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宗親-高,盧,呂,紀,許/齊太公世家/伯夷+伯益-姜太公的祖先/齊、呂、申、許/皋陶與許由是同一人,而皋陶是李姓祖先,代而言之,許由就是李姓祖先。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BMPmEq
李火德:李家一世祖,享年87歲,為李家精神典範,平生仗義輸財、樂天知命,而其妻識大體、具婦德,子孫繼志述事、詩禮相傳,有著中國傳統中的理想家庭。李氏祖先為閩西客家人,後移居詔安,詔安屬福建彰州,漳州為閩南系統,故李家為閩南化的客家人
道家表現「亂世入世救世,盛世出世修行」。要麼做入世的聖賢之人;要麼做出世的真人。歷史上的姜子牙、張良、劉伯溫等道家高人,都是亂世出山,拯救蒼生,功成之後,身退歸隱-莊子筆下的神人許由「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他的思想廣袤無邊,水火冷熱都傷不了他,又有什麼能污染到他呢?許由只不過通過「洗耳」以明其專一修道、不問俗事之堅心。據說許由後來還做過舜、禹的老師,他是三代聖君之師,他還需要沽名釣譽嗎? https://is.gd/RcGmbM
皋陶與許由是同一人,而皋陶是李姓祖先,代而言之,許由就是李姓祖先/(9世)伯益(姜伯益)子思成→/ 李火德公派下族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pajHvj
皋陶的兒子仲甄在夏朝做官,后來被分封到甄,他的子孫于是根據祖先的封地和字,將自己的姓氏定做甄。甄姓的來源,甄姓起源,甄姓氏的由來 http://bit.ly/32b8RUy
甄姓有多少人口_甄姓起源及分佈-虞舜時期造律大臣皋陶,亦名咎繇,其次子仲甄之後,以字為氏 http://bit.ly/2M8Dioy
李火德裔孙 - https://goo.gl/TKYfYj
尋找祖先的足跡 - https://goo.gl/WnxXg4
題名 主要題名 李火德公派下族譜
並列題名
編篡者 李明恭
面訪者 黃漢欽
出版日期 中曆 民國65年補
日曆
西曆 A.D.1976
微縮片複製日期 19761116
卷冊數 1冊
頁數 12
類別 家譜
簡述 姓氏宗派 廣東梅縣李氏
始祖 大始祖火德公.東洲開基祖李滿郎
入臺年代
入臺祖
原籍 廣東省梅縣丙村下街
世代 20世
包含地區 廣東梅縣
屏東縣;臺灣屏東縣
來源 複製自美國猶他家譜學會臺灣家譜微縮資料
--------------------------
李氏族譜 - https://goo.gl/TLtWqV
族誡:
§ 誡不孝不友。
五倫之大,孝友為先,倘明發有虧天顯罔念甚不足掛齒,維我眾人定以不孝、不友之罪,罪之。
§ 誡挖賣祖墳
宅兆安厝,祖先之靈爽所棲也,俗有不肖之徒,以賣墳墓為生涯,忍心害理,莫此為甚。倘子姓蹈此惡習,眾削其圖譜,呈官重懲,永不許入祠與祭。
§ 誡為匪亂倫
淫亂一事,律裁五刑,況滅倫壞紀,尤禽獸不如。子姓若犯此禁,削其圖譜,拒其與祭,家法所在,決無輕縱。
§ 誡承充隸卒
隸卒,世所共恥,以是人而列譜系、與祠祭,豈不玷祖宗而壞家風。倘有誤踐者,宜親房令,從正業,如固執迷,圖譜擯黜。
§ 誡欺祖霸嘗
祖宗嘗田,完糧辦祭所從出也,如有抗欠,藉端欺霸,以致祭祀不敷、錢糧貽累,情同悖祖,眾共攻之。
§ 誡酗酒打架
家燕合歡,禮法所在,若酒酣耳熱,攘臂逞兇,亂我籩定禮法,奚存,長少雖異,均當懲戒。
以上訓誡諸條,俱有關於國法族誼,故特詳列。凡我子姓,際雍熙之治,世承禮讓之家風,遵所訓,避所誡,履仁蹈義,則非特一門之盛抑,亦足為邦家之光。願我族尊房長,秉家規,為懲勸眾,共勉旃毋忽。
(二)李氏族風
第一,和睦宗族,萬脈同源。
第二,敬孝老人,友愛兄弟。
第三,敬賢師,重學識。
第四,勤勞務業,各實其職。
第五,重祭祀,貴祖墳。
第六,禁胡非為,行為不端。
(三)李氏族規
奉祖先;
孝父母;
和兄弟;
睦宗族;
和鄉鄰;
教子弟;
戒習染;
獎名節;
慎婚嫁;
急賦稅。
(四)李氏家訓
一孝父母。
父母,吾身之本,少而鞠育,長而教訓,其恩如天地。不孝父母,是得罪天地;得罪天地,天所禱也。凡我族人,切不可失養失敬,以乖天倫。
二和兄弟。
兄弟,吾身之依,生則同胞,居則同巢,如手如足。不和史弟,是傷殘手足;傷殘手足,難為人矣。凡我族人,切不可爭產爭財,以傷骨肉。
三睦宗族。
宗族,吾我之親,千友同本,萬脈同源,始出一祖。不睦宗族,是不敬宗祖;不敬宗祖,則近於禽獸。凡我族人,切不可相殘相欺,以傷元氣。
四生祭祀。
祭祀,禮重報本,昭穆常情,所以動先祖之格也。苟不凜如在之,誠是瀆先祖也。凡我族人,切不可怠忽,以瀆先靈。
五修墳塋。
墳塋,先祖之所棲,盡其祭掃,修其墳塋,所以妥化者也。苟任其頹壞不修,必致他人之侵佔。凡我族人,切不可務費以露祖骸。
六務農業。
農桑,衣食之必資,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養妻子,所以奉生之本也。苟不勤力耕種,必致荒蕪田無。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懶惰。以致終身饑寒。
七重敬賢。
敬賢乃吾族人之重望也,賢者為人之師,其學有所傳,禮有所學。不重敬賢,是人之愚昧;人之愚昧,不得為人也。凡我族人,務必尊長敬賢,以示文明。
八慎婚配。
婚配為人倫之始,結婚合配,當審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濁明白。苟婚配不擇淑女,非特為終身之害,而且傾家聲之不小。
九禁洋煙。
洋煙之流毒於中國也,深矣,大則亡身傾家,小則廢時失事。苟不嚴禁洋煙,不但前人被其所害,而後人亦遭其毒耳。凡我族內,切不可開設煙館,以害子弟。
十禁非為。
家風之墜,雅淫者,十惡之首;賭博者,傾家之源。凡我族人,務宜告誡子弟,切不可放僻邪侈,生平甘受沾辱。
十一正人倫。
人倫,九族之源,人生所當,存於方寸之中,而遵卑長幼,各得其序,綱常倫紀,各得其次。凡我族人,要必倫正名順,萬世不易也。
(五)聖諭廣訓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親族以昭雍睦,
和鄉親以息爭訟,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
點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懲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
誠匿逃以免連株,完銀糧以省催科,
聯鄰居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
李氏族譜 - https://goo.gl/TLtWqV
-------------------------
中評社龍岩5月17日電(記者李娜)16日上午,2018台灣媒體“清新福建行”採訪團走進位於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這裡被譽為“客家第一大宗祠”,是李氏後裔為紀念李氏入閩始祖李火德公而建,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已經歷經180多年的風風雨雨,目前已成為聯繫台灣人民,尤其是台灣李氏後裔的重要紐帶和窗口。
“台灣的李氏宗祠,絕大多數都供奉有李火德神主牌位,也就是說台灣李氏很大部分是李火德的後裔。”李火德第26代孫李世盛對在場媒體介紹道,“而且目前可以確認,李登輝也是李火德的後裔。”
兩岸記者在宗祠中堂前聆聽了李世盛的講解,李火德和夫人伍氏一直膝下無子,在李火德63歲時,由伍氏親自操辦聘娶本村陳梅山19歲的女兒為側室,婚後連生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和二女:桂英、淑英。
隨著李火德裔孫不斷向外遷徙發展,播遷於海內外達數百萬之眾,成為世人矚目的望族。其中,李火德後裔派衍台灣各地裔孫有數十萬,他們廣泛分佈在基隆、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屏東、宜蘭、雲林、高雄等地。據不完全統計,僅桃園李氏就有上10萬人,在桃園縣各鄉鎮就有李氏宗親各分會十餘個。
李世盛還向在場的兩岸媒體提到海內外李氏後裔的名人,如清代名臣李光地、新加坡原總理李光耀、總理李顯龍、香港財界鉅子李嘉誠等。台灣各行各業也有火德公裔孫的傑出代表,如李哲源曾任桃園縣縣長、李天仁曾任台灣地區民意代表、李炷烽曾任金門縣縣長等。此外,李世盛還特別向兩岸記者說道原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也是李火德的後裔。
李氏大宗祠在促進兩岸交流,增強兩岸情感的進程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台灣李火德後裔不僅人口眾多,而且非常關心和支持祖地事業。近年來,台灣李氏宗親會每年都會組織李氏後裔到李氏大宗祠尋根謁祖,包括台灣客家青年,每年可達幾百人次,李氏大宗祠可謂海內外李氏族人心靈的故居。
中評鏡頭:李氏大宗祠台灣李氏的心靈故居 - https://goo.gl/hSZSkU
李火德_互動百科 - https://goo.gl/cQedMn
---------------------
隴西李氏唐朝皇室後裔李火德之百世直線世系考
2017-08-25 由 姑臧李氏研究 發表于歷史
中華李氏百世直線世系考
(1世 )少典,姓公孫→
(2世)黃帝,少典之子,名軒轅。在位100年,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4世 紀,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殺蚩尤,取代神農氏炎帝。黃帝時已開始多妻制,傳說他有妻14 人,娶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發明養蠶)為元妃,次妃為方壘、彤留、嫫母等。黃帝有25個兒子, 得到了姓的,即為諸侯的只有14個。→
(3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囂,即青陽, 生子喬極,青陽為諸侯,住在長江;另一昌意,分封為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兒昌仆為妻,生高陽。→
(4世)顓頊帝,在位78年,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名高陽; 喬 極,玄囂子。→
(5世)顓頊有八個好兒子,世人受了他們的好處,稱他們「八愷」;有個不成材的 兒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麼是好話,天下人稱他「濤杌」;鯀,顓頊子,生禹;大業,顓頊子 ,生女華;窮蟬,顓頊子;高辛,即帝嚳,在位70年,喬極子,黃帝長子之孫,顓頊侄子。→
( 6世)女華,大業子,生皋陶;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放勛,娶取訾氏的女兒,生摯。帝嚳有八 個好兒子,時人稱之為「八元」;帝嚳去世,摯繼承帝位,無政績,他死後弟放勛繼立,即帝堯, 堯為帝嚳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 ,其父鯀,其子啟。→
(7世)皋陶,李氏血緣始祖。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長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宮、大辟】,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至舜(是 黃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孫)繼位後,仍用皋陶為大理,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民安居樂業;他提出 的「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將他作為繼位侯選人,但還未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後,歷禹、夏、商,26世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長子,因善訓鳥獸被舜帝賜了贏姓,成了贏姓部落的首領;次子仲甄,又叫仲 偃。丹珠,堯子,不賢,因之堯禪位給舜。→
(9世)伯益(姜伯益)子思成→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 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他因屢諫紂王【前1075-前1046】且執法不阿,遭亡身之禍。
→(34世)李利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逃至伊侯之墟,飢采樹果得以活命,後理貞畏於紂王追 捕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此即「指樹為姓」之說,這表明李姓之始當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為陳大夫,家於苦縣。→
(36世)李彤德→
(37世)李慶→
(38世)李承→
(39世)李碩宗 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賜采邑於苦縣。→
(40世)李顯→
(41世)李 爽→
(42世)李環鼎→
(43世)李爵→
(44世)李寅龍→
(45世)李熙宏→
(46世)李 堯性→
(47世)李輝→
(48世)李連順→
(49世)李干,字符果,碩宗五世孫,時任周朝上御史大夫。→
(50世)李耳, 干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老子列傳》說:「老子者,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之史。」 這是正史中明確指為李氏的第一人,許多書云:「李氏,李伯陽之後。」 李耳,於周平王【前770-前719】時任太史,古之聖人,博大精通,孔子曾問禮於他,受益不 淺,說我見到老子,「如龍乘雲」,即好象見到了乘風雲而上天的龍一樣。老子的學說,流傳於後 世,著有《道德經》上下編五千言。→
(51世)李宗,字尊祖,戰國時晉國人,後至魏,為將軍 ,被封於魏國的城邑段干,以邑為姓,人稱干木大夫、段干木。他曾求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隱而 不仕。魏文侯賞識他的才能,曾登門拜訪,欲授予官爵。段干木避而不見,越牆逃走。魏文侯不但 不怪罪,反而更敬重他,每乘車路過段干木的家,都要下車,以示尊敬之意。僕人對此十分不解, 魏文侯說:「段干木雖住陋巷,其賢德的名聲卻在千里之外,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
(52世) 李同,段干木(李宗)生,趙國大將軍。→
53世)李兗,李同生,趙國相。→
(54世)李躋 ,李兗生,趙陽安君,李躋生二子,一名雲,一名恪。→
(55世)李恪→
(56世)李洪,李恪 生,字道弘,秦國太子太傅。→
(57世)李興族,李洪生,字育神,一名汪,魏國將軍。→
(5 8世)李曇,字貴遠,趙國柏人侯,後入秦,任御史大夫,死後葬於柏人(今河北唐山縣西)。李 曇生有四子:崇、辨、昭、璣。→
(59世)李崇,字伯佑,仕秦隴西(治甘肅臨洮)守,南鄭公 ,為李姓隴西房的始祖,曾求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焦作溫縣人),隱而不仕。李璣,字伯衡,在 戰國末,拜為秦國太傅,功名顯著。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房的始祖。→
(60世)李崇生二子, 長曰平燕次曰瑤。李瑤,字內德,南郡守,為狄道(隴西郡之治)侯。→
(61世)李信,瑤子, 字有成,為秦朝大將軍,封隴西侯。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說到他殺死燕太子丹的事:「嘗 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李璣有三子,雲、牧、齊。牧為 當時趙國國相,被封為武安君,從他開始把家定居在趙郡,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房的始祖。李牧 足智多謀,治國有方,又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屢有戰功,甚得軍心。曾率軍伐燕,使秦國 不敢輕易舉兵趙國,後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懼怕李牧,就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誣李牧造反,趙王 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終於殺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國大將王翦立刻率軍滅了趙國。→
(62世) 李超,一名伉,字仁高,漢大將軍,漁陽太守。→
(63世)超生二子,長曰元曠,侍中,次曰仲 翔。李仲翔,為漢朝河東太守、征西將軍,曾征討叛亂的羌人於素昌,陣亡,追贈太尉,葬於隴西 狄道東川(今甘肅狄道縣),其後人以此為家。→
(64世)李伯考,隴西、河東二郡太守。→
( 65世)李尚,為漢朝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令,他把家安在成紀。尚弟向,西漢時期人,范陽 房始祖也。范陽,三國時期魏置的一個郡,治陝西涿縣,晉朝時為范陽國,後魏復為郡。至西晉末年,李氏已成為甘陝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66世)李廣,李尚生有二子,大的叫李廣,為漢朝名將。《漢書·李廣傳》載, 李廣以善射著稱。文帝曾嘆息的說,如果李廣生在漢高祖之世,就能更好的顯示才能,封個萬戶侯 是不在話下的。景帝、武帝時先後仕隴西、北地(統甘肅舊寧夏、慶陽二府之地)等郡太守,先後 與匈奴七十餘戰,匈奴稱之為「飛將軍」,聞而避之。由於他勇敢善戰,時人傳說他箭能穿石。公 元前119年,隨大將軍衛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責,拔劍自殺。→
(67世)李廣生二子:長曰當 戶次曰敢。李敢,字幼卿,郎中令,關內侯。→
(68世)李禹,其父敢,字子道,其弟忠,頓丘 房始祖也,頓丘,漢代所置的一個縣,到晉朝,它成為頓丘郡治,隋朝復為頓丘縣,故城在今河北 清豐縣西南25里;李陵,當戶子,廣孫,《漢書·李廣傳》稱之:「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 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仕為騎都尉。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擊匈奴,單于以 三萬多騎兵進攻,李陵陷於重圍但仍奮力拚殺,日殺敵數千。正當單于準備撤軍之時,漢朝降將侯 管敢向單于透漏了李陵軍無後援的消息,於是,單于再次猛攻,李陵終因矢盡,被迫投降。武帝聞 訊大怒,時太史令司馬遷認為李陵孤軍作戰,軍無後援,兵敗投降,不全是陵的過錯。武帝愈怒, 下令逮司馬遷,處腐刑。後武帝殺了陵的母親、妻子、兒女,陵在匈奴生活20多年後病死。其後 裔孫歸魏,因魏帝接見於邴殿,而賜姓邴。→
(69世)李丞,禹子,河南太守。→
(70世)李 先,丞子,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71世)李長宗,先子,字伯禮,漁陽丞。→
(72世) 李君況,長宗子,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議郎、太中大夫。→
(73世)李本,君況子,字上明 ,郎中、侍御史。→
(74世)李次,本子,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其弟恬,三國前期人 ,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漢朝所置的一個郡,當時治河北滄縣,後漢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縣東北八 里,此後歷代有因有廢,治地不同,大體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靜海、青縣、滄州,南皮以東,山 東東陵、寧津、無棣以北的地區。→
(75世)李軌,次子,字子逸,魏臨淮太守,司農卿。其弟 潛,申公房始祖也。→
(76世)李龍,另說隆,軌子,字彥緒,長安令、機弩將軍。→
(77世 )李艾,龍子,字世績,晉驍騎將軍、魏郡太守。→
(78世)李雍,艾子,字傑熙,為晉朝濟北 、東莞二郡太守。→
(79世)雍生二子,長曰倫,丹陽房始祖也,其五世孫李文度,為西涼安定 太守,他後來歸後魏,並徙家於河南京兆山北,於是,形成丹陽一大房系。丹陽,後魏所置的一個郡,北齊廢,故址在今河南項城縣東北。次曰柔。李柔,字德遠,北地太守。→
(80世)雍孫蓋,安邑房始祖也,安邑,為漢朝所置的一個縣,後魏分之為南安邑、北安邑二縣,不久又改北安邑為夏縣,隋朝改南安邑為安邑。地屬今山西夏縣、安邑縣。李合 ,柔子,字季子,前涼張駿、天水太守、武衛將軍、安西亭侯。→
(81世)李昶,合子,字仲堅, 涼太子侍講。→
(82世)李皓,字符盛,另說玄盛,隴西成紀人,漢前將軍廣之16世孫也。北 涼段業(16國時涼王)時,曾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自稱涼公,為西涼的開國皇帝(西涼 武昭王興聖皇帝)。傳其身丈二,膊闊四圍,豹頭虎眼每餐食糧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滄海,力 能拔山,戲劍鉞二百斤如舉一羽。→
(83世)李皓生十子:譚、歆、讓、音、恂、翻、豫、宏、 眺、亮。音,鎮遠將軍房始祖也。李歆,字士業,為西涼後主。→
(84世)李歆生八子,勖、紹 、重耳、弘之、嵩明、崇產、崇庸、崇佑。李重耳,字景順,以國亡而奔劉宋,為汝南太守,後魏 克豫州,以地歸之,拜恆農太守,歷任後魏安南將軍、豫州刺史。→
(85世)李翻孫三人,曰承 ,姑臧房始祖也,姑臧,始為漢朝所置的一個縣,後魏改為林中,北周復舊名,唐陷於吐蕃,即今 甘肅武威縣;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敦煌,初為漢朝所置的一個郡,唐建中年間(780-784 )陷於吐蕃,大中(847-859)時收復,即今甘肅敦煌縣;曰沖,僕射房始祖也。李熙,李 重耳子,字孟良,後魏金門鎮將,乃獻租宣皇帝。→
(86世)李音曾孫李系平涼房始祖也,平涼 ,是東晉時苻秦所置的一個郡,後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肅平涼縣內。李翻曾孫曰成禮,絳郡房始祖也,治在今山西新絳縣。李天賜,李熙子,乃懿祖光皇帝,字德真→
(87世)李豫玄孫曰剛,武陽房始祖也,武陽,為漢朝東武陽縣,後魏改為武陽,唐朝改為朝城 ,故城在今山東朝城縣西40里。李天賜長子起頭,長安侯;次子虎,乃太祖景皇帝;三子啟豆, 定州刺史房始祖也。李虎,即唐太祖,字文彬,後周柱國大將軍,因助宇文泰建立關中政權,受封為唐國襄公,並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楊堅在北周執政時,允許其複姓李。→
(88世)李丙,李虎生有八子,長曰延伯,生於山東,後太祖入關,延伯仕北齊為散騎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 陽伯附屬籍,貞觀初罷之,與姑臧、絳郡、武陽公三房,號四公子房,至開元23年復附屬籍,還 有譙王房(譙王真,字長宣)、蔡王房(蔡王岡同)、畢王房(畢王漳)、雍王房(雍王繪)、郇 王房(郇王韋)、大鄭王房(鄭孝王亮),丙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總管,後任柱國大將軍, 襲爵唐國公(唐國仁公),乃代祖元皇帝。→
(89世)李昺有四子,長曰高祖淵,次曰梁王澄、 三曰蜀王湛,四曰漢王洪。蜀王房後為渤海王房。李淵,昺之長子,7歲襲爵唐國公,歷任刺史、郡守、衛尉、少卿等職。隋末,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獨孤(鮮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堯大聖大光皇帝。→
(90世)高祖淵有22子,楚王智雲、荊王元景、徐王元禮、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鄭王元懿、霍 王元軌、虢王鳳、道王元慶、鄧王元裕、舒王元名、魯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曉、滕王元嬰、 秦王世民等。→
(91)李世民,即唐太宗。→
(92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93世)李旦 ,即唐睿宗。→
(94世)李隆基,即唐玄宗。→
(95世)李亨,即唐肅宗。→
(96世)李豫 ,即唐代宗。→
(97世)李适(此處適念闊),即唐德宗。→
(98世)李誦,即唐順宗。→
( 99世)李純,即唐憲宗。→
(100世)李忱,即唐宣宗。→
(101世)李璀,即唐懿宗。→
( 102世)李曄,即唐昭宗。→
(103世)李柷,隴西李氏第69世,即唐哀宗,公元908年 被朱全忠殺害,葬於溫陵。→(104世)李熙照,公元908年,哀帝幼子熙照才歲余。當時朱 全忠對唐朝後裔斬草除根,把昭宗的八個兒子全都殺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他的堂叔李開來把他 救了出來。唐室遭難時,開來任浙東尉,已77歲,他帶著熙照從河南洛陽彎山繞道,日隱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終於逃回開來原籍福建邵武,開來子熙臨未成人即亡,便以熙照為嗣。→
(104世)李韜雲→
(105世)李英亮→
(106世)李新成→
(107世)李訓教→
(108世)李泰青→
(109 世)李泳定→
(110世)李綱,其祖上是唐朝宗室,從隴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貞至李綱為77世 ,而李治為隴西李氏的58世,即李治與李綱之間相隔20世。李綱,字伯紀,生於1083年, 《宋史·李綱傳》載,其籍貫邵武,即今福建邵武。李綱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戰派代 表人物,曾為觀文殿大學士。他在宋欽宗時,官至丞相。時金人侵擾中原,國家蒙難,人民遭殃, 李綱視國家安危重於一切,不畏丟官失職,甚至不顧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並親自指揮了像汴 京保衛戰這樣有影響的戰爭,從金人手中收復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 擠去職。南宋建立初年,李綱被高宗用為丞相,仍積極抗金,主張用二河義軍收復失地,→
(111世)李貴→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貴之長子李燔,又稱奎公,又 名文宿,別名傑,號興隆,六歲時隨父遷居歸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樞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 歸德州隱身,改名李奎,又為避金人之禍,攜五子孟佑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渡,開荒種地,葬於石城 。→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稱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歲(1160年)隨父遷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稅帶其二子珍、珠,到寧化石壁開基,並改名為奇興。→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號寶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歲隨父遷寧化縣石壁村。李珠在 宋朝,歷任副榜、縣令尹等職。1251年,76歲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贍養。卒於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歲 的水德攜妻帶子和母潘祖太,從寧化縣石壁村遷居廣東鎮平縣,其後裔再次外遷,據說有遷至山東 的;1226年,木德、火德離開寧化縣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後裔又有遷往廣東梅縣的,繼 而遍布海內外。李火德,字丙鳳,號閩海,1206年11月8日子時出生在寧化縣石壁村。屬隴 西李氏27世裔孫。19歲任汀州府寧化縣儒學教諭;21歲與其兄木德遷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 一直無育,火德63歲時(1268年),伍氏親自聘媒,納娶上杭豐郎陳梅山之19歲女兒為妾 ,婚後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別是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此三子後裔繁衍極盛,並且名人輩 出。火德第8代裔孫李崇誠,明進士,被詔入翰林院任文淵閣大學士,曾奉命參修《永樂大典》; 火德第17代裔孫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書協辦、文華殿大學士;火德第11代裔孫李福瑛、 第16代裔孫李明吾、第17代裔孫李陟瞻、第22代裔孫李端毅、第23代裔孫李威光分別在明 清時期任將軍職。第28代裔孫李宏達在民國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火德第15代裔孫李魯 ,護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書,清兵入侵時,奉命守衛上杭。清主帥以高官厚祿誘降,被嚴詞拒絕 ,後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門下不乏魯類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孫李國平,廣東豐順蓮花村人, 國務委員、八大代表、河北大學教授,曾留學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學生,4位研究生,他的8個孩子中有兩位博士,他本人及孫子也是博士。
浙江李科才於2007年8月28日整理修改如下:
中華李氏百世直線世系考
(1世)少典,姓公孫
(2世)黃帝,少典之子,名軒轅。在位100年,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殺蚩尤,取代神農氏炎帝。黃帝時已開始多妻制,傳說他有妻14人,娶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發明養蠶)為元妃,次妃為方壘、彤留、嫫母等。黃帝有25個兒子,得到了姓的,即為諸侯的只有14個。
(3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囂,即青陽,生子喬極,青陽為諸侯,住在長江;另一昌意,分封為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兒昌仆為妻,生高陽。
(4世)顓頊帝,在位78年,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名高陽;喬極,玄囂子。
(5世)顓頊有八個好兒子,世人受了他們的好處,稱他們「八愷」;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麼是好話,天下人稱他「濤杌」;鯀,顓頊子,生禹;大業,顓頊子,生女華;窮蟬,顓頊子;高辛,即帝嚳,在位70年,喬極子,黃帝長子之孫,顓頊侄子。
(6世)女華,大業子,生皋陶;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放勛,娶取訾氏的女兒,生摯。帝嚳有八個好兒子,時人稱之為「八元」;帝嚳去世,摯繼承帝位,無政績,他死後弟放勛繼立,即帝堯,堯為帝嚳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其父鯀,其子啟。
(7世)皋陶,李氏血緣始祖。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長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宮、大辟】,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至舜(是黃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孫)繼位後,仍用皋陶為大理,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民安居樂業;他提出的「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將他作為繼位侯選人,但還未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後,歷禹、夏、商,26世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長子,因善訓鳥獸被舜帝賜了贏姓,成了贏姓部落的首領;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堯子,不賢,因之堯禪位給舜。
(9世)思成
。。。。。。。。。。。。。。。。。。。。。。。。。。。。。。。。。。。。。。。。。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他因屢諫紂王【前1075-前1046】且執法不阿,遭亡身之禍。
(34世)李利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逃至伊侯之墟,飢采樹果得以活命,後理貞畏於紂王追捕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此即「指樹為姓」之說,這表明李姓之始當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為陳大夫,家於苦縣。
(36世)李彤德
(37世)李慶
(38世)李承
(39世)李碩宗, 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賜采邑於苦縣。
(40世)李顯
(41世)李爽
(42世)李環鼎
(43世)李爵
(44世)李寅龍
(45世)李熙宏
(46世)李堯性
(47世)李輝
(48世)李連順
(49世)李乾,字符果,碩宗五世孫,時任周朝上御史大夫。
(50世)李耳,乾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老子列傳》說:「老子者,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之史。」 這是正史中明確指為李氏的第一人,許多書云:「李氏,李伯陽之後。」 李耳,於周平王【前770-前719】時任太史,古之聖人,博大精通,孔子曾問禮於他,受益不淺,說我見到老子,「如龍乘雲」,即好象見到了乘風雲而上天的龍一樣。老子的學說,流傳於後世,著有《道德經》上下編五千言。
(51世)李宗,字尊祖,戰國時晉國人,後至魏,為將軍,被封於魏國的城邑段干,以邑為姓,人稱干木大夫、段干木。他曾求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隱而不仕。魏文侯賞識他的才能,曾登門拜訪,欲授予官爵。段干木避而不見,越牆逃走。魏文侯不但不怪罪,反而更敬重他,每乘車路過段干木的家,都要下車,以示尊敬之意。僕人對此十分不解,魏文侯說:「段干木雖住陋巷,其賢德的名聲卻在千里之外,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52世)李同,段干木(李宗)生,趙國大將軍。
(53世)李兗,李同生,趙國相。
(54世)李躋,李兗生,趙陽安君,李躋生二子,一名雲,一名恪。
(55世)李恪
(56世)李洪,李恪生,字道弘,秦國太子太傅。
(57世)李興族,李洪生,字育神,一名汪,秦國將軍。
(58世)李曇,字貴遠,為趙國柏人侯,後入秦,任御史大夫,死後葬於柏人(今河北唐山縣西)西部。曇生有四子:崇、辨、昭、璣。
(59世)李崇,字伯佑,仕秦隴西(治甘肅臨洮)守,南鄭公,為李姓隴西房的始祖。李璣,字伯衡,在戰國末,拜為秦國太傅,功名顯著,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房的始祖。
(60世)李崇生二子,長曰平燕次曰瑤。李瑤,字內德,南郡守,為狄道(隴西郡之治)侯。
(61世)李信,瑤子,字有成,為秦朝大將軍,封隴西侯。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說到他殺死燕太子丹的事:「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李璣有三子,雲、牧、齊。牧為當時趙國國相,被封為武安君,從他開始把家定居在趙郡,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房的始祖。李牧足智多謀,治國有方,又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屢有戰功,甚得軍心。曾率軍伐燕,使秦國不敢輕易舉兵趙國,後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懼怕李牧,就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誣李牧造反,趙王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終於殺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國大將王翦立刻率軍滅了趙國。
(62世)李超,一名伉,字仁高,漢大將軍,漁陽太守。
(63世)超生二子,長曰元曠,侍中,次曰仲翔。李仲翔,為漢朝河東太守、征西將軍,曾征討叛亂的羌人於素昌,陣亡,追贈太尉,葬於隴西狄道東川(今甘肅狄道縣),其後人以此為家。
(64世)李伯考,隴西、河東二郡太守。
(65世)李尚,為漢朝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令,他把家安在成紀。尚弟向,西漢時期人,范陽 房始祖也。范陽,三國時期魏置的一個郡,治陝西涿縣,晉朝時為范陽國,後魏復為郡。至西晉末年,李氏已成為甘陝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66世)李廣,李尚生有二子,大的叫李廣,為漢朝名將。《漢書·李廣傳》載,李廣以善射著稱。文帝曾嘆息的說,如果李廣生在漢高祖之世,就能更好的顯示才能,封個萬戶侯是不在話下的。景帝、武帝時先後仕隴西、北地(統甘肅舊寧夏、慶陽二府之地)等郡太守,先後 與匈奴七十餘戰,匈奴稱之為「飛將軍」,聞而避之。由於他勇敢善戰,時人傳說他箭能穿石。公元前119年,隨大將軍衛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責,拔劍自殺。
(67世)李廣生二子:長曰當戶次曰敢。李敢,字幼卿,郎中令,關內侯。
(68世)李禹,其父敢,字子道,其弟忠,頓丘房始祖也,頓丘,漢代所置的一個縣,到晉朝,它成為頓丘郡治,隋朝復為頓丘縣,故城在今河北清豐縣西南25里;李陵,當戶子,廣孫,《漢書·李廣傳》稱之:「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仕為騎都尉。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擊匈奴,單于以 三萬多騎兵進攻,李陵陷於重圍但仍奮力拚殺,日殺敵數千。正當單于準備撤軍之時,漢朝降將侯管敢向單于透漏了李陵軍無後援的消息,於是單于再次猛攻,李陵終因矢盡,被迫投降。武帝聞訊大怒,時太史令司馬遷認為李陵孤軍作戰,軍無後援,兵敗投降,不全是陵的過錯。武帝愈怒,下令逮司馬遷,處腐刑。後武帝殺了陵的母親、妻子、兒女,陵在匈奴生活20多年後病死。其後裔孫歸魏,因魏帝接見於邴殿,而賜姓邴。
(69世)李丞,禹子,河南太守。
(70世)李先,丞子,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71世)李長宗,先子,字伯禮,漁陽丞。
(72世)李君況,長宗子,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議郎、太中大夫。
(73世)李本,君況子,字上明,郎中、侍御史。
(74世)李次,本子,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其弟恬,三國前期人,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漢朝所置的一個郡,當時治河北滄縣,後漢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縣東北八里,此後歷代有因有廢,治地不同,大體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靜海、青縣、滄州,南皮以東,山東東陵、寧津、無棣以北的地區。
(75世)李軌,次子,字子逸,魏臨淮太守,司農卿。其弟潛,申公房始祖也。
(76世)李龍,另說隆,軌子,字彥緒,長安令、機弩將軍。
(77世)李艾,龍子,字世績,晉驍騎將軍、魏郡太守。
(78世)李雍,艾子,字傑熙,為晉朝濟北、東莞二郡太守。
(79世)李柔,字德遠,北地太守。雍生二子,長曰倫,丹陽房始祖也,其五世孫李文度,為西涼安定太守,他後來歸後魏,並徙家於河南京兆山北,於是形成丹陽一大房系。丹陽,後魏所置的一個郡,北齊廢,故址在今河南項城縣東北。次曰柔。
(80世)李合,柔子,字季子,前涼張駿、天水太守、武衛將軍、安西亭侯。雍孫蓋,安邑房始祖也,安邑,為漢朝所置的一個縣,後魏分之為南安邑、北安邑二縣,不久又改北安邑為夏縣,隋朝改南安邑為安邑。地屬今山西夏縣、安邑縣。
(81世)李昶,合子,字仲堅,涼太子侍講。
(82世)李暠,字符盛,另說玄盛,隴西成紀人,漢前將軍廣之16世孫也。北涼段業(16國時涼王)時,曾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自稱涼公,為西涼的開國皇帝(西涼武昭王興聖皇帝)。傳其身丈二,膊闊四圍,豹頭虎眼每餐食糧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滄海,力能拔山,戲劍鉞二百斤如舉一羽。
(83世)李歆,字士業,為西涼後主。李暠生十子:譚、歆、讓、音、恂、翻、豫、宏、 眺、亮。音,鎮遠將軍房始祖也。
(84世)李重耳,字景順,以國亡而奔劉宋,為汝南太守,後魏克豫州,以地歸之,拜恆農太守,歷任後魏安南將軍、豫州刺史。李歆生八子,勖、紹、重耳、弘之、嵩明、崇產、崇庸、崇佑。
(85世)李熙,李重耳子,字孟良,後魏金門鎮將,乃獻祖宣皇帝。李翻孫三人,曰承,姑臧房始祖也,姑臧,始為漢朝所置的一個縣,後魏改為林中,北周復舊名,唐陷於吐蕃,即今甘肅武威縣;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敦煌,初為漢朝所置的一個郡,唐建中年間(780-784 )陷於吐蕃,大中(847-859)時收復,即今甘肅敦煌縣;曰沖,僕射房始祖也。
(86世)李天賜,李熙子,乃懿祖光皇帝,字德真。李音曾孫李系平涼房始祖也,平涼,是東晉時苻秦所置的一個郡,後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肅平涼縣內。李翻曾孫曰成禮,絳郡房始祖也,治在今山西新絳縣。
(87世)李天賜長子起頭,長安侯;次子虎,乃太祖景皇帝;三子啟豆,定州刺史房始祖也。李虎,即唐太祖,字文彬,後周柱國大將軍,因助宇文泰建立關中政權,受封為唐國襄公,並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楊堅在北周執政時,允許其複姓李。李豫玄孫曰剛,武陽房始祖也,武陽,為漢朝東武陽縣,後魏改為武陽,唐朝改為朝城,故城在今山東朝城縣西40里。
(88世)李昺,李虎生有八子,長曰延伯,生於山東,後太祖入關,延伯仕北齊為散騎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陽伯附屬籍,貞觀初罷之,與姑臧、絳郡、武陽公三房,號四公子房,至開元23年復附屬籍,還有譙王房(譙王真,字長宣)、蔡王房(蔡王岡同)、畢王房(畢王漳)、雍王房(雍王繪)、郇王房(郇王韋)、大鄭王房(鄭孝王亮),昺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總管,後任柱國大將軍,襲爵唐國公(唐國仁公),乃代祖元皇帝。
(89世)李淵,昺之長子,7歲襲爵唐國公,歷任刺史、郡守、衛尉、少卿等職。隋末,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獨孤(鮮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堯大聖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長曰高祖淵,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漢王洪。蜀王房後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淵有22子,楚王智雲、荊王元景、徐王元禮、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鄭王元懿、霍 王元軌、虢王鳳、道王元慶、鄧王元裕、舒王元名、魯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曉、滕王元嬰、秦王(唐太宗)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92世)李旦,即唐睿宗。
(93世)李隆基,即唐玄宗。
(94世)李亨,即唐肅宗。
(95世)李豫,即唐代宗。
(96世)李适(適念擴),即唐德宗。
(97世)李誦,即唐順宗。
(98世)李純,即唐憲宗。
(99世)李忱,即唐宣宗。
(100世)李璀,即唐懿宗。
(101世)李曄,即唐昭宗。
(102世)李柷,隴西李氏第69世,即唐哀宗,公元908年被朱全忠殺害,葬於溫陵。
(103世)李熙照,公元908年,哀帝幼子熙照才歲余。當時朱全忠對唐朝後裔斬草除根,把昭宗的八個兒子全都殺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他的堂叔李開來把他救了出來。唐室遭難時,開來任浙東尉,已77歲,他帶著熙照從河南洛陽彎山繞道,日隱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終於逃回開來原籍福建邵武,開來子熙臨未成人即亡,便以熙照為嗣。
(104世)李韜雲
(105世)李英亮
(106世)李新成
(107世)李訓教
(108世)李泰青
(109世)李泳定
(110世)李綱,其祖上是唐朝宗室,從隴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貞至李綱為77世 ,而李治為隴西李氏的58世,即李治與李綱之間相隔20世。李綱,字伯紀,生於1083年,《宋史·李綱傳》載,其籍貫邵武,即今福建邵武。李綱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戰派代表人物,曾為觀文殿大學士。他在宋欽宗時,官至丞相。時金人侵擾中原,國家蒙難人民遭殃,李綱視國家安危重於一切,不畏丟官失職,甚至不顧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並親自指揮了像汴京保衛戰這樣有影響的戰爭,從金人手中收復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擠去職。南宋建立初年,李綱被高宗用為丞相,仍積極抗金,主張用二河義軍收復失地。
(111世)李貴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貴之長子李燔,又稱奎公,又名文宿,別名傑,號興隆,六歲時隨父遷居歸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樞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歸德州隱身,改名李奎,又為避金人之禍,攜五子孟佑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渡,開荒種地,葬於石城。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稱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歲(1160年)隨父遷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稅帶其二子珍、珠,到寧化石壁開基,並改名為奇興。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號寶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歲隨父遷寧化縣石壁村。李珠在宋朝,歷任副榜、縣令尹等職。1251年,76歲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贍養。卒於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歲的水德攜妻帶子和母潘祖太,從寧化縣石壁村遷居廣東鎮平縣,其後裔再次外遷,據說有遷至山東的;1226年,木德、火德離開寧化縣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後裔又有遷往廣東梅縣的,繼而遍布海內外。李火德,字丙鳳,號閩海,1206年11月8日子時出生在寧化縣石壁村。屬隴 西李氏27世裔孫。19歲任汀州府寧化縣儒學教諭;21歲與其兄木德遷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一直無育,火德63歲時(1268年),伍氏親自聘媒,納娶上杭豐郎陳梅山之19歲女兒為妾,婚後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別是三一郎(朝文)、三二郎(朝宗)、三三郎(朝美)。此三子後裔繁衍極盛,並且名人輩出。火德第8代裔孫李崇誠,明進士,被詔入翰林院任文淵閣大學士,曾奉命參修《永樂大典》;火德第17代裔孫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書協辦、文華殿大學士;火德第11代裔孫李福瑛、第16代裔孫李明吾、第17代裔孫李陟瞻、第22代裔孫李端毅、第23代裔孫李威光分別在明 清時期任將軍職。第28代裔孫李宏達在民國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火德第15代裔孫李魯,護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書,清兵入侵時,奉命守衛上杭。清主帥以高官厚祿誘降,被嚴詞拒絕,後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門下不乏魯類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孫李國平,廣東豐順蓮花村人,國務委員、八大代表、河北大學教授,曾留學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學生,4位研究生,他的8個孩子中有兩位博士,他本人及孫子也是博士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yy93p3g.html
禹禪讓給伯益(姜姓,伯益又是西羌及姜姓民族奉為神的始祖,掌管「四岳」),未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