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敕語/奉安殿/奉安庫/御真影/1890年為日本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文件/伊澤並不把台灣當成和日本本國不同的殖民地,而是希望把台灣統合成本國的一部分「我們不要把台灣當成像歐美說的殖民地那樣,應該把台灣當成日本國的身體,也就是把台灣當成日本國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透過教育從人心最深處把台灣『日本化』/學校也必須興建特別的奉安殿安置教育敕語/隈本繁吉認為透過國語教育同化殖民地人民,是不可能也不必要;而伊澤修二則認為,將台灣人「日本化」是可能、而且必要的,而其方法就是教授國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wIfPkw

-----------------------

《聖諭廣訓》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滿清時期的國教。訓諭世人守法和應有的德行、道理。源於滿清康熙皇帝的《聖諭十六條》,雍正皇帝繼位後加以推衍解釋。清政府在各地推行宣講,並定為考試內容。[1]
康熙十六條
康熙九年( 1670 ) 十月,滿清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給禮部的一道上諭中,鑑於「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 提出:「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緩刑,化民成俗,舉凡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以上諸條,作何訓迪勸導,及作何責成內外文武該管各官,督率舉行,爾部詳察典制,定議以​​聞。」 康熙要求「部院衙門將現行處分條例重加訂正,斟酌情法,刪繁就簡」。以「上諭十六條」行世為界,滿清統治者將教化為治國重點之一。 其十六條即: 1.敦孝弟以重人倫 2、篤宗族以昭雍睦 3、和鄉黨以息爭訟 4.重農桑以足衣食 5.尚節儉以惜財用 6.隆學校以端士習 7.黜異端以崇正學 8.講法律以儆愚頑 9.明禮讓以厚民俗 10.務本業以定民志 11.訓子弟以禁非為 12.息誣告以全善良 13.誡匿逃以免株連 l4.完錢糧以省催科 15、聯保甲以弭盜賊 16、解仇忿以重身命
雍正訓解
雍正更為重視「上諭十六條」,對其逐條解釋,洋洋萬言,成《聖諭廣訓》, 於雍正二年頒行天下,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綱領。雍正進一步推行並普及鄉約制度,宣講《聖諭廣訓》。雍正《欽頒州縣事宜》一書,載有「宣講聖諭律條」的規定,要農村遵照定例,設立講約所,進行宣講。雍年七年,嚴令全國遍設講約所,「於舉貢生內揀選老成者一人為約正,再選樸實謹守者三、四人為值月,每月朔望,齊集鄉之譽老里長及讀之八,宣講《聖諭廣訓》,「約正、值月果能化導督率,行至三年,著有成效,督撫會同學臣,擇其學行最優者俱送部引見,其誠實無過者,量行旌異,以示鼓勵,其不能董率、怠惰廢弛者,即加黜罰,如地方官不實力奉行者,該督撫據實參處。 」
宣教廣訓
第一、鄉約宣講。清代的鄉約制度,一是宣講聖浙,二是懲惡揚善。順治十六年,嚴行設立鄉約制度,講解六諭原文。設約正、約副為講解人員,由鄉人公舉60歲以上,行履無過、德業素著的生員擔任、若無生員,即以素有德望,年齡相當的平民擔任,每遇朔望,進行宣講,並徵別鄉人善惡表現,登記簿冊,分別獎懲。
第二、地方官宣講。康熙規定,地方官於每月朔望宣讀講說「上諭十六條。」乾隆更嚴求地方官聽訟之餘及公出之便,隨事隨時,用土音諺語,宣傳《聖諭廣訓》,地方官宣講,實際主要由教官完成,「教官職司秉鐸,宣講本其分內之事,應令每月週曆各鎮,宣講《聖諭廣訓》,」教官的職掌中,宣講是一主要內容。地方官宣講還有官僚制度的考課用人做保證。康熙時「舉州縣卓異,俱開本官每月朔望講「上諭十六條」。」 乾隆初督撫薦舉屬吏,首先看宣講《聖諭廣訓》。官員的升遷系之於宣講效果,是推行孝治教化的保證。地方官的宣講職責終清一代。道光說:「我朝列聖相承,聖諭廣訓、十六條久垂功令,地方官每月朔望敬謹宣讀,俾眾著於愛敬睦婣之義,百數十年來,海澨山陬,罔不奉行。」 到了清末,亦是如此,光緒二年,清政府要「各直省督撫、學政,督飭地方官暨教職各官,隨時宣講。
第三、通過學校與科舉考試貫徹。雍正三年將《聖諭廣訓》頒發各省學政,刊刻印刷。分送各學,朔望宣講。嘉慶朝倡議義學,要求一鄉一里,分別延師,使兒童初受教育,就學習《聖諭廣訓》。道光時規定,學政到任,將《聖諭廣訓》刊印,頒行各學生童,令人人誦習,並將《聖諭廣訓》內「黜異端以崇正學」一條撰成四言韻文,遍頒鄉塾,讓民間兒童學習,使之潛移默化。咸豐令學政轉傷地方官及各學教官,於書院、家塾教授學生,以《御纂性理精義》、《聖諭廣訓》為主要內容。科舉考試也要求掌握《聖諭廣訓》凡不能背錄者不准錄取。嘉慶時右因各學監生不由童試,並舉貢監生錄科考遺,均一體敬謹默寫一、二百字,其不能默寫者,按其文藝遞降等第及斥置不錄。 」
第四、宗族宣傳。滿清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對宗族的控制,在江西、廣東、福建等地區任命族正,地方官給以牌照,專司化導約束,勸善規過、排難解紛之事。牌照的第一項內容規定:「宣講聖諭,以興教化。」每逢祭祖聚集之時,於公祠內「將'上諭十六條'句解字釋,高聲曲喻」,「俾各宗族姓務各心領神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敦族睦淵,以成仁厚之俗」。對「上諭十六條」詮釋,就是以《聖諭廣訓》為範本。進行宣講。在滿清的倡導下,清人所修族譜中,不借資財,將萬言《聖諭廣訓》印入族譜的事例很多,至於印入「十六條」的族譜。
滿清統治面臨尖銳的民族矛盾;漢族有根深蒂固的華夷思想,必然導致對異民族王朝及異民族君主的否定。清朝力圖消除漢族的這種認識,掩蓋民族矛盾,證明統治的合法性,極力宣傳滿族入主中原是仰承天命,且「存仁義之心,行仁之政」,乃為正統。 「孝弟也者,其仁之本與!」 以孝治天宇是最好的證明。因此漢族應盡臣民之道,不得以華夷而有異心,君臣之倫大於華夷之辨。這樣移孝作忠、君為臣綱的理論最適合滿族統治者了。從時間上考察,清初順、康時重視講孝,中葉雍、乾時注意談忠。雍正說:「為臣下之道,當奉君如父母」,又說:「人生天地間,最重者莫如倫常,君臣為五倫之首,較交子尤重,天下未有不知有親者,即未有不知有君者。」 這裡,為強調統治的合理性,把忠列於孝前,在《聖諭廣訓》的宣傳中,則多把父子放在君臣之前,使於移孝作忠。以孝治天下的強化,是為了加強異民族君主及王朝的統治。
白話版
聖諭廣訓以文言寫成,難於理解,因又有白話的版本出現便於宣教:
《聖諭廣訓衍》,王又樸著
《聖諭廣訓直解》,咸豐初年敕頒
《聖諭廣訓衍》的白話文通俗易懂,影響很大。比如「古人說的好,吃的虧是好漢。又說道,吃虧是佔便宜。只因我不肯吃虧,一時間認的太真,或者弄出人命,或者激出別樣的事來,那時節要開交不得開交,倒吃得大虧,所謂因小失大。你們肯想到這搭兒,也就把爭氣的心腸冷淡了。你若是肯吃虧,人沒有說你軟弱的,只有尊敬你,稱道你的。這豈不是和睦鄉里的好處麼? 」
對基督聖諭的影響
當時西方傳教士們爭先恐後的用基督聖諭為滿清《聖諭廣訓衍》作註:「在暗中讒謗他鄰居的,我必將他滅絕;眼目高傲、心裡驕縱的,我必不容他


d4  

清光緒5年5月 1879

------------------------------------------------------------

訓番俚言 -- 1877年

天地生萬物,性人為至貴;鳥獸與昆蟲,均皆有其長。鳳凰長羽族,百鳥聽約束;麒麟長毛族,百獸群悚惕。中國有皇帝,萬邦鹹悅服;為民設官府,為民謀衣 食。內有六部官,外分十八省。兩省一總督,省各設巡撫。宣政有有司,理刑有按察。鹽道管鹽務,糧道督糧米。巡道與兵備,分巡各外府。知府轄一府,知縣管一 縣。二府與三府,督捕並水利。撫民兼治民,理番專理番。上下有等級,皆為朝廷官;上宣天子德,下理百姓情。愛民如赤子,使皆為善良。惡民為盜賊,拏究不容寬。殺人者受刑,搶擄者治罪。無分番與漢,一體敷教化。

鳥獸有毛羽,人當有衣冠。番在邊野中,苦無綿與絲;所以男與婦,科頭並裸身。豈無羞恥心?豈無衣冠志?奈處荒僻地,官長難兼顧。今逢聖主朝,為爾籌長 計。兩宮皇太后,為女中堯舜。內有良股肱,外有賢疆吏。欽派有大臣,和衷期共濟。道臺與知府,臺防同縣令,綢繆思保衛,籌餉兼籌兵,冒險赴爾境,曉諭費苦 心。賜爾衣與帛,開闢榛莽路;南北可相通,東西無阻礙。教言通言語,得為中華人。為爾設義學,讀書識理義。當知君王恩,在家孝父母。有兄當敬兄,有弟當愛弟。男女當有別,鄰里要相親。切勿思殺人,殺人要償命。切勿好爭鬥,爭鬥傷和氣。田地勿荒蕪,各宜勤耕種。荒地廣開墾,積糧防歲饑。多 植棉與麻,緝績學紡紗。漸教機織布,不愁無衣褲。多求松杉秧,隙地盡栽種;不過六七年,即能成大樹。材可架屋宇,枝葉炊爨用。牛車甚有功,惜不利山徑。更 求單輪車,仿式依樣製;可以用手推,可以代肩負。沙地難蓄水,更應開溝渠;或多穿沙井,桔槔汲灌溉。種稻當去莠,耘耔不可廢。糞土常儲備,不可任拋棄。疾病當用藥,不可信符咒。藥 宜講泡製,醫局擬官置。痘症多奇險,代設牛痘師;可以保性命,可以無憂虞。男宜薙頭髮,女學梳頭髻。臉宜常洗淨,日日不可間。身不宜刺紋,腳須穿襪履。雨 宜戴箬笠,不可聽淋漓。列日戴草帽,不可任曬曝。人有人裝扮,豈可同禽獸?但須從儉樸,不可務華飾;華飾要錢財,徒動盜賊心。番俗亦有理,各設笆樓館。莊中有公事,會議於此間。男未娶婦者,住在此樓中。犯奸有定例,罰不過酒食;俱無笞與責,恐不知警戒。男女相歡悅,即爾成婚姻,無有父母命,不須媒妁言,似非正配禮,當改從前風。

欲達聖主情,當通番人意;聊譔鄙俚句,俾與番童歌。爾等從今後,當改曩日習;恪聽長官訓,洗心為好儂。爾無害人心,自無人戕害;何必持鏢鎗?何必佩刀 劍?劍可賣買牛,刀可賣買犢;永為良農氓,歡聚慶長生。酒是儀狄作,本可為禍胎,番人多喜飲,亦難全禁絕;但常隨量喫,不可過於醉。一醉多生事,禍起於俄 頃,殺人與犯上,憫不畏於死;可惜七尺軀,死於一甌酒!爾等當醒悟!爾等當戒謹!

---------------------------------------------------------

1877年台灣教化平埔族原住民的教材內容--聖諭

並仿寫左記-訓番俚言,作為番學教材:訓番俚言

IMG_20140621_191603IMG_20140621_191612  

------------------------------------------------

化番俚言 1879年

  賞戴花翎、賞穿黃馬褂、記名提督軍務、統領臺灣後山中南北三路諸軍辦理開墾撫番事務、鎮守福建臺澎等處地方水陸掛印總鎮、誠勇巴圖魯、帶尋常加三級吳為曉諭事:照得爾等番眾,分聚臺灣後山,未歸王化、未通人道,已數百餘年於茲矣。本鎮奉命統領中、南、北三路各軍開山撫番,已歷五載,所有後山各路番社,罔不加意撫循,廣為教導。其有凶殘頑梗、抗拒官軍、不受招撫者,亦皆親統大軍,嚴加痛剿,以張天威。如阿棉山、納納、加禮宛等社,均經掃穴搗巢,擒渠斬攘。爾等番眾,或得之目擊、或得之耳聞,可為殷鑒。上年番情大定,本鎮會商總理全臺營務處臺澎提學道夏、稟咨閩浙總督部堂、福建巡撫部院、總理船政大臣設立招墾局,委員經理,為爾等制田里、教樹蓄,以冀爾等化番為民。第有養不可無教,復設立番學,延請蒙師,拓置番童,教之以讀書識字,使爾等沾染聖教、沐浴皇仁,盡為熙朝赤子。惟念爾等番眾,於人情物理,懵然無知,即蒙師手示口言,亦恐不能詳盡;因擬立化番俚言三十二條,刊刷成本,頒發爾等各社、各學,以便逐日觀覽。並令蒙師於授學之餘,講解而指示之,俾知人情而通物理。合行諭飭。為此示仰爾番眾人等,務將後開條款,時常誦讀,默記於心。中間所列者皆人倫日用之常,使爾等易行;所言者皆淺近鄙俚之語,使爾等易明。爾等務須逐一遵守。將見蠻夷僻陋之俗,轉成禮義廉讓之風矣。各宜懍遵,毋負厚望,切切!特示。

  計開化番俚言三十二條

  右諭後山各路番眾。準此。

  光緒五年五月□日示。

  一、設局招撫,以便民番。現在中路璞石閣、北路岐來、南路卑南,均已設立招撫局委員。為管理地方起見,爾等或因莊內滋事生端,或恃強爭佔欺凌等事,或營中勇丁強買強賣、藉端訛索等弊,許即告知該莊頭目,先行理論。倘系判理不清,即行邀同頭目赴就近招撫局,具實稟報。定必拘縛被告之人,分別是非,秉公懲辦。爾等素屬愚,蠢,切不可有事不敢見官、不敢稟告,以致自己吃虧。今後各莊務須遵照辦理,毋得生畏!

  一、舉委頭目,以專責成。查頭目系為一社一莊之主,即官府亦皆信任之。為頭目者務行正道,學習規矩,講求禮貌,公正辦事,約束眾番。倘有不服教訓,仍敢為凶作惡,該頭目聞知,即傳該莊小頭目傳知長者帶同犯事之人,嚴行儆戒。倘仍頑梗,即鳴眾綑綁,送官究治。若頭目辦事不公,為出結擔保之頭目是問。長者縱容子弟滋生事端,由頭目稟官,即將縱容之長者究辦。蓋朝廷以莫大之恩招撫爾等為民,無非欲爾等知禮識義,改惡從善,將來或讀書通達、入學中舉,以及做官,或務農勤墾、積蓄富有,豈非家庭之樂。爾等頭目、戶丁務須激發天良,黽勉圖之,是為至要!

  一、首訓頭目,以知禮法。爾既為頭目,通莊社丁番眾所共仰望之人。查各莊男女老幼,大莊數千人,小莊或千人、或數百人不等,皆賴該頭目公正管束教訓。倘頭目不好,則破莊滅族,皆為此一人所累。爾頭目無事,亦要常川謁見官府,學習禮儀,以廣見聞。回家教訓社中子弟,互相傳習,久則惡習不期化而自化,居然盛世之良民矣。

  一、分給工食,以資辦公。查設立正總頭目及副總頭目以為各莊之主,另又選各莊正副小頭目以為一莊之主。各戶番丁有事,須稟告本莊正副小頭目。如正副小頭目辦理不清,即轉告正副總頭目調停,不得自作自為。凡各莊小頭目務要遵總頭目之訓,各戶番丁亦須遵本莊小頭目之戒。其各總副大頭目及各莊正副小頭目均歸官府約束。倘有何莊頭目辦事不公,亦由爾番戶告知總副頭目責辦。如總副頭目判理不公,遂稟告官府究責開革,另舉公正者補充。惟計各頭目原不能枵腹辦公。本軍門酌量:如系該莊內已耕水田一甲種穀者,每年抽穀一石五斗,按甲抽收;如系旱地埔園播種雜糧者,十分抽一(或遇水旱風災,荒歉無收,請官酌量減抽),以為各頭目工食。每年議給正總頭目二十石、副總頭目十六石、各莊正副小頭目每名十二石,以為辦公食用之資。除給各頭目之外,如有餘存,留為通莊公費。每年收到多少、支用多少,由總副頭目開列清單,貼在公廳,俾眾人共知共見。另照列數單發交各該莊正副小頭目收存,以備查核。俟三五年後耕種已成、田地已收,其起稅升科,由官照例辦理。爾各頭目既受眾人工食,則當勉為眾人秉公辦事。至通事抽收番貨,嗣後永遠禁革。

  一、改社為莊,以示區別。查內地百姓所居之地,均稱某村、某莊,未有稱為社者。茲本軍門恩准爾等安居故土,其社名改名為莊。爾等將來置買田業、立契書券,一切皆照現改莊名辦理,以歸畫一。

  一、約束子弟,以歸善良。爾等番眾少年子弟皆不明理,好勝生事,恃惡為非。爾各頭目若不隨時教訓,多方儆責,則在莊不免欺壓良家,在外不免行凶作惡,鬧出大事,連累全莊。爾等頭目番長務必隨時嚴行約束,隨時教訓。倘有恃蠻不遵,合眾綑綁懲治,或送官究辦,以儆凶橫而安良善。

  一、禁除惡習,以重人命。恭查大清例載:『故意殺人者斬,幫同加刃者絞,知情不報者治罪』;律有明條,罪在不赦。查爾番社向以所殺人頭割取回家,各番出酒相賀,敬羨其能;以酒灌入死人口中,從喉嚨流出,用器盛其血酒,群相歡飲,牽手長歌。凶番即將人頭懸在門前,並將死人頭髮繫在標槍桿上。再次殺人亦如是。番俗以殺人多者為好漢子。試問他人將爾本身或父母妻兒無辜殺害,照樣施為,問心何如?今爾等既受撫而化,自當遵守國法,先除惡習,勉為良善之人。速將此項人頭髮記(?)收埋在外,嗣後永遠不得擅殺民番。如再故犯前事,該社頭目即將起意殺人及幫手之凶番鳴眾綑送到官,審訊情實,立將凶首斬首示眾,以為逞凶殺人者戒。頭目出首綑送凶犯到案者給予賞犒。如該社頭目知情容隱、不將凶犯送案者革除治罪,仍勒限親屬交凶,務獲懲辦,方能完案。自此次告誡之後,如若查出爾等仍有舊日人頭不行收埋者,即將該凶番重責一百板,仍勒令收埋,並將不職頭目責革不貸,以重人命而彰國法。

  一、禁止做饗,以免生事。查爾等不肖少年嗜好飲酒,三五成群聚飲一處,挽臂歌舞,■〈口戶〉■〈口戶〉呵呵,社中婦女,嘻笑唱和,以此為樂,名為「做饗」。酒闌曛醉,口角稱強、互相鬥毆,因而生事者甚多。今與爾約,嗣後不得如前飲酒生事。社番頭目不禁,一同儆責。願爾等同為安分良民,不犯王法,豈非樂事乎!

  一、保護商旅,以廣貿易。現在後山中、南、北一帶地方業經開闢,招民墾種,通商貿易,設官招撫,教訓爾等改除陋俗,學習生財之道,從此可獲無窮之利益,將來更有受不盡之福澤。查爾等從前不知耕稼,野處窮荒,以畋獵為生涯,終日露宿風飧,跋涉奔馳,不知所得禽獸幾何。出山與民易換食物,幸遇風平浪靜,有船裝載貨物到境,與爾易換鹿皮、鹿筋,所得又不值幾何;若遇風帆不順,欲換油、鹽尚不可得。今自開山以來,兵勇雲集,商民繹絡不絕,百物齊備,任意交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即挑柴、運木、舂米、洗衣,婦孺亦得資財飲食之益。較之昔年,何等利便。其通事頭目邀賞頂戴衣冠,何等榮耀。況將來做官食俸,世受皇恩,上而榮宗耀祖,下及子子孫孫,何等清高貴重,受福無窮,豈不勝爾日前之奔逐無休乎?可見商旅到境,宜實力保護,公平交易;切勿欺凌生客,以致商賈畏懼不來,不獨利益無由而得,而且有干朝廷法紀,難保身家性命。爾各彬之!

  一、遭風船隻,亟宜救護。查臺灣孤懸海外,風浪最為猛烈,中外商船過其地者常有打破之虞。爾等如遇船隻遭風、漂流到境,如船已破壞沈水、尚有生人喊救者,則先駕艇撈救生人上岸,負回家中,予之飲食,妥為款待;一面飛報就近防營,將此難民交官照料。不准撈取船上貨物;如系失事船主客商僱倩爾等打撈船上貨物,爾等既受人所僱,必須盡心竭力,逐件撈起,點交船主客商查收,毋得偷竊分毫,顧全他人血本。如若船沈人沒,即當報知防營,聽候官長辦理,亦不可匿報,擅行打撈船上貨物,致干重咎。如敢乘機撈搶以及殺害難民,一經查獲,就地斬首,懸竿示眾;並將該社頭目、通事革除,嚴加懲治,以儆效尤。

  一、安分守己,以保身家。爾等已經歸化,自應凜遵天朝法紀,屏除一切惡習,真心向化。以農事為根本,勤耕廣種,所得穀米、薯芋、瓜果、菜蔬、柴草、竹木、山禽、野獸、百貨,可以易換衣物。遇有口角微嫌,告訴頭目,自能為爾排解。縱使被人欺凌毆打,稟告到官,有官為爾公斷責罰,不用自己動手報仇。如爾等不聽告誡,任性妄為,殺人放火、鬥毆傷人,以及藐視官長、凌辱軍民,干犯前事,便是不法之人。一經頭目拿獲送案,定必按法懲治。如該社頭目番丁不肯綑送凶犯,以致官軍到社拘拿,該社番眾膽敢奪犯拒捕,致傷官軍者,悉照上年烏漏、阿棉、加禮宛等社糾眾反撫故事,一體嚴加懲創,決不姑寬。前車可鑑,爾各戒之,切切勿踏喪身滅社之罪!

  一、彼此各莊;宜相和睦。爾等番眾平日殺戮成風,強橫成性,偶有小事不合,遂至互相尋殺,禍無了期,實屬可憫。自今以後,倘遇小事相爭,該莊頭目當力為排解。如或不能和解,則再請鄰莊總副頭目分辨道理,誰是誰非,務為勸息。否則,稟官為之公斷。切勿恃血氣之方剛,混行鬥殺,自取殺身之禍,後悔莫及矣!

  一、分別五倫,以知大體。何謂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是也。君為至尊,為臣者當盡忠。臣系朝廷命官,爾等叩見官府,必須恭敬,肅靜侍立,毋得亂講亂笑,肆無忌憚。為父當慈愛子女,不可使之饑寒。子女稍長,則教之以禮義廉恥,不可任其妄為。為子須孝順父母,盡心奉養,不可忤逆。至為兄長者,須友於弟,如弟年幼則提攜撫養,稍長則隨時教訓,不可妒忌,不可嫌棄。為弟者更要恭敬兄長,聽從教訓,不可恃蠻干瀆。夫婦須要和順,勿因小過反目分離。朋友相交,須以信義。凡系公正之人,最宜親近;其凶惡之輩,切勿與交。此乃五倫之要道,爾等分別遵從,切勿違忽!

  一、奉養父母,以報深恩。查爾番民等不惟無孝順父母之心,時見忤逆父母之事;幼小則侍養於父母,長大則自養而不顧。此等心腸,甚於禽獸。自今以後,若父母在堂,無論幼小以至於長大,皆當盡心奉養,不可違拂父母心意。菽水承歡,務盡為子養親之道。如父母大故,則葬之以禮,祭祀勿失其時,以報父母鞠育之恩,方不愧為人子。

  一、夫妻和順,以成家室。蓋男大須婚,女大須嫁,所謂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也。嗣後爾等番民,一經結為夫婦之後,彼此須要和順,以期室家興隆。妻不賢,夫當訓責;夫不良,婦當勸諫。不可以小疵小怨,爾我相鬧,嫌怨不休,甚至男圖別娶、女另嫁人,有乖倫常之道。

  一、學習規矩,以知禮義。爾等每逢飲食,均於地坐,男女不分。偶遇外人到家,遂相喧嘩,不曉避嫌。男女共器並飲並食,殊屬可醜。今後有力之家,須置桌椅,數人聚集一桌,男有男行,女有女行,不得同坐一席。晚間睡臥,分別房間。夫妻方許同床;如系子女、兄弟、叔姪,則別床鋪,乃不紊亂。至講話須要謙恭,行坐須循規矩,禮義不可不知。

  一、嚴禁淫亂,以維風化。蓋男女有別,千古大綱。若五倫失序,男奸女淫,即與禽獸無異。嗣後各莊除明婚正配之外,有男女通奸之事,該莊頭目、尊長即將通奸之人,綑綁割耳遊莊,或從重鞭打示辱,使各知儆畏,以重廉恥。

  一、薙髮打辮,以遵體制。爾等番眾既經受撫,系為天朝百姓。但爾等從前,無論男女俱留長髮,殊無分別,實屬可恥。茲已化番為民,婦女當蓄長髮,男子須薙髮打辮,方見爾等真心歸順,是為遵制良民。

  一、穿衣著褲,以入人類。蓋人無衣褲,形同牛馬畜牲。爾等向來赤身露體,上不穿衣、下不著褲,實屬可羞可恥。自今以後,男女須學民人一體穿著衣褲,毋得如前醜陋。

  一、分別姓氏,以成宗族。爾等從前父有父姓、子有子姓,數傳以後,就不知誰是祖宗、誰是子孫,血脈紊亂,實與野類相同。茲本軍門將爾等各莊分別姓氏,嗣後兒女須從父姓,一脈相傳,庶免錯亂宗支。

  一、分別稱呼,以序彝倫。大凡親戚,有父族、母族之分。何謂父族親戚?如父之姊妹稱為姑母,姑母之夫即為姑丈,姑丈之子女即為表兄、表弟、表姊、表妹,父之女即為自己姊妹,姊妹之夫即為姊夫、妹夫,姊妹之子即為外甥;此所謂父族之親戚。何謂母族親戚?母之父母稱為外公、外婆,母之兄弟姊妹稱為舅父、姨母,舅父之妻稱為舅母,姨母之夫稱為姨丈,舅父姨母之子女亦稱曰表兄弟、表姊妹;此所謂母族之親戚也。何謂妻族親戚?妻之父母曰岳父、岳母,妻之兄弟曰舅,稱之曰內兄、內弟,妻之姊妹曰姨,稱之曰大姨、小姨,內舅之子曰內姪,姨之子曰姨甥;此妻族之親戚也。爾番眾與親戚往來,務要分別。

  一、分別姓氏,以定婚姻。娶妻不娶同姓,恐其亂宗族也。查爾等番俗,無論同姓、異姓,牽扯過門就為夫婦,有亂大倫。惟天朝民人,凡娶妻者託媒人擇異姓年紀相稱者,須用三書六札,父母主婚,俱要過禮受聘,謂之明婚正娶,不得糊亂強配。臨娶之時,又要擇吉日,到門夫妻同拜天地,再拜祖宗、父母,然後夫婦之道乃成。男家娶婦之後,彼此兩家即為親戚。女之父母謂女之夫為婿,男稱女之父母為岳父、岳母,婦稱男之父、母為翁、姑。作婦者須孝順翁、姑,作婿者須要敬禮岳父、岳母,此理宜辨。

  一、禮宜祭葬,以安先靈。蓋人老必死,既死骸骨必須歸土,乃一定道理。爾等番俗,父母死後皆不用衣棺收殮,就將屍身藏於室內或埋之隴畝,不知祭拜;天倫滅絕,莫此為甚!此後爾等如遇父母、兄弟、妻子死亡,須用衣棺收殮,深埋山岡之上,堆土為記。每年清明,祭拜一次,世代相傳,勿忘父母鞠育之恩。如父母死,男子用白線打辮、女子用白繩束髮,不可穿紅著綠,以表哀慕之誠。三年後始行除去,再從吉服可也。

  一、殷勤攻讀,以明道理。蓋人無論賢愚,有子弟者必須讀書,便可明理。理明則愚亦變為賢。大如忠孝節義廉恥,自然通曉,小如交易書券數目,自然明白。本軍門現延請師長,廣設學堂,爾等各處■〈寅,去八〉莊,無論漢番民人,一體悉準入學。其書紙筆墨及先生學金,均由官府給發。至內地民人子弟,則惟自辦。本軍門為爾等無知起見,凡有子弟者務須踴躍送學讀書,以期明理。不可視為等閒,有負厚望焉!

  一、分記歲月,以知年紀。如每逢一年為一歲。每歲系分十二個月,每月大建系三十日,小建系二十九日;自初一日起、至初十日系為上旬,十一日起、至二十日系為中旬,二十一日起、至三十系為下旬;合三十日謂之大建也,若二十九日謂之小建也,是為一個月。如正月初一日為元旦,俗呼為新年,十五日為元宵節;此半個月內,各家男婦穿新衣、備酒肉、焚香燭,虔拜神明,以迓庥祥。二月為春分節。三月為清明節,是節家家備酒肉香燭、登山掃先人墳墓,名曰春祭,為不忘根本。四月初八日為鬼門關節,凡陰人自春分起開門受享子孫祭拜,至四月初八日止,遂關閉鬼門。其無子孫者為孤魂,孤魂之鬼無人祭拜,即祔於異姓就食;是以四月初八日俗燒衣紙、設酒果,使孤魂之鬼亦有食,地方遂無作祟之事。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家家門戶懸艾旗、掛蒲劍以除不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焚燒紙衣,澆奠酒醴,敬拜祖先及無祀之鬼,為送寒衣。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家家備時物賞月。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是節家家備酒肉香燭、祭拜祖先。十月初一日為牛王誕節。十一月冬至,是日為過冬,名為長至節。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小年節,各家灶君登天,將各家善惡上奏玉皇,為善者賜以百祥、為惡者降之百殃;到三十日仍回家查察善惡。十二月為歲終,月大建系三十日除歲,月小建系二十九日除歲。度年之後,次日名為新年,即上所謂正月初一元旦是也。人若過此一年便為一歲、過十年便十歲,均照年挨算。爾等各宜趕緊學習,庶年月之多寡,不至茫無所知。

  一、宜戒遊手,以絕盜源。凡人無常業者必至無所不為,大而殺奪,小而竊取。原其故,總為衣食二字所累。蓋人不專務一業,則為遊手;遊手則衣食無資,所以有盜取之事。爾等各莊為父兄者務宜訓戒子弟,或讀書、或耕田、或做生意,務宜各就一業,則衣食有資,盜心自不萌矣。

  一、嚴禁偷盜,以安閭閻。凡一村一莊,家中衣物牛畜以及栽種五穀薯芋菜蔬,在家物件固多,即生植田園亦復不少;若不嚴禁偷竊,皆為盜賊所有。以後各莊如有遊蕩無賴之徒專偷竊人家物件者,即由本莊頭目綑綁吊打嚴責,並勒其賠還贓物交回失主。倘有恃惡不遵責罰者,立即送官究治,以儆效尤,以正風俗。爾等務宜隨時查察。

  一、疏通水圳,以便耕種。查爾等番民不辭辛苦,終日栽種雜糧,雖有萬頃田場,不知集力開圳築陂,引水灌溉田園,以致旱澇失收,殊為可惜。此後亟宜會商總目,量地分工,開通圳道,築立高陂,蓄涉得宜,荒地變為良田,栽種穀麥黍豆隨地所宜,定獲無窮之利。爾等務宜合力為之,以期一勞永逸。

  一、出獵以時,免妨耕種。爾等番人日事遊獵,以致田園荒蕪。此後或當插田耘蒔、收割農忙之時,務宜停獵。待田事既畢,然後修器械以搏取,庶不至有妨農事。是為至要!

  一、撙節食用,以備饑荒。緣天時不盡皆和,年歲亦常遭歉。無論種禾種麥以及黍荳瓜果,今年豐孰、明年失收者,往往有之。爾等番民務宜慳儉。如禾麥等物,當收成時即計算所得多寡,復計一年所食幾何、所用幾何,量入為出,務必計到禾麥復出時,仍有餘積。由是年年積蓄,不惟可以備荒,亦可以致富。上如父母得所養、下如妻子得以育,一家豐衣足食,何樂如之!

  一、宜設墟市,以便交易。蓋衣食器皿等項,非一家所能盡具,惟立墟市,則諸貨可以聚集、有無可以相通,不至積有穀粟無地消售。至立墟之地以十里為準,赴市之期以三日為率。交易之時務要公平,不得恃強買賣。如有此弊,一經稟控,即問該莊頭目嚴拿究辦。

  一、建立廟祠,以安神祖。爾番眾現已歸化,凡一村一莊、或幾村幾莊共建廟宇一座,安設關聖帝君、或天后聖母、或文昌帝君及各位正神身像,合眾虔誠供奉。又各莊各建祠宇一座,安設全莊祖宗牌位,每逢年節及每月初一日、十五日,眾備香燭虔心叩拜,必獲保佑人口平安、五穀豐熟,獲福無窮矣。

---------------------------------------------------------------------------

《聖諭廣訓》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滿清時期的國教。訓諭世人守法和應有的德行、道理。源於滿清康熙皇帝的《聖諭十六條》,雍正皇帝繼位後加以推衍解釋。清政府在各地推行宣講,並定為考試內容

康熙十六條[編輯]
康熙九年( 1670 ) 十月,滿清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給禮部的一道上諭中,鑑於「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 提出:「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緩刑,化民成俗,舉凡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以上諸條,作何訓迪勸導,及作何責成內外文武該管各官,督率舉行,爾部詳察典制,定議以​​聞。」 康熙要求「部院衙門將現行處分條例重加訂正,斟酌情法,刪繁就簡」。以「上諭十六條」行世為界,滿清統治者將教化為治國重點之一。 其十六條即: 1.敦孝弟以重人倫 2、篤宗族以昭雍睦 3、和鄉黨以息爭訟 4.重農桑以足衣食 5.尚節儉以惜財用 6.隆學校以端士習 7.黜異端以崇正學 8.講法律以儆愚頑 9.明禮讓以厚民俗 10.務本業以定民志 11.訓子弟以禁非為 12.息誣告以全善良 13.誡匿逃以免株連 l4.完錢糧以省催科 15、聯保甲以弭盜賊 16、解仇忿以重身命

雍正訓解[編輯]
雍正更為重視「上諭十六條」,對其逐條解釋,洋洋萬言,成《聖諭廣訓》, 於雍正二年頒行天下,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綱領。雍正進一步推行並普及鄉約制度,宣講《聖諭廣訓》。雍正《欽頒州縣事宜》一書,載有「宣講聖諭律條」的規定,要農村遵照定例,設立講約所,進行宣講。雍年七年,嚴令全國遍設講約所,「於舉貢生內揀選老成者一人為約正,再選樸實謹守者三、四人為值月,每月朔望,齊集鄉之譽老里長及讀之八,宣講《聖諭廣訓》,「約正、值月果能化導督率,行至三年,著有成效,督撫會同學臣,擇其學行最優者俱送部引見,其誠實無過者,量行旌異,以示鼓勵,其不能董率、怠惰廢弛者,即加黜罰,如地方官不實力奉行者,該督撫據實參處。 」

 

宣教廣訓[編輯]
第一、鄉約宣講。清代的鄉約制度,一是宣講聖浙,二是懲惡揚善。順治十六年,嚴行設立鄉約制度,講解六諭原文。設約正、約副為講解人員,由鄉人公舉60歲以上,行履無過、德業素著的生員擔任、若無生員,即以素有德望,年齡相當的平民擔任,每遇朔望,進行宣講,並徵別鄉人善惡表現,登記簿冊,分別獎懲。

第二、地方官宣講。康熙規定,地方官於每月朔望宣讀講說「上諭十六條。」乾隆更嚴求地方官聽訟之餘及公出之便,隨事隨時,用土音諺語,宣傳《聖諭廣訓》,地方官宣講,實際主要由教官完成,「教官職司秉鐸,宣講本其分內之事,應令每月週曆各鎮,宣講《聖諭廣訓》,」教官的職掌中,宣講是一主要內容。地方官宣講還有官僚制度的考課用人做保證。康熙時「舉州縣卓異,俱開本官每月朔望講「上諭十六條」。」 乾隆初督撫薦舉屬吏,首先看宣講《聖諭廣訓》。官員的升遷系之於宣講效果,是推行孝治教化的保證。地方官的宣講職責終清一代。道光說:「我朝列聖相承,聖諭廣訓、十六條久垂功令,地方官每月朔望敬謹宣讀,俾眾著於愛敬睦婣之義,百數十年來,海澨山陬,罔不奉行。」 到了清末,亦是如此,光緒二年,清政府要「各直省督撫、學政,督飭地方官暨教職各官,隨時宣講。

第三、通過學校與科舉考試貫徹。雍正三年將《聖諭廣訓》頒發各省學政,刊刻印刷。分送各學,朔望宣講。嘉慶朝倡議義學,要求一鄉一里,分別延師,使兒童初受教育,就學習《聖諭廣訓》。道光時規定,學政到任,將《聖諭廣訓》刊印,頒行各學生童,令人人誦習,並將《聖諭廣訓》內「黜異端以崇正學」一條撰成四言韻文,遍頒鄉塾,讓民間兒童學習,使之潛移默化。咸豐令學政轉傷地方官及各學教官,於書院、家塾教授學生,以《御纂性理精義》、《聖諭廣訓》為主要內容。科舉考試也要求掌握《聖諭廣訓》凡不能背錄者不准錄取。嘉慶時右因各學監生不由童試,並舉貢監生錄科考遺,均一體敬謹默寫一、二百字,其不能默寫者,按其文藝遞降等第及斥置不錄。 」

第四、宗族宣傳。滿清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對宗族的控制,在江西、廣東、福建等地區任命族正,地方官給以牌照,專司化導約束,勸善規過、排難解紛之事。牌照的第一項內容規定:「宣講聖諭,以興教化。」每逢祭祖聚集之時,於公祠內「將'上諭十六條'句解字釋,高聲曲喻」,「俾各宗族姓務各心領神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敦族睦淵,以成仁厚之俗」。對「上諭十六條」詮釋,就是以《聖諭廣訓》為範本。進行宣講。在滿清的倡導下,清人所修族譜中,不借資財,將萬言《聖諭廣訓》印入族譜的事例很多,至於印入「十六條」的族譜。

滿清統治面臨尖銳的民族矛盾;漢族有根深蒂固的華夷思想,必然導致對異民族王朝及異民族君主的否定。清朝力圖消除漢族的這種認識,掩蓋民族矛盾,證明統治的合法性,極力宣傳滿族入主中原是仰承天命,且「存仁義之心,行仁之政」,乃為正統。 「孝弟也者,其仁之本與!」 以孝治天宇是最好的證明。因此漢族應盡臣民之道,不得以華夷而有異心,君臣之倫大於華夷之辨。這樣移孝作忠、君為臣綱的理論最適合滿族統治者了。從時間上考察,清初順、康時重視講孝,中葉雍、乾時注意談忠。雍正說:「為臣下之道,當奉君如父母」,又說:「人生天地間,最重者莫如倫常,君臣為五倫之首,較交子尤重,天下未有不知有親者,即未有不知有君者。」 這裡,為強調統治的合理性,把忠列於孝前,在《聖諭廣訓》的宣傳中,則多把父子放在君臣之前,使於移孝作忠。以孝治天下的強化,是為了加強異民族君主及王朝的統治。

-------------------------------

五倫釋義-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

《中庸》--五倫排列順序: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第十九章--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孟子》--五倫排列順序: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
《論語》--五倫排列順序:孝、弟、信。[3]
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規》--五倫排列順序:孝、弟、信。[4]
總敘--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倫排列順序:君臣、父子、夫婦。
卷十二--「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婦為陰。」
儒家以外的典籍[編輯]
《韓非子》--五倫排列順序: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

白話版[編輯]
聖諭廣訓以文言寫成,難於理解,因又有白話的版本出現便於宣教:

《聖諭廣訓衍》,王又樸著
《聖諭廣訓直解》,咸豐初年敕頒
《聖諭廣訓衍》的白話文通俗易懂,影響很大。比如「古人說的好,吃的虧是好漢。又說道,吃虧是佔便宜。只因我不肯吃虧,一時間認的太真,或者弄出人命,或者激出別樣的事來,那時節要開交不得開交,倒吃得大虧,所謂因小失大。你們肯想到這搭兒,也就把爭氣的心腸冷淡了。你若是肯吃虧,人沒有說你軟弱的,只有尊敬你,稱道你的。這豈不是和睦鄉里的好處麼? 」

對基督聖諭的影響[編輯]
當時西方傳教士們爭先恐後的用基督聖諭為滿清《聖諭廣訓衍》作註:「在暗中讒謗他鄰居的,我必將他滅絕;眼目高傲、心裡驕縱的,我必不容他。」[2]

-----------------------------------

康熙聖諭十六條

1899年9月28日,命各省宣講《聖諭廣訓》。《聖諭廣訓》為清帝所正式頒發,向國人訓諭應有的德性與行為準則,為古代「為之君,為之師」的體現。然而在實際運作上,並非僅是上對下單向的教化,地方士人向官府抗議時,有時也會運用《聖諭廣訓》的內容,作為抗爭的籌碼。相關問題的深入解析,可參閱本所研究成果:韓承賢‧廖振旺譯,〈文治之下的抗議:嘉慶四年蘇州士人的集體抗議與皇帝的反應〉。

20120926153912252  

敦孝悌以重人倫

篤宗族以昭雍睦

和鄉黨以息爭訟

重農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

隆學校以端士習

黜異端以崇正學

講法律以儆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

務本業以定民意

訓子弟以禁非為

息誣告以全良善

誡窩逃以免株連

完錢糧以省催科

聯保甲以弭盜賊

解仇憤以重身命

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205396/15182491.html

康熙九年( 1670 ) 十月,滿清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給禮部的一道上諭中,鑑於「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 提出:「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緩刑,化民成俗,舉凡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以上諸條,作何訓迪勸導,及作何責成內外文武該管各官,督率舉行,爾部詳察典制,定議以​​聞。」 康熙要求「部院衙門將現行處分條例重加訂正,斟酌情法,刪繁就簡」。以「上諭十六條」行世為界,滿清統治者將教化為治國重點之一。 其十六條即: 1.敦孝弟以重人倫 2、篤宗族以昭雍睦 3、和鄉黨以息爭訟 4.重農桑以足衣食 5.尚節儉以惜財用 6.隆學校以端士習 7.黜異端以崇正學 8.講法律以儆愚頑 9.明禮讓以厚民俗 10.務本業以定民志 11.訓子弟以禁非為 12.息誣告以全善良 13.誡匿逃以免株連 l4.完錢糧以省催科 15、聯保甲以弭盜賊 16、解仇忿以重身命

聖諭廣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EkK3tm

------------------

掌握《大誥》的熟練程度,成為考核官員的關鍵因素,一票否決,“務要熟讀講明律意剖決事務”,“若有不能講解,不曉律意者,初犯罰俸錢一月,再犯笞四十,三犯於本衙門遞降敘用。” 官員們如果學不好法律,就要打屁股,也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高標准嚴要求,盡管這絲毫也沒有提高官員們“法為民所執”的意識。

  政府大量印刷《大誥》,要求“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戶戶有此一本。”《大誥》被列入公務員考試(“科舉”)的內容,基層知識分子(生員和塾師)被指令要在朔望(初一、十五)、農閑和鄉村節日時,為農民講解《大誥》,並進行考核獎勵。

  更絕的是,朱元璋指示,在刑事案件中,被告家中如有《大誥》,則可以減刑,反之罪加一等:“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減一等,無者各加一等。”《大誥》成了刑罰的打折券,自然成為家家戶戶收藏的重點。

  這種頗具大明特色的宣講活動,雖然諄諄教誨民眾“各安生理,無作非為”,但暴虐的明帝國最后還是在血雨腥風的暴動中被自己葬送。

  雍正的高潮

  贏得了江山的大清帝國,在將大明帝國打倒並踏上一隻腳的同時,卻接過了朱元璋創始的“宣諭”法寶。

  清軍入關后8年(1652年),疾風暴雨的軍事斗爭已經結束,擺在順治皇帝及其大臣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盡快地恢復秩序和生產,消除被征服地區的敵對情緒。順治毫不客氣地盜用了朱元璋的版權,居然一字不改地向全國頒布了“聖諭六訓”。

  7年后(1659年),盜版事件再度發生,順治下令,在全國建立“鄉約”,每月朔望講解《六諭》,全面恢復了前明的精神文明建設,區別隻在於台上台下的人都剃去了前額的頭發,而在腦后拖上了一條油光光的大辮子。

  康熙皇帝在智擒鰲拜后次年(1670年),頒布《聖諭十六條》,“尚德化刑,化民為俗”,這成為少年天子手上犀利的統戰工具,成功地消弭了漢人的敵對情緒,在平定三藩、收復台灣中,康熙都得到了漢人的支持——至少沒有遭到大規模的反對。而三藩、台灣收復之日起,在清軍進駐的同時,《聖諭十六條》的宣傳隊也隨同進駐,不僅在軍中要宣講《聖諭十六條》,也在民間廣泛宣講。

  自此之后,直到抗日戰爭的200多年間,《聖諭十六條》的宣講,成為中國人的生活組成部分。《聖諭十六條》也成為“毛主席語錄”之前,中國最為家喻戶曉的領袖語錄。

  《聖諭十六條》的內容是: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

  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

  顯然,這是朱元璋《六諭》的2.0版本。

  不久,安徽繁昌縣知縣梁延年,考慮到《聖諭十六條》還是太有文化了,就用白話進行講解,這一創舉,受到康熙皇帝的高度贊賞。梁延年再接再厲,又收集了經史上的一些古人事跡,配上插圖,編寫了一本《聖諭像解》。黃鐘大呂變成了民間小調,這種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創了“十六條”走向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金光大道。

  雍正在充滿了燭影斧聲式迷霧的皇位PK賽中勝出之后,將宣講《聖諭十六條》的活動推向了巔峰。即位之初,雍正就將“十六條”逐條擴展注解,編成了《聖諭廣訓》一書,“皆四書五經之精義”,洋洋萬言,第一次為全國人民在各種生活細節上制定了行為規范。

  對此,大力推行“新生活運動”的蔣介石,卻很不以為然,他在1935年9月(此時“新生活運動”正如火如荼)所寫的《國父遺教概要》一文中說:“《聖諭廣訓》中最可注意的一個要點,就是其中十六條,凡普通修身做人的道理,都講到了,而獨獨不講‘忠’的道理﹔亦不提‘恥’的觀念。這就因為滿清恐怕我們漢人知恥盡忠的時候,就會起了漢人國家民族的思想與愛國復仇的精神。”這當然是蔣氏附會,清代帝王涉及“忠”、“恥”的諭旨不計其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