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第4集:三角湧之戰


Town_street_of_Taikei  

日治時期約1930年代大溪街景

IMG_20141121_232525  

1790年清政府重新劃定新蕃界界址直接指定當時在九芎林開庄有成之佃首姜勝智,可見當時姜勝智之開水技術與地方頭人的領導能力因此取得官方的信任。從此也奠下姜朝鳳家族在新竹地區的地位,也有日後金廣福墾號1834年在北埔大隘三庄的拓墾。

------------------------------

大溪鎮 (臺灣)
座標:24°52′50.36″N 121°17′23.10″E

大溪鎮/大嵙崁
大溪鎮 (臺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goo.gl/2jvOEM
大溪鎮為臺灣桃園縣的一個鎮,境內有大漢溪,因而得名。大溪鎮原為復興鄉的木材輸出門戶,以大漢溪為河運管道。雖然現在河運已經不再,但當地的古渡頭仍然保存,大溪為北橫公路的入口端。

大漢溪兩旁原為台灣河階地形之代表,但在石門水庫建立之後,因為水位下降,下切力道不足,使現在河階地形之形成趨緩。縣境內之風景代表為石門水庫,風光明媚,為大溪鎮之重點風景區,帶動週邊觀光產業。大溪鎮之特產為大溪豆乾-及木製品為主,其中又以紅木神桌聞名。近年來,台灣開放農業觀光,而大溪又以山林為主,目前已開發許多休閒農莊,又較鄰台北都會區,週休假日遊客紛至。大溪鎮民對其境內之分法係以大漢溪為界,分為河東與河西地區,前者為傳統主要行政與經濟區域,後者因國道三號大溪交流道而逐漸發展。桃園縣將於2014年12月25日升格為直轄市,原大溪鎮改制為大溪區。代表人物有鳳飛飛。
地名由來
大溪鎮最早稱為大姑陷,源自於平埔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為「Takoham」之音譯[1]。乾隆年間,漳州人沿著大漢溪逆流而上,到此地開墾,因為漢人認為「陷」字不吉利,就以地處河崁地形,取「崁」代「陷」成為「大姑崁」。同治初年,當地住民李金興出仕,李騰芳中舉,鄉民為彰顯科舉功名,又將地名改為「大科崁」,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大嵙崁撫墾局,又將「大科崁」改成為「大嵙崁」。最後在1920年,日本人將地名改為「大溪」,此名稱就沿用至今。

地方發展
明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 大溪屬天興縣,清初之時,當台北盆地逐漸為漢人所開拓時,泰雅族等原住民們就逆大漢溪而上尋找新住所,大溪河崁一帶是他們的據點之一,所以大溪最初是為霄裡社與泰雅族等原住民散居之地。其中霄裡社 知母六(蕭那英)和薛啟龍共鑿霄裡大圳,可灌溉番仔寮、三塊厝及南莊等六莊田甲。

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起,便有閩、客沿河逆水到此陸續入墾大嵙崁,此地就逐漸成為漢人與原住民雜居的聚落;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新莊的林本源家族因漳泉械鬥,舉家避禍於此,而林家的入住,促進了當地的繁榮。首先他們出鉅資開圳引水奠定了農業發展的基礎,後來更藉地利之便,做起米、鹽的河運生意,所以大溪開始有了小市集。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因北路磺腦專賣局的設立,使本地成為茶葉、樟腦、木材的集散地。而光緒十八至二十三年(西元1892年至1897年)是大溪河運的黃金時期,淡水船運可由淡水、大稻埕、艋舺(今萬華)、新莊直抵大溪,當時的大溪商家雲集,多達三四百家,多集中在現今和平路老街一帶。


日治時期約1930年代大溪街景
大正5年(1916年)桃園大圳動土,由台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與狩野三郎等設計,灌溉區域涵蓋桃園縣大溪鎮、八德市、桃園市、中壢市、楊梅市、新屋鄉、蘆竹市、觀音鄉、大園鄉,因而帶動民生及農業發展。自1923年起,桃園大圳截引大漢溪灌溉桃園台地,造成大漢溪水位下降,大船無法上溯,加上鐵公路的逐漸發達,使得大溪的河運最終也沒落了。

已逝台灣國語、閩南語歌壇天后--帽子歌后鳳飛飛(原名「林秋鸞」),亦是大溪鎮名人,出生於大溪鎮草店尾地區。


連結大漢溪兩岸的大溪橋;目前為行人徒步專用橋
2012年3月10日由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的「臺灣十大觀光小城」票選為第一名觀光景點,帶動地方經濟繁榮及人潮湧入,但也造成假日交通問題及當地居民出入不便之情況產生。
-------------------------------------
大嵙崁撫墾局為台灣撫墾局轄下的地方分支單位,成立於1886年的台灣清治時期末,為北台灣山地行政的權責機關。大嵙崁即今大溪,同一地點亦設撫墾總局。

該局轄下統轄雙溪分局、三角湧分局、鹹菜甕分局、五指山分局及南莊分局。而該局設有委員、通事、醫生、教讀、剃頭匠等人員。


客家向原住民族致敬「原住民族日」 客委會徽結合泰雅「祖靈之眼」致敬泰雅族-客委會的會徽原以「客家」的「客」字形象設計 在這次的設計中 保留了意寓「家的守護」的屋簷 並將祖靈之眼置於核心 除了象徵著原客跨族群間互睦互重之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1-08-01_1101462021-08-01_110211

大溪-大嵙崁戰役/1908 年(明治 41 年),「學田六君子」呂鷹揚、呂建邦、王式璋、江建臣、黃炳南、黃玉麟等六位仕紳,百年以來,大溪國小培育出無數優秀學子,近年許多大溪人熟悉的名字,「大房豆干」創始人黃伯輝、「木頭博士」李順益,都是出自大溪國小/呂鷹揚、呂建邦、黃炳南、簡送德、李賡颺、王式璋、廖希珍、林維龍、江次德等人,決定組織建校委員會以申請設校,終於在同年獲准,以「大嵙崁公學校」之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