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嵙崁城堡城門原貌
1901年,大嵙崁城堡城門,位於今天桃園大溪。這裡是板橋林家的發源地,林氏為福建漳州人,在早期移民社會中,因與泉州人械鬥衝突,又由於與泰雅族傳統領域接壤,時有衝突。1820年代道光年間遂於大溪築堅固的石頭城堡(位置在今天運動公園與大溪國小一帶。牆高壁厚,占地3甲餘,因上一輩由朝廷賜封通議大夫,號稱「通議第」,展現官府大宅的氣派。閩粤百姓在閩粵山區地帶,因地方政府行政力薄弱,土著和少數民族反抗,常見以氏族為聚居單位興建土樓和圍籠屋,作為防禦之用。不過,大嵙嵌城堡的規模遠大於彼,有如古代歐洲小王國的城堡。林氏族裔之衆多,財力之雄厚,可見一斑。(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即將出版「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 戰爭 庶民 風物」)

135513005_2799802093672864_5565953377712720580_n (2)


台北北門---一級古蹟
台灣之有城始於1624荷蘭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旁尚有遺跡)於台南、1626西班牙於和平島築聖薩爾瓦多城(已燬,今中船現址)、1653荷蘭於台南築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明鄭治台後實際未曾建立城廓
從清康熙22(1683)年8月,鄭克塽降清,迄清康熙60(1721)年朱一貴事件期間,憂慮反清復明之士會奪城作為據點,始終未曾允諾在台築城建廓.雍正元(1722)年始於台南築木柵為城池,乾隆元(1736)年改建石造城樓,經乾隆52年林爽文事件後,於乾隆56(1791)年台南府城始告竣工

2020-02-27_194552


日本時代大溪林本源的通議第城門影像 -----林本源之城堡「通議第」林氏落腳大溪後,為防止山地泰雅族和北方泉州人來攻,於是在大溪築個小城,號稱「通議第」(林氏任官知府,父祖均獲朝廷贈予通議大夫的封典)。小城長約216公尺,寬約144公尺,城牆高一丈三尺五,牆壁卻厚一丈五尺,總面積9408坪(3.2甲)。相較後來的台北城占地10,522甲,大溪城自不能與之相比,但以私人家宅聚落而言,就比福建客家土樓大了很多很多

69664179_2439700222931603_6278628959911411712_n69703185_2439700269598265_412105054103797760_o1162374804_l123653922

何慧娟20140915《誰的秀面─大嵙崁街牌樓面研究》+_042020-02-27_213339

何慧娟20140915《誰的秀面─大嵙崁街牌樓面研究》+_03何慧娟20140915《誰的秀面─大嵙崁街牌樓面研究》+_01何慧娟20140915《誰的秀面─大嵙崁街牌樓面研究》+_022020-02-27_2109552020-02-27_214653何慧娟20140915《誰的秀面─大嵙崁街牌樓面研究》+_05何慧娟20140915《誰的秀面─大嵙崁街牌樓面研究》+_06


2020-02-27_2026062020-02-27_202628


通議第
林本源家族在大溪蓋了豪宅「通議第」,舉家從新莊遷居大溪。為了怕漳泉械鬥的尋仇者和土匪搔擾,以石板築牆好像一座城堡,人稱「石頭城」。城牆上有馬道可容家丁巡守,角落有銃櫃和銃眼,以利觀測和射擊。通議第開有北、東、南三個城門,居民基於安全的考量,臨三個城門發展市街,臨近通議地的三大城門的三條街道演變成三條最繁華的大街,即現今的中山路、中央路、和平路。

B01_clip_image001B01_clip_image0021456729116-1347236117_n1456729110-32279161622020-02-27_1959231456729123-28700151991456729117-4047587231456729114-14742457611456729115-851837996_n

桃園.閒逛大溪 (街角遇見博物館) @ 梁與陽的霒曣 :: 痞客邦 ::


大溪古城遺址20070527自己開始到大溪、復興一帶登山,總會利用候車時間逛一逛大溪市區與其一些古蹟.日積月累對大溪古蹟也有粗淺認識.大溪古城遺址出現在木製導覽圖上,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當然已不復當年面貌.

2020-02-27_1951492020-02-27_195923


大溪 三層 林平侯墓
大溪 三層 林平侯墓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9Ie3pb
林本源家族,或稱板橋林家,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自台灣清治時期發跡於台北板橋。
「林本源」並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板橋林家的「商號」。
林家祖籍是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人,開臺祖林應寅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攜長子
林平侯渡海來臺灣於臺北新莊落腳。 林平侯後來經營米業、鹽業,在林爽文事件中物價暴漲因而
糶米致富,並且捐官入仕,曾任新竹縣丞、後升柳州知府,後辭官專心營利,
又因新莊(興直保) 泉州人聲勢太盛,舉家遷居桃園大溪避亂。
林平侯遺囑死後取「飲水思本源」之義將家產分為「飲記」、「水記」、「本記」、「思記」、
「源記」五記,分別給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與林國芳五個兒子及其後代(長子林國棟
早逝,「飲」商記由其後人承擔)。
其中分得「本記」、「源記」兩部分的林國華與林國芳為同母兄弟,將其商記合併為林本源,
遷居板橋,就是今日所稱的林本源家族。
其居住的大厝(即板橋林家花園)富麗堂皇,現在是板橋地區最負盛名的古蹟與觀光勝地。
林本源一族至今仍有不少後裔在板橋一帶居住。
按: 林平侯(1766-1844)字向邦,號石潭,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人,林本源家族始祖。
 林平侯於乾隆四十九年(1782) 隨父林應寅前來臺灣,在臺北新莊定居,並隨父一起從事米鹽生意,
據說16歲時,年輕力壯,天資聰穎,富有企業經營與規劃的長才,又能吃苦耐勞,為米商鄭谷累積
龐大的財富,深得老闆的信任與栽培,爾後,老闆送了他一筆資金,讓他獨立發展。
林平侯天縱英明,自行開店並發揮經營的才華,獲利豐碩,爾後又與林紹賢聯合辦理台灣的鹽務,
並兼營帆船客運和批發生意,往來於台灣和大陸之間,
成就非凡,並成為台灣發展初期最有名的富商。
1787年,林爽文事件引發通貨膨脹,導致米鹽漲價,林平侯也因此躍身為商業鉅子。
之後,又以數十萬兩銀捐得新竹縣縣丞。1806年之後,又以捐官方式捐得同知,並分發廣西。
歷任潯洲、桂林,後因政績頗佳,升任南寧與柳州知府。
1818年告老還鄉回到台灣,依然鉅富,因新莊泉州人兵聲猛烈,舉家遷居大科崁。
進而又開墾淡水之野土地,遠及噶瑪蘭,並開闢了淡水至噶瑪蘭的道路。
並從福建家鄉招來兄弟來臺開墾,在桃園、宜蘭、台北等地為後代留下了龐大地產,成為台灣最大的地主,
曾擁有5000多公頃土地。
林平候富了之後,想到族人中尚有貧困之戶,於是仿傚范仲淹建義莊的方法,置良田數百作為教養費,
又捐資學租,修建淡水文廟以及海東書院,以培養知書達禮之人。
林平候還修築永豐圳與大安圳兩座水壩,灌溉遍及板橋地區,面積達1800公頃土地。
1844年去世前,曾將財產分為「飲」、「水」、「本」、「思」、「源」五商記分給後代,
分得「本」、「源」兩商記的兩子林國華與林國芳將商號合併並冠以姓氏,即為現在所稱
的林本源家族,林本源家族遷往板橋後位重一方,即俗謂之「板橋林家」。
林平侯的墓位於三層變電所對面 ,占地廣大 ; 惜外圍圈以鐵絲網籬 ,
無法親近一探 , 根據資料 ,墓碑上的文字為:
咸豐七年歲次丁巳秋九月  皇清誥授通議大夫、三品銜、廣西柳州府知府,晉封榮祿大夫、
顯考石潭林公佳城, 男國華、(國)芳,孫友遜、(友)逢等仝立。
又從網友的介紹當中, 得知林平侯享壽79歲 , 卒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 ,
咸豊七年(1857)才遷葬現址。
遠看其墓碑斑駁 ; 確認其為一古墓無疑 ......大溪 三層 林平侯墓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9Ie3pb

cover6001060058882_l1060060178_l (1)1060061355_l1060060178_l

 


竹塹林占梅祖父林紹賢(1761-1829年),開設「恒茂」商號  潛園林占梅 http://bit.ly/381iCqf


「林本源商號」於西元1843年起造的「通議第」大城(板橋林本源園邸建於西元1864年,足足晚了21年),「通議第」長方形的主體建築城牆長216公尺、寬144公尺、高4公尺、厚4.5公尺,腹地包含「運動埕」與當時的大溪公學校,林本源大城兩側的石頭都是用大嵙崁溪的石頭堆砌砌成,城牆厚度之間夾著土方,有點類似「斗子砌」的作法;根據歷史手繪地圖顯示「通議第」城門朝向東北方,城內前半段是稻米收成倉儲,後半段是管理住所,大城的東面有城門樓,樓內左右建物為收納租穀處,後則有管家住所,僅僅是收租倉儲之用的地方卻大興土木起造建城,顯見林家重視大溪地區的發展,後來林家後人感念於大溪地區對於家族企業貢獻良多,在大城原址打造一塊高約九呎的巨石落款『林本源發祥之地』作為紀念,如今仍豎立於城門舊處。大城在日治時期命運坎坷,在日軍進城之前城開砲轟炸導致大城後半部毀損,之後又成為日軍營區使用,最後陸續拆除,城牆大量拆除之後的石條被官方搬運去作為大溪橋的橋墩所用,這是如此巨量城牆消失的原因之一,◎民間小典故:林本源大城原地在四十年代尚有許多石板石條組合的大型高台保留,當時有許多大溪老街的頑童到處探險,居然找到一條地下密道,據說這就是林本源大城的逃生密道,長度約有兩百公尺可以直通大嵙崁碼頭,多年前也有地方首長與熱心人士從碼頭大圳溝處進入發現確實有秘密通道的存在,林家密道雖然塵封於歷史卻並未消失事實。

舊街風情(十六) 大溪(和平)老街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大溪的聚落發展遂延著<通議第> 外圍而開展,上街及下街遂發展為今日的中山,中央及和平老街
在今大溪運動公園中,留有一方<林本源發祥之地>的石碣+日治時期,日本總督府制定<市區改正>計劃;對舊有馬路進行拓寬與拉直,街屋依沿街之建築線內拆除部份建築物,居民就以牌樓立面裝飾,石材、雕塑各式吉祥圖案,及歐風之拱門、樑柱,造就了今日牌樓立面上華麗精彩的裝飾,此乃<和平老街>巴洛克式立面牌樓之源起。舊街風情(十六) 大溪(和平)老街 http://bit.ly/2PuorX7

本源城樓(通議第)2
至於興建年代一說於道光4年(1824),有待查證!多數網站則謂該城燬於乙未(1895)征台,日軍進攻大溪時的炮火下.顯然是錯誤的!
昭和九年即1934,已是日據晚期,最後城樓何以被燬,猜測是二戰末美軍空襲或光復初期人為破壞.
註:大正九(1920)年有市區改正計畫與大嵙崁(大溪)公學校擴建完成,導致石頭城大宅第部分被拆除,或許可供參考.但如圖之城樓何時消失,則待資料發掘佐證
板橋林家在第三代的林國華(本記)、林國芳(源記)與第四代的林維讓、林維源(皆國華子,國芳無後嗣)事業達到顛峰,成為當時台灣首富
註:如根據大漢溪關懷與公民社會願景---板橋社大環境學程召集人陳健一pdf檔:建於道光24年(1844),似較有公信力,然也有1843興建一說;再查"歷史大溪"網站,也是說道光24年

竹塹林占梅祖父林紹賢(1761-1829年),開設「恒茂」商號  潛園林占梅+林占梅祖父林紹賢(1761-1829年),開設「恒茂」商號,從事海外航運,往來呂宋島經商貿易,獲利不少,其後與板橋林平侯聯合辦理全臺鹽業,而成為鉅富 http://bit.ly/381iCqf


林維源/板橋林本源家族清末時曾是台灣首富/林朝棟夫人-一品夫人/板橋林家林維源擔任二品京官,為清代台灣人擔任的最高文官/新北市文化局今年以林本源家族致富事蹟,製作「金算盤」文創商品「金算盤」製作成鑰匙圈模樣,象徵「精打細算、財運亨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築了三座半城池的林本源家族
板橋林家花園104.06.11竹塹林占梅祖父林紹賢(1761-1829年),開設「恒茂」商號  潛園林占梅 http://bit.ly/381iCqf
大清國決定在北台增設台北府,下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是同治十三年(1874)的事,然而一直到光緒八年(1882)台北城的築城才開始動工,拖了八年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沒錢。
有清一代,祇有台南、台中、埔里、恒春、澎湖等五座城的築城經費是由國庫支出,其他都是向當地的富商鉅賈派捐。五座國庫所築的城,除了府城台南,當時都是荒涼之地,民戶不多,更有番害,殷實的富戶幾乎沒有,地方上實在榨不出銀子來,基於國防需要又不得不築城,所以祇能由國庫勉強挪出錢來。
台灣自古至今地方建設的錢永遠出自富人身上,卻有不少一輩子從不繳稅的人老在雞雞歪歪,老嚷著自己國家自己救,到處反建設,一直希望把台灣弄回四百年前,實在令人感慨萬千!
當時台北的艋舺和大稻埕有不少富戶鉅賈,但台北知府陳星聚卻把目光投向板橋林本源家族,一口氣要林家捐出十萬兩,這數目幾乎是全部築城經費的一半。此時林家當家的是第四代的林維源,他對陳星聚把林家當成肉頭非常不爽,也不甘願,因為早在道光七年(1827)台灣中部大甲築城時,當地仕紳七嘴八舌,枱面上有頭有臉的人平常個個搶著出頭,真到出錢的時候卻是人人龜縮,最後官府還是把腦筋動到北部的林本源家族當時林家當家的是林維源的阿公林平侯,林平侯一輩子勤儉持家,官府卻老把他當肉頭,他一賭氣就把大甲築城的全部經費都認了,但上書奏准從此不再認捐,當時官府一口答應。此事白紙黑字大家都知道,誰知過了五十年陳星聚還是把腦筋動到林家頭上。
林維源雖然不爽,最後還是照著陳星聚的意思如數捐了。中國成語「民不與官鬥」中的「民」原本指的是小民,不是像林氏家族這種鄉紳富戶。然而中國鄉紳巨室大多靠祖上幾代仕宦聚斂發家,朝中門生故舊盤據,鄉紳們橫行鄉里,魚肉鄉民,不找官府的麻煩就不錯了,地方官吏不會膽敢得罪巨室。然而台灣的富戶大多是一代起家的暴發戶根基不穩,朝廷裡也沒靠山,因此就成地方官吏眼中的肥羊。幾年前(1862)林維源的養父林國芳因率眾參與漳泉械鬥被官府所拘,解送福建前因惱怒官府不公急怒攻心一命嗚呼,這是林家有財無勢的悲哀,也是後來林維源極力巴結台灣巡撫劉銘傳,日領後又極力配合日本總督府的原因。
註:林維源是老三林國華之子,過繼給無子的老五林國芳,林國華與林國芳是同母兄弟,與老大、老二及老四不同母。
在台灣發展史中,林氏家族共築了三座半城,除了大甲城、台北半城,還有大家比較不熟悉的大溪城和板橋城。當然,其他地方的築城也都少不了林氏家族,像新竹城,甚至遠在極南的鳳山城,林家都得貢獻出大把銀子。
在大清國和日本國統治台灣的年代,板橋林家的財力獨冠全台。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曾統計,當時台北地區前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日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李春生,有資產120萬日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擁有資產1億1000萬日圓。前三名之間差距令人咋舌,林家全台首富的地位無人能超越。這也讓人好奇板橋林家如何發跡起家?
社會邊緣人們老把別人的財富視為不義之財,其實白手起家除了機運,還有多少的辛酸和血淚……
乾隆四十三年(1778)祖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的林應寅渡海來台,落腳在今日的新莊地區,他是林家來台的開基祖。林應寅略通文墨,所以就在新莊開了一間私塾,藉此糊口。當時台灣一片蠻荒、文風不盛,私墊的生意不會好,大半的時候林應寅還得打零工度日。令人好奇的是林應寅一介文人,抛家棄子獨自一人冒險跨海來台,想必有後人諱言的苦衷。
林應寅有子三人,四年後次子林平侯(1766-1844)來台尋父,那年林平侯虛歲十七。父子相聚後,林平侯就在新莊富戶鄭谷的米店為傭。林氏精明勤勞,善於書算,不久就嶄露頭角,獲東家鄭谷的賞識;數年後林平侯得到東家鄭谷的資助自立門戶,成立商號經營米糧生意。
乾隆五十二年(1787)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戰亂前後歷經三個年頭,導致全台米糧暴漲,林氏獲利叵算,事業自至小有局面,當時林平侯年僅二十二歲。
林平侯的事業自米糧開始,因為經營有方,加上克勤克儉,數年後累積了相當的財富。有了資金之後,林平侯與竹塹林紹賢合作,向清廷承攬全台鹽務和南北船運,林氏在鹽務中獲取鉅額利潤,台海間的大陸近海貿易,更讓林平侯在不到二十年間一躍而成全台鉅富。
經商致富後,林平侯更想進一步提升社會地位,於是他花了幾萬兩銀捐個八品官,當了實缺的新竹縣丞。
1806年之後又再加捐五品同知,簽分廣西。往後歷任潯州、桂林通判、南寧知府,再遷柳州知府。嘉慶二十一年(1816)五十一歲的林平侯於柳州知府任內告老,回到台灣,總計他在廣西為官十年。
返台後林氏重為商賈,他以林安邦之名在擺接堡(今日之板橋、中和、土城一帶)崁頂莊購置水田從事拓墾,並收購土地、埤圳、水權,積極經營事業。但當時新莊地區漳泉械鬥已歷時多年,泉州人勢眾,漳州人屢為所敗,田園家產被奪,甚至性命不保。老成持重也見過世面的林平候不想捲入事端,也為了身家安全,乃於嘉慶二十三年率族人舉家遷居大溪(當時名為大科崁)。林氏相中大溪,乃因當時大溪雖然地處番界,但樟腦、茶葉、煤礦等山產富饒,更有舟楫之利,淡水河當時尚能上溯至此。
林家在此投下鉅資從事墾殖事業,拓墾範圍廣達今日台北、新莊、大溪等地,甚至達至宜蘭;他以過去的經驗續繼經營米、鹽生意,林家產業在此又開創了一個新局面,也帶動了大溪的繁榮。
林氏落腳大溪後,為防止山地泰雅族和北方泉州人來攻,於是在大溪築個小城,號稱「通議第」(林氏任官知府,父祖均獲朝廷贈予通議大夫的封典)。小城長約216公尺,寬約144公尺,城牆高一丈三尺五,牆壁卻厚一丈五尺,總面積9408坪(3.2甲)。相較後來的台北城占地10,522甲,大溪城自不能與之相比,但以私人家宅聚落而言,就比福建客家土樓大了很多很多。如今大溪的和平老街、中山老街、中央街,就是當年沿著通議第的城牆邊發展出來的市街,當年稱為上街和下街。
乙未割台後,台人不服日本以武力領台,客籍義勇軍在此抗拒日軍,日軍在大漢溪對岸的員樹林架砲轟擊,通議第燬於此役。大正八年林家乾脆將此地捐出,日人於西半設立大溪公學校,即今日的大溪國小,東半做為運動場。
林平侯共育國棟、國仁、國華、國英、國芳五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林平侯過世,享壽七十九林氏死後五子分產,以「飲、水、本、思、源」為各人事業商號之代稱,其中三子國華(1802-1857)及五子國芳(1820-1862)為同母兄弟,兩人同產共居,因此將「本」、「源」合併,以「本源」為事業稱號。往後其他三房沒落,三房與五房獨有發展,後人乃以「林本源」稱呼林氏家族。
林氏家族歷經大清、日本和民國,皆盡顯赫,有趣的是,相關文史資料也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保留與美化,後代子孫為祖先諱自是合理。然而,大多數的史料均諱言林家前幾代女眷,以林平侯官居四品知府的身分,嫡妻與父祖兩代均會受到朝廷誥封,史料裡完全找不到誥命夫人林母及林妻之相關資料。大多數的史料均明言國棟、國仁、國華、國英、國芳並非一母所出,以林平侯官居知府而言,有妻有妾自是合理,但對妻妾資料卻隻字未提。其原因可能是是因「有唐山公,無唐山嬤」,林平侯娶平埔番女為妻,而有所諱?抑或是如同袁紹、辜正甫之憾,掩飾後來興旺的三房與五房並非嫡出?部分史料亦提及長子國棟早亡,二子國仁和四子國英係收養,內情卻未見詳述。
林平侯死後三年,林本源家族開始踏出大溪。道光二十七年(1847)林家以收租方便為由,在今日的板橋地區,舊名崁仔腳之地興建館舍,取名弼益館,以便就近管理其龐大的產業。咸豊三年(1853)林家遷居板橋,建三落大厝。咸豐五年,林氏兄弟因漳泉械鬥未息,乃於板橋築城,城周僅約二里,城牆高一丈五尺,牆厚二尺多。光緒十四年(1888)興建五落大厝,光緒十九年(1893)再興建園林宅第,即今日的板橋林家花園。
林本源的名號始於林家兩兄弟遷入板橋。
林氏兄弟自大溪遷往板橋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大溪近山,發展有限,泰雅族的侵擾也一直是個問題。另一方面,與台北地區械鬥不止的新莊板橋漳州人也一直希望林家這種大戶能回到台北盆地做為他們的靠山。還有一點不便明言的,林平侯十七歲來台,二十一歲就發家,三十七歲才生林國華,五十五歲才生林國芳,三房和五房留在大溪將受制於長房長孫,講話不能大聲,二房與四房也不可能任由他們做主。103.09.13初稿

林維源/板橋林本源家族清末時曾是台灣首富/林朝棟夫人-一品夫人/板橋林家林維源擔任二品京官,為清代台灣人擔任的最高文官/新北市文化局今年以林本源家族致富事蹟,製作「金算盤」文創商品「金算盤」製作成鑰匙圈模樣,象徵「精打細算、財運亨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竹塹林占梅祖父林紹賢(1761-1829年),開設「恒茂」商號  潛園林占梅+林占梅祖父林紹賢(1761-1829年),開設「恒茂」商號,從事海外航運,往來呂宋島經商貿易,獲利不少,其後與板橋林平侯聯合辦理全臺鹽業,而成為鉅富 http://bit.ly/381iCqf


林本源家族的歷史 history01


2020-02-27_1948592020-02-27_1949222020-03-02_212137


2020-03-02_2118412020-03-02_2117492020-03-02_2113502020-03-02_2113042020-03-02_2112372020-03-02_2112232020-03-02_2111502020-03-02_2111302020-03-02_210942


和岑毓英同為1881年來臺上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的劉璈為湖南岳陽人,出身左宗棠湘軍,同治年間任浙江知府,光緒年間任甘肅蘭州道道員(俗稱道臺)。在臺灣設省而設有巡撫之前,臺灣兵備道為臺灣地區最高統治主官,雖然仍受福建巡撫節制,但堪輿學見解為巒頭派的劉璈,對於城池風水有自己的觀點。等岑毓英一走,劉璈複勘城址,或許是源自漢人千年來對於遊牧民族威脅的傳統感受,劉璈認為原正對南北的城池座向,背無靠山易遭人偷襲,風水不夠理想,於是在城門已定址的情況下,調整城牆方向,朝向源頭甚至可以上溯崑崙山的北投七星山,在還沒有採購法可能也沒有用印契約書的光緒年間,變更設計增加經費兩萬餘銀圓,不過很奇怪規模反而略縮減為一千五百丈興建,至1884年福建巡撫劉銘傳來臺時尚未落成,1885年臺灣建省才告完竣。
  矩形城垣的中軸線指向北偏東15度的東北方,八卦圖中的艮方,遙指七星山,但是由於1879年臺北知府陳星聚的政策「街路既定,民房為先,所有起蓋民房地基若不酌議定章,民無適從,轉恐懷疑觀望。」的考量,不但已經劃設與經緯線垂直水平的街道,街旁建築也已漸次興築,因此是一個只有轉圖紙上的城牆,而非轉整座城的風水調適工程,也造成完工後長方形的城牆與城內街道呈現15度夾角的排列。
  城內南北向的三條大路,由西至東為北門街(博愛路)、府前街(重慶南路)、府後街(館前路);東西向由北至南則為府直街(開封街)、西門街(接石坊街,今衡陽路),上述街道聚集於城內西北角,為商店較密集的街道,分別為從陳星聚到劉銘傳招商成立的興市公司闢建的商業街區。在此區域中有城隍廟、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衙門、欽差行臺、臺北府衙署、淡水縣衙署、天后宮等廟宇官衙穿插其中。城東、城南順時針排列則是考棚、黃氏節孝祠、協臺衙門(參將衙門)、文廟、武廟、軍裝局、登瀛書院等位於田陌中獨立於市街外的機構,而臺北城內沒有一條貫穿全城的街道,產生多處丁字路口,也有論者認為是因為傳統風水觀念,認為鬼魂只會直進不會轉彎,製造厭勝路形,趨鬼避凶的規劃考量。(未完待續)
經過日本時代都市計畫後仍保留至今的城內丁字路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3878528073618
雖遠離市街但也壯觀自成街市的文武廟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5511459383618

106129293_10158348282348618_8651887248260449639_o


客家向原住民族致敬「原住民族日」 客委會徽結合泰雅「祖靈之眼」致敬泰雅族-客委會的會徽原以「客家」的「客」字形象設計 在這次的設計中 保留了意寓「家的守護」的屋簷 並將祖靈之眼置於核心 除了象徵著原客跨族群間互睦互重之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1-08-01_1101462021-08-01_110211

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子」呂鷹揚、呂建邦、王式璋、江建臣、黃炳南、黃玉麟等六位仕紳,百年以來,大溪國小培育出無數優秀學子,近年許多大溪人熟悉的名字,「大房豆干」創始人黃伯輝、「木頭博士」李順益,都是出自大溪國小/呂鷹揚、呂建邦、黃炳南、簡送德、李賡颺、王式璋、廖希珍、林維龍、江次德等人,決定組織建校委員會以申請設校,終於在同年獲准,以「大嵙崁公學校」之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大嵙崁城堡城門原貌
1901年,大嵙崁城堡城門,位於今天桃園大溪。這裡是板橋林家的發源地,林氏為福建漳州人,在早期移民社會中,因與泉州人械鬥衝突,又由於與泰雅族傳統領域接壤,時有衝突。1820年代道光年間遂於大溪築堅固的石頭城堡(位置在今天運動公園與大溪國小一帶。牆高壁厚,占地3甲餘,因上一輩由朝廷賜封通議大夫,號稱「通議第」,展現官府大宅的氣派。閩粤百姓在閩粵山區地帶,因地方政府行政力薄弱,土著和少數民族反抗,常見以氏族為聚居單位興建土樓和圍籠屋,作為防禦之用。不過,大嵙嵌城堡的規模遠大於彼,有如古代歐洲小王國的城堡。林氏族裔之衆多,財力之雄厚,可見一斑。(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即將出版「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 戰爭 庶民 風物」)

135513005_2799802093672864_5565953377712720580_n (2)295228440_1663172350726646_2352568615303423423_n295641114_3369240966698615_4226158405531134490_n

大嵙崁城堡原貌
1901年,大嵙崁城堡城門原貌,位於今天桃園大溪。這裡是板橋林家的發源地,林氏為福建漳州人,在早期移民社會中,因與泉州人械鬥衝突,又由於與泰雅族傳統領域接壤,時有衝突。
1820年代道光年間遂於大溪築堅固的石頭城堡(位置在今天運動公園與大溪國小一帶。牆高壁厚,占地3甲餘,因上一輩由朝廷賜封通議大夫,號稱「通議第」,展現官府大宅的氣派。閩粤百姓在閩粵山區地帶,因地方政府行政力薄弱,土著和少數民族反抗,常見以氏族為聚居單位興建土樓和圍籠屋,作為防禦之用。不過,大嵙嵌城堡的規模遠大於彼,有如古代歐洲小王國的城堡。林氏族裔之衆多,財力之雄厚,可見一斑。(6)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 | 大嵙崁城堡原貌 | Facebook https://bit.ly/3P1iLQ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