃離這座小茅篷的附近,結果便被鄰人捉到了,送到雲谷禪師茅蓬。禪師不但沒有把他送到官府治罪,還給他飯吃,又讓他隨心所求地拿些東西走了,因此,聽到這件事情的人都被禪師的行爲所感動。
後來做宰相的陸五台,剛做官時出任祠部(掌禮制的官)首長。到處去遊覽古老的佛教道場。偶然遊覽到棲霞寺,看到雲谷禪師器度和面貌與衆不同,特別仰慕,這位官員在這裡住了兩天,想重新修復這座佛寺,並請雲谷禪師擔任方丈,雲谷禪師堅決地辭謝了,並且推薦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善老和尚來負起這件使命,結果善老和尚到了南京,把這座佛寺全部恢復了舊日的莊嚴富麗,又驅走了占據房舍的劣民。他擔任這裡方丈,建了禪堂,又大開宏揚佛法的講席,收留各地來掛單的雲水僧,長江以南的叢林制度從此時開始創立。這都是雲谷禪師的大力促成啊!
道場開了以後,來往的人太多。雲谷禪師又移居到後山的幽深處,名叫天開岩的山裡修行,依然是影只形孤。在這一階段,許多官員和在家居士,因爲陸公的參與、引導,大家都已知道有禪宗這回事。又傳聞雲谷禪師風範,所以很多人去參見他。
凡是來參見的人一到,雲谷禪師總是問他們:「你日常做什麼勾當?」不論貧賤富貴僧侶,到他禪房來,一定把蒲團擲在地上,叫他們盤膝正坐,反觀自己「本來面目」,甚至於整天整夜不說一句話,在臨別的時候,一定叮嚀著說:「你不要浪費歲月啊!」等到再見到的時候,一定要問:「分別後努力修道,功夫用得有沒有進步啊?」所以遇一些無心修道的人,便茫茫然無法回答。因爲他的慈悲心愈切而嚴責之情更重。
雖然雲谷禪師沒有建立甚麼門派,收徒傳道,但是見到他的人彷佛面對高峯峻崖,有不寒而慄之感。然而,雲谷禪師全都以平等心來攝受、加被他們,他接引參訪他的人,向來都是低聲婉語,平心靜氣,從沒有過嚴厲的責備。因而讀書人和爲官的人皈依他的也一天天多起來。因此,他不能靜靜地修行,有人想求見他的,他總以接引他們、加被他們爲前提也接見了。每年,他從山中到城裡一次,一定寄單在回光寺。
每次到回光寺,在家男女居士都湧過來,如圍繞著蓮花寶座一樣,而雲谷禪師看到這種受人擁戴的景況,好像看作夢中的花、霧中的月,不起一點分別心,因此,親近他的人好像嬰兒依傍慈母一般。
雲谷禪師每次出城,大多寄居在普德寺。寺里的老和尚懼鶴悅公,實在受到他的益處不少,我(憨山大師自稱)的太師翁(即太師祖)每次請他到方丈室里來求教,常常是十天半個月的。我做小孩時,便親近侍奉他了,承他老人家非常器重我,對我不厭其勞地訓誨開示。
我十九歲那一年,忽然不想出家了,被雲谷禪師知道了,問我說:「你爲什麼要違背最初立志出家的心愿呢?」我就說:「只是我厭煩一般出家人太過庸俗了!」
雲谷禪師說:「你既知道厭煩世俗,又爲什麼不學一學古代高僧呢?古代的高僧,皇帝不以臣子的地位看待他;父母不以子女的地位教養他;天龍八部對他無限地恭敬,他都不認爲可喜,你應該找出《傳燈錄》、《高僧傳》這些書讀讀看就知道了!」
我(憨山大師自稱)當下就檢查書箱,查出一部《中峯廣錄》的書,捧著去見雲谷禪師,師說:「你熟讀這部書,就知道出家人的高貴之處了!」
我從此時便決心落髮爲僧,實在是受到雲谷禪師的啓示,這是嘉靖(一五六四,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年的事。
過了兩年,到嘉靖四十五年冬天,雲谷禪師悲憫禪宗將面臨滅絕的地步,就約集了五十三位同道,在天界寺結期坐禪,師全力鼓勵我參加共修,指示我參「向上一著」,並且先教我念佛數聲,再反觀這「念佛的人是誰?」到此時我才知道有禪宗這回事。而此時南京各佛教寺院參禪的人不過四、五個罷了!
師漸漸老了,慈悲心愈爲深切,雖然是七、八歲的小沙彌,也一律以慈悲的眼色看待他們,以恭敬心對待他們。凡是平時行住坐臥,沒有一樣不當面懇切地教導,耐心而有條理地指示他們。凡見到這種景象的人,人人都以雲谷禪師對自己特別親切,既然是他的護法心深切,不輕視初發心學佛的人,不怠慢破戒的比丘。
而當時有些出家人不能遵守戒律,凡是違犯了國家禁令的人,雲谷禪師一旦知道了,不等別人求救,他就自動去救助了,而且一定要懇求主管官吏,說佛法完全付託政府官吏爲「外部護法」,只希望他們能體悟佛陀的心意,對出家人的毀辱,便是對佛陀的毀辱了。聽到這席話的官吏們沒有不馬上改變態度的,直到把那些犯戒的人釋放爲止。可是,這些事,外界竟然大多不知道,因此聽到這些話的人也不曾因爲雲谷禪師的多事而感覺厭煩。時間久了,大家都知道他是出於「非親非故、與自己並無關係的大慈悲心」啊!
當袁了凡先生未及第時,曾經在山中參訪雲谷禪師,他們相對著默然無言地靜坐三天三夜。
雲谷禪師把「一切唯心造」的生命奧義指示給袁了凡,袁恭謹地接受指示,這件事詳細情形在袁的著作《省身錄》上,由於這個緣故,雲谷禪師的高風,一天天更加受人重視。
當明穆宗隆慶辛未年(公元一五七一年),我辭別雲谷禪師到北方去參訪,臨走時,師告誡我說:「古人到天下各地行腳參訪善知識,只是單純地爲了尋求參悟本來面目,你要想想,日後拿什麼回來見你的父母師友呢?要謹慎地不要空空浪費你的草鞋錢啊!」
我聽到這話,流著眼淚拜別禪師。到下一年(一五七二年)春天,出身嘉興縣的吏部尚書吳默泉、刑部尚書鄭旦泉和出身浙江平湖當時做太僕的陸五台,和他的弟弟雲台,一同請雲谷禪師回到故鄉去弘法。他們諸位時時到禪師的大室請示佛法,每次求見都一定先行燃香,再求指示,行做弟子的大禮。
當時有一位達觀禪師,常常與尚書陸平泉,中書徐思庵參見雲谷禪師請示《華嚴經》的要義,禪師便爲他們發揮「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的圓融妙義,大家都讚嘆得無以復加。
雲谷禪師平常教導別人特別標舉出「唯心淨土」法門,但是他一生處處隨緣,並沒有標榜過自己的門派,而各大叢林寺院,只要有開示禪宗的道場一定請他坐在首座的席位,到了之後,他就提出「百丈規矩」(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提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務必要人學習古人的典型,絕不可有一點隨便。
雲谷禪師平日動靜語默,安詳穩重如山,沉默少言,一旦說話,便如空谷足音,醒人眼目。師住在山中清修,四十多年如一日,夜不倒單,終身拜佛誦經,沒有一日間斷。當大江以南禪宗初興的時候,在人事龐雜、議論紛歧的南京駐錫,在品德道行上,始終無可令人非議之處,他的德行高超由此可知了。
雲谷禪師回到故鄉住了三年,受到他化育的人,成千成萬。有一天夜間四處鄉鄰看到他的庵中起了大火,等到天亮,再跑去看個究竟。雲谷禪師已經安然圓寂了。這是明神宗萬曆三年正月初五日的事。
雲谷禪師生在公元一五○○年。寂於公元一五七五年,世壽七十五歲,僧臘五十年。他的弟子真印師等爲他火化,葬在大雲寺的右側。
我自從離開他之後,走遍大江南北,遍參了所有的善知識,但還沒有見過品德和道行的落實、慈悲安詳像雲谷禪師這樣的高僧。每一回想起來,他的音容面貌,便在心頭清楚地顯現出來。因爲感念他教導我的深恩大德,所以一直到老年也不能忘記他。
他的出家學道因緣,我常常親身聽他說述。但「最後一著」(即禪、示之見性),還不夠了解。前丁已(公元一六一七)年到浙東來,應沈定凡居士的供養,順便到棲真庵(寺)瞻拜雲谷禪師的靈骨塔,才發心集款爲他建造靈骨塔的紀念亭,又買了些農田以備永久供養,稍稍地盡一點感恩之心。因爲見到袁了凡先生爲他寫的碑銘不夠詳細,所以把我親自所知的爲他寫這篇傳,以便作爲未來人的榜樣。
雲谷禪師是中興禪宗的大德。可惜的是他所講的「機鋒開示」都沒有留下來,所以就無法發揚他的禪門心法了!
作者:憨山德清
雲谷禪師傳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hPgIQP
----------------------------------
雲谷禪師與袁了凡先生的對話
2018101317:24
雲谷禪師說道:
「一個平常人,不能說沒有胡思亂想的那顆意識心;
既然有這一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陰陽氣數束縛了;
既被陰陽氣數束縛,怎麼可說沒有數呢?
雖說數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纔會被數所束縛住。
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
因為極善的人,儘管本來他的命數裏註定吃苦;
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
就可以使他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
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
因為極惡的人,儘管他本來命中註定要享福,
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
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為貧賤短命。」
禪師又說:
「你二十年來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數轉動一分一毫,
反而被數把你給拘住了。
一個人會被數拘住,就是凡夫,
這樣看來,你不是凡夫,是什麼呢?」
袁了凡於是問雲谷禪師說:
「照你說來,究竟這個數,可以逃得過去麼?」
禪師說:
「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
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
從前各種詩書中所說,實在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好教訓。
我們佛經裏說:一個人要求富貴就得富貴,要求兒女就得兒女,
要求長壽就得長壽。只要做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
因為說謊是佛家的大戒,那有佛菩薩還會亂說假話,
欺騙人的呢?」
袁了凡聽了以後,心裡還是不明白,又進一步問說;
「孟子曾說:凡是求起來,就可以得到的,
這是說在我心裏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若是不在我心裡的事,那麼怎能一定求得到呢?
譬如說道德仁義,那全是在我心裏的,
我立志要做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
自然我就成為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這是我可以盡力去求的。
若是功名富貴,那是不在我心裏頭的,是在我身外的,
要別人肯給我,我才可以得到。
倘若旁人不肯給我,我就沒法子得到,
那麼我要怎樣才可以求到呢?」
雲谷禪師說:
「孟子的話沒有錯,但是你解釋錯了。
六祖慧能大師說:所有各種的福田,都決定在各人的心裏。
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
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
只要從心裏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
能向自己心裏去求,那就不只是心內的道德仁義,可以求得,
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貴,也可以求到,所以叫做內外雙得。
換句話說,為了種福田而求仁求義,求福,求祿,是必有所得的。
一個人命裏若有功名富貴,就是不求,也會得到;
若是命裏沒有功名富貴,就算是用盡了方法,也求不到的。
所以一個人,若不能自己檢討反省,
而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壽;
但得到得不到,還是聽天由命,自己毫無把握。
這就合了孟子所說,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兩句話了。
要知道縱然得到,究竟還是命裏本來就有的,
並不是自己求的效驗,
所以可以求到的,纔去求,求不到的,就不必去亂求。」
雲谷禪師與袁了凡先生的對話 @QQ的心情分享 - nidBox親子盒子 https://bit.ly/3wgkwiY
----------------------------------
嘉興胥山雲谷法會禪師,天寧法舟道濟禪師之法嗣,俗姓懷,本郡嘉善人。雲谷禪師九歲從大雲寺出家。修習天台小止觀,二十歲受具足戒。後投天寧寺法舟道濟禪師座下參學。
道濟禪師問雲谷禪師,平常如何修習。
雲谷禪師道,修習天台小止觀。
道濟禪師道:“夫學以悟心為主,止觀之要不離身心氣息,何能脫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矣!”
接著,道濟禪師便為他開示入道之要。
雲谷禪師從此以後,便默然依教用功,晝夜不息。
一日,雲谷禪師入室請益。
道濟禪師道:“《圓覺經》雲:‘四大分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雲谷禪師一聽,猛然警省。于是退出丈室,站在巷子裡,陷入沉思,一直站到四更天,一動也不動。
道濟禪師便喚他進來說話。雲谷禪師連下了幾個轉語,均未能契旨。
一天,雲谷禪師隨眾過堂(用齋),一邊用齋,一邊還在想著所參的話頭。他如此專注,連碗中的飯吃完了也不知道。結齋的時候,他一驚,手中的碗掉在上,摔碎了。他終于恍如夢醒,豁然大悟。
從此以後,雲谷禪師韜晦于叢林,幹各種各樣的苦役活兒,以道自娛。後為陸五台居士所知,應邀住棲霞寺。雲谷禪師悲心願重,以平等心接人,為眾所歸。士大夫之流多樂與交遊。其中,袁了凡居士從他學法,所得受用最大,對當時後世的影響也最為深遠廣泛。讀者可參見《了凡四訓》。
雲谷禪師圓寂于大明萬歷乙亥年(1575)。春秋七十五歲。
雲谷法會禪師悟道因緣_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https://bit.ly/3dJgkSp
-------------
了凡四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AlIAV3
-----------------------
雲谷禪師對袁了凡的教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1、諸惡莫作:雲谷禪師說:『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2、眾善奉行:雲谷禪師說:『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3、自淨其意:雲谷禪師則是教導持咒:『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關於袁了凡持誦的準提法,在他的《祈嗣真詮》[22]中有詳細的記述。其「祈禱第十」說:
『準提咒:每日持誦時,先須金剛正坐,手結大三昧印,澄定身心,方入淨法界,三昧靜想,自身頂上有一梵書[口*藍]字,此字偏有光明,猶如寶珠,或如滿月。想此字已,復以左手結金剛拳印,右手持數珠,口誦淨法界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唵嚙[口*臨]。次誦大明六字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唵麼抳缽訥銘吽。然後結準提印。當從心上以準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咒,一處同誦一百八遍,竟於頂上散其手印。真言曰:南無颯哆喃 三藐三菩馱 俱胝喃 怛你也 他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訶 部林。言此咒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持此咒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不揀淨穢,但至心持誦,求男女者便得男女,若求智慧,得大智慧。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所求官位,無不稱遂。』
而也由此可看出後世修持準提法者莫不遵行道殿大師的教言。
與末法漢地眾生最有緣的准提佛母
密法由印度傳至中國,後來因為種種因素導致唐密的沒落,只剩某些方便修學的單尊法流傳於禪宗。而准提法便是其中之一。
准提神咒,歷來為廣大的佛教信眾所傳誦,乃源於七俱胝佛母准提本尊無盡悲願之加持。
藏密較少人專修此咒及法,亦少人推廣受持,而與東土漢地特別有著深厚的因緣,從禪門日誦之早晚課,及叢林的結齋咒亦用准提咒,及歷代禪宗祖師的推崇修持來看,可見此咒廣為佛門所流傳之一斑。
並且因為顯密圓通集的問世流傳,使得原本一直不很顯赫的准提信仰在元明時期蔚然成風,並且自此長盛不衰以至於今。雖然准提法之流行是與世尊當初說此法的本懷相呼應,其實《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出現也佔了非常重要的關係。
因為此書的問世使得準提法的傳播邁入新紀元,得以中國式密法的方式廣為流傳為人所接受。
在禪門日課中將準提咒列入為每日必持的十個咒中,過堂結齋也是誦準提咒,瑜伽放焰口,法師、上師第一手印即為準提手印。可見此咒之重要性。
另外,漢系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皆抱持治國平天下的胸懷,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政治作為濟人利世的選擇,而且士大夫在古代是較為人所敬重者。
對於此一根性准提獨部法也有提到:明朝袁了凡居士持誦准提咒改運成功『若人無福德相。求官不遷。對鏡常誦此咒。福德官當能稱遂』正滿足了漢人的希求,所以也算是與漢族有緣的原因之一。
另外,明朝袁了凡居士持誦准提咒改運成功的相關文章,在民間也大量流通,也讓更多人廣為認識了准提咒的功德。
從這種種跡象來觀察,在在顯示了世尊當初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垂記「准提陀羅尼」是為了憐憫末世惡業薄福眾生,五濁末法環境及人心的惡劣澆薄,容易造作惡業墮入惡道的眾生所說的』滅罪得福成佛的殊勝法門。
而了凡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如「七佛通偈」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若離此原則,不管是具有任何崇高身份、地位的大上師,無論他是如何大的頭銜,皆不是佛陀純正的教法了。
【法善可陳】雲谷禪師對袁了凡的教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 法善可陳 :: 痞客邦 :: https://bit.ly/36dsGOw
-----------------------------
明代中興禪宗的大德高僧:雲谷禪師的傳奇一生
公開日: 2018-12-15
雲谷禪師是明代中興禪宗的大德高僧,也是憨山禪師少年時代學習禪法的最重要的一位導師。我們根據憨山禪師撰寫的《雲谷先大師傳》,給大家簡略介紹一下雲谷禪師。
雲谷禪師
雲谷禪師,法名法會,號雲谷。祖籍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俗姓懷,出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幼年便有出塵之志,發願出家修行,解脫生死,投在本鄉大雲寺一位長老座下,剃度為僧。
起初雲谷禪師僅在寺中學習經懺佛事。他常這樣想:既然出了家,應該以了生死大事為重,又何必為一日三餐趕什麽經懺呢?所以,在 19 歲這一年,便決心到各地去參訪善知識。不久,他受了三壇大戒,聽說天台宗有智者大師2所著的《小止觀法門》這本書,他便努力精研,學習止觀法門。
當時有一位法舟禪師,承襲了宋代大慧宗昊禪師的遺風,在本縣的天寧寺閉關修行,他便去參訪問道。法舟禪師說:“止觀的要訣,不著於身心氣息,內外都要放得下。而你所修行的方法,落於下乘,哪裡是祖師西來意呢?”即學佛必定要以明心見性為主。
雲谷禪師聽了,感動得難以自持地請求教導,法舟禪師教他切實去參“念佛者是誰?”,叫他當下發露疑情。
他便依著法舟禪師的教導,不分日夜地參究,連吃飯睡覺的也常常想不起來了。有一天正在吃飯,吃完了飯也不知道自己已經吃完了,還端著空碗扒飯,手裡的碗忽然不小心摔到地上。落地一聲巨響,猛然打破黑桶,仿佛大夢初醒一樣,豁然開朗。他再向法舟禪師請教他所證的境界,得到法舟禪師的印證。
接下來,雲谷禪師讀《宗鏡錄》,便對三界唯心的真理有了 徹 底 的 覺 悟。 從 此 之 後, 對 所 有 佛 經, 歷 代 禪 宗 祖 師 的 公案,都清楚得如同舊識,如數家珍。到此時,雲谷禪師便隱遁到佛教大叢林裡,做一些煮飯挑水出勞力的工作,來磨煉自己的身心。
有一天,雲谷禪師讀宋代契嵩(別號明教)大師名著《鐔津集》,見到這位大師護持佛法的深切用心。起初契嵩大師禮拜南無觀世音菩薩,並且每一晝夜念十萬聲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因此,雲谷禪師也發心效法契嵩大師的行持,馬上開始頂禮南無觀世音菩薩聖像,整夜不睡,除了禮拜,便是繞像恭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直到圓寂以前,從未停止。
當時大江以南的禪宗,已經很沒落了,雲谷禪師初到南京,住在天界寺毗盧閣下的行人道上,看到他的人都帶著驚異的眼神。其特立獨行引起了被封在南京的明代宗室魏國先王的注意。魏國先王恭請雲谷禪師到西園的叢桂庵去受供養。雲谷禪師住在這裡,靜坐入定達三天三夜。可見雲谷禪師的禪定功夫很高,其思想境界有扎實的修行基礎。
住了沒多久,西林永寧大師迎請他到報恩寺的三藏殿居住。雲谷禪師整天默然端坐一龕,從來不做任何迎來送往的俗務,足不出寺門,整整三年,以至於默默無聞,無人知曉。偶然有些名人大官到這裡遊覽,看到雲谷禪師端坐不動,認為禪師高傲無禮,受到了無禮慢待,就對禪師出言不遜。
因這裡人很雜,雲谷禪師便拄著拐杖到南京的攝山棲霞寺去住。棲霞寺是南朝開山建寺,當時梁武帝命工匠在山崖上雕鑿出很多佛像,命名千佛嶺。後來歷代王朝都對棲霞寺加以賞賜,並封贈農田。但是這座道場到明代已經荒廢很久,大殿變成了野獸的巢穴。
雲谷禪師喜愛這裡的環境幽雅清靜,便鏟除亂草,在千佛嶺下,蓋了一間小茅蓬,住在這裡修行,整天不出山。
有一次,有盜賊侵入茅蓬,把衣物偷走,因為是夜間,盜賊偷了東西逃走,但逃來逃去,直到天明,還沒有逃離這座小茅蓬的附近,結果便被鄰人捉到了,送到雲谷禪師那裡。
雲谷禪師不但沒有把他送到官府治罪,還給他飯吃,又讓他隨心所求地拿些東西走了。因此,聽到這件事情的人都被禪師的善行所感化。
後來做宰相的陸五台先生,剛做官時出任祠部(掌禮製的官)首長。到各地去參訪古老的佛教道場,偶然參訪到棲霞寺,看到雲谷禪師氣度不凡,特別仰慕。陸五台先生在這裡住了兩天,因欽佩雲谷禪師的高尚品德,又見棲霞寺荒廢已久,遂發大願修複棲霞寺。
當他請雲谷禪師為方丈時,雲谷禪師堅決地辭謝了,推薦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善老和尚來負起這個神聖的使命。善老和尚到了南京,不負眾望恢復了棲霞寺昔日的莊嚴肅穆,又驅走了佔據棲霞寺房捨的刁民。善老和尚擔任棲霞寺的方丈後修建了禪堂,又大開弘揚佛法的講席,收留各地來掛單的雲水僧。長江以南的叢林制度從此開始創立。這都是雲谷禪師的道德感召促成的。
道場修好之後,來往的人太多。雲谷禪師又移居到後山叫天開岩的幽深處修行,依然是影隻形孤。在這一時期,許多官員和在家居士,因為陸五台先生的引導,對佛法很感興趣,對雲谷禪師的風范十分仰慕,所以很多人去拜見他。凡是來拜見的人一到,雲谷禪師總是問他們:“平常功夫做得如何?”不論貧賤的還是富貴的僧俗,到他禪房來,雲谷禪師就把蒲團給他,叫他盤膝正坐,反觀自己本來面目,甚至整天不和他說一句話。在臨別的時候,雲谷禪師一定特意叮嚀:“不要空過年華,浪費歲月啊!”
等到有緣再見到的時候,必定詢問:“分別後努力修道,功夫有沒有進步啊?”若是一些無心修道的人,便茫茫然無法回答。因為雲谷禪師的慈悲心愈切而嚴責之情愈重。
雖然雲谷禪師沒有門庭的設施,但是見到他的人仿佛面對高峰峻崖,有不寒而栗之感。然而,雲谷禪師全都以平等心來攝受、加被他們,接引人時向來都是低聲婉語,平心靜氣,從沒有過嚴厲的責備。
讀書人、為官的人,皈依雲谷禪師的也一天天多起來,禪師因此不能再入山清修了。
每年,雲谷禪師從山中到城裡一次,都會住在回光寺。每次到回光寺,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都湧過來,如圍繞蓮花寶座上的佛陀一樣,而雲谷禪師一概視如夢幻泡影,不起一念分別心。親近他的人如同依偎在慈母的身邊一樣。
雲谷禪師老來悲心更切。即使是對七八歲的小沙彌,也一律以慈悲的眼色看待他們,以恭敬心對待他們。凡是動靜威儀,都耳提面授,循序漸進、諄諄善誘。所以,見到老禪師的人都把他視為自己最親近的人。
雲谷禪師平常教導別人,特別推崇淨土法門,教人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各大叢林寺院,只要有開示禪法的道場,一定請他坐在首座。到了之後,雲谷禪師總是提出百丈懷海禪師的“百丈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務必要人學習古德先賢,絕不可有一點隨便。
雲谷禪師平日動靜語默,安詳穩重如山,沉默少言,一旦說話,便如空谷足音,醒人眼目。雲谷禪師以定力攝持,住山清修,四十年如一日,夜不倒單;一生禮拜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沒有一日間斷。
雲谷禪師回到故鄉住了三年,受到他教化的人,成千上萬。
有一天夜間,四處鄉鄰看到雲谷禪師的庵中起了大火,天亮時候大家紛紛去看老禪師的庵堂怎麽了,發現雲谷禪師已經安詳圓寂了。
雲谷禪師生於 1500 年,圓寂於 1575 年,世壽七十五歲,僧臘五十夏。弟子真印禪師等為老禪師荼毗,建塔於大雲寺右側。
明代中興禪宗的大德高僧:雲谷禪師的傳奇一生 | PTT新聞 https://bit.ly/2SRIAv6
---------------------------
《了凡四訓》與更改自己命運的奇人
《了凡四訓》的作者明朝人袁了凡(1533年-1606年),明朝江蘇吳江縣人,原名袁黃,字坤儀,又字學海,後改字了凡。他的一生曾被一位算卦高人批得準準確確,但後來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袁了凡童年喪父,十幾歲的時候母親便命他棄學從醫,以便賺錢養活生命,也可以救濟別人。有一次他去慈雲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臉長鬚,看起來仙風道骨飄然若仙,那位老人對他說:你是官場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參加考試,進學宮了,為何不讀書呢?
袁了凡就把母親叫他放棄讀書去學醫的緣故告訴老人。老人自稱姓孔,是雲南人,曾得到宋朝邵康節先生所精通的皇極數的真傳。老人告訴袁了凡照註定的數來講,應該把這個皇極數傳給他。
於是袁了凡便把這位孔先生請回家中,並將情形告訴母親。母親說: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數的道理,就請他替你推算推算,試試看靈不靈。結果孔先生所推算的,雖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的靈驗。孔先生又給袁了凡推算終生的吉凶禍福,他說:哪一年考取第幾名,哪一年應當補廩生,哪一年應當做貢生,等到貢生出貢後,在某一年,應當選為某省的一個縣長,在做縣長的任上三年半後,便該辭職回家鄉。到了五十三歲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時,就應該壽終正寢,可惜你命中沒有兒子。
袁了凡把孔先生的話一一記錄下來,就這樣又開始繼續讀書了。從此以後,凡是碰到考試,所考名次先後,都不出孔先生預先所算定的名次。有一次,按照孔先生推算的做廩生所應領的米,應該領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時候才能出貢。但領到七十一石米的時候,學台屠宗師(學台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廳長)就批准他補了貢生。袁了凡私下懷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是否有些不靈了。
後來這事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學台楊宗師駁回,不准他補貢生。直到丁卯年,才准許他補了貢生,經過這番的波折,又多吃了一段時間的廩米,算起來連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補足,總計是九十一石五斗。袁了凡因為受到了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個人的進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註定。而走運的遲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時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
開始了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
本來人的一生到這份上已經定型了,袁了凡也抱著這樣的態度。當他選了貢生,按照規定,要到南京的國家大學讀書,在沒有進國家大學以前,他先到棲霞山去拜見雲谷禪師,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在雲谷禪師的禪房裏,雲谷驚詫地問他:自從你進來後,我不曾看見你起一個妄念,這是甚麼緣故呢?袁了凡老實告訴他: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時生,何時死,何時得意,何時失意,都有個定數,沒有辦法改變。就是要胡思亂想得到甚麼好處,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實不想,心裏也就沒有甚麼妄念了。雲谷禪師笑道:我本來認為你是一個了不得的豪傑,那裏知道,你原來只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袁了凡問何故?雲谷禪師對袁了凡說,一個平常人,不能說沒有胡思亂想的那顆意識心;既然有這一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陰陽氣數束縛了;既被陰陽氣數束縛,怎麼可說沒有數呢?雖說數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易》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命是可以自己改的,而佛家是讓人識透極善極惡之理的力量的,識透了按照去做,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從前各種詩書中所說,實在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好教訓。佛經裏說:一個人要求富貴就得富貴,要求兒女就得兒女,要求長壽就得長壽!
一番話點醒夢中人,袁了凡開始了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從此以後,就整天小心謹慎,與從前的悠悠忽忽,大不相同了。雖然是在暗室無人的地方,也不敢放任恣肆,心中常常懷有畏慎之心,不敢稍存損人利已的念頭。碰到討厭他、毀謗他的,也能夠安然的接受,不與旁人計較爭論;遇見義所當為、有益人群之事,也能夠不避艱苦,勉力去做。過了一年,禮部考科舉,從前孔公算他該考第三的,忽然考了第一名。等到秋裡考舉人,原來算他不能中的,也就中了。從此以後,孔公所算定的,都不應驗了。
人不能明功隱過於神鬼 一絲一念不起邪思歪念
了凡的命大大的改變了,但他自己檢點,存心行事,還不能算純善無過。有時遇見善事,沒有勇氣去做;有時遇到別人冒犯他,還不能容忍不計較;或白天裡神志清醒時,一切尚能把持,等到睡夢之中,或醉飽之後,仍多放逸。這樣以功抵過,常常虛度日月,沒有善行可積。
接著他先發願要做三千件的善事,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才把三千件的善事做完,結果夫人生了個兒子,取名叫天啟。後來,每做了一件善事,隨時都用筆記下來;他夫人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鵝毛管,印一個紅圈在日曆上,或是送食物給窮人,或買活的東西放生,都要記圈。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個紅圈呢!也就是代表一天做了十幾件善事。到了丙戌年,居然又中了進士,吏部就補了袁了凡寶坻縣縣長的缺,他又發了做一萬件善事的心願。
做寶坻縣的縣長時,他準備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袁了凡叫它作「治心篇」。
這是一個鉅細靡遺的記功、記過的表格,又稱為「功過格」。其項目列舉「父母」、「夫婦」、「心性」、「待人」等方面,涵蓋層面極廣,不只是具體生活上有明文規範,即便是思想方面、精神層次方面,也做了細膩的功過分類。袁了凡因恐怕自己心起邪思歪念,以此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使每天都有自省機會,並使之具體化,以數字表現出來,這算是當時的一大創舉。功過格的記載標準,袁了凡也做了具體規定。例如,〈心性〉中說如果「發念時在在省察善惡公私」,則「一念一功」;反之,則以一過記之。又如「路遇美婦人不留盼」,則「一次一功」;反之,則以一次二過記之,如果還因此而動心者,加倍記過。同一件事在程度上若有差異,也會有深淺不同的記功過的方式,例如:「疾言遽色,一次一過;至暴聲厲色,一次二過」。比較特別的是連作夢也要分功過喔,「無私念能息夢,一月十功;亂夢者,一夜一過」。這也許是作者認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要求做夢不能亂夢一氣,是希望在平時就能約束自己的一思一念,不胡思亂想。
每天早晨起來,坐堂審案的時候,叫家裏人拿這本治心篇交給看門的人,放在辦公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惡事,雖然極小,也一定要記在治心篇上。到了晚上,在庭院中擺了桌子,換了官服,仿照宋朝的鐵面御史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天天都是如此。這不只是一種自省的動作,且是一種向天、向神自白、懺悔的機會。「人有明功隱過於人者,未有明功隱過於神鬼者也」。
夫人見他忙於公務所做的善事不多,常常皺著眉頭說:我從前在家,幫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許下三千件善事的心願,能夠做完。現在你許了做一萬件善事的心願,在衙門裏沒甚麼善事可做,那要等到甚麼時候,才能做完呢?
在夫人說過這番話之後,袁了凡晚上睡覺偶然做了一個夢,看到一位天神。他就將一萬件善事不易做完的緣故,告訴了天神,天神說,只就你當縣長減錢糧這件事,你的一萬件善事,已經足夠抵充圓滿了。
原來寶坻縣的田,每畝本來要收銀兩分三釐七毫,袁了凡覺得百姓錢出得太多,生活太苦,所以就把全縣的田清理一遍;每畝田應繳的錢糧,減到了一分四釐六毫,這件事情確實是有的。雖然有這樣一件事,但袁了凡心中依舊疑惑。這時,正遇到幻余禪師,從五台山過來,袁了凡先生就把夢境告訴他,禪師說:「只 要是真心做好事,一件好事就可以抵萬件好事,何況全縣減糧,使萬民得福呢!」袁了凡先生很高興,就捐出薪金,叫禪師在五台山齋僧一萬,回向延長孔先生算定的五十三歲壽命。後來,袁了凡先生身體健康,得七四高壽,比他原本命定的多了二十年餘。子孫科舉順利,世代昌盛。
走上修煉的路改變自己的人生
袁了凡一生不斷地做善事,真的改變了自己命運,並把自己身體力行改變命運的事,寫成了一本小冊子《了凡四訓》,傳給他的兒子天啟和後人。《書經》裡面『太甲』篇說:上天降下來的災禍,或者還可以逃避;如果自己造了孽,那就一定要受報應。《易經》開章說 ,積德行善的家庭,它的福報一定會綿延於子孫;不積德行善的家庭,它的禍患也一定會綿延於子孫。袁了凡改變自己的一生,不就是實踐了天道的明證!善惡有報是恆常的天道!不只在來生兌現,大善大惡現世現報也!
袁了凡更改自己命運的事的確是應該使人深思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部份,都是以善惡有報為基點而展開的,翻開歷史上數不清的古人筆記小說,大都記載和闡述著這樣的道理,而袁了凡只是其中的一位並且結合自身實踐把它記錄下來了,所以《了凡四訓》才能直到現在仍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歲月的磨礪已使它成為戳破無神論謊言的很好的一支利箭了。
袁了凡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敬天信神、遷善改過,已經可以算的上是個傳統修煉的人了。就如李洪志師父在《轉法輪》第二講指出:「還有一個辦法可以使人改變他的一生,這是唯一的一個辦法,就是這個人從此以後走上一條修煉的路。」
《了凡四訓》與更改自己命運的奇人 | 奇人妙事 | 神奇 | 大紀元 https://bit.ly/3xtSqSE
雲谷禪師對袁了凡的教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1、諸惡莫作:雲谷禪師說:『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2、眾善奉行:雲谷禪師說:『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3、自淨其意:雲谷禪師則是教導持咒:『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關於袁了凡持誦的準提法,在他的《祈嗣真詮》[22]中有詳細的記述。其「祈禱第十」說:
『準提咒:每日持誦時,先須金剛正坐,手結大三昧印,澄定身心,方入淨法界,三昧靜想,自身頂上有一梵書[口*藍]字,此字偏有光明,猶如寶珠,或如滿月。想此字已,復以左手結金剛拳印,右手持數珠,口誦淨法界真言二十一遍。真言曰:唵嚙[口*臨]。次誦大明六字真言一百八遍。真言曰:唵麼抳缽訥銘吽。然後結準提印。當從心上以準提真言與一字大輪咒,一處同誦一百八遍,竟於頂上散其手印。真言曰:南無颯哆喃 三藐三菩馱 俱胝喃 怛你也 他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訶 部林。言此咒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持此咒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不揀淨穢,但至心持誦,求男女者便得男女,若求智慧,得大智慧。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所求官位,無不稱遂。』
而也由此可看出後世修持準提法者莫不遵行道殿大師的教言。
與末法漢地眾生最有緣的准提佛母
密法由印度傳至中國,後來因為種種因素導致唐密的沒落,只剩某些方便修學的單尊法流傳於禪宗。而准提法便是其中之一。
准提神咒,歷來為廣大的佛教信眾所傳誦,乃源於七俱胝佛母准提本尊無盡悲願之加持。
藏密較少人專修此咒及法,亦少人推廣受持,而與東土漢地特別有著深厚的因緣,從禪門日誦之早晚課,及叢林的結齋咒亦用准提咒,及歷代禪宗祖師的推崇修持來看,可見此咒廣為佛門所流傳之一斑。
並且因為顯密圓通集的問世流傳,使得原本一直不很顯赫的准提信仰在元明時期蔚然成風,並且自此長盛不衰以至於今。雖然准提法之流行是與世尊當初說此法的本懷相呼應,其實《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出現也佔了非常重要的關係。
因為此書的問世使得準提法的傳播邁入新紀元,得以中國式密法的方式廣為流傳為人所接受。
在禪門日課中將準提咒列入為每日必持的十個咒中,過堂結齋也是誦準提咒,瑜伽放焰口,法師、上師第一手印即為準提手印。可見此咒之重要性。
另外,漢系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皆抱持治國平天下的胸懷,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政治作為濟人利世的選擇,而且士大夫在古代是較為人所敬重者。
對於此一根性准提獨部法也有提到:『若人無福德相。求官不遷。對鏡常誦此咒。福德官當能稱遂』正滿足了漢人的希求,所以也算是與漢族有緣的原因之一。
另外,明朝袁了凡居士持誦准提咒改運成功的相關文章,在民間也大量流通,也讓更多人廣為認識了准提咒的功德。
從這種種跡象來觀察,在在顯示了世尊當初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垂記「准提陀羅尼」是為了憐憫末世惡業薄福眾生,五濁末法環境及人心的惡劣澆薄,容易造作惡業墮入惡道的眾生所說的』滅罪得福成佛的殊勝法門。
而了凡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如「七佛通偈」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若離此原則,不管是具有任何崇高身份、地位的大上師,無論他是如何大的頭銜,皆不是佛陀純正的教法了。雲谷禪師對袁了凡的教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 宏元準提觀音共修園地(Xuite)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Ang9Gl
----------------------------------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裡引古書為證:天然災害猶可避免,若是自己作孽,就無可挽回。自然災害如何能避免?大乘經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自然環境,這是隨著人心而轉變。若社會上人心淳樸、善良,其居住的環境,自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實在講,不僅人為的災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災害也是人造作的。以佛法言,一是共業,一是別業。大家共同造作的就變成自然災害,個人造作的就變成吉凶禍福。社會大眾共同造的業,我有辦法避免,自己造孽就無法挽回,這是真理,亦是事實真相。
《詩經》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就是常說,古聖先賢常說;「配命」,就是與上天的心相應,人心同天心。天是什麼心?「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無私的愛心、公平的愛心、平等的愛心。如果我們能修養此心,將自己的心願提升到大公無私,平等對待一切人事物,就是「永言配命」。當然福在其中,自然現前。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過去生中造作不善業,因此今生沒有功名,也不會有兒子,這是「天作之孽」。過去生之造作可以挽回,如何挽回?
「汝今擴充德性」,改過自新,「力行善事,多積陰德」,自己造的福,自己當然可以享受到。陰德是做好事不讓人知道,陰德報得厚!
若做一絲好事,即大肆宣揚,唯恐人不知,福立刻就報掉了。因此,真做好事,勿讓人知。若做好事,又要廣為宣傳,不是真好事。這樣的心態尚未離開名聞利養,不是真心在做,所做乃是假善、偽善。
古時候,真正大德大能之人,韜光養晦,隱居深山,德愈積愈厚,到機緣成熟時,方能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其中含藏著很深的學問,我們要深思善學。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前兩句是加強了凡先生的信心。如果說命運是一定的,不能改變,《易經》教人「趨吉避凶」就講不通了;換言之,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起心動念,若是善念便增一分福,惡念便減一分福。因此,我們每天的言語造作,就會影響命運的增減。世間人的命運會被人算定,就是他增減的幅度不大,離開中線不太遠,所以算得很準。如果增減的幅度很大,命運就算不準。前面說過,大善之人命運拘他不住,大惡之人命運也拘不住他,就是增減變化的幅度太大。因此,有大善,禍會變成福;有大惡,福會變成禍,道理在此地。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這些古聖先賢的書籍,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雖然念得很熟,但是了解得不夠深;換言之,無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他的命運絲毫不能更改。雲谷禪師這一番話,把了凡先生點醒了,命運確實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變,因此要自求多福。
有人問我:「法師,你為什麼要學佛?」我的答覆很簡單:「我學佛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從果報上說;從因上說,提升自己的德行。」積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當然殊勝。業因果報到自己能覺察出來時,就常生歡喜心,沒有煩惱、憂慮、牽掛,沒有妄想、執著,一生生活在法喜之中,這種日子過得多快樂!多幸福!所以,方東美先生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發露」,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完全說出來。「疏」,文章。「登科」,考中舉人。他下定決心改過自新,將過去所做的種種罪惡、種種過錯,毫無隱瞞,盡情懺悔,並寫了一篇文章,求佛菩薩做證明。他命中只有秀才,秀才最高的是貢生,所以他沒有科第。因此,開始真正斷惡修善,先求功名。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了凡先生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雲谷禪師用「功過格」來幫助他。教他每天將所做的好事及過失都記錄下來,善惡做個對比,這一天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最初做的時候一定是善惡混雜,甚至惡多於善,自己就要提高警覺,認真努力,希望做到純善無惡,改過就成功了。這是從事上改,這個方法對普通人非常有效。
並且教他持「準提咒」,念咒是教他修清淨心,把念頭集中在咒上,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用參禪、持咒、念佛的方法也是如此,這些方法很多,可以選擇一、兩種,幫助自己攝心把妄想打掉。心地清淨,真心就現前,智慧就現前。人不可能沒有妄念,妄念對我們的傷害非常大,不但破壞清淨心,對身體的健康也產生不良的後果。所以,保持身體的健康,首先要減少妄念;妄念少了,飲食也少。修行人可以一天只吃一餐,因為他的心清淨,妄念少,消耗的能量少,身體自然健康。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祕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雲谷禪師告訴他,畫符專家常言:「不會畫符的人會被鬼神笑。」其實,畫符、念咒、念佛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方法形式雖不一樣,其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拿筆畫符,要把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一念不生。從一點下去,一道符畫完,沒有一個妄念,心是清淨的,這個符就靈。如果畫符時還有妄念,這道符就不靈。念咒亦復如是,念時不能夾雜一個妄念;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咒就不靈。由此可知,咒愈長愈難念。佛家常言:「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經比咒長,不打妄想難;咒也相當長,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號短,「阿彌陀佛」四個字,不夾雜一個妄念容易,這句佛號就靈。這些方法都在攝心,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真心無念,心裡有念就是妄心。妄心有生滅,真心不生不滅。把生滅斷除,恢復到不生不滅,這是佛家修學功夫最高的目標。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感格」,求感應。於心性求感應,於上天求感應,都要用真誠心,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立命之學,最早是孟子說的。他說:「夭壽不貳。」「夭」是短命,「壽」是長壽,短命跟長壽是一不是二。這個話說得很高明,一般人聽不懂。短命跟長壽差別太大了,怎麼是一不是二?我們用分別心、執著心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動,一念不生,沒有分別,長壽跟短命確實是一不是二。有分別,才有二、三。
聖人、佛菩薩沒有分別心,凡夫有分別心,所以把世間一切法都變成對立,大跟小,長跟短,善跟惡,真跟妄。對立就是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生活在相對的世間,這是虛妄的世間,《金剛經》講「夢幻泡影」,這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真」,一真決定沒有相對,有相對就不是真的。六道是相對的,十法界是相對的,一真法界沒有相對。沒有相對,有沒有絕對?也沒有絕對。絕對跟相對是互相建立的,沒有相對,絕對也沒有了。佛經講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就錯了;「議」是議論,也不能說,說就錯了,「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那是真實的一真法界,真平等。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細分之」,把它推廣來說。「豐歉不貳」,「豐」是豐收,「歉」是收成不好。收成豐富,可以過得富足;反之,若是欠收,日子就貧困。如果你能懂得豐歉不貳、貧富不貳,就能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窮」是處在困境,辦什麼事情都艱難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達,做任何事助緣很多,非常順利。你要是懂得窮通不貳,就能立貴賤之命。如何立命?貧者安於貧,富者安於富,貴者安於貴,賤者安於賤,各得其所,這是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世間永遠是太平的,社會決定不可能有動亂。這是真真實實的學問。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生死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明白道理,你就不會貪生怕死。生跟死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通達的人對於捨身受身,就像脫衣服、換衣服一樣。我們把衣服比喻作身體,衣服穿的時間久了,髒了、破了,自然會把它脫掉,這個身就不要了,再換一件衣服,就是再換一個身。我們必須要注意,衣服要愈換愈漂亮,如果愈換愈差就不好了。
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他這個身捨掉之後,來生會比現在這個身還差,換成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愈換愈不好看。如果這個人一生行善,好善積德,捨報之後生天,天身比我們這個身莊嚴。如果念佛求生淨土,換得菩薩身、佛身,就愈來愈莊嚴了。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與道理,才真正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雖然是利益別人,實際上利人就是利己,這是真理。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句話有弊病,損人決定害己。利己是眼前雖得一點小利,可是幾十年之後,你死了變餓鬼、畜生、地獄,那真正是害了自己,到時就後悔莫及。所以,損人之事決定不能做,真正聰明人、明白人決定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
因此,對於生死這樁事情參透,知道事實真相,貪生怕死的念頭就沒有了。無論在何時,無論是什麼方式死亡,都會歡歡喜喜。為什麼?知道這個身捨了之後,馬上換一個比現在更好、更殊勝的身。我們要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該」,包括。只要把這一關參透,在一切相對的境界裡面,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能得自在,我們要入這個境界。有人對我好,照顧我,於我恩惠,我感激他。有人對我不滿,惡意毀謗、陷害、侮辱,我用感恩的心對他,感激他消我的業障,成就我的德行。我知道他是用這種手段來試試我的心平不平靜,還有沒有瞋恚心?如果我還有一念瞋恚報復的念頭,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沒有進步。他這樣對我,等於是在考驗我。
我在佛堂裡,替對我不好的人供了一個長生牌位,天天誦經、拜佛為他祝福。你陷害我,我還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薩。你為什麼對我不好?你不了解我,一切出自於誤會,何必要計較?計較是自己的過失。我不計較,我感恩、尊敬,你遇到困難需要我幫助的時候,我會全心全力來幫助你。這是做人的道理,你必須參透「不二法門」。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俟」,等待,所謂「水到渠成」。「將迎」,念頭起滅。孟子云:「修身以俟之。」這是說時時刻刻修養德行,乃至於「積德祈天之事」,這是屬於存養功夫。身有惡行,必須永遠斷除。修身積德之事,不可存僥倖之心、非分之想,若有絲毫念頭起滅,「皆當斬絕」,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做到如此,性德就恢復了,這是大菩薩的境界,這是實實在在的學問。
孟子說得很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斷除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這是真正的學問,真心本性完全恢復了。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依此理論與方法修學,世出世法有求必應,這是真實的原理。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我們凡夫無法做到無心(無念),因此如何將念頭控制住,就要用方法。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用持咒的方法。有人聽我這麼講,就有疑問:「我們是念準提咒,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我們學習要善用心,畫符、參禪、念咒、念佛,方法、手段雖然不同,其目的與原理完全相同。所以,他念準提咒,我們念阿彌陀佛。
「無記無數」,這是一個共同的原則,但是也要因人而異。中上根性的人可以不要記數,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記數,而且念珠的作用就是記數。一天固定記多少數,精進而不懈怠,這樣能將妄念消除,這是初步功夫。如此用功,幾年之後,妄念少了,心地逐漸清淨,就不要記數了。因為記數還是分心,佛號一句接著一句,無記無數,念念在佛號上,妄念自然不生。
念佛的功夫貴在「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純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念與不念合一,就入不二法門,功夫到家了。念佛、念咒都一樣,功夫有很多層次。「記數」是最低的功夫,從記數提升到「無記無數」,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這是第三層境界。明白此理,自然得到「靈驗」。靈驗的原理是「誠則靈」,靈是感應;「誠則明」,明是智慧現前。
雲谷禪師的教導,到此告一段落。下面是了凡先生自己修持的經歷,他如何將大師這一番開示,完全落實在自己的思想、行為上,這是真實功夫,值得我們學習
雲谷禪師的告誡 2 @ 瑩真老師的(國文心世界)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AsiLm7
-------------------------
《了凡四訓》看全了嗎?雲谷禪師為什麼傳准提咒給袁了凡?
《了凡四訓》是很多佛教弟子的啟蒙讀物,也是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及作者親身經歷闡明「命自我立」的經典著作,不管信佛不信佛,都略有耳聞。
但是多數人在讀《了凡四訓》的時候,都只留意到了凡先生的行善改過、謙虛持德,影視作品也多是關注這方面內容,卻都忽略了一點——雲谷禪師除了鼓勵袁了凡立身向善外,還傳給他一個佛咒——准提咒。《了凡四訓》中記載:【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雲谷禪師還教誨袁了凡:【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所以了凡先生改變命運除了斷惡行善、慎獨立品,還有一點就是持誦准提咒。
了凡先生的生平大家都不陌生,眾所周知,他的一生是從接觸雲谷禪師開始轉變的。在此之前,他的運程被孔老人的《邵子皇極經世》算命所料定,無絲毫差錯;因此而灰心喪志,甘服於宿命,對於人生不做任何積極的進取,因為他認為無論如何努力,都逃不出命運的氣數。有天到了南京棲霞山遇到雲谷禪師,禪師了解他的情形後便告訴他一些佛教的理論,否定了宿命之說,並授予他改命之法。
袁了凡通過親身踐行,徹底改變了他原有的命運。按照孔老人的占算,了凡先生原本只能活到53歲,當一個小縣官,也沒有子嗣。結果,改運後卻活到了74歲,當了高官,也有了兒子,而他的兒子也很賢能的考上進士,繼續光耀家風。
行善積德自不必說。關於持咒,佛教法門這麼多,很多經咒都可以求世間福報,雲谷禪師為什麼只傳准提咒給袁了凡?普光大師在《袁了凡與准提咒的探討》中總結了幾點原因:
1、那個時代正好流行准提咒,很多禪宗大師推崇准提咒。
准提咒的記載目前最早是在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公元527~604)翻譯的《種種雜咒經》裡的『七俱胝佛神咒』,彼時隋朝還未建立純密體系,准提咒就已經譯出了。繼而玄奘大譯師(公元600~664)的《咒五首》裡就有翻譯七俱胝佛咒,據說是玄奘大師生前最後奉旨翻譯的遺作。後來的開元三大士也曾修持准提法,如善無畏大師渡海時曾持准提咒解脫危難,金剛智大師則曾經以准提法祈雨。
到了遼代道大師撰寫《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約成書於公元1065年至1101年之間),此後,因為此書的面世將准提法的法流漸漸推衍開來;到了明代更成為禪宗的特別法門。明末四大師中:蓮池大師、憨山大師等都曾有修持及傳授准提法的記錄。天界覺浪禪師也稱「觀音與准提之救世最為靈應」。明代的顯教徒,有不少人修持准提法。到了明末,修持者尤多。
2、准提咒與漢地佛教因緣深厚。
密法由印度傳至中國,後來因為種種因素導致唐密的沒落,只剩某些方便修學的單尊法流傳於禪宗。而准提法便是其中之一。 藏密較少人專修此咒及法,亦少人推廣受持,而其與東土漢地卻有著深厚的因緣,從禪門日誦之早晚課到叢林的結齋咒亦用准提咒。在禪門日課中將准提咒列入為每日必持的十個咒中,過堂結齋也是誦准提咒,瑜伽放焰口,法師、上師第一手印即為準提手印。可見此咒之重要性。
3、准提咒感應迅速、適合在家居士修行。
世尊當初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垂記《准提陀羅尼》,是為了憐憫末世惡業薄福眾生,為容易造作惡業墮入惡道的眾生所說的滅罪得福成佛的殊勝法門。佛言:【此咒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至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若有無福、無相、求官不遂、貧苦所逼者,常誦此咒,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稱遂。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
准提咒與其他咒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沒有戒律的要求,飲酒、食肉、有妻子等,均可持誦。咒文簡單易記。並且感應迅速,容易讓修持者升起信心,是適合居士修行的方便法門。
4、准提咒圓滿世間法,符合儒生人生目標
准提獨部法提到:「若人無福德相。求官不遷。對鏡常誦此咒。福德官當能稱遂」。漢系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皆抱持治國平天下的胸懷,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政治作為濟人利世的選擇,而且士大夫在古代是較為人所敬重者。准提咒不僅能圓滿出世間法,還能圓滿世間願望,有求官增福的功德,這正滿足了讀書人的希求,與儒生修齊平的目標相符。
綜上所述,因時代背景、准提咒的圓融特性等因素,雲谷禪師傳准提咒給袁了凡,以此建立其對佛法的信心。根據《了凡四訓》的記載,在遇見雲谷禪師前袁了凡對佛法並無深入接觸。他因自己的命運已被算定,對人生失去希望。應該說是雲谷禪師觀察了凡居士的情況,知道袁了凡對佛法沒有概念,已經信受了宿命論。所以他以佛理開導,鼓勵其行善積德,並教他准提咒以求必驗。因為對於一個於佛法沒有概念的人,首先是要讓他先產生信心,這時就要讓他迅速產生改變的效果,所以才教他斷惡修善持准提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3j4k6.html
------------------------
雲谷大師傳
(明)憨山德清撰
師諱法會,別號雲穀,嘉善胥山懷氏子。生於弘治庚申,幼志出世,投邑大雲寺某公爲師。初習瑜伽(1),師每思曰:“出家以生死大事爲切,何以碌碌衣食計爲?”年十九,即決志操方(2),尋登壇受具。聞天臺小止觀法門,專精修習。法舟濟禪師(3),續徑山之道(4),掩關於郡之天寧。師往參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觀之要,不依身心氣息,內外脫然。子之所修,流於下乘,豈西來的意耶?學道必以悟心爲主。”師悲仰請益,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5),直令重下疑情。師依教日夜參究,寢食俱廢。一日受食,食盡亦不自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恍如夢覺。複請益舟,乃蒙印可。閱《宗鏡錄》,大悟唯心之旨。從此一切經教,及諸祖公案,了然如睹家中故物。於是韜晦叢林,陸沈賤役。一日閱《鐔津集》,見明教大師(6)護法深心,初禮觀音大士,日夜稱名十萬聲。師願效其行,遂頂戴觀音大士像,通宵不寐,禮拜經行,終身不懈。
時江南佛法禪道,絕然無聞。師初至金陵,寓天界毘盧閣下行道,見者稱異。魏國先王聞之,乃請于西園叢桂庵供養,師住此入定三日夜。居無何(7),予先太師祖西林翁(8),掌僧錄,兼報恩住持,往謁師,即請住本寺之三藏殿。師危坐一龕,絕無將迎,足不越閫(9)者三年,人無知者。偶有權貴人遊至,見師端坐,以爲無禮,謾辱之。師曳杖之攝山棲霞(10)。
棲霞乃梁朝開山,武帝鑿千佛嶺,累朝賜供贍田地。道場荒廢,殿堂爲虎狼巢。師愛其幽深,遂誅茅(11)於千佛嶺下,影不出山。時有盜侵師,竊去所有,夜行至天明,尚不離庵。人獲之,送至師。師食以飲食,盡與所有持去,由是聞者感化。太宰五台陸公,初仕爲祠部主政,訪古道場,偶遊棲霞,見師氣宇不凡,雅重之。信宿(12)山中,欲重興其寺,請師爲住持。師堅辭,舉嵩山善公以應命。善公盡複寺故業,斥豪民佔據第宅,爲方丈、建禪堂、開講席、納四來。江南叢林肇于此,師之力也。
道場既開,往來者衆,師乃移居於山之最深處,曰“天開岩”,吊影如初。一時宰官居士,因陸公開導,多知有禪道,聞師之風,往往造謁。凡參請者,一見,師即問曰:“日用事如何?”無論貴賤僧俗,入室必擲蒲團於地,令其端坐,返觀自己本來面目,甚至終日竟夜無一語。臨別必叮嚀曰:“無空過日。”再見,必問別後用心功夫,難易若何。故荒唐者,茫無以應。以慈愈切而嚴益重,雖無門庭設施,見者望崖不寒而慄。然師一以等心相攝,從來接人軟語低聲,一味平懷,未嘗有辭色(13)。士大夫歸依者日益衆,即不能入山,有請見者,師以化導爲心,亦就見(14)。歲一往來城中,必主於回光寺。每至,則在家二衆,歸之如繞華座。師一視如幻化人,曾無一念分別心。故親近者,如嬰兒之傍慈母也。出城多主於普德,臞鶴悅公實稟其教。
先太師翁,每延入丈室,動經旬月。予童子時,即親近執侍,辱師器之,訓誨不倦。予年十九,有不欲出家意。師知之,問曰:“汝何背初心耶?”予曰:“第厭其俗耳。”師曰:“汝知厭俗,何不學高僧?古之高僧,天子不以臣禮待之,父母不以子禮畜之。天龍恭敬,不以爲喜。當取《傳燈錄》、《高僧傳》讀之,則知之矣。”予即簡書笥,得《中峰廣錄》一部,持白師。師曰:“熟味此,即知僧之爲貴也。”予由是決志薙染(15),實蒙師之開發,乃嘉靖甲子歲也。丙寅冬,師湣禪道絕響,乃集五十三人,結坐禪期於天界。師力拔予入衆同參,指示向上一路,教以念佛審實話頭,是時始知有宗門事(16)。比南都諸刹(17),從禪道者四五人耳。
師垂老,悲心益切。雖最小沙彌,一以慈眼視之,遇之以禮,凡動靜威儀,無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誘,見者人人以爲親己。然護法心深,不輕初學,不慢毀戒。諸山僧多不律,凡有幹法紀者,師一聞之,不待求而往救,必懇懇當事(18),佛法付囑王臣爲外護,惟在仰體佛心,辱僧即辱佛也。聞者莫不改容釋然,必至解脫而後已,然竟罔聞於人者。故聽者,亦未嘗以多事爲煩。久久,皆知出於無緣慈也。了凡袁公未第時,參師於山中,相對默坐三日夜,師示之以唯心立命之旨。公奉教事,詳《省身錄》。由是師道日益重。隆慶辛未,予辭師北遊。師誡之曰:“古人行腳,單爲求明己躬下事,爾當思他日將何以見父母師友,慎毋虛費草鞋錢也。”予涕泣禮別。
壬申春,嘉禾吏部尚書默泉吳公、刑部尚書旦泉鄭公、平湖太仆五台陸公與弟雲台,同請師故山(19)。諸公時時入室問道,每見必炷香請益,執弟子禮。達觀可禪師,常同尚書平泉陸公、中書思庵徐公,謁師扣《華嚴》宗旨。師爲發揮四法界圓融之妙,皆歎未曾有。
師尋常示人,特揭唯心淨土法門,生平任緣,未常樹立門庭。諸山但有禪講道場,必請坐方丈。至則舉揚百丈規矩,務明先德典刑(20),不少假借。居恒安重寡言,出語如空穀音。定力攝持,住山清修,四十餘年如一日,脅不至席。終身禮誦,未嘗輟一夕。當江南禪道草昧(21)之時,出入多口之地,始終無議之者,其操行可知已。
師居鄉三載,所蒙化千萬計。一夜,四鄉之人,見師庵中大火發。及明趨視,師已寂然而逝矣,萬曆三年乙亥正月初五日也。師生于弘治庚申,世壽七十有五,僧臘五十。弟子真印等,茶毗葬於寺右。
予自離師,遍曆諸方,所參知識,未見操履平實、真慈安詳之若師者。每一興想,師之音聲色相,昭然心目。以感法乳之深,故至老而不能忘也。師之發迹入道因緣,蓋常親蒙開示。第末後一著,未知所歸。前丁巳歲,東遊,赴沈定凡居士齋。禮師塔於棲真,乃募建塔亭,置供贍田,少盡一念。見了凡先生銘未悉,乃概述見聞行履爲之傳,以示來者。師爲中興禪道之祖,惜機語失錄,無以發揚秘妙耳。
釋德清曰:達摩單傳之道,五宗而下,至我明徑山之後,獅弦(22)將絕響矣。唯我大師,從法舟禪師,續如線之脈。雖未大建法幢,然當大法草昧之時,挺然力振其道,使人知有向上事。其於見地穩密,操履平實,動靜不忘規矩,猶存百丈之典刑。遍閱諸方,縱有作者(23),無以越之。豈非一代人天師表歟!清愧鈍根下劣,不能克紹家聲,有負明教。至若荷法之心,未敢忘於一息也。敬述師生平之概,後之觀者,當有以見古人雲。
雲谷大師傳 https://bit.ly/3dKgSaC
-----------------------------------------
雲 谷 禪 師 傳 1
本傳的作者為,明代之憨山大師
雲谷禪師,出家的法名「法會」,又號「雲谷」。祖籍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俗姓懷,出生於公元一五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幼年便看破紅塵,立志出家。投在本鄉大雲寺一個老和尚座下,剃度為僧。起初他僅在寺中學習趕經懺、放燄口。
因此,他常這樣想:「既然出了家,應該以了生死大事偏重,又何必為一日三餐趕什麼經懺呢?」
所以,在十九歲這一年。便決心到各處去參訪善知識。不久,他受了三壇大戒,聽說天臺宗有「小止觀法門」這本書,他便努力精研,學習止觀法門。
當時有一位法舟禪師,承襲了宋代大慧宗昊禪師的遺風,在本縣的天寧寺閉關修行,他便去參訪問道。法舟禪師說:「止觀的要訣,不著於身心氣息,內外都要放得下。而你所修行的方法。落於下乘,那裡是祖師西來的脈意呢?學佛必定要以明心見性(開悟)為主。」........回最前
雲谷禪師聽了,感動得難以自持地請求指教,法舟禪師教他切實去參 「念佛者是誰」?叫他當下發露「疑情」。他便依著指示,不分日夜地參究,連吃飯睡覺的時間也常常想不起來了。有一天正在吃飯,吃完了飯也不知自己已吃完,還按著空碗扒飯,因此手裡的碗,忽然不小心摔到地上。
因地一聲,猛然打破黑桶,彷彿大夢初醒一樣。他再向法舟禪師請教他的境界,便得到法舟禪師的印證了!接著下來,他便讀禪宗大書「宗鏡錄」。對「三界唯心」的真理已徹底地覺悟,自此以後,所有佛經與佛法真義,歷代禪宗祖師的公案,都清楚得如同舊識。到此時,他便隱遁到佛教大叢林裡,做一些「煮飯挑水」出勞力的僕役工作。來磨鍊自己。........回最前
有一天,讀宋代契嵩法師名著「鐔津集」,見到這位(嵩師別號明教)大師護持佛法的深切用心,起初這位大師禮拜「觀世音菩薩」,並且每一晝夜念十萬聲名號。因此雲谷禪師也發心效法契嵩大師的行持,馬上開始頂禮觀世音菩薩聖像,整夜不睡,除了禮拜,便是繞像恭念聖號,直到圓寂以前,從未停止。
當時大江以南的佛法和禪宗,已經很沒落了,雲谷禪師初到南京,住在「天界寺」毗盧閣下的行人道上,看到他的人都帶著驚異的眼色。而被封在南京的明代宗室魏國先王,聽到了這件事,就請雲谷禪師到西園的「叢桂庵」去受供養,雲谷禪師住在這裡,靜坐入定達三天三夜。
住了沒多久,我(本文原著人憨山大師自稱)的先大師祖(即是師父的師祖),等於俗人的祖父的父親那一輩(西林老和尚),是掌管出家人的僧官,同時還擔任著南京報恩寺的「住持」,他老人家前往參見雲谷禪師。就請他住到報恩寺的「三藏殿」去。........回最前
雲谷禪師整天默然端坐在一個佛籠子裡,不作任何迎來送往的事,足不出寺門,整整三年,也從來沒有人知道報恩寺裡有這個出家人。偶然有些名人大官到這裡遊覽,看到雲谷禪師端坐在那裡不理人,認為很高傲無禮,就對他出言不遜;
(因為這裡人很雜)雲谷禪師便柱著拐杖到南郊的攝山棲霞寺去住。棲霞寺是南朝開山建寺,當時梁武帝命雕工在山崖上鑿出很多佛像,命名千佛嶺,後來歷代王朝都加以賞賜,並封贈農田,但是這座道場到明代已經荒廢很久,大殿變成了野獸的巢穴。........回最前
雲谷禪師深受這裡的環境幽雅靜誰,便剷除亂草,在千佛嶺下,蓋了一間小茅蓬。住在這裡,整天不出山。有一次,有竊盜侵入茅蓬。把衣物偷走,因為是夜間,竊盜偷了東西逃走,但逃來逃去,直到天明,還沒有逃離這座小茅篷的附近,結果便被鄰人捉到了。送到雲谷禪師茅蓬。禪師不但沒有把他送到官府治罪,還給他飯吃,又讓他隨心所求地拿些束西走了,因此,聽到這件事情的人都被禪師的行為所感動。
後來做宰相的陸五臺,剛做官時出任祠部(掌禮制的官)首長。到處去遊覽古老的佛教道場。偶然遊覽到棲霞寺,看到雲谷禪師器度和面貌與眾不同,特別仰慕,這位官員在這裡住了兩天,想重新修復這座佛寺。
請雲谷禪師為方丈,雲谷禪師堅決地辭謝了,並且推荐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善老和尚來負起這件使命,結果善老和尚到了南京,把這座佛寺全部復了舊日的莊嚴富麗,又驅走了占據房舍的劣民,他擔任這裡方丈,建了禪堂,又大開宏揚佛法的講席,收留各地來掛單的雲水僧。長江以南的叢林制度從此時開始創立。這都是雲谷禪師的大力促成啊
了凡四訓 雲 谷 禪 師 傳 1 https://bit.ly/3wbdJHm
----------------
雲谷禪師
雲谷禪師,出家的法名「法會」,又號「雲谷」。祖籍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俗姓懷,出生於公元一五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幼年便看破紅塵,立志出家。投在本鄉大雲寺一個老和尚座下,剃度為僧。起初他僅在寺中學習趕經懺、放焰口。
雲谷禪師,出家的法名「法會」,又號「雲谷」。祖籍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俗姓懷,出生於公元一五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幼年便看破紅塵,立志出家。投在本鄉大雲寺一個老和尚座下,剃度為僧。起初他僅在寺中學習趕經懺、放焰口。
因此,他常這樣想:「既然出了家,應該以了生死大事偏重,又何必為一日三餐趕什么經懺呢?」
所以,在十九歲這一年。便決心到各處去參訪善知識。不久,他受了三壇大戒,聽說天台宗有「小止觀法門」這本書,他便努力精研,學習止觀法門。
當時有一位法舟禪師,承襲了宋代大慧宗昊禪師的遺風,在本縣的天寧寺閉關修行,他便去參訪問道。法舟禪師說:「止觀的要訣,不著於身心氣息,內外都要放得下。而你所修行的方法。落於下乘,那裡是祖師西來的脈意呢?學佛必定要以明心見性(開悟)為主。」
雲谷禪師聽了,感動得難以自持地請求指教,法舟禪師教他切實去參「念佛者是誰」?叫他當下發露「疑情」。他便依著指示,不分日夜地參究,連吃飯睡覺的時間也常常想不起來了。有一天正在吃飯,吃完了飯也不知自己已吃完,還按著空碗扒飯,因此手裡的碗,忽然不小心摔到地上。
因地一聲,猛然打破黑桶,彷佛大夢初醒一樣。他再向法舟禪師請教他的境界,便得到法舟禪師的印證了!接著下來,他便讀禪宗大書「宗鏡錄」。對「三界唯心」的真理已徹底地覺悟,自此以後,所有佛經與佛法真義,歷代禪宗祖師的公案,都清楚得如同舊識。到此時,他便隱遁到佛教大叢林裡,做一些「煮飯挑水」出勞力的僕役工作。來磨鍊自己。
有一天,讀宋代契嵩法師名著「鐔津集」,見到這位(嵩師別號明教)大師護持佛法的深切用心,起初這位大師禮拜「觀世音菩薩」,並且每一晝夜念十萬聲名號。因此雲谷禪師也發心效法契嵩大師的行持,馬上開始頂禮觀世音菩薩聖像,整夜不睡,除了禮拜,便是繞像恭念聖號,直到圓寂以前,從未停止。
當時大江以南的佛法和禪宗,已經很沒落了,雲谷禪師初到南京,住在「天界寺」毗盧閣下的行人道上,看到他的人都帶著驚異的眼色。而被封在南京的明代宗室魏國先王,聽到了這件事,就請雲谷禪師到西園的「叢桂庵」去受供養,雲谷禪師住在這裡,靜坐入定達三天三夜。
住了沒多久,我(本文原著人憨山大師自稱)的先大師祖(即是師父的師祖),等於俗人的祖父的父親那一輩(西林老和尚),是掌管出家人的僧官,同時還擔任著南京報恩寺的「住持」,他老人家前往參見雲谷禪師。就請他住到報恩寺的「三藏殿」去。
雲谷禪師整天默然端坐在一個佛籠子裡,不作任何迎來送往的事,足不出寺門,整整三年,也從來沒有人知道報恩寺里有這個出家人。偶然有些名人大官到這裡遊覽,看到雲谷禪師端坐在那裡不理人,認為很高傲無禮,就對他出言不遜;
(因為這裡人很雜)雲谷禪師便柱著拐杖到南郊的攝山棲霞寺去住。棲霞寺是南朝開山建寺,當時梁武帝命雕工在山崖上鑿出很多佛像,命名千佛嶺,後來歷代王朝都加以賞賜,並封贈農田,但是這座道場到明代已經荒廢很久,大殿變成了野獸的巢穴。
雲谷禪師深受這裡的環境幽雅靜誰,便剷除亂草,在千佛嶺下,蓋了一間小茅蓬。住在這裡,整天不出山。有一次,有竊盜侵入茅蓬。把衣物偷走,因為是夜間,竊盜偷了東西逃走,但逃來逃去,直到天明,還沒有逃離這座小茅篷的附近,結果便被鄰人捉到了。送到雲谷禪師茅蓬。禪師不但沒有把他送到官府治罪,還給他飯吃,又讓他隨心所求地拿些束西走了,因此,聽到這件事情的人都被禪師的行為所感動。
後來做宰相的陸五台,剛做官時出任祠部(掌禮制的官)首長。到處去遊覽古老的佛教道場。偶然遊覽到棲霞寺,看到雲谷禪師器度和面貌與眾不同,特別仰慕,這位官員在這裡住了兩天,想重新修復這座佛寺。
請雲谷禪師為方丈,雲谷禪師堅決地辭謝了,並且推薦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善老和尚來負起這件使命,結果善老和尚到了南京,把這座佛寺全部復了舊日的莊嚴富麗,又驅走了占據房舍的劣民,他擔任這裡方丈,建了禪堂,又大開宏揚佛法的講席,收留各地來掛單的雲水僧。長江以南的叢林制度從此時開始創立。這都是雲谷禪師的大力促成啊!
道場開了以後,來往的人太多。雲谷禪師又移居到後山的幽深處,叫「天開岩」的山裡修行。依然是影只形孤。在這一階段,許多官員和在家居士,因為陸公的參與。引導,大家都已知道有「禪宗」這回事。又傳聞雲谷禪師風範,所以很多人去參見他。
凡是來參見的人一到,雲谷禪師總是問他們:「你日常做什么勾當?」不論貧賤富貴僧侶,到他禪房來。一定把「蒲團」擲在地上,叫他們盤膝正坐。
反觀自己「本來面目」,甚至於整天整夜不說一句話,在臨別的時候,一定叮嚀著說:「你不要浪費歲月啊!」等到再見到的時候。一定要問:「分別後努力修道,功夫用的有沒有進步啊!」所以遇一些無心修道的人,便茫茫然無法回答。因為他的慈悲心愈切而嚴責之情更重。
雖然雲谷禪師沒有建立甚么門派,收徙傳道,但是見到他的人彷佛面對高峰峻崖。有不寒而慄之感。然而。雲谷禪師全都以平等心來攝受、加被他們;他接引參訪他的人,向來都是低聲婉語,平心靜氣,從沒有過嚴厲的責備。
因而讀書人、為官的人。皈依他的也一天天多起來。因此,他不能靜靜地修行,有人想求見他的,他總以接引他們、加被他們為前提也接見了。每年,他從山中到城裡一次,一定寄單在「回光寺」。
每次到回光寺,在家男女居士,都涌過來,如圍繞著蓮花寶座一樣,而雲谷禪師看到這種受人擁戴的景況,好象看作夢中的花、霧中的月,不起一點分別心,因此,親近他的人,好象嬰兒依傍慈母一般。
雲谷禪師每次出城,大多寄居在普德寺。寺里的老和尚懼鶴悅公,實在受到他的益處不少,我(憨山大師自稱)的太師翁(即太師祖)每次請他到方丈室里來求教,常常是十天半個月的。我做小孩時,便親近侍奉他了,承他老人家非常器重我,對我不厭其勞地訓誨開示。
我十九歲那一年,忽然不想出家了,被雲谷禪師知道了,問我說:「你為什么要違背最初立志出家的心愿呢?」我就說:「只是我厭煩一般出家人太過庸俗了!」
雲谷禪師說:「你既知道厭煩世俗,又為什么不學一學古代高僧呢?古代的高僧,皇帝不以臣子的地位看待他;父母不以子女的地位教養他;天龍八部對他無限地恭敬,也不認為可喜:你應該找出「傳燈錄」。「高僧傳」這些書讀讀看,就知道了!」
我(憨山大師自稱)當下就檢查書箱,查出一部「中峰廣錄」的書,捧著去見雲谷禪師,師說:「你熟讀這部書,就知道出家人的高貴之處了!」
我從此時便決心落髮為僧,實在是受到雲谷禪師的啟示,這是嘉靖(一五六四,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年的事。
過了兩年,到嘉靖四十五年冬天,雲谷禪師悲憫禪宗將面臨滅絕的地步,就約集了五十三位同道,在「天界寺」結期坐禪,師全力鼓勵我參加共修,指示我參「向上一著」,並且先教我念佛數聲,再反觀這「念佛的人是誰」?到此時我才知道有禪宗這回事。而此時南京各佛教寺院,參禪的人不過四。五個罷了!
師漸漸老了,慈悲心愈為深切,雖然是七、八歲的小沙彌,也一律以慈悲的眼色看待他們,以恭敬心對待他們,凡是平時行住坐臥,沒有一樣不當面懇切地教導。耐心而有條理地指示他們;凡見到這種景象的人,人人都以雲谷禪師對自己特別親切,既然是他的護法心深切,不輕視初發心學佛的人,不怠慢破戒的比丘。
而當時有些出家人不能遵守戒律,凡是違犯了國家禁令的人,雲谷禪師一旦知道了,不等別人求救,他就自動去救助了,而且一定要懇求主管官吏,說佛法完全付託政府官吏為「外部護法」,只希望他們能體悟佛陀的心意,對出家人的毀辱,便是對佛陀的毀辱了,聽到這席話的官吏們。
沒有不馬上改變了態度,直到把那些犯戒的人釋放為止。可是,這些事,外界竟然大多不知道,因此聽到這些話的人也不曾因為雲谷禪師的多事而感覺厭煩;時間久了,大家都知道他是出於非親非故,「與自己並無關係的大慈悲心」啊!
當袁了凡先生未及第時,曾經在山中參訪雲谷禪師,他們相對著默然無言地靜坐三天三夜。
雲谷禪師把「一切唯心造」的生命奧義指示給袁了凡,袁恭謹地接受指示,這件事詳細情形在袁的著作「省身錄」上,由於這個緣故,雲谷禪師的高風,一天天更加受人重視。
當明穆宗隆慶辛未年(公元一五七一年一),我辭別雲谷禪師到北方去參訪,臨走時,師告誡我說:「古人到天下各地行腳參訪善知識,只是單純地為了尋求參悟本來面目,你要想想,日後拿什么回來見你的父母師友呢?要謹慎地不要空空浪費你的草鞋錢啊!」
我聽到這話,流著眼淚拜別禪師。到下一年(一五七二)春天,出身嘉興縣的吏部尚書吳默泉、刑部尚書鄭旦泉。和出身浙江平湖當時做太僕的陸五台,和他的弟弟雲台,一同請雲谷禪師,回到故鄉去宏法。他們諸位時時到禪師的大室請示佛法,每次求見都一定先行燃香,再求指示,行做弟子的大禮。
當時有一位達觀禪師,常常與尚書陸平泉,中書徐思庵,參見雲谷禪師請示「華嚴經」的要義,禪師便為他們發揮「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的圓融妙義,大家都讚嘆得無以復加。
雲谷禪師平常教導別人;特別標舉出「唯心淨土」法門,但是他一生處處隨緣,並沒有標榜過自己的門派,而各大叢林寺院,只要有開示禪宗的道場。
一定請他坐在首座的席位,到了之後,就提出「百文規矩」(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提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務必要人學習古人的典型,絕不可有一點隨便。
雲谷禪師平日動靜語默,安詳穩重如山,沉默少言,一旦說話,便如空谷足音,醒人眼目。師住在山中清修,四十多年如一日,夜不倒單,終身拜佛誦經,沒有一日間斷。
當大江以南禪宗初興的時候,在人事龐雜。議論紛歧的南京駐錫,在品德道行上,始終無可令人非議之處,他的德行高超由此可知了。
雲谷禪師回到故鄉住了三年,受到他化育的人,成千成萬。有一天夜間四處鄉鄰看到他的庵中起了大火,等到天亮,再跑去看個究竟。雲谷禪師已經安然圓寂了。這是明神宗萬曆三年正月初五日的事。
雲谷禪師生在公元一五00年。寂於公元一五七五年,世壽七十五歲,僧臘五十年。他的弟子真印師等為他火化,葬在大雲寺的右側。
我自從離開他之後,走遍大江南北,遍參了所有的善知識,但還沒有見過品德和道行的落實。慈悲安詳像雲谷禪師這樣的高僧。每一回想起來,他的音容面貌,便在心頭清楚地顯現出來。因為感念他教導我的深恩大德,所以一直到老年也不能忘記他。
他的出家學道因緣,我常常親身聽他說述。但「最後一著」(即禪、示之見性),還不夠了解。前丁已(公元一六一七)年到浙東來,應沈定凡居士的供養,順便到棲真庵(寺)瞻拜雲谷禪師的靈骨塔,才發心集款為他建造靈骨塔的紀念亭,又買了些農田以備永久供養,稍稍地盡一點感恩之心。因為見到袁了凡先生為他寫的碑銘不夠詳細,所以把我親自所知的為他寫這篇傳,以便作為未來人的榜樣。
雲谷禪師是中興禪宗的大德。可惜的是他所講的「機鋒開示」都沒有留下來,所以就無法發揚他的禪門心法了!
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出家的法名「法會」,又號「雲谷」。祖籍浙江省嘉善縣胥山鎮 -華人百科 https://bit.ly/2UlDeIW
《了凡四訓》一本著名的善書/命運其實可以改變,積極為善助人,改變自身的命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郭獻文/《了凡四訓》/領18萬台幣年終 台28歲工程師捐出助貧過年/台灣彰化縣鹿港鎮28歲的工程師郭獻文,將18萬元年終全數捐出給貧窮人過好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准提咒】
稽首皈依蘇悉帝 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讚大準提 惟願慈悲垂加護
(一遍)
長咒
(南無嘇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
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訶。嗡部林。 108遍)
心咒
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希望xxx) 娑婆訶 (再唸10遍加持!)
1、若求身體健康:(希望xxx身體健康、業障消除,息除一切身心諸患、所求一切世出世間善願皆能速疾圓成。)
2、若求度亡:(希望xxx往生者 蒙佛接引、業障消除、善業增長,隨願往生佛國淨土。)
3、若求消業增福:(希望xxx蒙佛加持、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常遇善友、親近佛法、得廣大守護之力及怨親和稅、諸願圓成、柔伏一切障難、若求富貴吉祥、豐隆財福、所求如意自在、得大解脫。)
4、若求吉祥如意:(希望xxx吉祥如意,蒙佛菩薩晝夜護念,平安順利、所求如願、吉祥圓滿。)
5、若求佛法:(希望xxx,親近佛法、得善知識引導,自然發起廣大菩提心、速證菩提,成就佛果。)
6、若求學業:(希望xxx考試順利、增長智慧、金榜提名,蒙佛加被,常安於智慧光明中、避除一切障難、思路靈敏、心神安定、離諸佈畏、善願圓滿。)
7、若求人緣、愛情:(信士xxx能人天敬愛,柔伏一切障難、威權具足、得善諸緣、外緣圓滿,所求自在。)
8、若求財運:(希望xxx財源富足、福德增長、受用無缺、運程順遂、所求圓滿。)
最後回向:
我今持誦大准提,即發菩提廣大願
願我定慧速圓明,願我功德皆成就
願我勝福遍莊嚴,願共眾生成佛道
信士xxx願以此功德回向給我累劫的冤親債主,祈請准提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令業障消除,往生淨土,信士xx真心求懺悔,願准提菩薩慈悲加持!(3遍)
※這都是有親身每日唸誦,回向文在唸誦過程中修改自己現況需要回向的部份~請參考喔^^
大準提佛母長咒+小咒+回向文 @ 好倍果 :: 痞客邦 :: https://bit.ly/3qPBwLR
----------------------------------------
準提陀羅尼,又稱準提咒、準提神咒、準提真言,是佛教的重要咒語,禪門、淨土宗都有許多人持誦。此咒語代表準提菩薩(準提佛母、準提觀音,準提又作「准提」,意思是「清淨」)的功德,為早、晚課的十小咒之一,許多寺院在用齋進餐時,也會先誦準提咒。
誦持此咒者,準提菩薩會在其頭上護持,使他所求遂意,以精進修習佛理。每日誠心推薦持誦108遍,49日不間斷,準提菩薩即令二眷屬跟隨庇護。傳統上認為,虔誠又具善心者,凡持誦準提神咒,無論在家、出家,茹素、食肉,一律可得福佑、如願,最後得到諸佛加持,成就佛果[1]。
準提陀羅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qxJ2F
因緣
此神咒宣說之因緣,據《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所載,釋迦牟尼佛因愍念未來薄福惡業眾生的緣故,入準提三昧,而說此過去七俱胝佛(七千萬佛)所說之陀羅尼;另據《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所載為七十七俱胝諸佛如來,於《六字大明咒》的因緣同時示現,共同宣說準提神咒[2]。
知名修持者
開元三大士也曾持準提咒,如金剛智則曾經以準提神咒祈雨,善無畏大師渡海遇險時曾持準提神咒,遼朝道殿大師撰《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推薦準提神咒的神效,明代宗泐傳準提咒予宋景濂,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稱雲谷禪師教授其念誦準提咒,雲棲蓮池、全椒憨山等都曾有修持及傳授準提法的記錄。謝于教《準提淨業》則認為持準提咒可以往生西方淨土,覺浪道盛《佛母準提修懺儀序》中曾說:「至如諸佛菩薩充滿剎塵,獨有觀音與準提之救世最為靈應。而法界中,亦無一人不知有觀音與準提者。」南懷瑾教授、聖嚴法師、海濤法師等都推崇準提咒的滿願功能,聖嚴法師稱他有一名弟子,本來親人反對出家,自從持誦準提咒之後,這位弟子的親人也不反對了。海濤法師則稱此咒為「真言之母」。日本聖德太子也持準提咒,有一次連續兩天日蝕,造成天下百姓議論紛紛,認為是天照大神的憤怒,皇室也因此萬分惶恐。第三天還是日蝕,聖德太子點著燈籠,到一座觀音寺祈福,心中突然有種啟示要他開始念準提神咒,持咒間,突然看到一個萬分莊嚴的天女從天而降,聖德匍匐禮拜。天女此時逐漸長出手來,從兩隻手到十幾隻手,隨從們都嚇得目瞪口呆,趴在地上不敢再看。突然間日蝕停止,光明炫目,就在強光之間,天女也消失了。[3][4][5]。
咒文
天城梵文
नमः सप्तानाम् सम्यक्सम्बुद्ध कोटीनाम्। तद्यथा। ॐ चले चुले चुन्दे स्वाहा।
梵文拼音
namaḥ saptānām samyaksambuddha koṭīnām| tadyathā| oṃ cale cule cunde svāhā|
漢語音譯
南無。颯多南。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
漢語意譯
南無(皈依),颯多南(七),三藐三菩陀(正遍知,即佛),俱胝南(千萬),怛侄他(即說咒曰),唵(開啟、起始),折隸(轉動),主隸(流轉),準提(清淨),娑婆訶(圓滿結果)。
白話大概可以譯成,「皈依七千萬如來,即說咒曰: 『唵!隨著準提(清淨)菩薩前進,成就圓滿。』」如果完全用漢語解釋,可簡化為:「皈依諸佛,隨著清淨之菩提心前進,而成就佛果。」
偈文
中國佛教徒念誦咒文之前,會先吟唱四句《龍樹菩薩開咒偈》,讚頌準提菩薩。「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惟願慈悲垂加護。」據說此偈是龍樹菩薩所撰,用以祈請準提菩薩降臨加持。
蘇悉帝,梵語,譯為「妙成就」。
準提菩薩是七千萬佛之母,號稱「過去七俱胝如來之母」,七俱胝,傳統上譯為「七億」,意為「七億尊佛」。實際上,準確地講,俱胝指的是「千萬」,並非今日的「一億」。
龍樹菩薩還作偈云:準提功德聚,寂靜心常誦,一切諸大難,無能侵是人,天上及人間,受福如佛等,遇斯如意珠,定獲無等等
準提陀羅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qxJ2F
----------------------
持誦準提法門的過程,以及所傳授過的學生當中,若要特別去講述感應的故事及神蹟,那真是可用斗量筲計、無法勝舉來形容。但我也經常告訴修持準提法門的同修們,當初佛陀在傳授準提神咒時,目的並非只是要修行人獲得感應神通而已。在這末法時期,正法即將隱沒的時刻,能值逢此如意勝寶已是現代人的福報,但是如果有注意到《準提陀羅尼經》裡面,也有談到這部大陀羅尼經是所有往昔一切佛已經宣說過,對於未來的一切諸佛也必然會宣說,當今的佛也正在演說。演說這個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之所需,但最重要的便是要讓所有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即便是過去世未有累積資糧和福報的眾生,哪怕他是無有根器,對於什麼是菩提心都搞不清楚,但是只要他有信心以及因緣聽聞到《七俱胝佛母大準提陀羅尼經》者,他也是可以獲得正等正覺。
如果有人在一切時一切地,都能夠觀想準提菩薩和心咒,這些眾生也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就。這部經典及咒語就是如此地殊勝,所以許多眾生修持此法之後,皆獲得親見十方諸佛的境界。我之所以多推薦在家人修持準提咒,原因是在於這個法沒有太特別的限制,也沒有要求一定要受戒、茹素、吃齋,也沒要求出家或在家,只要相信便可以持誦。所以如此獨樹孑立於世的殊妙法門,若非有宿世因緣,絕難遭逢。但由於此法傳宣多劫,我所看過的準提菩薩法相雖各有異別,有些是雙臂,有些是四隻手臂,也曾經看過二十幾隻手和三十幾隻手,乃至於近百隻手的準提聖像,修學的人不必太執著於此。在密部,所有本尊法相、法器、顏色、裝扮各有不同,其目的乃是一種表法及示現,例如四臂觀音的意思便是慈悲喜捨的俱足,其他類推。
*
約莫在民國六十幾年,這段期間我經常和我的族兄往返於新店木柵地區,參訪一些修道人士,這其中有道、也有佛,因而見了不少人物。有一年的冬至過後,族兄透過當時在中山區開設診所的施博士介紹,認識了一位在台灣的龍門派傳人,當時他把在大陸所學南宗的一些典籍重點集結成冊,準備出書。我的族兄因為對道家修煉也算是頗有深入,因此向我提及此人,並問我是否有興趣一起前往拜會這位年近古稀的大陸籍人士。
那時候學校的課業不算繁重,再加上我對於仙佛之道有興致,因此也和他去參訪了數次。在這數次的訪問期間,我順道請教了這位老前輩關於《陰符經》和張紫陽仙人的《悟真篇》,以及《金丹真傳》跟《入藥鏡》……這些仙道的典籍。這位前輩看我還不及二十歲,就能夠提問他這許多道家極為深晦的問題,他頗為驚訝、好奇地問我:「這些問題,許多老參也未必可以找到門路,甚至於連下手之處也毫無著落,你一個十幾歲毛孩怎麼連『活子時』等等這些必須要有實修經驗的人才會知道的矛盾之處也了解?你這個時候應該是忙於學校課業的年紀,怎有時間去閱讀這些課外書籍?而且還是這麼偏門的問題!你有師父嗎?」由於正處青澀時期,少不經事、褚小杯大,不是那麼諳熟世事,當時我並沒有考慮太多,就直接告訴這位長者我的師承和前面幾年所學的經過,也深入的研究?」因為那個時候我正深切地每天持誦觀世音菩薩相關的名號或咒語,因此對於和觀音菩薩相關的資訊,我都極感興趣。
「是的,我早期雖然每天打坐守丹,可是也習慣每天修持觀音菩薩的課誦。過去我曾經在四川的五郎廟認識一位師父,他傳授了我觀世音菩薩的《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這部經最精華的部分就在於修持的這一段。要持誦『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大悲大名稱救護苦厄者。』要唸三次——面向西方,三稱、三唸、三頂禮,最後專注心意觀注在面前的觀世音菩薩,然後雙手合掌唸誦偈語。這偈語的內容是『願救我苦厄。大悲覆一切。普放淨光明。滅除癡暗冥。為免毒害苦。煩惱及眾病。必來至我所。施我大安樂。我今稽首禮。聞名救厄者。我今自皈依。世間慈悲父。唯願必定來。免我三毒苦。施我今世樂。及與大涅槃。』當時我身染重病,尋遍了整個成都城都沒有辦法醫治。那時碰到了玉成法師剛好在五郎廟為人布施看病,我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姑且一試。當時法師看了看我,然後說:『你這個是宿世所帶來的業障病,非藥石可以醫治,只能靠佛菩薩加持。你就虔誠地每天跪唸觀世音菩薩,必有感應。』此外,法師還特別慈悲地傳授了我如何唸誦十方諸佛救護眾生神咒—— 爹 雅 他 ……
「我從那時起,幾乎時時刻刻都唸誦著觀世音菩薩,也唸誦著法師教我的偈與咒。就這樣,過了三個月不到,我身上所有的瘡毒都不藥而癒。這真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度了我,也醫治了我,否則我從早到晚身上奇癢無比、遍體鱗傷,瘡汁沾滿整件衣裳,經常觸目所及都是血跡斑斑,到了夏天更是痛苦不堪,而且時有惡臭,讓自己頗為難堪……此後,我便虛心地研究觀世音菩薩的事蹟,也經常發心印贈《心經》與人結緣。為了感激觀世音菩薩的大威德力量,我每天發願抄寫《心經》迴向給和我同樣遭受病毒折磨的眾生,不知不覺也已經有幾十年了。如今,不要說皮膚的毒瘤未曾復發,就連感冒都很少發生,這是我個人的一段遭遇,今天就說給小老弟結結緣吧!」
*
過去在親近老和尚的期間,經常聽聞到民初一些佛教藝文人士的軼事,彷彿還記得老和尚曾經提及,他早年在寧波和弘一大師以及夏丏尊老居士等的一些片段因緣。那段期間老和尚經常出入於寧波周邊大小寺廟,弘一大師在七塔寺曾經小住過一段期間,夏丏尊居士也在那段時間經常去探視弘一大師。就這樣,老和尚便和這些菩薩們有過數次會面的因緣,同時也認識了豐子愷先生,豐子愷先生曾經因為他的漫畫集內容事由請教於老和尚。
對於弘一大師的印象,老和尚提到的是:「這位和尚不簡單!早年留學日本,從事藝術工作,娶了兩位老婆,一位中國籍,一位日本籍。但是後來受了夏丏尊的薰陶,接觸了佛教,體悟到了無常,之後生起了出離心。當時日本太太帶著小孩渡船,花了極長的時間來到中國弘一大師出家的寺廟,執意要見他。無論日本太太如何地央求,弘一大師始終不肯見面,只叫人告訴她說:『從前的弘一已死,不要再眷戀了!』這種斷然出塵的決心,一般人是做不到的,甚至於會有極大的痛苦掙扎,可見當時他是下了多大的決心。」老和尚說他所看到的弘一,平日裡就是一襲補了又補的衲衣,日中就是一食,吃的食物不是白菜就是蘿蔔,長年用來遮蓋身體的就是一單破舊的蓆子和棉被。平日話不多,總叫人一心唸佛或持誦觀音聖號。他的生命裡除了自己,就是菩薩。
根據老和尚的認識,夏丏尊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支持過五四運動,也曾經在一所中學裡主掌學校一切事宜。由於他認識當時的著名學者——朱光潛和朱自清等人,透過他的關係,還請了他們一起合作幫忙執教。據老和尚的說法,夏丏尊老居士在抗戰期間參與了多項抗日救國的活動,也編輯了和抗日相關的報紙,自己擔任主編。由於抗日活動過於激烈,他曾經被日本憲兵隊囚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當中,他的身體健康和心理狀態都受到了嚴重的殘害,幸好他有一位來往頻繁的日本朋友,透過關係把他保領出來。只可惜出獄以後由於身心未能適應,沒有多久就與世長辭。不過在他往生之前,夏老也曾經多次和老和尚茶談過,原來他對於佛教和經典也頗有深入之處。他們經常談論到《金剛經》、《圓覺經》……等經文的內容,也由佛經聊到當時的佛門現象。
夏丏尊曾經語重心長地對老和尚說:「當今世界,對於戒律完全能夠把持守護很好的,我看只有弘一法師一人。雖然他出家最後的臨門一腳、臨門一推,也是我夏某人,但你想,昔日的一位風流才子,對於琴、棋、書、畫無一不精;這麼有才情的特出之士,對於思想政治也有精闢的見地,批評時政時那股激昂、捨我其誰的氣概,影響當時一批士子頗深;所作的歌曲中,也很清楚地看到他愛國情操的深切。這樣的一位人物,說出離就出離,世上絕未有第二個人可以如此!不但如此,他圓頂出世之後,與所有相關人事物完全地斷離、捨棄,這種大魄力從未見過!他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尊敬的一人。這不僅是我個人的看法,你也可以問問豐子愷等人他們的想法是否跟我一樣。」
我推薦在家人修持準提咒,這個法沒有太特別的限制,只要相信便可持誦。 - Readmoo閱讀最前線Readmoo閱讀最前線 https://bit.ly/2UqFRJd
斩妖辟邪之道家法物符咒钱
符咒钱乃道家祈禳之法物,是花钱中的一大类,也叫神怪钱,最早出现约为元明时期。
背均铸八卦、仙人、太上老君、雷部正神等。
另有面符文,背星官及生肖图,称“符咒钱”;面文符上作虎头,背有人物,俗称“虎符钱”。
天罡咒钱,咒曰:“天罡天罡,斩邪灭亡.吾有令剑,斩鬼不存。急急如律今。”
太上咒钱,咒曰:“天圆地方,六律九章,符神到出,万鬼灭亡,急急如律令。”
五雷钱,咒曰:“雷霆八部,诛鬼降精,斩妖辟邪、永保神清。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明清符粥钱传世最多。按"如律令"言如法律命令之不可违也。汉诏书檄文末多用此三字,故道家符咒多沿用。
青铜质,稀罕,价值万金,但现存最多的还是黄铜质的,清后期甚至民国所造。
种类很多,百十元就能有不错有品相了。
符咒钱的历史价值:数量少,由于灾害、战乱、金属锈蚀、历史变迁等原因,存世的符咒钱越来越少,价值就高。
符咒钱的艺术观赏(铸造工艺)价值:属于吉祥物,受到人们的青睐,工艺是否精美也是衡量一枚符咒钱的价值,体现当时民俗、民风、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等。
符咒钱的币财价值:有的花钱是用稀缺的金银铸造,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方法
每天持誦108遍可以積福,改造命運,得大富貴、大財富。
準提咒的廣大功德威力
1、無論是有無福德的人或為貧苦所逼迫的人,常誦此咒今生即能得大福德、大財富。
2、只要專一心志持誦,能使短命的眾生,增長壽命無量,所有病痛都可痊癒。
3、假若誦滿49日,準提菩薩令二聖者,常跟隨庇護。
4、誦滿90萬遍,無量劫來所造的一切罪業,悉皆消滅。
5、誦滿100萬遍,便得往生十方淨土,得證菩提。
准提陀羅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7%86%E6%8F%90%E9%99%80%E7%BE%85%E5%B0%B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