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向原住民族致敬「原住民族日」 客委會徽結合泰雅「祖靈之眼」致敬泰雅族-客委會的會徽原以「客家」的「客」字形象設計 在這次的設計中 保留了意寓「家的守護」的屋簷 並將祖靈之眼置於核心 除了象徵著原客跨族群間互睦互重之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

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子」呂鷹揚、呂建邦、王式璋、江建臣、黃炳南、黃玉麟等六位仕紳,百年以來,大溪國小培育出無數優秀學子,近年許多大溪人熟悉的名字,「大房豆干」創始人黃伯輝、「木頭博士」李順益,都是出自大溪國小/呂鷹揚、呂建邦、黃炳南、簡送德、李賡颺、王式璋、廖希珍、林維龍、江次德等人,決定組織建校委員會以申請設校,終於在同年獲准,以「大嵙崁公學校」之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 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

大溪傳奇》走過120年 看見大溪國小歷史光影
新頭殼newtalk | 文/一本大溪
發布 2017.10.19 | 17:39
大溪宮前國民學校的學生們於教室與禮堂前集合。
大溪宮前國民學校的學生們於教室與禮堂前集合。   圖:桃園市文化局木博館提供
大溪國小 120 年校史歲月為圓心,牽連起地方緊密人際網絡的大溪,才能擁有的獨特風景。從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子」呂鷹揚、呂建邦、王式璋、江建臣、黃炳南、黃玉麟等六位仕紳,百年以來,大溪國小培育出無數優秀學子,近年許多大溪人熟悉的名字,「大房豆干」創始人黃伯輝、「木頭博士」李順益,都是出自大溪國小,校友黃日香故事館負責人黃淑君認為,大溪國小在許多大溪人的心中,或許會漸漸成為一種地標般的存在, 無論離家多遠、多久,回到故鄉仍能找到一個不變的地方。
位於登龍路上的大溪國小,鄰近熱鬧的和平老街,與匯聚在地人日常所需的中央路,校門口有著兩層樓高、校園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仿老街的牌樓立面巍峨矗立。蔥郁樹影搖曳間,透露著這所老學校的百年歷史,走過草創、戰火與社會形態變遷,它依然在這裡守候,凝視著大溪孩子們上下學的身影,一如過去的每一天。
地方耆老仕紳心繫興學
在笑聲與琅琅讀書聲背後,這所擁有 120 年歷史的學校,其身世要由日治時期的「臺北國語傳習所大嵙崁分教場」講起。1897 年(明治 30 年),已在臺灣確立政權的日本政府,開始於各地設立「國語傳習所」,進行臺日語言的翻譯研究,同時也傳授日語課程。
當時,於舊新南街上設有私塾講授漢學的鄉紳呂鷹揚, 與關心地方教育普及的呂建邦等人,決定趁相關政府官員到大溪視察教育事務時,向他們提出興辦教育場所的構想,雙方幾經討論,終於在該年的 11 月 6 日,成立臺北國語傳習所大嵙崁分教場,於舊新南街上借用民房,是為學校前身。隔年,日本政權在臺灣正式推動小學校與公學校教育,地方耆老與仕紳,如呂鷹揚、呂建邦、黃炳南、簡送德、李賡颺、王式璋、廖希珍、林維龍、江次德等人,決定組織建校委員會以申請設校,終於在同年獲准,以「大嵙崁公學校」之名, 正式踏出地方新式教育的第一步。
回首校史,許多地方人士的無私奉獻,正是這所百年學校,之所以能逐漸站穩腳步的重要關鍵,「學田六君子」即是一例。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學務委員會」為了協助籌措營運學校資金而成立,呂鷹揚、呂建邦、王式璋、江建臣、黃炳南(後由其子黃石添實際負責學田的開墾事務)、黃玉麟等六位仕紳,在教育、商業、地方自治活動上均活躍而有所成就,六人基於對地方教育的熱忱,將共有開墾權、位於阿姆坪地區 60 餘甲的土地贈與學校作為「學田」,意即田地開墾的全部所得,將提供給學校營運所用。直到現在,這件事仍為許多大溪人津津樂道,問起時、常是手往石門水庫的方向一指,就說道:「以前我們叫那個是學田六君子……。」
走過草創的校舍變遷
1901 年(明治 34 年),由於新南街的民房教室過於簡陋,為了因應已漸趨完善的學校規模,校方首先選擇在上街(昔郵局旁鎮公所職員宿舍)興建新教室,這批第二代教室陪伴學生們近二十年,直到1919 年(大正 8 年),隨著學生人數穩定增加,校舍空間也逐漸飽和,校方與擔任學務委員的仕紳們,決定開始尋覓第三處校地。
在此我們稍停一下,將時光往前撥動,暫時回到清末所屬的 1843 年,商業望族林本源家族,於大嵙崁街區選定了上街與下街間的土地,開始建築宅邸「通議第」,這座大型城邸的腹地涵蓋了今天的大溪國小與大溪運動公園,有著可觀的建築量體與堅固的大型石牆,曾在 1895 年乙未戰爭的抗日衝突中,提供給當地居民作為避難所,可惜在戰時的猛烈砲火與後續的人為拆除中,城邸大部分建築均已遭到毀損, 至今只留下部分遺跡。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1919 年(大正 8 年),需要新校舍以容納更多學生的學校,由江建臣、呂建邦等學務委員出面,商請林本源家族提供校地,終於正式落腳於通議第原址左側,也就是現今所見的位置上。
歷經戰火的空間記憶
1921 年(大正 10 年),大嵙崁公學校改名為「大溪公學校」,在度過一段相對平穩的日子後,隨著世界時局的激烈動盪,日本積極加強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大溪公學校又於1941 年(昭和 16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再度改名為「大溪宮前國民學校」,宮前亦即神社之前, 學生會定期由教師帶領到神社參拜,以培養對日本及其天皇的忠誠,這也成了當時小學生們的共同記憶。
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動亂與陰影,無法避免地影響著臺灣,1945年( 民國 34 年),因北部的臺大醫院受到戰火波及,不得不南遷、借用當時的國小校舍作為臨時醫院與避難所,鄰近學校的黃伯輝與李詩益兩家,也將一部份的房子出借作為醫師宿舍使用。為了不使教育完全停頓, 師生們將上課地點移至部分廟宇與民房,據資深教師、當時就讀四年級的江怡德回憶,在被分配到月眉三合院上課的日子裡,儘管有了暫時的教室,但經常當他們走在往月眉的路上,空襲警報就會突然響起,學生們不得不趕快掉頭回家,或跳進大水溝裡躲避。
在大時代的動盪中,斷斷續續卻仍堅持著學習,江怡德便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度過了大溪宮前國民學校的最後時光, 隨著臺灣光復,變成了「大溪國民學校」的五年級學生。
校園中不變的感情與精神
從日治時期一路走到臺灣光復以後,許多時光與景色如頁頁課本,從孩子們的指尖翻過。大溪國民學校於1968年(民國 57 年),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又一次改名為「大溪國民小學」,並以這個名字繼續旅程。
百年以來,大溪國小培育出無數優秀學子,他們也回過頭來成為學校繼續堅實教育基礎的重要力量,以幾波校園建設工程為例,我們可以在其中看見許多大溪人熟悉的名字,如「大房豆干」創始人、時任里長的黃伯輝,就曾積極協助建設募款與監工;以及有「木頭博士」之稱,出身木作與建築的李順益,也曾為學校設計校舍,在至今仍保留著的老照片與舊設計圖中,彷彿能看見他們對學校深厚的情感與溫暖記憶。
2007 年(民國96 年),與 110 週年校慶一同完成的老舊校舍整建計畫,奠定了現今我們所見的大溪國小校園模樣。然而無論校舍與教室如何改建更新,始終不變的,是伴隨校史流傳至今的精神,以及在人與人互動中連結至地方的深厚情誼。校友黃淑君(黃日香故事館負責人)認為,大溪國小在許多大溪人的心中,或許會漸漸成為一種地標般的存在, 無論離家多遠、多久,回到故鄉仍能找到一個不變的地方。一如黃淑君自己,不僅與祖父祖母、父親、兒女都是校友, 最小的女兒黃蓓文也在今年夏天回到母校服務,成為大溪國小傳承教育的一員。
許許多多大溪國小畢業的孩子,至今仍與同學、老師們保持密切聯繫,或以教師、校園志工、贊助人的形式,持續成為這個學校的一分子,甚至此後的幾年中,送自己的孩子與孫子到母校去上學。而這或許正是以大溪國小 120 年校史歲月為圓心,牽連起地方緊密人際網絡的大溪,才能擁有的獨特風景。


大嵙崁戰役,也稱作大嵙崁抗清事件或大嵙崁社事件,是台灣清領時期1886年–1892年之間,劉銘傳對原住民泰雅族大嵙崁群發動的一連串戰爭,戰場涵蓋新北市三峽區至桃園市復興區一帶。[1]
經過
起因於劉銘傳的「開山撫番」政策,目的在於控制大嵙崁地區的番社與掠取樟腦資源。1886年2月,劉銘傳派兵入侵大嵙崁,遭到竹頭角等社的抵抗。3月,清軍入侵塔卡散社。9月,清軍入侵比亞外社。1887年8 月,清軍入侵大豹社。1888年5月,清軍入侵雪霧鬧社。1889年9月,清軍入侵後山群的領域,戰爭持續至1890年1月。1891年9月至1892年4月,泰雅族人為了抵抗清軍推進隘勇線,諸社聯合抗戰[2]。上述各戰役清軍皆在優勢火力上獲勝,並迫使泰雅族人歸順投降,但是,最終仍無法遏止族人出草。大嵙崁戰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Vcrauf


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


藏在飲料罐後的戰爭:學田六君子故事前傳 (arcgis.com)

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

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62c9787d16d14bd088ff92403bb43be3

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

藏在飲料罐後的戰爭:學田六君子故事前傳 (arcgis.com)


1930年代大溪-1895乙未台灣抗日三角湧之戰/大溪鎮=大嵙崁與姜勝智/同治初年,當地住民李金興出仕,李騰芳中舉,鄉民為彰顯科舉功名,又將地名改為「大科崁」,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大嵙崁撫墾局,又將「大科崁」改成為「大嵙崁」。最後在1920年,日本人將地名改為「大溪」,此名稱就沿用至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之間的安平鎮/2017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龍潭歸鄉文化節/客庄12大節慶以「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為主題+「安平鎮之役」、「大湳尾之役」、「龍潭陂之役」、「大嵙崁之役」等4大戰役+包含了原本的「龍潭歸鄉文化節」,以及新規畫的「平鎮戰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石門水庫薑母島曾經是超夯台劇「命中注定我愛你」薑母島因為水位太低、淤泥過多而無法開船通行,阻斷居民對外的交通。連日不降雨,全台都面臨缺水危機,石門水庫集水區現在蓄水量只剩不到3成,民國53出生至今就住在當地的張先生,是當地的遊艇業者,他說現在交通不方便,只有出船到龍珠灣,薑母島因為沒有水「現在去不了。」近年來石門水庫淤泥狀況日益嚴重,許多地方的水深僅有1.2公尺,靠近薑母島臨時碼頭的水域,水深甚至不到1公尺,如果老天再不下雨,水面下的淤泥就會成為陸地,但這樣的陸地,人不能走,船也不能行,薑母島將徹底成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客家向原住民族致敬「原住民族日」 客委會徽結合泰雅「祖靈之眼」致敬泰雅族-客委會的會徽原以「客家」的「客」字形象設計 在這次的設計中 保留了意寓「家的守護」的屋簷 並將祖靈之眼置於核心 除了象徵著原客跨族群間互睦互重之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