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甲必丹是葡萄牙及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殖民地所推行的僑領制度,即是任命前來經商、謀生或定居的華僑領袖為僑民的首領,以協助殖民政府處理僑民事務,「甲必丹」即是荷蘭語「kapitein」的南方漢語音譯,本意為「首領」(與英語「captain」同源)/在17世紀,荷蘭殖民者佔領台灣後,設置甲必丹制度(kakita'an)實行原住民的番社自治,到了清末以後則改稱為「頭目」,沿用至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甲必丹

台灣平埔族番官員

馆藏古籍插图数据库 - 大连市图书馆 - https://goo.gl/QK19Px

「潘大由仁」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

岸裡社頭目潘敦仔像/助清廷平定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平埔族群抗清反亂「大甲西社事件」後,皇帝賜給他的御衣。潘敦仔最引人注目的是耳朵上超大耳洞,這是他最明確的原住民特徵。

台灣甲必丹/台灣平埔族番官員台灣甲必丹/台灣平埔族番官員相關圖片台灣甲必丹/台灣平埔族番官員台灣甲必丹/台灣平埔族番官員

滄桑巴則海族 台灣開發史縮影
這個清代最顯赫的平埔族群,尤以潘敦仔的事蹟最為人樂道,鼎盛之時,「整個台中盆地幾乎全由岸裡社潘家統領,當時漢人不過是他們的佃農!」
【摘要2009/06/07 聯合報 周美惠】平埔族群,原本是馳騁在台灣西部平原的南島獵人,清代被歸類為「熟番」、日據時代稱為「平埔族」,因極早與外界接觸、文化變遷劇烈,「許多文化特質,在數百年的接觸過程中逐漸消失,因緣際會保存在博物館裡。」台博館典藏組組長李子寧說。
以曾經活躍在中部的巴則海族(Pazih)滄桑史為例,它的興衰可以說是「台灣整個開發歷程的縮影!」巴則海族共有10餘社,其中以岸裡及大社最具聲勢,因而又稱岸裡大社。
李子寧說。這個清代最顯赫的平埔族群,尤以潘敦仔的事蹟最為人樂道,鼎盛之時,「整個台中盆地幾乎全由岸裡社潘家統領,當時漢人不過是他們的佃農!」然而日據時代,潘家為了嫁女兒竟得變賣祖厝,其由盛轉衰的關鍵引發後世諸多議論。
台博館珍藏的「岸裡社頭目潘敦仔畫像」是岸裡社達於鼎盛時的寫照,圖中,戰功彪炳的他,穿著一襲御賜蟒袍。這是他在雍正10年(1732年),助清廷平定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平埔族群抗清反亂「大甲西社事件」後,皇帝賜給他的御衣。潘敦仔最引人注目的是耳朵上超大耳洞,這是他最明確的原住民特徵。
台博館另一幅珍品「忠義統轄九社岸裡大社主,敦翁行樂圖」,描繪潘敦仔手拿長長的煙管,在一群僕人服侍下遊山玩水的情景。李子寧解析,「行樂圖」是漢族思維底下的表徵,這是漢族士紳凸顯身分地位的表徵,非平埔族文化,但敦翁打赤膊的模樣洩了底,這是漢族老爺不可能做的事。
潘敦仔如何達於權貴之巔?現正攻讀政大民族學博士的平埔族後裔簡史朗指出,潘家與岸裡社的興盛與清代「以番制番」策略密切相關。康熙38年,岸裡社助清廷擺平「吞宵社事件」番亂而崛起。10餘年後,潘敦仔的祖父阿莫(又稱阿睦)率鄰近平埔族群歸化,被任命為岸裡社第一任總土官。
歸化後的岸裡社,經常接受清廷徵召、征伐其他反亂的番社。雍正9年大甲西社事件,戰火延燒至大肚社等十餘個平埔族,助清廷平定這場戰亂的潘敦仔,就此扶搖直上。乾隆35年,清廷引潘敦仔打敗曾統轄過岸裡社的大肚番王族裔,潘敦仔拜謁乾隆皇帝,獲賜名「大由仁」及水晶瓶、玉碗、朝珠、瑪瑙。「潘敦仔可說是『以番制番』的得利者!」簡史朗說。
清廷不僅賜敦仔姓「潘」,還賞賜他大片勤墾土地,並任命他擔任通事。李子寧分析,負有溝通原、漢重任的通事一職,原由漢人擔任,潘敦仔是第一個破例擔任總通事的原住民。
在全盛時期,岸裡社潘家形同「巴則海王國」,但若非「岸裡社文書」在日據時代重新出土,這一頁滄桑史差點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巴則海族盛極而衰的原因,族人和學界存在不同看法,根據潘氏後裔潘大和著作「平埔巴宰族滄桑史」,他認為巴宰(巴則海)族人口銳減,是因「以夷制夷」策略,致使該族不斷與其他原住民族相殺,又數次派赴大陸參與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等戰役,以致男丁大減。
李子寧卻認為,爭戰損傷只是次要因素,最重要的關鍵是潘敦仔,在漢人通事張達京建議下,採「割地換水」─因戰功遽然獲取袤廣土地的潘敦仔,由於缺乏資金和開鑿灌溉圳路的技術,以「割地換水」方式,將部分土地轉讓給漢人。
「割地換水」如今被潘氏後裔視為「奇恥大辱」,但「當初這是很好的算盤!」李子寧說,潘敦仔當初獲得的是亟待開發的蠻荒野地,以「割地換水」等方式獲得漢人移民的耕作勞力,坐收「番大租」,何樂而不為?
從民族性來看,巴則海族承襲南島語族的獵人本色,認為「耕田是女人做的事」,不在乎農耕、也不介意田產,與漢人佃農訂定的契約相當寬鬆,「只要耕種幾年後,土地就是你的」。簡史朗更說,有些漢人為了取得土地「騙、搶、殺」各種手段盡出。坐擁山林的巴則海族,就這樣不知不覺、一點一滴流失土地。
到了日據時代,巴則海族流失土地和經濟依憑的速度更如血崩。簡史朗說,「番大租」讓原住民擁有土地,耕作者非本人,常常一地轉租好幾手,日本人為便於管理,由政府「買斷」土地,岸裡社土地就此流失殆盡。
中研院助研究員洪麗完更指出,日據時代,原住民遭汙名化,平埔族只得「隱身在漢族中,成為歷史族群」。巴則海族與其他平埔族群的衰敗「雖有偶然,但已是歷史的必然。」不同於其他無文字歷史、僅有口語傳說的原住民族群,「巴則海族最大特色是保有大量文獻!」文史工作者簡史朗說。
清代,巴則海族曾在中部建立猶如「王國」般的盛世,至今猶為後代傳誦。然而,這一頁光輝歷史差點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直到昭和10年(1935年),一場中部地區的大地震「震」出了岸裡社,末代通事潘永安舊宅珍藏的康熙、乾隆年間古文件,也就是在學界赫赫有名的「岸裡社文書」,才重見天日。
這些文書原本留存在岸裡社頭目潘家,以及岸裡社第一代通事張達京家族,目前以台大圖書館和台灣博物館收藏數量最多,被視為是研究台灣中部開發史、族群關係及土地制度等問題的珍貴第一手資料。由於其中含大量地契,台博館典藏組組長李子寧認為,從中清晰浮顯「靠著文字契約的文明記述、不憑藉武力就能蠶食鯨吞土地的詳盡證據。」
這批文書數以千計,年代從乾隆年間到日治時期都有,內容含官府的通告、諭札、批示,民間的領墾、借銀、借穀等契文,其中又以地契的數量最多。而台博館收藏的岸裡社文書另含輿圖、畫像、照片、房屋模型及戒指等器物。
李鈞震:
1. 70%的台灣人,都混有南島語系原住民的血統;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也來自於廣東、福建,福建的泉州與漳州特別多,而泉州人有一半的人口具有阿拉伯人的血統。
2. 台灣人的文化跟傳統中國農業社會的文化,具有很大的不同點。台灣是深具海洋文化的民族,喜歡冒險犯難,崇尚自由,熱愛學習;而中國的農業文化,比較保守,比較講究階級制度,並不熱愛學習,但是熱愛學歷與權位。
3. 不同的文化族群,當然可以互相融和學習,像美國就是民族的大熔爐,但是美國人絕對不會說他們是美國民族,他們讓各個不同的族群,保有他們原本的族群生態與特色。
4. 相同的文化族群,也可以分裂成好幾個國家,例如,以英國為主的英語系國家,包括加拿大、澳洲等等,實際上是各個不同的政治主體,擁有各自的主權,在聯合國裡彼此互相尊重。
5. 同一個家族,按照實際上的生活環境,可以分裂成許多的小家庭;一個小家庭也可以變成一個大家族,這都是生物生態的本能。社會組織,如果強迫一定要遵守小家庭制度,或一定要遵守大家族制度,都是相當野蠻、沒人性的做法。
6. 依據《世界人權宣言》的標準,當初林肯動用軍隊強迫南方的州,一定要聽北方州的政策,這就是一種相當野蠻、沒人性的做法,是一種背叛耶穌的做法,所以他被謀殺是必然的結局。
7. 亞洲大陸近二千年,曾經組織成大大小小的政權與國家,不下一千個,有大統一的帝國,也有小城邦聯盟。一切的政治組織,都應該按照實際上的環境與狀況來決定。政權,不應該是為權貴服務。
8. 政治組織的目的,是幫助弱勢者獨立自主,壓制權貴的濫權、特權。這符合孟子與馬克思的思想,但是不符合中國權貴高幹的想法,那一大群人沒有中國的文化素養,也厭惡馬克斯,不能算人類。
9. 台灣的原住民對於大自然、土地、河川、森林,是帶著崇高敬意的信仰,這是相當了不起的現代文明。但是,浙江軍閥蔣介石,帶著非常爛的中國文化到台灣,侵占原住民的土地,胡亂開墾,汙染台灣所有的河川與土壤,造成台灣的生態滅絕;中國的浙江文化,相當地野蠻落伍,全世界的環保生態學者,沒有人敢否認這一點。
10. 國民黨的蔣經國,在台灣發展「救國團文化」,融入了台灣的原住民熱愛大自然的文化因素,也融入了明朝的太監監控文化。因此,救國團一半正常,一半不正常。國民黨的特務系統,就是明朝東廠太監的文化遺緒,它讓國民黨的黨工,有當太監的感覺。
11. 台灣的原住民文化,雖有社會階級,但是沒有權貴壓迫弱勢族群的文化,原住民權貴的責任,就是照顧弱勢者;國民黨的軍閥文化,剛好相反,權貴的工作就是要壓榨人民的血汗,愈弱勢的人,就愈不應該活著,從二二八、白色恐怖就可以看到國民黨的文化。
12. 7-eleven的服務態度,來自於台灣的原住民文化,沒有這一種文化基礎,統一企業不可能在短時間,訓練那麼多優秀的幹部,這也是一種高度的文明。台灣的政府官僚,從陳水扁當市長時代開始改變,學習原住民精神,並且通過國際ISO認證,但是,從那以後,台灣各個地方縣市長,沒有一個有能力通過國際ISO認證。
13. 因為台灣的官僚,絕大部分是國民黨的野蠻文化,所訓練出來的,郝龍斌、周錫瑋就是標準的軍閥文化代表。


台灣甲必丹/台灣平埔族番官員台灣甲必丹/台灣平埔族番官員

1805年姜勝智、姜勝美兄弟於芎林+嘉慶十年竹塹九芎林庄佃首姜勝智立招佃墾耕字+姜勝智九芎林開發始祖/割地換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何來美專欄/巴宰族與客家 過年交流作客
客 觀點 by 客 觀點  2022 年 9 月 2 
何來美專欄/巴宰族與客家 過年交流作客 - 客新聞 HakkaNews https://bit.ly/3LeAxiJ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1897年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全台踏查,經現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哆囉嘓溪(景山溪)畔,有座群山圍繞的天然城廓,分上、下城,共27戶,132人,漢人稱它「番仔城」。家屋、衣著幾與漢人一樣,蕃人以蕃語交談,與漢人則講台灣話。這座「番仔城」即現鯉魚潭村巴宰族聚落。
1935年中部大地震震央在關刀山,上、下城幾被夷為平地,族人遷徙埔里,留下者移居山腳,即現住的「上山下」。舊山線鐵路從三義雙潭、勝興、龍騰到鯉魚潭形成區塊聚落,百餘年來客家與巴宰族早已水乳交融。
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副局長退休的潘大州,到他曾祖父潘定基(阿敦阿委)還任甲首,祖父潘阿四老生5女1男,有4女招贅,兒子潘定基任巡查捕,娶閩南籍產婆黃葉,生5女3男,次男即潘大州。潘大州從小聽長輩談原客故事,2004年退休後成立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投入巴宰文化的傳承與母語復育。
據潘大州調查,第二任通事潘敦仔與前任通事張達京1734年晉見雍正皇帝,歸順清廷,回台在神岡建了萬興宮,其子潘士萬也設神主牌祭祖,篤信道、佛。1761潘敦仔入墾鯉魚潭,建立番仔城;直到1871年馬雅各醫師、李庥牧師到鯉魚潭宣教,建了基督長老教會教堂,潘家從1873年起始改信基督教。
潘大州說,漢人未入墾前,台中盆地幾是族人土地,廣東大埔客家人張達京任總通事後,娶多位巴宰族妻,又廣招潮客入墾,使得族人土地大量流失。潘家原姓巴哈拉,1740年乾隆賜潘姓,有水有米又有田;客籍舉人吳子光辦私塾授徒,也加速族人漢化。
巴宰族人高壯,又是地主,生活條件優,女子招贅多,漢人也樂於入贅,潘大州姊夫李金尚也是。客家人長得瘦小,住山區謀生不易,易遭欺侮,致早年認巴宰族為義父者也多。
漢人過年農曆1月1日,巴宰族則是農曆11月15日。以前巴宰族過年,鄰近客家人來作客;到漢人過年時,換族人到客家庄作客。族人名菜是將生鮮魚蝦肉用鹽、酒及炒熟的米,醃製成『給』,如蝦虎給、螃蟹給;客家人則是封雞、封肉或四炆四炒。現族人過年已跟漢人同天,原客仍交流宴客,巴宰族大年初4先請,龍騰客庄則年19回請,交流仍然熱絡。
巴宰族人善於狩獵、捕魚及編製捕魚竹器,過年前幾天壯丁集結上山狩獵、涉溪捕魚,豐收凱歸時,婦女敲鑼跳「銅鑼舞」迎接。獵物、漁獲集中處理、醃製,到農曆11月15日天亮時,先在各家門口以「阿拉粿」祭祖,稱「送祖公」;接著敲鑼「走標」(類似馬拉松),到終點搶得頭旗者,當晚族人就到他家庭院「牽田」。
「牽田」時廣場升起火堆,族人手牽手跳舞,唱傳統「挨央」,女人圍內圍,男人圍外圍,後面堆滿豐富酒、肉食物,連續狂歡5畫夜。
潘大和著有《台灣開拓史上的功臣﹣巴宰族滄辛史》,他批評漢人割地換水、徵調台勇平太平天國之亂,加速族人土地與人口流失。85歲的潘大州也追隨大哥腳步,在縣府與台師大教授張素玢協助下,每年辦巴宰族文化活動,也保存上百件古文書供學界研究,他深知文化傳承與母語復育不易,但起碼要讓族人知道族群的歷史滄桑。
潘大州積極投入巴宰文化的傳承與母語復育,家裡設有巴宰族展覽室,內有上百件古文書。何來美攝
何來美專欄/巴宰族與客家 過年交流作客 - 客新聞 HakkaNews https://bit.ly/3LeAxiJ

潘敦仔-575x1024潘大州推廣巴宰文化-1024x575潘大州巴宰致詞374-718x1024


台灣甲必丹/台灣平埔族番官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