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媽祖原為福建莆田湄洲嶼的一個民間女巫(摩尼教傳教員),其之所以能夠在宋元以後獲得中國沿海港埠和部份內河口岸商民的普遍崇拜,除了漕運業的興盛及朝廷官府的不斷宣傳、褒封等因素-媽祖 送彩科儀-"祭送彩船道諮科儀"-《道慈由科儀書》/送王船儀式/主祀天后,旁祀三官大帝,並在護法堂內祀關帝與觀音/蔡相輝先生則認爲:媽祖是摩尼敎的產物。他的理由是:摩尼敎長期在福建民間傳播,摩尼師多爲女性,而且他們的種種“神術”也與女巫相近。一些女巫實際上就是女摩尼。而媽祖的生前就是這樣一位女摩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摩尼光佛像/林瞪/摩尼教-明教教主林瞪/北宋霞浦縣"明教門"林瞪(1003–1059)/福建成為目前全世界唯一保存有摩尼教神像和浮雕實物的地方/樂山堂始建於北宋,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摩尼教寺院,現已發現明教法器遺物和明代三佛塔,及鹽田鄉飛路塔的明教楹聯石刻,還有木刻摩尼光佛像等文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耶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e5xTyv

File:Spas vsederzhitel sinay.jpg

現存最古的耶穌像(6世紀),藏於聖凱瑟琳修道院
(年代更早之肖像皆於毀壞聖像運動期間消失)[1]
原文名 希伯來文聖名יהושוע YAHUSHUA:亞呼贖阿、亞書阿
出生 公元前7年〜前2年之間[a]
羅馬帝國猶太行省伯利恆
逝世 公元30年〜33年之間(31-40歲)[b]
羅馬帝國猶太行省耶路撒冷
別名 以馬內利,拿撒勒人耶穌
職業 木匠→拉比,傳道者
頭銜 基督,主,聖子,人子,大祭司,神的羔羊,等

摩尼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oE9des

元朝《夷數佛幀》:「夷數」即摩尼教對耶穌的翻譯,圖中作為摩尼教先知的耶穌手持紅色蓮花臺,其上安置金色光明十字架

圖片搜尋結果File:Sermon on Mani's Teaching of Salvation. Cathayan Manichaean silk painting, 13th-century.jpgFile:Yüen dynasty Manichaean diagram of the Universe.jpg

元朝《夷數佛幀》:「夷數」即摩尼教對耶穌的翻譯,圖中作為摩尼教先知的耶穌手持紅色蓮花臺,其上安置金色光明十字架

摩尼教中的夷數(耶穌)——福建霞浦文書研究
馬小鶴

  霞浦文書中的夷數(耶穌)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敦煌文書中的夷數佛是十二大神之一,而在一些霞浦文書中,夷數和佛上升為三大主神之一。二、使者耶穌是光明耶穌的化身,降臨拂林(羅馬帝國),在一些霞浦文書中,他被稱為四佛夷數和,與一佛那羅延、 二佛蘇路支(瑣羅亞斯德) 、 三佛釋迦文(釋迦牟尼) 、 五佛摩尼光合稱五佛。三、在符咒中, 再甦夷數仸具有驅邪斬魔的能耐

--------------------------------

隋唐洛陽城內的三夷教文化-隋唐洛陽城 - https://goo.gl/Q95QVU

景教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發源地在今巴勒斯坦一帶,四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其中景教為基督教的一支,屬聶思脫利派,創始者為敘利亞人聶思脫利,時在公元五世紀
  據明代在陝西周至發現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主教、景教徒阿羅本又波斯來到長安。貞觀十二年,唐太宗詔許傳教,創寺院名波斯寺,一般以此為景教入華之始。
  據在隋唐洛陽城出土的《大唐故波斯國大酋長右屯衛將軍上柱國金城郡開國公波斯君丘之銘》稱:這位大酋長名叫阿羅撼,唐高宗因功績授他以“將軍”。武則天時他曾著急諸藩王修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景元三年(710年)在隋唐洛陽城去世,享年95歲,其子俱羅等將其安葬於建春門外。


479180031_m299354738031218977043138069226479180477_m

摩尼教(一起來認識台灣民間信仰之一重要因子)
摩尼像
壹:一起來認識台灣民間信仰之一重要因子
   讀過金庸《倚天屠龍記》的讀者,大都會對摩尼教(也稱明教、明尊教)留下深刻印象。人們通常認為,公元7世紀末傳入唐國的摩尼教,於明萬曆年間消亡於晉江羅山鎮的草庵。漳州市文物專家曾五岳經過多年考證,於近日提出了全新觀點:摩尼教融入了清代天地會中,並對近代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泉州草庵是迄今世上已發現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
漳州的一些觀音 廟屋脊中央塑有火球或火炬
曾五岳認為漳州北橋的太陽廟曾經是摩尼教廟
  摩尼教遺跡屢現閩境
  摩尼教消失後,居然沒有留下什麼遺跡遺物。即使在其故鄉波斯,也找不到一絲它曾經存在過的實證。
  直到1902年以後,有關專家才在吐魯番地區找到摩尼教遺址和用6種中亞古代文字抄寫的上千件摩尼經典殘本,在北非找到大量的包括書信、語錄、贊美詩在內的摩尼教早期書寫文獻。1988年,中國學者晁華山 從吐魯番石窟群里,甄別出了70多個摩尼教石窟,並被稱為“20世紀摩尼教遺跡遺物的第三次重大發現”。
  福建境內摩尼教遺跡遺物的發現始於20世紀80年代。
  位于泉州市羅山鎮蘇內村華表山麓的草庵,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該寺院建于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寺內擁有目前僅存的摩尼光佛石刻浮雕佛像。
  去年底在莆田市黃石鎮寧海橋南側的橋兜村,人們發現了一塊摩尼教石刻殘碑,碑呈八字形,寬80厘米、高57厘米,上書正楷“勸念”二字。這是該市繼涵江摩尼教殘碑、北高摩尼教殘碑之後發現的第三塊摩尼教殘碑。分別于1988年和1992年發現的兩塊殘碑,刻的是“清淨光明大力智慧摩尼光佛”和“光明大力智慧真摩尼光佛”字樣
  有關專家認為,這些珍貴的實物資料證實,在元朝至明朝期間,莆田和泉州一帶都盛行摩尼教,其後才逐漸湮沒。同時也可推測,由于當地民眾普遍將摩尼光佛當作佛教神像來崇拜,明初太祖朱元璋下令滅明教毀其寺時,草庵摩尼佛寺及其他遺物才得以躲過劫數,遺存至今。
  摩尼教唐初傳入中國
  曾五岳介紹,摩尼教為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是一門已有1700多年曆史的古老宗教。
  摩尼出生在古巴比倫王國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為信仰基礎,崇拜光明,提倡清淨,反對黑暗和壓迫,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想,創立了摩尼教。
  摩尼教的主要教義是“二宗三際”,“二宗”指的是光明和黑暗,摩尼教崇尚光明,認為光明必將戰勝黑暗,正義必將戰勝邪惡?“三際”,指初際、中際和後際,即過去、現在和未來。去年底,金庸先生在參觀草庵時曾這樣解釋:初際階段,明暗是分開的?中際階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與黑暗鬥爭,兩者混合?後際階段,明暗重新分開。這種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人應該做好人,行善去惡,眾生平等。
  關於摩尼教傳入中國的途徑,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陸道說”,認為在唐代武則天年間由陸上絲綢之路傳入長安?二是“海道說”,認為通過海上交通傳入,登陸的地點就在泉州灣。何喬遠《閩書》中記載:“會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可見,至遲在唐會昌年間,泉州已有摩尼教活動。
  由于釋、道二教早已流行,因此摩尼教在傳入后一直受到打擊,甚至連座小庵小廟也沒有。直到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回紇助唐平安史之亂時,從洛陽攜帶四個摩尼教師回國,摩尼教成為回紇國教。大曆三年(768年),唐代宗准許回紇在長安建摩尼教寺,賜額“大雲光明寺”。771年,回紇又請於荊、揚、洪、越等州建大雲光明寺,這是摩尼教的“黃金時代”。可惜好景不長,到了唐武宗時期,回紇被異族所滅,唐武宗下令停建大雲光明寺,摩尼僧除長安、洛陽、太原外均遷往北方監住,幾乎遭遇滅頂之災。從此,摩尼教被視為非法,轉入地下活動,到15世紀已基本消亡。
  專家們大多認可,摩尼教的衰亡與統治者的鎮壓有很大關系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依靠這個在東南、西北、中原都有眾多信徒、影響巨大的教派奪取政權,並採用明教的“明”定國號,但又擔心明教威脅他的統治,于是明令:“妄稱彌勒佛、白蓮教、明尊教、白雲宗會等,為首者絞”(《唐明律合編》),禁止活動,遣散教眾,毀壞寺廟,摩尼教因而轉入地下,融合於道、佛教的民間崇拜,現今在中國南方及台灣的民間信仰中尚能發現其信仰的蹤跡。
         貳:摩尼教在泉州
相信很少人聽說過摩尼教這個宗教,但大家對它的別 稱──「明教」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三世紀創立的,它是在瑣羅亞斯教的 理論基礎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和祅教等教義思想,形成了自己獨 特的信仰。因其崇尚光明,故又稱「明教」。它的主要教義是建立在 「二宗三際論」上。「二宗」指的是光明和黑暗,即是善和惡﹔而「三 際」則指初際、中際和後際,即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摩尼光佛的衣飾、坐姿,我們依稀可見其他宗教如佛教的影子。現在,他已被當地人民當成佛教的一座佛 來祈拜。 
在唐代後期,摩尼教傳到了中國,不久便傳至泉州。在宋代時, 摩尼教在東南沿海一帶傳播開去。泉州更成為其重要據點,在泉州晉 江的草庵建有寺院,教徒甚眾。元代時更為活躍,信徒在草庵寺上新 刻一尊創始人摩尼的石佛造像,而摩尼教的咒語「勸念清淨光明,大 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則刻在寺院右邊的摩崖上 。從 此,摩尼教在宋元泉州的多種宗教文化的大舞臺上佔一席位。當時摩 尼教的昌盛景況,單從一個放在宗教石刻博物館裹刻有「明教」二字 的碗已經看得出。據導遊小姐說,這是一隻當時教徒們用的碗,他們 連吃飯用的碗也是統一的,可見當時摩尼教規模之龐大,教規之嚴謹。
摩尼教的咒語「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晉江草庵摩尼寺近景。
隨著摩尼教在世界範圍裡的最終消失﹐泉州可能是它最後消亡的地方﹐「草庵」則是它唯一僅存下來的教寺 遺址﹐因而具有其特殊的學術意義和歷史意義。    這個刻著「明教」二字的元朝時摩尼教教徒公用的飯碗反映了摩尼教的活動在當時非常活躍。
直至明初,由於明太祖嫌其教義上逼國號,遂擯其徒,毀其宮, 摩尼教從此一蹶不振,甚至滅跡。與此同時,泉州草庵的這個摩尼教 寺卻躲過這個浩劫幸存下來。事實上,人們已漸漸忘記了其宗教本 性,把它當成佛教來崇拜。摩尼教已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形成了宗教 文化演變史上的一個有趣的怪現象。
隨著摩尼教在世界範圍裡的最終消失,泉州可能是它最後消亡的 地方,草庵則是它唯一僅存下來的教寺遺址,因而具有其特殊的學術和歷史意義。
        叁:摩尼教在中國的影響
    摩尼教大約在6~7世紀從陸路傳入新疆。後由新疆傳入漠北的回紇﹐回紇可汗尊為國教。武則天延載元年(694)﹐波斯摩尼教侍法者密烏拂多誕持《二宗經》至長安。開元七年(719)﹐吐火羅國支汗那王帝賒﹐上表唐玄宗﹐置法堂供奉摩尼教法師大慕闍。二十年﹐唐玄宗曾下敕嚴加禁斷。但在安史之亂時﹐回紇因助唐平叛有功﹐摩尼教又在唐傳播。大曆三年(768)﹐唐代宗應回紇奏請﹐准於在長安正式設置寺院賜額大雲光明寺﹔六年又應回紇奏請於荊﹑揚﹑洪﹑越等州各置寺一所。元和二年(807)﹐回鶻使臣奏請於河南府和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十二年又遣摩尼師8人至長安。開成五年(840)﹐回鶻為黠戛斯所敗﹐唐武宗於會昌三年(843)下制﹐回鶻及摩尼寺藏宅錢物納官﹔五年﹐武宗在禁佛時下敕﹕釋氏既已釐革﹐外來的大秦穆護祓及摩尼等不可獨存﹐其人並勒還俗﹐送回原籍充兩稅戶﹐外國人則送遠處收管。此後﹐摩尼教雖不容於朝廷﹐但民間的影響仍然存在。 
          五代以後﹐摩尼教常被作為組織農民起義的工具﹐而其教義﹐也愈益與佛教﹑道教相融合。後梁貞明六年(920)﹐陳州人母乙﹑董乙﹐以該教組織民眾﹐其徒不茹葷飲酒﹐夜聚晝散﹐眾至千人﹐攻打鄉社﹐地方官吏不能討捕。後唐和後晉時﹐農民利用明教發動起義﹐時復潛興。北宋宣和二年(1120)方臘曾用之組織和發動農民鬥爭。入其教者﹐也誦《金剛經》﹐拜日月以為真佛﹔不會賓客﹐禁斷葷酒﹐死則裸葬﹐出財互助﹐親如一家。首領稱魔王﹐佐者稱魔翁﹑魔母。統治者稱其為“吃菜事魔”的邪法魔教。四年﹐起義被鎮壓後﹐禁令愈嚴。由於摩尼教提倡節儉﹐同黨相親﹐通財互助﹐易為民眾接受﹐因此民間信仰者猶多﹐禁不勝禁。
         南宋時﹐兩浙﹑淮南﹑江東和江西等地﹐尤其是福建一帶的明教十分流行。秀才﹑吏人﹑軍兵及士人宗子輩﹐乃至名族士大夫﹐也相傳習。其神稱明使﹐還有肉佛﹑骨佛﹑血佛諸號﹐白衣烏帽﹐所在成社﹔假借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間道官程若清等為校勘﹐福州知州黃裳為監雕﹐刊刻經像﹐廣為流布。後遭南宋朝廷嚴禁。元代明令禁止摩尼教以白衣善友之名聚眾結社﹐但該教仍未絕跡。明太祖尊奉儒﹑釋﹑道三教﹐又嫌明教教名上逼國號摒斥明教徒﹐毀壞明教宮﹐因戶部尚書郁新和﹑禮部尚書楊隆奏請保留﹐才置而不問﹔但仍視之為左道亂正之術﹐故該教日趨衰落。清代﹐遂不見於記載。
       肆:朱元璋為什麼要把國號定為大明?
西元1368年農曆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為什麼要把國號定為大明?
明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所以也叫摩尼教。摩尼教認為世界上存有兩種對立的力量,叫作明暗兩宗,明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黑暗,是惡,是欲。西元694年,摩尼教傳人唐國,被稱之為明教。西元845年,唐武宗禁止佛教,明教也被禁止傳播,從此轉入地下。
由於明教起義,主張改變現狀,因此深受廣大貧苦農民的歡迎,紛紛入教。元朝末年,韓山童自稱明王,率三千明教徒起義。韓被元軍捕殺後,其子韓林兒繼稱小明王,統轄各地明教的義軍,朱元璋即是小明王的部將。
朱元璋建立新王朝後,一些農民出身的將領自然贊成以“大明”作為國號;一些地主階段出身的文臣,如劉基等人也認為日月是朝廷的正祀,為歷代皇帝所重視。而且,新朝起於南方,元朝起於北方,拿陰陽五行之說推論,南方為火,屬陽;北方為水,屬陰。那麼,以火制水,以陽消陰,以明克暗,元朝就必然滅亡。再則歷代王朝的宮殿名稱被冠於大明二字的也很多。古代神話裏“朱明”一詞又把皇帝的姓和朝代稱號聯在一起,雖說巧合,但很吉祥。因此他們也贊成用大明作為新朝國號,這就是“明”國號之由來。
         伍:例舉晉江青陽莊氏一族之信仰
所謂三期末劫 的青陽期 原來青陽是福建泉州的地名
請看資料如下
青陽莊氏一族多有信仰摩尼教者
青陽北距泉城10公里,南距羅山草庵5公里。 莊氏是青陽的大姓。
據《青陽科甲肇基莊氏族譜》記載,青陽莊氏一世祖名佑孫(1211—1265年),南宋時自泉州郡城遷至青陽,生有5子........
莊氏一族自元代開始,多有信仰摩尼教者。
晉江市博物館粘良圖認為:圭複起蓋法雲寺大雄寶刹,表現其宗教傾向是信仰佛教。但在當時,晉江摩尼教是以“合釋老而一之”面目出現的。據族譜中出現八世莊慎“葬法雲寺白蓮堂”,莊趙陽“葬于法雲寺前白蓮堂”的記載,很可能在莊氏家族影響下,青陽法雲寺兼有摩尼教的活動場所。
《青陽科甲肇基莊氏族譜》載:三世惠龍(1281—1349年),號海月,公茂第二子,“幼失怙恃,勵志自強。從遊鄉先生丘釣磯(丘葵號釣磯,參見《泉州曆史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丘葵》)之門,孝友刑于家,文章名于世,詠詩百首,綿可刑後。拓業千畝,以遺子孫。晉邑主簿歐陽賢甚器重之,稱之為‘林泉逸老’。晚年厭觀世谛,托以蘇鄰法,構薩壇以為娛賓優遊之所。”子:天爵、天骥、天德、天覺、天瑞。
泉州海交館李玉昆早在1989年就發現《青陽莊氏族譜》中關于莊惠龍宗教信仰的這一條資料。認為:“莊惠龍從邱釣磯學儒,後又學佛,‘晚年厭觀世谛(即佛教),托以蘇鄰法(即摩尼教)’。摩尼教誕生于蘇鄰國,故將摩尼教稱蘇鄰法。《青陽莊氏族譜》為明崇祯年間續修抄本,當時摩尼教遭禁絕,所以族譜不直書惠龍為摩尼教徒,而稱之托以蘇鄰法。”
稱摩尼教為“蘇鄰法”,並非明代修譜者的曲筆,而是在摩尼教公開活動的元代已有這一稱呼。
粘良圖引《青陽科甲肇基莊氏族譜·集外篇》收錄的元·至正年間晉江主簿歐陽賢為莊惠龍撰的《墓志銘 》
莊惠龍“晚年厭觀世谛,托以蘇鄰法,構摩薩壇于其里之右”,即追求更高境界的摩尼教“真谛”,在鄉中建供奉摩尼光佛的“摩薩壇”,又“素以善誘掖人,常若不及”,堅持不懈地宣傳其信仰,發展了一批信眾,“鄉人有化之者”,臨終前還“勉其諸子以為善最樂”。莊惠龍應是晉江摩尼教組織中一個比較主要的人物。
在《墓志銘》銘文中,晉江縣主簿歐陽賢還以“性海淵澄,心空月瑩”來稱譽莊惠龍,這是對摩尼教“清淨光明”教義的一種诠解。歐陽賢未必是摩尼教中人,但他對于摩尼教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足以說明元代晉江摩尼教的興盛和影響。
由于顧忌明初禁止摩尼教的法令,加上後來修譜者如莊用賓、莊際昌都是純粹的儒家,將摩尼教當作異端,所以對于前輩信奉摩尼教的事實或故意掩蔽,或采用曲筆,並不奇怪《青陽科甲肇基莊氏族譜》 載:
四世謙 (1299—1363年),圭複長子,“平昔安分,持身儉樸,建造塔上保齋堂。”生四子:瑄、寶、琨、瑗。
訊(1304—1340年),圭複二子,“平生謙和恬退,善守現成之業。”生一子:珍。
誠(1310—1359年),圭複三子,“敦厚恬退,孜孜為善。”
天德,惠龍三子,從空,葬菜堂地基。
以上記莊氏幾個族人的宗教信仰,其中說到齋堂、菜堂、食齋素,都可能與“食菜事魔”的摩尼教有關譜中記惠龍三子天德“從空”,即為僧,但未記他往何寺院為僧,只記其葬于自家的菜堂(即齋堂)地基,很可能他就是在其父所構的“摩薩壇”中修行。
           陸.小說中的摩尼教
參見:倚天屠龍記
在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明教是一個與元朝對立的門派。最初由於明教中人反抗政府與行事詭異,摩尼教被稱為魔教。
     教派經文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萬事為民,不為私己。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武功
乾坤大挪移:明教歷代相傳的無上武功心法,共分七層,據小說記載乾坤大挪移的主旨 ,乃在顛倒一剛一柔、一陰一陽的乾坤二氣,臉上現出青色紅色,便是體內血液沉降、真氣變換之象。
聖火令法:刻於明教教主歷代相傳的信物十二枚聖火令其中六枚上的神秘武功。為伊斯美羅派創始人「山中老人」霍山所創
    組織
教主
第八代:鍾教主
第二十五代:方臘
第三十一代:石教主
第三十二代:衣教主
第三十三代:陽頂天
第三十四代:張無忌
第三十五代:楊逍
左右光明使者
光明左使:楊逍
光明右使:范遙
四大護教法王
「紫衫龍王」黛綺絲
「白眉鷹王」殷天正
「金毛獅王」謝遜
「青翼蝠王」韋一笑
五散人
「冷臉先生」冷謙
「布袋和尚」說不得
「彭和尚」彭瑩玉
「瘋子」周顛
「鐵冠道人」張中
五行旗
旗使
銳金旗
莊錚
吳勁草
巨木旗:聞蒼松
烈火旗:辛然
洪水旗:唐洋
厚土旗:顏坦
副旗使
銳金旗:吳勁草
教眾
巨木旗:常遇春
洪水旗
朱元璋
徐達
湯和
花雲
鄧愈
吳良
吳禎
彌勒宗(周子旺)
天地風雷四門(楊逍)
天鷹教
內三堂
天微堂:殷野王
紫微堂:殷素素
天市堂:李天坦
外五壇
朱雀壇:常金鵬
玄武壇:白龜壽
白虎壇
青龍壇:程壇主
神蛇壇:封壇主
     旁支
天鷹教
     柒.農民曆,通書中的密日一詞與摩尼教有關
古代七天一星期的歷法被稱為七曜曆,七曜,即日、月和水、火、土、金、木五星,我國民間仍把星期天稱為日曜日,星期一稱為月曜日....,而現在日本仍然這樣稱呼,.以前一直以為七曜曆是隨著基督教傳入東方而流行的,但近年來的考古學證實,七曜曆法實際是由波斯的摩尼教中懂天文的傳教士在公元八世紀時傳入東方的。當時摩尼教傳播的路線主要是中亞,在翻譯七曜之名時,用的是康居語,(康居為西域古國,其地理位置大約在新疆北部和前蘇聯的中亞一帶)。
根據康居語的發音,日曜被稱為密,月曜稱莫,火曜稱雲漢...,在老的通書裡,經常可見標有密日,民間不知是什麼意思,以為它來代表吉凶,其實是一種誤解,密日就是星期天的意思,沒有其他的含義。
摩尼教(一起來認識台灣民間信仰之一重要因子) @ 金唐閣偉哥の獨特藝術風采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6KVeAz
----------------------------------------------
摩尼教最後落足在福建 (1) 達觀情懷繫北台
https://blog.xuite.net/a19651201290/twblog/list-view/127080081
"柒.農民曆,通書中的密日一詞與摩尼教有關
古代七天一星期的歷法被稱為七曜曆,七曜,即日、月和水、火、土、金、木五星,我國民間仍把星期天稱為日曜日,星期一稱為月曜日....,而現在日本仍然這樣稱呼,.以前一直以為七曜曆是隨著基督教傳入東方而流行的,但近年來的考古學證實,七曜曆法實際是由波斯的摩尼教中懂天文的傳教士在公元八世紀時傳入東方的。當時摩尼教傳播的路線主要是中亞,在翻譯七曜之名時,用的是康居語,(康居為西域古國,其地理位置大約在新疆北部和前蘇聯的中亞一帶)。
根據康居語的發音,日曜被稱為密,月曜稱莫,火曜稱雲漢...,在老的通書裡,經常可見標有密日,民間不知是什麼意思,以為它來代表吉凶,其實是一種誤解,密日就是星期天的意思,沒有其他的含義。"
--------------------------------------
宗教 與政治,有許多不能說破的關係。
"臺灣鸞書的著造,雖始於光緒十六、七年,但鸞書賦的大量出現蓬勃發展則在光緒21年(1895)馬關條約成立之後,大約六、七年的光景。由於馬關條約,臺灣歸日本所有,但佔領時屢遭臺灣人抵抗。各地戰火不斷,又逢災疫侵襲,人心惶惶,社會極為不安。這些現象,在士人眼中,真是遭逢末劫,非人力所能挽救,乃設堂扶鸞,一方面祈求神靈垂降示方救世,一方面藉以代天宣化安定人心。加以鸞堂對戒除鴉片頗具效果,乃因應需求出現蓬勃發展。"
http://cgjhsc.cgu.edu.tw/data_files/CGJ3-2-03.pdf
慢慢的就了解,許多台灣宗教信仰的事情,還是有一個潛規則。
名稱變來變去,目的還是一致的。
融合代替鬥爭。 (1) 達觀情懷繫北台
--------------------------------------

http://cgjhsc.cgu.edu.tw/data_files/CGJ3-2-03.pdf

2020-10-09_093801


三一教,又名夏教,是明朝林兆恩所成立的一個宗教教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僅在福建省莆田市被承認為合法宗教。三一教福音隊隊長李碩吞[1]
三一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IbN0ap
歷史
李碩吞於18歲起在考察儒釋道三一教經典之後,即建立三一教福音隊擔任隊長。晚年該社團則逐漸宗教化,即形成今天的三一教。林兆恩去世時,三一教已有了數十萬信眾,他死後,其門徒分成五支,將該教傳播開來,在南方各省最為流行,後來也傳播到東南亞等地,該教信徒都以林兆恩作為教主加以敬拜[2]。2011年,福建省政府正式承認此一宗教[3]。
教旨
三一教,以「道釋歸儒,儒歸孔子」為教旨。倡導儒釋道三教合一,其宗教思想深受王陽明的心學影響
三一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IbN0ap


莆田三一教的創教歷史和思想淵源
莆田三一教的創教歷史和思想淵源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jJVt2q
大家知道,任何一種思想的產生,不僅同自己的物質存在條件相聯繫,而且還同它以前的思想傳統相關聯。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產生也不例外。因此,在研究林兆恩和他所創立的三一教時,不能不對其產生歷史背景及其思想淵源作進一步的探討。莆田三一教之所以在明朝中後期出現並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是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深刻的社會危機,為三一教的創立提供了客觀的可能性。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心隱子,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三一教徒尊之為教主、夏午尼氏等。明興化府莆田縣赤柱(今屬莆田市荔城區)人。他先後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這個時期,正是明王朝整個歷史時期的中、後期;這個時期,在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因素雖然還沒有發展到足以搖撼封建經濟基礎的程度,但事實上給予明代社會以相當深刻的影響;這個時期,土地兼并加劇,外患嚴重,社會危機已日益暴露,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亦趨尖銳。 這種種情況也同樣反映在莆田: 土地兼并日趨劇烈。從舊方誌上所載的耕地逐步減少,賦役日漸加重的情況可以推測,由於官僚地主的兼并土地,逃避租稅的負擔並轉嫁於農民,還有其他如勞役和苛雜的繁多,說明了農民在這一時期所收到的剝削和壓迫是空前嚴重的。 莆田農民除受到封建壓迫外,在這期間,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和疫病。從正德元年(1506)到萬曆三十四年(1606)百年間作一統計,共有旱災7次,風災6次,水災6次,雹災3次,疫病流行2次,饑荒3次。平均每三、四年便逢自然災害一次,這些自然災害所加於人民身上的痛苦,是難以想像的。 另一現象即是倭寇的不斷侵擾。莆田受到倭寇的侵擾,先後10多次,人民慘遭屠城之禍,農業生產大受破壞。 因社會矛盾尖銳而爆發的莆田農民起義——封建統治者所誣稱為盜、為寇、為造反的,這百年當中也屢見不鮮。主要有3次,第一次是正德五年(1510)的「山寇」流竄,自北部山區出經涵江、江口,循木蘭溪而去;第二次是嘉靖二年(1523)7月,「廣寇」申大總的攻打莆田,爾後向常太、廣業、涵江、江口、新縣、梅洋等處襲擊,給官兵以重大的殺傷和損失;第三次則是萬曆十六年(1588)廣業里人柯守岳聯合當地畲民並用塾師陳文章為軍師的大起義,嚴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者。 至於明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情況,反映在莆田下級官僚指之間的,亦有不少例子。特別在抗擊倭寇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如總兵劉顯奉命來莆田救援,他卻故意在江口按兵不動,坐視郡城被倭寇圍攻而不救;又如參將侯熙所帶的漳州兵,不但不抗倭,反而暗中通倭並於本地兵互斗;都司白震所帶的徭兵,也時常同本地兵互斗。這些除了說明那時官兵的毫無鬥志,不管人民的生命財產的腐敗情況外,主要還是他們內部之間的利益互不相讓,引起了矛盾和衝突。 明王朝統治者的高度剝削,外患的迭擾,自然災害的頻繁,疫病的相繼發生,都給莆田人民帶來了慘重的禍害。而明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上中下層官僚之間的互相傾軋,弄得社會不安,政治黑暗,愈來愈使人民群眾陷於暗無天日的痛苦生活之中。這就使莆田人民一部分堅決對統治者進行了反抗鬥爭,另一部分則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要求,迫切企望「神」的保佑或改善他們的現實生活,至少希望來世能得到幸福。翻閱舊志,莆田一些大的神廟如黃石的谷城宮及其所謂「出郊」的舉行,就是在這時形成的。也象其它宗教得到群眾信仰一樣,新型的宗教——三一教,亦是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獲得了群眾的興趣和信仰。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每次倭禍後林兆恩所進行的一些「善舉」,如瘞骨、義賑、祈禳以及替人醫病等,對已有濃厚宗教迷信的當時莆田群眾來說,恰恰是符合他們的心理要求的。由此可見,林兆恩創立的三一教是明代中、後期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深刻的社會危機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二是歷史上儒、道、釋三教長期鬥爭和逐漸融合的趨勢,為三一教的創立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基礎。 莆田三一教的創立除了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外,還有其悠久的思想淵源。「三教合一」之說,在我國學術思想史上也不算太遲。遠的如《周易》上所云「天下一教而百慮,同歸而殊途」且不說,東漢末年牟融的《理惑論》就有了三教合一的思想萌芽。東晉名僧宗炳作《明佛論》,提出了「孔、老、如來,雖三訓殊路,而習善共轍」的思想,主張三教合流。南齊張融「百聖同投,本來無異」、顧欣「道佛二者,用不同而體同」的話,也給三教合一論,明白地提出暗示。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梁武帝在他的詔書中曾提出三教同源的理論,當然後來他還是偏重佛教。並宣布佛教為國教,三次捨身出家為僧,以表示他尊重佛教的決心。而北朝周武帝則一方面大力滅佛,一方面又設立玄通道觀,把和尚、道士、儒生都集中在裡面學習,他想用「至道」統攝三教而融會之。從這個時期我們既可以看出道、佛兩教鬥爭,也可以看出三教之間在激烈鬥爭的同時又互相滲透,關係由鬥爭趨向調和,三教合一論已開始出現。 隋唐時期,統治者大多數是採取儒、釋、道三教平衡的政策,多次集中和尚、道士、儒生在皇帝面前爭論三教的優劣長短。他們對於儒、釋、道或抑或崇,或變抑為崇,或變崇為抑,要看當時鞏固政權和統治者的好惡決定。一般說來,中唐以前,公開主張三教合一的不多見中唐以後,三教合一論較為流行,如名僧神清在《北山錄》中說:「釋迦以因果,老氏以虛無,仲尼以禮樂,沿線而泊深,籍微而為著,各適當時之器,相資為美。」另一名僧宗密也認為「孔、老、釋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途,內外相資,共利群庶,策勵萬行……懲惡勸善,同歸於治,則三教皆可遵行」。便是明證。 有宋一代,儒、釋、道三教的鬥爭,還是非常激烈,但在互相吸收,互相補充的過程中,從北宋到南宋也就出現了明顯地三教合一思潮的趨勢。在儒家,蘇軾兄弟可以做代表;在道教,最突出的是宋理宗時的《文始真經言外經旨》一書,這部書裡面有儒學,有道教,有佛教,三教融為一爐,方見其大。至元時,由於蒙古統治者崇信西藏佛教,對中原佛教限制,對道教扶持,對儒教照顧,因此,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元代大有發展。如李道純撰《中和集》,即以三教合一為宗旨,謂「道、儒、釋三教,名殊理不殊」。派雖分三,而其源則一,皆以卦象未畫前之太極為本。 總而言之,自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道與佛,佛與儒三教之間,就形成了極其複雜的局面。由鬥爭而交流,由交流而融合,由融合而合一,這是學術思想發展的自然趨勢。雖然明代以前的三教合一論相當流行,但由於三教合一論者各自所屬的教派偏見所決定,實際上又存在這不同程度的三教鼎立的思想。不過,在三教互不相容的過程中,裡面包含著可以會通的因素。有的人能打破三教的舊框框,重新估量彼此的評價,有的能吸收對方的精華,排除它的糟粕。經過消化與改造,做為自己的營養,創立一種新的思想體系。隨著明代三教合一論的進一步發展,衝破三教之間的隔閡,克服三教之間的嚴格差別,建立混融的新型三教合一思想體系已勢在必行,莆田林兆恩就是其中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儘管融三教為一爐並不是他的獨創,但他卻是一位集大成者。一方面,他繼承了前人的「道一教三」的基本理論,另一方面他又發展前人三教合一的思想,並創立了一種完整的三教合一思想體系來代替當時的儒、道、釋三教。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所創立的莆田三一教是歷史上三教長期鬥爭,逐漸融合的結果。或者說,歷史上的三教合一思想是莆田三一教創立的思想淵源。 林兆恩的一生正如明人何喬遠的《閩書》所載:「既補弟子員,棄之去,游湖湘十年,歸而有得,究心道妙,謂『聖人之道所以不明者,二氏蠹之也。二氏之學,粗者吾儒所不屑,精者不出吾範圍,則莫若先之以三綱,本之以四業,使世無遊民,民無廢倫,群而趨之。聖人之教,則其民莫不士農工商,其道莫不仁義。』嘗作書擬詣闕上之,欲朝廷即古黃帝、老子、釋迦之道以變今道釋無父之俗,俾天下寺觀僧道悉得娶妻生兒,以服行黃、老、釋迦之教,外住廨舍,日則至寺觀中迭主焚修,講明經典,兼以儒門《孝經》《論語》等書,冠婚喪祭鄉射等禮,入而講經,出而事事,其不願者聽如儒門之子,為農為工商,歸還原籍,使生息滋熾,人民殷阜,無有自遺於人倫之外,而大行聖人之教。不果上。兆恩之學,自縉紳學士,下及窶子市人,莫不津接。又慮愚者未易猝入,先引以行庭九序、卻病晬盎之方,使漸生其道心,而遺其外念。凡著書積萬言,無非此意。莆中從兆恩者,所謂與父子中分,魯江以南,方內方外,聞風麇至,北面師之,稱三教先生。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倭至莆城下,諸大姓與客兵曰:能解賊圍者予千金。兵躍然殲賊魁,還,巨姓欲食言,並鵲散。兆恩出私財五百犒之,皆大喜。庚申(三十九年,1560)季,莆城陷,賊據城中者百日,相戒毋犯陳孝廉及三教先生家。賊退,兆恩弔死問孤,施槥給藥,又以數百金。年八十餘,卒。莆窮山極海,至三家聚落,莫不祀之。上而延(平)、建(州)、汀(州)、邵(武),下而晉安、清漳,皆有三教堂以供遺貌。所著有《三教分內集》《四書正解》《四書釋義》《老子臆》《金剛經解》《醒心詩》行於世。」 如今,莆田三一教的思想和影響雖然遠遠不能與儒、道、釋三教相比,但是作為一種地方性的民間宗教,它能夠延續400多年,並且仍在我國的福建、江西、江蘇、浙江等省和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東南亞等國家甚為流傳,這的確是很值得我們去探討和加以研究的。  [作者簡介]林祖泉,筆名白水,地方文史學者 。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曾任涵江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涵江區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兼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高級職稱。先後主編 《涵江年鑑》《千年涵江》《涵江醫院志》《莆田市第一醫院志》《惠安年鑑(2013卷)》,先後獲全省首屆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國年鑑優秀成果二等獎。出版有《壺山采璞》《祖泉史志論集》《莆陽進士錄》《莆田林氏科第錄》莆田三一教的創教歷史和思想淵源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jJVt2q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x8jprn.html


林兆恩(1517年-1598年),福建莆田赤柱人,字懋勳[1],別號龍江,道號子穀子、心隱子,晚年又號混虛氏、無始氏[2]。是明代的宗教家和思想家,創立三一教,故世稱三教先生、林三教、三一教主、夏午尼氏。
林兆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PaKHJ
家世及早年經歷
林兆恩生於明正德十二年,出身福建書香世家。林兆恩祖父林富為弘治年間進士,曾大理評事、廣西參政、兵部侍郎等官,與王守仁過往甚密。父親林萬仞受林富蔭恩太學生,叔父林萬潮和兄林兆金亦為進士為官,可謂出身官宦世家。[3]
年輕時被認為有才能,但18-28歲間,三次鄉試都未中頗受挫折,開始對科舉厭惡,一度隱身山林拒絕舉業。[4]
中年:建立三教合一思想與社團
他在三十歲開始,開始對儒道釋三家思想作了探求,四處拜訪有道人物,走訪寺廟,並閱讀各家經典,其中包括結識了道士卓晚春,成為摯友,彼此談論道理,當時莆田人稱這兩人為「卓狂林顛」,後來卓晚春也成為三一教中陪祀林兆恩的人物。林兆恩受到三教的影響,但一度對當世的三教頗失望,直到受他所謂「明師」(無法確定其明師真實身分為何)的指點,才得以脫出受縛,而走向他創立的三一教。[5]
他在開始時並未自稱教主,而是把他融合三教作為學問,嘉靖三十年(1551年)他接受第一位弟子黃州,之後幾年內許多福建的人紛紛求教於他,達到數十人,當時為類似學術團體的形式,彼此探討三教學說。在嘉靖三十七年,他建立了三教堂,將團社階成天、地、人三會,並制定相關的禮儀,吸引了更多的人拜師。嘉靖四十五年,以「三綱先生」自號。 在六十歲(1577年)前後之時,他的學說已大致成熟,且在福建名氣已盛,許多人都慕名請教,包括名將戚繼光在福建時也慕名請教[6]
除了思想本身的探求這外,他在這期間艮背法(一種氣功療法)幫人醫病,吸引了下層社會的人民,而在倭寇入侵的環境下,組織其成員參與社會救助,包括收屍、救濟、超渡等活動,獲得一般民眾的支持[7]
晚年:由學術和社會團體轉向宗教
在中年時期他僅作為學術思想團體的領袖以及社會活動家,但在晚年,其社團逐漸宗教化,他也由思想家轉成為宗教家。
這種發展,首先是在各地建立三一教堂,其次制定了入教儀式,把儒家的倫理道德轉化為宗教戒律,林兆恩著述中的佛道等宗教成分增加,他本人則在信徒的推波助瀾下逐漸成為宗教偶像,成為「三一教主」,並藉由一些「神蹟」,以及道術煉丹等方式,增加神秘性和對下層人民的吸引力,因此更吸收了大量的信徒。
即使到晚年,他還是希望以儒教為主,吸收佛、道信仰,但其中展現一些矛盾,因佛道二教更具宗教特性,而引入二教常又削弱儒教的影響力,這是他始終面臨而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8]
死後的發展
林兆恩去世時,三一教已有了數十萬信眾,他死後,其門徒分成五支,將該教傳播開來,在南方各省最為流行,後來也傳播到東南亞等地,該教信徒都以林兆恩作為教主加以敬拜[9] 2011年,福建省莆田市三一教協會正式成立,三一教成為繼中華東正教會之後第二個獲得中國政府認可的(五大宗教之外的)區域性宗教團體。
祭祀
臺灣臺北市大安區夏教養聖堂、新竹市香山區南港南華宮主祀之。
林兆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PaKHJ


大洞真經-只要誦讚萬遍,就能成仙/守一,又叫守真一、守三一,是道教漢代六朝時最重要的一種冥想法,修道者閉關冥想,想像自己的精神或魂魄顯形,與軀體合而為一。守一法以《道德經》為理論上的依據,相信「一」既是道,也是人的精神,可使人延年益身,袪除百病,消災解難,通神接真,甚至長生成仙;但亦有道教流派強調,守一並非最高道術。魏晉以後,守一變得複雜化,守一變成守三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孔廟罷祀荀子/荀子有韓非、李斯等弟子/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開元間比照文廟祭祀體系,始置亞聖十哲配祀,唐肅宗上元初,封為姜太公為武成王/明代孔廟罷祀荀子之歷程及其意義-15歲左右時到了齊國,在稷下學宮研習到30歲左右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三次(校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