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七擒孟獲做了這些事 緬甸至今仍祭祀孔明 https://bit.ly/2OL31XS
三國時期蜀漢一心光復漢室、北伐中原,但是南方的蠻夷經常在後院搗亂,諸葛亮決心先把後院這些蠻夷清剿一番,以安定後方。
西元225年,孔明率大軍兵分三路前往討伐南中地區。臨行前,參軍馬謖向孔明說,南方蠻族自古以來就很不穩定,要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南方問題,必須讓他們心悅誠服。孔明表示了解。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緬甸至今仍祭祀諸葛亮。(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孔明七擒孟獲,讓孟獲口服心服。孔明沒有馬上退兵,在中緬邊境這一帶教導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與文化,這一帶地區土地肥沃,但是缺乏農耕技術,原先都是在叢林中狩獵為生的部落生態,一下子生活水準提高了。而孔明也帶進了大乘佛教,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緬甸至今仍祭祀諸葛亮。(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孔明退兵之後,當地人民供奉諸葛祠、孔明廟,而到了現在的緬甸,還四處可見「武侯神龕」。
諸葛亮七擒孟獲做了這些事 緬甸至今仍祭祀孔明 https://bit.ly/2OL31XS
武侯南征碑,位於緬甸中部蒲甘。 西元225年,諸葛亮為維護國家統一,削除地方割據勢力,採取了著名的南征軍事行動,最終平定了南中的廣大地區https://is.gd/Wol9RZ
武侯南征碑,位於緬甸中部蒲甘。 西元225年,諸葛亮為維護國家統一,削除地方割據勢力,採取了著名的南征軍事行動,最終平定了南中的廣大地區。 諸葛亮平定南中后,從政治、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對南中地區進行治理,將漢族先進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傳播到這一地區,並進而傳到緬甸。 為了改變該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諸葛亮"勸諸夷築城堡、務農桑,諸夷皆自山林徙平原",並在該地區推廣使用漢族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工具,推動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 如今,緬甸北部和中國的西南部分少數民族仍然沿用了當年諸葛亮引進的農耕方式。 在政治上,"分兵以配大姓"、"配大姓為部曲",創立了世襲的土司制度。 緬甸的撣邦和克欽邦一直沿襲土司制度至今。 在宗教方面,對南中地區乃至緬甸境內的各少數民族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各民族原有的原始宗教信仰。 至今,中緬邊境上的許多少數民族對諸葛亮崇敬備至,視之為神明,佤族還稱之為"阿公阿祖",家家供奉"武侯神龕";在中緬邊境一帶少數民族聚居區,還可見到為紀念他而建的諸葛祠、武侯廟、孔明城等。 諸葛亮的南征對緬甸境內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同樣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在中國史書中有清楚的記載。 如趙汝適《諸蕃志》中記載,"蒲甘國有諸葛武侯廟";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指出,"普坎(今緬甸蒲甘)城中有武侯南征碑";謝清高也在《海錄》中說,"恪姑(今緬甸勃固)有孔明城"。 [1] [2]
中國的大乘佛教最早於漢代由印度傳人中國。 4世紀,中國大乘佛教開始沿川滇緬南方絲綢之路傳人緬甸。 緬甸已故著名考古專家杜生诰對此專門作了考證。 他認為,"我們不能否認,在西元4世紀時,佛教已由中國傳人緬甸...... 在最早數世紀中,中國僧侶曾在太公(今緬甸德貢)、卑謬和蒲甘等地講經布道。 "中國的史書對此也有記載。 義淨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雲,南北朝時期先後有兩位僧人到達诃利雞羅國(今緬甸西南部阿拉干一帶)進行傳教弘法。 大乘佛教在緬甸的傳播對緬甸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今天,緬語中的不少佛教詞彙來源於漢語佛經譯本,而非直接取自巴厘文或梵文,如"南無"、"羅漢"、"喇嘛"、"佛爺"、"涅檠"等
https://is.gd/Wol9RZ
諸 葛 亮 七言歌行
躬耕南陽布衣郎,梁甫吟慕晏子狂
經天緯地比管樂,淡泊明志睡草堂
春秋大夢誰先覺,平生自知劣與良
蟄伏鄉野識時務,將相之材麝自香
臥龍擇偶人皆笑,醜女作伴豈尋常
夫人巧智賽諸葛,木牛流馬沾其光
桃園結義劉關張,千里尋賢歷雪霜
三顧草廬隆中對,鼎足天下計周詳
火燒博望鋒芒露,羽扇綸巾虎將襄
舌戰群儒驚四座,草船借箭戲周郎
召喚東風燒赤壁,智取荆州蜀漢昌
聯吳伐魏千秋業,足兵足食國漸强
如魚得水興劉氏,神機妙算敵慌惶
八陣圖內奇門幻,能教千軍萬馬傷
蜀主托孤哭斷腸,鞠躬盡瘁報君皇
先帝殊遇刻骨記,勤儉治國正朝綱
高瞻遠矚謀謹慎,賞罰分明公道彰
七擒孟獲靖南蠻,消除叛逆固後防
可恨阿斗難成器,幾番北伐未援糧
六出祁山師未捷,積勞成疾病膏肓
食少事煩心力盡,五丈原前殞楝樑
大勳未集天奪魄,死而不朽聖名揚
千古良相超伊呂,武廟十哲永流芳
註 :
(1) 梁甫吟 : 又作"梁父吟",內容乃歌頌 春秋時代 晏子(晏嬰)在齊國任丞相時輔政除奸的事蹟。
(2) 管樂、伊呂 : 即 管仲 與 樂毅 ; 伊尹 與 呂尚(姜子牙),四人皆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將相。
(3) 臥龍 : 即 孔明,人稱"臥龍先生"
(4) 醜女 : 即 孔明夫人"黃月英",東漢末名士黃承彥之女,其貌黑醜,乃中國著名的醜女。
(5) 武廟十哲 : 唐朝以 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 為"武廟十哲"。
歷史討論 | Facebook https://bit.ly/2ZLgtO4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東漢末年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1]:2902,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和散文家。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1]:2902。劉備三顧始見之,為備畫據荊益、聯孫權、拒曹操之策,佐備取荊州,定益州,遂與魏、吳成鼎足之勢[1]:2902。曹丕代漢,備稱帝於成都,以亮為丞相[1]:2902。備死,亮輔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1]:2902。整官制,修法度,志復中原[1]:2902。屢次北伐,與魏相攻戰[1]:2902。建興十二年卒於五丈原軍中,年五十四,諡為忠武[1]:2902。《三國志·蜀志》有傳[1]:2902。諸葛亮的才能、品格備受後世敬仰,故常以其諡尊稱為武侯、諸葛武侯。後民間小說、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1]:2902。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忠臣與智者之代表。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刻畫者,流傳眾口,最為著稱[1]:2902。與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諸葛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8g8MZ
生平事跡
琅琊出世
葛氏原住在琅琊諸縣,後遷到琅琊陽都,陽都先有葛氏,時人稱諸縣葛氏為諸葛,因之以諸葛為姓[2]:1232。
東漢光和四年 (公元181年) 誕生於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3]:911。
諸葛亮父親去世得早,一家生活由叔父諸葛玄來照料[4]:911。
隆中十年
興平二年(195年),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諸葛玄將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隨同上任。諸葛瑾留家照顧繼母。適逢漢朝更選朱皓代諸葛玄職位。諸葛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附之。諸葛玄死,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己比作於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惟有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與諸葛亮友善,謂為相信他[5]:911。諸葛亮與弟遷居隆中。
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結交[3]:911。三國志註《襄陽記》記載曰: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聞你選擇妻子;我有一醜女兒,黃頭髮、黑皮膚,而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即迎娶黃氏;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妻,正擇得黃承彥他家的醜女兒。)」[3]:929
三顧茅廬
主條目:三顧草廬
明人作《孔明出山圖》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既破袁紹,自南進擊劉備;劉備派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劉表自郊外迎接,以上賓之禮相待,增益其兵馬,使之屯兵新野[3]:876。劉備向司馬徽請教世事。司馬徽說:「儒生乃淺俗之士,豈會認識時勢事務?認識時勢事務者是英俊豪傑。在此地中,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6]:913徐庶見劉備,劉備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劉將軍希望見到嗎?」;劉備答:「你與他一起過來吧。」;徐庶說:「此人只可前去拜見,不可委屈羅致。將軍宜枉屈尊駕以顧。」[7]:912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劉備親自拜訪諸葛亮,凡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說:「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天子漢獻帝蒙受苦難。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欲伸張大義於天下,然而智術淺薄,時至今日,一無所成。然則志向仍未減,先生可以出謀畫策嗎?」[8]:912
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述三分天下之計,分析:此時與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以爲援而不可圖;又詳述荊州用武之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恐怕是上天賜予劉備;益州是漢高祖成就帝業之地,其主劉璋闇弱;更建議劉備等待時局有變,由荊州、益州進攻中原[9]:912-913。這篇論說後世稱為《隆中對》。劉備與諸葛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劉備解說:「我有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但願諸位切莫再說。」;關羽、張飛乃作罷[10]:913。
不過根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後才被劉備錄用,記載與《三國志》和《出師表》的三顧草廬版本有所不同[11]:913-914。
何宇度《益部談資》稱劉備在荊州擴軍,諸葛亮籌措軍需[12]:239。
出使江東
主條目:赤壁之戰
劉表妻子蔡氏想劉琮取代劉琦,多次與蔡瑁、張允等人在劉表面前說劉琦壞話。劉琦每欲找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諸葛亮動輒拒絕,未與共同謀畫;劉琦便邀請諸葛亮游觀自家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上屋抽梯,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答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恍然大悟,決意離開襄陽;適值黃祖過身,劉琦得出,遂任江夏太守[3]:914。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3]:914。蔡瑁、張允、蒯越等人擁立劉琮做荊州之主。劉琮聞曹操來征伐,遣使請降[3]:914。劉備屯樊,不知曹操卒至,至宛城乃聞,遂將其眾離去[3]:877。劉備過襄陽,諸葛亮勸説劉備攻打劉琮,可有荊州[3]:877。劉備説:「吾不忍也。(我不忍心啊。)」[3]:877劉備乃駐馬高呼劉琮,劉琮懼怕不能起[3]:877。之後來到劉表墓前祭奠,拜辭而去。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3]:877。劉備走到當陽時,人數達10餘萬,一天走10幾里,另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於江陵會合[3]:877。曹軍五千輕騎於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一行。孫權派出魯肅,在當陽長坂迎劉備。諸葛亮主動請纓出使向孫權求救[13]:915。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能以吳、越的軍民與中原抗衡,不如早日與曹操絕交)」,另一個選擇是:「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不能抵擋,何不解除武裝,向北方〔「北面」一指曹操當時在北方,二指臣子通常面向北方見君主。〕稱臣呢?)」孫權反問諸葛亮那劉備為什麼不去投降曹操,諸葛亮說劉備有高遠志向,他自己絕不會向曹操投降[14]:152。孫權聲言不向曹操投降,卻擔心劉備新敗,還能抗此敵嗎[3]:915?諸葛亮分析,先說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招集江夏郡戰士也不下一萬人[3]:915。再說曹軍遠來疲弊,追擊劉備時,「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3]:915。最後,他說孫權如果能派遣猛將統領數萬雄兵,與劉備同心協力,必破曹軍[3]:915。孫權正式決定迎戰,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
足食足兵
明張飌所繪《諸葛亮像》,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赤壁之戰後,劉備撤出江陵,放棄江夏,全力占據荊州南部四郡,先上表漢帝奏請劉琦為荊州刺史,之後兩萬大軍南下。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荊州南部四郡盡為劉備所占領[14]:170。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3]:915-916。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說:「亮時住臨烝。」[3]:916,「此縣居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中,調其賦稅,最為要地也。」[14]:195在《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解釋軍師中郎將一職時說:「軍師,亦古將軍號。曹操初置軍師祭酒,而備置軍師中郎將,皆以一時軍事創置官名也。然軍師祭酒止決軍謀,中郎將則有兵柄。亮後又進軍師將軍。」[15]:2094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3]:916。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泝江,分兵平定郡縣,與劉備共圍成都[3]:916。從建安十八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圍攻雒城將近一年。張飛、趙雲、劉封等隨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夏,諸葛亮入蜀援軍溯江而上諸葛亮親自沿涪江取德陽,直取成都。成都平,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3]:916。關羽聽聞馬超歸降,以往並非舊人,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誰可相比;諸葛亮知關羽護前,乃回答稱:「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謂一世之豪傑,黥布、彭越之流,當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不及美髯公你超逸絕群。」[3]:940劉備派簡雍進入成都勸說劉璋投降,劉璋答應投降,與簡雍一同前往劉備所在地「同輿而載,出城歸命」,益州易主,歸屬劉備。
蜀漢丞相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進攻漢中,最終降服張魯,搶在劉備之前占有漢中。劉曄一度勸曹操趁機攻擊劉備。諸葛亮為防備曹操出屯江陽[16]。此時孫權派人討索荊州,劉備正率兵五萬從益州到公安,與孫軍對峙,準備奪回被孫權奪走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偏將軍黃權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劉備為盡快解決荊州問題,回兵保衛益州,便以湘水為界,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劃給孫吳。後曹操並未攻打劉備,留下夏侯淵、張郃等鎮守漢中,本人從漢中撤退。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劉備親率大軍征漢中,戰事膠著。曹操自長安率兵經褒斜谷趕往漢中,劉備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諸葛亮鎮守成都,劉備「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與從事楊洪商議對策,楊洪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諸葛亮當即發兵支援漢中前線。從建安二十二年起,雙方在漢中僵持一年多,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劉備依定軍山恃險安營,命黃忠居高臨下,衝入敵陣,殺死夏侯淵。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漢中,漢中歸劉備所有。諸葛亮之後出駱谷,派兵戍守興勢山,設置烽火樓,防備曹操[17][18]。秋七月,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120人聯名上表劉備為漢中王。十月,吳國呂蒙攻打關羽。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捕殺。當劉封失掉漢中東面三郡逃回成都時,諸葛亮擔心在劉備薨逝之後,後主劉禪會很難駕馭剛毅勇猛的劉封,便勸劉備以不發兵援救關羽為由殺害劉封。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當時謠言漢帝劉協已被殺害,劉備發喪,諡劉協為孝愍皇帝。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勸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故事勸劉備,劉備才決定接受群臣擁立而稱帝,稱帝後,諸葛亮官拜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劉備託孤
「孔明安居平五路」木雕,右為諸葛亮,左為劉禪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東征孫吳,意圖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大敗,撤退至永安(詳見夷陵之戰)。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認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使劉備東征,若有法正跟隨,戰局也不至如此頹喪[19]。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接到劉備詔書,帶著劉永、劉理從成都來到永安。劉備病重,召諸葛亮與尚書令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四月下旬,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取其位。)」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3]:918[20]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21],開設相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君甫逝,先不發兵。
諸葛亮派廣漢太守、使臣鄧芝前往吳國[22]:15。孫權便斷絕同曹魏來往,派張溫回訪蜀漢[22]:19。與此同時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寫信給諸葛亮,勸其舉國稱藩,但遭到諸葛亮拒絕[23]。建興七年(229年)四月,東吳孫權大赦改年,在南郊拜天,即皇帝位,諸葛亮派衛尉陳震去東吳祝賀孫權登皇帝位,3個月後孫權把國都從武昌遷回建業[22]:22-25。
五月渡瀘
主條目:諸葛亮南征
諸葛亮平南戰役路線圖
建興二年(224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22]:70。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臨行前曾徵求馬謖意見,馬謖提出「攻心為上」[22]:53。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24]討伐雍闓、高定和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孟獲投降,諸葛亮揮軍東進,與李恢、馬忠會師於昆明滇池[22]:136。此次出戰一是為開發南中,增強蜀漢國力;二是為北伐曹魏[22]:154。此後蜀漢的山地作戰能力因為南中的山地兵的注入而變得更加強大。
五伐中原
主條目:諸葛亮北伐和五丈原之戰
維基文庫標誌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出師表
清人所畫諸葛亮出征圖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出發前,向劉禪上《出師表》[3]:919。遂行,屯兵於沔陽[3]:920。諸葛亮任張裔為丞相府長史[22]:53;參軍蔣琬一起處理國事,張裔去世後,蔣琬代替其職[22]:64。諸葛亮率軍北上,在漢水北面陽平、石馬紮下大營,屯兵於漢中[22]:183。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曹真舉眾軍相拒[3]:922。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兵陣列整齊,賞罰嚴肅而號令分明,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叛魏響應諸葛亮,關中震動[3]:922。魏明帝往西鎮壓長安,命令張郃兵拒諸葛亮,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鋒,與張郃戰於街亭[3]:922。馬謖違反諸葛亮調度,不合舉動,大部為張郃所攻破[3]:922。諸葛亮拔西縣1,000餘家,還兵漢中,戮殺馬謖以謝罪於眾[3]:922。於是以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政事如前[3]:922。同年冬十二月,諸葛亮再一次統兵北伐,出散關,直逼陳倉[22]:205。卻無法攻下陳倉,再次撤軍。諸葛亮知道王雙追來,預先設伏,將其斬殺[22]:207。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郡、陰平郡[22]:207-208。以攻取二郡之功復為丞相。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22]:44-45。魏軍戰鬥不利而撤軍。
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組織第四次北伐[22]:229。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等猛攻魏軍,取得大勝,「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22]:234。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讓張郃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22]:235-236。諸葛亮北伐,屯駐祈山,李嚴督運糧草,「運糧不繼」,派部下去見諸葛亮,轉達己見,要求撤軍;諸葛亮撤軍回來,李嚴「欲以解己否辯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諸葛亮使李嚴認罪,廢為平民,流放於梓潼郡[22]:45。自從第四次北伐退兵後,諸葛亮在漢中黃沙休整軍隊,訓練士兵,宣導農耕,屯糧備戰;他在建興十一年(233年),在斜谷口修建糧倉,運大批糧食屯儲[22]:237。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再次與兵北伐[22]:237。諸葛亮集中在漢中10萬大軍全部出動,木牛流馬,運糧不停,同時相約東吳東西並舉[22]:237。五月,東吳出兵,七月退兵[22]:240。諸葛亮占據武功五丈原,與魏國大都督司馬懿對峙。諸葛亮在渭南地區分兵屯田[22]:240。諸葛亮的屯田之策,讓士兵與渭南河濱居民共力耕作,使百姓可以安居樂業,軍隊也得以補充糧食。諸葛亮曾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司馬懿寫奏章向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不許出戰,並派衛尉辛毗持符節制止魏軍[22]:241。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再派人至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只向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的繁雜,不過問軍旅之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期間,司馬懿穿著戎裝,派人查探諸葛亮軍情,得知諸葛亮乘坐素色乘輿,頭戴葛巾,用毛扇指麾三軍,軍隊一舉一動都服從諸葛亮指令。[25]
病歿於軍
位於五丈原的諸葛亮廟
八月,諸葛亮病倒[3]:925。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到前線去探望,回到成都時,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逝,(農曆8月23日)享年五十四歲[22]:242-244。《漢晉春秋》稱:楊儀等整軍而還,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率兵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司馬懿者,司馬懿乃退兵[3]:927。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入斜谷然後發喪[3]:927。司馬懿之退,百姓為之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3]:927或以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説:「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時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3]:927
家庭
主條目:琅邪諸葛氏世系圖
祖先
諸葛豐,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他以執法嚴格、性情剛直見稱。
父輩
諸葛珪,東漢末年為泰山郡丞。
諸葛玄,叔父,本為豫章太守,後投靠劉表,照顧諸葛亮和諸葛均。
兄弟姊妹
諸葛瑾,諸葛亮之兄。東吳大將軍、左都護、豫州牧、宛陵侯。兄弟二人於公事皆不帶親屬感情。
諸葛均,諸葛亮之弟。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26],二姊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27][28]。
夫人
黃夫人,名士黃承彥之女,劉表的外甥女,民間相傳名黃月英、黃綬、黃碩。宋人追記黃夫人磨麵木人「運磨如飛」,諸葛亮向黃夫人「求傳是術」,據說木牛流馬就是受此啟發而改造。諸葛亮成為黃承彥女婿,岳母是蔡瑁姊姊、劉表後婦親姊妹,遂使蔡瑁成為諸葛亮妻舅,劉表成為諸葛亮姨丈。
子女
諸葛喬,本為兄長諸葛瑾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諸葛瞻,諸葛亮長子。歷任騎都尉;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等職,在魏滅蜀之戰中,涪城一役中戰死。
孫子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作諸葛瑾之後。
諸葛尚,諸葛瞻長子。與父親諸葛瞻在涪城一役中戰死。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264年,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移居河東,在晉朝仕官。根據裴松之《三國志注》,諸葛京依著他的才能,被任命為郿(今陝西眉縣)令,而晉朝大臣山濤也稱讚過諸葛京為郿令時政績可稱,應予拔擢。諸葛京最後官至江州刺史。
曾孫
諸葛顯,諸葛攀的兒子。於咸熙元年(264年)遷徙至河東[29]。
堂兄弟
諸葛誕,三國時曹魏大臣和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後在壽春發動叛亂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
其他
清朝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還記載諸葛亮第三子諸葛懷、諸葛瞻第三子諸葛質及諸葛亮之女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張崇琛認為這些人物均屬虛構,並不存在。[30]
另歷代神仙通鑑中記載諸葛亮有一子諸葛企,後過繼給其么弟諸葛均,但正史並無此記載。
後人 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的居民,自稱是諸葛亮之孫諸葛京的後人[31]。楊玲認為蘭溪《諸葛氏宗譜》中陳果夫序言所記載諸葛爽為諸葛京後裔不知依據從何而來,從264年諸葛京等人遷徙河東至884年諸葛爽參與鎮壓黃巢起義失敗長達600多年,一百多年傳一代,無法解釋;陳果夫序言又記載「自諸葛亮治蜀至諸葛利遷,凡700年,傳15代」,楊玲認為平均47年傳一代,晚婚或繁衍都有太慢之疑;諸葛爽是青州博昌人,似乎與琅邪諸葛氏不沾邊,更無法證明是諸葛亮的後裔。這樣的記載,無法做到陳果夫所說的「證之正史、別史及地方志」,以諸葛亮為始祖之譜牒的可信度都可大打折扣[32]。
功績與成就
位於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殿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與發明家。 被袁準稱譽為集忠、義、智、勇於一身,自三國演義起在中華文化圈內很長時間代表智慧的化身。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漢語與日語裡,諸葛亮幾乎是作為智謀的同義詞(日本戰國時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稱為「今孔明」)。因為諸葛亮同時具備傑出的才能與高尚的品格,後人對諸葛亮評價頗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在割據政權中,諸葛亮總攬朝政十餘年,既不斂財,也不營謀私利或名位,以興復漢室為任。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為漢室收復中原就不算有功。 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蜀漢保衛戰中戰死沙場。
諸葛亮在政治上有極為突出的成績,除了在《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之外,早期經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後,則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他又敢於接受問責、承認錯誤,在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與他最為親密的馬謖而失敗,他後來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及對馬謖進行處分。《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因為馬謖兵敗,連坐,被髡(剃髮),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諸葛亮極為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裴松之注引袁準「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樑、道路」,這是蜀漢之所以長期對魏作戰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同時代乃至後時代的人對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有著極高的評價,陳壽稱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袁準評價為「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諸葛亮在世時,蜀漢雖然國力較弱,然而在正面戰場處於上風,且在戰爭負荷的情況下國內經濟仍然得到了較大發展,這可以體現出諸葛亮傑出的治國能力。
諸葛亮雖然未能克復中原,但是其軍事上也有著極為出色的成就。就戰略而言,隆中對成為蜀漢集團的戰略決策,且在漢中之戰後幾乎成功。隆中對作出之時,劉備尚是劉表客將,同時期的其他戰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劉備看作一方諸侯。在隆中對之後,劉備開始攻城略地,建立基業,最終建立蜀漢。就戰績而言,蜀漢儘管未能奪得隴西地區,然而在弱國對抗強國的情況下,奪得武都陰平二郡,在正面戰場屢屢擊敗曹魏軍隊,並射殺魏車騎將軍張郃。蜀漢軍隊軍紀嚴明,陳壽記載「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漢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國的國力,晉書有「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的說法。司馬懿正是在與蜀漢的戰爭中逐步掌握實權,最終導致了高平陵之變。同時代東吳張儼評論為:「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將最終達成其北伐目標。就軍事理論而言,諸葛亮改善了八陣,推演兵法,對軍事理論有一定的貢獻。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後觀察蜀漢營寨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司馬昭滅蜀後,就立即令其近侍陳勰學習其「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晉書與南北朝諸史有多處關於八陣的記載,充分說明了八陣對後世將領的影響。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製造木牛流馬。陳壽稱讚為「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諸葛亮在文學藝術領域亦有不俗的表現。出師表是千古名篇,被文心雕龍稱讚為「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陸游也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之句,蘇軾評價為「簡而盡,直而不肆」。諸葛亮亦擅長書法繪畫,宋徽宗時編宣和書譜有「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流傳於今者,蜀得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之句。現今傳世之遠涉帖,傳為王羲之臨摹諸葛亮原貼而得。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
著作
《出師表》——《後出師表》長期有學者認為是後人託名之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一篇《世傳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曾加以考證。
《誡子書》
《琴經》[33]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3]:929。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發明
天燈:亦稱為孔明燈,相傳源自四川平樂古鎮,三國時期,此鎮乃為軍事重地,諸葛亮當時被司馬懿困於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紙燈籠繫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
十字連弩:被諸葛亮大大改進,諸葛亮改良當時只能連續射擊三發的「三連弩」,改造成一次能夠連射十發的「諸葛連弩」,是故連弩亦有諸葛連弩或諸葛弩之稱。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及流馬,為運輸工具。根據歷史記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逾4百斤〉,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為蜀國10萬大軍提供軍糧。另外還有機關防止敵人奪取後使用。然而其確實的設計、使用方式不明,至今後世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饅頭:《事物紀原》載:「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也記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饅頭。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後,饅頭就以儺食品的身份出現,作為祭享的陳設之用。不過,那時候的饅頭都是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很長一段時間饅頭與饅首稱謂通用。
八陣圖
蜀鹽
武侯祠
主條目:武侯祠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紛紛請求為諸葛亮建立廟宇,以紀念他對國家之功績,朝廷經過商議後,認為根據當時的制度,只有國君才有資格立廟,諸葛亮應該以功臣的身份,配食劉備,而不是單獨立廟[34][35][36][37][38],於是皇帝劉禪拒絕;於是,各地百姓就每逢節日,跪在路旁高地拜祭諸葛亮[39]:69。後來有人認為應該聽從百姓的請願,為諸葛亮在成都立廟。但根據禮法,劉備的廟已經立於成都,如果再給諸葛亮於同樣的地點立廟,顯然會侵逼主君的宗廟,劉禪又不聽從。直到263年春季,步兵校尉習隆聯同一班大臣(向充等)上書皇帝(以周人懷念召伯、越王勾踐思念范蠡故事),要求在諸葛亮墳墓附近建立廟宇,劉禪這才同意[39]:69-70。劉禪於是下詔於沔縣(今陝西勉縣)建廟,這亦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40]。魏將鍾會伐蜀時亦有到廟祭祀諸葛亮,命令士卒不可以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處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紀念諸葛亮,中國大陸目前另外尚有保存9處武侯祠,其中以四川成都武侯祠的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臥龍崗、湖北襄陽、黃陵廟、甘肅祁山、陝西勉縣、岐山、重慶白帝城及雲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臺灣主祀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玄機院、新竹市青草湖靈隱寺、高雄市彌陀區南寮里新莊清龍宮、高雄市苓雅區高雄意誠堂。有放孔明燈習俗的新北市平溪區,於2011年從成都武侯祠取得一尊孔明神像,並且計畫要在當地建造孔明廟[41]。
臺灣配祀諸葛亮的廟宇則包括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惠濟宮、北投區行天宮、新北市三峽區白雞行修宮、桃園市大溪區劉備廟、雲林縣元長鄉鹿寮保勝宮、臺南市永康區鹽行禹帝宮等。
四川成都武侯祠
河南南陽武侯祠
白帝城武侯祠
評價
主條目:對諸葛亮的評價
《唐詩三百首註疏》中的杜甫《蜀相》,民國二十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其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千古佳句
諸葛亮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與發明家,在三方面均有極大的貢獻。 蜀漢統治地區的百姓對諸葛亮極為追思,三國志稱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即使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因為其出色的治國才能與高尚的品德,十分受百姓愛戴,直到唐朝時(諸葛亮之後五百餘年),蜀地尚有民眾自發祭祀諸葛亮的習慣。
當時的人對諸葛亮評價極高,即使是敵國曹魏。諸葛亮在蜀漢廣受官員與百姓的尊敬與愛戴,譙周並不贊同北伐,但諸葛亮去世後卻首先前去弔喪表示哀悼。季漢輔臣贊稱讚其「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諸葛亮去世後,朝廷並未立廟,但百姓每年均會自發拜祭諸葛亮。敵國方面,賈詡評價諸葛亮善治國,傅干評價為「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諸葛亮死,蜀軍退卻後,司馬懿行經諸葛亮營帳堡壘處所,說:「天下奇才呀!」[3]:925。在魏滅蜀之戰,鍾會入漢中時,仍令士兵不得於諸葛亮墓旁樵採,還親往祭拜。東吳人士亦對諸葛亮有極高評價,張儼在默記里將諸葛亮與司馬懿這二位當世俊傑作了詳盡對比,論述道:「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歷前世以觀近事,二相優劣,可得而詳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後時代的絕大多數統治者,文臣與武將都對諸葛亮有著極高的評價,尤其是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詩與宋詩中有大量讚頌諸葛亮的詩篇。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李商隱的「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陸游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皆為千古名句。諸葛亮在社會各個階級都廣受歡迎。前蜀高祖王建於永平二年(912年)封諸葛亮為安國王。
少數人也對他的北伐提出過批評,認為北伐未能取得重大戰果,是不順應天命的行為。比如司馬光評價為「諸葛亮自負才能,逆天而行,自取敗之也」。
傳說、俚語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42]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43]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另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之說,大意是說,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姜維、楊儀等人怕司馬懿探知實情,密令軍士雕塑諸葛亮的木雕像,於退兵時連同前鋒軍撤退。司馬懿等人早就懷疑諸葛亮已逝世,但不敢輕舉妄動,隨軍出來卻看到諸葛亮(木雕像)仍好端端的坐在車上,大吃一驚,急令軍隊回營,蜀漢軍因此平安的回到成都,並將盛放諸葛亮屍體的棺木一同送回,由蜀後主劉禪親葬之。事後司馬懿等人聽到諸葛亮終於死之後,才放下這心,專心準備征蜀之事。
諸葛神數相傳為漢諸武侯所作,共有三百八十四籤,以大易三百八十四爻之數占,籤文長短不一,寓意深遠,判斷吉凶,相當準繩。
諸葛神數又有稱之為諸葛神算、諸葛神籤、諸葛靈籤、臥龍神數、孔明神算、孔明大易神數、未來預知術。
諸葛亮在劉備病逝後為了扶持年幼的劉禪繼續執政,遂於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下發《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及《又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兩篇奏文,以供部屬積極批評其秉政時的缺點與失誤。當中「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乃是現今常用成語「集思廣益」的來源。
民間傳說,明朝開國功臣的劉伯溫的前世正是三國時代蜀國軍師——諸葛亮。
民間藝術與流行文化
周曰校插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草船借箭
小說《三國演義》結合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諱說法、說部話本中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很不一樣,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如火燒博望與新野時,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
亦有部分小說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使得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智慧超卓入聖之完美人物。
此外,在現代,孔明因為影視動漫中部份情節,像是「諸葛亮大罵王朗」一段的情節以及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志」當中的「孔明的陷阱」(孔明の罠)[44]等,而成為常見的惡搞素材,並常和「鬼畜」扯上關係;而孔明也因此被某些人給視為網路紅人。
戲劇
京劇中諸葛亮的扮相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為老生,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諸葛亮弔孝》、《收姜維》、《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兩將軍》)等。
在戲劇中扮演過諸葛亮的人不計其數。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在劇壇中有「活諸葛」之稱。
京劇老生馬連良、譚富英、于魁智。
葉青在歌仔戲《孔明三氣周瑜》中扮演諸葛亮。
日本也有音樂劇
《孔明最後の一夜》(在大阪的新歌舞伎座演出,由諏訪部順一主演[45])
諸葛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8g8MZ
「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還原《三國演義》神化下的諸葛武侯 - 每日頭條
竹崎順安府諸葛武侯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瑯琊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南),生於後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一八一年,時關將軍羽二十一歲)七月二十三已時,卒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八月二八日,享年五十有四,諡忠武侯,著有諸葛丞相集。唐昭宗封為武靈王,元英宗封為威列忠武顯靈仁濟玉,玉封天樞上相諸葛真君,後世稱為諸葛武侯,亦曰武侯先師。
妙法壇-諸葛武侯(孔明) @ 妙法壇五術陽宅顧問中心 :: 痞客邦 :: https://bit.ly/3tTsHBV
武侯父曰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武侯早孤,玄(武侯從父)將亮及瑾(亮兄)攜往任所照顧。玄卒後,亮乃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世稱臥龍,名其草蘆所在為臥龍崗。亮與徐庶友善,年二七,經徐庶之推薦,劉先主乃三顧茅廬,延聘下山,共襄大事。亮從先主,輔佐得法,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料敵如神。且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孥,作木牛流馬,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等,咸得其要,故攻無不勝,戰無不克;劉先主即帝位,拜為丞相。備死,奉遺詔輔後主,建興初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亮一生,只知忠君愛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觀其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即可知其丹心耿耿也。
武侯「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為三國時代大軍事家、大政治家,以謹慎、忠心、公平、廉明而聞名於天下,祖孫三代(武侯,及子瞻、孫尚)均為國捐軀。成都南門外萬里橋西武侯祠(即昭烈廟,前殿供奉昭烈皇帝劉備,後殿供奉武侯祖孫三代),規模可觀,武侯羽扇綸巾塑像,栩栩如生,四時拜祭,馨香不絕。
武靈王廟記:茶香室續鈔:「宋王象之與地碑記目:襄陽府有唐改封諸葛亮為武靈王廟記。注云:唐光化三年(公元九 00 年)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今在隆中。按孔明身後,有武靈王之封,世罕知之。光化乃唐昭宗年號也。」
諸葛顯聖:嘯亭雜錄:「嘉慶辛酉(公元一八 0 一年),臺中丞 ? 斐音奏稱:川匪闌入漢中時犯定軍山,其間有諸葛忠武侯祀,賊恍惚見侯綸巾羽扇,率神兵數萬助戰,因以敗潰去。上命葺祠以報其德。事見邸抄。」武侯祠前大柏至宋猶存:杜少陵詩所云:孔明廟前有老柏,此柏至宋猶在。宋田況儒林公議:「成都劉備廟側,有諸葛武侯祠,前有大柏,圍數丈,唐段文昌有詩,石刻在焉。唐末漸枯,歷王建、孟知祥二偽國,不復生,然而不敢伐之。皇朝乾德五年丁卯夏五月枯柯再生,時人異焉。三國至乾德丙寅歷年一千二百餘年,枯而復生,予皇佑初守成都,又八十年矣。新枝聳雲,拜舊枯餘,存者若老龍之形。」
苗人祀孔明天下:茶香室續鈔:「國朝陸次雲峒 纖志云:苗祀神,多書孔明天子之位。」
少年有超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魁偉躬耕於龍畝,不求聞達,時人莫測也。帷潁川徐元直,與亮友善。
劉備屯於新野,徐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備遂詣亮,凡三顧乃見亮於隆中,諮亮以當事之事,答覆甚詳,備知亮非常人也。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以亮為軍師,後拜亮為相,秉扶漢室,繼絕興微,志在靖亂,爰整旅師,無步不征,神武赫然,威振八方,建殊勳於季漢之軍政,當相國後,揮職善積,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佈公道,盡忠於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悔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城之內,威畏而愛之。其行政雖嚴而無怨者,用心公平而勤戒謹明也。
故此堪稱識治之良才,經綸滿腹,智略非凡,百戰而無不克,其志在匡扶漢室,豈容三分鼎立,獻精誠而表出師,以鞠躬盡瘁,忠貞之至。亙古稱為天下第一軍師。
◎宮壇奉祀、政治家、軍事家、考試者、學生,都常供養參拜,求升官、求功名、開智慧
妙法壇-諸葛武侯(孔明) @ 妙法壇五術陽宅顧問中心 :: 痞客邦 :: https://bit.ly/3tTsHBV
天樞上相(姜子牙,張良,諸葛亮,魏徵) 武侯諸葛亮誕辰,道教尊為天樞上相真君/天樞上相誥+天樞上相諸葛先師啟化真經/天樞上相是說諸葛仙師的智慧與德行配作人天之宰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太公、劉伯溫、諸葛亮預言/預言準確程度達到百分之百-劉伯溫《金陵塔碑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百家宗師 千古武聖軍師鼻祖姜子牙/諸葛亮、張良、姜子牙三大軍師-史上最厲害的軍師排名,諸葛亮僅能排第三,最厲害的軍師其實是百家宗師姜子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諸葛亮 site:nicecasio.pixnet.net/blog - Google 搜尋
【南投魚池】天啊!正中我的靈籤之啟示玄機院孔明廟(據說名人也來訪) - Kiwi 樂活食旅
【南投魚池】啟示玄機院孔明廟 - Kiwi 樂活食旅 https://bit.ly/3dbxiJU
啟示玄機院孔明廟
住址:南投縣魚池鄉中明村文正巷5-10號
【南投魚池】天啊!正中我的靈籤之啟示玄機院孔明廟(據說名人也來訪) - Kiwi 樂活食旅
全台唯一主祀孔明的廟宇‧啟示玄機院孔明廟 @ 米客相機日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 這可能是想概zhi況dao諸葛亮的一生。
一詩zhuan是指那首"大夢誰先覺shu,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的詩,是諸葛亮午睡時故意吟頌給劉備聽的。 -面試準備得極好。 兩表是指前後出師表。 聽說后出師表是人杜撰的,但人們大多數都願意諸葛亮真寫了後出師表。 著名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就是出自後出師表,這不搞清楚可不好。 人們在說諸葛亮的時候,總願意引用這句話。 可看看後出師表,整個的一句話是'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翻譯過來就是:我態度是好的,至於事情成敗,我可不知道。 一幅打工者的心態。 與面試時說的可是天壤之別。
陝西省岐山縣五丈原諸葛亮bai廟山門兩側有一幅著名的楹聯:「一詩二表 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 這是曾任孫中山秘書的孫墨佛於民國初年所題。
"一詩"指的是《梁父吟》。 "梁父"乃地名,為泰山腳下一小丘,古人死後多有葬於梁父山者,遂賦予《梁父吟》悲涼的葬歌體特徵。 諸葛亮好為《梁父吟》。"二表"是指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寫給後主劉禪的前後《出師表》。 從這兩表中可以看到先生為蜀漢竭忠盡智的肝膽之照,肺腑之情。
"三分鼎"指的是天下三分。 當時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削平凈盡,只剩下一個江東;而孫權藉助"國險而民附"的地利、人和優勢,與曹操分庭抗禮。 在曹操眼裡,中國只有一個中國;在孫權眼裡,中國可一分為二;僅僅因為"隆中"出個先生,以自己力超北海的智慧,在魏吳爭鬥的虎口中,奪食般地為劉備搶下一片天地,使中國出現了三分天下的現實。
"萬古千秋五丈原"是融合了時空觀念對諸葛亮和五丈原的讚語。 五丈原三面淩空,兩邊環水,諸葛亮當年在最窄的地方設立了中軍帳,如今尚存殘垣斷壁,人稱"豁落城"。 地理奇特的五丈原,南依秦嶺天然屏障,北靠渭水自成溝塹,據此進可攻,退可守
----------------------------------
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之千古散文名篇《出師表》
2019-04-12 由 落日蒼茫風才定 發表于文化
《出師表》
(諸葛亮 公元227年)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白話文:
先帝創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立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臣僚在內勤勞不懈,忠心的將士在外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您應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激發志士的勇氣,不應當妄自菲薄。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衛、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內宮外執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諮詢他們,然後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
將軍向寵,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咨問於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託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於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姦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捨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於先帝的英靈。如果不能進獻增進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徵詢臣下的意見,考察並採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在即將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說些什麼。
《出師表》作者介紹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卒於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三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祖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出山前隱居於襄陽隆中,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諸葛亮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的一生,無論後世有著怎樣的褒貶,無論在歷史演義或民間傳說有種種的曲解和誤解,或者神話與誇張,但是諸葛亮那高潔的品格,忠誠與坦蕩的為人,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公和忠的典範,這一點是千百年來全體中國人所公認的。
諸葛亮的品德與精神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民族精神中最可寶貴的部分,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義與智慧的代表人物,是中華史冊中彪炳千秋光照萬古的英雄豪傑,理應受到後世人們永遠的銘記的學習!
《出師表》作品介紹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公元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出師表》上半部分,分析當時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勢,闡述開張聖聽、內外同法、親信賢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後主勵精圖治,迅速改變龜縮於西南一隅的被動局面;下半部分,回顧自己的一生經歷,緬懷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務求成功的雄心壯志。
《出師表》前半部分由勢入理,起筆崢嶸。表文第一節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震聾發聵的作用,又能激發繼承遺志的感情。表文開筆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後人繼承父業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領了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陰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蠑峻拔。在凸顯形勢的情況下,墊以「侍衛之臣不懈予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對後主的忠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開張聖」,「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建議,規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係國家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係忠於先帝的高度來說,使人聞之諒心,思之動心。
《出師表》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已「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勢跌宕。表文從第一部分的進諫,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筆,另入蹊徑,別開生面。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
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餘力不遺,使後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
諸葛亮的這段敘述,系進一步打動後主的心,樂於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哀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表文繼敘二十一年遭際之後,續述白帝託孤後的心情,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僅室,還於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出師表》至此才徑言出師,切入本題。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
《出師表》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
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出師表》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9gqjzl.html
----------------
一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最後一個三國古戰場
2016-07-06 由 西部城事 發表于歷史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陝西寶雞歧山縣五丈原鎮,這裡山巒奇石、河谷溪流、森林古木、秋風雨雪等自然景觀與許多三國遺蹟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五丈塬為一琵琶狀黃土台原,南靠秦嶺,北俯渭河,三面凌空,地勢險要,是古代扼關中通往巴蜀通道要衝,兵家必爭之地。五丈原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五丈原武侯祠
五丈原為何名為「五丈」,其說法有三;一說此原前闊後狹,最狹處僅五丈;二說秦二世西巡至此時,原頭曾颳起五丈塵柱大風;三說原高五十餘丈,原稱五十丈原,口口相傳,簡成了五丈原。五丈原主要勝跡是諸葛廟(武侯祠),廟內有匾額、題詞、碑記、碑刻、壁畫、塑像等。廟外有遺蹟如「豁落城」、「諸葛鍋」、「棋盤山」、「諸葛泉」、「諸葛田」、「盤盤道」、「魏延城」、「古葫蘆峪遺址」石碑等。
《三國志》等史書記載,蜀漢建光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諸葛亮改變了前4次伐魏的路線,率領10萬大軍從漢中出發,沿著秦漢時代的古棧道,披荊斬棘,踏艱歷險,一舉攻下秦蜀道的咽喉要塞斜峪關。隨即揮鋒西向,占據五丈原,安營紮寨,分兵屯田,佯作持久戰。 「據險先收五丈原,駐軍分辟渭南田」,就是當時的真切寫照。足智多謀的蜀漢丞相常有高招,胸藏城府的曹魏元帥知己知彼。
當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率軍北上,取道斜峪,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文原,則諸軍無事矣!」所以然者,因武功以東,川寬野闊,適宜大兵團作戰,那兒又地肥糧豐,給養容易得到補充。司馬懿還擔心的地盤,諸葛亮沒去攻占,他自然感到欣慰。至於諸葛亮屯田軍墾,作長久計,他更是付之一笑。他是深知「兵不厭詐」,這一道理的。他洞悉諸葛亮前幾次伐魏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軍糧不濟。這一次雖改變策略,用木牛流馬運糧,但畢竟有限。屯田等糧,倒也可取,但五丈原下,渭河南岸的少許土地,即是季季豐稔,也不足以維持10萬大軍之以屯田常駐,不過是掩人耳目。因此,司馬懿針對蜀軍糧缺,利在速戰,來了個深溝高壘。閉門不出。孔明數次派人下戰書,他甘願示弱。急得孔明無法,送給他一身女人衣服想激怒他。誰料,這個老謀深算的魏國元帥,忍辱受侮決不上當。諸葛亮縱有滿腹籌策,遇著如此頑敵,也無法施展;加上軍務浩繁。使他積勞成疾,於是年8月,病逝於五丈原軍帳中,時年54歲。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裡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裡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蹟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為了紀念這位忠貞不二的蜀漢良相,當地群眾在五丈原北端建廟築祠,憑弔懷念,世代相傳,一直延續到今天。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讚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武侯廟現今廟門上是「五丈原諸葛亮廟」豎匾,門廊兩側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對聯。
由山門而入進到第一座院子,東西兩側聳立著鍾、鼓樓,左右對稱,相互呼應。由此往裡,步入寬敞典雅的獻殿。獻殿左右牆壁上,保留著清代的彩色壁畫,分別繪著草船借箭、空城計等內容,形象逼真,神采飛揚,不失為我國傳統壁畫中的上乘。東牆壁下,鑲嵌著0.7米見方的青石4O塊,上刻岳飛所書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龍飛鳳舞,氣勢磅礴,與諸葛之文一起被稱為「兩絕碑」。「兩絕碑」使人一進門就感受到一股凜烈之氣。正殿3間,左右各有1間陪殿。正殿中間安放著諸葛孔明的泥塑彩色坐像,綸巾羽扇,儀態端莊,猶如仍在此處運籌帷幄。兩邊是姜維、楊儀、關興、張苞、王平、廖化塑像。廟內有諸葛亮衣冠冢,冢旁有一落星亭,亭內有一石,青褐色,表面凹凸不平,相傳是諸葛亮逝世時天上隕落的將星。五丈原東麓至今有落星灣、星落坡地名,據傳此石即從彼處移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jq4ya.html
宋朝疆域圖111-1142年
龐德公(2世紀-?),本名不詳,字尚長[1],號德公,是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名士,荊州南郡襄陽[2](今湖北省襄陽市)人。他在襄陽之南的峴山躬耕,和司馬徽、諸葛亮、徐庶等為好友。他稱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徽為水鏡,他的侄兒龐統為鳳雛。拒絕劉表的出仕邀請,在鹿門山隱居,採藥而終。
謝思煒《龐德公是龐公嗎?》認為《後漢書·逸民列傳》的龐公並非龐德公,僅因唐朝章懷太子注釋《後漢書》時誤以為一人,才導致後世誤認。龐公和龐德公的記載分歧如下:
龐公居峴山南,龐德公居沔水魚梁洲;
龐公與妻子耕於壟上,親身務農,而品評眾人的龐德公明顯是襄陽士人領袖,龐家亦是荊襄名門。
龐公採藥一去不返,也無意讓子孫做官,但龐德公之子龐山民官至魏黃門吏部郎,侄龐統出仕劉備,孫龐渙官至晉牂牁太守。
龐德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JfF86
家庭
子女輩
子:龐山民
侄:龐統、龐林
孫子女輩
孫:龐渙
龐德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JfF86
龐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lsesr
----------------------
諸葛亮臨死前大喊:「龐德公救我」,龐德公究竟是誰?
2020-08-05
龐德公,是東漢末年隱居襄陽的名士。諸葛亮曾隱居躬耕於襄陽城西的隆中,而龐德公則躬耕隱居於襄陽之南的峴山。
龐德公和司馬徽、諸葛亮、龐統、徐庶等人相交甚密。諸葛亮的稱號「臥龍」,龐統的「鳳雛」,以及司馬徽的「水鏡」皆出自龐德公。
諸葛亮臨死前大喊:「龐德公救我」,龐德公究竟是誰?
那龐德公到底是誰呢?
龐德公其實是司馬徽的義兄;龐統的親叔叔;諸葛亮姐姐的公公。
龐德公跟諸葛亮的關係似乎有點複雜呀,其實就是諸葛亮的小姊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諸葛亮是龐山民的小舅子。
龐德公喜讀書,善撫琴,精於醫術,而且善於識人,知曉天下大事,素有聲名。荊州劉表曾數次邀請龐德公入府相助,均為龐德公所拒。
諸葛亮的學識才華,應該多來自龐德公的指點。《襄陽記》中載,「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可見諸葛亮對龐德公的恭敬,如果僅是普通的親戚,還不至於到此地步。龐德公和諸葛亮之間,除了姻親關係之外,應該還有近乎師徒、父子的關係。
諸葛亮臨死前大喊:「龐德公救我」,龐德公究竟是誰?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諸葛亮病重,夜觀星象,發現自己的將星搖搖欲墜,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在姜維建議下,諸葛亮決定擺下七星燈陣禳星續命。
結果,司馬懿同樣看到諸葛亮的將星欲墜,就派夏侯霸前往蜀營刺探情況。
魏延得到魏軍襲擾的情報,前往諸葛亮大帳請示軍情時,誤將星燈悉滅,導致諸葛亮禳星失敗。
在《三國志》中完全沒有禳星這回事,《三國演義》中雖然有禳星,但是諸葛亮臨死前,並沒有大喊:「龐德公救我!」
演義中劉禪派李福詢問諸葛亮身後可以讓誰接替,諸葛亮說先蔣琬,後費禕,之後再問,諸葛亮未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演義中,諸葛亮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忙於軍政事務,之後默然長逝,並沒有大喊。
諸葛亮臨死前大喊:「龐德公救我」,龐德公究竟是誰?
如果非要知道諸葛亮喊,「龐德公救我!」的原因,電視劇的編劇和導演應該最清楚,這就是編劇和導演乾的。之所以這麼做,應該是考慮到龐德公跟諸葛亮的關係吧,諸葛亮的禳星之術推測是跟龐德公學的。諸葛亮禳星不成,只能求龐德公了。諸葛亮此時大喊,將諸葛亮因為北伐失敗、大業未靖,而懷有的深深的無奈、不甘和悲傷表現的淋漓盡致。
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b-RjvXMBeElxlkkaCpQg.html
--------------------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裡面有兩個人的名字非常相似,一個叫龐德公,一個叫龐德。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嗎?沒有,回答是肯定的,他們隨處在同一個時代,名字也特別相像,他們不是親戚關係,也互相不認識,處在當時的亂世也從未謀面。
龐德公是東漢末年的名士,襄陽人士,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延綿起伏的峴山腳下,自幼勤奮,博學多才,品德高尚,淡泊功名,並有伯樂識人之明,是襄陽最早期的教育家。諸葛亮、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三國時期有名氣的謀士都出自他的門下,他也是龐統(鳳雛先生)的親叔叔。他是司馬徽的師友,關係非常密切,經常一起研究學問。臥龍、鳳雛、水鏡等名號也為他所起,可見龐德公非常具有眼力。龐德公精心的培養了他們,才使得他們成為曠世奇才,特別是伏龍鳳雛為後來的蜀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三分天下打下基礎。如今,在襄陽龐公社區有當年龐德公的居所,修建的龐公祠,附近還有很多商戶以他老人家的名字經營自己的生意,比如有德公醫院,德公超市等。
龐德是一員武將,東漢時期雍州人士(今甘肅天水市),自由習武,先是西涼馬超的副將,馬超被曹操戰敗,後跟隨曹操,由於龐德驍勇善戰,曹操封他立義將軍,拜關門亭侯。後來樊城戰役的時候,曹仁被關羽圍困於樊城,龐德夥同于禁去解救曹仁,發生了很著名的水淹七軍戰役,大概的位置在今天的襄陽宜城地界,龐德使得好刀法,和關羽戰成平手,本來關羽在武力上要厲害一些,可能是當時的關羽上了年紀,而龐德正風華正茂,所以和關羽拼大刀並不吃虧。還用箭傷了關羽。但是由於他只是副將,在戰略指揮上沒有決定權,後來戰敗,被關羽活捉,他表現出較好的職業操守,寧死不降,被關羽所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8exk28.html
-------------------
諸葛亮臨死前大哭大叫:「龐德公救我」, 龐德公究竟有何本事
2019-01-02
這龐德公是荊州名士,劉表多次請他做官,他都推辭不肯做官,他說他喜歡的是與世無爭的恬淡生活,做官並非他的理想。
龐德公生活極為高雅,極為洒脫,與司馬微、龐統隔水而居,平日裏或蕩舟遊玩,或飲酒賦詩,或彈琴下棋,怡然自得,飄然世外!
但是我們不要被浮雲遮住了雙眼,這一切不過人為刻意製造的假象,龐德公絕非閒雲野鶴,不問世事之輩,他的真實身份其實是左右荊州乃至蜀國後期局勢的幕後大佬,諸葛亮後來能夠位極人臣,龐統能夠出人頭地,徐庶能夠受到器重,都要歸功於龐德公出色的營銷和推廣手段。
「卧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這是三國時代最閃亮的廣告語,廣告總策劃就是龐德公,卧龍是諸葛亮,字孔明,是他的徒弟;鳳雛是龐統,字士元,是他的侄子。
諸葛亮早年並不認識龐德公,他才學滿腹,一心想出人頭地,只是他身份卑微,而東漢社會又極為重視門閥等級,要想做官,必須有高官或者名士推薦,諸葛亮就通過岳父黃承彥結識了龐德公,自從認識龐德公後,諸葛亮隔三差五就過來拜訪,殷勤謙恭,待之如父,龐德公看到這個小伙子頗知禮數,又博覽群書,是個可造之材,於是極力為他推廣造勢。
如何推廣呢?
首先他給諸葛亮起了個極為響亮的名號「卧龍」,意思很好理解,「龍」就是頂級人才,「卧」就是隱居沒被發掘的意思,兩者一組合,就是說諸葛亮是個經天緯地的曠世奇才,隱居山野,等待英主前來招納,然後卧龍就能騰空而起,一躍九天了!
龐德公還四處為諸葛亮造勢,將諸葛亮的奇聞異事或編成小詩,或成小曲,讓村民廣為傳唱,卧龍的名號漸漸的有了些名氣,可以進行下一步計劃了!龐德公派出了水鏡先生司馬徽。
且說劉備擺脫蔡瑁追捕,躍馬過檀溪,僥倖躲過一劫,心有餘悸,氣喘吁吁,偶遇一個童子騎着牛吹着笛子,童子居然還認識他,還把他引薦給司馬徽,兩人見面寒暄幾句後,司馬徽直接指出劉備麾下雖有張飛、關羽和趙雲,但卻沒有好的軍師使用他們。劉備連忙稱是,說他便訪賢才卻不得。司馬徽又說:「人才其實就在附近,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忙問:「他二人現在何處,可否引薦。」司馬徽卻賣了個關子,不說了。還說過兩天就有才能勝自己十倍的人過來投奔。
這一頓說詞,搞得劉備茶飯不思,心緒難平,這卧龍鳳雛,你們到底何許人也?真的如此神通廣大嗎?
第二個出場的是徐庶,司馬徽說來投奔的人就是他,化名為單福,看來確實不是真心實意來投奔的,否則為何不用真名呢?這徐庶也是有兩把刷子的,運籌帷幄,排兵佈陣,把來犯的曹軍打的落花流水,抱頭鼠竄。劉備高興壞了,他是常敗將軍,落荒而逃的常常是他,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這次可真的撿到寶了!
劉備顯然高興早了,徐庶本來就沒想留下來,這時曹操把他母親接走了,於是徐庶藉此理由就要走!劉備好不容易得到一個人才,實在捨不得他走,拽着他的衣角,差點就要哭了!這時候,徐庶見時機成熟,就說:「附近隆中有一奇才,其才能和管仲樂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叫作諸葛亮,人稱卧龍,先生抓緊去請吧,去晚了被別人搶走就不好了!」徐庶把諸葛亮一個勁的猛夸,夸的連自己都快不相信了!
這時候的劉備,恨不得立馬飛到隆中,將諸葛亮這個可人兒才擁入懷中,永不分離!
龐德公擔心事情有變,劉備或因瑣事耽誤行程,又派出司馬徽去煽風點火!司馬徽見到劉備後,劉備立馬向司馬徽哭訴,他推薦來的徐庶跑了,司馬徽內心竊喜,心想:「他不跑孔明怎麼上位啊!」口中卻說道:「這傢伙跑就跑吧,徐庶和孔明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孔明自比管仲樂毅,他的才能無可限量啊!」一旁的關羽不以為然,道:「這也太不謙虛了,吹牛皮的吧?」司馬徽道:「依我看,以他的才能,可以和姜子牙張良相媲美!」說罷,飄然而去!
劉備這下等不及了,到底何方神聖,必定拜訪一番!今天天色已晚,明天一早咱們就去!
下面就是龐德公策劃的重頭戲,三顧茅廬了!
且說劉備帶着關張二人騎馬來到隆中,但見雲霧繚繞,猶如仙境,遠遠聽到有農夫邊幹活邊唱着流行歌,劉備走向前去,問道:「歌是何人所作,真是好聽!」農夫答:「此乃卧龍先生所寫。」劉備驚訝道:「這孔明,果非常人,居然還會寫歌!」拜別農夫,到了諸葛亮居所,問童子,說孔明不在家,去哪了什麼時候回來都不知道!劉備黯然而歸!
這龐德公熟知心理學,他知道輕易得到的就不會珍惜,歷經艱辛得到的方知珍貴!所以第一次拜訪,故意讓孔明出去溜達了!
第二次拜訪,三人快到茅廬後,看到路邊酒店有兩個人在唱KTV,劉備以為孔明在內,上前寒暄幾句後,發現是孔明的好友石廣元和孟公威。拜辭他們,去往卧龍崗,這次又沒找到,莊上讀書的是孔明的弟弟,劉備留書信一封,辭別而去,內心極為遺憾。路上遇到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騎着毛驢吟着詩,劉備頗感驚異,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孔明丈母爺都這麼有學問,身邊的朋友也都不賴,這孔明肯定沒跑!
第三次拜訪,龐德公感覺火候到了,劉備的胃口已經被吊足了,再不安排孔明出場,劉備一生氣不來了可就前功盡棄了,於是劉備順利見到了孔明,這孔明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將天下形勢分析的頭頭是道,顯然是早做準備的!劉備佩服的五體投地,當即請孔明出山相助!
龐德公這一絕妙計劃,天衣無縫,諸葛亮被劉備奉若神明,後來被任命為軍師,掌控着蜀國大權!
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殫精竭慮,終於累垮了,命垂一線之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恩師龐德公,臨死前大呼「龐德公救我!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bbmbog.html
諸葛亮臨死前大哭大叫:「龐德公救我」, 龐德公究竟有何本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qDboTD
人稱「臥龍」的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不過,諸葛亮也有失算的時候!其實在劉備去世之前,就曾對諸葛亮說過「此人」不除,蜀國必亡,但諸葛亮卻沒聽進去,導致損兵折將,下場超慘!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也有誤判的時候!(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而劉備所說的「此人」正是馬謖;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侍中馬良之弟,三國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不過,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蜀軍撤軍後,馬謖被諸葛亮處死。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馬謖在街亭一役被諸葛亮任命為先鋒,很多蜀國老將都不服。(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話說劉備去世之前,就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甚至還認為馬謖不除,蜀國將滅。然而,諸葛亮與馬謖情同父子,怎可能聽進劉備的話呢!果然,在《街亭一役》中,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都認為馬謖不適合當先鋒,諸葛亮卻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還任命馬謖為先鋒,而馬謖空有理論,沒有實戰經驗,不僅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更是固執己見,不聽老將王平的勸諫,最終大敗收場,讓蜀軍敗走退回漢中,也讓諸葛亮最後不得不淚斬馬謖,以平息眾怒。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諸葛亮運籌帷幄,連敵人都敬佩他的才華,但他卻看錯了馬謖,讓北伐失利。(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其實,劉備如此不喜歡馬謖也是有原因的,站在君主的角度,當時馬謖的哥哥馬良已經受到了重用,手握兵權,若是馬謖同樣大權在握,國家大部分的兵權豈不是都被馬家給掌握了,這為一不妥;再者馬謖雖自幼刻苦研讀兵法,在行軍打仗上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軍情變化瞬息萬變,空有理論沒有實戰經驗也是很危險的,果然這一點被劉備料中了!而最後為了整肅軍紀,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也算是間接遵守了劉備的遺願,但北伐因此遭受莫大打擊,損兵折將,也讓諸葛亮後悔當時沒有聽劉備的話。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諸葛亮最後只能揮淚斬馬謖,算是間接遵守了劉備的遺願。(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三國演義》中,大家最喜歡討論的人物之一莫過於諸葛亮了!諸葛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既能排兵布陣,而且深謀遠慮;不過,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很多史料都記載,諸葛亮能預測百年後的事情。據傳,諸葛亮為了死後能夠獲得安寧,他為其「身後事」做了一個安排;後來考古學家進入諸葛亮的墓穴一看,對於墓中的景象大為吃驚:「原來傳說是真的!」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諸葛亮一生傳奇,連葬身之所也充滿神秘色彩!(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話說諸葛亮的墓地早就已經被發現,不過,早期考古學家並不敢輕易展開挖掘工作,因為陵墓中多半有機關陷阱的設置,稍有不慎,小命就不保了;然而隨著科技進步,經過漫長的時間研究,專家最終破解了重重機關,進入了諸葛亮的墓穴之中;但根據當時大陸各大媒體報導,墓中並沒有諸葛亮的棺槨,只有一把孤單的羽扇放置其中。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諸葛亮讓人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他能預測未來!(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墓中的景象,讓考古家們想到民間的傳說,諸葛亮因為魏延夜闖,延壽之法被破壞後,一病不起。諸葛亮預測自己死後,蜀國必為司馬氏所滅,而蜀國滅亡後司馬氏必來挖他的墳墓,讓他不得安寧;因此,諸葛亮彌留之際,遺書後主劉禪,囑其在他死後,將屍體入棺,由四名士兵抬著向南走,槓斷繩爛之處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諸葛亮的墓地流傳有許多傳奇故事。(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於是劉禪遵照諸葛亮的遺言,命四位關西壯漢,抬著諸葛亮的棺一直往南走。這四個漢子抬了一天一夜後,見繩子未斷,但他們早已體力不支,心想再這樣抬下去,繩子沒斷他們可要先累死了,於是四個人商議後,就草草將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回去後,他們報告劉禪,說將丞相棺掩埋於槓斷繩爛之處。劉禪聽了報告後覺得不對勁,怎麼這麼快就會槓斷繩爛呢?於是將四個人抓起來嚴加審問,四壯漢經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認。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將四人殺死,壯漢被殺後,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諸葛亮的葬地了。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諸葛亮充滿大智慧,為後世人所景仰!(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而後來考古學家在諸葛亮的墓地,根本看不到他的屍體,三國亂世歷經千年,真正的墓穴早已不知在何方;諸葛亮死後不希望自己的墓穴被打擾,他精心佈局的槓斷繩爛之處即為葬身之所,這方法果然奏效;當時墓中的景象轟動了史學界,專家們也紛紛表示,他沒有騙我們,諸葛亮真的是一位神人,能預測百年身後事,是一位擁有滿大智慧的人,令人敬佩!見諸葛亮墓中景象!專家大驚:傳說是真的 https://bit.ly/3xdP6v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