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飯擔、放水燈 台灣最大水難祭典口湖牽水狀科儀超拔亡靈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挑飯擔、放水燈 台灣最大水難祭典口湖牽水狀科儀超拔亡靈
口湖牽水狀科儀祭典,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中)與民眾一起挑飯擔祭祠先人。(記者鄭旭凱攝)
挑飯擔、放水燈 台灣最大水難祭典口湖牽水狀科儀超拔亡靈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y2dG7B
2024/07/12 17:02
〔記者鄭旭凱/雲林報導〕台灣最大的水難祭典─口湖牽水狀科儀,今天下午在四湖鄉下寮仔萬善爺廟、口湖鄉金湖萬善爺廟及口湖蚶仔寮萬善祠等廟祠及沿海舉行,民眾用扁擔挑著飯菜祭品徒步走到廟前集體祭拜祖靈,同時到海邊放水燈邀引水難罹難孤魂前來接受超渡,展現慎終追遠的人文意涵。
口湖牽水狀是源自於178年前口湖、四湖鄉發生天氣遽變,狂風暴雨中奪走口湖、四湖沿海地區數千人性命,後人每年農曆6月7日、6月8日舉行盛大祭典,藉以緬懷水災罹難的先民,是以道教「牽水車狀」科儀來拔度亡靈。
今天下午牽水狀祭典儀式正式展開,其中「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是埋葬當年罹難先民的其中一個地方,下寮仔萬善爺廟挑飯擔祭祖靈,是由口湖鄉、四湖鄉14個聚落村民,用扁擔挑著飯菜祭品徒步走到廟前集體祭拜祖靈。
金湖萬善爺及蚶仔寮萬善祠則分別舉辦放水燈儀式,以放水燈邀引水難罹難的孤魂前來接受超渡,期望透過祭典,讓後人對於先人遭受的苦難有所理解。
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和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今天到場參加挑飯擔和放水燈等儀式,謝淑亞表示,口湖牽水狀是雲林縣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民俗,也是全亞州唯一一個以天災水難慎終追遠的民俗活動,今年邁入第179年週年,歡迎民眾一起參與了解口湖牽水狀儀式及其背後歷史意涵。
挑飯擔、放水燈 台灣最大水難祭典口湖牽水狀科儀超拔亡靈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y2dG7B
挑飯擔、放水燈 台灣最大水難祭典口湖牽水狀科儀超拔亡靈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口湖牽水缺字圖片[注 1](臺灣閩南話:Kháu-ôo Khan-tsuí-tsn̄g),是台灣雲林縣口湖鄉的祭儀。每年農曆六月初八,當地蚶仔寮舊金湖港萬善祠和金湖萬善爺廟皆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民俗祭典——牽水缺字圖片[1],為當地居民為了要緬懷與拔度一百多年前罹難於水災的先民所衍生的特殊祭儀,是為全臺灣規模最龐大的牽水缺字圖片儀式[2]。
2008年雲林縣政府登錄為地方無形文化資產,並加入製作水藏,配合地方文史課程等教學活動成為臺灣特有的文化活動「牽水藏文化節」。2010年由文建會指定「口湖牽水藏」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3]。
口湖牽水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DdLsdi
歷史緣由
由於下湖口是在樹苓湖的南方新形成的潟湖口岸,因地理形勢所形成的航運之便,帶來商業繁榮,卻也因此特殊地形在未來促成嚴重的死傷,也就是當地民眾俗稱的「湖內洗港」,因遭逢此劫厄,此水災使下湖人口逐漸衰退,加上泥沙淤積,下湖港的盛況逐漸衰退,到了日治末期,為其他港口所取代。
清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農曆六月初六大雨連宵,初七忽然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磅礡的雨勢使得暴漲的北港溪與牛挑灣溪溪水灌入樹苓湖,又因西邊兩道沙汕阻隔溪水入海,來不及宣洩的溪水在強烈西南向颱風襲捲下,形成龐大風暴潮,倒灌進沿海地帶,造成湖內洗港的慘況,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帶,全部淹沒,尤以下湖口一帶的九個村莊(下湖、蚶仔寮、鮘仔窪、新港、無尾敦、蝦子寮、下崙仔、泊仔寮、竹苗寮)最為嚴重,其中蝦子寮與竹苗寮更是全軍覆沒。直至六月十二日雨勢稍減,海水退潮,沿海一帶橫屍無數,根據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為三千人,但此應為保守數字,民間說法為七千多人,且當地所有田園跟魚堤都已毀壞,屍體數量無法單靠民力收埋,必須倚靠官兵才得以收埋,當地所有的棺材跟草蓆早已被買盡,為了不使無法收埋的屍體曝屍荒野,只好集體挖坑分四處埋葬,稱萬人塚。
迨收埋過程告一段落,由臺灣兵備道熊一本、臺灣鎮總兵葉長春會同臺灣府知府仝卜年向道光皇帝稟告災情,為了體恤百姓,皇帝特准開義倉榖米一千石並撥銀三千兩賑災,另將收埋罹難人民的萬人塚敇封為「萬善同歸」,但可能是因為災後飢荒和屍體腐敗後發出的惡氣,導致當地之後又發生瘟疫,死了三千人,於是當地開始謠傳如此慘烈的災情是因為道光皇帝開的金口,導致死亡人數與民間統計的七千人湊為「萬」善同歸。
牽水藏儀式產生
清治咸豐元年(1851年)移居下湖的倖存居民,為了祭祀在六七水災罹難的親人,開始募款興建草祠於蚶仔寮西南處萬人塚旁,即蚶仔寮舊金湖港萬善爺廟前身,後又經由咸豐八年(1858年),外埔莊商人王大有倡議募款,嘉義縣府撥銀助建,開始擬廟堂式的萬善爺廟,後又因金湖地區的居民交通不便,於1958年年又年分靈建金湖萬善爺廟。下寮地區也在咸豐二年(1852年)建了一間萬善爺廟供祭祀用,並將亡者埋骨的鳳金甕,水缸用石灰封抹成一堆堆的石坵,並於農曆六月初七舉行擔飯的祭儀,由當地居民以扁擔挑飯菜至下寮仔萬善同歸祠供往生先人享用。既然祭祀地點成立,不免俗地,需要有祭祀拔度的儀式,臺灣民俗中,凶死的拔度方式,溺死者需透過牽水藏的方式以脫離苦海獲得快活解脫。口湖地區也因六七水災溺死者眾多導致當地得牽水藏儀式特別壯觀。水藏的外型為一竹篾編製的空心圓筒狀物,取材嚴選至少兩年的桂竹,高約四尺左右,以竹竿為藏心,另將竹篾以同心內外圓的方式,將藏身紮分三節,內圍糊以白紙,外圍糊三色藏鬚,並於藏身最上方插上三角旗,書寫亡者姓名,由上至下分別貼上七爺八爺,山神土地,觀音佛祖等紙糊神像,每層藏身糊有雲梯,象徵亡魂由凶惡至和善、由苦難到極樂的大解脫。水藏通常擺於萬善爺廟的廟埕旁,現今口湖地區的水藏約莫有六七千座左右,廟埕已經無法容納,需擺放置廟旁的道路上。
活動內容
每年農曆六月七、八日,在口湖鄉舉辦的盛大祭典,緬懷在水患中罹難的先人,這一天,所有口湖鄉的遊子都得返鄉,參加盛大的祭典,悼念祖先。綿長盛大的法會,除有道士、僧侶超渡亡魂,放水燈外,最特別的是家家戶戶在路旁放置的水藏,數以千計的沿著公路排列,場面十分壯觀,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儀。
口湖牽水藏與口湖地區民眾歷史記憶緊密結合,引導地方生活歲時作息,其科儀傳承逾百多年,已從宗教科儀,轉變成為整村鄉民投入的民俗活動,顯現悲憫祈福求安之文化精神,極具特殊性與歷史意涵。
注釋
「藏」原本寫法是「車藏」合成一個字「缺字圖片」,注音符號:ㄓㄨㄤˋ,漢語拼音:zhuàng。因此字難以輸入和顯示,常用(車藏)替代之。
口湖牽水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DdLsdi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2BAfnvU
類別民俗 級別民俗 種類儀式、祭典、節慶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2BAfnvU
車藏,音狀,正字為「旋」,出於道士科儀書本,有旋轉不停的意思。台灣民間有血車藏及水車藏兩種,前者糊貼紅色系列的紙花,專做超渡難產而過世的婦女;水車藏則多黏貼白色或灰色系列的紙花,主要在於超渡溺水之亡魂。
水車藏是以竹篾編紮成內外兩圈圓筒狀,糊上淺淡花紙,上下分別貼著十二尊牛鬼蛇神,按水中、陰間、天堂三種不同的宇宙空間排列。在水中的有冤魂、正義的水王和代表惡者的污穢神,還有押解鬼魂的大鬼、小鬼,審判善惡的城隍與牛頭馬面,最後則是觀世音菩薩與善才良女,頂端四角各插有一隻小三角旗用來招魂。轉動水車藏代表讓淹死的鬼魂,藉由旋轉的水車藏自水中找到上岸的方向,過去村民在水車藏上寫上祖先的名字,隨著時代更迭,現代人通常在水車藏上書寫自己的姓名、住址以示叩謝。
雲林縣口湖鄉每年的牽水車藏習俗,地方人士結合追思先人與宗教信仰。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口湖發生水災後,後人在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初八兩天前往各村莊的萬人塚祭拜先人。隨後地方人士並興築萬善祠祭祀,將牽水車藏祭典與地方宗教信仰結合,並發揚光大。
一場颱風引起海水倒灌,淹沒口湖鄉金湖港沿海各大村莊,帶走至少三千條以上人命。據地方耆老指出,當時水淹範圍包括目前的金湖、台子、蚶仔寮、成龍、新港、下湖口等村落。
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農曆六月初七的黃昏,一場狂風暴雨來襲,北港溪及牛挑灣溪水暴漲,強風席捲海水引起海嘯倒灌至雲林沿海地帶,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一片汪洋,其中又以金湖港一帶災情最慘重。
待海水消退後,破損的船隻與村莊一片凌亂,原本的繁華市街更是屍橫遍野,當地許多人家的家譜中都記載這一頁恐怖的歷史,相關文獻也記載這次水患式開台以來最大的風災水患,死亡約三千人。
災後在官民協助下,分別挖了四個大穴集體掩埋冤魂,受前清皇帝敕封為「萬善同歸」,這些死者都是災後倖存者無法辨識的親友,此後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到初八,亡者的後代子孫都會舉行牽水車藏超渡祭典追悼。
公告日期2008/11/25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72401902
評定基準1.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
2.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
3.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
4.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
5.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登錄理由(一)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暨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之第1至5項之基準。
(二)口湖牽水車藏(狀)為台灣規模最盛大之牽車藏(狀)活動,且具有歷史紀念意義,呈現地方人文特色,緬懷先民之精神。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暨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6條規定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雲林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雲林縣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雲林縣政府
聯絡單位:文化處
聯絡電話:05-5523151
聯絡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310號
保存者個人/團體保存者聯絡人姓名藝生
團體雲林縣萬善同歸牽水狀文化維護協會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2BAfnvU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2P3FDCa
車藏,音狀,正字為「旋」,出於道士科儀書本,有旋轉不停的意思。台灣民間有血車藏及水車藏兩種,前者糊貼紅色系列的紙花,專做超渡難產而過世的婦女;水車藏則多黏貼白色或灰色系列的紙花,主要在於超渡溺水之亡魂。
水車藏是以竹篾編紮成內外兩圈圓筒狀,糊上淺淡花紙,上下分別貼著十二尊牛鬼蛇神,按水中、陰間、天堂三種不同的宇宙空間排列。在水中的有冤魂、正義的水王和代表惡者的污穢神,還有押解鬼魂的大鬼、小鬼,審判善惡的城隍與牛頭馬面,最後則是觀世音菩薩與善才良女,頂端四角各插有一隻小三角旗用來招魂。轉動水車藏代表讓淹死的鬼魂,藉由旋轉的水車藏自水中找到上岸的方向,過去村民在水車藏上寫上祖先的名字,隨著時代更迭,現代人通常在水車藏上書寫自己的姓名、住址以示叩謝。
雲林縣口湖鄉每年的牽水車藏習俗,地方人士結合追思先人與宗教信仰。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口湖發生水災後,後人在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初八兩天前往各村莊的萬人塚祭拜先人。隨後地方人士並興築萬善祠祭祀,將牽水車藏祭典與地方宗教信仰結合,並發揚光大。
一場颱風引起海水倒灌,淹沒口湖鄉金湖港沿海各大村莊,帶走至少三千條以上人命。據地方耆老指出,當時水淹範圍包括目前的金湖、台子、蚶仔寮、成龍、新港、下湖口等村落。
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農曆六月初七的黃昏,一場狂風暴雨來襲,北港溪及牛挑灣溪水暴漲,強風席捲海水引起海嘯倒灌至雲林沿海地帶,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一片汪洋,其中又以金湖港一帶災情最慘重。
待海水消退後,破損的船隻與村莊一片凌亂,原本的繁華市街更是屍橫遍野,當地許多人家的家譜中都記載這一頁恐怖的歷史,相關文獻也記載這次水患式開台以來最大的風災水患,死亡約三千人。
災後在官民協助下,分別挖了四個大穴集體掩埋冤魂,受前清皇帝敕封為「萬善同歸」,這些死者都是災後倖存者無法辨識的親友,此後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到初八,亡者的後代子孫都會舉行牽水車藏超渡祭典追悼。
公告日期2010/06/18
公告文號會授資籌三字第0992006193號函
評定基準1.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
2.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
3.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
登錄理由一、本活動與口湖地區民眾歷史記憶緊密結合,並引導地方生活歲時作息,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二、其民俗儀式顯示道教科儀音樂、場景、藝能及民間糊紙、彩繪工藝等藝術,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三、其科儀傳承逾160年,顯現悲憫祈福求安之文化精神,其禮俗具文化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法令依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所在地理區域雲林縣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
聯絡單位:
聯絡電話:
聯絡地址:
所屬族群漢民族
保存者個人/團體保存者聯絡人姓名藝生
團體雲林縣口湖鄉萬善同歸牽水狀維護學會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2P3FDCa
口湖牽水狀祭典首日 張麗善依古禮挑飯擔祭祖靈
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2020-07-27 20:35:51
▲縣長張麗善與萬善爺廟周邊14個聚落村民,一起用扁擔挑飯菜徒步前往廟前祭拜。(圖/記者蘇榮泉攝,2020.07.27)
口湖牽水狀祭典首日 張麗善依古禮挑飯擔祭祖靈 | 地方 | NOWnews 今日新聞 https://bit.ly/3g70bFG
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及重要民俗活動「口湖牽水狀」,今(27)日展開超渡科儀、放水燈、牽水車藏(狀)等系列活動;雲林縣長張麗善下午3點到口湖、四湖萬善爺廟,與萬善爺廟周邊14個聚落村民,一起用扁擔挑飯菜徒步前往廟前祭拜,體驗早期農業時代純樸的民俗祭典,展現慎終追遠。
▲張縣長與鄉親一起祭拜祖靈。(圖/記者蘇榮泉攝,2020.07.27)
縣長張麗善表示,「口湖牽水車藏(狀)」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儀,距今175年前,口湖、四湖鄉發生天氣遽變,狂風暴雨中奪走口湖、四湖沿海地區數千人的性命,因此後人於每年農曆6月初7、初8舉行盛大的祭典,藉以緬懷水災罹難的先民,並以牽水狀、擔飯擔、放水燈等方式進行超渡,希望祖靈能離苦得樂、投胎轉世,也希望透過祭典教育下一代,要記取水難的教訓,重視地方環境生態,讓鄉親可以生活在安全的地方。
▲萬善爺廟周邊14個聚落村民,每年都會準備祭品祭拜祖靈,展現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圖/記者蘇榮泉攝,2020.07.27)
今日挑飯擔祭祖靈在萬善爺廟舉行,雲林縣長張麗善、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民政處長張政國、四湖鄉長蘇國瓏、縣議員蕭慧敏、黃美蘭等與民眾一起挑飯擔走到廟前廣場並祭拜祖靈,除此之外,金湖萬善爺及蚶仔寮萬善祠也分別舉辦放水燈儀式,以放水燈邀引水難罹難的孤魂前來接受超渡,期望透過這樣祭典儀式,讓後人對於先人遭受的苦難有所慰藉。
▲張縣長至成龍安檢所參與放水燈儀式。(圖/記者蘇榮泉攝,2020.07.27)
▲張縣長至成龍安檢所參與放水燈儀式。(圖/記者蘇榮泉攝,2020.07.27)
四湖鄉長蘇國瓏表示,萬善爺廟挑飯擔活動,除了追思先民以外,更重要是教育下一代,讓年輕人瞭解這段歷史,也體驗早年農村婦女挑飯擔至田裡,讓辛苦耕種的家人食用的辛苦。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口湖牽水車藏(狀)」被登錄成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民俗活動,「牽狀」源自福建泉州的風俗,是道教拔度亡靈脫離苦海的宗教儀式,而本縣口湖鄉的牽水狀習俗,則是透過宗教信仰儀式藉以追思因水災罹難的先民,具有其地方特殊性及歷史記憶,歡迎大家一同參與了解「口湖牽水車藏(狀)」的儀式及其背後歷史意涵。
▲張縣長希望透過祭典教育下一代,去思考環境、生態與人類共生的重要議題。(圖/記者蘇榮泉攝,2020.07.27)
口湖牽水狀祭典首日 張麗善依古禮挑飯擔祭祖靈 | 地方 | NOWnews 今日新聞 https://bit.ly/3g70bFG
27日下午挑飯擔祭祖靈、放水燈後,晚上進行點燈祈福活動;28日上午追思會後,下午進行牽水車藏(狀)祭典,為整個文化祭畫下句點
口湖牽水狀 遊子專程返鄉
〔記者陳燦坤/口湖報導〕口湖鄉延續一七○年的牽水狀超渡法會昨日登場,民眾依習俗將水狀送到會場附近擺放,以牽引先民靈魂前來接受供奉,成排水狀的壯觀景象,吸引不少愛好攝影的民眾捕捉鏡頭。
牽水狀超渡法會昨在口湖鄉萬善爺廟、萬善祠揭幕,廟前廣場搭起的法壇不斷傳來誦經聲,氣氛莊嚴,現場上百張供桌擺滿祭祀先民的供品,許多口湖鄉民將黏製的圓筒狀水狀帶到法會附近放置,相傳透過水狀可以召喚先民靈魂到法會,享用祭品。
口湖鄉許多旅居外地的鄉民昨專程返鄉;李姓民眾表示,牽水狀傳承至今已一七○年,對地方意義重大,特地請假從台中巿回到口湖參加法會。
萬善爺廟總幹事林啟源表示,牽水狀起源於清朝道光廿五年,口湖鄉曾發生一場水災,釀成重大傷亡,民眾事後每年都舉辦法會超渡,牽水狀現已獲文化部列入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也喚起民眾對地方文化重視,積極推廣後,每年看到相當多的年輕人返鄉參加牽水狀,他很欣慰。
通往萬善爺廟的道路兩側及萬善祠旁空地,在上午擺起成排水狀,多位民眾手持相機頻頻拍照,希望留住牽水狀最經典的畫面。
口湖牽水缺字圖片[注 1],是台灣雲林縣口湖鄉的祭儀。每年農曆六月初八,當地蚶仔寮舊金湖港萬善祠和金湖萬善爺廟皆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民俗祭典——牽水缺字圖片,為當地居民為了要緬懷與拔度一百多年前罹難於水災的先民所衍生的特殊祭儀,是為全臺灣規模最龐大的牽水缺字圖片儀式[2]。
2008年雲林縣政府登錄為地方無形文化資產,並加入製作水藏,配合地方文史課程等教學活動成為臺灣特有的文化活動-「牽水藏文化節」。2010年由文建會指定「口湖牽水藏」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3]。
口湖牽水藏文化
中正路上沿途排放水藏
2014年,169周年口湖牽水藏文化季
由於下湖口是在樹苓湖的南方新形成的潟湖口岸,因地理形勢所形成的航運之便,帶來商業繁榮,卻也因此特殊地形在未來促成嚴重的死傷,也就是當地民眾俗稱的「湖內洗港」,因遭逢此劫厄,此水災使下湖人口逐漸衰退,加上泥沙淤積,下湖港的盛況逐漸衰退,到了日治末期,為其他港口所取代。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農曆六月初六大雨連宵,初七忽然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磅礡的雨勢使得暴漲的北港溪與牛挑灣溪溪水灌入樹苓湖,又因西邊兩道沙汕阻隔溪水入海,來不及宣洩的溪水在強烈西南向颱風襲捲下,形成巨大海嘯,倒灌進沿海地帶,造成湖內洗港的慘況,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帶,全部淹沒,尤以下湖口一帶的九個村莊(下湖、蚶仔寮、黛仔挖、新港、無尾敦、蝦子寮、下崙仔、泊仔寮、竹苗寮)最為嚴重,其中蝦子寮與竹苗寮更是全軍覆沒。直至六月十二日雨勢稍減,海水退潮,沿海一帶橫屍無數,根據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為三千人,但此應為保守數字,民間說法為七千多人,且當地所有田園跟魚堤都已毀壞,屍體數量無法單靠民力收埋,必須倚靠官兵才得以收埋,當地所有的棺材跟草蓆早已被買盡,為了不使無法收埋的屍體曝屍荒野,只好集體挖坑分四處埋葬,稱萬人塚。
迨收埋過程告一段落,由臺灣兵備道熊一本、臺灣鎮總兵葉長春會同臺灣府知府仝卜年向道光皇帝稟告災情,為了體恤百姓,皇帝特准開義倉榖米一千石並撥銀三千兩賑災,另將收埋罹難人民的萬人塚敇封為「萬善同歸」,但可能是因為災後飢荒和屍體腐敗後發出的惡氣,導致當地之後又發生瘟疫,死了三千人,於是當地開始謠傳如此慘烈的災情是因為道光皇帝開的金口,導致死亡人數與民間統計的七千人湊為「萬」善同歸。
牽水藏儀式產生
清咸豐元年(1851年)移居下湖的倖存居民,為了祭祀在六七水災罹難的親人,開始募款興建草祠於蚶仔寮西南處萬人塚旁,即蚶仔寮舊金湖港萬善爺廟前身,後又經由咸豐八年(1858年),外埔莊商人王大有倡議募款,嘉義縣府撥銀助建,開始擬廟堂式的萬善爺廟,後又因金湖地區的居民交通不便,於1958年年又年分靈建金湖萬善爺廟。 下寮地區也在咸豐二年(1892年)建了一間萬善爺廟供祭祀用,並將亡者埋骨的鳳金甕,水缸用石灰封抹成一堆堆的石坵,並於農曆六月初七舉行擔飯的祭儀,由當地居民以扁擔挑飯菜至下寮仔萬善同歸祠供往生先人享用。 既然祭祀地點成立,不免俗地,需要有祭祀拔度的儀式,臺灣民俗中,凶死的拔度方式,溺死者需透過牽水藏的方式以脫離苦海獲得快活解脫。口湖地區也因六七水災溺死者眾多導致當地得牽水藏儀式特別壯觀。 水藏的外型為一竹篾編製的空心圓筒狀物,取材嚴選至少兩年的桂竹,高約四尺左右,以竹竿為藏心,另將竹篾以同心內外圓的方式,將藏身紮分三節,內圍糊以白紙,外圍糊三色藏鬚,並於藏身最上方插上三角旗,書寫亡者姓名,由上至下分別貼上七爺八爺,山神土地,觀音佛祖等紙糊神像,每層藏身糊有雲梯,象徵亡魂由凶惡至和善、由苦難到極樂的大解脫。 水藏通常擺於萬善爺廟的廟埕旁,現金口湖地區的水藏約莫有六七千座左右,廟埕已經無法容納,需擺放置廟旁的道路上。
活動內容
每年農曆六月七、八日,在口湖鄉舉辦的盛大祭典,緬懷在水患中罹難的先人,這一天,所有口湖鄉的遊子都得返鄉,參加盛大的祭典,悼念祖先。綿長盛大的法會,除有道士、僧侶超渡亡魂,放水燈外,最特別的是家家戶戶在路旁放置的水藏,數以千計的沿著公路排列,場面十分壯觀,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儀。
口湖牽水藏與口湖地區民眾歷史記憶緊密結合,引導地方生活歲時作息,其科儀傳承逾百多年,已從宗教科儀,轉變成為整村鄉民投入的民俗活動,顯現悲憫祈福求安之文化精神,極具特殊性與歷史意涵。
【雲林口湖】金湖牽水狀文化祭(萬善爺廟)~歷史、土地與傳承 @ 佑佑皮皮.home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pNlvyI
【請為我記得】金湖萬善爺牽水狀、龍台宮、地藏王庵~ @ 佑佑皮皮.home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HvptZG
---------------------------------
話說牽水(車藏)
「水(車藏)」是一種以竹箴編紮而成的圓圈桶狀物,且糊上花紙而成,分為三層上下中空成形,高度約四、五尺,中間一支較長竹竿,用於轉動(車藏)身並引出魂魄。
「(車藏)」字為道教科儀書裡所用,也做「狀」。這種泉州遺俗是道教為了牽引因意外死亡的亡魂,所運用的一種牽魂祭器,過往之人若為血難如生產而死,就糊上紅色的水(車藏),若為溺水者則為白色,在一般儀式裡僅會有一支或數支,而口湖地區祭典中量達數千的水(車藏),也代表了當年所發生的是為相當嚴重的大水難。
這個曾被記錄於清代方志開台以來最慘烈的大水災,從虎尾溪以南到北港溪以北的沿海地帶全都無一倖免,因當地特殊地形之故,沙洲成形的內湖平時是風平浪靜的船泊處,但颱風引起了海水倒灌,並且無法即時宣洩入海,最終導致暴漲毀庄造成死難無數的慘劇,海水消去之後更形成屍橫遍野慘不忍睹的景象。由於死難者依潮水遍佈四處,不得已只得就地掩埋,至今當地仍數處可見遺跡。
水難過後,道光皇帝立即降旨敕封「萬善同歸」碑以慰亡靈,在民間則立祠加以祭祀,統稱近萬亡魂為「萬善爺」或「萬善公」。當時因為就地掩埋立廟之故,今日金湖萬善爺廟、舊金湖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下寮仔萬善爺廟都各有當地居民奉祀,而當初白色的水(車藏),近幾年來已經不限為純白,出現淺色花紙所糊的樣式,這代表著鄉民們心情也隨著時空逐漸轉移悲傷,而旅居外地遊子祭典當日也會返鄉一同參與,這一段悲慘的災難透過歷史儀式終將化為最為緊密的鄉土之情。
水(車藏)
牽水(車藏)祭典每年照例都在蛤仔寮和金湖兩地的萬善祠舉行,大致可分為七個進行儀式:
放水燈:
一般在台灣施放水燈的意義,是為了邀引水路孤魂前來受普超渡,在此地施放水燈總數共五座,成形以竹子為架,並且用紙所糊的仿屋造型為主體,所以也稱做「水燈厝」。放水燈儀式需經過道士們「請爐」、「起鼓」、「發表」、「請神」等儀式來召請水路孤魂接受普施。民間普遍相信,水燈若是漂流越遠就越能招來更多水魂,也更能保佑境內村民闔家平安。
排(車藏):
村民將先前買回家過夜的水 ,陸續送到溪邊預定排(車藏)的場所放置,以繩索將其固定。
起(車藏):
亦可稱為『啟葬』,是啟動水(車藏)召請水魂上岸聞經聽法接受超渡。儀式由道長主持,在迎請萬善爺的香爐之後,誦念超渡水魂,之後信眾手執金紙火在前淨水(車藏),道長手握靈角同時吹號,右持七星劍舞動並同時巡視水(車藏)陣,招引水魂離水上岸。
牽(車藏):
傳統牽法由民眾以手拍打水(車藏)使其旋轉,早年水難家屬還會邊牽邊喊亡者姓名放聲大哭,現今因水(車藏)數量龐大,為避免被風吹倒而利用繩索加以固定,因此無法逐一轉動,改以輕轉摸過。
倒(車藏):
倒(車藏)本來是排在普施完畢後才進行,但現在也有排在牽(車藏)之後就接著舉行的,就是推倒水(車藏)送走孤魂的意思。法師纏著紅色頭巾,一人持牛角吹號,並舞動七星劍;另一人則拿著捲成圓桶狀的草席,前後夾入紙錢,點燃後一路拍打,藉由拍擊地面的聲音,來象徵押送的動作,讓孤魂在完成儀式後可以儘速離去。
淨筳、普施、謝壇:居民各戶準備祭品,在道壇架設「救苦台」,道士以法力為孤魂沐浴開喉,使其聽經聞法後,可以享用村民豐盛的祭品。同時道長入村莊內巡孤淨筵,為每戶人家插上一炷香,讓孤魂在享用祭品後能順利離開,並保佑全家平安。隨後返壇唸誦,以求圓滿。
燒(車藏):
謝壇送神目的是為酬謝諸聖眾神的相助,將倒(車藏)之後的水(車藏),連同道壇內所有使用的紙紮祭器,一起集中焚化,整個牽水(車藏)儀式到此才算全部完成。
萬善爺由來與聾龍傳說
萬善爺的由來起源於當地盛傳的九頭十八手的故事,一名姓陳字英雄由澎湖移居此地村民的英雄事蹟,此人父親雖已早亡,但家境小康,平時孝敬母親且與鄰居往來和睦,在當地頗負敬重。當時年約三十五,生來體格魁梧,不僅臂力過人且也深諳水性。在六月初七狂風大雨之夜,因擔心魚塭沖陷崩堤,所以冒著風雨前往探視,不料返抵家門之時,房屋卻讓洪水沖塌,母親卻因此不幸過世。在悲傷之餘聽見隔壁鄰居傳出哭泣求救之聲,發現有八位小孩蹲在木櫃上險象還生等待救助,於是便奮不顧身以項背雙肩雙手扛起了八個小孩,在暗夜風雨中艱難行走,但由於水勢過於湍急,使得他與八個小孩最終還是被捲入惡浪中滅頂身亡。當時他若只求自己脫險,必能免於罹難,但為了救助八個小孩,早已將自己的性命置身於度外,但最終仍招致滅頂。這個感人的英雄事蹟在災後不斷流傳,當地便稱之為「大萬人」以作敬悼之意。
另一聾龍傳說則是玉帝原本要懲罰「蚵仔寮」的人民,因為當地生活奢侈短視近利,於是交代聾龍製造一場大水災,卻沒想到重聽的龍誤聽為「蛤仔寮」,結果害死許多相鄰無辜的村民。大水過後,村民在海灘發現了一尾擱淺的鯨魚,傳為聾龍所化身,只要吃了它的魚肉或魚油,這樣水災後犯了瘟疫的人民即會痊癒。
雖然水難使得村人留下無以抹滅的歷史記憶,但水災過後所流傳的民間故事經過口耳相傳,在後人的集體記憶裡卻可以帶來情感上的撫慰作用。
海神搞錯了
聾龍傳說經由縣政府文化處重新編輯創作,成為更能貼近孩童的故事繪本,在文化傳承的意義上不僅讓當地的小孩更能了解自己故鄉的傳說,也讓這份對於先人的紀念可以綿延不斷地傳承下去。
閱讀雲林雙月刊-期刊內容 - http://goo.gl/6srRXM
-------------------------------
台灣節慶 - http://goo.gl/9UOGf5
●節慶由來
口湖的萬善爺廟原本只是一座祠堂,祭拜的是在清末的一次水災中罹難的先人。當年一次海水倒灌的水災,造成口湖鄉至少六千人罹難,為了撫慰這麼大的傷痛,清朝皇帝特別頒了一塊「萬善同歸」的石碑,希望死者能盡歸於善、同歸仙界,也建了祠堂讓後人祭拜。時間一久,祠堂逐漸被神格化,當時一位捨身救人的英雄,同時救助八個孩童,卻因洪水越來越大,終敵不過浪濤而犧牲。後人稱其為九頭十八手的「大萬人」,成為這裡的主神。
●活動內容
現在每年舉辦牽水(車藏) 的儀式,子孫們在道士
的帶領下,穿梭在一列列水(車藏)之中,以手觸摸水車藏,搖動並戳破紙糊的車藏身(破車藏),牽著水車藏旋轉,意思是要把沈淪水中親人的靈魂,從地獄裡面一層一層牽引上來,以便超渡。接著進行倒(車藏),送走孤幽,最後由廟務人員將水(車藏)堆成水(車藏)山,用火點燃,數萬個水(車藏)在烈燄中灰飛煙滅,把後世子孫無盡的哀思與悼念昇華至靈界。隨著年代久遠,現在牽水車藏已是口湖鄉沿海地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而萬善爺也成了沿海子民們不可或缺的守護神。
地點: 雲林縣口湖鄉金湖村萬善祠
交通:
公車:在北港搭往金湖的台西客運,於終點站下車。
開車:在大林交流道下中山高,沿162、157號縣道至新港,右轉164號縣道經北港、口湖,至金湖村萬善祠。
在嘉義交流道下中山高,沿159號縣道至新港,左轉164號縣道經北港、口湖,至金湖村萬善祠
電話:05-7971840
---------------------
每年的農曆的六月初七、初八在口湖(金湖)舉辦牽水狀祭典,我們大概都提前一週回去,所以國曆七月多我們都會回嘉義一趟。
多年的同事他們還是不太懂這是什麼儀式,只知道我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回嘉義「迎神」之類。
萬善爺算是地方性的神明,牽水狀文化祭是雲林口湖一年一度的大事,雲林口湖為何和我們有關?
因爸小時候曾從嘉義至雲林海口(台語,也就是近海的金湖一帶)躲空襲,而萬善爺是金湖(口湖)很重要的信仰,嘉義老家就有「萬善爺」神明,當農曆的六月初七、初八口湖舉辦牽水狀祭典前,我們先把萬善爺請去金湖的萬善爺廟,讓他看那幾天的「熱鬧」,牽水狀文化祭結束後,我們又會把萬善爺迎回嘉義老家。
每年這個時候,臺北其他親戚也會回到雲林金湖參與盛事,順便也去嘉義姑婆家走走。
而這祭典的史料經過,有興趣可參以下資料(引自牽水狀官網資訊):
道光廿五年,歲次乙巳(公元一八四五年),農曆六月初七的黃昏,也正是住在海濱的人們,吃過晚飯,忘了白天海上作業或一切工作的疲勞,而三五成群或閒話家常,或舉棋對弈的時候。誰會知道,忽然間天上的烏雲密佈,一眨眼,大地全壟罩在狂風暴雨之中,震耳的雷聲,更增加了幾分恐怖感。接著是驚人的浪濤,滾滾的湧向樹苓湖(或象苓湖,本名象鼻湖)沿岸的村莊與港埠。由於風雨持續了幾個小時,平地和高山的洪水,便由北港溪、牛挑灣溪,奔入了樹苓湖。因為當時樹苓湖的西岸,有二道沙汕和相當遼闊的沙岸,圍住了溪口的入海處,只留了可以供航行的大缺口,這個缺口,一時無法接受排山倒海的洪水,並由於颳的是西南向的颱風,而引起自開拓台灣以來最大的海嘯。到午夜的時候,樹苓湖沿岸的蝦子寮(今日湖口村南,北港溪畔)、舊新港(今下崙西,頂箔仔寮港附近)、竹達寮(今廣溝厝西面海中)及其他鄰近的村莊,無數的生靈,均被吞噬於狂濤駭浪中。蝦子寮及竹達寮全部沒入海中,泊仔寮及舊新港,大部份的居民,也隨波臣而魂歸天國。
當時,所有棺木店的棺木,早已被買盡,後來就連草蓆也被買光。為了不使屍體曝露,只好挖坑堆集埋葬。一共分成四處,由北而南,一在廣溝厝新庄仔附近,二在現在的四湖鄉三姓寮塚,三口湖鄉的青蚶庄西南大溝墘,四下湖港邊的大坵墳(今蚶仔寮西南萬善同歸祠旁邊),稱萬人堆。根據估計約有七千人罹難。俟收埋告一段落後,把災情上文向北京報告,當時道光皇帝看過奏摺,為憐恤無辜的百姓受難。除了降旨准予撥出庫銀賑濟之外,並將已淹斃的人,敇封為『萬善同歸』。
以上的史料很詳降,有興趣可參考,順便認識臺灣曾顛沛的歷史。
雖然每年都來金湖萬善爺廟,但我的瞭解很粗淺,也是從爸以前口耳相傳知道:這裡祭祀的萬善爺就是因為救了一些小孩,後來才被後人追念祭祀。
經過日本大海嘯天災後,也許百年後的我們可想像一百六十六年前的慘況,尤其當時民智未開、衛生條件、救生條件都不足的情況下,對臺灣雲林沿海一帶是場大災難。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已把「口湖牽水車藏(狀)」與「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為重要民俗活動。此為全國繼「雞籠中元祭」、「西港刈香」之後,獲文建會指定之臺灣四大重要民俗,也是雲林具國家級認證的無形文化資產。
爸還在時,爸會自己或和臺北下來的叔叔一起迎萬善爺去看熱鬧,一週後再請回來;爸離開後的這幾年我就代替爸的角色,也帶孩子回去阿公曾腳踏生活的土地。
因此口湖牽水狀文化祭不只是一個祭典,對我們而言也是上一代、下一代記憶情感的結合與傳承。除此也讓小孩從中瞭解大自然偶爾的反撲和對後人求安之祈福,算是純宗教外的意義。P.S.
萬善爺廟有不少,在北部偶爾也看得到萬善爺祠(只是不知道是否祭祀這位萬善爺),而臺灣萬善爺的總廟在雲林金湖的萬善爺廟,也就是以下照片(我們是提前一週去,因此牽水狀文化祭的相關熱鬧祭典均未展開,較為清幽些)。
-------------------------------------------------------
【雲林口湖牽水狀文化祭】
「牽水狀」悼念亡者 傳遞善良信念
一百六十七年前,雲林口湖地區發生大水災,好幾千人罹難,一百多年來,當地人每年都會舉行「牽水狀」祭典引渡亡魂,而這項民俗活動,也被政府列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一百六十七前的一場水災,讓雲林縣口湖鄉的村民,罹難將近數千人,為了緬懷這些死亡的先人,每一年到農曆六月八號,當地都會舉辦一場牽水狀的祭典。
《雲林縣萬善同歸文化協會理事長曾人口》
因為水災死亡 在風俗傳說中
不是自然死亡 在我們民間傳說中
如果是自然死亡
可以去轉世再出世
若是意外死亡 要經過超渡
才能再出世
所以我們這項牽水狀
就是針對這些亡魂超渡
讓他們可以再轉世
牽水狀這項祭典,簡單來說就是希望透過轉輪方式,帶領意外死亡的先人去超渡,一開始會由法師帶領轉水狀,接下來再由民眾下來轉狀,後續會感覺有股力量在牽引就代表已經發狀。
最後會由法師帶領一位發狀的民眾去點其他水狀,並且讓當地民眾用手觸摸,代表緬懷先人,也有祈福的意思。
《雲林口湖民眾》
希望藉由這個祭典
我們大家有一個防災知識
因為這個地方地層又下陷
所以水位都很高
希望借助這機會
能夠警惕我們村民
萬一有大雨大水時候 特別要注意
因為這項民俗風俗,已經傳承一百六十七年,很具有歷史意涵,這幾年更發展變成國內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典,在民國九十九年也被文建會列為國家的重要民俗活動,就是希望可以將這項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每年農曆6/8為雲林口湖鄉下湖村重要民俗活動:牽水狀
感人事蹟與傳說:
清道光年間6/7(農曆)深夜,下大暴雨造成史無前例的大水災,使得下湖港及附近村莊。一夜間盡遭洪水席捲,造成口湖鄰近地區屬千人罹難,當時有位姓陳,名的,自英雄的居民,聽聞哭泣求救聲循聲看見八位孩童站在木櫃上。
情急奮不顧身以肩背雙臂塔救,不料水勢過於兇猛走位百步,不幸與八童齊溺。後人感念其英勇事蹟,便將他塑造為身背八名孩童的九頭十八手的「戰水英雄」神像.尊稱「大萬人」。
這場大水災罹難人數民間傳說約7千人,奏報朝廷,道光黃帝僯恤無辜百姓受難下旨撥庫賑濟,並將罹難著敕封為「萬善同歸」,後因
瘟疫再死約3千人,而符合黃帝封為「萬善」的數目。
口湖鄉萬善同歸祭祀主要分為挑飯擔祭祖靈,及牽水狀兩個祭典。口湖、四湖萬善爺廟(下寮仔)以挑飯擔祭祖靈為主,於農曆初七舉行,下湖港萬善祠(蚶仔寮)及金湖萬善爺廟則於農曆初八舉辦牽水狀祭典儀式。
◎水狀:
是以竹篾編紮成兩圈長圓筒狀,上下中空,外糊白色紙。十字交叉四方處各綁一枝小三角旗,四方各邊上中下共貼12尊紙像,台灣民間有「血狀」與「水狀」兩種,血狀貼紅色紙,為超渡難產而過世的婦女。水狀則貼白色或灰色,主要超度溺水或因水而往生得亡魂。
再「起狀與牽狀」科儀舉行時,有些特別的用品道具,其實都帶有特殊的意涵:
◎芭蕉:
蕉即招,又招魂之意,供水魂攀爬上岸之用。
◎牛嘴籠:
(原用雞籠)供水渾圓手上岸之用。
◎公雞:
預知水魂是否上岸,上岸時公雞會啼叫。
◎水缽:
(內盛淡水,另置勺子)供水魂上岸後洗手腳用。
◎竹椅:
供水魂洗手腳時用。
◎衣服和拖鞋:
供水魂換掉溼的衣物,穿著鞋好走路。
◎掃帚:
象徵位水魂掃淨之用。
◎黑傘:
供水回遮天支用,以必強光及檅邪之氣。
◎魂船:
用紙摺成.度遠地水魂上岸用。
開始起狀:
手抓著水狀轉圈,口中念著:
「雙腳踏雞籠,雙手抓蕉叢,換衫換褲,澿像人」。
道光25年(西元1845)農曆6月初7日,由於西南向的颱風引起海水倒灌,海水侵入 沿海地帶,雲林口湖鄉金湖地區村莊遭到空前水難,災後又瘟疫肆虐,近1萬人喪失寶貴生 命,此為台灣開拓史上最大災難,之後倖存百姓就建祠祭祀,每年農曆6月初7及初8,舉 行牽水車藏(狀),以超渡亡靈,迄今已164年,形成台灣最具獨特性的祭典活動。
一百六十幾年前 (道光二十五年),雲林縣口湖鄉金湖、蚶仔寮等西部沿海農漁業發達,樹苓湖在當時是大陸及當地貨物進出重要港口,相當繁榮,卻因農曆六月七日的一場海嘯無情摧殘,造成一萬餘名當地居民淪為海上波臣。
為悼念往生者,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初八這兩天,亡者後代子孫會以最具體懷念、最深沉追思的牽水車藏儀式超渡先人亡靈、牽引脫離苦海,全台獨一無二的牽水車藏法會,選擇在金湖舊港邊萬善同歸祠舉辦,除撫慰罹難者後代的傷痛,也傳承慎終追遠的民族精神。
農曆六月初七、初八二天為牽水車藏文化祭的活動高潮,一系列祭祀活動以:口湖(下寮仔)萬善爺廟, 下湖港(蚶仔寮)萬善祠, 金湖萬善爺廟, 三個聚落的萬善爺廟為主…下寮仔萬善爺廟以挑飯擔祭祖靈為主,於農曆六月初七舉行;蚶仔寮萬善祠和金湖萬善爺廟則於農曆初八舉辦牽水車藏祭典。
「狀」又稱作「車藏」台灣民間有「血狀」與「水狀」,血狀糊貼紅色紙,為超渡難產而過世的婦女;水狀則糊貼白色或灰色紙,主要超渡因水而往生的亡魂。水狀是一種以竹箴編紮而成的圓桶狀物,糊上花紙而成,分為三層上下中空成形,中間一支較長竹竿,用於轉動狀來引出魂魄。
水狀有三層:
底層代表水中。
上有鬼魂等圖樣。
中層則是地獄。
上有城隍、牛頭馬面等圖樣;上
層為人間天堂:上有觀世音等圖樣。
中間斜的紅色條紋代表雲梯,兩尊象徵孤魂野鬼的人偶在儀式中會一層層往上,表示亡魂已通過一層層關卡來到人間。
牽水車藏屬泉州遺俗,是道教為了牽引因意外死亡的亡魂,所運用的一種牽魂祭器。牽水車藏現場則是只有12支,代表12生肖,亦即所有遭水難的逝者,水車藏的底部是雞籠(供水魂援手上岸),一旁還會準備各有含意的用品:芭蕉(招魂之意)、水缽、竹椅(供水魂洗淨)、公雞(公雞啼叫,預知水魂是否上岸)、掃帚(為水魂掃淨)、黑傘(遮光)。
道光二十五年,口湖鄉金湖、蚶仔寮及鄰近地區近萬生靈,遭受從台灣海峽翻滾而來的巨浪吞噬而驚慌失措、無處可逃,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的最大水患。
大水災中,事母至孝、體格魁梧、身高六尺、臂力過人的村民陳英雄,狂風大雨來臨時,戴笠披蓑到池塘巡查,發現池堤早被波濤沖垮,於是奔回家中探視母親,但近家門時,更發現房屋已被水沖塌,他母親不幸被壓斃水中。
他悲痛欲絕,忽然聽到鄰居哭泣哀號,立即循聲前往,發現有八名孩童站立在木櫃上,即將滅頂,萬分緊急,陳英雄奮不顧身,用他項背及雙肩雙手救八名孩童。不料,才走了百步,水勢已相當洶猛,愈陷愈深,他若自己脫身,應可倖免於難。
但天黑水急,方向莫辨,最後他與八名小孩童,一起被捲入汪洋大海中,失去蹤影,後人為感念他的捨身救人的英勇事蹟,以一大人拯救八小孩的情景為主題,塑造了一尊金身的九頭十八手造型的水難英雄,供人祭祀。
這場六七大水災,造成近萬人死亡,道光皇帝下諭特准動用倉糧銀兩賑災,並集葬敕封淹斃魂魄「萬善同歸」,每年農曆六月初八,罹難者的後人會準備牲禮瓜果到合葬的「萬人堆」祭拜,表達哀思。
當年大水災由北南下,下崙以北地區大概在農曆六月初七午夜即被淹沒,浮屍紛紛漂到下寮和五塊厝〈三條崙轄境〉附近,經官兵收埋合葬於今廟後,陸續又發現隱埋於泥沙中的骨骸,給予撿骨裝入骨罈或水缸中,據稱金斗甕以裝一具屍骨為主,水缸則裝二、三具或十來具童骸,葬於原屍坑之上,重修大墳時,將金斗骨罈及水缸封抹石灰成一座座小坵狀,整齊排列幾近四百座,並豎「萬善同歸」石碑紀念。
口湖鄉境為了紀念罹難的祖先,先後建有金湖舊港邊萬善祠、下寮萬善祠、金湖萬善爺廟等三座祠廟,其中,以年代最晚的金湖萬善爺廟規模最大,祭典場面也後來居上。
舊港邊萬善祠廟建於咸豐六年〈1851〉,長年經海風吹襲、沙塵積壓,後來崩塌,居民乃搭草寮奉祀。直到光緒廿九年,下湖口區長曾住發動勸募原址重建,並挖出深埋沙中的『萬善同歸』碑石重立。
民國四十六年,金湖地方人士及旅外士紳倡議重建,並為金湖地區祭拜方便,建議分靈金湖港東村新港橋邊。民國五十七年,在嘉義經商有成的金湖人許水權基於不能「捨本忘源」,呼籲籌募重建舊港邊萬善祠,因此順利完成祠堂、納骨塔、金爐、事務所、紀念碑等,祠中新塑鎮殿神萬善爺和九頭十八手的「大萬人」,「鎮殿神萬善爺」稱「二萬人」先後有序之意。
牽水車藏儀典在民間習俗中屬於閩南喪葬習俗,泉州府以道士主持為主,平常葬俗依古例拔幽濟度即可超度亡魂,但意外亡者,則視其情況牽車藏。難產要牽血車藏,水難者要牽水車藏,而口湖地區祖先源於福建地區者居多,故悼亡儀式沿襲閩俗。
每年進入農曆五月,口湖鄉金湖萬善爺廟和蚶仔寮的萬善祠,就陸續展開水車藏的製作,為全省僅見最大規模的牽水車藏習俗揭開序幕。
由於時空因素的變遷,已由昔日的悽慘忌蛻變為節慶活動方式緬懷祖先,並將文化及當地產業納入,使深具人文意涵的民間習俗結合產業特色及自然景觀,希望創造產業效益及保存文化資產的多元文化。
牽水(車藏)文化祭「及王船的儀式」 :
一百六十二年前,一場颱風引起海水倒灌,淹沒了雲林縣口湖鄉金湖港沿海各大村莊,帶走了至少七千條以上的人命。於是,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到初八,金湖港都要舉行超渡水魂的「牽水(車藏)」祭典,這台灣唯一可見的大型水祭典,有著一段令人不忍回顧的過往, 水(車藏)儀式保留在臺灣雲林縣金湖一地。
臺灣拓荒時期,金湖地區倚靠著天然良港的潟湖地形而繁榮,卻在1845年間,因為一場颱風淹沒了潟湖沿岸九個村莊,多數居民未能倖免於難;其後又引發一場瘟疫,死者無數。
清國皇帝據報後為這些死者敕封「萬善同歸」,居民也依此建立萬善爺廟,並為祭奠死者而流傳下牽水(車藏)的習俗,數千座水(車藏)共同陳列,場面浩大,而雲林縣政府也為此設立牽水(車藏)文化節。
(車藏)的類別有二種,有水(車藏)、血(車藏)。牽水(車藏)的水(車藏)和血(車藏)是兩種相似儀式,但是功能,也就是超渡的對象不同。牽血(車藏)則是一項特殊招魂祭祀儀式,其對象為難產而死的婦女,後來超渡對象擴及到因為車禍、兇殺等各種意外見血而死的死者,舉行日期一般是在農曆七月十二號到十四號間。
水(車藏)的(車藏)以白色取代紅色,超渡對象為溺水而亡者,舉辦日期是在農曆六月上旬而非鬼月,但和中元普度的性質與精神十分契合。
(車藏)是一種用作超渡冤死孤魂的民間特殊法器,由細竹片紮成筒狀,依功能糊上不同顏色紙張而成,外圍貼上樓梯、五鬼、牛頭馬面等圖案,(車藏)字出自道士科儀經典,意指「旋」(旋轉不停)。
而金湖此處以細竹條編紮,一座座與人胸膛等高的水(車藏),外糊灰白色花壁紙而成的長方圓體造形上下中空,四方每邊上中下各貼一尊惡面、有男有女,計有十二尊。 按水中、陰間、天堂三種不同的宇宙空間排列,在水中的有冤魂、正義的水王和代表惡者的污穢神。
再來是押解鬼魂的大鬼、小鬼,審判善惡的城隍與牛頭馬面,最後則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與善才、良女。 頂部四方竹條各綁著一支小三角旗,用來招魂。
「轉動水(車藏),就是要讓淹死的鬼魂藉著水,自水中升起,主要用來超渡溺死者,可以說是水鬼的救生圈」。
本地作好了存放在蚶仔寮活動中心,金湖則存放在龍台宮村民通常在初七或初八早上買水狀,書寫自己的姓名、住址以示叩謝,有的初七買回置於家中過夜,翌日天亮後,才拿到萬善同歸祠後面,海岸溝小路前排放,廟方人員預先拉好的繩子排放,兩路縱隊擺列下去,路旁排得一作旅轉式的竹架及因場地的關係,又怕被風吹走,所以廟方就用繩子一座座、一排排的串聯固定起來,根本就無法轉動。
今天的「牽」法,就是一個水狀「摸」一下,代表牽過水狀,聽說以前牽水狀不但用轉的,老人家若牽著水狀時,攏(都)嘛哭駕(到)死來活去,因為早期距離災難近,在痛失親人之下,邊哭邊喊著親人(亡者)名字,邊轉動水這樣,傳說牽水藏會愈牽愈重的感覺,表示水魂將昇「起來了」。
民俗學者黃文博指出,台灣大型的牽水習俗,只在雲林縣口湖鄉金湖港地區可見,每年農曆的六月初七到初八,分蚶仔寮祖廟與新港分靈廟兩個地點舉行。
《放水燈,走赦馬》
每年農曆六月初七的金湖,要比過年還熱鬧。返鄉子弟的車子停滿了前埕與巷口,家長們拿著筆在買來的水上寫上家人的姓名。 兩座寺廟更是忙碌,對著廟門搭起法壇。下午兩點過後,請出象徵萬千水魂的香爐,給看管鬼魂的山神與其坐騎開光點眼,接著嗩吶鑼鼓齊鳴,超渡儀式由請爐起鼓揭開序幕。
藉著發表請神,奏秉諸神法事旨意,有請眾神前來助祐。 在其重頭戲-放水燈。於陰陽接替的下午三、四點鐘,民眾紛紛騎著摩托車,跟在道士與鑼鼓車隊之後,穿過一望無垠的養殖水田,越過高聳的海堤,來到過去金湖港遺址的海邊。
港邊停滿了小船與竹筏,平日養蚵用的竹筏載著道士與寺廟主祭人員向港外馳去,然後放下一座座的水燈,表示水路已開,溺水的幽魂將陸續上岸。回程的路上,眾人沿途插香,希望祖先們或無祀的水鬼聞香來到廟前,聽經聞法,接受普渡。
晚上十一點過後,平日萬籟俱寂的寺廟前面,依然人聲鼎沸,一來是四方聚集的攤販滿佈寺廟周圍,二來是精彩的「走赦馬」儀式也正開演。 道壇裡,居中掛著三清道祖和菩薩像,兩旁十殿閻王分列。道壇前,擺設了一張方桌與板條椅,一名道士站在上面,宣讀赦文,象徵著陽間世界的告天儀式。
接著兩名道士分別扮演赦官與赦馬,在象徵陰間的地上穿梭奔跑,後來赦官拿出草秣馴服赦馬之後,一路達達趕往地府求見幽冥教主酆都大帝。在面呈赦書之後,七、八位道士全部出馬,拿著火把在場中互相穿梭跳躍、旋轉、翻觔斗,說明連夜趕路、翻山越嶺的辛苦。最後終於替鬼魂們求到大赦,完成這穿梭陰陽界的神聖任務,這還是暖身動作,第二天才是牽水(車藏)的正日呢。
《牽水(車藏)開始》
初八的早上,村民們一早就把預先購置的水拿到萬善祠集中。沿著新港萬善爺廟旁的台十七線公路,夾道將近一公里長的水沙沙作響,蚶仔寮開基萬善祠則將水在廣場排開。 道壇旁,架設了七座可以轉動的水,每一座水前擺置了一棵招魂的芭蕉,一支開路的掃把,給水鬼洗淨穿著的水盆、拖鞋等用品,還有兩隻公雞守在頭尾,用來感知水魂是否上了岸。 這時,民眾魚貫跟著道士一一轉動七座水。
據說水若是越轉越重,那就表示已經有水魂攀附而上,來到現場了。民眾爭相轉動水,突然兩隻公雞又叫又跳,「發起來了,發起來了」,兩位民眾抓著一個串有水的竹竿,竹竿像是一隻脫韁野馬般的跳動,也不知是人帶著水跑,還是水拉著人跑,只見一團混亂,就跑進了萬善祠去。
「又發了,又發了」那邊的水還在起乩,其他六根水竟然也不負眾望地全都發了起來。民眾們跟著起乩的水東奔西跑,既興奮又緊張,氣氛熱到最高點。 激躍的氣氛過後,民眾跟著道士走向廣場前上千座接連固定的水長龍,開始「牽水(車藏)」。 儘管水數量那麼多,然而金湖人卻不疾不緩,一座也不漏過地搖晃撫摸,唯恐錯過了幫助哪一個祖先脫困。「過去,老一輩一邊牽,都會一邊呼喊祖先的姓名,哭得很悽慘呢」,一位鄉民表示。
這樣幫助鬼魂的牽水救渡儀式,「救的,不僅是陰間的水魂,更是陽間的人們」,黃文博指出。在轉動與普渡的一連串拯救水鬼行動裡,民眾具體地感覺為亡者盡心盡力,與鬼魂都得到了安寧。 普渡之後,是水魂收營「倒」的時間了,畢竟是陰陽不同界。
一名道士吹著牛角號,一名敲著開路鑼,引導那些無法或不願被渡化水鬼依序回歸陰間。對於眷戀陽間不肯回家的鬼魂,另外一名道士雙手緊握一捲草席,象徵驅邪的「草龍」,用力向地面拍打。接著謝壇燒,大功告成。
(影音)台灣牽亡歌陣藝術意外爆紅 巴奧吸「金」圈粉外國人排隊等簽名 - 自由藝文網
(影音)風中燈牽亡歌陣「過路關」首登文化奧運 田都元帥跨海出差到法國了 - 自由藝文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