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海盜賊-王直
日人海盜賊-松浦隆信
平戶島主松浦隆信所引渡的汪直(又有人稱王直)了。
汪直本籍安徽,曾是同鄉海寇許棟的手下,為了謀生,長年在廣州一帶進行走私貿易,在許棟死後,汪直接受松浦隆信之建議,決定離開廣州,遠赴日本長崎平戶島,繼續從事海上貿易,並資助松浦家之開支大小事宜。
若要說汪直替松浦家打下了什麼樣的基礎,就不得不提到他引進了福廣兩地的戰術與兵器,其中,「籐牌陣法」更讓松浦家北踞九州的勢力得以平穩成長,與最南端島津藩善用種子島火槍的戰術,儼然形成強烈對比。
據傳在松浦隆信統領的平戶城裡頭曾經收留相當多來自明朝的人士,其中又以商人最多。(Source:Wikipedia)
兩者雖不曾對壘,但從松浦家外流出去的籐牌,擋下島津家子彈的那一剎那,整個九州的諸侯大名都感到不可思議。
一心想著要為明朝盡心盡份的汪直,終究接受了浙江巡按胡宗憲的招安,帶著三兩艘同安船,與他研究數年的藤牌陣法,於嘉靖三十七(西元 1558 年)年回到杭州。
沒想到甫上岸的汪直竟被冤枉下獄,甚至在隔年年底遭到斬首示眾。為此,汪直的船隊一舉攻上岑港等地,誓為汪直復仇。眼見海上大軍來勢洶洶,明朝政府派出名將戚繼光應戰,不出數月便剿滅了汪直義子毛海峰與其殘餘黨羽;日後,戚繼光將他與汪直義子的戰鬥經過,著成了知名的兵法書《紀效新書》,後來更是根據何良臣《陣紀・卷二》中的籐牌斷簡,寫下了籐牌總說,親自編制抵禦倭人的籐牌兵種。
海上江湖:傳說中,讓鄭芝龍與鄭成功縱橫戰場的神秘陣法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IYKDYU
此人本是中國商人,卻在日本建國降服各大軍閥,死後不久遺言成真
明朝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一個男孩出生在徽州歙縣雄村拓林的王氏徽商家庭,父母為其取名為王銓。從小他就表現出才智過人的一面,但就是對讀書非常反感。家人看他這樣估計是沒法通過科舉光耀門楣,無奈之下只好讓他跟著做生意。
▲電影中的汪直形象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王銓和同鄉徐惟學與福建漳州人葉宗滿、謝和、方武一同赴廣東進行海外貿易。由於明朝時期正執行「海禁」政策,為避免朝廷追查,王銓便冒用母姓「汪」而自稱為「汪直」。同年,一行人抵達日本的五島群島中的福江島,受到大名宇久盛定的歡迎。
兩年後,汪直在宇久盛定的引薦之下,得到了日本戰國大名松浦隆信的邀約,以九州外海屬於肥前國的平戶島(今屬長崎縣)和日本肥後國的松浦津為基地,從事海上貿易。松浦隆信特意派人為汪直建造住宅,此後他便長期居住於此。在交往貿易過程中,汪直均以「儒生五峰」的名義出現於各類場合。
▲戰國大名松浦隆信畫像
生意做大之後,汪直為了安全起見,便投靠了同鄉許棟的貿易集團,並擔任掌柜一職。許棟此前一直在做海上的海盜生意,同時也接保護走私的單子,汪直加入其中可有力保護自己的走私生意。然而沒過多久,許棟就被明朝總督朱紈率軍剿滅了。無奈之下,汪直只好以金塘島馬跡山為據點,自己招募亡命之徒、建造巨船,干起了海盜生意。在自家海盜團隊的庇護下,汪直大肆走私、搶劫,極短時間內就積累了巨額財富。此外,汪直還通過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的交易,獲得了大量槍械,海盜團隊由此迅速擴張,一時多達五千人之眾。
▲清朝晚期民間海盜舊照
有著如此眾多的先進火器和兵馬,汪直集團自然是所向披靡,徹底壟斷了海上貿易和軍火生意。據史料記載,「海上之寇,非受(汪)直節制者,不得存」。也就是說,在海上混的,只要不聽汪直的話,很快就會被殲滅。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汪直帶著自己的海盜軍隊在長崎駐紮,由於當時日本軍閥混戰,汪直便宣布建立宋國,自稱為「徽王」。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當時最大的軍閥麾下軍隊才三千人左右,不僅人數上比不過汪直,武器裝備上更不是一個檔次。於是異常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汪直在日本建國稱王,各地大名沒有一個敢反對的,全都唯汪直馬首是瞻,「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
▲日本長崎縣汪直雕像
這些軍閥都怕汪直,只要哪個軍閥不聽話,汪直就把大量槍枝賣給他的敵人,或者直接聯合其他軍閥幹掉他。在這種威懾之下,日本軍閥都不敢不從。但汪直來日本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賺錢,他在海上把日本的倭寇都打擊消滅掉,開通了日本的貿易路線,成為了一時的海上霸主。然而當時的嘉靖皇帝卻對汪直進行了嚴厲圍剿,派兵偷襲了汪直。汪直一怒之下,繼續做海盜,還召集了其他倭寇,騷擾搶掠東南沿海。
▲嘉靖皇帝劇照
時任浙江巡撫的胡宗憲,為了長久地剿滅倭寇,便想要招降汪直。於是,他把汪直的父母妻兒都放出了監獄,還給予了他家人許多優待,並派遣使者前去勸降。經過數輪交涉,汪直最後被說服了,親自前往杭州接受招安,然而卻被愚蠢的巡按御史王本固直接抓住,然後拉出去砍了頭。
臨刑前,汪直氣憤不已,冷冷地盯著監斬的王本固說:「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果然,汪直死後,官府再也沒有辦法控制海外倭寇——其義子毛海峰為了替汪直報仇,直接發兵進攻中國沿海,汪直的一部分舊部也投靠吳平、張璉等福建一帶的海賊,這就直接導致了嘉靖末期的嚴重倭患。
▲沿海倭寇肆虐形勢圖
另一方面,當浙江巡撫胡宗憲得知此事後,氣得忍不住痛哭起來。他知道汪直死之後,海盜再也無法控制,臨刑前的那句遺言,必然將得到驗證。然而對於胡宗憲和明朝政府而言,無論如何後悔不迭,也再無法改變這一切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2nl5k8.html
道可隆信=松浦隆信(まつうら たかのぶ,1529年(享祿二年)-1599年4月1日(慶長四年三月六日))是日本戰國時代肥前國的大名,松浦氏的第25代家督,松浦興信之子。法名道可。
生平
1543年松浦隆信的父親松浦興信隱居,故繼承了家督之位,積極防備龍造寺隆信的侵攻。1550年開始對東南亞與歐洲的貿易(南蠻貿易),大量購入了火繩槍(日文為鉄砲)和火炮。統領的平戶城下還住了很多來自明朝的商人,其中著名的有雄霸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王直父子。因貿易而建立了巨大的財富,成為松浦半島的霸主。
1568年把家督的位置交給嫡男鎮信繼承,雖退位隱居但仍然握有實權。1587年對豊臣秀吉的九州征討軍保持中立,1592年松浦鎮信赴朝參加文祿之役,隸屬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參與了1593年的平壤之戰。之後松浦氏因此躍為大名,平戶藩和松浦家族能一直平安存續到幕末,松浦隆信是很關鍵的明君。松浦隆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1Ajfqz
八幡大菩薩----道可隆信=松浦隆信自稱八幡大菩薩戰神
八幡神(日語:はちまんしん、やはたのかみ、やわたのかみ)是日本的戰神、八幡宮的祭神,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皇室的祖神、源氏武士的氏神,又稱為八幡大菩薩。
歷史
《續日本紀》中記載聖武天皇在藤原廣嗣之亂時,下詔大將軍大野東人祈請八幡神之事。從欽明天皇的時代開始,八幡神乃被視為應神天皇。平安時代以來,八幡神受到神佛習合思想的影響,成為佛教的護法神,而有八幡大菩薩的稱號(也是日本佛教中阿彌陀如來之權現)。
八幡神是日本天皇祖神,所以源自皇室的源氏武士也以八幡神為氏神;進入鎌倉時代,由於源賴朝任幕府將軍、創設鎌倉幕府,八幡神也演變為武神與武家的守護神。明治時代,在神佛分離的政策下,佛教式的八幡大菩薩神號被禁止,但是仍根深柢固存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在日本陸軍、海軍的航空基地可見書寫著「南無八幡大菩薩」的旗幟,是飛行員(特別是神風特攻隊員)的信仰對象。
造像
有著漢服持笏者、公卿冠冕者、武士家居模樣者、戎裝甲冑者、乘馬彎弓者、拔刀欲出者,如為佛教徒奉祀,則多為僧形,著袈裟錫杖,或托缽、持念珠、持蓮花等,尊之為八幡大菩薩。
祭神
祭神以應神天皇為主神,左右為比賣神和神功皇后,三座一體合稱八幡神(亦稱八幡三神),但也有左右為仲哀天皇和玉依姫命之例。比賣神有諸多說法,可能是宗像三女神的市杵島姬命,近年也被認為可能是卑彌呼或天照大神。
八幡宮‧八幡神社
宇佐神宮是日本4萬餘座八幡宮、八幡神社的總本社,以下四社中的「宇佐、石清水、鶴岡」或「宇佐、石清水、筥崎」三社被稱為「日本三大八幡」。
宇佐神宮(大分縣宇佐市) - 官幣大社、名神大社、勅祭社
石清水八幡宮(京都府八幡市) - 官幣大社、二十二社、勅祭社
筥崎宮(福岡縣福岡市) - 官幣大社、名神大社
鶴岡八幡宮(神奈川縣鎌倉市) - 國幣中社
八幡神:在日文中的漢字八幡神(はちまん),也被稱作:八幡大菩薩。自古以來 -百科知識中文網
日本第二宗廟!神風特功隊對其深愛有加,這到底是個怎樣的神社?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5pRK3Z
石清水八幡宮的本殿供奉的是應神天皇,一般的八幡社除了供奉應神天皇外,還有他的母神神宮皇后和比咩大神。三位共稱為八幡神。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4byl8l3.html
八幡神是日本天皇的祖神,可以追朔至傳說中日本的第十五代天皇──應神天皇,和比賣神、神功皇后合稱八幡神。自從平安時代以來,受到神佛合一的影響,也成為佛教的護法神,有「八幡大菩薩」的稱號。而源自皇室的源氏武家將八幡神視為守護神,之後源賴朝創立鎌倉幕府,八幡神也演變成守護武士的武神。一直到現在,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請求八幡神的保佑喔!
日本三大八幡宮是?
日本各地總共有四萬多座八幡宮和八幡神社。位於九州大分縣宇佐市的宇佐神宮是全日本八幡宮的總本社,加上京都的石清水八幡宮、福岡的筥崎宮、鎌倉的鶴岡八幡宮,統稱「日本三大八幡宮」。咦?說是「三大」,為什麼有四個呢?因為鎌倉的鶴岡八幡宮自古以來是武家源氏的守護神,對日本人來說的重要性等同於另外三社,因此「日本三大八幡宮」有「宇佐、石清水、筥崎」和「宇佐、石清水、鶴岡」的不同說法喔!守護日本的全國信仰──日本三大八幡宮 | 樂吃購!日本 https://bit.ly/2QgJzRI
明朝的倭寇是怎麼回事
明朝的倭寇是怎麼回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4n005K
首先我們這應該了解一個事實: 倭寇相當於是東南沿海的武裝走私集團,主力是東南沿海的漁民等(倭人只占一到二成)。其實倭寇是以中國人為主的,其頭目主要有: 松浦隆信(道可)、許棟、汪直、李旦、顏思齊、曾一本、鄭芝龍。
倭寇的「首戰」!(倭寇元代就已經出現,這裡指最典型倭寇進犯事件)
據史料記載,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在中國南部,就發生了一起戰爭史上罕見、足以讓大明王朝汗顏的糗事:一股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這股倭寇暴走數千里,殺死殺傷四五千官兵,歷時八十餘日,才被占絕對優勢數量的明軍圍殲。
原來,這股來自日本的倭寇,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6月7日從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的。他們上岸後一路暴走,遇小縣城就攻打,遇官兵就搏殺。在《明史·日本傳》里,我們可以看到,它利用用了大量的動詞記載這段經歷:「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毋庸置疑,這股倭寇給人印象最深的,當屬他們特種部隊一樣的戰鬥力。《籌海圖編》里稱:「蓋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謀,猛而善斗,殆賊中之精選,非常賊也!」南陵之戰,蕪湖縣丞陳一道父子率領「蕪湖驍健」,力戰獨進,全部戰死。江寧鎮之戰,明軍指揮朱襄、蔣升率眾迎拒,「不能御,襄戰死,升被創墜馬,官兵死者三百餘人。」
其中一件事不得不提及,這股倭寇在攻打南陵縣城的戰鬥中,一共受到了四個縣的官兵包圍,那些明軍官兵「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諸軍相顧愕貽,逐俱潰。」 透過這段《明世宗實錄》的文字記載,看出倭寇個個能手接飛矢,除了凸顯明軍弓軟無力外,也體現出倭寇的武藝高強,難怪官軍見狀愕然後一起崩潰而退。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股僅有五十三人組成的倭寇分隊竄到南京後,竟開始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攻城之戰。據《明史》載:「賊逐直趨南京,其酋衣紅乘馬張黃蓋整,眾犯大安德門,我兵自城上以火銃擊之,賊沿外城小安德門、夾崗等門,往來窺覘會城中,獲其所,遣諜者,賊乃引眾由鋪崗趨祩陵關而去。」
試想,南京乃明朝之留都,城堅牆厚,守城兵力不下萬餘,周邊衛所明軍姑且不論。僅這區區五十三人的倭寇軍隊,居然敢肆無忌憚對城市發起進攻,真是令人駭異又好笑。駭異的是,他們確實目中無人,把堂堂大明王朝看作是「紙老虎」,不堪一擊;好笑的是,他們確實膽大妄為到了極點。
南京突遭襲擊,自然舉城鼎沸。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匆忙下令關閉城門,並命令市民自備糧械,登城守衛。關於這場戰鬥的詳細情況,時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筆記里有記載:「賊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尚不敢解嚴。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勛貴騎從呵擁交馳於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今日爾。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關於這伙倭寇的人數,時人記載不一,有稱「五十三人」,有稱「六七十人」,有稱「七十二人」。考慮到「五十三人」說法,鄭若曾在抗倭總督胡宗憲幕中,戰役記載都是出自軍方塘報,應該比較正確。
這股囂張的倭寇,最終下場是被全殲了。8月13日,這股倭寇在官兵追擊下,越過武進縣境,抵達無錫慧山寺,一晝夜狂奔一百八十餘里,「賊疲定望亭,次日至滸墅關。」
在滸墅關,蘇松巡撫曹邦輔、副使王崇古率數千官兵,在陸地、太湖邊布下了天羅地網。結果,在吳林廟官軍擒斬了二十七人,剩下的倭寇逃橫涇前馬橋,躲進一間民舍。官軍採用火攻,倭寇抵擋不住拚命殺出一條血路,跑出一大段路後,四散藏在田禾中。官軍頭目看見田裡「草露微動」,就讓手下齊聲大喊:「賊人躲在田裡!」草木皆兵的倭寇受驚奔出,被悉數擒殺,沒有逃掉一人。
儘管結局是倭寇被全殲,但這股倭寇的戰績卻是:橫行三省共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鄭若曾對此感慨無比:「其所經歷八郡,轉戰三千里,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瞭然於胸中;不殺人,不掠財,不姦婦女,周流深入,其志詎可測耶!」
不管怎樣,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軍隊,用他們如入無人之境的三千里暴走,硬生生扯掉了明朝的遮羞布,將大明軍事上的羞處,赤裸裸的暴露世人面前,真是汗顏難堪、羞愧至極。
倭寇的主要構成——中國人!
嘉靖年間持續到隆慶、萬曆年間的四十年,是明朝倭寇為害最烈的時期,史學界稱「嘉靖大倭寇」。在這一階段里,從賊中「迫於貪酷,困於饑寒」的 沿海小民 才真正是倭寇的主體,而饑寒貧困的根源在於「片板不許下海」的 海禁政策 (中國落後世界的最直接原因)。反過來說,嘉靖前期為什麼要實行嚴厲的禁海令呢?是因為正德年間少數葡萄牙走私販兼海盜對沿海城鎮、島嶼肆無忌憚地燒殺搶掠,加上中國海商和日本倭寇在浙江沿海進行的走私貿易,讓明政府感覺貿易會帶來「南方之禍」,才變本加厲地實施禁海,最嚴厲的時刻連捕魚都不允許。禁海令是標準的因噎廢食,雖然並不是禁海招來了日本倭寇,但可以肯定的是,是禁海令刺激出了更多的中國倭寇。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東南濱海地區地瘠民貧,從宋元以來,當地居民一直將出海貿易視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運加上種種服務,可以說大海養活了起碼百萬計的沿海居民。在福建,有句話叫做:「海者,閩人之田。」一紙海禁令無情地把當地居民的「田」給剝奪了,飯碗跟著也砸了。在廣東,潮州、漳州地區一向是通商出海的發舶口,「潮漳以番舶為利」,不許貿易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計。對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來說,眼前擺著兩條路:要麼忍飢挨餓,要麼鋌而走險進行海上走私。潑洗澡水連孩子一起潑了——禁海的弊端明擺著,當時有不少有見識的人都很擔憂。抗倭名將譚綸用了一個「老鼠洞」的比喻,說:「禁海越嚴,則獲利越厚,而趨之者愈眾。比如發現家裡有老鼠,一定要留一個洞,若是都堵上,連好的地方都能被老鼠穿破。」禁海,罷日本朝貢,明朝這兩大舉措看似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帶來的結果,反而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因為本鄉本土,所以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擁有令人難以相信的支持。作戰時,屢屢發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時地利無所不占,如魚得水。而代表正義之師的官軍,反而不受歡迎,舉步維艱。一些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參加過抗倭戰爭的明人萬表記錄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賊,但貪圖其厚利,任其堆貨,且為打點護送。銅錢用以鑄火銑,用鉛制子彈,用硝造火藥,用鐵制刀槍……大船護送,關津不查不問,明送資賊。」「近地人民或送鮮貨,或饋酒米,或獻子女,絡繹不絕;邊衛之官,有獻紅被玉帶者……(與)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則拜伏叩頭,甘心為其臣僕,為其送貨,一呼即往,自以為榮,矜上挾下,順逆不分,良惡莫辨。」
所以也難怪謝杰發出這樣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是則閩浙及廣之所同也。」曾任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則對潮州、漳州、惠州地區的「民寇一家」斷言為:「自節帥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員外,其他的人全是倭寇——這真是一幅令人絕望的場景。對愈禁愈烈的海上走私,時人形象地諷刺道:「片板不許入海,艨瞳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人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全民皆寇,問題爛在自己根子上,難怪防不勝防誅不勝誅。倭寇就是一顆消耗元氣的腫瘤,一直伴隨著明王朝走向衰落。
為什麼明朝無力抵抗倭寇的進攻:
原因:1、明朝軍隊,戰鬥力差。2、倭寇戰術靈活,打贏就打,不贏就跑,不好打。3、倭寇的相對明軍有更強的戰鬥力。4、海禁政策使百姓倒向倭寇,有好多明朝人和倭寇勾結,相互配合。5、朝廷內部分裂,不能一致對外。6、統治者昏庸,沒有有效的政策。7、倭寇裝備精良(戚繼光仿製的火槍就是從倭寇那裡繳獲的)
明朝內部軍制混亂:
其一,軍隊建設理念不正確。
我們知道,明朝實行的兵役制度,是朱元璋一手草創的軍戶世襲制,軍士編制在衛所中,平日屯田,戰時保護地方。明朝開國時期士兵總數曾高達一百八十萬,這樣龐大的軍隊,如果不能自給自足,全靠老百姓供養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元璋採取了軍戶世襲制方法,保障了軍隊平戰兩棲。
按說,這種方法在當時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故朱元璋曾得意地宣稱:「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但結果只是養活了百萬名集體農莊的農民而已。明朝中後期,衛所軍隊與普通農民無異,毫無戰鬥力。無可否認,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會因為屯田勞作,而減少訓練時間,削弱專業強度,一旦爆發戰爭,即便是擁有裝備精良、盔甲鮮明的明軍,卻也打不過裝備落後、「光屁股」的倭寇。
明代著名畫家仇英繪有一幅寫實的作品----《倭寇圖卷》,由於仇英經歷過倭寇之患,對倭寇的形象描述得栩栩如生:頭髮剃成半月形,上身穿著單衣,下身赤裸僅穿兜襠布,光腳,手持長槍、弓矢和日本刀。與跡近光屁股的倭寇形成強烈視覺反差的是,畫卷上的明軍士兵全部盔甲鮮明,陣容嚴整。可嘆的是,明朝中晚期的許多事實,都證明了貌似強大的明軍,根本不是倭寇的對手。
比如:嘉靖年間(1552—1553年),一股倭寇從舟山、象山附近登陸,進犯溫州、台州,打敗官軍,攻陷黃巖縣;一股倭寇包圍太倉縣,劫掠平湖、海鹽、海寧,殺死官軍數百人;一股300人的倭寇,在崇明島打敗了明軍副將湯克寬,騷擾了上海、嘉興;一股倭寇進攻嘉興,打敗參將盧鏜,明軍傷亡千餘,轉而劫掠海寧、揚州、泰州,殺死官軍無數……
其二,國家政治體制的腐敗。
到了明朝中葉,伴隨著一些無能無德的君王即位,官場風氣日漸腐敗墮落,加上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影響,軍隊內部也毫不例外地出現了不良現象。假如說,軍隊是台龐大機器的話,已經是千瘡百孔,運轉不靈了。
譬如,剋扣軍餉的將領屢見不鮮,不堪重負的士兵比比皆是,都使得軍戶的大量逃亡變得司空見慣。到了嘉靖年間,軍戶的逃亡率已經高得嚇人,大量衛所形同虛設,有的衛所竟然只剩下幾個人。就連濱海前線的遼東、山東、浙江、福建、廣東衛所都只剩下30%的兵員,更要命的是,因為承平已久,將領和士兵的素質都差得驚人,有的世襲將領連馬匹都不會騎,連旗幟都弄不清楚,平時和同僚喝喝酒、吹吹牛就算是盡職了,而士兵更是戰鬥力低下,忙於屯田,樂於領餉,就是不會打仗,上陣後一觸即潰。
前線官員章煥曾上疏皇帝,痛心疾首地這樣描繪前線官兵:「上陣如同兒戲,將無號令,兵無紀律,往往隔著敵人老遠開完火、放完箭就算完事,臨陣脫逃、殺民報功者數不勝數。」這樣一種現狀,難道根子不是在投資者身上嗎?
其三,海禁政策使民心喪失。
本來,明朝制定嚴厲的海禁政策,是期望能夠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由於海禁政策所實施的直接對象,是廣大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勢力,它不僅不能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區激化了一些矛盾。
當沿海地區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貿易,成為他們生計的主要來源時,「寸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頒布與實施,顯然與民意背道而馳的。這種做法,不僅是閉關鎖國、夜郎自大做法,更堵絕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正常謀生之路,焉能不喪失民心?
故而當那些來之海上甚至是陸地的倭寇出現,竟占有了天時地利之先機,如魚得水。而代表正義之師的官軍,反而不受歡迎,舉步維艱。是什麼造成了民眾對倭寇視而不見,甚至部分人還支持倭寇的局面呢?我們稍加分析,不難看出,表面上看似民眾的覺悟警惕不高、民眾的國家意識不強,但實質上其根源就在明朝自己身上。
失民心者失天下,是古往今來被歷史證明了無數遍的真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5gj4pq.html
中國 古代戰船 (連環船)古船 https://bit.ly/3peuRd3
輕型船,長4丈,形似一船實為二船。前船占三分之一,後船占三分之二,中用2鐵環相連。前船有大型倒釘多個,
上載火球、神煙、神沙、毒火。後船安槳載乘士兵,作戰時直駛敵陣,前船撞擊釘於敵船,並點燃各種火器,
同時立即解脫鐵環,讓後船退返,前船烈焰旋起,使敵船著火而焚。
蒼山船:小型,吃水5尺,裝備佛郎機2門,碗口銃3個,鳥槍4把,噴筒40個,煙筒60個,火磚30塊,
火箭100支,藥弩4張,弩箭100支。 全船37人,水手4人,戰士33人。
赤龍舟:輕型,船身像龍,分為3層,內藏火器刀槍。船首如龍頭張口,內藏士兵一人,偵察敵情。
龍背用竹片釘之,胸開一小鐵門,兩側各有1口供一兵劃槳。 身有堅木架2個,船龍骨以鐵墜,使船平穩。
內部除兵器外不裝他物,2兵於其內發射火器,一兵掌舵操帆。常以數百船齊射攻敵。
火龍船:輕型,分三層。以生牛皮為護,上有銃眼,中置刀板,釘板,下伏士兵。
兩側有飛輪,4名水手。先偽敗於敵,誘敵登船,開動機關,使敵從上層落入中層刀板釘板中。
網梭船: 超小型 形如梭 竹桅木帆 吃水七八寸 內有2到4人 裝備二三支鳥槍 戰時二三百船蜂聚蟻附.
海滄船:中型,吃水七八尺深,風小時機動,配合福船。裝佛郎機4門,碗口銃3個,鳥槍6,噴筒50,煙罐80,
火炮10,火磚50,火箭200,藥弩6張,弩箭100。乘員53人,水手9人,戰士44人。
鷹船:輕型,兩頭尖翹,不辨首尾,進退如飛,機動性強。四周用茅竹密釘以掩護,竹間留銃眼。常沖入敵陣,與沙船配合。
福船:大型,身高大,底尖上挑,首昂尾翹,樹2桅,艙3層,船面設樓高如城,旁有護板。士兵掩護在其後向敵船射箭發彈,擲火球、火磚、火桶。
並順水順風撞沉倭船。船備艦首炮一門、大佛郎機6門、碗口銃3個、噴筒60個,鳥槍10支,煙筒100個,弩箭500支,火藥弩10張,火箭300支,火磚100塊,
火炮20個,及冷兵器上千。乘員64人,水手9人,戰士55人,編5甲。一為佛郎機甲,操艦首炮、佛郎機,近敵擲火球火磚;第二甲是鳥槍甲,專門射鳥槍; 第三、四甲為標槍。
蜈蚣船:仿葡萄牙多槳船,底尖而闊,航行迅速,逆風亦可行,不懼風浪。上有大佛郎機艦炮,重千斤,並有火球、火箭。
- ---- 以上為明代戰船,以下為滿清戰船: ---- -
上海江邊的水師戰船
常德的水師炮船(1901年)
清朝 黃河號戰船的船尾
滿清水師的黃河號戰船
黃河號戰船甲板的火炮
黃河號戰船內部官艙
福州三江口水師營,背景煙霧是中法馬江之役的戰火。
- - -------------------------- - -
由此可見滿清早期的戰船,較明戰船更差且更退步。
古船 https://bit.ly/3peuRd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