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仰與摩尼教-大雲寺-大雲經寺、摩尼寺、祆寺。乃唐代時奉則天武后之敕願,於全國諸州所建之大寺。日本之國分寺即仿照我國之大雲寺而造者。永昌元年(689),摩尼教之法朗偽作大雲經進獻與武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摩尼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媽祖生於太平興國4 年(979 年),卒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
林瞪(1003-1059年),福建霞浦柏洋鄉上萬村人,據上萬村林氏家譜記載,林瞪早於方臘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人物,並且林瞪在上萬村附近還有一個堂口——樂山堂,有弟子數十人,而且林瞪的兩個女兒終生未嫁,跟隨他們的父親學習法術。


摩尼教-明教教主林瞪。
農曆二月十三日,是明教教主、度師真人林瞪1010周年誕辰,我市宗教界、文史界專家學者,省林氏委員會林氏宗親和林瞪後裔在台江浦西村福壽宮舉行紀念活動。
道教福壽宮又稱明教文佛祖殿,位於白馬河畔台江義洲街道浦西村,上世紀80年代從福州味精廠附近搬遷至此。 目前宮裡還保留有清代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圖掛軸、清代夾苧脫胎明教文佛像、清乾隆年間鑄鐵元寶香爐等許多文物。 上世紀90年代末本世紀初,劉湘如、李林洲等文史界、宗教界專家、學者披露福壽宮為摩尼教寺院遺址,2009年,中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霞浦縣上萬村林瞪故里發現摩尼教的大量遺存,在這些文獻中,有記載福州台江浦西福壽宮興建的歷史年代及興建原由,經專家學者多次研究,一致確定浦西福壽宮是一座奉祀摩尼教教主林瞪的摩尼教(即明教)寺院遺址。
目前,世界摩尼教遺址除了晉江草庵元代摩尼教遺址、霞浦上萬村宋代摩尼教寺院龍首寺外,就是台江浦西村的福壽宮(明教文佛祖殿)。
摩尼教又名明教、末尼教、明尊教,為波斯(今伊朗)人摩尼於西元3世紀創立,7世紀末傳入我國。 摩尼教信仰者多為下層民眾,屢屢被農民起義者用來發動鬥爭,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北宋末年南方的方臘起義。福寿宫纪念明教教主林瞪1010周年诞辰_新浪福建旅游_新浪福建 https://bit.ly/2QnFMB3

林瞪(1003年?? 1059年),福建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人,在宋以後的閩東明門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根據上萬村林氏家譜記載,林瞪早於方臘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人物,並且林瞪在上萬村附近還有一個堂口?? 樂山堂,有弟子數十人,而且林瞪的兩個女兒,也像後來小說中描寫的明教聖女一樣,終生未嫁,只是她們的稱呼不叫聖女,村民現在都稱為龍鳳姑婆,而且樂山堂附近還建有姑婆宮。

307482209 (1)2020-08-26_191131U5566P1081T2D63547F7DT201204111653132020-08-26_191138

台江福壽宮珍稀清代古畫修復揭開明教在閩淵源。https://bit.ly/2CYKmlZ
宁化路上的浦西福寿宫“明教文佛祖殿”。寧化路上的浦西福壽宮"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图挂轴中图右为林瞪,图左是摩尼教文佛。全景圖掛軸中圖右為林瞪,圖左是摩尼教文佛。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3月25日訊(記者 李熙慧/文 林丹/圖) 說起明教,總能和明朝皇帝朱元璋以及金庸小說聯繫在一起。 前不久,人們發現這個帶著神秘色彩的宗教,原來和福州也有一些淵源。 日前,文物專家在修復台江區浦西福壽宮一幅清代古畫時發現,畫中的人物竟然是"明教祖佛"。 省市有關專家昨日還專程前往鑒定,證明明教曾在福州歷史上發展的重要一環。
"這幅畫差點毀掉,還好發現及時。" 昨日,浦西福壽宮管委會主任肖家銓告訴記者,福壽宮大殿內原來有一幅清代古畫保存在神龕里,但是常年受到潮氣、香火熏烤,畫上的圖案顏色很黑,很多地方難以辨別,而且畫質非常脆。 在文物專家的建議下,他們將古畫拿去裱褙、修復。
肖家銓說,古畫修補好之後,他們才辨認出,畫的左上方是明教祖佛,右上方是度師真人,他們的上方各懸掛著燈籠,分別寫著各自名稱。 中間的是王天君;從左到右分別是李天君、趙天君、張天君和馬天君,除李天君外,他們都是道教的"四大護法師"。 古畫的下方是兩個部將,還有一個馬夫和一匹馬。 "四大護法師"都手持戟、鐧等兵器,神態嚴肅。
昨日,記者看到這幅畫,長約1.6米,寬90釐米,全稱是"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圖",畫卷上的人物造型古拙,線條流暢、錯落有致,顏色鮮豔,以俯視的角度,將文佛祖殿全景展示出來。
福州「明教祖佛」和「度師真人」的信仰又是源自何處?
昨日,福州知名文史專家李林洲告訴記者,明教又稱摩尼教,2009年,寧德市霞浦縣曾發現大量存世的摩尼教科儀經書。 書中出現的北宋人物"林瞪"被稱為"度師真人",此外還說明瞭林瞪曾到福州降雨。 李林洲分析,很可能當時就把此教傳到了福州,並保留至今。
福建社科院麻建敏研究員告訴記者,目前,全世界摩尼教留下的經卷殘破不全,遺跡難尋。 現在的福壽宮是當時奉祀度師真人林瞪的明教寺院,建議深入研究,破解摩尼教在福建傳播之謎。台江福寿宫珍稀清代古画修复揭开明教在闽渊源_藏趣逸闻_新浪收藏_新浪网 https://bit.ly/2CYKmlZ


林瞪(1003年--1059年),福建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人,在宋以後的閩東明門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根據上萬村林氏家譜記載,林瞪早於方臘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人物,並且林瞪在上萬村附近還有一個堂口--樂山堂,有弟子數十人,而且林瞪的兩個女兒,
福建霞浦縣柏洋鄉
人物簡介​
​林瞪(1003年--1059年),福建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人,在宋以後的閩東明門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根據上萬村林氏家譜記載,林瞪早於方臘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人物,並且林瞪在上萬村附近還有一個堂口--樂山堂,有弟子數十人,而且林瞪的兩個女兒,
也像後來小說中描寫的明教聖女一樣,終生未嫁,只是她們的稱呼不叫聖女,村民現在都稱為龍鳳姑婆,而且樂山堂附近還建有姑婆宮。


關鍵詞:林瞪霞浦文獻摩尼教北宋。 
林瞪及其在中国摩尼教史上的地位_爱学术 https://bit.ly/2QnFHgA
摘要:林瞪是北宋時代福建省霞浦縣上萬村龍首寺(樂山堂)的第二代寺主,其事蹟在霞浦等地發現的摩尼教文物、文獻中都有所反映,從中可以看出,林瞪對於閩、浙摩尼教的發展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載,林瞪以善於祈雨著稱,一生造福鄉鄰,積極推動摩尼教的民間化,使摩尼教的發展獲得了適宜的土壤,又通過比較完善的祖師制度,強化內部管理,促進了霞浦摩尼教的發展,逐步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秘密民間法門——"明教門"。 以其巨大貢獻和影響力而被閩浙諸地摩尼教徒共奉為教主,歷宋元明清諸代,至今仍祭祀不輟。


霞浦明教教主林瞪的傳奇。
霞浦明教教主林瞪的传奇 - 滩涂窝 https://bit.ly/32mQEVg
因為金庸的名作《倚天屠龍記》讓大家熟知明教,特別是看過這部電視連續劇後,明教之名更是婦孺皆知。 但在福建省霞浦縣至今確確實實還保留著許多明教史跡以及明教教主林瞪的傳奇故事。 林瞪,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人,生於真宗鹹平癸卯年(1003年)。 25歲時入明教,師承孫綿大師。 入教后奮發學習,功行卓越。 又因排行二十五,鄉人尊稱他為"林五公"。
傳說有一年夏天,林瞪到長春鎮呂峽南山村當上一艘村的夥計。 一天,正忙著為大家做飯的時候,不小心把取火石弄丟到海裡,船上的人都紛紛責駡他,他感到十分內疚與委屈,便轉身一躍,想跳入海中撈取打火石。 船上的人說時遲,那時快,一把將他雙腳給拖住了。 可是,當他被人們抬進船艙時,已不省人事,只留下一絲絲氣脈,無論人們怎麼搖晃,呼喊,就是醒不過來。 船主見勢不妙,只好把他送回家中。 一天、兩天、三天,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他家人求神拜佛,請醫灌藥,都無濟於事。 直到第八天,他突然醒來,大為惱火,並帶有責備家人的口氣說:"你們真是的,我是到閭山法主殿下那兒學法術去了,又不是偷懶不回家,閭山法主看你們哭得死去活來,把我趕回家,害得我只學到一點點皮毛。 "他雙眼直愣愣地瞪著大家。 家人以為他得了瘋癲病,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那天跳海時,要不是我們拉得快,你早就喂魚去了"
"誰說我跳海了,我明明看見船旁有一條大路通向遠方,我想下去撿取火石,就順著大路一直走到閭山..."
人們見他病得不輕,一邊勸說,一邊安慰他靜心調養身體。 可是,他就覺得家人是不可理喻的,為什麼總不相信他的話,一氣之下,便收拾行囊包袱,獨自一人躲進南山頂上的石洞修煉法術去了。
從此以後,南山頂上煙霧繚繞,人們都說是林瞪在設壇修煉法術。
有一年冬天,林瞪突然從山上跑下來,告訴村民,近日海上有海盜出沒,出海打魚一定小心。 不過幾日,出海捕魚的人們回來,果然個個都說在海上遇見海盜船,被洗劫一空。 幾天來,人們都不敢出海。 海盜在海上搶不到東西,到了晚上就靠岸上山,進村入戶,燒殺搶掠,弄得村村雞犬不寧,家家人心惶惶。
林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總不能眼巴巴地看著海盜如此倡狂地蹂躪村民,拼死也要試試多年修行的法術。 第二天清晨,他帶著村民來到南山高峰上,遠眺海面,見四礵列島附近有11艘掛著旗號的海盜船在海面來回穿行。 他立即叫人端來一盆清水,並在盆中的水面上放上11片花生殼,他擺設香案,口念咒語,施展法術。 只見盆中的花生殼,一片片慢慢地沉入水中。 隨後,海面上的海盜船也一艘艘慢慢地沉入海底。
從此,林瞪名聲大振,人們尊稱他為林師公。
再傳某年,閩東幾縣大鬧饑荒,造成大量民眾流離失所,災情深重。 知縣把災情報往福州。 福州知府火速派千里馬報訊朝廷。 但等朝廷下撥救糧不知要何時,百姓生命危在旦夕。 林瞪學法後雲遊廈門等地,裝成一個道士的模樣,手提"龍角"法器遇上一個財主,他跟財主說:"閩東幾縣連年饑荒,百姓快要餓死了,請你給我一點糧食,以解燃眉之急。 "財主盤問道士有關來歷後,對道士說:"閩東離這裡至少有三百里,給你一擔大米,你挑得動嗎? 道士說:"貧道只需倒滿一龍角就足夠了。 "財主心想一龍角最多也就裝幾升米。 便叫家人端出一鬥大米倒入,填不滿,幾擔、幾十擔大米倒入還是填不滿,直至倒完財主幾個糧倉的大米。
就在廈門財主倒米的同時,幾十船糧食到了閩東某縣碼頭,百姓得救了,人們歡呼雀躍。 再說福州知府也是個好官,得知消息后,一邊向朝廷請報,一邊親自押運幾十船大米趕到災區。 到了該地,不見有饑荒的樣子,便問出來迎接知縣怎麼回事? 知縣說:"要不是十天前大人運來的幾十船糧食,百姓早就餓死了"知縣一聽,說:"哪有此事,十天前我收到你的告急文書,能那麼快趕來嗎? "知縣一下愣住了,想了半天說:"那會是誰派來的呢? "想起當時每條船都插有"林伍"旗幟。 知府命知縣親自查實。 原來這個"林伍"就是林瞪,柏洋鄉上萬村人,25歲入明教苦練成神。
又傳宋仁宗時,福州城某處民房發生一起火災,殃及一大片居民住所,受災群眾上千人,造成局部一時混亂。 在帝都洛陽與皇帝一起飲酒正酣的林瞪一時覺得情況不妙,有小鬼在耳邊呢喃。 他神情凝重,動作利索,隨手將桌上一杯紅酒向東南方向潑去...... 正在飲酒的仁宗皇帝見狀責怪林瞪掃了飲酒雅興,龍顏大怒,喝道:"為何如此無理。 "林瞪恍過神來,跪在皇帝面前奏曰:"剛才閩城失火,火光沖天,來不及用水救火,只好冒昧用一杯酒化為一陣雷雨將大火撲滅,得以解救百姓。 "皇帝認為這是荒唐之說,必定欺君,隨即指派心腹往閩城調查核實......
時過月餘,朝廷欽差到福州實地查看瞭解到,那天失火,火勢迅速蔓延。 突然,空中烏雲密佈,雷聲大作,下了一陣紅雨。 人們覺得很奇怪,都認為天神在庇佑他們。
欽差即日上京回聖旨,皇帝知道了此事,認為林瞪閩城救火有功,即封"洞天都雷使",加封"貞明內院立正真君"。
林瞪晚年歸隱家鄉,在途中,碰到馬、趙、溫、康"四大元帥",要與他們鬥法。 林瞪以驅雷法術勝過他們,后收他們為徒。 林瞪與徒弟回到上萬村,重整師傅孫綿大師創建的龍首寺,即後來的樂山堂,設堂弘法,為民消災除苦難。 於嘉祐四年冥化,享年56歲。 林瞪身為明教的首腦人物,他的傳教作為不但不為統治者所斥,而且還受到朝廷褒獎與封賜,這在明教使上是空前絕後的霞浦明教教主林瞪的传奇 - 滩涂窝 https://bit.ly/32mQEVg


上萬村摩尼教石雕造像是指於2009年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上萬村發現的八塊明-清朝時期的造像石板,[1]編號A1、A2、B、C1、C2、D1、D2、E,經學者考證為摩尼教(又稱明教)遺物。[2][3]這些石板本是用於裝飾三佛塔和瞪公石塔的構件,石板上的題刻說明三佛塔是明朝正德六年所建;根據黃亦釗的《塔後村文物雜記》所載,三佛塔原是三座塔,一大二小,後於文革期間被拆毀。[4]
在福建發現摩尼教神像的消息傳到伊朗後,引起當地宗教學者的興趣。雖然摩尼教發源自古代伊朗(當時稱為波斯),但該教在其本土早已消失,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物。因此福建成為目前全世界唯一保存有摩尼教神像和浮雕實物的地方。[5]這些造像以及同時期在福建發現的其他摩尼教遺物被列入福建十項重大發現之一。[6]
上萬村摩尼教石雕造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x5u0t
簡介
A1:這尊造像是三佛塔其中一座的主神像,已基本損毀,只殘存背光。背光以日輪和月輪為設計概念,內部有放射狀的光芒紋樣,外圍裝飾有祥雲。經寧德文博部門的鍾亮、歐東海和吳春明鑑別,疑與摩尼教的「朝拜日,夜拜月」之信仰模式有關。如果結合底座、雲紋、背光整體來看,造形則如同一棵樹。而樹在摩尼教中有特殊地位,該教所崇拜的明尊被喻為「活樹」,暗魔被喻為「死樹」。《明教的新發現》一文的作者陳進國判斷此像乃是明教所崇拜的第五佛——摩尼光佛像。[7]
A2:這尊造像屬於三佛塔中另外一座塔的主神像,雕刻一尊坐於蓮花臺上的神像,結跏趺坐,身穿袖筒寬大的袈裟,置於座前的雙手被長袖遮住,蓋在額頭部位的頭巾上飾有摩尼珠。腦後刻有圓形頭光,身後還有一圈背光,其外圍裝飾雲紋。經研究認為背光代表日月,該像很可能是「大聖貞明法性電光王佛」或稱「靈明大天電光王佛」,即光明童女。[8]「霞浦文書」中的《興福祖慶誕科》就有奉請「大聖貞明法性電光王佛,大聖延生益算夷數和佛,大聖長生甘露摩尼光佛,願降壽筵,證明修奉」這樣的經咒。[4]
B:這塊石板上刻三尊並坐的雕像,原為清朝瞪公石塔構件。三尊皆有頭光,中間塑像結跏趺坐,戴方冠帽,穿無釦的寬袖衣,胸前裝飾有打作蝴蝶結的繡帶,雙手外露結印。其蝴蝶結狀的繡帶與晉江草庵摩尼光佛像的造形特徵相近。左邊造像帶帽束裝,雙領結寬衣,長袖遮住雙手,類似文像。右邊造像未帶帽,雙手露於袖外,左手抱一物疑似猴,右手壓一物類似犬,近於武像。經研究認為中間神像係北宋明教名人林瞪(1003–1059)像,左邊文像是康元帥,右邊武像為溫元帥。
C1、C2:此二像是站立姿態,來自三佛塔,應為左右對稱的造像。兩像均穿寬體連衣長衫,帶圓錐帽,腰繫縧帶,帶結垂於前腹。C1手持鈴鐺,近似女性;C2手持金剛杵,近似男性。這兩尊造像表現的應該是摩尼教的在家聽者,即非出家人。[4]
D1、D2:為三佛塔構件之一,均為站在蓮花上的立像。D1白衣白冠,右手持錫杖,左手握住兩根過肩長物,疑為兩綹長髮,類似女修道士。D2為僧侶裝扮,長袍寬袖,雙手合十,腦後有頭光,似為男修士。這兩尊像表現的應是摩尼教的選民。[4]
E:中間雕刻一尊站立在雲峰上的人像,穿緊袖素衣及短裙,手足皆外露,類似胡人裝扮。其雙手平擧張開,彷彿擧著火把;手上還繫着飄揚的帛帶,在人像兩側「飛舞」出一種特定的圖案。經研究認為該造像同摩尼教崇拜光明有關
上萬村摩尼教石雕造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x5u0t

2020-08-26_1656291412519W16r38ONuAjPzW6JLYsggUW3uMZvR7Cu14125281412527141252614125251412524141252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後、副研究員陳進國,在廈門發佈了世界摩尼教在福建的重大發現———霞浦縣柏洋鄉蓋竹上萬村摩尼教遺物驚現世間。
霞浦的摩尼教遺址與文物的發現,是近年來我國宗教考古最重要發現之一,不僅改變了摩尼教傳入與傳播的歷史,同時也對宋代福建宗教的格局有了新的說明。 該發現已列入2009年福建十項重大發現之一。
幾張老照片 霞浦摩尼教重見天日。
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描繪了明教與元朝廷之間的鬥爭,打動了無數武俠迷的心。 而俗稱的明教,其實就是摩尼教。 摩尼教曾是一個影響深遠的世界性宗教,並深深捲入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之中。 晚唐以來,摩尼教被迫而遷播於我國東南,與儒、釋、道、巫等文化形態相互融合,最終演化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本土教派———明教(明門)。
近年來,泉州的摩尼教遺址,曾作為世界摩尼教遺產備受關注。 而此次霞浦摩尼教遺址與文物的發現,又把摩尼教在福建的遺址創建時間,往前推了數百年。 但這個重要的發現,有些戲劇性。
今年1月初,霞浦縣蓋竹上萬村林瞪公第29代在京裔孫林鋆,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明、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金澤、陳進國博士等,通過照片辨識其祖先傳下的摩尼教遺跡的真偽。 大家初步確認,上萬村的遺迹應為摩尼教性質。
今年1月底,陳進國、林鋆等人前往霞浦柏洋鄉蓋竹上萬村,尋找摩尼教史跡。 經過數月的調查發現,位於上萬村的樂山堂始建於北宋,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摩尼教寺院,現已發現明教法器遺物和明代三佛塔,及鹽田鄉飛路塔的明教楹聯石刻,還有木刻摩尼光佛像等文物。
霞浦遺址早於晉江市草庵。
霞浦縣柏洋鄉位居較偏遠山區,平均海拔440米,轄內蓋竹上萬村,分塔后和上萬兩個自然村。 上萬村至今保存著與摩尼教有關的龍首寺(樂山堂)和姑婆宮的遺址、三佛塔的殘座。 按《孫氏族譜》記載,孫綿於宋乾德四年(966年)在上萬村創建龍首寺,即後來的樂山堂、蓋竹堂,現遺址尚存,宋元明清歷代有重修。
目前,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尼教遺址,只有晉江市草庵一處。 因此,陳進國認為,因龍首寺創建的時間比晉江草庵要早,霞浦的摩尼教史跡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文物發現。
上萬村尚保存著明代正德年間三佛塔的石頭構件。 構件輝綠岩質地,原塔有三座,位於柏洋至塔后公路邊,單層四角造像塔。 現余留塔片32塊,塔構件分別鐫刻11座佛像,塔簷4個、塔剎3塊,刻有花紋塔底座等。 其中,帶有摩尼教特性的石刻像多塊。
而飛路塔位於鹽田佘族鄉北洋村公路邊上,該塔始建於明代洪武甲寅年(1374),四角形花崗岩質地單層造像塔。 塔前石楹刻"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字。 而福建"清靜光明,大力智慧"碑石,尚有二處,皆系元代的石刻:其一是晉江草庵摩崖十六字偈石刻;其二是莆田涵江區發現的殘碑。 陳進國說,霞浦的明代石楹聯,乃系第三處,意義重大,表明從北宋至明代數百年間,"明教門"一直在閩東霞浦一帶活動不輟。
霞浦縣"明教門"主角林瞪浮出水面。
陳進國說,霞浦的摩尼教遺物再現,填補了我國無宋代摩尼教實物的空白,表明明教曾經在福建地區有深刻的影響。 而在考古中,還發現了霞浦縣摩尼教的主角林瞪,他是宋代"地方化"的教派———"明教門"形成時期的一個關鍵性人物。
6月下旬,考古人員拜訪了當地幾位法師,其中從祖上傳承林瞪明教科儀的陳培生,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涉及明教的科儀本,其中部分清代手抄請神科儀書和表文內有涉及 上萬村龍首寺(樂山堂)的內容,以及摩尼教史料若干,從而釐清了林瞪與摩尼教的關係,以及入閩後摩尼教融會三教及巫教,演化為"明門"
的過程。
據考證,林瞪在摩尼教徒的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品級,其法脈在福建"明教門"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使摩尼教進一步的"脫夷化",從而演變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門
"。
手抄本證明摩尼教 通過「陸路」傳入閩
陳進國說,霞浦找到的資料,還有力地佐證摩尼教是從「陸路」而非「海路」傳入福建的。
根據學者的研究,敦煌摩尼教寫本《下部讚》大約為大歷三年(768)至會昌二年(842)在華摩尼教師所譯。 而考古人員在霞浦調查發現,現釋教法師所用的科儀書抄本,竟然早就有《下部讚》之「覽讚夷數文」的用詞。 從而推定,晚唐以來摩尼教在閩傳播,並非「海路輸入」所致,而是有效地承接中原內陸的摩尼教傳統,包括譯經。
陳進國認為,晚唐以來入閩摩尼教的傳播路線圖,當以福州地區為中心,順沿著濱海區域,向南北兩翼地區傳播和擴散,從而形成了環閩浙濱海地區的明教"信仰扇
"。 一是經莆仙而南下進入泉州地區,諸如莆田涵江發現的元代明教十六字石刻,晉江草庵元代的明教十六字石刻等文物史跡;二是經閩東(霞浦)北上進入浙東的路線。
據介紹,霞浦的摩尼教遺址與文物的發現,是近年來我國宗教考古最重要發現之一,不僅改變了摩尼教傳入與傳播的歷史,同時也對宋代福建宗教的格局有了新的
說明。 9月29日,福建省考古部門將此列入2009年福建十項重大發現之一。
陳進國在廈門發佈了世界摩尼教在福建的重大發現,霞浦縣柏洋鄉蓋竹上萬村摩尼教遺物驚現世間。 霞浦的摩尼教遺址與文物的發現,是近年來我國宗教考古最重要性發現之一,不僅改變了摩尼教傳入與傳播的歷史,同時也對宋代福建宗教的格局有了新的說明。 該發現已列入2009年福建十項重大發現之一。 幾張照片引出重大
發現
《倚天屠龍記》描繪明教與朝廷之間的鬥爭,扣人心弦,打動了無數武俠迷的心。
而俗稱的明教其實就是摩尼教,摩尼教曾經是一個影響相當深遠的世界性宗教,並深深捲入了中國的大歷史進程之中;晚唐以來,摩尼教被迫而遷播於東南省區,與儒、釋、道、巫等文化形態相互融合,最終演化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本土教派———明教(明門)。
近年來,泉州摩尼教曾經作為世界摩尼教遺產倍受關注,而此次霞浦摩尼教遺址與文物的發現,又把摩尼教在福建遺址創建時間往前推了數百
年。
今年1月初,霞浦縣蓋竹上萬村林瞪公第29代在京裔孫林鋆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金澤、陳進國博士等,通過照片辨識其祖先傳下的摩尼教遺迹的真
偽。 大家初步確認了上萬村的遺迹應為摩尼教性質。
今年1月底,陳進國、林鋆等人前往霞浦柏洋鄉蓋竹上萬村尋找摩尼教史
跡。 經過數月的調查發現,位於上萬村的樂山堂始建於北宋,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摩尼教寺院,現在已經發現明教法器遺物以及明代三佛塔、鹽田鄉飛路塔的明教楹聯石刻,還有木刻摩尼光佛像等文物。
摩尼教福建遺址 創建時間前推數百年
霞浦縣柏洋鄉地處較偏遠山區,平均海拔440米,轄內蓋竹上萬村,分塔后和上萬兩個自然村。
上萬村至今保存著與摩尼教有關的龍首寺(樂山堂)和姑婆宮的遺址、三佛塔的殘座。 按民國《孫氏族譜》記載,孫綿於宋乾德四年(966年)在上萬村創建龍首寺,即後來樂山堂、蓋竹堂,現遺址尚存,有數百年的檜樹一棵,宋元明清歷代有重修。 "文革"期間樂山堂被拆毀過,後來補蓋木屋頂,2006年已倒塌,現僅存石板基址、蓮花式柱座,以及梁架構件等。
目前,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尼教遺址只有晉江市草庵一
處。 陳進國認為,龍首寺創建的時間比晉江草庵要早,摩尼教在福建遺址創建時間前推了數百年,對於深入瞭解近世東西方文明交流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證實摩尼教 從陸路傳入
福建
陳進國說,霞浦的摩尼教遺物再現,表明明教曾經在福建地區有深刻的影響。
而在考古中,還發現了霞浦縣摩尼教的主角林瞪,他是宋代"地方化"的教派———"明教門"形成時期的一個關鍵性人物。
6月下旬,考古人員拜訪了當地幾位法師,其中從祖上傳承林瞪明教科儀的陳培生,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涉及明教的科儀本,其中部分清代手抄請神科儀書和表文內有涉及 上萬村龍首寺(樂山堂)的內容,以及摩尼教史料若干,從而釐清了林瞪與摩尼教的關係,以及入閩後摩尼教融匯三教及巫教,演化為"明門"
的過程。
陳進國說,霞浦找到的資料還有力地佐證摩尼教是從「陸路」而非「海路」傳入福建
的。 晚唐以來入閩摩尼教的傳播路線圖,當以福州地區為中心,順沿著濱海區域,向南北兩翼地區傳播和擴散,從而形成了環閩浙濱海地區的明教"信仰扇"。 一是經莆仙而南下進入泉州地區,諸如莆田涵江發現的元代明教十六字石刻,晉江草庵元代的明教十六字字刻等文物史跡。 二是經閩東(霞浦)北上進入浙東的路線。
摩尼教遗物惊现霞浦 早于晋江草庵 · 中国民俗学网-中国民俗学会 · 主办 · https://bit.ly/3gyQX4m

2020-08-26_170432800px-Jinjiang_Cao'an_20120229-082020-08-26_170440


新發現的屏南本《貞明開正文科》。
10年前,福建省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周圍發現了大量摩尼教遺物。 隨後,在福州、屏南等地相繼發現摩尼教遺存,既有文獻、文物,也有摩尼教廟宇。
數次重大發現。
摩尼教在中國歷史上稱"明教",是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一種宗教,其攝融了曾流行於中亞地區的祆教、諾斯替教、景教和佛教的各種因素,以光明與黑暗鬥爭的二元論為主要思想。 其教義融合了拜火教、佛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等多種宗教的成分,又曾流傳於亞洲、歐洲和北非洲等廣袤地區,摩尼教被譽為"真正意義上的唯一世界性宗教"。 摩尼教在波斯曾盛極一時,后因受到波斯王巴拉姆一世的迫害,教徒流徙四方。 其中向東的一支逐漸傳至中國內地。 該宗教繁榮於中國,始終沿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傳播,與絲綢之路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故而又可歸屬為"絲路宗教"。
對於摩尼教文獻的第一次重大發現是在19世紀末的埃及古城奧西潤格斯,第二次是在我國敦煌和吐魯番。 之後,又在埃及有兩次重大發現。
2008年10月,在福建霞浦柏洋鄉上萬村周圍發現了大量宋、元、明、清以來的摩尼教文獻與文物,不僅數量多,而且延續時間長;不僅有文獻、文物,還有寺廟,堪稱繼19世紀末20世紀初吐魯番、敦煌摩尼教文獻發現以來,我國境內摩尼教文獻的第二次大發現。
霞浦縣:上萬村重要的摩尼教遺跡。
林氏宗祠高大宏偉,仰頭可見殿頂精美的壁畫。 正殿塑林瞪與陳夫人像。 空曠的祠堂大廳四壁,以文字、圖片形式展示了林氏瞪公的生平及"賑災救饑""津門救火""祈雨傳奇"等傳奇事跡,同時還展示一定數量的摩尼教科儀書。
據林氏族譜記載,林瞪為柏洋鄉上萬村桃源境人,生於北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年)二月十三,於天聖五年(1027年)25歲時"棄俗入明教門",拜孫綿為師,後成為"傳教宗師"。 卒於嘉祐四年(1059年)三月初三,死後葬於上萬村芹前坑,至今墓址尚存。 "娶陳氏,生二女"。 二女死後,都葬於林瞪墓之側。 村民至今仍稱之為龍鳳姑婆。 姑婆宮遺址和林瞪墓都是上萬村重要的摩尼教遺跡。
上萬村世世代代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三眼天神降下旱災,上萬村連年大旱,許多人被迫背井離鄉尋找生路。 適逢林瞪廬山學道歸來,見此情景,祭出"五雷號令"、甪端等法器,並用"五雷號令"施法降下甘霖,救了當地的老百姓。 於是,「五雷號令」就成了上萬村林氏祖傳的祈雨法器。
明教法器遺物"五雷號令"和"聖明凈寶"印章、甪端、鐵質"金鐘罩"和青銅三足香爐,只有每年祭祀時才會請出,平時由村民推選出來的10個人輪流保管,密不示人。 為了紀念他們心目中的神祇、明教教主林瞪公,每年農曆二月十五,上萬村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包括戲班演出、祭祖、許願還願、拜宗譜、交換法器、跳神等。 二月十七,祭祀活動結束后,在10個保管人都到場后,法器才會被請出來,並鄭重交給下屆保管人。
摩尼教善祈雨,林瞪亦然。 在霞浦發現的文獻中,與祈雨有關的就有《禱雨疏》和《求雨秘訣》等,內容豐富,尤以前者為最,充分反映了摩尼教祈雨術在福建地區的流行。
晉江市:摩尼教遺跡及其歷史來源。
晉江市羅山鎮蘇內村有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 山下的草庵,過去一直被稱作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 據考古發現,摩尼教宋代已在這裡活動,明代禁絕,但此處鄉民仍當佛教崇拜,保存完整。 草庵寺依山崖傍築,建築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簡單古樸。 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庵內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身穿寬袖僧衣,雙手相疊平放,神態莊嚴慈善,衣褶簡樸流暢,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光佛石雕造像,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草庵遺址前端20米處,曾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 黑釉碗口徑18.5釐米,高6.5釐米,碗內底部刻有"明教會"三字,是當時明教會活動情況的重要發現。
843年會昌滅法,首先拿摩尼教開刀。 至林瞪時,摩尼教得以發揚光大,形成新的教派——《明教門》,並開始向四周擴散。 唐代摩尼教先是由南向北傳播。 北宋林瞪以後,以霞浦為中心的"明教門"勢力擴大,向北傳入浙江,向西傳入福安、屏南,向南迴流至晉江、福州等地。 此為當時摩尼教傳播的基本路線,也是晉江摩尼教遺迹的歷史來源。
明教在明初極盛一時,但不久再轉入秘密活動,融合於道教、佛教的民間崇拜。
福州市:福壽宮及其摩尼教活化石意義。
福州福壽宮,又稱浦西福壽宮、浦西宮,原名明教文佛祖殿。 福壽宮為當今世上保存最好而且配置最為完備的一所摩尼教寺院,堪稱古代中國與波斯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據傳,林瞪在宋嘉祐年間"福州前津門救火"有功,受當朝賜封"度師真人",遂建廟於省垣,以為紀念。 福壽宮始建於宋代,後屢有重建。 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木石建築。 1998年,福州宗教部門登記宗教資產,因不明"明教文佛祖殿"的宗教屬性,以其道教內容多而更名為"福壽宮"。
福壽宮主供摩尼光佛和度師真人。 據林氏族譜記載,林瞪在宋代於閩地傳教先人,被奉為「度師真人」。 福壽宮不僅保存了完整的明教古殿,還藏有證明其宗教身份性質的文物,如摩尼光佛像、《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圖》和清乾隆年間鑄鐵元寶爐、香爐各一隻,是研究福州明教文化又一難得的實物資料。
  屏南县:降龙村的活态摩尼教
霞浦縣城西150公里處的屏南縣壽山鄉降龍村,其韓氏宗祠,正殿所奉"三尊佛像"十分引人注目。
據傳,這三尊佛像是在清乾隆年間由閩清請來的,所以又稱"閩清佛"。 三尊造像,當地人稱之為"摩尼光佛、靈相尊公"。 居中者為摩尼光佛,左側與之並坐的靈相尊公,即林瞪。 摩尼光佛右側的一尊不僅個頭小,且位置偏后,地位應低於摩尼光佛和靈相尊公,有可能為"秦皎明使"。 當地每年正月初五都會在祠堂舉行儀式,用素食(摩尼教戒葷)祭祀摩尼光佛和林瞪,家家戶戶獻祭品。 當地傳說,摩尼光佛是"小孩神佛",這與福州、霞浦所傳摩尼光佛孩兒臉大人身之傳說頗有幾分相像。
在降龍村,家家戶戶祭堂中都有供奉摩尼光佛和林瞪的神榜,有的在神榜下方還單獨擺放林瞪木刻造像。
降龍村貞明堂內還保存有10個提線木偶和200多本科儀典籍,秘不示人,我們有幸得見其中三本,分別為《第二時科》《貞明開正奏》和《貞明開正文科》。
摩尼教遗存在福建 - 中国民族宗教网 https://bit.ly/32kn6Yc

2020-08-26_1707282020-08-26_1708102020-08-26_1707552020-08-26_170735


2018-02-19 敦煌民族宗教與文化研究。
摘要:2008年10月以來,福建省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周圍發現了大量摩尼教遺物,接著,在福州、屏南等地相繼發現摩尼教遺存,既有文獻、文物,也有摩尼教廟宇,尤其是屏南降龍村,家家戶戶供摩尼光佛和林瞪。 2013年7月、2016年3月,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組成的調研組兩度赴福建考察摩尼教遺迹,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可以看出,摩尼教是一種活態宗教,在福建省霞浦、福安、屏南、福州、晉江乃至浙江省南部都有存在,均可歸入霞浦摩尼教系統。 與原始摩尼教不同,霞浦摩尼教在流播過程中,因應形勢的不同而逐步佛道化甚至民間化,這大概是霞浦摩尼教能夠在福建、浙江一帶綿延不絕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霞浦摩尼教文物文獻;福州福壽宮;屏南活態摩尼教;晉江草庵。
一、緣起。
摩尼教是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一種宗教,其攝融了曾流行於中亞地區的祆教、諾思替教、景教和佛教的各種因素,以光明與黑暗鬥爭的二元論為主旨思想。 摩尼教在波斯曾盛極一時,後來因受到波斯王巴拉姆一世(Vahrām I,274~277)的殘酷迫害,教徒流徙四方。 其中向東的一支進入河中地區,后逐漸東傳至中國內地。 以其教義融合了拜火教、佛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等多種宗教的成分,又曾流傳於亞洲、歐洲和北非洲等廣袤地區,被西方學者譽為"真正意義上的唯一世界性宗教"。 該宗教起源於伊朗,繁榮於中國,始終沿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傳播,與絲綢之路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故而又可被稱為"絲路宗教"。
20世紀以前,西方學界對摩尼教的研究,主要依據的是間接資料,即依靠古代與摩尼教對立的一些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的記載。 自摩尼教創立之日起,摩尼教就受到基督教的批判,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4世紀初赫格曼尼亞斯(Hegemonius)所撰《阿基來行傳(ActaArchelai)》[1]及4世紀末5世紀初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批判摩尼教的著作等。 [2] 伊斯蘭教方面對摩尼教的記載,可見於10世紀末阿拉伯傳記作家柰丁(an-Nadim)著《群書類述(Kitabal-Fihrist)》,其中轉引了當時尚存的摩尼教經典原文。 [3] 此外還有阿拉伯學者比魯尼(Al-Biruni)所撰《編年史》的零星記載。 [4] 11世紀中期,印度旅行家加爾迪齊(AbūSa'id 'Abd-al-Haiy ibn Dahhāk ibn Mahmūd Gardīzī)曾撰遊記性著作《紀聞花絮(Zayn-al-akhbār)》,其中對回鹘摩尼教的記載非常重要,可填補漢文史料記載的空缺。 [5] 而摩尼教由於屢受迫害,本身留下的傳世文獻非常稀少,給後人的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局限。
摩尼教研究迎來轉機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 西方對於摩尼教文獻的第一次重大發現是在19世紀末的埃及古城奧西潤格斯(Oxyrhynchus),探險家在這裡發現大量希臘羅馬紙草文書殘片,還發現少量福音體文字書寫的敘利亞文摩尼教文書。
第二次重大發現是在敦煌和吐魯番。 在敦煌,斯坦因(A. Stein)帶走了摩尼教《下部讚》與《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的一半,伯希和(P. Pelliot)帶走了《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的另一半,北圖收入了《波斯教殘經》。 而在吐魯番,德國探險隊經多次發掘,在高昌摩尼教寺院里發現了大量摩尼教殘卷、圖畫等,後來的學者還在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甄別出多處摩尼教洞窟。 吐魯番摩尼教文獻涉及帕提亞文、中古波斯文、回鹘文、摩尼文、粟特文等多種語言文字,印證了摩尼要採用全世界所有語言來講述其宗教的宏願。 其中有用回鹘文、摩尼文書寫的回鹘語摩尼教文獻約有數百件,內容包括《摩尼教徒懺悔詞(Xuāstvānīft)》《摩尼大讚美詩》《二宗經(ÏkiYiltïz Nom)》殘片、摩尼父讚美詩、商人阿拉讚的故事、摩尼教徒懺悔文書、摩尼教歷史文書(如《牟羽可汗入教記》和《牟羽可汗宣教書》等)及施主題跋等。 這些文獻有的用回鶻文書寫,有的用摩尼文書寫,也有少數用突厥盧尼文書寫,內容豐富,極大地充實了古代回鹘摩尼教的文化內涵。 [6] 另有波斯語文獻《沙卜拉幹(Sabuhragan)》,而出土畫圖中則出現了摩尼教僧侶身著白袍的形象。
第三次重大發現發生於1929年,在埃及法雍西南30公里處麥地那—馬地(Medinet Madi)之一所廢墟中發現了4~5世紀時的7件科普特文摩尼教寫本,計2000餘頁,其中最著稱的即為《克弗來亞(Kephalaia)》和《讚美詩集》。
第四次是在埃及達赫萊綠洲,在那裡發現的一大批科普特文、希臘文和敘利亞文原卷,代表作有胪列摩尼教七經的《書信集》。
第五次是自2008年10月以來在福建省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周圍發現的。 在北宋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1003~1059)第29代裔孫林鋆先生的主導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專家學者金澤、黃夏年、鄭筱筠、陳進國等先生親臨福建霞浦 進行學術考察,在霞浦縣有關部門等的説明支援下,並積極發動宗親和鄉賢查找相關線索和各類資料,先後在福建省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周圍發現了大量宋元明清以來的摩尼教文獻與文物,現知者有《 摩尼光佛》《高廣文》《冥福請佛文》《樂山堂神記》《明門初傳請本師》《借錫杖文》《借珠文》《付錫杖偈》《奏申牒疏科冊》《點燈七層科冊》《興福祖慶誕 科科》《吉祥道場申函牒》《吉祥道場門書》《門迎科苑》《禱雨疏》《求雨秘訣》《送佛文》《摩尼施食秘法》《繳憑請秩表》及多種《無名科文》等,內容極為豐富。 [7] 新近又從福建屏南縣降龍村發現了三件摩尼教文獻,尤其是《貞明開正文科》,與霞浦本《摩尼光佛》存在著密切關係,其中的許多內容,又見於霞浦本《興福祖慶誕科》和《點燈七層科冊》,尤其是祝頌語,是直接繼承《下部讚》而來的,說明這些福建摩尼教文獻與敦煌所出唐代摩尼教寫本當出自同源。 [8] 元文琪先生言其一脈相承,[9] 雖也有這種意味,但並不確切。 因為敦煌與福建相距遙遠,福建摩尼教能夠直接繼承敦煌寫本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福建地區發現的摩尼教遺存,不僅數量多,而且延續時間長,不僅有文獻、文物,還有寺廟,堪稱19世紀末20世紀初,繼吐魯番、敦煌摩尼教文獻發現以來,中國境內摩尼教文獻的第二次大發現,尤其難得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摩尼教早已絕跡,只有在福建摩尼教以活態形式存在,堪稱世界摩尼教的活化石。
承蒙林鋆先生信賴,我們較早獲得了這批珍貴文獻的照片資料,並獲得研究、發表之授權。 通過幾年的蒐集、整理與摸索,我們大致弄清了這批文獻的基本內核,並先後發表過十余篇論文。 應林鋆先生的邀請,我們於2013年和2016年先後兩次赴福建調研。 第一次考察成員有楊富學、包朗、彭曉靜、史亞軍、侯明明、計佳辰六人,踏查地點主要在福州、泉州和霞浦;第二次由楊富學、包朗、李曉燕、王東、張海娟、路虹、蓋佳擇、陳瑞蓮、李志勇等九人組成,踏查地點在福州、霞浦和屏南。 這兩次實地踏查收穫頗豐,其中有很多過去所未知的新資料。 茲將主要收穫公諸同好,冀以推進福建摩尼教研究的深入開展。
二、霞浦縣二度調研之主要收穫。
2013年7月18日,在上萬村林新銀支書和新四軍小學吳忠棋校長的陪同下,調研組分別參訪林氏宗祠和觀音閣。 2016年3月17日,我們再度對二者進行了更細緻的考察,這次由林鋆先生親自陪同並講解。
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林氏宗祠都會舉行祭祀活動,所以宗祠記憶體有大量祭祀時所用的物品。 祠堂高大宏偉,仰頭可見殿頂精美的壁畫,正殿塑林瞪與陳夫人像(圖1)。 空曠的祠堂大廳四壁,以各種文字、圖片展示了林氏瞪公的生平及"賑災救饑"、"津門救火"、"祈雨傳奇"等傳奇事跡,同時還展示一定數量的摩尼教科儀書,還有上萬村林氏宗譜、禪洋村孫氏宗譜、上萬村"闕下林"資料等。 陳培生法師特意在祠堂內向我們展示了家藏摩尼教文獻多件。
圖1:上萬村林氏宗祠主殿供奉林瞪和陳夫人。
更為難得的是,考察人員有幸在祠堂內親眼目睹了只有在每年祭祀時才會請出的明教法器遺物"五雷號令"、"聖明凈寶"、甪端(圖2)、鐵質"金鐘罩"和青銅三足香爐。 這些法器平常由村民推選出來的10個人輪流保管,密不示人。 為了紀念他們心目中的神祇、明教教主林瞪公,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上萬村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包括戲班演出、祭祖、許願還願、拜宗譜、交換法器、跳神等。 二月十七日,祭祀活動結束后,在10個保管人都到場后,法器才會被請出來,並鄭重交給下屆保管人。 幾百年來村民們虔誠地守護著祖宗流傳下來的聖物,很多當地老人終生不得睹其真容,只有做過"戶頭"的人,才有幸得見。
圖2:五雷號令和聖明凈寶印章及甪端。
上萬村世世代代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三眼天神降下旱災,上萬村連年大旱,滴雨未降,許多人被迫背井離鄉尋找生路,適逢林瞪廬山學道歸來,見此情景,祭出"五雷號令"、甪端等法器與三眼天神大戰三百回合,將其擊退,並用"五雷號令"施法降下甘霖,救了當地的老百姓。 於是,「五雷號令」就成了上萬村林氏祖傳的祈雨法器。 林瞪求雨所使用的「五雷號令」印章也大有講究。 宋代以來,摩尼教與盛行於東南沿海的雷神信仰及相關法術,特別是地方化的"法教"流派,形成了相互融合的文化取向。 在宋代,雷法作為一種新興的道法達到頂峰。 專家認為,林瞪傳承的「明門」法脈,很可能是這種「文化嵌入」的宣導者,而林瞪在摩尼教徒的階層中又具有較高的品級,其法脈在福建「明教門」的形成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促使摩尼教進一步的「脫夷化」,從而演變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門」。
另外,據霞浦縣長春鎮呂峽村南山島的當地人講述,並經專家實地考察,該島嶼尚存留著林瞪修行的遺迹和傳說。 上萬村現保存的這些明教的神聖器物的年代及南山島史跡,無疑是較早的。 青銅甪端至遲也是明代以前的器物,如故宮太和殿尚有一對甪端,用於焚香;腳踏蟒蛇的設計,亦顯見消費者具有相當高的身份。 至於「聖明淨寶」印章,顯然是「明教門」教主或教主級人物專用的權威憑信,用於各類上奏的科儀錶文中,蓋脫胎於道教「道經師寶」印章。 因為「聖明」和「淨」等術語亦見於漢文的摩尼教經文當中,符合摩尼教的教義。 歷年來,林氏家族只有在宗祠祭祖時才使用這些神聖的器物,而宗祠所祭之主神即是林瞪夫婦。
上萬村臨清橋東側的觀音閣始建於明天順四年(1460),整個建築分三部分,前有民國十六年重修的門亭,中間為天井,後為正殿。 殿內較為醒目的當屬輝綠岩質地的神龕佛座。 整個佛座寬2.55米,高1.08米,深1.75米,正面壓條刻蓮花瓣紋飾,中間刻竹節紋四立柱,中嵌散堵圖案,中堵刻兩隻螭虎,左右兩側刻牡丹圖案。 佛座兩側刻有建造時間和捐款名單,左側刻:
勸緣都會首林伯潤喜舍資財,共成勝事;募緣化士,方侃石匠郡崇,天順四年正月吉日造。 □境信士趙□□舍銀四錢;後石境信士林□舍米五石五鬥,林叔隆舍銀三錢;洋尾境信士林宗東、林宗□各舍米三石,張□保舍銀二□,信女楊 三娘舍銀二錢;北洋房信士林□全共助米七石;□信士林思齊舍銀一兩;縣□林良舍銀五錢;禪奉境信士陳立□舍錢六錢,孫□□舍銀五錢。
勸緣都會首林伯潤喜舍資財,共成勝事;募緣化士,方侃石匠郡崇,天順四年正月吉日造。 □境信士趙□□舍銀四錢;後石境信士林□舍米五石五鬥,林叔隆舍銀三錢;洋尾境信士林宗東、林宗□各舍米三石,張□保舍銀二□,信女楊 三娘舍銀二錢;北洋房信士林□全共助米七石;□信士林思齊舍銀一兩;縣□林良舍銀五錢;禪奉境信士陳立□舍錢六錢,孫□□舍銀五錢。
右方刻:
在境信士張□強、盛達各舍銀四錢,陳允吉、陳允齊各舍銀三錢,一都信士王□中舍銀三錢;□□境信士陳光舍銀四錢;雙溪境信士吳德□舍米六石;上萬桃源境信士林克恆、林伯深各舍銀 二兩,林克堅、林伯金各舍銀一兩五錢,林伯達、林伯江各舍銀一兩、林伯厚、林伯洧、林祭各舍銀五錢,林潛、趙昌明各舍銀二錢,信女黃瑞娘舍米一十石,□林清、林琚各舍銀三錢。
在境信士張□強、盛達各舍銀四錢,陳允吉、陳允齊各舍銀三錢,一都信士王□中舍銀三錢;□□境信士陳光舍銀四錢;雙溪境信士吳德□舍米六石;上萬桃源境信士林克恆、林伯深各舍銀 二兩,林克堅、林伯金各舍銀一兩五錢,林伯達、林伯江各舍銀一兩、林伯厚、林伯洧、林祭各舍銀五錢,林潛、趙昌明各舍銀二錢,信女黃瑞娘舍米一十石,□林清、林琚各舍銀三錢。
此外,在上萬村的觀音閣內尚保存著明正德年間三佛塔的石頭構件。 構件輝綠岩質地,原塔有三座,位於柏洋村至塔后村公路邊,單層四角造像塔。 現余留塔片32塊,塔構件分別鐫刻摩尼光佛、光電和佛、夷數和佛、真武大帝等11座佛像,塔簷4個、塔刹3塊,刻有花紋塔底座等,分別落款"大明正德九年甲戌歲正月吉旦"和"大明正德十五年荔月蓋竹上萬信士林楚造"石刻兩方。 其中,帶有摩尼教特性的石刻像多塊。 其中一尊雕像有內外光環,但無光線之紋,佛像頭巾蓋頭,坐於蓮花座上,服侍為袈裟,雙手藏抱於袖內,置與座前。 其造型與泗洲文佛造像相似,疑為泗洲文佛。 泗洲文佛是唐代從西域來中土傳教的大聖——泗洲僧伽,被視為明教門消化后的當地神明。 據村民介紹,在霞浦縣城龍首山中存有和三佛塔相似的石刻,應該為三佛塔文物的外流。
上萬村最為重要的摩尼教遺迹當屬樂山堂舊址。 (圖3)樂山堂位於霞浦縣柏洋鄉蓋竹上萬村西偏北二公里許之後山,始建於北宋。 關於其形成過程,民國壬申年(1932)年修孫氏族譜《摘抄孫綿大師來歷》有較為詳盡的記載:
圖3:樂山堂寺院遺址。
公,孫姓,諱綿,字春山,禪洋人,初禮四都(本都)漁洋龍溪。 西爽大師門徒誠庵陳公座下,宋太祖乾德四年(966)丙寅肇韌本堂,買置基址而始興焉,誠為本堂一代開山之師祖也。 本堂初名龍首寺,元時改樂山堂,在上萬,今俗名蓋竹堂。 門徒一人號立正,即林廿五公,幼名林瞪,上萬桃源境人,真宗鹹平癸卯(1003)二月十三日誕生,天聖丁卯年(1027)拜孫綿大師為師。 [廿]五公卒嘉祐己亥(1059)三月初三日,壽五十七,墓在上萬芹前坑。 孫綿大師墓葬禪東飯後。 顯揚師徒,俱得習傳道教,修行皆正果。
公,孫姓,諱綿,字春山,禪洋人,初禮四都(本都)漁洋龍溪。 西爽大師門徒誠庵陳公座下,宋太祖乾德四年(966)丙寅肇韌本堂,買置基址而始興焉,誠為本堂一代開山之師祖也。 本堂初名龍首寺,元時改樂山堂,在上萬,今俗名蓋竹堂。 門徒一人號立正,即林廿五公,幼名林瞪,上萬桃源境人,真宗鹹平癸卯(1003)二月十三日誕生,天聖丁卯年(1027)拜孫綿大師為師。 [廿]五公卒嘉祐己亥(1059)三月初三日,壽五十七,墓在上萬芹前坑。 孫綿大師墓葬禪東飯後。 顯揚師徒,俱得習傳道教,修行皆正果。
儘管該族譜修成於民國,但來源有自,可以信賴。 這一記載說明,樂山堂初興於乾德四年(966),原名龍首寺,開山始祖為孫綿。 孫綿亡后,即葬於與上萬村相鄰的禪洋村,墓地位置當地群眾尚可指認,但可見之物已蕩然無存。 歷宋元明清,樂山堂代有重修,於"文革"期間被拆毀,後來又在其地基上補蓋木屋頂,成為躲風避雨或存放物品之所,於2006年因颱風而完全坍塌,現僅存石板基址、蓮花式柱座及梁架構件等。 遺址附近現存一棵數百歲檜樹(圖4),成為樂山堂遺址最顯著的標誌。
圖4:樂山堂遺址與古檜樹。
樂山堂遺址進深40.3米、面闊38.6米、面積約1560平方米。 遺存有:
1、柱礎。 宋元時代圓形柱礎兩個;明代蓮花柱礎多個,外方內圓;
2、神龕底座一個。 磚木結構,現遺二層底座。
3、部分柱、梁、枋、鬥拱等,其中正梁有銘文曰:"大清嘉慶拾壹年(1806)歲次丙寅季春桃月朔月四日壬子卯時吉旦建。" 清晰地說明了最後一次承建的時間。
4、瓦片。 在厝基遺址上發現大量瓦礫殘片,堂後東北角斜坡山體也堆積有瓦礫、陶瓷器等,表層60釐米,堆積層20釐米,其中不乏宋代瓦片和宋元明清殘陶瓷片。
5、條石台階兩處:一處是大門入口處9級台階,寬2. 37米,深2. 37米,每級石條寬1. 57米、深0.36米,兩邊垂頻寬0.4米、長2.38米;另一處是主殿廓前條石仍在,台階三級。 由於多次重建,宋元時代遺跡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
值得注意的是,樂山堂遺址保存有兩個圓形柱礎(圖5),據泉州考古專家粘良圖先生言,在福建地區,這種形制的柱礎,僅見於宋元時代。 果若是,則庶幾可證,樂山堂確乎在宋元時代即已存在,原址就應在今地。
圖5:樂山堂遺址留存的宋元柱礎。
關於樂山堂之名,馬小鶴教授認為當取自《論語·壅也》"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之謂[10]。 通常情況下,這種解釋無可非議。 若考慮到樂山堂的摩尼教性質,則大有可商榷的餘地。 究其實,"樂山"者,乃"龍首"之音譯也,有時又寫作"瑞山",實則回鹘語rošn(來自中古波斯語Rōšan/Rōšn)的音譯,義為"光明",取摩尼教崇尚光明之旨趣。 [11]
在距樂山堂遺址一公里處,有姑婆宮遺址(圖6)和林瞪墓。 遺址位於上萬村芹前坑之西,距村一公里,在上萬村到堂門樓田間機耕路中段對面半坡之上。 遺址坐北朝南,四周樹木茂密,中間有一小坪,為姑婆宮舊址。 始建時間不詳。 現遺址面積為44.7平方米,門寬0.7米,進深7.7米,寬5.85米,後壁高1.5米。 部分牆體基礎尚在,周圍三面用毛石砌成,後壁依稀可見蓮花基座。 關於林瞪之生平,與《富春孫氏族譜》比,林氏族譜的記載則更為周詳。 如清同治十一年抄本《濟南郡林氏宗譜·蓋竹上萬林氏宗譜世次目圖》載:
瞪公,宋真宗鹹平六年癸卯(1003)二月十三日生,行二十五,字□,娶陳氏,生二女...... 公年二十五,乃棄俗入明教門,齋戒嚴肅,歷二十有二年,功行乃成。 至嘉祐四年(1059)己亥三月三日密時冥化,享年五十有六,葬於所居東頭芹前坑。
公歿後靈感衛民,故老相傳,公於昔朝曾在福州救火有功,尋蒙有司奏封"興福大王",乃立閩縣右邊之廟以祀之,續蒙嗣漢天師親書"洞天福地"四字金額一面,仍為奏封"洞天都雷使",加封"貞明內院立正真君",血食於鄉,祈禱回應。 每年二月十三日誕辰,二女俱崇祀於廟中,是日子孫必羅祭於墓,慶祝於祠,以為常式。
瞪公,宋真宗鹹平六年癸卯(1003)二月十三日生,行二十五,字□,娶陳氏,生二女...... 公年二十五,乃棄俗入明教門,齋戒嚴肅,歷二十有二年,功行乃成。 至嘉祐四年(1059)己亥三月三日密時冥化,享年五十有六,葬於所居東頭芹前坑。
公歿後靈感衛民,故老相傳,公於昔朝曾在福州救火有功,尋蒙有司奏封"興福大王",乃立閩縣右邊之廟以祀之,續蒙嗣漢天師親書"洞天福地"四字金額一面,仍為奏封"洞天都雷使",加封"貞明內院立正真君",血食於鄉,祈禱回應。 每年二月十三日誕辰,二女俱崇祀於廟中,是日子孫必羅祭於墓,慶祝於祠,以為常式。
圖6:姑婆宮遺址。
從中可以看出,林瞪為柏洋鄉上萬村桃源境人,生於北宋真宗鹹平癸卯(1003)二月十三日,於天聖五年(1027)25歲時"棄俗入明教門",拜孫綿為師,后成為"傳教宗師"(霞浦科儀書《送佛文》)。 卒於嘉祐己亥(1059)三月初三日密時,享年五十七歲,死後葬於上萬村芹前坑,至今墓址尚存。 "娶陳氏,生二女"。 林瞪生前所育二女俱見載於上引《濟南郡林氏宗譜·蓋竹上萬林氏宗譜世次目圖》,文曰:
瞪公...... 長女屏俗,出家為尼,卒附父墓左。 次女適□,卒小時娜父墓左...... 每年二月十三日誕辰,二女俱崇祀於廟中,是日,子孫必羅祭於墓,慶祝於祠,以為常式。
瞪公...... 長女屏俗,出家為尼,卒附父墓左。 次女適□,卒小時娜父墓左...... 每年二月十三日誕辰,二女俱崇祀於廟中,是日,子孫必羅祭於墓,慶祝於祠,以為常式。
林瞪之長女終身未嫁,隨母陳氏在龍首寺出家。 次女曾出嫁。 二女死後都葬於林瞪墓之側。 村民至今仍稱之為龍鳳姑婆,《樂山堂神記》第37行所見"芹前坑龍鳳姑婆"即此姊妹二人也。
由姑婆宮順坡而上,15米許至坡頂,為林瞪墓之所在,現已完全為林木、雜草所覆蓋,非經知情者指點,一般人難明就裡。
考察人員離開上萬村抵達柏洋鄉政府所在地——柏洋村,這裏同樣也有林氏宗祠(圖7),系族人為紀念林瞪而於近年新修建的。 和古樸的上萬村林氏宗祠相比,現代氣息稍濃。 宗祠大門門楣橫書"雙闕世家"四字。 殿內主供林瞪及陳夫人,二側塑馬、趙二大元帥,中間懸掛明朝所賜匾額,兩側分別為馬、趙二元帥。
圖7:霞浦縣柏洋村林氏宗祠。
柏洋村北面新修有龍首宮(圖8)一座,主供林瞪及陳夫人,二側馬、趙二大元帥侍立。 龍首宮是柏洋鄉林氏族人為紀念林瞪而建,取名「龍首」,除了顯現與龍首寺、樂山堂之淵源以外,也借鑒了地方誌書中對林瞪"津門救火"的記載。 蒼南《林氏宗譜》(清嘉慶二十三年抄本)收錄有林登翰所撰《八世祖瞪公石塔記》,文曰:
上萬之西行里許名曰大阪洋,其先有喜雨亭,祀瞪公像。 凡值歲大旱,祈雨五境迎會,必於此駐蹕。 越嘉慶丙寅歲九月,喜雨亭壞,經今十餘年,並無一詠及者,翰因與亘慨然曰:"前人遺跡,不可淪亡,但木易朽而石則亙古常新,請以舊址創石塔可乎? "佥曰:"善! "遂鸠赀倩石工镌公遺像及溫康諸神於左右,閱日月落成,由是五境之祈禱者鹹稱為便,今屆修譜,所有詞(祠)宇,傳讚更詳,莫不照耀簡端,而謂一塔之微,毋庸秉筆乎? 不揣谫陋,特志之,以垂不朽雲。
裔孫庠生登翰百拜謹撰。
上萬之西行里許名曰大阪洋,其先有喜雨亭,祀瞪公像。 凡值歲大旱,祈雨五境迎會,必於此駐蹕。 越嘉慶丙寅歲九月,喜雨亭壞,經今十餘年,並無一詠及者,翰因與亘慨然曰:"前人遺跡,不可淪亡,但木易朽而石則亙古常新,請以舊址創石塔可乎? "佥曰:"善! "遂鸠赀倩石工镌公遺像及溫康諸神於左右,閱日月落成,由是五境之祈禱者鹹稱為便,今屆修譜,所有詞(祠)宇,傳讚更詳,莫不照耀簡端,而謂一塔之微,毋庸秉筆乎? 不揣谫陋,特志之,以垂不朽雲。
裔孫庠生登翰百拜謹撰。
圖8:霞浦縣柏洋村龍首宮。
摩尼教善祈雨,林瞪亦然。 在霞浦發現的文獻中語祈雨有關的就有《禱雨疏》和《求雨秘訣》等,內容豐富而頗具研究價值,尤以前者為最,充分反映了摩尼教祈雨術在福建地區的流行。 [12]
距離龍首宮不遠,又有新修的迪惠宮(圖9),主祀林瞪,二側馬、趙二大元帥侍立。 只是規模較小,僅有一開間,應不到10平米。
圖9:霞浦縣柏洋村迪惠宮。
霞浦上萬、塔后、柏洋等地村民相傳,林瞪曾在北宋時期出任過宰相之職,在閭山學法歸來後法力高強,能除妖降魔,平生樂善好施,"護國救民,禦災捍患"。 據傳,北宋嘉祐年間(1034~1038),福州城門失火,林瞪身著素衣,手持鐵扇撲火,火乃熄。 因救火有功而被封為「洞天都雷使」和「興福真人」。 萬曆《福寧州志》記其事曰:
林瞪,上萬人。 嘉祐間,閩縣前津門火,郡人望空中有人衣素衣,手持鐵扇撲火,遂滅。 遙告眾曰:「我長溪上萬林瞪也。 "閩人訪至其墓拜謁,事聞,敕封"興福真人"。 正德初,閩縣令劉槐失辟,因禱之,夜夢神衣象服,告以亡處,明日果獲。 [13]
林瞪,上萬人。 嘉祐間,閩縣前津門火,郡人望空中有人衣素衣,手持鐵扇撲火,遂滅。 遙告眾曰:「我長溪上萬林瞪也。 "閩人訪至其墓拜謁,事聞,敕封"興福真人"。 正德初,閩縣令劉槐失辟,因禱之,夜夢神衣象服,告以亡處,明日果獲。 [13]
類似記載又見於乾隆《福寧州志》卷32《人物誌·方外》、民國《福建通志·列仙傳》和民國《霞浦縣誌》卷38《列傳》。 從中可以看出,林瞪先"衣素衣"救火,又"衣象服"助人。
離開柏洋鄉,考察人員驅車直奔霞浦縣鹽田佘族鄉北洋村"飛路塔"。 該塔位處鹽田鄉政府公路邊,坐北朝南,為四角形花崗岩質地單層造像塔(圖10),始建於明代洪武六年(1374)。 現建築佔地面積35.3平方米,高2米,混凝土結構,將飛路塔鑲嵌在新建的泗洲佛亭內。 原塔通高3米,塔基高0.95米,寬0.90米。 須彌座刻有花紋。 塔身寬1.22米、高0.90米。 塔前為香爐名"天地爐",塔龕上刻"飛路塔四洲佛",前刻有楷書:"清淨光明、大力智慧"明教教義八字,單字高10釐米(圖11)。 這與福建重要摩尼教遺跡晉江草庵旁摩崖石上"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正統乙醜年九月"的刻文極為相似。 兩側立柱上落款楷書:「時洪武甲寅年太歲一陽月吉日立,東峰興惠山人秋圃宗玄募款造。 "龕內供佛造像三尊,主供為摩尼光佛。 塔左側隔牆供土地一尊。 在塔基處還殘留一石刻構件,輝綠岩質地,長58釐米,寬30釐米,厚20釐米。 牆角處有信眾所奉牌匾上書:"聖德常照境太平,佛光普照人康樂。 四洲文佛。 霞浦縣北洋鄉弟子黃□□。 "另外,還有信眾所奉錦旗數面。 塔右為簽室,牆壁上繪《北洋飛頭塔泗洲文佛靈感簽詩譜》,只是摩尼教意味不明顯,不若簽室內保存的簽詩紙條那樣摩尼教意味濃厚,很多與晉江草庵所見簽詩相同(詳後)。
圖10:霞浦鹽田飛路塔八字真言偈。
圖11:霞浦鹽田飛路塔泗州佛。
"飛路塔"修建之時,朱元璋已經開始禁止明教了。 若從兩側立柱上落款的「東峰興惠山人秋圃宗玄募款造」來看,是時似乎還可以公開募款建塔,說明政府雖有禁令,但民間信徒對摩尼教依崇奉。
三、晉江摩尼教遺跡及其宗教來源。
調研組於2013年7月22日到達距泉州市區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開始晉江草庵的考察。 有幸的是,考察得到了晉江摩尼教專家粘良圖先生和華僑大學宗教史專家黃海德教授的支援,全程陪同並講解。
晉江羅山鎮蘇內村有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山下的草庵,過去一直被稱作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 明代晉江人何喬遠撰《閩書·方域志》雲:華表山"兩峰角立如華表,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時物也,祀摩尼佛。 "[14] 因以草築屋,故曰草庵,現遺址為元代建築物(圖12)。 據考古發現,宋代摩尼教已在這裡活動,明代禁絕,但此處鄉民仍當佛教崇拜,保存完整。 摩尼教寺緊依華表山麓,內有僧尼住持,原來庵前還有一座佛教寺,已廢,近年又重建。 花木、果樹相映,優美清淨,景色別致。 草庵寺依山崖傍築,建築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簷下用橫樑單排華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 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庵內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圓圈淺龛,直徑1.68米,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比較特別。 (圖13)呈現輝綠岩(青鬥石)顏色,長方形面孔0.32×0.25米,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花崗岩石質,散髮披肩,端坐蓮壇,面相圓潤,眉彎稍為隆起,嘴唇薄,嘴角線深 顯顯,下額圓突,顯得安祥自如;身穿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於腳部,雙手相疊平放,手心向上置於膝上,神態莊嚴慈善,衣褶簡樸流暢, 用對稱的紋飾表現時代風格,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光佛石雕造像,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12:晉江草庵。
圖13:草庵摩尼光佛石雕像。
佛龕左上角陰刻:「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聖像,祈薦考當今」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記。 "五行楷書,34字,字徑2.5×2.5釐米。 右上角還有陰刻:「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 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交往0000年,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 "文字較為粗糙。 這些文字是目前世界僅見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築年代可證的記載,同時也是研究泉州摩尼教的一手歷史材料。
草庵摩尼光佛案前擺置簽詩一套,共計八十一首。 (圖14)簽詩是民間寺廟常見的一種占卜形式,多以竹制簽條刻寫序號,置於簽筒,讓人卜杯求取。 卜者以隨意取得的一支竹簽來查得對應的簽詩,根據詩句的內容來解讀前途吉凶,含有濃重的摩尼教色彩。 [15] 霞浦鹽田飛路塔所見詩簽,與之類似,惜未能收集齊全,不敢遽斷。
圖14:草庵簽詩。
距草庵遺址前端20米處,曾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 黑釉碗口徑18.5釐米,高6.5釐米,碗內底部刻有"明教會"三字,字徑6.5釐米左右,其他殘瓷片同樣分別刻有"明教會"字樣(圖15),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況的重要發現。 宋末元初時燒制這種黑釉碗,在晉江磁灶為數較多,泉州市區近郊也有同類型的發現,說明羅山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與黑釉"明教會"瓷碗相印證。 泉州的摩尼教活動於元代是帶公開性的,當然也說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為崇拜而盛行的。 據傳有泉州十八位士子住於草庵勤奮讀書,常於此顯現佛的形象,說是文殊菩薩的顯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兩側有弘一法師手書木刻對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顯影,史乘記載於此有名賢讀書。 "
圖15:草庵前遺址發現的"明教會"碗。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並以"明"字定國號,後"又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16]。 職是之故,明教在明初極盛一時,但不久再轉入秘密活動,融合於道、佛教的民間崇拜,但仍於正統年間刻摩尼教教義信條(稱"四位-體")於摩崖上:
勸念。
清淨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統乙醜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
勸念。
清淨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統乙醜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
明萬曆年間泉州有兩位詩人遊覽草庵時,題詩於此。 其一為黃克晦撰《萬石峰草庵得家字》:
結伴遙尋太乙家,峨峨萬石映孤霞。
坐中峰勢天西側,衣上夢陰日半斜。
風榭無人飄翠瓦,雲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駐蘇杭鶴,靜閉閒房共轉砂。
結伴遙尋太乙家,峨峨萬石映孤霞。
坐中峰勢天西側,衣上夢陰日半斜。
風榭無人飄翠瓦,雲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駐蘇杭鶴,靜閉閒房共轉砂。
黃克晦(1524~1590)號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詩善書畫,著有《吾野詩集》等。
其二為黃鳳翔撰《秋訪草庵》:
琳宮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氣澄。
細草久湮仙峽路,斜暉暫作佛壇燈。
竹邊泉脈鄰丹灶,沿里雲根蔓綠藤。
飄瓦頹垣君莫問,蕭然一榻便崚辰。
琳宮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氣澄。
細草久湮仙峽路,斜暉暫作佛壇燈。
竹邊泉脈鄰丹灶,沿里雲根蔓綠藤。
飄瓦頹垣君莫問,蕭然一榻便崚辰。
黃鳳翔(1538~1614),號儀庭,止庵。 泉州市區人,名士名宦。
顯然,兩位詩人都把草庵當作佛道遺址來看待,故詩中出現有「太乙」和「仙峽路」」佛壇燈「之類詞彙。
在草庵一公里許的蘇內村,有一所供奉摩尼教神祇的水尾宮(境主宮),系20世紀30年代重建,寢殿粉壁上畫"五境主",居中者為摩尼光佛,左為都天靈相(又稱靈聖公),右為秦皎明使(又作千春公),再外側,分別為境主公和十八真人(圖16)。 村人以摩尼光佛、都天靈相、秦皎明使為五境的主神。 [17] 該村一曾姓村民家中還存有一尊年代久遠的摩尼光佛木雕造像,高30釐米左右,用樟木雕成,蓮座,底部黝黑。 摩尼光佛髮際中分,在腦後結成兩辮,披散肩部,其造型有異於草庵摩尼光佛。 在晉江市東南沿海的東石鎮,也保存有一尊摩尼光佛木雕造像,其造型與雕刻手法等都與晉江曾姓村民所藏幾無二致,惟髮型與蓮座略有差異。 [18] 總體觀之,當出自同一模本。
圖16:蘇內村境主宮壁畫五境主像(局部)
這裡的"都天靈相"指的就是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19] 摩尼光佛呈現出的是一副大人身孩兒臉形象,與福壽宮、霞浦上萬村發現的摩尼光佛像頗類;草庵發現的"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會"碗,同樣指向"明教 明教門",林瞪被稱作「本壇明門統御威顯靈相、洞天興福雷使真君、濟南四九真人」(《樂山堂神記》第11~13行),「職標雷部,掌威權法,闡明門,興正教, 敕封感應興雷真君"(清抄本《興福祖慶誕科》第94~95行)。 是見,今天所見的泉州摩尼教造像、寺廟等,都受到霞浦摩尼教的影響,堪稱霞浦摩尼教的分支。
這裡必須說明的是,843年會昌滅法,首先拿摩尼教開刀。 何喬遠著《閩書》卷7《方域誌》記載:「會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 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今福建福清市),授侶三山(福州市),遊方泉郡(泉州市),卒葬郡北山(泉州北郊清源山)下。 "[20] 這一記載不僅說明摩尼教開教福建者為呼祿法師,同時也指明瞭傳教方向,即先福清,後福州,再到泉州,死後,葬於泉州北郊清源山下。 關於"呼祿"之含義,有的解釋做中古波斯語xrwhxw'n/xrōhxwān(呼嚧喚),[21] 也有的解釋做Uluɣ,意為"大",指"[宗教]法師",則呼祿法師即為"大法師"之意。 [22] 皆不妥。 其實,呼祿乃回鹘語Qutluɣ之音譯,意為"吉祥"、"幸運"。 "呼祿法師"則即"吉祥法師"之謂也。 [23] 在霞浦文獻中,每言及摩尼教始祖佥曰胡天尊。 胡天尊者,實際是對福建摩尼教開教者"呼祿法師"之尊稱也。 呼祿法師死後,傳其法脈於高佛日,高佛日再傳西爽大師。 呼祿、高佛日、西爽大師皆入閩傳教的高僧,應來自中亞或回鹘。 再經陳誠庵、孫綿而傳至林瞪。 陳誠庵為四都(本都)漁洋龍溪人,孫綿為禪洋人,林瞪為上萬人,三者都屬於柏洋鄉,相距不遠。 說明,自陳誠庵以後,摩尼教中心始轉移至霞浦。 及至林瞪時期,摩尼教得以發揚光大,形成新的教派——《明教門》,開始向四周擴散。 唐代摩尼教先是由南向北傳播,林瞪以後,以霞浦為中心的"明教門"勢力擴大,向北傳入浙江,向西傳入福安、屏南,向南迴流至晉江、福州等地。 此蓋為當時摩尼教傳播之基本路線也。
四、福州福壽宮及其摩尼教活化石意義。
調研組於2013年7月25日、2016年3月17日、21日三度考察福州福壽宮,尤為難得的是,21日上午,我們有幸參加了福壽宮"摩尼教度師真人林瞪公誕辰1013年"祭祀慶典活動。
福州福壽宮,又稱浦西福壽宮、浦西宮,原名明教文佛祖殿,位處福州市台江區寧化路浦西村。
關於福壽宮之宗教屬性,學界存在著爭論,一種意見認為福壽宮(明教文佛祖殿)為摩尼教遺址,[24] 另一種意見則否認之,稱其中的"文佛"未必就是摩尼佛,也"不可勉強把'度師真人'推測為摩尼師"。 [25] 及至霞浦本摩尼教文獻出現,《摩尼光佛》即將釋迦文佛與那羅延佛、蘇路支佛、摩尼光佛及夷數和佛並列,合為摩尼教五佛。 [26] 論者始知釋迦文佛就是明教文佛,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度師",在《禱雨疏》、《求雨秘訣》和《明門初傳請本師》等文獻都有所見,甚至 在《禱雨疏·牒本壇》中可見"天門威顯靈相、洞天興福度師、濟南法主、四九真人"之語,用以指代林瞪,說明福壽宮供奉的對象其實就是林瞪。 [27] 至是,疑竇冰釋,爭論乃息。 福壽宮為當今世上保存最好而且配置最為完備的一所摩尼教寺院,堪稱古代中國與伊朗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據傳,林瞪在宋嘉祐年間"福州前津門救火"有功,受當朝賜封"度師真人",遂建廟於省垣,以為紀念。 福壽宮始建於宋代,後屢有重建。 在1985年遷入今址前,位處福州味精廠內。 因建廠所需,往南移約兩百米。 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木石建築。 (圖17)1998年,福州宗教部門登記宗教資產,因不明"明教文佛祖殿"的宗教屬性,以其道教內容多而更名為"福壽宮",胪列道教寺院。
圖17:福壽宮外觀。
福壽宮原系坐東朝西(符合摩尼教敬西觀念),木質結構,佔地面積3.5畝,建築面積2畝。 擁有大殿、配殿、古戲台、酒廊看臺、廚房、龍船房、花園等建築。 遷移到現址重修后,坐北朝南,總面積9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佔地742.6平方米,進深22.6米,大殿寬14.7米,高10米。 大殿門枋上鑲一塊雙龍搶珠匾額,上書"明教文佛祖殿",下方立三足螭龍香爐一隻,兩個側門一書"晏海",一書"清河",清河門側有座"奉旨祀典"的"萬壽尚書府",兩門前各有一株古榕,參天蔽日,樹冠交錯。 走入大殿,正中懸掛"雄風遠播"匾額一幅,字體遒勁有力,頗有名家風範。 正殿香案之後,為金色帷幔,上繡"明教文佛祖殿"。 (圖18)和其他道觀不同的是,這裡供奉的主神不是老子,而是四大神同奉:中間主供為摩尼光佛和度師真人(林瞪)、左邊(北壁西側)為閭山派許真君之弟子張真君、右邊(北壁東側)為真武大帝。
圖18:福壽宮內景。
在道觀中,一般是不供奉張真君的,僅福建民間廟宇例外,有奉祀張真君的情況。 但張真君屬於閭山派,而真武大帝則屬於玄武派,故,即使民間道教寺院中,二者也是不能並行出現的。 但福壽宮卻不同,二者並列出現,同受供奉,此抑或可視作摩尼教寺院與道教寺院之一大區別。
大殿前立柱上書"朝奉日乾坤正氣,夕拜月天地光華"和"悟徹靈機群沾法雨,參來妙諦普蔭慈雲"兩幅古聯,聯旁立有"敬神如神在"木牌一面。 楹聯中充分體現了明教(摩尼教)"朝拜日,夕拜月"以及糅合佛教思想的宗教特徵。 四仙童子分列大殿立柱與殿牆之間。 錯落有致,相得益彰。 在大殿主供兩側各有偏殿,其中左側為臨水夫人殿(供奉臨水夫人陳靖姑及其結拜姊妹林紗娘、李三娘,合稱三奶夫人),右側自左向右分別有觀音閣(供奉觀音菩薩)、華光殿(供奉華光大帝馬天君)和大王殿(供奉黃大王、趙大王)。
福壽宮另有木質匾額一通,題《為留古跡》,匾文行書,陰刻,紅漆敷面,但字跡斑駁,有些已難以辨識。 經調研組反覆釋讀、核對,始得其端倪,謹錄其文如下:
浦西郡明教文佛祖殿,毗連毓麟宮、大王殿建。 自清初乾隆年間迄今,逾二百余載,一龕香火,古迹遠傳,但年久廟貌傾頹,興修不果。 設長此因循,勢必湮長大。 經裡人認為古跡宜留之要議,將毓麟宮、大王殿香火配祀於祖殿之左廂,其傾斜屋址折(拆)卸,遴選良材,為重修祖殿之用,尚餘廢料,更值充為土木工資,兩全斯舉,廟宇□□。 謹志數言,永垂不朽雲爾。
浦西郡明教文佛祖殿,毗連毓麟宮、大王殿建。 自清初乾隆年間迄今,逾二百余載,一龕香火,古迹遠傳,但年久廟貌傾頹,興修不果。 設長此因循,勢必湮長大。 經裡人認為古跡宜留之要議,將毓麟宮、大王殿香火配祀於祖殿之左廂,其傾斜屋址折(拆)卸,遴選良材,為重修祖殿之用,尚餘廢料,更值充為土木工資,兩全斯舉,廟宇□□。 謹志數言,永垂不朽雲爾。
其中的「毓麟宮」即今天的臨水夫人殿,「大王殿」,今名仍之。 說明浦西村明教文佛祖殿,原來毗連毓麟宮、大王殿而建,始建於清初乾隆年間,要晚於毓麟宮和大王殿。 北宋"林瞪廟"應系其前身。 在現在福壽宮格局中,臨水夫人殿和大王殿均為偏殿,與《為留古跡》所言"毗連毓麟宮、大王殿建"不同。 推而論之,《為留古跡》牌匾講的應是浦西明教文佛祖殿始建的情況,今天所見的福壽宮,已是經多次變遷之後之物。
福壽宮主供的摩尼光佛和度師真人。 據林氏族譜記載,林瞪在宋代於閩地傳教先人,被奉為「度師真人」。 前揭明萬曆《福寧州志》亦有林瞪救火,當地百姓以建廟為紀念的記載。
福壽宮正殿左右兩側供奉有「三十六天尊」,又稱三十六天罡,又稱三十六護法神將,《樂山堂神記》第13~14行稱之為"貞明法院三十六員天將",《奏申牒 疏科冊·祈雨疏》第544~545行寫作"貞明法院諸大官將吏兵",《求雨秘訣》第36行作"三十六員官軍",是天宮的神將,負責保護天宮和眾仙的安全。 其中「四大護法神將」在道教中通常指的是馬華光、趙公明、溫瓊、關羽四位天神元帥。 據《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稱,三十六天將均為真武大帝收伏的神。 在民間傳說中,三十六天罡常與二十元帥八宿、七十二地煞聯合行動,降妖伏魔。 [28]
福壽宮不僅保存下了完整的明教古殿,還藏有證明其宗教身份性質的文物,是研究福州明教文化又一難得的實物資料。
1. 夾苧脫胎摩尼光佛像一尊。 (圖19)整尊佛像通高69釐米,底座高6.5釐米,寬39.5釐米,坐台高30釐米。 佛像為孩兒臉,臉型長方略圓,彎眉明目,披肩散髮,著對襟長袍,結帶為扣,左手結劍訣,右手持長劍(劍已被寺院管理人員取下另存),兩腿分叉下垂,身著戎服,腳踏金輪,形態端莊慈祥。 此尊像外貌特徵與晉江摩尼草庵摩尼佛的石雕像極為相似,二者差異僅為平面石雕與立體雕塑的工藝差別,是地域民眾不同認知水準所致。 [29] 塑像確切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
圖19:福州福壽宮摩尼光佛像。
2. 《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圖》一幅。 (圖20)圖畫所繪內容為浦西宮大殿圖,和現存的明教文佛祖殿結構一致。 圖畫為掛軸,紙質,畫芯長160釐米,寬90釐米,裝裱后長207.5釐米,寬110釐米。 圖畫全稱為《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圖》,其實不然,此畫僅僅是廟堂中軸線核心的一部分。 圖畫佈局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左上方是明教祖師,右上方是度師真人,對應的是他們身後各懸掛的一盞燈籠,署"明教祖師"和"度師真人"字樣。 圖畫中間繪黃天君,接下來從左到右依次為李天君、趙天君、張天君和馬天君(這五位護法神泥塑像同見於福壽宮正殿主壁供案之上,位處摩尼光佛與林瞪像下方)。 除李天君外,他們均為道教"四大護法神",四大護法神手持戟、鐧等兵器,神態嚴肅。 圖畫下方為兩大部將,一名馬夫和一匹馬。 從畫面整體佈局來看,神位排列嚴謹,層次分明,人物造型古樸,設色精細,線條流暢。 畫中共出現人物9位,其中6人身著白色外衣,這與敦煌寫本S.3969《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中的"佛滅度后一千三百年,袈裟變白,不受染色"[30] 內容相符。
圖20:《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圖》掛軸。
3. 清乾隆年間鑄鐵元寶爐、香爐各一隻。 元寶爐,四足飾螭龍,長40釐米,寬42釐米,高55釐米,足高21釐米,上有浮雕銘文"度師真人,明教文佛","乾隆庚戌年花月吉日"、"本裡弟子蕭兆鵬喜舍"分刻左右兩側。 香爐高36釐米,長31釐米,寬50釐米,足高14釐米,上有陽文,右側為"乾隆乙未年仲春吉旦",中間為"度師真人",左側落款"本裡弟子蕭兆鵕叩謝"。 據福壽宮工作人員介紹,香爐原有多個,因不識其重要價值,隨意置於戶外,被盜,現僅存2隻,彌足珍貴。
據柏洋村清代嘉慶纂《林氏族譜》記載:"瞪公,宋真宗鹹平六年癸卯(1003)二月十三日生)。 "2016年3月21日即陰曆二月十三日,為福州、霞浦等地摩尼教信徒祭祀林瞪誕辰之日。 上午,「摩尼教度師真人林瞪公誕辰1013年」祭祀慶典活動於福壽宮隆重舉辦。 (圖21)陳培生攜二子主祭(圖22),眾僧徒陪祭,儀式持續進行了兩個多小時,場面熱烈而莊嚴,使調研組大開眼界。
圖21:林瞪誕辰1013年祭祀儀式。
图22:陈培生法师主祭场面
五、屏南县降龙村之活态摩尼教
2016年3月19日,调研组来到霞浦县城西150公里处的屏南县寿山乡降龙村,这里距离屏南县城28公里,是我们新近才知道的又一摩尼教流行地。调研组首先与降龙村村民进行座谈,嗣后观瞻降龙村韩氏宗祠,正殿所奉“三尊佛像”(图23)特别引人注目。
图23:屏南县降龙村韩氏祠堂所供摩尼光佛和林瞪像
据传,这三个佛像是在清乾隆年间由闽清请来的,所以又称“闽清佛”。三尊造像,当地人称之为“摩尼光佛、灵相尊公”。居中者为摩尼光佛,左侧与之并坐的灵相尊公,即林瞪。摩尼光佛右侧的那一尊不仅个头小,而且位置偏后,地位应低于摩尼光佛和灵相尊公,有可能为“秦皎明使”。当地每年正月初五都会在祠堂举行仪式,用素食(摩尼教戒荤)祭祀摩尼光佛和林瞪,家家户户献祭品。当地传说,摩尼光佛是“小孩神佛”,与福州、霞浦所传摩尼光佛孩儿脸大人身之传说颇有几分相像。
在降龙村,家家户户祭堂中都有供奉摩尼光佛和林瞪的神榜,有的在神榜下方还单独摆放林瞪木刻造像(图24),以为供奉。
图24:南屏县降龙村祭堂神榜及林瞪像
神榜内容大体一致,只书写形式各异,概包括如下内容:
1.神联:横联:“紫薇銮驾”;上联:“香喷六龙迎百福”;下联:“烛结双凤协三多。”
2. 神主牌,中间主位书:“南无大慈大悲降吉降祥灵感观世音佛母青莲座前,摩尼光佛、灵相尊公座前。”二侧为神祇名称,自右至左,依次为:
左招财童子
本家伏祀香火等神
本境拓主当境明王
本年光降财喜二神
当年太岁至德尊神
神农教主五谷真仙
本音始祖韩始侯王
五门禁主八表龙神
把和禁主师公列圣
前山祖殿虎马将军
车山师阜合坛神农
通天圣母太后皇君列圣
杉洋感应林公忠平侯王
杭州风火院田窦郭元帅
玉封十级亭中太保尊公
花果山中齐天大圣尊王
玉封五显灵官大帝天王
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北坎驱邪玄天真武大帝
南泉山上普庵祖師教主。
金幢坦內護法尊天菩薩。
右進寶郎君。
左招財童子。
本家伏祀香火等神。
本境拓主當境明王。
本年光降財喜二神。
當年太歲至德尊神。
神農教主五穀真仙。
本音始祖韓始侯王。
五門禁主八表龍神。
把和禁主師公列聖。
前山祖殿虎馬將軍。
車山師阜合壇神農。
通天聖母太后皇君列聖。
杉洋感應林公忠平侯王。
杭州風火院田竇郭元帥。
玉封十級亭中太保尊公。
花果山中齊天大聖尊王。
玉封五顯靈官大帝天王。
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北坎驅邪玄天真武大帝。
南泉山上普庵祖師教主。
金幢坦內護法尊天菩薩。
右進寶郎君。
3.神桌,供奉祖宗祭品、安放香爐而設,與神聯相配。 有的擺放林瞪像(圖25),有的則無之。
图25:南屏县降龙村祭堂神桌上供奉的林瞪像
一般意义上,神榜是供奉祖宗的神位之物,由神联、神主牌和神桌组成。神联记录祖宗来源和功绩,由上联、下联和横联构成。神主牌是供奉祖宗名号的牌位,有木制和纸质两种,木制多为樟木、柏木,因其不易被虫蛀,略带芳香,寓意祖先后人能长长久久。纸质为红色,寓意祖先后代能红红火火。因木制材料较贵,故普通人家多用纸质。神榜主牌醒目标出“摩尼光佛”和“灵相尊公”字样,说明摩尼教信奉在当地比较流行。将摩尼光佛、林瞪与佛教(如普庵祖师)、道教(如三官大帝等)神祇、地方神灵(如当境明王)、韩氏祖先(如韩始侯王)并列,说明摩尼教已与当地流行的佛道、民间信仰相混杂,堪充霞浦摩尼教依托佛道教与民间信仰之例证,值得深入研究。
降龙村贞明堂内还保存有10个提线木偶偶像和200多本科仪典籍,秘不示人,我们这次调研,得见其中三本,分别为《第二时科》《贞明开正奏》和《贞明开正文科》(图26)。
图26:新发现的屏南本《贞明开正文科》
《第二时科》末页题:“崇祯四年辛未岁十二月吉日侍教生黄明宇拙笔抄写,夤朝文乙完,付与流传。后学韩孙田,永远时习,万无一失也。”这是今天所知福建地区现存署期摩尼教抄本中时代最早者。
《贞明开正文科》第176行有言:“通天三教林五尊公、济南法主、四九真人。”这些同见于《乐山堂神记》第11~13行,指的就是林瞪。据当地民间传说,这些封号都是宋政府赐予的。
六、结论
通过两次考察,极大了丰富了我们的摩尼教知识,也对当地民间的摩尼教信仰有了切身的体会,结合近年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摩尼教是一種活態宗教,而非如大家通常認為的那樣,自13世紀以後就徹底消亡了。 今天在霞浦尚能看到二十餘年前簽發的明教度牒,儘管不多,但可證摩尼教在霞浦一帶代代相傳;當地的明教經典與科儀書世世傳抄,至今依然;在屏南縣降龍村,家家戶戶拜摩尼光佛和林瞪;;;;;在福州、霞浦、晉江都有供奉摩尼光佛和林瞪的廟宇,香火不絕;霞浦、屏南的摩尼教法師代有傳人,善做法事;每年從農曆二月十二日開始一直到二月二十一日,在柏洋鄉之柏洋村、 上萬村和塔后村都有祭祀林瞪的活動,活動主要內容有文藝演出、迎神活動、祈福祭祀、拜譜儀式、文物移交等,其熱鬧程度甚於過年。 [31]這些都無不彰顯著福建摩尼教的強大生命力。
第二,福州福壽宮、晉江境主宮、屏南降龍村,供奉的都是摩尼光佛和林瞪,霞浦迪惠宮、龍首宮等,供奉的為林瞪,晉江草庵供奉摩尼光佛,雖無林瞪,但摩尼光佛的造像卻與福壽宮所見孩兒臉幾無二致,說明來源於同一個體系。 質言之,福建各地的摩尼教,都可以歸入霞浦摩尼教系統,可以統稱"霞浦明教門"或"霞浦摩尼教"。 這是通過系統考察后,調研組成員達成的共識。 只是這個問題複雜,需要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非此文之主旨,故予從略。 除了福建外,浙江溫州、蒼南等地在宋元時代摩尼教也很盛行,溫州摩尼教來自霞浦,已有定論,[32]蒼南摩尼教徒也奉林瞪為八世祖,其來源亦應在霞浦。 推而論之,溫州、蒼南摩尼教,同樣屬於霞浦摩尼教系統。 是以,林瞪被各地摩尼教徒宮認作"霞浦明教門"的創始者,故而長期來被福建、浙江等地的摩尼教徒共奉為教主,世享祭祀。 筆者此前曾言林瞪為摩尼教教主,林悟殊先生頗不以為然,他認為在鄉民眼中林瞪只不過是"道教神仙"和"地方大神"而已,"並非把林瞪奉為明教之神"。 [33] 如果林先生將來身體條件許可,能夠有機會親臨福建、浙江就摩尼教遺跡及活態摩尼教踏查一番,抑或會有全然不同的新認識。
第三,摩尼教在流播過程中,因應形勢的不同而有所變革,未拘泥於原始經典之窠臼,而是朝著人生化、現實化和世俗化的方向轉變。 摩尼教於唐代入華之初,就表現出明顯的佛化傾向;[34] 宋代以後,閩浙摩尼教表現出明顯的道教化傾向,[35] 同時民間信仰成分逐步加重,程度逐步加深。 [36] 這些既可以說是摩尼教脫夷化、華化和民間化的表現,也可以說是摩尼教在福建的新發展與新變化。 在正統摩尼教消亡千餘年之後,"霞浦明教門"卻在福建、浙江一帶一脈不絕,綿延至今。 何以如此? 應與福建諸地摩尼教之與時俱進的處事態度與觀念息息相關,值得深入探究。
杨富学、李晓燕、彭晓静 | 福建摩尼教遗存踏查之主要收获 https://bit.ly/2CYZDDo

2020-08-26_1711192020-08-26_1714392020-08-26_1714282020-08-26_1714132020-08-26_1714072020-08-26_1713552020-08-26_1713472020-08-26_1713402020-08-26_1713322020-08-26_1713252020-08-26_1713192020-08-26_1713102020-08-26_1713012020-08-26_1712512020-08-26_1712432020-08-26_1712332020-08-26_171223c959de5d1f9f4b34bb231254eff0f6f52020-08-26_1711482020-08-26_171131


這幅旗幡上的畫面分上下兩層,上層圖像面積約為下層的二分之一。正面下層描繪一名摩尼教女信徒像,站立在一席毛氈地毯上。她懷抱一本鑲金典籍,身着白袍,頭戴白色頭巾和一頂白色高帽,據此可知她是一位選民。選民左側飄浮着兩顆巨大的蓮花花蕾,右側上方是一個類似古埃及王名圈的條框,框內用粟特字母書寫的回鶻語解讀作:「柏素茜(Busuš)公主畫像」。[2]:270條框下方繪有一名穿深紅長袍的女性平信徒像,尺寸為選民像的二分之一。上層繪有一女性神靈坐像,兩側各跪坐一名白冠白袍的選民;神像所戴金色環形頭冠上裝飾有光明符號,頭頂上懸浮一圈佩戴相同光明符號的小型頭像,由此可知描繪的是光明童女(Light Maiden)。背面原本描繪的是一位摩尼教男性選民像,後來被改畫成一位女性平信徒,但男性選民的白色頭冠和脣上兩撇髭鬚仍隱約可見。[2]:271這名平信徒同樣站在毛氈地毯上,身穿深紅長袍,袍上點綴黑色花飾。她頭梳三把大型髮髻,頭頂一髻,腦後二髻,頭頂髮髻上佩戴一朶花飾。其左側靠近面部處飄浮一顆蓮花花蕾,左側下方有一擧起左手的孩童。上層繪有一男性神靈坐像,兩側各跪坐一名尺寸略小的選民像,根據旗幡上的文字描述,此像乃是耶穌像(摩尼教譯「夷數」)摩尼教繪幡 MIK III 6286 - Wikiwand https://bit.ly/2YyzB1k

2020-08-26_1717052020-08-26_1717532020-08-26_1717302020-08-26_171719360px-Jesus_Image_on_a_Manichaean_Temple_Banner440px-Manichaean_Temple_Banner_(MIK_III_6286)440px-Comparison_-_Manichaean_Jesus_1360px-Jesus_image_on_a_Manichaean_Temple_Banner (1)


全球唯一的摩尼教遺跡,金庸筆下的明教在泉州。
2019-07-03 由 樂途旅遊網 發表於佛教。
80歲的金庸曾親自前往草庵寺。
寫在前面:
泉州草庵寺,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也是世界現僅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弘一法師1933年-1938年期間,數度造訪入住草庵寺的意空樓,講經,養病。
草庵寺大門,弘一法師的手跡。
世界碩果僅存摩尼寺廟。
草庵寺,位於距泉州市區約20公里的晉江市羅山鎮蘇內村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南麓,我國唯一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即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寺廟遺存,也是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
草庵始於宋紹興年間,因古用草建屋,故曰草庵。 元順帝至元五年(西元1339年)改為單檐石構歇山式建築。 草庵依山崖而建,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 04米。
庵內依山石刻一圓形淺龕,直徑1.68米,圓龕內雕刻一尊摩尼光佛,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 佛像跌坐在蓮花壇上,坐像身長1. 52米,寬0.83米,頭部長0.32米,寬0.25米。
草庵寺,世界唯一的摩尼光佛雕像。
摩尼光佛豐滿圓潤的面龐上,柳眉隆起,慈愛的佛眼炯炯有神。 兩片薄薄的嘴唇,顎下有兩道長須,穿著寬袖僧衣,胸襟打蝴蝶結,雙手掌心向上,置於膝部,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顯得莊嚴肅穆。 最奇妙的是佛像面部呈淡青色,手顯粉紅色,服飾為灰白色,是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構設。 佛像背後,雕有四射毫光,整個造型巧奪天工,歎為觀止。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聖像,祈薦考受訪者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記"。 說明,這摩尼光佛是信士陳真澤為祈薦父母於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雕刻的,至今已680年。
海上絲綢之路專家團的集體簽名。
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學召開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草庵摩尼佛造像作為討論會的紀念性吉祥物,稱它是"海上絲綢之路"考察的最大發現,世界罕見的文化遺址。
1991年和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兩次來此。 第一次來,當看到廟裡的摩尼光佛,當即鑒定草庵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完整摩尼教遺址。
草庵摩尼寺坐落在華表山的半山腰。
金庸:明教不是我杜撰的。
2004年11月26日上午,80高齡金庸先生到了泉州晉江草庵寺參觀。 當看到晉江草庵的明教遺跡時,金庸先生非常高興地說:"看,明教不是我杜撰的,許多讀者還不相信明教的存在呢。 "
在留影過程中,陪同的工作人員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火紅的紀念冊請金庸題詞。 金庸不假思索地題下了"熊熊尊火光明之神"八個字。
在草庵之前不遠處發掘的宋朝瓷碗。
在草庵遺址前方20米處,曾經出土了一塊完整的宋代"明教會"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 這塊「明教會」碗引起了金庸的極大興趣。 晉江市博物館準備了一張"明教會"碗的照片,金庸還在照片背後簽了名。 這張照片現今也被收藏在晉江市博物館。
在從草庵離開的路上,金庸念念不忘刻於摩崖石壁上的摩尼教教義信條《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他還主動提出可否幫他拍下《勸念》。 他希望將勸念的照片放在新版的《倚天屠龍記》的封面上;陪同的工作人員當天就沖洗了照片,並給金庸帶了回去。
金庸將勸念照片發在《倚天屠龍記》封面。
弘一法師數次居住草庵。
1933年-1938年,弘一法師數度造訪入住草庵的意空樓,講經,養病。
1933年12月31日(十一月十五日),54歲的弘一法師應草庵庵主之請,由傳貫法師陪同,從廈門第一次來到這裡。 當時好友蔡冠浪邀弘一法師返浙江,他回信說: "講律未竟,不能返浙,又閩南冬暖夏涼,頗適老病之軀也......"弘一法師到了草庵,寫了兩副楹聯。
草茄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
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對聯首字嵌"草庵"兩字,表達了佛門濟世之願。
另一是摩尼石像聯:
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
史乘載記,於此有名賢讀書。
數度來草庵修養身體的弘一法師。
"有名賢讀書",指的是明代嘉靖年間,在這裡讀書的十八碩儒,其中較著名的有大丞相楊景辰、左丞相陳翱翔、狀元莊際昌、探花張瑞圖、進士王慎中等。
到訪養病草庵已經是弘一法師的晚年,他將依山而居的草庵作為釋經修養之所,因此也在這裡留下了很多墨寶。
在廈門的日子里,他撰寫了《重興草庵記》,後來改動了數位,刻在黑頁岩上,現嵌於草庵東壁上,與摩尼光佛互相輝映。
石頭上雕刻的"心"
重興草庵碑。
惠安瑞集岩大華嚴寺沙門演音撰並書草庵肇建,蓋在宋代。 逮及明初,輪奐盡美。 有龍泉岩,其地幽勝。 爾時十八碩儒,讀書其間,後悉進登,位跻貴顯。 殿供石佛,昔為岩壁,常現金容。 因依其形,劐造石像。 余題句雲:「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史乘載記,於此有名賢讀書」。。 蓋其事也。 勝清御宇,珊以零落;昔日金刹,鞠為茂草。 中華建業十二載,瑞意、廣空上人,傷其廢髮生,發意重興。 綿歷歲時,營治堂宇。 壬申十月,復建意空樓三楹,雖未循復舊觀,亦可粗具規範。 余於癸、戊之際,歲暮春首,輒居意空,淹留累月。 夙緣有在,蓋非偶然。 乃為述記,垂示來葉焉。 於時二十七年,歲次析木。
后又記曰:瑞意上人,重興草庵,功在萬世。 於中華壬申三月二十六日示寂,爾後每年於是日念佛回向,永久勿替。
弘一法師為草庵書寫的對聯中的兩款。
朱元璋靠明教起勢之後又滅了明教。
據史料記載,摩尼教西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崇拜光明,提倡清淨,反對黑暗和壓迫。
摩尼教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內(從三世紀到十五世紀),從北非到中國的福建,在整個歐亞舊大陸上廣泛傳播。
唐武後延載元年(西元694年)傳入中國,宋元時期,泉州的摩尼教活動比較公開,也非常活躍。 在我國舊稱"明教",明尊教或未厄教。
起源於西元3世紀波斯的摩尼教旨的殘片。
唐代明令禁止摩尼教,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區,因與波斯等國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勢力。 到了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漢化並演變為明教(或明尊教)。
宋代明教將原摩尼教教義要旨簡單地歸納為" 清凈 、光明、大力、智慧"8 個字。 發揮其追求光明、善良、儉樸、友愛的道德觀念,因而頗得人心,使得摩尼教在民間流傳甚廣。
北宋末年最大的農民起義軍方臘就以摩尼教(後來的明教)為旗號,從睦州發動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明代嘉靖年間,有十八碩儒在草庵附近讀書。
明朝太祖朱元璋在起勢之初完全依靠明教奪取政權,並採用明教的"明"定國號。 佔據天下之後,又擔心明教威脅他的統治,即所謂"又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 所以明初盛極一時的明教又轉入秘密活動,融合於道、佛教的民間崇拜。
摩尼教由於在信條上與基督教、佛教有類似的地方,在世界範圍內已經不是十分的盛行,且由於朱元璋當年的卸磨殺驢的作法,明教被大面積撲滅。 最終,只存活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
發現宋朝"明教會"瓷碗的遺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gmbb9ml.html

Z (1)2020-08-26_172252EI7dFK2Uip1RrUEI7dELr84Dr53nEI7dEKj83mMVLREI7dEKF5vAAivDEI7dEJwQknwYCREI7dEJ2NGlveIBEI7dEOg1vXIfY0EI7dEO4PYioAIr


摩尼教 - Wikiwand

2020-08-26_1836572020-08-26_1901282020-08-26_190102400px-Jesus_as_a_Manichaean_Prop2020-08-26_190044Yüen_dynasty_Manichaean_diagram (1)2020-08-26_1900282020-08-26_1900012020-08-26_185952400px-Sermon_on_Manis_Teaching_o2020-08-26_1859241024px-Jinjiang_Caoan_20120229-11280px320px-Jesus_as_a_Manichaean_Prop2020-08-26_185657800px-Manichaean_Diagram_of_the320px-Yüen_dynasty_Manichaean_di320px-Sermon_on_Manis_Teaching_oSermon_on_Mani's_Teaching_of_Salvation._Cathayan_Manichaean_silk_painting,_13th-century


福建霞浦發現明教史跡 佐證金庸《倚天屠龍記》

2020-08-26_190424
福建霞浦發現明教史跡 佐證金庸《倚天屠龍記》_中國網 https://bit.ly/32sjWll
霞浦發現的明教佛像
村裏觀音亭屋檐雕刻以日月為主
假設六大門派圍攻明教總部光明頂的故事真實存在,而早于這件大事300年前,在福建省霞浦縣一個偏遠的山村裏,就已經有明教的重要據點,而且有一個領袖型的人物——林瞪。
昨日早上7時左右,霞浦縣博物館館長吳春明就帶人下鄉去做田野調查,這天他計劃去四個行政村,因為那幾個地方都有報告發現摩尼教也就是明教的遺跡。“霞浦縣發現大量明教史跡,年代從宋代延續到明代。”吳春明説。
一個村莊和守了千年的秘密
堂口、姑婆宮、五件法器佐證明教存在
明教,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宋元明時期的農民起義中,經常扮演重要角色的教派,他們所演繹的故事,可能並不遜色于小説《倚天屠龍記》中的情節,如在浙江起義的方臘,利用明教發動民眾一年時間就打下北宋的六州五十二縣。
而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的林瞪(1003年——1059年),根據上萬村林氏家譜記載,卻是一個早于方臘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人物,並且林瞪在上萬村附近還有一個堂口——樂山堂,有弟子數十人,而且林瞪的兩個女兒,也像後來小説中描寫的明教聖女一樣,終生未嫁,只是她們的稱呼不叫聖女,村民現在都稱為龍鳳姑婆,而且樂山堂附近還建有姑婆宮。
上萬村,這個因為發現明教史跡,近日被媒體廣泛報道的村莊,其實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霞浦縣的文物工作者,就發現有林瞪加入明教的記載,只是當時認為只有家譜記載而沒有實物佐證很難認定。
實際上上萬村並不是沒有實物,而是那些東西,被村民們秘密保存了近千年,“我們本村人都不知道那些東西在誰的手裏。”上萬村村主任林光存説,村裏為了保存那些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村民們要選出10個人來,然後由他們10人共同保管,但東西具體在誰手上,他這個村主任都不清楚,每次要拿出來,是必須聚齊10個保管人後才可以。
被上萬村村民們守了千年的秘密,是五件儀式法器,其中有兩枚印章,上面分別刻著“五雷號令”、“聖明凈寶”,後被專家認定是宋代實物,而且和明教有關。
村裏的佛像打開潘多拉魔盒
專家實地考察初步認定為明教文物
沒有高深武功乾坤大挪移和神秘美麗聖女傳説的樂山堂,在記者看來有點索然寡味,“文物考古和小説是兩碼事,明教史跡在霞浦的發現,意義在於目前全世界發現的明教文物、資料很少,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尼教遺址只有福建省晉江市草庵一處,霞浦能有這麼多的發現,填補了很多空白,對於研究明教文化有重大意義。”吳春明説。
吳春明介紹,在上萬村發現明教史跡,是緣于去年在做文物普查時,發現上萬村明代三佛塔佛像造像很奇特,回來後查閱了《中國文物地圖集·福建分冊》等資料,發現了該佛像與晉江草庵摩尼光佛石雕像有相似之處,於是連日查閱資料、考察遺址,初步認為三佛塔等可能是明教遺物,林瞪是明教中人。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發現,今年1月,吳春明將《明教與林瞪》一稿和相關圖片送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專家們認為其資料與明教有關。
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派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常委副會長金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鄭筱筠研究員等一行六人來霞浦柏洋鄉塔後上萬村等地考證。經過一個星期的考察,專家們初步認定是明教文物,並希望能得到文物部門的考古論證和更多實物以及資料的佐證。
鄉下兩“法師”掌握明教科儀書
從不輕易示人專家稱“字字千金”
專家們的發現,讓霞浦當地政府很是興奮,當地成立了霞浦縣摩尼教論證工作領導小組。
今年3月26日,明教普查組在柏洋鄉神洋村民國壬申年(1932年)篡《孫氏家譜》中發現了記載摩尼教(明教)的重要史料,同時群眾提供了樂山堂開山地主孫綿墓的位置。
4月21日,在鹽田鄉北洋村發現了明洪武年間的飛路塔,塔上刻著明教的八字教義,“那簡直是明教存在的鐵證。”吳春明介紹,到了4月27日,又發現明教科儀書,這引起了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進國博士的重視,再次來霞浦實地考證,並證實了史料的珍貴。
“科儀書上的文字,不但介紹了明教的歷史,還説明瞭林瞪以及樂山堂和明教的關係,這讓專家很興奮。”柏洋鄉文化站站長龔為明説,當時陳進國博士説,科儀書簡直是字字值千金啊。
在柏洋鄉,記者了解到,目前手中掌握有科儀書的人只有兩個,在鄉下他們被稱為“法師”,而科儀書從不輕易拿出來給人看,記者也只是資料上看到,一個標題為《樂山堂神記》的科儀書上寫著:太上本師教主摩尼光佛、電光王佛、夷數如來、凈風先意如來、……本壇明門都統、雄猛四梵天王、嗪口皎明使……
記者查到,霞浦縣明教史跡發現,被列入福建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週年“福建文博成就”展中的文物、考古重要新發現之一,但霞浦縣博物館館長吳春明説,現在霞浦縣明教史跡調查還在繼續,有些東西也得到了國際摩尼教研究機構的認可,但調查還處於初級階段,很多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如果不是金庸的小説,你們也不會對這個東西這麼感興趣吧。”上萬村的一個村幹部對記者開玩笑説,他覺得明教為世人所知,要歸功於金庸先生,但可以肯定的是,霞浦縣明教史跡和小説人物張無忌肯定一點關係都沒有。
延伸閱讀
明教,又稱作牟尼教或摩尼教。在古代中國,摩尼教發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蓮教等成分。五代、宋、元農民起義常利用為組織的工具。尊張角為教祖,敬摩尼(或譯作“牟尼”)為光明之神,並崇拜日月。兩宋時流行于淮南、兩浙、江東、江西、福建等地,不斷組織農民起義,最著名的有方臘起義、王唸經起義。
在武俠小説中,由於金庸的武俠名著《倚天屠龍記》寫到明教,使明教蜚聲一時。郭亮/文 呂誠/圖福建霞浦發現明教史跡 佐證金庸《倚天屠龍記》_中國網 https://bit.ly/32sjWll


史上的“张无忌”与金庸里的“张无忌”竟高度吻合 - 每日头条

1536640741717n5118n37151536640887320o296230rp5


楊富學 | 林瞪及其在中國摩尼教史上的地位

640 (17)640 (16)640 (15)640 (20)640 (19)640 (18)
楊富學 | 林瞪及其在中國摩尼教史上的地位_敘拉古之惑 - 微文庫 https://bit.ly/2EEo1ul
內容提要:林瞪是北宋時代福建省霞浦縣上萬村龍首寺(元代改為樂山堂)的第二代寺主,其事蹟在霞浦等地發現的摩尼教文物、文獻中都有所反映,從中可以看出,林瞪對於閩浙摩尼教的發展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據載,林瞪以善於祈雨著稱,一生造福鄉鄰,積極推動摩尼教的民間化,使摩尼教的發展獲得了適宜的土壤,又通過比較完善的祖師制度,強化內部管理,促進了霞浦摩尼教的發展,逐步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祕密民間法門——“明教門”。以其巨大貢獻和影響力而被閩浙諸地摩尼教徒共奉為教主,歷宋元明清諸代,至今仍祭祀不輟。
林瞪是中國摩尼教史上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一位關鍵人物,但長期未受到應有的關注。2008年10月以來,在北宋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公(1003~1059年)第29代裔孫林鋆先生的主導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專家學者金澤、黃夏年、鄭筱筠、陳進國等先生親臨福建霞浦進行學術考察,在霞浦縣有關部門等的幫助支援下,並積極發動宗親和鄉賢查詢相關線索和各類資料,先後在福建省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周圍發現了大量宋元明清以來的摩尼教文獻與文物,數量相當豐富,“堪稱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繼吐魯番、敦煌摩尼教文獻發現以來,中國境內摩尼教文獻的第二次大發現”。[1] 厥功至偉。這批文物與文獻不少都與林瞪密切相關,本文擬以這些新發現的文物、文獻為依據,對林瞪其人其事及其在中國摩尼教史上的地位略作探討,冀以推動霞浦摩尼教研究的深入發展。
一、林瞪與龍首寺
林瞪其人,正史無載,但在福建地方誌資料、族譜、家譜及民間傳說中卻多有敘述,其中以柏洋鄉民國壬申年(1932年)纂修的《民國孫氏宗譜》(又作《富春孫氏族譜》)所收《孫綿大師來歷》最為有參考價值,茲移錄全文如下:
公,孫姓,諱綿,字春山,禪洋人,初禮四都本都漁洋龍溪西爽大師門徒誠庵陳公座下,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966年)肇韌本堂,買置基址而始興焉,誠為本堂一代開山之師祖也。本堂初名龍首寺,元時改樂山堂,在上萬,今俗名蓋竹堂。門徒一人號立正,即林廿五公,幼名林瞪,上萬桃源境人,真宗鹹平癸卯(1003年)二月十三日誕生,天聖丁卯年(1027年)拜孫綿大師為師。[廿]五公卒[於]嘉祐己亥(1059年)三月初三日,壽五十七,墓在上萬芹前坑。孫綿大師墓葬禪東墘對面路後。顯揚師徒,俱得習傳道教,修行皆正果。
文中的孫綿為福建霞浦縣西北部柏洋鄉禪洋村人,[2] 於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966年)開始在禪洋村東一公里開外的上萬村著手營建龍首寺。該寺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摩尼教寺院,比著名的晉江草菴要早數百年。學界有一種說法,認為福建北部太姥山之“摩尼宮”即為摩尼教寺院,以此證明在會昌滅法前福建即有摩尼寺之建。[3] 實則非也。如所周知,在會昌滅法前唐境內所有摩尼寺均為回鶻所建,共有7座,分別位於長安、洛陽、太原及荊(今湖北江陵縣)、揚(今江蘇揚州市)越(今浙江紹興市)、洪(今江西南昌市)四州,前三者為唐朝政治中心,後四者皆為粟特商胡最活躍的地區。回鶻摩尼寺的建立,當與粟特的政治經濟利益密不可分。[4] 根本不可能建於荒僻的太姥山上。再說,以上七寺均名大雲光明寺,不聞“摩尼宮”之謂。質言之,此“摩尼宮”應系“摩尼宮殿”之簡稱,為佛教術語。明代福州鼓山白雲峰湧泉禪寺主持永覺元賢曾遊摩尼宮,並留有詩作:“孤塔迥雲際,下有摩尼宮,路古苔長密,庭幽翠欲籠。松枝掛海日,竹影弄江風,汲得巖前水,烹茶論苦空。”[5] 整個詩中禪味十足,完全無法與摩尼教相聯絡,故其所遊之地當為一處佛寺,詩中的“摩尼宮”當為佛寺的代稱。這些說明,太姥山摩尼宮為摩尼寺之說完全無法成立。
林瞪及妻女相繼皈依之龍首寺,於元初改名曰樂山堂。龍首、樂山,乃回鶻語rošn(借自中古波斯語rōšan)之音譯,意為“光明”,恰合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旨趣。[6] 該寺開創者孫綿之師為西爽大師之徒陳誠庵。有一種意見認為:“按西爽大師應該是胡天尊、胡古月、高佛日等中的一位,應該就是高佛日……唐以降入閩的摩尼教團,除了有從福州南下泉州的一位傳教師——‘呼祿法師’外,還有至閩東寧德地區霞浦、福鼎太姥山一帶的一群傳教師——如胡天尊、胡古月、高佛日、西爽大師等。”[7] 此說漏洞頗多。案,胡天尊、胡古月、高佛日之謂見於《樂山堂神記》第16行,明言胡天尊、胡古月、高佛日為“靈源傳教歷代宗祖”。此“靈源”,此前筆者曾誤解為摩尼教來源地之意,故釋為波斯。[8] 近期讀書始知應為今福建泉州市晉江西南之靈源山。明人何喬遠著《閩書》卷7《方域志》對此有明確的記載:
華表山,與靈源相連,兩峰角立如華表。山背之麓有草菴,元時物也。祀摩尼佛。摩尼佛名末摩尼光佛,蘇鄰國人。又一佛也,號具智大明使……會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今福建福清市),授侶三山(福州市),遊方泉郡(泉州市),卒葬郡北山(泉州北郊清源山)下。[9]
說明靈源與草菴所在的華表山是連為一體的。靈源山、華表山之名,至今沿用不輟。《讀史方輿紀要》卷99泉州晉江縣條載:“紫帽山……又南十里曰靈源山,蜿蜒數十里,高出東南諸峰。上有靈泉,大旱不竭。一名太平山,以山頂平正也。亦名吳山。”[10] 可證胡天尊等為晉江高僧。會昌以後,將摩尼教傳入泉州的為呼祿法師,此人最終卒於泉州並葬於清源山下,故第一代始祖胡天尊應指“呼祿”其人。筆者考證,呼祿為回鶻摩尼僧,為回鶻語Qutluγ的音譯,意為“吉祥”,古代漢語文獻又譯作“骨咄祿”、“骨祿”、“骨都”、“胡祿”等。又考慮到呼祿為回鶻人,故被稱作胡天尊。至於胡古月其人,頗有可疑之處。《明門初傳請本師》有言:“靈源傳教歷代宗師胡天尊祖師、高佛日祖師。”內容顯然與《樂山堂神記》所載“靈源傳教歷代宗祖:胡天尊祖師、胡古月祖師、高佛日祖師”相對應,唯其中不見胡古月其人。二者必有一誤。考慮到古、月相合恰為“胡”字,故疑“古月”二字甚或其前的“胡”字均為書手筆誤,苟以衍誤處理。作為胡天尊的第一代傳人,高佛日應為胡人(當然不能排除他為靈源當地漢人的可能性)。
將摩尼教傳至霞浦的西爽大師,應師承自高佛日,為呼祿法師的再傳弟子,觀其名號,亦應為胡人,再由他傳至四都漁洋龍溪村人陳誠庵,由陳誠庵再傳至孫綿,則傳承關係為呼祿(胡天尊)→高佛日→西爽大師→陳誠庵→孫綿→林瞪。若以一輩相差20至25年計算,自843年摩尼教遭禁至966年孫綿建寺,共歷123年,傳5代,時間上大致吻合。
關於林瞪之生平,與《富春孫氏族譜》比,林氏族譜的記載則更為周詳。如清同治十一年抄本《濟南郡林氏宗譜·蓋竹上萬林氏宗譜世次目圖》載:
瞪公,宋真宗鹹平六年癸卯(1003年)二月十三日生,行二十五,字□,娶陳氏,生二女……公年二十五,乃棄俗入明教門,齋戒嚴肅,歷二十有二年,功行乃成。至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三月三日密時冥化,享年五十有六,葬於所居東頭芹前坑。
公歿後靈感衛民,故老相傳,公於昔朝曾在福州救火有功,尋蒙有司奏封“興福大王”,乃立閩縣右邊之廟以祀之,續蒙嗣漢天師親書“洞天福地”四字金額一面,仍為奏封“洞天都雷使”,加封“貞明內院立正真君”,血食於鄉,祈禱響應。每年二月十三日誕辰,二女俱崇祀於廟中,是日子孫必羅祭於墓,慶祝於祠,以為常式。
從上述引文可以看出,林瞪為柏洋鄉上萬村桃源境人,[11] 誕生於北宋真宗鹹平癸卯(1003年)二月十三日,於天聖五年(1027年)25歲時“棄俗入明教門”,拜孫綿為師,後成為“傳教宗師”(霞浦科儀書《送佛文》)。卒於嘉祐己亥(1059年)三月初三日密時,享年五十七歲,死後葬於上萬村芹前坑,至今墓址尚存。“娶陳氏,生二女”。林瞪生前所育二女見載於上引《濟南郡林氏宗譜·蓋竹上萬林氏宗譜世次目圖》,文曰:
瞪公……長女屏俗出家為尼,卒附父墓左。次女適□,卒祔父墓左……每年二月十三日誕辰,二女俱崇祀於廟中,是日子孫必羅祭於墓,慶祝於祠,以為常式。
可見,林瞪之長女終身未嫁,隨母陳氏在龍首寺出家。次女曾出嫁,後皈依龍首寺。二女卒後皆葬於林瞪墓之側。村民至今仍稱此二女為龍鳳姑婆,《樂山堂神記》第37行所見“芹前坑龍鳳姑婆”即此姊妹二人之謂也。
上萬村芹前坑西側姑婆宮遺址
根據林氏宗譜,林瞪排行二十五,故而有“林廿伍公”之稱。《興福祖慶誕科》記述說:“恭維興福都雷使林公二十五真君,生於濟南八世,聰明正直,為神承基藏教,蹤跡存於樂山,司土安民,恩被沾於福地。”但有的文獻稱之為“林伍公”或“林五公”,恐有誤,抑或漏寫“廿”字所致。在孫綿大師去世後,林瞪傳承其衣缽,繼續弘揚明教,使明教在這一時期得以發揚光大。他去世後,傳其位於陳平山尊者。林瞪以其豐功偉績與巨大影響力而被當地公認為摩尼教教主。值得注意的是,在霞浦科儀書《樂山堂神記》第15~18行卻出現有這樣的記載:
靈源傳教歷代宗祖:胡天尊祖師、胡古月祖師、高佛日祖師。樂山堂開山地主孫綿大師、玉林尊者、陳平山尊者……
孫綿與陳平山之間原本屬於林瞪的位置卻被“玉林尊者”所取代了。至於“玉林尊者”一名,除該文獻外再未出現過。筆者經考證認為,所謂“玉林尊者”乃信徒對林瞪的尊稱也。[12]
二、林瞪與摩尼師祈雨
摩尼師以善於祈雨而聞名。如《唐會要》曰:“貞元十五年四月,以久旱,令摩尼師祈雨”。[13] 而《舊唐書》又有記載說:“貞元十五年,四月丁丑,以久旱,令陰陽人法術祈雨”。[14] 對於二載之別,岑仲勉氏已有考證:
餘按《元龜》一四四雲:“以久旱令陰陽人術士陳混常、呂廣順及摩尼師法術祈雨。”則陰陽人與摩尼師顯分兩途,《舊書》、《會要》各取一節耳。[15]
此結論可信,說明陰陽人雖與摩尼師一樣具有祈雨之能,但二者應有所區別。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七月一度禁斷摩尼教:“敕末摩尼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加禁斷。”[16] 從開元“禁斷”到貞元間令摩尼師祈雨,說明唐政府對摩尼教的態度有所變化,不僅認可了摩尼教,而且對它的態度也開始由排斥向信服轉化。
景德元年(1004年)高昌回鶻入宋朝貢。見於《續資治通鑑長編》卷56景德元年秋七月己丑條載:
上謂侍臣曰:“近頗亢旱,有西州入貢胡僧,自言善咒龍祈雨。朕令精舍中試其術,果有符應。事雖不經,然為民救旱,亦無所避也。”
這裡出現的“胡僧”究竟是指佛僧還是摩尼僧,無法確定。觀其“善咒龍祈雨”之文,筆者認為當與摩尼教有關,使人很容易聯想起開元七年(719年)如長安的吐火羅國大慕闍,此人即善“解天文”,“智慧幽深,問無不知”。[17]然無證據推定與摩尼教之關係,故只能書此存疑。
這些記載儘管很珍貴,但畢竟一鱗半爪,難窺全豹。幸運的是,在霞浦摩尼教文獻中卻保留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陳寶華法師傳用的《禱雨疏奏申牒狀式》,計有71頁,內含《牒皮聖眼》、《牒皮式》、《奏申額式》、《取龍佛安座牒式》、《安座請雨疏式》、《牒雷公電母》、《牒本壇》、《申東嶽》、《請龍佛祈雨謝恩詞意式》、《祈雨謝恩牒式》、《謝雨完滿疏》、《謝雨申喚應》、《謝雨獻狀》、《奏三清》等多篇文字,反映的是一套完整的祈雨儀式,內容繁雜而有趣,如《牒皮聖眼》(圖1)有文曰:
福寧州福安縣城隍大王、本壇靈相、度師、諸大官將吏兵,鍾龍聖井,感應行雨……瑞山堂護佛伽藍真宰、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拏雲使者、雨部一切神眾、五穀大道真仙、田園公母禾稼神君、臨水崇福太后元君、沿途諸宮大小明王、當境土主、裡域正神、境內諸宮大小明王,凡祈雨司額寫:大雲祈雨壇;謝恩即寫:電光植福壇。
其中的“靈相”一詞,又見於敦煌寫本《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編號S. 3969+P.3884):“形相儀第二。摩尼光佛頂圓十二光王勝相,體備大明,無量祕義……諸有靈相,百千勝妙,寔難備陳。”[18] 可見,唐代“靈相”本義在於表示神祇的美妙形象,但南宋時代的一件道教文獻卻以“靈相”表示摩尼教之神祇:“一曰天王,二曰明使,三曰靈相土地。”[19] 福建晉江草菴所在地蘇內村有一供奉摩尼教神明的境主宮,“寢殿粉壁上畫‘五境主’——居中摩尼光佛,左一‘都天靈相’(又稱靈聖公);左二曰境主公;右一曰‘秦皎明使’(又作千春公);右二曰‘十八真人’……村人以摩尼佛、都天靈相、秦皎明使為五境的主神”。[20] 不管是“靈相土地”還是“都天靈相”,都應該是從唐代摩尼教寫本中的“靈相”直接衍化過來的。[21] 但在福建地區,“靈相”一詞是有特定含義的,特指林瞪其人,與唐代寫本所見“靈相”並非一碼事。霞浦本《樂山堂神記》第11~13行有“本壇明門都統威顯靈相、感應興福雷使真君、濟南法主四九真人”之謂,《明門初傳請本師》凡二見,分別寫作“本壇祖師、明門統御威顯靈相、洞天興福雷使真君、濟南四九真人”(第25~26行)和“都統威顯靈相、度師、四九真人”(第19行);陳培生法師傳用《摩尼施食祕法》載為:“本師教主、靈相、度師、四九真人。”該等名目均為林瞪的不同尊號或封號。推而論之,《牒皮聖眼》中的“本壇靈相、度師”也應指代林瞪無疑。
《牒皮聖眼》開首所祈求的神靈為“福寧州福安縣城隍大王”,此名在《牒皮式》中也有出現:“摩尼正教主行祈雨濟禾,保苗祈熟去事渝沙睍達臣厶謹封。背面寫:大雲祈雨壇;右牒請福寧州福安縣城隍大王。”如所周知,福安縣初建於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直隸福建路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福安縣改隸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安縣隸屬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縣屬福寧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福安縣隸屬福寧府。可見,該文獻抄寫的時代有二種可能:或在1286年至1369年之間,或在1473年至1734年之間。
圖1 《禱雨疏•牒皮聖眼》
寫於《牒皮聖眼》之前同屬《禱雨疏》的失名文獻後半部(前部殘毀)中二度出現有“玄天上帝真武菩薩”,顯然為《樂山堂神記》第4行之“北方鎮天真武菩薩”之異寫,指鎮守北方的道教大仙——真武祖師。真武者,原名玄武,“祥符間(1008~1016年),避聖祖(即趙玄朗)諱,始改玄武為真武”。[22] 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朱棣1402年稱帝后,再加封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民間習稱之為菩薩。“玄天上帝真武菩薩”之稱當來自於朱棣給真武所加封號之民間化寫法,當晚於1369年,故可推定《禱雨疏》抄寫於1473年至1734年之間,而其範本格式的形成則應比較早,當出自林瞪之手,以後代代相傳,沿用至今。科儀書是法師做法時的工具書,法師寫牒文,具體地點是根據實施法術的地點和求法者不同和而臨時現填寫上去的(原來該位置上是空格),而施法內容和程式則是固定不變的。法師傳法給弟子時都是讓弟子抄一本該法書,所以,上述斷代只能是該科儀書抄寫的時代。福安縣位處霞浦縣西鄰,說明當時林瞪的影響曾擴延至福安縣一帶。
近期,在霞浦上萬村新獲《北宋前津門救火林瞪公求雨祕決》抄本一冊,計有26頁,記載了林瞪祈雨的儀式與咒語等,明顯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容另作探討。
蒼南《林氏宗譜》(清嘉慶二十三年抄本)收錄有林登翰所撰《八世祖瞪公石塔記》,文曰:
上萬之西行裡許名曰大阪洋,其先有喜雨亭,祀瞪公像,凡值歲大旱,祈雨五境迎會,必於此駐蹕。越嘉慶丙寅歲九月,喜雨亭壞,經今十餘年,並無一詠及者,翰因與鼇慨然曰:“前人遺蹟,不可淪亡,但木易朽而石則亙古常新,請以舊址創石塔可乎?”僉曰:“善!”遂鳩貲倩石工鐫公遺像及溫康諸神於左右,閱日月落成,由是五境之祈禱者鹹稱為便,今屆修譜,所有詞宇傳贊更詳,莫不照耀簡端,而謂一塔之微,毋庸秉筆乎?不揣譾陋,特志之,以垂不朽雲。
裔孫庠生登翰百拜謹撰。
這些記載都說明,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以善於祈雨,造福鄉鄰,從而贏得了世人的尊崇。直到今天,村中的老人還常講,每逢大旱時節,村民們只要擺好祭壇向“林公”求雨,一天之內必定會有甘霖降下。
三、摩尼教絹畫所見的林瞪
近期,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收藏的一幅元末著色絹畫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該畫面積142cm×59.2cm,1966年入藏該館,此前的傳承了無記錄,關於其來源,1988年發表的《大和文華館目錄》有極簡單的說明:“從畫風看,是元代後期寧波附近的專業畫工製作。”很長時間,該畫被誤稱作佛教《六道圖》或景教繪畫,近經日本學者吉田豐和美國學者古樂慈研究辨識,確認為摩尼教繪畫。[23]古樂慈通過對畫面的分析,認為其內容可分為五個層次。最上層表現天界,正中為一宮殿,內容為光明處女及其扈從訪問天界;第二層居中有摩尼教神像(很可能是摩尼本人),右邊有兩個穿著白服的摩尼教選民(僧侶),一個坐著,可能正在說法,另一個站著,當為助手。左邊穿紅衣坐著的當為聽法者,站其側著黑衣者當為其侍者;[24] 第三層分成四個小格,分別代表中國社會士農工商四個等級;第四層描繪的是摩尼教概念中的陰司審判;第五層,即最下層描繪的為地獄景象。[25](圖2)這一成果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關注。
圖2 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藏元末著色絹畫
上述解釋言之有據,揭櫫了該繪畫的摩尼教屬性,功不可沒。惟對第二層內容的解釋有未備及可商榷之處,茲據敦煌文獻略予辨證。
敦煌本《摩尼光佛法儀略·五級儀第四》(S. 3969)載:
第一,十二慕闍(中古波斯語možak,拉丁語magister),譯雲“承法教道者”;
第二,七十二薩波塞(中古波斯語ispasag,拉丁語episcopus),譯雲“侍法者”,亦號“拂多誕”(中古波斯語aftādān);
第三,三百六十默奚悉德(中古波斯語mahistag,拉丁語presbyter),譯雲“法堂主”(中古波斯語mānsārār,帕提亞語mānsarār);
第四,阿羅緩(中古波斯語ardawan,拉丁語electi),譯雲“一切純善人”;
第五,耨沙喭(帕提亞語mi$ōšagān,拉丁語auditores),譯雲“一切淨信聽者”。[26]
在摩尼教等級排列中,作為第一品級的慕闍人數為十二名,拂多誕為七十二名,再下的默奚悉德為三百六十。這些應為中上層人物,再下為阿羅緩,為低階僧侶。以上四者皆為選民,被稱為“義者”,屬於僧侶。按照要求,一律穿白袍、戴白帽,即“素冠服”之謂也。耨沙喭,意為“聽者”,與“義者”相對應,是摩尼教組織中最低一級,相當於佛教的居士,身著俗人裝束,即“聽仍舊服”者。大致相當於佛教的居士。宣和二年(1120年)十一月四日,某臣僚上言:“溫州等處狂悖之人,自稱明教,號為行者……每年正月內,取歷中密日,聚集侍者、聽者、姑婆、齋姊等人,建設道場,鼓扇愚民男女,夜聚曉散。”[27] 這裡的“侍者、聽者、姑婆、齋姊”分別指男選民、男聽者、女選民和女聽者,[28] 相當於佛教的比丘、優婆塞、比丘尼和優婆夷。看來,如同佛教把信徒分為和尚和居士一樣,摩尼教也把信徒分為選民(electi)與聽者(auditors)二部。[29] 所以,將身著白衣和紅衣者分別推定為“義者”和“聽者”似乎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解釋。但具體到這一幅畫面言,做如此解釋卻頗有不通之嫌。首先,摩尼光佛端坐畫面正中,如果是說法圖,說者應該是摩尼光佛,而不應該是其座位前的“義者”;其次,如果是“義者”在說法,那麼“聽者”就應該跪坐其下,至少不會出現像本畫面這樣的平起平坐的場景;其三,如果稱“義者”在說法,聽眾卻只有一人也似有不合情理之處,與吐魯番所見摩尼說法圖迥然有別,後者一般都會有眾多聽法者,和佛教繪畫所見說法場面頗類。
觀絹畫之工藝特點與藝術風格,言稱出自寧波,不無道理。但慮及摩尼教一直不曾在寧波流行,故筆者懷疑該摩尼教絹畫或應為霞浦之物。當筆者帶著這些疑問詢及霞浦上萬村村民時,有人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此絹畫很可能為上萬村祖傳聖物之一,惜抗戰時期失傳。畫面第二層居中的大像為摩尼本人,二側所坐,右邊身著白服者為明教教主身份的林瞪,左側著紅衣的為宰相身份的林瞪。筆者認為,這種解釋顯然比古樂慈的解釋要可取得多,更符合霞浦民間信仰和祖先崇拜的旨趣。
上萬村村民相傳,林瞪曾在北宋時期出任過宰相之職,在閭山學法歸來後法力高強,能除妖降魔,平生樂善好施,護國救民,御災捍患,為普羅大眾所景仰。嘉祐年間(1056~1063年)福州失火,林瞪因救火有功而被封為“洞天都雷使”和“興福真人”。萬曆《福寧州志》記其事曰;
林瞪,上萬人。嘉祐間,閩縣前津門火,郡人望空中有人衣素衣,手持鐵扇撲火,遂滅。遙告眾曰:“我長溪上萬林瞪也。”閩人訪至其墓拜謁,事聞,敕封“興福真人”。正德初,閩縣令劉槐失闢,因禱之,夜夢神衣象服,告以亡處,明日果獲。[30]
類似的記載又見於乾隆《福寧州志》卷32《人物誌·方外》、民國《福建通志·列仙傳》和民國《霞浦縣誌》卷38《列傳》。從中可以看出,林瞪先“衣素衣”救火,又“衣象服”助人。
按,“衣素衣”同摩尼教“並素冠服”的習俗是相關聯的,而所衣“象服”,為一種有彩繪的禮服,為王后及諸侯夫人所穿。《說文》:“襐,飾也。象服猶飾,服之以畫繪為飾者”;唐代錢起《貞懿皇后輓詞》:“有恩加象服,無日祀高禖。”身著象服表示高貴之意。此雖屬傳聞,可能反襯出林瞪身份較為高貴的史實。[31] 夢境中林瞪衣婦人所穿象服,此非常態,無疑在於彰顯神祕色彩。以“衣素衣”與“衣象服”來解釋絹畫第二層內容,新鮮又可信。
絹畫第二層內容
上文所言,林瞪繼承摩尼教傳統,以善於祈雨著稱,當福州城門失火時,林瞪曾“衣素衣,手持鐵扇撲火,遂滅”。依常理,滅火應靠降雨而非靠扇,火借風勢會愈加猛烈。故而筆者認為,林瞪之救火靠的仍然是雨,鐵扇只不過是祈雨的道具。由扇致風雷,由風雷而致雨,終滅城門之火,故而林瞪才被封為“洞天都雷使”,既為“雷使”,則必與降雨有關。如此釋之,得無可乎?上萬村民間傳說雲:宋真宗時,福州知府將林瞪公救飢善舉及法術高強等事上奏,真宗遂召林瞪公入朝並賜御宴。適逢福州鼓樓失火,林瞪遂順手借三杯御酒向福州灑去,化作三陣紅雨,熄滅了福州鼓樓大火。這個傳說故事,更有助於解釋絹畫第二層畫面的著裝問題。
以“衣素衣”與“衣象服”來解釋絹畫第二層內容,言之成理,可以取信。[32] 但若以之與晉江市蘇內村境主宮所見神明配置繪畫相較,筆者覺得將其解釋作摩尼光佛、秦皎明使和都天靈相等亦無不可,即居中者為摩尼光佛,左為秦皎明使,右為都天靈相。如前文所言,“靈相”乃福建摩尼教徒對林瞪的尊稱,蘇內村境主宮稱之為“都天靈相”,意在表示林瞪具有經天緯地之神通。宋代白玉蟾在與彭耜的對話中談及明教,言:“教中一曰天王,二曰明使,三曰靈相土地,以主其教,大要在乎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字而已”。[33] 顯然,這裡的“靈相土地”與境主宮之“都天靈相”是相通的,皆為林瞪之稱謂。林悟殊先生猜測“秦皎明使和都天靈相,可能就是由先意和夷數衍化演變出來的”。[34] 似有未妥。
復觀蘇內村都天靈相之木雕像,造型酷似霞浦柏洋鄉迪惠宮之林瞪像,與柏洋鄉龍首宮、林氏祠堂與福州明教文佛祖殿所見的林瞪也相差無幾。如果這一推測不誤,那麼上述元末著色絹畫也可以解釋為中摩尼,左著紅衣者為都天靈相林瞪,右著白衣者為秦皎明使。是以,可以認為,摩尼教由晉江靈源山北傳至霞浦後,經過霞浦林瞪的改造,又由霞浦回傳至泉州晉江一帶,影響及於當今。
四、林瞪在中國摩尼教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摩尼教自唐代入華,命運多乖,惟因回鶻自763年始奉之為國教,才實現了柳暗花明大轉折,4個世紀間,對回鶻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產生了既深且巨的影響,直到12世紀後半葉銷聲匿跡。[35]此後,摩尼教於世界範圍內歸於沉寂。然而,在中國東南一隅的福建,摩尼教卻以民間宗教的形式得以倖存,生生不息,代傳至今。霞浦、福州等地新近發現的摩尼教文獻文物,為我們揭櫫這一現象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可以看到,福建摩尼教與原始摩尼教相比,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無不體現出林瞪的作用和影響。
首先,霞浦摩尼教順利實現了由官方宗教向民間宗教的轉型。摩尼教本是一個尊崇王權的宗教,宣稱:“王者猶如朗日,諸明中最;亦如滿月,眾星中尊。”[36]把國王比作摩尼教信徒所崇奉的“朗日”與“滿月”,強調王權,以迎奉統治階級的思想。敦煌發現的漢文摩尼教文獻即帶有明顯的官方特點,如《摩尼教殘經》可能為摩尼所撰七種著述之一《證明過去教經》之漢譯本;[37]《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乃唐玄宗時在華摩尼傳教師奉詔撰寫的一個解釋性檔案。[38] 但自會昌三年(843年)唐武宗禁絕摩尼教傳播後,潛入福建的教徒不得不由公開轉入地下。今存的霞浦文獻,差不多都是科儀方面的內容,除了《摩尼光佛》對王權思想有所反映外,其餘文獻不復重見王權崇拜的內容,林瞪成為信徒崇拜的首要物件。早期入華摩尼教主要依託佛教,敦煌寫本與漢文史籍多有反映。而霞浦則不同,佛教影響力銳減,逐步讓位於道教與福建地方信仰,[39]這在《樂山堂神記》、《興福祖慶誕科》、《點燈七層科冊》、《明門初傳請本師》及《禱雨疏》等眾多文獻中都有突出反映,只有《摩尼光佛》有所例外,主要依託的仍是佛教,而且從體例到內容,《摩尼光佛》都與霞浦其他科儀書迥然有別,說明《摩尼光佛》應為霞浦較早期的文獻,受唐代摩尼教文獻的影響較大。摩尼教在霞浦一帶適應民情,脫夷化與民間化傾向漸趨明顯,逐步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祕密民間法門——“明教門”。作為教主的林瞪,勢必會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其次,霞浦摩尼教的組織性得到空前加強。龍首寺建成於966年,至第二代寺主林瞪時得以發揚光大,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祖師制度,寺主嫡嫡相傳,這在波斯、中亞等地的摩尼教中均無先例,在回鶻及唐代中原地區也未有所聞,惟霞浦有之,當系受中國佛教教派(地論派、天台宗、三論宗、禪宗)祖師傳承製度的影響所致。這一制度後來又由霞浦而北漸浙江,僅在溫州就形成齋堂40餘處,而溫州之摩尼教又來自霞浦一帶,蒼南《林氏族譜》奉林瞪為八世祖。故而可推定,溫州明教齋堂的形成,當是受龍首寺的影響所致。[40]
其三,林瞪與摩尼教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宋代以來,霞浦摩尼教勢力逐步壯大,先是向北傳至浙江溫州,向西延及西鄰福安,向南則擴及省垣福州。前三者已有述及,不贅,這裡僅就福州之福壽宮略作考述。前引林瞪裔孫林登鼇撰《八世祖瞪公贊》記載:
公於宋嘉祐間福州回祿救援有功,封為“興福真人”,建廟於省垣,廟食百世,其子若孫亦各立廟宇,以每年二月虔備祭品,慶祝華誕,歲時伏臘皆有祭,凡有求必禱(靈)[41],有禱必應焉。嗟呼!公以一布衣而享祀不忒,流芳百世,揆之古人,若關公盡忠事漢,死為帝君;嶽將竭力佐宋,沒為正神。雖顯晦不同而乃聖乃神,寧不與之後先濟美哉!
這裡明言林瞪因在福州救火有功而被封為“興福真人”,而且“建廟於省垣,廟食百世”,這應是官方的舉措。寺址所在,前引《濟南郡林氏宗譜·蓋竹上萬林氏宗譜世次目圖》載曰:“故老相傳,公於昔朝曾在福州救火有功,尋蒙有司奏封‘興福大王’,乃立閩縣右邊之廟以祀之。”
福壽宮位處烏山角下南門外十八洋路之浦西洋,為閩縣之右(南面),地理位置完全吻合。故“閩縣右邊之廟”指的就是今浦西之“明教文佛祖殿”。由於摩尼教不再流行,對今人來說,“明教文佛祖殿”的宗教屬性不夠明確,為申請合法宗教身份,於1998年改名為“福壽宮”,臚列道教廟宇,但村民耆老皆言祖輩供奉該寺神明的儀式很獨特,與道教、佛教都大不相同。
近年,李林洲通過田野調查,認定福壽宮明教文佛祖殿為摩尼教遺址:“清乾隆年間鑄鐵元寶爐。上有浮雕銘文‘度師真人,明教文佛,清乾隆庚戌年花月,本里弟子蕭兆鵬喜舍’。明教即摩尼教,文佛即摩尼佛。”[42] 文中將福壽宮定性為摩尼教寺院,頗得鵠的,唯把文佛看成摩尼佛之同義語顯然有些欠妥。林悟殊指其謬,稱“‘文佛’未必就是摩尼佛”。[43] 霞浦本《摩尼光佛》中將釋迦文佛和摩尼光佛並列,足證文佛和摩尼光佛非一,但林先生完全否認福壽宮之摩尼教屬性,則似有進一步斟酌的必要。一者,林先生考證“明教文佛”與摩尼教無關,而霞浦本《摩尼光佛》卻將釋迦文佛與那羅延佛、蘇路支佛、摩尼光佛及夷數和佛並列,合為摩尼教信仰的五佛。[44]其中的摩尼光佛,在吐魯番出土帕提亞語摩尼教文獻殘片M 801中被稱作彌勒佛,並稱是由他打開了樂園的大門。[45] 霞浦文獻中也多次提到彌勒,[46]體現了彌勒信仰在摩尼教中的盛行。釋迦文佛即明教文佛,只是寫法不同而已,民間宗教不若正統宗教那麼嚴格,完全可以理解。二者,林先生斷言:“在華摩尼教僧侶有法師之稱,但無‘度師’之謂,吾人不可勉強把‘度師真人’推測為摩尼師。”[47] 還有學者認為:“這(指福壽宮——引者)是一座道教色彩很濃的明教寺院,度師真人系何方神聖有待考明,大概是名摩尼師,摩尼教對高僧法師都稱師,定光古佛就被稱為師。‘真人’是寺院道教化後不明真相的信徒胡亂加上去的,本始的稱呼應是‘度師’。”[48] 其實,“度師真人”來源有自,並非“胡亂加上去的”。在前舉霞浦本摩尼教祈雨文獻《禱雨疏》、《求雨祕訣》和《明門初傳請本師》中即多次出現“度師”一詞,而且在《禱雨疏·牒本壇》中還有“天門威顯靈相、洞天興福度師、濟南法主四九真人”之謂,用以指代林瞪,福州福壽宮供奉的物件其實就是摩尼教教主林瞪。三者,林先生立論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元寶爐銘文的落款,認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不僅福州,東南沿海的其他地區,早已沒有摩尼教流行了”[49]。然而,霞浦文獻卻證明,摩尼教在霞浦西北部一帶一直流行至今,而且在1473年至1734年之間曾流傳至福寧州福安縣一帶。當然,這些並非林先生的疏失,乃因《摩尼光佛》、《禱雨疏》等文獻均發現不久,迄今尚未刊佈所致也。前引《八世祖瞪公贊》所言清代福州之林瞪廟,當即福壽宮之前身,以“度師真人”林瞪和明教文佛為主供,只是被披上了道教的外衣而已。[50]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福壽宮大殿之古聯“朝奉日乾坤正氣,夕拜月天地光華”[51] 也是頗符合摩尼教“朝拜日,夜拜月”之習俗的。[52] 值得注意的是,在福建閩侯縣上街鎮石砂村有一民間信仰宮廟,同樣供奉度師真人和明教文佛,當地信徒明確告知,該廟為其祖先約200年前在福州經商時作為浦西明教文佛祖殿信徒而從祖殿分爐來的。[53] 綜合上述因素,可以認為,言稱福壽宮(明教文佛祖殿)為摩尼教寺院絕非空穴來風,而是證據豐富且確鑿的。主祭林瞪,從這一意義上說,今天仍可稱之為林瞪廟。福壽宮當為霞浦龍首寺(樂山堂)、寧波崇壽宮、泉州刀石山摩尼寺、晉江華表山草菴、溫州平陽潛光院之外的第六所摩尼教寺院,倖存至今,是世上僅存的唯一的摩尼教寺院,堪稱古代中國與伊朗文化交流的活化石,值得保護與研究。
福州福壽宮明教文佛和度師真人造像
對於霞浦摩尼教的發展,林瞪之功居其首,尤其是在瞪曾充任龍首寺第二代寺主期間,霞浦摩尼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流風所及,閩浙摩尼教漸次得到發展,並最終於閩浙一帶形成了一個頗具地方特色民間祕密法脈——“明教門”。職是之故,林瞪便被霞浦乃至福安、溫州、福州、泉州等地的摩尼教徒尊奉為共同的教主了,其身份也被逐步神聖化。在霞浦本摩尼教文獻中,林瞪被稱作“本壇明門統御威顯靈相、洞天興福雷使真君、濟南四九真人”(《樂山堂神記》第11~13行),“職標雷部,掌威權法,闡明門,興正教,敕封感應興雷真君”(清抄本《興福祖慶誕科》,第94~95行)。據當地民間傳說,這些都是宋政府賜予林瞪的封號。蒼南《林氏宗譜》(清嘉慶二十三年抄本)收錄的林瞪裔孫林登鼇於嘉慶二十二年(1871)所撰《八世祖瞪公贊》更是稱頌有加:“如我祖諱瞪公尤罕匹焉。族人以公護國救民,御災捍患,久已膾炙人口,特有(未)[54] 有贊焉以紀之。鼇敬仰公之為人,正氣塞乎兩間,不屑屑於富貴,不慼慼於名利,因非凡人所可及矣。”對林瞪的崇拜之情溢於言表,從中不難看出,當地民眾對林瞪的崇拜非同一般。
每年從農曆二月十二日開始一直到二月二十一日,在柏洋鄉之柏洋村、上萬村和塔後村都有祭祀林瞪的活動,活動主要內容有文藝演出、迎神活動、祈福祭祀、拜譜儀式、文物移交等,其熱鬧程度甚於過年。[55] 直到今天,霞浦上萬村仍儲存有五件據稱林瞪生前所使用過的法器,其中有刻著“聖明淨寶”和“五雷號令”的印章兩枚,還有民間俗稱作“蛤蟆爐”的青銅角端,甚至還儲存有林瞪妻陳夫人生前所用的耳環等金、銀飾品等。通過有關專家鑑定,上萬村的青銅角端與故宮太和殿的一對角端極其相似,當系明代或明以前的遺物,而“聖明淨寶”印章,顯然是明教教主專用的權威憑信,“五雷號令”印章當為林瞪專用於祈雨之物,自無疑問。上述這些實物足證林瞪在“明教門”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霞浦上萬村藏“聖明淨寶”與“五雷號令”印章
楊富學 | 林瞪及其在中國摩尼教史上的地位_敘拉古之惑 - 微文庫 https://bit.ly/2EEo1ul


金庸《倚天屠龙记》明教教主原型比小说还要丰富两个女儿皆为圣姑 - 每日头条 https://bit.ly/2EDeTpS
金庸《倚天屠龍記》明教教主原型比小說還要豐富兩個女兒皆為聖姑。
2019-06-05 由 林氏源流 發表於文化。
本文來源:福建電視台。
紀念摩尼教(明教)林瞪大師誕辰1013周年暨福州、霞浦研究考察活動(2016年)
福建電視台新聞調查。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元末一干明教好漢抗擊朝廷的橋段,許多人以為只是小說家之言,不可盡信。 然而,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等專家最近發現,因金庸的小說而蜚聲一時的明教,從北宋到明朝數百年間,一直在閩東霞浦一帶有活動,對我國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
明教教主林瞪。
據上萬村林氏宗譜記載,林瞪25歲時已育有二女,但仍「棄俗入明教」,比宋末的方臘早近百年。 他「齋戒嚴肅」,經過22年的苦修才成功。 霞浦閭峽村有一山洞,村中流傳這裡曾經是林瞪修鍊之地。 而在上萬村現存的樂山堂遺址則是他傳教佈道的地方。
與金庸小說裡神秘的聖姑一樣,林瞪的兩個女兒也終生未嫁,追隨父親修行。 但是當地人不稱之為聖姑,而是尊稱她們為"龍鳳姑婆"。 離樂山堂數百米遠的姑婆宮遺址,其後石牆尚存一倒壓的蓮花座就是專門供奉她們的,世世代代,香火不絕。
然而,這些都只是林氏宗譜上"一面之詞",以及一些村民守了近千年的心照不宣的秘密。 直到去年,林瞪29代孫林鋆由京返鄉探親,這個秘密才逐漸為外人所知。
林鋆一直樂善好施,捐資助學,村裡的"戶頭"(管理林瞪公遺物及林氏宗譜的人)出於信任,便將一貫秘不示人的林公遺物,有分別刻著"聖明凈寶"和"五雷號令"的印章兩枚、以及民間俗稱"蛤蟆爐"的小爐子等五件法器出示給他看。
這些法器平時由村民民主選出來的10個人專門保管,但哪件東西具體在誰手上,連村主任都不知道。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上萬村舉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來紀念他們心目中的神—林瞪公。 儀式有戲班演出、祭祖、許願還願、拜宗譜、交換法器、跳神等,以後三個儀式最為神秘。 二月十七日,祭祀活動結束了,5件法器會被請出來—只有10個保管人聚齊了才能拿出來,如數交給下屆首事。 村民們以近乎固執的虔誠守護著祖宗的秘密,從來不去破壞祖宗的規矩。 很多人當地老人一輩子沒有見過它們,雖然很想見一見,但祖宗有這種規定,也就算了。 只有做過"戶頭"的人,才有幸得見。
林鋆被眼前所見震撼了,直覺告訴他,這些物件一定有重要歷史價值。 隨後他請來霞浦縣文物局、博物館相關人員來鑒定,認為它們可能與明教有關係。 今年1月,林鋆便邀請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鄭筱筠、副研究員陳進國等一行6人來柏洋鄉上萬村等地考證。 他們初步確定為明教遺物後,便著手尋找宮廟文獻來佐證,宮廟、族譜、民間傳說等等,一個都不能少。
金庸筆下"明教"真身。
今年3月,明教普查組在柏洋鄉神洋村的一本民國壬申年(1932年)編的 《孫氏家譜》中發現了記載摩尼教(明教)的重要史料,按《孫氏族譜》記載,林瞪加入明教時,是拜孫綿大師為師。 而且孫綿於宋乾德四年(966年)在上萬村創建龍首寺,即後來樂山堂、蓋竹堂,現遺址尚存,有一棵數百年歲的檜樹,宋元明清歷代有重修。 "文革"期間樂山堂被拆毀過,後來補蓋木屋頂,2006年已倒塌,現僅存石板基址、蓮花式柱座,以及梁架構件等。 專家還根據群眾的提示,找到了樂山堂開山地主孫綿墓的位置。
4月,專家們又發現了飛路塔和科儀書。 飛路塔位於霞浦鹽田佘族鄉北洋村,於明洪武年間由村民募款建造,刻有八字明教教義:清凈光明,大力智慧。 陳進國表示,當時朱元璋已經開始禁明教了,能公開募款建塔,可見當地明教之興盛。
而科儀書則是由當地法師所世代相傳的神譜,用於請神之用。 科儀書跟林氏家族的法器一樣,法師一般不輕易給人看。 柏洋鄉的陳培生法師在陳進國等人多次拜訪之後,終於對他們產生信任,才肯讓他們閱覽科儀書。 陳培生的科儀書中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教教義,內有涉及上萬村龍首寺(樂山堂)之內容,以及摩尼教史料若干,有助於釐清林瞪與摩尼教的關係,以及入閩後摩尼教融匯三教及法(巫)教,演化為"明門"的過程。
陳進國說,霞浦找到的資料還有力地佐證摩尼教是從「陸路」而非「海路」傳入福建的。 晚唐以來,進入閩地的摩尼教的傳播路線圖,當以福州地區為中心,順沿著濱海區域,向南北兩翼地區傳播和擴散,從而形成了環閩浙濱海地區的明教"信仰扇"。 一是經莆仙而南下進入泉州地區,諸如莆田涵江發現的元代明教十六字石刻,晉江草庵元代的明教十六字字刻等文物史跡。 二是經閩東(霞浦)北上進入浙東的路線。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紀在巴比倫興起的世界性宗教,主要吸收猶太教-基督教等教義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時也採納了不少瑣羅亞斯德教的成分,傳播到中國以後又染上了儒、釋、道的色彩。 它的主要教義是二宗三際論,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體制。 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惡。 三際指初際、中際、後際。 初際階段,明暗是分開的。 中際階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與黑暗鬥爭,兩者混合。 後際階段,明暗重新分開。 對僧侶有五戒的要求:真實,不害,貞潔, 淨口和安貧。 不害是禁止從事任何可能傷害光明分子的工作,即不要從事耕田、採集、收穫和殺害任何動植物的事情。 貞潔是指禁止性交,因為性交被視為模仿惡魔通姦,會導致人類生生不息,繼續不斷囚禁光明分子。 淨口是指禁止吃肉和飲酒。 安貧是要求不蓄私產,靠施捨和乞討為生,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霞浦"摩尼教主"演繹傳奇。
早在《倚天屠龍記》中描寫故事發生的300年前,在福建省霞浦縣一個偏遠的山村裡,就已經有明教的重要據點,而且他們也有一個領軍人物———林瞪(1003年~1059年)。 根據上萬村林氏家譜記載,林瞪是一個早於北宋的方臘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人物,並且他在上萬村附近還有一個堂口———樂山堂,座下弟子數十人。 林瞪的兩個女兒,也像金庸小說中描寫的明教聖女小昭一樣,終生未嫁,只是她們不叫聖女,而被稱為龍鳳姑婆,樂山堂附近至今還建有姑婆宮。 雖然林瞪沒有小說中張無忌那樣的「飛簷走壁」、「乾坤大挪移」的身手,但相傳他有「縮地成寸」、「呼風喚雨」的大神通。
上萬村世世代代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三眼天神降下旱災,上萬村連年大旱,滴雨未降,許多人被迫背井離鄉尋找生路,適逢林瞪廬山學道歸來,見此情景,祭出"五雷號令"、角端等法器與三眼天神大戰三百回合,將其擊退,並用"五雷號令"施法降下甘霖,救了當地的老百姓。 於是,「五雷號令」就成了上萬村林氏一族祖傳的求雨法器。
而林瞪求雨所使用的「五雷號令」印章也大有講究。 宋代以來,摩尼教與盛行於東南沿海的雷神信仰及相關法術,特別是地方化的"法教"流派,形成了相互融合的文化取向。 在宋代,雷法作為一種新興的道法達到頂峰。 專家認為,林瞪傳承的「明門」法脈,很可能是這種「文化嵌入」的宣導者,而林瞪在摩尼教徒的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品級,其法脈在福建「明教門」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使摩尼教進一步的「脫夷化」,從而演變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門」。
目前,霞浦上萬村林氏宗祠還妥善保存著一些據說是"入明教門"的林瞪生前所用的器具文物,印有"聖明凈寶"的青銅印章、印有"五雷號令"的銀質印章、青銅角端、鐵質"金鐘罩"和青銅三足香爐。 另外,據霞浦縣長春鎮呂峽村南山島的當地人講述,並經專家實地考察,該島嶼尚存留著林瞪修行的遺迹和傳說。
據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專家的考證,上萬村現保存的這些明教的神聖器物的年代及南山島史跡,無疑是較早的。 青銅角端至遲是明代以前的器物,如故宮太和殿尚有一對角端,用於焚香,但腳踏蟒蛇的設計,亦顯見消費者具有相當高的身份。 至於「聖明淨寶」印章,顯然是「明教門」教主級的領軍人物專用的權威印章,用於各類上奏的科儀錶文中,蓋脫胎於道教「道經師寶」印章。 因為「聖明」和「淨」等術語亦見於漢文的摩尼教經文當中,符合摩尼教的教義。 歷年來,林氏家族只有在宗祠祭祖時才使用這些神聖的器物,而宗祠所祭之主神即是林瞪夫婦。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6vn5om.html

sp704p09614543p7o515o9735254679or90305soq79o4s3085093op34rrso99o


福州新聞網訊24日是農曆二月十三日,是明教教主、度師真人林瞪1010周年誕辰,我市宗教界、文史界專家學者,省林氏委員會林氏宗親和林瞪後裔在台江浦西村福壽宮舉行紀念活動。
道教福壽宮又稱明教文佛祖殿,位於白馬河畔台江義洲街道浦西村,上世紀80年代從福州味精廠附近搬遷至此。 目前宮由還保留有清代明教文佛祖殿全景圖掛軸、清代夾苧脫胎明教文佛像、清乾隆年間鑄鐵元寶香爐等許多文物。 上世紀90年代末20世紀初,劉湘如、李林洲等文史界、宗教界專家、學者披露福壽宮為摩尼教寺院遺址,2009年,中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霞浦縣上萬村林瞪故里發現摩尼教的大量遺存,在這些文獻中,有記載福州台江浦西福壽宮興建的歷史年代及興建原由,經專家學者多次研究,一致確定浦西福壽宮是一座奉祀摩尼教教主林瞪的摩尼教(即明教)寺院遺址。
摩尼教又名明教、末尼教、明尊教,為波斯(今伊朗)人摩尼於西元3世紀創立,7世紀末傳入我國。 摩尼教信仰者多為下層民眾,屢屢被農民起義者用來發動鬥爭,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北宋末年南方的方臘起義。福寿宫纪念明教教主、度师真人林瞪1010周年诞辰_科教文卫_新闻频道_福州新闻网 https://bit.ly/3guxdPw

2013324224651469


福建霞浦明教之林瞪的祭祀活動調查。
2010-11-15 05:57:06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5期。
林子周 陳劍秋。
內容提要:本文利用田野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從祭祀的組織形式、時間、地點、具體程式對明教之神林瞪的祭祀活動進行研究。
關鍵詞:明教林瞪祭祀活動。
作者簡介:林子周,浙江省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陳劍秋,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文化站幹部。
明教之林瞪,教壇科儀書上也稱"林廿伍公","林伍公"或"林五公",福建省霞浦縣柏垟鄉上萬人,出生於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 據林氏族譜記載,林瞪是福建著名李唐孝子林攢的裔孫。 筆者對林瞪祭祀活動儀式已跟蹤多年,現將豐富多彩的祭祀活動介紹給大家,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研究資料。
一、祭祀活動的組織形式。
柏垟鄉民間祭祀林瞪活動的有三個地方:柏垟村、上萬自然村、塔后自然村。 這三個地方的祭祀時間為三天,順序有先有后,具體的組織工作也靈活多樣。
1、柏烊村的福頭組織。 柏垟村是柏垟鄉政府所在地。 2005年統計的數位,全村364戶,人口1838,其中林氏600多人。 柏垟村的林氏是北宋年間從上萬遷徙而來的,共分為四房。 四房當中,長房僅59人,每年1人參與做福頭。 三房,人口最多,每年6人參與做福頭。 每一年固定由13個福頭來共同舉辦活動,福頭的產生是各房抓鬮定下來的。 歷年來福頭的名額都是這樣分配的:大房一名,二房三名,三房六名,四房三名。 年紀是從18歲到59歲,在外讀書和當兵的不算。
2、上萬自然村的福頭組織。 上萬自然村,就是林氏族譜中的"蓋竹上萬"。 柏垟村、塔后自然村、浙江蒼南、浙江天臺的林氏是從"蓋竹上萬"搬遷出去的。 上萬的林氏宗祠,相當於祖庭。 上萬自然村常住人口,共113戶。 近年來搬遷到縣城的就有57戶,在外地打工的,沒有購房的33戶。 屬於上萬自然村常住和在外打工的,信基督教共有31戶以外,大家都有明教神"林伍公"的信仰。 新福頭是在活動一開始的集資中抓鬮產生,每年由8個福頭負責操辦一切事務。
3、塔后自然村福頭組織。 塔后自然村是塔後行政村所在地。 由4個自然村組成。 塔后村常住戶110戶,有498人,福頭組織共有10名,產生方法和上萬村一樣。 該村林氏是上萬林氏的一個分支,是最早"蓋竹上萬"五房中的"長房",有獨立的祠堂。 與柏垟村、上萬自然村不同的是,這裡的祠堂有林瞪公和眾神明的神位,而沒有塑像,活動時必須到上萬村的林氏宗祠去迎神。
三地的福頭組織,差不多都是十二年一個輪迴,柏垟村是以房為主,上萬村、塔后村是以戶為主。 各家各戶都有機會參與組織一次大型的活動。
二、祭祀活動的地點、時間。
活動從農曆二月十二日開始,一直到二月二十一日,三地活動的內容儀式也不盡相同,現清單於下:
三、祭祀活動的具體程式。
林瞪的祭祀的活動,比過年還要熱鬧。 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文藝演出、迎神活動、祈福祭祀、拜譜儀式、文物移交等儀式。
1、文藝演出。 祭祀期間柏垟、上萬、塔后,三個村都少不了要演三天以上的戲。 據柏洋清代嘉慶版本的《林氏族譜》記載:
瞪公(引者按:瞪字描紅),宋真宗成平六年癸卯(1003)二月十三日生,行二十五...... 公年二十五,乃棄俗入明教門,齋戒嚴肅,歷二十有二年,功行乃成。 至嘉祜四年己亥(1059)三月三日密時冥化,享年五十有六,葬於所居東頭芹前坑。 ...... 每年二月十三日誕辰,二女俱崇祀於廟中,是日子孫必羅祭於墓,神像於上下三村,燃燈結彩設祭陣供演唱作樂列年以為常式。
祭祀神靈林瞪,"演唱作樂"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因而戲神梨園祖師、"田西元帥"也成為請神中的一個固定的內容。 在柏洋、塔后,還有「田西元帥」的神位和香爐。 每場演出,座無虛席。 一般都是聘請傳統的戲班演出。
2、迎神活動。 柏垟村的迎神活動,第一次時間是農曆二月十二日上午,迎神隊伍從三裡路外的龍首宮,將四尊神像迎到林氏宗祠中;第二次迎神活動,是農曆二月十八日上午,從上萬林氏宗祠,迎到塔後的林氏宗祠。 第三次迎神活動,時間是農曆二月二十一日上午,迎神隊伍從塔後的林氏宗祠經過外洋、姑婆宮遺址前再抬回上萬林氏宗祠。
以上的迎神活動,都有林瞪和夫人塑像、馬元帥(馬華光)、趙元帥(趙公明)的塑像。 相傳林瞪學法得道回家,曾碰到"四大元帥"(馬、趙、溫、康)要與他們鬥法。 林瞪的驅雷法術竟然勝過他們,后收"四大元帥"為徒。 現在三地都只塑馬華光、趙公明的像,迎神活動也只抬出"二大元帥"神靈的塑像。 道教信仰中的這二位「元帥」的名字比較特殊——在「馬華光」、「趙公明」的兩個名字中,前一個有「光」字,后一個有「明」字,應該是明教教義中「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的暗示。 農曆2月12上午在柏洋的迎神活動中。 首先要舉行一個儀式,福頭要擺設一桌有素有葷的牺禮,法師先請神靈。 基本步驟如下:先是凈符(或金紙)淨自已、桌椅;穿上道士服裝;然後祭請符官;請上中下各界神仙;向符官燒金紙、元寶要求符官去通報高層神明。 法師要用靈鑼(6至7公分直徑的小銅鑼,代表聖杯),連續卜得"三聖一陽",表明神靈應允。 如果連續卜不到"三聖一陽",福頭們須虔誠禮拜。 如果卜不到"三聖一陽",法師就要重新祭請。
每年的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塔后的活動結束之後,組織人員把林伍公等神靈塑像抬回上萬的林氏宗祠中。 他們不走原路,而是經過外垟,再過原來的樂山堂和姑婆宮附近的山路,這個路程比原來的遠了二倍。 據老人們說,這一帶一直都是農業生產為主,迎神之後差不多是農曆二月底,很快開始春耕生產。 這樣做是為了確保一年農作物的豐收,寄託了農民對豐收的美好希望。
3、祈福祭祀。 廟堂祭:民眾將供品送到廟堂去,由福頭請法師統一上祭。 廟堂祭要有祭文,祭文也要法師讀,先是請神。 所請的神靈非常特別:從柏洋龍首宮的迎神之前,就請到以下神明:
本師教主摩尼光佛、寶光(吉降福,兇救性)電光王佛、再生活命夷數和佛、輪迴正宮九天貞明大聖、日月光王大聖、天地化身凈風大聖、觀音勢至菩薩、惠明法相如來。 是日(夜)今時奉請都統威顯靈相度師四九真人、靈源歷代傳教宗師、閭茆二洞祖本仙師、洞玄靈應靖嗣教列教位祖師、貞明法院三十六員猛將、七十二大吏兵、惟願是日(夜)今時隨 擔門前降所祀紫荊山上太一天一聖舍投、本壇祖師明門統御威顯靈相洞天興福雷使真君濟南四九真人、夷數活吉思大聖、貞明法院三十六員天將、七十二大吏兵、雄猛四梵天王、俱孚元帥、 嗪口皎明,使、靈源傳教歷代宗師、胡天尊祖師、高胡日祖師、玉林祖師......
以上請的神有「摩尼光佛」、「電光王佛」、「貞明大聖」、「日月光王」、「淨風大聖」、釋迦、「目蓮」、「地藏」」普庵大德禪師"、"紫微大帝"、"馬趙二大元帥"、"梨園壇內田竇寶二大師爺以及"雷使林公(林瞪)、陳氏順利夫人、馬趙二大元帥、樂山堂常住三寶、隨佛土地伽藍"和本地方各廟的神明等。
門前祭:老百姓在家門口祭祀。 除了擺設比較簡單的供品之外,還有香、金紙和鞭炮若干。 柏洋三個地方的門前祭,一般是祈求風調雨順,出入平安,幸運發財。 祭祀方法是在自己家門口擺上"五果"祭品和"三杯茶、三杯酒",象徵著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也有"二杯茶、四杯酒"的敬法。
還願祭:所謂還願,就是往年許下的願。 請神明保佑,如果能夠實現,就要辦牲禮還願。 許願、還願,是這邊老百姓的一種長期的習慣。 一般的還願也要辦祭文,祭品有豬肉或者魚類、雞或者鴨等等,還要有五種比較簡單的素菜一般是黃花菜、海帶、香菇、豆腐、竹筍等據說,葷食是給林瞪的部下享用的,素菜是祭請林瞪和夫人的。
4、拜譜儀式。 拜譜儀式,也是最為獨特的活動。 每年農曆二月十八日晚上,在上萬自然村林氏祠堂內,舉行這種儀式。 晚上約11時,要關上大門,8名福頭在祠堂內集中,拿出了各自保管的族譜、文物,舉行拜譜儀式。 這時除現任福頭和即將接任的福頭以外,其他人是一律不准進入祠堂內的。 當福頭把族譜翻到"林瞪"這一頁時,參與者按輩分從高到底排好,手拿三支香行跪拜之禮。 拜譜儀式完畢,家譜要馬上用封條交叉封閉,移交給接任福頭。
由於這個村是千年古村落,現存各種版本的《林氏家譜》。 譜載:一世祖林延吉自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從莆田遷居至此地,已經1200年的歷史。 拜譜僅僅是對明教之神林瞪的膜拜,更是對這本帶有神秘色彩的林氏族譜的尊重。
霞浦縣柏垟鄉三個自然村的祭祀活動,歷史悠久,內涵極為豐富,如何保護、挖掘、利用好這些歷史文化,對推進文化大省建設,申報國家級乃至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著重大的意義。福建霞浦明教之林瞪的祭祀活动调查_参考网 https://bit.ly/3hvfPLJ


林瞪(1003年?? 1059年),福建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人,在宋以後的閩東明門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根據上萬村林氏家譜記載,林瞪早於方臘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人物,並且林瞪在上萬村附近還有一個堂口?? 樂山堂,有弟子數十人,而且林瞪的兩個女兒,也像後來小說中描寫的明教聖女一樣,終生未嫁,只是她們的稱呼不叫聖女,村民現在都稱為龍鳳姑婆,而且樂山堂附近還建有姑婆宮。


柏洋鄉地處霞浦西北的偏遠山區,平均海拔440米,是霞浦最大的一個鄉,下轄28個行政村,212個自然村。其中上萬村的林瞪,是一個傳奇人物。
  據明萬曆年間的《福寧州志》,宋朝嘉佑年間,閩縣前津門失火,火勢甚猛,人們聚集起來觀望,隱隱約約看見半空中有一個白衣人,手持巨型鐵扇大力撲火,火很快就滅了。那白衣人在空中遙遙地對眾人說:“我就是上萬村的林瞪。”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元末一干明教好漢抗擊朝廷的橋段,許多人以為只是小說家之言,不可盡信。然而,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等專家最近發現,因金庸的小說而蜚聲一時的明教,從北宋到明朝數百年間,一直在閩東霞浦一帶有活動,對我國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
  閩東摩尼教傳奇人物
  這個神仙般的林瞪(1003-1059)便是宋代閩東明教活動的關鍵人物。陳進國說:“林瞪在北宋摩尼教徒的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品級,其法脈在福建‘明教門’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使摩尼教走向‘脫夷化’,從而演變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門’,林瞪也被不斷地‘神化’為明教神明。”在村民的傳說中,林瞪法力超強,能夠呼風喚雨。
  據上萬村林氏宗譜記載,林瞪25歲時已育有二女,但仍“棄俗入明教”,比宋末的方臘早近百年。他“齋戒嚴肅”,經過22年的苦修才成功。霞浦閭峽村有一山洞,村中流傳這裏曾經是林瞪修煉之地。而在上萬村現存的樂山堂遺址則是他傳教佈道的地方。
  與金庸小說裏神秘的聖姑一樣,林瞪的兩個女兒也終生未嫁,追隨父親修行。但是當地人不稱之為聖姑,而是尊稱她們為“龍鳳姑婆”。離樂山堂數百米遠的姑婆宮遺址,其後石牆尚存一倒壓的蓮花座就是專門供奉她們的,世世代代,香火不絕。
  然而,這些都只是林氏宗譜上“一面之詞”,以及一些村民守了近千年的心照不宣的秘密。直到去年,林瞪29代孫林鋆由京返鄉探親,這個秘密才逐漸為外人所知。
  林鋆一直樂善好施,捐資助學,村裏的“戶頭”(管理林瞪公遺物及林氏宗譜的人)出於信任,便將一貫秘不示人的林公遺物,有分別刻著“聖明淨寶”和“五雷號令”的印章兩枚、以及民間俗稱“蛤蟆爐”的小爐子等五件法器出示給他看。
  這些法器平時由村民民主選出來的10個人專門保管,但哪件東西具體在誰手上,連村主任都不知道。每年 農曆二月十五日 ,上萬村舉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來紀念他們心目中的神—林瞪公。儀式有戲班演出、祭祖、許願還願、拜宗譜、交換法器、跳神等,以後三個儀式最為神秘。 二月十七日 ,祭祀活動結束了,5件法器會被請出來—只有10個保管人聚齊了才能拿出來,如數交給下屆首事。村民們以近乎固執的虔誠守護著祖宗的秘密,從來不去破壞祖宗的規矩。很多人當地老人一輩子沒有見過它們,雖然很想見一見,但祖宗有這種規定,也就算了。只有做過“戶頭”的人,才有幸得見。
  林鋆被眼前所見震撼了,直覺告訴他,這些物件一定有重要歷史價值。隨後他請來霞浦縣文物局、博物館相關人員來鑒定,認為它們可能與明教有關係。今年1月,林鋆便邀請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鄭筱筠、副研究員陳進國等一行6人來柏洋鄉上萬村等地考證。他們初步確定為明教遺物後,便著手尋找宮廟文獻來佐證,宮廟、族譜、民間傳說等等,一個都不能少
  今年3月,明教普查組在柏洋鄉神洋村的一本民國壬申年(1932年)編的 《孫氏家譜》中發現了記載摩尼教(明教)的重要史料,按《孫氏族譜》記載,林瞪加入明教時,是拜孫綿大師為師。而且孫綿于宋乾德四年(966年)在上萬村創建龍首寺,即後來樂山堂、蓋竹堂,現遺址尚存,有一棵數百年歲的檜樹,宋元明清歷代有重修。“文革”期間樂山堂被拆毀過,後來補蓋木屋頂,2006年已倒塌,現僅存石板基址、蓮花式柱座,以及梁架構件等。專家還根據群眾的提示,找到了樂山堂開山地主孫綿墓的位置。
  4月,專家們又發現了飛路塔和科儀書。飛路塔位於霞浦鹽田佘族鄉北洋村,於明洪武年間由村民募款建造,刻有八字明教教義:清淨光明,大力智慧。陳進國表示,當時朱元璋已經開始禁明教了,能公開募款建塔,可見當地明教之興盛。
  而科儀書則是由當地法師所世代相傳的神譜,用於請神之用。科儀書跟林氏家族的法器一樣,法師一般不輕易給人看。柏洋鄉的陳培生法師在陳進國等人多次拜訪之後,終於對他們產生信任,才肯讓他們閱覽科儀書。陳培生的科儀書中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教教義,內有涉及上萬村龍首寺(樂山堂)之內容,以及摩尼教史料若干,有助於厘清林瞪與摩尼教的關係,以及入閩後摩尼教融匯三教及法(巫)教,演化為“明門”的過程。
  陳進國說,霞浦找到的資料還有力地佐證摩尼教是從“陸路”而非“海路”傳入福建的。晚唐以來,進入閩地的摩尼教的傳播路線圖,當以福州地區為中心,順沿著濱海區域,向南北兩翼地區傳播和擴散,從而形成了環閩浙濱海地區的明教“信仰扇”。一是經莆仙而南下進入泉州地區,諸如莆田涵江發現的元代明教十六字石刻,晉江草庵元代的明教十六字字刻等文物史跡。二是經閩東(霞浦)北上進入浙東的路線。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紀在巴比倫興起的世界性宗教,主要吸收猶太教-基督教等教義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時也採納了不少瑣羅亞斯德教的成分,傳播到中國以後又染上了儒、釋、道的色彩。它的主要教義是二宗三際論,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體制。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惡。三際指初際、中際、後際。初際階段,明暗是分開的。中際階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與黑暗鬥爭,兩者混合。後際階段,明暗重新分開。對僧侶有五戒的要求:真實,不害,貞潔, 淨口和安貧。不害是禁止從事任何可能傷害光明分子的工作,即不要從事耕田、採集、收穫和殺害任何動植物的事情。貞潔是指禁止性交,因為性交被視為模仿惡魔通姦,會導致人類生生不息,繼續不斷囚禁光明分子。淨口是指禁止吃肉和飲酒。安貧是要求不蓄私產,靠施捨和乞討為生,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如詩如畫的攝影聖地
  霞浦有480公里的海岸線,曲折而綿長。在中國,福建的海岸線最為曲折,直線距離總共不超過535海裏的海岸線,卻繞了3051公里,曲折比例為1:5.7,而霞浦的海岸線更誇張,達到1:10。往往,繞過一個山頭,是碧波萬里 的海天,再拐個彎,便看到一個安靜的漁村躺在海灣的懷抱裏。正是長長的海岸線成就了霞浦灘塗的風光無限好。漲潮時它和大海渾然一體,有著水天一色的遼闊,有著驚濤拍岸的壯美。退潮時,它裸露出經年的風霜,那彎彎曲曲的汊港,星星點點的漁舟,綿延無際的掛蠣,在風中飄搖的紫菜,在碧波上蕩漾的漁排,在金色海灘上晾曬著碧綠的漁網,還有低鳴著掠過水面的海鳥……
  據說,這裏灘塗養殖業超級發達。一二月拾蟶苗,三四月插掛蠣,五六月晾海帶、撈魚苗,九十月掛紫菜,還有經年不息的漁排養殖和討小海。所以,村民們總是很忙,東方剛拂曉,便有村民駕著小型機帆船、頭戴礦燈穿行在灘塗間。等到天亮,錯落有致的大小魚網便擺滿了海灘。漁民們不分男女老幼穿梭在深藍魚網與潔白沙灘之中;有的光著膀子靜坐著修補魚網,遠遠望去脊背上的汗水在逆光下晶瑩閃爍。有的抬著一筐筐小魚蝦分攤在魚網上晾曬,白色透明的小魚蝦與旁邊彩色的籮筐形成對比。灘塗的一邊是海,另一邊就是漁村。
  為了抵禦颱風的侵襲,房子一般用石塊砌成,屋頂的瓦片都壓上石頭,五顏六色的石塊及瓦片,美輪美奐,猶如一幅幅色彩凝重的油畫。村裏一些老房子已爬滿青草,小賣部裏擠滿了看電視老人和玩耍的小孩。霞浦的很多漁村裏都有教堂,顯得特別醒目。
  小漁村並不總是這般安靜。在明代長期與倭寇的抗擊中,沿海的漁民也付出了熱血。在長安鎮的大京村和呂峽村,有兩座背山面海的古堡,歷經600多年風雨,屹立不倒,便是那段歷史的見證金庸筆下的“明教”真身 @ 萬教宗壇-千山法派-黑頭紅頭-和尚尼姑-喇嘛道親-法師通靈-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YBdffC


霞浦明教教主林瞪的傳奇故事。
霞浦明教教主林瞪的传奇故事 - 霞浦民俗 - 霞浦摄影网-霞浦滩涂摄影协会官方网站 正规霞浦摄影团 https://bit.ly/2EGDU3t
因為金庸的名作《倚天屠龍記》讓大家熟知明教,特別是看過這部電視連續劇後,明教之名更是婦孺皆知。 但在福建省霞浦縣至今確確實實還保留著許多明教史跡以及明教教主林瞪的傳奇故事。
林瞪,霞浦縣柏洋鄉上萬村人,生於真宗鹹平癸卯年(1003年)。 25歲時入明教,師承孫綿大師。 入教后奮發學習,功行卓越。 又因排行二十五,鄉人尊稱他為"林五公"。
寧德民間傳說。
有一年夏天,林瞪到長春鎮呂峽南山村當上一艘村的夥計。 一天,正忙著為大家做飯的時候,不小心把取火石弄丟到海裡,船上的人都紛紛責駡他,他感到十分內疚與委屈,便轉身一躍,想跳入海中撈取打火石。 船上的人說時遲,那時快,一把將他雙腳給拖住了。 可是,當他被人們抬進船艙時,已不省人事,只留下一絲絲氣脈,無論人們怎麼搖晃,呼喊,就是醒不過來。 船主見勢不妙,只好把他送回家中。 一天、兩天、三天,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他家人求神拜佛,請醫灌藥,都無濟於事。 直到第八天,他突然醒來,大為惱火,並帶有責備家人的口氣說:"你們真是的,我是到閭山法主殿下那兒學法術去了,又不是偷懶不回家,閭山法主看你們哭得死去活來,把我趕回家,害得我只學到一點點皮毛。 "他雙眼直愣愣地瞪著大家。 家人以為他得了瘋癲病,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那天跳海時,要不是我們拉得快,你早就喂魚去了"
"誰說我跳海了,我明明看見船旁有一條大路通向遠方,我想下去撿取火石,就順著大路一直走到閭山..."
人們見他病得不輕,一邊勸說,一邊安慰他靜心調養身體。 可是,他就覺得家人是不可理喻的,為什麼總不相信他的話,一氣之下,便收拾行囊包袱,獨自一人躲進南山頂上的石洞修煉法術去了。
從此以後,南山頂上煙霧繚繞,人們都說是林瞪在設壇修煉法術。
有一年冬天,林瞪突然從山上跑下來,告訴村民,近日海上有海盜出沒,出海打魚一定小心。 不過幾日,出海捕魚的人們回來,果然個個都說在海上遇見海盜船,被洗劫一空。 幾天來,人們都不敢出海。 海盜在海上搶不到東西,到了晚上就靠岸上山,進村入戶,燒殺搶掠,弄得村村雞犬不寧,家家人心惶惶。
林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總不能眼巴巴地看著海盜如此倡狂地蹂躪村民,拼死也要試試多年修行的法術。 第二天清晨,他帶著村民來到南山高峰上,遠眺海面,見四礵列島附近有11艘掛著旗號的海盜船在海面來回穿行。 他立即叫人端來一盆清水,並在盆中的水面上放上11片花生殼,他擺設香案,口念咒語,施展法術。 只見盆中的花生殼,一片片慢慢地沉入水中。 隨後,海面上的海盜船也一艘艘慢慢地沉入海底。
從此,林瞪名聲大振,人們尊稱他為林師公。
再傳。
某年,閩東幾縣大鬧饑荒,造成大量民眾流離失所,災情深重。 知縣把災情報往福州。 福州知府火速派千里馬報訊朝廷。 但等朝廷下撥救糧不知要何時,百姓生命危在旦夕。
林瞪學法後雲遊廈門等地,裝成一個道士的模樣,手提"龍角"法器遇上一個財主,他跟財主說:"閩東幾縣連年饑荒,百姓快要餓死了,請你給我一點糧食,以解燃眉之急。 "財主盤問道士有關來歷後,對道士說:"閩東離這裡至少有三百里,給你一擔大米,你挑得動嗎? 道士說:"貧道只需倒滿一龍角就足夠了。 "財主心想一龍角最多也就裝幾升米。 便叫家人端出一鬥大米倒入,填不滿,幾擔、幾十擔大米倒入還是填不滿,直至倒完財主幾個糧倉的大米。
就在廈門財主倒米的同時,幾十船糧食到了閩東某縣碼頭,百姓得救了,人們歡呼雀躍。
再說福州知府也是個好官,得知消息后,一邊向朝廷請報,一邊親自押運幾十船大米趕到災區。 到了該地,不見有饑荒的樣子,便問出來迎接知縣怎麼回事? 知縣說:"要不是十天前大人運來的幾十船糧食,百姓早就餓死了"知縣一聽,說:"哪有此事,十天前我收到你的告急文書,能那麼快趕來嗎? "
知縣一下愣住了,想了半天說:"那會是誰派來的呢? "想起當時每條船都插有"林伍"旗幟。 知府命知縣親自查實。 原來這個"林伍"就是林瞪,柏洋鄉上萬村人,25歲入明教苦練成神。
又傳。
宋仁宗時,福州城某處民房發生一起火災,殃及一大片居民住所,受災群眾上千人,造成局部一時混亂。
在帝都洛陽與皇帝一起飲酒正酣的林瞪一時覺得情況不妙,有小鬼在耳邊呢喃。 他神情凝重,動作利索,隨手將桌上一杯紅酒向東南方向潑去...... 正在飲酒的仁宗皇帝見狀責怪林瞪掃了飲酒雅興,龍顏大怒,喝道:"為何如此無理。 "林瞪恍過神來,跪在皇帝面前奏曰:"剛才閩城失火,火光沖天,來不及用水救火,只好冒昧用一杯酒化為一陣雷雨將大火撲滅,得以解救百姓。 "皇帝認為這是荒唐之說,必定欺君,隨即指派心腹往閩城調查核實......
時過月餘,朝廷欽差到福州實地查看瞭解到,那天失火,火勢迅速蔓延。 突然,空中烏雲密佈,雷聲大作,下了一陣紅雨。 人們覺得很奇怪,都認為天神在庇佑他們。
欽差即日上京回聖旨,皇帝知道了此事,認為林瞪閩城救火有功,即封"洞天都雷使",加封"貞明內院立正真君"。
林瞪晚年歸隱家鄉,在途中,碰到馬、趙、溫、康"四大元帥",要與他們鬥法。 林瞪以驅雷法術勝過他們,后收他們為徒。 林瞪與徒弟回到上萬村,重整師傅孫綿大師創建的龍首寺,即後來的樂山堂,設堂弘法,為民消災除苦難。 於嘉祐四年冥化,享年56歲。
林瞪身為明教的首腦人物,他的傳教作為不但不為統治者所斥,而且還受到朝廷褒獎與封賜,這在明教使上是空前絕後的。霞浦明教教主林瞪的传奇故事 - 霞浦民俗 - 霞浦摄影网-霞浦滩涂摄影协会官方网站 正规霞浦摄影团 https://bit.ly/2EGDU3t


世上真的有明教,連金庸都親自去參觀其寺廟_摩尼
明教正名叫摩尼教,源自波斯薩珊王朝時期。據說金庸參觀完晉江市的“草菴”後,得意地說:“我沒有忽悠大家吧?世上真的有明教。”
光之處女(摩尼教宇宙學)
一、明教起源於波斯
“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處終;滄海茫茫掛帆去,天涯從此各西東。”這是金庸筆下的波斯明教教主小昭所唱的離別曲,原作出自《魯拜集》。
世上真有明教,泉州晉江市的“草菴”,就是我國儲存最完整的明教遺蹟。據說金庸參觀後得意地說:“我沒有忽悠大家吧?世上真的有明教。”
明教正名為摩尼教(Manichaeism),公元三世紀中葉由波斯人摩尼(Mani)創立,吸收佛教、拜火教、基督教等宗教教義,形成“二宗三際”論。二宗即明暗或善惡;三際指世界發展的三個過程,初際、中際和後際,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這種“善惡”二元論,與主張“善思、善言、善行”的波斯拜火教頗有淵源。
唐武宗“會昌法難”時,摩尼教也未能倖免。《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說:“會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殺摩尼師,剃髮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教眾只好轉入地下,依附佛道及民間信仰,改稱明教,向南發展。宋元時有所抬頭,與中國本土彌勒教、白蓮社等都有些瓜葛,其教義也簡化為“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字,頗得人心,經常成為聚眾起事的幌子。後梁毋乙、北宋方臘等人所領導的農民起義,相傳都與“吃菜事魔”的明教有關。
朱元璋登基後立即鎮壓明教,“又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把取締“左道邪術”寫進《明律》。明教只得又轉入地下活動,及至明朝滅亡時,明教也只剩民間迷信活動中的咒語了。
學者認為:“從五代到明代的一系列資料看,明教與摩尼教確曾在福州、泉州、溫州、台州、明州等地流傳。”晉江市華表山南麓現存草菴,在其門前廢井中發現一隻宋代褐釉碗,上面陰刻“明教會”三字,證明草菴就是摩尼教寺廟。
二、世間僅存的石雕摩尼光佛像
從西街出發,約一小時後才到草菴。今日多雲,太陽偶爾露出雲層,掩映在林木中的草菴才顯得格外光亮。草菴面闊三間,簡單古樸,始建於宋紹興年間,初為草築,元順帝至元五年(1339)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如今修繕完整,估計只有基礎和石頭構件為元時舊物。
內堂中央依山刻有圓形石龕,龕中是摩尼光佛浮雕造像,翕外有兩方石刻,記錄草菴和造像的始建年代,上方有“摩尼光佛”四字。奇妙的是,利用岩石天然顏色設計,造像面部淡青,圓潤飽滿,與傳說中的“小孩神佛”吻合;雙手粉紅,手心向上交疊;服飾灰白,有“中”字樣紋路。不細看,很難發現與釋迦牟尼像的區別,也是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光佛像。
摩尼教與景教、祆[xiān]教被稱為中土“三夷教”,但這尊摩尼光佛顯然是中國人模樣。可見元朝時摩尼教已經完全漢化,同時說明摩尼教曾利用佛教來宣傳包裝自己,以致民間將其誤認為佛陀。要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的到來,這座摩尼教寺廟恐怕還要被人們當成佛教寺廟朝拜。
據《泉州人名錄》記載,明嘉靖時,有十八碩儒在草菴“龍泉書院”讀書,經常看見文殊菩薩顯影,所以摩尼光佛像兩側有弘一法師手書木刻對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顯影;史乘記載,於此有名賢讀書。”顯然,弘一法師將摩尼光佛當成文殊菩薩了。如此渲染,再加草菴所有對聯都能與佛教攀上關係,很難說它不是一座佛教寺廟。或許正因為裝佛扮道,瞞過世人,草菴才得以倖存。
石門內側有幅對聯:“廣大寂靜三摩地,清淨光明遍照尊。”勉強能看出教派源流。後山高處崖壁有摩尼教咒語:“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所見應是今人新刻,據說原刻因開山取石被毀。
雖然偏僻,但草菴門庭不算冷落,香客絡繹不絕。一對年輕的夫婦帶著孩子正在上香,我問:
“您知道敬奉的是什麼教派嗎?”
“這不是佛嗎?”她反問。
“知道是什麼佛?”
“不知道哦。”
“那您還磕頭膜拜?”
“以前老人帶我們來,現在孩子要考試,所以我們又帶他來燒香。”
原來如此,典型的泉州人的宗教信仰。見神磕頭,見廟燒香,至於何門何派倒無所謂。事實上,漢族多為泛神信仰,無論仙道神佛,抑或天地萬物,都值得尊崇。
草菴沒有僧侶,只有一個年紀稍長的保安在照看,我又問:
“現在還有沒有明教徒?”
“當然有啊,經常有人來燒香。”他應該沒搞清楚問題的重點。
“這不是摩尼光佛嗎?我是說,現在還有沒有像和尚那樣的專職人員?”
“這個我不太清楚,上面有個老人,常年在這裡,可能知道。”
他給我一張有草菴全景圖的明信片,囑咐我用心儲存。相片應該是空中俯拍,草菴前有“隱居橋”、“八鳳池”,後有“萬石峰”、“龍泉巖”、“玉泉”;左側臺級下有亭子,供奉“後陵洞通衢道人”洪天馨;右側是明代龍泉書院,現新建為佛寺,寺前兩棵古檜。
出門尋找“知情老人”,未果。事實上,從霞浦縣發現的明教文物和資料推斷,當地“傳教宗師”林瞪在摩尼教本土化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此公善用“五雷號令”祈雨,宋嘉祐年間,因他在“福州前津門救火”有功,被當朝賜封為“度師真人”,受供於福州福壽宮,林氏後人至今還會舉辦祭祀活動。
摩尼教自在波斯創立以來,向外傳播,從北非到福建,流傳一千多年,最終在十五世紀前後消失。中國除吐魯番、敦煌文獻外,福建更是摩尼教的福地,這座至今活著的草菴,不僅是研究世界宗教史的依據,也是中外交通史上重要的實物遺存。草菴獨存於世,與宋元時泉州成“東方第一大港”不無關係。或許飄洋過海而來的中西亞商人,在泉州見到故鄉的神仙,也會歡喜,也會祭拜罷?
又來了幾位香客,兩名年輕女子帶著三個小姑娘,站成一排向四方作揖,正是一幅“五女拜佛”圖。她們看到我在拍照,便舉手示意,顯得輕鬆愉悅。我想說,這才是應有的態度,信仰原本是解脫,不該是負擔。世上真的有明教,連金庸都親自去參觀其寺廟_摩尼 - Toments 找話題 https://bit.ly/2Ek0wY4

2020-08-26_2230015FJ927A9o3NiA0wj0h55UYQkGF8CuMHU454v5uXt8Ym22W0096O6H5nCLBC9067HdQ32Lkliy3tqzq3Q0EJz (1)y3tqzq3Q0EJzdktptVyLK0XPCfEi1cx06Z2r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我們知道張無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還是中土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張無忌熱衷於明教。
明教又被稱為牟尼教,是由波斯人創立的,後來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提到明教,小編不得不跟大家講一下,它在此之前與我國福州境地有一段淵源,而福州也因為明教佔據全球唯一的殊榮。 關於福州為何會與明教有淵源,張無忌之後的明教去哪了? 在民間說法有很多,下面我們為大家總結一下。
一、福壽宮是唯一能夠見到明教的遺存。
迄今為止,福壽宮是福州的確目前唯一能夠見到明教寺廟的遺存。 這個福壽宮又被稱為明教文佛祖殿,它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
當年北宋嘉佑年間的時候,有一個叫林瞪的人,他是明教的度師真人,當年閩縣前門著火,正因為是林瞪滅的大火,老百姓為了紀念他救火有功,特此在閩縣為他修了寺廟,這個寺廟也是當年福壽宮的前身。
在福壽宮的正殿中供奉摩尼光佛與度師真人,兩側分別奉有道教三十六天尊。 現今的福壽宮所有的建築格局跟中國傳統宗教並無區別,但是信仰內涵卻與明教有直接關係。 為了能夠讓福壽宮一直流傳至今,裡面信仰的明教與後來的佛教和道教融合在一起。
二、明教在中原盛行,為了不受朝廷打壓最終流傳到福州。
在文章的開頭小編已經向大家介紹明教是由波斯人創建,為了得到廣泛流傳,波斯人曾經特意帶著明教精神進入中原,因為明教的宣揚宗旨是崇尚光明,所以在當時的社會最底層,很容易被那些老百姓所接受。
朝廷擔心民間百姓會受到明教的鼓舞,發起造反之勢,於是開始發起滅佛運動,明教也深受重創,但是為了能夠讓明教流傳下去,有一個叫"呼祿"的大法師逃到了南方,在福州落腳。 也是在福州,他開始傳教,讓當地百姓對明教影響頗大,最後明教融合了中國的特色,在福建開始不斷發展起來。
三、福建泉州的"草庵摩尼教寺"是明教的現存遺址。
在福建的泉州一直保留著中國的明教遺址"草庵摩尼教填寺"這是一個特別普通的石構寺廟。 它是在北宋的時候始建的,整個寺廟的建築都富有特色的明教信仰,相關文物也吸引世人。
在這個寺廟當中, 供奉著明教的神,光佛圓潤,相態慈善。 在明朝,我們更熟悉的是朱元璋參與的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也是藉著明教的名義發起造反的。
不管怎樣,以上說法都證實了明教確實是與福建這個地區有著深厚的淵源,明教能夠在福建地區出現佛像,也說明瞭明教在我國有著發展鼎盛時期。
只是在明清時期,佛教開始受到統治者的排斥,最後衰落。 不過在福州這個境地,我們能夠看到關於明教的歷史印記,也正是因為福建有了明教的出現,才會成為金庸筆下傳奇的武俠境地。
為此,福建因為明教而遠明,成為全球唯一能夠擁有殊榮之地
张无忌的明教去哪了?福州发现明教遗址,专家揭开明教的神秘面纱 https://bit.ly/3hxbfg3

2020-08-26_2232292020-08-26_2232382020-08-26_2232462020-08-26_223452

《霞浦·千里海疆行》系列第28集——《摩尼明教》 - 3U文域


樂山堂神記        
樂山堂神記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https://bit.ly/3b0TCT6
廿九都上万桃源境普度后山堂,七月十五
太上本師教主摩尼光佛,電光王佛,夷数如來,淨風、先意如來,天地化身盧舍那佛;北方鎭天眞武菩薩,法相、惠明如來,九天貞明大聖,普庵祖師,觀音、勢至二大菩薩;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上元一品天官錫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地官赦罪淸虚大帝、下元三品水官解厄洞陰大帝,三天教主張大真人,三衙教主靈寳天尊,勅封護國太后元君,本壇明門都統威顯靈相,感應興福雷使眞君,濟南法主四九眞人,移活吉思大聖,貞明法院三十六員天將、七十二大吏兵,雄猛四梵天王,俱孚元帥,嗪皎明使。
靈源傳教歷代宗祖:
胡天尊祖師,胡古月祖師,高佛日祖師,樂山堂開山地主孫綿大師,玉林尊者,陳平山尊者,張德源尊者,上官德水尊者,廖道淸尊者,陳彌海尊者,陳道成尊者,杜道興尊者,陳道全尊者,陳友样尊者,杜道明尊者,張玉輝尊者,楊戒成尊者,黃戒初尊者,王惠泉尊者,呉長明尊者,張德雲尊者,楊復初尊者,林守光尊者,林士玄尊者,黃道明尊者,林法正尊者,林法賢尊者,林法震尊者,林法靈尊者,林法正尊者,林法眞尊者,魯善膺尊者,林法光尊者,毛法震尊者,方法隆尊者,林法顯尊者,林法明尊者,鄭法統尊者,王法正尊者,林思賢尊者,魯寂連尊者,林法興尊者,隨担陳法震尊者;吳法性師爺,謝法如師公,呉法廣師公,詹法通師伯, 謝法昭、謝法元師伯,謝法行師伯。
上清三洞五雷籙中官將等。
拜請樂山祠中祖神洞天興福感應雷使眞君,祖婆陳氏順懿夫人,馬、趙二大元帥,樂山堂常住三寶、隨佛土地、伽藍、眞宰,合刹神祇;
芹前坑龍鳳姑婆,李思洋宫中土主明王,桃源境瑜伽壇内合壇聖衆,梨園壇内田、寶二大師爺,閭山法壇文武將帥,臨淸亭三聖諸佛,僊源宮八位尊神,李垓宮中土主明王,彭家山宮中土主明王,崎山宮中土主明王,鄭節母宮中土主明王,火炎山頂楊老真僊,松樹下宮中土主明王,冠搝下宮中土主王,路後宮中崇福太后元君,橋頭冥陽司院五通舍投,西林宮中五通舍投,亭前宮五通舍投,下路宮中古跡跡靈壇,井尾宮、阜洋宮竹尾不林四使舍投,戴峯境戴四師公,杜家境詹公侯王,杜大祖公,孫靈大王,禪峰境孫靈大王,孫三師公,繆大兵馬,周孫靈王,陳九祖公,洪倪宮中吳大祖公,南楼宮中徐大祖公,魁洋八境列廟大小王侯,阜洋宮中劉尊官舍投,臨水崇福太后元君,洞天興福感應雷使眞君,蕭八九公、楊八九公;鄭先鋒舍投,合宮聖普同舍投,任意隨請。
上臨溪頭、下臨水尾、橋、亭、佛塔、古跡、靈壇、草廟神祇,普同拜請。
樂山堂神記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https://bit.ly/3b0TCT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