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訫堂-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新埔鎮新北里-齋堂-金幢派-1895年抗日義師在姜紹祖北埔人,胡嘉猷(新埔人)領導之下抗日義軍與日軍血戰,於龍潭坡與新埔間誓死抗敵護鄉,義軍以香訫堂為據地,在日寇交火下,香訫堂慘遭燒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昭和3年(1928)臺灣巡迴書庫及全島圖書館分布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日治時期埔里社輕便軌道集集突出角舊照


桃園客家戰役文化季 傳承硬頸精神 | 台灣百寶鄉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Sb6fiH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桃園宣揚乙未客家戰役保鄉衛土精神 多輛補給車遶境祈福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0-29 20:29聯合報 記者鄭國樑╱即時報導
桃園客家事務局今天舉辦「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祈福補給車遶境活動,隊伍下午從平鎮區鎮安宮出發,再現乙未戰役義勇軍抗日運送補給車的時代場景,局長蔣絜安、平鎮區長何明光及立委呂玉玲、議員劉仁照隨著20支隊伍300多人徒步遶境,補給車停在祈福晚會現場讓民眾深刻認識歷史。
平鎮神巡遶境今年邁入第10年主題轉型為「乙未戰爭」,開放平鎮在地各里及宮廟報名參賽,並邀請擅長裝置藝術、環保材質創作的藝術家甘燿嘉協助參賽團隊創作,呈現客家文化、戰役歷史及地方特色等不同的主題。
各隊伍使出渾身解數製作具有特色的祈福補給車,其中有在地特色的蔬菜水果補給車、客家服飾補給車等,在行進的過程中發放蔬菜、水果、零食等補給品給民眾增添互動,評選出的冠軍補給車晚間在祈福感恩音樂會中頒獎。
活動下午也在平鎮區新光路5段辦田園運動競賽,讓民眾體驗乙未戰役練兵過程。晚間祈福感恩音樂晚會藉由音樂感染力,讓民眾感念客家先民保鄉衛土、英勇犧牲的精神,完整呈現歷史文化,讓年輕世代也能了解乙未客家戰役對桃園客家族群的重要與歷史意義。
桃園市平鎮區平南里設計的補給車也參加踩街遶境。圖/桃園市客家事務局提供
桃園市平鎮區平南里設計的補給車也參加踩街遶境。圖/桃園市客家事務局提供
繞境隊伍拿補給車上的祈福餅乾糖果分送民眾,讓更多人參與了解及紀念乙未客家戰役。圖...
繞境隊伍拿補給車上的祈福餅乾糖果分送民眾,讓更多人參與了解及紀念乙未客家戰役。圖/桃園市客家事務局提供
紀念乙未客家戰役及宣揚義勇抗日歷史,客家局長蔣絜安(左3)和立委、議員等民代一起...
紀念乙未客家戰役及宣揚義勇抗日歷史,客家局長蔣絜安(左3)和立委、議員等民代一起敲鑼啟動繞境。圖/桃園市客家事務局提供
祈福補給車裝滿糧食繞境。圖/桃園市客家事務局提供
祈福補給車裝滿糧食繞境。圖/桃園市客家事務局提供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2017 平鎮戰祭文化祭活動網站 - https://goo.gl/xNPhrm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紀念乙未客家戰役 「平鎮戰祭」系列活動開跑
分享紀念乙未客家戰役 「平鎮戰祭」系列活動開跑到Facebook 分享紀念乙未客家戰役 「平鎮戰祭」系列活動開跑到Line 分享紀念乙未客家戰役 「平鎮戰祭」系列活動開跑到Google+
2017-10-18 16:26
〔記者周敏鴻/桃園報導〕桃園市政府舉辦「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
桃園市長鄭文燦(中)宣布「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系列活動起跑。(記者周敏鴻攝)
桃園市長鄭文燦(中)宣布「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系列活動起跑。(記者周敏鴻攝)
系列活動,希望紀念西元1895年時,客家族群英勇抵抗日軍的「硬頸」精神,市長鄭文燦下午宣布活動起跑!他說,內容包括安平鎮之役特展、田園運動會、祈福遶境等,將持續熱鬧到10月底。
永平工商學生們穿上為活動設計的潮T,有人手持刀槍重現歷史、或拿著籃球展現活力,用精彩走秀,與鄭文燦一同為系列活動揭開序幕,鄭文燦細數當年歷史,他說,日軍依馬關條約要接收台灣、卻在桃竹苗地區遭到客家族群強烈抵抗,盛讚客家族群雖寡不敵眾,但前仆後繼英勇犠牲,展現忠義千秋的硬頸精神。
系列活動中的安平鎮之役特展,即起到29日在平鎮區鎮興里集會所,用漫畫與文史資料訴說「安平鎮之役」、「大湳尾之役」、「龍潭陂之役」、「大嵙崁之役」等4大戰役歷史
28日將重現當年的戰役練兵,在新光路五段舉辦「田園運動會」,還有老屋導覽;29日有祈福遶境活動,將由平鎮區宮廟共同參與,以地方特色、戰役歷史、客家文化等主題創作祈福補給車,進行遶境活動,當晚6點的「祈福戰祭感恩音樂晚會」,將邀來歌手朱俐靜、許仁杰等藝人接力演唱,紀念客家先民英勇奮戰的精神。


2017-07-22
「硬頸時代」故事特展 回顧百年民運歷史
【楊以諾 苗栗】
台灣客家文化館也就是原本的苗栗客家園區,21日舉辦「硬頸時代」,客家守護台灣的故事特展,收錄客家族群,100多年來守護台灣的故事,從1895年的乙未戰爭,到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藉由相關文物以客家人的身影,讓民眾可以重新省思台灣民主運動的歷程
解說員帶領著參展民眾,藉由圖說、老相片、書籍,到抗爭時使用的機具,讓鄉親了解這100多年來,客家人參與民主運動的歷史,也勾起不少人的感觸與回憶。
前國策顧問 李喬:「人對歷史 ,對自己的故鄉要了解,了解還不夠,要放在時代中解釋,解釋以後人是故鄉之一,要怎麼做,要有行動。」
這是客委會特別將去年在總統府舉辦的硬頸時代特展,移師到苗栗的台灣客家文化館,不但新增相關歷史文物,展場布置也還原現場,讓鄉親能對相關歷史,能有更深的連結。
客委會副主委 楊長鎮:「利用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北部園區較寬廣的空間,可以把較豐富的內容,充分展現客家人在威權時代也好,在殖民的時代也好,在被人侵略的時代也好,客家人如何用硬頸的精神,站出來保衛自己的鄉土。」
「硬頸時代特展」在苗栗以全新的面貌重新演繹,客委會也邀請多位客籍大老,以手護台灣蓋印儀式,為特展揭開序幕,象徵客家族群以堅韌的意志,守護著這片生長的土地。

「硬頸時代」客家守護臺灣的故事 在苗栗客家文化舘展出
By 陳慶居,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1日, 2017
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左四)率同各界,以蓋手印方式象徵為守護臺灣的故事特展揭幕。(陳慶居攝)
缺席舞團以默劇呈現客家族群沉默卻有無比堅強奮鬥的精神。(陳慶居攝)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金樑(左)為來賓解說農民運動場景。(陳慶居攝)
陳慶居∕苗栗報導
「硬頸時代」客家守護臺灣的故事特展,21日在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的臺灣客家文化館,以全新面貌重新演繹百餘年來的故事,將延續客家人看似溫和沉默,卻有強大且篤實堅定的勤奮精神,不論保家衛鄉犧牲或威權下的抗爭,都可以從客家身影綜觀臺灣民主化的過程。
上午的開幕式,由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中心主任何金樑、縣長徐耀昌、多位客家大老和文化界人士,一起以「手護臺灣蓋印儀式」揭幕,邀請來賓和遊客走入客家族群守護臺灣的硬頸時代。
描述硬頸時代的特展,從1895年乙未保臺戰役、1947年二二八事件、1977年桃園縣長選舉中壢事件、1979年美麗島事件到1988年農耕機進攻總統府、還我客家話大遊行,乃至於1993年美濃反水庫運動、2012年反媒體壟斷及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展場布置也還原現場,勾起許多人感觸。「硬頸時代─客家守護台灣」 特展登場 | 大台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GGNixQ


2017-05-25
龍潭歸鄉文化節 文化巡禮認識客家
【羅安達 桃園】
客庄12大節慶之一的「2017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龍潭歸鄉文化節」活動,27日至30日將在桃園市龍潭大池舉辦,今年龍潭龍舟賽邁入了第103年,報名隊伍比去年增加了近30隊,共有202隊參賽,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今年以「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為主題,包含了原本的「龍潭歸鄉文化節」,以及新規畫的「平鎮戰祭」,希望透過慶典的方式,傳揚客家保鄉愛土的乙未精神。
桃園市長鄭文燦率領地方人士,手持船槳划動龍舟並順利奪標,為龍潭歸鄉文化節活動正式揭開序幕,鄭文燦表示,這次活動入選客庄12大節慶,希望透過文化巡禮的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客家、認識龍潭。
桃園市市長 鄭文燦:「那我希望可以藉由這個機會,來認識客家也認識龍潭。」
桃園客家局長蔣絜安表示,「2017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龍潭歸鄉文化節」活動,除了精彩的賽龍舟,這次更納入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特別規畫了陂塘文化照片展,透過照片來介紹龍潭這片土地,另外還有龍潭忠義廟暨聖蹟亭巡禮,帶領民眾走訪史蹟,了解乙未戰爭以及客家精神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局長 蔣絜安:「規畫這客庄的小旅行,要進行到忠義廟、73公忠義廟,還有識字亭、聖蹟亭,這樣跟大池做一個巡禮,讓大家可以認識這段歷史。
在大池周邊還有池畔音樂會、陂塘文化照片展、龍潭忠義廟暨聖蹟亭巡禮等活動,晚上更有絢麗的花火之夜搭配水舞表演,桃園市客家局表示,兩天的活動要透過慶典方式,帶領遊客走訪桃園史蹟,認識1895年乙未戰役及73位烈士英勇抗日的歷史和客家精神。


胡嘉猷 1839—1920
又名阿錦,號甫臣,新竹安平鎮人,原籍廣東梅縣。道光間,父珠光從征來臺,解甲後,因家焉,初居新莊,後遷安平鎮,以修理銅器為業。生子六人,嘉猷居次,幼勤學,屢試不第,援例捐監生。父死,襲其職為糧總,賞戴五品藍翎。光緒乙未(1895)日人犯臺,嘉猷與黃娘盛等組織義軍備戰,率所部拒敵於龍潭、楊梅一帶。後於12月29日,與陳秋菊、林李成相約進攻臺北城,眾推嘉猷為總指揮,同時發難,直前圍城。而城堡堅固,日軍又器械精良,不能下,旋日援大至,只好撤退。嘉猷見大勢已去,乃潛回廈門,因抗日陷入低潮,於1900回廣東梅縣。1916年曾回台參觀「臺灣勸業共進會」,為日人偵知,欲加緝捕,乃倉皇自鹿港內渡。1920年十一月病逝於廣東故里,享壽八十二歲。(林偉洲)
---------------------
(?-1895),1895年6月12日,日軍分東西兩路進犯新竹,東路日軍沿新竹東北山道,由大(山字頭)科嵌南犯,他率義軍在三角湧迎頭痛擊來犯之敵,殲敵60人,並擊斃日軍頭目櫻井大佐。日軍佔領新竹後,與其他各路義軍多次襲擊日軍設在中櫪鎮的兵站。6月28日,日軍進犯中櫪與楊梅鎮之間的安平鎮,義軍在他的指揮下以民房為據點,經過五、六小時激戰,擊退日軍。7月1日,再次擊退進犯之敵,取勝後主動轉移至龍潭坡。7月14日,日軍瘋狂報復,先用大砲轟擊,繼之以步兵衝鋒。義軍堅持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退,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
胡嘉猷,漢族,台灣淡水人.日軍入侵台灣後,決心組織群眾,抗擊侵略者。
--------------------------------------------
軍事掌故☆史料:胡嘉猷乙未抗日安平鎮莊戰役事蹟
 佚名  寰宇鳥瞰   點擊數: 223
日軍登陸台灣東北角圖
  大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之戰,清軍戰敗。次年(乙未年)陽曆四月十七日,清廷被迫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五月二十九日,日軍精銳近衛師團在台灣東北角的澳底登陸。六月七日攻占台北後,直撲新竹。
日軍的兵站線和安平鎮位置圖
  胡嘉猷不甘台灣就此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與黃娘盛等志士組織義軍,以安平鎮庄自宅胡家夥房為根據地,四出襲擊日軍沿著劉銘傳鐵路所佈置的兵站線,使日軍疲於奔命,交通幾乎中斷,遂轉向攻打安平鎮莊的胡家伙房。
日軍工兵以火藥爆破安平鎮莊防禦設施圖
  六月二十八日,日軍三木少佐率步兵兩個中隊,約五百多人撲向胡家伙房,遭兩百名義軍奮勇擊退。七月一日,三木增調兩個中隊,並配以砲兵、工兵各一隊共一千多人,再次進犯,工兵以火藥爆破了隔鄰的湯家伙房,占得有利地形。
七月一日安平鎮莊之戰鬥圖
  同日,日軍先後以砲兵在虎頭岡及瓦窯湖兩地,轟擊胡家伙房,由於伙房有多層刺竹保護,砲擊仍無功效。步兵乃配合工兵的爆破渡過安濟橋(今鎮南橋) 分別由東北、西北及正南三路,進攻胡家伙房。
胡嘉猷的軍隊憑藉竹林抵抗日軍
  日軍進逼時,義軍先是憑藉刺竹林抵抗,隨後退往伙房,利用牆壁四周的槍眼射殺日軍,日軍死傷慘重落荒而逃。但義軍也因水井被毀無水可用,只得轉進至龍潭坡鎮莊繼續抗敵。日軍憤而燒毀胡家伙房並沒收胡家一切財產。
  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九日,日本在南京向中國獻上降書。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民國三十八年,台灣省政府將原被日本政府沒收的胡家田產悉數發還胡嘉猷的孫子胡治民,後因耕者有其田政策,胡家田產又轉移給湯家。
    
胡嘉猷地籍圖。民國三十八年台灣光復節隔天移轉胡家,民國四十二年徵收移轉湯家。
--------------------------------
胡嘉猷的抗日古戰場是在平鎮,不是在楊梅
以當時的行政區分,楊梅壢是隸屬新竹縣,安平鎮
是隸屬淡水縣,不能混為一談!
又一般都傳說(特別是平鎮的機關學校)胡嘉猷在平鎮的
抗日古戰場在「八角塘」,這是錯誤的。其實真正的
位置在其東南方約一公里餘。
因筆者根據《日清戰史台灣篇》中之〈安平鎮庄之戰鬥圖〉,上中研院GIS編製:「台灣
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1898~1904)」之網頁,比對出胡嘉猷在平鎮的抗日古戰場的大
概位置,於2 0 0 7 年1 1 月前往探尋,到了附近,遇到了世居在此的池俊鑑先生,從他
口中知道胡老錦在此地留下的遺跡。
-------------------------------------------------
胡嘉猷〈老錦〉乙未抗日事蹟
胡公嘉猷〈1839-1920〉,乳名阿錦,又名老錦。性喜行俠仗義,且又熱心公益,為當時安平鎮庄(今屬平鎮區)地方領袖。
大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之戰,清軍戰敗。次年(乙未年)四月,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日軍隨於五月二十九日入侵台灣,六月七日占領台北後,就一路南下往桃園新竹推進。胡公嘉猷不甘台灣就此淪為日本殖民地,遂聯合黃娘盛等各方義士組織義軍,由當地湯氏家族提供後援,以瓦窯湖畔刺竹叢林裡的自宅胡家夥房為基地,四下襲擊日軍兵站線,嚴重威脅日軍南侵之路,迫使日軍轉向攻擊義軍。
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一日,日軍兩度進犯胡家夥房,義軍們奮起抵抗,利用刺竹叢林為掩體大敗日軍,使其潰不成軍,落荒而逃;義軍則因水井被砲彈擊毀,無水可用,被迫撤離陣地。但義軍並未停止戰鬥,立即轉往龍潭坡庄(今屬龍潭區)狙擊日軍。
七月十四日,日軍以六門重炮轟擊龍潭坡庄,將全庄夷為平地,義軍傷亡慘重,只得突圍而出,其中有七十三名義士未及撤出而慘遭殺害,壯烈犧牲。台灣光復後,龍潭居民感念烈士的忠義精神,集資興建了七十三公忠義廟(位於龍潭區聖亭路),於春秋兩季前往祭拜英靈。
胡公隨後率領義軍轉進北台灣各地,繼續抗擊日軍,並曾一度包圍台北城,使日軍疲於奔命,但終因敵我實力懸殊,無力回天。胡公見大勢已去,只得解散義軍,內渡廈門,徐圖再舉。十年後潛返台灣,謀劃起義,但因行踪暴露,只得再次內渡,終老原鄉廣東梅縣,齎志以歿。
嗚呼!台灣抗日乃是孤兒抗日!胡公嘉猷等台灣先賢先烈們,秉於民族大義,雖孤立無援,仍奮身而起,以血肉之軀對抗堅甲利兵,用鮮血譜出中國抗日史上最悲壯的一頁。遺憾的是,現今台灣竟有不肖子孫,數典忘祖,認賊作父,爭相歌頌日本殖民統治,漠視甚或詆毀先賢先烈們驚天地、泣鬼神的忠義事蹟。吾等不忍歷史就此湮沒,不忍英魂就此受辱,特於日本向中國獻上降書的七十週年紀念日敬立此碑,以慰先賢先烈們在天之靈。
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謹誌 孔子紀元二五六六年九月九日
------------------------------------------
義民廟系之忠義廟-龍潭七十三公廟
【文/楊燕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百餘年前,由於清廷的迂腐無能,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而注定了台灣的悲慘命運,使台灣人民陷入萬劫不復之境,也使台灣人民在往後的數十年之中,為了保家衛國,為了捍衛家園,犧牲了無數寶貴的生命。
  日軍進駐初期,各地義軍迭起,抗日行動前仆後繼,狀況之慘烈,各地皆然。是時,風雲因之變色、天地為之悲愴!縱然事過境遷,在百年之後的今天,隨著電影“1895”的上演,回顧昔日先烈們抗日之悲慘狀況,仍不免令人為之動容。
  西元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進駐臺灣,臺灣人民不甘異族統治,紛紛組織義軍對抗日軍。同年七月十三日,日軍將領山根少將帶領枋城少佐、三木少佐等各率大軍、攜大砲、帶燒夷彈夾攻龍潭,當時的義軍首領-胡嘉猷率魏阿盛、巫士奎、徐阿麟、曾石安、黃水鳳、胡阿保等人據守胡萬忠藥店內,沿街逐屋抵抗,射殺日軍甚眾,但終以武器不敵、眾寡懸殊而棄守。俟後義軍欲轉進鹹菜甕(今新竹縣關西鎮),不料日軍早已先行趁勢衝入,縱火焚毀民屋廟宇,一時烈火沖天,街市房屋廟宇頓成火海,老弱婦孺屍骸累累,慘不忍睹。當時,除胡嘉猷等數人幸得突圍外,其餘義眾仍與日軍奮死力戰,直至短兵相接、反覆肉搏。日軍死傷雖重,但魏阿盛等75人終以勢孤力竭,久戰無援,在龍潭鄉凌雲崗竹窩子一帶被日軍逮捕,當場被日軍以武士刀一一斬首示眾,壯烈犧牲、慷慨成仁。其中烈士黃任、胡玉山二人倖免於難。日軍撤退後,逃亡至山區的村民返回,將這些曝日多時的義軍忠骸,就地挖塚,安葬於現址。人稱「七十三公墓」。七十三公的名稱遂由此而起。此役人稱「靈潭陂之役」,參加抗暴義士原有百數十人,多是些二、三十歲的莊稼漢,他們抵抗日軍,明知是以卵擊石,但為了民族氣節、保鄉衛民,不得不螳臂擋車、抵禦外侮。戰鬥中壯烈成仁的義士為數不少,但當時混亂,義士之姓氏、人數大多已無從稽考。烈士們慷慨赴義之後,烈士的遺孀們,含悲忍淚、扶老攜幼、背負襁褓逃難至現今石門水庫附近叢林中,既恐日軍追殺又恐生蕃偷襲獵首。到了夜間,如有嬰兒啼哭不止,為了大眾安全,往往忍下心將嬰兒活生生的扼死,其景況之悽慘不難想像。
  據抗日烈士七十三公殉義紀實所載,戰後鄉民為了緬懷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之忠肝義膽、捨身取義的精神。民國六十年初,七十三公抗日烈士後裔胡享送等人,有鑑於七十三公古墳年久失修、一片荒涼乃發起重建。於六十二年十一月廿二日吉辰破土起攢,六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動工興建忠烈塔,當時因經費不足,僅完成一樓為烈士安眠之佳城。民國七十二年,地方人士再度發起重建七十三公忠烈塔,於七十三年舊曆四月初六動工興建,至八十三年再度籌資興建忠義廟,忠烈塔始與忠義廟同時完工,即成今日之建築規模。地方並於每年春、秋二季舉行祭祀大典。電影「1895」上演轟動,將七十三公抗日烈士的義勇精神重現在國人面前,不但再次喚起地方人士對七十三公英勇事蹟之敬仰與重視,也讓年輕一代族群對先烈們的功績及反抗異族辛酸史有所瞭解與認識,緬懷烈士們保家護國的犧牲精神。
  客家族群數百年來移民墾荒、開山打林、保鄉衛民、抵禦外侮在在都是用生命寫成的血淚史。墾荒足跡遍佈全省,由三山國王廟之林立可見一斑;抗日事蹟由北到南,更是轟轟烈烈、血淚交織,一頁一頁的客家抗日戰史,更可由各地義民廟、忠義廟尋找蛛絲馬跡。如今事過境遷,所呈現的是,在族群融合過程中,許多人已經忘了自己是客家人,也有許多人忘了客家話,這些應該都不是祖宗先民所樂見的。為了傳承客家香火,似乎在族群消失之前,應好自珍重,為延續客家文化、發揚客家傳統盡一份心力,這樣才不愧對祖先以及為族群犧牲的先賢先烈。
----------------------
平鎮立碑 紀念胡嘉猷抗日
#新奇 #地方 #胡嘉猷 #安平鎮之役 #抗日
記者楊明峰/桃園報導
1895年胡嘉猷領義軍與日軍進行「安平鎮之役」,寫下台灣抗日史上的一頁。平鎮區抗日6大家族後代,9日在平鎮區的胡嘉猷古戰場上,為抗日120周年紀念碑揭牌,並在遊行隊伍的「補給車」上插旗「抗日」,重現義軍抗日歷史。
胡嘉猷當年率義軍英勇抗日,一度圍攻台北城,他更與黃、張、湯、魏、陳等家族,在現今平鎮區新光路6段的古戰場上,與日軍交戰,史稱「安平鎮之役」。日本治台時一度設立在此「忠魂碑」,紀念戰死日軍,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才撤除。
平鎮抗日6大家族成員,昨以手推車載運假彈藥、物資等,重現輸運義軍抗日歷史情節,從平鎮區鎮安宮出發遊行,止於古戰場。資助立碑的中華統一促進黨主席「白狼」張安樂也參與抬轎,隨後與國民黨籍立委呂玉玲,議員舒翠玲、黃敬平同台揭碑。
張安樂說,盼透過活動,讓台灣抗日事蹟能在大陸流傳,陸客不只是來阿里山觀光,也能到紀念碑前緬懷先烈,讓每年紀念先民抗日的活動,就像媽祖遶境、平溪天燈、鹽水蜂炮等,成為台灣的文化遺產,宣揚至全世界。
抗日湯家的第6代子孫池俊鑑說,當年在老戰場土地上,相傳有日軍留下的金銀財寶、武士刀等,但他一挖僅發現有鉛、銅塊,經詢問文史作家張健豐才知,當年老戰場上,留有日軍在戰役中擊發的15000發子彈。
-----------------------
竹窩子七十三公廟
資料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加入 遊程清單 摘要
類別:歷史建築;種類:寺廟;關鍵字:龍潭陂、忠義廟、竹窩子七十三公廟
內容
歷史沿革:
清光緒21年(1895),日本進駐臺灣,臺灣人民不甘異族統治,紛紛組織義軍對抗日軍。
日本山根少將派支隊於西元1895年7月12日自台北出發於7月13日抵達中壢。
少將山根信成接獲情報得知龍潭陂聚集不少民軍,以及曾在安平鎮重挫日軍的民軍首領胡嘉猷正在龍潭陂南方的銅鑼圈聚眾以抵抗日軍,因此山根少將於7月14日凌晨5點30分自中壢出發前往龍潭陂。
前衛部隊於7點30分抵達,再派遣大衛林聘二為右側軍,率領一支中隊的兵力經過安平鎮前往銅鑼圈。
據日軍偵探的調查,龍潭陂距大姑陷15里,居民均為廣東人,只要他鄉者闖入便立即遭到殺戮,抗日軍常以此地為據點,襲擊中壢或是阻礙日軍的交通。
胡嘉猷、黃娘盛等軍民首領於7月1日自安平鎮撤退後,便將抗日據點移至龍潭陂,而當地的居民也聽從民軍首領胡嘉猷、黃娘盛的調遣。
(杉浦和作,明治二十八年台灣平定記)龍潭陂整個村子都被茂密的竹林所覆蓋,不只人身無法通過,甚至在村外無法判斷在村內人的位置,村外與村內僅有村端兩座橋連接。
日軍試圖以步兵渡橋突入村內,但民軍便在鑿有槍眼的房屋內將一個個渡橋而來的日軍擊斃,因此少將山根信成只好下令暫停步兵的前進改以砲兵攻擊。
民軍在日軍炮兵的猛烈攻擊下開始動搖潰散,日軍才攻入村內於下午4點30分佔領整個龍潭陂,軍民皆逃往鹹菜甕及三坑子方向。
另外右側衛林中隊在銅鑼圈擊退三、四十名民軍便佔領該地,民軍逃往銅鑼圈南方的牛欄河。
山根支隊在佔領龍潭陂後便捕殺居民73人,事後由義人胡玉山築墓堆,龍潭人稱七十三公。
(陳漢光,台灣抗日史,台北:海峽學術,2000年,頁81-82。)
這73人為:『魏阿盛、巫士奎、徐阿麟暨列墓:葉阿廷、古阿三、黃阿登、黃阿保、徐阿乾、李阿敬、陳有成、彭阿雲、彭阿美、盧阿井、曾石安、蕭竹秀、黃双元、彭阿□、楊逢祥、張阿木、林阿成、楊藜祥、林阿基、胡阿保、劉阿義、曾阿盛、黃水鳳、張阿珠、古伸慶、古天生、劉木蘭、吳阿石、巫阿朋、湯丙粦、黃戊求、張阿生、胡呈富、宋庚古、林阿牛、羅阿昂、黃贊勳、徐旺來、陳阿榮、黃養成、黃阿昂、吳阿谷、何阿石、管阿明、張添水、張方德、陳阿山、吳阿棟、羅阿統、陳石水、徐謝氏、徐阿貴、李阿昂、張石生、林阿良、謝德、管思忠、陳桂房、黃阿榮、劉順、吳丁旺、謝金標。』
日軍山根少將帶領枋城少佐、三木少佐各攜大砲率大軍夾攻龍潭。
胡嘉猶(又名老錦)義士為首的義勇軍,不幸因敵眾我寡,武器不足而敗陣。
日軍趁勢衝入,縱火焚燬民房及五穀、文昌二廟,全鄉頓成火海。
隊長胡嘉猶幸得負傷突圍,但隊員魏阿盛等75人因勢孤力竭在烏樹林竹窩內被綑俘,距忠墳後左前方約四百公尺處,73人一一被武士刀當場斬首,慷慨成仁。
在竹窩內被綑俘的義士原有75人,其中義士黃任被砍未傷及要害而裝死順勢倒下,過後他匍匐到附近管姓人家敷以草藥治癒,另一義士胡玉山因年僅十六,是排最後一名要被斬首者,日人令其收屍掩埋而未加害,其餘73人均未加審問即以武士刀斬首,壯烈成仁,可歌可泣。
原來的七十三郎墓,只有一塊墓碑、一方石案,四周蔓草萋萋,直至民國62年,烈士後裔胡享送,感於墳墓年久失修,一片荒涼,乃發動重修。
於民國64年十一月十七日動工興建“忠烈塔”,完成一樓後因經費不足而停擺。
及至民國72年,時任鄉民代表的吳祥丞先生,再度發動重建忠烈塔。
終於在民國73年農曆4月6日動工興建完成目前的忠魂塔與廟宇。
唯一的遺憾是當初73位義士的名字,在墓碑上尚有八人佚名。
願義士英靈護佑,能讓查證工作更趨臻美。
並訂定每年3月29日及10月25日為春秋祭典。
民國95年為顧及上班族之參與,改為3月份第二個週日和10月份的第二個週日為春秋大典的祭日。
這驚天地、撼鬼神的義行,留給家人的悲痛也無法言喻。
他們的眷屬,必須含悲忍淚,背負襁褓,扶老攜幼,逃至現今石門水庫附近的叢林中躲避。
既要餐風露宿忍受饑寒交迫之苦,又要防日軍追殺及原民出草之害,內外煎熬真是無以復加,更悽慘的是到了夜間,如有嬰兒啼哭不止的,為了顧及眾人的安全,往往忍痛含悲的將小孩活活掐死。
來到七十三公忠義廟,到處可見國寶詩學大師游金華耆老的詩對,恭謁每句詩對,更令人內心澎湃激盪,加倍緬懷先烈可歌可泣的精神。
--------------------------------------
桃園平鎮胡嘉猷紀念碑啟用誰說台灣沒抗日
2015-09-10 01:21:18
胡嘉猷乙未抗日紀念碑啟用。(中評社黃文傑攝)
位於瓦窯胡的忠義亭,修建落成。(中評社黃文傑攝)
國民黨「立委」呂玉玲等人一起在鎮安宮參拜祈福。(中評社黃文傑攝)
桃園市議員黃敬平表示,史書記載安平鎮戰役,就是對日抗戰。(中評社黃文傑攝)
國民黨桃園市議員舒翠玲痛斥李登輝,不能數典忘祖。(中評社黃文傑攝)
胡嘉猷乙未抗日安平鎮莊戰役。(中評社黃文傑攝)
四季紅藝術團高唱「台灣光復歌」。(中評社黃文傑攝)
地方文史工作者池俊鑑,介紹後面的忠義亭與義勇軍抗日戰史。(中評社黃文傑攝)
胡嘉猷乙未抗日紀念碑啟用。(中評社黃文傑攝)
胡嘉猷乙未抗日紀念碑啟用,背後詳述客家義勇軍抗日史蹟。(中評社黃文傑攝)
  中評社桃園9月10日電(記者黃文傑)1895年位於桃園平鎮(舊稱“安平鎮”)的胡嘉猷(胡老錦),不願屈服,率領義軍抗日,最後在三方的日軍夾擊下全數遭到斬首,即為今天的龍潭七十三公廟。這場戰役在台灣史上稱為“安平鎮之役”,地方為了紀念這段浴血奮戰,9日在昔日胡老錦戰場,立碑紀念。 
  
  地方用實際行動來表示,“誰說台灣沒有抗日!” 
  國民黨“立委”呂玉玲、國民黨桃園市議員黃敬平、舒翠玲等300多人,在120年後的今天,齊聚在胡老錦戰場,共同紀念這段歷史。 
  當年戰場遺址早已夷為平地,當年壕溝則擴大為大埤塘,成為現在八角塘的部分,八角塘也稱為胡老錦戰場。 
  地方文史工作者池俊鑒不僅同意捐土地興建忠義亭與紀念碑,也與平鎮鎮興、金星、平鎮、平南五裡代表與鎮安宮等單位,合力舉辦“安平鎮之役-兩甲子紀念活動”,活動高潮在揭碑典禮。 
  光緒乙未年(西元1895年)六月,客家義民胡嘉猷、黃娘盛兩大主將,將槍械彈藥運送聚集在安平鎮虎頭岡山下東南邊民宅,一起在平鎮瓦窯湖一帶抗日,率領義軍繼續抗日,後來與日軍發生嚴重死傷衝突。 
  經過三場激烈的戰役後,義軍逃離平鎮轉戰龍潭,最後在三方的日軍夾擊全數遭到斬首,即為今天的龍潭七十三公廟。如今這場戰役已經過了120年。 
  國民黨市議員舒翠玲表示,做人不可以數典忘祖,台灣處在最危急關鍵時刻,竟然有李登輝這位背棄國家的大漢姦,背離事實,呼籲要團結力量,讓後代子孫知道,中國人台灣人多麼英勇對抗外族入侵,尤其當年八年抗戰浴血奮戰,打贏戰爭,讓中國成為世界六強之一。 
  國民黨市議員黃敬平說,台灣處在歷史價值觀混淆,說黑為白,顛倒是非,做人不能賣祖求榮,誰說台灣人沒有抗日?胡嘉猷紀念碑的設立就是,120年以來,抗日戰爭到現在沒有間斷。 
  他說,客家義軍胡嘉猷後來隨著到廈門、到廣東抗日,改為地下游擊戰,誰說台灣沒有抗日,誰說台灣人沒有抵抗日本侵略?古人有言:“國無史而失國策,家無譜而失家法”。歷史文化留給後代紀念先賢先烈的寶藏。 
  會場安排四季紅藝術團高唱“光復歌”、還有精彩舞蹈。
桃園平鎮胡嘉猷紀念碑啟用誰說台灣沒抗日 - https://goo.gl/y45Ln5
------------------------------------
2015年09月10日 04:10 中國時報 楊明峰/桃園報導
1895年胡嘉猷領義軍與日軍進行「安平鎮之役」,寫下台灣抗日史上的一頁。平鎮區抗日6大家族後代,9日在平鎮區的胡嘉猷古戰場上,為抗日120周年紀念碑揭牌,並在遊行隊伍的「補給車」上插旗「抗日」,重現義軍抗日歷史。
胡嘉猷當年率義軍英勇抗日,一度圍攻台北城,他更與黃、張、湯、魏、陳等家族,在現今平鎮區新光路6段的古戰場上,與日軍交戰,史稱「安平鎮之役」。日本治台時一度設立在此「忠魂碑」,紀念戰死日軍,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才撤除。
平鎮抗日6大家族成員,昨以手推車載運假彈藥、物資等,重現輸運義軍抗日歷史情節,從平鎮區鎮安宮出發遊行,止於古戰場。資助立碑的中華統一促進黨主席「白狼」張安樂也參與抬轎,隨後與國民黨籍立委呂玉玲,議員舒翠玲、黃敬平同台揭碑。
張安樂說,盼透過活動,讓台灣抗日事蹟能在大陸流傳,陸客不只是來阿里山觀光,也能到紀念碑前緬懷先烈,讓每年紀念先民抗日的活動,就像媽祖遶境、平溪天燈、鹽水蜂炮等,成為台灣的文化遺產,宣揚至全世界。
抗日湯家的第6代子孫池俊鑑說,當年在老戰場土地上,相傳有日軍留下的金銀財寶、武士刀等,但他一挖僅發現有鉛、銅塊,經詢問文史作家張健豐才知,當年老戰場上,留有日軍在戰役中擊發的15000發子彈。
---------------------
胡嘉猷,又名阿錦,號甫臣,新竹平鎮人。父珠光,籍 廣東梅縣。道光年間,隨軍從征來台,並在台成家。解甲後 ,從事銅匠業,定居在新竹城,生六子,嘉猷為其三子。光 緒十年甲申歲(一八八四年)六月間法軍犯台,珠光為官軍 修 械,有功,任糧總官。於遷居老頭岡之前,嘉猷幼勤學 ,但考運不佳,屢試不第,援例捐監生。父珠光去世後,承 襲其職,賞戴五品藍翎。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歲(一八九五年 )台灣因馬關條約割日,日人犯台,台灣同胞成立「民主國 」相抗之,嘉猷不落人後,亦組義勇軍響應額,隨時準備投 入戰場。是年閏五月六日(日明治六月二十八日),日軍近 衛師團步兵第一聯隊之三木一大隊,自中壢犯安平鎮(今之 平鎮鄉);胡嘉猷及黃娘盛等,各率所部拒於老頭岡。不久 ,日軍的主力部隊開抵,義軍戰事轉逆,嘉猷退守竹圍內下 厝;日攻不下,尋退。過二天,日軍調用 兵再攻,彈火熾 烈;嘉猷則僅能以舊式大 來還擊,沉著奮戰,日軍依然攻 不下;那個時候,由於水井被毀,飲水問題嚴重,嘉猷不得 已祇好退到龍潭陂(今之桃園縣境)。在這場戰役中,前後 鏖戰足足二天,日軍死傷四十餘人,而義軍僅傷亡十餘人, 可見嘉猷及其所屬是何等地驍勇善戰。後來,台北各地義軍 相約在除夕那天共同進攻台北城,並推嘉猷為總指揮;約定 同時發難,直圍台北城,但因日軍的壘堅器利,最後還是敗 陣下來;而日軍的後援部隊開抵後,義軍的圍城才被解除。 嘉猷見大勢已去,才潛回廣東原籍。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 )密渡來台,假參觀之名義,欲行再發難之實;不過,消息 走漏,被日本人所悉,下令嚴緝;嘉猷倉皇中由鹿港返回故 里。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十二月,卒。得年八十有二。 (改錄於台灣省通志人物志頁二六一)
-----------------------
1895年,桃園平鎮的客家義民軍,由胡嘉猶、黃娘盛、八郎君等領軍,在瓦窯湖一帶對抗日軍(即現平鎮區鎮興里新光路四段360巷69弄內),經三場戰役後,逃至平鎮轉戰龍潭,現今的龍潭七十三公廟,便是紀念當時戰死的義民。
胡嘉猷,又名阿錦,號甫臣,父親名珠光,籍廣東梅縣,道光年間隨軍來台,並在台成家,從事銅匠業,定居在新竹城,嘉猷是他第三個兒子。
當年,胡嘉猷不願服從日本統治,將槍械彈藥集中至安平鎮虎頭岡山下的民宅,率義勇軍抗日,此戰役在台灣史上稱為「安平鎮之役」,日軍也在當地建立「忠魂碑」紀念陣亡日軍 。那一年的戰地早已夷為平地,壕溝如今為埤塘,也就是現今的八角塘。
現今位於平鎮的八角塘。
台灣小說作家鍾肇政書寫的《臺灣人三部曲》,在首部寫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沉淪》小說中,便有描述道,九座寮庄陸家在臺第四代陸仁勇,在木親和長輩支持下,率陸家兵支持安平鎮庄「胡老錦」,然而,因義軍皆是農家子弟,缺乏訓練,與日軍激戰仍告覆滅。陸仁勇便帶著倖存族人回到九座寮,偶後,又繼續響應臺灣民主國義軍統領吳湯興的抗日。
葉石濤曾表示此書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
9月9日,在這場戰役過了120年後,安平鎮區民眾為胡嘉猷的乙未抗日紀念碑揭碑,也舉辦遊街活動,共同紀念歷史中逝去的回憶。
光緒十年甲申歲(1884年)六月間法軍犯台,珠光為官軍修礮械,有功,任糧總官。於遷居老頭岡之前,嘉猷幼勤學,但考運不佳,屢試不第,援例捐監生。父珠光去世後,承襲其職,賞戴五品藍翎。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歲(1895年)台灣因馬關條約割日,日人犯台,台灣同胞成立「民主國」相抗之,嘉猷不落人後,亦組義勇軍響應額,隨時準備投入戰場。是年閏五月六日(日明治六月二十八日),日軍近衛師團步兵第一聯隊之三木一大隊,自中壢犯安平鎮(今平鎮鄉);胡嘉猷及黃娘盛等,各率所部拒於老頭岡。
不久,日軍的主力部隊開抵,義軍戰軍轉逆,嘉猷退守竹圍內下厝;日攻不下,尋退。過二天,日軍調用礮兵在攻,彈火熾烈;嘉猷則僅能以舊式大礮來還擊,沉著奮戰,日軍依然攻不下;那個時候,由於水井被毀,飲水問題嚴重,嘉猷不得已祇好退到龍潭陂(今之桃園縣境)。在這場戰役中,前後鏖戰足足二天,日軍死傷四十餘人,而義軍僅傷亡十餘人。
後來,台北各地義軍相約在除夕那天共同進攻台北城,並推嘉猷為總指揮;約定同時發難,直圍台北城,但因日軍的壘堅器利,最後還是敗陣下來;而日軍的後援部隊開抵後,義軍的圍城才被解除。嘉猷見大勢已去,才潛回廣東原籍。1916年密渡來台,假參觀之名義,欲行再發難之實;不過,消息走漏,被日本人所悉,下令嚴緝;嘉猷倉皇中由鹿港返回故里。1920年12月過世。得年八十有二。
---------------------------
緬懷臺灣抗日英雄胡嘉猷 │ 簡皓瑜
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資助、世居當地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池俊鑒老先
生捐地,建亭立碑。
 一反全臺漠視抗日紀念、官民爭頌日本對臺殖民的氛圍,在今年日本對華獻降70週年的9月9日,於桃園平鎮區新光路六段的古戰場上,昔日抗日六大家族的後人及民間團體、文史工作者,一起為胡嘉猷乙未抗日120周年紀念碑揭牌。
 胡嘉猷(1839-1920)又名阿錦、老錦,號甫臣,至今地方人稱「阿錦伯」;安平鎮人,原籍廣東梅縣。父珠光,道光年間隨軍從征來臺,解甲後以修理銅器為業,輾轉定居安平鎮。1884年法軍犯臺,胡珠光為官軍修礮械,因功任糧總官。胡嘉猷屢試不第,援例捐了監生;及父死,襲其職亦為糧總,賞戴五品藍翎。
 1895年中日簽定《馬關條約》,全臺震驚。臺灣官紳創建了「臺灣民主國」,以期藉由住民自決拖延戰術,爭取國際干涉臺灣割日。同時,胡嘉猷、黃娘盛等鄉紳亦在民主國副總統兼義軍統領丘逢甲的指揮下,組織地方鄉勇備戰。
 5月底,日軍繞開基隆守備,成功由澳底登陸。隨著日軍進逼臺北城、民主國總統唐景崧被迫內渡,胡嘉猷等人不甘臺灣就此淪為殖民地,遂急將槍械彈藥運往安平鎮。及至6月下旬日軍開始南下,胡等便率部阻擊日軍於路;其中「安平鎮之役」尤造成日軍損傷慘重、久戰無功,而不惜祭以大礮彈壓,可見其剽悍。胡嘉猷突圍後,率眾退守龍潭陂,並促成閩粵聯手抵禦日軍兩路圍剿。可惜終究不敵日本正規軍,「七十三公」慷慨犧牲於龍潭陂,三峽、大嵙崁遭日「掃攘」燒街報復,大嵙崁更有百餘無辜百姓被刺身亡。以上幾場慷慨壯烈的戰役,都直接或間接由胡嘉猷領導,雖終敗陣,但成功牽制了日軍南進的速度長達月餘。
 潛逃後,「阿錦伯」並不氣餒,年底又趁日軍重兵南移,與陳秋菊、林李成相約反攻臺北城;眾推由胡總領北臺各路義軍同時圍城。六名日籍老師命喪芝山岩的「芝山岩事件」或「六氏事件」,即發生於此役。最後,敵我實力懸殊,義軍再敗。胡嘉猷見大勢已去,1900年乃潛回原籍,擬徐圖再舉。1916年胡一度密渡回臺,欲再發難,惜因行踪暴露,乃又倉皇內渡。不數年,終老故里,齎志以歿!
 無論就時間或空間來說,胡嘉猷抗日的規模與影響都令人感佩。此次由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資助、世居當地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池俊鑒老先生捐地建亭立碑,對於吾人緬懷先烈前賢抗暴維護民族自尊的風骨,可以說雖遲,仍別具意義。統促黨推動紀念本土先民義舉的用心,亦令人敬佩。
----------------------------
乙未抗日烈士-姜紹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看到這個「1895」的數字,就會讓我們台灣人想到什麼?它真是一個會讓人哭泣的符號。清朝光緒乙未年 間,這在台灣歷史上正是一個會讓人可歌可泣的年代。西元1895年4月17日,清廷 的失利,因此就割讓台灣給日本。5月29日,蠻橫的日軍就擅自登陸澳底。6月2日,清廷即派李經方 (李鴻章六弟李昭慶過繼給李鴻章的養子) 登上日本軍艦,與日本海軍大將樺山資紀在台灣東北海岸 的三貂角外補辦交接儀式,此時台灣即正式劃歸給日本。6月3日,日軍就攻陷了基隆。6月4日,才就職十天的「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便棄職潛 逃大陸。6月7日,日本近衛師團就進入了台北城,台北府城也陷落了。6月17日,日本總督府即宣佈「始政」,從此台灣就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當日軍由北部揮軍南下進入山巒重疊、地形崎嶇的桃竹苗台地企圖奪取新竹時,各地義勇軍則紛紛集結,準備給予日軍一個迎頭痛擊。其中就有一支專門偷襲日軍的北埔客家游擊部隊,勇猛剽悍,馳騁殺敵,屢屢造成日本騎兵隊與運輸隊的重大傷亡,帶領這群神出鬼沒的客家義軍將領,正是一位年僅19歲的北埔少年-姜紹祖。
 
姜紹祖 (1876-1895),譜名金韞,別號纘堂,為新竹北埔「金廣福」墾首姜秀鑾的曾孫,家境富裕。姜紹祖自幼勤學,能詩文,富民族意識。十八歲時,娶頭分街 (即今苗栗縣頭份鎮) 望族陳昌期的么女陳滿妹 (其長兄為秀才陳維藻) 為妻;同年秋,以監生資格,赴福州試秋闈,未中,旋 即返臺。 〔1〕
 
當日軍登陸台灣時,姜紹祖散盡家產,在北埔村招募壯丁,組織「敢字營」的義軍 (纉軍)。還自作一首《出師贈同學》詩:「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2〕表達其不願淪為異族的統治,以捍衛家鄉的決心。
 
那時在北埔庄裏就流傳有關於姜紹祖的一首童謠:「自從鄭王開台灣,開平台灣幾百年;克塽被迫清朝管,轄下子民萬萬千。六十甲子轉了轉,轉到光緒乙未前;乙未年時就起義,日本出兵打台灣。敢字前營姜紹祖,操練義兵成一聯;南崁駐防後壁屋,屯營教練效前賢。早知日本東洋鬼,打進雞籠港口邊;禽獸紅頭兵匪類,每逢婦女就強姦。台灣成立民主國,犧牲抗日在我肩;聞人逢甲編民勇,紹祖募兵樂自捐。關防衛線未縮短,保民護土應當先;大戰湖口喪敵膽,沙場攻奪兩相纏。鳳山崎頂來偷襲,殺了蕃頭馬又牽;趕快迎回街上過,大人細子喜歡天。八十公公也了然,三歲孩童喜出錢;只要大家有志氣,狐群掃盡出頭天。 」這一童謠道盡了姜紹祖的英勇抗敵。〔3〕
6月14日,姜紹祖的部隊在鳳山溪 (即今竹北市境內) 集結。日軍自中壢出發,到了羊喜窩 (今新竹縣湖口鄉一帶),兩軍交戰。胡嘉猷亦率義民 軍自安平鎮趕來助陣。此戰,日軍死傷甚多,為侵臺以來的一大挫敗〔4〕。
6月20日,日軍再次由桃仔園 (即今新莊) 南攻至中壢,義軍守領胡嘉猷、姜紹祖等則各自統軍來 作抵抗。6月21日,日軍已越過楊梅壢,吳湯興則自大湖口抄出,與日軍奮戰。徐驤也率所部來猛攻,敵軍因此無法前進。但日軍 仍然繼續轟擊,所以楊梅壢亦起大火,天乾物燥,大地瞬息焚毀大半。當時義軍乏飲乏食,不得不暫退大湖口。〔4〕
6月21日,日軍繼續南攻新竹。6月22日,近衛師團阪井支隊抵達東門城,知縣王國瑞棄城內渡。6月23日,新竹城陷落。6月24日,日騎兵特務首長吉田准尉,率領一個下士與幾個騎卒,自新竹反向枋寮北上。姜紹祖率纉軍自北埔向北推進,纉軍埋伏在荳埔溪鐵橋樹林,伏擊日軍,日騎大敗逃走,吉田准尉及另一騎卒被擊斃,馬二匹亦被俘。此後 ,姜紹祖則與楊載雲、吳湯興等義軍合作,計劃收復新竹城。〔5〕
7月9日,義軍開始反攻新竹城。上午五時,十八尖山上的新楚軍營官傅德星以炮火攻擊西門,敢字營的營官徐泰新炮擊南門,敢字營正營都司姜紹祖率隊穿越十八尖山東側,攻擊東門。一時新竹地區起義抗日行動風起雲湧。〔6〕然日軍裝備新穎,節節進逼,「纉軍」潰散,姜紹祖則退入枕頭山脚紅瓦厝 (即今新竹公園) 之黃家大厝 (今新竹綜合運動場附近的燒磚廠)。紹祖因登上屋頂察看敵情,看見楊載雲正與日軍大戰,不忍友軍受困乃自屋頂射擊助戰; 其陣地遂被日軍所知悉,並集合大兵包圍黃氏大宅。當時,姜紹祖本想奮力突圍,但部眾阻止。兩軍僵持甚久,日軍無法攻入。〔5〕
 
7月10日傍晚,日軍阪井大佐親 自率大隊來攻打,兵破竹籬,姜紹祖部隊的彈藥已盡,無法再戰,部份懸白旗示降,另一部份則仍繼續抵抗,繼續開槍反擊。「纉軍」死傷多人,僅剩七十餘人,但都被日軍所擒,紹祖也在內。 因尚有一少部份未捕獲,日軍則放火焚屋。戰役之後,日軍逼問看誰是姜紹祖,還好紹祖身材矮小,慶幸沒有被日軍所查出。但義僕杜姜為了護主,奮勇自承, 因此代替紹祖而死。〔5〕
7月11日,紹祖也不願苟活,服毒自盡,而壯烈成仁!〔5〕「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這是姜紹祖在成仁前所寫下的一首自輓詩,是何其壯烈與撼動人心!另外,邱石勝號芝汀,他於「大隘開闢百年大典」時為詩一首:「當年衛土憤忘身,竹塹城頭草木新;曠野春耕明永訣,關山西望暗胡塵。千秋興廢傷懷抱,一代忠貞泣鬼神;名在汗青應不泯,丹心耿耿屬斯人。 」由此可見,姜紹祖真是個忠義雙全的志士。〔2〕
母親宋氏收斂其遺骸,將其葬於北埔大坪村 (即今大坪國小旁)。當時,姜紹祖年僅二十歲。他是乙未抗日戰役義軍領袖之中,年紀最輕,而且最先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殉難32天後,遺腹子 就出生,取名為振驤。紹祖的就義,不免讓人感慨萬千。 臺灣光復後,政府便以其抗日事蹟入祀台北圓山忠烈祠。〔1〕
就像芝汀的作品〈光復懷姜紹祖烈士〉所說道:「山深樹老魄叁天,日落月明照大千;驅役返鄉驚夢覺,家家爭睹祭先賢。陣前秋雨喜翻新,塞上歡呼唱葛民;收拾河山悲五十,始今自立掃前塵。五十年間雪霧遮,應冊忠烈系祠家;曾瞻無敵英雄陣,展讀遺詩我獨嗟。」〔2〕又如芝汀的另一首作品〈夢學友姜紹祖烈士姜君十五週年忌日〉說道:「砲槍利劍風雲會,師出無功五丈原;十八尖山黃宅處,當年遭難恨長存。潤五鄉關再出師,回頭莫見百年悲;祇求遺腹能承胤,那曉弄璋或是姬。成仁抗暴舍其誰,遺憾吞聲志不遺;師友戚朋咸哭泣,沙場埋骨豈降夷。不見鶴還見虜歸,虜回壓力實難飛;東門鬥志雖零落,欲掃胡塵缺指揮。得在周家慶弄璋,那時避難借身藏;滿清腐敗台灣割,繼往開來望振驤。」〔2〕
姜紹祖以一個年少之姿,靠著他的滿腔熱血和熟悉地形的優勢,英勇地率領著纉軍在桃竹苗一帶, 突襲過路的日軍,並常常造成日本軍隊與運輸隊的重大傷亡。在戰爭初期,雖然義軍節節勝利,但由於部份將領的急功冒進,導致義軍在攻城野戰時而陷入了危急。而姜紹祖重情重義僅為了救援朋友就自行擔任誘餌,終被俘而服毒自盡,就義時年僅20歲,與吳湯興、徐驤並稱客家三傑。
姜紹祖在就義之前曾留下了一首斷頭詩《自輓》以示其明志:「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這也呼應他曾在峨眉鄉隆聖宮石柱所贈的楹聯: 「忠貞偕日月增長,義氣與山河並重。」他的生命雖然非常短暫,但其愛國情操卻永遠烙印在台灣人民的心中。烈士愛國愛鄉的胸懷 和忠肝義膽的弘誓, 都將留給台灣人對他一生最高的敬意與評價。
乙未抗日烈士-姜紹祖 - https://goo.gl/e4vWt1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中大客家學院電子報第三八零期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誓死保衛家園 臺灣民眾奮起抗擊日軍
  時間:2005-08-18 10:35    中華民族的壯舉 驚天動地的偉業 https://bit.ly/3TEwimd
丘逢甲(上圖)內渡後為書齋取名“念臺精舍”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大敗,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被迫割讓臺灣及附屬島嶼給日本。
全國上下拒割臺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署的消息傳到臺灣,在臺島頓時引起巨大震動。人們聚在一起放聲大哭,哭聲震野。愛國民眾紛紛擁進臺灣巡撫衙門,訴説愛國保臺的願望。士紳富商也聯名致電清政府,表達誓死抗日衛國之心。臺灣愛國鄉紳丘逢甲血書“守土抗倭”四字,率領臺民通電清政府要誓死守禦。一場波瀾壯闊的民眾反割臺鬥爭開始醞釀。
4月20日,臺北全城民眾罷市集會抗議割讓臺灣。此後,在丘逢甲等的領導下,鬥爭的烈焰從臺北迅速擴展到臺島各地。負責防守臺南的清軍總兵劉永福、臺東知州胡傳等也先後表明守土決心,誓與臺北城共進退。
京城內外,各級官員紛紛上疏清廷抗議和議,反對割臺。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臺籍舉人與在京臺籍官員也多方奔走,並在臺灣會館集會,上書都察院,表明臺灣民眾心跡:只要清政府不捨棄臺島,“臺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在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的組織下,18省舉子1300余人在北京城聚會,公推康有為起草請願奏折。當夜,義憤填膺的康有為一氣呵成,寫就了一份1.8萬餘字的長文,反對清廷割地求和,力促清政府變法自強,要求清政府訂正條約,不要割臺。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它賦予反割臺鬥爭以新的內容,將其推到一個新的高潮。
組建地方政權自主抗日
在中國全國上下的反對聲中,日本加緊敦促清政府履行交割手續。4月10日,日本大本營命令近衛師團南下接管臺灣;次日,任命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出兵接收臺灣。
眼看臺灣淪落已成定局,臺灣民眾決心自己組織起來奮起保臺。考慮到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以中國臺灣省的名義宣佈抗日,日本政府會向清廷施壓,迫使清政府干預民眾抗日。4月21日,丘逢甲與臺島紳民代表集會,決定成立地方政權自主抗日,保衛家園。5月15日,丘逢甲等人再度在臺北集會,參考了陳季同根據國際公法提出的“民政自主”、割讓地居民有權揭竿而起的建議,定下了“自主抗日”的方針;同日,又以全臺紳民的名義分別致電總理衙門、南北洋通商大臣及閩浙總督,表達義民百姓對祖國的難以割捨之情和要死守臺灣的決心。此時,清政府卻逐漸成了“洋人的朝廷”,竟于20日下令臺灣巡撫唐景崧等人馬上“內渡”回大陸,臺灣軍民對清政府徹底絕望了。
陳季同、丘逢甲等人成立了被稱作“臺灣民主國”的地方政權,以唐景崧、丘逢甲二人為正副總統。為表明臺灣百姓永遠屬於中華,丘逢甲等人定年號為“永清”,並倣照清朝國旗(黃地青龍旗)的樣式,設計了與之呼應的藍底黃虎旗,圖案為一隻尾高首低做馴服狀的老虎,虎首朝向旗桿方向,以示臺灣民眾心向神州之意。
“臺灣民主國”地方政權是在臺灣面臨日本武裝侵佔局面下建立的抗日救亡政權。建立之初,他們對中外宣告:清廷與日本簽訂割臺條約,無人肯援,臺民惟有自主,推擁賢者,暫理臺政;事平之後再請命朝廷;臺民集眾防禦,願人人戰死,但決不願拱手相讓。這些都表明此政權的建立是臺灣人民為抗日保臺而迫不得已採取的應急措施,臺灣民眾從來也沒有想過要背離祖國、分裂疆土。相反,他們這樣做就是為了使臺灣永不脫離祖國,永屬中華。
臨時政權臨陣潰散
李鴻章與日本政府商定的交割日期是6月2日,但日軍對臺灣的侵略自5月25日就已開始了。5月27日,樺山資紀與從東北戰場上率近衛師團南下的北白川宮能久會合於琉球中城灣。在聽説臺灣義民守土起義的消息後,樺山資紀等人決定不等辦完交接手續,便開始鎮壓臺民起義。
5月29日,日軍避開臺灣軍民嚴密防守的基隆、淡水等重鎮,假意炮擊金包裏附近海面,偽造登陸跡象,隨即突襲基隆東面三貂角附近的偏僻小漁村澳底。澳底村的駐軍只有兩個營,且多為剛入伍三四天的新兵,根本無法阻擋日軍。日軍在這裡順利登陸後,越過三貂嶺,直撲基隆。
6月3日,在日軍海陸合圍下,基隆城失陷。隨即,日軍進擊臺北北面的天險獅球嶺。4日下午,基隆潰軍退入臺北,唐景崧逃往淡水;6日,乘船逃往廈門。9日,丘逢甲解散臺勇,匆忙內渡廣東。
日軍所到之處,雖然臺勇奮力死守,但一來日軍集中了優勢兵力,二來“民主國”主要領導人不懂軍事,部署指揮均不得當,各方面準備很不充分,在日軍的重重圍困之下無所適從。身為總統的唐景崧非但沒有動員屬下一同抗日,反倒緊急安排在臺官員內渡。全臺18名官員中,有13名返回大陸。
當時臺灣守軍4萬餘人,還有團練義軍二三萬人,藩庫存有現銀40余萬兩,火藥4萬餘磅,槍彈280多萬發,如果決心與日軍一戰,可以有效抵抗日軍。但唐景崧臨陣動搖,將傢俬全部運走,並將40萬庫銀匯往上海,後來又匯銀大肆訂購軍火,這些銀兩最終都不知去向。義軍軍紀渙散。臺北兵敗後,亂兵哄搶府銀,縱火焚燒巡撫衙門,有人還趁亂炸毀火藥庫,挑撥粵勇與臺勇互相射擊。
抗日鬥爭英勇頑強
臺灣群眾有著悠久的愛國鬥爭傳統,臺北失陷後,全臺人民為之驚恐,也使他們更加同仇敵愾,抵抗日軍。
義軍重新在徐驤、吳湯興、胡嘉猷等人的組織下,以誠、信、靖、壯、捷、敢、良、勁等16字為番號,每字轄5營,以10營為一作戰單位進行抗日鬥爭。臺灣民眾義軍沿臺北至新竹鐵路線節節阻擊裝備精良的日軍,參加民眾達3萬人以上。
6月中旬,日軍南下進攻新竹,徐驤、姜紹祖等人率義軍頑強抵抗日寇,大小20余戰,牽制日軍近一個月。在戰鬥中,徐驤身負重傷,壯烈犧牲。10月,義軍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戰敗,劉永福被迫退回廈門。
6月23日,義軍在中壢兵站伏擊日軍,消滅日軍21名,焚燬軍用物資3000余包。28日,胡嘉猷率領義軍在安平鎮據宅院與日軍對抗,一直持續到7月3日,日軍用大炮轟擊、炸藥炸,都未能衝入大院。最後因為院內水井被倒塌的院墻堵塞,義軍飲水發生困難,胡嘉猷才下令撤離。
7月13日,日軍櫻井運糧隊在三角涌一帶被伏擊,全隊僅3人逃脫,被日軍稱作“南進中最大損失”。15日,日軍山本騎兵隊在土城莊義軍的圍困下,全隊僅3人逃脫。同日,日軍攻入龍潭陂後放火焚燒全街,將未及逃避的居民73人捆綁至野地中,用刺刀一一殺死。事後很久才由鄉人收集到73具屍首合葬,被後人稱作“七十三公墓”。
8月,日本政府派第二師團支援侵臺日軍。8月31日,大林甫義軍首領誤聽日軍姦細讒言繳械投降,不料日軍進入大林甫後,強索財物、姦淫婦女,無惡不作。義軍首領後悔不已,主動與劉永福所部楊泗洪等聯絡重組義軍,與清軍一起趁夜殺入日軍營地,睡夢中的日軍被斬殺無數,僥倖逃脫的日軍又落入臺灣軍民在甘蔗田中設下的伏擊圈,只有十余人狼狽逃回。
嘉義失守後,劉永福所部死傷眾多。臺灣人民的衛國抗戰以失敗告終,但這次的抗日鬥爭對於臺灣的整個抗戰行動産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日軍本來叫囂臺灣“不過手掌大小之地,以一旅之眾即可一舉殲滅”,而實際上卻出動了3個近代化師團共7萬餘人,動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村田式連發步槍、山炮、野炮,以及海軍力量。日軍本來以為一個半月就可以平定起義,實際上歷時4個多月才勉強宣佈“佔領全臺”,在大小100多場戰役中,4800多名日軍官兵被打死,傷2.7萬人,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近衛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也斃命於此。臺灣軍民以絕對劣勢裝備創下的這個殲敵數字,比日軍在甲午戰爭正面戰場上的傷亡數字多出了近一倍。英勇的臺灣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中,顯示了誓死捍衛國土的崇高愛國情操和英雄氣節。
作者:樊繁    《環球時報》 (2005年02月18日 第二十三版)
中華民族的壯舉 驚天動地的偉業 https://bit.ly/3TEwimd

中大客家學院電子報第三八零期


士武哥漫漫騎#2 乙未戰爭歷史路線,用單車走讀台灣史上最大戰役 | Diro's Journey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日本繪畫家小林清親的畫作,為19世紀「臺灣新竹附近土賊掃攘之圖」

第4616篇[桃園平鎮]胡嘉猷乙未抗日紀念碑/瓦窯湖/湯氏公廳(中山堂)/張氏公廳(清河堂)X台灣施旅行|Taoyuan Pingzhen Hu Jiayou Yiwei Anti-Japanese Monument X Taiwan ShihTrip - ShihTrip施旅行

胡嘉猷在平鎮的抗日古戰場

士武哥漫漫騎#2 乙未戰爭歷史路線,用單車走讀台灣史上最大戰役 | Diro's Journey


你聽過「安平鎮之役」嗎? 桃園安平鎮立碑 紀念胡嘉猷抗日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3ocHtM
台灣小說作家鍾肇政書寫的《臺灣人三部曲》,在首部寫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沉淪》小說中,便有描述道,九座寮庄陸家在臺第四代陸仁勇,在木親和長輩支持下,率陸家兵支持安平鎮庄胡老錦
1895年,桃園平鎮的客家義民軍,由胡嘉猶、黃娘盛、八郎君等領軍,在瓦窯湖一帶對抗日軍(即現平鎮區鎮興里新光路四段360巷69弄內),經三場戰役後,逃至平鎮轉戰龍潭,現今的龍潭七十三公廟,便是紀念當時戰死的義民。
胡嘉猷,又名阿錦,號甫臣,父親名珠光,籍廣東梅縣,道光年間隨軍來台,並在台成家,從事銅匠業,定居在新竹城,嘉猷是他第三個兒子。
當年,胡嘉猷不願服從日本統治,將槍械彈藥集中至安平鎮虎頭岡山下的民宅,率義勇軍抗日,此戰役在台灣史上稱為「安平鎮之役」,日軍也在當地建立「忠魂碑」紀念陣亡日軍 。那一年的戰地早已夷為平地,壕溝如今為埤塘,也就是現今的八角塘。
現今位於平鎮的八角塘。
台灣小說作家鍾肇政書寫的《臺灣人三部曲》,在首部寫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沉淪》小說中,便有描述道,九座寮庄陸家在臺第四代陸仁勇,在木親和長輩支持下,率陸家兵支持安平鎮庄「胡老錦」,然而,因義軍皆是農家子弟,缺乏訓練,與日軍激戰仍告覆滅。陸仁勇便帶著倖存族人回到九座寮,偶後,又繼續響應臺灣民主國義軍統領吳湯興的抗日。
葉石濤曾表示此書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
9月9日,在這場戰役過了120年後,安平鎮區民眾為胡嘉猷的乙未抗日紀念碑揭碑,也舉辦遊街活動,共同紀念歷史中逝去的回憶。
九月九日將要舉辦安平鎮之役120週年紀念活動!當天會有遊街的活動!大家開始布置自己的車輛!平鎮里的居民已經開始動起來了!真的超棒的!
Posted by 活力鎮興 安平鎮 on 2015年9月6日
備註:根據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記載:
光緒十年甲申歲(1884年)六月間法軍犯台,珠光為官軍修礮械,有功,任糧總官。於遷居老頭岡之前,嘉猷幼勤學,但考運不佳,屢試不第,援例捐監生。父珠光去世後,承襲其職,賞戴五品藍翎。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歲(1895年)台灣因馬關條約割日,日人犯台,台灣同胞成立「民主國」相抗之,嘉猷不落人後,亦組義勇軍響應額,隨時準備投入戰場。是年閏五月六日(日明治六月二十八日),日軍近衛師團步兵第一聯隊之三木一大隊,自中壢犯安平鎮(今平鎮鄉);胡嘉猷及黃娘盛等,各率所部拒於老頭岡。
不久,日軍的主力部隊開抵,義軍戰軍轉逆,嘉猷退守竹圍內下厝;日攻不下,尋退。過二天,日軍調用礮兵在攻,彈火熾烈;嘉猷則僅能以舊式大礮來還擊,沉著奮戰,日軍依然攻不下;那個時候,由於水井被毀,飲水問題嚴重,嘉猷不得已祇好退到龍潭陂(今之桃園縣境)。在這場戰役中,前後鏖戰足足二天,日軍死傷四十餘人,而義軍僅傷亡十餘人。
後來,台北各地義軍相約在除夕那天共同進攻台北城,並推嘉猷為總指揮;約定同時發難,直圍台北城,但因日軍的壘堅器利,最後還是敗陣下來;而日軍的後援部隊開抵後,義軍的圍城才被解除。嘉猷見大勢已去,才潛回廣東原籍。1916年密渡來台,假參觀之名義,欲行再發難之實;不過,消息走漏,被日本人所悉,下令嚴緝;嘉猷倉皇中由鹿港返回故里。1920年12月過世。得年八十有二。
你聽過「安平鎮之役」嗎? 桃園安平鎮立碑 紀念胡嘉猷抗日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3ocHtM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時報悅讀: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BC0053) https://bit.ly/3Tpihrd
1895年,台灣割日,日軍近衛師團進兵台灣,全島客系村庄答以堅定、頑強的抵抗,連客家婦女也手持武器戰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勃發,台灣農民組合大湖及永和山客系支部,為打倒日帝,建設台灣工農政府,做出堅強、徹底的鬥爭。
1950年,台灣全島吹起了總肅清的暴風,以左翼農組為土壤的客系農工戰士,卻以肉身之死表現了最強韌的抵抗……
序曲
1895年,台灣割日。
5月25日上午,丘逢甲率領百餘官紳,共組「台灣民主國」並推清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守台北;劉永福為幫辦守台南;丘逢甲則為義軍統領守台中。
第二天,唐景崧以總統名義對外宣稱:「今須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供奉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的建國動機。
5月29日下午,日軍主力近衛師團第二聯隊從三貂角、澳底與鹽寮一帶登陸。
6月4日,唐景崧化裝潛逃廈門。台北城陷於混亂。
6月7日,鹿港人辜顯榮引導日軍先頭部隊八十人,兵不血刃地進佔台北城;比日軍預定的時間提前了廿天。
6月22日,日軍步兵一大隊和騎兵一小隊在大砲掩護下攻佔客家人的大本營——新竹州,相對於兵不血刃地攻佔台北城,日軍卻在今日三峽、大溪、中壢、龍潭、新竹、大湖一帶的客家移民庄社,遇到了使樺山本部大為震驚的民眾武裝游擊的強悍抵抗。
據日本征台文獻記載,日軍與唐景崧領導的正規清兵相接時,它所使用的武器固然較為精良,但戰志甚低,不堪一擊。但與民眾抗日義勇軍相接,雖其武器粗陋,而抗日意氣昂揚,抗爭激烈。
日軍攻大湖,步兵戰一日夜不能克,後來調用砲兵才拿下大湖。但大湖客家人民武裝潛入山區森林,繼續展開執拗的鬥爭。
日軍攻取新竹城時也因為遭到重大抵抗,而不能不動用工兵與砲始克。但新竹抗日民眾武裝化整為零,反而從城外包圍城內日軍,並消滅了馳往台北報捷的日騎報馬。此時,從台北到新竹沿路,表面上雖經激戰而陷日,卻已成為一條漫長的抗日民眾游擊戰線。戰鬥的主力,以客家民眾為主要。
三峽(舊名為「三角湧」)、大溪(舊名為「大嵙崁」)及龍潭(舊名為「龍潭陂」)一帶的客系抗日義勇軍游擊戰,尤為壯烈。據估計,此一戰線的客系民眾武裝約在三000人左右。龍潭居新竹中壢之間,戰略形勢重要。這一帶戰場對日本佔領軍激烈堅定的抵抗,使樺山的攻佔計畫延誤而大受震動。
盤據在三峽、大溪、中壢一帶山地的民眾抗日軍,甚至曾將一個三十五人組成的日軍運輸部隊團團圍住,集中火力重殲,日軍脫圍時只剩九名,其中有五名重傷。自日軍澳底登陸以來,這一役允為抗日歷史上光輝的一頁。
經此激戰,日軍攻龍潭時,已不敢掉以輕心。在壓制性現代砲火的攻打下,龍潭民眾死百餘人而陷落。日方為根絕游擊抵抗,下令進行搜屋與毀屋,龍潭客系民眾受到重大殘害。
另對大嵙崁的攻打,戰鬥亦十分激烈。日軍以密集砲擊進攻,但當地客系人民奮勇抵抗,不稍後退,據日本史料記載,客家婦女也加入戰鬥。日軍在抗日軍屍體中找到手執粗陋武器的義勇軍而大為震驚。
大嵙崁、新竹一帶抗日軍領袖江國輝、姜紹祖皆為客家人。日本文獻記載,江國輝「不屈於拷問,泰然就刑」。
由於北部客系民眾的抗日激烈,引起日本的憤怒。從7月開始的全面掃蕩,日軍更大開屠戒,肆意燒殺,狀至慘烈。
苗栗的抵抗意欲也十分高漲。苗栗客系人民在尖筆山建築許多碉堡,集結義勇約1000名左右。但在日本現代化武器、砲火下,注定了潰敗的命運。值得特筆者,苗栗抗日戰場,和中壢、龍潭、大溪、新竹一帶客系人民居域的戰場一樣,日軍佔領文獻上記載,也有許多婦女武裝參加戰鬥,戰死在抗日戰場上!
北部客系抗日武裝譜
1895年中奮勇抵抗來侵日軍的客系一般民眾,當然全是沒有姓名可考的無名英雄,但是有幾個民眾抗日武裝的領袖和他們的事蹟,卻一直在鄉野民眾的歷史中傳誦著。
.胡嘉猶
胡嘉猶,廣東梅縣系客家人。試科不第,承襲乃父軍功得小武官。唐景崧民主國戰敗後,結合黃娘盛義軍,繼續抵抗犯取中壢一帶的現代化砲兵、步兵、工兵,竟為日軍所不能勝,死日軍甚眾。日軍加重大力打敗胡、黃聯軍,特立碑紀念戰死的日本兵於當時的「草楠坡」。草楠坡經日人改為「平鎮」,有平定鎮壓抗日蜂起之意。
1896年元旦(新曆),撤退至龍潭陂的胡嘉猶會同陳秋菊等統率的北部抗日義軍,拂曉圍攻台北城。在起義發動時,胡嘉猶並以「總統台北、新竹、苗栗義民各軍」的名義佈告天下,痛斥倭奴的毒害,號召全台人民抗日保民,不犯百姓及外國僑民;並使用清光緒年號,以表示不忘祖國。然而,在日軍「報復性的討伐」壓迫下,不得不再退山裏,伺機而動。
1897年5月8日是台灣人民決定國籍的最後一天。因此,5月7日深夜,胡嘉猶又糾合陳秋菊、簡大獅等所率的抗日義軍,再攻台北城,激戰至第二天黎明才無功而撤退。
胡嘉猶眼見大勢已去,不願作倭奴臣民的他不得已而潛回廣東原鄉,直到八十二歲才去世。
.姜紹祖
姜紹祖是廣東陸豐系客家人。父祖在今新竹縣芎林(舊稱九芎林)、北埔拓墾致富。
「民主國」崩潰後,姜紹祖便在北埔自組義軍,抵抗向新竹方向進擊的日本軍隊,曾重創日本騎兵隊。
1895年7月10日清晨,姜紹祖義軍攻新竹城內日軍失利,退據枕頭山附近之民宅,堅守至彈盡無援而被俘,因僕人杜姜挺身訛稱其為紹祖而得暫免一死,後亦自裁死命,時年僅十九歲。
.吳湯興
吳湯興是廣東焦嶺系客家人,先人在苗栗、銅鑼灣(今銅鑼)種地、做生意。少時到台北考得生員。台灣割日,吳湯興糾集鄉里壯丁成立「新苗軍」,駐守大湖口,力禦日本 井部隊的砲火,終因牆破而退。
6月,日軍攻取新竹城後,吳湯興為救援其他抗日游擊武裝而攻新竹城,激戰後仍不分勝負而退出城外游擊。7月,吳湯興與姜紹祖、徐驤、楊載雲所部客系游擊軍合攻日本軍隊所據之新竹城無功,遂在強大之南下日本兵力進逼下退守大甲溪以南。8月27日,在八卦山上一役戰死,其婦黃賢妹亦絕食死節。
.徐驤
徐驤是廣東嘉應州系統的客家人,先祖渡台時在頭份一帶種地。台灣割日,四十歲的徐驤號召鄉子弟與吳湯興共組游擊抗日武力。自1895年6月兵起頭份,然後在9月率領在台南蕃薯寮募集的義軍,奮力抵抗「八卦山之役」後向大莆林(今嘉義大林)推進的日軍,在南下日軍節節進逼下,徐驤無役不與,領導雲林、嘉義沿路客系抗日民眾奮勇抗戰,10月19日,終在曾文溪岸被砲擊陣亡,死時猶以「丈夫為國死,可以無憾」為言。
時報悅讀: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BC0053) https://bit.ly/3Tpihrd


紀念1895 乙未戰爭 | PeoPo 公民新聞 https://bit.ly/3ILAXwm
「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這塊土地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都是值得我們去追尋、探索、了解,然後從當中去體會到先民所走過的足跡,我們會更珍惜臺灣這塊土地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桃園市市長  鄭文燦 )(桃園市104年乙未‧客家紀念活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開幕致詞)
「乙未戰爭有一百二十年了,兩甲子的日子,這裡面希望我們做一個客家子弟,要記得這一個日子,因為我們先祖衛鄉保土的精神,讓客家延續至今,所以所有的客家子弟,要記得這一個日子。」(客委會主委  劉慶中)(桃園市104年乙未‧客家紀念活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開幕致詞)
一、乙未戰爭概述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為提高臺灣防務,除了加派三個提督(楊岐珍、張兆連、李本清)以及兩個總兵(劉永福、周鎮邦)協防台澎之外,新任的台灣巡撫唐景崧另指派丘逢甲以「統領全臺義勇」身份,把全台義民軍收編為團練,據唐景崧奏摺指出,日人欲接收台灣之前,丘逢甲已把全台一萬四千多人編成廿六營的義民軍(私有之自衛武力民兵)。其中,家住安平鎮的胡嘉猷(1839—1920)則負責組織桃園地區的義民軍。
    1895年5月底,日軍欲接收台灣時,遭遇台灣官民的強烈反抗,地方仕紳與前清留守官員在當年5月25日成立「台灣民主國」,籌謀對抗日軍登台接收。因之,日軍在5月29日於澳底登陸後,雙方即展開一場長達近五個月的戰役,作戰的主力大多都是這些義民軍,史稱「乙未戰爭」。
    史家一般將「乙未戰爭」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日軍登陸到6月9日攻陷淡水,為期約十天;第二階段約6月19日日軍南進到8月底攻陷彰化,為期約七十四天;第三階段約自9月16日日軍設南進軍司令部直至10月19日劉永福出走,為期約卅三天。[1]
二、桃園四大戰役:
   值得注意的是,日軍次6月19日南進之初,原來只指派一支隊伍沿官道欲打通台北新竹間的通路,豈料就在桃園地區遭受義軍的頑強阻撓,首先是苗栗吳湯興率義軍遊守在楊梅壢與大湖口之間,使得南下的日軍遭遇重擊,日軍雖勉強於6月22日把軍隊挺進到新竹市,但此後,桃園地區的義軍游擊隊經常出其不意的襲擊日軍,截斷其鐵路運輸與軍事補給,使得日軍不得不暫停南進腳步。最後逼使日軍由台北兵分二路、再分三路圍攻桃園義軍。
(一)大湳尾之役
    日軍在6月22日進佔新竹城後,同時也在中壢街設兵站,不過此時平鎮的義軍,在宋阿榮、徐子勳和張兆麟等人號召下,數百義軍入駐宋屋廣興庄義民廟,23日集結後便攻向日軍的兵站,台北的日軍獲悉後派澀谷中佐率大隊來支援,義軍潘良(日軍戰史又作蕃良)、邱明琳、黃德、謝乞、張生、陳富、劉秋、劉長、徐傳、趙英以及胡元等人聞訊,25日即號召數百人入駐大湳尾和上店仔庄,強阻日軍南援,兩軍交鋒,雙方死傷慘重,潘良戰死,但成功暫阻日軍南援,這場戰役是為「大湳尾之役」。[2](筆者註:乾隆九年拓墾之廣興、大湳尾與高山下三墾庄,合稱宋屋)
(二)安平鎮之役
    此後,義軍即不時襲擊鐵道沿線,使台北與新竹間日軍無法連絡。6月28日,日軍經偵查後,決定一舉進攻安平鎮(今之平鎮),義軍方面則由黃娘盛、黃嗣昌(又作藐似)以及胡嘉猷(老錦)領軍,據平鎮之虎頭岡對抗,義軍藉著過去防番的竹圍及防禦性磚瓦大屋的優勢,重創日軍進攻部隊,日軍改以大炮攻擊仍無多大作用。接戰不久,胡阿錦令一部份人馬撤往龍潭,他和數人據守大屋伏擊日軍,攀越竹林欲入屋的日軍多被斬殺,日軍於是撤守中壢,義軍小勝。
    不信邪的日軍經整軍後,7月1日再攻胡家大屋,胡老錦與張子仁、李蓋發等人仍據屋以抗,日軍炮攻整日仍徒勞無功,反被義軍屢從大屋槍眼射殺數人,日軍只好再次退守中壢,胡阿錦等人則因壁毀井塞而退至龍潭,是役稱為「安平鎮之役」。
(三)龍潭陂之役
    日軍在桃園地區屢受義軍襲擊牽制,不但無法繼續南進,更是疲於奔命且死傷慘重。日軍近衛兵團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仍決定兵分二路,一路令枋城少佐沿大嵙崁溪兩岸經二甲九攻大溪街,另一路由山根親率支隊沿鐵道至中壢街欲攻龍潭陂。兩隊於7月12日出發,約定14日於龍潭會師。
    龍潭自日軍進駐台北城之後,即由地方仕紳鄭逢照(前清貢生)組成安民局,每庄徵十民鄉勇組成義軍防守。山根12日自龍潭東端進攻,義軍胡阿錦、黃嗣昌、黃盛娘、廖傳興、胡萬中、魏阿盛、巫士奎、徐阿麟、曾石安、黃水鳳、胡阿保以及邱振安等人,即率數百鄉勇據胡萬中的藥店,逐屋以抗,日軍炮擊仍徒勞無功,不過義軍們自知人數懸殊不能勝,於是欲退守鹹菜甕(新竹縣關西),胡阿錦等人順利突圍,惟魏阿盛等七十餘人於烏樹林竹窩內被執,旋被日軍一一以刺刀處決,至今當地仍建有七十三公廟為之弔念。日軍攻入市區後則放火燒屋,如龍潭文昌廟及五谷廟均付之一炬,龍潭街上一片火海,是役為「龍潭陂之役」。
(四)大嵙崁之役
    另一支由山根派出的枋城支隊則經三角湧(今之三峽)直擊大科崁(今之大溪),途徑二甲九時,日軍遭義李家充率四百餘人圍攻,一時受阻。7月12日枋城支隊進至三角湧時,當地居民表面不動聲色,假意配合協助搬運物品,暗中卻連絡大嵙崁義民來攻。
    大嵙崁(日軍戰紀稱作大姑陷)和龍潭一樣,自從台北城被日軍佔領後,地方仕紳廖運藩、江次包、江國輝、呂建邦等人,倡議在福仁宮設置安民局,捐金雇勇以護衛鄉梓,最後集成義民一千多人,眾推江國輝為總統,呂建邦為副統,李家充為幫帶。因聲勢浩大,台灣民主國任命之台灣知府黎景嵩也特地前來致詞激勵,安民局亦改成忠義局。
    枋城支隊7月13日自三角湧出發往大嵙崁途中,由蘇力、陳小陴和陳憨番統領的三角湧義軍自後追擊、江國輝、簡玉和、呂建邦和廖運藩等人率領之大嵙崁義軍在前阻擊,黃曉潭、鄭西風和劉大容等人則自烏塗堀前來助戰,並順利把枋城支隊圍困在字底坑。不過,枋城連夜遣人赴龍潭請求山根少將支援,山根大為羞辱,派軍炮擊大嵙崁街,躲在林本源大厝內的百餘名無辜百姓,全被押到田心仔庄黃希文舉人的大厝前,一一刺死。江國輝被擒,在被押解台北途中因肥胖不能行,也被日軍刺死於員樹林庄,此役是為「大嵙崁之役」。
三、桃園戰役的重要性:
    義民軍在桃園的作戰至少突顯了兩個重大意義:一是義民軍保鄉衛梓的傳統,至清末仍是重要的民間自衛武力,而且義民軍多數驍勇善戰,面對強敵絲毫不懼;二是桃園的這幾場戰役,當年成功的拖住了日軍南進的進程,此後要到八月一日,日軍才從龍潭強攻銅鑼圈向新埔庄前進。簡言之,短短從台北到新竹之間的南進,日軍竟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此足證我桃園義民軍之強悍。
四、桃園客籍戰將:
    桃園在乙未戰爭中最有名的戰將為胡嘉猷(又稱胡阿錦、胡老錦),他能打能躲。1896年元旦,趁日軍將重兵佈署南台灣打南部義民軍時,他還擔任指揮官聯合台北義民軍反攻台北城,該役有六名日籍老師在芝山岩被殺,史稱「芝山岩事件」或「六氏事件」,引發日本當局全力緝捕抗日義民。最後胡嘉猷仍全身而退,躲回廣東老家。
    胡嘉猷又名阿錦,號甫臣,新竹安平鎮人,原籍廣東梅縣。道光間,父珠光從征來臺,解甲後,因家焉,初居新莊,後遷安平鎮,以修理銅器為業。生子六人,嘉猷居次,幼勤學,屢試不第,援例捐監生。父死,襲其職為糧總,賞戴五品藍翎。光緒乙未(1895)日人犯臺,嘉猷與黃娘盛等組織義軍備戰,率所部拒敵於龍潭、楊梅一帶。後於12月29日,與陳秋菊、林李成相約進攻臺北城,眾推嘉猷為總指揮,同時發難,直前圍城。而城堡堅固,日軍又器械精良,不能下,旋日援大至,只好撤退。嘉猷見大勢已去,乃潛回廈門,因抗日陷入低潮,於1900年回廣東梅縣。1916年曾回台參觀「臺灣勸業共進會」,為日人偵知,欲加緝捕,乃倉皇自鹿港內渡。1920年十一月病逝於廣東故里,享壽八十二歲。(林偉洲,台灣記憶)
[1] 黃昭堂,廖為智譯,《臺灣民主國之研究》,頁198。
[2]陳漢光,《臺灣抗日史》,頁41-125。
資料來源:桃園市客家事務局
紀念1895 乙未戰爭 | PeoPo 公民新聞 https://bit.ly/3ILAXwm


瓦窯湖 - Google 地圖

瓦窯湖中山堂湯屋-客家雲 Hakka Cloud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瓦窯湖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中山堂湯氏公廳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胡嘉猷乙未抗日紀念碑 - Google 地圖


中庸路一段 - Google 地圖

紅磚拱橋(鎮南橋)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紅磚拱橋(鎮南橋) - Google 地圖

士武哥漫漫騎#2 乙未戰爭歷史路線,用單車走讀台灣史上最大戰役 | Diro's Journey


桃園市 - Google 地圖

伯公潭橋 - Google 地圖

伯公潭橋位於桃園市平鎮區新光路2段,是一座紅磚糯米拱橋[註 1],為平鎮區三座紅磚橋之一[1]。橋共有三孔圓拱,推測初建於日本大正年間(1920年代)[1][2]。
歷史 平鎮區:勇現盛妝薈麒麟 - 桃園在地化課程
在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下,台灣的房屋或橋梁大量應用西洋建築的設計與營造方法。當時缺乏鋼筋、水泥材料,因而模仿騎樓拱柱模樣,設計成半圓三拱,使所有重量平均分散在拱橋橋柱上[2]。
現況
伯公潭橋年代久遠,為了因應人口增加與工商業快速發展,便在2013年9月,於橋的上游側拆除矮護欄,並以鋼筋混凝土加高加寬橋面,形成一座橋有兩種建材的景象[2]。
2017年9月20日,「伯公潭客家信仰圈水利景觀工程」開工,計畫整治伯公潭橋及其周邊,將伯公潭橋改建成雙橋設計,預計2018年1月完工[3]。
2017年12月24日,為興建自行車道工程,砍掉沿岸多棵樟樹。附近居民覺得可惜,一些人撿取被砍下的部份樟樹枝塊回去。民眾認為應有辦法將樟樹與車道結合,使其富有綠意與人文氣息
伯公潭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I7XMg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桃園市 - Google 地圖

伯公潭橋 - Google 地圖


王氏植槐堂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王氏植槐堂 - Google 地圖


黃復興號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黃復興號 - Google 地圖

平鎮區:勇現盛妝薈麒麟 - 桃園在地化課程

瓦窯湖千頃第黃屋-客家雲 Hakka Cloud


賦梅第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賦梅第 - Google 地圖

平鎮區:勇現盛妝薈麒麟 - 桃園在地化課程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 Google 地圖


安平鎮庄水岸公園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平鎮光點 英雄、鴉片菸潭、百年樟樹伯公,桃園平鎮其實比你想像的還好玩! - 投稿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乙未抗日安平鎮戰役 不是台南是桃園平鎮
地址:桃園市平鎮區復旦路二段66號
電話:03-4924940
鴉片菸潭
地址:桃園市鎮鏞路老街溪段
大坑缺鎮南福德祠
地址:桃園市平鎮區中庸路一段266號
安平鎮庄水岸公園
地址:桃園市平鎮區英雄、鴉片菸潭、百年樟樹伯公,桃園平鎮其實比你想像的還好玩! - 投稿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bit.ly/3x1wLpP

英雄、鴉片菸潭、百年樟樹伯公,桃園平鎮其實比你想像的還好玩! - 投稿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安平鎮庄水岸公園 - Google 地圖


胡嘉猷乙未抗日紀念碑旁有座忠義亭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胡嘉猷乙未抗日紀念碑旁有座忠義亭 - Google 地圖


七十三公忠義廟 - Google 地圖

七十三公忠義廟,是位於臺灣桃園市龍潭區凌雲里的義民廟,祭祀乙未戰爭在當地死亡的七十三名客家義軍。
七十三公忠義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91IBgQ
由來
1895年7月,日軍山根信成少將率軍夾攻龍潭,遭到義民首領胡嘉猷抵抗,發生安平鎮之役、龍潭陂之役。後,義軍不敵,轉進關西、新埔一帶,其中魏阿盛等七十五人在龍潭竹窩子被日軍逮捕處死七十三人。當時死亡者有名字可考者共有六十六員,七員姓名不詳。僅有黃任義重傷裝死、以及日軍留下最年輕的胡玉山以埋葬遺骸。[1][2][3]
按2011年秋祭時報導,凌雲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彭李琳說明該些死亡人員平均不到三旬,後代逃亡各地,至今只追蹤到三十三員的後代。他們的遺孀結伴逃亡到今石門水庫附近樹林,為防止台灣原住民出草獵首,只好將嬰兒勒死,避免啼哭洩漏行蹤,以保眾人安全。六旬的盧金煌表示祖父逃到南投縣神木村落腳;五十七歲的黃清順自述曾祖父黃水鳳是七十三公之一,祖父跟著同村的成人逃到台東當童工。[3]
牌位
沿革
1970年代年初,由地方人士發起重建義軍墳墓。1973年,鄉民代表吳祥蒸發起重建七十三公忠烈塔,廟身於1983年6月6日完成。[4]
廟身位在聖亭路133巷[2]。2002年秋祭時,鄉代會副主席徐玉樹、鄉代蔡達雄發現廟後的墓碑已被風化侵蝕殆盡[5]。2016年春祭時,桃園市長鄭文燦見到石碑上只能見到「考」字,遂計畫修復[6]。他允諾請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修復,以及協助忠義廟舉辦相關活動[7]。
祭祀
以每年公曆3月29日青年節春祭、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秋祭,後來配合假期改為3月和10月底最後一個周日[1][3]。在3月29日春祭時,廟方也會舉行閹雞比賽[4][6][8]。在2011年報導時,為龍潭鄉公所唯一編列預算供祭祖儀式的廟宇[3]。
一些血氣方剛的青少年也會相約在此廟前焚香誓師,以凝聚組織[2]。
七十三公忠義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91IBgQ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七十三公忠義廟七十三公牌位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七十三公忠義廟 - 拜好廟求好運 | 台灣民俗宗教文化推廣

七十三公忠義廟 - Google 地圖


大坑缺渤海堂吳屋-客家雲 Hakka Cloud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24°54'40.8"N 121°11'47.2"E - Google 地圖

大坑缺渤海堂吳屋-客家雲 Hakka Cloud


中庸路一段286巷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大坑缺陣南福德土地公+百年老樟樹

中庸路一段286巷 - Google 地圖


水往上流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水往上流 - Google 地圖


24°54'23.1"N 121°11'37.5"E - Google 地圖

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硬頸時代-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平鎮戰祭/胡嘉猷-中櫪與楊梅鎮

24°54'23.1"N 121°11'37.5"E - Google 地圖


王-台湾王氏2009版《植槐堂王氏族谱》:本谱共1册,212P

莘縣與三槐堂王氏的關係

马六甲植槐堂王氏宗祠 – WangZong


桃園平鎮的王屋公廳(植槐堂)二進式四合院,建於1851年-饒平客語-客家夥房祀奉「龍神」-宗廟以「尸」代替祖宗「敦厚維風」匾額,為清咸豐九年由掛印總鎮利勇巴圖魯所賜《平鎮南勢三槐堂族譜 王克師派下》(1725)渡台始祖十三世王克師,原籍廣東省饒平縣墩上鄉/植槐堂王屋是饒平客,其喪葬法事承襲傳統的「饒平齋」「王姓不開鑼,饒平齋不點主」所有饒平人做齋都不點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