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芎林佃首姜勝智記」姜勝智與姜勝略兄弟/1803年〈嘉慶8年12月佃首姜勝智招佃墾耕字〉是賴氏家族早期前來九芎林開墾的文件/姜勝智對芎林的水圳開拓有極大的貢獻, 他在1775年來到芎林, 1785年姜勝智與劉承豪共同開拓下山圳, 灌溉75甲良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朝鳳宗族派下姜勝智為台灣第一代農業開水大師,用一種古代的測量技術,只要在夜裡點一根蠟燭,由遠處來看,就可以知道渠道的水能否流過來。現代的測量法,都是用近代光學、電學的儀器。但夜可以使遠處的燭光看得更清楚。祇要手上有一根已知長度的尺,將視線看到尺尖到燭光,連成一直線時。由蠟燭到目測者的距離,與拿尺之手伸長的距離,根據三角幾何的比例,就可以算出燭光的高度。知道高度,就可以算出水流的坡度,坡度越大,水就越容易流過來。如果沒有人繼續勘查紀錄,老一代的過去了,年輕的一代可能不知道,在台灣的某處,曾有一條客家人的古圳與古代的測量法。眼見農村在凋落,客家庄更在快速地凋零。聽,在這大地上,多少珍貴文化的傳承正在消失,如果我們這一代不去記錄,下一代的人會問我們?除了追求財富改善生活之外,我們為台灣這塊土地與自身文化的傳承,到底做了什麼? 


姜勝智九芎林莊佃首-福昌宮、廣福宮-發起人/清代臺灣的番屯制度與墾莊建構: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pVwGxN
姜長福是1870年代姜秀鑾、姜秀福在合興莊的公號-隘首姜長福/隘糧與大租:清代竹塹地區合興莊的隘墾事業與閩粵關係/板牆林本源與北埔姜家的合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srt9ek


1762年,姜勝智早於乾隆28年,曾任台中地區岸里麻薯墾戶潘敦的水戶。(施添福,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顫,1990,p92-p93)

1762到1795年,姜勝智在嘉慶元年曾出任岸里社第一代番通事潘敦仔的水戶,姜勝智在1775年九芎林開發始祖前於台中地區從事水利工程開發

-------------------link  pdf------------------------------------------

--------------------------------------------------------------------

1805年姜勝智、姜勝美兄弟於芎林

嘉慶十年竹塹九芎林庄佃首姜勝智立招佃墾耕字

34034_text (1)

杜立偉題名:清代芎林地區漢人社會的建構

清代的芎林地區,原稱九芎林。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人的生活領域,乾隆末葉姜勝智、劉承豪等人進墾九芎林,二人被稱為九芎林開墾始祖。乾隆五十五年,番屯制度實行,姜勝智以佃首身份負責督導墾務工作。嘉慶年間,由於撥給麻薯舊社屯租的契機,拓墾範圍轉移至番界外的猴洞、山豬湖等地。九芎林地方劃歸為隘墾區的部分有二:一為山豬湖,當時隸屬於中興庄,石壁潭劉朝珍家族主導此區的墾務。二為王爺坑、鹿寮坑等地,隸屬於合興庄,由塹城殷戶陳長順家族主導此區的墾務。隨著拓墾工作的進行,九芎林地方遂建立以漢人為主的社會,特別是在文教方面的發展頗為鼎盛。而嘗會組織、社會事業等在本區亦蓬勃發展,本文透過討論九芎林居於漢人進入內山拓墾中繼站的區域,除了瞭解土地拓墾的過程以外,更試圖釐清本區所呈現出來的漢人社會面貌

新竹縣芎林鄉在內山開發史上曾是一個重要的據點。芎林,原稱九芎林,還未開闢地之前,這一探原有九芎林樹蒼蔚成林,因而名之為九芎林。清乾隆二十七年,胡邦翰署理淡水同知,實施開荒,將土牛溝外未墾的荒埔,全數交由歸化的熟番領墾,芎林一帶便由平埔頭目錢什班負責墾務。直到乾隆四、五十年間,客家墾戶姜勝智、劉承豪等人便向錢什班申領墾批,開拓建庄。由於當時原住民仍多,開拓時期常有激鬥,不過在冒險奮勇的佃戶合力下,墾務進展相當快速。姜勝智還被官任為隘首,建公館於九芎林,公館位置所在之地即稱為公館街。

姜勝智、劉承豪兩家被視為芎林的大家族,之後姜家把發展重心移往北,當年所蓋的公館--天水堂,因無人照料,早已毀傾。而劉家則世居芎林,劉承豪被妻子皆巾幗鬚眉,傳說山胞曾趁三兄弟皆不在之際,大舉來侵,包圍公館。妯娌三人奮勇抵抗,被圍三日,堅守堡壘,直至三兄弟救援解圍。現在劉家還存有政府頒授的義勇文憑,以及當年與原住民抗戰時所獲得的戰利品。在我們拍社採訪時,劉家後代熱心的展示給我們欣賞。姜勝智、劉承豪冒險前來芎林開拓,為了不忘故鄉神靈庇佑,即於民國前二一二年由當地仕紳,集資建立廣福宮,奉祀三山國王。至今廣福宮已是一座極具價值的兩百年古廟。左、右側的廣福巷內,有劉承豪大房與二房的堂屋,後側則是劉承豪家祠,以廣福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很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區。製作小組曾於1988年拍攝記錄此一古廟的面貌,但1994年再前往採訪時,古廟已重新修建,並做二百年完醮大典,以全新的面貌站上歷史舞臺。我們除了對芎林舊事追溯姜勝智、劉承豪之外,也對古廟的新、舊和意義做了一次比較。

姜勝智(生卒年月不詳) 姜勝智祖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與劉承豪並稱九芎林開發始祖。 姜勝智出生紅毛港,及長,有志於拓殖,乾隆四十年(1775年),毅然從海濱冒險遷徙至近山九芎林荒埔,與劉承豪等人向竹塹社通事什班取得墾批,合力開闢九芎林。當時什班與姜勝智曾先後建公館於九芎林街,辦理所有墾拓事宜 。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芎林、陂塘窩與倒別牛等的墾拓地大致告成。翌年,九芎林一帶正式劃歸番屯,姜勝智出任佃首,負責催收屯租,因此成為一大豪戶。(註2) 嘉慶十二年(1812),姜勝智又招得墾戶劉引源等進墾橫山猴洞,使墾務範圍擴至秀湖及大肚一帶。(註3)此外,姜勝智更領導開鑿了多條灌溉陂圳,譬如乾隆五十四年開闢高圳,道光初年開闢九芎林下山圳,奠定了日後芎林的農業發展,因此,稱之為芎林水利工程的先驅應不為過。(註4)

--------------------------------------------------------------------

1884年,佃首姜勝智、業主潘廷鑾為窩賭聚匪擾害已甚恩准密諭緝拏以靖地方而安善良事

檔案名稱 ntul-od-th35510_010
主要題名 業主潘廷鑾佃首姜勝智為窩賭聚匪擾害已甚恩准密諭緝拏以靖地方而安善良事
來源 淡新檔案
全集/系列名稱 35510
主要作者/發文者及職稱/身分 潘廷鑾(業主);姜勝智(佃首)
文書形式類別 稟
內容主題 刑事--風化
關鍵字1 賭博
藏品層次 合集
作品類型 史料--古文書
媒體類型 手稿
數量單位 1張
尺寸大小 25.5x40.8
色彩 彩色
裝訂 與本案其他各件依件號順序互相黏連。
內容摘要 樹杞林莊業主潘廷鑾等為盧保安等日夜聚賭理處不遵稟請新竹縣知縣徐錫祉緝拏送究
主要關係人及職稱/身分 盧阿千(總理);彭阿興(民人);林煥榮(總理)
朝代 清朝
內容地點 內容涵蓋地點:桃竹苗地區;九芎林;樹杞林;梨園
成文日期 光緒10年4月1日(1884)
典藏單位國家 中華民國‧臺灣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著作財產權人 著作權人格權所有人/著作財產權所有人: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人名註解 盧阿千即盧保安(總理)
印記種類-章 公記二枚,文曰:「潘廷鑾記」、「姜勝智記」私記一枚

2014-05-22_094816image  


台灣平埔族番官員

馆藏古籍插图数据库 - 大连市图书馆 - https://goo.gl/QK19Px

「潘大由仁」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

岸裡社頭目潘敦仔像/助清廷平定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平埔族群抗清反亂「大甲西社事件」後,皇帝賜給他的御衣。潘敦仔最引人注目的是耳朵上超大耳洞,這是他最明確的原住民特徵。

相關圖片

滄桑巴則海族 台灣開發史縮影
這個清代最顯赫的平埔族群,尤以潘敦仔的事蹟最為人樂道,鼎盛之時,「整個台中盆地幾乎全由岸裡社潘家統領,當時漢人不過是他們的佃農!」
【摘要2009/06/07 聯合報 周美惠】平埔族群,原本是馳騁在台灣西部平原的南島獵人,清代被歸類為「熟番」、日據時代稱為「平埔族」,因極早與外界接觸、文化變遷劇烈,「許多文化特質,在數百年的接觸過程中逐漸消失,因緣際會保存在博物館裡。」台博館典藏組組長李子寧說。
以曾經活躍在中部的巴則海族(Pazih)滄桑史為例,它的興衰可以說是「台灣整個開發歷程的縮影!」巴則海族共有10餘社,其中以岸裡及大社最具聲勢,因而又稱岸裡大社。
李子寧說。這個清代最顯赫的平埔族群,尤以潘敦仔的事蹟最為人樂道,鼎盛之時,「整個台中盆地幾乎全由岸裡社潘家統領,當時漢人不過是他們的佃農!」然而日據時代,潘家為了嫁女兒竟得變賣祖厝,其由盛轉衰的關鍵引發後世諸多議論。
台博館珍藏的「岸裡社頭目潘敦仔畫像」是岸裡社達於鼎盛時的寫照,圖中,戰功彪炳的他,穿著一襲御賜蟒袍。這是他在雍正10年(1732年),助清廷平定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平埔族群抗清反亂「大甲西社事件」後,皇帝賜給他的御衣。潘敦仔最引人注目的是耳朵上超大耳洞,這是他最明確的原住民特徵。
台博館另一幅珍品「忠義統轄九社岸裡大社主,敦翁行樂圖」,描繪潘敦仔手拿長長的煙管,在一群僕人服侍下遊山玩水的情景。李子寧解析,「行樂圖」是漢族思維底下的表徵,這是漢族士紳凸顯身分地位的表徵,非平埔族文化,但敦翁打赤膊的模樣洩了底,這是漢族老爺不可能做的事。
潘敦仔如何達於權貴之巔?現正攻讀政大民族學博士的平埔族後裔簡史朗指出,潘家與岸裡社的興盛與清代「以番制番」策略密切相關。康熙38年,岸裡社助清廷擺平「吞宵社事件」番亂而崛起。10餘年後,潘敦仔的祖父阿莫(又稱阿睦)率鄰近平埔族群歸化,被任命為岸裡社第一任總土官。
歸化後的岸裡社,經常接受清廷徵召、征伐其他反亂的番社。雍正9年大甲西社事件,戰火延燒至大肚社等十餘個平埔族,助清廷平定這場戰亂的潘敦仔,就此扶搖直上。乾隆35年,清廷引潘敦仔打敗曾統轄過岸裡社的大肚番王族裔,潘敦仔拜謁乾隆皇帝,獲賜名「大由仁」及水晶瓶、玉碗、朝珠、瑪瑙。「潘敦仔可說是『以番制番』的得利者!」簡史朗說。
清廷不僅賜敦仔姓「潘」,還賞賜他大片勤墾土地,並任命他擔任通事。李子寧分析,負有溝通原、漢重任的通事一職,原由漢人擔任,潘敦仔是第一個破例擔任總通事的原住民。
在全盛時期,岸裡社潘家形同「巴則海王國」,但若非「岸裡社文書」在日據時代重新出土,這一頁滄桑史差點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巴則海族盛極而衰的原因,族人和學界存在不同看法,根據潘氏後裔潘大和著作「平埔巴宰族滄桑史」,他認為巴宰(巴則海)族人口銳減,是因「以夷制夷」策略,致使該族不斷與其他原住民族相殺,又數次派赴大陸參與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等戰役,以致男丁大減。
李子寧卻認為,爭戰損傷只是次要因素,最重要的關鍵是潘敦仔,在漢人通事張達京建議下,採「割地換水」─因戰功遽然獲取袤廣土地的潘敦仔,由於缺乏資金和開鑿灌溉圳路的技術,以「割地換水」方式,將部分土地轉讓給漢人。
「割地換水」如今被潘氏後裔視為「奇恥大辱」,但「當初這是很好的算盤!」李子寧說,潘敦仔當初獲得的是亟待開發的蠻荒野地,以「割地換水」等方式獲得漢人移民的耕作勞力,坐收「番大租」,何樂而不為?
從民族性來看,巴則海族承襲南島語族的獵人本色,認為「耕田是女人做的事」,不在乎農耕、也不介意田產,與漢人佃農訂定的契約相當寬鬆,「只要耕種幾年後,土地就是你的」。簡史朗更說,有些漢人為了取得土地「騙、搶、殺」各種手段盡出。坐擁山林的巴則海族,就這樣不知不覺、一點一滴流失土地。
到了日據時代,巴則海族流失土地和經濟依憑的速度更如血崩。簡史朗說,「番大租」讓原住民擁有土地,耕作者非本人,常常一地轉租好幾手,日本人為便於管理,由政府「買斷」土地,岸裡社土地就此流失殆盡。
中研院助研究員洪麗完更指出,日據時代,原住民遭汙名化,平埔族只得「隱身在漢族中,成為歷史族群」。巴則海族與其他平埔族群的衰敗「雖有偶然,但已是歷史的必然。」不同於其他無文字歷史、僅有口語傳說的原住民族群,「巴則海族最大特色是保有大量文獻!」文史工作者簡史朗說。
清代,巴則海族曾在中部建立猶如「王國」般的盛世,至今猶為後代傳誦。然而,這一頁光輝歷史差點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直到昭和10年(1935年),一場中部地區的大地震「震」出了岸裡社,末代通事潘永安舊宅珍藏的康熙、乾隆年間古文件,也就是在學界赫赫有名的「岸裡社文書」,才重見天日。
這些文書原本留存在岸裡社頭目潘家,以及岸裡社第一代通事張達京家族,目前以台大圖書館和台灣博物館收藏數量最多,被視為是研究台灣中部開發史、族群關係及土地制度等問題的珍貴第一手資料。由於其中含大量地契,台博館典藏組組長李子寧認為,從中清晰浮顯「靠著文字契約的文明記述、不憑藉武力就能蠶食鯨吞土地的詳盡證據。」
這批文書數以千計,年代從乾隆年間到日治時期都有,內容含官府的通告、諭札、批示,民間的領墾、借銀、借穀等契文,其中又以地契的數量最多。而台博館收藏的岸裡社文書另含輿圖、畫像、照片、房屋模型及戒指等器物。
李鈞震:
1. 70%的台灣人,都混有南島語系原住民的血統;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也來自於廣東、福建,福建的泉州與漳州特別多,而泉州人有一半的人口具有阿拉伯人的血統。
2. 台灣人的文化跟傳統中國農業社會的文化,具有很大的不同點。台灣是深具海洋文化的民族,喜歡冒險犯難,崇尚自由,熱愛學習;而中國的農業文化,比較保守,比較講究階級制度,並不熱愛學習,但是熱愛學歷與權位。
3. 不同的文化族群,當然可以互相融和學習,像美國就是民族的大熔爐,但是美國人絕對不會說他們是美國民族,他們讓各個不同的族群,保有他們原本的族群生態與特色。
4. 相同的文化族群,也可以分裂成好幾個國家,例如,以英國為主的英語系國家,包括加拿大、澳洲等等,實際上是各個不同的政治主體,擁有各自的主權,在聯合國裡彼此互相尊重。
5. 同一個家族,按照實際上的生活環境,可以分裂成許多的小家庭;一個小家庭也可以變成一個大家族,這都是生物生態的本能。社會組織,如果強迫一定要遵守小家庭制度,或一定要遵守大家族制度,都是相當野蠻、沒人性的做法。
6. 依據《世界人權宣言》的標準,當初林肯動用軍隊強迫南方的州,一定要聽北方州的政策,這就是一種相當野蠻、沒人性的做法,是一種背叛耶穌的做法,所以他被謀殺是必然的結局。
7. 亞洲大陸近二千年,曾經組織成大大小小的政權與國家,不下一千個,有大統一的帝國,也有小城邦聯盟。一切的政治組織,都應該按照實際上的環境與狀況來決定。政權,不應該是為權貴服務。
8. 政治組織的目的,是幫助弱勢者獨立自主,壓制權貴的濫權、特權。這符合孟子與馬克思的思想,但是不符合中國權貴高幹的想法,那一大群人沒有中國的文化素養,也厭惡馬克斯,不能算人類。
9. 台灣的原住民對於大自然、土地、河川、森林,是帶著崇高敬意的信仰,這是相當了不起的現代文明。但是,浙江軍閥蔣介石,帶著非常爛的中國文化到台灣,侵占原住民的土地,胡亂開墾,汙染台灣所有的河川與土壤,造成台灣的生態滅絕;中國的浙江文化,相當地野蠻落伍,全世界的環保生態學者,沒有人敢否認這一點。
10. 國民黨的蔣經國,在台灣發展「救國團文化」,融入了台灣的原住民熱愛大自然的文化因素,也融入了明朝的太監監控文化。因此,救國團一半正常,一半不正常。國民黨的特務系統,就是明朝東廠太監的文化遺緒,它讓國民黨的黨工,有當太監的感覺。
11. 台灣的原住民文化,雖有社會階級,但是沒有權貴壓迫弱勢族群的文化,原住民權貴的責任,就是照顧弱勢者;國民黨的軍閥文化,剛好相反,權貴的工作就是要壓榨人民的血汗,愈弱勢的人,就愈不應該活著,從二二八、白色恐怖就可以看到國民黨的文化。
12. 7-eleven的服務態度,來自於台灣的原住民文化,沒有這一種文化基礎,統一企業不可能在短時間,訓練那麼多優秀的幹部,這也是一種高度的文明。台灣的政府官僚,從陳水扁當市長時代開始改變,學習原住民精神,並且通過國際ISO認證,但是,從那以後,台灣各個地方縣市長,沒有一個有能力通過國際ISO認證。
13. 因為台灣的官僚,絕大部分是國民黨的野蠻文化,所訓練出來的,郝龍斌、周錫瑋就是標準的軍閥文化代表。


事件紀要    十一月,北路理番張所受再賞岸裡社「番」土官「率類知方」匾。
時間    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地點    台中縣 
資料出處    題名    臺中縣志卷首第二冊(大事記)
編者    林世珍 陳光華 鄭榮松
出版地    臺中縣

https://is.gd/l78MQi
總土官阿穆(或作阿莫、阿睦,又作敦阿答眉)派下,輩出岸裡社領導人物。他們在社內除享有崇高地位外,也因科舉功名,或由捐納或戰功封賞,得漢人社會的名譽。擇題清期若干人名來窺見之。
第1代阿穆,於康熙54年(1715年)受任總理岸裡各社土官,是第1代總土官。第2代潘阿籃(后那敦)亦任總土官,阿穆之女婿張達京(漢人)自雍正3年至乾隆23年(即1725-1758年)任總通事,第3代潘敦仔(敦后那,賜名大由仁;是阿藍第四子),先任總土官,乾隆23年(1758年)起任總通事(以上請參見《教會史話》 208)。總通事一職,自此以后由「番」充任,傳遞達23代。
第4代有潘士萬及潘士興。士萬(大萬敦,兆仁)太學生(監生),士興(馬下六敦,兆敏)捐貢生,軍功六品。第5代潘進文(馬下六大完,初拔)准充彰化縣童生,後任總通事(第八代,自嘉慶4年至15年,共任12年);潘捷文(茅格大完)亦任總通事(第十代,自嘉慶19年至23年,共任五年);潘春文(阿四老,德秀)為貢生。第6代潘讚榮(世猷),任屯把總。各代獲頒匾額,就有「忠勇可嘉」、「清時偉績」、「績著從戎」、「率類知方」、「恭順可嘉」、「英力應選」等。
第8代潘永安(瑪下納該丹,1861-1938)是第廿三代(也就是末代)總通事,任期自光緒17年(1891年)至31年(1905年),是年廢通事制度。他曾就讀於府城福音書院,也任傳道師。而永安之祖母、父母也是信徒。
根據《大社堂會進教者姓名冊》,潘永安祖母潘茅蠟干鬧里,於1874年5月9日由甘為霖牧師領洗,時64歲。永安父潘仰仁(界丹歐蠟,丹桂),於1878年9月29日,由甘為霖牧師領洗,時39歲。永安母潘沙望茅格,於1873年11月23日,由甘為霖牧師領洗,時33歲。
關於岸裡阿穆之裔譜,有《潘睦派下潘氏家譜》之傳,但余未見。易見的有《台灣中部地方文獻資料》所收,就是取出原藏臺灣省立台中圖書館「岸裡文書」者(族譜收載於《台灣文獻》34卷4期,p.142-147)。[補記:1996年潘稀祺(打必里大宇)編《潘睦派下潘氏家譜》由潘啟南派下家族刊行]
至於潘永安之裔,永安於1935年就編有《岸裡社潘家系統》一冊 (參見《教會史話》 390),余手上之影印本是張隆志君所贈者,張隆志撰有《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壹個清代台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1991年刊)是一本研究巴宰族的好著,附誌并道謝。關於潘永安事蹟及裔,將另述 (參見《教會史話》209、222、387、388、389等)https://is.gd/l78MQi

率類知方: 從權力組織與土地利益安排的形成與演變看平埔族岸裡社群的整合與衝突 / 柯志明特聘研究員(中研院社會所)
清代國家作為一個控制人口與資源的集中式權力,它對租稅與勞役的需求如何影響到臺灣平埔族地域社會的範圍以及其內部的權力組織與土地利益安排?本文以清廷 倚為戰略武力而賦稅與勞役均相對輕微的岸裡社作為案例,說明在無需以集權、集產的方式,集中控制人力、物力應付國家榨取之結構條件下,該社走向了私有化程 度較高的社產體制。透過以後壠社群作為一般集體化社產體制範例的參照比較,演講者分從公、私產之分與大、小租地權安排,分析公私租與大小租的分配、消長情 形,釐清岸裡社以私有化為主要特性的社產體制,並說明其與番社財政及社番生計間的關連和矛盾。
演講者之目的不僅在說明為何岸裡社擁有一個與一般熟 番社有別的社產體制,更在解釋,此社產體制一旦形成之後,如何形塑該社內部衝突的型態以及影響番社的整合。具體而言就是,(1) 少數菁英如何在社產分配過程裡,透過掌握權力獨佔經濟利益,而造成番社內部的階層化;(2) 在公費支出增加,財政緊迫,而須就公私財富重作分配,以資挹注時,番社內部何以無法取得共識,而導致內鬥;(3) 社眾如何透過集體行動對抗此階層化的趨勢與抗拒農業剩餘(番租)被少數人吞佔,又受何限制;(4) 階層化與內鬥如何導致番社財政危機及社番生計困境,終至分裂離散
Tags:平埔族岸裡社群

【演講】平埔族岸裡社群的整合與衝突0122
文/ 一月 15, 2010 
講 題:率類知方─從權力組織與土地利益安排的形成與演變看平埔族岸裡社群的整合與衝突
主講人:柯志明 特聘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時 間:99年1月22日(星期五)下午2時30分 – 下午4時30分
地 點:清華大學人文館南棟社會所802會議室
簡 介:
清代國家作為一個控制人口與資源的集中式權力,它對租稅與勞役的需求,如何影響到臺灣平埔族地域社會的範圍,以及其內部的權力組織與土地利益安排?
本文以清廷倚為戰略武力而賦稅與勞役均相對輕微的岸裡社作為案例,說明在無需以集權、集產的方式,集中控制人力、物力應付國家榨取之結構條件下,該社走向了私有化程度較高的社產體制。
透過以後壠社群作為一般集體化社產體制範例的參照比較,演講者分從公、私產之分與大、小租地權安排,分析公私租與大小租的分配、消長情形,釐清岸裡社以私有化為主要特性的社產體制,並說明其與番社財政及社番生計間的關連和矛盾。
演講者之目的不僅在說明為何岸裡社擁有一個與一般熟番社有別的社產體制,更在解釋,此社產體制一旦形成之後,如何形塑該社內部衝突的型態以及影響番社的整合。具體而言就是:
(1) 少數菁英如何在社產分配過程裡,透過掌握權力獨佔經濟利益,而造成番社內部的階層化;
(2) 在公費支出增加,財政緊迫,而須就公私財富重作分配,以資挹注時,番社內部何以無法取得共識,而導致內鬥;
(3) 社眾如何透過集體行動對抗此階層化的趨勢與抗拒農業剩餘(番租)被少數人吞佔,又受何限制;
(4) 階層化與內鬥如何導致番社財政危機及社番生計困境,終至分裂離散。


「貓老尉」的圖片搜尋結果「貓老尉」的圖片搜尋結果

身穿清廷所賜衣冠的新港社土目貓老尉與九骨夫妻畫像

「貓老尉」的圖片搜尋結果「貓老尉」的圖片搜尋結果

「貓老尉」的圖片搜尋結果


豐原小秘境 訪300年前割地換水史跡
2018-02-11 13:04聯合報 記者陳秋雲╱即時報導
台中東豐自行車道是台中市知名的自行車道,每到假日遊客如織,外地人可能不清楚,自行車道行經豐原區朴子里的路段旁,就是葫蘆墩圳的舊取水口,上方還有300年歷史的「豐榮水利之碑」。
台中市議員張瀞分爭取市政府經費,重新整建從豐榮水利碑通往自行車道的巷道鋪面,彩繪朴子口自來水淨化廠外牆,加強劃設路口及路面指標,遊客可以就近訪朴子社區小秘境,看看歷史建築丶民風純樸的社區,還可遠眺石岡水壩。
葫蘆墩圳是台中地區較早開發的水利埤圳之一,清朝時期漢人通事張達京移居豐原,和岸裡社巴宰海族人簽訂「割地換水」的契約,並且組成六館業戶出資鑿埤圳、開墾土地,從朴子口引大甲溪水供農業灌溉,因為豐原的舊名叫葫蘆墩,因此被稱為葫蘆墩圳。
接著陸續開闢上、下埤線,鑿地洞引水,但地洞水路不容易整修,後來改從鐵路縱貫線舊山線鐵橋下,設堰堤攔水引大甲溪水,日治時期將葫蘆墩圳、八寶圳及王田圳合併成豐原水利組合,日治昭和14年改名為「豐榮水利組合」沿著大肚山增設二圳,灌溉上千甲地。
興建於日治昭和14年的葫蘆墩圳舊取水口就位在豐原區朴子里,上方平台原本設有豐榮水利之碑,但是在921大地震時震倒,當地居民原本想要原地扶正,後來經過多次社區會議,決定維持原狀,並且在一旁修建碑體完成。
遊客從東豐自行車道朴子社區路段,轉入淨水場旁的新鋪設完成的小巷子即可抵達,從萬順宮後方的小巷弄也可以進入,站在平台上可遠眺石岡水壩,往下看可以看到葫蘆墩圳的舊取水口,湍急的大甲溪水從921大地震震出的高低岩床中奔流而過,約300年前割地換水的契約造就了葫蘆墩圳,讓荒地變良田,如今依然灌溉著廣大的農田
台中市議員張瀞分爭取朴子社區觀光設施。圖/張瀞分議員提供


_temp_1610945469303


 倒別牛」是客家話「倒撇牛」的發音,農夫用牛索拍打牛身使它前進的意思,位於芎林鄉新鳳村1-3鄰,從芎林街上沿120線舊道往東過北二高高架橋後左側,有一農路可進入倒別牛。倒別牛原屬大字地名,包括小字之「倒別牛」、「五股林」與「燥坑」等三個小字地名。
根據楊鏡汀編著《新竹縣舊地名探源》調查:「如果牛走的方向偏右,就要向左拉牛索;若是偏左,就要用左手的牛索拍打牛身,牛就會偏向右方。這種用牛索拍打牛身的動作,稱為『倒撇』。」楊鏡汀先生曾訪問當地耆老田錦成先生,他說古時候,通往倒撇牛的路在芎林高筧頭順著溪流往中坑、水坑至倒撇牛。當牛車到達倒撇牛時,必須要用牛索拍打牛身,就地形而言是向右彎,久而久之,倒撇牛就成為該地的名稱。
倒別牛早期產業為柑桔、茶葉與造紙,人工造紙與紙寮窩齊名。因倒別牛在山窩肚中,有一小溪流蜿蜒流過,林木茂盛,風氣秀麗,環境清幽,現成為中產階級興建別墅區的最愛。
         鄭淼生FB留言:我覺得吳大師說得很有道理。如果閣下「駛」過牛犁田,而且能懂客家話,就很容易明白。以前我們駛牛,牛鼻子穿洞用金屬的「牛鼻串」戴上,然後那裡綁上牛索,且這個牛索在犁田時牛索是在牛的左側,不管是掛上犁或牛車的木條,牛索已在左邊,若要牛往左一點點走向,就輕拉一下牛索,牛有教過的都知道牠會往左方向偏,大力點拉,就是左轉,若持續拉著就是由左迴轉過來(犁到田的盡頭要回頭時都是如此,由左向回頭)。那麼,若要向右方偏呢,那就是駛牛者,手持牛索,用牛索直接用索拍著牛的後臂或其肚子部位,(因為牛索自牛頭延伸到牛尾再到駛牛者手上)。簡單地說,要牛向右轉,就是要倒別牛;或許現今大家都沒駛牛了,講這個沒辦法體會,又是客家話發音,一般年輕一輩,當然就聽不懂,看不懂字意了。「倒別牛」(倒撇牛)地名釋義 @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wGD2m2

0 (21)


新竹縣縣史館,賴家古文書,〈嘉慶8年12月佃首姜勝智招佃墾耕字〉

嘉慶8年12月佃首姜勝智招佃墾耕字

「九芎林佃首姜勝智記」姜勝智與姜勝略兄弟/1803年〈嘉慶8年12月佃首姜勝智招佃墾耕字〉是賴氏家族早期前來九芎林開墾的文件/姜勝智對芎林的水圳開拓有極大的貢獻, 他在1775年來到芎林, 1785年姜勝智與劉承豪共同開拓下山圳, 灌溉75甲良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3-04-13_0905472023-04-13_09040091ec243a-3892-4f3f-a4db-f03d11c0f77691ec243a-3892-4f3f-a4db-f0+3d11c0f776

本件〈嘉慶元年8月佃首姜勝智立給屋地基字〉為〈同治元年11月劉金梅兄弟等立杜賣盡斷根店宇連地基契字〉之上手契,為了解新竹縣芎林鄉清領時期公館街家屋交易過程之相關文件。
 九芎林之開拓,源於佃首姜勝智,開發過程中,九芎林屋及地常遭遇資金問題,並抵押土地房產貸款,債權亦因此頻繁更換。此案顯示賴家於同治元年(1862年)入住九芎林公館街,正式參與九芎林週邊地區之開發。按照時序排列,由〈嘉慶元年8月佃首姜勝智立給屋地基字」,及〈咸豐10年5月賴阿賢立杜賣盡斷根瓦店契字〉二件可推斷,賴家擁有該地所有權,並以此開展事業。最後,藉由〈明治32年11月賴久奎等立對現佃胎借銀字人〉能得知賴久奎取得屋地後,多次抵押貸款,甚至借讓墾批予他人,至此之後,房屋土地數次易主。
 賴家古文書由新竹縣縣史館自芎林鄉賴家價購而徵集,包含土地權移轉與金錢借貸兩類。家文書大量的金錢借貸字據十分引人注意,如果能配合家族史,細細解讀,應能理出這背後隱藏著清代民間金融慣行。 嘉慶元年8月佃首姜勝智立給屋地基字-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嘉慶元年8月佃首姜勝智立給屋地基字-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zK56c9


清朝時期最詭異的地方,桃園新屋與觀音。
清朝史書記載,清官路過這裡形容這裡根本不是人可以久待的地方。也有研究者說這裡可能是平埔族竹塹社或霄裡社,或說只是兩社的分界。
事實上,關於這一區的平埔族紀錄是一片空白,沒有學者明白指出這是何社盤據,而且若是這兩社的話,應該很好講話(漢化已深),早已經有跟外人和漢人打交道經驗,若此,此區應該早就被閩南人佔走,偏偏這是整個西部,唯一靠海被客家人佔走的區域,這裡到底發生什麼事?讓閩南人不敢進來,也不像是竹塹社和霄裡社領域。
我推測,這裡所謂的原住民,不是學術先進猜測的平埔族盤據,應該是沒漢化,且兇悍的族群在這,導致閩南人不敢踏進來,竹塹與霄裡也不敢踏。根據清朝史書記載,范姜墾首挺進這區也被出草敗退兩公里遠不敢再前,日後才慢慢與原住民“老密氏”訂約開墾新屋。而“老密氏”,我認為就是泰雅族名字的Lomit,也就是這裡是泰雅族盤據舊區,當然,此說仍要更多證據支撐,但至少可以解釋為何沒有平埔族認領此區是其領域。
客家墾首被派發屯墾地點都相當的硬,北埔姜家是面對的是賽夏族,新屋范姜面對的是...泰雅族?
(1) 【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清朝時期最詭異的地方,桃園新屋與觀音 | Facebook https://bit.ly/3MEByTH
泰雅族傳統族名有Lumit 和 Lomit 只差一個母音字母,可能在記音上有出入;https://zh.wiktionary.org/....../Category:%E6%B3%B0%E9...... 但我認為應該譯為「老密」氏,這個氏可能是冠上漢人語法,總是要加上何方人氏的區別吧?!
(1) ‪#‎新屋蕃婆坟‬ - 探索 | Facebook https://bit.ly/3KyUDUN

340748904_3315233595395896_1850937658263237131_n


2023-04-13_09113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