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臺灣古圖
1570年代明萬曆年初荷蘭人所繪之臺灣地圖
荷蘭人將臺灣畫成二個島嶼.


台灣古地圖 – 1570 年
台灣一詞首次出現於中國的文獻中,是在明朝泰昌元年 (1620);在此之前,台灣有許多古名,從周代的「彫題國」、秦代的「瀛洲」、漢代的「東鯷」、三國的「夷州」、隋唐的「流求」、宋代的「毗舍耶國」、元代的「琉求」,一直到明代的「小琉球、雞籠山」。
台灣在古時候有時被稱為「台員」,有時是「大灣」,又有時是 「大冤」、「大宛」、「台灣」等等。台南附近的平埔西拉雅族稱 外來者為 Tai-an 或 Tai-oan。移民就把自己定居之處叫做 Tai-oan, 把西拉雅族居住的台江西岸叫做赤崁(Chhiah-kham,西拉雅某一部 族之名稱)。
「東印度群島圖 Indiae orientalis insularumque adiacentium typus」和『451.台灣古地圖 – 1570 年』的「中國新圖 China – Chinae olim Sinarum Regionis」,均收錄於荷蘭製圖師 Abraham Ortelius 1570 年所出版「寰宇概觀」- Theatrum Orbis Terrarum 地圖集中。這張東亞圖顯現出歐洲在十六世紀中葉對東亞知識的增進,而這些知識主要源於 15 ~ 16 世紀葡萄牙人的航海探勘。
本圖與 Ortelius 另一張圖「亞洲新圖誌 Asiae nova descriptio」(預計下一篇台灣古地圖系列貼出),同被認為是西方出版地圖中,最早以「Formosa」名稱標示出台灣,台灣在外界的眼光中,仍屬於琉球弧群島:Lequio maior (大琉球 – 沖繩島)、ÿa.Fermosa (福爾摩沙諸島)、Reix magos (宮古島群島)、Lequio minor (小琉球),台灣與琉球混淆,到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才慢慢釐清。
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台灣在北廻歸線的上方,這一點反而倒是『441.台灣古地圖 – 1568 &1573 年』比較準確。
無限台南: 456.台灣古地圖 – 1570 年 https://bit.ly/3dUDGDB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這一張「中國新圖 China – Chinae olim Sinarum Regionis」曾收錄於荷蘭製圖師 Abraham Ortelius 1570 年所出版「寰宇概觀」- Theatrum Orbis Terrarum 地圖集中,地圖左下角繪圖者 Ludovico Georgio 就是葡萄牙耶穌會士製圖師 Luis Jorge de Barbuda。
這張地圖有趣的地方在於不以北方而是以西方為上位,本圖一般被認為是歐洲最早印刷出版有關中國的地圖,可看見長城及塞外的蒙古包,甚至洞庭湖已被西洋人所知,而台灣也標示於福建沿海。
台灣被標示成 Lequeio parva (小琉球) 和 Ins.Fermosa (福爾摩沙島) 兩個島,兩島之間還距離滿遠
無限台南: 451.台灣古地圖 – 1570 年 https://bit.ly/3kCt2ni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台灣一詞首次出現於中國的文獻中,是在明朝泰昌元年 (1620);在此之前,台灣有許多古名,從周代的「彫題國」、秦代的「瀛洲」、漢代的「東鯷」、三國的「夷州」、隋唐的「流求」、宋代的「毗舍耶國」、元代的「琉求」,一直到明代的「小琉球、雞籠山」。
台灣在古時候有時被稱為「台員」,有時是「大灣」,又有時是 「大冤」、「大宛」、「台灣」等等。台南附近的平埔西拉雅族稱 外來者為 Tai-an 或 Tai-oan。 移民就把自己定居之處叫做Tai-oan, 把西拉雅族居住的台江西岸叫做赤崁(Chhiah-kham,西拉雅某一部 族之名稱)。無限台南: 441.台灣古地圖 – 1568 & 1573 年 https://bit.ly/2Ht0Hl1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無限台南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無限台南 https://bit.ly/2ThRe2y

無限台南


大航海時代-台灣島在航海圖中的樣貌 – 嘿皮文創咖

大航海時代-台灣島在航海圖中的樣貌
大航海時代在十六世紀初歐洲船隊開始進入東亞海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及英國,陸續來到東亞進行海上貿易活動,台灣島也在此時被繪入西洋海圖,番薯形狀的完整島嶼,並非一開始就被明確的繪製及認知。
葡萄牙海圖
1554年葡萄牙人(Lopo Homem)繪製的海圖
上圖在北回歸線以北,有一個標註為Fremosa的小島,無法判定所指為台灣島,但卻成為台灣被歐洲人稱呼為"福爾摩沙 (Formosa)" 的起源。
東印度群島圖
1570年荷蘭人(A. Ortelius) 繪製的,東印度諸島圖(局部)
上圖在北回歸線以北,繪製「東亞群島」,自日本以南幾個島嶼分別為:Lequio maior (大琉球)、ÿa Fermosa (福爾摩沙)、Reix magos (宮古島)、Lequio minor (小琉球),可見當時對東亞群島地理位置,仍處於混淆不清的年代。
東亞航海圖
1597年西班牙人(Hernando de los Rios Coronel)繪製的海圖
上圖是台灣(Hermosa)首次被繪成一長方形的島嶼,且對淡水與雞籠的描繪尤為接近。
不過基本上這樣正確的認識,由於海圖是機密地圖,未刊印流通,未能普及全歐洲,當時一般歐洲大眾比較熟悉的還是三或四個島型態的福爾摩沙。
中華帝國圖 (局部)
1627年英國人(J.Speed)繪製的海圖
時隔三十年,英國出刊的中華帝國圖(局部),亦僅是將台灣島的繪製,由群島改為三島形狀。
Packan圖
《北港圖》雅各‧埃斯布蘭特松‧諾得洛斯/約1625年 /53×73 cm/ 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藏
1624年荷蘭人占領台灣之初,稱呼整座島嶼為「北港或福爾摩沙」,於1625年荷蘭人 Jocob I. Noordeloos 乘船環繞臺灣島測繪,完成第一張實地測繪的台灣島全圖,並使用「北港」來稱呼台灣。
自此台灣島的位置(北回歸線通過南部)與番薯雛形的輪廓就清晰浮現。
另外,參照中研院台灣所翁佳音副研究員的考證,有關台灣被西方世界稱呼為福爾摩沙的緣由,簡述如下:
1554年,葡萄牙航海家在一幅世界地圖上,畫上一個形似變形蟲的島嶼,並標註為Fremosa;1584年西班牙船長航經台灣時,首次在其航海誌形容這個島嶼為As Ilhas Fermosa (意為美麗諸島),1597年西班牙人繪製一幅地圖,將台灣稱作Hermosa(艾爾摩沙);1624年荷蘭據台後,則改稱為Formosa福爾摩沙。
大航海時代-台灣島在航海圖中的樣貌 – 嘿皮文創咖 https://bit.ly/31BRs9i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國際命名為「Formosa」,較中國稱其為「台灣」更早100年 - 台灣控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國際命名為「Formosa」,較中國人稱其為「台灣」更早100年,福爾摩沙古地圖介紹。〈第一篇「模糊多島」〉
作者: 日本第一/Weareallone/櫻川武藏 2011年5月21日初稿
●日本母國1633年鎖國前,日本於1593年起與福爾摩島淵源不斷,1874年日本「征台之役」影響深遠。
●1622 年荷蘭人登陸,開始逐步開拓用心經營西部福爾摩沙,1662 荷蘭人結束統治福爾摩沙西部38年。
●1661年5月鄭成功登陸鹿耳門,1662年2月與荷簽訂和約取而代之。因鄭成功為和漢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此期間亦可謂日人統治福爾摩沙。鄭氏王朝於1683年降清,結束福爾摩沙21年的統治。
●1683~1895,清帝國212年間統治福爾摩沙不到1/3範圍。
●1894年日清甲午戰爭,日本擊敗清帝國,日本割讓台灣「全島」與日本。1933年日本完成理蕃事業,福爾摩沙台灣歷史上第一次完全全島的統一,並於1945年4月1日成為日本依國際法建構完全的神聖不可分割的國土。日本迄今還是台灣的母國,擁有台灣的法理殘餘主權。
中國自古不知外有Formosa(福爾摩沙)
福爾摩沙的名稱在西方世界只有一個叫「Formosa」。中國自古是陸權的國家,對海洋是排斥並實施「寸板不得下海」的高壓海禁政策;致到了西方海權主宰的 十六、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自大井底蛙的中國漢民族,仍然不知地球是圓的。中國人抱持 「天圓地方」說,自以其為「方地之中心」,致在中國的歷史上,只出現過琉球,卻 不知外有Formosa(福爾摩沙)這塊島,且島嶼上早已住有原住民(Formosa Oboringins)。直到十七世紀荷蘭人佔領福爾摩沙後,才有引入少量的中國漢人移民來福爾摩沙受僱幫忙開墾農地(1650年時,根據荷蘭人的人口調 查資料,在Formosa的中國漢人總數是1,500人)。
原住民對入侵者殲滅性的打擊,中國漢人無法移入
在 荷蘭人1622年到達佔領福爾摩沙以前,中國漢人無法移入的原因是因為福爾摩沙原住民對入侵的人都給予殲滅性的打擊,使其無法生存。雖然到了鄭成功趕走荷 蘭人佔據福爾摩沙,中國漢人軍隊才得移居台灣,但後來又被清帝國強行遷回中國,並頒佈海禁。一直到清帝國有強大的武力以為後盾,並解除後,中國漢人才得以 准許移民台灣。在1895年清帝國將其管轄台灣領土割讓給日本之前,移入台灣之中國漢人約每年近2萬人。
十七世紀以前 中國人不知道如何繪製海圖
在 十七世紀以前尚無經緯度的觀念的中國人,不知道如何繪製海圖,其古地圖所展現的地理知識,不是空白,就是錯謬。到1368~1644(中國明代)其間 ,中國對臺灣的認識還相當模糊,視作外國,當然談不上統治。今中國人基於其欲達其併吞福爾摩沙的政治企圖,強加將中國古籍所提外海島嶼名稱,諸如「東 鯷」、「夷州」、「流求」等與福爾摩沙強湊在一起,實屬可笑。
1557葡萄牙人搶佔先機,標記為FORMOSA(福爾摩沙)
早 已住有原住民的福爾摩沙,在十五世紀末期歐洲大航海的時代海權興起之前,長久以來隱藏在蒼茫大海中,不為其他世人所知。16世界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歐洲西 方國家一直對於日本盛產的銅銀與東南亞香料的追求,有著強大的慾望,因此在此航路上的商業交易和貿易往來相當熱絡。福爾摩沙做為日本(金銀島)與香料群島 之居間位置,是最理想的國際航線轉運站,自然無法避免的順勢捲入了世界的舞台和網路中。1542年開始,葡萄牙人搶佔先機,渡海東來,尋求貿易據點與殖民 地。
不為其他 世人所知的福爾摩沙,在葡萄牙人一次航往日本的途中,1557年由北太平洋沿日本、琉球,經過一座地圖上不存在十分美麗的島嶼,驚呼「Iiha Formosa」就是美麗之島之意,並將之命名為FORMOSA (福爾摩沙)。葡人就製作了FORMOSA地圖,這種地圖有經緯度的標明,從此以後所有的西方國際訪客再訪福爾摩沙時,除了1625年之雅各‧埃斯布蘭特 松‧諾得洛斯的一幅《Packan圖》外,沒有任何其他者將Formosa (福爾摩沙) 另取其他的名子,這就是有經緯度的標明所致。至此這個島嶼長久被西方國際世界稱呼且在世界地圖上標記為FORMOSA(福爾摩沙)。
福爾摩沙,其名稱在西方國際世界只有一個叫「Formosa」
荷 蘭於1579年,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獨立,建立荷蘭王國,並採行聯合英國的政策,快速取代了西班牙及葡萄牙的海洋霸權。雖已晚於葡西兩國50年,到1604 年時,荷蘭人開始接觸FORMOSA (福爾摩沙),當時明帝國實施海禁。荷蘭船隊司令官韋麻朗 ( Wybrandt van Waerwijck ) 曾在1604年八月七日起第一次佔領澎湖130天期間,不辭勞苦地沿中國海岸外海域各島嶼間航行,並一一記錄航線及繪製地圖。今知最早正確的 FORMOSA(福爾摩沙)輪廓地圖者,應該是1625年荷蘭出版稱做:《Packan (北港)》的福爾摩沙島圖。因此臺灣全島在被稱為「福爾摩沙」一名外,1625歐洲荷蘭人也依所接觸的地點名稱將福爾摩沙島標示做:《Packan》,只 是因後來荷蘭海權被取代,《Packan》之名沒有獲得廣泛採用。因此可以說,今被中國人稱為「台灣」的福爾摩沙,其名稱在西方國際世界只有一個叫 「Formosa」。
福爾摩沙最早古地圖
在十六世紀初歐洲船隊開始進入東亞海域, 在此之前歐洲地圖對於東亞海域的描繪相當簡單,自日本以南到菲律賓以北間的區域經過水域之群島地帶的區域名稱,歐洲地圖以「LEQVIOS」、「 Lequeo」、「Leequas」標註之,其間亦應可能包括在內繪出但未明確標出「福爾摩沙」之名稱。在1540年以前之地圖,對琉球—臺灣海域的描繪 仍相當簡單,島嶼群的分佈形態及島嶼形狀均出於想像。
羅馬的Vallicelliana圖書館收藏之東亞圖 資料來源:《鎖國前に南蠻人の作れる日本地圖》,第三卷,圖1。中村拓則認為是在1540年代 (1545-1548年間)。地名的標註出現lequio menor、lequio mayor等名稱,此區域統稱為「LEQVIOS」,標示特大號字於東方。區域群島其中一個有北迴歸線通過,文字標註為lequio menor(幼小琉球,應該是屬福爾摩沙島)。lequio mayor應為琉球島,日本島亦明確標示出。島群最上方為Jlhas de / Miacoo。
福爾摩沙島出現於歐洲地圖之首次為1554年葡萄牙人Lopo Homen所繪製之世界地圖之一部份,名稱標註為「I. Fremosa」,位於北迴歸線北方,形狀奇特。Lopo Homem世界圖(1554年)資料來源:《鎖國前に南蠻人の作れる日本地圖》,第三卷,圖4。
上 圖中以不同的字體,寫著Os lequios,意指上述島嶼均屬於lequios(琉球)區域。以琉球作為此一海域的總稱,與前述1540年代羅馬Vallicelliana圖書館收 藏之東亞圖相同,可見十六世紀中葉時,「琉球」被視為是區域性的概念。此類地圖似乎顯示葡萄牙人航行至日本有二條航線,即琉球航線及浙江沿岸航線,應與葡 萄牙人在雙嶼一帶活動有關。圖中與Formosa島同一緯度的中國福建海灣,標註一段文字:「Lailo omde se fez/ aveniaga//」,意即「料羅,那裡進行交易」。
葡 萄牙人Lopo Homen所繪製之世界地圖系列特點為將日本島群被畫成從大陸延伸出來的半島及島群,由此向西南方散佈一些島嶼;在海域中島群有疏有密。並琉球這個概念指 稱一個大的區域,Homem型地圖中,呈現有「Terraleucorum」(琉球國)、「Mareleucorum」(琉球海)等用語,且福爾摩沙島出 現位在琉球島群最南端的概念,表現出一種新的、更接近水手實際體驗的地理知識,似開始受到實際航行於福建、日本之間水手的地理知識影響。
Andreas Homo的世界圖(1559年) 資料來源:《鎖國前に南蠻人の作れる日本地圖》,第三卷,圖18。畫法、名稱與上圖相同。但在琉球島群及菲律賓島群東側海面,繪有一弧形島群,文字標註為 「YNSVLÆ QUEDI/ CVNTVR LEQVI/ OS//」(the islands that are called Lequios),而其東北方遠處又有一島群,有文字標註為「YNSV/ LASI/ AMPA/ GV//」(即ínsula siampagu,日本國)。上述之LEQVIOS弧形島群,在太平洋海面上並不存在,按之實際地理,可視為是虛構的。
第一幅「單一大島」之完整福爾摩沙台灣古地圖
《Packan圖》雅各‧埃斯布蘭特松‧諾得洛斯/約1625年/53 x 73 cm/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藏。
1625年荷蘭人 Jocob I. Noordeloos 乘船環繞臺灣島一圈,使用「北港」(packan)來稱呼台灣,台灣的樣子有了雛形。
其他福爾摩沙名稱之世界古地圖
約1560年代 或更晚,在Livro de Marinharia書中的東亞圖資料來源:Portugaliae Monumenta Cartographica, vol. 1, plate 95b. 琉球島群之島名,由南向北依序為 : J. fermosa、dos reis magos、dos lequios、J. dos lequios。而日本島群被畫成從大陸延伸出來的半島及島群,由此向西南方散佈一些島嶼;在海域中島群有疏有密。
1561年 葡萄牙人 Bartholomeu Velho 的世界圖,資料來源:《鎖國前に南蠻人の作れる日本地圖》,第三卷,圖21。福爾摩沙多了中間小島,成為二個島,I. Fermosa 與Lequeo Pequeño (小琉球)。
1563年 Lazaro Luiz 的東亞圖,資料來源:《鎖國前に南蠻人の作れる日本地圖》,第三卷,圖37。福爾摩沙多了南部小島,成為三個相連的長方形大島,島嶼走向大略均為東北北— 西南南,位置在北緯22至25度之間,三島中以最下方(南方)之島嶼最大,與長條型之呂宋島距離相當接近。北迴歸線經過南島,成 為當時主流,北迴歸線也移到中島。在三島的西南側,畫出一些小島,似指澎湖群島。福爾摩沙三長方形島中,居於上方的島嶼右側標註 Leqio Peqeno(小琉球),其東北方有稀疏幾個小島,標註有 J. dos reis magos(古宮島) ,再往東北方即 leqio grade(大琉球)。大琉球的部份被畫成團聚的七個島。
Abraham Ortelius出版的世界圖(1564年) 地圖集Theatrum Orbis Terrarum(《世界的舞臺》)。資料來源:呂理政、魏德文主編,《經緯福爾摩沙》,頁127。本圖註明有日本島 (Japan)與琉球群島 (Lequio)之名稱。對琉球—福爾摩沙海域的描繪而言,Ortelius的地圖標註的Lequio是區域名稱,而非專指某個島嶼。
葡萄牙製圖家Fernão Vaz Dourado的東亞圖(1568年)資料來源:《鎖國前に南蠻人の作れる日本地圖》,第三卷,圖39。北迴歸線經由福爾摩沙三島之中間島嶼南部通過,亦在北島右側標註島名為llequio peqeno,東北方仍為Reis magos、llequio grande。福爾摩沙海域三島亦以南島最大。
1570年荷 蘭人 A. Ortelius 所畫,東印度諸島福爾摩沙的部分,當時把自日本至菲律賓間的琉球/臺灣海域島嶼群均依來自葡萄牙人的傳聞地理知識與概念繪畫成一排列,並無顯示東西向的相 對位置。福爾摩沙一般被畫成三個島,北島是福爾摩沙 (ÿa Fermosa),南島是小琉球 (Lequio minor)。Lequio Major為琉球島,Reix magos為古宮島。此類Mercator型地圖及以下的Ortelius型地圖,均將福爾摩沙島北移至大琉球島群南方。
荷蘭人Abraham Ortelius的東印度群島圖(1570年) 資料來源:呂理政、魏德文主編,《經緯福爾摩沙》,頁55。與上圖同一版本。此圖有關東亞海域的描繪方式屬Mercator型,日本島極大,其西南方有並 排的島群,島群旁標註Lequio是區域名稱,而非專指某個島嶼。此圖島名的標註從西南向東北依次有Lequio minor(幼小琉球)、Reix magos(古宮島)、ÿa Fermosa(福爾摩沙)、Lequio maior(大琉球)等島。
亞洲新圖(1570年)資料來源:呂理政、魏德 文主編,《經緯福爾摩沙》,頁57。島名排列順序分別為Lequiho pequinho(小琉球)、Reis magos(古宮島)、I. Fermosa (福爾摩沙)、Lequiho grande(大琉球)。福爾摩沙島的位置此圖則置於Reis magos與Lequiho grande之間,位置偏北,緯度接近30度,約與寧波角(C. de Lampo)相同。
1584年葡 萄牙人Ludovico Georgio的支國新圖收錄在荷蘭人 Abraham Ortelius 在1584年版的《世界的舞臺》圖集中,為第一張歐洲人所繪之支國地圖,將支國大陸置於圖上方,形成海與陸的上下對置,可能與明朝當時海防輿圖的陸上海下 繪法有關。福爾摩沙海域顯示的為二個島,北島標註名為 Ins. Fermosa (福爾摩沙),南島名為 Lequeio parua(小琉球)。Lequcio Majra為琉球島。於菲律賓海域,則有長條形之呂宋島。
1592年Bartholomeu Lasso的東南亞圖資料來源:Portugaliae Monumenta Cartographica, vol. 3, plate 383a. 北迴歸線經過三個島嶼中最下方的島嶼,亦即小琉球島 (Lequeio minor) 之北端。呂宋島的畫法已屬現代地圖之島形。
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出版的《東印度水路誌》中收錄此東亞圖(1596年) 資料來源: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6),頁50。福爾摩沙海域有三島,北迴歸線 經過中間之島的南端。圖中文字標註為I. Formosa、Lequeo pequeno,似可歸類於小琉球、福爾摩沙並稱的類別中,但I. Formosa、Lequeo pequeno兩個名稱的字體不同。Lequeo pequeno字體與福建的「Chincheo」(漳州)相同,是區域名稱,而I. Formosa則是Lequeo pequeno區域內的島嶼名稱。此地圖可見把日本-呂宋間海域的主要島嶼群島分成大琉球群島(Lequeo grande)與小琉球群島(Lequeo pequeno)兩區島嶼群島。福爾摩沙諸島屬於小琉球群島,類似澎湖群島亦繪出在南島旁,與北面的宮島與琉球群島的相對地理方位關係,已頗具有現代地圖 之地理概況。至於把福爾摩沙誤繪為三島,應為同受寬闊河口之影響原因。
1597年 Hernando de los Rios 繪製的東亞海域圖中,福爾摩沙首次被畫成一個大島的地圖。
1609(1606)
1613年Joannes Oliva的東亞圖資料來源:《鎖國前に南蠻人の作れる日本地圖》,第三卷,圖57。
此圖在福爾摩沙海域繪有三島,但島形已非長方形島。在下方最大島旁,有文字j. fermosa。
1627(1626)
亞洲新詳細全圖局部, 1631年, 洪第烏斯(H.Hondius, 比),福爾摩沙被誤繪成三個大島,最北之島被命名為I. Formosa (福爾摩沙),中央的是Lequeo Pequeño(小琉球)及下方的Lequeo Minor(幼小琉球).有學者稱地圖中最北之I. Formosa 福爾摩沙)應為今台灣北端之和平島。福爾摩沙所以被誤繪成三個大島,可以推測係航行通過福爾摩沙與中國大陸間的海域遙望福爾摩沙時,見濁水溪與大甲溪等寬 闊的河口誤以為是島嶼間的海溝分隔離為三個大島之原因。
以上介紹的福爾摩沙古地圖為自16世界中 葉到17世紀中葉間的世界或區域地圖之關於福爾摩沙之部份。這些地圖的繪製,所根據的是上手地圖與新的航海與當地流傳至歐洲繪圖家所收集之地理資訊來源所 製作者。在此近一世紀間的福爾摩沙古地圖是屬於「模糊多島」的概念型態。從「模糊多島」到「單一大島」的福爾摩沙古地圖製作的演化,建構了西方國際先進世 界對福爾摩沙之以Formosa稱謂之軌跡,更記錄了國際命名為「Formosa」,較中國人稱其為「台灣」更早100年的史實。
1683~1895,清帝國212年間統治福爾摩沙不到1/3範圍。
1699-1704《康熙臺灣輿圖》
《康熙臺灣輿圖》部份放大圖1699-1704
《康熙臺灣輿圖》之實際含蓋範圍1699-1704
●日本母國1633年鎖國前,日本於1593年起與福爾摩島淵源不斷,1874年日本「征台之役」影響深遠。
●1622 年荷蘭人登陸,開始逐步開拓用心經營西部福爾摩沙,1662 荷蘭人結束統治福爾摩沙西部38年。
●1661年5月鄭成功登陸鹿耳門,1662年2月與荷簽訂和約取而代之。因鄭成功為和漢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此期間亦可謂日人統治福爾摩沙。鄭氏王朝於1683年降清,結束福爾摩沙21年的統治。
●1683~1895,清帝國212年間統治福爾摩沙不到1/3範圍。
●1894年日清甲午戰爭,日本擊敗清帝國,日本割讓台灣「全島」與日本。1933年日本完成理蕃事業,福爾摩沙台灣歷史上第一次完全全島的統一,並於1945年4月1日成為日本依國際法建構完全的神聖不可分割的國土。日本迄今還是台灣的母國,擁有台灣的法理殘餘主權。
《布勞 (W. Blaeu, 荷蘭),東印度及鄰近諸島圖局部, 1635年》此《布勞 (W. Blaeu, 荷蘭),東印度及鄰近諸島圖局部, 1635》古地圖,清楚標示出福爾摩沙島與離島相對位於以及北迴歸線正確通過今台灣之位置,此圖應該是標示出FORMOSA之名,並具有福爾摩沙島與離島精確形狀和相對位置,且與中國有對等之區別的最古老地圖。
《Packan圖》雅各‧埃斯布蘭特松‧諾得洛斯/約1625年/53 x 73 cm/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藏。
1625年荷蘭人 Jocob I. Noordeloos 乘船環繞臺灣島一圈,使用「北港」(packan)來稱呼台灣,台灣的樣子有了雛形。
支 國第一張關係福爾摩沙的以概念山水繪畫型態繪寫的「康熙臺灣輿圖」之繪製於清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之間(公元1699年~1704年),不但圖涵蓋的範 圍僅及於福爾摩沙不到1/3的平原地帶,無法及於全福爾摩沙島域,而且較之西方對福爾摩沙完整所及實繪的《Packan圖》雅各‧埃斯布蘭特松‧諾得洛斯 /約1625年(見本文上部之圖),遲緩了3/4個世紀。較之以下1636年 荷蘭人 J. van Braam 所畫,橫躺的福爾摩沙島圖晚了一甲子。
1636年 荷蘭人 J. van Braam 所畫,橫躺的福爾摩沙島,這是杜正勝拿出來,被批評最多的台灣地圖。
在 十七世紀以前尚無經緯度的觀念的中國人,根本不知道如何繪製海圖,其古地圖所展現的地理知識,不是空白,就是錯謬,證之遙遠的歐洲海權國家早於中國人零星 渡海100年,並繼之對福爾摩沙的發現、命名、接觸、征服、統治等一連串的歷史事實互動關係與影響,由此證明中國人之所謂「台灣是中國自古的神聖領土」乃 是無恥欺騙之謊言。
本文第二篇將繼續介紹從「模糊多島」到「單一大島」的福爾摩沙古地圖,幫助福爾摩沙日本台灣人瞭解歷史真相。
國際命名為「Formosa」,較中國稱其為「台灣」更早100年 - 台灣控 https://bit.ly/31B0eV5


本圖約1601年出版,是手工上色的地圖,本圖最早的版本就是收錄於Ortelius1570年的地圖集《寰宇概觀》。
本圖臺灣位置隱藏在日本西南群島中,福爾摩沙島極小,北邊較大島嶼為Lequio maior(大琉球,今沖繩),南方則有Reix magos(宮古島群島,依字意為:極美麗之小島)與Lequio minor(小琉球),小琉球反而面積最大,以上群島均為於北回歸線以北。圖上無朝鮮半島,日本主要是一個大島,日本東北方不遠處即是美洲大陸(Americae)。爪哇島極大,南邊不遠即是澳洲大陸(Australis)。以上不盡精確的地理認知,已經反映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最新的認識。有經緯網格,地圖上方指北。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作者:石文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一張虛構的福爾摩沙古地圖,帶我們看見什麼樣的臺灣歷史?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37AaEYP
不少人可能聽過一個故事,1704 年在英國倫敦,有一位外表是歐洲白人,卻自稱是臺灣人,名喚 GeorgePsalmanazar,寫了一本介紹臺灣史地的專書《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臺灣的出版社譯為《福爾摩沙變形記》),還以臺灣人的身份活躍於倫敦公眾圈。
本書出版後成了暢銷書,隔年再版時,為了增加內容的可信度,Psalmanazar 在書中特地附了一張福爾摩沙島地圖,向讀者證明他出身的福爾摩沙島是確有其地。不過,幾年後證實他的書跟人都是一場騙局。
Psalmanazar 繪製的福爾摩沙地圖
(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3.015.0179)
仔細觀看 Psalmanazar 繪製的福爾摩沙地圖,日本往南到臺灣一帶畫了一連串大大小小的島嶼。Psalmanazar 在書中說福爾摩沙由 5 個小島組成:Avias dos Lardonos、Islesof Thieves、Great Peorko、Little Peorko、Kaboski。
這種一連串島嶼的文字描述與地圖形象,與十六、十七世紀西方出版東亞地圖中的臺灣、琉球一帶的表現方式大致雷同,而且 Great Peorko、Little Peorko 之名看來也大概是轉化自西方地圖跟文獻裡常提到的 Lequio grande(大琉球)、Lequio minor(小琉球)。甚至他在書中說中國人稱呼福爾摩沙為 Pacando,這也沒錯,「北港」是明代閩南漢人對臺灣的稱呼之一,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地圖裡,就註明臺灣也稱 Pacan。
17 世紀初出版的〈東印度與鄰近諸島圖〉,白色圈起處為臺灣一帶,與 Psalmanazar 書中地圖的表現形式雷同。(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 2002.006.0033)
當時的人也相信有圖有真相,為了證明自己是道道地地的臺灣人, 300 多年前的 Psalmanazar 就透過書籍、地圖跟相關的言行來策劃這場行動劇。
2012 年我到北美館參觀以「想像的死而復生」為主題的臺北雙年展,當中有一件臺灣藝術家林宏璋的作品《撒瑪納札博物館》,就是以 Pslamanazar 其人其事轉化為當代藝術的創作。
林宏璋將 Psalmanazar 繪製的福爾摩沙地圖改為衛星地圖的方式表現,衛星地圖似乎比 2D 平面地圖更為接近真實,但幻見與謊言卻依舊存在於許多看似真實的社會情境當中。其實以現代角度觀之, Psalmanazar 的地圖或可視為一件極好的當代藝術作品,藉由他的地圖也一定程度反諷、質疑跟批判當時歐洲社會的許多假的真實,卻是實際上的虛幻與偏見。
林宏璋的作品《撒瑪納札博物館》 以 Psalmanazar 的虛構福爾摩沙島圖為創作來源, 以衛星圖方式呈現一個看似真實卻又幻見的臺灣。
古地圖的實用性
地圖是一種人的創作,自然帶有許多人的主觀意志在內,可以說地圖兼具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回到地圖的理性面,地圖的首要功能是指引方位,而現代人用地圖感受最深的大概是電子導航地圖,在螢幕上輸入目的地,就會指引向左還是向右,走錯了沒關係,還可以重新計算。
現代地圖是如此的精密又科學,所以現在人看到古地圖時,常會感覺「是在畫什麼碗糕?」有時東西南北左右上下顛倒,也常有地點與距離錯置的感覺。所以當我們遇到古地圖時,就需要先解碼轉譯,透過地名考訂或古今地圖套疊的方式,將古地圖的訊息轉繪在當代地圖上。
古地圖是否就不「實用」呢?
目前正在臺史博「地圖很有事」特展展出的〈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是一張表現乾隆年間官方所劃定的「番界」圖,以中國常見的山水畫圖繪方式呈現。圖上除了紅藍線的番界線外,也以虛線畫出了臺灣南北往來的許多道路。在圖上找到郡城(即臺南府城)的位置,若從府城出發往東走,可走大東或小南二城門,然後沿著圖上的路徑,往東經仁和里、仁德南里、永豐里、興化店、雁門關、翁仔上天等地。
接著一路往東走到羅漢門一帶再往南走,經大傑顛社,然後南行到了蘭坡嶺塘一帶,在蘭坡嶺可以往東到阿里港、阿猴社,或是往西則接回到最主要的官道上的大岡山汛。基本上這一條路線就是府城往東走到仁德、歸仁、關廟、龍崎再往內門,南入旗山,然後沿著楠梓仙溪,到屏東里港、屏東市的傳統人群往來通道。而這張圖頗正確的描述出這條通道。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局部,法國侯氏家族藏。圖中描繪從府城往東走到內門,南入旗山的路徑。
不過這條通道,基本上也是屬官道系統,也就是沿路上會設置行政軍事機構,所以會看到許多「汛」或「塘」的名稱,汛塘是清代最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用現代觀點看,有點像是地方派出所的意味。
所以啊,清代的山水輿圖還是具備著地圖的基本功能,古早的人拿著十八世紀末的原漢界址圖做為導覽圖,要從臺南市區出發走到旗山,應當也是不會迷路才對。
用地圖說故事
傳統中國的地圖繪製是掌握在統治者的手中,因此上述的的原漢界址圖,繪製的主題、目的跟功能,主要還是為了施政的參考、政績的宣揚等目的,反映著多是統治者的視角。換句話說,過去的地圖製作權多是掌握在統治者手裡的。
當代的地圖製作則是全民都可參與的行動,民間透過地圖說出各自的看法與心聲,也表現自我的文化特色與生活。臺灣大約在 1990 年代以後,政府推動所謂社區總體營造,目的要使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在社區營造推動時期,許多地方透過社區地圖的繪製,呈現社區的文化特色,過程中也一定程度凝聚了社區居民的情感與認同。
社區地圖的特色不只是畫出地點,標示出一棟建築物、一座公園,這樣的圖沒太多意義,反倒是要思考怎麼把故事描繪出來,把這個地點之於社區生活之間的關連是什麼突顯出來,所以社區地圖是一張會說故事的地圖(story map)。
以這次「地圖很有事」特展展出的一張〈鄭仔寮社區地圖〉為例,它是根據臺南土城蔡顯榮阿伯的生活印象與空間記憶所繪製的,圖中具體的描繪了鄭仔寮的地景與人的活動的圖像,還加上許多生活的俗諺,讓這張地圖成了極為立體也極有人味的地圖。看這張圖鄭仔寮 5、 60 年前的生活樣貌,立體地在我們眼前展演出來,這是我們看平面地圖無法感受的。
位於臺南的鄭仔寮社區故事地圖
確實跟很多平面地圖一樣, Google 地圖無法傳達具體的地景與人的活動,呈現出一種均質、表象的狀態。地圖上呈現的土地與區域,僅是點線面的集合,我們看不到土地的真實樣貌與使用狀態。甚至地圖會說謊,是一種刻意的誤導與欺騙,傳達著傲慢與偏見。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用 Google 地圖搜尋雲林麥寮,看到麥寮的西邊緊鄰著六輕工業園區。地圖上呈現的是麥寮的西邊土地延伸至六輕園區,看不出有什麼端倪。但當轉換為衛星圖觀看時,會發現六輕園區是許多白色的小點點所組成的大片土地,那些白色的小點都是一個個的工業廠房,跟周遭的生活地景顯得格格不入,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個吸附在麥寮綠色土地的白色巨獸。
自六輕成立後,這 20 年來六輕的規模不斷擴張,從外海沙洲成為人為填海造陸超過 2000 公頃的工業區土地。誰賺了?誰賠了?
雲林麥寮衛星空照圖
當代地圖的繪製也反映了臺灣社會民主化及公民社會的發展,地圖開始由下而上,主題多元並陳。許多人透過主題地圖的繪製,表現對社會的觀察與關懷。臺史博此次策劃地圖展,也開啟對於東南亞新住民及移工在臺南市區假日生活空間的調查行動,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空間,其實疊合著不同住民的多重複合空間樣貌。
例如臺南火車站周遭,因為有著公園、東南亞的飲食、日用品店,以及大型東南亞百貨進口批發超市的進駐,因此除了臺南本地外,假日也吸引了周遭嘉義、雲林、高雄等地的移民、移工前來此區。
臺南火車站北忠街一帶, 疊合著不同住民的多重複合空間樣貌。
儲存人性的地圖
Psalmanazar 的書創造了一個既真又假的福爾摩沙王國,他繪製的地圖也向歐洲人「證實」他口中的福爾摩沙島的位置。 Pslamanazar 的書跟人其實露出了很多破綻,當時也有不少人質疑他,但為何當時仍然有許多人相信他是不折不扣的臺灣人呢?
應該說因為他講了一個符合大家合理期待與想像的故事,這個故事,滿足了當時歐洲人對於大海彼端有著「美麗島」之名的遠方島嶼的渴望與想像。
或許可以這樣說, Psalmanazar 口中的「福爾摩沙島」,是存在西方熟悉的海洋裡,那片海其實是大西洋,或者是地中海,是一個處處讓歐洲人感到似曾相識的美麗島。
一張虛構的福爾摩沙古地圖,帶我們看見什麼樣的臺灣歷史?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37AaEYP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被誤解的台灣古地圖》:歐洲人最初認識的臺灣是兩個島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被誤解的台灣古地圖》:歐洲人最初認識的臺灣是兩個島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4qkxGt
1590年之前的法蘭德斯派地圖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他們對自己繪製的地圖缺乏統一的判斷能力,而且在「山寨」葡萄牙地圖時也不夠嚴謹。他們的態度似乎是:地圖純屬「山寨」,孰是孰非,讀者自行判斷,繪者恕不負責。
文:陸傳傑
1569-1590年《寰宇概觀》地圖集出版暢銷
歐洲人最初認識的臺灣是兩個島……
17世紀之前歐洲人對東亞,尤其是臺灣的普遍認知,主要歸功於法蘭德斯派地圖出版商的產品。當時的尼德蘭(法蘭德斯所在地)並非海上強國,但其出版業發達,於是他們「山寨」葡萄牙的解密海圖,大量發行。相較於同一時期多為手繪本且注重保密的葡萄牙海圖,法蘭德斯派的印刷品地圖在民間廣為流傳。不過,將知識普及的同時,也由於他們「山寨」的大多是過期的地理信息,導致錯誤的知識不斷複製及散布……
《世界圖》Typus Orbis Terrarum
出  處|《寰宇概觀》地圖集(eatrum Orbis Terrarum)
繪 製 者|歐提留斯(Abraham Ortelius)
繪製年代|1570年
出 版 者|吉爾斯(Gilles Coppens de Diest)
印製形式|銅版彩色印刷
地圖尺寸|48×36公分
相關地圖|1.《世界圖》,1569年
     2.《東印度與鄰近諸島圖》Indiae Orientalis, 1570年
     3.《韃靼圖》Tartariae sive Magni Chami Regni, 1570年
     4.《亞洲新圖》Asiae Noa Descriptio, 1570年
64圖_第7章圖1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提供
圖1:此圖引自《寰宇概觀》地圖集,圖中只標示了琉球(Lequio)沒有小琉球或福爾摩沙,但是從日本列島到臺灣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畫法,和《東印度與鄰近諸島圖》(圖4)幾乎完全一致,所以可以斷定圖中琉球群島末端的兩個大島就是所謂的「小琉球」(Lequio pequino,即臺灣)。這個畫法極可能是受到葡萄牙1561年維利烏的《世界圖》影響。1561年維利烏的《世界圖》不但將臺灣畫為兩個大島,還賦予兩個島名,北島叫福爾摩沙,南島叫小琉球。葡萄牙人為什麼會這麼畫,令人費解。
但是1561年維利烏的《世界圖》是手繪本,當時並沒有公開發行,而此圖則是印刷版,且在歐洲的商業發行獲得巨大的成功,所以此圖可以說是一般歐洲人認識臺灣的起點。
65圖_第7章圖1_格放圖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提供
地圖商業出版崛起
近幾年荷蘭時代的臺灣史成為顯學,不少公私立機構主辦的相關展覽中,法蘭德斯派出版的東印度海圖或是中國地圖成了展覽會場上亮眼的展品,有些博物館也跟著收藏這方面的古地圖,以致臺灣有些文化人,甚至學者誤認為法蘭德斯派的地圖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的亞洲地圖,這可就誤會大了。
法蘭德斯是一個地理區域的名稱,16世紀中葉的法蘭德斯是西班牙屬地低地國尼德蘭(Nederlanden,今日荷蘭的正式名稱,古時曾涵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三國)的一部分,區內的居民講佛萊明語(Vlaams),宗教信仰以新教為主,兩者都不同於西班牙。法蘭德斯位於歐洲第一大河萊茵河的出海口,因為地理條件十分優越,所以帶動了商業、製造業的發展,製圖、印刷出版也是此地的強項之一。
1570年西班牙基於宗教及殖民商業利益的考量,對尼德蘭採取高壓政策,以限制當地的產業發展,尤其是對當地最重要的輸出毛紡織品課以重稅,因而引發當地居民反抗,法蘭德斯從此淪為戰場。法蘭德斯派的繪圖師為了逃避戰火,紛紛逃到阿姆斯特丹或倫敦,後來兩地都成為地圖出版的重鎮。
法蘭德斯派的繪圖師以1590年為界,分為前後期。前期以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為代表,後期以布朗休斯(Petrus Plancius)繪製的世界地圖影響深遠,發揮了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麥卡托開啟現代製圖學
麥卡托是現代製圖學的開山祖師之一,也是法蘭德斯派地圖繪圖師的領軍人物。他獨創的麥卡托投影法,至今仍是主流的地圖繪製方法之一,兩半球的世界地圖畫法也是他首創的。同期法蘭德斯派的另一位大將是歐提留斯(Abraham Ortelius)。1570年歐提留斯出版的《寰宇概觀》地圖集則是當時歐洲最暢銷的地圖集。
麥卡托雖然在製圖學上有諸多創見,但並不代表他繪製的地圖是當時最優秀的。因為當時的尼德蘭並非海上探險強國,缺乏第一手的地理資訊,所以法蘭德斯派繪製的地圖,尤其是東亞部分,和同一時期葡萄牙的地圖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因為他們得到的地理資訊應該都是葡萄牙解密的圖檔,並非最新的資訊。而他們出版的地圖之所以能成為熱銷的商品,可以說是拜葡萄牙人對地圖採取嚴格保密制度所賜。
曹永和院士在〈歐洲古地圖上之臺灣〉對麥卡托的評價是:「……惟他似未看到葡萄牙人所繪遠東地圖、只根據若干旅行記、報告等文字,故其大部分仍為歐洲古代、中古地理知識之混雜集成而已。」這個評價何其嚴酷!
麥卡托繪製的臺灣島和1550年《亞洲―大洋洲圖》一樣在一串島鏈最後畫成兩大島,只是增加了Lequio minor(小琉球)的島名而已。中國海岸線方面,則特別突出所謂的寧波角(Cde Liampo),這應該也是受到早期葡萄牙海圖的影響;葡萄牙人早期曾經試圖在寧波外海的雙嶼建立貿易站。
追根究柢,麥卡托繪製的臺灣島的母本,只是得自於中國船員的航海經驗,沒有任何實測的地理信息,所以葡萄牙海圖也只扮演了一個轉述者的角色。
66圖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提供
16世紀最暢銷的歐提留斯《寰宇概觀》地圖集
除了麥卡托,早期法蘭德斯派最著名的繪圖師暨地圖出版商要屬歐提留斯。歐提留斯於1570年出版的《寰宇概觀》地圖集有五幅地圖和臺灣有關。曹永和認為其中的《世界圖》(圖1)、《東印度與鄰近諸島圖》(圖4)是同一類型,與曹永和〈歐洲古地圖上之臺灣〉中引述的麥卡托1569年版《世界圖》(圖2)完全相同,只是地名增加,這說明了歐提留斯、麥卡托兩人的信息來源並不完全相同。
另外,《韃靼或大汗屬地》(圖6)與《亞洲新圖》(圖7)是第二種類型。曹永和認為這兩幅圖與葡萄牙繪圖師維利烏1561年的《世界圖》十分類似,只是日本的部分畫得不盡相同。
曹永和將維利烏的《世界圖》中日本的輪廓,稱為「烏蠋蟲」狀,而《亞洲新圖》與《韃靼或大汗屬地》兩幅地圖中的日本變成長條形,因此認為兩者不同。「烏蠋蟲」狀的日本是葡萄牙地圖的標誌之一,但這很可能只是葡萄牙繪圖師採用的投影法偏向南方所造成的「特殊效果」,如果採用其他投影法,日本未必呈「烏蠋蟲」狀。
《亞洲新圖》與《韃靼或大汗屬地》皆採用以北極為中心的圓錐投影法,與葡萄牙地圖的投影方式不同,導致「烏蠋蟲」狀的日本,被「拉直」成長條形,這也是理所當然。所以這兩幅圖參考的葡萄牙地圖比前兩幅(圖1、圖4)參考的版本更新,「烏蠋蟲」形日本的畫法就是一個明證。
山寨版古地圖出現獨一無二的錯誤
《寰宇概觀》中除《世界圖》(圖1)外,另四幅和臺灣有關的地圖(圖4、6~8),雖然被分為兩種類型,或是兩個參考來源,但奇怪的是,日本以下各島的輪廓即使各圖畫得完全不同,可是大琉球以下島名排列的次序竟然完全相同。由北而南,依次是Lequio maior(大琉球)、ÿ Fermosa(福爾摩沙島)、Reix magos(三王,即宮古島)、Lequio minor(小琉球);當然有些海圖並沒有標示出全部島名。
葡萄牙人的海圖中I. Fermosa、Lequio pequeno 也有同時出現的情形,例如前面提到的維利烏1561年的《世界圖》就是一個有名的例子,但絕沒有出現Reix magos位於I. Fermosa之南的情況。顯然歐提留斯1570年出版的《寰宇概觀》地圖集的臺灣部分,出現了獨一無二的錯誤,這應該是他自己造成的,與其他版本無關。所以後來《寰宇概觀》地圖集的增訂版,歐提留斯便做了修正,臺灣部分改採維利烏1561年版《世界圖》的畫法。
1590年之前的法蘭德斯派地圖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他們對自己繪製的地圖缺乏統一的判斷能力,而且在「山寨」葡萄牙地圖時也不夠嚴謹。他們的態度似乎是:地圖純屬「山寨」,孰是孰非,讀者自行判斷,繪者恕不負責。
69圖_第7章圖2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提供
圖2:《世界圖》Noa et Aucta Orbis Terrae Descriptio ad Usum Navigantium Emendate Accommodata, 1569年,麥卡托繪製。麥卡托圓柱投影地圖,相當適合水手海上航行使用,是航海地圖一大創舉,但可惜的是,東亞部分是參考舊的葡萄牙解密海圖,缺乏第一手的實測資料。曹永和在〈歐洲古地圖上之臺灣〉對麥卡托《世界圖》的評價不高,認為大部分地理資訊只是歐洲古代、中古地理知識的混雜集成而已。本圖中臺灣和琉球的畫法,明顯是抄襲自1550年無名氏所繪《亞洲─大洋洲圖》(第5章,圖2)。
69圖_第7章圖3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提供
圖3:《世界圖》Orbis Terrae Compendiosa Descriptio, 1587年,魯摩德.麥卡托繪製。麥卡托獨創的麥卡托投影法,至今仍是主流的地圖繪製方法之一,兩半球的世界地圖畫法也是他首創的。此圖是其子魯摩德.麥卡托繪製,內容幾乎完全沿襲自他父親1569年的《世界圖》,臺灣與琉球群島的畫法也是一模一樣,北回歸線仍在小琉球之南,但此時葡萄牙的地圖已開始出現三島式的臺灣而且北回歸線貫穿島上。
69圖_第7章圖3_格放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提供
70圖_第7章圖4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提供
圖4:《東印度與鄰近諸島圖》Indiae Orientalis, 1570年,收錄於《寰宇概觀》地圖集。此圖中的臺灣和《世界圖》(圖1)以及《亞洲─大洋洲圖》一樣在一串島鏈最後畫成兩大島,只是增加了Lequio minor(小琉球)的島名而已。中國海岸線方面,則同樣特別凸顯寧波角。
歐提留斯的《寰宇概觀》中的臺灣部分,出現了獨一無二的錯誤。各島的名稱由北而南,依次是Lequio maior(大琉球)、 ÿ Fermosa(福爾摩沙島)、Reix magos(三王,即宮古島)、Lequio minor(小琉球)。宮古島位於福爾摩沙島之南的情況過去從未出現過,這應該是他個人的疏失,因為他參考的1561年維利烏《世界圖》中,Lequio pequeno(小琉球)北面的大島標示為I. Fermosa(福爾摩沙島)。所以後來《寰宇概觀》再版時,這個錯誤也更正過來了。
71圖_第7章圖4_格放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提供
福爾摩沙為何出現在大琉球與小琉球之間?
1570 年出版的《寰宇概觀》地圖集中,與臺灣相關的有五幅,除了《世界圖》(圖1),分別是《東印度與鄰近諸島圖》(圖4)《韃靼或大汗屬地》(圖6)、《亞洲新圖》(圖7)、與《中國地圖》(圖8)。這四幅地圖對福爾摩沙島地理位置的描繪,在地圖史上出現一個奇特的例子。這幾張圖對福爾摩沙島的輪廓外形、大小不盡相同,但在琉球群島中的位置卻是一致的,即大琉球在北,小琉球在南,福爾摩沙島居中。這種畫法長期以來令學者困惑不解。如果單從歐洲繪製的地圖,是很難理解其中的原由。或許我們可以比對中國與歐洲的古地圖,嘗試解開其中的原因。
1550年代出版的羅洪先《廣輿圖》中的《東南海夷圖》是歷史上最早將琉球區分為大、小琉球的地圖之一。此圖因為是民間出版發行,不像同一時期的《籌海圖編》有海防軍事上的背景,所以很容易被歐洲航海界取得。羅洪先的《廣輿圖》出版後,歐洲關於東亞的地圖繪製水平立即上了一個臺階,從1554年羅伯.歐蒙的世界圖及其之後的歐洲地圖可以明顯發現其間的關聯。
1550年代之後的歐洲地圖不但「山寨」了中國地圖中關於中國海岸線的畫法,同時也「山寨」了大、小琉球的概念。1554年羅伯.歐蒙的世界圖中,臺灣單獨以福爾摩沙島標示,這應該是根據葡萄牙的航海「獨家發現」。可是沒多久,葡萄牙人就改變了畫法,1561年維利烏《世界圖》中的福爾摩沙島便被標示在大、小琉球之間。顯然,葡萄牙人雖然還堅持福爾摩沙這個「獨家發現」,但也接受了大、小琉球的概念,1561年的維利烏《世界圖》就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而呈現了出來。
1570 年《寰宇概觀》地圖集是由荷蘭人出版,但荷蘭當時尚未掌握東亞的地理信息,幾乎完全抄襲葡萄牙地圖,所以其中與臺灣相關的四幅地圖對福爾摩沙島的描繪,雖然輪廓外形、大小不盡相同,但福爾摩沙在琉球群島中的位置和1561年的維利烏《世界圖》卻是一致的。
到了1563年之後,葡萄牙人對福爾摩沙這個「獨家發現」也不再堅持了,路易斯、杜拉多等人世界圖中的福爾摩沙不見了,而以小琉球單獨標示臺灣島,顯然是更進一步向中國地圖「靠攏」。所以長期「山寨」葡萄牙地圖的法蘭德斯出版商也跟著將福爾摩沙刪除,僅剩下大、小琉球。《寰宇概觀》地圖集的出版商歐提留斯1589年出版的《太平洋諸島圖》(圖9)中,臺灣還是雙島,但僅剩小琉球之名,福爾摩沙也被刪除了。《被誤解的台灣古地圖》:歐洲人最初認識的臺灣是兩個島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4qkxGt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臺灣堡圖/古地圖/台灣地圖/7 萬幅全球罕有高清古地圖免費下載/「漢番雜處」說別人是「番」,突顯自己是「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古地圖/1926年中華民國地圖/中國畫台灣總是漢人所在的西半部,只有半個台灣,這顯示出清帝國對於台灣東部抱持一種「化外之地」的心態, 直到 1874 年爆發的牡丹社事件,徹底改變了台灣在地圖上的形狀。 一七一三年台灣島圖,是目前已知,西洋地圖史中最古老的單張島圖。圖中有許多從圓心發射出的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最早出現的台灣地圖/(1554年)葡萄牙人手繪的航海圖,是目前所知最早繪出台灣的一張地圖。葡萄牙人是最早「發現」台灣的西方人,並將這座島嶼命名為「福爾摩沙」/日本江戶初期東洋諸國圖 (約1600年以後) 台灣在地圖中被命名為「高砂 」,由上中下三島構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你有看過「倒過來」的台灣地圖嗎?最近入手一張昭和16年,台灣日治時期的「東亞鐵道案內」,整個東亞(中國,朝鮮,滿洲國,台灣)也都被塞在一張狹長的地圖內。
有趣的是,因為是有種類似鳥瞰圖的畫法,因為「俯瞰角度與方向?」的關係,其中當時的台灣被「倒著」畫了出來,且形狀被壓縮成,你我可能不太認識的台灣:)
但是上面的相對位置也都還是正確的。鐵路的描繪,各地的資源名所的記述,加上連中國的鐵路都全部被畫了上去,上海,北京,香港、全部都以一個很奇妙的距離存在著,突然有種以前在唸國中地理的感覺。笑。
如果國中時,有類似這樣的地圖的話,可能會更方便背誦吧?!笑。
這樣有歷史味道的地圖,真的看再久都不會膩啊!Nobuhiro的台日任意門 - 你有看過「倒過來」的台灣地圖嗎?最近入手一張昭和16年,台灣日治時期的「東亞鐵道案內」,整個東亞(中... | Facebook https://bit.ly/3K653fp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台灣古地圖-1554-1570年/最早以「Formosa」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