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向原住民族致敬
#整個八月都會使用這個新Logo喔❤️
今為「原住民族日」 客委會徽結合泰雅「祖靈之眼」致敬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VkDwQO
【祖靈之眼 ,客家之心】
8月1日是全國原住民族日
為了向全國原住民族致意
客委會將象徵部會的「會徽」重新設計
加入泰雅族具有崇高意義的「祖靈之眼」
「祖靈之眼」Dowriq Utux Rudan
代表著祖先的凝視與諄諄教誨
更是永遠的守護與祝福❤️
客委會的會徽原以「客家」的「客」字形象設計
在這次的設計中
保留了意寓「家的守護」的屋簷
並將祖靈之眼置於核心
除了象徵著原客跨族群間互睦互重之外
更提醒著我們
要守護許多珍貴的價值🌱
通過祖靈之眼的引領
看見更多歷史的軌跡
以及未來在臺灣這塊土地上
嶄新的族群關係!🌟
#八月一日全國原住民族日
今為「原住民族日」 客委會徽結合泰雅「祖靈之眼」致敬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VkDwQO
-------------------------------
為向原住民致敬,客委會表示已換會徽,加入泰雅族具有崇高意義的「祖靈之眼」。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今天是我國原住民族日,客委會表示「客家向原住民族致敬」系列活動正式開跑,為表達對原住民族的敬意,推出期間限定版的會徽,將客家的「客」與原住民泰雅族的「祖靈之眼」完美結合,並製播「客家向原住民族致敬」宣傳短片,設計臉書大頭貼特效框供民眾使用。
為了向全國原住民族致意,客委會表示,已將象徵部會的會徽重新設計,加入泰雅族具有崇高意義的「祖靈之眼」,客委會的會徽原以「客家」的「客」字形象設計。在這次的設計中,保留了意寓「家的守護」的屋簷,並將祖靈之眼置於核心,除了象徵著原客跨族群間互睦互重之外,更提醒著我們要守護許多珍貴的價值。
客委會說,「祖靈之眼」代表原住民族祖先的凝視與諄諄教誨,更是永遠的守護與祝福。在客委會官方臉書上,也相同使用泰雅族的祖靈之眼圖騰,設計大頭貼特效框來供民眾使用,原客融合讓彼此的距離更加親近,除展現對原住民族的敬意,更有一家人的意涵。
客委會表示也已拍攝致敬影片,片頭一開始是向國立台灣博物館取得授權的「康熙臺灣輿圖」,畫面清楚標示當年原住民族各社,接續著呈現龍潭、關西、南庄、佳冬、與池上等好山好水的客庄,對照著原客地名,訴說著這片土地原先是原住民族所居,但在客家人的入墾後,所曾產生的遺憾與傷痛。盼藉此反思與正視歷史,更表達客家人在台灣拓墾史中向原住民族無限的感激。向原民致敬 客委會徽融入祖靈之眼元素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j9dCHW
大溪傳奇》走過120年 看見大溪國小歷史光影
新頭殼newtalk | 文/一本大溪
發布 2017.10.19 | 17:39
大溪宮前國民學校的學生們於教室與禮堂前集合。
大溪宮前國民學校的學生們於教室與禮堂前集合。 圖:桃園市文化局木博館提供
大溪國小 120 年校史歲月為圓心,牽連起地方緊密人際網絡的大溪,才能擁有的獨特風景。從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子」呂鷹揚、呂建邦、王式璋、江建臣、黃炳南、黃玉麟等六位仕紳,百年以來,大溪國小培育出無數優秀學子,近年許多大溪人熟悉的名字,「大房豆干」創始人黃伯輝、「木頭博士」李順益,都是出自大溪國小,校友黃日香故事館負責人黃淑君認為,大溪國小在許多大溪人的心中,或許會漸漸成為一種地標般的存在, 無論離家多遠、多久,回到故鄉仍能找到一個不變的地方。
位於登龍路上的大溪國小,鄰近熱鬧的和平老街,與匯聚在地人日常所需的中央路,校門口有著兩層樓高、校園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仿老街的牌樓立面巍峨矗立。蔥郁樹影搖曳間,透露著這所老學校的百年歷史,走過草創、戰火與社會形態變遷,它依然在這裡守候,凝視著大溪孩子們上下學的身影,一如過去的每一天。
地方耆老仕紳心繫興學
在笑聲與琅琅讀書聲背後,這所擁有 120 年歷史的學校,其身世要由日治時期的「臺北國語傳習所大嵙崁分教場」講起。1897 年(明治 30 年),已在臺灣確立政權的日本政府,開始於各地設立「國語傳習所」,進行臺日語言的翻譯研究,同時也傳授日語課程。
當時,於舊新南街上設有私塾講授漢學的鄉紳呂鷹揚, 與關心地方教育普及的呂建邦等人,決定趁相關政府官員到大溪視察教育事務時,向他們提出興辦教育場所的構想,雙方幾經討論,終於在該年的 11 月 6 日,成立臺北國語傳習所大嵙崁分教場,於舊新南街上借用民房,是為學校前身。隔年,日本政權在臺灣正式推動小學校與公學校教育,地方耆老與仕紳,如呂鷹揚、呂建邦、黃炳南、簡送德、李賡颺、王式璋、廖希珍、林維龍、江次德等人,決定組織建校委員會以申請設校,終於在同年獲准,以「大嵙崁公學校」之名, 正式踏出地方新式教育的第一步。
回首校史,許多地方人士的無私奉獻,正是這所百年學校,之所以能逐漸站穩腳步的重要關鍵,「學田六君子」即是一例。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學務委員會」為了協助籌措營運學校資金而成立,呂鷹揚、呂建邦、王式璋、江建臣、黃炳南(後由其子黃石添實際負責學田的開墾事務)、黃玉麟等六位仕紳,在教育、商業、地方自治活動上均活躍而有所成就,六人基於對地方教育的熱忱,將共有開墾權、位於阿姆坪地區 60 餘甲的土地贈與學校作為「學田」,意即田地開墾的全部所得,將提供給學校營運所用。直到現在,這件事仍為許多大溪人津津樂道,問起時、常是手往石門水庫的方向一指,就說道:「以前我們叫那個是學田六君子……。」
走過草創的校舍變遷
1901 年(明治 34 年),由於新南街的民房教室過於簡陋,為了因應已漸趨完善的學校規模,校方首先選擇在上街(昔郵局旁鎮公所職員宿舍)興建新教室,這批第二代教室陪伴學生們近二十年,直到1919 年(大正 8 年),隨著學生人數穩定增加,校舍空間也逐漸飽和,校方與擔任學務委員的仕紳們,決定開始尋覓第三處校地。
在此我們稍停一下,將時光往前撥動,暫時回到清末所屬的 1843 年,商業望族林本源家族,於大嵙崁街區選定了上街與下街間的土地,開始建築宅邸「通議第」,這座大型城邸的腹地涵蓋了今天的大溪國小與大溪運動公園,有著可觀的建築量體與堅固的大型石牆,曾在 1895 年乙未戰爭的抗日衝突中,提供給當地居民作為避難所,可惜在戰時的猛烈砲火與後續的人為拆除中,城邸大部分建築均已遭到毀損, 至今只留下部分遺跡。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1919 年(大正 8 年),需要新校舍以容納更多學生的學校,由江建臣、呂建邦等學務委員出面,商請林本源家族提供校地,終於正式落腳於通議第原址左側,也就是現今所見的位置上。
歷經戰火的空間記憶
1921 年(大正 10 年),大嵙崁公學校改名為「大溪公學校」,在度過一段相對平穩的日子後,隨著世界時局的激烈動盪,日本積極加強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大溪公學校又於1941 年(昭和 16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再度改名為「大溪宮前國民學校」,宮前亦即神社之前, 學生會定期由教師帶領到神社參拜,以培養對日本及其天皇的忠誠,這也成了當時小學生們的共同記憶。
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動亂與陰影,無法避免地影響著臺灣,1945年( 民國 34 年),因北部的臺大醫院受到戰火波及,不得不南遷、借用當時的國小校舍作為臨時醫院與避難所,鄰近學校的黃伯輝與李詩益兩家,也將一部份的房子出借作為醫師宿舍使用。為了不使教育完全停頓, 師生們將上課地點移至部分廟宇與民房,據資深教師、當時就讀四年級的江怡德回憶,在被分配到月眉三合院上課的日子裡,儘管有了暫時的教室,但經常當他們走在往月眉的路上,空襲警報就會突然響起,學生們不得不趕快掉頭回家,或跳進大水溝裡躲避。
在大時代的動盪中,斷斷續續卻仍堅持著學習,江怡德便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度過了大溪宮前國民學校的最後時光, 隨著臺灣光復,變成了「大溪國民學校」的五年級學生。
校園中不變的感情與精神
從日治時期一路走到臺灣光復以後,許多時光與景色如頁頁課本,從孩子們的指尖翻過。大溪國民學校於1968年(民國 57 年),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又一次改名為「大溪國民小學」,並以這個名字繼續旅程。
百年以來,大溪國小培育出無數優秀學子,他們也回過頭來成為學校繼續堅實教育基礎的重要力量,以幾波校園建設工程為例,我們可以在其中看見許多大溪人熟悉的名字,如「大房豆干」創始人、時任里長的黃伯輝,就曾積極協助建設募款與監工;以及有「木頭博士」之稱,出身木作與建築的李順益,也曾為學校設計校舍,在至今仍保留著的老照片與舊設計圖中,彷彿能看見他們對學校深厚的情感與溫暖記憶。
2007 年(民國96 年),與 110 週年校慶一同完成的老舊校舍整建計畫,奠定了現今我們所見的大溪國小校園模樣。然而無論校舍與教室如何改建更新,始終不變的,是伴隨校史流傳至今的精神,以及在人與人互動中連結至地方的深厚情誼。校友黃淑君(黃日香故事館負責人)認為,大溪國小在許多大溪人的心中,或許會漸漸成為一種地標般的存在, 無論離家多遠、多久,回到故鄉仍能找到一個不變的地方。一如黃淑君自己,不僅與祖父祖母、父親、兒女都是校友, 最小的女兒黃蓓文也在今年夏天回到母校服務,成為大溪國小傳承教育的一員。
許許多多大溪國小畢業的孩子,至今仍與同學、老師們保持密切聯繫,或以教師、校園志工、贊助人的形式,持續成為這個學校的一分子,甚至此後的幾年中,送自己的孩子與孫子到母校去上學。而這或許正是以大溪國小 120 年校史歲月為圓心,牽連起地方緊密人際網絡的大溪,才能擁有的獨特風景。
扶持原住民台灣國獨立,正名取代中華民國在台灣,將台灣國推向國際(聯合國),如何?
大嵙崁戰役,也稱作大嵙崁抗清事件或大嵙崁社事件,是台灣清領時期1886年–1892年之間,劉銘傳對原住民泰雅族大嵙崁群發動的一連串戰爭,戰場涵蓋新北市三峽區至桃園市復興區一帶。[1]
經過
起因於劉銘傳的「開山撫番」政策,目的在於控制大嵙崁地區的番社與掠取樟腦資源。1886年2月,劉銘傳派兵入侵大嵙崁,遭到竹頭角等社的抵抗。3月,清軍入侵塔卡散社。9月,清軍入侵比亞外社。1887年8 月,清軍入侵大豹社。1888年5月,清軍入侵雪霧鬧社。1889年9月,清軍入侵後山群的領域,戰爭持續至1890年1月。1891年9月至1892年4月,泰雅族人為了抵抗清軍推進隘勇線,諸社聯合抗戰[2]。上述各戰役清軍皆在優勢火力上獲勝,並迫使泰雅族人歸順投降,但是,最終仍無法遏止族人出草。大嵙崁戰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Vcrauf
藏在飲料罐後的戰爭:學田六君子故事前傳 (arcgis.com)
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62c9787d16d14bd088ff92403bb43be3
藏在飲料罐後的戰爭:學田六君子故事前傳 (arcgis.com)
#大溪街新南60番地
#大嵙崁學田六君子之一
#桃崁輕便鐵道創社社長
#大正礦業株式會社社長
王式璋(1862-1931),據《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其為 #林本源家族 的姻親,1887-1893年進入大嵙崁撫墾總局負責撫番開墾事業,1892年隨軍剿辦番社出力獎賞 #五品頂戴,1894年遵黃河賑捐案內好義捐金奏賞 #監生加五品職銜。
1895年在大嵙崁憲兵部委任 #通譯(名譽職),1896年因協助臺北縣於土匪事件,獲得臺灣總督府賞金拾圓,1897年捐金加入 #赤十字社社員。1898年於三角湧辨務署擔任 #雇員,後則擔任桃園廳的「#參事」,但參事這段時間因常住 #大稻埕,故於1908年請辭,至1913年才又官方請託再任參事一職(1913-1920)。
1900年獲頒臺灣總督府「#紳章」,其資產為1千圓,來表彰其對於故鄉大嵙崁地區公共事務的貢獻。
在《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中,推動 #斷髮運動 最為突出,顯示其接受日本官方這種新式生活運動,因斷髮運動被視為近現代化的一種象徵。王式璋的鼓吹也帶動一波地方仕紳斷髮接受新式教育的階段。
1903年大嵙崁與桃園地方仕紳合組「#桃崁輕便鐵道」,由其出任首任的社長。
1906年於大稻埕 #六館街 與臺日紳商合資創設「#高砂製冰會社」,其為五位重要董事之一。
1908年其與大溪呂鷹揚、呂建邦、黃丙南、黃玉麟、江建臣
成立「#大嵙崁學田學務委員會」開墾阿姆坪等地方的土地,作為大嵙崁公學校的校務基金,因此獲得大嵙崁學田六君子的美名。
1913年與大溪重要仕紳組成「#萬基公司」,積極發展臺北、桃園沿山一帶的山林事業與土地開墾事務,具有十分的重要性。
1916年創設「#大嵙崁信用組合」由其出任理事,並擔任首任組合長。
因為獲得官方首肯,積極參與三峽、大嵙崁等地方的各礦區事業,於1919創立「#大正礦業株式會社」,擔任社長一職。
1920年街庄改制,其出任大溪街協議會員。
1931年10月30日病逝,其葬禮訂於11月7日在臺北 #鶴木事務所 舉行。依據《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生前廣交遊素仗義疏財。親友聞訃,甚為婉惜!」來說明王式璋這一生的交友與事業廣闊。
其長子 #王幼成,於1920年3月15-17日連三日舉辦結婚謝筵˙,邀請官界紳商,在其宅第席開盛大謝筵,向這些來賓表示誠摯的謝意。(連三日,也太浮誇,果然是豪氣的吧!~~~)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dYWpCAQj/
呂鷹揚的大溪文化路徑 https://tinyurl.com/23bwatmk
作者:蘭室時間:2021/11/16地點:桃園市大溪區
清末的大溪因河運興盛,在上街、下街、新街及林本源家族的通議第發展之後,在南方另拓建出新南街。日治時期主要是政府機關及日本人活動的所在,多為日本人及大溪仕紳居住。仕紳配合市區改正計畫,進行牌樓與亭仔腳整建,更新街道外觀及重建新式街屋。戊午年(1918),位於新南街的「蘭室」與「燕居」牌樓立面率先落成;此後,街區裡的牌樓立面陸續完成。(*新南街為現今中山路一帶)
清末的大溪因河運興盛,在上街、下街、新街及林本源家族的通議第發展之後,在南方另拓建出新南街。日治時期主要是政府機關及日本人活動的所在,多為日本人及大溪仕紳居住。仕紳配合市區改正計畫,進行牌樓與亭仔腳整建,更新街道外觀及重建新式街屋。戊午年(1918),位於新南街的「蘭室」與「燕居」牌樓立面率先落成;此後,街區裡的牌樓立面陸續完成。(*新南街為現今中山路一帶)
呂鷹揚的大溪文化路徑描述文字授權標章licence:CC BY問題回報分享
呂鷹揚的大溪文化路徑數位物件授權標章licence:僅限公開瀏覽
板橋長掛崁之川,上駕輕車下泛船。
絕好夕陽霞一抹,輦聲帆影競歸旋。
<崁江晚景>/ 呂鷹揚/1912年
註:呂鷹揚曾為「崁津詩會」的發起人之一,以及日治時期「桃園吟社」的社長。
新南街的歷史與建築
清末的大溪因河運興盛,在上街、下街、新街及林本源家族的通議第發展之後,在南方另拓建出新南街。日治時期主要是政府機關及日本人活動的所在,多為日本人及大溪仕紳居住。仕紳配合市區改正計畫,進行牌樓與亭仔腳整建,更新街道外觀及重建新式街屋。戊午年(1918),位於新南街的「蘭室」與「燕居」牌樓立面率先落成;此後,街區裡的牌樓立面陸續完成。(*新南街為現今中山路一帶)
■「蘭室」:1918年仲冬落成,呂鷹揚所創建之三開間街屋建築,中庭捲棚木雕精緻,為台灣少見之保存完整建築。
■「先記」、「永春」:呂先春所有(呂鷹揚長兄),牌樓匾額題字應為紀念呂先春。
■「龍塘世第」、「烏衣舊族」:用烏衣、龍塘的典故來代表屋主姓氏為王氏,市街改正時期為仕紳王式璋所建。
■「建成商行」:1921年落成,簡阿牛創建,高聳的牌樓三開間建築,中間立面設計穹窿頂,並寫有中英文商號。
■「燕居」:1918年季冬落成,屬於梅鶴山莊林萬勝所有的三開間建築,牌樓匾額文字為鄭永南題字。
■「17號」:日治時期的郵便局
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畫,在全台灣推動,是為改善道路崎嶇與排水衛生之問題,而推動的工程計畫。包括道路、下水道、亭仔腳、牌樓立面等。
呂鷹揚為配合市區改正計畫與兒子結婚,將原有的兩間街屋與添購的隔壁一間,整體整修為三開間的街屋與牌樓立面,融合閩、和、洋建築藝術,成為大溪最受矚目的「蘭室」。
蘭室空間是由三座街屋共同組成的,格局為三開間二進一中庭一後院,強調中央軸線,左右對稱,立面連貫強調大宅氣勢與形象,留設亭仔腳,三間彼此獨立又可連結,共同壁開設小門,前後進間有中庭(天井),左右街屋於外側有過水與水井,中央則建有穿心亭連接後進空間。後院有、大水井、馬廄、後門連接後巷等。
牌樓立面:辰野式風格,有「蘭室」、「呂」勳章花草等。
亭仔腳:紅磚拱圈,為因應市區改正計畫的公共行走空間。
墨繪:木立面上可見淺雕花紋裝飾及窗雕花圖案等。
穿心亭:帶有客家風格的捲棚結構,樟木透雕精美。
畫磚:加了深紅色礦石粉的混凝土,再刻畫出六角形。
二進空間:剝漆後看見神明廳背屏的傳統彩繪顏色。
彩繪泥塑:前後落面的牆壁,呈現不同風格與圖案。
採光天井:在傳統長型街屋裡可見,導光線入室內。
https://tinyurl.com/23bwat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