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7月,阿罩霧林家由家丁林秋前往北京,遞上了以林文明母親、一品夫人林戴氏為原告的訴狀,揭開了著名的「京控案」序幕。
所謂京控,顧名思義,就是「上京告狀」,也就是傳說中的「告御狀」。說起來,清國的訴訟程序到底是怎麼走的?
──凡人民之赴訴者,先告代書,……其不服者,則控之府。不服,複控之道。……道判不服,控之省。複不服則控之京,謂之叩閽。天子不能親聽,命刑部與都察院、大理寺訊之,所謂三司會審也。
《台灣通史・刑法志》裡簡要地記載了上訴的程序。
首先,要請代書寫好訴狀。
接著就可以投到縣廳上,等候縣官判決。由於行政權與司法權在這個階段並未分立,因此上訴體系和行政體系在某個層次上是合為一體的。而當時清國的行政程級,縣再往上是府,府再往上是道,道再往上是省。
若是仍不服,就得往天子腳下告狀──也就是「京控」了
【疑霧公堂番外篇】台灣一品命婦林戴氏,四次跨海告御狀:https://ohsir.tw/429/
疑案辦 - 1871年7月,阿罩霧林家由家丁林秋前往北京,遞上了以林文明母親、一品夫人林戴氏為原告的訴狀,揭開了著名的「京控案」序幕。... | Facebook https://bit.ly/3uosE6o
林家威嚴的主母 - 林戴氏,因長子林文察戰死,而被清廷封為一品夫人,並指定次子林文明當家穩住家業,但沒想到其當家後強勢作風,讓她憂心深恐會替林家招來更多敵人,所以寄望透過長孫林朝棟能有所改變。但文明卻懷疑母親更偏愛長孫朝棟,想要將家主之位轉交給侄兒,母子之間的心結也因此日益加深……
【疑霧公堂番外篇】台灣一品命婦林戴氏,四次跨海告御狀 –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
林朝棟夫人-一品夫人
一級古蹟-王得祿墓/清朝台灣最高官階是王得祿一品官/石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qOprCi
林維源(閩南語:Lîm Uî-goân;1840年3月21日-1905年6月16日),字時甫,號冏卿,臺灣臺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板橋林家的族長,養父林國芳,生父林國華。是一位富商、紳士、官吏。曾任太僕寺卿、幫辦台灣撫墾大臣等職。林維源與其兄林維讓屬板橋林家第四代,將林家聲勢推上最高峰,板橋林家花園也多在其手中完成。清朝馬關條約割台於日本後,遷居於閩南廈門至卒。https://goo.gl/wyCAFG
----------------------------
板橋林家傳奇 金算盤搶商機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板橋林本源家族清末時曾是台灣首富,對台灣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具有重要貢獻;新北市文化局今年以林本源家族致富事蹟,製作「金算盤」文創商品,因頗具特色受到歡迎,讓林家致富傳奇再添新故事。
林本源園邸園長吳柏勳說,林本源家族的致富傳奇,從第一代林平侯開始,移民經商有成,第二代林國華、林國芳兄弟則築板橋城,興建三落大厝、林家花園與五落大厝。第三代林維源則擔任撫墾幫辦,協助興築鐵路、振興實業。
吳柏勳指出,林本源家族不只經商致富,也是台灣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推手。「金算盤」製作成鑰匙圈模樣,象徵「精打細算、財運亨通」,推出一個月賣了二百多個,受到歡迎。
----------------------------
清朝官階最高的臺藉人士林維源/林維源先生亦是清朝臺籍人士中官階最高,高居二品
板橋林家林維源擔任二品京官,為清代台灣人擔任的最高文官
林維源
林維源(閩南語:Lîm Uî-goân;1840年3月21日-1905年6月16日),字時甫,號冏卿,臺灣臺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吉上社,板橋林家的族長,養父林國芳,生父林國華。是一位富商、紳士、官吏。曾任太僕寺卿、幫辦台灣撫墾大臣等職。林維源與其兄林維讓屬板橋林家第四代,將林家聲勢推上最高峰,板橋林家花園也多在其手中完成。清朝馬關條約割台於日本後,遷居於閩南廈門至卒。
簡介
維源為林國華之子,幼時被過繼予國華之弟林國芳。
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為貫徹「招撫生番、清除內患、墾殖番地、擴張疆域」之政策,維源設立撫墾局於大溪。
1884年法國侵略臺灣(見「中法戰爭」,臺語俗稱西仔反),抗法軍隊出現經費困難,林維源主動借給公家20萬兩銀,以充軍餉。
1886年奉清朝廷詔命以太常寺少卿身分擔任幫辦台灣撫墾大臣,台灣北部撫墾事務的主官。幫辦撫墾大臣雖受督辦台灣撫墾大臣管轄,但實為台灣北部山地及台灣原住民區域之實際統治者,因此林維源成為台灣清治時期唯一本籍為台灣的地方主官。
維源任內多次領軍與臺灣原住民對仗,成果頗鉅。至於文事方面,也曾在臺北大天后宮設立番學堂以漢化原住民族。並多次帶領大溪原住民族學童至板橋參觀文物。撫墾工作至1886年、1887年以有墾田萬畝的成效。而後又助劉銘傳完成台灣土地清丈,於1890年晉封「太僕寺卿」。
此外,於經商方面,維源的建祥號為當時最大茶商,又創立建昌公司投資房地產。維源生意頭腦極佳,曾與其兄林維讓捐助五十萬兩白銀資助台灣礦物鐵路建設;又參與樟腦輸出的事業。於1895年台灣民主國成立後,避走唐山廈門就未在參預官家事務。甲午戰爭後日本政府曾因台灣管理經費巨大,伊藤博文打算把台灣賣給法國。林維源率領台灣百姓欲籌金贖身,清政府卻極力阻撓。後林維源於福建廈門隱居,直至逝世。[1]
據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圓。
家庭
林維源除元配外,有四個妾。生有四子:林懷訓、林祖壽、林伯壽、林松壽。此外,有養子林爾嘉。
------------------------------
清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4V1i7V
黃龍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MeJDAG
--------------------------
板橋林家林維源擔任二品京官,為清代台灣人擔任的最高文官
2010/12/22 12:44瀏覽1,186迴響0推薦3引用0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地點篇-豪門年代 霧峰、板橋林家 台灣歷史縮影
2010-12-22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放大
重現美景
▲板橋林本源園邸為台灣四大名園之一,約在清光緒十九年完工。圖為上萬朵各式象徵吉祥富貴的菊花,重現早年林家滿園花海美景。(本報資料照片)
重現美景 ▲板橋林本源園邸為台灣四大名園之一,約在清光緒十九年完工。圖為上萬朵各式象徵吉祥富貴的菊花,重現早年林家滿園花海美景。(本報資料照片)
極盛時期
▲霧峰林家花園,在九二一大地震中震毀的五桂樓舊觀。(本報資料照片)
極盛時期 ▲霧峰林家花園,在九二一大地震中震毀的五桂樓舊觀。(本報資料照片)
清末與日治時代,霧峰林家、板橋林家的財富與影響力最受矚目,與基隆顏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等被稱為台灣五大家族。霧峰與板橋「雙林」的祖先均在十八世紀來到台灣開疆闢土,板橋林家後來躍居全台首富,霧峰林家次之,台史博館長呂理政強調,「兩大家族發跡的故事反映豪門的興衰,也是台灣歷史的縮影。」
豪門興衰 兩家族說故事
位於台中縣的霧峰林宅,為清代台灣規模最大的豪宅。霧峰林家開台始祖為林石,一七五三年來到台中縣大里蕃界附近拓荒,後因林爽文事件受牽連,林石長媳攜二子遷移到阿罩霧(今霧峰),重起爐灶。後來林家取得樟腦專賣利益,財富直追板橋林家。霧峰林家後代子孫中,林文察、林朝棟父子有戰功,而林文欽考中舉人,林文欽之子林獻堂在日治時期成為台灣政治、社會運動領袖人物。
霧峰林家在台灣軍事史上有重要地位。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的研究,林文察平定太平軍有功,曾擔任提督,後來不幸殉職,被封為太子少保,為當時台灣人第二高位的武官;清法戰爭爆發後,林文察之子林朝棟帶兵擊退法軍,效力於劉銘傳,重振家族的政治地位。
呂理政指出,「台史博最近取得一批來自霧峰林家的文物,包括當年林文欽的官服、賞牌、女眷服飾及林獻堂的領收單,有助大家更了解霧峰林家的故事。」
文武政商兼具 坐穩首富
與台中霧峰林家互相輝映的台北板橋林家,先祖林平侯一七八二年渡海來台並在米店工作,林爽文事件使得米價爆漲,林平侯卻因賣米而大賺一筆。頗具商業頭腦的林平侯同時投資鹽業、樟腦和航運,累積大量財富,很快成為台灣首富,「板橋林」、「台灣林」的稱號不脛而走。
呂理政表示,板橋林家第四代林維讓、林維源將家族聲勢推上最高峰。當時「板橋林」究竟多有錢?許雪姬曾指出,「清法戰爭時,福建巡撫劉銘傳來台灣,要向林家借一百萬元作軍費;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板橋林家的林維源送上貢品並捐了數萬元祝壽,這在台灣是僅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家族致富之後,更善於結交官府、捐輸護產並取得相對利益。許雪姬在「清代的家族與政治發展」文中指出,「板橋林家第一代林平侯擔任廣西柳州知府,其孫林維源擔任二品京官,為清代台灣人擔任的最高文官。其中,林維源是劉銘傳非常倚重的人,也是台灣近代化的幕後功臣。」
擴大政經影響力 兩家聯姻
此外,第一世家也透過豪門聯姻擴大政經影響力。作家陳柔縉指出,林維讓這一支幾乎把清末福建省名儒重臣都結為親戚。例如,林熊徵之父林爾康娶宣統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的妹妹,林熊徵娶清末大臣盛宣懷的女兒盛關頤,而林維讓長孫女林慕安嫁船政大臣、兩江總督沈葆楨之孫,另一孫女林慕蘭嫁知名學者嚴復之子。有趣的是,透過層層綿密的聯姻網絡,林熊祥之子林衡道娶了杜聰明之女杜淑純,而杜聰明的太太出身霧峰林家,因而板橋與霧峰林家也連成一家。
不論是霧峰或板橋林家,第一代來台打天下,篳路藍縷從無到有,逐漸累積傲人的財富;在政權轉變的時代,他們或帶兵打仗,或捐輸護產,適時擴大了政經影響力。百年來,舊一代富豪由盛而衰,新一代富豪趁勢崛起,兩個林家的故事逐漸成為遙遠傳奇。
-------------------------------------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臺灣現代化幕後推手-林維源先生逝世110週年」史蹟展演
林本源園邸展出林維源先生重要事蹟相關的工藝作品展
您知道清朝官階最高的臺藉人士是誰嗎?
您知道劉銘傳先生擔任臺灣巡撫期間最倚重的得力助手是誰嗎?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屬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辦理的「臺灣現代化幕後推手-林維源先生逝世110週年」史蹟展演暨傳統工藝體驗活動,將為您一一解答,自5月27日(三)起至8月9日(二)為止,在林園定靜堂展出以林維源先生之生平與重要事蹟相關之工藝作品、文獻資料。
而於2個多月的活動期間,亦將於每個週末舉辦相關的傳藝表演活動及工藝體驗課程,以饗遊園遊客,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
出身板橋林本源家族的林維源先生,生於西元1840年、卒於西元1905年。今年適逢林維源先生逝世110週年,為讓民眾認識林維源先生對臺灣現代化的貢獻,將舉辦一系列展覽及表演活動,藉展覽文字及照片介紹林維源先生生平。
並透過傳統工藝美術藝師及工藝創作者的巧手,以各種媒材創作作品,例如:莊武男藝師所繪製的清朝二品文官官服補子錦雞傳統彩繪、陳秀忄用老師所製作的林維源及清朝官員出巡捏麵人偶等。以及展示三落大厝林維源先生官銜執事牌、聖旨碑拓碑模型等。此外,以相聲、布袋戲及說唱的戲劇呈現方式,讓民眾在欣賞傳統戲曲的演出之餘,同時了解林維源先生生平重要的事蹟。
5月30日首先登場的是由賴柏文老師所精心規劃的「尚義可風」絹印版畫體驗活動。故事可追溯至清光緒3年(西元1877年)林維源母親鍾氏以女紅積勞金,捐輸晉、賑款2萬兩,清光緒皇帝賜以「尚義可風」匾額,如今此匾額仍完整保留存放於三落大厝。
而由新北市說唱傳統藝術保存者王玉川藝師所帶領的台灣唸歌團將於5月31日蒞園演出,以臺灣傳統說唱表演方式,傳神地詮釋林維源協助劉銘傳推動臺灣現代化之事蹟。接下來即將於6、7月份推出的免費限量「聖旨碑」拓碑體驗,亦是您全家大小不可錯過的精采活動!
炎炎夏日何處去?不妨走一趟林園認識林維源先生之旅,相關展演及體驗活動詳情,請至林本源園邸官方網站www.linfamily.ntpc.gov.tw 或電洽02-29653061-3分機43、23服務臺查詢。
林維源先生為板橋林家來臺第三代,清朝末年板橋林家事業在其經營及帶領下,成為臺灣首富。此外,林維源先生亦是清朝臺籍人士中官階最高,高居二品,而在劉銘傳推動臺灣現代化的過程中,又以林維源先生著力最深,舉凡築鐵道、開煤礦、蓋臺北城、建基隆港…等,無不參與,是臺灣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幕後推手,但一般社會大眾大多只知道林維源先生富甲一方,實有必要透過活動讓造訪林園遊客了解。
-----------------------
清兵服裝+制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9ekFk
---------------------------
臺灣總督府文官服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0BVBo
------------------------------------
清朝文武官员官服大全+台灣官員官階+芝麻綠豆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0aF81G
-----------------------
台灣的近代化運動開始於沈葆楨對台灣的經營。在牡丹社事件(日本 佔領屏東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派沈葆楨來台經營 ,他不但重視軍備的提升,也重視經濟力的開發。但因當時清廷財政支絀 ,現代化步驟在沈葆楨離台後即停頓。直到中法戰爭爆發(一八八五年) ,法軍攻戰基隆、澎湖,清廷再派劉銘傳到台灣辦理軍務及其他事宜。劉 銘傳對台灣的近代化極具熱心,但缺乏有效的人力和財力支援,因此只得 求助仕紳。在這種情況下,「財雄海外,田畝最富,且據全台之半」,又 是彰洲人領袖的板橋林維源,乃成為劉銘傳尋求合作的對象。劉氏在台期 間,甚至其後數任台灣巡撫,都得到林維源的大力贊助,說他是台灣近代 化的幕後功臣並不為過。
林維源年表
紀年 | 事蹟 |
---|---|
1838 | 林維源出生。此時林家已是租穀年收數十萬石的大戶。 |
1862 | 林維源、林維讓(兄)由廈門回台共理家政。 新莊楊貢、桃園楊德源密謀劫富戶以響應戴潮春,林家與江西人 葉春設計予以誘殺。 |
1863 | 台灣發生戴潮春之亂,林家捐兩萬兩助清廷平亂。戴潮春之亂平 定後,清廷受林維源三品銜。 |
1877 | 福建巡撫丁日昌勸捐,捐洋五十萬元,以助海防、鐵路之需。 |
1879 | 台北城興建,受命與板橋人興建小南門。 |
1881 | 福建巡撫岒毓英到台灣,欲修治大甲溪,林維源捐工。 |
1882 | 台北城修築完畢,賞林維源四品卿銜。 |
1883 | 台北城工尚缺十三萬元,經台灣道劉璈等人勸捐,林維源捐款二 萬六千元。 |
1884 | 發生中法戰爭,兵備道劉璈向林維源勸捐一百萬,林維源不得以 捐二十萬後,避居廈門。後經勸說回台,並協助辦理團練。 |
1885 | 經劉銘傳勸導,慨捐中法善後經費五十萬兩,獎授中書內閣。 |
1886 | 四月,自廈門渡台,為撫墾局幫辦。秋冬之交,隨劉銘傳討伐白 阿歪社的馬來詩昧。 該年並以林維源在大科崁(今日的大溪)別館充當撫墾局的行館 。 |
1887 | 四月,被任命為鐵路督辦,旋即解除。隨後往宜蘭清丈八里沙地 方的土地。 創立建昌公司,與李春生等建築洋樓,租給貿易洋商。 清廷任命林維源為基隆港築港總辦。同年,陞為太常寺少卿。 |
1888 | 台灣清丈田地工作開始。林維源擔任北部地方土地清丈工作。 林家花園開始增修工作。 |
1890 | 以清丈田賦有功,晉陞太僕寺卿。同年,清廷命林維源為蠶商局 總辦,種桑於觀音山。後因劉銘傳去職,該項工作即停止。 |
1891 | 受台灣巡撫邵友濂之令,赴大科崁剿原住民。 |
1892 | 剿平大科崁原住民。 |
1894 |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林維源為全臺團防大臣督辦。 |
1895 | 五月五日,台灣民主國成立,林維源被推為議長,但不就。五月 十三日因台北兵變,率家人倉皇走避廈門。 |
1905 | 清廷授林維源侍郎之銜。六月,因病去世。 |
大清國旗
黃龍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MeJDAG
日本時代大溪林本源的通議第城門影像 -----林本源之城堡「通議第」林氏落腳大溪後,為防止山地泰雅族和北方泉州人來攻,於是在大溪築個小城,號稱「通議第」(林氏任官知府,父祖均獲朝廷贈予通議大夫的封典)。小城長約216公尺,寬約144公尺,城牆高一丈三尺五,牆壁卻厚一丈五尺,總面積9408坪(3.2甲)。相較後來的台北城占地10,522甲,大溪城自不能與之相比,但以私人家宅聚落而言,就比福建客家土樓大了很多很多
舊街風情(十六) 大溪(和平)老街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大溪的聚落發展遂延著<通議第> 外圍而開展,上街及下街遂發展為今日的中山,中央及和平老街
在今大溪運動公園中,留有一方<林本源發祥之地>的石碣+日治時期,日本總督府制定<市區改正>計劃;對舊有馬路進行拓寬與拉直,街屋依沿街之建築線內拆除部份建築物,居民就以牌樓立面裝飾,石材、雕塑各式吉祥圖案,及歐風之拱門、樑柱,造就了今日牌樓立面上華麗精彩的裝飾,此乃<和平老街>巴洛克式立面牌樓之源起。舊街風情(十六) 大溪(和平)老街 http://bit.ly/2PuorX7
本源城樓(通議第)2
至於興建年代一說於道光4年(1824),有待查證!多數網站則謂該城燬於乙未(1895)征台,日軍進攻大溪時的炮火下.顯然是錯誤的!
昭和九年即1934,已是日據晚期,最後城樓何以被燬,猜測是二戰末美軍空襲或光復初期人為破壞.
註:大正九(1920)年有市區改正計畫與大嵙崁(大溪)公學校擴建完成,導致石頭城大宅第部分被拆除,或許可供參考.但如圖之城樓何時消失,則待資料發掘佐證
板橋林家在第三代的林國華(本記)、林國芳(源記)與第四代的林維讓、林維源(皆國華子,國芳無後嗣)事業達到顛峰,成為當時台灣首富
註:如根據大漢溪關懷與公民社會願景---板橋社大環境學程召集人陳健一pdf檔:建於道光24年(1844),似較有公信力,然也有1843興建一說;再查"歷史大溪"網站,也是說道光24年
築了三座半城池的林本源家族
板橋林家花園104.06.11
大清國決定在北台增設台北府,下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是同治十三年(1874)的事,然而一直到光緒八年(1882)台北城的築城才開始動工,拖了八年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沒錢。
有清一代,祇有台南、台中、埔里、恒春、澎湖等五座城的築城經費是由國庫支出,其他都是向當地的富商鉅賈派捐。五座國庫所築的城,除了府城台南,當時都是荒涼之地,民戶不多,更有番害,殷實的富戶幾乎沒有,地方上實在榨不出銀子來,基於國防需要又不得不築城,所以祇能由國庫勉強挪出錢來。
台灣自古至今地方建設的錢永遠出自富人身上,卻有不少一輩子從不繳稅的人老在雞雞歪歪,老嚷著自己國家自己救,到處反建設,一直希望把台灣弄回四百年前,實在令人感慨萬千!
當時台北的艋舺和大稻埕有不少富戶鉅賈,但台北知府陳星聚卻把目光投向板橋林本源家族,一口氣要林家捐出十萬兩,這數目幾乎是全部築城經費的一半。此時林家當家的是第四代的林維源,他對陳星聚把林家當成肉頭非常不爽,也不甘願,因為早在道光七年(1827)台灣中部大甲築城時,當地仕紳七嘴八舌,枱面上有頭有臉的人平常個個搶著出頭,真到出錢的時候卻是人人龜縮,最後官府還是把腦筋動到北部的林本源家族。當時林家當家的是林維源的阿公林平侯,林平侯一輩子勤儉持家,官府卻老把他當肉頭,他一賭氣就把大甲築城的全部經費都認了,但上書奏准從此不再認捐,當時官府一口答應。此事白紙黑字大家都知道,誰知過了五十年陳星聚還是把腦筋動到林家頭上。
林維源雖然不爽,最後還是照著陳星聚的意思如數捐了。中國成語「民不與官鬥」中的「民」原本指的是小民,不是像林氏家族這種鄉紳富戶。然而中國鄉紳巨室大多靠祖上幾代仕宦聚斂發家,朝中門生故舊盤據,鄉紳們橫行鄉里,魚肉鄉民,不找官府的麻煩就不錯了,地方官吏不會膽敢得罪巨室。然而台灣的富戶大多是一代起家的暴發戶根基不穩,朝廷裡也沒靠山,因此就成地方官吏眼中的肥羊。幾年前(1862)林維源的養父林國芳因率眾參與漳泉械鬥被官府所拘,解送福建前因惱怒官府不公急怒攻心一命嗚呼,這是林家有財無勢的悲哀,也是後來林維源極力巴結台灣巡撫劉銘傳,日領後又極力配合日本總督府的原因。
註:林維源是老三林國華之子,過繼給無子的老五林國芳,林國華與林國芳是同母兄弟,與老大、老二及老四不同母。
在台灣發展史中,林氏家族共築了三座半城,除了大甲城、台北半城,還有大家比較不熟悉的大溪城和板橋城。當然,其他地方的築城也都少不了林氏家族,像新竹城,甚至遠在極南的鳳山城,林家都得貢獻出大把銀子。
在大清國和日本國統治台灣的年代,板橋林家的財力獨冠全台。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曾統計,當時台北地區前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日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李春生,有資產120萬日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擁有資產1億1000萬日圓。前三名之間差距令人咋舌,林家全台首富的地位無人能超越。這也讓人好奇板橋林家如何發跡起家?
社會邊緣人們老把別人的財富視為不義之財,其實白手起家除了機運,還有多少的辛酸和血淚……
乾隆四十三年(1778)祖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的林應寅渡海來台,落腳在今日的新莊地區,他是林家來台的開基祖。林應寅略通文墨,所以就在新莊開了一間私塾,藉此糊口。當時台灣一片蠻荒、文風不盛,私墊的生意不會好,大半的時候林應寅還得打零工度日。令人好奇的是林應寅一介文人,抛家棄子獨自一人冒險跨海來台,想必有後人諱言的苦衷。
林應寅有子三人,四年後次子林平侯(1766-1844)來台尋父,那年林平侯虛歲十七。父子相聚後,林平侯就在新莊富戶鄭谷的米店為傭。林氏精明勤勞,善於書算,不久就嶄露頭角,獲東家鄭谷的賞識;數年後林平侯得到東家鄭谷的資助自立門戶,成立商號經營米糧生意。
乾隆五十二年(1787)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戰亂前後歷經三個年頭,導致全台米糧暴漲,林氏獲利叵算,事業自至小有局面,當時林平侯年僅二十二歲。
林平侯的事業自米糧開始,因為經營有方,加上克勤克儉,數年後累積了相當的財富。有了資金之後,林平侯與竹塹林紹賢合作,向清廷承攬全台鹽務和南北船運,林氏在鹽務中獲取鉅額利潤,台海間的大陸近海貿易,更讓林平侯在不到二十年間一躍而成全台鉅富。
經商致富後,林平侯更想進一步提升社會地位,於是他花了幾萬兩銀捐個八品官,當了實缺的新竹縣丞。
1806年之後又再加捐五品同知,簽分廣西。往後歷任潯州、桂林通判、南寧知府,再遷柳州知府。嘉慶二十一年(1816)五十一歲的林平侯於柳州知府任內告老,回到台灣,總計他在廣西為官十年。
返台後林氏重為商賈,他以林安邦之名在擺接堡(今日之板橋、中和、土城一帶)崁頂莊購置水田從事拓墾,並收購土地、埤圳、水權,積極經營事業。但當時新莊地區漳泉械鬥已歷時多年,泉州人勢眾,漳州人屢為所敗,田園家產被奪,甚至性命不保。老成持重也見過世面的林平候不想捲入事端,也為了身家安全,乃於嘉慶二十三年率族人舉家遷居大溪(當時名為大科崁)。林氏相中大溪,乃因當時大溪雖然地處番界,但樟腦、茶葉、煤礦等山產富饒,更有舟楫之利,淡水河當時尚能上溯至此。
林家在此投下鉅資從事墾殖事業,拓墾範圍廣達今日台北、新莊、大溪等地,甚至達至宜蘭;他以過去的經驗續繼經營米、鹽生意,林家產業在此又開創了一個新局面,也帶動了大溪的繁榮。
林氏落腳大溪後,為防止山地泰雅族和北方泉州人來攻,於是在大溪築個小城,號稱「通議第」(林氏任官知府,父祖均獲朝廷贈予通議大夫的封典)。小城長約216公尺,寬約144公尺,城牆高一丈三尺五,牆壁卻厚一丈五尺,總面積9408坪(3.2甲)。相較後來的台北城占地10,522甲,大溪城自不能與之相比,但以私人家宅聚落而言,就比福建客家土樓大了很多很多。如今大溪的和平老街、中山老街、中央街,就是當年沿著通議第的城牆邊發展出來的市街,當年稱為上街和下街。
乙未割台後,台人不服日本以武力領台,客籍義勇軍在此抗拒日軍,日軍在大漢溪對岸的員樹林架砲轟擊,通議第燬於此役。大正八年林家乾脆將此地捐出,日人於西半設立大溪公學校,即今日的大溪國小,東半做為運動場。
林平侯共育國棟、國仁、國華、國英、國芳五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林平侯過世,享壽七十九。林氏死後五子分產,以「飲、水、本、思、源」為各人事業商號之代稱,其中三子國華(1802-1857)及五子國芳(1820-1862)為同母兄弟,兩人同產共居,因此將「本」、「源」合併,以「本源」為事業稱號。往後其他三房沒落,三房與五房獨有發展,後人乃以「林本源」稱呼林氏家族。
林氏家族歷經大清、日本和民國,皆盡顯赫,有趣的是,相關文史資料也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保留與美化,後代子孫為祖先諱自是合理。然而,大多數的史料均諱言林家前幾代女眷,以林平侯官居四品知府的身分,嫡妻與父祖兩代均會受到朝廷誥封,但史料裡完全找不到誥命夫人林母及林妻之相關資料。大多數的史料均明言國棟、國仁、國華、國英、國芳並非一母所出,以林平侯官居知府而言,有妻有妾自是合理,但對妻妾資料卻隻字未提。其原因可能是是因「有唐山公,無唐山嬤」,林平侯娶平埔番女為妻,而有所諱?抑或是如同袁紹、辜正甫之憾,掩飾後來興旺的三房與五房並非嫡出?部分史料亦提及長子國棟早亡,二子國仁和四子國英係收養,內情卻未見詳述。
林平侯死後三年,林本源家族開始踏出大溪。道光二十七年(1847)林家以收租方便為由,在今日的板橋地區,舊名崁仔腳之地興建館舍,取名弼益館,以便就近管理其龐大的產業。咸豊三年(1853)林家遷居板橋,建三落大厝。咸豐五年,林氏兄弟因漳泉械鬥未息,乃於板橋築城,城周僅約二里,城牆高一丈五尺,牆厚二尺多。光緒十四年(1888)興建五落大厝,光緒十九年(1893)再興建園林宅第,即今日的板橋林家花園。
林本源的名號始於林家兩兄弟遷入板橋。
林氏兄弟自大溪遷往板橋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大溪近山,發展有限,泰雅族的侵擾也一直是個問題。另一方面,與台北地區械鬥不止的新莊板橋漳州人也一直希望林家這種大戶能回到台北盆地做為他們的靠山。還有一點不便明言的,林平侯十七歲來台,二十一歲就發家,三十七歲才生林國華,五十五歲才生林國芳,三房和五房留在大溪將受制於長房長孫,講話不能大聲,二房與四房也不可能任由他們做主。103.09.13初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