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用一個中醫妙招 瞬間治好了周瑜的病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24日, 2018
諸葛亮運用中醫的心理療法「順情療法」,治好了周瑜的病。(公有領域)
《三國演義》中濃墨刻畫的「赤壁之戰」 ,很有戲劇性。面對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壓境,蜀吳聯軍只區區幾萬人。但周瑜卻胸有成竹,在赤壁之戰前夕,就調兵遣將,故意打黃蓋使苦肉計,又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做好精心準備。
一切準備就緒時,周瑜竟忽然倒地,口吐鮮血,不省人事。
魯肅見周瑜突然大病,急得來找諸葛亮。諸葛亮聽後笑了笑說:這病我能治。他隨魯肅來到周瑜處。此時,周瑜「心腹攪痛,時復昏迷」「心中嘔逆,藥不能下」,狀況很不樂觀。
見到周瑜,諸葛亮看了他的情形,說:「都督是覺得心中煩積吧?」周瑜說是。諸葛亮說:「您這種情況必須用涼藥。」周瑜說:「已經吃了,沒用啊。」
諸葛亮於是道:「要治您的病,必須先讓您順氣。」周瑜聽出了意思,忙問:「那吃什麼藥能順氣?」
諸葛亮笑了笑:「我有一個藥方,能讓都督順氣。」於是他屏退左右,悄悄寫了十六個字,遞給周瑜,上道:「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周瑜看後大驚。原來,周瑜對曹軍的火攻作戰計畫,本可一切順利,大敗敵兵。只是如果當天不颳東風,一切都白費!周瑜當時就是想到這一點,才急得吐血倒地。
周瑜見諸葛亮一眼看穿他的病因,便問:「那先生有什麼藥能治我的病?」諸葛亮說:「我可以借來三日三夜東南大風,助都督用兵。」
周瑜聽了大喜,一躍而起,立馬病就好了。
諸葛亮治好周瑜的重病,正是運用了中醫的「順情療法」。諸葛亮看出周瑜突然病倒,是因為「氣不順」,擔心天有不測風雲,和曹軍一戰功敗垂成,巨大的擔憂鬱結於心,導致成病。他便順從周瑜的意願,提出可以解決天氣的大難,一下子除了周瑜的病根。
中醫的「順情療法」
中醫的心理療法有多種,多是依據「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的五情相剋原理,以一種情志來調節、糾正另一種情志造成的病。比如「怒勝思」,因為思慮過度而生病,就用激怒療法來治;「恐勝喜」,因為過高興過度而生病,就用驚恐療法來治。
而「順情療法」則不同,是順從病人的情緒和意志,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病人的心病解開了,身上的病也就好了,或者容易治了。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因意願不遂而引發的疾病。
《黃帝內經》說:「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無論治家治國,還是治病,順從人的意願,解開對方心結,才可解開問題所在。
古代一些醫治故事,可讓人對順情療法了解一二。
藥包裡的金子
有一個鹽販以賣鹽為生,家裡窮得沒飯吃,結果賣的鹽又被官差奪走了。他走投無路,愁得吐了血,得了病。
他艱難地爬去向當地名醫錢同文求治。錢同文問清緣由後,給他開了藥方。包藥的時候,偷偷把半錠金子夾在藥包裡。
鹽販打開藥包看到金子,以為是包錯了,就去找錢同文。錢同文說:「這哪是我的金子?如果是我給你的,一定會告訴你的呀。」鹽販得了金子喜出望外,又喝了錢同文開的藥,馬上病就好了。
鹽販被奪了賴以餬口的生意,生活沒了著落,急火攻心。意外得到了金子,心裡敞亮了,心病自然就好了。善心的錢同文暗自掏腰包給病人解困,也是採用了「順情療法」。
不能說話的病嬰
小孩也有思慮造成的心理疾病,但卻不易診斷,也不易察覺。
明朝時,一個只有半歲的嬰兒,忽然有一天變得悶悶不樂,整日昏睡,不肯吃奶。
名醫萬密齋給孩子看診後,說:「看他的氣色沒有病,若說是感冒,卻沒有風寒症狀;內在的病也不像。這孩子莫非有什麼思慮,思傷及脾,才導致病症?」
孩子的父母頓然想起來說:孩子有一個作伴的小童,我們讓他到別的地方去了,已經三天了。乳母也說:自從那小童走後,這孩子便沒有了笑模樣,無精打采,整天昏睡,不思奶水。
萬密齋即刻讓孩子的父親把那個玩伴叫回來,孩子見了玩伴,很快就恢復了往日的樣子。孩子的父親對萬密齋說:若不是您醫術奇妙,我們怎麼也想不到小兒的病源在哪呀!
孩子找不到了喜歡的玩伴,沒了往日的樂趣,心情消極,導致成病。但因為不足一歲,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所以家人都找不到病因。而醫者細微診察到了孩子的心事,讓他心如所願,馬上病就好了。
所謂心病需要心藥醫,明代名醫張景岳也說,由於思慮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願遂」,才可取效。
諸葛亮竟說自己不如他──蜀漢名士劉巴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5日, 2018
依《三國演義》所繪的煮酒論英雄。(公有領域)
東漢末年,豪傑並起,群雄逐鹿。那個年代,出現很多能人異士、治世奇才,我們耳熟能詳的「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便是箇中翹楚。其中有一位,得到諸葛孔明的大力推薦,助劉備穩定後方,為蜀漢一代名士。《三國志‧蜀書》用一個篇章,講述了他的故事。
劉巴向曹
劉巴,字子初,出身於官宦世家,因其才華橫溢,年輕時就頗有名望。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荊州。當時,劉備寄居荊州,屯兵樊城,他聽說劉琮歸降曹操,就率眾撤兵,退到夏口。荊州楚地的很多名士都跟隨劉備,唯有劉巴北上拜會曹操。曹操賞識劉巴的才能,任命他為掾吏,讓他招納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士民。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劉備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攻占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劉巴無法招納三郡士民,也不能回去覆命,就想遊歷交州,再想辦法回到北方。
赤壁之戰示意圖(公有領域)
諸葛亮挽留
當時諸葛亮在臨烝,劉巴寫信給諸葛亮,說:「我歷經艱險,本想打算順應天心,說服民眾,使荊州諸郡歸順曹公。但眾人只想私利、不顧道義,我無法用言語勸動他們。如果真是時運不濟,我就浪跡滄海,不再回到荊州。」
諸葛亮迅速回了一封信,提到:「劉公(劉備)雄才蓋世,占據荊土。眾人紛紛歸心向蜀,天心民意傾向誰,已經非常清楚了。您還想到哪兒去呢?」
劉巴回信說:「我奉命而來,就算沒有成功,也應當回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您又何必過問呢?」
清光緒十四年刊本《四大奇書第一種三國志》中描繪的諸葛亮。(公有領域)
終歸蜀漢 獻策解難題
在給劉巴的書信中,諸葛亮說劉備雄才蓋世,人心歸附。但當時劉巴不這麼認為,他轉赴交趾,改姓埋名,後來因與交趾太守士燮意見不合,又來到益州,在劉璋手下任職。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下益州,劉巴才歸降劉備。諸葛亮向劉備推薦劉巴,稱讚劉巴的才能,劉備就賜他官職。
中國古錢幣,其中上排中間的即是通行西漢、東漢、蜀漢、魏、晉等朝代的五銖錢。
攝像者: Donald Trung/Wikimedia Commons
劉備與劉璋開戰之際,曾和眾將士約定:「如果大事能成,劉璋府庫中財物任由你們去拿,我不會干預你們。」攻下成都後,士兵們全都扔下兵器,趕到劉璋的府庫去拿寶物,結果導致軍用不足。劉備為此憂心忡忡。
於是劉巴向劉備提了一個建議,只要鑄造銅錢通行於市,平衡物價,並由官府設立集市,就能解決軍費難題。劉備採納他的建議,果然幾個月後,府庫財物漸漸充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劉備在漢中稱王,任命劉巴為尚書,文誥及策命多出自劉巴之手。劉巴為人清廉節儉,奉公循法,且才智過人,諸葛亮曾有「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劉巴)遠矣!」之語。@*#
(據《三國志‧劉巴傳》卷39)
劉備與諸葛亮的相遇相知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3日, 2018
根據《三國演義》中《隆中對》情節繪製的頤和園長廊彩繪。(公有領域)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161年─223年)三顧茅廬,請諸葛亮(181年─234年)出山。諸葛亮家在襄陽城西邊二十里的隆中。
諸葛亮身材魁偉,才智超群,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時人都不以為然,唯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智。
諸葛亮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智慧和謀略的最傑出化身。(公有領域)
建安初年,諸葛亮在荊州,曾和好友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起遊學。這三人研究學業在於精熟,唯獨諸葛亮只觀大略,每天從容以待,抱膝長嘆,對這三人說:「看你們三人的官運仕途,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問諸葛亮是怎麼知道的。諸葛亮只是笑而不答。多年以後,諸葛亮的預測得以應驗。徐庶官至御史中丞,相當於最高檢查長,統領十三州的刺史;孟公威做過涼州刺史,刺是檢查問事的意思,刺史是御史的一種,行使監察職責。石廣元歸附曹操後,官至郡守,相當於今日的市長。諸葛亮未卜先知,是當時的一大奇人。
劉備屯兵新野,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稱其為臥龍。司馬德操也曾對劉備說,識事務者為俊傑,稱諸葛亮為伏龍。
劉備自謙,說自己德行不足以服人,才能不足以擔當大任,請諸葛亮幫助他。圖為清人繪劉備彩像。(公有領域)
於是劉備三次前往隆中,禮請諸葛亮,直到第三次才見到他。
劉備屏退其他人,對諸葛亮說:「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就想在天下推行大義,因為才智短淺、缺少謀略,屢遭挫敗,落到今天這般境地。然而我的志向依然沒有改變,您說我應該怎麼辦?」
諸葛亮回答說:「自從董卓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占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很小,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不僅因為天時好,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基業已經歷三世了,江東地勢險要、民眾歸附,他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所以只可以將孫權當作外援,不能圖謀得到他那塊地方。
「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要拿它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占領那地方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藉它開創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他的北面駐守,那裡的物產豐富,人民生活殷實,劉璋卻不知道體恤。有才能的人都渴望遇到賢明的君主。
「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信義聞名天下,招攬各處英雄,求賢若渴,如果你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與西邊的各個民族交好,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梳理政事;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州、洛州一帶進發,將軍你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能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霸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就可以復興了。」
在這段史上聞名的「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剖析了天下大勢,也指出了劉備的出路,甚至還對未來的「天下三分」做出了準確的預見。劉備聽了這番話,茅塞頓開,對諸葛亮由衷佩服,感歎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就是成語「如魚得水」的由來。從此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對他禮敬有加。最終,諸葛亮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出山輔佐劉備,並終其一生,嘔心瀝血,為劉備出謀劃策,助其成就大業。@*#
諸葛亮為劉備剖析時局,縱談天下大事,勾勒出漢室天下復興的藍圖。圖為清光緒十四年刊本《四大奇書第一種三國志》中描繪的諸葛亮。(公有領域)
根據《三國演義》中隆中對情節繪製的頤和園長廊彩繪。(公有領域)
--------------------------------
劉備諸葛亮君臣一體 演繹千古佳話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27日, 2016
武侯祠(網路圖片)
杜甫詠懷古蹟之四云: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整個三國的歷史演繹了一個「義」字,桃園三結義是英雄結拜之義,一旦結義,自應福禍同當,生死與共;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詮釋了故人之義。
曹孟德曾有大恩於關羽。曹孟德兵敗赤壁,諸葛亮已經算出他必經華容道,派兵馬埋伏攔截。諸葛亮知道天下三分,必須放曹操生路,關雲長最重義,是最佳人選,卻故意把關羽晾在一邊。關羽忍耐不住,自告奮勇,要擔當此任。諸葛亮點出曹操曾厚待關羽,關羽可能會放過曹操,說他不合適。關羽說他已經報過恩,這次相遇肯定不會放過。諸葛亮就與他簽下軍令狀。關羽明明知道釋放曹孟德該當軍法從事,依然放曹操通行,這是捨生取義之舉。
三國尤為感人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肝膽相照,演繹了一段君臣之義。上引杜甫詠懷古蹟的七言律詩,點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享受相同的祭祀。
武侯祠題匾(維基百科)
位於四川成都南門大橋外西側的武侯祠,修建於西曆223年,是為諸葛亮而建。
這座祠堂裏所祭祀的不單單是諸葛亮一人,祠堂很大一部份是劉備駕崩後下葬的惠陵。這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唯一一座君王與丞相合在一起祭祀的祠堂。
當初武侯祠修建不是這樣。劉備下葬後,為其修建的是昭烈廟,武侯祠在昭烈廟的旁邊,直到明朝初年,重修因戰亂而損毀的武侯祠時,將其併入昭烈廟,成了如今的武侯祠。
將一國之君與丞相放在一起祭祀,這是非同尋常的事,因為其中一段流傳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話,經過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白帝城托孤等事件變得深入人心。
三顧茅廬是求賢若渴的明主一次又一次長途跋涉到隆中草屋拜訪一位躬耕隱居的年輕讀書人,就為這份誠意,這個以管仲、樂毅自比的年輕讀書人付出他全副精力和心血。為成就劉備的帝業,諸葛亮親赴東吳,經過舌戰群儒、說服孫權,再施展才學草船借箭、借東風,一舉擊敗曹操幾十萬大軍,初步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真正是嘔心瀝血;白帝城託孤,是病重的君主劉備在彌留之際召來自己最為信任的股肱大臣,將艱苦征戰建立的蜀漢王朝託付給這個功勞卓著的丞相。做臣子的泣不成聲,君主也淚流滿面,這樣的場面或許只有在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之間出現過。
武侯祠裏設有劉備、諸葛亮與兩位後人的塑像,卻沒有劉備的嗣子、投降魏國的劉禪的塑像,從這裡可以看到,在中國文化裏把忠義看得唯此為大。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盡心盡力輔佐後主劉禪,內整政務,外修軍事,南征北伐,平定內亂,以攻為守,數出祁山,最終病死於進軍途中的五丈原。他的後代也沒有辱沒諸葛亮的名聲,數十年後鍾會、鄧艾率軍攻入蜀國,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力主抗敵,戰死綿竹。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義不僅受到歷朝歷代皇朝的讚譽,更為萬民百姓所認可。他們之間的君臣之義已經超越世俗那種稱王稱帝的最高榮耀,帝位在這種信任中不再重要,兩個人之間的心懷坦蕩,肝膽相照已經成為君臣之道的最高範例,被杜甫稱作是「一體君臣」。
諸葛亮隱居隆中,曾作歌云:
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
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
諸葛亮志向高遠,有匡世濟民之才,他「伏處於一方」,等待可以輔佐的明主出現。
結果,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看到劉備的誠意,知道這是自己一直等待的明主。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師禮相待。君主如何用人,這是中國文化特別關注的一個大問題。
曾子說過一句話:「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這是對以前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古代許多成就巨大的君王,對輔佐自己的大臣都以師禮相待。
司馬徽得知徐庶推薦了諸葛亮,曾說「元直(徐庶)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還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司馬徽的話值得咀嚼。三國天下三分,這是天時。然而,這個三分天下,有諸葛亮付出的心血。如果沒有聯吳抗曹,贏得赤壁之戰,東吳可能會投降曹操,劉備也不能擴充勢力,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能形成不了。諸葛亮親隨魯肅趕赴江東,舌戰群儒,說服孫權,借東風火攻曹營,這些成了赤壁之戰決勝的關鍵因素,都是諸葛孔明的努力和心血。
劉備完全具備開創一代盛世的明君之德才,但囿於三國三分的天時,難以施展,只能立足於蜀地;對於諸葛亮來說,也是如此,即使嘔心瀝血,最終也只是維繫三分的局面。所以說,他們君臣皆得其人,而不得其時,司馬徽稱「臥龍得其主,不得其時」說對了一半,其實劉備作為明君,也是未得其時。
清人繪劉備彩像。(公有領域)
白帝城劉備託孤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進取西川,奪取西川後,諸葛亮入蜀輔政,留關羽鎮守荊州。
荊州共有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這五郡,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西川後,派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導致荊州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失陷。
關羽兵敗被俘,不降被殺。聽到關羽被東吳殺害的訊息,劉備報仇心切,不聽諸葛亮勸告,盡起全國兵馬討伐吳國,親自率軍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為防備魏軍乘虛偷襲成都,沒有隨劉備出征。
吳國大將陸遜看到蜀軍為避酷暑,在山林茂密之處結營,火燒蜀軍七百里連營,劉備大敗,退回到白帝城,在城中永安宮中一病不起。據《三國志》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這就是說,劉備自知時日不多,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託後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住成都,帶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進永安宮謁見劉備。
劉備叫諸葛亮坐在旁邊,用手摸著他的肩背說:「我自從得到丞相的輔佐,才天幸達成帝業;想不到我智識淺陋,未能採納丞相的諫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劉禪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劉備說完,淚流滿面。
諸葛亮也哭著說:「望陛下保重身體。」劉備看了看左右的將官,見馬謖也在身邊,叫他暫時迴避。
馬謖出去後,劉備問諸葛亮:「你看馬謖這個人的才能怎麼樣?」諸葛亮回答:「這人也是當世英才」。劉備說:「這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對於他,丞相要慎重考察。」
說完,劉備召集眾將官到齊,拿筆寫了遺囑,交給諸葛亮,感歎地說:「我本想和你們一同消滅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煩丞相把我的遺囑交給太子劉禪,以後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點。」諸葛亮拜倒在地上說:「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勞,輔助太子。」
劉備叫左右的人扶起諸葛亮,一手掩蓋眼淚,一手握住諸葛亮的手說:「我現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話要說。」諸葛亮問:「有甚麼事吩咐。」劉備說:「閣下才幹高於曹丕十倍,一定能成就大業,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不行,你可以取代劉禪,自己來當皇帝。」
諸葛亮聽到這話,立即哭拜在地說:「作為臣子,我一定盡心盡力,效盡忠貞,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又請諸葛亮坐在旁邊,將劉永、劉理叫到面前吩咐:「你們要記住,我死了以後,你們弟兄三人,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不能怠慢。」並叫兩個兒子一同在諸葛亮跟前下拜,接著對眾將官說:「我已把國家大事託拜給丞相,要嗣子劉禪以侍奉父親之禮對待丞相,你們也一樣不可怠慢,不要辜負我的囑託。」
又囑咐趙雲說:「我與你在患難之中相遇,你跟隨我一直到現在,想不到會在這裏分離。你可念在我是你故交的份上,早晚看護照顧我的兒子們,不要辜負我的期望。」趙雲哭泣著下拜說:「我一定會效犬馬之勞!」
劉備又對眾將官說:「各位將官,我不能一一分別對你們作囑,願各自努力,潔身自愛。」說完這些話,劉備駕崩,享年六十三歲。
君臣肝膽相照 垂範萬古
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非常高興,表示「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陳壽也說:「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資治通鑒》的注者胡三省也認為:「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劉備)之明白洞達者。」
趙翼也盛讚劉備托孤:「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
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總是託付大事與他。
赤壁之戰後,劉備西進益州,沒有帶諸葛亮,帶了法正和龐統作為主要謀士。奪取西川(益州),其後方正是荊州。荊州作為劉備的立足之地,當時根基並不穩固,進取益州必須選擇最得力而可靠的文武官員鎮守,才能確保荊州的萬無一失。
劉備西取益州面臨諸多變數,一旦荊州出了問題,劉備將再度陷於東奔西走的境地。為固防荊州,劉備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只有這些心腹之人才能讓劉備放心。及至龐統在雒縣中箭身亡,荊州形勢漸趨穩定而成都又志在必得,劉備才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一舉拿下成都,佔領整個益州,奠定鼎足三分的基礎。
劉備攻下成都後,以「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這說明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與倚重,是將整個大後方交付給諸葛亮。
武侯祠(蔣亦炯/維基百科)
諸葛亮在《出師表》裏,十二次提及劉備,每次都是用最深切懷念語調敘述對這位明主的知遇之恩。回想自三顧茅廬以來,諸葛亮輔佐劉備,從沒有立錐之地的境地,到建立一方帝業,將劉備推上九五之尊的帝王寶座;諸葛亮自己,也從一介布衣成為手握重權的丞相,兩人肝膽相照,休戚與共,詮釋的正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劉備與諸葛亮這樣的君臣關係,造就了他們天下第一君臣的美名。
二人和衷共濟,猶如魚水,展示了君臣的應有之義,足以垂範萬古。
---------------------------
【義讀三國】千古一策隆中對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3日, 2017
來自法國的青年男子組參賽選手緣明,他表演的劇目是《隆中對》,伴舞黃志豪。(攝影﹕戴兵/大紀元)
春雷乍響時,天地萬物重現生機,命途多舛的劉皇叔也終於等到否極泰來的時刻。就在劉備篤志訪賢,懷著極大的誠敬之心步入諸葛亮的草堂時,他與天下的命運即將出現不可思議的轉折。而這一切,就在諸葛亮的談笑風生間,拉開序幕。
臥龍雖已現世,諸葛亮仍是不顯山、不露水的樣子。與劉備對坐敘談,他開口便是婉拒:「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賢士水鏡與徐庶的盛讚豈是虛談,劉備鄭重提出懇求,希望他「不棄鄙賤,曲賜教誨」。諸葛亮敬謝致歉,道水鏡、徐庶俱是世中高士,而自己不過是躬耕野人,劉備這是「捨美玉而求頑石」啊。
劉備鍥而不捨,先從個人角度勸說,認為才華天縱之人必然有所作為,說道:「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林泉之下?」繼而從全局出發,為民請命:「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諸葛亮這才溫文一笑:「願聞將軍之志。」
水鏡先生曾論斷:「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諸葛亮,才智更在水鏡之上,想必早已看到未來朝代與權力的更迭。或許,他一次次避而不見,此時又多番自謙,一方面是出於考察劉備為人的考量,一方面也是為不得天時而心懷躊躇吧。然而他見劉備如此誠摯,又被其百折不撓的堅毅與心系萬民的無私所打動,漸生傾力輔佐之願。
隆中對策圖(Yeu Ninje/維基百科)
一對足千秋
劉備見臥龍轉念,立即擯退旁人,拉近坐席,向其剖白心聲。他痛陳天下大勢,已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的危機關頭。他雖然實力孤弱,卻立下「興復漢室、一統天下」的誓願,甘願為漢祚奔走征戰,伸張國家大義。奈何憑一己之力無法在群雄爭霸之際力挽狂瀾,這才請求諸葛亮出山,謀劃定國安邦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
且聽諸葛亮從容道來。他先從諸侯紛爭說起,自漢末董卓亂國起,英雄豪傑並起,曹操得天時、孫權占地利成為兩大雄主。曹操抓住時機奉迎天子,代表天下正義,又經由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取代袁紹成為擁兵百萬的北方霸主。這樣實力強大的對手,劉備不可與他正面交鋒。而孫氏家族穩居江東,歷經三世,占其地利與民心,因而劉備不得圖謀,卻可與孫權結盟作為後援。
這樣一來,東漢的版圖已占去大半,剩下的地區更是支離破碎,能夠建立基業的疆域還有多少呢?在分析曹操的成功時,諸葛亮已經表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態度,指出曹操不僅善於把握機遇,更善於軍事謀劃。看似危機重重的時局,諸葛亮也有信心創造奇蹟,因而他話鋒一轉,開示天機。
荊州北靠漢、沔兩河,南至南海,東連吳郡、會稽,西通巴蜀,這是群雄競逐的寶地,可惜其主劉表無能力鎮守。益州地勢險要,地廣物豐,然而被劉璋、張魯分據,那裡的百姓都渴望遇到仁德明君。諸葛亮斷定:「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有著這般得天獨厚的創業之基,劉備又該如何進取中原、統一中國呢?首先,劉備是漢室宗親,身份貴不可言;重信重德,盛名廣傳四海;禮賢下士,英雄仰慕已久。劉備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萬民之主。諸葛亮繼續向前規劃,待取得荊、益二州後,對內保守險要的土地,勤修政務;對外,則與西面、南面的外族百姓交好,東面聯合孫權,共拒曹操。
接下來,便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諸葛亮認為,一旦天下形勢發生巨變,劉備就可派一員上將,率荊州軍直指中原,劉備親率益州軍從秦川出擊。如此行事,附近的百姓皆會簞食壺漿,恭迎劉備兵馬。諸葛亮給出最後的結論:「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素素/大紀元)
江山如畫
諸葛亮復命童子取來一卷巨幅畫軸,懸於中堂,西川五十四州的山水壯景赫然現於眼前。他又道,既然曹操北占天時,孫權南得地理,將軍可取人和。他建議劉備先取荊州,再圖西川,與曹、孫成三國鼎足之勢,再緩圖中原。
字字珠璣,山水如畫,足讓飽經憂患的劉備醍醐灌頂。多年的曲意周旋,多年的顛沛流離,更練就多年的壯心不已。一切蹇途在諸葛亮的笑談間終止,等待劉備的,將是鼎足而居的英雄生涯。
因而,劉備聞言、觀圖,立即意識到諸葛亮的計策代表著什麼,遂避席,拱手拜謝:「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他又提出顧慮,荊、益之主同屬漢室宗親,他不忍心奪其土地。諸葛亮卻說,他夜觀天象時早已料知,劉表不久於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二州很快都會歸屬將軍。劉備這才安心,再次拜謝。
劉備繼續懇求,希望諸葛亮不嫌自己智力短淺,能夠出山相助。諸葛亮則言己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劉備自知大賢不可強求,悲痛之下不由泣下沾衿:「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諸葛亮備感其赤誠之意,立下一生最重要的誓言:「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從此,諸葛亮與劉備的命運緊緊連結在一起,仁義立身、三分天下的故事將載譽史冊。
隆中對策,堪稱是三國時代最完美、最周密、最精確的決策典範了。小說家也給予這段故事最高的評價:「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他意猶未盡,復題詩讚歎:「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諸葛亮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智慧和謀略的最傑出化身。(公共領域)
諸葛亮是如何制定出這麼詳備的策略的呢?首先他自幼讀書,便異於其他同伴。旁人「務於精熟」,而他「獨觀大略」。諸葛亮學習,不會皓首窮經,在書海的細枝末節處消耗光陰,而是採取一種綜合、提煉的思路,善於從表象把握主旨。這樣的策略,使得他獨具胸懷天下的高度,在觀察局勢時,能夠迅速釐清混亂的現實,尋找出一條至簡至易的大道。
他雖足不出戶,結交者皆是當時的名流、賢士,與其坐論天下大事,高手之間的切磋與交流,不僅助他開闊眼界,更能提升他對事物的判斷與決策力。而更為玄妙的是,諸葛亮觀察天象,通曉古今變化,對未來大勢的走向更有著高於常人的把握。因而,他的隆中對並非空談闊論,乃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學積厚而迸發出的無雙神思!
草堂之上的三百言,是諸葛亮從亂世格局、劉備實力出發,為劉備量身打造的一篇囊括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民族策略的全面策略書。而諸葛亮的出山,又是三國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得賢臣,劉備再踏征塵,建基立業,創一方開國傳奇;而遇明主,諸葛亮也憑藉自己的忠貞與才智,實現「自比管、樂」的人生理想。
諸葛亮臨行前曾囑咐幼弟:「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古往今來的聖賢之人,不為名利所動,所作所為皆是為他、為公,是道義使然。想來若是諸葛亮成功輔助劉備一統天下,到那時隱世神相翩然歸來,臥龍崗上、茅廬之中,將再現裊裊茗煙與朗朗詩吟的逍遙境界!@#
------------------------------------
諸葛亮叱咤風雲 爲何教子寧靜澹泊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19日, 2018
明 張飌《諸葛亮像》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諸葛亮,三國時期風雲人物之一。他受劉備「三顧茅廬」之請,出山襄助劉備,推動孫權、劉備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諸葛亮的智慧 光耀千古
諸葛亮曾舌戰群儒、借東風、智算華容,取得荊州爲基業。後來,他奉命率軍進入四川。在定軍山之役中,諸葛亮智激黃忠,斬殺夏侯淵,大敗曹操,最終奪取漢中。
諸葛亮推演兵法,製作八卦圖,幾乎是百戰百勝。同時,他還是位「科技達人」,由他發明的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機械,其不可思議的奇思妙想,令後世驚歎不已。他還寫下《馬前課》,留下了千古預言。這些超常絕倫的能力,同樣驚豔後世。
諸葛亮的一生幾乎是由傳奇寫成的。發生在諸葛亮身上的傳奇,鑄就了三國史上華麗的一頁。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機械,其不可思議的奇思妙想,令後世驚歎不已。圖為台灣新北市平溪施放的孔明燈。(林伯東/大紀元)
誡子書 傳父愛真情
而在諸葛亮叱咤風雲的背後,還有身爲人父的慈愛。
《藝文類聚》中記載了一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的幼子諸葛瞻的教誨。諸葛亮說:「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心中不能恬淡寡慾,就無法明確志向;身心不清淨,就無法實現遠大的夢想。
後來,這句話濃縮爲「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備受世人推崇。
諸葛亮非等閑之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他爲何以「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教育幼子?
澹泊明志 寧靜致遠
諸葛亮所期望的「澹泊」,並不是讓諸葛瞻在「澹泊」中碌碌無爲,隱身棄世,避居山野。圖為清金玠《壽同山岳冊.幽徑對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其實,諸葛亮所期望的「澹泊」,並不是讓諸葛瞻在「澹泊」中碌碌無爲,隱身棄世,避居山野,也不是讓孩子在「寧靜」中慵懶安逸,虛度一生。
諸葛亮希望孩子「澹泊明志」,當心中沒有雜念,無慾無求,就會使志向更加清晰堅定。而在清醒理性的狀態下,人可以不爲名利所纏、所累,不爲世間繁華誘惑侵蝕。
那澹泊的氣度,猶如行雲流水散出的裊裊雲煙;猶如堅毅的松柏在風霜雪雨中依然挺拔的身姿。
同時,諸葛亮告誡兒子「寧靜致遠」。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就要克制浮躁。人心寧靜,才能像高遠的天空一樣,廣闊而深邃。一個人能擁有這樣的寧靜,他看事物的眼光也一定會長遠。
得益於「澹泊」的力量,人的志向會更加堅定;得益於「寧靜」的心態,人會更加智慧,洞悉萬物,處變不驚。無論身處何種世事之中,都可以「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古代先賢說:「正則靜,靜則明。」清代《杜詩言志》中寫到:「至於寬閑之野,寂寞之濱,每自寓其天懷之樂,而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未嘗不處處流露。」
品讀先賢教子的殷殷苦心,心神也隨著思維馳騁。當一個人不計眼前一時得失,自然會有洞徹世事的悠然智慧。想必,這就是「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義所在吧。@*#
為何劉伯溫拆孔明牌匾 看到這竟嚇傻
2020年3月26日 上午1:1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歷代歷朝都有令人欽佩的軍師家,像三國時的諸葛亮、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都是家喻戶曉的軍事家,他們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看他們如何運籌帷幄、神機妙算,真的是讓人拍案叫絕!不過,自古文人相輕,劉伯溫也不例外,中國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因此劉伯溫總想跟諸葛亮一較長短,據說劉伯溫曾令人拆下諸葛亮的牌匾,但拆下後卻發現牌匾後藏有「12個字」,看到後讓他當場呆住,連忙下跪磕頭認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劉伯溫為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流傳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檢視相片
為何劉伯溫拆孔明牌匾 看到這竟嚇傻 - Yahoo奇摩新聞 https://bit.ly/2QIsVcX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丞相,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及散文家。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一提到諸葛亮,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為之熱血沸騰,諸葛亮簡直是一位神人,既能排兵布陣,而且深謀遠慮;他輔佐劉備,僅憑著幾萬兵馬便闖出一片江山,輔佐劉備取荊州,定益州,與曹魏、孫吳成鼎足之勢三分天下,堪稱當時最厲害的軍師;而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仍不忘興復漢室的使命,五次北伐,最終病逝五丈原軍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年五十四,諡為忠武侯,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忠臣與智者之代表,而諸葛亮的才能、品格備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稱為武侯、諸葛武侯。
諸葛亮的才能備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稱為武侯、諸葛武侯。(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檢視相片
諸葛亮的才能備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稱為武侯、諸葛武侯。(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更多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位智者,更是位忠臣,在後人們心中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後人們為了紀念英雄諸葛亮,還為其修建了一座武侯祠,每天來祭拜的人可以說是絡繹不絕。然而樹大招風,即便諸葛亮已經去世千年,他的才華、名氣,依舊會招來一些有才氣的人喜歡和諸葛亮做比較,就比如被後人稱為諸葛武侯的劉伯溫,做為明朝開國元勳的他,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劉伯溫雖然也得到人們的敬仰,可是人們總是說他是小諸葛,或許因為這樣,讓他有想和諸葛亮一較長短的想法。
後人們為了紀念英雄諸葛亮,還為其修建了一座武侯祠。(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檢視相片
後人們為了紀念英雄諸葛亮,還為其修建了一座武侯祠。(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更多
據說,劉伯溫為了證明自已的地位和諸葛亮是一樣的,也命人也給自已造了一座武祠,並大膽的在武祠上寫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對聯,寫完之後劉伯溫心中頓時舒暢了很多,可是在走出武祠的時候卻發現諸葛亮的牌匾上寫著天下第一,一時妒從心起,於是令下人將牌匾拆下,可是在拆下之後,劉伯溫卻發現在牌匾後有12個字:「我知後世有你,你知後世有誰?」看到這12個字後,劉伯溫當場呆住,連忙下跪磕頭認錯,讓人將牌匾放回去,而後畢恭畢敬地離開了。
劉伯溫為明朝開國元勳,封誠意伯,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更多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歷代以來,英雄惜英雄,相互之間的比較是少不了的,然劉伯溫的功蹟仍是為大家所讚揚的;朱元璋多次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伯溫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為何劉伯溫拆孔明牌匾 看到這竟嚇傻 - Yahoo奇摩新聞 https://bit.ly/2QIsVcX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一個警告,徐達聽後冷汗直流;後來,果然朱元璋為了皇位繼承人朱允文著想,大殺開國功臣
https://is.gd/TsZQ4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